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电大范文资产减值

时间:2022-08-29 08:06:23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台州电大范文资产减值(精选15篇)由网友“青春制作人”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台州电大范文资产减值,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台州电大范文资产减值

篇1:浅谈资产减值会计

浅谈资产减值会计

摘要: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暂在股份有限公司范围内执行,新制度及颁布的新准则全面接受资产减值观念。本文试对资产减值会计的产生、发展,对市场经济的作用,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冲击,以及会计人员应如何正确计提减值,使会计信息具备可靠性进行论述。

在20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中,我国全面接受资产减值观念,它是这次会计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资产减值会计的产生、发展及其基本作用,从而更好地利用它为会计报表信息使用者服务。

在1993年会计制度改革时,我国的会计制度中第一次明确地接受资产减值的观念,允许所有企业针对应收账款这一流动资产项目计提减值一坏账准备,但政府对计提幅度给予了较严格的限制。这是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发端。那么,当时为什么会接受资产减值这一观念呢?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实际情况有着深刻的联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品经济发展日益深入,到20世纪90年代初,企业间出现大量“三角债”,企业会计报表中应收账款的余额越来越大,而且部分企业甚至包括部分国有企业因经营不善已破产或事实上到了难以维继的程度,企业会计报表中列示的长期挂账的应收账款的可收回性受到质疑,其余额也就不再真实,这些已严重影响到企业日常生产经营。1993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产经营风险加大,经营困难、破产倒闭日益频繁,使得企业的应收账款实际上总有一部分收不回来。根据谨慎原则,所以接受了资产减值观念。 随着市场经济逐步发展,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会计报表提供的信息成为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而我们却发现企业会计报表报告的资产项目的账面价值与其实际价值不符的现象日益严重,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投资者决策判断,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扩大计提资产减值的范围与幅度,消除资产项目的账面价值与其实际价值不符的现象。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使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资产更符合资产要素的定义,体现了客观性的原则,能真实、准确地反映企业会计期末资产的价值,降低会计报表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风险。我国于和年在适用于股份公司尤其是针对上市公司的会计规范中,分别将计提减值的范围由1项资产扩大到4项资产(分别是应收账款、存货、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又由4项资产扩大到8项资产(分别是应收账款、存货、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委托贷款、无形资产),至此计提减值的范围已覆盖会计报表中主要资产项目。资产减值计提幅度也从由政府严格限制逐步过渡到由企业根据相关标准自行判断,满足了企业自身发展和会计报表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从上述历史背景的回顾可以看出,资产减值会计的产生与发展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与蓬勃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本文认为,市场经济为资产减值会计提供了产生与发展的环境,独立、自主经营的企业为资产减值会计提供了执行主体,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分离为资产减值会计提供了实施的可能。从会计理论方面,关于资产这一会计要素的界定为资产减值会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新《企业会计制度》中,资产定义是:“资产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在每一会计期期末,用该项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为该项资产估价,发现预期经济利益小于资产账面净值,即可通过计提资产减值反映这一现象。所以,资产减值会计是为满足会计报表信息使用者准确了解企业资产实际价值服务的,它是以“决策有用论”这一会计目标为导向,而不是以“受托责任论”为导向的。

下面以新《企业会计制度》中关于固定资产项目的规定为例来作一说明。按“受托责任论”这一会计目标的要求,会计报表提供的信息应说明受托责任的完成情况。要求了解的会计信息应尽可能地精确与客观。从会计计量属性来看,固定资产项目运用历史成本计量才最客观、最精确。因此,它倾向于要求采用历史成本反映固定资产的相关信息。而“决策有用论”这一会计目标是以满足会计报表信息使用者决策的会计信息需求为宗旨,要求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只要某个项目的价格或价值变动能够可靠地予以计量,且对决策具有相关性,就应当确认有关价值的变化。对决策最有用的会计信息就是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因此,它更倾向于要求会计报表能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所以通过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实现这些要求。

新《企业会计制度》关于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规定如下:

1.总体要求

“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企业应当合理地计

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但不得计提秘密准备”。

2.计提范围

“企业所有固定资产”。

3.计提方法

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

4.计提金额

企业根据固定资产是否出现以下迹象自行判断计提金额。

(1)固定资产的市场价值已经大幅度下跌,并已远远低于账面资产的价值。

(2)有证据表明资产已经陈旧过时或已经发生损毁。

(3)其他迹象表明资产预期为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已远远低于原有的估计。当出现以下情况之一时,可按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全额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①长期闲置不用,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再使用,且已无转让价值的'固定资产。

②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已不可使用的固定资产。

③虽然固定资产尚可使用,但使用后产生大量不合格品的固定资产。

④已遭毁损,以至于不再具有使用价值的固定资产。

⑤其他实质上已经不能再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固定资产。

5.计提基础

按固定资产单项项目计提。

企业根据上述规定应当在会计期末时按照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进行计量,对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应当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而且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作为固定资产净值的减项列示于资产负债表。会计报表信息使用者通过会计报表披露的信息就可以了解企业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

目前,新《企业会计制度》中固定资产项目的抵减项目有两项: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两个抵减项目分设的原因及两者是否可合并成一项反映,存有相当争议。本文认为两者分设是必须的,不能合并成一项反映。两个抵减项目的存在是满足不同方面信息需求的产物。计提折旧是为了反映固定资产的损耗,确切地讲是为了反映与生产经营有关的损耗。遵循的是会计要素计量确认的一般要求――配比原则。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是为了反映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即为了会计报表信息使用者了解固定资产目前的实际价值。遵循的是一种会计信息质量的一般要求――相关性原则。因此,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与累计折旧的核算有着不同的理论基础,满足不同的目的和核算要求。两者必须相互独立地存在,不能混同。 从对固定资产项目计提减值的分析可以看出资产减值会计在财务会计中是必需的且日益重要。目前实施的资产减值会计迫切要求会计人员提高自身素质,摈弃旧观念,积极、充分地了解资产质量方面的信息,与企业其他相关部门合作,合理确定资产的实际价值,进而遵循相关会计规范,确定资产减值,为会计报表信息使用者提供有效的决策信息。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制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一固定资

篇2:资产减值会计论文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环境中伴随着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和同时有较大风险,因此,使得资产减值会计成为会计规范的重要研究内容,本人将对资产减值会计有关内容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资产减值;盈余管理

美国著名会计学家迈克尔・查特菲尔德说过:“会计主要是应一定时期的商业需要而发展的,并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在资产减值会计中,资产的价值计量是核心问题。

很多国家的准则机构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纷纷制定了资产减值会计准则,以规范资产减值会计的执行实务。

因此,本文将对对资产减值会计计量属性问题进行研究。

1、概念的界定和辨析

(1)资产 资产是企业最重要的经济资源,它有很多的会计要素,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资产,它可分为两种资产,净资产和负资产。

负资产即为负债,净资产即为所有者的权益。

因此,各种会计要素的定义都直接或间接来自资产的定义。

就目前资产的定义,存在着三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未来经济利益观、成本观以及财产权利观。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资产即为“未来经济利益”,企业做出资产购置决策,应源于在资产带来的预期里,高于或等于其市场价格时而做出资产购置决策。

(2)资产减值 资产减值是指因外部因素、内部使用方式或范围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企业资产使用价值产生降低的现象。

因此,这种减值一般是非预期的、偶然的。

(3)会计计量 美国会计学会(AAA)发表的《会计计量基础委员会报告》对会计计量的定义是:按照规则,在观察和记录的基础上,将数字分配给一个主体的过去、现在或未来的经济现象。

财务会计是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对于这个以定量化为主的信息,它必须既用文字又用数字来描述。

会计计量主要包括两个要素:计量属性和计量单位。

2、资产减值会计理论问题

资产减值的这种实质是由经济环境决定的,从而在理论上,资产的价值在存在了变化的前提下,减值的发生也会随之变化。

如果当资产价值发生了减损的时候,就会全面的反映企业资产的现时价值状况,降低或转移潜在的风险。

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来看资产减值会计理论。

(1)固定资产减值与固定资产折旧 固定资产减值是一种资产计量方法,它本着“资产是未来的经济利益”的原则为出发点,记录固定资产实际价值的减少,固定资产折旧是企业对固定资产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而做出合理估计,并在有效使用年限内分配成本的一个过程,是固定资产参与经营活动而消耗的部分。

由此可见,二者的性质和出发点不同。

(2)资产减值会计的目标 资产减值会计的目标,为关于企业现金流动的信息和关于经营业绩及资源变动的信息。

资产减值会计作为财务会计领域的一个分支,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因此其目标要求自然离不开财务会计的总目标。

(3)资产减值会计的相关性和可靠性 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两者之间是有一定矛盾的,资产减值会计会能够对减值引起的差异在当期进行修正,可以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的反馈,从而提高效率。

资产减值会计的相关性的信息需具备三个因素: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

而可靠性的信息需要具体的三个因素为:反映真实性、可核性和中立性。

(4)资产减值会计的制度规范

3、资产发生减值的迹象特征

资产发生减值的迹象表现在某项资产如果存在减值迹象时,应当估计其可收回时的金额,并以确定减值损失。

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层次:

(1)从环境上看,即当相关的市场技术因素的变换(或资产提供服务的市场),在现在或者在一定的发展之后产生了变化,这样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2)从价值上看,即企业净资产账面价值与其资产的市场资本化金额相比较大的时候,对企业会产生负面影响;

(3)如果从使用方式分析,即资产的使用方式或程度已经发生或即将发生重大变化,对企业会产生负面影响。

资产类型与其减值确认应用标准对照表

4、资产减值会计计量的标准

资产减值的计量标准有五个主要方面:第一现行成本或重置成本,第二现行市价;第三、销售净价;第四、可变现净值;第五、未来现金流量折现值等。

(1)现行成本或重置成本。

(2)现行市价。

(3)可变现净值。

(4)现金流量折现值。

5、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动机

从对企业提取资产减值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准备的经济动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盈余管理因素

经理人变更。

经理人员发生变更和以前年度曾经提取过减值准备的企业更倾向于提取较高比例的减值准备。

(2)利润平滑

利润平滑对固定资产、存货等资产的减值政策影响较小,但是对那些易于操纵的商誉以及资产重组费用等资产的减值政策,会有相对明显的影响。

6、资产减值与市场反应

(1)信息含量研究

存货减值与资产减值是存在区别的,存货减值具有盈余管理的动机,资产重组发生的减值准备的动机是未来的现金流量可能提高。

因此,经过调查研究可以发现,市场对于存货减值准备的反应是负面的反应,而对于资产重组发生的减值则是准备呈正面的影响。

(2)关联影响

在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将一些企业,利用季度盈余、股价和市净率作等指标关联起来进行研究后,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投资者将资产更多的算在研究开发费用上,而对于已经公布的利润盈余,投资者将会考虑到减值冲销的因素中。

结束语

在现阶段会计对资产减值的研究也逐渐地重视起来,而且从研究的结果来看,已取得一些成果,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是一个有利地促进作用。

而财务会计的工作中,会计计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而资产减值是一个重要环节。

资产减值会计中现在应该重点解决如何计量资产减值损失的问题,而这个问题主要取决于减值资产的价值的计量。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化,为适应会计行业跨越式发展,资产减值会计的研究必须要满足会计自身发展的需求,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篇3:资产减值会计

资产减值会计

摘要:资产减值会计在我国的发展,不管在理论上还是在实务上都很不完善,资产减值会计政策的选择成为有些上市公司操纵盈余的工具,引起了人们高度关注。本文阐述资产减值会计的概念及其确认、计量和披露等问题,对资产减值会计应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提出健全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建议。

关键词:资产减值会计;资产减值确认

一、资产减值会计相关概念

(一)资产减值。从会计学角度来看,资产减值是历史成本与可收回金额这两种计量属性,对同一资产进行计量时所产生的计量差异。这种计量差异源于社会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当可收回金额低于资产历史成本时,资产的账面金额就不能反映其真实价值,该资产就发生了减值,二者的差额即为资产减值。资产减值的本质是资产的现时经济利益预期低于原记账时对利益的评估值。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为了进一步规范资产减值会计颁布了《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资产减值》,规定:如果资产的账面价值超过通过使用或销售而收回的价值,该资产就是按超过其可收回价值计量的,如果是这样,该资产应视为已经减值,企业应当确认资产减值损失。我国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中规定:资产减值是资产的账面价值超过其可收回金额的差额。从实质内容上看,我国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的规定保持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一致性。

(二)资产减值会计。根据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要求,当资产发生减值时,财务会计应该正确反映该资产减值。资产减值会计试图部分地用价值计量弥补成本计量的不足,将资产账面金额大于实际价值部分的确认减值损失或费用,其目的是通过反映客观存在的资产减值的减少,全面公允地反映企业资产的现实价值状况,揭示潜在风险,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正确决策提供相关信息。其核算对象是资产负债表上的特定资产,其实质是对减值资产按减值后的现行价值进行重新计量,当企业的账面成本高于资产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时,记录一笔资产减值损失。

二、资产减值会计的程序

(一)资产减值会计的确认。我国新准则对资产减值计提时间作了明确说明:“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因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无论是否存在减值迹象,每年都应当进行减值测试。”

新准则还规定了采用经济性标准确认减值损失,以对资产的计量为基础,在资产的可收金额小于其账面价值时确认一项减值损失,确认与计量都采用可收回金额(公允价值减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孰高)这一标准。

(二)资产减值会计的计量。任何客体都具有可以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计量的特性,会计作为被计量客体当然也不例外。因此,可供选择的资产计量属性有很多,除传统的历史成本外,还包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实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

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计量主要采用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和可收回金额等三种方法。对于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和委托贷款减值计量方法采用可收回金额。新准则规定,资产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其中,所谓处置费用应该包括处置资产相关的法律费用、缴纳的各种税费、搬运费及为达到预期可销售状态的直接费用等。新准则对资产的销售协议价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以及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的计量提供了较为详细的应用指南,更便于实务操作。

(三)资产减值会计的信息披露。只要求企业对计提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在期末对外提供财务会计报告时,以“资产负债表”附表的形式,即“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披露,披露内容包括: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年初金额、本期增减变动金额及年末金额。

随着2月15日《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等相关准则的发布,新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信息披露的规定明显增加。如,对于发生重大资产减值损失信息的披露应包括导致每项重大资产减值损失的原因、当期确认的重大资产减值损失的金额和可收回金额的确定方法;对于分摊到某资产组的商誉的账面价值占商誉账面价值总额的比例重大的,应披露分摊到该资产组的商誉的账面价值、该资产组可收回金额的确定方法;商誉的全部或者部分账面价值分摊到多个资产组、且分摊到每个资产组的商誉的账面价值占商誉账面价值总额的比例重大的,应披露分摊到上述资产组的商誉的账面价值合计、采用的关键假设及其依据、企业管理层在确定各关键假设相关的价值时是否与企业历史经验或者外部信息来源相一致。

三、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当局存在盈余管理行为。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当局(包括经理人和董事会)为了获得某种个人利益,在不违反相关会计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利用会计制度所存在的漏洞调整企业的会计盈余,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市场价值达到最大的一种行为。现代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产生了股东和管理者,由于管理者通常比股东更了解企业的内部信息,使得他们可以利用各种盈余管理手段来获得能够增加自身报酬或拥有更多晋升机会的财务成果。由于我国资产减值会计政策的灵活性以及较大的可选择空间,正好为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条件。

(二)外部监督力量薄弱。国家虽然制定了资产减值会计的相关政策,然而对这些政策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情况却没有进行及时的监督。作为审核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真实合法的审计,也由于难度增加,未能起到应有的`监督作用。新制度规定,如果企业不恰当地计提或转回减值准备,应作为重大会计差错调整以前年度留存收益及相关项目。但由于会计制度并未规定明确的减值确认和计量的标准,企业在减值计提方面的选择很多,主观性也很强。不同企业,甚至同一企业不同财务人员对同一资产的减值情况的判断可能并不相同,审计人员很难判断谁对谁错。这样即使上市公司利用减值准备进行利润操纵,审计人员也很难发现,或者无法取得足够的审计证据证明利润操纵行为存在。

四、完善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对策

(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狭义的公司治理主要是指公司内部股东、董事、监事及经理层之间的关系,广义的公司治理还包括与利益相关者(如员工、客户、存款人和社会公众等)之间的关系。公司需要有相适应的组织体制和管理机构,使之具有决策能力、管理能力,行使权力,承担责任,相互监督,这种体制和机构被称为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无论是经营业绩好的公司,还是经营业绩差的公司,都需要在法人治理结构方面狠下功夫,以此提高上市公司依法运作的自觉性和自律性,促使信息披露工作真正走上良性循环。因此,应完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人员的职能,加强股东会、监事会及独立董事的监督职能,建立现代的企业制度。同时,加强信息的披露,上市公司所选择的会计政策及会计政策的变更,变更的理由及其影响应向各利益相关方披露,各利益相关者或监事会有权要求管理当局对不合理的会计政策做出解释或予以披露。

(二)加强资产减值的信息披露监管。证券监管部门应加大对企业会计选择权的监管力度和对执行情况的检查,强制上市公司披露会计选择对利润的影响程度,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透明度。除了对披露要求强制化、细化,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的格式与内容外,作为上市公司监管部门的证监会,还应加强信息披露的检查力度,对未按规定进行披露的上市公司予以严惩。

五、小结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导致资产减值的因素广泛存在,企业资产面临减值成为不争的事实,会计信息使用者要进行正确的决策就需要资产减值的相关信息。资产减值会计通过资产减值的确认、计量、披露向信息使用者提供资产减值的相关信息。而通过研究发现,由于资产减值会计政策的灵活性,特别是资产减值确认、计量方面需要大量的会计估计,使得资产减值的计提在我国现有市场条件下成为上市公司操纵盈余的工具。要改变这种状况就需不断地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从而确保资产减值会计制度的有效实施。

篇4:资产减值会计论文

摘 要:在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资产减值会计理论问题进行探讨并对实际应用情况进行分析。

首先概述资产减值的涵义,然后结合资产减值实施中尚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完善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建议。

关键词:资产减值;计量;对策

篇5:资产减值带来了什么

资产减值带来了什么

目前许多国际会计准则都涉及到资产减值问题,如存货、投资、固定资产、建造合同、职工福利、所得税等。就资产减值制定国际会计准则,有助于保持资产减值会计核算方法的一致性。我国财政部1月27日颁布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第一次对股份有限公司提取资产减值准备作出了具体的规定。最近财政部颁发了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明确规范了资产减值迹象的判断、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量、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与计量、资产组的认定及其减值的处理、商誉的减值测试与处理以及有关资产减值的披露等具体问题。这再次将人们的视线引向资产减值。

一、资产减值的理论渊源

(一)资产定义的演进

资产是会计学中最重要的概念,科学的资产观念或理论是财务会计理论与方法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迁,资产的本质、特性、存在形态都在发生变化。

日前比较流行的资产定义体现了未来经济利益观的观点。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 6号(SFA NO.6)中提出:“资产是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它是特定个体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中所取得或加以控制的。” 未来经济利益观认为,资产的本质在于它蕴藏着未来的经济利益。因此,对资产的确认或判断不能看它的取得是否支付了代价,而要看它是否蕴藏着未来的经济利益。

对于资产的定义,我国的会计准则也有关键性的变化。1992年《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将资产定义为: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这一定义,忽略了作为企业资产应当具有的最基本的性质,即资产应当是“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国务院第287号令发布,自1月1日起施行)第九条中对资产进行了重新定义: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了《企业会计制度》。对比两个定义可以看出,《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中的资产定义将资产的内涵真正揭示了出来,强调资产的实质是预期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而原定义却忽视了这一点。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产必须具备有用性和盈利性,具有为企业服务的能力或潜力、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或者控制别人得到的这种利益都应该是企业的资产。相反,如果企业某项财产预期不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则该财产不能确认为企业的资产,如待处理财产损失预期不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入企业,则不能作为企业的资产。

(二)资产减值会计的实质

会计学意义上的资产,与经济学意义上的“财富”、“资财”等概念有着极深的渊源,其真正的价值在于目前及未来利益。将资产定义为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就把财务会计的重心由损益表转向了资产负债表。虽然,这一定义是否完全适用于“会计学”,仍然存在争议,但是,它概括了资产的本质,应该说比较符合企业持有资产的目的,因为,从一个持续经营的企业来说,它持有资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未来的经济利益。从理论的角度讲,如果将资产定义为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那么,当企业的账面成本高于该资产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时,记录一笔资产减值损失是符合逻辑的,这就是资产减值会计的实质。

总体而言,从宏观上看,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时期,因此在政策上仍存在不确定性。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确认企业资产可能或已经发生的减值,以减少决策风险,就成为一种必然。美国会计学家查特菲尔德曾指出,“会计的发展是反应性的”。所以,减值会计的产生和发展不仅是稳健性原则的重要体现和运用范例,而且也反映了社会经济环境的客观要求。

二、资产减值的发展历程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6月作出制定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决定,并于196月正式发布了《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资产减值》(IAS 36)。 IAS 36适用范围很广,它适用于各种有形资产、无形资产和金融资产,除了存货、建造合同形成的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雇员福利形成的资产、 IAS 32范围内的金融资产。因为适用于这些资产的现行国际会计准则己经包含了其确认和计量的特定要求,IAS 36也适用于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且按照重估金额记录的资产。IAS36指出,在每一个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评估是否存在资产可能己经减值的迹象。如果存在这种迹象,企业应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当一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时,应对资产减值至可收回金额,并将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在会计上对资产的减值损失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这就是资产减值会计。资产减值会计以决策有用论为指导,完全突破了“历史成本原则”和“实现原则”,在计量中采用多重计量原则,是会计理论的一个重要突破。

就我国而言,对资产减值的研究与运用到目前为止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在《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中,自年开始,要求境外上市公司、香港上市公司、在境外发行外资股的公司计提“四项准备”,即坏账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对其他上市公司可按此规定执行,而对非上市公司仅要求计提坏账准备。二是发布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有关会计处理问题补充规定》将四项减值准备的使用范围扩大到所有股份有限公司。三是从20起在股份有限公司范围内执行的《企业会计制度》中,把“四项准备”扩大到“八项准备”,增加了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委托贷款减值准备。并规定:从年1月1日起,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地预计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减值准备。

三、资产减值:一把双刃剑

根据学界对于资产减值的利弊分析,资产减值政策使企业更稳健地确认当期收益,更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但不可否认,出于某种需要(如保配、扭亏等),新政策也有可能成为企业盈余管理的手段,尤其在实施新政策的第一年(即19),企业可以利用“追溯调整法”将当年度或以后年度的损失追溯到以前年度,或将以后年度的收益提前在本期确认。同时,还可以通过对当年度资产减值准备提取方法的选择,少提或多提减值准备,以影响当年度的盈利。故这也不得不要求对企业会计准则的细节进行及时地修缮。

(一) 包含减值准备后的会计数据更具决策相关性

有关专家对沪深两市实证研究表明自资产减值准备制度实施以来的2001和 两年,尽管某些上市公司利用了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但整体上,上市公司提供的资产减值准备数据具有信息增量,上市公司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后的会计盈余数据比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前的会计盈余数据更具决策相关性,计提减值准备后的会计数据对公司股票的市场回报率有更强的解释力。

(二)存在某些上市公司利用计提减值准备进行利润操纵的现象

有关专家对资产减值准备通过不同的方法和视角进行了实证研究,较一致地得出了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政策进行盈余管理的结论。他们通过对2001和2002两年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情况的分析和实证研究,认为存在某些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会计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如通过巨额计提“一次亏足”和利用减值准备转回防亏。尤其是巨亏和微利这两类公司表现明显,巨亏公司多利用减值机会“一次亏足”,而微利公司当年转回数要大于当年计提数,利用减值准备增加当年利润的现象突出。

据媒体报道,,上市公司年报披露计提各项减值准备超过1亿元的上市公司达24家,有20家ST公司;各项减值准备超过公司净利润50%以上的上市公司有27家,有20家ST公司;同时,有10家ST公司通过冲回前期减值准备“扭亏为盈”。,上市公司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转回占八项减值准备的23%,仅次于坏账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年报也有类似现象。这显著说明了某些类型的上市公司通过计提减值准备操纵利润的严重程度,其中由于固定资产在企业资产中所占比例较大,影响面宽,利用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也就占相当大的比例。

四、资产减值:操纵利润的工具?

资产减值的背后,不光是准则因素, 更重要的是制度因素。这实质意味着不同利益集团间的博弈,而资产减值会计所涉及的利益之争尤其复杂。它不仅关系到企业与企业间的利益之争,还直接关系到企业股东与管理层的'利益之争。这些矛盾都直接影响到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实施效果。所以要企业真实地计提资产减值,一方面是技术问题,有赖于公允价值的研究,因为它提供一种客观的标准;但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与管理者的诚信问题。如果企业不诚信,即使技术再完美,也同样容易被管理层绕过,而使资产减值沦为管理层操纵利润的工具。但就资产减值会计规范本身而言,它只可能解决资产减值技术上的问题,公司治理和管理者诚信问题已经超出它的能力范围。然而,即使只是减值技术上的标准也还是难以确定的,因为目前公允价值的研究尚不完善,比如有些特别制造的资产价值要么难以确定其市场价格,要么可以确定但成本很高。因此对于这个难度系数很高的问题,不可能光靠这一项规范就可以解决,它需要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公允价值、管理者诚信等基础性工作的支持。

权衡减值与不减值的利弊,显然是减值要比不减值好,这也被我国会计改革的历史经验所证明,也是被国际会计发展的历史所证明

正确看待资产减值

――访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李明博士

- 本刊记者 黄 征

长期以来,由于受历史遗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的企业界普遍存在着高估资产价值的现象。因此,企业通过确认资产价值,可将长期积累的不良资产泡沫予以消化,提高资产的质量,使资产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未来获取经济利益的能力。同时,通过确认资产减值,还可使企业减少当期应纳税款,增加自身积累,提高其抵御风险的能力;而另一方面近几年年报显示,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转回在某些上市公司的年报中挑起了制造利润的大梁,成为T族公司扭亏、亏损公司避亏以及上市公司调节利润的法宝。最近财政部颁发了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明确规范了资产减值迹象的判断、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量、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与计量、资产组的认定及其减值的处理、商誉的减值测试与处理以及有关资产减值的披露等具体问题。由此资产减值问题再次引起了会计理论和实务界的高度关注。近日,本刊记者就有关资产减值的一些问题采访了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财务会计教研室主任李明博士。

《中国总会计师》:感谢李明主任在百忙中接受我们的采访,首先我们想请您谈一谈会计上要对资产减值处理的原因是什么?

李明博士:很高兴接受贵刊的采访,来共同探讨关于资产减值的话题。我想会计上要对资产减值处理的根本原因在于会计要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客观、有用的信息,即既要客观公允反映经济事项,又要能够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利用会计信息进行决策。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会计发展至今已形成一整套的为这个目的服务的逻辑结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有一个重要的会计反映精神,即稳健精神(后来演变为谨慎原则),这种精神的核心在于:当有几种会计方案可以选择且每种方案都有合理依据时,会计应该尽可能选择那种对业主权益产生有利影响最小的那种,即最不能引起信息使用者乐观预计的那种方案。就资产而言,它实质上是企业出于特定经营目的而拥有或控制的一种经济资源,企业拥有或控制这种资源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在未来获取经济利益。从经济学意义上看,其价值是动态变化的。如果其获取未来经济利益的能力降低,则其获利能力的价值表现也会随之降低。这时,无论从相关性角度还是处于稳健考虑,会计都要对此价值的降低予以反映,这就是资产价值的根本原因所在。比如企业购买了一台计算机用于办公。12月10日购买时是1万元,假如只用了20天,市场上出现了比其使用性能好,且价格为9千元的计算机,这时,尽管这个计算机还算是新的,但其技术使用价值已经降低,其能够帮助企业获取未来经济利益的能力已经下降,它获利能力的价值表现已经不是1万元,最多只能是9千元。为了稳健客观反映这项经济事实并为信息使用者通过决策提供有用信息,会计就应该在12月31日这个报表日对该计算机计提1千元资产减值准备,以报告该计算机只值9千元的事实。如果不反映此事,则会计信息使用者会以为该计算机还值1万元(未提折旧),净资产中就多了1千元,实际上这个1千元是虚的,如果不计提者1千元的资产减值,等于是误导了投资者。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会计进行资产减值处理的根本原因在于要为会计信息使用者通过决策提供有用信息。

《中国总会计师》:最近财政部颁发了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明确规范了资产减值迹象的判断、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量、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与计量等具体问题。那么关于减值准备及其会计规范建设方面,您又有何看法?

李明博士:由于客观经济环境与经济事项内涵的复杂性,导致会计人员经常要面临一些不确定性而进行职业判断,会计对减值准备的判断也是如此。实际上,准则或制度制定机构在起草会计规范时所面临的情况还要复杂。因为,具体会计人员所面临的是一种或几种情况需要判断,而制度制定人员需要将各种情况统筹考虑到,并且要以最简洁的文字将那些具体情况予以概括,并要权衡分析各种方案执行结果的利弊以取舍,其中涉及的因素很多。事实上,世界上任何组织及任何国家所制定的会计规范都不可能做到首发就尽善尽美,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一项制度或准则的执行效果,一般都要经过发布―执行―修订的多次磨合才能渐臻完善。这个规律已被国际准则制定机构的实践所证明。从制度过程看,已颁布的准则和制度最多只能对已发生的或可以准确预知的经济事项进行规范,制度不可能脱离实际,并且制定制度的人对实践的认知也有一个过程,不能保证所出制度完美无缺。现在看来,现行的资产减值

会计制度确实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实践中确实也有部分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公司盈余操作。正是由于重视这种现象并本着力图解决的想法,财政部在今年发布了资产减值准则征求意见稿。应该说,这个稿子是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认真分析借鉴国际经验,并针对我国现实国情的基础上成稿的。其内容较之现行资产减值制度有了很大改善,有关判断依据规定得比较详细,更便于实际操作。如,列举了7项具体的减值判断依据;较为合理地界定了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量方法及相关价值的内容组成;对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确定、现值计算方法及相关参数的选择依据作了较为细致的规定;为了防止企业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操纵,明确规定资产减值一经确认,不得在以后会计期间转回;对难以认定单项资产可收回金额的系列资产的减值,较为明确地界定了资产组的边界;对商誉资产的减值测试方法提出了较为简便易行的操作方法;对资产减值信息披露作出了较为合理的披露规定。我认为,新的减值准则的出台,一定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操纵的行为。我个人十分赞同征求意见稿中减值不能转回的规定。减值的不可转回对抑制企业利用减值进行年度间利润平滑的行为,有较强的针对性。事实上,美国对长期资产的减值也是不允许转回的。当然,这个稿子目前还不能说十分完美,我们也不能指望减值准则的出台就能完全解决上市公司利用减值进行会计或其它操纵以误导投资者的行为。准则执行效果的高低,至少取决于四大因素:一是准则本身的质量;二是准则应用的经济环境及公司治理状况;三是监管的权威性与效率;四是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和道德操守。这四个方面相辅相成,综合性地影响着准则执行效果。

《中国总会计师》:一些企业利用会计法规准则中的灵活性、不完善性来操纵会计利润的行为日益严重,就“资产减值准备”的问题而言,更是被一些企业为达到自身目的进行随意调整的行为愈演愈烈。您认为如何从根本上避免资产减值的负面效果?

李明博士:我不清楚这个负面效果具体指什么。我个人认为,资产减值处理本身,只要是客观合理的,应该不会有什么负面效果。如果企业故意利用减值技术进行盈余操纵,那只能说这个操作行为本身有问题,而不是减值技术的问题。权衡减值与不减值的利弊,显然是减值要比不减值好,这也被我国会计改革的历史经验所证明,也是被国际会计发展的历史所证明。我想,这里所谈及的避免减值负面效果问题,实际上是从根本上避免企业会计操作问题,这个问题十分复杂,涉及面太广,这里就不展开讨论了。

《中国总会计师》:“八项计提”是上市公司会计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请您谈一谈 “八项计提”在我国运用的情况。

李明博士:按照会计核算一般原则中的谨慎性原则和真实性原则,财政部[]35号文增加了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加上计提应收款项坏账准备,统称“四项计提”。该文强调了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一定程度上能防止上市公司将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中有些无法收回的投资空挂在账面上;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在一定程度上能如实反映公司存货的真正价值,避免了存货中潜在的亏损因素。2001年初,在财政部最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中,企业要计提的会计准备从四项扩大到了八项。因此,过去的“四项计提”被“八项计提”所取代。新增的四项计提包括委托贷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作减值准备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新增的四项计提,同样是遵循了谨慎性原则所做的会计处理,而且准备的计提也能较为真实公允的反映公司的财务经营状况。

但根据有关实证研究结论,我国目前八项准备的计提及披露情况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不少上市公司利用八项准备进行盈余操纵。近几年有不少公司在计提八项准备时,随意性较大,有不少公司不按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充分披露准备的计提依据,甚至滥用准备计提的判断依据,以盈余操纵为目的,随意计提和转回准备,粉饰报表。我想,资产减值准则的出台后,这种情况应该有较大改观。

李明:男,1966生。博士研究生,经济学博士。现任职务:财政部科研所财务会计研究室主任、财政部会计准则咨询专家、财政部科研所培训中心主任、副研究员、财政部科研所研究生部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导师、财政部科研所MPAcc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审计学会理事、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理事、中国会计学会新会计领域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研究分会理事、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资产处置委员会专家委员、武汉长江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中华财务咨询公司高级咨询顾问、天津工业大学兼职博士。

主要研究领域: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审计理论与实务;资本市场会计监管;公司治理与公司控制;公共支出绩效评价;公益产品定价。

来源:财务顾问网

篇6:各类资产减值相关会计准则规定

各类资产减值相关会计准则规定汇总:

1-存货 第十五条-第十九条:

资产负债表日,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存货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的,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入当期损益。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日常活动中,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

企业通常应当按照单个存货项目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对于数量繁多、单价较低的存货,可以按照存货类别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与在同一地区生产和销售的产品系列相关、具有相同或类似最终用途或目的,且难以与其他项目分开计量的存货,可以合并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当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以前减记存货价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的,减记的金额应当予以恢复,并在原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金额内转回,转回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8-资产减值》第十七条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但是存货的减值遵循《1-存货》,减值准备可以转回。

2-长期股权投资 第十五条:

按照本准则规定的成本法核算的、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其减值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 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处理;

其他按照本准则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其减值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 号——资产减值》处理,减值准备不得转回。

3-投资性房地产:

第九条

采用成本模式计量的建筑物和土地使用权等投资性房地产,分别适用《4-固定资产准则》和《6-无形资产准则》——按《8-资产减值准则》处理,减值准备不得转回。

第十一条

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不计提折旧也不摊销,应当以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帐面价值,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也就是不计提减值准备

4-固定资产 第二十条:

按《8-资产减值准则》处理,减值准备不得转回。

篇7:资产减值带来了什么

资产减值带来了什么

目前许多国际会计准则都涉及到资产减值问题,如存货、投资、固定资产、建造合同、职工福利、所得税等。就资产减值制定国际会计准则,有助于保持资产减值会计核算方法的一致性。我国财政部1月27日颁布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第一次对股份有限公司提取资产减值准备作出了具体的规定。最近财政部颁发了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明确规范了资产减值迹象的判断、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量、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与计量、资产组的认定及其减值的处理、商誉的减值测试与处理以及有关资产减值的披露等具体问题。这再次将人们的视线引向资产减值。

一、资产减值的理论渊源

(一)资产定义的演进

资产是会计学中最重要的概念,科学的资产观念或理论是财务会计理论与方法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迁,资产的本质、特性、存在形态都在发生变化。

日前比较流行的资产定义体现了未来经济利益观的观点。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 6号(SFA NO.6)中提出:“资产是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它是特定个体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中所取得或加以控制的。” 未来经济利益观认为,资产的本质在于它蕴藏着未来的经济利益。因此,对资产的确认或判断不能看它的取得是否支付了代价,而要看它是否蕴藏着未来的经济利益。

对于资产的定义,我国的会计准则也有关键性的变化。1992年《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将资产定义为: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这一定义,忽略了作为企业资产应当具有的最基本的性质,即资产应当是“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国务院第287号令发布,自1月1日起施行)第九条中对资产进行了重新定义: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了《企业会计制度》。对比两个定义可以看出,《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中的资产定义将资产的内涵真正揭示了出来,强调资产的实质是预期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而原定义却忽视了这一点。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产必须具备有用性和盈利性,具有为企业服务的能力或潜力、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或者控制别人得到的这种利益都应该是企业的资产。相反,如果企业某项财产预期不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则该财产不能确认为企业的资产,如待处理财产损失预期不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入企业,则不能作为企业的资产。

(二)资产减值会计的实质

会计学意义上的资产,与经济学意义上的“财富”、“资财”等概念有着极深的渊源,其真正的价值在于目前及未来利益。将资产定义为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就把财务会计的重心由损益表转向了资产负债表。虽然,这一定义是否完全适用于“会计学”,仍然存在争议,但是,它概括了资产的本质,应该说比较符合企业持有资产的目的,因为,从一个持续经营的企业来说,它持有资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未来的经济利益。从理论的角度讲,如果将资产定义为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那么,当企业的账面成本高于该资产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时,记录一笔资产减值损失是符合逻辑的,这就是资产减值会计的实质。

总体而言,从宏观上看,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时期,因此在政策上仍存在不确定性。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确认企业资产可能或已经发生的减值,以减少决策风险,就成为一种必然。美国会计学家查特菲尔德曾指出,“会计的发展是反应性的”。所以,减值会计的产生和发展不仅是稳健性原则的重要体现和运用范例,而且也反映了社会经济环境的客观要求。

二、资产减值的发展历程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6月作出制定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决定,并于196月正式发布了《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资产减值》(IAS 36)。 IAS 36适用范围很广,它适用于各种有形资产、无形资产和金融资产,除了存货、建造合同形成的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雇员福利形成的资产、 IAS 32范围内的金融资产。因为适用于这些资产的现行国际会计准则己经包含了其确认和计量的特定要求,IAS 36也适用于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且按照重估金额记录的资产。IAS36指出,在每一个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评估是否存在资产可能己经减值的迹象。如果存在这种迹象,企业应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当一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时,应对资产减值至可收回金额,并将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在会计上对资产的减值损失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这就是资产减值会计。资产减值会计以决策有用论为指导,完全突破了“历史成本原则”和“实现原则”,在计量中采用多重计量原则,是会计理论的一个重要突破。

就我国而言,对资产减值的研究与运用到目前为止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在《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中,自年开始,要求境外上市公司、香港上市公司、在境外发行外资股的公司计提“四项准备”,即坏账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对其他上市公司可按此规定执行,而对非上市公司仅要求计提坏账准备。二是发布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有关会计处理问题补充规定》将四项减值准备的使用范围扩大到所有股份有限公司。三是从20起在股份有限公司范围内执行的《企业会计制度》中,把“四项准备”扩大到“八项准备”,增加了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委托贷款减值准备。并规定:从年1月1日起,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地预计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减值准备。

三、资产减值:一把双刃剑

根据学界对于资产减值的利弊分析,资产减值政策使企业更稳健地确认当期收益,更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但不可否认,出于某种需要(如保配、扭亏等),新政策也有可能成为企业盈余管理的手段,尤其在实施新政策的第一年(即19),企业可以利用“追溯调整法”将当年度或以后年度的损失追溯到以前年度,或将以后年度的收益提前在本期确认。同时,还可以通过对当年度资产减值准备提取方法的选择,少提或多提减值准备,以影响当年度的盈利。故这也不得不要求对企业会计准则的细节进行及时地修缮。

(一) 包含减值准备后的会计数据更具决策相关性

有关专家对沪深两市实证研究表明自资产减值准备制度实施以来的2001和 两年,尽管某些上市公司利用了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但整体上,上市公司提供的资产减值准备数据具有信息增量,上市公司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后的会计盈余数据比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前的会计盈余数据更具决策相关性,计提减值准备后的会计数据对

公司股票的市场回报率有更强的解释力。

(二)存在某些上市公司利用计提减值准备进行利润操纵的现象

有关专家对资产减值准备通过不同的方法和视角进行了实证研究,较一致地得出了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政策进行盈余管理的结论。他们通过对2001和2002两年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情况的分析和实证研究,认为存在某些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会计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如通过巨额计提“一次亏足”和利用减值准备转回防亏。尤其是巨亏和微利这两类公司表现明显,巨亏公司多利用减值机会“一次亏足”,而微利公司当年转回数要大于当年计提数,利用减值准备增加当年利润的现象突出。

据媒体报道,,上市公司年报披露计提各项减值准备超过1亿元的上市公司达24家,有20家ST公司;各项减值准备超过公司净利润50%以上的上市公司有27家,有20家ST公司;同时,有10家ST公司通过冲回前期减值准备“扭亏为盈”。,上市公司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转回占八项减值准备的23%,仅次于坏账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年报也有类似现象。这显著说明了某些类型的上市公司通过计提减值准备操纵利润的严重程度,其中由于固定资产在企业资产中所占比例较大,影响面宽,利用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也就占相当大的比例。

四、资产减值:操纵利润的工具?

资产减值的背后,不光是准则因素, 更重要的是制度因素。这实质意味着不同利益集团间的博弈,而资产减值会计所涉及的利益之争尤其复杂。它不仅关系到企业与企业间的利益之争,还直接关系到企业股东与管理层的利益之争。这些矛盾都直接影响到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实施效果。所以要企业真实地计提资产减值,一方面是技术问题,有赖于公允价值的研究,因为它提供一种客观的标准;但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与管理者的诚信问题。如果企业不诚信,即使技术再完美,也同样容易被管理层绕过,而使资产减值沦为管理层操纵利润的工具。但就资产减值会计规范本身而言,它只可能解决资产减值技术上的问题,公司治理和管理者诚信问题已经超出它的能力范围。然而,即使只是减值技术上的标准也还是难以确定的,因为目前公允价值的研究尚不完善,比如有些特别制造的资产价值要么难以确定其市场价格,要么可以确定但成本很高。因此对于这个难度系数很高的问题,不可能光靠这一项规范就可以解决,它需要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公允价值、管理者诚信等基础性工作的支持。

权衡减值与不减值的利弊,显然是减值要比不减值好,这也被我国会计改革的历史经验所证明,也是被国际会计发展的历史所证明正确看待资产减值。

来源:中国总会计师      作者:征人  王亮飞

篇8:资产减值的论文

关于资产减值的论文

管理学一直都是企业单位学习的重点,一个公司是否可以正常经营下去,管理学是基础也是重点。在论文中,管理学论文引领我们去了解一个企业的发展,下文介绍的是资产减值研究。 资产减值研究论文 长期以来,由于受历史遗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的企业界普遍存在着高估资产价值的现象。

因此,企业通过确认资产减值,可将长期积累的不良资产泡沫予以消化,提高资产的质量,便资产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未来获取经济利益的能力,同时,通过确认资产减值,还可使企业减少当期应纳税额,增加自身积累,提高其抵御风险的能力。另外,企业对外披露的会计信息中通过确认资产减值,可使利益相关者相信企业资产已得到优化,对企业盈利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更具信心。有必要对资产减值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资产减值核算的国际比较

(一)我国目前对资产减值核算的有关规定。1998年开始执行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及财政部文件规定,公司应计提坏账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四项准备金)。底发布的《企业会计制度》要求对所有符合资产定义的不实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同时,规定企业不得计提秘密准备。1.资产减值准备的确认、计量。我国确认资产减值时采用备抵法。

在“资产负债表”中,各项资产减值作为其资产的减项列示。关于资产减值的计量,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分别就存货、应收账款、固定资产等八项资产项目作了具体的规定。2.资产减值准备的披露。企业计提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在期末对外提供财务会计报告时,应在“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中单独披露。披露内容包括:各减值准备的年初金额、本期增减变动金额及年末金额。

(二)国际上对资产减值核算的观点。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第121号准则公告《长期资产减值和待处置的长期资产的会计处理》规定,在评估长期资产和某些可辨认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的可收回性时,如果使用该项资产以及最终处置可产生的预期的未来现金流量的总和低于其账面值,就应当确认减值损失。

减值损失的.计量应建立在公允价值的基础上。在评估可收回价值时,FASB采用的是未折现的预期现金流量,而在确认资产减值时则以公允价值为基础。国际会计准则IAS25《投资会计》规定,长期投资的账面金额因非暂时性的下跌而发生的减少数,应计入损益表,除非它们能与以前的重估价相抵销。当投资的价值升高或跌价的理由不复存在时,已经减少的账面金额可以转回。

篇9:资产减值会计研究

资产减值会计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进程的深入发展,资产减值准备也成为近期会计革命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成为社会的一大热点问题。当今,企业面临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高估资产价值的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信息使用者的正确决策,降低了公司的可信度,同时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本文详细分析了我国资产减值会计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资产减值会计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资产减值 会计准则 会计计量

一、资产减值的会计概念

(一)资产减值的概念。

许多企业在资产使用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在购置时无法预料的如技术条件进步、经济环境变化等各种不利影响因素,导致资产发生各种无法预期的有形或无形损耗,而这部分价值损耗的资产无法得到补偿,它会营销资产未来产生经济利益的能力,造成资产账面价值的损失,这就是资产减值。

(二)资产减值的会计确认。

资产减值会计就是在资产可收回金额基础上对历史成本进行修正的会计处理过程,是企业资产价值的正确计量,资产减值会计的根本目标与任务是通过对资产未来可实现经济利益的确认来释放风险。

(三)资产减值会计的计量。

资产减值的计量,需要一个衡量尺度。资产减值计量的主要标准为:重置成本或现行成本、销售净价、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公允价值等。资产减值计量属性的选择取决于资产的本质,而资产的本质是为其拥有者提高获取预期经济利益的能力。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计量主要采用可变现净值、现行市价以及可收回金额三种方法。可收回金额主要针对于长期投资、在建工程、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委托贷款减值计量。

二、我国资产减值会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入现值不好确定。

对于企业来说,预测资产未来现金流量是一个非常大的难题,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计算必须具备三个前提条件:一是可以预测被估价资产的未来预期收益,并用货币计量;二是可以预测资产拥有者获得预期收益所承担的风险,并用货币衡量;三是可以预测被估价资产预期获利年限。但对目前我国的企业管理水平来说,这三个参数的获取有相当的难度。

(二)上市公司通过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操纵盈利。

盈利既是企业发行上市的重要条件,也是企业再融资的基本前提,更是上市公司在证券市场上考评的重要标准,因此企业总是采取各种方法维持自己良好盈利能力的形象。从而,利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成为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标准的多重性。

虽然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了全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和不能全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条件,但是怎样计提、计提的比例等,则完全由企业根据自身实际发展情况决定。这对企业会计人员的分析判断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给企业管理层粉饰不好的财务报表和经营成果提供了可能性,因此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是否真实很难确定,资产的真实价值也有待于进一步的确认。

(四)会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较低。

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需要企业会计人员要有很强的分析判断能力,对会计人员专业素质要求很高。然而,在现实的会计操作中,部分企业的高管人员和会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普遍偏低,如专业水平低下、文化素质偏低、公司财会基础较差、财务管理松懈、职业素质较差以及会计人员法制观念淡薄等。在这种背景下,会计人员可能会职权滥用掩盖企业的财务报表中不利的一面,导致企业财务的对外信息不真实。

三、完善资产减值会计的建议

(一)不断修订和完善资产减值会计准则。

对于资产组和资产可收回金额的确定依据,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应当制定更为具体和详细的规定或指南,在选取计量属性后,企业可以按照统一可比的`计算方法,从而减少资产减值判断的随意性。在完善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同时,相关机构还需要对资产价值与估值技术的问题进行积极研究,成立专业的资产评估机构,这样才能从本质上解决资产减值会计问题。

此外,完善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后,还应当制定相应的罚则,企业如果不按规定执行,相关监管部门可根据企业违规的严重程度,分别对企业采取罚款、警告及吊销营业执照等惩罚措施,促使企业严格按照标准的资产减值会计准则执行。

(二)切断资产减值准备与公司考核评价指标之间的联系。

为了消弱企业通过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操纵盈利不良动机,一方面改进“八项准备”计入损益的做法,通过 “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设置,集中反映计提的“八项准备”。另一方面对上市公司的考核评价指标进行改进,把营业利润作为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和经营成果的主要考核指标。这样在防止上市公司利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调控利润的同时,还可以防止上市公司利用资产重组、地方政府给予财政补贴及越权减免所得税等方式操纵盈余。

(四)提高资产减值信息的透明度。

由于在确认和计量资产减值会计的过程中存在大量的主观判断因素,因此,充分披露相关信息显得更加重要。虽然大部分上市公司披露了计提依据、计提方法、计提金额以及计提比例等,但其计提依据、计提方法几乎只是简单重述《企业会计制度》中相应条款,很少结合企业自身减值的具体原因进行详细分析,可靠性值得怀疑。因此,在无法根除企业利用资产减值人为调节利润的情况下,加强披露相关信息是有效遏制滥用资产减值会计的重要手段。

(五)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

新准则的颁布也对企业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业务素质,不断提高职业判断能力和职业道德,才能合理、准确计量资产减值准备。企业也需要积极配合,将会计人员的再培训提上议程并认真贯彻实施,不断提高会计人员自身业务素质和职业判断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中国财经出版社,2006.

[2]财政部会计司,企业会计准则.经济科学出版社,.

[3]黄彬彬.资产减值会计相关问题研究.厦门大学,2009:1-68.

[4]李静静.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会计应用研究.山东经济学院,.

[5]晋朝晖.实证会计研究与规范会计研究的差异比较.财会研究,,5.

[6]沈英.新企业准则下资产减值的相关问题探讨.管理视察,2009(13).

[7]李星.资产减值准则实务操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财会研究,2010(20).

篇10:企业资产减值会计准则

[摘要] 我国引入资产减值会计,不过十几年的时间,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许多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会计的不完善来进行盈余管理,这已经成为比较严重的问题。

直至,财政部在借鉴国际准则的基础上,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新准则对资产减值的确认、计量和披露进行大幅度的改进,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盈余管理的行为,但是,新准则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因此本文通过对不同企业资产减值会计应用差异的分析及新旧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分析比较,从而总结出新准则中存在的缺点与不足,并提出相对应的对策。

[关键字] 资产减值会计;差异;不足;对策

1 前言

资产减值会计一直以来都是会计讨论的热点。

通过资产减值的确认、计量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资源质量,提高会计信息真实性、可靠性,从而为投资者、债权人以及企业的管理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

因此,研究与探讨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具有极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2 资产减值准备会计准则相关理论分析

资产减值准备是其可回收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如果资产可能已经发生减损的某些迹象,本应该遵循谨慎性原则,对其可回收金额进行正式估计,即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过后的净额与资产损失预计未来现金流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并与其账面价值进行比较,如低于账面价值,就其差额部分即潜在的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通过确认资产减值准备,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少计负债或费用,真实准确地反映企业的会计信息。

2.1 资产减值的会计确认

资产减值会计的确认方法:当资产的可回收价值低于其账面价值时,应确认资产减值损失。

确认资产减值的方法有备抵法和直接冲销法。

我国目前采用备抵法更体现披露目的,具有体现谨慎性原则、配比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等优点,但相对烦琐;而直接冲销法刚好与备抵法互补。

2.2 资产减值的会计计量

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和新准则采用了多重标准,针对不同类别和不同性质的资产,分别采取了不同的计量方法。

对于未来短期内将要收回的流动资产,可以按可变现净值计量;对于以使用为目的的短期资产,可以按现行成本进行计量;对于以出售为目的的短期资产,可以按市价、公允价值或者可变现净值计量;对于将会持续使用的长期资产。

可以按可收回金额计量;对于将会出售的长期资产。

可以采用销售净价、公允价值或可变现净值计量。

3 新旧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比较分析

3.1 新准则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

新准则中采用了公允减值这一计量属性,因为公允价值是以市场交易价值作为计量基础的,能较为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资产负债,能较准确的披露企业获得的现金流量,因而按公允价值得出的信息对现在或未来的经济决策会更加可靠。

3.2 新准则规定了计提商誉减值准备的方法

新会计准则中就增加了关于商誉减值的规定,对于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企业应每年必须至少进行一次减值测试,由于商誉不能单独存在和单独计算价值,所以要结合与其相关的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进行资产减值测试,并且规定企业应当将商誉的账面价值按合理的方法分摊至相关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中去。

3.3 新准则会计处理科目更加统一明确

旧的会计准则中,应收账款和存货等资产发生减值时都记录在管理费用科目中,而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等资产发生减值时分别记录投资收益、营业外支出科目中,而在新准则中,无论是可转回资产还是不可转回资产发生减值时均计入资产减值损失这一个科目。

因此,计入一个科目更为规范,显示了企业信息可理解性的要求。

新准则中将资产减值计入资产减值均计入资产减值损失,这一改变更加正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

而旧准则中,流动资产发生资产减值时记入管理费用,管理费用的发生,结转的是营业利润,这一部分与新准则一样都比较正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

3.4 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的会计期间能否转回问题

旧的准则要求,一旦影响减值的因素消失,减记金额应当予以恢复,并在原已计提的跌价准备金额内转回;而新会计准则对企业资产发生减值后,将资产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可转回资产,另一类则是不可转回资产,即在之后的会计期间,该减值就不能再转回。

篇11:企业资产减值会计准则

4.1 新准则中资产转回存在的问题

新准则中将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这类不可转回资产,一旦计提了资产减值,在之后的会计期间将不能转回。

这项规定,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利用资产减值来操纵利润,缩减了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但是不能如实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会计信息相关性要求,使得调整后的资产价值更符合客观实际,如果这类资产的减值一旦恢复,按新准则的规定,却不能及时转回,这时候的账面价值和实际价值已经不相符,无法反应资产的真实情况。

4.2 新准则中资产减值在账务处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将资产减值全部计入资产减值损失科目中,虽然能够更好地反应企业的经营情况,但是其明细科目太多,容易对财务报表使用者造成混淆,如设置二级科目,资产减值损失―应收账款减值;资产减值损失―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等,虽然在账务前期不会给账务人员造成太大困扰。

但是,当登记总账和明细账时,由于资产减值损失这个科目没有二级科目,所以只能都登记在显示不出差异的科目下,虽然最终的账实相符,但会计人员很难清楚的反应出来哪项资产发生了减值,不利于决策者根据会计信息做出正确的决策。

4.3 外部市场机制不完善,价格信息不透明

新准则中采用了公允减值这一计量属性,在执行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障碍。

公允价值的确定主要以透明的市场信息为基础,但对于不可观察信息,新准则对此并没有相对定的具体的规定;新准则中,对于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公允价值是按照各单项资产的公允价值相加还是用外部的评估值作为其公允价值,这个问题也没有明确规定。

4.4 外部的监督力度与惩罚力度弱

资产减值问题也并非完全源于企业自身的问题,外部监督力度不够、行政处罚低,也是一个主要原因。

从资产减值的外部审计环境上来看,我国的审计准则并不包括资产减值审计具体准则,注册会计师在实行行政监督的.过程中,只能依靠企业会计准则和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对企业的资产减值进行审计,因此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一般都缺乏实际的依据。

5 针对资产减值准备新会计准则不足采取的举措

5.1 完善资产减值相关会计准则和制度的对策建议

5.1.1 完善公允价值的定义,增加披露报表的计提程序

细化公允价值的概念并制定公允价值相关信息披露规范,切实提高公允价值可靠性,对公允价值的划分应突出公允价值计量的主导地位。

5.1.2 适当地限制企业自由选择权

新准则中,对于资产减值的计提比例和方法多样性,而且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由、灵活地选择计提的方法和计提比例。

而这样的随意性往往成了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工具。

鉴于此,应当适当地限制企业的自由选择权。

比如,在坏账准备计提上,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应该明确规定,哪些行业、哪些所有制的、哪些规模的企业应使用何种计提方法,并对选择方法的依据进行详细地披露说明;此外,会计制度还应对会计估计或会计政策的变更等相关的选择权进行一定的限制;当资产减值转回的金额超过一定数量时,规定由注册会计师或资产评估师出具报告,这样既避免了企业内部会计人员由于职业素质较低,又能防止企业利用资产减值进行利润操纵的行为。

5.2 建立健全的市场机制,保证市场信息的透明度

一个健全的价格和信息市场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通过进一步健全和发展证券市场、期货市场、生产资料市场,才能完善健全相关市场信息资源,充分发挥市场价格机制作用。

然而我国的信息市场和价格市场不健全,不能定期、及时地公布各种资产的最新价值,使得资产减值计量的可操作性差。

所以,为了保证市场信息的透明度,我国应该利用现代技术建立起信息价格市场系统,利用互联网,及时地公布相关资料的价格等资料,使得企业的资产减值计提有章可循,减少人为操纵利润的可能性,从而增强会计信息的客观性,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5.3 加大外部的监督力度,加强资产减值准备的独立审计

5.3.1 建立并完善与其相配套的法律法规

根据新会计准则的具体内容,建立并完善与其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强化相关经济主体的法律责任,除了改善外部法律环境以外,提高惩罚力度也是其必要环节,国家应该通过立法对滥用资产减值政策的企业和个人予以大力度的惩罚,甚至可以引入民事赔偿机制和诉讼机制,加大对诚实守信者的法律保护。

5.3.2 加强以独立审计为核心的外部检查和监督力度

要想加强企业资产减值处理的规范性,加强外部监督,是另一个必要途径。

税务机关应针对新准则的实施出台详细的税务规定,协调好新会计准则和税法关系;证券监管部门应当加大对上市公司会计选择权的监管力度,强制上市公司披露资产减值会计政策选择对利润的影响程度的相关信息。

5.4 强化上市公司对相关信息的披露,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企业应保留资产减值准备的明细表,新准则中将资产减值计入资产减值均计入资产减值损失,这一改变虽然能更加正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但是却给会计信息使用者造成困恼,对其容易混淆。

基于这一点,对其设置二级科目,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如资产减值损失―应收账款减值;资产减值损失―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资产减值损失―固定资产减值等。

编制一张资产减值明细表,这样不仅解决了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困惑,更能让会计人员将会计资料清楚准确地反映出来。

另外,在利润表中单独计算资产减值损失,并在报表附注中加以注明计提和转回的原因、依据、标准等以及资产减值对企业盈余持续性影响。

同时可以根据资料的重要性、减值比例的大小和相关标准对资产实行有差异的信息披露制度,对于重要的减值准备,要求披露详尽、客观的信息,包括详细的叙述资产发生减值的现实环境或具体事件,减值计量的具体标准和依据,并在以后年度继续披露企业,为该企业为资产减值会计所做的努力和现实环境是否变化等,有关事件的发展情况等信息,增强会计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6 结论

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部分解决了会计处理中资产减值问题,但由于资产性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仅仅依赖准则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会计人员较高的职业素质、健全的市场机制、公开透明的信息市场,以及以独立审计为核心的外部检查和监督力度的加强等,才能更好地执行会计准则中的各项规定,才能促使资产减值会计的执行更加规范。

完善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并促使其有效地实施的任务仍然任重道远,需要相关人员的共同努力,尽快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让资产的价值得到真实充分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甘振森.浅析企业资产减值准备与会计信息[J].(7).

[2] 惠春凤.新企业会计准则下资产减值准备的新变化[J]. 财经纵横,(8).

[3] 杨红霞.资产减值会计的相关研究[J].会计之友,(11).

[4] 严丹.浅议资产减值准则[J].经济纵横,2012(4).

[5] 张媛.中小企业资产减值问题研究[J].辽宁师专学报,2011(6).

[6] 王琳,胡卉芳.资产减值准备辨析[J].煤炭经济研究,(5).

[7] 艾健明,王孜.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资产减值问题研究[J].财会通讯,2012(1).

[8] 姜志刚,全惠芳.上市公司会计资产减值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2011(10).

篇12:资产减值准备的差异比较

资产减值准备的差异比较

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保守性原则,它要求企业在选择会计处理方法时应尽可能不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尽可能建立在比较稳妥可靠的基础上,企业在处理不确定的经济业务时,应保持谨慎态度。其中对资产要素提取的八项资产准备就充分体现了谨慎性原则。

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帐面价值超过其可收回金额,判断资产是否减值,应依据资产可能已经发生减损的某些迹象,如果存在任何一种迹象,企业应对其可收回金额进行正式估计。现将资产减值准备比较如下:

一、资产的八项减值准备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对资产计提八项减值准备,其分别是:对应收帐款和其他应收款等应收款项计提的坏帐准备;对股票、债券等短期投资计提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对长期股权投资和长期债权投资等长期投资计提的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对原材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库存商品等存货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对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以及对专利权、商标权等无形资产计提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和委托贷款的委托贷款减值准备。除了货币资金、应收票据、预付帐款、长期待摊费用等外的资产均计提了相应的减值准备。

二、资产减值准备的确认标准不同

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即判断资产是否发生减值,企业应当以帐面价值与其可收回金额进行比较。

坏帐准备:企业应当在期末分析各项应收款项的可能性,并预计可能发生的坏帐损失,对预计可能发生的坏帐损失,计提坏帐准备。

存货跌价准备:企业应当在期末对存货进行全面清查,如由于存货毁损、全部或部分陈旧过时或销售价格低于成本等原因,使存货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的,应按可变现净值低于存货成本部分,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在符合条件下,除了对一些特殊情形的存货全部转入当期损益,一次性予以核销外,可以对减值的存货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短期投资跌价准备:企业应当在期末对各项股票、债券、基金等短期投资进行全面检查,如果短期投资市价低于成本,应按其差额确认并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长期投资减值准备:企业应当在期末,对长期投资进行逐项检查,如果由于市价持续下跌或被投资单位经营状况恶化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帐面价值,并且这种降低的价值在可预见的未来期间不可能恢复,应将可收回金额低于长期投资帐面价值的差额作为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委托贷款减值准备:企业应当定期或年终,采用委托贷款本金与可收回金额孰低法对有迹象表明本金高于可收回金额的委托贷款,其差额计提减值准备。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企业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逐项进行检查,如果由于市价持续下跌,或技术陈旧、损坏、长期闲置不用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帐面价值,即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实质上已经发生减值,应按可收回金额与帐面价值孰低法按单项计提全额或部分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对于金额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不再计提折旧。

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对在建工程项目进行逐项检查,如果有证据表明在建成工程已经发生了减值,应当计提减值准备。

三、计量方法不同

企业对短期投资按照成本与市价孰低计量,并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用按投资总体、投资类别或单项投资计提跌价准备,如果某项短期投资比重较大(如占整个投资的10%及以上的.),应按单项投资为基础计算并确定计提的跌价准备。

企业应当对委托贷款本金进行定期检查,并按委托贷款本金与可收回金额孰低计量,可收回金额低于委托贷款本金的差额,应当计提减值准备。

存货可以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计提,当成本低于可变现净值时,存货按成本计价;当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时,存货按可变现净值计价,即提跌价准备。实际工作,通常按单个存货项目的成本与可变现净值计提,如满足制度规定的条件,可以合并计量成本与可变现净值或按存货类别计提。

企业应采用备抵法核算坏帐损失,并遵循一致性原则。在确定坏帐准备的计提比例时,应当根据以往的经验、债务单位的实际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等相关信息予以合理估计,并自行确定计提坏帐准备的提取方法(如销货百分比法、帐龄分析法、应收帐款余额百分比法)。

企业应当在期末对长期股权投资和长期债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逐项进行检查,如果由于市价持续下跌、被投资单位经营状况恶化,或技术陈旧、损坏、长期闲置等原因,采用帐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法的原则按单项项目计量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企业应当对有证据表明已经发生了价值减值的在建工程,按其差额计提减值准备。

四、资产减值准备的帐户及帐务处理不同

1、资产减值准备的账务设置。

因企业各项资产的性质不同,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账务处理也不尽相同:

(1)对应收款项、存货两项流动资产发生减值而计提的坏账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因其主要与企业日常管理水平有关,故将其发生的价值减损计入“管理费用”帐户。

(2)对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委托贷款三项投资性资产发生的价值减损而计提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和委托贷款减值准备,因均属于企业对外投资,并且均是为了获得投资收益,故将其发生的价值减值计入“投资收益”帐户借方。

(3)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在建工程三项资产发生的价值减损而计提的减值准备,因其均属于企业非投资性的长期资产,通常它们的价值减损与企业日常的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故将其发生的减值计入“营业外支出”帐户。

2、企业计算的当期应当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金额如果高于已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帐面余额,应当按其差额补提减值准备;如果低于已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帐面余额,应当按其差额冲回多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实际发生的资产损失,冲减已提的减值准备。即提取时,借记有关损益类帐户,贷记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帐户;资产价值恢复需要冲销时作相反分录;实际发生资产损失时,借有关资产减值准备帐户,贷记相应资产帐户。作为备抵帐户的资产减值准备帐户余额一般在贷方,并且一般以减至零为限,但对于“坏帐准备”可能出现实际发生的坏帐超过已提坏帐准备,即可能出现贷方余额,也可能出现借方余额。

五、资产减值准备在会计报表上的列示不同

企业计提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在期末对外提供财务会计报告时,在资产负债表附表“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上分别具体项目反映。

在资产负债表上,为了区分固定资产净值、净额,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会计报表上单独列示,其余七项资产减值准备作为调整帐户在资产负债表上均以帐面价余额减去有关资产备抵帐户在报表上反映,委托贷款减值准备则按贷款到期年限的长短分别列示于“短期投资”“长期债券投资”项目中。具体讲,资产资产负债表上的“应收帐款”项目应根据“应收帐款、预收帐款”明细帐的帐面余额及其相应的坏帐准备填列;“其他应收款”应据据“其他应收款”帐户的帐面余额扣除相应的坏帐准备填列;存货项目应按库存商品、原材料、生产成本等总帐的余额合并后扣除相应的存货跌价准备后的净额填列;短期投资项目应据短期投资帐面余额加上一年内到期的委托贷款的本息扣除相应的短期投资减值准备和委托贷款减值准备填列;长期投资减值准备项目中的长期股权投资项目应按照有关股权投资帐面余额减去股权投资减值准备后的金额填列;长期债权投资项目应按长期债权投资帐面余额加上一年以外的委托贷款额减去有关债权投资减值准备和一年内到的长期债权投资后的金额填列;在建工程和无形资产项目则分别由相应帐面余额扣除相应的减值准备后的净额反映。

总之,资产的八项准备充分体现了会计的谨慎性原则,体现资产最本质的特性即“预期会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从会计规范的角度努力解决企业的虚盈实亏、短期行为和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促使企业卸掉包袱,轻装上阵。

附参考资料:

1、《企业会计制度》法条 财政部

2、《企业会计制度》 财经出版社

3、《企业会计制度简明教程》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

4、《企业会计制度讲解与操作实务》 中国物价出版社 年

5、《新旧会计制度比较与案例》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2001年

篇13: 资产减值损失属于什么科目

【相关阅读】

资金减值损失是损益类科目。一般借方就是表示的.计提金额哈,贷方一般是表示月末结转的金额。

篇14:资产减值准备的差异比较

资产减值准备的差异比较

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保守性原则,它要求企业在选择会计处理方法时应尽可能不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尽可能建立在比较稳妥可靠的基础上,企业在处理不确定的经济业务时,应保持谨慎态度。其中对资产要素提取的八项资产准备就充分体现了谨慎性原则。

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帐面价值超过其可收回金额,判断资产是否减值,应依据资产可能已经发生减损的某些迹象,如果存在任何一种迹象,企业应对其可收回金额进行正式估计。现将资产减值准备比较如下:

一、资产的八项减值准备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对资产计提八项减值准备,其分别是:对应收帐款和其他应收款等应收款项计提的坏帐准备;对股票、债券等短期投资计提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对长期股权投资和长期债权投资等长期投资计提的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对原材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库存商品等存货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对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以及对专利权、商标权等无形资产计提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和委托贷款的委托贷款减值准备。除了货币资金、应收票据、预付帐款、长期待摊费用等外的资产均计提了相应的减值准备。

二、资产减值准备的确认标准不同

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即判断资产是否发生减值,企业应当以帐面价值与其可收回金额进行比较。

坏帐准备:企业应当在期末分析各项应收款项的可能性,并预计可能发生的坏帐损失,对预计可能发生的坏帐损失,计提坏帐准备。

存货跌价准备:企业应当在期末对存货进行全面清查,如由于存货毁损、全部或部分陈旧过时或销售价格低于成本等原因,使存货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的,应按可变现净值低于存货成本部分,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在符合条件下,除了对一些特殊情形的存货全部转入当期损益,一次性予以核销外,可以对减值的存货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短期投资跌价准备:企业应当在期末对各项股票、债券、基金等短期投资进行全面检查,如果短期投资市价低于成本,应按其差额确认并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长期投资减值准备:企业应当在期末,对长期投资进行逐项检查,如果由于市价持续下跌或被投资单位经营状况恶化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帐面价值,并且这种降低的'价值在可预见的未来期间不可能恢复,应将可收回金额低于长期投资帐面价值的差额作为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委托贷款减值准备:企业应当定期或年终,采用委托贷款本金与可收回金额孰低法对有迹象表明本金高于可收回金额的委托贷款,其差额计提减值准备。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企业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逐项进行检查,如果由于市价持续下跌,或技术陈旧、损坏、长期闲置不用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帐面价值,即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实质上已经发生减值,应按可收回金额与帐面价值孰低法按单项计提全额或部分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对于金额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不再计提折旧。

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对在建工程项目进行逐项检查,如果有证据表明在建成工程已经发生了减值,应当计提减值准备。

三、计量方法不同

企业对短期投资按照成本与市价孰低计量,并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用按投资总体、投资类别或单项投资计提跌价准备,如果某项短期投资比重较大(如占整个投资的10%及以上的),应按单项投资为基础计算并确定计提的跌价准备。

企业应当对委托贷款本金进行定期检查,并按委托贷款本金与可收回金额孰低计量,可收回金额低于委托贷款本金的差额,应当计提减值准备。

存货可以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计提,当成本低于可变现净值时,存货按成本计价;当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时,存货按可变现净值计价,即提跌价准备。实际工作,通常按单个存货项目的成本与可变现净值计提,如满足制度规定的条件,可以合并计量成本与可变现净值或按存货类别计提。

企业应采用备抵法核算坏帐损失,并遵循一致

[1] [2] [3]

篇15:浅议新资产减值准则论文

浅议新资产减值准则论文

【摘 要】《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以下简称“新资产减值准则”)已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得到了执行,这是我国会计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在新资产减值准则颁布之前,我国一直没有专门的资产减值准则,有关资产减值的会计规范散见于1999年出台的有关具体准则、2001年财政部发布《企业会计制度》和修改后的具体会计准则中。这次调整建立在鉴戒国际会计准则和我国国情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和方法,与旧的资产减值规范有着较明显的差异。

【关键词】新资产减值准则 公允价值 资产组 商誉

一、新资产减值准则引进的新概念和方法

新资产减值准则是对原有的资产减值规范的一次创新,提出了自己的概念框架和处理方法,也充分体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一)新准则引进的几个概念

1.资产组和资产组组合。资产组,是指企业可以认定的最小资产组合,其产生的现金流进应当基本上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者资产组所产生的现金流量,即资产组的认定应当以资产组产生的现金流量是否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者资产组的现金流量为依据。与此同时,还应当考虑企业治理层治理生产经营活动的方式和对资产的处置的决策方式(如是继续持有还是对外销售等)。几项资产组合生产的产品(或者其他产出)存在活跃市场的,即使部分或者所有这些产品(或者其他产出)均供内部使用,也应当在符合前款规定的情况下,将这几项资产的组合认定为一个资产组。另外,新资产减值准则规定,资产组一经确定,各个会计期间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资产组组合,是指由若干个资产组组成的最小资产组组合,包括资产组和资产组组合,以及按公道方法分摊的总部资产部分。

2.总部资产。企业总部资产包括企业团体或其事业部的办公楼、电子数据处理设备等资产。其明显特征是难以脱离其他资产或者资产组产生独立的现金流量,而且其账面价值难以完全回属于某一资产组。

3.商誉。商誉是企业拥有的或控制的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无形资产,它反映了因并购而产生的“逾额整合价值”,应该通过账面价值来反映其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能力。新企业合并准则规定:假如购买方支付的合并本钱大于所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就要将这部分差额确以为商誉。

(二)资产组(资产组组合)、总部资产及商誉减值的处理方法

1.资产组(资产组组合)减值。有迹象表明,一项资产可能发生减值的,企业应当以单项资产为基础估计其可收回金额。企业难以对单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进行估计的,应当以该资产所属的资产组为基础确定资产组的可收回金额。资产组的可回收金额应当按照该资产组的公允价值减往处置用度后的'净额与其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资产组的账面价值包括可直接回属于资产组和可以按照公道、一致的基础分摊至资产组的资产账面价值。企业应按照资产组(资产组组合)账面价值高于其可收回金额计提减值预备。

2.总部资产减值。有迹象表明,某项总部资产可能发生减值的,企业应当计算确定该总部资产所回属的某个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的可收回金额,然后将其与相应的账面价值相比较,据以判定是否需要确认减值损失。

3.商誉减值。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至少应当在每年年度终了进行减值测试。由于商誉难以独立于其他资产为企业单独产生现金流量,应当自购买日起将商誉的账面价值按照该资产组或资产组合的公允价值占相关资产组(资产组合)公允价值总额的比例分摊至相关的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确认相应的减值损失,这里的“账面价值”包括分摊的总部资产和商誉。损失的金额应当按照下列顺序进行分摊,以抵减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中资产的账面价值:首先抵减分摊至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中商誉的账面价值,然后根据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中除商誉之外的其他各项资产的账面价值所占比重,按比例抵减其他各项资产的账面价值。

二、应用新资产减值准则的留意事项

新资产减值准则中一些创新性思维对原执行的资产减值规范和观念形成一定的冲击。对此,笔者以为,企业在运用新资产减值准则时应留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真解读新资产减值准则,留意熟悉新旧准则的差异

新旧资产减值准则存在着诸多不同,针对资产减值业务,相关职员应在认真学习新资产减值准则的基础上,避免惯性思维的引导,从而不当地运用会计准则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例如,新资产减值准则规定该准则适用范围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以及除特别规定以外的其他资产减值的处理,对于准则特别规定的资产(如存货、应收账款、金融资产等)则适用其特别规定。又如,新资产减值准则规定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等资产一旦计提减值预备就不得在以后期间转回,这与以往的会计制度是截然不同的,旧会计制度准许在资产减值迹象消除后在原来计提的减值预备的范围内恢复资产的账面余额。

(二)加强学习,努力进步企业会计职员的职业判定能力

资产减值预备的确认与计量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于会计职员的职业判定,由于能力和水平的差异,在分析判定过程中不免要受到会计职员主观因素的影响,这就要求企业治理职员、会计职员应不断进步自身的业务素质和职业判定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和市场环境要求。此外,内部审计更应该以谨慎的态度计划和实施内部审计工作,对于新资产减值准则的要求事项,应督促相关会计部分贯彻执行。对于新资产减值准则下产生的会计信息,企业高层治理职员应正确熟悉,避免运用过期的信息处理方式做出决策。

(三)加强对可转回资产减值预备项目的审计监视

资产减值预备通常是被审计单位治理当局依占有关因素做出的估计,存在较大的利润调节空间,发生错报的风险较大。因此,必须通过外部审计,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这类风险,从而规范资产减值会计处理。鉴于此,应强化中介机构特别是审计师职责,并完善相关的独立审计准则,明确各项减值预备的具体审计程序,努力通过注册会计师的独立审计遏止企业利用资产减值预备进行利润操纵。由于审计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于注册会计师的职业经验和专业判定,所以注册会计师应当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如有必要应当利用专家工作,获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评价被审计单位治理当局对资产减值预备的计提是否公道、表露是否充分。

三、结语

新会计准则是我国会计准则制定委员会在认真分析我国国情和国际会计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制定的,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先导性。因此,企业应当积极贯彻执行新会计准则,进步会计信息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熊燕.新旧会计准则差异探析.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7,(2).

[3]曹良军.资产减值准则的主要变化及对企业的影响.贸易会计,2007,(20).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校徽

应聘财务出纳简历

毕业生实习个人学习总结文档

行政管理大专简历

应聘个人简历范文800字

电大开放教育远程教学设计方法转变解析论文

渠道销售主管求职简历

施工与管理个人简历

拓展经理电子简历

财务主管的个人简历

台州电大范文资产减值
《台州电大范文资产减值.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台州电大范文资产减值(精选15篇)】相关文章:

工商管理的求职个人简历2024-04-18

企业财务主管个人简历2023-07-03

老年场地请示篇2023-12-23

大堂经理/副理旅游管理简历2023-05-01

领导干部个人考察总结2023-01-29

联通商企客户经理竞聘稿2022-05-06

审计师求职简历2022-05-16

网络建立维护简历2023-10-19

会计简历模板范文2022-09-04

17应聘出纳简历2023-04-25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