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释句导读

时间:2022-08-11 07:52:00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观潮释句导读(共6篇)由网友“wzh”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观潮释句导读,希望大家喜欢!

观潮释句导读

篇1:观潮释句导读

1、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奇观”,指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或出奇少见的事情。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因此人们由衷地赞叹其为天下奇观。

2、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秋阳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的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这句话讲人们站在高高的海塘大堤上,望着脚下看不见首尾的宽阔平静的钱塘江。观察点先由高处向下看,再由近而远地观察。因为在雨后的秋阳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远处的景物是隐隐约约可见,而近处的景物在眼前是那样高大屹立。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在观潮时要按照由上到下,由高到低,由近而远的顺序观察。

3、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这几句话写潮初来时的景象。因为音速快于水速,因此潮在远处时,只能听到“隆隆的响声”,这响声如“闷雷滚动”,却看不见江面的变化,江面依然风平浪静。

4、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出现了一条白线”,意味着江潮开始从远处过来了,这时,宽阔的潮头激起白色的水花,远远望去,好像是一条白线。

5、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这句话写大潮从远处涌来时的景象。“白线”就是大潮的潮头。“很快地向我们移来”,说明潮头来势很猛,速度很快,自东向西奔涌。“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说明潮头越来越近。

6、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这里作者连用几个比喻句,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气势,那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其形如万马奔腾,势不可挡;其声同山崩地裂,震耳欲聋。体现了钱塘江大潮的“奇”,读后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被这壮观的景象所震撼。

7、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这句话写浪潮越来越近时的景象。分号以前写浪潮的样子,分号以后写浪潮的声音,充分表现出钱塘江大潮非凡的气势。使人读后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为这壮观的景象所震惊。“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近”,写潮头气势之大;“如同天崩地裂”,写潮头声势之大。这句话有声有色地描绘了大潮的'声势和气势。

8、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

这句话写潮头过后的余波。从余波“漫天卷地地涌来”和“依旧风号浪吼”可以想象出潮头到来时大潮的气势是何等的巨大。

[知识拓展]

观潮练习设计

1.找出短文中的错误:

小猫渐渐地长大了。两条弯弯的白眉毛下面镶嵌着一对圆溜溜的大眼睛,即使是在白天,两只眼睛也一直睁得大大的,它随时准备去捕捉那可恶的老鼠。嘴的下边长着几根长长的胡子。一身黑白相间的皮毛,又光滑又柔软。小花猫的爪子又尖又利,走起路来,爪子敲打着地面,发出“笃笃”的响声。

(小猫的眉毛并不很清晰;小猫的眼睛在白天特别是中午眯成一条缝;猫的胡子长在嘴两边;小猫走路没有声音。)

2.把下列句中用得不妥的词改过来。

(1)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时隐时现。(若隐若现)

(2)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的滚动,顿时人声沸腾。(人声鼎沸)

(3)过了很久,钱塘江才重复了平静。(恢复)

3.比较词语填空

(1)奔腾 沸腾

只见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 )起来了。

霎时,潮头( )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

(2)恢复 重复

这个动作,他掌握不好,( )几十次以后,终于成功地完成了。

掌声雷动,过了好久,剧场才( )平静。

(3)观赏 欣赏

妈妈站在花坛边,( )着盛开的牡丹。

我们到音乐厅( )音乐。

(4)期待 等待

党和人民( )我们快快长大。

地下资源( )我们去开发。

4.填空:

鼎查( )部,再查( )画,第六笔是________

“人声鼎沸”的意思是________

“屹立”的意思是________

5.连线成词

屹 友 脚 点 再 现 灰 复

篇2:《观潮》全文导读

1、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奇观”,指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或出奇少见的事情。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因此人们由衷地赞叹其为天下奇观。

2、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秋阳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的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这句话讲人们站在高高的海塘大堤上,望着脚下看不见首尾的宽阔平静的钱塘江。观察点先由高处向下看,再由近而远地观察。因为在雨后的秋阳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远处的景物是隐隐约约可见,而近处的景物在眼前是那样高大屹立。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在观潮时要按照由上到下,由高到低,由近而远的.顺序观察。

3、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这几句话写潮初来时的景象。因为音速快于水速,因此潮在远处时,只能听到“隆隆的响声”,这响声如“闷雷滚动”,却看不见江面的变化,江面依然风平浪静。

4、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出现了一条白线”,意味着江潮开始从远处过来了,这时,宽阔的潮头激起白色的水花,远远望去,好像是一条白线。

5、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这句话写大潮从远处涌来时的景象。“白线”就是大潮的潮头。“很快地向我们移来”,说明潮头来势很猛,速度很快,自东向西奔涌。“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说明潮头越来越近。

6、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这里作者连用几个比喻句,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气势,那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其形如万马奔腾,势不可挡;其声同山崩地裂,震耳欲聋。体现了钱塘江大潮的“奇”,读后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被这壮观的景象所震撼。

7、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这句话写浪潮越来越近时的景象。分号以前写浪潮的样子,分号以后写浪潮的声音,充分表现出钱塘江大潮非凡的气势。使人读后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为这壮观的景象所震惊。“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近”,写潮头气势之大;“如同天崩地裂”,写潮头声势之大。这句话有声有色地描绘了大潮的声势和气势。

8、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

这句话写潮头过后的余波。从余波“漫天卷地地涌来”和“依旧风号浪吼”可以想象出潮头到来时大潮的气势是何等的巨大。

篇3:围绕中心句展开思路―― 《詹天佑》导读

围绕中心句展开思路―― 《詹天佑》导读

孟彩

“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句话是《詹天佑》这篇课文的中心句。课文是怎样体现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的呢?同学们阅读课文时要围绕中心句展开思路。

一、“爱国”的体现

由于清朝政府腐败无能,中国遭受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和欺侮。“当时,清朝政府刚提出修筑的.计划,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就出来阻挠,他们都要争夺这条铁路的`修筑权,想进一步控制我国的北部。”“刚”、“就”等词语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虎视眈眈的强盗野心。他们千方白计出来阻挠和要挟,认为中国要修铁路“最后还得求助于他们”,多么狂妄啊!甚至“有一家外国报纸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这是对中国的极端蔑视!中国真的没有这样的人才吗?不!“帝国主义者完全想错了,中国那时候已经有了自己的工程师,詹天佑就是他们中间的一个。”消息一传开,“全国都轰动了”。詹天佑受命于危难之际,能否完成任务,关系到民族的尊严和荣辱。虽然顶着沉重的压力,但是詹天佑毅然接受了任务。没有强烈的爱国之心,是绝对做不到的!

二、“杰出”的体现

詹天佑是如何主持修筑铁路的呢?勘测线路时,他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他还亲自带领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测绘”,夜以继日地工作。“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从詹天佑的所言、所行和所想中,可以看出他严格要求、以身作则的高贵品质。

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进一步反映了他杰出的才能。

“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詹天佑决定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方法。”八达岭隧道长1100多米,他“决定采用中部凿井法”。因地制宜,节约时间。“铁路经过青龙桥附近,坡度特别大。”怎么办呢?詹天佑巧妙地设计了“人”字形线路,“这样一来,火车上山就容易得多了。”

强烈的爱国心和杰出的才能使得詹天佑提早两年完成了任务,“给了蔑视中国的帝国主义一个有力的回击”,同时也长了中国人的志气。事实证明,他的确是一个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围绕中心句展开思路―― 《詹天佑》导读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4:围绕中心句展开思路- 《詹天佑》导读

围绕中心句展开思路―― 《詹天佑》导读

孟彩

“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句话是《詹天佑》这篇课文的中心句。课文是怎样体现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的呢?同学们阅读课文时要围绕中心句展开思路。

一、“爱国”的体现

由于清朝政府腐败无能,中国遭受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和欺侮。“当时,清朝政府刚提出修筑的计划,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就出来阻挠,他们都要争夺这条铁路的修筑权,想进一步控制我国的北部。”“刚”、“就”等词语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虎视眈眈的强盗野心。他们千方白计出来阻挠和要挟,认为中国要修铁路“最后还得求助于他们”,多么狂妄啊!甚至“有一家外国报纸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这是对中国的极端蔑视!中国真的没有这样的人才吗?不!“帝国主义者完全想错了,中国那时候已经有了自己的工程师,詹天佑就是他们中间的`一个。”消息一传开,“全国都轰动了”。詹天佑受命于危难之际,能否完成任务,关系到民族的尊严和荣辱。虽然顶着沉重的压力,但是詹天佑毅然接受了任务。没有强烈的爱国之心,是绝对做不到的!

二、“杰出”的体现

詹天佑是如何主持修筑铁路的呢?勘测线路时,他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他还亲自带领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测绘”,夜以继日地工作。“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从詹天佑的所言、所行和所想中,可以看出他严格要求、以身作则的高贵品质。

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进一步反映了他杰出的才能。

“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詹天佑决定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方法。”八达岭隧道长1100多米,他“决定采用中部凿井法”。因地制宜,节约时间。“铁路经过青龙桥附近,坡度特别大。”怎么办呢?詹天佑巧妙地设计了“人”字形线路,“这样一来,火车上山就容易得多了。”

强烈的爱国心和杰出的才能使得詹天佑提早两年完成了任务,“给了蔑视中国的帝国主义一个有力的回击”,同时也长了中国人的志气。事实证明,他的确是一个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篇5: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句解 释经文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句解 释经文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

「观自在菩萨。」

此经鸠摩罗什大师及玄奘大师译本,均简集纲要,唯取正宗分,略其序分流通分。余家所译,皆有序流二分。

观自在菩萨,亦曰圣观自在菩萨。旧时罗什大师译为观世音,玄奘大师译为观自在。菩萨具称为菩提萨埵,菩提译为觉,萨埵译为有情。觉有情者,谓菩萨乃自觉觉他之圣者。若得觉行圆满,便号曰佛,故菩萨是佛因地。

此菩萨内证人空法空,外观众生三业,虽观三业,无所留碍,故曰观自在。

自舍利子以下,系显说般若;自即说咒曰以下,系密说般若。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深般若波罗蜜多,即实相般若。然实相无相,云何可行?当知以无住心契无相法,便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故此时于心无往,于法无相,故无有行。然心法冥契,复无不行。是知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之行,无行无不行也。 「照见五蕴皆空。」 五蕴者,色受想行识,皆有为法,此言法空也。五者皆因缘积聚之法,故称五蕴,蕴者蕴聚也。是以罗什大师,译五蕴为五众,即取众因缘和合义。

色者质碍为相,根尘识因缘和合而有质碍相。受者领纳相,根尘识因缘和合而有领纳相。想者取相相,根尘识因缘和合而有取相相。行者造作相,根尘识因缘和合而有造作相。识者了别相,根尘识因缘和合而有了别相。五者既然皆因缘和合而有相,故自性皆空,故曰五蕴皆空。

然则人空而内无能照之心,法空而外无所照之境,今云何言照见五蕴皆空?当知以无住心契无相法,是名为照也。心无住则内空人我,法无相则外空法我。既得人法二空,则不见有不见空。不见有则空,不见空则有。空则寂,有则照,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故曰照见五蕴皆空。

若必谓有无住,则此无住便是住。若必谓有无相,则此无相便是相。故无住心契无相法谓之照者,虽照而常寂,虽寂而常照。

例如人对镜则现影,镜中之影,不得言有,不得言空。若言其空,却眼见镜中现影,若言其有,虽现影却不留痕。此即所谓「雁过长空,影落寒潭」是照义也。

「度一切苦厄。」

苦即是受,无受则无苦。若证人空,则无能受,若证法空,则无所受,无能受所受,故度一切苦厄。

众生不知二空,则起惑造业,乃受苦报。苦报者,受后有五受阴身也。故照见五阴皆空,便度一切苦厄。

苦有三苦八苦,皆由五受阴生。三苦者,苦苦、坏苦、行苦。八苦者,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盛阴苦。

五受阴是败坏法,性即逼迫,是为苦苦。五受阴是败坏法,终须灭坏,是为坏苦。五受阴是败坏法,念念迁流,是为行苦。

五受阴酬因而生,是为生苦。五受阴不调,是为病苦。五受阴即老死相,是为老苦死苦。五受阴怨结缠缚,是为怨憎会苦。五受阴必有生离死别,是为爱别离苦。五受阴欲无止境,是为求不得苦。五受阴即五盛阴苦。

厄者,即一切厄难。如车之轭,困轭一切有情。略说有四种,即欲轭、有轭、见轭、无明轭。皆由五受阴生,故照见五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即舍利弗,为佛弟子,智慧第一。舍利是鸟名,此翻鹙鹭鸟。有云其母聪慧,眼似鹙鹭鸟。有云其母聪慧,辨察迅疾,如鹙鹭鸟之眼。子从母名,故名舍利子。

自此以下,系观自在菩萨所说诸法实义。诸法以无性为性,无性乃空。空无自性,乃能随缘成事而现有。犹水无定形,方能随器而方圆。故随缘无性有彻空,无性随缘空彻有。

空彻有则空而非空,毕竟空中建立一切法。有彻空则有而非有,一切法皆归毕竟空。故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此是二谛融通,色表俗谛,空表真谛。色不异空,色即是空者,全俗即真。空不异色,空即是色者,全真即俗。譬如虚空无边,本无分别,犹真谛也。随众生心,应方向缘,而现东南西北四维上下,犹俗谛也。虚空无边,随缘假现东南西北四维上下,十方假现,无实体性,还是一体虚空。故知真透俗表,俗达真源。一即无量,无量即一。

凡夫众生,见有不知空,二乘小圣,达空不知有。皆落二边,不契中道。唯大乘菩萨,离一切即一切,即一切离一切,不落二边,深契中道。故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实应言色受想行识即空,空即色受想行识。今谓色即空空即色者,略说耳。前文云照见五蕴皆空,即已启其义矣。

五蕴是生灭法,故色受想行识表生死也。空则不生不灭,称为涅槃。此即示生死即涅槃,实是一法,不二不别。涅槃随缘假现生死,生死无性本来涅槃。如是方为一真法界义也。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诸法即前文所说五蕴也,前文言五蕴皆空,今解释五蕴法之空相。空相即诸法实相也,实相无相,故曰诸法空相。

一切法缘生无性,无性即空,是谓诸法空相。空相则不变。般若即是一心,故曰般若心。一心出二门,一曰心真如门,二曰心生灭门。真如随缘现生灭,生灭无性是真如。菩萨体之,是以行空不证,入世不染。行空不证,故能不变随缘,入世不染,故能随缘不变,此即般若心之妙用也。

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即令众生体诸法空相也。

水起波而波全是水,众生少智,见波而不见水。有智之人,知千波唯是一水。波有起伏,而水性不动。是以僧肇大师云,江河竞注而不流。

以空相不动无有分别,故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因为生灭垢净增减,皆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体即空相也。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五蕴空是总说,根尘识空,是分别说。因为根尘识,皆系五蕴所生。以根尘识,乃有十二入十八界。此蕴界入三科,皆世间法,上来言世间法皆空。

缘起法无有自性,故其性本空,五蕴及根尘识皆缘起法,故无自性,其性本空。经云非色灭空,色性空故。一切法皆是如此。

我们已经知道,人空法空。人空当然六根空,故曰无眼耳鼻舌身意。法空当然六尘空,故曰无色声香味触法。根缘尘生于识,既无六根六尘,当然亦无六识,六根六尘六识称十八界,故曰无眼界,乃至无耳鼻舌身意识界。

六根六尘称十二入,亦称十二处,以六根六尘是生六识之处。既然人法二空,是故空中无五蕴,无十二入,无十八界。

是故空中无一切世间法者,换句话说,空相即是实相也。于实相中,无五蕴无十二入无十八界。因为实相无相,无相即是空相也。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前言世间法空,以下言出世间三乘法亦空。十二因缘是缘觉乘法,苦集灭道四谛是声闻乘法,无智亦无得是菩萨乘法。

十二因缘亦称十二缘起,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此十二支,既是缘起法,故皆无自性,无自性故空。空故是无十二因缘,故曰无无明,乃至无老死。空则无十二因缘,是以不可灭,故曰亦无无明尽,乃至亦无老死尽。

云何无明?于理于事不如实知名无明。云何行?过去世业因,致有今世福非福不动等报名行。云何识?即八识。云何名色?即五蕴身心,色蕴即色,余受想行识四蕴即名。众生受胎后,眼耳鼻舌四根尚未具足,仅有身心二根曰名色。云何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具足,名为六入。云何触?根尘识三事和合名触。云何受?领纳苦乐舍三受名受。云何爱?贪染于境名爱。云何取?于境取着追求名取。云何有?由爱取故,乃受三界后有。云何生?一期果报初起。云何老死?即一期果报五蕴身心衰灭。

因无明而生行,行即是业,故曰发业无明。由无明行,而有识名色六入触受等果报。爱即无明,由爱染而取,由爱取而受后有生,故爱名润生无明。

若无爱润后有生,则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一期果报后,应无相续。例如二乘无学,断爱则不受后有生,菩萨为度众生故,留爱润生,再入生死。

二乘无学,以断爱故,自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皆办,不受后有。以自知不受后有了分段生死故,名入有余涅槃。以一期果报未尽,故名有余。一旦一期果报终尽,灰身灭智,名入无余涅槃。 「无苦集灭道。」 先说缘觉法空,此说声闻法空。苦集二谛,是世间因果,集为世间因,苦为世间果。灭道二谛,出世间因果,道是出世间因,灭是出世间果。修道须了达四谛,若不了达四谛,则轮回六道生死,无有出期。

四谛者,苦谛,苦集谛,苦灭谛,苦灭道谛。苦是逼恼相,五蕴身心是。集是招感相,即烦恼业。灭是寂灭相,五受蕴苦灭。道是出到相,令众生出生死至涅槃。

五受蕴苦是病,烦恼业是病因,修道是服药,证灭是病愈。所以了达四谛,则解脱六道生死。

然苦集灭道,皆因缘生法,无性皆空,故于大乘中知无苦集灭道。何以故?以苦集灭道四者,中心在一苦字,而苦者五蕴身心。我们已经知道五蕴皆空,故无苦。既然无苦,故无有集。既然无苦,自无苦灭。无苦无苦灭,当然无苦灭道。若有苦者,应不由集生,若由集生,当是集不生时,根本无苦。集由烦恼业而成,若无烦恼业,当然无集。烦恼业乃因缘生法,无性本空,空焉能成集?无苦无集,当然无灭无道,其理甚明。故曰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上来明声闻缘觉法空,今明菩萨乘法空,至此总明出世间三乘法空。

能证曰智,所证曰得。能证智者,般若心也。所证得者,波罗蜜也。般若心者无住心,波罗蜜者无相法。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以无住心契无相法,无得于能证之智,何以故?心无住故。无得于所证之境,何以故?法无相故。

一切无所得,既不得于能所,亦不得于非能非所。是以非能非所,而所而能,方为无智无得也。

一切法无自性毕竟空,故一切法不可得。生不可得,灭不可得,有不可得,空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故曰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菩提萨埵是先明因地,下文三世诸佛是明果位,皆以般若波罗蜜多得益也。

菩萨依般若波罗蜜多修行,则无所住生其心,于是空二我。空二我者,无人我执与法我执。既空二我,心便清净,心清净故无罣碍。

心之罣碍有二种,即烦恼障与所知障。烦恼障障究竟涅槃,所知障障无上菩提。空人我执则破烦恼障,空法我执则破所知障。故曰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

无罣碍故无有恐怖。恐怖者,生死也。生死有二种,即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无烦恼障则破分段生死,无所知障则破变易生死。故曰无罣碍故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颠倒有七种,一、想倒,二、见倒,三、心倒,四、于无常执常倒,五、于苦执乐倒,六、不净执净倒,七、无我执我倒。

于后四种倒妄想分别,名想倒。于后四种倒,欲乐、建立、执着,名见倒。于后四种倒,心生烦恼名心倒。

梦想者,于前七种颠倒,妄想取着追求,落入生死轮回名梦想。菩萨依般若波罗蜜多,均已远离。

究竟涅槃。于是菩萨究竟契证涅槃。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过去未来现在曰三世,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曰佛。不但过去现在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成佛,未来诸佛,亦必依般若波罗蜜多成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成佛也。

阿翻无,耨多罗翻上,三翻正,藐翻等,菩提翻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翻无上正等正觉。

依般若波罗蜜多,则空二我,除二障,了二死。空二我除二障了二死便究竟佛果,故三世诸佛,皆依般若波罗蜜多,得无上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

此下至真实不虚,乃总叹般若胜用。妙用无方,神力莫测,能令菩萨及佛得圣果,故曰大神咒。能破一切众生无明痴暗,故曰大明咒。

永明大师曾言,竖无高盖曰无上,横无俦似曰无等等。竖无高盖者,竖穷三际也。横无俦似者,横遍十方也。故竖穷三际曰无上咒,横遍十方曰无等等咒。此极叹般若妙用无方神力莫测,能破无明无暗不照,横遍竖穷,诸佛菩萨依之得果。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能除一切苦,还应前文度一切苦厄。一切苦者,分段生死苦与变易生死苦。真实不虚,劝信起修也。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揭帝揭帝 般罗揭帝 般罗僧揭帝 菩提僧莎诃」

此是密说般若,故曰般若波罗蜜多咒。

僧莎诃,亦作莎婆诃。

篇6: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句解 释经题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句解 释经题

般若有三种,即实相般若、观照般若、文字般若。实相乃所证之理,观照乃能证之智,文字乃施设之教。故三般若者,即言教言理言行也。

「般若」

般若译为智慧,然此智慧异于世间智慧。世间智慧皆有所得,而此智慧无所有不可得,故与世间智慧意义不同。

般若智慧者,闻空即知是有,闻有即知是空。于空知是有谓之智,于有知是空谓之慧。

诸法无非因缘生,既然法属因缘,当无自性,法无自性即是空。然空不自空,空即因缘生,因缘生即有。故有以空成,空以有立。全有即空,故有不可得,全空即有,故空不可得。有不可得则不碍空,空不可得则不碍有。如是非有非空,而空而有,妙用无方如是知者,名妙智慧。故般若者,妙智慧也。妙智慧者,如实知真空妙有,妙有真空也。

般若智慧是中道智慧。非有非空者,乃真谛中道,而空而有者,乃俗谛中道。故般若智慧,乃中道智慧。而世间智慧,偏空偏有不契中道,实在说不为智慧,全是遍计妄执。

般若有三种,即实相般若、观照般若、文字般若。实相乃所证之理,观照乃能证之智,文字乃施设之教。故三般若者,即言教言理言行也。

「波罗蜜多」

梵文波罗,译曰彼岸,蜜多译曰到,故波罗蜜多,译为到彼岸。到彼岸者,究竟佛道也。

「心」

观音菩萨告玄奘大师言「此是三世诸佛心要法门」,故曰心经。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经之通称,心经是此经之别称。心者,有般若心之义,何谓般若心?般若心者,无所住而生其心也,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也。

「经」

梵语修多罗,译曰契经,契经者,上契诸佛果德,下契众生因心。修多罗译曰綖,綖有贯穿之义,贯穿即契合也。修多罗教,契理契机,机有千差,理唯一道。故修多罗者,能摄一切众生,皆归佛道也。

「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唐是朝代名,玄奘法师实于隋大业年间出家,后隋亡于唐,故称唐玄奘。

三藏者经律论,通达经律论者,称三藏法师。

玄奘法师,俗姓陈,河南陈留人。十三岁出家,赴西域取经。事详见大正藏第五十册,「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我们采取的经本,系玄奘大师所译。

《观潮》 翻译

观潮 翻译

观潮翻译

望海潮教案

《观潮》教学反思

四年级语文《观潮》优质说课稿

理想的教学方案设计

观潮教学反思

四年级语文《观潮》教学反思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浙江潮》教学反思

观潮释句导读
《观潮释句导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观潮释句导读(共6篇)】相关文章:

观潮说课稿2022-04-29

观潮说课稿2022-07-29

八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案精选合集2022-11-24

教学方案设计2023-10-31

秋天第二课时说课稿2023-08-18

部编版与谢中书书优秀教案2023-05-07

《观潮》小学语文教案2022-04-30

人教版三下词语理解教学设计2022-05-28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电子版教案2023-06-11

四年级语文《观潮》说课稿2022-07-29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