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鲸 一、教学要求(共13篇)由网友“王晓啥”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14 鲸 一、教学要求,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鲸》教学实录一
《鲸》教学实录一
(diyifanwen.com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于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七个生字,能正确读写。
2、朗读课文,了解鲸的特点和生活习性,认识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4、培养学生喜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
5、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
二、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鲸不是鱼,而是哺乳动物,以及鲸的大小、进化等知识。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录音机、录音磁带、有关鲸的图片资料。
学生准备:查阅有关鲸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教师讲故事:一天,太平洋地区举行了规模盛大的鱼类运动会。各式各样的鱼游到了指定的海峡,并顺利通过了赛场大门。当鲸到达赛场大门口时,却被虾将军挡在门外。鲸和虾将军发生了争吵,虾将军说出了不准鲸参加的理由,鲸觉得有道理,就游回去了。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吗?相信听完录音,你们会有满意的答案的。(板书课题)
( 二)、交流有关鲸的资料。
1、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回去查找一些有关鲸的知识,谁愿意说一说?
2、学生上讲台介绍自己收集的有关鲸的资料。
3、师:感谢小调查员为我们介绍了这么多有关鲸的知识,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们。
(三)、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读书不光是读会,更主要是学会读。现在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老师给大家提两点建议:
( 投影出示要求)
1、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写什么。
2、想一想自己读懂了那些,还有那些不懂的地方,都在旁边做好批注。
(四)、交流自学所得,互助学习。
1、四人小组交流预习中有哪些收获,把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小组内商量一下。
2、班级交流。
生:我知道鲸是怎么睡觉。
师: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生:我是从课文第六自然段知道的。(板书:睡觉)
生:我知道鲸很大,我是从第一自然段知道的。(板书:很大)
生:我知道了鲸用肺呼吸,我是从第五自然段知道的。(板书:呼吸)
生:我不明白鲸为什么要头朝里尾巴向外睡觉?
师:这个问题值得探究。那从课文中能不能找到答案呢?
生:我从“如果听到什么声响,它们立即四散游开。”看出这样睡觉好逃跑。
生:我从“总是几头聚在一起”想到如果有情况,其中一头发现了,马上会告诉同伴,互相通知,摆脱危险。
师:从你们的回答我知道了原因,它们这样睡觉是为了.......课文中有个词语,是什么?
生:是为了安全。
师:(对生问)你明白了吗?我们既要提出问题,也要想解决问题。
生:我知道鲸可以分为两类。是从 第三自然段知道的。(板书:分类)
生:我知道鲸吃什么;也知道它们怎么吃。我是从第四自然段知道的。(板书:吃食)
生:我知道了第二自然段是写鲸的生长过程。
师:生长过程?是从小长大的生长过程吗?
生:哦,我说错了。是变化过程。
师:变!还不错。就像猿猴变成人一样,是变得进步了还是退化了?
师:对,这叫进化。(板书:进化过程)
师:鲸是怎样进化的?(自由朗读课文把有关的语句找出来,看哪位 同学找得又快又准)(在学生了解的基础老师展示问题与图片)
鲸是怎样演变为鱼的形状的?
(五)、精读段落,指导学习方式。
师:大家刚才读课文,看图片,鲸给你最大的印象是什么?
生:鲸太大了。
师:说起鲸大,那是实在的。你们可以从课文哪些地方体会到呢?把相应的句子划下来,读一读。
生:十六万公斤重,两千公斤。
师:这是两个什么?
生:数字。
师:用列数字的方法把鲸写大了。(板书:列数字)
师:我们来读一读。最大的鲸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全班再读一读)
师:课文还有哪些语句里说明鲸大的?
生: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鄂;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
师:作者给我们举了两个亲自见过的事例,让我们感受到了鲸的大。(板书:举例子)
生:不少人看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
师:象大不大?
生:大。
师:可是鲸却比象……
生:大得多。
师:作者这是把鲸和象进行什么?
生:比较。(板书:作比较)
师:通过和熟悉的事物一比较,让我们更深切地体会到鲸的大。
生:我国捕获过一头四万公斤重的鲸,有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
师:你再读一读,看看从哪些词能读出鲸的大。
生:再读。
师:不错,作者举的这个例子中有数字,有比较,你也读出来了。
七、小结。
师:现在大家知道为什么虾将军不让鲸参加鱼类运动会了呢?
(学生自由发音:因为鲸不是鱼类,它用肺呼吸,胎生、吃母乳长大)
师:就是因为这样虾将军才不让鲸参加比赛。
练笔:当鲸被虾将军挡在门外的时候,它们会说些什么?如果你是当时的鲸,你会怎样想?
八、板书设计
大(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
特点{
哺乳动物
须鲸
分类{
齿鲸
吃食
生活习性{ 呼吸
睡觉
生长
篇2:《鲸》教学反思一
《鲸》教学反思一
《鲸》是一篇精读课文,是一篇介绍“鲸”形体特点、种类和生活习性的说明文。课文很简单,学生能很快地掌握课文内容及相关的说明方法,如列举数字、比较、举例、比喻说明等。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使学生了解鲸的一些知识,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同时,通过学习该文培养学生探索动物世界的兴趣。
一、查资料,探索鲸的世界
在教这篇课文时我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首先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查阅鲸的相关资料,对鲸的各个方面有充分了解,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学生查的资料非常丰富,他们的资料已充分证明鲸是哺乳动物,很快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难点。上课时,我让他们进一步交流并用一句话把他们资料中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一句告诉给大家。孩子们的汇报面之广已远远超出课文内容。有的孩子查到了鲸的不同种类,并通过图片说明须鲸与虎鲸的区别。有的孩子查到了鲸的史祖,并对鲸的史祖的生活状况展开讨论……
二、巧板书,理清文章线索
然后我板书了课题《鲸》。板书时我把题故意写成两条“鱼”的形状,带孩子们进入海洋世界。课题《鲸》也写得很大,经观察孩子们说出鲸的一大特点――“大”。这也是第一自然段的关键。按照这样的方式我让孩子们迅速在课文中找出鲸的其他特点并上台板书。不一会“鲸的演变”、“鲸的种类”、“鲸的食物”、“鲸的呼吸”等就出现在黑板上了。
三、放手读书,自读自悟
接着同学们自由学习自己喜欢的.段落,并找出各段中作者运用的写作方法。第一个孩子说他喜欢学习“鲸的睡眠”部分,因为他喜欢睡觉。于是喜欢睡觉的孩子都和他一起朗读这一部分。学习“鲸的演变”这一部分时孩子们在课文中找出了鲸的生活痕迹:从陆地到浅海再到海洋。
学习“鲸的食物”这一部分时我让女孩子读须鲸部分,男孩子读齿鲸部分,这样突出了须鲸的温柔,齿鲸的凶猛。学习“鲸的呼吸”时我出示了两个剪纸:一个是又粗又直的纸条,另一个是又细又高的,“聪明的渔夫”――孩子们一下子记住了鲸喷出的水柱并由此学会辨别鲸的种类。
在教学此部分时我穿插让学生说出作者使用的写作方法。
篇3:14 哪座房子最漂亮 一、教学要求
14 哪座房子最漂亮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通过了解新建漂亮的房屋特点,使学生认识到三中全会以后,农民过上了幸福生活。人们重视教育,希望孩子们幸福健康地成长,教育学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
2.理解本课的7个新词,学会组成这些新词的7个生字,掌握两个新部首:广字头和户字头。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认识新农村的幸福生活,体会人们对学校的希望。学会7个生字词。
三、教具 教学挂图、生字卡片。
四、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解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板书课题)请同学们读题。谁来说说这句话让我们回答什么问题?(说说哪一座房子是最漂亮的)“漂亮”是什么意思?(很好看)“最漂亮”呢?(特别好看)这句话让我们回答什么最漂亮?(哪座房子)房子是什么地方的呢?哪一座房子最漂亮呢?请大家看挂图。
二、整体看图,从图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观察图,说说这些房子是在什么地方的?(农村的)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远处有山,近处有小河,河里有鸭子在游水)这些房子你看了觉得怎样?(借助图,加深对“漂亮”的理解。)
2.再观察房前屋后都有什么?(屋后有很多树木绿油油的,生长得很茂盛,房前有果树,已结果子了。)从图上的房子中找出学校来?(使学生对学校的房子最漂亮有个初步的印象)课文是怎样讲这些房子的`呢?请同学们读课文。
三、读课文,识记字音,标出句子。
1.自由练读,要求:对照拼音把字音读准确,画出生字表中的生字,记住字音。提示:这篇课文是用小学生数新房的口气讲的,读时要注意语气。
2.指名朗读课文。
3.检查生字字音。先读田字格里的生字,同桌互相检查,再认读生字卡片。
4.找4名学生每人朗读一句话,把句子标明确。要告诉学生,带有“?”的也是一句话。然后,让学生一句一句地朗读,检查字音和句子画的是否正确。
四、讲读第一句话。
1.观察图,说说图上画了几座房子?(图上画了4座房子)这些房子怎么样?(很漂亮)数房屋应怎样数呢?(一座、两座……)
2.朗读第一句话。(1)告诉学生:“一座房、两座房”是表示数新房的开始,不是确切的数字。
(2)说说怎样数房子,为什么要一座一座地数,而不是一个一个地数呢?引导学生弄清:房屋是论“座”的,就像花论“朵”、树论“棵”一样,所以不能说一个房,要说一座房。使学生从实际上理解量词“座”的意思。
3.提问:新房子是什么样的?(读后半句话)
(1)说说“青青的瓦、白白的墙”讲出了房子的几种颜色?(两种)“青青的瓦”与“青瓦”有什么不同?(青瓦只告诉我们瓦是青色的,而“青青的瓦”告诉我们瓦的颜色很青很青)那么“白白的墙”与“白墙”又有什么不同呢?(引导学生用分析上词的方法,分析这是一个叠词,从实际理解叠词的作用)
(2)把“青青的瓦、白白的墙”再读一读,想想这说明房子怎样?(瓦青、墙白,说明房子很新。)
(3)谈“宽宽的门,大大的窗”说说这两个词语讲出了门窗的什么特点?(门很宽,窗很大)想一想房子的门很宽,窗很大说明房子怎样?(很宽敞、很明亮)
(4)把这句话再读一遍,说说这些新房子都怎样?(都很漂亮)看到这些新房子小学生心情会怎样?怎么读?指导朗读。
(5)农村的新房子为什么这么多这么漂亮呢?引导学生从新房子认识农村富起来了,人民的生活很幸福,所以才能盖那么多漂亮的新房屋。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认读生字卡片。
2.读课文。
二、学习第二句话。
1.朗读第二句。
2.提问:房子的周围都有什么?(房前花果香、屋后树成行)“花果”指的是什么?(鲜花和果树结的果实)“花果香”是什么意思呢?(花儿和果树结的果实的香味)这些花果的香味是从哪儿飘来的呢?引导学生看图理解“房前”的意思。
3.房前是这样,屋后又怎样呢?(屋后树成行)“树成行”是什么意思?(树很多,一棵棵排列的整整齐齐)这些树长在什么地方呢?看图理解“屋后”的意思。
4.小学生闻到花果的香味,看到树整整齐齐排列成行心情会怎样?(更高兴了)请你用高兴的语气读读这句话。指导朗读。
5.想一想这里房前和屋后为什么会有花果香和树成行呢?引导学生理解人们生活富裕了,为了使生活更美好,才在房前屋后绿化美化环境。
三、学习第三句。
1.读第三句
2.小学生数着数着就想到了一个什么问题?(哪座房屋最漂亮?)他们是怎样想到这个问题的呢?(使学生联系前文认识到:小姑娘数房屋时,发现每座房子都很漂亮,又看到房前屋后都很美,就想到了这个问题)
3.这是一句问话,句子的后面带有“?”号,说明遇到了问题,有疑问。这句话要带着疑问的语气朗读,请你们先听老师怎样读,你们跟着练习一下。
四、学习最后一句话。
哪座房子最漂亮呢?请同学们读最后一句话。先谈谈“小学堂”是什么意思(小学校)仔细观察图,在图上找到小学堂,观察小学堂比别的房屋漂亮的地方有哪些?(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学校房屋建筑的样式、颜色、门窗各有什么特点,理解“最漂亮的为什么是小学堂”)再读最后一句话,想想小学生看到小学堂最漂亮时,为什么说“就数咱们的小学堂”呢?引导学生体会小学生自豪感和高兴的心情。
五、读全文。想想最漂亮的小学校是什么人建的?人们为什么把学校建得最漂亮呢?引导学生认识:人们富裕了,希望孩子们幸福健康地成长,为祖国繁荣富强努力学习的心情。
六、识记字形,进行写字、组词训练。
座:半包围结构。外边是“广”(广字头),里边是“坐”字,请一位学生分析字形,其他学生要书空。教师在黑板的田字格中示范书写。然后,让学生在写字本上写一个字头,最后,练习口头组词语,如一座山、一座桥、一座钟、几座塔等。
房:要指导学生先把“户”字头记住,然后再分析字形:外边是个户字,里边是个“方”字。组词:房子、房间。
前:上下结构,上边按笔画书写顺序记忆,下边的左边是“月”右边是个“刂”。组词:前边、前方、前头、前进等。
果:要使学生注意两点,一是书写顺序为:曰果;二是下边的木没钩。
香:上下结构,上边是个“禾”,下边是个“日”。口头组词:香味、香水、香气、香甜等。
后:要把分析安形
篇4:19 白杨 一、教学要求
1.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好品质。
2.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3.学习本课生字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
1.通过爸爸说的话,了解白杨树的特点,懂得这段话表白了爸爸什么样的心愿。
2.练思想。
三、教具
1.挂图或投影片。
2.生字生词卡片。
3.配乐朗读录音带。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全班听读,然后评读,重点是读准字音。
2.用生词卡片,检查是否掌握生字的读音。
3.指名把课文中描写大戈壁的句子和爸爸谈论白杨的话分别读出来。
二、默读课文,讨论分段,并练习归纳各段段意。
(全文可分作四段。第一段,从开头到“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讲列车在茫茫的大戈壁运行,不时有高大挺秀的白杨树闪过。第二段,从“一位旅客”到“也不动摇”,讲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第三段,从“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到“那么高大”,讲爸爸的话也是在表白自己的心。第四段,是最后一个自然段,讲孩子们也会像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茁壮成长。)
三、学习第一段。
1.默读第一自然段,理解重点词语,并想想这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戈壁”,蒙古族人民把沙漠地区称为戈壁。“大”说明面积之广。“茫茫”,一眼望不到头,也说明了戈壁之大。“没有……没有……也没有……”是对戈壁自然环境的具体说明:十分荒凉,人迹罕至。“浑黄一体”,地是黄的,天也是黄的.,天地一片黄,难以分得清,这是大戈壁刮起风沙时的景象。)(这个自然段第一句侧重讲环境,第二句侧重讲气候。这段概括地描写大戈壁环境、气候的恶劣。)
2.默读第二、三自然段,借助挂图或投影理解“高大挺秀”,体会读后有什么感觉。(“高大挺秀”,又高又直,十分秀丽。在一望无际、荒无人烟的大戈壁,“每隔几秒钟”就看到一棵“高大挺秀”的白杨树,会十分惊喜,产生喜爱、崇敬的感情。)
四、学习第二段。
1.望着戈壁滩上的白杨树,妹妹、哥哥和爸爸有什么不同的表现,爸爸说了些什么,找出来读一读。
2.从兄妹俩的争论中,你们看出了什么?(看出兄妹俩对白杨产生浓厚的兴趣;看到了白杨的外形特点:高与直。)
3.从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
(爸爸介绍白杨讲了三句话,每句都讲了白杨的一个特点。第一句讲白杨外形直;第二句讲生长范围广,适应性强;第三句讲白杨不怕恶劣的气候,能经受自然灾害的考验。)
4.爸爸的这段话仅仅是在介绍白杨吗?(不是,他还在表白自己的心愿。)爸爸借介绍白杨,表白自己怎样的心愿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再读读爸爸讲白杨的这段话。
5.分角色朗读第二段,注意用赞美的语气读好爸爸讲的话。
五、学习第三段。
1.指名朗读第三段。
2.从这一段的内容中,你体会到爸爸是在表白自己什么样的心愿?
(自己服从祖国的需要,像白杨扎根戈壁一样地扎根边疆,并希望自己的子女在边疆落户,学好本领,长大参加边疆建设。)
六、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爸爸在沉思什么,为什么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上文的“沉思”,是“思”自己;这里的“沉思”,是由“在一棵高大的白杨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引起的,主要是“思”子女。爸爸由此景想到,孩子在父辈的教育影响下,一定会像小白杨那样在边疆茁壮成长,因此,“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七、各自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二、讨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讲了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借以表达自己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和对子女的期望。)
三、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1.学生在“思考・练习”3提供的三个答案中,选择自己认为概括得最准确的中心思想。
2.讨论交流。(第三个答案概括得最准确完整。)
四、指导朗读、背诵。
1.放朗读录音,学生边听录音边体会感情。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熟读基础上背诵。
先个人背,再同座互背,最后指名背诵。
五、指导书写。
1.教师板书“晰”“疆”,提醒学生注意字形和书写笔顺。
2.把“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抄写两遍。
篇5:基础训练4 一、教学要求
基础训练4 一、教学要求
1.能准确拼读音节,复习容易写错的字,区别形近字和同音字,完成词语搭配练习,从感性上认识递进关系的复句。
2.独立阅读短文,在理解短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
3.练习写一个人。
二、教具准备
写有“字・词・句”部分第一、二、三的小黑板。
三、教学时间六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出要求。
本节课完成“字・词・句”部分的五道题。
二、练习第一题。
1.指名读题,明确题目要求。
2.学生各自拼读。
3.指名读短诗,纠正不正确的读音,提醒注意容易读错的字音。
4.讨论回答: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困难像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这几句话说出了我们对待困难应该采取的态度。)
三、练习第二题。
1.指名读题,明确要求。
2.出示小黑板,指名读小黑板上的字。
3.这些字的哪些地方容易写错?(容易多写一撇或少写一撇。)
你在平时的学习中,还发现有哪些字容易写错?(学生和教师各列举一些,提醒学生写字时注意。)
4.学生抄写两组容易写错的字,完成后同桌互相检查。
四、练习第三题。
1.指名读前四组字。
指名回答:这四组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每组字的字音不一定相同,但下面的字都是由上面的字加上一个偏旁组成的。)
2.指名读后四组字。分析后四组字的特点。(字音相同,字形和字义不同。)
3.学生讨论组词。
4.学生在练习本上自己组词。
五、练习第四题。
先让学生自行比较,想想左右两列词语的`关系,再从左侧选出适当的词语与右侧的词语进行搭配,用线连起来,再指名读一读。
六、完成第五题。
1.学生小声朗读三个句子,体会句子的特点。
2.同桌互相讨论:这三个句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每个句子的前后两部分有什么联系?
3.交流.总结。(句子的后部分在表达的意思上比前部分有进一层的关系。)
4.学生齐读句子。
5.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课文中有这类句子吗?(学生和教师可各列举一些。)
七、布置作业。
预习“阅读”部分。
第二课时
一、提出学习任务:这节课练习用《读写例话》中学到的方法阅读短文。
二、指名读题目的要求。在阅读提示中,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要求说说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作者通过这件事要表达怎样的思想。)
三、学生按要求自学。
四、在自学的基础上,同桌互相讨论。
五、讨论交流。
1.这篇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讲了彭德怀同志1956年夏天去北海公园时发生的一件事。)
2.作者通过这件事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运用在本组《读写例话》中学到的“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三个步骤,体会短文表达的思想:作者通过描写这件事,赞扬彭德怀不搞特殊化、同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思想品质。)
六、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
谁还知道彭德怀的其他事迹?讲给大家听一听。
七、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短文。
八、布置作业。
阅读“作文”部分的要求,想想自己准备写什么。
第三课时
一、提出学习要求:这节课练习写一个人。
二、作前指导。
1.指名读作文提示。
2.讨论:这次作文要注意什么问题?(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着重强调一点:要选择一个对你影响最大的一个人的一件事来写,目的不是写事,而是通过写事来表现人。另外,还要注意按一定的顺序写,把事情写具体。)
3.你打算写哪个人?为什么要写这个人?这个人在哪件事上对你影响最大?(指名说后,适当进行评议。)
三、学生按照题目要求.写作文,教师巡视指导。
第四课时
学生继续.写作文,教师巡视指导,解决学生.写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第五课时
一、提出学习任务:这节课对上次的作文进行交流和评讲,并练习修改自己的作文。
二、教师概括.总结作文情况,表扬写得好的和作文有进步的学生。
三、交流讲评。
1.请几位写得比较好的学生读自己的作文。
2.选择两篇符合题目要求、写得较好的作文,师生共同评议。
四、指导修改作文。
1.选取有代表性的作文(不符合题目要求、叙述顺序不清楚等)集体讨论修改。
2.学生根据讲评所得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
3.交流修改作文的体会。(请学生谈谈自己修改了哪些地方,是怎样修改的,为什么要这样改。教师对修改得好的学生给予表扬。)
基础训练4 一、教学要求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6:8 火烧云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和变化进行观察和注意积累材料的方法。
3.学习本课的生字和新词,理解积累好词佳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积累材料的方法。
三、教具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小黑板一块(抄写“思考・练习”3)。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现代女作家萧红写的《火烧云》。板书课题:8火烧云
二、检查预习。
1.什么叫火烧云?见过火烧云吗?(请见过的同学说说。)
2.出示生字生词卡片,指名读生字,纠正读音。
3.开火车按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后评议。
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问题:课文哪部分讲霞光,哪部分讲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
2.学生默读思考;同桌互相交流。
3.学生讨论。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讲霞光照到地上的情景。
第二段(第二―六自然段),讲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
第三段(最后一个自然段),讲火烧云下去时的情景。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读后评议。
四、讲读第一段。
1.学生默读第一段。思考问题:这一段是通过什么来描写霞光的?2.讨论。
这一段是通过什么来描写霞光的?(通过霞光照到地上引起人和动物颜色的变化来描写的。)描写了哪几个人?霞光照在他们身上有什么变化?(小孩子和老头儿。孩子的脸红红的,老头儿的胡子变成金胡子。)“笑盈盈”的意思是什么?(盈,充满。满脸笑容的样子。)描写了哪几种动物?它们的颜色有什么变化?(大白狗、红公鸡、黑母鸡、小白猪。大白狗变成红色,红公鸡变成金色,黑母鸡变成紫檀色,小白猪变成小金猪。)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五、讲读第二段。
1.指名朗读第二段。讨论:课文是主要从哪几方面来讲火烧云的?(是从颜色和形状两个方面来讲的。)
2.默读思考:火烧云的颜色有哪些变化?
3.讨论。
(1)讲火烧云的颜色,突出了火烧云的什么特点?(“天空着了火”,突出了它“红通通”这一特点;“极多”,说明火烧云有很多种颜色,不只红色;四个“一会儿”,不仅说明火烧云的颜色在不断变化,还强调变化很快。)
(2)“金灿灿”“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各指什么颜色?(“金灿灿”,指像金子那样的色彩;“百合色”,指像百合那样的颜色。百合,多年生草本植物,鳞茎白色或红色,花白色带紫色条纹;“葡萄灰”,指像葡萄表面那层霜的灰色;“梨黄”“茄子紫”,分别指像梨那样的`黄色、像茄子那样的紫色。)“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表明火烧云的变化极多,同时表明火烧云上来时天空的绚丽多彩。)
(3)指名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火烧云颜色的变化。
4.默读思考:火烧云的形状是怎样的?
5.讨论。
(1)火烧云的形状有哪些变化?用课文中的句子说一说。
(“天空出现一匹马”“又来了一条大狗”“还跟着好几条小狗”“又来了一头大狮子”,讲的都是天空中出现的火烧云的形状变化。)
(2)讲火烧云的形状,突出了哪两方面的特点?
(一是火烧云有各种各样的形状,二是火烧云形状变化很快。)
(3)哪些词语说明火烧云形状变化很快?
(一会儿、过了两三秒钟、正在、忽然、一转眼等。)
6.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火烧云形状变化的特点。
7.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六、讲读第三段。
1.学生默读第三段。思考:作者观察火烧云有怎样的感受?
2.讨论第三段。
“恍恍惚惚”的意思是什么?作者观察火烧云的感受怎样?
(“恍恍惚惚”,这里指看不真切。观察火烧云时觉得它像马、像狗、像狮子……都是人的想象,想象它像个什么;再仔细看看,又可能觉得它并不像,而且看的时间长了,眼睛发花。所以课文中说“天空里又像这个又像那个,其实什么也不像,什么也看不清了”。这句话逼真地写出了观察火烧云时的感受。)
3.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七、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八、布置作业 。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试着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学生背诵课文。
1.请二至三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指名分段背诵,教师适当做些提示。
3.练习背诵全文。
二、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积累材料的方法。
1.提问:这篇课文描写了什么景色?作者是重点抓住了火烧云的哪些特点来观察的?
(描写了晚饭后火烧云从上来到下去的过程中颜色和形状的变化。作者主要是抓住火烧云颜色、形状极多和颜色、形状变化极快这两个特点来观察的。)
2.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先让学生谈自己是怎样观察朝霞或晚霞的,自己看到的朝霞或晚霞有哪些特点,与作者所看到的有什么不同。再引导学生说说作者是怎样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的,明确抓住事物的特点来观察是一种重要的观察方法。
3.教师小结。
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不仅要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还要注意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观察事物的方法,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不断积累材料的习惯。留心观察,随时练笔,作文能力一定会得到比较快的提高。
三、完成课后“思考・练习”3。
1.出示小黑板。指名朗读黑板上面的两段话。
2.指名说说这两段话讲了什么,好在哪里。
3.抄写这两段话。
四、完成课后“思考・练习”4。
1.指名朗读词语。自由朗读。
2.引导学生注意:“盈”、“茄”是上下结构,书写时前者上大下小,后者上小下大。“盈”,不要丢掉“又”。“揉”的右上是“矛”,右下是“木”。
3.将“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抄写两遍。
五、布置作业 。
背诵《火烧云》。
预习《鸬鹚》。
篇7:基础训练2 一、教学要求
基础训练2 一、教学要求
1.复习汉语拼音的大写字母,辨析多音字,认识介词,练习扩写句子。
2.练习独立阅读短文,能读懂课文内容。
3.练习用修改符号修改一段话。
4.练习写家庭中的趣事。
二、教具准备
小黑板(抄写“字・词・句”的第一题和“作文”第一题要修改的一段话。)
三、教学时间 五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提出学习任务。
这节课主要练习“字・词・句”部分的四道题。先各人自己试着把第一、第二题做一做,然后再集体讨论。自己试着做的时候,要看清楚题目的要求。
二、学生自己练习第一、二题,教师巡视辅导。
三、讨论第一、二题。
1.讨论第一题。
(1)挂出小黑板,指名读读大写字母,再将大小写字母连起来。
(2)讨论连得是否正确,有错的加以改正。
2.讨论第二题。
先指名读每个字的两个读音,再指名说说组的词语,大家讨论补充或修正。
四、学生自己练习第三、四题,教师巡视辅导。
五、讨论第三题。
先指名读句子,再指名说说自己用加点词语写的话,有词语用得不当或句子不通的讨论修改。
六、讨论第四题。
1.指名读例句,说说第二句与第一句有什么不同。(第二句加上了挑山工在什么地方抽烟,比第一句写得具体。)
2.指名说说怎样扩写句子。(第一小题可加上什么时候去动物园或去哪儿的动物园。第二小题可加上有多少运动员或有什么运动员。第三小题可加上下着什么样的雨。)
七、布置作业 。
1.订正做错的题目。
2.预习《自读课本》中的《壮国威,增军辉》。下节课把《自读课本》带来。
第二课时
一、提出学习任务。
这节课要完成两项任务,一是进行阅读训练,二是练习用修改符号修改一段话。
二、进行阅读训练。
1.指名读题,明确阅读要求。(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说说主要内容,谈谈读后的感受。)
2.学生按要求自读,也可同座讨论。
3.全班按要求讨论交流。
(1)讨论分段和每段段意。
(2)讨论课文主要内容。
(3)交流读后的`感受。(让学生充分发言,鼓励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和自己的思想实际,谈具体、真实的感受。
三、练习修改一段话。
1.挂出小黑板,请一人在小黑板上修改,其他同学试着在课本上修改。
2.讨论改得对不对,修改符号用得是否正确。
四、布置作业 。
1.朗读《壮国威,增军辉》这篇课文。
2.预习作文要求。
第三课时
一、指名读“作文”练习题目。
二、拓宽思路,明确要求。
1.这次作文要求写什么内容?(写家里发生的既有意义又有趣的事情。)
2.题目中举到了哪些既有意义又有趣的事情?(家庭联欢会、和妈妈下棋、帮爸爸戒烟、给奶奶过生日。)你们家中有没有过题目中举到的这些事情?事情经过是怎样的?谁来介绍介绍?(请几个学生说一说。)
3.谁还能讲讲题目中没有举到的既有意义又有趣的事情?(请几个学生说说,酌情表扬鼓励。)
4.小结。各家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个家庭中都发生过许多既有意义又有趣的事情。同学们仔细回忆回忆,选择一件写篇作文。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自己加一个题目。
三、学生写作。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
第四课时
学生继续写作,教师巡视。指导先写完的学生进行修改。
第五课时
一、作文交流。
这次作文,同学们从自己家庭的实际出发,写出了许多既有意义又有趣的事情。不少作文写得很具体,很清楚,也很有趣。我们请几位写不同内容的同学把他们的作文读一读。(指名读,有的读全篇,有的读片断。酌情评议,着重评议哪儿写得具体,写得有趣。)
二、指导作文命题。
1.这次作文还有一个优点,就是许多同学的作文题目起得很好。
2.请题目起得好的学生报自己的作文题目,教师将题目逐个写在黑板上。
3.讨论:从黑板上这些题目可以看出,定作文题目有哪些方法?(根据学生作文的实际来总结,如:用事情做题目,用一句有趣的话做题目,用最深的感受做题目等。)
三、指导修改病句。
1.这次
篇8:基础训练6 一、教学要求
基础训练6 一、教学要求
1.复习汉语拼音大写字母表,辨析形近字,练习词语归类,认识排比句。
2.阅读短文,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3.把排列错乱的几段话重新整理成一篇条理清楚的文章。
4.以“我敬佩的一个人”为题练习作文。
二、教具准备
1.抄写“字・词・句”部分第三题的小黑板。
2.供讲评用学生作文三篇,用大字抄写。
三、教学时间 五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提出学习任务。
这节课学习“字・词・句”部分的四道题。
二、学生自己练习第一、二题(在课本上答题),教师巡视指导。
三、讨论第一、二题。
1.讨论第一题。
(1)指名说说是怎样按字母表排列的。
(2)集体朗读字母表。
2.讨论第二题。
指名说说每组字音、形、义的异同,说说自己组的词语,其他同学加以补充或纠正。
四、练习第三题。
1.挂出小黑板,指名读题,明确练习要求。
2.学生自练,试着画出不是同类的词语。请一名学生在小黑板上画。
3.指名说说画掉的是哪个词,为什么画掉这个词。有画错的讨论纠正。(第一行画去“西瓜”,第二行画去“自行车”,第三行画去“鲸鱼”,第四行画去“照相机”。)
五、练习第四题。
1.指名读句子。
2.说说这种句子有什么特点。(特点是接连用上好几个相类似的语句,更加强调要表达的意思。)
3.从本学期学过的课文中,找出几个类似的句子读一读。(如:《卢沟桥的狮子》中的“有的小狮子……有的小狮子……有的小狮子……”)
六、布置作业 。
1.订正做错的题目。
2.预习“阅读”练习。
第二课时
一、提出学习任务。
这节课进行“阅读”练习,还要完成“作文”的第一题。
二、进行“阅读”练习。
1.提出自学要求:读读短文,弄懂故事的内容,再想想“囊萤”和“映雪”的故事说明了什么。
2.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1)请两三名学生朗读短文,每人读一遍,要读得正确流利。
(2)说说这两个故事说明了什么。(说明车胤和孙康非常好学,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坚持学习。)
(3)我们应该怎样向车胤和孙康学习?(要学习他们勤奋刻苦的精神,而不是学习他们的具体做法。他们的做法会伤害眼睛。我们既要认真学习,又要注意保护视力。)
三、练习整理排列错乱的几段话。
1.明确要求,交代练习方法:读懂每一段话,想想应该怎样排列才能把事情说清楚,然后按照正确的排列次序,在每段的前面标上序号。
2.学生自己练习。
3.讨论交流。
(1)指名说说应该怎样排列。(排列顺序应为:4 2 5 3 1)
(2)指名按排列的顺序朗读短文。
四、布置作业 。
1.朗读短文。
2.预习作文要求,想想下次作文写什么内容。
第二课时
一、指名读“作文”练习题目。
二、讨论作文要求。
1.这次作文要求写什么内容?(写自己敬佩的一个人。)
2.作文的具体要求是什么?(要用一两件事写出这个人的特点,写出自己为什么敬佩他。)
三、看到这个题目,你想到了谁?想到了他的哪些事情?(请几位学生谈谈。)
四、学生写作,教师巡视。
第四课时
学生继续写作。教师对先完成的学生进行面批,指导学生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
第五课时
一、作文交流。
1.教师概述这次作文的特点。(着重表扬内容丰富、具体,写出了自己所敬佩的.人的特点的作文。对写作文有进步的也要热情鼓励。)
2.请几名学生朗读自己的作文。(选择写不同的人,写出不同特点的作文。有的读全篇,有的读片断。读后酌情评议,主要评议写出了人物的什么特点。)
二、重点讲评。
1.贴出抄写好的三篇作文,让学生阅读比较,哪一篇写得最好,好在哪里;三篇
篇9:12 瀑布 一、教学要求
12 瀑布 一、教学要求
1.感受瀑布气势、形态、声响的壮阔,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激发热爱祖国的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启发想象,体会比喻句描写的形象以及在诗中的作用。
3.能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能背诵。
二、教学重点
感受瀑布的美;表情朗读课文。
三、教具准备
瀑布音响录音,瀑布的简笔画和表示游客的剪贴画,有条件的能放瀑布录像更好。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 。
我们南通有小河,有长江。小河的水轻轻地流着;长江的水滔滔奔腾着,大海的浪更是波涛翻滚,它们都是日夜不停地向前奔去。而还有一种水不是向前流去,而是从很高很高的山上倒下来,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板书:瀑布)
有谁看见过瀑布?有的同学心里一定会想,明明是水,怎么叫瀑布呢?还有的同学可能会猜想,瀑布从高山上流下来,那情景一定是奇妙极了。这一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赞美瀑布的诗。
(二)范读全诗。
(三)自学课文,了解全诗大意。
1.提出要求:这首诗很美,要能体会到它的美,先要读懂,大家试试。
2.读中启发:瀑布也像许多名山大川一样,常常是人们游览的胜地。写这首诗的诗人,就观赏了瀑布。他用眼晴去看,用耳朵去倾听,感受到瀑布的美,才写了这首诗。我们读的时候,就要注意“听见”、“看见”这些词,把它画下来。注意诗人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结合回答板书:听见、望见、仰望)
板书后提问:
①“望见”了瀑布全身,为什么不用“看见”?(因为要远看。板书:远)
②诗人在哪儿仰望?(在瀑布的脚下,是近看。板书:近)
指点:这样,我们很快就了解了全诗的内容。
第一节:写诗人听到的瀑布的声啊;(板书:声)
第二节:写诗人远望到的瀑布的形状;(板书:形)
第三节:写诗人近看到的瀑布静态和动态。(板书:静、动)
(四)精读欣赏。
着重欣赏诗中的比喻句,了解其作用。(这首诗的主要特点是多次运用比喻,让读者感受瀑布的美。所以抓住了比喻就可加深对诗的意境的.体会。)
1.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诗人为了让没看见过瀑布的读者,能具体感受到瀑布的声音和形状,他在诗中打比方?打比方懂吗?例如:小河的水哗哗地流着,像小姑娘在唱歌。这就是打比方。常用的打比方的词儿有:像、好像。(板书:像、好像)
有时候打比方也可以不用“像、好像”。例如:“我和小明同桌三年了,我们俩亲如兄弟。”(板书:如)这“如”也就是像的意思,就是我们俩亲密得像兄弟一样。
你们再读读,诗人描写瀑布打了哪些比方。瀑布的声响好像什么?把瀑布比作什么,你能找出这些句子吗?
学生自读,画出比喻句。
2.指点暗喻的句子。
“万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这“白银”指什么,什么像白银?
“一座珍珠的屏”。“屏”指的是“屏风”。珍珠的屏,珍珠做成的屏风,闪闪发光美极了。这又是拿什么比作什么?什么像珍珠的屏?这两个句子虽然没有“像”“好像”“如”,实际上也是打比方。
3.现在老师带你们一起读读讲讲这些打比方的句子。(通过导读,理解比喻句包含的意思。)老师说上半句,你们讲下半句。
师:瀑布发出的巨响――
生: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师:远望瀑布――
生:就像一道白银。
师:近看瀑布――
生:像一座珍珠的屏。
师:当阵阵风吹来时――
生:把瀑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
4.如果把这些打比方的句子省掉,你们体会体会怎么样?(通过对比,进一步体会比喻句在诗中的作用。)
还没看见瀑布,
先听见瀑布的声音。
山路一转,
望见瀑布的全身。
站在瀑布脚下仰望,
好伟大呀,
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飘飘洒洒。
这样写,一读就明白,但瀑布究竟怎样壮观,怎样奇妙,我们就不能具体地感受到。
诗中打了这么多比方,我们读着读着,好像跟着诗人一起去观赏了瀑布。
(五)学习生字词,书写生字。
“叠”,上中下结构,上面是三个“又”,要注意把整个字写紧凑。
“涌、阵、喻、伟、烟”,左右结构,且左窄右宽。都可以联系已学过的字,用部件记忆。“喻”,注意不要丢掉一横。“滩”,左中右结构,要写紧凑。
“屏”,半包围结构。“尸”不要加点。
在读音方面,“阵、丈”是翘舌音。“滩、阵、烟”是前鼻音。“涌、丈、屏”是后鼻音。要注意读准。
“涌”,本来是“冒”的意思。在诗中有“冲、奔”的意思,用上“涌”,把叠叠的浪的气势写出来了,也就把瀑布的轰鸣声写活了。
“屏”,屏风。借“珍珠的屏”,展现了从近处仰望瀑布所感受到的瀑布的美。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
涌 叠叠 岸滩 阵阵 比喻
屏 千丈 伟大 如烟
二、朗读课文。
三、创设情境,理解内容。
(一)理解第一节。
1.现在我们读读诗中打的比方,体会体会,想象想象那是怎样的情景。
描述:在我们祖国的大地上,有许多有名的大瀑布,例如贵州的黄果树瀑布、浙江的雁荡山瀑布、江西的庐山瀑布。现在我们假设诗人是游了庐山瀑布以后写的这首诗。
我们读着诗,好像跟着诗人到了庐山。
诗歌从瀑布的声音写起。
我们来到庐山脚下(出示:瀑布画面,另添上游客,如下图)。
这声音好响啊,诗人告诉我们这响声像什么?把主要的意思说出来。(好像浪涌上岸滩,又像风吹过松林)
2.描述:海浪翻涌的声音那是海涛声,轰――
松林吹动的声音,哗――
注意是松林,不是风吹过松树,是好大好大一片松树林,风吹过响声是“哗――”,叫松涛声。意思是瀑布的响声像海涛,又像松涛。
3.提示:是像一层浪吗?叠叠的,一层一层的。
是像一阵风吹过松林吗?一阵一阵的。
指点:持续不断,经久不息。
现在在庐山脚下,我们好像听到这样的声音,根据这两个比喻,想想瀑布响声是什么样的声音。谁来模仿模仿?(学生模拟)
4.朗读:好像 浪涌上岸滩。
又像 风吹过松林。
5.指点:这是一对句子,朗读时要有相应的节奏和重音。
叠叠的浪/涌上岸滩 涌
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吹
听听真的瀑布的声音(放录音:瀑布从山上流下发出的轰响声。)
6.再指导读第一节。
指点:就像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一样,这是未见其状,先闻其声。
7.过渡:循着瀑布的轰响声,诗人向前走去,我们也跟着向前走,我们仿佛跟着诗人来到这儿(移动画面)。
(二)理解第二节。
1.山路一转,望见了瀑布的全身。(变动画面,把图中游客移至瀑布下。见下图)
为什么说没法比喻?(太美了,无法形容)实际上又比喻了,比作白银。一道白银从天而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后面是青山,我们真的望到了,我们一定会情不自禁地赞美起来
篇10:基础训练4 一、教学要求
基础训练4 一、教学要求
1.能准确拼读音节,复习容易写错的字,区别形近字和同音字,完成词语搭配练习,从感性上认识递进关系的复句。
2.独立阅读短文,在理解短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
3.练习写一个人。
二、教具准备
写有“字・词・句”部分第一、二、三的小黑板。
三、教学时间 六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出要求。
本节课完成“字・词・句”部分的五道题。
二、练习第一题。
1.指名读题,明确题目要求。
2.学生各自拼读。
3.指名读短诗,纠正不正确的读音,提醒注意容易读错的字音。
4.讨论回答: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困难像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这几句话说出了我们对待困难应该采取的态度。)
三、练习第二题。
1.指名读题,明确要求。
2.出示小黑板,指名读小黑板上的字。
3.这些字的哪些地方容易写错?(容易多写一撇或少写一撇。)
你在平时的学习中,还发现有哪些字容易写错?(学生和教师各列举一些,提醒学生写字时注意。)
4.学生抄写两组容易写错的`字,完成后同桌互相检查。
四、练习第三题。
1.指名读前四组字。
指名回答:这四组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每组字的字音不一定相同,但下面的字都是由上面的字加上一个偏旁组成的。)
2.指名读后四组字。分析后四组字的特点。(字音相同,字形和字义不同。)
3.学生讨论组词。
4.学生在练习本上自己组词。
五、练习第四题。
先让学生自行比较,想想左右两列词语的关系,再从左侧选出适当的词语与右侧的词语进行搭配,用线连起来,再指名读一读。
六、完成第五题。
1.学生小声朗读三个句子,体会句子的特点。
2.同桌互相讨论:这三个句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每个句子的前后两部分有什么联系?
3.交流总结。(句子的后部分在表达的意思上比前部分有进一层的关系。)
4.学生齐读句子。
5.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课文中有这类句子吗?(学生和教师可各列举一些。)
七、布置作业 。
预习“阅读”部分。
第二课时
一、提出学习任务:这节课练习用《读写例话》中学到的方法阅读短文。
二、指名读题目的要求。在阅读提示中,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要求说说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作者通过这件事要表达怎样的思想。)
三、学生按要求自学。
四、在自学的基础上,同桌互相讨论。
五、讨论交流。
1.这篇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讲了彭德怀同志1956年夏天去北海公园时发生的一件事。)
2.作者通过这件事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运用在本组《读写例话》中学到的“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三个步骤,体会短文表达的思想:作者通过描写这件事,赞扬彭德怀不搞特殊化、同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思想品质。)
六、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
谁还知道彭德怀的其他事迹?讲给大家听一听。
七、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短文。
八、布置作业 。
阅读“作文”部分的要求,想想自己准备写什么。
第三课时
一、提出学习要求:这节课练习写一个人。
二、作前指导。
1.指名读作文提示。
2.讨论:这次作文要注意什么问题?(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着重强调一点:要选择一个对你影响最大的一个人的一件事来写,目的不是写事,而是通过写事来表现人。另外,还要注意按一定的顺序写,把事情写具体。)
3.你打算写哪个人?为什么要写这个人?这个人在哪件事上对你影响最大?(指名说后,适当进行评议。)
三、学生按照题目要求写作文,教师巡视指导。
第四课时
学生继续写作文,教师巡视指导,解决学生写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第五课时
一、提出学习任务:这节课对上次的作文进行交流和评讲,并练习修改自己的作文。
二、教师概括总结作文情况,表扬写得好的和作文有进步的学生。
三、交流讲评。
1.请几位写得比较好的学生读自己的作文。
2.选择两篇符合题目要求、写得较好的作文,师生共同评议。
四、指导修改作文。
1.选取有代表
篇11:基础训练3 一、教学要求
基础训练3 一、教学要求
1.复习整体认读音节,练习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认识表示程度或范围的副词,练习缩写句子。
2.通过交流见闻,进行听说训练。
3.独立阅读短文,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4.练习写一处景物。
二、教具准备
1.抄写“字・词・句”第一、第四题的小黑板。
2.抄写一两篇供讲评用的学生作文。
三、教学时间 六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提出学习任务。
这节课完成“字・词・句”部分的四项练习。
二、练习第一题。
1.学生自学:看拼音读句子,再把整体认读音节画下来。
2.指名读纯拼音句子。
3.挂出抄写该题的小黑板,指名说说哪些是整体认读音节。教师用彩色粉笔将整体认读音节画出来。
三、练习第二题。
1.学生自学: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再填表。(教师提醒学生,一定要动手查字典,从字典上查到要查的字以后认真看一看,想一想,再填表。)
2.同座互相检查。(着重检查是否从字典上查到了要查的字。学生所用字典的版本不同。“在字典哪一页”的答案不必统一,只要和自己的字典相符就行。)
3.讨论应选取的解释。(“发痛”的“发”,应选取“显现,觉得”。“簇拥”的“拥”,应选取“围着”。“沉寂”的“沉”,应选取“程度深”。)
四、练习第三题。
1.学生自学:读句子,体会:有加点的词和没有加点的词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2.讨论交流,加点的词在句子中的作用。(第一句加上“很”,强调了浅的程度。第二句加上“极”,强调了快的程度。第三句加上“都”,强调了说书包好的人的范围。)
3.让学生再举几个用上“很”“极”“都”的句子,进一步体会这些词在句子中的作用。
五、练习第四题。
1.比较例中的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第二个句子保留了第一个句子的主要部分,把附加在上面的“深红的”“夺目的”删去了。)
2.学生照例子试着缩写句子。
3.挂出抄写该题的小黑板,讨论怎样缩写,教师用彩色粉笔把附加成分删去。
六、布置作业 。
根据听说训练的要求,准备说话内容。
第二课时
一、指名读题,明确训练要求。
二、交流见闻。(多请些学生说说,再从中选择比较有价值的见闻,让学生说具体。)
三、就重点介绍的见闻谈看法。对别人谈的看法,可以作补充发言,也可以发表不同的看法。
四、教师小结。(主要从留心周围的事物和要学会正确地看问题等方面加以指导。)
第三课时
一、指名说说阅读的要求。
二、学生各自独立阅读思考。
三、同座互相检查。
1.检查朗读课文。(一人读,一人听,帮助纠正读音。)
2.说说文章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雾凇的。(一人说,一人补充。)
四、集体讨论交流。
1.指名读课文,读后适当评议。
2.讨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雾凇的?(写了雾凇的样子和形成雾凇的'原因。)
3.讨论:读了这篇文章,在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方面,你受到什么启发?(作者把雾凇的特点写得很具体,很形象,是因为他观察得很仔细;对形成雾凇的原因写得很清楚明白,是因为他善于学习,注意积累材料。)
五、对这篇文章的内容,还有不懂的地方吗?(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酌情解答或引导讨论解决。)
六、布置作业 。
1.朗读短文。
2.观察一处景物,准备写作文。
第四课时
一、交流写作内容,互相启发,拓宽思路。
1.你最近重点观察了哪一处景物?
2.你主要发现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3.在观察景物时,你想到了什么?
(每个问题都多请几人发言,注意表扬观察仔细、想象合理的学生。)
二、讨论怎样表达。
1.再读读题目,想一想,写这次作文要注意些什么?(要按一定的顺序写,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还要写出人的活动,可适当展开想象,语句要通顺连贯。)
2.指名说说自己准备写哪一处景物,抓住什么特点,按怎样的顺序写。师生酌情讨论。
三、学生作文,教师巡视。
第五课时
学生继续作文,教师对先完成的学生进行面批,指导他们认真修改。
第六课时
一、交流作文。
请写不同景物、写出不同特点、展开不同想象的学生朗读自己的作文。(有的读全篇,有的读片断。)教师对每篇作文作适当评点,着重评点写得好的地方,加以表扬鼓励。
二、重点评议,指导修改。
选择一两篇作文用大字抄写贴出,引导学生评议修改。(选择语句比较通顺连贯,但在表达顺序方面存在缺点的作文,使学生通过评议体会到应该怎样有顺序地表达。)
三、学生朗读、修改自己的作文
篇12:15 过桥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雷锋关心爱护小同学,帮助小同学的好品质。
2.理解和掌握生字组成的7个新词语。学会课文中7个生字,掌握4个新部首:“西、走、月、攵。”
3.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认识雷锋关心爱护小同学的高贵品质。掌握7个生字词。
三、教具 教学挂图、生字卡片。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解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新课文是“过桥”。(板书)读题目,谁能说说“过桥”是什么意思?(从桥上走过去)这个“过”就是“通过”“走过”的意思。这篇课文讲的是谁过桥的事呢?在过桥时做了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识记字音,粗知课文内容。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把生字画出来多读几遍,记住字音。
2.朗读课文,在读中检查字音掌握情况。
3.出示生字卡片,抽查生字。
4.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谁过桥的事?他在过桥时做了什么事?使学生知道课文主要讲雷锋小时候上学过桥时帮助小同学的事,粗知课文的大意。
三、学习第一段。
1.这句话讲的是谁?(雷锋)他什么时候要过什么地方?(他在小时候上学时要过一座小桥)使学生理解句子内容时,受到句子训练。
2.“小桥”是怎样的桥?(很小的桥)看图理解小桥的.意思,为理解第二段内容打下基础。朗读第一段。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二段。
1.朗读课文第二段。
2.这一段共有几句话?(5句)
3.读第一句话。这句话讲的是什么人?他们做什么?(雷锋和几个小同学,他们一起去上学)“小同学”是什么意思?(年龄比雷锋小,年级比他低的学生)他们上学时的天气怎样?(下着大雨)“大雨”是怎样的雨?(雨点很大,下得又急又猛)天下大雨后会怎样?(会引起发大水等)
4.他们走到小桥边看见了什么?读第二句回答(河水漫过小桥)“漫过小桥”是什么意思呢?(河水把小桥淹没了,水从桥上流过)河水为什么会漫过桥呢?引导学生联系前文的桥“小”和“雨大”,弄清因为雨很大使河水上涨,桥很小很容易被水淹没,所以水才会漫过桥。河水漫过桥以后,过桥会有什么困难呢?使学生认识到:在这种情况下,过桥很不好走,弄不好就会掉进河里。
5.读第三、四句。
(1)在这种情况下雷锋是怎样说的,又是怎样做的呢?先指导学生读雷锋的话,读出雷锋十分坚决的语气。再画出“一个一个地背过去”这个重点词语。
(2)“一个一个地背”与“背过去”有什么不同?(“一个一个背过去”是说背了一个又背一个,把几个小同学都背过河去;“背过去”只说背过河啦,没说背几个。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认识雷锋背小同学过桥很不容易,很有耐心的表现)想一想雷锋一个一个地背小同学过桥会遇到什么困难?(进行想象训练,在想象中进一步认识雷锋克服困难帮助小同学的行为)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两句话,看谁能读出当时的情景。指导朗读。
6.读最后一句。先说说放学时雷锋怎样做的?(又把小同学一个一个地背过来)为什么要用“又”字呢?(因为是第二回背小同学了,所以要用“又”。使学生理解“又”的意思)
7.把雷锋背小同学过河的这两句话再读一读,说说雷锋这样做他心里是怎样想的?(雷锋看到雨这么大,水把小桥漫过,就想到这些小同学过桥就太困难了,弄不好就会掉到河里,那就很危险了。我要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让他们每一个人都顺利安全地过河上学和回家。所以才那样做。)从而认识雷锋在遇到困难时首先想到别人,热心帮助小同学克服困难的可贵精神。
二、认读生字卡片,复习字音。
三、分析字形,进行组词、书写训练。
过:半包围结构。里边是横、竖钩、点,外边是个“辶”合起来念“过”。口头组词:过河、过桥、过去、过来等。
要:上下结构,上边是个“西”(西字头),下边是个“女”字,“西”这个部首要提示和东西南北的“西”字的异同点。指导学生用“要”说一句话。
起:“走”这个部首要让学生掌握。里面是个“己”不要写成“已”。口头组词:起来、起床、一 起等。
边:可引导学生与“过”字比较,去掉里面的“寸”换上“力”(“刀”字出头)就念边。口头组词:桥边、河边、旁边、这边、那边等。
背:月字底要让学生掌握,上边是“北”。组词:背起、背过去、背柴等。
放:右边的“攵”(反文旁),要指导学生掌握左边是“方”。组词:放下、放学、放心等。
又:要进行笔画指导。(横撇、捺)
四、指导书写。
五、完成课后作业 。
1.第二题填空。要先指导学生把句子读通顺,联系句子内容把空填准确。
2.第3题安排了3组字形比较。
方――放 这是一组形声字比较。“方、放”音相同,调不同。“方”字加个反文旁就是“放”。
西――要 这一组是字的笔画比较,要引导学生弄清“西”里边的两笔是“撇、竖弯”,而“西”字头里边是两竖。
己――起 己是把起字的一部分放大,让学生清楚里面是个“己”字,不要写成“已”字。
(承德市教委教研室 张建忠)
篇13:基础训练5 一、教学要求
基础训练5 一、教学要求
1.复习汉语拼音,注意区分形相近的韵母。
2.练习用部首法查字典,逐步养成查字典的习惯。
3.通过形近字组词,使学生准确掌握字的音、形、义。
4.进行词语归类的逻辑训练。
5.通过给句子换个说法的练习,提高语言表达力。
6.听、说一件事,使学生听话要听明白,说话要说清楚,语句要通顺、连贯。
7.阅读课文,理解内容,继续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8.抓住特点,把一种小动物写具体。
二、教学时间2课时(不包括作文)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字・词・句的练习
第一题,看拼音写汉字的练习。要提醒学生注意形相近的韵母。
参考答案如下:
永久 封锁 微小 吮吸
光辉 皱纹 一些 军队
第二题,运用部首查字法查字的练习。教师应首先引导学生正确判断出部首,再数出除部首外的笔画数,最后从字典中查到该字并选取合适的解释。
参考答案如下:
判断 刂 5画 分辨,断定。
融化 虫 10画 固体受热变软或变为液体。
第三题,形近字组词,第一组音同形近,第二组音异形近。教师应先引导学生逐一进行比较,然后再组词。
参考答案如下:
冒(冒险) 留(停留) 峡(三峡) 班(班级)
帽(帽子) 溜(光溜溜) 狭(狭小) 斑(斑纹)
暖(温暖) 轴(线轴) 钓(钓鱼) 碌(忙碌)
缓(缓和) 抽(抽调) 钩(鱼钩) 绿(绿色)
第四题,词语归类练习,教师应先让学生弄清分哪四类,然后再归类填写。
正确答案如下:
树木:桑树 榆树 松树 杨树
鲜花:梅花 水仙 月季 玉兰
蔬菜:萝卜 扁豆 冬瓜 白菜
水果:李子 鸭梨 葡萄 苹果
第五题,把句子改写成“把字句”的练习。教师应先引导学生看例句,明确句子形式不同,有什么不同,还要明确改写后的句子意思没有改变。然后仿照例句进行改换。
参考答案如下:
1.乌云把太阳遮住了。
2.母亲带着我把桑叶从桑树上采下来。
第二课时
一、听话・说话。
(一)教师启发同学回忆熟悉的人的有意义的'事,问学生:你准备讲谁的什么事?(同学互相启发,有助于打开思路)
(二)要求每位同学练习口述。
(三)针对指名口述同学所讲的事进行指导。指导的重点是,事情要有意义,要把事情讲清楚。
(四)同位互讲、互评。
(五)指名讲,师生评议。
二、阅读短文。
(一)自读短文,读准字音,思考:盲童的画,画的是什么?然后指名回答。
(二)再读短文,联系画的内容,想一想盲童有怎样的心灵,他是个怎样的孩子。
(三)讨论。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作文 (一课时)
一、提前布置观察一种小动物,要抓住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进行观察。
二、指名口述小动物的外形特点,教师加以指导。
三、指名口述小动物的生活习性,教师加以指导。
四、指名合起来说说某种小动物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同学评议,加以补充修改。
五、自己说说要写的小动物。
六、把说的写下来。通过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的介绍,表达出对这一小动物的喜爱。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
基础训练5 一、教学要求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 鲸的作文600字
★ 《鲸》教学设计
★ 关于鲸的自述作文
【14 鲸 一、教学要求(共13篇)】相关文章:
鲸的自述作文850字2023-05-14
一头鲸鱼的自述作文700字2022-10-22
关于鲸的作文300字左右2024-01-23
鲸的自述700字小学五年级优秀作文2024-02-15
鲸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023-01-20
关于鲸的作文2023-08-14
《鲸》教学设计优秀2023-11-14
鲸这课的读后感500字2023-11-07
鲸的作文300字2022-11-09
初中说明文:鲸的自述200字2023-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