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复习知识训练

时间:2022-06-09 05:19:35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初中文言文复习知识训练(精选7篇)由网友“一周时间”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文言文复习知识训练,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中文言文复习知识训练

篇1:初中文言文复习知识训练

初中文言文复习知识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9题。

王筠,字元礼,一字德柔,琅邪临沂人。筠幼警寤,七岁能属文。年十六,为《芍药赋》,甚美。及长,清静好学,与从兄泰齐名。陈郡谢览,览弟举,亦有重誉,时人为之语曰:谢有览举,王有养炬。炬是泰,养即筠,并小字也。

起家中军临川王行参军,迁太子舍人,除尚书殿中郎。王氏过江以来,未有居郎署者,或劝逡巡不就,筠曰:陆平原东南之秀,王文度独步江东,吾得比踪昔人,何所多恨。乃欣然就职。尚书令沈约,当世辞宗,每见筠文,咨嗟吟咏,以为不逮也。筠为文能压强韵,每公宴并作,辞必妍美。约常从容启高祖曰:晚来名家,唯见王筠独步。

昭明太子爱文学士,常与筠及刘孝绰、陆倕、到洽、殷芸等游宴玄圃,太子独执筠袖抚孝绰肩而言曰:所谓左把浮丘袖,右拍洪崖肩。其见重如此。

普通元年,以母忧去职。筠有孝性,毁瘠过礼,服阕后,疾废久之。六年,除尚书吏部郎,迁太子中庶子,领羽林监,又改领步兵。中大通二年,迁司徒左长史。三年,昭明太子薨,敕为哀策文,复见嗟赏。

筠性弘厚,不以艺能高人,而少擅才名,与刘孝绰见重当世。其自序曰:余少好书,老而弥笃。虽偶见瞥观,皆即疏记,后重省览,欢兴弥深,习与性成,不觉笔倦。自年十三四,齐建武二年乙亥至梁大同六年,四十载矣。幼年读《五经》,皆七八十遍。爱《左氏春秋》,吟讽常为口实,广略去取,凡三过五抄。余经及《周官》、《仪礼》、《国语》、《尔雅》、《山海经》、《本草》并再抄。子史诸集皆一遍。未尝倩人假手,并躬自抄录,大小百余卷。不足传之好事,盖以备遗忘而已。又与诸儿书论家世集云:史传称安平崔氏及汝南应氏,并累世有文才,所以范蔚宗云崔氏'世擅雕龙'。然不过父子两三世耳;非有七叶之中,名德重光,爵位相继,人人有集,如吾门世者也。沈少傅约语人云:'吾少好百家之言,身为四代之史,自开辟已来,未有爵位蝉联,文才相继,如王氏之盛者也。'汝等仰观堂构,思各努力。

(节选自《梁书·王筠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未有居郎署者 居:任职

B.以母忧去职 忧:忧虑

C.老而弥笃 笃:执着

D.身为四代之史 身:亲自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时人为之语曰 吾羞,不忍为之下

B.乃欣然就职 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

C.其见重如此 其翼若垂天之云

D.不足传之好事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3.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尚书令沈约,当世辞宗,每见筠文,咨嗟吟咏,以为不逮也。

(2)筠性弘厚,不以艺能高人,而少擅才名,与刘孝绰见重当世。

4.文言文中,王筠是怎样学习的?请简要概括。(5分)

5.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划9处)(4分)

周室既衰/诸侯恣行/仲尼悼礼废乐崩/追修经术/以达王道/匡乱世反之于正/见其文辞/为天下制仪法/垂六艺之统纪于后世/

(《史记·太史公自序》)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以上题目考查能力层级为B(理解)。考生须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根据对文中对应句子意义的理解和推断,B项中忧字涉及古代文言常识:丁忧是指因故辞官卸任,原文大意为因为母亲过世而离职,翻译为为忧虑不正确,其余三个选项中的字词均出自课内,居身出自必修一《鸿门宴》,笃出自必修五《陈情表》。

2、【答案】B

【解析】以上题目考查能力层级为B(理解)。考生须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考试说明及题型示例中规定的常见文言虚词为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本次考试重点考查了其、以、且、之四个词。B项两个均为于是;A项分别为介词,给替,判断动词,当,做;C项虽同为代词,但一是代人二是代物;D项分别是用于谓语和补语间翻译为得,结构助词的。

3、(1)【答案】尚书令沈约,是当时的文坛宗师,每当看到王筠的文章,赞叹吟诵玩味,认为自己赶不上他。(4分)

【解析】题目考查能力层级为B(理解)。考生须理解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并根据理解到的文章意思自行翻译。同时,还须抓取句中的重点字词,逐个落实。本句中以为处省略以自己为、逮表赶得上两字较为重要,须着重落实。第一点出于高中语文重点篇目《廉颇蔺相如列传》。

(2)【答案】王筠天性宽弘敦厚,不因有技艺才能而自视高人一等,而且年轻时就有才华冥王,在当时和刘孝绰一起被世人看重。(4分)

【解析】以上题目考点和前一题相同。重点字须落实高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最后一个分句需要落实见表被动,四川卷高考文言文阅读对教材内涉及的知识还是比较重视的,这或许为我们之后的文言文教与学带来启示。

4、【答案】终身好学,勤学苦学,执着专一,温故知新,博观慎取。

【解析】以上题目考查能力层级为B(理解)和C(分析综合)。考生需要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本次考试去掉了之前的文意判断题,意在要求学生不通过取巧,而是通过自身的文言素养读懂文言文。同时,主观题的加入,使得整个四川卷的古代汉语部分分值加重。学生需要有扎实的文言基础知识,方能读懂文章,正确回答。四川卷在经历的重大变革之后今年在古诗文板块选择求稳,从客观题开始至此都比较容易。

5、【答案】

周室既衰/诸侯恣行/仲尼悼礼废乐崩/追修经术/以达王道/匡乱世反之于正/见其文辞/为天下制仪法/垂六艺之统纪于后世/

(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

【解析】文言文断句停连考查考生文言文阅读语感和文意理解的综合能力,属能力层级B(理解)。除了通过判读文意进行划分之外,考生还可以最大程度的利用文言语段中的虚词、重复出现的实词等典型标志帮助断句。该题中前三处可根据虚词判断出来,后几处则根据文言文多用骈句的特点可判断出来。

篇2:初中文言文复习知识训练-醉落魄

初中文言文复习知识训练-醉落魄

栖乌飞绝,绛河绿雾星明灭。烧香曳簟眠清樾。花影吹笙,满地淡黄月。好风碎竹声如雪,昭华三弄临风咽。鬓丝撩乱纶巾折。凉满北窗,休共软红说。

“醉落魄”,《宋史·乐志》名“一斛夜明珠”,即“一斛珠”,晏几道词作“醉落魄”。又名“怨春风”,“醉落拓”。

此词写退隐生活中一个吹笙自娱的清夜。

乌鸦已归林栖息,不再飞翔。天河笼罩着淡绿色的`雾霭,透过它,可以看见时隐时显,若有若无的星光。绛河,即天河。古人观星象以北极星为标准,天河在南,南之代表色为丹、为绛,所以天河又叫绛河(见明王逵《蠡海集·天文类》)。此时,正好点燃香炉,展开竹席,卧于清荫之下。簟(diàn),竹席。樾(yuè),成荫的树木。“花影吹笙”,是在花影下吹笙的省文。“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陈与义《临江仙》)音乐与淡黄月色,扶疏花影互相映衬,越显得空灵剔透。

近代词评家俞陛云激赏此句并以近人鸥堂词“月要被它,愁着酒般黄”比较,认为没有“花影”两句融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下片即接写笙声,如好风碎竹,雪清玉脆。昭华,古乐器名,即玉管。传说秦咸阳宫有玉管,长二尺三寸,二十六孔,上面刻有“昭华之琯”,此指笙。“弄”,有两层意思,一指奏乐,又指一曲为一弄。咽,谓箫声幽咽,如泣如诉。“凉满北窗”呼应“临风”,故鬓丝撩乱,纶巾吹折。软红,即红尘,如此良夜,如此风情,那些碌碌奔走于红尘之人,是不能够理解、不会欣赏的。

清代词评家宋翔凤认为“此词正咏吹笙也。上解(片)从夜中情景点出吹笙。下解‘好风碎竹声如雪’,写笙声也。‘昭华三弄临风咽’,吹已止也。‘鬓丝撩乱’,言执笙而吹者,其竹参差,时时侵鬓也。如吹时风来则‘纶巾折’,知‘凉满北窗’也。”(《乐府余论》)正所谓“草灰蛇线”,脉络分明。

篇3:文言文复习训练

文言文复习专题训练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沿着)

2.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落花)(繁多的样子

3.渔人甚异之。(非常)(以之为异)

4.复前行,欲穷其林。(穷尽)

5.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6.便舍船,从口入。(放下)

7.初极狭,才通人。(非常)(仅)

8.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整齐的样子)(类)

9.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全,都)

10.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都)

1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竟然)(哪里)

12.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全,详细)(邀请)

13.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都)

14.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和儿女)(同乡的`人)

1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然)(更不用说)

1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详细地说出)(感叹惊讶)

17.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请)

18.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对…..说)(值得)(桃源之外)

19.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已经)(沿着)(从前的、旧的)(做标志)

20.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到了)(到)

21.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立即)(派遣)(标志)(于是,就)

22.闻之,欣然规往。(高兴的样子。)(计划。)

篇4:初中文言文复习知识要点

初中文言文复习知识要点

庄辛说楚襄王

《战国策》

庄辛谓楚襄王曰:君王左州侯,右夏侯,辇从鄢陵君与寿陵君,专淫逸侈靡,不顾国政,郢都必危矣。襄王曰:先生老悖乎?将以为楚国祅祥(凶兆)乎?庄辛曰:臣诚见其必然者也,非敢以为国祅祥也。君王卒幸四子者不衰,楚国必亡矣。臣请辟于赵,淹留以观之。

庄辛去之赵。留五月,秦果举鄢、郢、巫、上蔡、陈之地,襄王流揜(yǎn:流亡,困迫)于城阳。于是使人发驺(zōu车马)征庄辛于赵。庄辛曰:诺。

庄辛至,襄王曰:寡人不能用先生之言,今事至于此,为之奈何?

庄辛对曰:臣闻鄙语曰: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臣闻昔汤、武以百里昌,桀、纣以天下亡。今楚国虽小,绝长续短,犹以数千里,岂特百里哉?

王独不见夫蜻蛉乎?六足四翼,飞翔乎天地之间,俯啄蚊虻而食之,仰承甘露而饮之,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五尺童子,方将调饴胶丝,加己乎四仞之上,而下为蝼蚁食也。

蜻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以(也如同这样)。俯啄白粒,仰栖茂树,鼓翅奋翼,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公子王孙,左挟弹,右摄丸,将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颈为招。倏忽之间,坠于公子之手。昼游乎茂树,夕调乎酸咸

夫雀,其小者也,黄鹄因是以。游于江海,淹乎大沼,俯啄鳝鲤,仰啮菱衡,奋其六翮(hé翅膀)而凌清风,飘摇乎高翔,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射者,方将修其碆卢(碆pó:石镞,即石制的箭头;卢,涂漆的黑弓),治其矰缴(zēngzhuó:矰,短矢。缴,系矢的'生丝线),将加己乎百仞之上。被礛磻(jiān bō:锐利的石制箭头),引微缴,折清风而抎(抎:同陨,音yǔn,坠落)矣。故昼游乎江河,夕调乎鼎鼐。

夫黄鹄,其小者也,蔡灵侯之事因是以。南游乎高陂,北陵乎巫山,饮茹溪之流,食湘波之鱼,左抱幼妾,右拥嬖女(bì宠幸的女子),与之驰骋乎高蔡之中,而不以国家为事。不知夫子发(楚将名)方受命乎灵王,系己以朱丝而见之也。

蔡灵侯之事,其小者也,君王之事因是以。左州侯,右夏侯,辇从鄢陵君与寿陵君,饭封禄之粟,而载方府之金,与之驰骋乎云梦之中,而不以天下国家为事,不知夫穰(ráng)侯(秦将魏冉名)方受命乎秦王,填黾塞之内,而投己乎黾塞之外。

襄王闻之,颜色变作,身体战栗。于是乃以执珪(楚国爵名)而授之,为阳陵君,与淮北之地也。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 先生老悖乎 悖:违背

B. 君王卒幸四子者不衰 卒:始终

C. 以其颈为招 招:射击的目标

D. 饭封禄之粟 饭:动词,吃

3.下列各项对文章的阐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 本文主要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尾都由对话完成,塑造了庄辛这一机智果敢、有胆有识、从容善辩的策士形象。

B. 庄辛针对楚襄王的淫逸侈靡、不顾国政直言进谏,指出襄王如此行径必遭杀身之祸,触怒襄王而被逐出了楚国。

C. 本文引譬设喻,由蜻蛉、黄雀、黄鹄至蔡灵侯,由小到大,由远到近,由物到人,最后指出襄王处境的危险,娓娓道来却步步紧逼,极具说服力。

D. 这篇作品通过庄辛对楚襄王的劝谏,说明一国之君必须居安思危,励精图治,如果只图眼前享乐,丧失警惕,必将引起严重祸害。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臣请辟于赵,淹留以观之。(3分)

(2)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3分)

(3)系己以朱丝而见之也。(3分)

篇5:文言文语法知识--初中文言文复习

文言文语法知识--初中文言文复习

文言语法: 常见实词、常见虚词、文言句式

一、常见实词:

文言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 人民教育出版社4月第1版)开列了120 个常见文言实词。及以后年份的高考涉及文言实词的试题不会超过这120个实词的范围。

1、通假

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语言现象叫做文字“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借用)。“通假”是“本有其字”却弃而不用,临时借用了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别字。一般认为,通假字的产生可能是由于书写或抄书的人一时笔误,写了音同或音近的别字,或是因地方习惯而写了另一个字。后人见古人有先例,便跟着写,约定俗成,别字和本字就通用了,学会辨识通假字,对学习文言文是很重要的。

通假字与本字的联系上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读音完全相同。如:故不错意也 《唐睢不辱使命》 “错”(cuò) 通“措”

(2)声母或韵母相同。 如: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如: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bān) 通“攀”

(3)形旁或声旁相同。如: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唱通“倡”如: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xìn) 通“伸”

(4)读音相近。      如:身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yǒu) 同“又”

检测

项为之强 《童趣》

诲女知之乎 《〈论语〉十则》

窥谷忘反 《与朱元思书》

同舍生皆被绮绣 《送东阳马生序》

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亲戚畔之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公输盘不说 《公输》

乡为身死而不受 《鱼我所欲也》

选贤与能 《大道之行也》

“强” 通“僵” (jiāng)

“女”同“汝” (rǔ)

“反” 通“返” (fǎn)

“被”通“披” (pī)

“属” 通“嘱” (zhǔ)

“要”通“邀”(yao)

“畔” 通“叛” (pàn)

“说” 通“悦” (yuè)

“乡” 通“向” (xiàng)

“与” 通“举” (jǔ)

2、古今异义词

我们把古义和今义不相同的词叫古今异义词。概括起来,古今异义主要有这样几种:

(1、词义扩大。即今义大于古义。

如“江”“河”二字,古代一般专指长江、黄河,现在除了指长江黄河外,更多用于泛指,指一切江、河。

(2、词义缩小。即今义小于古义。

如“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中的“亲戚”,古代除了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外,通指自己家庭中的成员,现代汉语中则不能用于自己家庭中的成员。

(3、词义转移。即一个词由表示某事物变为表示另外的事物。

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的“牺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牲畜,现在则表示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

(4、感情色彩发生变化。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卑鄙”,古代是中性词,“卑”指地位低下,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卑”即此义,“鄙”指见识短浅;而现在则是个地道的贬义词,用来形容人的行为品质恶劣。

注意:

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词 误解为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双音词。现代汉语中有些双音节词,在古代汉语中是由两个单音节词组成的短语,这类词不是太多,但一定要引起特别重视。

如《桃花源记》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无论”就是两个词:无,不要;论,说。“无论”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起关联作用的连词,而文言文里却是两个词。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中,“妻子”原来是两个词,“妻”指妻子,“子”指儿女。现代汉语是一个双音词,指男子的'配偶。

检测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孟子>二章》)

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

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公输》)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布衣  古义:平民。

痛恨  古义:痛心、遗憾。

可以  古义:可以凭借。

池  古义:护城河。

汤  古义:热水。

烈士  古义:有雄心壮志的人。

所以  古义: 用来……的

但  古义:只,只不过。

3、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功能,即改变原来的词性。

如《狼》中“一狼洞其中”的“洞”本为名词,表示“洞穴”,这里临时改变了词性,用作动词作谓语,表示“打洞”;

又如《陈涉世家》中“将军身被坚执锐”中“坚”和“锐”本是形容词,这里也临时改变了词性,充当名词,作宾语,表示“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武器”。这种现象就是词类活用。

古汉语词类活用,常见的主要有:

1、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2、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3、名词作状语4、意动用法5、使动用法

(一)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                目:用眼睛看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曹刿论战》)                    福:赐福,保佑

(二)动词、形容词用作名词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奔:飞奔的马。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t董允等,此皆良实《出师表》      良实:善良诚实的人

(三)名词作状语

1、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方向。“向、在、往……”等。

如:东连吴会,西通巴蜀。《隆中对》东西:向东、向西。

2、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手段或依据。“用……”等。

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箕畚:用箕畚。

3、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像……一样”

如: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犬:像狗一样地坐。

4、时间名词作状词,表示时间。“在……”等。

如:日扳促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日: “天天”、“每天”的意思。

(四)意动用法       谓语动词含“认为…怎么样”或“把…当作…”的意思

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宾客:名词的意动用法,    把……当宾客。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乐: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

(五)使动用法             谓语动词含有“使……”的意思。

1、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2、必先苦其心志(《<孟子>二章》苦: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苦恼。

检测

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复前行,欲穷其林。

斗折蛇行。

皆若空游无所依。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穿丧服。名为动。

走完。形为动。

像北斗星那样。名为状。

在空中。名为状。

使……凄凉。使动

4、一词多义

根据语境正确推断实词词义

语境,即上下文 。上下文对词义具有制约和提示作用。一般地说,不管一个词有多少义项 ,在具体的语境中只能有一个确定的含义。因此,必要的知识储备与较强的语境意识结合起来 ,就是我们“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关键。

所以,平时要注意做必要的知识积累 ,阅读文言文篇段时要细心体察语境 ( 上下文 )的意思。要力戒孤立、片面。

①一人,一桌,一扇,一抚尺而已。(数目,自然数的开始。)

②长烟一空(全部)《岳阳楼记》

③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④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一次)《曹刿论战》

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相同、一样)

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专一)

检测     许

①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②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③高可二黍许《核舟记》

④曳屋许许声《口技》

⑤吾头颅如许。

⑥一生长恨奈何许。

①(答应)

②(赞许、赞同)

③(表约数)

④(拟声词)

⑤(这样)

⑥(语气词)

二、常见虚词     文言虚词包括副词 、介词 、连词 、助词 、叹词和代词。

文言虚词很多 ,但“常见”者毕竟有限 。《考纲》中要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常见的文言虚词”指的是考纲规定的18个:而、何、乎、乃、其、若、所、为、焉、也、以、矣、因、于、与、则、者、之。高考涉及文言虚词的试题不会超过这18个虚词的范围。

之(一)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他们)、“它”(它们)、这、这件事。

1、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2、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

3、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公输盘》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3、音节助词。用来调节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结构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无义。如:何陋之有?(《陋室铭》)

(三)动词。译作“去、往、到”。如: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固定句式

(一)判断句                 翻译时要译作:“……是……”

1、用“者”“也”表示,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2、用副词“乃、则、即、 皆”等表判断

3、用动词“为、是”表示判断

4、用“非、未、弗”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莲,花之君子者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二)被动句               翻译时要将有关词语译成“被”。

1、用“于、 见、“受…于…、见…于…”表被动

2、用“为”、“为…所…” 表示被动。

3、词语本身含被动,无标志词语。

如:贤能为之用。舌一吐而二蛇尽为所吞。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三)省略句

1、省主语、谓语、宾语“之”。

2、省略量词、介词“于”。

翻译文言省略句时,省略的词语,特别是在现代汉语中不能省略的部分,要补充翻译出来。

如(余)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余)手自笔录, 计日以还…… (余) 录毕, (余) 走送之。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 (鼓)而竭。

此诚不可与(之)争锋

宅边有五(棵)柳树。

见二虫斗(于)草间。

(四)倒装句

文言中有些句子成分的排列次序跟现代汉语不同,习惯上称之为“倒装”。

谓语前置(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做补语

1、谓语前置(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些感叹句或疑问句把谓语置于主语之前。一般常用逗号将主谓隔开。

如:甚矣,汝之不惠!

2、宾语前置

①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在介词前。

②用“之、是、以”把宾语提前,以强调宾语。“之”是标志,无义。

②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

微斯人,吾谁与归?

忌不自信。

宋何罪之有?

全石以为底。

唯命是听

3、定语后置

动词短语作名词的定语常常放在名词的后面。一般在定语后加“者”字,有的还在名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来表示。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介宾短语后置做补语

(1)介词结构“于……”常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

(2)介词结构“以……”、“乎……”等有时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并不多见)

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的,翻译的时候要把它提前用作状语,因此,我们也称它“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文言倒装句译成现代汉语时,要依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排列规律 ,将其 “顺装”过来。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苟全性命于乱世

君与俱来

何陋之有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盖拣桃核修狭者为之

判断句

状语后置

省略句

宾语前置

被动句

状语后置

判断句

定语后置句

(五)固定句式

文言文中有一些结构固定的格式用法。这些类固定句式,翻译时要合乎现代汉语的习惯。

“如……何?

“不亦……乎”

“何其……” ”

“孰与”

“以……为”

“是故”、“是以”

“不亦……乎”

“得无……乎”

“与其……孰若……”

“宁……无”等等

如: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如土石何?

以虫草为林。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课堂小结:

高考考文言句式,一般与对文意的理解的考查结合起来进行。学习文言句式,固然要会辨认某句是何种句式,因为这是基础;但更为重要的,是要会正确翻译。从高考的角度讲,了解这些句式,也是指能在文言文阅读的材料中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具有识记与辨别的能力,进而把握文意,而不是要求考生去抽象地记忆到底有哪些种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句式,以及各种句式的具体用法如何。

篇6:中考文言文复习知识

动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就是使……活命的意思。

1、外连横而斗诸侯 斗:让……争斗

2、中军置酒饮归客 饮:使……饮酒

3、生死而肉骨 生:使……复生

4、惊天动地 惊:使……惊奇;动:使……感动

5、可烧而走也 走:使……逃走

动词为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因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么样。如: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死国:为国事而死

动词活用作状语

动词在谓语前,修饰或者限制谓语。

儿惧,啼告母 啼:哭着

形容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如:“将军身披坚执锐”中的“坚”“锐”,指的`是“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兵器”。

1、晓看红湿处 红:红花

2、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绿、红:绿叶、红花。

3、常在于险远。 险远:危险而又道远的地方

篇7:中考文言文复习知识

1.之

①动词,去、到、往 寡助之至 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

②代词,代人、代物、代事 二世杀之 《陈涉世家》 钟鼓乐之(“窈窕淑女”)

又数刀毙之《狼》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名之者谁 左右采之(代荇菜)

③“之”用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世家》

在河之洲 山之僧智仙也

④ “之”字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⑤“之”字在句子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如: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

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 公将鼓之

⑥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宋何罪之有? 何陋之有?

⑦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马之千里者。

2. 者

①结构助词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②结构助词,的 下者飘转沉塘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

宜多应者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也 《孟子二章》

④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的原因)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孟子二章》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⑥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⑦语气词,不译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新学期开始,中国教育在线整理了初三文言文复习资料供同学们学习参考!

3. 其

人称代词,自己、我、我的,他、他们,它

而不知太乐之乐其乐也(自己的) 《醉翁亭记》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他)

指示代词,这,那 专其利三世(这种)

副词,表推测或委婉语气,大概,也许,难道

其如土石何 (加强反问语气) 其真无马邪道(难道)

4. 而

①转折连词,但是, 却 人不知而不愠 《论语·述而》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未有问而不告 足肤皲裂而不知 《送东阳马生序》

②修饰连词,相当于“地”。 面山而居

③顺承连词,可不译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

④表顺承的连词,然,这样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⑤表顺承的连词,就 温故而知新 《论语·为政》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⑥表顺承的连词,来 挟天子而令诸候 《隆中对》

⑦表递进的连词,而且 国险而民附 《隆中对》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⑧表承接,并且 默而识之 《论语·述而》 野芳发而幽香

⑨表假设,如果。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⑩表并列 溪深而鱼肥

5. 以:

①介词,(从、由,把、用、拿、用来、拿来,因为,靠、凭借、根据)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把) 《出师表》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把)《出师表》

悉以咨之 (拿来) 《出师表》 以衾拥覆 (拿来) 《送东阳马生序》

生以乡人子谒余 (用) 《送东阳马生序》

咨臣以当世之事(拿) 《出师表》 必以分人(拿) 《曹刿论战》

扶苏以数谏故 (因为) 《陈涉世家》 先帝不以臣卑鄙 (因为) 《出师表》

以中有足乐者 (因为) 《送东阳马生序》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为 )《送东阳马生序》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因为) 以其境过清(因为)

何以战 (靠、凭借) 必以情 (根据) 《曹刿论战》

②连词 遂许先帝以驰驱 (表目的,为) 《出师表》

③连词,相当于“而”,可不译 。计日以还 《送东阳马生序》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隆中对》 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陈涉世家》

④连词,表顺承。

以光先帝遗德 (来)以咨诹善道 (用来) 《出师表》

无从致书以观 (来) 《送东阳马生序》

属予作文以记之(来、以便) 《岳阳楼记》

以激怒其众(来、以便) 《陈涉世家》

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至) 以伤先帝之明(以至) 《出师表》

⑤动词,认为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陈涉世家》

⑥副词,已经 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

初三语文复习计划

初三语文基础学习规划与复习计划

初三语文总复习计划与策略

关于中考语文的复习计划

初中体育备考计划

初三中考计划书

九年级语文老师的工作计划

初中语文应该怎么学

如何进行初中语文期末复习课的教学

初三下语文教学计划

初中文言文复习知识训练
《初中文言文复习知识训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初中文言文复习知识训练(精选7篇)】相关文章:

初三语文教学计划2022-12-19

初中各科期末考试复习2023-04-12

关于的中考语文复习经验交流2022-07-13

根据第一学期初三语文的复习计划2023-07-14

九年级的语文中考复习计划2023-09-24

初三语文教学计划范文2022-10-06

初三语文教师教学计划锦集优秀2023-08-06

初三语文教师工作计划2023-02-15

秋初三语文个人教学工作计划2022-11-19

初三语文教学计划2022-12-23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