《功勋》观后感(共15篇)由网友“五月精灵”投稿提供,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过的《功勋》观后感,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篇1:《功勋》观后感精选
《功勋》观后感1
他执着追求,50多年如一日,全心致力于杂交水稻科学研究,提出了水稻杂交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使中国水稻产量不断迈上新台阶,不仅解决了中国粮食自给难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卓越贡献。他就是世界著名的杂交水稻专家,中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袁隆平院士。
袁隆平,一位在世界上赫赫有名的“杂交水稻之父”,一位农民朋友眼中的“当代神农”,离我们的生活如此遥远又如此接近,电影《袁隆平》通过再现袁隆平进行杂交水稻研究并取得成功的风雨历程,集中表现了以袁隆平为代表的我国当代知识分子胸怀祖国、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不畏艰辛、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
袁隆平,为了实现绿色的梦,为了科学上的突破,为了解决饥荒的恐惧。他埋头苦干,不畏艰辛。他坚定、执着、饱含着激情,他立志要让载着生命根源的种子,长出累累的稻穗,养活一双双饥饿的眼眸。天道酬勤,穿越过50多年风雨的艰辛,杂交水稻的研究才有了今天的成就。袁隆平为了一个“人类没有饥饿的未来”付出了自己所有的青春年华,付出了自己所有的精力汗水。一次次人为的恶意破坏,让精心培养的秧苗毁于一旦;一次次的天灾所难,让科研进程举步维艰。但是50多年的艰难险阻最终都在梦想的力量下低了头,都在与梦想的较量中败下了阵来。他对科学的热爱,对事业的热爱,对梦想的执着,是无论在什么时代背景,什么外界威胁下都不会变质的,因为他的一生在为科学研究而歌,为他的事业而唱。
袁隆平够执着,一次次的失败,也没能阻止他最后获得成功。他的执着体现在以苦为乐,逆境中也常开玩笑;他的执着体现在痴心不改,数十年如一日只想着杂交水稻;他的执着体现在我行我素,就算是没有国家和别人的支持,他也要将杂交进行到底。他的成果,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用电脑算出来的,而是长年累月蹲在田间地头一点一滴摸索总结出来的。他顶着烈日酷暑,不分黑白昼夜,从一般杂交稻研究到超级杂交稻研究,一步一步向科学高峰攀登,为的是产出更多数量更高质量的粮食,最终取得了成功,创造了震惊中外的当代神话。有多少人能像袁隆平那样能甘于寂寞、吃苦耐劳、不怕失败、不屈不挠呢?虽历经一次次的失败,也没能阻止袁隆平最后获得成功。支持他如此执着的是其心中牢牢坚持的“为民谋食,使人类不再忍受饥饿煎熬”的精神。
现今,他已成为国人敬仰、举世瞩目的伟大科学家,各种荣誉数不胜数,可谓功成名就。但他并没有就此功成身退、颐养天年,他仍然是一身布衣、一顶草帽、一双高高挽起的裤腿、一副黝黑且布满皱纹的脸庞,穿梭于乡村原野,守候在田间地头,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奋斗终身”的诺言。这就是袁隆平,执着追求,持之以恒,百折不挠,淡泊名利的袁隆平。我们观看这部影片,就是要以袁隆平的行为为楷模,以他的精神为榜样,向他学习,学习他乐于奉献的高尚情操和坚持不懈、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奋斗一生。
《功勋》观后感2
袁隆平,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世界公认“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股”,中国股市惟一的一支以人名为名的绩优股。然而,我们第一眼看见我们的这位校友,第一印象是:这个人太普通了,普通得有点儿像从某个山村里走出来的一个农民!你看他肤色是那么的黝黑,身材是那么的精瘦,皱纹是那么的深刻。
记得有一次,一家画报刊登他的照片,编辑先生竟在照片下面给误配了“农民获得丰收后的喜悦”的文字。这虽然是出版界一个不大不小的事故,但也说明:袁隆平,他太像一个农民了。他走在大街上,的确是属于很快会被淹没在人海中的那种人。
“谈杂交水稻”,这是袁隆平母校为我们所作报告的题目。这个题目似乎也十分普通,没有什么修辞的运用,更没有任何学术的卖弄。但我们深深地知道,在这个看似普通的题目的背后,有着太多的不普通。
1978年,袁隆平和他一家7口,挤在两间用木板从澡堂隔出的潮湿发霉的小屋里,还要不时承受“不安心教学,专想歪门邪道”的冷嘲热讽。但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他的杂交水稻研究终于取得决定性成果。这一切,是普通人所能做到的吗?
我们手捧着鲜花簇拥着袁隆平,并一齐涌向他主讲的报告厅,我们如此热情,一点也不比我们追逐心目中最红的明星差。我们知道,我们也许并不能完全听懂他所要讲的“杂交水稻”,但我们会用我们的心去感悟大师所说的每一句话。
他开场的第一句话是:“我只是个普通人……”
够了,我们哪怕听懂的只有这一句话,就已经够了!我们从袁隆平身上,懂得了平凡与伟大的关系。
这也是校友袁隆平给我们的最主要感受,的确这就够了。
《功勋》观后感3
袁隆平生于1930年9月,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世界级农业科学家,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创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曾成功选育了第一个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强化高产杂交水稻组合————南优2号;荣获我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国际上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为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此外,他还先后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粮农组织等多次国际奖励。
他培育的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确保了我国以仅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每年增产的稻谷相当于每年解决6000万人的吃饭问题。 有人说,袁隆平院士是一座精神富矿,怎么挖掘都有收获,他还是一个多面体,每个侧面都值得大家学习。是啊,如今,全国人民都在向袁隆平学习,学习他为国为民为事业不畏艰难、勇于付出的献身精神,学习他勇于追求真理、不迷信权威、不因循守旧、不断探索的创新精神,学习他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勤奋进取的务实精神,学习他顾全大局、不计名利、甘为人梯的协作精神,学习他谦逊淳朴的人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些精神不是随便说说的,翻开那本中国感动世界,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情立体真切的展现在脑海里的,就是真实的袁隆平。 袁隆平早在考大学之前,他就立志做一个农业科学家,西南农学院正是我们这位现今的农业科学家的诞生之地。也许是童年及青少年时期经历的战火与生活的艰辛让他能够立下这样的志向吧。大学毕业后,他响应国家的号召,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只有心怀大志,目标坚定的人,才会不畏惧苦,不害怕难!在20世纪60年代,在那饥荒的年代里,袁隆平目睹了那些惨痛的一幕幕,那一段凝固的历史成为袁隆平前进道路上的动力。从此,他立志使我国农民摆脱贫困,立志向饥饿挑战。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可以说袁隆平在青年时期就知道了,这也成就他一生的大业,更造福了亿万的人民。
所以,要做怎样的人?我想应该就是要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吧!只有有了崇高的理想,才会有崇高的人格。所以,当我们今天学习袁隆平那么的美好的品
质的时候,我们知道,那个汗霜满衣,皮肤黝黑,真像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泥腿子’的人,展示给我们的却是人格的光芒。
七十几岁高龄的袁老,他会告诉你:日思夜梦的东西变成现实是最高兴的事。 “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这是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博士提出的质疑。袁隆平的头脑中始终装着一个坚定的答案:我们中国人自己养活自己。袁老还会告诉你他衷心希望杂交水稻这一成果不但能增强我们中国依靠自己力量解决吃饭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将为全人类战胜饥饿做出更大的贡献。在袁隆平的带领下,通过大家努力,杂交水稻目前已在越南、印度大面积种植,增产十分明显;在菲律宾、巴基斯坦等国的开发工作进展也很顺利。
袁隆平的一生,始终淡泊名利,不居功自傲,不贪图安逸,不向组织提任何个人的要求。他对“见利而拼命,干事而惜身”的人很反感,很厌恶。他说:“要那么多钱干什么?有些人连人格也不要了,人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袁隆平现在一定很高兴,因为他自青年时期的理想到现在的目标,不论多苦多难,都已经成为了现实!看完全部的袁隆平传,我们知道他的高兴,不是因为身上的各种光环,而是因为他给了中国人自己养活自己的梦。
学习袁隆平精神,就要作一个有价值的人!
《功勋》观后感4
1960年罕见的天灾人祸,带来了严重的粮食饥荒,袁隆平目睹了严酷的现实,他辗转反侧不能安睡。他想起旧社会,人民受统治阶级的剥削压迫,受战争的痛苦,缺衣少食,流离失所。今天,人民当家作主,但仍未摆脱饥饿对人们的威胁。他决心努力发挥自己的才智,用学过的专业知识,尽快培育出亩产过800斤、1000斤、20__斤的水稻新品种,让粮食大幅度增产,用农业科学技术战胜饥饿。
袁隆平赞成这样一个公式: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成功。
经过两个春秋的试验和科学数据的分析整理,又经过8年历经磨难的“过五关”,到1974年配制种子成功,随着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和在全国大面积推广,袁隆平名声大震。在成绩和荣誉面前,袁隆平公开声称现阶段培育的杂交稻的缺点是“三个有余、三个不足”,并组织助手们,从育种与栽培两个方面,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随着杂交水稻在世界各国试验试种,杂交稻已引起世界范围的关注。袁隆平近年来,先后应邀到菲律宾、美国、日本、法国、英国、意大利、埃及、澳大利亚8个国家讲学、传授技术、参加学术会议或进行技术合作研究等国际性学术活动19次。自1981年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成果在国内获得建国以来第一个特等发明奖之后,从1985~1988年的短短4年内,又连续荣获了3个国际性科学大奖。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前农业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高度评价说:“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
袁隆平,从湖南省偏僻的安江农校里走来,从一个山村中等农校的青年教师,成长为举世瞩目的名人,登上了“杂交水稻之父”的宝座。
《功勋》观后感5
今天下午,我和同学们一起去拜访“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路上,我的心情忐忑不安:这位解决了世界十几亿人粮食问题的老人究竟是什么模样呢?究竟他的一生又经历了什么呢?我很想一探究竟,弄个明白。
闻名不如见面,袁隆平爷爷满目慈祥、平易近人,脸上布满沧桑,额头满是皱纹,似乎可以看出他的人生经历肯定不平凡,也看得出他经历了一道一道的坎,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功,从他的讲解中可以略窥一二:1953年,袁隆平爷爷大学毕业,1960年,中国发生了全国性的大饥荒,有次他远远地看到马路边围了一堆人,走近一看,路边横躺着两具骨瘦如柴的尸体,此事深深刺激了袁隆平,他决意在农业科研上搞出点名堂来。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坚持了六年时间才找到了培育杂交水稻的突破口。十三年过后,1973年10月,袁隆平发表了题为《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的论文,正式宣告我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人生到底有几个十三年啊!只有坚持自己理念的人,不断的坚持走下去,才能取得胜利。
从袁隆平爷爷坚毅的目光中可以看出:超级杂交稻一定会成功。20世纪80年代初期,面对世界性的饥荒,袁隆平心中再一次萌发了一个惊人的设想,大胆提出了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课题,试图解决更大范围内的饥饿问题。某年9月19日,他指导的超级稻第三期目标亩产900公斤高产攻关获得成功,湖南隆回县百亩试验田亩产达到926。6公斤。整整30年啊!袁隆平爷爷取得如此高的成就之下又坚持了30年,超级杂交稻研究又胜利了。毕生梦想消除饥饿,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坚持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身为一名共青团员,此行我收益很多:坚持自己的信念、理想,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不管前方的路多么坎坷崎岖,要想取得成功和胜利,一定要坚持走下去。
《功勋》观后感6
“让更多的人吃饱了饭”的袁隆平离开了,享年91岁。巨匠陨落,举世哀恸。他的辞世,是中国和世界科学界的巨大损失,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巨大损失。“国之脊梁”,必将被我们永远铭记。
卓越贡献改变世界。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是令人尊敬和爱戴的科学家。他是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是世界上第一个将水稻的杂交优势成功地应用于生产的科学家,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他几十年来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巨大贡献。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解决全球百分之六十人口的吃饭问题,袁隆平的贡献旷古烁今,“杂交水稻之父”名副其实。
治学态度影响深远。袁隆平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大学生,饱受困难挫折,阅尽人间沧桑。无论境遇如何,他的身上始终流淌着家国天下的热血,青春年华挥洒在田间地头,须眉皓然仍然孜孜不倦于攀爬超级杂交稻的巅峰。一路走来,袁隆平的科研不乏质疑、失败、挫折,他始终保持埋头苦干、不畏艰苦的科研基本功,闯出一片新天地。他那句“哪有搞科学研究不失败的呢”,一直鼓舞着无数科学家博弈科学的竞场;他那句“做科研不要怕冷嘲热讽,不要怕别人说你标新立异”,一直激励着年轻学子勇闯创新的殿堂。
高尚情操受人敬仰。袁隆平的人生原则是淡泊名利、踏实做人。他无数次拒绝了来自国外的高薪聘请,因为他知道他和杂交水稻的根都在中国。功名之下不忘初心,他始终铭记投身科学研究的激情与梦想,始终铭记把杂交水稻不断带向更高境界的不渝追求。对待成就,他极富人情味,常怀感恩心,把杂交水稻的功劳归功党和人民。生活中,他既不追逐时尚的消费观,也不把个人的财富看成是负担,曾因为多看了几眼豪车上新闻,却依然选择普通的车子下试验田。“如果老想着享受,哪有心思搞科研呢?”这就是他对待生活的态度。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袁隆平的卓越人生,就像他最热爱的种子一样,深埋在后人心间,令人从中汲取力量,传承使命。种子优良了,水稻才能根深叶茂,硕果累累。“禾下乘凉”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两个梦依然任重道远,但有“杂交水稻之父”的故事相伴,将激励更多的人为科技兴国而战,未来可期。
《功勋》观后感7
近日,一篇“请暂时遗忘袁隆平”的文章在网上被大量转发并引起很多人的讨论。这篇名为《请暂时遗忘袁隆平,我们应该认识一下这些给我们米饭吃的人们》的文章,呼吁民众多关注水稻育种领域其他科研工作者。由于文章引用了大量国内大规模种植的水稻品种、杂交水稻的发现过程等资料,也被一些人认为文章意指袁隆平的成就被过分夸大,掩盖了其他科学家的光芒。
袁隆平,中国工程院院士,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中国鼎鼎有名的大科学家,可以说家喻户晓,被称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10月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8117)被命名为袁隆平星,可以说袁隆平“誉满宇宙”,他是中国科学家中最耀眼发光的学术明星。一提起水稻,必提起袁隆平,一提起有关粮食安全吃饭问题,都会谈起袁隆平贡献。但最近社会也出现了部分质疑袁隆平的声音,从“海水稻”到暂时遗忘袁隆平,说袁隆平其实没有那么神,贡献没有宣传的那么大。作者将这种现象称为“袁隆平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和关注,他关系到如何正确认识我们的科学家,特别是明星科学家。
毋庸置疑,袁隆平是我国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是中国千千万万科技工作者代表,兢兢业业,刻苦攻关,为我国的科技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我尊崇袁隆平,其给大众的形象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是农民科学家。但也不能否定,现在的舆论宣传也将袁隆平有些神化,将他由扎根大地的农民科学家塑造成无所不能的“神”。“海水稻”让人想象利用海水可以种植水稻,不仅可以解决吃饭问题,还能解决水资源危机问题,“中国人的饭碗是袁隆平打造的”,等等,相信这个结论袁隆平也不会笑纳,也不是袁隆平原意,是我们的宣传出现了误导,将袁隆平神化,在此背景下,出现《请暂时遗忘袁隆平,我们应该认识一下这些给我们米饭吃的人们》类似的文章,并不是对袁隆平的诋毁,而是一些爱护袁隆平的人不想让袁隆平离我们太远,不想让袁隆平变成神,想让袁隆平回归人的科学家,不是神的科学家。
袁隆平现象提醒我们,科学家是人,无论他在自己的领域做出多大的贡献,他也是人,如果将其神化,那么他就由人的科学家变成无所不能的神的科学家,就远离了人间的烟火,由于没有大地的滋养,也很快从神回到人间,但会磨损其原有的形象,本想提升其形象,但因不食人间烟火的拔高反而让形象受到干扰,这是宣传者也没有意识到的副效果。我们的舆论宣传一定实事求是,将真实的情况告诉民众,科学家越食人间烟火越可爱,越值得我们敬重!
袁隆平是是我们科学界闪闪发光的明星。同娱乐界相比,我们的科技工作者虽然很多,但大多数默默无闻地工作,没有被广大民众认知和推崇,我们需要社会像崇拜娱乐明星那样尊崇科学家,但我们不是靠造明星,而是靠我们实事求是的伟大创造和奉献。我们需要更多民众崇拜我们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让科学家获得更多的社会尊重和宠爱。一个宠爱科学家和科学的社会,未来一定是具有强大创新能力的社会。
袁隆平现象值得我们关注和深思,实事求是地宣传他们的光辉业绩,塑造出的科学家的形象会更伟大、会更接地气、会更深入人心!
《功勋》观后感8
5月22日13时07分,那位永远不服老、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国家功勋获得者的“90后”袁隆平老院士永远离开了我们。斯人已去,精神长存。缅怀先生,踏着他奋斗的方向努力前行。
传承追求实践出真知的科学精神。袁隆平院士生前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袁隆平院士是亲力亲为的,每天起床第一件事是到田里检查,他对所带的研究生说“培养研究生,因为是搞水稻的,我第一个要求你要下田,不下田,我就不培养”。正是有着异于常人的科学精神,吃苦奋斗精神,湖南衡南基地早稻高产攻关田最高产量达到了亩产1500公斤,在江苏南通的海水稻试验田,最高亩产802.9公斤。打赢种业攻坚战、端好中国人自己的饭碗,才有保障。袁隆平未竟的事业,将由中国水稻科学家们奋斗实现,他所弘扬和代表的杂交水稻精神,将永远成为中国人追求美好生活的不竭动力。
学习他淡泊名利追求卓越的人格品质。袁隆平院士从来不关注金钱的多少,即便获得各方面的奖金,他也把这些奖金用在杂交水稻的研究经费中。穿几十元的衬衫,戴十几元的领带。即便荣誉无数,他仍然能够扑下身子,两脚沾满泥土来到水稻中研究水稻长势。淡泊名利,才能矢志于毕生致力的事业。他已经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钟南山院士对袁老的评语真挚和简约。这是袁隆平院士的人生写照,也应是每一位中国人脚踏实地干事创业的精神标杆。
珍惜来之不易的粮食安全。袁老的梦想是解决吃饭问题,但另一方面,浪费无度问题又从另一方向抵消着增产的努力。就在不久前,《反食品浪费法》刚刚获得通过。在袁老去世后,有网友称“今天他好好吃饭了,一粒米也没剩”。确实如此,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牢牢记住“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不易,以珍惜每一粒粮食来永远缅怀这位不知疲倦的老院士。
如今,天问一号已经着陆火星,祝融号已经开始巡视火星。天宫一号飞翔太空,更多的成就正在创造,袁隆平院士未竟的事业,将在每一位中国人身上延续,将在每一位自强国人的奋斗中实现。
国士无双,彪炳千秋。袁隆平院士逝世后,无数湖南人,亿万中国人纷纷深切缅怀袁隆平,联合国官微高度赞誉。荣誉无数,难抵亿万民众的口碑,这就是袁隆平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处。
《功勋》观后感9
10月10日,接受采访的袁隆平望着远处的稻田,若有所思地说道,“禾下乘凉梦”会由年轻人继续。今天,这位老人永远停下了手头的研究,将攻关的重担交给了后继者。老人家虽然再也不能出现在他心爱的田间地头,但他身上体现出来的“一心为民谋温饱,深藏自身功与名”精神却会永远照耀人间,永驻我们心头。
脚踏实地研究,毫不张扬探索,袁隆平先生孜孜以求,改变了所有中国人“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境况,解决了中国人的温饱问题。虽已功成名就,但他仍然奋战在科研攻关一线,继续向更高目标努力着。就是这位杂交水稻之父,乘飞机却从来只坐普通舱,依旧穿着35元的衣服,昼夜躬耕于稻田。他曾深情说“我研究杂交水稻不是为了当院士,而是为了老百姓有饭吃。”在《典籍里的中国》里,导演安排宋应星和袁隆平两位先生在水田中握手的那一幕,实为传神一笔。因为“为了老百姓有饭吃”的共同追求,这两位科学家身上都体现出了一种为民谋福,不计名利的崇高品质。
为了实现“禾下乘凉梦”,在第四期试验成功的基础上,袁老带领着团队又马不停蹄开始了第五期的攻关。40多年杂交水稻科研生涯,对于袁老而言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漫长过程。如果硬要说杂交水稻的成功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袁隆平自己的观点:“第一秘诀”就是不囿于现存结论的创新思维。“禾下乘凉梦”是梦想更是创新,不满足于现状,不停步于所得,这不仅是科学研究持续进步的动力,也是各项事业能够向前发展的条件。
袁老曾笑言自己愿意做一只太平洋上的海鸥,让杂交水稻技术越过重洋,贡献人类,为中国人赢得荣誉和尊严。是什么支撑着一位耄耋老者不顾年事已高,仍然奔赴南繁基地一待就是3个多月,除了“不让老百姓挨饿”的朴素为民情怀之外,还有就是他身上那种无私忘我的爱国情怀。这位经历过民族的屈辱和苦难岁月的老人最大的愿望是:“希望青年科学家不要过分计较个人得失,而是要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不断努力。”“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将自身的发展和追求和国家的需要联系起来,这是许多做出过伟大贡献的人所共有的特质。忘却小我的私求,追求大我的价值,只有心系天下苍生,才能真正做到感天动地。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洞庭泛波亦哽咽,天下苍生俱失声,那位伫立在田间的瘦弱身躯虽然已经消失,但那股蕴藏在内的精神和力量,将永驻人间;身虽远去志永存,高风亮节照后人,这种精神将会永驻青史,也将激励着后来人在各自的事业中不断攻坚克难,再创新高。
《功勋》观后感10
稻菽千重浪,杂交最闪光。您是一位伟大的父亲——杂交水稻之父。“稻”念袁隆平,千古永流芳。
您是伟大的理想家,激励中华民族为梦想而奋斗。心中有理想,脚下有力量。理想如灯,照亮人生;理想如水,滋润征程。从植物园中理想的诞生,到对农学专业的选择,到对杂交水稻的伟大梦想:禾下乘凉梦,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对事业的伟大理想让人敬仰,对人类的伟大理想让人仰慕。“我毕生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近年来,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超过2.4亿亩,袁隆平最新育成的第三代杂交稻“叁优一号”,突破了周年亩产稻谷3000斤大关,每年可多养活8000万人口。伟大的理想成就伟大的事业,伟大的事业让人生永恒。您是当代“神农”,是奋斗榜样,激励我们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征程中谱写新篇章。
您是伟大的实干家,启迪中华民族实干成就伟业。梦想引领方向,实干成就伟业。您是一位伟大的实干家。您说:“搞育种的就是要坚持在第一线,这样才会发现新品种,才会接近灵感”。把脚步留在三尺稻田里,把身影留在稻香中。夏天的烈日、秋天的泥泞,冬天的冰雪,春天的风沙,都阻挡不了您行走在田间地头、试验场地的脚步。挽起裤腿的双脚,拿起稻穗的双手,满脸皱纹的面孔,睿智的目光,您是最伟大的农民,您用双手牢牢托起了中国饭碗的充盈。您说:“我的工作主要在试验田,越是打雷、刮大风、下大雨,越要到田里面去看看,看禾苗倒伏不倒伏,看哪些品种能够经得起几级风。”您是真正的耕耘者!您的耕耘风采,启迪我们在复兴伟业创造新的奇迹。
您是伟大的科学家,助增中华民族志气、骨气、底气。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敢于冲破桎梏,敢于创新探索,一辈子只做一件事,从几万稻苗中寻找,从几颗稻苗中培育,三系法诞生,杂交水稻诞生,海稻诞生,从“南优2号”到超级稻,从杂交水稻茁壮生长在祖国广袤的土地上,到杂交水稻在世界多国“生根开花”。“要提高粮食单产,只能依靠科技”“中国完全有实现粮食生产自给自足的能力,不会出现‘粮荒’”。“在中国实现耐盐碱水稻种植1亿亩的目标,前景很美好”。一粒种子充盈了中国饭碗,精彩了世界粮食。您用一生的事业解决农业科技的卡脖子问题,助力中国农业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走上世界舞台,您是增强中华民族志气、骨气、底气的伟大科学家之一。您是中华民族的丰碑。高大的丰碑赋能中华民族浩然正气,走向伟大,昂首阔步世界舞台。
五月田野丰收在望,您走了,给我们留下“东方魔稻”稻浪飘香。5月22日晚,联合国官方微博发文悼念袁隆平院士:袁隆平院士为推进粮食安全、消除贫困、造福民生作出了杰出贡献!国士无双,一路走好。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在社交平台推特上写道,“一生修道杂交稻,万家食粮中国粮。我敬爱的大师千古!”今天,我们一起“稻”念袁隆平,袁公必然千古永流芳。
篇2:《功勋》观后感
近日,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了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1500公斤的具体情况。在发布会上,袁隆平又提出了自己短期内的两个“小目标”。袁老说,长期目标就是实现“禾下乘凉梦”,而短期目标一个是争取早日实现杂交水稻双季亩产公斤,一个是希望将目前实施的“三一工程”升级为“两一工程”,即“三分地养活一个人”变成“两分地养活一个人”。
“小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日复一日的坚持。今年已90岁高龄的袁隆平说,“我会鼓起勇气继续干下去,从‘90后’一直搞到‘100后’(指100岁)。”长沙冬季寒冷,为了有更多时间进行研究,袁老每年冬天都要从长沙前往一年三熟的海南。他一年中超过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农田里劳作、观察和研究。“小目标”不过是风趣之语,并非唾手可得,需要的是大量时间和精力的沉淀与积累,需要的是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如果想的只是想着“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小目标,无异于痴人说梦。“行百里者半九十”,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我们一定可以取得最后的胜利。
“小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大理想”的指引。袁老曾经说过,他曾两次梦见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而他则和几个朋友坐在稻穗下面乘凉。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袁老先是完成了1500公斤的小目标,如今又向着两个新的小目标继续前进。“大理想”指引着“小目标”,让大理想看起来没那么遥不可及。近期“十四五”规划即是我们的一个小目标,我们还有“两个奋斗十五年”的大理想,最终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因为有“伟大梦想”的指引,我们才一步步实现着一个个曾经看似困难的“小目标”。
“小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灵犀一指”的创新。袁隆平谈及自己和团队的小目标得以实现,“第一秘诀”就是不囿于现存结论的创新思维。倘若只是按部就班,那么“小目标”就会成为无法完成的目标。有了“灵犀一指”的创新,沿着创新之路前进,我们才能有所突破、有所成长。改革开放初期,我们讲“摸着石头过河”,正是对创新的大胆尝试。现实中遇到的困难,倘若只是下死功夫,固守经验主义和本本主义,到头来很可能就“竹篮打水一场空”。只有通过创新才能过得去“时间”这一条湍急的河流,让国家和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也能够解决越来越多从前从未遇到的难题。
希望袁老的“小目标”早日实现,也希望我们广大党员干部能够树立自己的“小目标”,并早日完成自己的“小目标”!
篇3:《功勋》观后感
“让更多的人吃饱了饭”的袁隆平离开了,享年91岁。巨匠陨落,举世哀恸。他的辞世,是中国和世界科学界的巨大损失,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巨大损失。“国之脊梁”,必将被我们永远铭记。
卓越贡献改变世界。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是令人尊敬和爱戴的科学家。他是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是世界上第一个将水稻的杂交优势成功地应用于生产的科学家,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他几十年来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巨大贡献。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解决全球百分之六十人口的吃饭问题,袁隆平的`贡献旷古烁今,“杂交水稻之父”名副其实。
治学态度影响深远。袁隆平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大学生,饱受困难挫折,阅尽人间沧桑。无论境遇如何,他的身上始终流淌着家国天下的热血,青春年华挥洒在田间地头,须眉皓然仍然孜孜不倦于攀爬超级杂交稻的巅峰。一路走来,袁隆平的科研不乏质疑、失败、挫折,他始终保持埋头苦干、不畏艰苦的科研基本功,闯出一片新天地。他那句“哪有搞科学研究不失败的呢”,一直鼓舞着无数科学家博弈科学的竞场;他那句“做科研不要怕冷嘲热讽,不要怕别人说你标新立异”,一直激励着年轻学子勇闯创新的殿堂。
高尚情操受人敬仰。袁隆平的人生原则是淡泊名利、踏实做人。他无数次拒绝了来自国外的高薪聘请,因为他知道他和杂交水稻的根都在中国。功名之下不忘初心,他始终铭记投身科学研究的激情与梦想,始终铭记把杂交水稻不断带向更高境界的不渝追求。对待成就,他极富人情味,常怀感恩心,把杂交水稻的功劳归功党和人民。生活中,他既不追逐时尚的消费观,也不把个人的财富看成是负担,曾因为多看了几眼豪车上新闻,却依然选择普通的车子下试验田。“如果老想着享受,哪有心思搞科研呢?”这就是他对待生活的态度。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袁隆平的卓越人生,就像他最热爱的种子一样,深埋在后人心间,令人从中汲取力量,传承使命。种子优良了,水稻才能根深叶茂,硕果累累。“禾下乘凉”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两个梦依然任重道远,但有“杂交水稻之父”的故事相伴,将激励更多的人为科技兴国而战,未来可期。
篇4:《功勋》观后感
《功勋》截取“人生最有华彩的一部分”,着力发掘人物的“高光时刻”。可以说,每一位在时代中出场的功勋人物,都肩负着一段“小人物”的大故事。再现功勋人物,则是用一段段小故事来讲述“大人物”。于是,我们在《功勋》中看到,有大国重器的时代所需,就有于敏、孙家栋、黄旭华一心报国的奋斗;有黎民苍生的生计所系,就有袁隆平、屠呦呦呕心沥血的钻研;有父老乡亲的家国所依,就有申纪兰、李延年、张富清满腔热血的赤诚。这样的故事,是千万个同路人的缩影。正如每个单元片尾的字幕致敬:“献给为……作出贡献的……”。声誉卓著的“功勋”,出自每一位平凡的个人;而无数个平凡人,打造着奋斗的“高光”,成就着时代的“不凡”。
《功勋》的每个单元片尾,画面自过去穿越时空,视角由往事观照现实,郑重作出回答:为什么“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为什么“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其实,先辈的功勋早已密不可分地融进了祖国的山河、融进了我们的美好生活。“愁与哀皆忘,追一个信仰”。今天,连续剧《功勋》迎来收官,结束追剧的你我,不妨对标先辈们执着追求的“希望与前途”,在民族与国家的星空里,成就属于自己、也属于时代的“高光时刻”
篇5:《功勋》观后感
最近观看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而展播的电视剧《功勋》,八个人物的真实事迹深深地感动了我。
李延年的`事迹让我懂得了今天生活的来之不易。那些战斗英雄们在那么艰苦的岁月中,为了保卫国家不让亲人们受到侵犯,即使献出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每次冲锋号的响起都让我热泪盈眶,细细想来,何其有幸,生在华夏。于敏的事迹让我知道了是科研工作者他们的默默无闻地奉献,诠释了什么叫忠诚什么叫执着。申纪兰提出的“男女同工同酬”被写进了《宪法》,让中国妇女不再受到歧视。张富清的默默无闻,让我看到了一个淡泊名利,扎根基层的好干部。孙家栋的天路,让我们在太空中有了一双“眼睛”,为了中华民族的航天梦呕心沥血,奋斗不息。黄旭华即使受到了委屈和不理解,为了国家,隐姓埋名保守秘密30年。袁隆平为了我们能吃上饱饭,潜心研究杂交水稻,这不仅仅是让我们中国人不再忍饥挨饿,乃至全世界都受益。屠呦呦的青蒿素让我们不再遭受疟疾的折磨,尽管研制过程不易,可她依旧没有被打垮,没有退缩。
这些一个个鲜活的事例,给了我很多的启迪,正如片头所写的“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他们就是我心中的英雄。是我一生的榜样!
篇6:《功勋》观后感
《功勋》截取“人生最有华彩的一部分”,着力发掘人物的“高光时刻”。可以说,每一位在时代中出场的功勋人物,都肩负着一段“小人物”的大故事。再现功勋人物,则是用一段段小故事来讲述“大人物”。于是,我们在《功勋》中看到,有大国重器的时代所需,就有于敏、孙家栋、黄旭华一心报国的奋斗;有黎民苍生的生计所系,就有袁隆平、屠呦呦呕心沥血的钻研;有父老乡亲的家国所依,就有申纪兰、李延年、张富清满腔热血的赤诚。这样的故事,是千万个同路人的缩影。正如每个单元片尾的字幕致敬:“献给为……作出贡献的……”。声誉卓著的“功勋”,出自每一位平凡的个人;而无数个平凡人,打造着奋斗的“高光”,成就着时代的“不凡”。
《功勋》的每个单元片尾,画面自过去穿越时空,视角由往事观照现实,郑重作出回答:为什么“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为什么“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其实,先辈的功勋早已密不可分地融进了祖国的山河、融进了我们的美好生活。“愁与哀皆忘,追一个信仰”。
篇7: 《功勋》观后感
1949年10月1日~20xx年10月1日,祖**亲迎来了它第72个生日。经过72年的风风雨雨,励精图治。我们的祖**亲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中国人民还享受着从未有过的太平盛世,但这样的生活是怎么来的呢?
国庆期间,我就观看了这样一部电视剧——《功勋》。剧情主要讲述了八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故事。每集的电视剧开头都有这么一句话:“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就是那些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先锋们,无所畏惧,英勇杀敌的战斗英雄们等等中国人团结一致,目标一致,才会让我们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电视剧的1~6集讲的是“能文能武的李延年”:一位抗美援朝战场上的英雄的故事。李延年是七连的指导员,他不仅聪明还很勇敢。七连之所以能经常打胜仗,基本上全是指导员李延年指挥的!有这么一场战斗,七连包括李延年自己只剩了十一个人。他们弹尽粮绝,每个人都给自己留下了最后一枚手榴弹,在准备进行最后的战斗时援军来了,最终把敌人打了个屁滚尿流。
看完这部剧让我热泪盈眶,热血沸腾。也让我更加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没有这些先辈们就没有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让我不由得想起了梁启超先生的话: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之后我要好好学习,努力长大后为国家做贡献!
篇8:《功勋》观后感
电视剧《功勋》前段时间热播,收视率高涨口碑极佳。该剧用不同的叙事风格,生动、清晰地描写了八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精彩的人生故事。该剧总分为八个单元,分别是《能文能武的李延年》《无名英雄于敏》《默默无闻张富清》《黄旭华的深潜》《申纪兰的提案》《孙家栋的天路》《屠呦呦的礼物》《袁隆平的梦》,每一个故事都是满满的正能量。
观看完《功勋》后,我的内心充满了奋进的力量,不论是做国家领土的守卫者还是国防事业建设者,不论是做“男女同酬”推动者还是做抗疟新药的研发者,不论是做浩瀚宇宙的探索者还是粮食增产的助力者,心中想着念着的始终是国家强盛、民族复强。他们的梦想不止于个人价值的实现,而是将个人理想与共和国命运紧密串联,用行动诠释“忠诚、执着、朴实”的鲜明品格。他们为国,为民,为全人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们为了梦想的实现而埋头苦干,不畏艰辛。他们坚定执着,饱含激情,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奋斗终生的承诺,执着追求,持之以恒,且百折不挠。我们要学习他们乐于奉献的高尚情操和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我们要礼赞他们身上所展现的忠诚、执着、朴实的崇高品格,向时代楷模致敬。
八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他们的人格力量高山仰止,中华民族一路苦难辉煌历程经历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离不开这些功勋模范为代表的各行各业默默付出、日夜奋战的每一位参与者,他们无愧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不愧为炎黄的优秀子孙!“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他们就是国家的英雄,民族的脊梁,时代的先锋。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要学习老一辈楷模,志存高远、求真务实,拼搏奉献、勇于创新,无私无畏、淡泊名利的优秀品质,勇攀事业高峰,在自己的工作岗位脚踏实地、尽职尽责,做出优秀的成绩,努力为河北交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篇9:《功勋》观后感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这是电视剧《功勋》引人深思的片头。我们不禁要问:英雄从何而来?先锋从何而来?看完电视剧《功勋》,相信每个人心中自有答案。
李延年,能文能武,这不是他成为英雄的先决条件,让他坚定不移为国家为民族而战的忠诚,才是他排除万难,以牺牲一切的决心和信念战胜敌人的决定性条件。
朝鲜战场上,面对敌人攻心战术,面对战士思想的波动,李延年没有采取高压政策,而是与战士们推心置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个人利益出发,引导战士站在家国大局的'高度理解战争的意义,成功扭转思想极端的战士的认知,为他们重塑理想信念,为队伍凝聚起了巨大力量。李延年坚持“尊重和信任也是战斗力”的先进思想,教育挽救小战士。当小安东舍生忘死冲锋的时候,他心中想的不再是小我,而是李延年教他的懂得的“国家主权和人民的安危”。
战争年代,英雄辈出,在今天我们看来,所有为国家民族而战的前辈都是英雄,李延年就是这些英雄中的先锋。战场上,他几次独自整编被敌人打散的队伍,以少胜多,力克顽敌,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前辈们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真理:每一次创新发展都需要有先锋的引领。
谁是先锋?先锋出自何处?
没有哪一所学校专门培养先锋,更没有哪一个公司、工厂专门生产先锋。先锋来自于平凡,来自于普通人,不同的是,他们有着坚定的信念,有着无畏无惧的奉献精神。在新时代国家建设大军中,在各条战线上不乏。他们脚踏实地,不断探索,经过时间的大浪淘沙,经过岁月的磨砺,有一天,他们会突然呈现出惊艳的成绩。
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具备成为先锋的条件,最终,谁能成为真正的先锋,取决于自我约束力,取决于奉献精神的多寡,取决于信念是否坚定,更取决于对事业、对公司的忠诚度。只有具备了这些品质,并身体力行去实践,在自己的岗位上去拼搏,在平凡的工作中不断探索,才有可能像李延年和袁隆平等国士一样,成为人人敬仰的先锋。
作为一名望美员工,尽管我们很平凡,只要我们持之以恒精进探索,我相信,只要我们坚守始终如一的忠诚,忠诚于团队,忠诚于信念,我们的未来一样不平凡。
篇10:《功勋》观后感
《功勋》是我的朋友推荐的一部电视剧,由首批八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真实故事改编,6集讲述一个人物故事的拼盘剧。分为八个单元:《李延年》《于敏》《张富清》《黄旭华》《申纪兰》《孙家栋》《屠呦呦》《袁隆平》,剧集短小精悍,人物真实事迹感人,主角配角表演到位。
我很喜欢的《于敏》单元,它一开始就展现了于敏的一个选择。于敏放弃了准备很久的出国留学机会,加入氢弹研究小组。当时,选择做研究意味着隐姓埋名,无法正式介绍自己职业,甚至对家人都要严格保密。而关于氢弹研究,当时中国没有先例,也没有资金用于实验,要从理论开始一点点摸索。于敏带领团队克服种种困难,摆脱美国期刊误导,建立我国自主的氢弹理论模型。克服恶劣的环境安排氢弹制造、各种数据监测仪器的安装和调试工作,包装氢弹试验顺利进行。然而在最终中国第一颗氢弹成功引爆后,满街红旗飘扬,人们欢呼雀跃,锣鼓喧天地庆祝时,于敏却因为保密原则无法和妻子孩子分享他的自豪和喜悦,让人破防。我国当时的科研工作者就是凭着对祖国的满腔热爱,才让我国科技一点点追赶美苏大国,直到今天!
后续印象很深的是周迅主演的《屠呦呦》单元。二十世纪60年代,疟疾横行。国内外均无针对疟疾的有效药。此时,屠呦呦临危受命,担任中药所“523”课题组组长,攻关目标是抑制抗疟药物头号种子常山碱的毒副作用。然而此研究进展并不乐观,屠呦呦主动提出更换思路,寻找其它有效的抗疟新药。屠呦呦从民间收集针对疟疾的各种偏方,逐一筛选验证,终于找到青蒿。再从青蒿分离提取无毒有效成分,命名为青蒿素。经动物实验和临床验证,青蒿素对抗疟疾有效且无毒副作用,完成了国内抗疟疾药物从零到一的转变。屠呦呦凭借对科学的热爱和对真理的坚持,在医学上有所突破,获得传世功勋。
从他们的故事里,我发现是热爱在支持他们不断前进。热爱让他们克服现实的恶劣条件,甘愿隐姓埋名,一直默默付出,不断努力,将个人梦想与国家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不断思考创新,最终在平凡中成就伟大。我们也应该向他们学习,热爱自己的工作,主动对问题进行复盘,不断充实自己,一步步变得更好,为公司、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
篇11:《功勋》观后感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这是我刚刚看过的电视连续剧《功勋》第一部的主题曲。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美帝国主义,就悍然发动了朝鲜战争,纠集了世界上16个国家的侵略者,侵入了朝鲜,并且轰炸了我国的东北,妄图把新中国扼杀于摇篮之中。
《功勋》第一部讲的就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叫李延年,是志愿军某部七连的指导员。他能文能武,率领七连战士和美国鬼子展开了殊死的战斗,最后保住了阵地,战胜了敌人。
看后我深深地体会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它是千千万万革命先烈,用他们的热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要倍加珍惜我们今天美好幸福的生活。
1967年6月17日,中国在新疆的罗布泊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号称中国的“氢弹之父”,就是连续剧《功勋》第二部的主人翁--于敏。
于敏毕业于北京大学,后被的物理学家钱三强调到了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1961年,于敏开始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氢弹理论探索和研究工作。
当时,对于中国的科学家来说,氢弹还是一张空白,没有资料,没有数据,没有经验,更没有任何国家给我们帮助和指导。为了中国氢弹的早日爆炸成功,于敏和他的同事们夜以继日,呕心沥血地工作,他们克服了难以数计的困难,最终取得了我国氢弹实验的成功。为我国科学、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国防力量的增强,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20xx年,于敏荣获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20xx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授予于敏等100名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
看了《功勋》第二部分后,我为我国的科学家们取得的丰硕成果而骄傲,我为他们默默奉献的高尚品质而自豪,我也为他们不畏困难、吃苦耐劳的精神而感动。
我要向英雄学习,我要向我国的科学先辈们学习,脚踏实地,勤勤恳恳,打好基础,学得本领,争取在将来做一个像战斗英雄李延年、科学尖兵于敏那样的,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
篇12:功勋观后感800字
功勋观后感800字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在我们沐浴新时代的朝霞,享受新时代的幸福的时候,我们不会忘记曾经奋不顾身、呕心沥血的先辈们,他们才是人民的功勋。
电视剧《功勋》讲述了8位为了新中国的革命事业奋斗一生的人民楷模,参加过抗美援朝的李延年、研究氢弹的于敏、劳动楷模申纪兰、致力卫星的孙家栋、脱贫致富的张富清、潜心抗疟的屠呦呦、水稻之父袁隆平及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他们是新中国真正的英雄。
在电视中,我仿佛回到了战火硝烟的抗美援朝战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壮烈,李延年、张富清是战场上的'幸存者,而那些将生命留在朝鲜土地上的志愿军战士是多么伟大!他们是那么年轻、那么勇敢,为了国家繁荣富强,宁愿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都是该永远铭记的人民功勋!记得有个战士说过:“我们把这些仗都打完了,我们的下一代才不用再打仗了。”多么简朴的话语,却蕴含着他们殷殷期望。虽然现在的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但是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抛头颅、洒热血的战士们。我们将继承先辈们的遗志,好好学习、积极向上,努力建设我们伟大、富强的祖国。
在这8位功勋之中,有几位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我们悲痛、我们追思。当“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离开我们的时候,无数老百姓痛心疾首,自发涌上街道,送这位“当代神农“最后一程。“我毕生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在人间播完种子,燃烧尽了所有的力量,现在他要去天上洒甘霖。
明知这世界没有谁能永远活着,听闻消息,我还是忍不住悲痛和难过。就像从未谋过面的亲人离去,就像一直陪着我们的爷爷突然走了。
一辈子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他把这一生浸在稻田里,把功勋写在大地上。山河呜咽,大地悲恸,这个解决了世界上五分之一人口吃饭问题的老人离开了他一生钟爱的土地,离开了他孜孜不倦研究的稻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悼念袁隆平爷爷,我们爱惜粮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报袁隆平爷爷。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您!
人民的功勋何止千万,无论在任何时期,任何地点,他们都在为祖国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我们为人民的功勋喝彩,他们的事迹必将永远载入中国发展的史册。
篇13:《功勋》优秀观后感
电视剧《功勋》在全国热映,分别讲述了于敏、申纪兰、孙家栋、李延年、张富清、袁隆平、黄旭华、屠呦呦八位功勋人物的故事,生动地展现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风雨兼程、砥砺奋进,历经“环境苦”“执着苦”“孤独苦”,战胜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创造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的奋斗精神风貌,彰显了对党忠诚和对人民负责的家国情怀。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环境苦。“素心如兰,忠诚本色”的申纪兰,将青春献给农村,一生未曾离开土地。面对数次进城机会,她选择坚守农村,她认为只有生活在农民中间,才能更了解农民疾苦。申纪兰鼓励妇女劳动,带领村里的妇女走出家门,参加劳动,并提出“男女同工同酬”的倡议,得到党中央的支持,从此实现男女同工同酬,在新中国农村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革命传承英雄本色”的李延年,先后参加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多次战役,不畏艰难困苦,英勇御敌。作为年轻干部,组织上安排去艰苦边远地区工作是信任,更是培养,要以此为荣,激扬奋进,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多经风雨,多见世面,方可增长本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砖添瓦。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苦。“喜看稻菽千重浪”的袁隆平,他的梦想是禾下乘凉,让全世界人远离饥饿,并终其一生为之奋斗。面对诸多困难,他不气馁,始终保持高昂士气,他研发的杂交水稻为世界粮食增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使得无数人远离饥饿;“青蒿鹿呦呦,救治亿万人”的屠呦呦,面对枯燥的科研生活,她甘之如饴,带领团队数十年如一日地重复着同样的工作,最终发现青蒿素,拯救了数百万饱受疟疾之苦的病人;“家国情怀,国之栋梁”孙家栋,将六十多年的岁月奉献给了中国的航天事业,在研制试验过程中,深入实际,艰苦奋斗,带领科技人员攻坚克难,在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领域开创了新的天地。这些功勋人物虽在不同领域,但都是一生执着于一事,做出卓越贡献。身为党员干部,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常修信念之基,坚定理想信念,把握前进方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履职尽责,执着追求,砥砺奋进。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孤独苦。“敏而创新,国之锋芒”的于敏,为了国家需要,几番变更研究方向,甘于为中国研制氢弹隐姓埋名三十载,对中国核武器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沉潜三十年,为华铸重剑”的黄旭华,在人才、技术、资源短缺的境况下,进入与世隔绝的荒岛,在大海的陪伴下开拓了中国核潜艇的研制领域,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这些功勋人物为了国家甘愿隐形埋名,在他们看来,孤独并不可怕,国即是家,纵然需要背负委屈和不理解,也要倾尽所有,深藏功名,攻坚克难。党员干部要向他们学习,常怀功成之力“有我”、功成之誉“无我”的信念,忘我工作,克己奉公,心系群众,为民尽责,用青春去创造祖国未来。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在流金岁月里留下深刻笔画的功勋人物不会被人民忘记,他们的“三苦”精神,值得我们一直学习。
篇14:《功勋》观后感心得体会
近日,一篇公号文章《请暂时遗忘袁隆平,我们应该认识一下这些给我们米饭吃的人们》,让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朋友圈获得了一波“新流量”。
首先,“请暂时遗忘袁隆平”,这个论题根本立不住脚。凭何让人们忘记袁隆平,又如何可以让人们忘记袁隆平?“吃水不忘打井人”,今天我们吃着袁隆平培育出的大米,你又让我们忘记袁隆平,除了忘恩负义,世上有这样的人吗?
其实,公号文章只是想说明: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名不符实;“给我们米饭吃”的人,除了袁隆平还大有人在;袁隆平的成就被“过度放大”,应该被“暂时遗忘”,把“舞台”留给其他科学家。真是岂有此理!我们不否认,“给我们米饭吃”的人不止是袁隆平一人,但仅仅是因此,我们就该忘记袁隆平吗?再说,现在是创新创造的时代,“舞台”就摆在每个人面前,用一句广告语来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广。”“舞台”岂是给让出来的?君不见,占着茅坑不拉屎、在学术荣誉上殚心竭虑地造假者比比皆是,却不思如何作为,难道是社会没有给他们“舞台”吗?
再说,袁隆平是谁?相信多数的中国人都知道,他就是闻名中外的“杂交水稻之父”。但这个“荣誉”绝不是吹出来、夸出来的,而是他数十年孜孜不倦、潜心研究,用勤奋努力的汗水换来的。袁隆平是我国第一个发现水稻杂种优势现象的科学家,他1971年找到雄性不育系,1974年找到三系配套模式,此后成立“全国杂交水稻研究协作组”,1976年我国就实现了三系配套大规模制种,不到6年时间完成这些工作,速度之惊人,难道这些是能够让出来的吗?袁隆平的敏锐洞察力、超强组织力和坚定执行力,业界无不佩服,这也不是可以让出来的。
我们不妨看看央视《感动中国》节目给袁隆平的一段颁奖词:……民以食为天,人类从未停止过对饥饿的抗争,从未停歇过对粮食的渴望。面对严峻现实,世界陷入了粮食恐慌,人们连连发问:谁来养活中国,谁来养活世界?20世纪70年代,中国通过对杂交水稻的成功研究,最终将水稻亩产从300公斤提高到了800公斤,并推广2.3亿多亩,增产200多亿公斤。这些事迹都归功于今天的获奖者——袁隆平。
事实胜于雄辩,袁隆平今天依然奋斗不止,显然,公众号文章是罔顾事实,说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名不符实、成就被“过度放大”了,大有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意味。袁隆平,毕生梦想就是消除饥饿,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事实上,不论过去、还是今天,像袁隆平,还有屠呦呦一样成就卓著的科学家很多,他们淡泊名利,默默无闻,致力于科学研究。我们只见有学术造假者,从没见过哪位科学家的成就是被人让出来的。
可以说,袁隆平不可遗忘,也不可能被遗忘,他的科学贡献不但是对中华民族的,也是对世界的。他追求科学的精神,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做人当有良心,那些鼓吹遗忘袁隆平者,那些妒忌袁隆平科学成就者,还是好好学习一下袁隆平的创造精神吧,别辜负了这个时代,要用自己的汗水去努力创新创造,机遇历来就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舞台就摆在每个人的面前。
篇15:功勋观后感心得体会
《功勋》摒除了“人物传记”的惯用叙事手法,集中阐述八位功勋人物取得成就时的高光时刻。八位主人公来自不同行业领域,性格也不尽相同,不同导演的拍摄风格各异,将带给观众多样的情感冲击。在片方发布的预告片中,伴随着郭涛饰演的张富清沧桑有力的画外音,八位主演饰演的功勋人物依次现身,他们是在不同行业领域默默耕耘、无私奉献、舍小家为大家的英雄。画面在稻田、山间、医院、战场、实验室等不同场景切换,一段段往昔的峥嵘岁月就是对功勋人物“忠诚、执着、朴实”品格的生动记录和诠释。
《功勋》用单元剧的形式,将首批八位功勋人物的人生华彩篇章与共和国命运串联起来。在预告片的结尾,王雷饰演的李延年发出的呐喊铿锵有力、振奋人心:“祖国会记得我们,亲人会感激我们,是我们让他们过上了和平幸福的日子,是我们让敌人知道,我们的国家,无比强大,不容欺辱!”因为他们,中国人不再饿肚子;因为他们,中国人有了上天下海的能力;因为他们,中国人过上了和平幸福健康的生活。是他们的永不言弃才换来这无数个感动瞬间,共和国不会忘记他们的伟大功绩!"
每个单元的主角成为海报的主视觉,造型均紧密贴合时代背景和人物身份。比如,李延年背后是熊熊战火,展现了其战斗英雄本色;于敏背后的一排排灯阵是他一生验算各种数据的象征;黄旭华背后是波涛汹涌的大海 ...... 而他们的亲友、恩师们也依次出现在每张海报的下半部分,显示着他们的成功背后离不开家人、同事、领导、战友的理解与支持。海报下方的文字,也向观众传递了主旨:向功勋人物致敬,礼赞功勋人物的品格,号召更多的年轻人弘扬功勋模范精神。
★ 功勋读后感
★ 电视剧功勋观后感
★ 功勋电视剧观后感
★ 功勋观后感
【《功勋》观后感(共15篇)】相关文章:
百集微纪录片《无声的功勋》观后感2023-05-26
功勋模范人物颁奖词2022-12-13
国家勋章正式颁授观后感2022-05-07
七一勋章颁授仪式心得体会2022-10-28
感动中国孙家栋事迹及观后感2023-12-18
感动中国候选人孙家栋谈北斗故事2023-01-10
《郭永怀》观后感2023-03-26
孙家栋共和国勋章颁奖词2022-08-04
800字观后感2023-05-03
观后感800字精选2022-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