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运用比较法落实词句教学目标

时间:2022-10-10 07:50:03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小学语文]运用比较法落实词句教学目标(共17篇)由网友“当代小学生”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小学语文]运用比较法落实词句教学目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小学语文]运用比较法落实词句教学目标

篇1:[小学语文]运用比较法落实词句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运用比较法落实词句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词句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引导学生理解词句,理解含义比较深的词句在课文中的意义和对于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据此,我们可以明确:词句的教学目标有两层。第一层是:理解词义句意;第二层:是品味词句。什么是品味词句呢?我认为是:在理解词义句意的基础上,一方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词句在课文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词语、句子与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体会作者造词造句的用意;另一方面,让学生体味这些词句在表达上的准确、优美、形象。

那么,如何落实词句教学目标呢?要达到第一层目标,常用的方法是: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要达到第二层目标,我常常采用比较法去引导学生品词品句,品出“味”来。下面我将结合教学实例去谈谈几种比较法。

( 一)换词比较

如《可爱的草塘》一课中,“浪花翠绿翠绿的,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中的“赶”,可以引导学生换上“接”字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学生可以看出:“接”是指前一层浪花过去了,后一层浪花跟上来;“赶”是 指前一层浪花还没有过去,后一层浪花就追上来,起弧的节奏快,能显示出浪花的活跃。这样――比较体味,学生队“赶”用在这里的含义和表现力就理解得比较深刻了。

又如在《十里长街送总理》中写道“一位老奶奶双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可以这样来引导学生:“把‘拄’换成‘拿’,好不好?”学生一比较,纷纷说:“不好,因为拄着可以看出是老奶奶快站不住了,必须借助拐杖撑地才行,从后面的‘背靠’也可以看出来。”我顺势引导学生:“老奶奶年纪大,快站不住了,还要在那里等候总理的灵车,这说明了什么?”学生便会得出:这表现了老奶奶对总理的尊敬、怀念、渴望见到总理的感情。这样,学生通过换词品味,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加深了对课文中心的理解。

换词比较法,通过换上相近的词进行比较,学生能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多进行这样的训练,能培养推敲词语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二)换句比较

如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中写小艇的样子时,出示下面两段话让学生比较,讨论:那一段写得生动?

(1)威尼斯的小艇又窄又深;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行动起来轻快灵活。

(2)威尼斯的小艇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学生经过讨论,一致认为课文中的一段话写得生动。因为它用人们熟悉的独木船、新月、蛇作比喻,让人们眼前就有了小艇的样子。学生通过比较,锻炼了品味语言文字的能力,领悟到运用比喻的精妙之处。

又如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第一段时,我出示了以下两个句子让学生比较,让学生说说哪个句子写得好?为什么?

(1)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心理非常悲痛。

(2)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确:两句话都写我悲痛的心情。不同的是第1句写的概括,第2句写得具体。第2句中虽然没有出现“悲痛”一词,但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我”极其悲痛的心情,句中不仅写出“我”如何悲痛,而且写出“我”悲痛的原因,感情非常真实,因此,第2句比第1句写得好。

另外,对于一些特殊句式的句子,可采用变换句式的方法加以推敲、比较。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一个关键句子“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可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用反问句呢?经过比较,学生能悟出:运用反问句能更强烈表达出鲁迅先生对黑暗的旧社会的憎恨之情。

(三)增删比较

在课文中,有很多词句用得准确生动,包住着思想感情,是作者经过反复推敲之后写下来的。在教学中,如果我们没有抓住这些词句进行品味,那么,学生对于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些思想内容的,就会缺乏比较具体的、全面的了解。而培养和提高这方面的分析能力,这应是教学的重点所在。在进行这方面的训练时,我常常使用增删比较法。

如在教学《一夜的工作》一课时,学生通过读课文后会知道:课文表现了周总理工作的劳苦、生活的简朴。但是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个中心的呢?那就要通过品味词句去了解了。如在教学这些句子“总理见了我,指着写字台上一尺来高的一叠文件。”“他一句一句地审阅”时,让学生把带点的词删去,让学生比较;句子有什么变化?学生通过比较,能够体会到:“一尺来高”用得好,它写出总理要审阅的文

[1] [2]

篇2:运用比较法落实词句教学目标

运用比较法落实词句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词句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引导学生理解词句,理解含义比较深的词句在课文中的意义和对于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据此,我们可以明确:词句的教学目标有两层。第一层是:理解词义句意;第二层:是品味词句。什么是品味词句呢?我认为是:在理解词义句意的基础上,一方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词句在课文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词语、句子与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体会作者造词造句的用意;另一方面,让学生体味这些词句在表达上的准确、优美、形象。

那么,如何落实词句教学目标呢?要达到第一层目标,常用的方法是: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要达到第二层目标,我常常采用比较法去引导学生品词品句,品出“味”来。下面我将结合教学实例去谈谈几种比较法。

( 一)换词比较

如《可爱的草塘》一课中,“浪花翠绿翠绿的,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中的“赶”,可以引导学生换上“接”字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学生可以看出:“接”是指前一层浪花过去了,后一层浪花跟上来;“赶”是 指前一层浪花还没有过去,后一层浪花就追上来,起弧的节奏快,能显示出浪花的活跃。这样――比较体味,学生队“赶”用在这里的含义和表现力就理解得比较深刻了。

又如在《十里长街送总理》中写道“一位老奶奶双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可以这样来引导学生:“把‘拄’换成‘拿’,好不好?”学生一比较,纷纷说:“不好,因为拄着可以看出是老奶奶快站不住了,必须借助拐杖撑地才行,从后面的‘背靠’也可以看出来。”我顺势引导学生:“老奶奶年纪大,快站不住了,还要在那里等候总理的灵车,这说明了什么?”学生便会得出:这表现了老奶奶对总理的尊敬、怀念、渴望见到总理的感情。这样,学生通过换词品味,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加深了对课文中心的理解。

换词比较法,通过换上相近的词进行比较,学生能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多进行这样的训练,能培养推敲词语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二)换句比较

如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中写小艇的样子时,出示下面两段话让学生比较,讨论:那一段写得生动?

(1)威尼斯的小艇又窄又深;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行动起来轻快灵活。

(2)威尼斯的小艇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学生经过讨论,一致认为课文中的一段话写得生动。因为它用人们熟悉的独木船、新月、蛇作比喻,让人们眼前就有了小艇的样子。学生通过比较,锻炼了品味语言文字的能力,领悟到运用比喻的精妙之处。

又如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第一段时,我出示了以下两个句子让学生比较,让学生说说哪个句子写得好?为什么?

(1)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心理非常悲痛。

(2)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确:两句话都写我悲痛的心情。不同的是第1句写的概括,第2句写得具体。第2句中虽然没有出现“悲痛”一词,但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我”极其悲痛的'心情,句中不仅写出“我”如何悲痛,而且写出“我”悲痛的原因,感情非常真实,因此,第2句比第1句写得好。

另外,对于一些特殊句式的句子,可采用变换句式的方法加以推敲、比较。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一个关键句子“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可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用反问句呢?经过比较,学生能悟出:运用反问句能更强烈表达出鲁迅先生对黑暗的旧社会的憎恨之情。

(三)增删比较

在课文中,有很多词句用得准确生动,包住着思想感情,是作者经过反复推敲之后写下来的。在教学中,如果我们没有抓住这些词句进行品味,那么,学生对于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些思想内容的,就会缺乏比较具体的、全面的了解。而培养和提高这方面的分析能力,这应是教学的重点所在。在进行这方面的训练时,我常常使用增删比较法。

如在教学《一夜的工作》一课时,学生通过读课文后会知道:课文表现了周总理工作的劳苦、生活的简朴。但是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个中心的呢?那就要通过品味词句去了解了。如在教学这些句子“总理见了我,指着写字台上一尺来高的一叠文件。”“他一句一句地审阅”时,让学生把带点的词删去,让学生比较;句子有什么变化?学生通过比较,能够体会到:“一尺来高”用得好,它写出总理要审阅的文件很多;“一句一句”用得好,说明总理对每一句话都看得仔细。

通过这样抓重点词删除比较,不但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能知道:作者是运用这些词句去准确表达内容的。

还有一种是增加比较。如在教学《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时,有一句话“董存瑞坚决地说:‘连长,我去炸掉它!’教学这个句子时,在句子上添词变成“连长,让我去炸掉它吧!”让学生进行比较,学生能够体会出课文的句子用得好,因为能够表达出董存瑞请求任务时的坚定,毫不犹豫。语言简洁、有力、掷地有声。

通过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运用比较法,能使学生对词语、句子的理解更深一层。这样,才能真正落实词句教学的目标。长期坚持训练,能培养学生品词品句的能力,能使我们的语文课上出“语文味”来。

篇3:运用比较法落实词句教学目标

运用比较法落实词句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词句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引导学生理解词句,理解含义比较深的词句在课文中的意义和对于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据此,我们可以明确:词句的教学目标有两层。第一层是:理解词义句意;第二层:是品味词句。什么是品味词句呢?我认为是:在理解词义句意的基础上,一方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词句在课文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词语、句子与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体会作者造词造句的用意;另一方面,让学生体味这些词句在表达上的准确、优美、形象。

那么,如何落实词句教学目标呢?要达到第一层目标,常用的方法是: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要达到第二层目标,我常常采用比较法去引导学生品词品句,品出“味”来。下面我将结合教学实例去谈谈几种比较法。

( 一)换词比较

如《可爱的草塘》一课中,“浪花翠绿翠绿的,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中的`“赶”,可以引导学生换上“接”字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学生可以看出:“接”是指前一层浪花过去了,后一层浪花跟上来;“赶”是 指前一层浪花还没有过去,后一层浪花就追上来,起弧的节奏快,能显示出浪花的活跃。这样――比较体味,学生队“赶”用在这里的含义和表现力就理解得比较深刻了。

又如在《十里长街送总理》中写道“一位老奶奶双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可以这样来引导学生:“把‘拄’换成‘拿’,好不好?”学生一比较,纷纷说:“不好,因为拄着可以看出是老奶奶快站不住了,必须借助拐杖撑地才行,从后面的‘背靠’也可以看出来。”我顺势引导学生:“老奶奶年纪大,快站不住了,还要在那里等候总理的灵车,这说明了什么?”学生便会得出:这表现了老奶奶对总理的尊敬、怀念、渴望见到总理的感情。这样,学生通过换词品味,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加深了对课文中心的理解。

换词比较法,通过换上相近的词进行比较,学生能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多进行这样的训练,能培养推敲词语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二)换句比较

如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中写小艇的样子时,出示下面两段话让学生比较,讨论:那一段写得生动?

(1)威尼斯的小艇又窄又深;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行动起来轻快灵活。

(2)威尼斯的小艇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学生经过讨论,一致认为课文中的一段话写得生动。因为它用人们熟悉的独木船、新月、蛇作比喻,让人们眼前就有了小艇的样子。学生通过比较,锻炼了品味语言文字的能力,领悟到运用比喻的精妙之处。

又如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第一段时,我出示了以下两个句子让学生比较,让学生说说哪个句子写得好?为什么?

(1)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心理非常悲痛。

(2)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确:两句话都写我悲痛的心情。不同的是第1句写的概括,第2句写得具体。第2句中虽然没有出现“悲痛”一词,但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我”极其悲痛的心情,句中不仅写出“我”如何悲痛,而且写出“我”悲痛的原因,感情非常真实,因此,第2句比第1句写得好。

另外,对于一些特殊句式的句子,可采用变换句式的方法加以推敲、比较。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一个关键句子“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可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用反问句呢?经过比较,学生能悟出:运用反问句能更强烈表达出鲁迅先生对黑暗的旧社会的憎恨之情。

(三)增删比较

在课文中,有很多词句用得准确生动,包住着思想感情,是作者经过反复推敲之后写下来的。在教学中,如果我们没有抓住这些词句进行品味,那么,学生对于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些思想内容的,就会缺乏比较具体的、全面的了解。而培养和提高这方面的分析能力,这应是教学的重点所在。在进行这方面的训练时,我常常使用增删比较法。

如在教学《一夜的工作》一课时,学生通过读课文后会知道:课文表现了周总理工作的劳苦、生活的简朴。但是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个中心的呢?那就要通过品味词句去了解了。如在教学这些句子“总理见了我,指着写字台上一尺来高的一叠文件。”“他一句一句地审阅”时,让学生把带点的词删去,让学生比较;句子有什么变化?学生通过比较,能够体会到:“一尺来高”用得好,它写出总理要审阅的文件很多;“一句一句”用得好,说明总理对每一句话都看得仔细。

通过这

[1] [2]

篇4:《小学语文名师教学目标落实艺术》读后感

4月份从工作室借来了《小学语文名师教学目标落实艺术》一书,这本书汇集在教育改革与实践中涌现的先进理念、成果和方法,经过专家认真遴选、评点总结而成,代表了目前教育实践中先进的教育生产力,具有时代前沿性,是广大一线教师学习、借鉴的好素材。 书中经典的案例,情境式的叙述,流畅的语言,充满感情的评述,发人深省的剖析,娓娓道来、深入浅出,让我更充分地领会了很多先进、有效的教育方法。

《小学语文名师教学目标落实艺术》通过介绍于永正、王松舟、赵景瑞等八位名师的课堂教学艺术、经典案例以及教学观点等等,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个风格迥异、特点鲜明的老师。如:于永正老师的“艺术人生”,孙双金老师的情智课堂,王松舟老师精致大气的诗意课堂……让我感受到一个个名师的教学风采,让我领略了名师们的艺术修养。让我知道了语文课可以上的这么有魅力。

那么,他们是如何做到把课上的这么有魅力的呢?细细思考,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精心备课。“上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对于这句几乎人尽皆知的话,有的`老师可能要说,我们每天都在备课,那有什么稀奇的?每个老师上课前都要备课,可是真正能做到“精心”两字的恐怕就有难度了。何为精心?于永正老师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准确的把握教材内容;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教师的艺术修养。概括来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正如于老师所说:“拿到课文,首先读,哪怕是教过好几遍了。朗读课文是备课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读的同时查字典、词典,我的一切好的方法几乎都来自读。年轻的时候,我备课总是先看‘教参’;现在也看,但是在我思考过之后看。只看教参,没有自己的思考,我是从来没上过让我满意的课的。”回想自己真是惭愧,备课时不也是读完一两遍教材就开始看教参,抄教案,按照教案的设计去上课。很少在看教参之前去自己想想该如何去上这节课,缺乏思考。更何谈做到精心?这样的课怎能让学生感到兴趣呢?于老师说得好,“教学艺术来自执教者对所交内容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大到一篇课文的结构,小到一句话、一个词,都要了然于心,把它弄清楚,弄明白,否则就不能教,也无法教。”这是每位教师应该做到的,也是教学艺术的第一步。

另外,书中的每位教师的艺术修养也是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他们在课堂上的收放自如,与他们的艺术修养分不开,与他们渊博的知识分不开。我想作为现在的我来说,那就是要多学习,多读书,开阔自己的眼界,提升自己,才能使自己在课堂上做到收放自如!

看完这一本书,思绪久久不能平静。在我看来,名家仿佛时时刻刻在我身边,他们的话成了提醒,告诫我不要怎样,要怎样。就这样,我们在一个无声的世界里,在从未相逢的情况下,开始了一次又一次促膝长谈,如愿以偿地倾听名师的教诲,取得智慧的真经。

篇5:[小学语文]优化目标教学落实素质要求

[小学语文]优化目标教学落实素质要求

一、抓纲务本,把握学科“科情”,设计好教学目标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段话一方面指明了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学科的显性任务,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个性”;另一方面又阐明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是在语言训练的基础上进行的,是隐性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动力系统。由此可知,语文教学必须以学习语言为主要目标。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语言又必须以把握“形象”为突破口,因为语文尤其是小学语文是让形象说话、说理、创意的,尽管是实用文体但也多少带点文学味。所以“形象”在小学语文中居于核心地位,我们要充分发挥“形象”这个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载体,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

因此,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处理好以下关系:

第一,处理好目标内容的全面性与语言表现形式和整体形象性的关系。

语文学科的工具和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教学任务的全面性,不仅要注意字、词、句、篇等知识内容的传授,还要重视听、说、读、写等能力的训练以及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因此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体现知识、能力、德育几方面的内容。但是语文的学习有别于其他学科,它是把知识、能力、思想统摄于形象之中,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还必须将其一般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突出语文的整体形象性,小学生的'语文素质才能得到发展。实践证明,把语文训练完全技术化,只注重语言形式技巧,脱离语言学习的环境是违背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规律的。

小学生的智力发展是以其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所以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透过形象去把握“知“和“情”,另一方面使学生进入与形象相关联系的情境中,取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从另一方面说,小学阶段是学生掌握字词的最佳期,在教学目标设计时,虽然要重视语言形式的训练,但是要让学生根据词语的多样性、上下文的一致性和句子的连贯性等要求,在语言环境中扎扎实实地炼字、品词、赏句。这样学生的语文素质才能得到提高,语文教学的素质要求才能落到实处。

第二,处理好语言表现形式的模糊性与目标训练综合性的关系。

模糊性是语文学科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文人笔下有不同的表述,正如欧阳修所说:“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千秋去。”因此,即使是同一首诗也可在学生眼前浮现出一幅幅不尽相同的图画。祖国语言的丰富性,为学生的思维拓宽了纵横驰骋的空间,但也给学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必须具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和语言感知能力,才能在祖国浩瀚的语言海洋中畅游。因此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体现语文训练的综合性,听说读写互相渗透,要紧扣“大纲”,依据教材,结合学生实际,制定出明确具体、可测可评的目标。既要有认知目标,按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认识过程,体现出“识记”、“理解”、“运用”三种能级水平;又要有情感目标,按内化的过程,体现出“接受”、“体验”、“态度”三种能级水平;还要有动技目标,按从简单到复杂的训练顺序,体现出“正确“、“连贯”、“熟练”三种能级水平。

如第四册《日月潭》一课,有位教师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看投影彩图后,朗读课文,识记生字新词,然后说说日月潭是在什么地方,日月潭的名字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说日月潭很美丽。2.重点理解描写日月潭景色的句子,并会用“美丽”一词写一句话,背诵课文第二段。3.由“日月潭”想到祖国宝岛台湾,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以上三条目标具体地从认识、技能、情感三方面展示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既体现出一定的系统性,又体现了一定的层次性,这样便于语文知识结构的形成。

二、依据目标,选择教法和学法,变多余的分析为扎实的语言训练,体现素质要求

教学方法服从于教学目标,特定的教学目标只有采取特定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读、讲、议、练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必须在每课的教学中体现、运用。但是根据每个课时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不同,其基本的教法的侧重点可以有所不同,并且要着眼于学法,体现为学而教,两者协调、同步的特点。

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指出:“学会如何学习比学会什么更加重要。”“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我们不但应对学生进行各项语文基本功的训练,还应重视学生对课文本身的消化和吸收。教师要恰当合理地分配好40分钟,尽量压缩的提问、抄写、训导时间,加大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比重和密度,这是达成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重要方法。

从教学实践中来看,听和读着重于理解能力的训练,说和写重在表达能力的训练,理解和表达两者密不可分,相互联系。往往“读”又是着力点,通过“读”可以培养学生对“言语的敏感”,“如水到口,冷暖自知”。(郭沫若语)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引导学生俾善于读,则其功至伟。”文章的妙处尽在文章里,而不在教者的口头上。凡是要求侧重熟读的篇目,应该指导学生读得琅琅上口,字字清晰,语调抑扬,使静态的书面语言“活化”起来,在学生头脑中留下鲜明的表象,从而内化为内部言语,为转化为书面语言和口语作积累;凡是要求背诵的段落应该人人过关,并且立足于课内完成;凡是要求复述的篇目,应该按不同的要求复述,为学生创造语言转化的机会,既能积累语言,又能运用语言;凡是要求练习的篇目,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出各种口头或书面的语言练习,并在不同的年段有所侧重,小学低年级侧重于句的训练,小学中年级应侧重于句群和段的训练,小学高年级段的训练和短文的谋篇训练并重。总之教学中让学生多读、多想、多说、多写,把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和谐地统一起来,教学的目标才能达成,学生的语言能力才能逐步提高。

三、掌握反馈信息,进行矫正性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全面发展

教学信息,尤其是反馈信息,对教师来说,可以掌握目标达成的现状和差距,从而通过调控不断纠正教学中出现的失误,调整教学的疏密和速度;对学生来说,反馈信息可以强化追求目标的意识,发展智力,尤其对学习较差的学生来说意义更加重大。

目标教学理论认为,差生的出现大多数是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某一失误和累积造成的。诸如字、词、句、篇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听、说、读、写等方面的技能,如果这些方面的失误没有及时诊断出来,没有及时进行矫正,就会成为学习新内容的障碍,继而就会出现更大和更多的失误。原有的失误和新失误累积起来,就形成了学习新内容时更大和更多的障碍。如此恶性循环,到了再也不能学习新内容的阶段,差生就出现了。既然差生是由于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累积而形成的,那么根本的措施在于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失误要随时通过诊断性的测试和形成性测试,给予及时的必要的补救,使他们顺利地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布鲁姆认为“评价是用来改进教学的”,可见目标与评价是相互蕴含的双方,达标评价不仅是教学效果的价值判断,而且还应推进和改进教学。

语文教学历来反馈较慢,学生累积误差较大。由于缺少反馈,课堂教学是否达标无法了解。因此,教师对反馈的信息应作及时处理,特别是对关键性的错误不能轻易放过,对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应予以提倡或表扬。我们语文教师应积极为学生创造各种成功的机会,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从而使学生以成功后的欢乐来强化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

篇6:[小学语文]优化目标教学落实素质要求

[小学语文]优化目标教学落实素质要求

一、抓纲务本,把握学科“科情”,设计好教学目标

《九年义务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段话一方面指明了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学科的显性任务,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个性”;另一方面又阐明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是在语言训练的基础上进行的,是隐性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动力系统。由此可知,语文教学必须以学习语言为主要目标。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语言又必须以把握“形象”为突破口,因为语文尤其是小学语文是让形象说话、说理、创意的,尽管是实用文体但也多少带点文学味。所以“形象”在小学语文中居于核心地位,我们要充分发挥“形象”这个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载体,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

因此,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处理好以下关系:

第一,处理好目标内容的全面性与语言表现形式和整体形象性的关系。

语文学科的工具和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教学任务的全面性,不仅要注意字、词、句、篇等知识内容的传授,还要重视听、说、读、写等能力的训练以及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因此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体现知识、能力、德育几方面的内容。但是语文的学习有别于其他学科,它是把知识、能力、思想统摄于形象之中,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还必须将其一般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突出语文的整体形象性,小学生的语文素质才能得到发展。实践证明,把语文训练完全技术化,只注重语言形式技巧,脱离语言学习的环境是违背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规律的。

小学生的智力发展是以其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所以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透过形象去把握“知“和“情”,另一方面使学生进入与形象相关联系的情境中,取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效果。从另一方面说,小学阶段是学生掌握字词的最佳期,在教学目标设计时,虽然要重视语言形式的训练,但是要让学生根据词语的多样性、上下文的一致性和句子的连贯性等要求,在语言环境中扎扎实实地炼字、品词、赏句。这样学生的语文素质才能得到提高,语文教学的素质要求才能落到实处。

第二,处理好语言表现形式的模糊性与目标训练综合性的关系。

模糊性是语文学科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文人笔下有不同的表述,正如欧阳修所说:“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千秋去。”因此,即使是同一首诗也可在学生眼前浮现出一幅幅不尽相同的图画。祖国语言的丰富性,为学生的思维拓宽了纵横驰骋的空间,但也给学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必须具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和语言感知能力,才能在祖国浩瀚的语言海洋中畅游。因此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体现语文训练的综合性,听说读写互相渗透,要紧扣“大纲”,依据教材,结合学生实际,制定出明确具体、可测可评的目标。既要有认知目标,按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认识过程,体现出“识记”、“理解”、“运用”三种能级水平;又要有情感目标,按内化的过程,体现出“接受”、“体验”、“态

[1] [2] [3]

篇7:《小学语文名师教学目标落实艺术》读后感

《小学语文名师教学目标落实艺术》读后感

4月份从工作室借来了《小学语文名师教学目标落实艺术》一书,这本书汇集在教育改革与实践中涌现的先进理念、成果和方法,经过专家认真遴选、评点总结而成,代表了目前教育实践中先进的教育生产力,具有时代前沿性,是广大一线教师学习、借鉴的好素材。 书中经典的案例,情境式的叙述,流畅的语言,充满感情的评述,发人深省的剖析,娓娓道来、深入浅出,让我更充分地领会了很多先进、有效的教育方法。

《小学语文名师教学目标落实艺术》通过介绍于永正、王松舟、赵景瑞等八位名师的课堂教学艺术、经典案例以及教学观点等等,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个风格迥异、特点鲜明的老师。如:于永正老师的“艺术人生”,孙双金老师的情智课堂,王松舟老师精致大气的诗意课堂……让我感受到一个个名师的教学风采,让我领略了名师们的艺术修养。让我知道了语文课可以上的这么有魅力。

那么,他们是如何做到把课上的这么有魅力的'呢?细细思考,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精心备课。“上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对于这句几乎人尽皆知的话,有的老师可能要说,我们每天都在备课,那有什么稀奇的?每个老师上课前都要备课,可是真正能做到“精心”两字的恐怕就有难度了。何为精心?于永正老师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准确的把握教材内容;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教师的艺术修养。概括来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正如于老师所说:“拿到课文,首先读,哪怕是教过好几遍了。朗读课文是备课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读的同时查字典、词典,我的一切好的方法几乎都来自读。年轻的时候,我备课总是先看‘教参’;现在也看,但是在我思考过之后看。只看教参,没有自己的思考,我是从来没上过让我满意的课的。”回想自己真是惭愧,备课时不也是读完一两遍教材就开始看教参,抄教案,按照教案的设计去上课。很少在看教参之前去自己想想该如何去上这节课,缺乏思考。更何谈做到精心?这样的课怎能让学生感到兴趣呢?于老师说得好,“教学艺术来自执教者对所交内容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大到一篇课文的结构,小到一句话、一个词,都要了然于心,把它弄清楚,弄明白,否则就不能教,也无法教。”这是每位教师应该做到的,也是教学艺术的第一步。

另外,书中的每位教师的艺术修养也是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他们在课堂上的收放自如,与他们的艺术修养分不开,与他们渊博的知识分不开。我想作为现在的我来说,那就是要多学习,多读书,开阔自己的眼界,提升自己,才能使自己在课堂上做到收放自如!

看完这一本书,思绪久久不能平静。在我看来,名家仿佛时时刻刻在我身边,他们的话成了提醒,告诫我不要怎样,要怎样。就这样,我们在一个无声的世界里,在从未相逢的情况下,开始了一次又一次促膝长谈,如愿以偿地倾听名师的教诲,取得智慧的真经。

篇8:浅谈小学语文低段词句的积累和运用

浅谈小学语文低段词句的积累和运用

浅谈小学语文低段词句的积累和运用

作者/罗兴贵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面对魅力无穷的语言,我们却苦恼于学生在使用时的平淡、枯燥、呆板和千篇 一律。改变这样的状况,让学生充分掌握、运用好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师应该孜孜不倦进行探讨的话题和勤勤恳恳进行实践的目标。

什么都应该从娃娃抓起,“先入为主”的道理提醒我们,小学低段正是孩子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培养他们对语言文字的喜爱,对语感的正确把握才能奠定以后他们对语文的加倍热爱的情感基础。有了良好的基础,才可以逐渐地进行运用和创造。

对此,我构建了训练学生积累运用词句的具体措施。

一、把感动及时表达

感情的积累是语言表达最根本的要素。能够及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最容易让孩子迸发出最真挚的情感,书写出最贴切的话语。

在教学中,许多课文都充满了浓浓的情。对动物的喜爱,对人物的钦佩,对大自然的热爱……,无一不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学习中教师最爱问:“你们从文中感受到了什么?”“你们学习了课文想说些什么?”孩子们就会在学习课文的情感积淀中真实地表达对人、物、景、事的情感。这样的口头表达迅速、明了,能够让学生通过交流对语言取长补短,很好地运用了语言表情达意的功效。

俗语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在孩子用语言表达的同时,再引导他们能够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这样的记忆就更深刻了。

比如,我喜欢让孩子在课文的插图旁边,写上相应的语句。学习《蜜蜂引路》,我让孩子在插图旁边写上对列宁的称赞;学习《一分钟》让孩子写出对自己的要求;学习《日月潭》写出自己的向往。所写的语言,与课文息息相关,让学习时的感动,成为能够铭记的语言。及时的表达和书写,能够逐渐地养成孩子对情感的积累。

二、本着课文学好词句

小学语文课本中,每一篇文章都是学习语文知识的重点。有的文章展示的是它的结构美,有的文章渗透的是它的写作手法,有的文章是汇集优美词句的好范文。小学低段的孩子主要以学习字词为主要任务。生字量很大,教学难度也大,学习时间很紧凑,所以会认和会写已经成为了首要的任务,对于好词的积累,也只能捉襟见肘。

其实教师在教学每一课的生字时都会让学生做这样一件事情――把生字在文中所组的词勾画或圈起来。这个工作的目的,本来是为了更好的认识新字,让学生不仅能单独认识,而且也能放在词中认识。我们能不能把这个工作再做细致些呢?

我尝试着在学习生字的时候不仅让学生读生字在文中所组成的词,还要求能够读通顺生字所在的句子。达到学习词语就是要会运用到句子中的目的。有的词语很特殊,我就让孩子去掉这个词或换成另一个词来读句子,让他们发现新词有什么好处。比如《北京亮起来了》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环形路上,一座座立交桥犹如道道彩虹。(教学论文 )街道上,照明灯、草坪、喷泉灯、礼花灯,装点着美丽的北京。”学习“犹如”这个词语,我让孩子们先去掉“犹”读句子,让他们说说句子有什么不同。他们都发现句子是通顺的,但是没有“犹如”那样有语言起伏的感觉。我又让他们换个词语,他们找到了“仿佛、好像、是”,在对句子的朗读中,大家都喜欢这个新的词语。我也适当的告诉他们:“很多词语可以用别的词语进行交换,多学习词语会让我们的语言更丰富。”

课文中的好词要及时进行消化,学一点用一点,才能起到循序渐进的效果。首先要正确地理解词语的意思。我采用的是根据上下文通过读文本理解词语这种方法。这样既可以理解词语的具体意思,也能够更快地获得该词语应该适用在哪些方面。例如:学习“惭愧”一词。

文中句子“戴嵩听了,感到非常惭愧。他连连拱手,说:‘多谢你的指教´;。”

我先让学生弄清楚戴嵩听了什么话?

学生通过读前一个自然段明白了戴嵩画错了牛的尾巴,被一个小牧童指出。理解到“惭愧”是描写人物内心感受的词语,表现戴嵩的不好意思。而后面的一个句子则把惭愧的具体行动表现出来。从“多谢你的指教”可以看出带有真诚地态度。所以全面地理解“惭愧”就是因为做错了事情,心里感到不好意思,并能真诚承认。

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语,更便于学生的使用。学生已经了解了“惭愧”的意思,我趁热打铁让学生说说自己平时有没有做过让自己觉得惭愧的事情,并且要求把事情说清楚。学生造句通常用都是很机械的。我们往往很突兀地听到:“我把碗打碎了感到很惭愧。”这样单调的句子,内容一点也不具体。所以要强调在适用词语造句的时候内容要介绍清楚。怎么会让你感到惭愧?在教师指导下句子就可以丰富为“我不小心把碗打碎了,感到很惭愧,提醒自己以后应该小心一点。”增添了后面的'内容,我们就可以感受到惭愧中包含的真诚。

课文,是学字学词学句子的好园地,源于它具有严谨性、板块性,所以不可以只把教材当成完成教学任务的工具,要深入挖掘,有效利用。

三、课外积累有序指导

儿童的课外阅读是必不可少的,在名目众多的课外丛书中。怎样选择经济实惠,符合儿童心里特点的课外读物是值得考虑的问题。

我根据学生学习的内容,选择与课文紧密相关的课外读物进行推荐。在教学春天一组课文的时候,我就让孩子去多读关于描写景色的文章;在教学历史人物的课文时就让他们去购买撰写名人的书籍;在教学动物课文的时候就让他们阅读动物的书籍。这样分门别类地阅读,随课文阅读,能够起到既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又能拓展相应的知识内容,为培养学生的良好兴趣做了指引。

好书中可学的东西很多,我们要有重点的积累,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低段的孩子,需要学会阅读课外书的方法。我的方式是:1.边读边勾画。读文最忌讳一目十行,让学生读的时候多一份动手的工作就会减少这样的阅读毛病。这样的学习习惯的形成能够帮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把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更快速地把握词语和句子的运用。2.选择喜欢的摘抄。好的句子有很多,不可能让学生每个都抄下来,而且积累是体现一个人个性的事情,只能从尊重的角度来实施。所以让学生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就是把积累当成一种兴趣,把积累做成个性化的东西。由于学生处于低段,我没有要求孩子分类摘抄,这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归类习惯。但是随着知识的逐渐提升,摘抄的要求要再进一步细化。3.交流好的句子。观点的交流不是1+1=2这样的简单算式,我们通过交流,能够更直接的把积累别人的东西转变成自己的东西。每天抽出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积累的好词好句,把书写的东西转化成口语,接着才能转化成书面语。因为口头语言的发展,是书面语言的先导和基础,是内部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的桥梁。

四、多多练习

我们要给学生创造一切可以运用好语言的机会。比如在班队会上组织丰富多彩的关于语言的活动,让学生给同学讲故事。比如在平时的作业中多体现一些运用好词好句的作业。

有时我让学生选择课文中的一些好词写写句子。量不大,但是要求要高。句子不仅要完整,而且要具体。有的时候用一个词写出的句子,就是一篇短小的故事。有时我给学生几个词语,让他们把其集体运用,创造一个好的小片段。

俗话说“一回生,两回熟,三回四回老朋友”,我们就是要想尽办法把那些新的词语变成学生的老朋友,这样才能在不经意之中脱口而出。

积累靠勤奋,靠恒心,积累能够补拙救愚,能够抑傲摈燥。相信,在长期的积累和运用相结合的情况下,我们的孩子会具有良好的语言修养,获得良好的语感。

(作者单位:558300贵州省平塘县甘山寨乡磨刀小学)

篇9:浅谈小学语文低段词句的积累和运用

作者/罗兴贵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面对魅力无穷的语言,我们却苦恼于学生在使用时的平淡、枯燥、呆板和千篇 一律。改变这样的状况,让学生充分掌握、运用好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师应该孜孜不倦进行探讨的话题和勤勤恳恳进行实践的目标。

什么都应该从娃娃抓起,“先入为主”的道理提醒我们,小学低段正是孩子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培养他们对语言文字的喜爱,对语感的正确把握才能奠定以后他们对语文的加倍热爱的情感基础。有了良好的基础,才可以逐渐地进行运用和创造。

对此,我构建了训练学生积累运用词句的具体措施。

一、把感动及时表达

感情的积累是语言表达最根本的要素。能够及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最容易让孩子迸发出最真挚的情感,书写出最贴切的话语。

在教学中,许多课文都充满了浓浓的情。对动物的`喜爱,对人物的钦佩,对大自然的热爱……,无一不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学习中教师最爱问:“你们从文中感受到了什么?”“你们学习了课文想说些什么?”孩子们就会在学习课文的情感积淀中真实地表达对人、物、景、事的情感。这样的口头表达迅速、明了,能够让学生通过交流对语言取长补短,很好地运用了语言表情达意的功效。

俗语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在孩子用语言表达的同时,再引导他们能够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这样的记忆就更深刻了。

比如,我喜欢让孩子在课文的插图旁边,写上相应的语句。学习《蜜蜂引路》,我让孩子在插图旁边写上对列宁的称赞;学习《一分钟》让孩子写出对自己的要求;学习《日月潭》写出自己的向往。所写的语言,与课文息息相关,让学习时的感动,成为能够铭记的语言。及时的表达和书写,能够逐渐地养成孩子对情感的积累。

二、本着课文学好词句

小学语文课本中,每一篇文章都是学习语文知识的重点。有的文章展示的是它的结构美,有的文章渗透的是它的写作手法,有的文章是汇集优美词句的好范文。小学低段的孩子主要以学习字词为主要任务。生字量很大,教学难度也大,学习时间很紧凑,所以会认和会写已经成为了首要的任务,对于好词的积累,也只能捉襟见肘。

其实教师在教学每一课的生字时都会让学生做这样一件事情――把生字在文中所组的词勾画或圈起来。这个工作的目的,本来是为了更好的认识新字,让学生不仅能单独认识,而且也能放在词中认识。我们能不能把这个工作再做细致些呢?

我尝试着在学习生字的时候不仅让学生读生字在文中所组成的词,还要求能够读通顺生字所在的句子。达到学习词语就是要会运用到句子中的目的。有的词语很特殊,我就让孩子去掉这个词或换成另一个词来读句子,让他们发现新词有什么好处。比如《北京亮起来了》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环形路上,一座座立交桥犹如道道彩虹。(教学论文 )街道上,照明灯、草坪、喷泉灯、礼花灯,装点着美丽的北京。”学习“犹如”这个词语,我让孩子们先去掉“犹”读句子,让他们说说句子有什么不同。他们都发现句子是通顺的,但是没有“犹如”那样有语言起伏的感觉。我又让他们换个词语,他们找到了“仿佛、好像、是”,在对句子的朗读中,大家都喜欢这个新的词语。我也适当的告诉他们:“很多词语可以用别的词语进行交换,多学习词语会让我们的语言更丰富。”

课文中的好词要及时进行消化,学一点用一点,才能起到循序渐进的效果。首先要正确地理解词语的意思。我采用的是根据上下文通过读文本理解词语这种方法。这样既可以理解词语的具体意思,也能够更快地获得该词语应该适用在哪些方面。例如:学习“惭愧”一词。

文中句子“戴嵩听了,感到非常惭愧。他连连拱手,说:‘多谢你的指教;。”

我先让学生弄清楚戴嵩听了什么话?

学生通过读前一个自然段明白了戴嵩画错了牛的尾巴,被一个小牧童指出。理解到“惭愧”是描写人物内心感受的词语,表现戴嵩的不好意思。而后面的一个句子则把惭愧的具体行动表现出来。从“多谢你的指教”可以看出带有真诚地态度。所以全面地理解“惭愧”就是因为做错了事情,心里感到不好意思,并能真诚承认。

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语,更便于学生的使用。学生已经了解了“惭愧”的意思,我趁热打铁让学生说说自己平时有没有做过让自己觉得惭愧的事情,并且要求把事情说清楚。学生造句通常用都是很机械的。我们往往很突兀地听到:“我把碗打碎了感到很惭愧。”这样单调的句子,内容一点也不具体。所以要强调在适用词语造句的时候内容要介绍清楚。怎么会让你感到惭愧?在教师指导下句子就可以丰富为“我不小心把碗打碎了,感到很惭愧,提醒自己以后应该小心一点。”增添了后面的内容,我们就可以感受到惭愧中包含的真诚。

课文,是学字学词学句子的好园地,源于它具有严谨性、板块性,所以不可以只把教材当成完成教学任务的工具,要深入挖掘,有效利用。

三、课外积累有序指导

儿童的课外阅读是必不可少的,在名目众多的课外丛书中。怎样选择经济实惠,符合儿童心里特点的课外读物是值得考虑的问题。

我根据学生学习的内容,选择与课文紧密相关的课外读物进行推荐。在教学春天一组课文的时候,我就让孩子去多读关于描写景色的文章;在教学历史人物的课文时就让他们去购买撰写名人的书籍;在教学动物课文的时候就让他们阅读动物的书籍。这样分门别类地阅读,随课文阅读,能够起到既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又能拓展相应的知识内容,为培养学生的良好兴趣做了指引。

好书中可学的东西很多,我们要有重点的积累,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低段的孩子,需要学会阅读课外书的方法。我的方式是:1.边读边勾画。

更多内容请访问:中国大学网 《浅谈小学语文低段词句的积累和运用》

篇10:比较法在词句教学中的运用(北师大版五年级教学论文)

临泽县城关小学    邢雪玲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词句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引导学生理解词句,理解含义比较深的词句在课文中的意义和对于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据此,我们可以明确:词句的教学目标有两层。第一层是:理解词义句意;第二层:是品味词句。什么是品味词句呢?我认为是:在理解词义句意的基础上,一方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词句在课文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词语、句子与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体会作者造词造句的用意;另一方面,让学生体味这些词句在表达上的准确、优美、形象。

那么,如何落实词句教学目标呢?要达到第一层目标,常用的方法是: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要达到第二层目标,我常常采用比较法去引导学生品词品句,品出“味”来。下面我将结合教学实例去谈谈几种比较法。

( 一)换词比较

如《天马》一课中,“天马体态轻盈,神形兼备,无论从正面、侧面哪个角度去看,都极为生动健美。”中的“轻盈”,可以引导学生换上“优美”一词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学生可以看出:“轻盈”是指马的形态不仅优美而且轻巧灵活。 “优美”是 指体型美好,不能为后面的踏飞燕做铺垫。这样--比较体味,学生对 “轻盈”用在这里的含义和表现力就理解得比较深刻了。

又如在《巩乃斯的马》中写道“马,这不安分的生灵从无数谷口、山坡涌出来,山洪奔泻似的在这原野上汇集了。”可以这样来引导学生:“把‘涌’换成‘跑’,好不好?”学生一比较,纷纷说:“不好,因为涌可以看出马因受惊吓而奔于夺路惊疑不定的样子给写出来了。”我顺势引导学生:“这涌字正好与后面的汇集一词相照应,表现了马多而且桀骜不驯的性格。”学生便会得出:这表现了作者对巩乃斯马的喜爱之情。这样,学生通过换词品味,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加深了对课文中心的理解。

换词比较法,通过换上相近的词进行比较,学生能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多进行这样的训练,能培养推敲词语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二)增删比较

在课文中,有很多词句用得准确生动,包含着思想感情,是作者经过反复推敲之后写下来的。在教学中,如果我们没有抓住这些词句进行品味,那么,学生对于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些思想内容的,就会缺乏比较具体的、全面的了解。而培养和提高这方面的分析能力,这应是教学的重点所在。在进行这方面的训练时,我常常使用增删比较法。

如在教学《一夜的工作》一课时,学生通过读课文后会知道:课文表现了周总理工作的劳苦、生活的简朴。但是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个中心的呢?那就要通过品味词句去了解了。如在教学这些句子“总理见了我,指着写字台上一尺来高的一叠文件。”“他一句一句地审阅”时,让学生把带点的词删去,让学生比较;句子有什么变化?学生通过比较,能够体会到:“一尺来高”用得好,它写出总理要审阅的文件很多:“一句一句”用得好,说明总理对每一句话都看得仔细。

通过这样抓重点词删除比较,不但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能知道:作者是运用这些词句去准确表达内容的。

再如《一个苹果》课文中围绕一个苹果在战友们手中转了一个圈,苹果还剩下大半个。传递过程中语言非常细腻,让学生进行比较,学生能够体会出课文的词语、句子用得好,语言生动感人,无不为这炮火纷飞中体现的战友之间关怀舍己为人的精神而感动。简洁、有力、掷地有声。

通过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运用比较法,能使学生对词语、句子的理解更深一层。这样,才能真正落实词句教学的目标。长期坚持训练,能培养学生品词品句的能力,能使我们的语文课上出“语文味”来。

[比较法在词句教学中的运用(北师大版五年级教学论文)]

篇11:谈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及其落实

谈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及其落实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理念中,首先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理念。为体现这一理念,新的语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 ‘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怎样来认识三维教学目标,又如何将其落实在教学过程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这里谈谈我学习“课标”后的一些认识,权作抛砖。一、对“语文素养”的认识“素养”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平日的修养”,《辞海》里解释为“经常修习培养”,从工具书的解释来看,“素养”是指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修习培养),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高度,包括功用性和非功用性。语文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现出来,这一概念提出是时代的产物。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表达,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主要包括下列几项:1、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2、培养学生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探究能力、明辩是非的能力。3、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感情。4、培养学生具有审美能力和文字欣赏能力。5、指导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和文字、文化知识等。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分析新课程提出的“语文素养”可将其特点总结为综合性和实践性。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感情、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和语文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一句话,语文素养是整合的,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语文素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将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和不懈追求。二、对“三维目标”的理解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知识和能力目标“总目标”的6-10条是对课程中知识和能力的具体规定,是“知识和能力”教学的基本依据。通过深入钻研课程标准,特别是分析研究课程标准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与教学大纲比较的异同,便可正确把握新课程“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如,阅读教学,教学大纲要求“能理解主要内容,领会中心思想,有一定的速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课程标准则要求“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此外,还提出了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以及强调积累与语感的培养、阅读方法的运用、个性发展等,这些都是教学大纲所没有的。从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素质的要求出发,对“知识和能力”这一维度也应有新的理解,应具备的语文能力不能仅仅局限于过去的相对狭隘的听说读写能力。比如课程标准提出的“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2、过程和方法目标课程标准强调在实践中学习,“总目标”指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过程中学习、运用语文”。“过程”,重在“亲历”。“识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等,都要让学生亲历过程,在过程中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生活世界的一部分。“方法”,应该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应伴随着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情感的体验,审美的陶冶,如影随形,而不能游离其外。中外教学史说明,独立于具体的知识技能学习的“方法”是很难产生迁移的。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要努力改变过去重知识传授和被动接受的倾向。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现的是语文的人文性,强调的是给学生广博的文化浸染,内涵比起教学大纲“思想性”目标要丰富得多,深刻得多。“总目标”1-4条是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具体要求,涵盖传统的思想教育的精华,以及生命意识、现代意识、多元文化、和语文学习兴趣、信心、习惯的培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渗透与教学过程之中。4、理清三维之间的关系   在新课程中,三维目标是主要矛盾,知识和能力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这三个维度中,知识和能力是基础,是核心,是最重要的一个维度,同时它又是其他两个维度发展的依托。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能力,假如把语文素养比做一座大厦,由三维目标构成,知识与能力就是大厦的基座,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是上层建筑,基座稳固了,语文教学的根基才不会产生动摇,“上层建筑”也才能发展得越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重要的一维,没有它,将使语文教学回到课改前的状态,仍然是人文性的缺失。没有“过程和方法”的目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也将难以落实。在兼顾其它二维的情况下,知识和能力的坚实牢固,是语文新课程追求的目标。5、整合三维目标 新课标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提高。”教学中,我们要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而不是把三个维度简单地叠加,要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新课标中的“课程目标”处处为我们整合三维目标提供了典范。如,第一学段“口语交际”第6条规定:“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自信心”“积极”“感兴趣”是情感、态度的要求,“表达”“参加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是技能方面的要求,而“参加”“发表”就体现过程,如何讨论和怎样发表意见则体现学习方法地要求。在拟订三维教学目标时,我们要借鉴新课标对三维目标的整合方法。三、“三维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落实有效的语文教学,就是经过教学,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获得进步与发展,使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并亲历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实行有效教学,落实三维目标,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主体参与的有效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已成定论。重要的是怎样引导学生有效参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首先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有情绪上的安全感。其次是建立一个温暖的、学生能彼此接纳的和相互欣赏的学习场所,让学生有个安全的心灵港湾。2、教师要学会赞赏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要乐于给予学生需要或渴望的额外帮助。 3、培养学生的选择能力和履行责任的能力。学生有能力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能够胜任独立学习以及合作学习中的自己的任务。4、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联系,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拨动学生的心弦。 (二)教学目标的具体化三维教学目标必须具体,才便于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把三维教学目标具体化,应包括以下内容:1、教学对象;2、学生的行为;3、确定行为的条件。条件是指能影响学习结果所规定的限制;4、程度。程度由行为的速度、准确性和质量三个方面来确定。如《西湖的“绿”》三维教学目标拟订如下:1、通过自学,学生 能 迅速无误 地 读出5个生字。 条件 对象   程度 行为2、有感情朗读课文,学生 深入 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绿的喜爱。条件 对象 程度 行为3、理解课文内容,学生 准 确 了解“西湖的‘绿’”的特点,深入体条件       对象  程度             行为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行为 (三)教学内容的问题化问题是思维的开始。在教学中,老师要善于提炼问题给学生,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形成问题,把学习过程变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既要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也要引导学生从细节上发现问题,如《西湖的“绿” 》的教学,老师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再深入解决问题。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如:1、课文写了几处的绿,每处的绿有什么特点?2、作者用了那么多的“绿”,阅读时我们为什么不会觉得重复?第一个问题就是着眼于整体,问题的解决,要引导学生概括,抓主要信息;第二个问题就是着眼于细节,问题的解决,既要引导学生比较,又要引导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四)教学过程的实践化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过程,正如新课程所指出的“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实践包括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也包括情感的体验,兴趣的培养。如阅读教学,我们可以课文的情感为主线,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思考、想象、接受文章的情感熏陶,同时完成了对词句的感悟和阅读方法的学习。习作教学,我们仍然可以情感为线索,引导学生在取材时联系生活世界,激活想象世界,在构思、表现时倾诉情感,表达情感,在评价时对情感的表达进行反思,使情感的表达更加准确,更加具体,更加生动形象。(五)教学指导的方法化老师要有强烈的方法意识,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指导。1、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指导陈述性知识也称描述性知识或记忆性知识,它具有静态的性质,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教科书中大量的课文可看作是陈述性知识,从语言积累的角度来说,主要是熟读成诵。老师的指导主要是如何根据课文特点,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朗读方法和熟记方法掌握课文内容,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2、程序性知识的学习指导程序性知识也叫步骤性知识或过程性知识,它具有动态性质,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程序性知识对技能的形成具有定向作用,能直接指导技能的训练和促进技能的形成。教科书中的程序性知识 见于课文的“导读”“阅读提示”“思考・练习”以及“习作”、“口语交际”的提示当中,更多的是没有见诸文字,全凭老师根据教材特点而定。阅读教学中程序性知识的引导,要引导学生经历初读感知――精读感悟(体验)――复读升华和熟读成诵,要引导学生逐步掌握领悟重点词句的'步骤方法,如重点语句的先理解字面意思,再联系时代背景,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言外之意,体会思想感情,然后体会句子的表达方法。又如习作指导,要引导学生在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学习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等方法。3、策略性知识的学习指导策略性知识是指学生在学习情景中对学习任务的认识,对学习方法的选择和对学习过程的调控,它不同于圈画、批注、评点等具体的学习方法,而是由学习方法、学习调控和元认知等要素构成的监控系统。随着年级的升高,老师要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明确每次要从教科书学到什么,要利用哪些资源和怎样利用这些资源,要采用怎样的学习策略才能达到学习目的等。(六)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教学目标的“多维”决定了教学评价的“多元”,既要评价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又要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还要评价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在交流反馈时,老师既要关注学生答案的正确性,又要关注学生得出答案的思考过程,在学生答问后追问:你是怎样想出来的?(或问:你的依据是什么?)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运用,又要关注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对知识的兴趣的程度和对学习的专注程度,可用表示赞赏或用委婉的批评给予评价。对学生流露出来的价值倾向,即使是错误的,老师也不要压制,应该耐心地问一问学生为什么这样想,然后给予疏导。实践证明,只有多元的教学评价和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方式,才有助于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三维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是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它能否尽快取得成效,取决于广大教师对它的认识的深入程度,取决于对有效教学策略、方法的整合和运用。四、语文课程三维目标的表述课程标准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基本依据,课程目标是最核心的部分。课程目标的描述应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下面列举目标描述的一些行为动词供参考。学习水平常用行为动词举例知识1、了解――说出、背诵、辨认、回忆、选出、举例、列举、复述、描述、识别、再认等2、理解――解释、说明、阐明、比较、分类、归纳、概述、概括、判断、区别、提供、猜测、预测、估计、推断、检索、收集、整理等3、应用――应用、使用、质疑、辩护、设计、解决、撰写、拟定、检验、计划、总结、推广、证明、评价等会写、读准、认识、学习、学会、把握、了解、写下、熟记理解、展示、扩展、使用、分析、区分、判断、获得、表现、扩大、拓展 评价、掌握、运用、懂得、联系上下文技能1、技能――模拟、重复、再现、例证、临摹、扩展、缩写等2、独立操作――完成、表现、制定、解决、拟定、安装、绘制、测量、尝试、试验等3、迁移――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讲述、表达、阅读、复述、诵读、写出、倾听、观察、朗读、推想、揣摩、想像、转述、讲述、选择、扩写、续写、改写、发现、借助、捕捉、提取、收集、修改过程与方法经历、感受、参加、参与、尝试、寻找、讨论、交流、合作、分享、参观、访问、考察、接触、体验 感受、尝试、体会、参加、发表意见、提出问题、讨论、积累、体验、策划、交流、制定计划、收藏、分享、合作、探讨、沟通、组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反应――遵守、拒绝、认可、认同、承认、接受、同意、反对、愿意、欣赏、称赞、喜欢、讨厌、感兴趣、关心、关注、重视、采用、采纳、支持、尊重、爱护、珍惜、蔑视、怀疑、摒弃、抵制、克服、拥护、帮助等 1、   领悟――形成、养成、具有、热爱、树立、建立、坚持、保持、确立、追求等 喜欢、有-----的愿望、体会、乐于、敢干、抵制、有兴趣、欣赏、感受、愿意、体味、尊重、理解(别人)、抵制、辨别(是非)、品味、关心 养成、领悟以上行为动词的使用,可以形象、具体地反映出课程理念的变化。了解和研究目标描述可以对我们理解课程改革的本质和各课程标准有很大帮助,并可作为教师设计教学目标、衡量学生学习水平时参考的依据。五、结语三维目标,着眼于“人”的整体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对一个人的一生意义深远,是不可忽视的。而这些对于学生来说都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的,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因此,作为语文教师,首先应将这一理念领会透彻,并力求每节课都体现这些目标。而这些目标的实现又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教师需要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章,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每一个学生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使其积淀成为人的最深厚、最基本的东西。在语文教学中,三维目标的关系是平等的,都是同等重要的,不能忽视和偏颇某一维度,它是一个整体,不是要在知识技能上加以情感,必须是三位一体的,因为它是面对人的。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又可以促进语文能力的提高。

篇12:谈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及其落实

谈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及其落实

《全日制义务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理念中,首先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理念。为体现这一理念,新的语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 ‘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怎样来认识三维教学目标,又如何将其落实在教学过程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这里谈谈我学习“课标”后的一些认识,权作抛砖。一、对“语文素养”的认识“素养”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平日的修养”,《辞海》里解释为“经常修习培养”,从工具书的解释来看,“素养”是指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修习培养),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高度,包括功用性和非功用性。语文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现出来,这一概念提出是时代的产物。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表达,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主要包括下列几项:1、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2、培养学生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探究能力、明辩是非的能力。3、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感情。4、培养学生具有审美能力和文字欣赏能力。5、指导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和文字、文化知识等。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分析新课程提出的“语文素养”可将其特点总结为综合性和实践性。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感情、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和语文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一句话,语文素养是整合的,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语文素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将成为广大语文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工作者的共识和不懈追求。二、对“三维目标”的理解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知识和能力目标“总目标”的6-10条是对课程中知识和能力的具体规定,是“知识和能力”教学的基本依据。通过深入钻研课程标准,特别是分析研究课程标准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与教学大纲比较的异同,便可正确把握新课程“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如,阅读教学,

[1] [2] [3] [4]

篇13:落实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一、学情分析:

我所任班级为七年级(1)个班,学生有64名,这些同学由小学六年级刚升入中学,由于有许多成绩较好的同学已选择了到外地学习环境较好的学校去读书,所以余下的除个别同学乐于学习外,其余大多数同学基础较差,全班小考成绩最高分:58、5分,整体成绩不够理想。特别是男生对学习不够积极主动,故成绩难于跟上,加之刚升入初中,他们面临着由原来小学的二、三门科一下子增至7—8门科,学习任务加重,使得有些同学难于承受,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我们教师运用新课改先进的教育理论,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学习的认识,树立起学习的信心,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扎实坚定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正确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也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正确处理人文性和工具性、知识能力和素养的关系,注重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的提高,积极倡导有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总目标:

1、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2、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3、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4、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知识目标:了解课文中出现的相关作家作品等文学知识,了解描写方法和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生字词的音、形、义,背诵重点课文和重点段落。

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目标:

领会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能分析理解文章结构,并能运用描写、比喻等修辞手法。掌握阅读现代文和古文的方法,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要求背诵的课文,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养成读书与写日记的好习惯。

人文素质目标:

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表达,学习课文中先进的人和事,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养,如文学修养、品德修养,阅读优美的中外名著、读书看报做笔记的习惯等。

具体目标:

(一)、新课标对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要求:听、说、读、写。

(二)、本学期教学预期目标:

能写出适量的教学反思,能对一学期围绕学生如何适应中学语文学习,提高学习能力和如何激发学生书写文字进行总结。争取期末统考成绩能有预期的成绩。

三、教材内容:

全书设有主题合成单元“名著推荐与阅读”和“专题”,每个单元围绕一个主题组织读写听说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略有文采的简短的主题词,激发兴趣,把学生引入学习情境,课文四至五篇,可根据教学实际自主确定精读、略读的篇目和比例;另有一至两篇“诵读欣赏”课文,由学生在大体理解文章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古诗文需要全部背诵),以丰富语文积累,以读导写,设计开放性作文题,让学生自己表达,有创意地表达。编写“口语交际”和“语文实践活动”各三则,分别安排在六个单元之中。“名著推荐与阅读”和“专题”是富有创意的新设计,是探索综合性、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尝试,旨在让学生在综合的跨学科的语文中提高整体语文素养,提高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注重引导学生完成学习过程,自己探索学习方法,为学生独立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造性地学习创设了必要的条件。

四、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

【单元分析】:第一单元以“我爱文学”为主题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亲近文学,热爱文学,尝试表达、学会合作。五篇课文都是名家优美的诗文,选文注重题材、体材、风格的多样性。《为你打开一扇门》是一首优美的散文,作者赵丽宏用散文诗式的语言,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文学是什么,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文学的魅力,激起青少年读者对文学的浓厚兴趣,鼓励他们去打开文学这扇神奇的大门。《繁星》按时间顺序,紧紧围绕“繁星”展开描写,写了“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抒写“我”由此产生的热爱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感受,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美的享受。《冰心诗四首》是一组优美诗文,依次是1、表达了“我”对母亲的眷恋热爱之情,歌颂了母亲的博大无私。2、表达作者对母亲、对祖国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3、艰苦努力,要学习花的奋斗和牺牲精神。4、赞美了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促人奋进、催人向上,给人以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富有积极意义。《安恩和奶牛》是丹麦作家的作品(小说),刻画了安恩老太太是一位慈悲、善良、有爱心的人。《古代寓言二则》充满了生活的哲理。《诵读欣赏》都是一首首优美的古代诗词。《泰戈尔诗三首》是一组印度作家的诗。写作,贴近生活实际,有感而发。《语文实践活动》激励你对文学感兴趣。

篇14:落实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一、目标

本学期,认真贯彻落实市及镇教研室关于教育教学的有关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规范办学标准,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教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校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理念

以学生发展需求为本,以谋取学生终生幸福为本,充分相信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三、具体举措

(一)、规范教学管理

1、完善、落实教学管理机制。让每一位老师认真学习《小学教学工作制度》,并严格落实、执行;进一步规范备课、上课、作业设计与批改、辅导学生、听课、教研等教学常规管理,开足开好每一门课程;规范学籍、继续教育和第二课堂的管理。

2、每个科组进一步提高教研、集备的质量,加强示范课的力度,让每一次活动、每一位教师都有收获。

3、根据学科特点,加强课堂教学中如何进一步提升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质量的研究;扎实开展评研工作,真正实现以评促学习的目标,坚持杜绝对学生不负责的做法(行为)。

4、抓好质量监控。组织进行各学科质量调研,及时反馈,做出评价。对学习气氛浓、学习习惯好、进步明显的班级和班主任、任课教师大力表扬,及时纠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注意跟踪把关。

5、建立语、数、英三科学科资源库。

(二)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1、从后进生工作抓起

各任课教师要对其做到“不放弃,不抛弃”。要从学习态度、上课情况、完成作业情况、与同学合作交流、参加课外活动等方面优先进行关注、提问、跟踪、辅导、帮扶。决不能让一个孩子掉队。

2、向40分钟课堂要质量

坚决杜绝“放羊式”教学。上课前,教师除个人备课外,还要积极参加集体备课,要根据学生情况和教材特点,制定明确、合适的教学目标,并根据生本理念、学科特点及自己特长,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上课时,教师要以学生的思维发展为中心,精心组织好课堂,让每个学生有效地自主合作学习,文明、充分地展示思维过程和学习成果,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大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要高度关注待优生的学习状况,让每个学生学有所获,实现低负高质的目标。

落实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篇15:论文分析:浅谈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论文分析:浅谈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比较,是人类思维的基本方式,也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的方法,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可产生强烈的刺激,促进积极思维。

比较法即对有关教学内容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已知到未知的比较分析,即进行类比分析和对比分析,用类比的方法提出教学内容之间的相同之点,用对比的方法提出教学内容之间的相异之处。语文课中运用比较方法,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比较,可以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本质与特征,使学生获得的新知识更加鲜明、准确,已学的旧知识更加深刻、牢固。下面介绍两种最常用的比较方法。

一、比较的方法

1、 纵向比较法

按照学习的过程,从前面的比较对象到后面的比较对象,或从后面的比较对象到前面的比较对象,依次进行比较,叫做纵向比较。这种学习方法叫做纵向比较学习法。

例如:下面是《荷塘月色》之中的荷花、荷叶的描写和《荷花淀》中妇女们被敌船追赶、划进荷花淀时对荷花、荷叶的一段描写: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这两段文字在对荷叶、荷花的描写上都匠心独运,展示了两幅各具特色的画面:柔美图和壮美图。同是写荷叶,《荷塘月色》用“弥望”、“田田”来体现荷叶长的茂密,遮满整个塘面;《荷花淀》则使用“一望无边”、“密密层层”来再现荷叶的丰茂。两相比较,一个华美淡雅,一个朴素豪放。写到荷叶的姿态,作者都赋予它们以形象地比喻,一个“出水很高”,看来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一个“向铜墙铁壁一样”。前者给人以苗条、潇洒、轻盈、柔媚的美,后者极力渲染当时的战争气氛,给人以雄壮、恢宏、威严而不侵犯的阳刚之美。同时写荷花,荷塘里的荷花通过“袅娜”、“羞涩”、“星星”、“明珠”等的描写,细腻而传神的表现了荷花的柔美。含情脉脉的迷人情态,以及他的光艳、灿烂、素洁和纯净,给人一种恬静、朦胧的阴柔之美。正是这种美,恰好体现了作者当时身处北京,对黑暗现实极为不满,却又无力反抗,遂滋生出一种寻求暂时解脱苦闷的心情。同时也寄寓着作者当时一种眷恋生活以及对清闲、宁静生活的向往之情。荷花淀里的荷花,则通过简洁明快、质朴自然的语言,把荷花喻为“监视白洋淀里的哨兵”,使人们从中感受到了战争岁月里荷花淀里的荷花,具有一种独特的刚烈、激荡的美,这是同仇敌忾的心理反映和内心深处对战争早有准备的.真挚情感的流露。这种美,也正是作者对人民战争的热情歌颂。

两相比较,一是阴柔之美,一是阳刚之美,各具特色。

纵向比较的思路保持者由此及彼的方向发展,学习是既要“瞻前”,又要“顾后”。它可使旧知促新知,也可以用新知带旧知;既适用按进度进行教学,也适用于各种形式的复习教学。

2、横向比较法

从学习进程中的某个空间位置确定的比较对象和其他空间位置确定的比较对象形成的比较,叫做横向比较。这种学习方法叫做横向比较学习法。

例如:将不同国度的守财奴的形象进行对比。将巴尔扎克《守财奴》中的欧也妮葛朗台和吴敬梓《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进行对比。严建生在病危之际,一息尚存仍不能断气,只是伸着两个指头。原来是“为了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怕费了油”。当挑调一茎后,就“登时没了气”。从两个守财奴的比较中不难发现,中外吝啬鬼都是抱着元宝跳井——舍命不舍财的家伙。两位作家都把他们笔下的人物放在最后弥留之际来写,但处理方法中同中有异。巴尔扎克让葛朗台死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把一切都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账!”这充分体现了葛朗台对财物的追求的确到了死不瞑目的程度;而吴敬梓偏偏不让严监生说话,只给了他两个手指头,这部体现了严监生舍命不舍财的性格特征吗?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横向比较适用于基本篇目的读写教学,适用于讲读课文合自读课文的结合,也适用于课内和课外的结合。易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把握对象的本质。

二、运用比较法的好处

1、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对平铺直叙的讲解比较乏味,而比较法可把课文各种知识按不同方式组合起来,引发学生思考,然后根据需要得出不同的结论,学生能感受到一种新奇感。有的学生还入了迷,钻进去自己找材料比较,能根据老师指导的方式方法进行运用,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把比较法从无法到有法,又从有法到学生能自由运用的无法境界。

2、比较法纵横比较是多角度、多类型、多层次的,学生通过审察、又通过求同、求异的分析,然后综合思考,得出的结论各异,这样引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了学生语文学习的思维能力,还能转化为对客观世界进行多角度、多类型、多层次的观察,并进行纵横比较思考,从而掌握客观世界的规律。这样,提高了观察客观世界的能力,提高了语文思想素质。

3、比较方法对写作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影响。机械、死板、单调的听说读写活动,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比较法丰富多彩的比较,能引发学生发散性思维,有利于在写作上开发思路,拓宽写作面,学生能根据比较法对自己不同角度不同方式写的文章进行审察、分析、综合,然后自己分析得失,从而提高写作水平,达到提高语文素质的目的。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运用比较方法,让学生在比较中拓宽知识面,更牢固地掌握知识。不但能巩固原来了解的知识,还能在相互联系中发现新的含义,起到习旧知新、熟能生巧、融会贯通的作用,可以培养学生分析事物、判断思考、求同辨异的创造能力。运用比较,只要恰到好处地发挥“比较”的特长,总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践证明,比较法是语文教学中效果良好、功能齐全、实用性极强的教学方法。

篇16:简笔画在语文目标教学中的运用

小学生认识理牧师从表象开始,由具体到抽象,学习主要是靠形象思维和形象记忆。而简笔画使用尽可能少的笔划线条,塑造简洁、生动、易懂的形象,把它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是适应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审美情趣,倍受儿童欢迎的教学手段。因此,合理运用简笔画,在语文目标教学中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简笔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著名的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就是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及创造性。激发兴趣有很多方式,而不用花费多少力气的简笔画则是最实际、最有效的手段。

1、在导入新课中激趣。

如教学《八角楼上》一课,在导入课题时,我先在黑板中画出(蜡烛),同学们都被吸引住了。我问:这是盏什么灯呢?对有预习或生活经验丰富的学生则容易回答,不懂的同学也无关系,相反更容易集中注意力。老师板题后再激疑:现在,每个家庭都使用较先进的日光灯、各种美丽的吊灯,而毛主席为什么还要使用这盏清油灯呢?他利用清油灯干什么呢?这样,激发了学生兴趣,把学生带入学习的情境中,对当时社会背景的理解埋下了伏笔。

2、在认定目标中激趣。

在目标教学中,采用简笔画辅助认定目标,则适合低、中年级学生的特点,既充分发挥了目标的导向作用,又能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激发了学习兴趣。如认定《要下雨了》第一课时学习目标时,可结合本课内容,在黑板板乌云画。再贴上(或写上)目标的内容,则很生动。再如《拨萝卜》分步认定目标时,可板萝卜叶图,再写上(或贴上)目标内容,也较生动。

3、在导学达标中激趣

一堂课中,学生的无意注意始终不能保持持久的,而长期的有意注意则显得很疲劳,尤其是面对字词的理解、重复的教学活动。因此,《教育学》强调在40分钟内根据具体情况于课前、课中、课后要交替地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从而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如教《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中理解“五光十色,异常美丽”这两个词时,单纯用语言描述始终不够形象易懂。我便这样引导:海水的颜色怎样?学生边讲老师边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平卧在黑板上画显示海水各种颜色如何一块块一条条地交错着,然后小结--这样形成的效果就是“五光十色,异常美丽。”凭着直观,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再讨论海水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种颜色?学生兴趣盎然,迫不及待地边看书边思考。

二、在导学达标中,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

如《精彩的马戏》这课,为了让学生从整体中快速理解课文内容及重点,在初读了课文后提问:1)课文写了哪些动物?(学生边回答老师边板各动物的图像)2)学生带问题自读课文(A、它们各表演了什么节目?观众有什么反映?B、重点写了哪几项?)后继续板书字及“跑道”。

这样,直接把课文的主要内容、重点都显示出来了,从整体到部分,又回到整体。看看这板画,学生就好像看了一场精彩的马戏,旋转的舞台、动物们的绝技表演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形象直观地把学生带入了情境,从而自然深刻地理清了课文的脉络。

三、在导学达标中,加强教育的形象性,突出重点,攻破难点

儿童对视觉艺术形象很敏感,教师把重点简炼画出来,比写一行板书更有效果,把抽象的道理化为简明的图像,使学生更易于理解。如《三只白鹤》是一则寓言故事,寓言的结尾留下一个悬念--哪只白鹤能找到埋在地里的大鱼?正确回答这个问题并说出理由,是这篇文章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如何突破呢?我利用了简笔画解决。提问:1)三只白鹤埋鱼后,各用什么方法记住埋鱼的地方?(板下图右边部分)。2)结合填空题进行板画(上图左部分)A、( )太阳从东边升起。( )太阳在我们头顶。傍晚,太阳从( )落下。B、风伯伯一吹,天上的( )飘呀飘,一直飘向远方。C、那棵树种在( ),天天和小河在一起。

四、在达标测评中,能丰富想象力,帮助学生深刻地巩固课文内容

学生想象力丰富,能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有助于理解巩固课文和创作。在达标测评中,我常常让学生有画画的机会,这不仅改变了训练形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如教完《听》第一自然段(重点段)时,为检测他们地这段话的内容和写法是否理解,我便要法语学生根据内容在练习本上画出山村早晨美丽的景色。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随画出文中所说的雾气、溪水、篱笆、喇叭花、鸟儿外,还画出了树、房屋、道路等,非常逼真,富有童趣。这样,由文字变成 图画,从抽象变成 具体,使学生对这段的内容非常理解,从而深刻地掌握了文章的写法,为后部分的仿写作了铺垫。

再如《蜜蜂引路》这课,课后题1要求学生说出列宁所经过的地方名称。我则让学生根据列宁跟踪蜜蜂飞回的路线幅幅图画来,再通过大家评议,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经过多看来 的实践我体会到简笔画在语文目标教学中实在起着激趣、解难、画龙点睛等重要作用。虽然自己的画技术并不那么高,但到了学校的一等要求。但教师能在课堂上画出精彩的简笔画,要靠课前的充分准备,如把握课文内容,设计画面形象,练习简笔画法等,这也是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过程。

[简笔画在语文目标教学中的运用]

篇17: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小学语文教学心得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小学语文教学心得

在课文教学中,如果脱离了对课文中的字词句的理解,学生学起来是干巴巴的,失去了语文课的特点。在实践工作中,紧紧抓住从理解课文的字词句着手进行教学,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十分有帮助的。通过字词句的理解,体会思想感情。课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理解重点字词句着手。因为重点字词句蕴含着深奥的人生哲理和丰富的思想感情。通过理解重点字词句,挖掘它的言外之意,言外之理。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思维方式,透过字词句的表面去探究其内涵的深意,感情色彩、写作方法、修辞手法等。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理解、想象,理解课文内容及其思想感情。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呢?特别是课文内容学生不是很熟悉的情况下,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如在上《雷锋叔叔,你在那里》一文的时候,我很为难,班上的学生都不认识雷锋,更不可能理解雷锋精神了。如何让学生理解雷锋精神呢?如何让学生理解文中不是寻找雷锋,而是寻找雷锋精神。我在上这一课的时候,先让学生了解雷锋的生平极其主要事迹,然后再学习课文。在学生理解课文时,我主要让学生们通过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来理解课文。那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来理解课文呢?我引导学生们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想象来理解词语、句子的意思。

师: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在第三节和第四节中,雷锋在帮助他人的时候的感受和想法是什么?你是怎么想到的?

生:我想:雷锋叔叔在抱迷路的小孩回家的时候,很艰难?

师:为什么说雷锋会很艰难呢?

生:因为路很滑,不好走。

师:你从哪里知道路很滑呢?

生:从书上“那泥泞路上的脚窝,就是他的足迹”知道的`,下雨了,泥路变成了泥浆路,所以路会很滑,不好走。而且,雷锋叔叔当时身上肯定有很多泥浆呢。

生:当时雷锋叔叔还看不清路,所以更难走了。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下着小雨,象有雾一样。我是从“冒着蒙蒙的细雨”这里知道的。

生:老师,我想,雷锋叔叔当时抱着个小孩,很重,很难走。走着走着,手就酸了。但也不敢把小孩丢在地上。

生:我想雷锋叔叔虽然很累,可是,他会觉得很开心的。因为他帮助了迷路的小孩。

师:同学们都找得很仔细,都说得非常好。谁能把刚才几位同学说的总结一下,说说当时雷锋在帮助迷路的小孩时候的感受和想法?

生:雷锋叔叔听见有小孩在哭,他就寻声找到了迷路的小孩,他决定送小孩回家。蒙蒙的小雨一直不停地下着,远一点的地方都看不清楚。泥路上因为下了雨变得泥泞不堪,很滑,一不小心就会滑倒。雷锋叔叔小心地艰难地向前走着。路很远,雷锋叔叔手都抱得很酸了,可是,却不敢松手。最后,雷锋叔叔终于把小孩送回家了。虽然很累,但是他心里却很高兴,因为他帮助了人。

师:说得非常好。那你们学习了这一课,你们觉得雷锋叔叔是个怎么样的人?你想对他说什么?

生:我觉得他是个乐于助人的人。

生:他很爱帮助他人。

生:我想对他说:您不怕困难帮助别人,我要向您学习!

生:我想对他说:您真是个乐于助人的人!

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蒙蒙的细雨”“泥泞路上”“背着年迈的大娘”“荆棘”“撒下的汗滴”等来理解雷锋在做好事时的不容易,来理解雷锋是个怎么样的人,从而理解雷锋精神。这样,通过想象,学生们从通过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了课文。

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计划基本情况分析

小学四年级语文的教学工作计划

小学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小学四年级语文学科的教学计划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学计划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小学语文教学计划范文

小学6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小学语文暑假教学计划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小学语文]运用比较法落实词句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运用比较法落实词句教学目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小学语文]运用比较法落实词句教学目标(共17篇)】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的简单教学计划2023-12-04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2023-06-11

小学四年级上语文教学工作计划2023-03-11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计划2022-07-29

四年级语文下册作文教学计划2023-02-11

小学语文教学组长工作计划2024-01-13

关于小学语文的教学工作计划2023-01-03

小学三四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计划2023-02-17

三年级语文教学计划下学期2024-05-15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2022-11-12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