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吟》自主探究

时间:2022-06-15 05:24:21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化石吟》自主探究(共9篇)由网友“酷爱东德”投稿提供,以下文章小编为您整理的《化石吟》自主探究,供大家阅读。

《化石吟》自主探究

篇1:《化石吟》自主学案

《化石吟》自主学案

《化石吟》构思巧妙、语言优美、意境奇丽、很有特色。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它的自主学案。

【导语】

师:有一首动听的歌《木鱼石的传说》,是这样唱的: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能给勇敢者以智慧,也能给勤奋者以收获……

歌里会说话的石头就是化石,同学们一定也不陌生《侏罗纪公园》吧!它也是通过保存古生物生命信息的化石,让我们窥见了亿万年前神话般的生物世界,引领我们遨游那远古的神秘世界,沧海桑田的变迁引起人们无限遐思,让我们跟随张锋的一首科学抒情诗《化石吟》,再次接触这些“会说话的石头。”

【整体把握】

师:同学们知道什么是化石吗?

生:化石就是生活在遥远的过去的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变成的石头。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可以逐渐认识遥远的过去生物的形态、结构、类别,可以推测出亿万年来生物起源、演化、发展的过程,还可以恢复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各个阶段地球的生态环境等。

师:《化石吟》从体裁上是什么样的一篇文章?

生:《化石吟》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吟,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师:从结构与内容上看文章是如何展开的呢?

生:本诗共七节,可分三层来理解:1、2节是第一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3、4、5、6节是第二层,为诗的主体部分,具体抒写遐思的具体内容。最后一节为第三层,回应1、2节,使全诗结构完整。

【技法归纳】

师:本诗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生: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使文章生动形象,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它,显得自然亲切。

师:同学们认为通过哪些途径学习这篇课文比较合适?

生:①首先要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音乐美,②可以联系生物课上所学内容(如鱼类进化、鸟类祖先、两栖类祖先、被子植物、恐龙、猛犸等知识);在查阅、积累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调动自身的想像力,去体会诗中“沉睡亿年的石头”所说的话及内涵,增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题例分析】一

例题一:诗的第一节、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何好处?

解析:本题意在让学生体会诗歌前后照应的结构美的特点。

生(讨论后回答):诗的1—2节以一连串的问句开篇,引发读者的想像。连续不断的问句表现出富有孩子气的浓厚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一下子打开了读者思维的闸门,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亿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最后一节,“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照应“请向我──讲述那奇幻的神话”;第七节是对第二节的回应。这样整首诗开合自如,首尾圆合,显得结构严谨。

【典例分析】二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引出下文。

②“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明化石中隐藏了古生物的信息。()

③“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运用拟人的手法,说明人类对化石有很深的了解。()

师生互动:这几个判断题考察的是对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1)句中的两个问句不是设问,因为设问是自问自答,而这两个问句只问而没有答,所以是×。(2)句中,把生命历程的痕迹比作条条皱纹,把化石比拟为人的脸。所以是√。(3)句中运用拟人的手法是对的,但是并没有说明人类对化石有很深的了解,而是说明人们刚刚挖掘出化石,开始了解他,所以是×。

【互动探究】

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

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

最早登陆的鱼儿怎么没有腿?

最早的树儿怎么不开花?

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

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

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

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师:诗歌的开头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这样开头有什么样的作用?

生:运用了排比手法,通过连续的问句,引发读者的兴趣和思考。

师:诗歌的最后一节与第二节有什么样的关系?它们能否互相调换?

生:最后一节照应了第二节,第二节用问句的形式,引人深思。在结尾时,用陈述的语气做出了肯定的回答。

拓展阅读:化石的作用

进化论最好的证据来自化石研究,这种观点已为人们普遍接受。一位现代著名动物学家表述过:“虽然生物学其它分支的研究,能够引导人们去猜想所有动物之间的联系。但是,进化论最重要的证据却是古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即各类化石以及它们在相应的地层和年代的位置的发现,这给现代进化论提供了主要的事实证据”。⑴我们必须面对一个问题:化石究竟给谁提供了证据?是进化论?或是给圣经关于创造及世界性洪水的记载?

其实,在达尔文之前,化石与进化观点毫无关系,直到《物种起源》得到承认,古生物学界在新观念的启示下,才对它作出了全面的思考。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进化论一跃为科学界正统观念,于是,每发现一块化石都要与之作相适应的'解释,作别的解释都被视为异端邪说。

化石和进化理论:

如果我们先考虑化石陈列将会与进化论相吻合,这会帮助我们解决争端。我们可以假设进化论终于被古生物学之外的方法证实。这么来看化石,我们就会期待以下的发现:

1、最简单的生物应该在地质年代的最底层、最古老的岩石里发现,当我们穿过不同的岩层走向近代时,就应该看到生物机体变得越来越复杂。

2、化石连接环应该被发现,它们是今天广泛存在的联结者,如鱼和象之间的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之中间状态。而且,当我们来到近代岩层,就会发现类人猿的清楚证据。

3、当然,我们也希望发现岩层正如地质年代表所安排的顺序:年代越久远的在最底层,年代越近则越在上层。

化石和圣经记载:

现在,让我们再假设圣经关于地球早年历史的记载是真实的描写,那会在化石里发现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了解圣经所记载的地球早年发生的事。

圣经创世记第一章告诉我们:首先,上帝创造了地球及覆盖其上的水;然后,他创造了白天与黑夜,并将水分为上下。这时,水仍然覆盖着地球,但已经有了天空和穹苍,还可能有大气层之上的另一层水与蒸汽的天幕。这一层对调节地球的气候起着极大作用:它能阻挡由太阳发出的灼热的光线,当光线由地球反射回来时,它又能捕获它们。因此,地球表面才会有均衡温暖的气候,而没有冷热的极度起伏。

上帝创造了水蒸汽天幕,便将地球上的积水聚拢,露出地面,总而言之,就有了海与大陆。然后,上帝创造了植物、太阳与月亮、动物、最后是人。后来,人类堕落,日渐邪恶,上帝就用可怕的洪水审判他们。这次洪水淹没了整个地球,淹死了居住其上的人类和其它一切生物,只有与挪亚一起在方舟里的生物才得幸免。

如果这记载可靠,那么,化石的情况应该怎样呢?

1、当然,动物化石首先表明的是死于洪水。如果这么大批的生物突然被消灭,就会在大量遗骸上找到其突然死亡的印记。

2、我们能找到那些动物或多或少曾在地球上生存过的证据,或者地球上由于水气覆盖层的作用,曾经是持续的亚热带气候的证据,这不足为怪。

3、我们会期待洪水留下一层厚厚的沉积物(这是洪水之后常有的后果),后来,这巨大的沉积物硬化,形成今天覆盖地球大部分的层积岩。这就是关于岩石的解释。

4、既然洪水可能伴着潮汐,我们就能看到由一次次浪潮带来的一层层淤积物,这些淤积物显得混乱不清,总归为大洪水混乱的特征所造成。

篇2:《化石吟》自主探究

《化石吟》自主探究

《化石吟》虽然不讲究逻辑性,但是跳跃之间她的联系性是明显的。下面是课文自主探究,希望你能喜欢。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2、理清结构,展开合理联想和想像。

3、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学习重点】

1、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

2、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学习难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象,认识科学的神奇。

歌曲《木鱼石的传说》中写到“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诉说善良……它讲述美好”,石头真的会唱歌吗?有诗歌写道:“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石头真的能向我们讲述神奇的故事吗? 让我们怀着好奇共同来研读科学抒情诗《化石吟》。

化石是怎样形成的?

答:生物在死后,尸体和泥沙埋在一起,被泥沙紧紧裹住,别的矿物质填充了它的遗体,保留了它的外形甚至内部构造,在特殊情况下,某些生物的尸体竟能完整地保存下来,这就是化石。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能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作品简介

答:《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科学诗是以诗的形式写科学内容,全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读一读

1、听范读。

本诗前后呼应,节奏鲜明,音乐性强,易于诵读,在诵读中能体会诗人的感情。请同学们听课文录音范读,大家要听清字音、节奏、重音和语调。

2、自由读。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注意读准节奏、重音和语调。

3、个别读。

请个别同学朗读,然后同学们评一评,看谁读的最好。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骸(hái)骨 潜(qián)行 躯壳(ké) 档(dàng)案

猛犸(mǎ) 悄(qiǎo)然

2.根据释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安静美观而不落俗套(幽雅 )

②形容寂静无声的样子。(悄然)

③称赞而且佩服。(叹服)

④形容经历的时间极长。表示意志坚定,永不改变。(海枯石烂)

⑤(草木)青翠茂盛。(葱茏)

⑥奇异而虚幻。(奇幻)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答: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4.本诗可以分为几层,试概括每层的大意。

答:诗共7节,可分3层。1、2节是第1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象与思考。3、4、5、6节是诗的主体部分,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是表现作者思路的句子,承上启下。接下来就是写飞扬的思绪了。最后一节回应2节,使全诗结构完整,有放有收,有问有答。

5.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美之情。

互动探究案

三、结合目标,有效训练。

1.第一节诗中运用连续问句有什么好处?

答:明确:连用四个问句,构成排比,表现出作者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也打开了读者的思维。

2.第二节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前面两个问句形式整齐,字数相等,运用对偶的修辞。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领起下文,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对前面句子的巧妙回答。

3.第三节中“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你”指的是谁?运用第二人称有什么好处?这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答:作者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它。显得亲切自然,便于倾诉和抒发情感。这一句体现了作者的思路,总领下文的内容。

4.“平凡的真理”指的是什么?

答:科学家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得到了生物进化的科学观点,所谓上帝创造万物的说法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

那冷冷的骸骨证明地球上的生命是生生不息、繁衍不断的。

5.你怎样理解第4节中“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的?

答:在这些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家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6.“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怎样理解?

答:“刻下道道皱纹”不是写人,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脸皱纹,说明化石是地球历史的见证,这样设喻,生动形象,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

7.第六节的后面两句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答:这表明作者有遐想转入现实,作者由衷的赞叹大自然魔法师,是雕刻家,也表明作者的感情达到高潮。

8.第七节有什么特点?这样结尾好在哪里?

答:最后一节运用拟人手法使诗歌显得亲切、自然,把枯燥的科学道理讲得生动有趣。这一节运用反复的手法,与第二节诗的内容构成前后呼应,以问开头,以答结尾,有放有收,前后照应,是诗文结构浑然一体。

9.第七节与第二节是如何照应的?这种照应法叫什么?有何特点?

答:“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 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

前后呼应。可以说,第七节是对第二节的回答。

10.找出诗人赞美化石的句子,用概括的语言说说诗人赞美化石的原因。

答:肉体虽早已腐朽化为乌有, 生之灵火却悄然潜行在地下,

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 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 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

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展示了人类对化石的研究成果,再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诗中一系列的疑问将人们带入奇幻的神话般的生物世界,又用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的赞颂了奇异的化石。

11.面对复原的恐龙和猛犸,你有什么感想?

答:惊讶-震撼-兴奋-找个安全的地方躲起来-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科学技术如今多么发达,化石是多么的神奇,为人类探索历史作了巨大贡献!

拓展阅读:《化石吟》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1、能指导学生初步掌握朗读技巧,提高朗读能力。

既然是诗,就一定会有节奏和韵律。诗人的情感是通过充满节奏感和音乐感的语言表现出来的。所以,诗歌教学离不开朗读。上海师范大学的王荣生教授曾指出:“朗读是学生走进诗歌感受诗美的重要途径,但怎样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呢?常规方法一是通过情境的'创设,如多媒体、背景音乐等的设置来创设一个朗读的外在氛围,使学生自然生发情感,二是通过模仿教师朗读或名家诵读使学生提升朗读水平,三是通过课程资源的运用,如背景资料等等。小学这样,初中这样,高中也这样……”《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诗歌教学帮助学生掌握朗读技巧,把作者的情感体验和复杂心情通过声音充分表达出来,无疑是诗歌教学的重要基本功之一。《化石吟》既是一首科学诗,也是一首抒情诗。作者主要通过写科学家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全诗节奏鲜明、声调和谐,富有音乐美。针对七年级学生接触诗歌不多及此诗的特点,我确定课堂教学的重点为: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美、节奏美和韵律美。在课堂教学中,我能够抓住“朗读”这一主线,耐心地为学生指导朗读要领,尽力做好朗读示范,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选取多种朗读方式开展朗读训练,通过听读、教师范读、学生练读、全班齐读、师生评议等方式,使学生“目睹”、“口诵”、“耳听”、“心思”等多方面立体化地感知诗歌,使他们基本掌握发声、停顿、轻重等要领,在反复吟诵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与体会。

2、能依据新课改要求,让学生在自学、自悟的基础上开展学习。

要想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课堂新模式需要改变旧有的教学观念,我们不能再抱着新教材采取旧方法。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能依据新课改要求,让学生在自学、自悟的基础上开展学习,在平等交流中展开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并通过启发、合作、交流、探究等形式,让学生自己有所发现、学有所得。如我指导巡视学生划分诗歌节奏时,发现个别学生划分有误后,及时启发他,使他纠正了错误的划分。在“精读品味,合作探究”这一环节的教学中,针对“文中的‘你’都是指化石吗”及“这首诗在创作手法上有什么特色”等问题,我没有直接把答案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启发与点拨,让学生自己领悟。

3、能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潜力。

本次教学比赛是借班上课,师生不熟悉,加上七年级学生很少经历过这样的场面,学生大多很紧张,为调动课堂气氛,我能在教学中有意给予学生真诚的微笑与鼓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拉近了师生关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潜力。

二、存在的问题:

1、时间分配不合理。

因在指导学生朗读这一环节用时过多,导致最后一道想象题留在了课后。

2、划分句子节拍时指导不到位。

很多学生在划分句子节拍时错误,但因时间关系没有深入指导,使学生只知其然不知所以然。

3、板书设计字迹大小不一。

三、今后打算

总之,对于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我力求更新教学理念,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取长补短,不断探索尝试,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

篇3:化石吟自主探究

化石吟自主探究

师:有一首动听的歌《木鱼石的传说》,是这样唱的: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能给勇敢者以智慧,也能给勤奋者以收获……

歌里会说话的石头就是化石,同学们一定也不陌生《侏罗纪公园》吧!它也是通过保存古生物生命信息的化石,让我们窥见了亿万年前神话般的生物世界,引领我们遨游那远古的神秘世界,沧海桑田的变迁引起人们无限遐思,让我们跟随张锋的一首科学抒情诗《化石吟》,再次接触这些“会说话的石头。”

【整体把握】

师:同学们知道什么是化石吗?

生:化石就是生活在遥远的过去的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变成的石头。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可以逐渐认识遥远的过去生物的形态、结构、类别,可以推测出亿万年来生物起源、演化、发展的过程,还可以恢复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各个阶段地球的生态环境等。

师:《化石吟》从体裁上是什么样的一篇文章?

生:《化石吟》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吟,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师:从结构与内容上看文章是如何展开的呢?

生:本诗共七节,可分三层来理解:1、2节是第一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3、4、5、6节是第二层,为诗的主体部分,具体抒写遐思的具体内容。最后一节为第三层,回应1、2节,使全诗结构完整。

【技法归纳】

师:本诗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生: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使文章生动形象,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它,显得自然亲切。

师:同学们认为通过哪些途径学习这篇课文比较合适?

生:①首先要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音乐美,②可以联系生物课上所学内容(如鱼类进化、鸟类祖先、两栖类祖先、被子植物、恐龙、猛犸等知识);在查阅、积累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调动自身的想像力,去体会诗中“沉睡亿年的石头”所说的话及内涵,增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题例分析】一

例题一:诗的第一节、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何好处?

解析:本题意在让学生体会诗歌前后照应的结构美的特点。

生(讨论后回答):诗的1—2节以一连串的问句开篇,引发读者的想像。连续不断的问句表现出富有孩子气的浓厚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一下子打开了读者思维的闸门,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亿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最后一节,“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照应“请向我──讲述那奇幻的神话”;第七节是对第二节的回应。这样整首诗开合自如,首尾圆合,显得结构严谨。

【典例分析】二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引出下文。

②“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明化石中隐藏了古生物的信息。()

③“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运用拟人的手法,说明人类对化石有很深的了解。()

师生互动:这几个判断题考察的是对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1)句中的两个问句不是设问,因为设问是自问自答,而这两个问句只问而没有答,所以是×。(2)句中,把生命历程的痕迹比作条条皱纹,把化石比拟为人的脸。所以是√。(3)句中运用拟人的手法是对的,但是并没有说明人类对化石有很深的了解,而是说明人们刚刚挖掘出化石,开始了解他,所以是×。

【互动探究】

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

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

最早登陆的鱼儿怎么没有腿?

最早的树儿怎么不开花?

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

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

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

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师:诗歌的开头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这样开头有什么样的作用?

生:运用了排比手法,通过连续的问句,引发读者的兴趣和思考。

师:诗歌的最后一节与第二节有什么样的关系?它们能否互相调换?

生:最后一节照应了第二节,第二节用问句的形式,引人深思。在结尾时,用陈述的语气做出了肯定的回答。

篇4:《化石吟》自主探究学案

《化石吟》自主探究学案

【导语】

师:有一首动听的歌《木鱼石的传说》,是这样唱的: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能给勇敢者以智慧,也能给勤奋者以收获……

歌里会说话的石头就是化石,同学们一定也不陌生《侏罗纪公园》吧!它也是通过保存古生物生命信息的化石,让我们窥见了亿万年前神话般的生物世界,引领我们遨游那远古的神秘世界,沧海桑田的变迁引起人们无限遐思,让我们跟随张锋的一首科学抒情诗《化石吟》,再次接触这些“会说话的石头”

【整体把握】

师:同学们知道什么是化石吗?

生:化石就是生活在遥远的过去的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变成的石头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可以逐渐认识遥远的过去生物的形态、结构、类别,可以推测出亿万年来生物起源、演化、发展的过程,还可以恢复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各个阶段地球的生态环境等

师:《化石吟》从体裁上是什么样的一篇文章?

生:《化石吟》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吟,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师:从结构与内容上看文章是如何展开的呢?

生:本诗共七节,可分三层来理解:1、2节是第一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3、4、5、6节是第二层,为诗的主体部分,具体抒写遐思的具体内容最后一节为第三层,回应1、2节,使全诗结构完整

【技法归纳】

师:本诗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生: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使文章生动形象,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它,显得自然亲切

师:同学们认为通过哪些途径学习这篇课文比较合适?

生:①首先要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②可以联系生物课上所学内容(如鱼类进化、鸟类祖先、两栖类祖先、被子植物、恐龙、猛犸等知识);在查阅、积累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调动自身的想像力,去体会诗中“沉睡亿年的石头”所说的话及内涵,增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题例分析】一

例题一:诗的第一节、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何好处?

解析:本题意在让学生体会诗歌前后照应的结构美的特点

生(讨论后回答):诗的1—2节以一连串的问句开篇,引发读者的想像连续不断的问句表现出富有孩子气的浓厚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一下子打开了读者思维的闸门,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亿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最后一节,“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照应“请向我──讲述那奇幻的神话”;第七节是对第二节的回应这样整首诗开合自如,首尾圆合,显得结构严谨

【典例分析】二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引出下文()

②“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明化石中隐藏了古生物的信息()

③“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运用拟人的手法,说明人类对化石有很深的了解( )

师生互动:这几个判断题考察的是对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1)句中的两个问句不是设问,因为设问是自问自答,而这两个问句只问而没有答,所以是×(2)句中,把生命历程的痕迹比作条条皱纹,把化石比拟为人的脸所以是√(3)句中运用拟人的手法是对的,但是并没有说明人类对化石有很深的了解,而是说明人们刚刚挖掘出化石,开始了解他,所以是×

【互动探究】

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

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

最早登陆的鱼儿怎么没有腿?

最早的树儿怎么不开花?

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

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

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

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师:诗歌的开头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这样开头有什么样的作用?

生:运用了排比手法,通过连续的问句,引发读者的兴趣和思考

师:诗歌的最后一节与第二节有什么样的关系?它们能否互相调换?

生:最后一节照应了第二节,第二节用问句的形式,引人深思在结尾时,用陈述的语气做出了肯定的回答

《化石吟》单课过关题

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骸( )骨腐( )朽躯( )壳裹藏( )( ) 潜( )行

2.解释词语

①腐朽:

②化为乌有:

③潜行:

④海枯石烂:

⑤葱茏:

⑥叹服:

3.给下列诗句划分朗读节奏

肉体虽早已腐朽化为乌有,

生之灵却悄然潜行在地下

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

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第二部分 阅读理解:

【课内片段】

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

描绘出一幅幅生物进化的图画;

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

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肉体虽早已腐朽化为乌有,

生之灵火却悄然潜行在地下,

篇5:化石吟的自主探究

化石吟的自主探究

师:有一首动听的歌《木鱼石的传说》,是这样唱的: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能给勇敢者以智慧,也能给勤奋者以收获……

歌里会说话的石头就是化石,同学们一定也不陌生《侏罗纪公园》吧!它也是通过保存古生物生命信息的化石,让我们窥见了亿万年前神话般的生物世界,引领我们遨游那远古的神秘世界,沧海桑田的变迁引起人们无限遐思,让我们跟随张锋的一首科学抒情诗《化石吟》,再次接触这些“会说话的石头。”

【整体把握】

师:同学们知道什么是化石吗?

生:化石就是生活在遥远的过去的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变成的石头。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可以逐渐认识遥远的过去生物的形态、结构、类别,可以推测出亿万年来生物起源、演化、发展的过程,还可以恢复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各个阶段地球的生态环境等。

师:《化石吟》从体裁上是什么样的一篇文章?

生:《化石吟》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吟,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师:从结构与内容上看文章是如何展开的呢?

生:本诗共七节,可分三层来理解:1、2节是第一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3、4、5、6节是第二层,为诗的主体部分,具体抒写遐思的具体内容。最后一节为第三层,回应1、2节,使全诗结构完整。

【技法归纳】

师:本诗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生: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使文章生动形象,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它,显得自然亲切。

师:同学们认为通过哪些途径学习这篇课文比较合适?

生:①首先要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音乐美,②可以联系生物课上所学内容(如鱼类进化、鸟类祖先、两栖类祖先、被子植物、恐龙、猛犸等知识);在查阅、积累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调动自身的想像力,去体会诗中“沉睡亿年的石头”所说的话及内涵,增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题例分析】一

例题一:诗的第一节、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何好处?

解析:本题意在让学生体会诗歌前后照应的结构美的特点。

生(讨论后回答):诗的1—2节以一连串的问句开篇,引发读者的想像。连续不断的问句表现出富有孩子气的浓厚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一下子打开了读者思维的闸门,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亿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最后一节,“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照应“请向我──讲述那奇幻的神话”;第七节是对第二节的回应。这样整首诗开合自如,首尾圆合,显得结构严谨。

【典例分析】二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引出下文。

②“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明化石中隐藏了古生物的信息。()

③“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运用拟人的手法,说明人类对化石有很深的了解。()

师生互动:这几个判断题考察的是对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1)句中的两个问句不是设问,因为设问是自问自答,而这两个问句只问而没有答,所以是×。(2)句中,把生命历程的痕迹比作条条皱纹,把化石比拟为人的脸。所以是√。(3)句中运用拟人的手法是对的,但是并没有说明人类对化石有很深的了解,而是说明人们刚刚挖掘出化石,开始了解他,所以是×。

【互动探究】

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

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

最早登陆的鱼儿怎么没有腿?

最早的树儿怎么不开花?

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

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

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

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师:诗歌的开头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这样开头有什么样的作用?

生:运用了排比手法,通过连续的问句,引发读者的兴趣和思考。

师:诗歌的最后一节与第二节有什么样的关系?它们能否互相调换?

生:最后一节照应了第二节,第二节用问句的形式,引人深思。在结尾时,用陈述的语气做出了肯定的回答。

《化石吟》单课过关题

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骸()骨腐()朽躯()壳裹藏()()潜()行

2.解释词语

①腐朽:

②化为乌有:

③潜行:

④海枯石烂:

⑤葱茏:

⑥叹服:

3.给下列诗句划分朗读节奏。

肉体虽早已腐朽化为乌有,

生之灵却悄然潜行在地下。

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

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

【课内片段】

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

描绘出一幅幅生物进化的图画;

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

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肉体虽早已腐朽化为乌有,

生之灵火却悄然潜行在地下,

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

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

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

海枯,石烂,日转,星移……

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

复原的恐龙、猛犸仿佛在引颈长吼,

重现的远古林木多么葱茏、幽雅,

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

高明的魔术师,卓越的雕刻家!

1.所选这几节紧承诗的第二节中一句展开。(3分)

2.第一节中“造物主的存在”是什么样的理论?“平凡的真理”是什么意思?(3分)

3.所选部分第二节是什么意思?(3分)

4.皱纹和化石有什么关系?作者为什么要写皱纹?(3分)

5.从选文看,诗句发展到第节时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是诗人由衷的赞叹。(3分)

6.诗中称化石为“你”有什么好处?(3分)

【拓展阅读】一:

《煤的对话》

艾青

你住在哪里?

我住在万年的深山里

我住在万年的岩石里

你的年纪──

我的年纪比山的更大

比岩石的更大

你从什么时候开始沉默的?

从恐龙统治了森林的年代

从地壳第一次震动的年代

你已死在过深的怨愤里了么?

死?不,不,我还活着──

请给我以火,请给我以火!

1.诗歌的二、四节表明了什么?最后一节有什么深刻含义?

2.这首诗与《化石吟》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共同点?两首诗都赋予了无生命的东西以生命,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作方法?使用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3.这首诗写于1937年中华民族正处于危机存亡的关头,联系时代背景说说作者对煤的赞美主要目的是什么?

【拓展阅读】二:

人造卫星又回答:

对了,我正想告诉你,

我靠神目──遥感技术,

发现了隐藏的古城废墟──

那是在南墨西哥的密林中,

有你古代的玛雅城两座;

两座古城里既有金字塔,

又有千姿百态的石头建筑。

这永不消逝的废墟呀,

它的考古价值堪称瑰宝骊珠:

显示出公元前六百至九百年间,

古代玛雅文化的繁荣画图!

1.这是人造卫星对地球说的一番话,诗歌采用的手法写出了人造卫星的技术在工作方面的重要作用。

(2)从古代的遗迹来了解当时的历史,考古的价值就在这里。请你查阅资料,举出实例来证明这一点。

【拓展阅读】三:

去年六月,蒙大拿洛基博物馆的古生物学家帕特·莱基在蒙大拿荒原的一个偏僻地方,发掘出一具约12米长、约为完整骨骼75%的霸王龙骨骼化石。除了尾部短缺一小部分外,差不多是一具完整的霸王龙骨骼化石,,据此,科学家就能着手解开霸王龙的一些悬而未决之谜。

通常,体长12米,体重达3000千克,并长有17.7厘米长、剃刀般锋利牙齿的霸王龙,如果不归入食肉动物范围,令人难以理解的。可是,一部分古物学家认为,霸王龙短得可怜的前肢(在4.5米长的躯干上,前肢只有91厘米长),以及这蹒跚的步伐、缓慢的移动速度,使得它们不可能对小动物发起突然袭击。他们深信,霸王龙的食物是以死亡动物为主的。

为了研究霸王龙的奔跑能力,科学家对所发掘的霸王龙腿骨、骨盆、趾骨进行生物力学分析。他们测定了霸王龙化石上左前肢二头肌腱附着的痕迹,根据骨的大小和肌腱附着的度以及骨上大致的肌肉量,计算出霸王龙的每侧前肢可以抓得住约545千克的重量,这足以应付捕食的需要了,而食腐动物绝对不会长有能发挥如此强大力量的前肢。此外,过分短小的前肢在捕捉猎物时,也许还可借助于胸脯的重量,不让猎物逃走。

1.填入中横线上的句子,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A.那便是唯一保存有完整的短小前肢同时也是最完整的骨化石。

B.这是最为完整也是唯一保存至今仍有完整短小前肢的骨骼。

C.那就是唯一保存有完整的短小前肢也是至今最完整的骨骼。

D.这是至今最为完整也是唯一保存有完整的短小前肢的骨化石。

2.对霸王龙,科学研究者有两种不同看法。第一种认为是食腐动物,其根据是:①,②,第二种认为是食肉动物,其根据是:①___________②捕捉猎物时可借助胸脯重量。你倾向于第种看法。

【课外阅读】四:

谁最先发现了恐龙

在英国南部的苏塞克斯郡有一个叫做刘易斯的小地方。180年前,这里曾经住着一位名叫曼特尔的乡村医生。这位曼特尔先生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心,特别喜爱和化石。行医治病之余,他常常带着妻子一起跋山涉水去和化石,足迹踏遍了周围有岩层山麓的沟沟坎坎。久而久之,曼特尔夫人也成了一位“自然之友”和化石采集高手。

1822年3月的一天,天气非常的.寒冷,可是曼特尔先生还是照常出门去给病人看病。夫人在家里等着丈夫回来,心里总是惦记着他会不会着凉。后来,曼特尔夫人实在坐不住了,就带上一件丈夫的衣服出门向着他出诊的方向去迎接他。她走在一条正修建的公路上,公路两旁新开凿出的陡壁暴露出一层层的岩石。她习惯性地边走边观察两边新裸露出来的岩层,忽然,一些亮晶晶的东西引起了她的注意。“这是什么东西呢?”她一面自言自语,一面走上前去仔细观看。哇!原来是一些样子奇特的动物牙齿化石。这些化石牙齿太大了,曼特尔夫人从来没有见到过这么大的牙齿。发现的兴奋使得曼特尔夫人忘记了给丈夫送衣服这件事。她小心翼翼地把这些化石从岩层中取出来带回了家里。

晚些时候,曼特尔先生回到了家中。当夫人将新采集到的化石呈现在他眼前的时候,他惊呆了。他见过许许多多远古动物的化石牙齿,可是没有一种能够与这么大、这么奇特的牙齿相似。

在随后不久,曼特尔先生又在发现化石的地点附近找到了许多这样的牙齿化石以及相关的骨骼化石。为了弄清这些化石到底属于什么动物,曼特尔先生把这些化石带给了法国博物学家居维叶,请这位当时在全世界都是最有名的学者给予鉴定。

说实在的,居维叶也从来没有见过这类化石,而他读过的所有的由前辈科学家撰写的书籍和论文中也从来没有提到过这种化石。不过,居维叶还是根据他掌握的相当丰富的动物学知识做了一个判断,他认为牙齿是犀牛的,骨骼是河马的,它们的年代都不会大古老。

曼特尔先生对居维叶的鉴定非常怀疑,他认为居维叶的结论大草率了。他决定继续考证。从此,只要一有机会,他就到各地的博物馆去对比标本、查阅资料。

两年后的一天,他偶然结识了一位在伦敦皇家学院博物馆工作的博物学家,此人当时正在研究一种生活在中美洲的现代蜥蜴——鬣蜥,于是,曼特尔先生就带着那些化石来到伦敦皇家学院博物馆,与博物学家收集的鬣晰的牙齿相对比,结果发现两者非常地相似。喜出望外的曼特尔先生就此得出结论,认为这些化石属于一种与鬣蜥同类、但是已经绝灭了的古代爬行动物,并把它命名为“鬣蜥的牙齿”。

后来,随着发现的化石材料越来越多,人类对这些远古动物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我们知道所谓的“鬣晰的牙齿”这种动物实际上是种类繁多的恐龙家族的一员;它确实与鬣蜥一样属于爬行动物,但是它与真正的鬣蜥的亲缘关系比起与其他种的恐龙的关系还要远呢!但是,按照生物命名法则,这种最早被科学地记录下来的恐龙的种名的拉丁文字并没有变,依然是“鬣蜥的牙齿”的意思。不过,它的中文名称则被译成为禽龙。

因此请记住:禽龙是科学史上最早记载的恐龙。同时,别忘了曼特尔这个名字以及他那位热爱大自然的妻子。

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草率:喜出望外:

2.第一节的空格中应填入哪些词语()

A.收集研究寻找采集B.研究收集寻找采集

C.收集研究采集寻找D.研究收集采集寻找

3.第二段画线句子表明这块化石之所以能被发现的两个原因,请把你的理由解写在下面:

A.,

B.。

4.为什么“曼特尔先生对居维叶的鉴定非常怀疑,他认为居维叶的结论太草率了。”请你在文章中找出怀疑的理由。

5.我们可以从曼特尔夫妇身上学到些什么呢?

第三部分【综合提升】

1.假如是你是某历史博物馆中某化石展厅的一名讲解员,负责接待游客及讲解工作,你将怎样向他们介绍呢?选择你所熟悉的一种,用200-500字写出解说词。

2.通过学习初步了解化石有关知识,你有何感想?能否也写一首小诗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自我检测】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1.háifǔqūguǒcángqián2.①物质由于长时期的风吹雨打或微生物的侵害而破坏。②变得虚幻,不存在。③在水面以下行动或秘密行走。④直到海水枯干,石头粉碎,形容经历很长的时间。⑤青翠茂盛。⑥称赞而且佩服。3.肉体/虽/早已腐朽/化为乌有,生之灵火/却/悄然潜行/在地下。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

【课内片段】1.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2.科学家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得出了生物进化的科学观点,所谓上帝创造万物的说法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意思接近即可3.古代生物虽已死亡,其肉体经过亿万年早就化为乌有,但它们作为曾经有过的生命之躯的证据是实实在在的。4.人脸上的皱纹就是生命历程的写真,化石是生物进化的写真。5.四;令人叹服的大自然6.作者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它,显得自然亲切。

【拓展阅读】一:1.表明煤形成的历史悠久最后一节写煤对死的认识和希望。煤认为只要有火,它就能燃烧,燃烧就是它的生命,这表现了煤不甘埋没、自强不息的精神。2.都使用了第二人称拟人化能使文章自然亲切,生动感人,易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3.借赞美煤来歌颂中华民族不甘屈辱、自强不息的精神。

【拓展阅读】二:1.拟人化遥感考古2.略。

【拓展阅读】三:1.D2.①前肢短得可怜②步伐蹒跚,移动速度缓慢;①前肢力量足以应付捕食的需要。②言之成理即可。

【拓展阅读】四:1.(做事)不认真,敷衍了事。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2.A3.A.因为修路而使岩石裸露,岩石中的化石也才有可能被发现。B.曼特尔夫人已经养成了观察岩石、寻找化石的习惯。4.这些牙齿和骨骼化石是在一个发现的,应该是属于同一种动物,犀牛和河马不可能群居在一起;曼特尔“见过许许多多远古动物的化石牙齿,可是没有一种能够与这么大、这么奇特的牙齿相似”,所以居维叶认为这是犀牛的牙齿是不可能说服曼特尔的。5.首先要学习他们对科学的热爱与强烈的好奇心,其次要学习他们不迷信权威,还有他们为了寻找答案持之以恒的努力,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

第三部分:综合提升(略)

篇6:化石吟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和运用字、词、句,掌握有关化石的知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3、理清诗歌结构,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把握诗歌的朗读,了解现代诗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理清诗歌结构,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准备】

1、剪辑《侏罗纪公园》中关于从琥珀中提取恐龙血液的部分。

2、收集有关化石的图片文字资料。

3、制作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侏罗纪公园》中关于从琥珀中提取恐龙血液的片断。

2、老师解释: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化石保存了下来。此片断就是科学家通过提取保存在琥珀中的恐龙血液,进而培养恐龙胚胎以还原侏罗纪时代的科幻影片。虽然这是科幻片,但至少也证明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要想了解亿万年前奇幻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就得借助化石。化石,倒底给我们传递着怎样的生物世界呢?今天,让我们一道走进化石的世界。(展现课题《化石吟》)

二、朗读诗歌

1、展示“三叶虫”、“始祖鸟”、“ 猛犸”等化石图片并配以文字说明。

2、分组朗读。(展示朗读的目的方法及要求)

3、学生互评。

4、老师总评。

5、全班同学齐读。

三、整体感知

《化石吟》既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更是一首科学诗,请同学们思考交流以下问题:(屏幕显示问题)

1、诗文题中“吟”含有什么意味?诗中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化石吟》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吟”本是古曲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赞颂的意思。本诗通过对化石的赞美来赞美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2、诗歌结构有何特点?哪两节结构相近?起什么作用?

明确:诗共7节,可分3层。1、2节是第1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打开了读者思维的闸门,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4、5、6节是诗的主体部分,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最后一节回应1、2节结构相近,使全诗结构完整,有放有收,有问有答。

3、说说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

明确: “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这两节的后两句也互相照应。可以说,第7节是对第2节的回答。好在使诗歌的节奏美以及前后照应。

四、品味诗歌

1、化石简而言之就是生物记载地层书页的文字。作者为什么用提问的方式开头?

明确:通过疑问,给人以想象,引出化石,它是“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2、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这句话里的“刚苏醒” 怎样理解?

明确:过去人们由于对大自然的认识还不够,加上科学不发达,因而无法去认识和发现它;如今这两个条件都具备,因而去挖掘和研究它,以发现我们不知道的东西。

3、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中的“平凡的真理” 怎样理解?

明确:平凡的真理是指人由猿进化而来的,劳动创造人的道理。化石就是对造物主的坚决否定。

4、生命的档案是什么?

明确:生命的进化一直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化,那么生命的档案就作了记载,生命是不断向前发展的。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化。因此生命的档案就是生命的进化过程。

5、文中出现几次“你”,这里代什么?有什么作用?

明确:出现了五次“你”,这里代指“化石”。 用拟人的手法来写,给人以亲切感。

五、小结

科学家研究保存了古生物生命信息的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诗人张锋以一首科学诗《化石吟》,饱含感情的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引领我们去遨游了那远古洪荒、沧海桑田的世界。让我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保护地球上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珍爱我们生活着的这个星球吧!

【板书设计】

化石 生命

篇7:化石吟教案

有您支持,我更努力。携手同进,服务教学

您想要的资料,这里全都有

doc雨巷教学案语文教学1.0030-09-10 10:30 doc米洛斯的维纳斯教学案语文教学1.00002011-09-10 10:27 doc滕王阁序教学案和同步练习语文教学2.00002011-09-10 10:24 doc阿房宫赋教学案语文教学1.00002011-09-10 10:20 doc六国论教学案和同步练习语文教学1.00002011-09-10 10:17 doc《宋词二首・永遇乐・京口.语文教学1.00002011-09-10 10:13 doc兰亭集序教学案和同步练习语文教学2.00002011-09-10 10:09 doc都江堰教学案和同步练习语文教学1.0011-09-10 10:04 doc祝福教学案和同步练习语文教学1.00002011-09-10 09:57 doc行行重行行教学案和同步练习语文教学1.00002011-09-10 09:54 doc最后的常春藤叶学案导学和.语文教学1.00002011-09-10 09:50 doc记念刘和珍君教学案和同步.语文教学1.00002011-09-10 09:45 doc屈原列传教学案和同步练习语文教学1.00002011-09-10 09:41 doc我不是个好儿子教学案和同.语文教学1.00002011-09-10 09:38 doc陈情表教学案和同步练习语文教学1.00002011-09-10 09:33 doc蒙娜丽莎的魅力教学案和同.语文教学1.00002011-09-10 09:22 doc琵琶行导学学案和同步练习语文教学1.00002011-09-10 09:19 doc论无性造人教学案语文教学0.50002011-09-10 09:16 doc张衡传教学案和同步练习语文教学1.00102011-09-10 09:14 doc再别康桥教学案和同步练习语文教学2.00002011-09-10 09:11 doc听听那冷雨教学案和同步练习语文教学1.00002011-09-10 09:08 doc赤壁赋教学案和同步练习语文教学2.00002011-09-10 09:04 doc赤壁之战教学案和同步练习语文教学1.00002011-09-10 09:00 doc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和同步.语文教学1.0000 2011-09-10 08:47 doc荷花淀教学案和同步练习语文教学1.00002011-09-10 08:47

篇8:《化石吟》 7

《化石吟》 7

16 化石吟

四川省渠县文崇镇第二中心学校 王强远

教学目标:

一、有感情地朗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并体味本诗的节奏、韵律美。

二、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内容。

三、培养热爱科学热爱文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一、有感情地朗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并体味本诗的节奏、韵律美。

二、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调动联想想象,理解诗歌的内容。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导入新课:

在漫长的生物进化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 化石保存了下来。科学家研究这些化石,从中发现了亿万年前像奇纪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在《化石吟》这首诗中,诗人以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

二、新授:

1.预习

⑴.找出文中的生字词,查字典,给它们注音、解释,并学会运用。

奇幻:出人意料的,充满变幻的。

进化: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渐变化。

乌有:虚幻,不存在。

潜行:在水面以下行动。

裹藏:缠绕着藏起来。

太古:远古时代

引颈长吼:伸直脖子大声吼叫。

葱笼:(草木)青翠茂盛。

幽雅:幽静而雅致。叹服:称赞而佩服。海枯石烂:形容经历很长时间。

日转星移:形容发生极大的变化。

⑵朗读这首诗,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题。

⑶就课文不理解之处提出质疑。

3.研习新课。

⑴朗读课文。要求读好诗的节奏、重音、语气和语调,要求有感情地朗读。

⑵探究质疑:题目“化石吟”的“吟”是什么意思?

讨论并归纳:“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赞颂的意思。“化石吟”就是赞颂化石的抒情诗。

⑶探究质疑:第一、二节连续用了六个问号,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思考和想象。连续不断地问句表现出作者对科学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也打开了作者思维的闸门,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⑷探究质疑: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讨论并归纳:

①生命的'起源。大约在46亿年前,地球刚刚形成。那时候地球的温度很高,天空中赤日炎火,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溢。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氨、甲烷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后来,地球的温度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有机物又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海水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地相互作用,经过极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的生命。

②生物进化的历程。原始的生命由于营养方式的不同,一部分进化成为具有叶绿素的原始藻类植物,另一部分进化成为没有叶绿素的原始单细胞动物。这些藻类植物和原始单细胞动物就分别成为各种各样的植物和动物。

③人类的出现。人类和类人猿都起源于森林古猿,最初,森林古猿在茂密的森林里过着树上生活。后来,地球上一些地区,气候变得干燥了,森林减少了。在这些地区生活的森林古猿,被迫下到地面上来寻找食物,经过漫长的年代,它们就逐渐进化成了现代的人类。仍然生活在森林里的古猿,经过漫长的年代,有的灭绝了,有的就逐渐进化成现代的类人猿。

⑸探究质疑:沉睡了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

讨论并归纳:3、4、5、6节是诗的主

篇9:化石吟教案设计

化石吟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理解、积累诗中的常用词语。

②了解化石的一般常识,丰富科学知识。

2、能力目标:

①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感情美、节奏美、韵律美。

②感知诗歌大意,把握作者情感,理清诗歌结构。

③激活创新思维,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3、情感目标: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科学的兴趣与热忱。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①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

②发挥联想和想象,认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2、教学难点:揣摩语言,激活联想想像思维,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屏幕放映一则新闻并展示一些化石图片)

师:同学们,看到这些化石,你们有什么联想呢?你们知道这些化石中动物的名称吗?你们能想象到它们所什么生活的时代是什么样子的吗?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些动物已经不存在了,变成化石了呢?有一位诗人也和我们一样看到了化石,他感慨万千,于是,诗兴大发,吟诗一首,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张峰写的《化石吟》。(板书课题)

这是一首抒情诗,也是一首科学诗。“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在这里是“赞颂”、“赞美”的意思。所谓的科学诗就是把诗与科学结合起来,用优美的诗语言和意象去描绘科学世界,去传播科学知识,去表现科学精神,去启迪科学思维的诗。

我国虽然是诗的国度,但在科普园地里,科学诗这朵小花还开得不太绚丽,这大概是写科学诗,既要懂科学又要懂诗歌,可在现实生活中,科学和诗歌兼通的人却不多的原因吧!因此,张锋的这首科学诗更值得我们去学习、去品味。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首先,我们看看本节课要完成的目标是什么。(屏幕显示学习目标,指明学生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解决字词

(屏幕显示字词,指明学生注音;师生评议;全班读两遍)

给红色字注音:

奇幻〔huàn〕骸〔hái〕骨 潜〔qián〕行 葱茏〔lóng〕

裹〔guǒ〕藏猛犸〔mǎ〕引颈〔jǐng〕

(二)初读课文

1、听读课文

师:下面先请同学们标清诗节的序号,然后听朗读录音,注意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美。

2、练读课文

师:(朗读指导)既然是诗,就一定会有节奏和韵律。节拍是诗歌的生命力的表现之一,而韵脚是诗歌具有音乐美的关键所在,所以,我们在朗读这首诗歌时要做到节拍鲜明,韵脚要突出,这样才能读出诗的味道。下面老师以第一节为例,划分一下节奏,这一小节是5拍、5拍、6拍、5拍;押韵的字是“巴”、“牙”、“花”,我们读时要把韵脚读出来,要突出韵脚,这样才能使诗歌有韵律美和音乐美。下面,请同学们用序号标明小节,并把诗行的节拍和韵脚划出来,注意,韵脚用空心的圈画。然后,先听老师读,同学们再学读。)

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

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

最早/登陆的/鱼儿/怎么/没有/腿?

最早的/树儿/怎么/不开/花?

……

(以下几节都由同学们自己划分节奏,找出韵脚。教师适当指导,如:第二节仍然是以五节拍为主,押韵的字也就是韵脚是“话”;第三小节:五节拍、四节拍,压“话”韵;第四小节:节拍多的诗行和节拍少的诗行,在表达情感是否一样呢?第五小节,4节拍、6节拍和8节拍;第六小节,韵脚是:雅、家,此节节拍逐渐减少,同学们在朗读中品味一下,逐渐减少的节拍,在表达感情上有什么样的效果。第七小节又恢复5节拍 结尾用了一个7节拍的长句。)

师:这首科学诗在形式上整切严谨。全诗的偶句都押“a”韵,读起来琅琅上口,音调和谐。因此,我们在读这首诗歌时有一种回环往复,又富有变化的感觉。这是我们在读这首诗时从形式上要注意的问题。下面请同学们大声自由练读。

3、指明学生朗读。(分别找学生读,要求读出诗歌的节奏美和韵律美。师生评议。)

4、分角色读(男女生各一名,女生读一、二节,男生读三、四、五节;全班学生读六、七节。后教师评议。)

5、全班齐读(再次感受诗歌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三)整体感知

(屏幕打出思考题,学生自主学习思考)

1、此诗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示例: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美之情。

2、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

示例:诗歌的第3、4、5、6节都是化石说的话。当然,学生也可以用生物课上或课外所获得的有关知识进行补充。

3、作者为什么要赞美化石呢?

示例: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虽然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化石保存了下来。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化石,了解到了生物的进化全过程,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因此作者要赞美化石。如:“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这几句最能突出诗人对化石的赞美。

4、全诗可分为几层?请概括各层大意。

示例:从诗的结构看,第一二节是诗人遐思;中间四节是诗人遐思的内容;最后一节照应开头的两节,回应发问,说化石讲的故事令人神往、惊讶。全诗的结构完整而紧凑。

三、精读品味,合作探究。

1、诗的第一节、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何好处?

示例:诗的1—2节以一连串的问句开篇,引发读者的想像。连续不断的问句表现出富有孩子气的浓厚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一下子打开了读者思维的闸门,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亿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最后一节,“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照应“请向我──讲述那奇幻的神话”;第七节是对第二节的回应。这样整首诗开合自如,首尾圆合,显得结构严谨。

2、文中的“你”都是指化石吗?这首诗在创作手法上有什么特色?

全诗共4个“你”字,其中三个都用称呼化石,但第6节中的“你”却另有所指——大自然。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显得自然亲切。

四、发挥想象,拓展迁移。

师:“逝去万载的世界”是怎样的世界?同学们心目中远古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假如你们通过时光机器,漫游到了那个世界,你看到的应该会是一幅怎样奇丽的画面? 能不能像诗人一样用优美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呢?下面大家分组交流,看哪一组想象得最合理,最奇异,描绘得最动人。(分组讨论,各组推举一名代表,集中表达本组意见)

示例:

1、远古世界是个美丽的世界,海水是蔚蓝的,陆地上到处生长着绿色的植被,高大挺拔、直入苍天的树木随处可见,林间是如茵的绿草,盛开着五彩缤纷的花儿。

2、我心目中远古世界的情景与他们不一样。从课外书上我了解到远古的自然气候有时候也非常恶劣,地震、海啸、火山爆发很频繁:晴朗的天空突然暗了下来,天色越来越黑,像蒙上了一层黑色的幕布一样。火山又开始喷发了,一条火龙从山顶窜出,森林燃烧起熊熊大火,林中的各种动物们惊恐地四处逃散,有的来不及逃的,就和树木一起被火龙吞噬了。

……

教师小结:现代汉语中有一个成语:沧海桑田。比喻时间久,大海变为桑田,桑田变为大海。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界的变迁,还有许多亿万年前的生命信息没有被发现,这就要求我们勤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来做一名科学家,去探寻,为人类谱写出一首新的科学的赞歌! 最后,我们再以饱满的激情朗读这首诗,再一次感受这首诗歌的情感美、节奏美、韵律美。

五、课后练笔,学写诗歌。

作业:观察恐龙图片,发挥想象,以《恐龙吟》为题,写一首小诗

化石吟教学稿

《化石吟》教学实例

古诗《化石吟》的教案设计

《化石吟》课文教案设计稿

初中语文说课稿:化石吟

化石吟优秀教案

《化石鱼》教学设计

《化石吟》优秀教学设计

《化石吟》课文把握

初中化石吟教学案例

《化石吟》自主探究
《《化石吟》自主探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化石吟》自主探究(共9篇)】相关文章:

《化石吟》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2024-04-05

初中《化石吟》教案2023-09-30

《化石吟》教学案例与课题研究2022-09-30

化石吟教案2023-10-28

《化石吟》教案与解读2023-11-23

化石吟教学2023-05-30

《化石吟》说课设计2022-05-25

《化石吟》的优质教案2023-02-16

《化石吟》教案示范2024-01-19

《化石吟》七年级语文说课稿2023-01-20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