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少纳言简介(锦集12篇)由网友“测温风火轮”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清少纳言简介,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清少纳言简介
细微的景物和细腻的感觉 --清少纳言《枕草子》赏析
日本平安时代(相当于中国由唐至宋的年代)诞生了两位杰出的女作家,一位是创作《源氏物语》的紫式部,一位是创作《枕草子》的清少纳言。
《枕草子》是日本随笔文学的开山之作,是作者在皇宫中担任官职时写成的许多片段见闻、感想,共三百篇。其内容可以分为几个方面:一是用当时流行的“物尽”(一种用列举的方式描写事物的古旧文体,)写成的类纂性文字(如“山树木的花可爱的东西可憎的事”);二是“女人独居的地方”之类随笔;三是“初晋宫时”之类回忆录。正如她在书中最后一段所说:“这本随笔本来只是在家闲居无聊的时候,把自己眼里看到、心里想到的事情记录下来的,并没有打算给什么人去看……”由此可以看出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的真实性、随意性以及片段性的特点。
这里的两篇随笔即选取于《枕草子》的“物尽”一类。作者凭着敏锐而纤细的贵族化、女性化的感觉,捕捉眼前掠过的一些美好的形象(包括自然的和社会生活的),构造了一个清纯优美的诗意世界。这些形象都是细细的,小小的,丝丝缕缕,星星点点,片片束束,映入眼帘,留到心头;这种感觉是细腻的,微妙的,来无踪,去无影,轻如涟漪,淡如微云。
第一篇《四时的情趣》写了四季的“最好”的景象和赏景的感觉。作者对四时好景作了经典式的列举:
春天是破晓的时候最好。
夏天是夜里最好。
秋天是傍晚最好。
冬天是早晨最好。
大自然留在人们心底的四时美象大概也就是这几个时辰,古往今来诗家文人写四时美景大都也是按这几个时辰来的,正所谓古今诗文所见略同。不过能通过个人直觉沟通人类普遍同感,并不是显出清少纳言的卓越;最显清少纳言特异的,或最显她清少纳言式感觉和描写特征的,是捕捉并描写一些细小的、微量的、清淡的景象,都是淡淡的几笔,像一帧帧速写简笔画,表达一种优雅、微妙的情怀。且看这些细物微景的清淡画面:
春景:渐渐发白的山顶,有点亮了起来,紫色的云彩微细地飘横在那里……
夏景:许多萤火虫到处飞着,或只有一两个发出微光点点……
秋景:乌鸦都要归巢去了,三四只一起,两三只一起急匆匆地飞去了……而且更有大雁排成行列飞去,随后越看去变得越小了……
注意文中加线词语的意义和作用。这里没有壮观浩大的景象、强烈动感的景象;甚至作者无意或有意地回避“大景”,而钟情于这种细物微景、清淡物象:写夏景时,“有月亮的时候,不必说了”,只写那小小萤火虫的微亮;写冬景时,“在下了雪的时候可以不必说了”,只是写下霜的清晨。这是只有女性作家而且是生活在日本平安时代宫廷中的贵族女性作家才能感觉得到并表现出来的。可以借用西乡信纲等人合著的《日本文学史》来概括清少纳言写景随笔的审美特征:“在《枕草子》中可以看到由贵族的敏锐感受所构成的美的世界。”其实还可以作些增补,这种随笔除表现贵族化的敏锐的感觉、印象之外,还表现女性化的细腻的感觉、印象。
第二篇《可爱的东西》写了贵族社会日常生活中许多逗人喜爱的事物、景象。说到表现女性化的细腻的感觉、印象,《可爱的东西》远比《四时的情趣》写得更酣畅淋漓,作为贵族女性作家的特点、优势完全体现出来了。作者对周遭习见的而陌生的“可爱的东西”作了“随意”性的列举:
画在甜瓜上的幼儿的脸 c
闻声而跳过来的小雀儿 b
捉了虫儿喂小雀儿的老雀儿 b
在地上爬着用小手指撮土给人看的三岁幼儿 a
留着沙弥头发微微侧头看东西的幼儿 a
交叉系着裳带的白而美丽的小孩 a
个子很小装束整齐的殿上童 a
在女人怀中睡着的幼儿 a
雏祭的各样器具 c
极小的荷叶和极小的葵叶 c
身穿二蓝罗衣爬行的白白胖胖的两岁小孩 a
用幼稚的声音念书的八九岁十岁的男孩 a
跟在人后或母鸡后咻咻地叫着的白色长脚小鸡 b
小鸭儿、舍利瓶、石竹花 c
这里作一个简单的归类:a属于人类,b属于禽类,c属于器物类。三类所陈述的是身为皇宫女官所常见到的,其中a类最多,也是贵族女性见得最多又最为关心的。它们同样打上清少纳言特有的烙印--凭女性的细腻感觉。将这些物类再作归纳、概括,可以进一步发现其细小、纤微的特点:a类是小孩,b类是小禽,c类是小器具。这与前一篇的写作对象的特点和写作情趣是一致的。作者一方面置身于这种生活之中,经历着或目睹着这种种的事情;一方面又超脱于这种生活之外,以审美的眼光来看待它,把那一个个美好、可爱的片段镜头留在心底,留在笔底。王国维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人间词话》)这里说的是诗词创作规律,散文随笔创作何尝不是这样?既有“生气”又有“高致”,也就是既有生动逼真的现实生活景象,又体现一种审美的观照、审美的趣味,清少纳言的两篇佳作确实做到了此二者的融洽一体。
上文提到的《日本文学史》中说:“(清少纳言)她是从自己所属的阶级带来的暗淡现实中脱离出来,变成一个丧失本阶级感情的、一介都市人,试图避免正视这种生活。作者的高傲不过是陷入孤独与零落的深渊里的人所故意采取的矜持的表现罢了。清少纳言的孤立的悲剧性就在于:她一面反抗着这个贵族社会的没落的现实,一面又始终生活在这样一个没落的贵族社会当中。”也许该著立论确有所本,是从采取所谓知人论世的方法来解读清少纳言随笔,自成一家之言;可是我们换一种思路,从文本出发,切近和探入女作家的灵府,会体察到一片无微尘污染的清新、清纯、清丽的天地。面对周围一切,她的感觉那么新鲜,那的眼光那么慈爱,她的心地那么善良。这里充满了女性美、母性爱,怎见到丝毫的颓废、消沉、无奈和麻木?
总起来看,两篇随笔在写法上具有某些一致性。它们以“物尽”的笔法写来,罗列眼见的种种相关相类的事物,但实际上核心内容是写感觉、感受、感悟。看《四时的情趣》的第一段:
“春天是破晓的时候最好。渐渐发白的山顶,有点亮了起来,紫色的云彩微细地飘横在那里,这是很有意思的。”
开头“春天是破晓的时候最好”,结尾“这是很有意思的”,都是表达主观感受和评价。全段只有两个句子,其间的“最好很有意思”的关键词,或领起,或总挽结,在表达思想感情上起着重要作用。下面各段也大体上照这种起结组织段落,可见全文是以写感觉、印象为主线的。而看《可爱的东西》全文有15处提到“可爱”,这些表达主观感受和评价的语句基本上都是在句群的末尾,起着总结和提示的作用。
那么,这两篇随笔描写感觉有什么特点?我以为,一是这种感觉是浅表的,浮光掠影式的,不作理性的思考,不推究深层的哲理意义;二是这种感觉的陈述是平列式的,没有逐步进深的过程,未构成一个不可移易不可损益的严整的章法。这是清少纳言随笔的特点,也是其优点。时隔千年,远距万里,我们读来仍觉得清丽可爱,感受到一颗鲜活的心灵。
然而,不能说清少纳言随笔臻于完美,按照今人的鉴赏标准和文体规范来看待两篇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它们也有缺失。姑承上述所谓特点、优点来谈,一是所描绘物相丽则丽矣,但感觉、感情显得浅了、粗略了,缺少心灵的沉淀、酝酿、陶冶,也就是缺乏深度、厚重与凝练;二是章法自由,有一种萧散、轻灵的风格,但是在没有章法意识和章法控制力的状况下,“章法自由”便显出随意性和不成熟的缺点。即以《可爱的东西》为例,用“物尽”笔法写来,林林总总,三大类14种排列如下:cbbaaaaaccaabc。这种“错落有致”就是章法随意性的证明。如果这些“訾议”成立的话,那么我们可以结合文学史和作者个人状况来进一步推说,在清少纳言之前尚无随笔文学范式可循,她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开创了日本随笔文学的先河,有着筚路蓝褛、开山启林之难;再说她写的是自语体,是给自己看的,未有修面整容之举、严妆见人之志,是故呈现出文体的自觉半自觉的状态,好比在野地里随意种一片鲜花,未来得及修葺,保持着天然的美态,还有枝丫斜欹、叶枯瓣落、杂草伴生。这就是富于古典美蕴的清少纳言随笔散文!
篇2: 四季的美清少纳言写景作文
四季的美清少纳言写景作文
春天最美是黎明。东方一点儿一点儿泛着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
夏天最美是夜晚。明亮的月夜固然美,漆黑漆黑的暗夜,也有无数的萤火儿翩翩飞舞。即使是蒙蒙细雨的夜晚,也有一只两只萤火
儿闪着朦胧的微光在飞行,这情景看实迷人。
秋天最美是黄昏。夕阳映照西山时,感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巢裹飞去。成群结队的大雁儿,在高空中比翼联飞,更是叫人感动。夕阳西沉,夜幕降临,那风声、鸣听起来也叫人心旷神恰。
冬天最美是早晨。落雪的早晨当然美,就是在遍地铺满白霜的早晨,在无雪无霜的凛冽的'清晨,也要生起熊熊的炭火。手捧看暖和和的火盆穿过廊时,那心情和这寒冷的冬晨是多麽谐和啊!
只是到了中午,寒气渐退,火盆裹的火炭儿,大多变成了一堆白灰,这未免令人有点扫兴了。
篇3:林清简介
天理教暴动
清嘉庆十八年(18)九月至十二月,林清、李文成领导豫东、京畿天理教的武装暴动。
天理教系白莲教之一支,原名荣华会、龙华会,又名八卦教、白阳教,是直、鲁、豫众多民间秘密宗教组织中最大的一个。支派甚多,因师承不同,各成系统,互不相属。嘉庆十三年,荣华会以邪教罪被查禁,教首宋进耀等被判刑。林清接任教首,改称天理教。经过3年的传教、组织活动,至十六年,各地林立的八卦教分支,均为林清及九宫卦首李文成组织起来,共有教众数万人。李文成“统领八卦”、“兼理九宫”,林清则任最高教主。十七年正月,林清、李文成等各重要卦首,在河南滑县(今滑县东)道口镇(今滑县)开会,做武装暴动的组织准备:分封了“三皇”、“八宫王”及“六十四卦伯”,使宗教组织与军事组织统一;议定了旗帜、服色及口令,规定暴动部队共举白旗,白巾裹头、系腰,以“得胜”为口令,并讨论了暴动计划,预定十八年九月十五日三省教众同时暴动。届时由林清率直隶教众袭击北京皇宫,推翻清王朝;李文成、冯克善分别在豫东、鲁西攻打官府。十七年十二月,李文成至黄村又与林清议定,从河南选派精兵1000,伪装商贩,暴动时来京支援林清。此后即开始行动准备:动员教众,分发旗帜及打造兵器等。
李文成命军师牛亮臣在大任山(今浚县东)打制兵器,泄露机密。十八年九月初五日,滑县知县强克捷逮捕李文成,并用刑断其双足。滑县天理教众遂在李文成之妻张氏等率领下,提前暴动,聚众3000人于初七日攻破滑县城,救出李文成,杀知县强克捷等官吏。山东曹县、定陶、金乡等地教众群起响应,亦提前暴动。当年恰逢大旱,大批饥民因无法生活,多参加暴动,杀官围城,攻占曹县及定陶二城。清朝命直隶总督温水惠、河南巡抚高杞及山东巡抚同兴,率军会攻暴动队伍。李文成为应付清军合击,未能按预定方案出兵支援林清。林清不了解李文成被捕及豫东提前暴动事,仍按原计划于九月十四日派陈爽、陈文魁各率一队数十人,化装进北京。十五日午,在太监刘得财、张泰等接应下,分别由东华门及西华门进攻皇宫。陈文魁一路攻入西华门内,曾在隆中门、中正殿、养心殿与清军战斗,但众寡悬殊,河南援军又未能如期来京,故大部被歼。仅进攻东华门的一队受挫后撤回黄村。清军由俘虏口供中知林清在黄村,于十七日逮捕了林清,二十三日将其杀害。嘉庆帝因温承惠等作战不力,改以陕甘总督那彦成为钦差大臣,陕西提督杨遇春副之,指挥陕、豫、鲁三省清军及八旗健锐、火器二营,会攻李文成;清军采用军事打击与政治瓦解两手并用方针,一面集中兵力进攻,一面宣布“但诛叛匪,不诛邪教”,并严令“地方官不得以教匪滋事概予诛连”(《那文毅公奏议》卷28)。十月二十七日,清军攻破滑县外围重要据点道口镇,并进而包围滑县城。此时山东、直隶境内暴动部队已被击败,清军收复曹县、定陶,并在雄县(今属河北)俘获冯克善。清军对滑县城“围三缺一”,留出北门。李文成乘车潜出,收集溃散教众4000余人,攻占辉县司寨(县西太行山口要隘巡检司寨),企图向山区发展及与滑县互为声援。清宁陕镇总兵杨芳,协同尚书托津所率吉林、索伦兵,以佯败诱敌战术,设伏歼灭了由司寨进攻卫县(浚县西北50里,废卫县旧城)的余人暴动部队,并乘势攻占司寨。李文成自焚。清军集中兵力日夜环攻滑县城。十二月初十拂晓,清军以火药爆破城墙,打开突破口,冲入城中。激烈巷战至夜,暴动部队余部3000人突围未成,被清军全歼,暴动失败。
点评:天理教武装暴动虽是一次有组织、有计划的暴动,但因以“杀害官兵,以应劫数”及“若要吃白面,除非林清坐了殿”等口号来作动员,群众基础不广泛,不牢固,缺乏斗争准备,带有相当大的盲目性。加以交战双方力量过于悬殊,失败在所难免。此次暴动以不足百人之京畿低层劳动群众,竟敢冒险“直犯禁阙”,试图夺权,确如嘉庆帝在《遇变罪己诏》中所说,为“汉、唐、宋、明未有之事”,对封建统治者是一次沉重打击。
篇4:李少白简介
中 华 少 年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热爱祖国是人世间最纯洁最博大的情感,本诗作者以新时代中华少年的视角激情赞美了祖国,抒发了作为中华少年的由衷自豪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
全诗共8个小节。第1节以壮丽广袤的神州大地做背景引出中华少年的飒爽英姿,这是全诗的总起。从结构上来说是先分后总,“雪莲”喻指纯洁,“海燕”喻指勇敢乐观,“雏鹰”喻指抱负远大,“山丹丹”喻指热烈顽强,末句小结中华少年是“神州大地生长的希望”。第2、3、4节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视角展开:第2节是写祖国锦绣的山川哺育了中华少年;第3小节写祖国悠久的文化滋润着中华少年;第4节是写祖国特有的民族传统风俗滋养了中华少年。这三个小节结构上都是先分后总。第5节是回顾中华母亲的艰难历程,晓喻中华少年应该继承先辈的志愿。第6、7节是写中华少年的誓言,表达了中华少年的坚强决心和豪迈情怀。第8节是全诗的总结。
综观全诗,结构清楚,过渡自然,首尾照应,浑然一体。在感情节奏上,全诗句式匀整,节奏鲜明,句末押韵,朗读时能感受到很强的节奏韵律。8个小节一韵到底,朗诵时显得铿锵、悠远、激情。在方法上,本诗把直抒胸臆和借物(景、境)抒情融为一体,反复运用排比句和对偶句,突出了诗歌直接抒情的特点,每个小节中景的选择(如,“碧波环绕的宝岛”)、物的安排(如,“冰山上的雪莲”)、境的再现(如,“军舰长风破浪”)都极具匠心而融情,使无形的情感有了有形、有声、直观、可感的载体。
另外,本诗最大的艺术特色就是意象的选择极具匠心,中华少年的英姿、祖国山川的壮丽、东方文化的美丽、民族历史的苦难以及中华少年的铿锵宣告,都被作者巧妙地物化为一个个真实可感的形象,通过这些意象凝聚诗人独特感受,使情感具体化。
编排本诗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朗诵诗歌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因此,学习本诗,重在朗读,可以引导学生自由朗诵,也可以是分角色朗诵,还可以是表演朗诵。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东方之美滋养着龙的传人,/五千年文化植根在我们心田。
这是本节的小结,也是对2、3、4小节的一个概括。屹立在世界东方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是她哺育了我们,培养了我们。朗诵时应充满感激、自豪之情。
②我们铭记着中华母亲的功德,/更不忘她承受的千灾百难。/黄河纤夫拉不直问号般的身躯,/长城的古砖挡不住洋炮的弹片。
这两句巧妙过渡。“我们铭记着中华母亲的功德”一句承上,是对2、3、4小节的总结,“更不忘她承受的千灾百难”是启下,领起本小节诗句的内容。后面选择的两个典型事例写出了祖国曾经遭受的屈辱,告诉我们落后就会被挨打。朗诵后三行要低沉缓慢。
③要做旗舰去长风破浪,/要做火箭去推动飞船,/要像利剑把贫穷斩断,/要用爱心把世界相连。
这是中华少年的铿锵誓言,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这四个排比句和前面四个“不”字句形成鲜明对比,再加押“an”字韵,读起来琅琅上口,一气呵成,中华少年的爱国之心、自豪之情尽情流露。
(2)对词语的理解。
莽莽: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
立地顶天:也作“顶天立地”,诗歌是为了押韵而变换。形容形象高大,气概雄伟豪迈。
蹒跚学步:学走路时,摇摆不稳的样子。
强悍:强壮勇猛。
阳关道:原指古代经过阳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南)通向西域的大道,后来指通行便利的大道。比喻有光明前途的道路。
艳阳天:指明媚的春天。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能读出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2.通过分角色朗诵、表演朗诵,加深对这首诗的体会。
三、教学建议
1.本诗是一首朗诵诗,适合于分角色表演朗诵。
2.本文是本单元“祖国在我心中”这个专题的最后一篇课文,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用朗诵这种形式,也可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因此,教学中,应安排各种形式的朗诵。
(1)自由朗诵。这是分角色朗诵的基础,每个学生自由读,大声读,把诗读正确,读流畅,初步了解文中一些词句含义,整体把握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的情感基调,这样有利于准确表达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
(2)分角色朗诵。按照本诗甲、乙、丙、丁分配朗诵,可以四人小组合作读,也可全班分角色朗诵。
(3)表演朗诵。为了有利于情感的表达,可以采用化装表演朗诵,把甲、乙、丙、丁四个角色装扮成藏族、高山族、蒙古族、汉族少年,配上动听的音乐,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感世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3.读后,组织学生交流朗诵后的体会。可交流对诗句含义的理解,也可交流对诗句表达特点的感受,还可交流内心情感的体验。鼓励学生谈自己真实的想法。在这样的基础上再读全诗,自然达到“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境地。
四、教学案例
以读激情 交流明情
(四学生化装成藏族、高山族、蒙古族、汉族的少年,进行表演朗诵。)
师:同学们,感谢他们精彩的表演。在他们激情满怀的朗诵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呢?
生:我感受到他们作为一位中华少年,是那么自豪。
生:我感受到他们长大后建设祖国的决心非常大。
生:他们读得声情并茂,看得出他们是怀着对祖国的深深热爱在表演朗诵的。
生:我也感受到他们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师:确实,欣赏他们的朗诵,我们大家都能感受到,他们内心的那份爱国情怀。看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方式有很多,用充沛的感情来朗诵爱国诗,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就是其中的一种。
师:过几天就是十月一日,是我们祖国妈妈的生日了。我提议,我们来搞个班队活动,每个同学选择自己的表达方式,来歌颂我们伟大的祖国。
五、相关链接
李少白笔名少白。1939年生,湖南宁乡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儿童诗集《长胡子的娃娃》《捎给爱美的孩子》《小小蝌蚪会唱歌》《少先队活动朗诵诗》《淡绿的月亮》,童话集《大尾巴奇遇记》《傻熊多多的故事》等。还写过不少歌词,由他作词的儿童歌曲《我向党来唱支歌》获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二等奖;《来吧,来踢球》在1988年世界儿童音乐节中获奖。
雪莲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长椭圆形,花深红色,花瓣薄而狭长。生长在新疆、青海、西藏、云南等高山中,花可入药。
山丹丹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披针形,花红色,鳞茎可以吃。多在黄土高原的阴坡上与杂草伴生。因其花色鲜红、生命力极强受到人们的喜爱。
女娲是中国神话中一位古老的神。她的主要功绩:一是炼石补天,二是创造人类。
大禹大禹姓姒(念sì),名文命,因治水有功,后人称他为大禹,是夏代第一个君主。
敖包蒙古族人做路标和界标的堆子,用石头、土、草等堆成。旧时曾把敖包当作神灵的住地来祭祀。
哈达是一种生丝织品,纺得稀松如网,也有用丝绸为料的。献“哈达”是藏族人民最普遍的一种礼节,是向对方表达自己的纯洁、诚心、忠诚和尊敬。
芦笙苗、侗等少数民族的管乐器,用若干根芦竹管和一根吹气管装在木制的座子上制成。
唢呐管乐器,管身正面有七孔,背面一孔。
篇5:韩少华简介
《暮雪》赏析
《暮雪》写了一个美丽而又伤感甚至有点荒诞的故事,但透过这个故事,我们看到的是一颗美丽灵魂所遭遇的伤痛。
小说中的主人公——美丽姑娘,她执著地追求理想,“来年么,还要考,还要!”,但遭遇的是一个个不理解。首先是对外来文化的理解。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正是改革开放的时代,外来思想的传播,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姑娘对外国文化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西方就这样儿,最贵族的,跟最土气的,常揉在一块儿,形成一种奇特的和谐……”“我一读朱丽叶,就激动得难以忍耐”,但一部分人不理解外来文化,要么全盘接收,要么全盘否定。姑娘艺术追求上的失败,“糟就糟在了独白上”,而她的独白恰恰是读了外国戏剧《罗米欧与朱丽叶》没有读中国的《蔡文姬》。
其次,就是精神生活的追求。改革开放,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渴望精神生活,《陈奂生上城》中的陈奂生“哪里有听的,他爱去听,哪里有演的,他爱去看,没听没看,他就觉得没趣。”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内相当一部分农民的精神状态。那么城市里的人呢?他们同样存在精神上的困惑,一部分人精神迷失,不由自主地成了感官享受的俘虏。小说中的小伙子,“甭管友谊俱乐部,民族宫;也甭管用乐队的,用录音机的,只要有迪斯科,给哥们儿弄两张,就齐啦……”物质的诱惑战胜了精神的苍白,不能要俗世的追求中虚度光阴,面对姑娘的“独白”,小伙子发出“那……那她这是……”的疑问,是同龄人,却无语交流,无法理解。
再次是审美观念。姑娘对颜色的看法是很有见地的,“红要桔红,玫瑰红;绿呢,要秋香绿,要橄榄绿,……”
当时的人们刚从“灰黑蓝”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又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大红大绿大紫”。小说中姑娘批评她的朋友“去年春天穿的那件红的,颜色太正了”,遭遇的却是“谬论”。
另外,小说中的那位老者,他“眯了眼睛,望着窗外”,等待姑娘的来临,作为一位看惯了人来人往,看多了人间世态的守电话的老者如此关注一个来打电话的人,似乎可以说老者理解姑娘,但当姑娘结束谈话,老者只能“长叹一声”,爱莫能助,他虽关注姑娘的命运,却无法走近姑娘的心灵,和姑娘对话交流。
小说中姑娘的反常行为,是情感压抑后所采取的一种宣泄方式,是美丽遭遇一个个伤痛之后寻找的一剂良方。美丽姑娘“渐渐隐到纷纷的飞雪中去。雪地上,竟仿佛没留下什么痕迹……”但留下了一丝余味,一绺惆怅,一缕哀愁。
附
暮雪
韩少华
下雪了。
守在小桌子旁边的那个老者,还揣着手,眯了眼睛,望着窗外;任凭那些打完电话的,把四分硬币放在桌角,看也不看一眼。只是该找钱了,他才伸出一个指头,从桌上那摊硬币中间,拨出应找的数目,往前一推——即便这时候,那眼神,也没有离开窗子。
每到周末,这小小的公用电话站总要忙上一阵。这时候,信息高潮过去了;就剩下小伙子,一把抄起话筒。
“k—,k—,k—,k—,k—,k—。”
“喂,四车间吗?……劳驾给我找一下儿……”
老者还是眯了眼睛,望着窗外。
“喂……是我呀,一嗓子就听出来啦?真有你的!”
老者的眼光凝住了——窗外,从纷纷的雪花中间,现出个人影来;衣着,体态,面容,都朦胧着;只见一片玫瑰红,正透过飞雪,轻轻地飘来。
“甭管友谊俱乐部,民族宫;也甭管用乐队的,用录音机的,只要有迪斯科,给哥们儿弄两张,就齐啦……”
老人目不转睛——那片玫瑰红,眼看飘到门前了。
“什么?还得等?那……十分钟?……得,我这一百多斤算押到这儿啦!谁让咱好这个呢……等你的信儿!”
一阵寒气,滑进了门来。
小伙子挂上电话,只顾来了个挺漂亮的小转身儿,在靠墙那条板凳上坐定,却没留意那话筒让一只小巧的手,给轻轻地拿了起来——那是一只戴着浅茶色细羊皮手套,也还显得那么纤巧的手。
“k—,k—,k—,k—,k—。”
手套没有摘。号盘却拨得轻灵,娴雅。
窗内光线渐暗着,老者却没有起身去开灯的意思。小伙子呢,也乐得倚着墙,抓空儿闭目养神。
话筒,让那只纤手举着,像一枝奇怪的黑色的花。
“喂”语音,那么轻,那么柔,“是你呀,还是一个人值班?……没事儿——就因为没事儿,才想跟你聊聊……”
小伙子睁眼了。借着窗口映进来的雪光,一个姑娘的侧影,连同溜落在肩上的长长的玫瑰红头巾,都还依稀可辨。那面容,白,润,冷,让人不能不想起大理石;只是那双眼睛,在望望窗外飞雪的那一瞥间,还闪着光亮。
老者神色不动。小伙子却把眼睛渐渐睁大了。
“复试了,没什么希望……即兴小品还可以。亏了你的那位,指点有方……成败无所谓。可你们俩够朋友……当然,咱们仨,聚一聚——在哪儿?‘老莫儿’‘新侨’,还是‘国际’?由你定……”
小伙子的肩膀,慢慢离开了他一直倚着的墙。
“妈妈来信了。她在伯尔尼天堂广场的塞沃伊饭店下榻的……嗯,‘塞沃伊’——s,a,v,o,y……意思是‘卷心菜’……挺土的一个名字吧?可它是全瑞士顶有名的一家贵族化饭店……西方就这样儿,最贵族的,跟最土气的,常揉在一块儿,形成一种奇特的和谐……”
小伙子还坐在那儿,身子,却不觉倾着了。
“妈妈信里说,巴黎‘卡丹时装研究中心’在圣诞节前夜发布了预测,说‘1984年春季,风靡于整个西欧的女性服装用色,将是以淡淡的丁香紫为主导的变奏色调、多层次色调’……怎么样,要一件吧?……唔,这容易,让妈妈无论托哪位信使叔叔,搭国际班机,给你捎回来呗……”
姑娘说着,随手撩了撩从额头散下来的一绺柔发。
“别生气,你去年春天那件红的,颜色太正了……听我说呀:红要桔红,玫瑰红;绿呢,要秋香绿,要橄榄绿,……对,浅丁香紫的魅力就在不那么正,不那么单一,也不那么清晰;穿在身上,就像走在早春的晨雾里似的——美,也就在这儿了……什么?‘谬论’?听着,傻丫头,别林斯基说过,‘艺术不是数学,它越模糊,就越美’!……”
小伙子不知不觉地,站了起来。
“来年么,还要考,还要!……唉,上次复试,糟就糟在了独白上。你的那位本来让我读蔡文姬……对,就是那段;可我觉得太陈旧了。这次么,哦,你先听听好了……”
说着,姑娘微昂起头,望着窗外,低声诵读起来:
“‘快快跑过去吧,踏着火云的骏马,……让阴沉的暮夜赶快降临。展开你密密的帏幕吧,成全恋爱的黑夜!遮住夜行人的眼睛,让罗密欧悄悄地投入我的怀抱’……”
小伙子好像微颤了一下,却还留在原地。
“哦,对不起……我一读朱丽叶,就激动得难以忍耐,……唉,人生,人生也不过就那么回事……可我,还是得一天一天地这么过……抱歉,好朋友,再见了……”
姑娘略低着头,把似乎是两个二分硬币,匆匆地放在桌角上;随后,一转身,任凭长长的玫瑰红头巾披在肩头。
又一阵寒气,滑了进来。
“唉……”老者似乎无所动,只长叹了一声。
“她。她是几号几楼的?”小伙子盯着那背影,问。
“不知道。”
“她们家里,是干什么的?”
“不知道。”
“那……那她这是……”
“反正是每逢星期六这个点儿,她准来——交给我四分钱,跟她自个说上十分钟的话儿……”
“跟,跟自个儿?”小伙子话音凝在暮色里。
“嗯,全北京直拨电话,号码儿都是六位数的;她呢,每回都只拨五个,就……”
电话铃响了。小伙子却浑身都凝在了暮色里。
窗外,那片玫瑰红,渐渐隐到纷纷的飞雪中去。雪地上,竟仿佛没留下什么痕迹……
篇6:韩少功简介
韩少功简介
文苑英华
韩少功(男)(1953- )笔名少功、艄公等。湖南长沙人。1969年初中毕业后,下放汩罗县的农村插队。1974年调县文化馆工作,开始发表作品。执笔含有大量史料的传记《任弼时》(与甘征文合作)。1978年考入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月兰》在文坛崭露头角。1982年毕业后在湖南省总工会的杂志《主人翁》任编辑。1984年调作协湖南分会从事专业创作。到海南后1988年开始主编《海南纪实》杂志。与同仁策划文人杂志《天涯》,任杂志社社长,发行后广受好评。
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月兰》、《飞过蓝天》、《诱惑》等,文艺理论《面对神秘空阔的世界》。19出版的长篇小说《马桥词典》因其标新立意的形式尝试引起各方争论。对传统文化心理的反思和批判是其创作的一个基本主题,他的《西望茅草地》和《飞过蓝天》分获1980、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他是1985年倡导“寻根文学”的主将,发表《文学的根》提出“寻根”的口号,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了这一主张。比较著名的有《爸爸爸》、《女女女》等,表现了向民族历史文化深层汲取力量的趋向,饱含深邃的哲学意蕴,在文坛产生很大影响。
在以韩少功为代表的`一批“寻根文学”倡导者们看来,中国传统文化有“规范”和“不规范”之分,他们认为传统文化中更多需要肯定和弘扬的是“不规范”的、存在于野史、传说、边地风俗以及道家思想和禅宗哲学中的文化精华,就如阿城在“三王”系列中所描述的;而对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被体制化了的“规范”文化,则持拒斥、否定、批判的态度。相对于“三王”系列对传统文化精华的痴迷,《爸爸爸》、《女女女》则以强烈的“寻根”意识,探寻文化规范对自由生命的制约,拷问“规范”状态下人类生命和人类文明由起源向末日退化的形态,从中发掘出人性中的惰性和冥顽不化的国民劣根性, 也完成对传统文化的一次批判。
韩少功的中篇小说《爸爸爸》以一种象征、寓言的方式,通过描写一个原始部落鸡头寨的历史变迁,展示了一种封闭、凝滞、愚昧落后的民族文化形态。作品以白痴丙崽为主人公,通过对他的刻画,勾勒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某种畸形病态的思维方式,表达了作家对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与批判。丙崽是一个“未老先衰”却又总也“长不大”的小老头,,外形奇怪猥琐,只会反复说两个词:“爸爸爸”和“x妈妈”。但这样一个缺少理性、语言不清、思维混乱的人物却得到了鸡头寨全体村民的顶礼膜拜,被视为阴阳二卦,尊“丙相公”、“丙大爷”、“丙仙”。于是,缺少正常思维的丙崽正显示了村人们愚昧而缺少理性的病态精神症状。在鸡头寨与鸡尾寨发生争战之后,大多数男人都死了,而丙崽却依然顽固地活了下来。这个永远长不大的形象,象征了顽固、丑恶、无理性的生命本性,而他那两句谶语般的口头禅,既包含了人类生命创造和延续的最原始最基本的形态,具有个体生命与传统文化之间息息相通的神秘意味,同时它又暗含着传统文化中那种长期以来影响和制约人类文明进步的绝对“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的亘久难变。韩少功通过《爸爸爸》解剖了古老、封闭近乎原始状态的文化惰性,明显地表现了对传统文化持否定批判的态度。韩少功基本上属于一个写实的作家,但由于他对楚巫文化和《离骚》浪漫传统的推崇,在他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审视民族劣根性的同时,以寓言、象征等艺术手段,重新复活了楚文化中光怪陆离、神秘瑰奇的神话意味,使文本涂抹上浪漫神秘的色彩,给人留下了无穷的回味与思考。我们说过,“寻根小说”大都采取一种貌似传统写实的叙述方式,《爸爸爸》用的却是类似荒诞的“寓言体”,可能是个例外。
篇7:封常清简介
封常清
封常清(?—756.1.24),蒲州猗氏人(今山西猗氏县南二十里),唐朝名将。
封常清本为蒲州猗氏人,但外祖父因犯罪被流放到安西(治龟兹,今新疆库车)充军,担任胡城(今哈萨克斯坦奇姆肯特东)南门的守军。封常清少年时便外祖父生活在一起。外祖父颇读诗书,常在城门楼上教他读书。在外祖父的指导下,封常清“多所历览”①。外祖父死后,封常清无所依靠,从此过著清贫的生活。
封常清年过三十后,仍然默默无闻,便投到安西四镇节度使夫蒙灵察的门下。当时将军高仙芝为都知兵马使,颇有才能,每次出军时,身边的随从就有三十多人,而且衣服鲜明。封常清也想成为高仙芝的随从,便慷慨激昂向高仙芝投书一封,毛遂自荐。但封常清的形象却非常差,不但身材细瘦,而且还斜眼、脚短跛足。高仙芝见到封常清后,嫌他相貌丑陋,不愿接受。第一天失败后,封常清没有恢心,于第二天再次投书。高仙芝只好推辞道:“吾奏傔已足,何烦复来!”封常清听后大怒,说道:“常清慕公高义,愿事鞭辔,所以无媒而前,何见拒之深乎?公若方圆取人,则士大夫所望;若以貌取人,恐失之子羽矣!”尽管如此,高仙芝还是没收留他。从此,封常清就早晚不离高府之门,等他出入,如此数十日。高仙芝迫不得已,只好让封常清“补为傔”。
天宝初年②,达奚诸部叛乱,从黑山以北,直到碎叶城(又称素叶城、索虏城,在今俄罗斯伏龙芝市北楚河南岸楚伊斯阔叶附近,一说在今俄罗斯托克马克附近),唐玄宗 诏令夫蒙灵察前去平叛。夫蒙灵察派高仙芝率精骑自副城向北,直至绫岭下邀击叛军。达奚部因行军劳顿,人马皆疲,尽为唐军所杀。封常清在帐中私下写好捷报,捷书中详细地陈述了他们如何“次舍井泉,遇贼形势,克获谋略”。高仙芝想说的,封常清都周到地替他讲了,“仙芝大骇异之”。回军后,夫蒙灵察设宴犒劳。此时,高仙芝已让封常清“去奴袜带刀见”。判官刘眺、独孤峻等争问:“前者捷书,谁之所作?副大使幕下何得有如此人。”高仙芝答道:“即仙芝傔人封常清也。”众人闻后皆惊,便求仙芝请封常清入坐,并互相谈话,谈得很投机,好像旧相识似的。从此,封常清遂知名。以破达奚之功,授叠州(治合川,今甘肃迭部)地下戍主,仍为判官。此后以军功累授镇将、果毅、折冲。
天宝六年(747年),封常清随高仙芝击败了依附吐蕃的小勃律国(在今克什米尔西北部)。十二月,高仙芝取代夫蒙灵察出任安西四镇节度使。封常清因从战有功,高仙芝便奏他为庆王府录事参军,充节度判官,赐紫金鱼袋。不久,又加朝散大夫,专门负责四镇的仓库、屯田、甲仗、支度、营田等事宜。以后高仙芝每次出征,常令封常清为留后使。
封常清有才学,办事果断,而且治军极严。封常清任留后使时,高仙芝乳母之子郑德诠已为郎将,乳母也住在内宅,高仙芝对郑德诠更是视如兄弟,家皆委任于他,所以郑德诠在军中的威望很高。封常清每次办回来,诸将都前去拜见,唯独郑德诠傲漫无礼,瞧不起封常清,有一次甚至骑马从常清身旁走过。封常清到了使院,派人把郑德诠召来,每经过一道门,就让人把门关住,见面后,封常清起来对郑德诠说道:“常清起自细微,预中丞兵马使傔,中丞再不纳,郎将岂不知乎?今中丞过听,以常清为留后使,郎将何得无礼,对中使相凌!”并喝斥他道:“郎将须暂死以肃军容。”于是将郑德诠杖打六十,然后又将郑德诠脸朝下拖出。高仙芝的母亲和乳母闻讯后,在门外号啕大哭,想要救郑德诠,但已来不及了。她们又把情况告诉了高仙芝,高仙芝看后,吃惊地说:“已死矣!”等见到封常清时,高仙芝因封常清执法公正,便不再提起这件事,而封常清也不谢罪。此后,封常清又先后处死了两员有罪的大将,从此“军中莫不股栗”③。
天宝十年(751年),高仙芝任河西节度使(治凉州,今甘肃武威),封常清仍为其判官。王正见为安西节度使后,奏封常清为安西四镇支度营田副使、行军司马。天宝十 一年(752年),王正见死,十二月二十五日,唐玄宗任命封常清为安西副大都护,摄御史中丞,持节充安西四镇节度、经略、支度、营田副大使,知节度事。
天宝十二年(753年),封常清率军进攻大勃律国(今克什米尔巴勒提斯坦)。进至菩萨劳城(今克什米尔中部一带)时,唐先头部队屡次获胜,封常清欲挥军乘胜追击,这时斥侯府果毅段秀实进谏,认为:“贼兵羸,饵我也,请备左右,搜其山林。”④封常清采纳其建议,派兵搜索,果然发现伏兵,唐军大败其众。大勃律此战失利后,被迫归降,封常清率军凯旋而归。
天宝十三年(754年),封常清入朝,唐玄封他为御史大夫,授一子为五品官,赐第一区,去世的父母也获赠封爵。四月,北庭都护程千里入朝任职。唐玄封遂于二十八日任命程千里为右金吾大将军,同时任命封常清暂时代理北庭都护、伊西节度使。常清生性勤俭,又能吃耐劳苦,出门时私马不过一两匹,并且赏罚严明。
同年,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充任封常清的判官。这是岑参第二次出塞,由于第一次出塞不得志,所以这次报国立功之情更切,而他的很多边塞诗名作大多成于此时,其中有许多诗都是歌颂封常清的,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诗作,已成为边塞诗的经典之作。
天宝十四年(755年),封常清再次入朝。十一月十六日,封常清在华清宫拜见玄宗。唐玄宗李隆基即位之初,励精图治,国家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但到天宝年间,在一派歌舞升平声中,他开始踌躇满志,不愿过问政事,委政于李林甫、杨国忠等奸佞之人,一味纵情享乐,政治日趋腐化。当时为抗击突厥、吐蕃、契丹等的进犯,在边地设置节度使,屯戍重兵。十一月初九,身兼范阳(治幽州,今北京城西南)、平卢(治营州,今辽宁朝阳市)、河东(治今山西太原)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反唐,率领15万大军,号称20万,长驱南下,向唐朝的两京洛阳、长安杀来。由于中原已多年没有战事,军队大部驻屯边境,很多郡县无兵可用,毫无应变准备。地方官吏闻叛军将至,或弃城逃跑,或开门出迎。安军长驱南下,几乎没有遭到什么抵抗,很快占领了黄河以北大部分地区。安禄山叛乱的消息初到长安,唐玄宗还当是谣言。直到十一月十五日,确知安禄山已向南进军时,才惊恐失色。
此时朝中不但无兵可派,更无良将可遣,只有回朝的封常清是唯一的人选。唐玄宗便把封常清当成了救兵的稻草,问他该如何退敌。封常清见朝中惶恐异常,为了安慰玄宗,便说:“禄山领凶徒十万,径犯中原,太平斯久,人不知战。然事有逆顺,势有奇变,臣请走马赴东京,开府库,募骁勇,挑马棰渡河,计日取逆胡之首悬于阙下。”玄宗听后大喜,于次日即任命封常清为为范阳、平卢节度使,赶赴洛阳,开府库,招募新兵,准备迎击安军。封常清的一番话虽有夸大其辞的成份,但是却对稳定朝中的情绪起了关键作用,唐廷也因此得以有条不紊地调兵遣将,开始了长达八年的平叛战争。
十七日,封常清到职后,立即动身到东都(即洛阳),募兵抵挡安军。封常清日夜兼程赶到洛阳,10日之内,便招募新兵6万人。但所募兵勇,都是市井百姓,未经任何训练,所以战斗力很弱。随后封常清又下令拆毁洛阳北边黄河之上的河阳桥(在今河南孟州西南),以阻止叛军从北面进攻洛阳,然后进军虎牢(今河南荣阳汜水镇西)。十二月初二,叛军渡过了黄河。平原太守颜真卿早在安禄山叛乱发动之前,就已看出他图谋不轨,并做好了战备工作。安禄山认为颜真卿不过是一介书生,没有注意他。等到安禄山起兵谋反,就发公文让颜真卿率领平原和博平二郡的7000兵守卫黄河渡口,颜真卿即派平原司兵李平从小路去报告朝廷。封常清看过书信后,立即写信给颜真卿,令其坚守。并传檄文数十函与之,颜真卿见信后,立即以分晓诸郡,不久便起后正式起兵讨伐安禄山。
十二月初六,叛军攻克陈留(今河南开封),新任河南节度使张介然被俘,为安禄山杀害;初八,叛军攻陷荥阳(今河南荥阳)。太守崔无波被俘,也为安禄山杀害。安禄山留其部将武令砌守荥阳,命田承嗣、安忠志、张孝忠为前锋,进袭洛阳。叛军入罂子谷,兵锋甚盛。途中与封常清部于武牢相遇。封常清率骁骑出战,杀数百人。不久,叛军主力赶到。封常清为当时名将,虽然足智多谋,有著丰富的作战经验,但所率皆为没有经过训练的新兵,而叛军却是训练有素的精兵劲旅,史称“禄山精兵,天下莫及”⑤。尤其是田承嗣、安忠志所率的前锋部队,多是骁勇善战的骑兵。唐军刚刚列好阵势,就被叛军铁骑所冲垮,军队溃散。封常清收拾余部,拒战于洛阳城东的葵园,又败。封常清再收兵与叛军战于洛阳上东门内,再败。十二月十二日,叛军攻陷东都洛阳,安禄山纵兵鼓嗓,叛军自四门入城,烧杀抢掠。封常清率残部与安军战于都亭驿,再败。退守宣阳门,又败。最后封常清只好率领败兵推倒禁苑的西墙向西撤走。为了防止叛军追击,于途中“伐大木塞道以殿”⑥,然后渡谷水,西奔至陕郡(治今河南三门峡市西)。河南尹达奚珣投降安禄山,留守李橙、御史中丞卢奕、采访使判官蒋清,皆守节不屈被杀。
在封常清动身去洛阳后,唐廷立即将朔方、河西、陇右等军镇的兵力,除留少数驻守防地外,其余部队全部内调。任命荣王李琬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又在长安募兵,并把在京的边兵及飞骑、扩骑集中起来,共计5万人,由高仙芝统率,宦官边令诚任监军,进屯陕郡(治陕城,今河南三门峡市西),但这些兵也多为市井子弟。封常清率残部迟守陕郡时,陕郡太守窦廷芝已逃往河东,城中吏民皆已逃散。封常清向驻守该地的高仙芝说:“常清连日血战,贼锋不可当,且潼关无兵,若贼豕突入关,则长安危矣。陕不可守,不如引兵先居潼关以拒之。”⑦这在当时力量悬殊的情况下,是明智之举。高仙芝听了封常清的详细汇报,知其所言非虚,于是接受了他的意见,率军退往潼关。退到潼关后,唐军修完守备,据险抗击。安禄山部将崔乾祐率部赶至,一时不能攻下,只好退居陕郡。安禄山派部将崔乾祐率兵屯于陕郡,临汝、弘农、济阴、濮阳、云中等郡都降于安禄山。当时,唐廷所征的朔方、河西、陇右诸道兵,尚未抵达长安,关中震动。幸好安禄山滞留洛阳准备称帝,没有全力进攻,加之高仙芝、封常清及时退守潼关,作好拒守准备,遏制了安军攻势,关中军民慌恐之情才得以稍安。
玄宗听说封常清兵败,便削其官爵,让他以白衣在高仙芝军中效力,高仙芝命封常清巡监左右厢诸军,以助自己。高仙芝率军东征时,监军边令诚曾向高仙芝建议数事,高仙芝不从,使边令诚怀恨在心。高仙芝退守潼关后,边令诚入朝奏事,向玄宗反映了高仙芝、封常清败退之事,并说:“常清以贼摇众,而仙芝弃陕地数百里,又盗减军士粮赐。”⑧玄宗听了信边令诚的一面之辞后,大怒不已,于十八日(即公元756年1月24日)派遣边令诚赴军中斩高仙芝与封常清。
起初封常清兵败后,曾三次派使入朝上表陈述叛军的形势,但玄宗都不见。封常清只好亲自骑马入朝报告,行至渭南,玄宗已下敕书剥夺了他的官爵。封常清知道朝中大臣都认为安禄山狂傲叛逆,用不了多久就会失败。于是在临行前草写了遗表,告诫玄宗,表曰:
“中使骆奉仙至,奉宣口敕,恕臣万死之罪,收臣一朝之效,令臣却赴陕州,随高仙芝行营,负斧缧囚,忽焉解缚,败军之将,更许增修。臣常清诚欢诚喜,顿首顿首。臣自城陷已来,前后三度遣使奉表,具述赤心,竟不蒙引对。臣之此来,非求苟活,实欲陈社稷之计,破虎狼之谋。冀拜首阙庭,吐心陛下,论逆胡之兵势,陈讨捍之别谋。酬万死之恩,以报一生之宠。岂料长安日远,谒见无由;函谷关遥,陈情不暇!臣读《春秋》,见狼瞫称未获死所,臣今获矣。
昨者与羯胡接战,自今月七日交兵,至于十三日不已。臣所将之兵,皆是乌合之徒,素未训习。率周南市人之众,当渔阳突骑之师,尚犹杀敌塞路,血流满野。臣欲挺身刃下,死节军前,恐长逆胡之威,以挫王师之势。是以驰御就日,将命归天。一期陛下斩臣于都市之下,以诫诸将;二期陛下问臣以逆贼之势,将诫诸军;三期陛下知臣非惜死之徒,许臣竭露。臣今将死抗表,陛下或以臣失律之后,诳妄为辞;陛下或以臣欲尽所忠,肝胆见察。臣死之后,望陛下不轻此贼,无忘臣言,则冀社稷复安,逆胡败覆,臣之所愿毕矣。仰天饮鸩,向日封章,即为尸谏之臣,死作圣朝之鬼。若使殁而有知,必结草军前。回风阵上,引王师之旗鼓,平寇贼之戈鋋。生死酬恩,不任感激,臣常清无任永辞圣代悲恋之至。”
边令诚到了潼关,先把封常清叫来,向他宣示了敕书。封常清说:“常清所以不死者,不忍污国家旌麾,受戮贼手,讨逆无效,死乃甘心。”然后便把自己草写的遗表交给边令诚呈送玄宗。
封常清死后,尸体陈放在一张粗席子上面。高仙芝回到官署后,边令诚带著100名陌刀手,对高仙芝说:“大夫亦有恩命。”高仙芝听后立刻下厅,边令诚遂宣示敕书。高仙芝说:“我退,罪也,死不辞;然以我为减截兵粮及赐物等,则诬我也。”对边令诚说:“上是天,下是地,兵士皆在,足下岂不知乎!”这时被招募的新兵皆排列在外,对高仙芝非常信认。高仙芝大声说:“我于京中召儿郎辈,虽得少许物,装束亦未能足,方与君辈破贼,然后取高官重赏。不谓贼势凭陵,引军至此,亦欲固守潼关故也。我若实有此,君辈即言实;我若实无之,君辈当言枉。”士兵皆呼:“枉。”声音震天。但边令诚不听。高仙芝又看了看死去的封常清,叹息道:“封二,子从微至著,我则引拔子为我判官,俄又代我为节度使,今日又与子同死于此,岂命也夫!”言毕被杀。
唐玄宗的这一错误处置不仅自毁长城,还引引起了军心的动摇,也使唐廷丧失了两员具有作战经验的大将,对平定安史之乱造成了严重的不利影响。事实证明,封常清退保潼关的战略是十分正确,如果这一计划得以实施,战争绝不会旷日持久。但也只不过是唐廷犯的第一个战略错误而已,后来的哥舒翰、李泌、郭子仪、李光弼等将帅都提出过重要的战略计划,但都被唐廷先后否认了,这都是唐廷的腐败无能造成的。
附⑨:
1,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六首 岑参
其一:汉将承恩西破戎,捷书先奏未央宫。天子预开麟阁待,只今谁数贰师功。
其二:官军西出过楼兰,营幕傍临月窟寒。蒲海晓霜凝马尾,葱山夜雪扑旌竿。
其三:鸣笳叠鼓拥回军,破国平蕃昔未闻。丈夫鹊印摇边月,大将龙旗掣海云。
其四:日落辕门鼓角鸣,千群面缚出蕃城。洗兵鱼海云迎阵,秣马龙堆月照营。
其五:蕃军遥见汉家营,满谷连山遍哭声。万箭千刀一夜杀,平明流血浸空城。
其六:暮雨旌旗湿未干,胡烟白草日光寒。昨夜将军连晓战,蕃军只见马空鞍。
2,陪封大夫宴瀚海亭纳凉(得时字) 岑参
细管杂青丝,千杯倒接 。军中乘兴出,海上纳凉时。日没鸟飞急,山高云过迟。吾从大夫后,归路拥旌旗。
3,奉陪封大夫宴,得征字,时封公兼鸿胪卿 岑参
西边虏尽平,何处更专征。幕下人无事,军中政已成。座参殊俗语,乐杂异方声。醉里东楼月,偏能照列卿。
4,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岑参
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横笛惊征雁,娇歌落塞云。边头幸无事,醉舞荷吾君。
5,使交河郡,郡在火山脚,其地苦热无雨雪,献封大夫 岑参
奉使按胡俗,平明发轮台。暮投交河城,火山赤崔巍。九月尚流汗,炎风吹沙埃。何事阴阳工,不遣雨雪来。
吾君方忧边,分阃资大才。昨者新破胡,安西兵马回。铁关控天涯,万里何辽哉。烟尘不敢飞,白草空皑皑。
军中日无事,醉舞倾金罍。汉代李将军,微功合可咍。
6,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7,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
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
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8,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 岑参
胡地苜蓿美,轮台征马肥。大夫讨匈奴,前月西出师。甲兵未得战,降虏来如归。橐驼何连连,穹帐亦累累。
阴山烽火灭,剑水羽书稀。却笑霍嫖姚,区区徒尔为。西郊候中军,平沙悬落晖。驿马从西来,双节夹路驰。
喜鹊捧金印,蛟龙盘画旗。如公未四十,富贵能及时。直上排青云,傍看疾若飞。前年斩楼兰,去岁平月支。
天子日殊宠,朝廷方见推。何幸一书生,忽蒙国士知。侧身佐戎幕,敛衽事边陲。自逐定远侯,亦著短后衣。
近来能走马,不弱并州儿。
篇8:施子清简介
施子清
姓名:施子清
性别:男
施子清先生是一位热爱桑梓,献身社会的香港著名企业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积极参加祖国内地的投资建设项目,自1985年起,先后在上海、江苏、福建等地投资创办10多个工厂企业经及大型房地产项目,并且创下两个全国“第一”的纪录:全国第一个土地成片开发项目——泉州成州工业区;全国第一个由发展商自己提供按揭预买家的楼盘。总投资额超过数亿元。近来又先后有北京、河北、湖南、江西、福建等地与有关方面合作,投入巨资在桥梁隧道、国道公路等基础建设工程项目。
施子清先生又是一位社会活动家,他在商场大展宏图,对祖国家乡的教育事业更中情有独钟。1987年,他在故乡晋江捐资283万港元设立“施子清教育基金会”,奖励清贫教师、优秀学生和出国深造人员;1994年捐赠百万建福建长汀一中科学楼一座;1995年捐赠300万建华侨大学一座教学大楼“敬萱堂”,楼高5层,有39间不同功能的教室;1997年又捐赠100万作为“夏门大学青年教师教育基金会”,1999年又以“施子清教育基金会”名义捐赠100万给北京大学,作为发表于《北京大学学报》上的师生优秀论文的现金奖励。另外又捐资320万元为家乡建立了一座“晋南医院”以及其他“希望工程”等等,总额超过千万以上。
施子清先生还先生应聘担任华侨大学董事和客座教授、夏门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福建中医学院客座教授、集美大学常务校董等职务。
施子清先生更积极参与各项社会活动:在香港历时数10年的过渡期中,施子清先生一直是一个对社会公益事业和积极参与者,先后被聘或推选为港事顾问、筹委会委员和特区推委会委员,竭尽所能为香港平稳过渡、为特区政府的诞生以及回归后香港继续保持繁荣稳定等等方面而努力,可以说是贡献良多。
施子清先生在担任全国第八届、第九届政协委员期间,尽心尽职,多次就香港平稳过渡和内地改革开放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促进两岸三地经济、文化交流等问题直抒胸臆,呈交提案,表达意见,充分展示出对香港、家乡、祖国的一片赤子情怀。
在祖国和平统一事业方面,施子清先生自始至终表现出高度热情,全情投入,不仅不断提建议写文章,而且竭尽全力为促进两岸沟通交流,和平统一,四处奔波,穿针引线。如1988年10月在香港举行第十二届亚洲女子篮球比赛,作为大会主礼嘉宾的施子清先生为两岸女篮首次球赛开出第一球,打破两岸由隔绝走向交流的新局面,便为一例,施子清先生不遗余力,现仍继续为祖国和平统一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施子清先生尤擅长书法,又通晓诗词书画,其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多次在香港及内地北京、上海、福州、夏门等地展出,名家评其书法为“健劲跌宕,变化多姿,现出豪迈爽飒的风致”。已出版有《子清墨趣》及长卷行书《后赤壁赋》等书法专著。
施子清古典文学功底较深,他所作古诗词,既活用典故,又抒发今人胸怀,仔细咀嚼之,蓄味无穷。其近作艺术性散文集《雪香集》已面世,所收文章皆有感而发,情文并茂,文字简约而浑朴,清丽而典雅,尤其散论诗词考证之作。
施子清现兼任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政协常委、香港特区太平绅士、特区推委、香港人大选举会议成员、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理事;香港篮球总会会长、亚洲农业基金会会董、香港福建书法研究会会长、中国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以及兼任海内外数十个社团的会长、名誉会长、永远名誉会长等重要的职务。
书法专著:《子清墨趣》、《后赤壁赋》
散文集:《雪香集》
篇9:孙尚清简介
孙尚清
姓名:孙尚清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30年
籍贯:中国吉林省洮南市
学历:大学
职称:教授
中国当代经济学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总干事,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北京大学兼职教授, 中华全国日本经济学会、中国中日关系史研究会会长, 中国企业管理协会、中国生产力经济学研究会副会长, 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副理事长, 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中方委员, 香港中文大学海峡两岸对比研究基金会、中国行为科学研究会顾问。1930年生于吉林省洮南市, 17岁中学毕业即参加革命工作, 后入中国医科大学。1952年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研究班学习。1956年考取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博士研究生, 1958年10月毕业留所从事经济研究工作, 先后担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研究组副组长、副所长和《经济研究》副主编。其间1973—1982年在国家计委从事研究工作, 并参与筹建计委经济研究所。1982—1985年出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学术工作的副秘书长、院务委员会委员、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全国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兼秘书长, 主要致力于社会科学院科研组织工作和全国社会科学发展规划工作。1985年10月, 任国务院经济技术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总干事、主任。
孙尚清的研究领域比较广阔, 既涉及到理论经济学, 也包括部门经济学、专业经济学; 既有宏观经济问题, 也有微观经济问题; 既有中国经济问题, 也有外国经济问题。早在60年代初, 他针对1958年以后一段时间的“共产风”, 就从理论上分析了社会主义的性质问题, 不仅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质的区别, 而且着重探讨了社会主义社会相对于共产主义社会的不完全性和不成熟性问题, 指出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商品生产, 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生活仍起着调节作用。他是中国生产力经济学的主要倡导者和创始者之一。1961年就提出了建立一门“生产力组织学”的建议, 并为此进行了许多具有开创性的研究, 为中国生产力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计划性与市场性相结合的问题, 他在1979年发表的论文中有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这种结合体现了社会主义经济内在的本质联系和要求, 覆盖了社会生活活动的所有方面。在商品货币关系的条件下, 离开市场机制的计划不可能是可靠的、有效的计划; 离开计划指导的市场, 也很难说是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增长的市场。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竞争问题, 他在70年代末期也进行了探讨。他认为, 竞争随商品经济存在而存在, 社会主义竞争既受国家宏观计划的制约, 又是加强宏观计划指导的一种必要的经济机制。他认为社会主义竞争与社会主义竞赛的根本不同点在于: 在竞争中, 长期安于现状而不求上进的落后企业将被淘汰。竞争使那些经营有方、经济效益高的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更多的经济利益。它从经济上强制那些经营差、效益低的企业努力改善自己的经营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 淘汰个别长期靠国家补贴的企业。70年代末期以来, 他用很大的精力对经济结构及其对策问题进行了开创性的系统研究, 他对经济结构作了科学的定义, 指出经济结构是从质和量两个方面看问题, 既包括国民经济的各种比例, 也包括国民经济各领域、各部门、各产业、各地区以及各种所有制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既有生产力问题, 也有生产关系问题。他提出并深入研究了中国当前有关经济结构一系列问题, 即产业结构、技术结构、教育结构、就业结构、企业规模结构、地区经济结构、积累和消费结构, 投资结构、消费结构、产品结构、进出口结构、所有制结构等。对于经济体制改革, 他也有广泛的涉猎。早在改革初期他就提出了中国的改革应从扩大企业权限着手, 因为如果企业这一社会经济的基层组织缺乏应有的自主权, 整个经济就不可能搞活, 旧的僵化的体制模式就不可能否定, 从而新的经济体制模式也就不可能建立。他的这一观点已为改革的实践所印证。在近年来关于改革的大量著述中, 他一直强调改革理论的科学性和改革实践的规范性。他认为, 在企业体制改革中, 不能将合作经济与股份经济混同起来, 股份经济作为一种企业制度形式, 具有明确的规定和特定的内涵, 它是通过发行股票进行筹资并依据一定的管理模式建立的法人企业。股票也不同于一般的债券, 它是具有风险的投资形式, 股票分红必须与企业的经营状况挂钩, 而不能“旱涝保收”。对于中国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消费膨胀, 他于1986年最早从理论上全面阐述了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他认为, 生产决定消费, 消费取决于生产; 消费同时又通过市场反过来决定生产, 对生产规模和生产结构的调整具有一定的影响, 这种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 也可能是消极的。因此, 社会主义国家的消费规模和结构决不能任其自然发展, 而必须通过经济、行政等手段加以引导。对1987年以来中国普遍推进的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 他认为有必要进一步加以完善, 最主要的内容是实行企业的产权转让和兼并, 真正明确企业的产权关系, 深化改革, 协调发展。
主要著作有: 《经济与管理》(1981)、《中国经济的新路》(日文, 在日本出版, 1982)、《前进中的中国经济》(1983)、《论经济结构对策》(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金, 1984)、《长江流域经济》(1986)、《孙尚清选集》(1987)等。
篇10:石舒清简介
逝水
作者:石舒清[回 族]
不知始于何时,青年的我竟漠然于谋求生计,却无缘无故地、徒劳地冥想生命与死亡一类。越想越糊涂。越糊涂越绝望。绝望成了一道厚实而不可逾越的障蔽,使我几至窒息。我时常含泪回顾自己走过的这二十余年,竟是那样那样的无聊,那样那样的遥远而又漫长。
我恐惧地想:还要这样无聊下去吗?还要这样漫长下去吗?无聊而又漫长的生命多么难以度过。这时候我便忍不住想起姨奶奶来。姨奶奶竟在这残破无望的世上呆了九十多年,九十多年呵,三万多个漂漂泊泊、平平淡淡的日子。
她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指望才活了九十多岁?
她是咀嚼着怎样一种生之况味才活到了九十多岁?
姨奶奶是我的一个本家奶奶的姐姐,无儿无女,丈夫也早逝了,曾收养过一个女儿,就住在女婿家。后来不住了,又搬到几个弟弟家去。姨奶奶有三个弟弟,她就轮换着去住。后来都不去住了,就搬到我三奶奶家住。
我那时上中学,也寄居在三奶奶家里。
我与姨奶奶住一间屋子。一间小屋子。
记得那时候,我待她是不怎么好的。那时候我活得很愉快,没有多少烦恼,我是不愿且讨厌与一个老奶奶住在一起的,虽然我很胆小,一个人睡下总觉得有什么可怕的东西在黑暗里悄悄儿活动。渴望能有个伴儿,但我不怎么欢迎姨奶奶做我的伴儿。
她太老了。
时常盘腿坐了,头如折断的树枝一般,无力地垂下来。可以终日不说一句话。
我觉得很压抑,因此常常不理会她的存在,打开收音机或者用很小的声音唱歌,所以小,是怕大房里听到。我觉得与姨奶奶相比我有许多优越性。
而且有时候我还会故意占很大一块炕,用我的身体,我的书、墨水瓶、钢笔一类,来排挤她。那炕原本就不大。她就睡了很小一块儿地方,像一捆谷秸一样紧裹着自己。
但她从不恼。
她竟挺疼我的。常常在我下晚自习前,焐好我的被;常常把我晚上拉得很乱的书,整齐于我的头边儿;常常变戏法儿,摸出一个果子来,说“给,吃去”;不看我则已,看时,必是慈眉善眼,必笑;常常对三奶奶说:“舍木是个好娃。”
我是个好娃?
在姨奶奶口里说出我是个好娃,真是奇怪了。我却不怎么理会不怎么认真姨奶奶对我的评价,依然如故地待她。要是三奶奶说我是个好娃,我或许会得意起来,或许会真的勉力去做一个“好娃”呢。
不知为什么,我那时总觉得自己优越于姨奶奶,且优越得多。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的问话,有时竟得到我充耳不闻的沉默回答,你说我是表现了自己怎样的优越!
如今想来,不仅可笑而且可憎了,我问自己:“你优越个什么?!”
但那时的优越方面还是比较具体的。
比如每一周礼拜六,我都要回家的,回家去与我的父母妹妹团聚。
于是每一周礼拜五的晚夕,姨奶奶必要与我说几句总是相同的话:
“明儿是礼拜六?”
“嗯。”
“明儿回呢?”(她似乎不是问,而是一种陈述,一种忧伤的自语。)
我又嗯一声。
“回去你们一家子就全了,你大、你妈、你、你妹妹,你们一家四口儿全了。”
我觉得这是一句废话,所以我连那个“嗯”字也没有了。
“回去问你大你妈好,就说我问候她们着呢。”姨奶奶不在乎谁的冷漠,兀自说。头深深地垂着。礼拜六早上,我要回去了,她又说:“今儿回呢?”
罗嗦。
“今儿黑咧你们就全了。”
咋这么罗嗦。
我瞅了一眼她,她也正瞅着我,那般苍老清瘦的脸上竟鲜活着一种羡慕非常的神情。
我感到了我的优越。
“今儿黑咧我一个了。”我听见姨奶奶咕哝着说,而我已经走出去了。
礼拜六是我最快乐最有希望的一天。
我那天要回家去,与我的父母与我的妹妹团圆呵。
因着我一段时间的不在,一家人都对我异常亲热,都与我说话,都对我说:“吃,好好儿吃。”
礼拜六的晚夕,团圆的晚夕,我幸福的晚夕。
我终于摆脱与姨奶奶在一个屋睡了。我的两边儿,都睡着我至亲的人。我把姨奶奶的问候转达了吗?
不,那晚我们已经够快乐了,没必要再听取谁的问候与祝福。
自然,礼拜天下午又成了我至惆怅至烦恼的时间,我要与我的一家分开了,团圆要破裂了,我又要去学校了,又要与姨奶奶一同住了。下了晚自习,自学校到三奶奶家的那一段路,回忆着昨晚的温馨与幸福,我的脸上,悄悄地印着泪了。
一进那间小屋,我愈发惆怅起来,姨奶奶还在,依然那般无声地坐着,依然那般低垂了头颅。真希望有一日我进来,那地方空了,姨奶奶又搬到什么地方去了,那该多好!
姨奶奶却似乎正盼着我的到来,抬起头,很高兴地说:“来啦?”我说:“嗯”。
“你大你妈都见了?”
又是废话。我没好气地嗯一声。
她却持续着她的高兴,用手拍拍炕,说:“上来上来。”又说,“你大你妈好着没?”不待我说嗯,她又说:你妈给你做了啥好吃的?”
人家愈是伤心的,愈是不愿提及的,这老人竟愈是问。我说:“没啥好吃的。”
可能是我的声音里有着极浓的排斥抵触情绪,姨奶奶言犹未尽地瞅瞅我,终于垂下头去,进入深长的沉默与思索里。
我自然不愿多说一句话。
我早早儿睡了,背对了姨奶奶,想我大、我妈、我妹妹,想昨儿晚夕。悄悄地我就流着泪了。姨奶奶就那样静坐着,一点儿声音也没有。
其实没见姨奶奶之前,我就听三奶奶说过姨奶奶。三奶奶那时说得很抒情,说了许多许多姨奶奶的好处。说姨奶奶是个苦命人。年青的时间好俊呢,险些儿成了一个司令的太太。说姨奶奶命薄,俊,人好。经常说,经常说。
我想这辈子若不见姨奶奶,因了三奶奶的描述,姨奶奶或许会在我的心里美好地存在下去,因为我那时确已对姨奶奶有个很好的印象了。在我的想像里,姨奶奶不是个头缠白盖头,紧缠了脚脖子的老婆婆,而是一个极美丽的少女;是一个穿着旗袍,打着花伞,与一个威武的军官一同自花径里挽臂走来的丰腴的官太太。
可是我后来见了姨奶奶。姨奶奶的真实形象猛烈地摧毁了我塑造的形象。我怎么也不能把这个面容清瘦,眼窝深陷,身着发了白的蓝对襟衫子,戴着白盖头,紧束着脚脖子且弓了腰的老人与美丽的少女联系起来,与丰腴的官太太联系起来。而况自姨奶奶来了后,便再也听不见三奶奶诉说姨奶奶美好特征的一些话,倒是有一天隐约地听说,姨奶奶与三奶奶不是亲姊妹。
我惊讶地发现,姨奶奶竟把我当做她的一个亲人,姨奶奶用注视亲人的目光注视着我。
有一次我病了,躺在炕上发烧。姨奶奶艰难地行动,一次一次地将一块热毛巾敷在我的额上,我记得她将一个脸盆放在小凳子上,脸盆里盛着水,水里浸着毛巾,每每将毛巾捞出来,她都要在自己的脸上试一试,而后才置于我的额上。
夜里,我的高烧退下去了,她极高兴,似收获了什么难得的宝贝,一次次用冰凉的手来摸我的额,说:“凉了凉了,凉得多了。”我也有些感动,我说:“中了,姨奶奶,你上来吧。”
她就上来了,很近地坐在我身边,很亲近地瞅着我,像瞅着她自己的亲儿子,像瞅着她自己的亲孙子。我不知想了一些什么,总之我有些感动。她不时仍然要来摸我的额,忧郁地说:“还是有点烧。”又问我心上烧不。我说不。她说咋不烧呢肯定烧呢嘛。
后来夜深了时,她忽然下去了。
当时我们已经熄了灯。我以为她要小解,轻轻说:“我把灯拉着吧奶奶?”她说:“不要拉不要拉。”
门轻微地响了一声,她出去了。那夜里外面刮着大风,什么东西在房的上空呜呜地响,玻璃没有钉稳,像谁凌厉的牙齿交错地响了一般。
我爬起来,由窗上向外望了一下,一片黑暗,什么也瞅不见。我不知姨奶奶走入黑暗的什么地方去了。
我静静坐着,一时觉得很空茫。
忽然,门又轻微地响了一声,接着是姨奶奶一声很轻的咳嗽,走到我跟前,说:“拿上,我给你偷了两个。”随即有什么东西冰凉地贴在了我的脸上。我一摸,是两个梨。“吃上,心上就不烧了。”姨奶奶悄悄地说着就爬了上来,睡下了,我听见她轻轻地说:“胡达呀,你饶恕者。”
我没说什么。我不知该说什么。
我在黑暗里悄悄儿吃着那两个梨,我没有吃出梨的味道,我记得我偷偷地哭了。
这场病以后,我对姨奶奶好了一些儿。但我对她的好,哪里比得上她待我的好,哪里比得上呢。我想,在我的生命里,如果某一天遭有不测,人说:“你亏了人了。”我会接受。
我亏过人。我亏过这个无依无靠视我为亲人的老人。
姨奶奶有许多许多的清规戒律。
饼干出现多少年了?水果糖出现多少年了?她从未吃过一块,从未吃过一颗。
回民在饮食上原本就有所选择与取舍,姨奶奶尤甚。这么说吧,凡是真主所造,又未经不值得信赖的人加工过的清真食物,她才吃。所以罐头她就不吃,机子面她就不吃,街上买来的肉她也不吃。
姨奶奶有许多“不吃”。
而且她与别人不同用一缸水。每搬到一处,她都有个要求,给她独自准备一个缸,小缸;再备一个缸子,小缸子。
她的这一要求是她见憎于人的主要原因。“都是个穆民嘛,谁的水不净?谁的缸不净?”后来有些厌她的亲戚如此说。
她却极固执于是。不满足她她就“搬家”。
我曾注意过姨奶奶的水缸,擦得很是黑亮,盖得很是严实。一丝儿微尘也不得入内。水缸向上不远的墙上,悬了一个小铁瓷缸子,也是极净。
姨奶奶待我挺好,挺好也不如待她的水缸好。要是我要用她的水缸,她就会说:“用大缸子去吧,这个不要动。”很决然,毫无商量的余地。
她要是出门干什么,必要庄重地叮嘱我:“舀水的话大缸里舀去,碎缸里没水。”
果真没水?待她出去,我偷偷揭开来看,哈,清凉凉一满缸水,哄谁?
姨奶奶还封斋。一般的穆斯林,一年封一个月斋,姨奶奶封几个月呢?不清楚,印象是她常封斋,常常在夜幕垂临时走出去望天空出没出星星?
反正她唤我起来时,已封上斋了,垂了头坐着,面前是一个小红桌子,小红桌子上一只香炉,香炉里燃了三根儿香,已临近尾声了。
满屋里都是香味儿。
经日经月,经月经年,常常如斯,不曾间歇过哪怕一天。我那时受着唯物主义教育,对姨奶奶的那种虔敬、那种执著、那种苦修一般的行为与思索漠然置之,我想,要是姨奶奶有我这么点文化,有我这么一套唯物主义常识,哪还会有那么多清规戒律吗?还会放了安乐不享,那样地去做无谓的沉思与苦修吗?
我那时很可怜姨奶奶。很为她悲哀。如今却轮到我为自己悲哀了。
我悲哀于自己的无知与浅薄,再想到姨奶奶的举止时,不禁肃然了许多,不禁悄悄儿生出敬意来。
深邃漫长的夜,一个年近九十的老人独对清灯(确实点过一盏煤油灯的)燃起三炷长香,而后垂首静坐,她在思索一些什么呢?她是否真在这般宁静的夜的静坐里听到了什么声音或看到了什么景象?
我后悔,我该问一问的。像姨奶奶那样一个漫长的生命,那样一个无依无靠的生命,要活到九十多岁,定然有其活着的根据与指望的。
不然,活着是多么地空茫而又绝望,活着是多么地寂寥而又无奈。
我没想到姨奶奶竟在宗教一事上求助于我。
那是一个晚上,姨奶奶从哪里摸出几个蜜枣儿,给我。看我吃了,她忽然有些害羞地拿出一片儿纸,极为珍爱地看看,又看我,欲言又止,难以启齿的样子。后来,终于说:“舍木,姨奶奶想麻烦麻烦你。”
我也注意那张纸了。我盯着那纸,说:“啥事儿?”
她又极珍爱地瞅瞅那纸,突兀地说:“你不要给人说。”
我不知是什么事儿,我不由地庄重了,我庄重着点点头。
姨奶奶有些羞赧地说:“这是点经,拱北上你爷给我写下的,叫你给我教。”
我一惊。
我知道这是什么。据说,嘎德忍耶门宦的精髓主要在“点香瓦”里头,一般情况下,这种“杜瓦”是秘而不宣的,掌门人要经过长期地考查、考验,觉得你确实够格了,确实能守得住了,才教给你,得这杜瓦的传授最早者,不会低于四十岁,有的人被考查了一生,也不曾得到这一点杜瓦。
不知为什么,我的心有些跳。
姨奶奶到了八十多岁,才得到了这点精髓!她有些掩饰不住地羞赧与兴奋:“你不要给人说,给你三奶奶都不要说。”
我点头。
“说了就不得了了。”我说我不说。她就让我净了手,然后把那片纸犹犹豫豫地交给了我。
上面是几行汉字,写得颇见功夫。我却不解,因仅仅是阿文的音译。便照着字给姨奶奶教,姨奶奶学得极认真极虔诚,像呀呀学语的婴儿跟他的母亲学第一句话一样。我教一句,她念一句。她学得很慢,感人的是那种坚韧无比的学习精神。
后来,我烦了。
姨奶奶锐气却丝毫无减,说:“再教一遍就中了,再教一遍。”教罢了,要睡时,她从我手里把那片纸讨回去了,安放她的性命一般珍藏起来。
花了几乎一个星期,我才教会了她。
她很高兴,如得了一个终身圆满的结果一样,吐一口气,说:“这一会我把舍木的济得了。”
又把那片纸讨回去了。
我说:“给我去吧。”
她竟怕夺似地扭了一下身躯,说:“给你?不得活了。”
又谆谆对我说:“你不要给人说,说了,胡达往死里罪呢。”她说得那般认真。
自那以后,她常有着一种超然的宁静与闲适;她的脸上,常有着一种收获了的喜悦与幸福;而且,我突然发现,姨奶奶的脸上还轻笼了一抹高贵的气质。
感谢那个礼拜五,三奶奶家清扫院子,把许多的东西都搬出来了。
就发现了一张发黄的照片,六寸左右。上面有很多很多男人女人还有娃娃。
三奶奶看了,忙拂去土尘说:“这是我们全家照,这是我。”她指着那个被一个女人抱着,还辨不出男娃女娃的小人儿说。我却注目于站在边儿上的一个少妇了。
那少妇二十五六模样,身材修长而匀称。黑白照,看不出她衣着的颜色,却较之于彩色更悦目。她薄冰上一般站着。头上裹一玄色手帕,极艺术,似一个刚从遥远飞临枝头、轻束了翅膀小憩的喜鹊。修长的手指相扣了拢在腹下,像无声地锁着一些什么。自然最动人的是她的容貌,最动人的是她的一双会说话的眼睛,含着轻愁与羞赧,还有一丝儿淡淡的迷朦,那样永远地瞅着一个位置。像一泓清冽的、流动的却没有声音的秋水。我肯定,除却有关的人,无论谁看这张照片,都会一眼发现这个少妇,都会因她的存在而忽略掉其他那么多人的存在。
我用襟子擦擦手,伸出一根手指去,指了一下那少妇,又匆匆抽回来,问三奶奶说:“这个是谁?”
三奶奶看了一眼,说:“这就是你姨奶奶。”
我是怎样地吃了一惊!
我不甘心似地又问:“就咱们家的这个姨奶奶?”
三奶奶嗯了一声。
我一下子就愣在那里。我不知我想了一些什么。一会儿走进那间小屋,看见姨奶奶依然那样低着头静坐的样子,我的目光有些酸涩。我不知我看到的眼前这老人是不是假像。我不知我看到的那张照片是不是张假相。
照片怎么会是假的呢?
老人怎么会是假的呢?
但那般美丽清雅的少妇,何以会成为这般老的形象呢?作为具体的姨奶奶,这两种相去甚远的形象哪个是她的真实呢?哪个是真实的她呢?
不容置疑的是,姨奶奶曾经美丽过。非常非常地美丽过。
我因此也相信了三奶奶说过的,姨奶奶险些儿成了司令太太一类的话。
我后来老是想起姨奶奶与郭司令之间一些难以述说的机缘与联系,我觉得那个郭司令在姨奶奶这一生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姨奶奶于郭司令,却丝毫不曾影响着他什么。当然他曾因姨奶奶而献出了一枚金戒指,但金戒指在郭司令,不过偶落身上的一丝儿微尘,存在与遗失都不会改变郭司令什么。
但郭司令却改变了姨奶奶整个一生!
为什么只郭司令拥有改变人的能力,而姨奶奶却没有呢?为什么呢?
说是那年,到处过队伍。姨奶奶的村子周围,也扎了一支人马。为首的就叫郭司令。
那年姨奶奶满了十七,长得比照片上不知强过了多少。许多的人家来说媒,姨奶奶大不给话,候着,指望结一个大瓜。
坏就坏在那天黄昏。
郭司令们去干什么,路过姨奶奶家,进去了,说牲口渴了饮一点。
适逢姨奶奶自灶房里出来提水,就被郭司令发现了。
那天,司令在姨奶奶家盘垣了很长时间,夜临了,吃了晚饭,郭司令从手指上脱下一只戒指,给姨奶奶大说:“老乡,你那个女子,我看上了。这是聘礼。你看啥时间方便我啥时间来迎。”说毕骑马走了。姨奶奶哭了一家。姨奶奶大说:“这个蛮子,这个蛮杂毛。”姨奶奶妈说:“咦,我把你个蛮子,你还想娶我的女子,看你想得好的,看你想得好的。”
姨奶奶只是哭,哭着说:“要给蛮子做婆姨,我就不活了。”
本家门里的人聚了商量,最后统一意见先将姨奶奶择个主儿嫁出去,再还他的戒指,要问的话,就说:“实在对不住,我们也想高攀呢,命苦者早找下了。”
免不了要担风险的。担吧。于是姨奶奶大就偷偷地放出话去,说原先请过媒人的人家现今谁来到最头就把女子给谁。
等了两天,没一个人来。
司令却遣人来问信了,问了姨奶奶大一头的汗,胡乱地吱唔过去了,于当夜悄悄儿把姨奶奶嫁到山南里,她丈夫比她大二十多岁。
姨奶奶见到丈夫时哭了,哭得极伤悲。姨奶奶大也流着泪说:“总比嫁给那蛮子好。”
然而,也正在姨奶奶出嫁的当天夜里不知因了什么原因,驻扎于村子周围的军队悄悄儿转移了,不知转移到哪里去了。
郭司令非但没来要人,连那枚戒指也遗落了。郭司令撤走的消息一传开,传来一片嗟叹声,一些钟情于姨奶奶的小伙儿恨得咬牙跺脚拔头发,可是迟了!
听说姨奶奶于那边闻了信,便开始上了一吊,没吊死;以后又上了几吊,都没吊死,便不再上吊,安安心心过日子。姨奶奶二十六上,五十多岁的男人过世了,没留下一男半女。这时节便有了一些说法,说姨奶奶是个苦命人。
后来,又有些人来说姨奶奶,不知什么原因,均遭到姨奶奶的拒绝。不知从哪里收养了一个女子,娘儿俩寂寂寞寞地过着日月。
我后来一想及姨奶奶的这段生活,脑子就很乱。我觉得人在这世上真正地处在一大片难以澄清难以超越的混沌之中,拥有生命,却惑于生命;拥有能力,却囿于命运;拥有双足,却迷于路途。
我常想:假设当初姨奶奶嫁与了郭司令,她整个一生,会是怎样一个流程?还会有这漂泊的命运吗?还会有这虔敬的念想吗?还会有这雪白的盖头,紧束的裤脚吗?
假设,郭司令来了,适逢姨奶奶不在或者没有从门里出来;或者郭司令的马渴了,他们却牵到另一家去饮。
再假设:郭司令见了姨奶奶,看上了姨奶奶,扔下了聘礼,可是有一个大胆的痴爱姨奶奶的后生却冒着大不韪娶走了姨奶奶,那将会多么美好!那样,郭司令这件事倒成了一件好事,它使这男的借此表白了他对爱情的坚贞,也使姨奶奶因此永生地感激着这个青年。多好,多好,这样多好呵!
还可以假设如是:姨奶奶大是个顶天立地的汉子,磨好了利斧,专等那蛮子来迎娶时冲上前劈翻。如此,也有个好结果的呀……
想着想着,被那一点极偶然的难以预卜的错位震撼不已:哦,片刻之后,连那婴儿也能看到的事实,片刻之前,竟连深睿的智者也不能预测!
偶然,那稍纵即逝的偶然,那突如其来的偶然,片刻之间,竟成就了如此悲苦的、难涯的、漫长的必然!
哦,空茫的生命,难卜的命运!
我含着泪水,盯着我附满疑惑的双足。我有时真不敢走动,我真怕自己这一双年青而又无知的脚,在片刻,一瞬之间走出一个偶然的失足,却让我永远地、必然地去承受,呵,那将是多大的灾难。
想起姨奶奶的一生,我的脑子就很乱很乱。我甚至迷惑了生与死的界限。
我不知我这样写是否还算一篇小说,但我早已不把它当一篇小说写了。我虽然不知道什么是小说,却听说小说可以虚构,而这里从人到事,哪里有半丝儿虚构呢?
既然不作为小说写了,就这么信马由缰地走吧。
那是一个什么日子我忘了,记得三爷与三奶奶去履行什么仪式走亲戚了,我晚夕回来,他们还没回来。
我回到家,偌大的院子一片静寂,吹着小风,树叶子微微地响着。大房里灯黑着。我与姨奶奶住的房子,窗上却亮着一片儿昏黄。三爷爷的院子很大,很静,一点儿声音也没。更高的地方是黑暗,是天空,还有几颗稀疏的星。
大院里很寂静。我走入屋里,见姨奶奶那样垂首静坐着,纹丝不动。屋里一点儿声音也没。
她没有发现我。我怀着欣喜悄悄儿退了出来,悄悄儿到大房里去了。
今晚有电视剧:《武松》。
我轻轻地推开了门,我没有打开灯,我悄悄儿向电视柜走去。到跟前,我拿手去找开关,却连电视也没摸到。电视呢?我静静地立在黑暗里想。我的心有些跳。就在这柜上嘛,昨儿夜里还在的嘛。
我于黑暗里摸到一把椅子,踩了,往更深处摸,突地一下就触到了什么,接着就是一声破天裂地的巨响。
我的心倏然一惊,再紧,再紧。我知道我闯下了什么祸。
我就那样,在黑暗里站在椅子上,久久地站着。我的周围都是恐惧,我被恐惧淹着。
后来,门忽然响了一声,“谁?”姨奶奶问。
我没有应声,这一刻我忽然害怕起姨奶奶来,她将是事实的第一个目击者。此刻任何一个知道事实的人都会使我胆战心惊。
灯亮了,地上一派狼藉。果然,果然是电视摔碎了,果然是电视!
姨奶奶还没有瞅见,说:“你站在那搭干啥?”
我说:“我……”我的泪水下来了。
姨奶奶终于发现了,她一时也有些呆了,久久地看着地上的一片狼藉,我一副六神无主的样子。“娃,你咋闯这个祸呢,你看你,你不要命了。”她慌乱地说。
我的嘴里没一点唾沫了,口好干。刚刚流出的那点泪,也干在了脸上,再没有泪水流下来。
你咋这么手闲,娃,多少钱的东西,你不想活了。”姨奶奶慌乱地说。我看见她的脸,惨白如纸,看样子她也怕了。后来我想虽则是我打了,但她也脱不了干系。
我立在粉碎的电视机前,像肇事的司机立于遭了车祸的人面前一样,满怀恐惧,没有言语。姨奶奶看了一会儿,突然上前来,蹲下,用那枯瘦如柴的手一块儿一块儿拼电视的残片,拼上了,掉了;拼上了,掉了。后来,她不拼了,在电视前沉默地蹲着,时间就那样毫不留情地冷酷地流逝着。
我害怕极了。早忘了武松,只盼望突然来一场地震,毁了这触目惊心的现场。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我听见姨奶奶说:“去,你睡去。”
我竟听话地移开了脚步。
“你睡去,你爷要问,你说不知道,你不要说你打的,记死。”我走到门上,她对我说。
我点点头。留下破碎的电视机与姨奶奶,回到了我们的小屋子。我很快就睡下了,我还为姨奶奶拉开了被子。共住四年多了,我第一次为姨奶奶铺开了被子。我下决心,以后日日要为姨奶奶铺被子。
后来我蒙了头听动静。
我听见大门响了,我觉得我的心于同时也被什么分成了两半儿。我听见爷爷奶奶自我的窗前走过去了。似走在我的心上。
好沉重,不敢呼吸。哑一声,大房的门开了,我一瞬间整个儿成了一只巨大的耳朵,专注地聆听。
好静。
但很快就听到了声音:
“简直胡闹……”
“太……妈的……”
我恐怖极了,我重新以被子蒙了我的头,我用手堵上了我的耳朵。
我不听了,我不听了。
我怕死了,我怕死了。
我在发抖。
我不听了。
呵,可怜的寄居的年届九旬的无依无靠的我的姨奶奶,你在说着一些什么?在那般的事实面前,在那般的阵势面前,可怜的老人,你怎样述说着电视从柜子到地上然后粉碎了的话呢?姨奶奶,我尊敬的老人,你是在替我承担灾难呢呀,你是为一个感到比你优越,漠然于你的呼唤与关心,把你排挤到炕角的混小子辩解呢呀!
姨奶奶,我的姨奶奶……我蒙着头,堵着耳朵,脑里胡乱地想着,想着,不知过了多久,大房里的声音息了。不知那屋里的人在干什么,又过了很长一段儿时间,我听见我们的小屋的门哑地响了一声,很忧伤。我听见姨奶奶进来了,我想开灯,却没有开,我悄悄地躺着,装着睡着了,我听见姨奶奶喘着气,悄悄地爬了上来。
睡吧,姨奶奶,我给您把被子铺开了,从今儿起,我要开始给您铺被子,直到永远。
“主啊,你饶恕者。”姨奶奶躺下了,这样叹了一声。
我的泪水就泉水一样涌了出来……
第二天早上,我正迷糊,却被姨奶奶唤了起来:“上学了,舍木。”她喊道。
我爬起来,见她依旧那样垂首静坐着,面前小桌上的香炉里,那三炷香早已燃尽了。
我洗了脸。我要走了。我第一次向姨奶奶告别道:“姨奶奶,您缓着,我走了。”
姨奶奶抬起头,看了我一眼,我发现一夜之间,老人又似衰老了许多:“啊,你走呢?你走。”
那天晚自习后,我回到三奶奶家时,大吃了一惊:
姨奶奶不见了!铺盖也不见了!
那间小屋子一时间空阔了许多,我的铺盖被方正地放在一角儿,那么孤独那么无助那么凄凉。
我忙去问三奶奶。“我姨奶奶呢?”我惶惶地问。
三奶奶奇怪地盯了我一眼,说:“走了,走西吉的红土崾岘了。”
呵,姨奶奶走了,姨奶奶“搬家”了。姨奶奶走了,走了。我四年的伴儿走了,为我铺被的人走了,为我叠被的人走了,唤我上学的人走了,给我梨吃的人走了,代问我父母好的人走了,受我冷落的人走了,替我受难的人走了……
呵,姨奶奶,我才准备为您铺床的呀,我才准备每天早晨向您道别的呀!哦,姨奶奶,姨奶奶!
我立在那里,不管爷爷奶奶的惊奇,一任我的泪水往下流……
那天夜里,我一个人睡在那个小屋里,我感到难以言说的孤独与凄凉,我觉得我失却了身边的温暖,好冷啊。
那天夜里,我没有想我大,我妈,我妹妹。我一心一意,不由自主,牵心动肺地想姨奶奶——这个与我共住了一千多个晚夕的孤苦无依的老人,我一边儿牵心动肺地想,一边儿牵心动肺地哭。我知道,姨奶奶是因我才“搬家”的。
在三奶奶家,虽则我们都是寄居,但,似乎,我的地位比姨奶奶高一些儿。姨奶奶,你以你衰微“贫贱”的身躯去承担如此重大的责任,哪里有好结果呢?我知道,您是因我才“搬家”的!我知道!
那个悲痛的晚夕,思念的晚夕,一个满怀愧疚的十五岁少年悄悄儿发了誓,发誓要对他的姨奶奶报恩。
可是誓言有没有攥着的拳头紧硬?谁的誓言用纯金铸成?
那个在悲痛里,在愧疚里,蘸着泪水书写誓言的少年,在不久以后竟忘却了他的姨奶奶。
让自己避开,归罪于时间,说,时间真是个奇异的东西。
是啊,时间真是个奇异无比的东西(只好如此说)。时间真是个忘恩负义的残酷的东西(只好如此说)。仅仅几年时间,我当时发誓为姨奶奶报恩的那种心情,就被它冲淡了,淡成一丝微风了,淡成无了。
几年时间,我考上了大学,我工作了,我生活愉快,心情舒畅,万事如意,我几乎不记得姨奶奶了,我几乎不记得我曾打碎过一台电视,一个九十岁的老奶奶因承担我的罪责而离开了寄居的地方。
我几乎忘了这些。我想人在愉快的时候真是健忘。
直到去年,极偶然的一天,极偶然的一件事情,使我对一惯“熟悉”的自己惑然了,使我对生惑然了,对死惑然了。
我卷入了不可知的漩涡而难以自拔。
我年青的生命常常因一些锋利的、难以回避的观念而动荡不安,时时刻刻处于一种困境,时时刻刻被什么威胁。
我深切地感到了活着的艰难。那种比缺衣少食艰难多少倍的艰难啊。
于是那安详地活着直到高寿的人多么叫我羡慕,我想他们所以安详,所以高寿,定然是有生的秘诀的。
便不由得想起了姨奶奶。
才想起了那个有恩于我的老人。
遗忘了这么长时间,突然想及,竟有了一种至为奇怪的感觉,竟觉得姨奶奶早做了古,与我共处的那段时间已恍若远古了。
我克制着这种感觉,忙忙到三奶奶家去询问,如若姨奶奶还活着,千里万里,我都要去寻她,不仅是答谢她的恩德,更重要是求她再救我一次,真正地救我一次,告诉我她凭什么活到了九十多岁?告诉我为什么要拥有这生命,拥有这生命到底是要干些什么?!我要问她,求她解答!
到三奶奶家,果然印证了我的感觉。姨奶奶殁了。
“无常得容易得很。”三奶奶却多话起来,历数了姨奶奶生前的诸多事迹与品性后,伤感地说:“早起起来说晕的,喝了点白糖水,笑着说:‘我怕没事了。’一阵阵儿就主啊主啊地喊着口唤了。”
我听着。我没有流泪。
不能为自己的活着欢笑,又何必伤悲于别人的无常呢。
想及姨奶奶疼我一场,无常了几个月我才知道,不免有了一丝难言的伤感,便掏出二十元钱,交待三奶奶,到姨奶奶的忌日上,出散一下,以表一下这个淡然了许多,微薄了许多的心愿。
而我却没有讨到我渴盼的答案。
出了门,站在院里,暖暖的日光照耀着辽远,恒久的寂寞。许多的树被伐了,只余了一棵老榆,又遭秋风落了叶子,几只土色的麻雀,于枯枝残杈上立了,啁啾着世人不解的喜悦或者痛苦。我蓦然觉得这院子好大好空阔好寂寥,这天空好高远好无限好难及。
我告别了三奶奶,出了门,走到了街上,
我没有问到答案。我后悔自己迟了一步。街上有许多的人,许多的人都生机盎然,兴致勃勃地活着。
我觉得自己很不和谐,忙踅身进入一条小巷里去了。
我想:心上没路时,走哪里不一样呢?
小巷深邃而又宁静,正适合我一个人走着胡乱想,我忽然想:即或姨奶奶没有古去,即或我找到了她,我是否便能讨得答案呢?即或我讨得了答案,那答案,可否正是我所寻找的答案?如果,如果……不,不是呢?
我不由得打了一个寒噤。
无论如何,活到九十多岁的姨奶奶定然是有个答案的。
无论如何,我要去寻找这个答案。
姨奶奶,疼我的我的姨奶奶,受我冷落的我的姨奶奶,替我承担罪责的我的姨奶奶,真正优越于我的我的姨奶奶,您安息吧。
而我还活着。
我还要活着。
去寻找那令我安详如您,高贵如您的答案……
附言:
三爷爷、三奶奶,设若你们能看到这篇文章,千万不要生气,千万不要误会。你们也是有恩于我的,我一直铭记着。请你们原谅我。
篇11:林清玄作品《清玄说禅》简介
林清玄简介|:
林清玄,1953年出生 ,笔名:秦情、林漓、林大悲、林晚啼、侠安、晴轩、远亭等。台湾高雄人,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诗人、学者。1953年生于中国台湾省高雄旗山。毕业于中国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曾任台湾《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他是台湾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也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作家”之一。
篇12:林清玄作品《清玄说禅》简介
会心便是契会于心,是将执著的分别之情超越,融会入一乘的心地,在无言之中冥合真谛。会心无所不在,无处不在。我们在父母温暖的怀抱、情人的深情之眼、苦难者虔诚的仰望中都可体验会心.甚至一朵花的温柔之开放、凄凉之凋零都有会心在焉,有会心的人读了本书必能契会于心,知道那真理不在远处.如六祖所说:“密在汝边!”恬淡自然,蕴涵佛理,这是林清玄作品的特色,他的文字如清澈的`山泉、和熙的清风,散发着淡淡的自然气息。字里行间那富有禅意的世界,让人感觉到感恩与善良,也让人内心充满宁静与关爱.他别样的文字,犹如混沌世间的一片净土,一缕莲花的清香。
★ 四季之美教学设计
【清少纳言简介(锦集12篇)】相关文章:
人教实验版五年级语文下册3《白杨》教案2022-04-30
清英校园美三年级写景作文2022-10-15
急脾气朋友的情绪管理书籍2022-08-19
我的幸福源于小事作文2023-11-07
小学写景作文:四季的美2022-04-29
关于细微作文高一合集2023-10-03
细微优秀作文2023-01-06
《花未眠》2023-06-27
《花未眠》...2022-06-30
幸福源于心态作文2022-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