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教学方案

时间:2022-10-02 07:46:20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论语教学方案(合集15篇)由网友“少吃点”投稿提供,下面给大家分享论语教学方案,欢迎阅读!

论语教学方案

篇1:《论语》教学方案

《论语》八则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生平思想及《论语》的知识

2.掌握常用文言实词的意义,并能用现代汉语说出语录的意义

3.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能融入学习态度、方法及品德的养成中

4.学习分类整理笔记的方法,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过程:

导语:美国的《世界名人词典》和英国1985年出版的《人民年鉴手册》从贡献和影响两个方面评选出世界十大思想家,居第一位的是中国的孔子。孔子是儒家思想创始人,他的思想影响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各国,时间长达2500多年。世界上再没有其他一种思想能如此长久地影响人类的观念。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言论中,他的言论主要记载于一本书中,这本书就是《论语》。

一、文学常识: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的鲁国。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史称“至圣”。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论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为“四书”(《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秦始皇焚书坑儒时,《论语》被毁。西汉时靠后学口头传授。西汉景帝时,鲁恭王好治宫室,传说在扩建王宫拆除孔子故宅时,忽然听到天上似有金石丝竹之声,有六律五音之美,结果从墙里面发现了《论语》等书,后世称为“古论语”。

二、读:示范朗读,齐读,指名读。

三、讲解

——前四则主要讲的是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1. 第1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①子:本意是“先生”,在《论语》中专指孔子。②时:按时,按一定的时间。③习:温习,实践。④亦:也。⑤说:通“悦”,愉快。⑥朋:同门(师)为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⑦知:了解。⑧愠:怨愤。⑨君子:指品德高尚、追求完善人格的人。

——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实践)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学”是一个认识的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识,就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习”的本义:小鸟反复地试飞。“学而时习之”讲的是学习方法。】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志同道合的朋友来了,那么,就可把自己的学习所得和朋友交流,增进友谊,共同提高。这句讲的是学习乐趣。】

——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你认为这说的应该是什么样的朋友?通过本文的学习,你对交友又有了怎样的新体会?(3分)

答:古人所谓“同门为朋”,这里所说的“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学业上志趣上有共同的目标和理想。(1分)这一句谈的是交友之道,(1分)告诉我们应该交那些志同道合、可以互相帮助、在学业和修身方面共同提高的益友。(1分)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句讲的是个人修养。】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你如何理解孔子所说的“君子”?在现实生活中,什么样的人可称为“君子”?(3分)

答:“君子”指的`是品德高尚,追求完善人格的人。(1分)一方面博学多才、乐于助人;(1分)一方面胸怀宽广,真诚对待朋友,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可称为君子。(1分)

——“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看起来三者是独立的事,孔子却将其相提并论,依次谈及。三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4分)

答:孔子将其相提并论,说的是三种为学体验。(1分)“学而时习”是将所学的加以运用,体验到实践的乐趣;(1分)“有朋自远方来”是将自己所学与朋友交流,体验的是分享的乐趣;(1分)“人不知而不愠”是在不被认可不被尊重时保持乐观豁达平和的心态,体验孤独的乐趣。(1分)

【这一则主要讲的是学习的意义和乐趣之所在】

2.第二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①罔:通“惘”,迷惑。②殆:疑惑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茫然无措;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充满疑惑。”

【学习和思考要结合起来,这是阐述学与思的辩证关系,二者不可偏废】

3.第三则: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①诲:教诲,教导。②女:通“汝”,你。③知之:知,知道,明白;之,助词,无实意。

④是知也:知,通“智”,智慧。

——孔子说,由,教导你,知道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啊。

【说明学习应采取诚实的态度,不要不懂装懂,不懂就问,甚至不耻下问,这才是大智慧。】

4.第四则: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①好:喜爱。②乐之:以之为乐。之,代词,代指学问和事业,句中可译为“它”。

——孔子说:“(对于任何学问和事业,)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这一则说的是学习的三重境界。“知之”是初级境界,但没有投入,是理智的学习;“好之”是中级境界,是在兴趣引导下不断获得新知,因而也是愉快的学习;“乐之”是高级境界,把学习看成是高级的人生享受,是陶醉的学习。这一则强调乐在其中是学习的理想境界】

——以上四则,讲的是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在以上的为学思想中,你认为对你来说最有现实意义的是什么?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答:选文中所包含的注重实践,注重交流、注重思考、注重诚实和情趣等为学思想,可择其一点,简单分析和解说。说明其现实作用和益处。

例如:我认为最有现实意义的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因为强调了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思考,不机械地接受老师和书本传授的知识,自主学习,才能做到活学活用。

5.第五则: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①三省:三,泛指多数;省,反省。②谋:策划,考虑。③忠:做事尽心竭力,尽职尽责。

④信:诚信,真诚。⑤传: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事情是否尽心竭力了?与朋友交往是否真诚相待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认真复习了?”

【这一章讲的是人的道德修养,人要不断自省,自知者明】

——曾子不善言辞却终有所成,著有《大学》一书,后人认为他是孔子思想的正统传承者。从他一日三省的做法中,你悟出的成才之道是什么?(4分)

答:曾子一日三省,拷问自己对人对事的态度,要求自己无论做什么都要尽心竭力,这是很高的自我行为规范。曾子之所以成才,应归功于这种严于律己的生活态度。可见,不断自省和及时改过对于成才非常必要。

6.第六则: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①患:担心。 ②之:助词,无实意。

——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

【这一则讲的也是人的道德修养。人要与他人和谐相处,就必须及时了解他人。同时,了解他人,也更有利于向他人学习。俗语说:知人者智】

7.第七则: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①贤: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②齐:看齐。③内:内心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想要和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是不是也有类似的问题。

【这一章讲的是人的道德修养。人需要有谦虚的美德,要不断地向贤者看齐,所谓学人者强。】

8.第八则: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①焉:相当于“于之”,意思是在其中。②善者:好的方面,优点。③从之:学习(善者的)优点。④改之:(以不善者的缺点作为借鉴)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我选取那些优点而学习,看到那些缺点(若自己也有就)改正。”

——律己修身是儒家思想重要内容。遇到不知己者、不贤者,不善者也要不担忧、内自省和自改之,你认为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如果无法做到的话,困难是什么?(3分)

答:①前提是具有深厚的道德修养,具有“推己及人,仁爱待人”的人生态度。

②困难可能在于无法放弃对他人的苛求,无法摆脱嘲笑他人的市井心态,这样会无暇顾及自己应怎样做。

【这一则讲的是人的学习态度。人应该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地向他人学习,不但学习别人的优点,还要以别人的缺点为借鉴。】

四、课后作业

背诵并默写全篇

板书

篇2:论语教学方案

论语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l、解决预习难点,归纳文言词语意义及句式。

2、弄清思路,理解课文。

3、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教学重点】

文言多义词与句式辨识。

【教学难点】

第3段阐述孔子的主张。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入课

映示教学目标,由《论语》这部书和回忆孔子导入课文。

引:初中我们学过《论语六则》这篇课文,谁能说说《论语》是一部什么书?(生答,教师适当点拨)

明确: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是语录体散文集,儒家经典著作。论:编辑;语:“言谈”的意思。古人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可见这部书影响巨大。

引:你了解孔子的哪些情况?(生答)

明确: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公认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课文中冉有、季路是他的学生。

二、有关背景

引:题目中的“伐”是“讨伐”的意思,本文写战争场面还是别的内容?相关背景如何?

点拨:课文共3段,写孔子与两名学生的三次对话。当时,鲁国正处于动荡中,三大贵族(季孙、孟孙、叔孙)共同把持朝政,季孙是宰相,他的权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目的是:贪其土地;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冉有、季路任李氏家臣,两人都参与了出征前的谋划,二人把消息告诉了孔子。

三、研习课文

(一)朗读全文,扫清字句障碍

(1)生分角色读课文,予以评价。

要求:其他学生看课文,听清读音,停顿、重音和语调。

(2)生做附二材料的1、2题后,着字幕、订正。

(二)分层讨论

1、学习第1段

①生出声自读,看注释;理解句义,师巡场释疑。

②提生释下列句义,指出句式特点,予以评价。

A李氏将有事于颛臾B无乃尔是过与?C何以伐为?

点拨:A句,介词结构后置B、C句,固定句式,宾语前置

③简析。

引:本段哪两句话表达了孔子的态度?他反对讨伐颛臾的理由是什么?(生答)

点拨:“无乃尔是过与?”“何以伐为?”孔子责冉有[板书],从历史、地理、(颛臾与鲁国臣属)关系三方面阐述反对征伐(板书)理由。

2、学习第2段

①放本段录音,学生边听边看书下注释。

②提一生,译下列难句,予以评价。

A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B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C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点拨:难词“陈”,施展;“就”,充任;“危”,(盲人)走路不稳

③简析

引:冉有推卸责任,孔子引名言,还用了两个形象比喻进行反驳(板书),教育冉有认识自己失责,作为季氏家臣,冉有应该拼死力谏。那么,孔子为什么要这样激烈地批评弟子呢?表明他怎样的观点态度?

点拨:孔子55岁离开鲁国,周游列国;宣传礼治(板书),反对战争,但他的主张并不被各国诸侯采纳,于前684年回到鲁国由于是他从事教育,希望他的`学生到各诸侯国去参政,继续推行他的政治主张。而现在,再有、季路违背了他的原则,因此他给予厉言批评。这就说明孔子坚持(板书)自己政治主张的决心。

3、学习第3段

①一生读孔子指责两名弟子的话,予以评价。

引:冉有的话前后矛盾,遮遮掩掩,最后道出他内心主张,原来,他是支持这场战争的。孔子听后,态度有何变化?结尾一句话言外之意是什么?

明确:从“君子疾夫舍日……”“……不能来”“……不能守”句子中看出,孔子很气愤,狠狠地训斥(板书)。本段结尾一句揭穿了季氏发动这场战争的本质,是谋乱,妄图夺鲁君的权。

引:想一想孔子当时是怎样的神态?

〔一生上讲台表演孔子气愤的神情〕

②生齐读本节表明孔子政治主张的一段话。

讨论:孔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集中表现在哪几个词上?孔子的思想对当今世界和平有何意义?

(前后位四人一组,讨论之后,每小组推一名代表发言。)

明确:对内做到均安民和;对外,施行文德。(板书)使远方人归顺。这就是孔子主张的“仁政”思想。安定压倒一切,今天周边世界战争阴影一直未消失,人类呼唤着和平。

四、归纳主题(由生依板书内容自行总结)

本简记录孔子与弟子三次对话,表明了孔子反对战争,坚持礼治,均安民和,施行文德的“仁政”思想和主张。

[强化主题]投影

1月,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五、讨论写作特点

引:本篇在言行记录中是怎样绘声绘色地刻画人物神态和气质的?

明确:孔子的对话,他三次直呼“求”,语气急促,传达了他深恶痛绝的神态;另外,运用反诘句,语势猛烈,使冉有理屈词穷,无招架之力。

六、朗读全文(齐读,整体感悟)

七、布置作业

1、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

2、[迁移阅读]阅读《读本》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完成下列题目。

篇3:《论语》教学方案

关于《论语十则》教学方案

初中接触过孔子的《论语十则》,但那是自读课文,没有仔细揣磨。但自此知道孔子不仅精通音乐、礼节、书写、计算、射箭、驾车等各种技能,更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等佳话。一本《论语》,就涉及哲学、美学、政治学、伦理学、教育学、诗学、史学、宗教学等多种领域。而过去有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更是形象地说明了孔子的德才兼备。但时至今日才真正拿起《论语》,对孔子的教学思想有些领悟。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今天的教师,仍有启发。我们可以吸取其中有益的东西、优秀的东西,灵活运用在教育教学中去。下面对《论语》一书中的教育思想,作些粗浅分析。

一.德智并重

孔子教学很注重人的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的统一,提出了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一论断,认为德才兼备、表里如一才能算是真正的人才。他的教育内容是德才并重,尤其加强道德教育。他说:君子无终食之问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指出仁是君子的根本品德,是德育的总概念。仁的内涵非常广泛,如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更包括爱人、忠、恕、孝、悌、恭、宽、信、敏、惠、勇、敬、温、良、俭、让、诚等一系列美德。但每种美德都只反映仁的一个侧面,只有将它们集合之,才称得上仁,但其核心却很简单,就是爱人。要做到爱人,必须先做到忠恕和孝悌。孔子的德育是为培养封建社会的君子而服务的,但它形成于德育实践过程中,基本反映了德育的客观规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对我们当前的道德教育,尤其是素质教育,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

智育主要是指使人获取知识、工作技能的教育工作。孔子认为除了极少数的圣人外,绝大多数的人要获得知识与技能必须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论语.季氏》)。学习一词就来自孔子的学而时习之,可见智育的首要目的是教人以良好的学习方法,其次才能以之进行卓有成效的学习。这一指导思想和我们现在的某些单纯的应试教育、技能教育相比,无疑更具备正确性。

孔子是智育与德育并重的。因此,他教导弟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要求弟子们学习目标在道,执守于礼,遵依于仁,而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在教学内容上,也与其培养目标相适应,提出了四教,即文、行、忠、信。在智育与德育之间,孔子既重视智育,更重视德育,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说,做学生的人,在家便孝顺父母,出外便敬爱尊长,做事谨慎而又诚实可信,能与众人友好相处而又亲近有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在注意道德修养的同时,有剩余的力量,就去学习文文化知识,在德、智并重的同时,还是将道德修养放在了学习的前面,而且孔子在其教育实践中也确实注重德育为先,他对弟子的教育,始终贯穿着道德的主线。

我们只有加大道德教育的力度,真正扭转以考试成绩定成败的指向,将学习成绩和思想品德都列入升学考试之中,尤其是后者要定出相应的有权威的指标,从根本上改变那种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关键时不要的重智轻德现象。

二.教学态度

孔子的一生身体力行地实践礼、仁,在教学态度上也是严肃认真的。

他说:当仁,不让于师。他承认青出蓝而胜于蓝的道理,认为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他教弟子努力好学,提出六言(品德)、六蔽(弊病):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还教育弟子虚心向别人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所以子贡说孔子: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又教育弟子要学无止境,学而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要活到老,学到老。

教导别人而不疲倦,更可体现出孔子严肃认真的教学态度,《论语》中两次记录了孔子说诲人不倦。在孔子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一直体现着诲人不倦的精神。孔子从三十岁左右开始办学,四十多年间从不间断地进行教学活动,即使在他周游列国的时候也没有中断过。为此,孔子一生培养了许多学生。孔子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本着耐心说服的态度,有的学生思想品德较差,起点较低,屡犯错误,他也不加嫌弃,耐心诱导,造就人才。如子路,是卞之野人,以黎藿为食,被人视为庸人,孔子却不厌其烦地教育、引导子路,最终将他培养成才。这也是孔子诲人不倦的结果。

并且孔子对弟子无所隐瞒,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这些都是教师对学生高度负责的表现。在教育弟子时,孔子要求弟子不只是接受自己的教育,还要广泛地以贤者为师、以能者为师。他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所提出的有教无类主张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所谓有教无类,从字面上讲,就是不分贵贱贫富,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具有全民教育主义的思想。可见孔子收徒的学费是十分低廉的十条肉干,这使得孔子的学生成份构成主要以贫贱子弟居多。根据考证,孔子的学生中,除了极个别的学生如南宫敬叔、司马牛等之外,其余大多数皆出身贫寒,如子路,《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 豚,陵暴孔子。像个地鄙流氓;子张乃鲁之鄙家也,同样出身贫贱;特别是颜回,据《论语》所载,居陋巷,箪食瓢饮,死后连下葬需用的椁都得靠同学们赞助,是孔子学生中最为贫困者。孔子把教育的对象扩大到平民老百姓,这亦如他把仁爱的对象扩展至所有的人,是因为在孔子看来,人作为存在无论其社会地位如何,都有着其内在的价值与尊严,都有着不同于动物且优于动物的潜能与可能性,而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发现人的价值,开掘人的潜能与可能性。

教师自己要长年累月,默默耕耘,为培养后一代倾注自己全部的心血,认真教学培养学生为天职。

三.教学方法

众所周知,教与学是紧密相连、难以分割的,教学方法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学生自身的学习方法。孔子的教学方法可谓独树一帜,别具匠心。

孔子的教学主要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例如: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这就是交互式教学的一个范例。循循,有次序,诱,引导。可见孔子善于有次序地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掌握知识,并亲自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这种教学方法的特点是举一反三,步步深入,这同时也是治学的一种重要门径。以这种方法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更能开发他们的智力,提高他们的分析水平和自学水平。它发挥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又积极引导学生学习,符合学生在认识上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

因材施教。现代科学认为,材就是人的思想、性格和智力,而每个人智力迸发的领域的广狭、时间的早晚、表现形式及程度都大不相同,因此必须因材施教。孔子弟子的受教时间不同、年龄相差较大、各人情况相异。但是,孔子都了解他们。弟子们的道德、品行、学习态度、学业进展与特点、个性(辟、卤莽)、天赋(愚、鲁)、经济状况,乃至居处(陋巷)、饮食(一箪食、一瓢饮)、生活习惯(昼寝)等。《论语.先进》: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思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思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同一个问题,针对不同发问人的特点给出不同的解答,这就是因材施教的典型应用。只有这样按照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具体情况具体指导,才能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既具有原则性,又具有灵活性,进而全面提高智力水平,发挥创造性思维和提高学习质量。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充分注意到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的差异,充分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进行相应的指导,充分培养学生的智力,不能作统一的要求,不要抹杀学生的个性。

注意启发式。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是指教导学生,不到学生想求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学生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要使学生能够联想、对比,知一方而推之其他三方。这里含有两种意思,一是学生要有强烈的求知愿望,一是学生要有解决疑难的迫切要求。这时加以指点,其效果当然很好。我们在教学的实践中,即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切实转变观念,让学生具有真正的主体性,要恰当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这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掌握好一个度,变学生消极、被动的学习为积极、主动的学习。

学思结合。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第二) 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读《论语》,一口气读完不过脑子,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如《先进篇》中,记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陪孔子坐时进行的一场讨论,就是突出一例。弟子们不仅毫无拘束地自述志向,还反问了孔子一些问题,孔子加以指点。这样,既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精神,又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要先有一定的知识材料作凭借,才能进行有效的思考。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能仅仅要求学生把书本上现成的知识学会,还要教给他们如何获得新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考和思维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

激发兴趣。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论语·学而》。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孔子将乐学作为治学的最高境界,他认为学习过程本身应该充满乐趣,应让学生从中获得情感的满足。

温故知新。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是指温习旧知识,就能得到新的体会、新的发现,这是孔子治学经验的总结。温习旧的知识,不仅可以巩固已有的学习收获,还能因知识面的扩大,实践经验的增加,从旧有的知识中得到新的认识。

重视实践的作用。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时习之,是指在学习过程中,适当的时候把学到的书本知识加以演习或实习,如礼、乐、射、御等,使之学得更为牢固。这些是符合人们认识的规律的。孔子在实践中学习,使技艺不断进步,如在比箭时能老到地指出: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 (《论语·八佾》)孔子这里所讲的射应该是演习礼乐的射,而不是军中的武射,因此以中不中为主,只要中鹄(中心)即可,不必射穿,各人的力气大小不一样,掌握用力要适度,没有反复演练的实践,懂得这一道理是不可能的。在实践中学习,不断获得教益,达到新的境界。

四.关于《诗经》学习

孔子强调文献特别是《诗经》的学习,是和古时贵族阶级以诗言志,有时在外交场合都完全藉诗句来办交涉分不开的,所以诗是春秋时期政治和外交场合中的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对于诗教的功能,孔子对其弟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可见,学《诗》在孔子看来除了可以掌握知识,培养想象力,提高观察力,学得讽喻的方法;可以培养情操,锻炼合群性,还有着道德教化的功能,近可以运用其中的道理来事奉父母,远可以用以服事君上;而且从中可以认识许多鸟、兽、草、木的名谓和特征。孔子曾对儿子伯鱼说:不学诗,无以言。于是,鲤退而学诗。(《论语·季氏》)孔子还对伯鱼说: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舆?(《论语·阳货》)《周南》、《召南》,为《诗经·国风》作品,孔子认为如果不研习《周南》、《召南》等,便好似面墙而立,什么也看不见,一步也迈不开去。孔子把《诗三百》作为道德教育的教科书,把用诗歌来教育感化百姓称之为诗教,诗教能起正风俗的作用,让人变得文明礼貌温柔敦厚。所以孔子主张,学《诗》最重要的是掌握《诗》的本质蕴含,而《诗》的本质,孔子认为是:《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并根据这一精神,孔子还对《诗》进行了删节。孔子反对对《诗》的死记硬背,他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可见孔子对学《诗》的高度重视,可见《诗》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影响、地位。

阅读《论语》,真的让人受益非浅:

原文再加上注释,翻译,总共也不过220页。它所记载的孔子的言论,意趣深远,有不少篇章形象而精警。

孔子的教育思想,如果我们能取其精华,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相当的借鉴性,作为后学者,当慎思之,明辨之,以服务于我们的教学实践。

篇4:《论语》语文教学方案

《论语》语文教学方案

【学习目标】

1、 解“言”—整理积累文言文语言材料,通过识记和诵读,形成语感;

2、悟“文”—初步掌握品悟经典、撰写心得的方法,感受《论语》精髓,经历一番文化濡染提升自我修养。

【重点难点】

重点:解“言”、诵读、品悟

难点:掌握品悟经典的基本方法,感受《论语》精髓,

【学法提示】

1、 自主学习

2、 小组合作交流

3、 课堂展示

4、 研究性学习

【学习准备】

1、 读一读《论语》,了解孔子思想;

2、 读一读《〈论语〉心得》与《〈论语〉》别裁》,了解后人对《论语》的解读。

【课时安排】

两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部分 课前预习

1、自学P19“阅读指南”之“〈〈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什么?”(5分钟)

2、熟读1-5则,根据课下注释翻译这5则。

①识记。掌握重点字词句,将其写下来,自主考查(15分钟)

识记:

②质疑。将有疑问的字词划出来,准备质疑。

3、挑选三则背诵。

第二部分 课堂学习

一、 疏通全文,解“言”。

1、熟读6-10则,根据课下注释翻译这5则。

①识记。掌握重点字词句,将其写下来,自主考查(15分钟)

识记:

②质疑。将有疑问的字词划出来,准备质疑。

2、挑选两则背诵。

二、研读全文,悟“文”

1、读一读下列“〈〈论语〉〉心得”, 想一想可以用哪些方法品悟经典?

品悟示例:

①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大师如是:

说明学问的道理,并不是只读死书,而是注重现实人生中的做人处世。孔子说生活不要太奢侈,“食无求饱”,尤其在艰难困苦中,不要有过分的、满足奢侈的要求。 “居无求安”,住的地方,只要适当,能安贫乐道,不要贪求过分的安逸,贪求过分的.享受。这两句话的意义,是不求物质生活的享受,而重视精神生命的升华。

“敏于事而慎于言”,包括了一切责任、一切应该做的事,要敏捷——马上做,“慎于言”,不能乱说话。“就有道而正焉”,这个“道”就是指学问、修养。那么哪里叫“有道”呢?古人的书本,书本上主是“有道”,从书本上去修正做人做事的道理,这个样子就叫作好学。

——南怀瑾〈〈论语别裁〉〉

品悟方法1:

抛砖引玉: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要想成为一个君子,好学是一个必须的条件。那么,什么又叫“好学”呢?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正所谓,“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会被生活所累”,“翅膀下挂着沉甸甸的金子的鸟是飞不高的”,古人常说“俭以养德”,又说“玩物丧志”,都要向我们宣示:不要过分追求物质上的享受!

篇5:《论语》教学设计

《论语》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孔子其人和《论语》一书,熟练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在翻译课文的基础上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理解每则的思想内容。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等,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学习重点】朗读、理解、积累

【学习难点】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启发式

1.题目解读

《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论语》名称的来由,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这一说法,大体可信。《<论语>十则》都是人生格言,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

2. 走近作者

《论语》的作者谁呢?应该不是孔子本人。在先秦,学者与学生讨论问题,并且亲自参与将这些言论集结成书,这部书常常就以这位学者命名,比如《孟子》、《荀子》、《韩非子》等等。假如孔子亲自参与了《论语》的集结,那么这部书就应该叫做《孔子》。郭沂先生认为司马迁所说的《中庸》就是《子思子》一书原来的名字,为子思所著,我对此还是有些疑虑的。

《汉书?经籍志》引刘向的话,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篡,故谓之《论语》。”那么,《论语》是孔子的学生们在孔子死后将他的论述编辑起来而成书的。虽然刘向对先秦典籍的整理常常遭到后世的怀疑与批评,但对这一点,迄今没有人提出过质疑

3.相关资料

(1)孔子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政治上,孔子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俗话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就是这个意思。他的政治主张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所以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至圣”。 教育方面,他是我国历史上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所以也有人呼吁要以孔子诞辰为中国教师节。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因材施教,相传孔子“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课文中提到的曾子、子贡和子路都在“贤弟子”之列。

(2)《论语》简介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它是孔子的弟子和他弟子的弟子记录孔子等人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此书在中国的地位就相当于西方社会中《圣经》一书,所以也有人把《论语》看成是中国人的《圣经》。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①不亦说( )乎 ②人不知而不愠( )

③学而不思则罔( ) ④吾日三省吾身( )

2.解释句中加粗的词。

①有朋自远方来( ) ②人不知而不愠( )

③思而不学则殆( ) ④传不习乎( )

3.翻译下列短语。

①不亦乐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温故而知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见贤思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任重道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的“而”字有两种用法:顺接和转接。下列句子中的“而”:①表顺接关系的有________,②表转接关系的有________。

A.学而时习之 B.人不知而不愠

C.温故而知新 D.敏而好学

E.学而不思则罔 F.择其善者而从之

G.学而不厌

5.填空。

①《论语》主要是记录春秋时期________、________言行的书,内容涉及政治、文学、哲学、________以及________的道理等多方面,是___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

②孔子,名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

③朱熹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为“四书”。

【合作探究】

《论语》十则中,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请思考:

6、课文在求知态度上强调什么?在学习方法上强调什么?在修身做人上又强调

7、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8、请你总结本文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等。

【精读精练】、阅读下面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岂不善者而改之。”

9、以上这几句语录选自《 》,这本书是记录_______________ 的书。这本书是 ____________家的经典著作,与《 》、《 》、《 》合称“四书”。

10、从这句语录看,孔子认为学习的快乐在于_______________“学习”与“思考”二者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

11、从这几句语录看,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做老师?这种观点是否与第5条语录的观点相矛盾?

12、从这几条语录看,孔子认为,一个人可以所有人那里学到东西,因为如果别人比自己优秀,那么 _______________;如果别人有缺点,那么_______ ____

13、以上4条语录中,现在仍有生命力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为什么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结合你的学习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主题阅读】读下面的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衰,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 “何为不去也?”曰:“无苟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苟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

[注释] 式同“轼”,车前的横木。这里理解为“凭着轼”(表敬意)。 壹似:很像。

舅:公爹。古时候女子称丈夫的父亲。 小子:长辈对晚辈的称呼。

15、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孔子过泰山侧( ) (2)夫子式而听之( )

(3)然( ) (4)昔者吾舅死于虎( )

(5)何为不去也( )(6)小子识之( )

16、“小子识之”的“识”应读为 _________

17、“式而听之”中的“而”表示 ( A、顺接 B、转接 )

18、文中的“夫子”指的是 ____________

19、妇人当时在墓前哭的是 ___________

20、妇人的丈夫儿子因何而死?

篇6:论语教学设计

二、检查预习,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1、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2、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3、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孔府、孔庙、孔林。)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三、整体感知

1、播发配乐朗读,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

2、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

四、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

1、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⑴ 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并用多媒体展示: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⑵ 质疑交流:就课文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探究的词句摘要:朋三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2、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⑴ 学生自主阅读:

教师要求学生思考: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

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教师再要求学生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⑵ 班上讨论、交流以下两个问题:

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五、作业

1、必作:“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2、背诵前5则。

3、课外阅读《论语》,了解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检查背诵。

(指名3~5人。)

二、探究学习后五则

1、指名朗读课文,教师正音。后范读。

2、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3、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⑴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⑵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⑶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探究第一句:

教师要求学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要求学生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篇7:《论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理解“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成语。

2、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3、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

4、培养文言注释能力。

5、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开阔胸怀,提高成熟处事的思想修养。

6、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全文。

2、评点《论语》十则内容。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十则内蕴。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教学要点】认读《论语》十则,整体感知,析读十则内容,就其语言材料进行充分有效的分类整理的实践。

一、导入

同学们,谁能告诉我,今天是几月几日?

9月28日,很好!有谁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呢?

今天是一个“圣人”的诞辰!说到圣人,我们想到的是谁呢?

中国人说“圣人”,就肯定是说孔子!每年的今天,都会有很多人去到山东省曲阜市“朝圣”,今年已经是孔子诞辰2556年了。今天我们还要上课,就不可能跑到山东的孔子庙去拜祭孔子了,但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第10课《<论语>十则》来纪念孔子诞辰2556年。继续将孔子的儒家思想发扬光大,才是对孔子最好的纪念!

二、检查预习,积累文学常识

1、提问关于孔子的资料收集。

强调识记: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人。

政治上,孔子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俗话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就是这个意思。他的政治主张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所以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至圣”。

教育方面,他是我国历史上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所以也有人呼吁要以孔子诞辰为中国教师节。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板书:

政治上:主张仁义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

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2、提问关于《论语》的资料收集。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从汉朝初年到五四运动以前的两千年间,《论语》一直是学童们的一本必读书,影响很大,书中有不少语句都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之中。

《论语》的体式有三种。

板书:

语录体(格言体)

《论语》的体式 对话体叙事体

语录体(格言体),只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环境和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课文的1~9则都属于语录体;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出的回答,他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课文第10则属于对话体;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结,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南宋时,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而“五经”则是指诗、书、礼、易、春秋,即《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左传》。“四书五经”是我国古代科举考试的内容。

板书: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三、反复诵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前先齐读课文前方框内的提示,标出“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词。

2、听课文录音,完成两项工作:(1)听清字词读音;(2)思考这十则《论语》分别属于课前提示的哪一类内容。

3、总结三个通假字。

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语言现象叫“通假”。但由于语言的演变,有些借用字和本字之间,现在已不同音了,朗读中要读本字的音。

板书: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通“悦”,愉快。

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通“汝”,你;通“智”,聪明,智慧。

4、全班朗读,纠正字音,提示字义。

5、提问朗读。一个小组,每人读一则;再提问一男一女朗读。

6、全班跟录音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四、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1、领会大概意思,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表述。不必花太多时间在有注释的词语上,讨论、弄清楚没有注释的词语的意思。

2、把十则《论语》按照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分类,注意一些句子是兼而有之的。

3、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举手提出。

4、提问10人,随便讲自己对哪一则的理解。讲出大概意思就行,只讲求理解,不追求准确翻译。

五、课外作业

1、抄写课文及注释。

2、背诵课文。

第2课时

【教学要点】详细分析,具体探讨。

六、逐句翻译、理解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时:副词,时常;也可理解成“以时”,即按一定的时间,按时、及时。

习:实习、演习。孔子讲的功课,包括礼(礼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诗、书,既要学书本知识,又要实习各种技能,还要跟德育结合。如礼、乐、射、御等都需要实践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课如讲经,那就只能是温习或复习了。

朋:旧注“同门曰朋”,即同学、同班。句中指志同道合的人。

知:了解

愠:怨恨,生气。

君子:有道德修养的人,高尚的`人。

【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作“不也是……吗?”

【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践、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得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是君子(的所为)吗?

【理解】第一句讲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学习的乐趣。第三句讲为人的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不断实习,方能牢固,学习之乐;远道而来,切磋促进,人生之乐;自求长进,不怨他人,提高修养。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吾:我。

日:每天。

三:多次。文言文中的“三”、“九”都指“多”,不是确数。

省:检查、反省。

为:替。

谋:办事。

忠:尽心竭力。

交:交往。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习:复习。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理解】讨论思想品德修养。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内容)。由此可见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品德修养。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旧的(知识)。

知:领悟。

可:可以。

以:凭。以(此),凭借(这一点)。

为:做。

【翻译】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理解】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迷惑而无所得。

殆:危险、有害。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理解】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方能有所得。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诲:教导教诲。

知之:认识事物(的道理)。

为:是。

是:这(就是)。

【固定句式】“……也……”译作“……是……”

【翻译】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理解】讨论正确的学习态度:要有谦逊的态度,不可强不知以为知。要言行谨慎,实事求是,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贤:贤人。

齐:相同。

内:内心。

自省:自我反省。

【翻译】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一样。看见不贤的人要从内心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三:虚数,几个。

行:走。

焉:于此,在其中。

其:代词,他们,指“三人”。

善者:优点,好的方面。

从:顺从,学习。

改之:改正自身同样的毛病。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理解】讲正确的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根他类似的毛病。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改正不足。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士:有学问有抱负的人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

弘:胸怀宽广;毅:意志坚强。胸怀宽广,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坚强,才能长期坚持奋斗。

仁以为己任:即以“以仁为己任”,把仁作为自己的任务。

已:停止。

【翻译】曾子说:“有志者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责任重大而且路程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这不也是很重大吗?为理想奋斗终身,这样的道路不是很遥远吗?”

【理解】讨论思想品德修养,“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曾子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门人要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终身。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岁寒:比喻社会现象,指在浊世。

然:这。

后凋:君子不同于凡人。

【翻译】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理解】讨论思想品德修养。处于浊世,君子能洁身自好。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以:作为。

行:奉行。

其:副词,大概(就是)。

欲:想要的事物。

加:施加。

于:在,给。

【翻译】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理解】讨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忠”和“恕”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正面要求;“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反面要求。其中都包含了相互体谅的意思。

七、课外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做到作业本上)。

2、《每日5分钟》第10课。

第3课时

【教学要点】总结归纳,查缺补漏,在课堂上就完成背诵、默写。

八、总结归纳

(一)内容小结

1、谈学习方法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谈学习态度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日三省吾身;人不知而不愠;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谈品德修养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吾日三省吾身;士不可以不弘毅;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课文中出现的成语

不亦乐乎;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任重道远;死而后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篇8:《论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选文中的十则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②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②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引导教学法。

教学时间:2课时

课前准备:

①搜集孔子及其《论语》的有关资料。

②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国家古代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对我国、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今天联合国还有他的塑像,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多媒体显示孔子像)(学生回答)对,他就是孔子。今天,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他关于学习的一些论述,看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关于孔子和《论语》(学生在班上交流自己的预习: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教师引导明确有关资料。

二、认定学习目标,明确重、难点

三、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同学们自读课文“阅读提示”,慢读全文。

注意以下词语:不亦说乎不愠三省吾身不思则罔不学则殆诲汝是知也弘毅死而后已后凋

2.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语调。

四、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朗读课文:

1、听录音,朗读课文。

2、结合课下注释,串译课文。

五、重点探究:

1.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2.自主、合作、探究

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提出要求: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点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五段。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需重点讲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吾日三省吾身c.传不习乎?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e.诲女知之乎!

六、课堂训练:

1.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2.小组内交流每则文意,领会蕴含。

3.教师抽查学生翻译难句

4.学生集体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5.学生跟着录音轻读,尝试背诵。

七、课堂总结:学生小结本节内容

八、布置作业:①背诵课文。②抄写、识记字词。③预习剩余部分内容。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注音、释义:说信愠三省

2、翻译句子:

①温故而知新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二、课文探究:

理解后五段内容按第一课时要求,逐句翻译剩余各段。

教师需重点讲解的:

①见贤思齐焉。

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③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④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精读课文,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1.学生试作批注,概括、归类每则内容大意。

2.积累格言警句和成语。

指导学生运用“__________与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有关”句式说话。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习惯有关,“人不知而不愠”与个人修养有关。

教师点拨,帮助学生完成分类式学习笔记如下:

(1)成语类

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任重道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格言警句类

①谈学习态度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②谈学习方法的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③谈修身做人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吾日三省吾身士不可以不弘毅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拓展延伸,以读带写:

1.“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处世之道,对此,曾有过不同看法,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怎样看待“所不欲,勿施于人”?

2.从“我的学习方法”或“我从《论语》学到很多”两个题目中任选取一个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能引用论语或格言中关于学习方法的句子,字数300字左右。

五、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六、布置作业:

完成写作练习

篇9:《〈论语〉》教学实录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文言兴趣

师:苏东坡曾说“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朱熹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书,是你我的良师益友;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我们不仅要好读书,而且要会读书。古人关于读书的名言名句或成语有很多。你在平时积累中知道哪些呢?

生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师:一代诗圣的经验之谈。这句名言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生1:要多读才能写出佳作。

师:这是语文学习的秘诀之一。

生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朱熹

生3: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师:这里为什么要读“”而不读“”呢?

生3:因为这里的“见”是“显现”的意思,所以读“xiàn”。

师:看来你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好。还有吗?

生4:学而不厌。

师:这是一个成语。用现代汉语说,是什么意思呢?

生4:学习不能满足,要活到老,学到老。

师:哪种表达更精练?

生齐答:成语。

师:这个成语来源于何处?有谁知道?

生5:《论语》,是孔子的一句话。

师:好,今天我们要阅读的就是从这本书中选取的十则。不知大家意识到没有,刚才大家所说的名句均是文言古诗,还有不少成语直接取典于古诗文或文言文中的格言警句。这些文言古诗和成语都具有文言文简洁、典雅的特点。平时我们说话作文能运用成语或引用诗句可谓是一件快事。相信我们能学好古诗及成语就一定能学好文言文。那么如何学好文言文呢?

生6:要多读。

师:正如刚才所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文言文,诵读是最基本的方法。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智慧。在读中领悟文意、在读中积累语汇、在读中质疑思辨、在读中陶冶情操。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随他一起探讨有关学习方法、求知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请对照注释朗读《〈论语〉十则》。

点评:围绕读书,由学生所熟悉的成语及古诗词导入,将学生的积累带进课堂,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同时也由学生总结出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二、初读课文,走近作者作品

(生放声朗读)

师:大家读后一定会发现,每一则都有一个“子曰”。谁知道“子曰”是什么意思?

生齐答:孔子说。

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子曰”呢?

生1:因为《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用“子”是表示对老师的尊敬。

师:《论语》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是封建时代人人必读的书。请大家拿出我们预习时所做的“作家作品读书卡”,全班交流,资源共享。

生2: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收藏的书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故世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我国乃至世界都是一位深有影响的人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因其在人类文明史上的不朽贡献,把他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生3:孔子自幼聪明好学。他学识渊博,但从不自满。有一次他周游列国时,在去晋国的路上,遇见一个七岁的孩子拦路,要他回答两个问题才让路。其一是:鹅的叫声为什么大。孔子答道:鹅的脖子长,所以叫声大。孩子说:青蛙的脖子很短,为什么叫声也很大呢?孔子无言以对。他惭愧地对学生说,我不如他,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师:这一个故事正好在我们今天要学到的格言中有一句类似的文言句,一会儿读的时候请大家再来作答。

生4:孔子因他的刻苦好学,终于成就了伟大的事业。两千多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尊敬。现在,人们都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孔子的像身长6.4尺,号称“长人”,给人感觉高大、庄严。

师:大家可以参看书上插图。我感觉到的不仅是高大、庄严,我还看到了一位博大精深而又循循善诱的好老师形象。相传孔子有门徒三千,其中有72人被称为“贤人”,课文中提到的子路、子贡都在72贤人之列。孔子死后,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弟子们以父亲之礼仪对待孔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在孔子的坟前盖了一间小屋,为孔子守坟6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创办私学的先行者、第一位职业教师,得到子弟子们的衷心尊敬。今天,我们也来当一回孔子的学生,如何?

点评:用做“作家作品读书卡”的形式促使学生自主地去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利用资料、资源共享,对于今天的信息时代不失为一种高效之举。对《论语》及孔子的了解也为下面文言文的学习张本。

三、读准节奏,读出文言韵味

1、师:好文不厌百回读。请大家再读课文,要求对照注释读准字音。

(生朗读课文)

师:哪位同学来给大家朗读一遍,看看你是否读准了字音。

(一生范读课文)

师: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1:他注意到了关键字的读音,音咬得很准。

师:你很会倾听。你刚才说的“关键字”是哪些字?

生1:第一则中的“说”同“悦”,故读“”;第五则中的“女”同“汝”,故读“rǔ”。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1:下面注释有。

师:借助注释读准字音,好方法。这种用一个字来代替另一个字的文言现象叫做“通假”,大家只需了解即可。你能否再举一例?

生2:“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中的“见”就是通“现”。

生3:《童趣》中的“昂首观之,项为之强”的“强”通“僵”。

点评:根据学生的朗读及评价归纳出了读准字音的方法,对文言特殊现象的讲解适可而止。

师:好,大家不妨将刚才所说的这些关键字的读音专门设置一个门类积累到你的读书卡中去。刚才大家由一个例子联想到其它,这种学习方法叫什么?

生4:举一反三。

师:你知道是谁提出的吗?

生4:孔子。

点评:适时引导学生做读书卡,并及时让学生归纳学习方法,师生互动,体现了教学机智。

2、师:好,注意了平时的课外积累。孔子在本文中也提出了许多的学习秘诀,请大家细读课文。要求读准节奏,读出文言的韵味。读准了节奏,文言文就读懂了一大半。大家可以四人为一小组互读互评,将不太理解的字词找出,抄写到你的“难句理解”类读书卡上,然后小组讨论。读书时看谁摇头晃脑摇得好。

(生摇头晃脑地读)

师:有没有小组解答不了的问题提出全班讨论?

生5:前七则比较好懂,第八则的含义我们这一组不太明确。

师:哪一组的同学来帮他们解决?最好能“授之以渔”。

生6: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刚毅,因为他肩负着伟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是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理解这一句话并不难。这一则中有一个关键词“弘毅”,可用换字办法来解释,即“刚毅”“强毅”;有的可用加字办法来解释,如“任(任务)重(重大)而道(路程)远(遥远)。

师:请大家在理解了句意的基础上齐读这一则,读准节奏。

(生齐读第八则。)

点评:通过理解文意读准节奏,行之有效。在读中做“难句理解”读书卡,学生之间互问互答,并由学生自己交流解难方法。时时处处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3、师:会总结的人一定是会学习的人,由“学会”走向“会学”,好。文言文的理解其实还可采取“会意”的方法,读懂大意即可。不知大家发现了没有,这一则中还有两个词语被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是哪两个?

生7:任重道远、死而后已。

师:像这类成语在《论语》中还有很多。除了这两个,你还知道哪些呢?

生8:温故知新、见贤思齐。

生9:学而不厌、循序渐进。

师:看来你的阅读面很广。有的同学已将这些成语写在了读书卡上。《论语》中的成语非常丰富,大家下课之后可设置一个“《论语》与成语”专题进行摘抄积累,丰富自己的语言仓库。其实除了成语,还有许多的格言警句,至今脍炙人口。下面请就你最喜欢的几则当堂背诵。看谁背得最多最快。要求背出文言文的韵味来。

点评:成语是古今汉语的`桥梁。通过对成语的摘抄,既走进了文言文,又增强了现代语的积累。

4、(生背读)

生10:我最喜欢第一则。(生背诵“学而”章)

师: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则呢?简要说明理由。

生10:所谓“学习”就是既要“学”(学道理)又要“习”(练习、温习),告诉了我们学习方法。

师:好比游泳,先学游泳知识,再下水实践。谈学习方法的还有哪几则呢?

生11:“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师:关于学习态度的呢?

生1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师:我们回头再来看看关于孔子被那个七岁孩子拦路的故事,孔子惭愧地对学生说,“我不如他,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你联想到了文中的哪一句话呢?

生1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生14:我联想到了“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师:两位同学都读得有节奏、有韵味,看来是真正理解了。不错,这两句讲的都是随时随地要注意学习。那么由这一句话我们又可以联想到哪些成语呢?

生15:取长补短。

生16:不耻下问。

师:其他几则,是关于哪些方面的呢?有没有你喜欢的呢?

生17:关于思想品德修养。我喜欢“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师:由这一句你联想到了哪句古诗呢?

生18:“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师:刚才所背诵的这些格言警句,相信对每位同学无论是学习还是做人方面都有不少的启示。关于这些格言警句你打算如何摘抄呢?

生19:进行分类:学习态度类、学习方法类、思想品德修养类。

点评:选择自己所喜欢的格言警句当堂背诵,背出韵味,既加深了对这些语句的理解,又培养了学习文言文的语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自然地得以实现。

篇10:《〈论语〉》教学实录

一、课前激趣,融洽师生关系

师:上课之间,我们先来讨论一下各自的身份。你们的身份是什么?

生齐答:学生。

师:我的身份是什么?

生齐答:教师。

师:按照传统的观念来看,你们学什么?向谁学?我教什么?教给谁?应该是很好回答的问题。然而,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师生关系也已发生了质的飞跃。你们不仅应该向老师学习,而且更应该向书本学习,向社会学习。并且不但要学知识,而且更要学方法、学习惯、学做人。所以,传统意义上的老师已远远不能满足大家的需要,今天的老师已只能作为大家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而存在了。希望我们今天能够彼此引导、相互合作、共同促进,好不好?

(点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及彼此引导、相互合作、共同促进几个词语,点明了新型的师生关系,一下子拉拢了师生的心灵。为后面的学习开了一个好头。 )

二、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师: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仅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不知诞生过多少光耀千古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但在这如满天繁星、数不胜数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中,有这样一个人和这么一本书,总是如浩月当空,长明不熄,照耀着一代又一代人,引领着一代又一代人。大家知道这个人和这本书的名字吗?

生齐答:孔子和《论语》。

师: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记录孔子和弟子们言行的《论语》,也一直是我国思想文化史上影响最大的典籍,他既是我国历史上做课本时间最长的一本书,也是我国历史上贡献成语最多的一本书。大家有兴趣来了解这本书吗?

生齐答:有兴趣。

(点评:从中国悠久的历史谈起,点出孔子及论语,让学生认识到其重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

三、初读课文,了解作者作品

师:好,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其中的部分章节──《论语》十则。学习文言文,诵读是最基本的方法。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智慧。在读中领悟文意、在读中积累语汇、在读中质疑思辨、在读中陶冶情。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随他一起探讨有关学习方法、求知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请对照注释朗读《〈论语〉十则》。

(生放声朗读。)

师:大家读后一定会发现,每一则都有一个子曰。子曰是什么意思?

生齐答:孔子说。

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子曰呢?

生1:因为《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用子是表示对老师的尊敬。

师:《论语》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是封建时代人人必读的书。请大家拿出我们预习时所做的读书卡,全班交流,资源共享。

(多媒体出示作者作品读书卡。)

(讨论交流,填作者作品读书卡。)

生2: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字仲尼,鲁国人,他长期从事私人讲学,曾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晚年回到鲁国。

生3:孔子又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不问出身贵贱和家境贫富,广收门徒,先后培养的学生有三千人,孔子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由孔子的弟子整理的《论语》一书,记载了孔子的言论。

生4:孔子自幼聪明好学,他学识渊博,但从不自满,相传孔子有门徒三千,其中有72人被誉为贤人,文中说到子路、子贡都在72位贤人之列,孔子去世了,这些人为他守了3年的墓。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徒弟的言行书,由若干篇组成。全书今本486章,本文选取了10章。虽只是一个零头,但也可看出这本书形式上的特点,分为两个方面:

1、关于学习态度及方法的;

2、关于思想品德修养的,这样写体现了古为今用的原则。

生5:孔子自幼聪明好学。他学识渊博,但从不自傲。有一次他周游列国时,在去晋国的路上,遇见一个七岁的孩子拦路,要他回答两个问题才让路。其一是:鹅的叫声为什么大。孔子答道:鹅的脖子长,所以叫声大。孩子说:青蛙的脖子很短,为什么叫声也很大呢?孔子无言以对。他惭愧地对学生说,我不如他,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师:看来同学们收集到的资料很丰富。孔子的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而且在亚洲很多国家都有孔庙,有很多人都尊崇孔子、拜孔子为先师。他还被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大家可以参看书上的插图。我感觉到的孔子不仅高大、庄严,而且还看到了一位博大精深而又循循善诱的好老师形象。相传孔子有门徒三千,其中有72人被称为贤人,课文中提到的子路、子贡都在72贤人之列。孔子死后,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弟子们以父亲之礼仪对待孔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在孔子的坟前盖了一间小屋,为孔子守坟6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创办私学的先行者、第一位职业教师,得到了弟子们的衷心尊敬。今天,我们也来当一回孔子的学生,如何?

(点评:注重了方法的指导。用做作家作品读书卡的形式,促使学生自主地搜集、整理、利用资料,资源共享,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下面的理解作好了铺垫。 )

四、读准节奏,读出文言韵味

师:常言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请大家再读课文,要求对照注释读准字音。

(生朗读课文。)

师:哪位同学来给大家朗读一遍,看看你是否读准了字音。

(一生范读课文。)

师:大家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1:第一则中的说同悦,应读作 yuè ;第五则中的女同汝,故读作 rǔ 。

师:女在这里为什么读汝?

生2:因为它是通假字。

师:什么叫通假字,谁来说说看?

师:看来同学们还不太理解通假字。我来给大家讲讲:我们的文字是漫漫发展起来的,最初没有这么多字,文字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说话的需要,怎么办呢?就用一个字来表达多种意思。这种用一个字来代替另一个字的文言现象叫做通假。(教师举出莫──漠──暮具体讲析)。实际上,在前面的课文中,我们已经接触过,是哪篇课文中的哪个字?

生3:《童趣》中的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中的强同僵。

师:好,大家不妨将刚才所说的这些关键字的读音专门设置一个门类积累到你的读书卡中去(多媒体出示难字难词读书卡)。刚才大家由一个例子联想到其它例子,这种学习方法叫什么?

生4:举一反三。

师:你知道是谁最先提出来的吗?

生5:孔子。

师:好,注意了平时的课外积累。孔子在本文中也提出了许多学习和做人的秘诀,请大家细读课文。要求读准节奏,读出文言的韵味。读准了节奏,文言文就读懂了一大半。大家可分四人为一小组互读互评,将不太理解的字词找出,抄写到你的难句理解类读书卡上,然后小组讨论。读书时看谁摇头晃脑摇得好。(多媒体出示难句理解读书卡)

(生摇头晃脑地读。)

师:刚才,我看见同学们在下面读得摇头晃脑,听起来很有韵味,谁上台来摇一摇呢?

生6:(摇头晃脑地)朗读第1则。

师:很有味道,如果坐在那把椅子上,戴上一幅老花镜,就更像老先生了。

生7:(踱着方步)朗读第3、4则。

师:他是一个踱着方步的孔子。

师:我们一起读一遍,好不好?

生齐读。

师:有没有小组解答不了的问题提出全班讨论?

生8:前几则比较好懂,第八则意思我不太理解。

师:哪一组的同学能帮他讲解一下?

生9:曾子说:士人不可以没有宽广的胸怀和坚强的意志,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道路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是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理解这一句话并不难。这一则中有一个关键词弘毅,可用换字办法来解释,即刚毅强毅;有的可用加字办法来解释,如任(任务)重(重大)而道(路程)远(遥远)。

师:会总结的人一定是会学的人,我们要由学会走向会学,好。文言文的理解其实还可采取会意的方法,读懂大意即可。不知大家发现了没有,课文中的许多词语早已被我们所熟知,我们常常把它称作什么?

生10:成语。

师:大家能不能从文中再举几个例子?

生11:温知知新。

生12:见贤思齐。

生13:学而不厌。

生14:循序渐进。

师:有的同学已将这些成语写在了读书卡上。《论语》中的成语非常丰富,大家下课之后可设置一个《论语》与成语专题进行摘抄积累,丰富自己的语言仓库(多媒体出示:《论语》与成语读书卡)。《论语》是为现代贡献成语最多的一本书,我为大家搜集了一些,下面来看一看。(网页显示《论语》中的成语。)

师:其实除了成语,还有许多的格言警句,至今脍炙人口。下面请就你最喜欢的几则当堂背诵。看谁背得最多最快。要求背出文言文的韵味来,而且谈谈你的感受,提出你的问题。

生15:(背诵三人行篇)这一句让我体会到了凡事都要取长补短,这样才能不断进步。我还提出一个问题: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是什么意思?

生16:这句话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师:这样理解还只是字面上的意思,那更深的意思是什么呢?

生17:只有经过艰难困苦的考验,才能知道一个人的意志是不是坚强。也就是古诗所说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师:还有哪些同学来背、来读?

生18:(背诵曾子篇)这句话是说:人都要有坚强的意志,要为自己的理想去奋斗,即使是付出了什么,那也是值得的。

师:刚才所背诵的这些格言警句,相信对每位同学无论是学习还是做人方面都有不少的启示。如果要你分类摘抄的话,你准备怎么分类呢?

生19:学习态度类、学习方法类、思想品德修养类。

(点评:在这里,既有学生方法的传授,更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让学生说、让学生背、让学生读、让学生谈,时时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

五、读后思辨,读出个性见解

师:在上一节课的自由背诵中每个人的喜好各不相同。因为每人的生活经历不同,阅读体验自然也不尽相同。读着你最喜欢的语句,你是否读出了一份智慧,读出了一个自我呢?请大家再品读这些语句,联系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生活体验谈谈你的见解。要探究,就应该先找到探究的钥匙:

1、说与乐有什么区别?哪个程度更深?

2、有朋自远方来干什么?想达到什么目的?

3、人不知的人是谁?知意思是了解吗?像这样的问题还有许多,大家可以充分展开讨论。

(生再读背课文。)

生1:我特别喜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格言。因为我有一些体会。有时候,我不喜欢做一些事,但有的同学硬要我去做,为了不影响同学间的友谊,我只好顺从了。我真想把这句话送给他。

师:看来,你与孔子的思想发生了碰撞,产生了共鸣。下来,你可以与他更深入地交流。

生2:我特别喜欢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因为读了这句话,我想到了我们校门口的牌子上的每日三问──今天,我的学习进步了吗?我的身体进步了吗?我的品德进步了吗?如果我们每天都能这样问问自己,那我们就会不断进步。

师:看来,同学们理解很深,真正读出了智慧,读出了个性。

(点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学生联系自身的实际及自我体验品味、思辨,读出了更多个性化的理解来。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充分展现。 )

六、合作探究,自主实践活动

师: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1988年初75位诺贝尔获得主在巴黎集会,发表了宣言,其中说: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从中国的孔子这里找智慧,就要从《论语》里面去找智慧。我在读《论语》时,我的思绪就常常穿越时空走进孔子的那个时代,也许正因为他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任重道远精神,才与众弟子无间隔地坐而论道,使那些学说成为中国数千年绵绵不绝的浩然正气。我想,孔子这样做时,一定没有认为自己是什么圣人先师。他不过是一个童心未泯又热爱艺术且善于思想的真诚人罢了。与其说喜欢孔子的学说,不如说更喜欢孔子这个人。孔子的真诚坦荡,仍然是我们现代人最需要的品质。那么你心中的孔子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请课后广泛地搜集资料,了解他的身世、他的故事、他的主张、他的性格、他的为人等等方面,充分占有材料后,以《我心目中的孔子》为题,写一份读书报告。古诗文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走近它、熟读它、背诵它。让它植根于我们的心灵,伴我们成长。

七、观看网上文献资料片《文化巨人──孔子》第九集《中庸至德》

(点评:师生同讲同议,引出争议的话题,留待学生在课外以更高的热情去读《论语》、去读孔子、去读更多的文言文、去背更多的文言名句。观看影片,以一种更直观的方式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到孔子及其精神的伟大。 )

【简评】

本课是李老师在初中语文教研组长工作会上所上的两节示范课,其亮点颇多。

一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角色定位适当,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对文章的理解中,教师将发问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教师只是起引导、指点、促进的作用。对学生的不同见解,只要言之成理,教师就予以肯定,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成果,从而避免了文章的一元解读。

二是教师深得本文主旨,善于营造乐学的氛围。文言文的学习,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可能感到难懂、枯燥,但由于教师创造了一个乐学的环境,学生置身于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之中,创造的潜能得到了激发,于是放言无忌,妙语连珠,教学目标得到很好的落实。

于是,我们看到,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在这两节课得以实现:知识与技能得到了落实(主要表现为语言的习得,如正确的朗读,对文言字词句的理解);过程与方法得到了重视(主要表现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及各种读书卡的呈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受到了熏陶(如让学生搜集有关孔子的资料,了解有关孔子的思想、为人、为师、为学的态度,课后让学生写我心目中的孔子的论文等)。

总之,本课的教学,为我们今后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示范与借鉴。

篇11:《论语》教学反思

《论语》教学反思

本学期的课程以《先秦诸子散文》为主,《先秦诸子散文》的内容编排又以儒、墨、道、法四家思想为主,对儒家思想的学习当属《论语》最为重要。

上学期末,我们文科三人组便开始研读《论语》选文,感慨于孔子思想的智慧、博大,又基于当前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以及“国学热”的兴起,我们决定在下学期的教学中,以学习儒家思想为主,将《先秦诸子散文》中13篇儒家选文列入教学计划,其中《论语》七篇、《孟子》六篇,而墨、道、法三家的选文也略有涉及。

在新学期的教学中,如何引导、启发学生深入挖掘《论语》中孔子思想的时代意义是我们一直探讨的问题。这七篇文章中分别涉及了孔子在从政、为人、处世、处事、教学等不同方面的思想,选文均是《论语》中的精华,且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学生在疏通文意方面有一定难度,在理解文本内容、挖掘思想价值方面更是对学生提出了新要求。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一直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课堂效果也未达到理想中“探究文本、挖掘内涵”的程度。伴随着新学期的教学改革,课堂进入了学生“发问、提问、释疑、质疑”的新阶段,课堂上学生畅所欲言、有问有答的表现,很大程度上推进了《论语》的教学工作。

经过七节课的打磨、交流,学生的思考方式、思考方向在朝着我们引导的方向在转变。学习的方向逐渐从探究字词翻译转向探究文本大意、思想内容以及联系当下的现实意义。难能可贵的是我们当下的课堂侧重的是对《论语》思想的解读,文言字词积累放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合作探究中完成,若在这两个环节还有解决不掉的疑难字词,这则是妨碍学生理解文本的重点字词,则可以放到“展”环节展示,以待其他同学解答,对有些字词我们甚至大胆放过,不去过分探究。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的《论语》选文,所有的译文及关键字的释义都在教材的课下注释有所标注,因而不必字字落实地去翻译,否则会让自己陷入简单重复教材的境地。反思自己之前的古文讲解,过多的解释字词,解读文本思想成为了课堂的鸡肋,可有可无,或匆匆略过,点到为止,使语文课成为了功利化的得分场,而失去了学习语文、品味经典的意义。

学生对文本分析越来越深入,提出的问题也越来越有探讨的价值,促使我们在备课时更为充分。为了能用精妙的语言点拨学生于困顿中,我只能使自己的语言更精炼、更深刻。我深深体会到了要想给学生一滴水,自己便应有一桶水的意味。比如学生问道“克己复礼”的“礼”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礼”,那“礼”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呢?孔子谈到“仁”,又谈到“礼”,那“仁”与“礼”的具体关系是什么呢?诸如此类的问题,需要的不仅是应变的能力,更是对自身文化积累的考验与挑战。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当是孔子,而《论语》又是孔子思想的重要载体,是圣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孔子是中华文化的第一代表,是无人能取而代之的“万世之表”。然20世纪的中国,文化激进主义流行,“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响彻云霄,孔子成了封建文化的代表,“文革”批林批孔,孔子进一步成为了保守、倒退、反动、复辟的总代表,是千古的罪人,传统文化也逐步处于革灭殆尽之际。不可否认的是,改革开放以来,读《论语》的人越来越少,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并将之奉为生活准则与信念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文化传统在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个断层。因而,当《论语》出现在高中课堂时,在师生传统文化根基都极其浅薄的情况下,师生能否重新重视学习《论语》的意义,并努力完善自身的传统文化积淀,这是时代的要求,是文化的呼唤,是极其必要的。

在社会深刻转型,各类思潮泛起,利益多元交织的今天,新一代的青年已经能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传统文化的观点,他们能够取其精华,修身践礼。国学文化不应成为政治的工具,而应以其自身的文化内涵去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

篇12:《论语》教学反思

有人说:“不读《老子》,不知道什么是中国智慧;不读《论语》,不知道什么是中国文化。”而智慧来源于丰厚的文化功底,所以追根溯源,架起文化发展桥梁的是《论语》。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论语》,走进孔子,去追寻中国文化的根,并汲取营养。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需要师生共同合作,开发课程资源。于是让学生课前阅读与《论语》有关的资料。结果,学生从网上、图书馆、阅览室、书店获得知识信息,远远超过老师一言堂所介绍的.内容。这就是课程改革,不改不知道,一改吓一跳。弟子未必不如师!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一个语文能力强的学生,询问其诀窍,均是得益于课外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九年义务教育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内容有童话,故事,诗歌,散文,长篇文学名著,当代文学作品以及科普,科幻图书等。新实验教材也是注重文学性、人文性,活动课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就是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将课堂扩展到社会与家庭,将知识延伸到名著与网络。我在这几年教学中,立足于语文课程改革,调动利用一切因素,让学生动手,广泛阅读,扩大知识面,为学习语文主动探究相关知识。

在讲《论语》十则时,提前布置了预习作业:“查阅与《论语》相关的资料,课外阅读《论语》一书。”上课时,学生将阅读的书籍和网上查阅的资料搬上课堂。人人手中有资料,个个手中有书籍。语文课代表首先展示说:“我从网上查阅了有关孔子的资料。孔子名丘,字仲尼,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一生主要从事教育活动,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私学,整理了古代文化典籍,并提出过一些有进步意义的教育思想和主张,对中国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紧接着又一名学生站起来说道:“我在《中国古典文学赏析》中查到孔子的学说,主要保存在《论语》中。《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470多则,与《孟子》、《大学》、《中庸》同被定为四书。四书五经,是儒家学说的重要经典。”并且将自己收集的作品向同学展示。班长也介绍他读的《史记》:“我读的是《史记》中的《孔子世家》和《仲尼弟子列传》,了解到孔子生下来颊顶中间低而四周高,所以名丘。排行第二,父母向尼山祷告而得子,因此叫仲尼。孔子有弟子三千人,可谓‘桃李满天下’。”还有个学生介绍道:“我读了《中华上下五千年》,了解了诸子百家。其中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主张‘仁爱’,被称为‘孔孟之道’。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主张‘法制’;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主张‘无为而治’;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主张‘兼爱’和‘非攻’各家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都纷纷著书立说,出现了百家争鸣、学术繁荣的盛况。后来统治阶级‘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那以后,孔孟之道支配了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年的思想文化,可见孔子真的很了不起。”还有个学生说:“我爸爸给我讲过一个故事,赵普为赵匡胤当皇帝出谋划策,自称博览全书,无所不晓。赵匡胤派人到他家查看到底读了哪些书,只查到半本论语。从此‘半部论语治天下’就传开了。可见《论语》多么重要,我也要好好拜读一下《论语》。”提起论语,马上有一学生站起来响应道:“我在《论语》的前言部分读到日本现代企业家的精神导师涩泽荣一,就是一位典型的‘儒家’。他经常把《论语》抄本随身携带,认为企业需要有强调相互关系的儒家思想,其目标是把现代企业建立在算盘和《论语》的基础上。这说明《论语》对亚洲文化圈内各国的以济腾飞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论语》不仅影响中国人,也影响了世界。”话音刚落,另一学生补充道:“1982年,诺贝尔奖得主们在巴黎的例得聚会中,谈到21世纪人类需要什么思想时,几经斟酌以后的答案不是别的,正是孔子思想。”其他同学也纷纷展示自己的资料,,有从网上下载《论语》全文的,了解到很多成语出自《论语》;有买《论语》一书的,把喜欢的名句子抄到笔记本上并作了点评;还有的对《论语》中有的章节认为不妥的,也作出了点评。我受学生的感染,也给学生展示了我的资料。由于学生主动探究知识,提前预习和学习,所以这十则《论语》学得非常快,非常轻松。阅读使他们的基础提高了,在课堂上老师根据学生掌握的知识面,灵活调节,加入了十则之外的内容供学生讨论,吸收更多的知识。有的学生通过自学“先进篇”22则,了解教学要因材施教;还有学生通过自学“雍也谝”20则,明白兴趣是人生最好的老师,通过讨论,学生打破常规,提出了对《论语》的不同看法,比如繁琐的礼节问题,培养的人才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问题等。

“课外阅读—课堂展示”这一环节,对我教学启示很大。实验证明,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传播者、占有者,而是课堂的组织者、点拨者。师生是共同求取新知识的合作伙伴。一篇经典文章,大家动手,图书馆、阅览室、书店、家庭藏书、电脑都用上了,上课时一人一本资料,各抒己见,谁有道理听谁的。学生都成了课堂的主人。现在,我们的课堂不是一言堂皇,而是共同活动的场地。学生的课外阅读,促使我转变教学理念,将课堂还给学生。教师的任务是挖掘学生的智慧,启迪学生的候像力、思维力、创造力、表现力,培养学生兴趣,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杜威说:“有了知识的饥渴,则知识的控求随之。”

课外阅读带给教学最大的转变,是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和老师一起探索,一道思考。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发展自我,感受到人格的自由和尊严,感受到独特创造性存在的价值,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谁资料查得充分,谁课外阅读读得深刻,谁主课堂上就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学得有效。

学生的课外阅读,也迫使我挤时间阅读作品,因为不读书就无法与学生交流,不读书就会被学生淘汰。所以我也经常光顾书店,下课就去阅览室上网查资料,了解新动态,也提高了我的素质。

课外阅读,课堂展示促使我对语文教学进行新的思考:

首先,课外阅读符合语文教学的发展趋势。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实验教材正是体现了人文精神,实验教材带来的课外阅读,真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这绝不是光靠课堂上老师讲课能形成的。凡是语文能力强的学生,均得益于课外阅读。个性的养成、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来自老师的一言堂,那样只会束缚学生。学生必须从不同作品中,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形式。其次,树立课程大于教材的观念。课程改革提出:活化课程次源,树立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容。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即语文,生活处处有语文。尤其是中华经典之作,更是多少代人流传下来的不朽的精华,我他一定要继承发扬它,只有阅读,才能使它不朽、永桓。最后,课外阅读能提高人的修养。“知书达理”这至理名言,告诉我们读书能明白事理,会办事,会做人。优秀的作品是生活的教科书,对作品中的人物,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自己的人生价值就有了新的上升。

这次课改实验给我带来太多的变化,太多的启迪。初中时期是课外阅读的重要阶段。托尔斯泰主张:“应当首先竭力阅读和了解各个时代、各个最优秀作家的书。”所以,只有课外阅读与课堂学习相结合,才能提高学生的水平。

篇13:《论语》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共有七节,每一节基本围绕一个主题来选择和编排《论语》中的材料,所选择的材料往往是学习古代汉语的经典篇章,而且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第一节是讲孔子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第二节讲孔子与弟子之间的关系。第三节讲孔子的生存智慧。第四节讲孔子的“仁”的学说。第五节讲孔子对“义”的坚守。第六节讲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

二、学情分析

对于孔子和《论语》,学生较熟悉,他们在初中学过《<论语>十则》,高中必修一的“名著导读”部分,把《论语》列为必读的内容。特别是近年来,许多省市的高考把《论语》列为必考“三大文化经典”之一,学生很重视。所以,学习本单元,学生不仅有基础,而且有需要。但是,《论语》内容言简意丰,博大精深,学生理解存在一定困难,需要老师有效地指导。

1、学习选文,积累文言字词句和写法方面的知识。

2、较为系统地了解孔子的思想,尤其是了解他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

3、从孔子的思想和思考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评点法

四、学法指导

1、细读《论语》,找出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并加以理解,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3、联系自身学习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五、教学目标:

1、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3、联系自身学习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六、教学重点:

1、结合孔子的经历,分析《论语》一书的主要思想内涵。

2、重点欣赏书中关于学习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片段并且尽可能背诵。

篇14:《论语》教学反思

对于文言文,是最让师生头疼的文学体裁的一种。从教这些年以来,我自己上了不少的文言文,也听了同校不少教师上的有关文言文的优质课。尽管如此,但对于文言文的把握,我仍然觉得在这方面的教学上我做得不是很好。

1. 在教《论语》时,让学生能感觉到好像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了解并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继承并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兴趣,愿意去读,这几节课就没有白上。如果还能让学生乐于去读,那么课堂上所学的就不仅仅是《〈论语〉十则》了。

2. 教文言文的目的不在于写作,而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熏陶道德修养。学习文言文,我认为不仅仅是将文言文译成顺畅的现代汉语,也不是对文言语句作细致的语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经过查工具书和注释会意而后懂,在今后的学习或生活中也许会在他的.脑海里突然蹦出那么几句类似“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文言语句来。多读文言文,会使人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

3. 如何学文言文,一个字:读。相信文言文是读懂的,决不是老师讲懂的,更不是老师分析词法句法而懂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做读书积累的习惯。一句话,由“学会”走向“会学”,是学好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再上《论语》十则,我采用了让学生在做课前预习时通过了解课文下面的注释和反复诵读的方式,记录下自己对文章的理解的方法,

答案不管正确与否,记录下自己最真实的理解。上课时,每个学生都拿出自己的预习成果。在学习课文时,学生各抒己见,虽然有些同学理解的并不到位,但是他们的发言至少让我知道,他们有认真的做过预习,而且让过去的文言文教学中出现的教师“一言堂”变成了学生“众言堂”。 在上这一课时,虽然我让课堂活跃起来了,一扫过去上文言文课堂死寂的毛病,但是在上课时也存在着有些不足的地方。由于太过活跃,对时间控制不恰当,所以课时耗费过多,到最后一课时的时候学生的情绪大不如前。这是我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应该注意的。

篇15:《论语》教学反思

《论语》教学反思

记得温家宝曾在《仰望星空》中写道:“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自由而宁静;那博大的胸怀,让我的心灵栖息、依偎。”人,总是需要仰望点什么,仰望高山,会更加坚定你前行的目标:;仰望星空,会让你的胸襟更加开阔;仰望明月,会让自己的心灵有所归依。

一直以来,很喜欢于丹,喜欢她的厚重与渊博,喜欢她的风韵与大气,喜欢她的侃侃而谈,喜欢她的娓娓道来。因为喜欢于丹酣畅淋漓的讲解,而喜欢上一直仰视的孔子,一直昂首观之的《论语》。教《论语十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三年前,五年前,都曾经教过。然而以前的教似乎只是为了工作,只是为了上课,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已。而今的教,却是一种仰望之下的思索,一种与圣贤之人对话的平和。在百家讲坛的影响下,重新审视《论语》,真的有一种常读常新之感,有一种春风扑面之感,一种“不亦乐乎”之感,有一种心底说不出来的感动与温暖。重新翻阅《论语》,你会发现,每句话都是那样的浅显,又是那样的深奥,朴素中蕴含着耐人寻味的哲思。温婉中透露出人生的真谛。每句话都与你的生活息息相关,每句话都与你的学习密不可分。而此时的孔子,不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圣人,而是生活在身边的.一位慈爱博学的长者。吟咏论语,耳边似乎响起和颜悦色的一声鼓励,一声提醒,又似乎是严师的谆谆教诲。一部《论语》在手,你会发现生活中的乐趣无处不在:“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习之乐,与友合作之乐,宽容别人之乐你在生活中是否体会到了?用心品读论语,见贤思齐,择善而从的重要你是否体会到了?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都有学好的可能,每个人都有成功的可能。那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首先要不断完善自己,自己见贤思齐,择善而从,然后相信学生潜力无限,相信学生前途无量。有了这种信任,繁杂的工作会轻松很多。用心感受论语,你会懂得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涵其实是在传达一种关爱,自己不想做的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反之亦然,自己要为别人着想,要学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现在我们常说,让世界充满爱,而二千五百年前的孔子不是早就具备这种思想了吗。重新审视论语,你是否感受到了她的博大与质朴,她的深邃与平和。如果真的尊重学生,关爱学生,课堂上就不会有体罚的现象了,生活中就不会存在师道尊严的说法了,学生感受到尊重,成为课堂的参与者,那么语文课就一定会“万紫千红总是春”。只有学会尊重,学会关爱,忙碌的生活会快乐很多。

哲学大师康德最喜欢凝神仰望星河。“每当我静静地伫立仰望那浩森深邃的蔚蓝的天空时,一种永恒的肃穆和生命的崇高庄严便油然而生――仿佛上帝在叩响自己的额头,一种神秘而伟大的力量如波涛般汹涌而出……”仰望,就是在追寻崇高。也许我们抵达不了崇高,但我们可以仰望,让崇高引领,在人世中行走,把立在大地上的血肉之躯与高高在上的精神结合起来,感悟到崇高,支撑起富于意义与价值的生命世界。仰望,就是夜中的灵魂追寻,它使人重返失落的精神家园。

人,总是要仰望点什么……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方案

小学经典诵读活动总结

记孔子诞辰日的活动作文

春游活动经验总结

活动课《朋友》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经典诵读活动方案

传统文化活动工作报告

论语中国文化读书笔记800字

经典美文诵读活动总结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高一选修)

论语教学方案
《论语教学方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论语教学方案(合集15篇)】相关文章:

国学经典读书心得作文300字2023-01-09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第一课时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2023-01-30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方案2023-03-24

我在实验中获得快乐作文500字2023-03-08

国学经典教学总结2023-09-02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2022-10-13

诗文诵读主题活动方案2024-02-03

论语十则反思总结2023-11-24

二教案2022-10-09

《论语》教学反思总结2024-04-07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