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怎么来的?

时间:2022-10-16 08:05:23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端午节是怎么来的?(集锦5篇)由网友“沉稳聪”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端午节是怎么来的?,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端午节是怎么来的?

篇1:端午节是怎么来的

端午节是怎么来的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在中国民间,端午节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为了纪念屈原,一说源于田文端午立新规。

据说当初屈原投江之后,每到五月初五屈原的祭日,人们都把米饭扔到河里纪念屈原。一天晚上,有人梦见屈原面黄肌瘦,就连忙上前询问。原来,百姓投往河里的米饭,都被鱼鳖虾蟹吃掉了。屈原还告诉他,如果用箬竹叶包饭,做成尖角的角黍(即粽子),鱼鳖虾蟹见了,以为是菱角,它们就不敢再吃了。

第二年的端午节,人们就照梦中屈原说的方法去做。不久,屈原又托梦给那人,感谢人们送去的粽子。后来,人们都这样去做,渐渐形成了包粽子的习惯。

老百姓把源于田文的说法都称为“躲五”。传说古代的时候,人们把五月称为恶月,五月初五为恶日,此日生的孩子为“五日子”。“五日子”是父母的克星,谁也不敢抚养。齐国的田文“五日子”,父亲几次要害死他,多亏母亲保护,他才幸免于难。但父亲命令他每到五月初五这天,他必须到外祖母亲去“躲五”。田文长大以后,做了宰相,便下令改“躲五”为“端午”,说五月五日是个端端正正的吉利日子,此日生的孩子一律不准加害,也毋须到外祖母家去“躲五”。自此以后,便有了端午节。

伴随着生动有趣的传说,中国的端午习俗越发显得丰富多采。包粽子、吃粽子,是端午节里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

有一些地方,人们还要在日出之前到井里、河中打水,用井水河水洗脸煮饭。传说月宫嫦娥夜间将杵的药洒入井里和河中,用此水洗脸煮饭可治百病。

老外怎么过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中国传统佳节,然而随着中国文化的广泛传播,端午节习俗也逐渐冲出国门、走向世界。很多亚洲国家也和我们一样,要吃粽子、喝雄黄酒、赛龙舟,一些西方国家则热情拥抱了端午节最刺激的活动———“赛龙舟”。眼看端午节就要来到,如果你刚好有出境旅游的打算,不要担心会错过端午的节日气氛,因为你会遇见浓情中国味!当然还有的国家这个时段也有自己的传统节日习俗,比如韩国,江陵地区的端午祭就很有特色,据说其由来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

1、新加坡赛龙舟犹如嘉年华

新加坡华人都知道端午节,每当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到来时,人们总不会忘记吃粽子、赛龙舟。

新加坡每年端午节的龙舟比赛在勿洛蓄水池举行,从市区到勿洛蓄水池,搭出租只需20分钟。现代版的龙舟赛,已演变成一项犹如嘉年华般的快乐竞技活动,不过沿袭至今的庄重赛前仪式却能让你将这快乐与历史联系起来:在每场比赛前,队长都会以水沐浴船头龙首,以祈求平安得胜。

如果错过了龙舟赛,那就前往流经中央商业区外的加冷河吧,因为每逢周末,各家龙舟俱乐部会就在此进行训练,或作赛前最后冲刺。当然,如果你想下水和众团员一起练习,他们也是相当欢迎哦!

2、日本端午节成“男孩节”

日本人过端午的主要活动是为了避邪而吃粽子和柏叶饼,并喝菖蒲酒。由于日语发音的谐音缘故,端午节渐渐变成了男孩子的节日。为了让男孩们茁壮、健康成长,将来事业有成,人们在家门口竖起鲤鱼旗,摆上盔甲和战帽,有望子成龙的意思。

在古代日本,五月被称为“斋月”,是插秧迎接田神的忌月。五月五日这一天,成年男人要全部下田耕作,女人则闭关家中“斋居”。日本这个固有的农事生产祭祀习俗,与中国传入的端午节习俗相复合,成为固定的节日。

3、越南吃粽子求五谷丰登

越南也是在农历五月初五过端午节,他们过端午的主要内容是吃粽子、端午驱虫。越南人认为,吃粽子可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节日清晨,父母为子女准备糯米酒酿、黄姜糯米饭及桃、李、柠檬等几种酸味食品和水果,南方一些地区让子女食西瓜、芒果、煮鸡蛋和饮椰汁,大人饮雄黄酒,并将雄黄涂在小孩头、额、胸、脐各处以驱虫。许多地区的孩子用指甲草涂染手指和脚趾,佩戴五色线绳编制的符以辟邪。

端午采药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活动,人们认为“端午草药”最为灵验,许多集市上有此药专卖摊。

4、韩国江陵端午祭有特色

端午祭是韩国江陵地区的传统节日习俗,活动通常要持续20多天,由舞蹈、萨满祭祀、民间艺术展示等内容构成,由于时间是在中国的端午节期间,因此被称为端午祭。据韩国学者考证,江陵端午祭的由来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

进行端午祭时,会举行假面舞剧、投壶、摔跤、荡秋千、跆拳道比赛、高校足球赛等活动,极具特色。按照传统风俗,在端午这一天要吃“艾子糕”,喝益仁汁,妇女们用菖蒲汤洗头发或饮用菖蒲水,或用菖蒲露化妆,称为“菖蒲妆”。士大夫人家的门柱上贴朱砂符借以避邪,君臣之间要互赠端午扇表示祝贺。祭祀仪式保存了完整的形式和内容。

5、德国龙舟节嗨翻天

端午赛龙舟在德国落地生根已经有20多年。法兰克福一年一度的龙舟节在美茵河上举行。德国朋友表示,龙舟赛在德国流传很广,参加法兰克福龙舟节的队伍也越来越多,“现在我们有成千上万的观众。虽然我们没能全部符合中国习惯,但中国传统的赛龙舟是这个活动的样本。”

每到龙舟节,美茵河畔就会聚集很多专门来观看比赛的市民,而选手们奇装异服的打扮也透露出参与比赛的愉快心情。据说,现场广播里会不断复述屈原投江、渔夫划舟抢救和击鼓赶鱼的故事,比赛的时候还会播放中国民乐“将军令”,铿锵节奏将参赛者与观众的情绪不断推向高潮。

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介绍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篇2:端午节是怎么来的

端午节是怎么来的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信仰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端午节由来简介是什么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端午节英文介绍及翻译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also called the Duanwu Festival,is celebrated on the fifth day of the fifth month according to the Chinese calendar. This festival is to commemorate the death of QU Yuan,an upright and honest poet and statesman who is said to have committed suicide by drowning himself in a river.

The most important activity of this festival is the Dragon Boat races.It symbolizes people's attempts to rescue Qu Yuan.In the current period,these races also demonstrate the virtues of cooperation and teamwork.

Besides,the festival has also been marked by eating zong zi (glutinous rice)。Zong zi is made of glutinous rice stuffed with different fillings and wrapped in bamboo or reed leaves.People who mourned the death of Qu threw Zong zi into the river to feed his ghost every year.

With the changes of the times,the memorial turns to be a time for protection from evil and disease for the rest of year.People will hang healthy herbs on the front door to clear the bad luck of the house.Although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festival might be different with the past,it still gives the observer an opportunity to glimpse a part of the rich Chinese cultural heritage.

中文翻译:

端午节,又称为端午节,根据中国日历定在第五个月的第五天。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屈原的死,一个忠厚老实的诗人和政治家,在河流溺水自杀。这个节日最重要的活动是龙舟竞赛。它寓意着人们在努力救屈原。在当前时期,这些比赛也表达了团队合作的精神。此外,节日被记住因为这个特殊的食物-粽子(糯米)。粽子是糯米做的有不同的馅料包在竹叶或芦苇叶。人哀悼屈原的死亡把粽子扔进河里喂他的鬼魂。随着时代的变化,纪念转向保护他不受邪恶力量的影响并且驱逐疾病。人们会把健康的草药挂在前门来驱逐房子的坏运气。虽然这个节日的意义可能不同与过去,它仍然使人们看到了丰富的中国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篇3:中元节是怎么来的

传说:一:每年农历7月14日是中元节又叫鬼节或着叫盂兰节是祭祀孤魂野鬼的大节日。中元节源自道,,后来佛教改为现现在俗称的鬼节。盂兰节在印度语中意指“倒悬”,“倒悬”指的的是释迦十大第子目莲的母亲死后后受饿鬼之苦,不能吃东西。后后来得到释迦帮助。用百味五果供养十方神佛并藉功德救母亲。所以现在为了祭祀孤魂都在鬼月农历7月举行普渡会,现在叫鬼节。一般来说古时候都不愿在这个月作嫁娶等重要事。

传说二:关于鬼节的来历,传说地藏菩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阎王爷”,他的母亲去世后来到阴朝地府,被关在牢房里少不得受十八层地狱的种.种折磨,地藏菩萨是个孝顺的儿子,看到母亲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这天竟恂私情,让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门打开放他母亲出来,谁知这一开牢门不要紧,牢房中的小鬼们蜂拥而出跑到人间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乱窜”之说。那些跑回家乡的鬼纷纷向家人索要钱财以便回去用来生活和打通关节希望早日托生。后来人们把这一天就定为“鬼节”。鬼节这天,人们要烧纸钱,摆供品祭奠故去亲人的亡灵。

农历七月十五这天,同是佛道两家总结批评的日子,两家都相应的考籍讲评活动;不同的是,道家的考察、汇报指向民众,即校籍辰。佛家的总结讲评则在内部进行。不管是对外的校籍辰还是内部的批评会,都说明佛道两家对七月十五日的重视。或者说明这个日子在佛道节日中的重要。再加上民间的所谓鬼节,这个时日更显得多彩多姿。校籍辰和自恣日仅只是这个时节俗活动中极小的一部分,此外尚有祭祖荐新、放灯照冥、盂兰盆会等在一年中也属重要的节俗活动。

盂兰盆会是佛教岁节仪规中重要的仪式,例在每年有七月十五举行,因此中元节也有“盂兰盆节”之称。尽管经过千余年主动的顺俗和被动的归化,佛教的踪影还是清晰地留在一般民众的中元节俗活动中。首先是那名目。盂兰是梵语的音译,是“倒悬”意思,盂兰与盆合起来是救器,即“救倒悬器”;另外,盂兰盆也可以解释为“救倒悬盆”,突出它“安放百家味饭食”的特点。

中元节有什么禁忌

一、床头挂风铃。风铃容易招来好兄弟,而睡觉的时候是最容易被“入侵”的时刻。

二、夜游。八字轻的人千万不要夜游,否则只会自找麻烦。

三、非特定场合烧冥纸。冥纸是烧给好兄弟的,金纸是烧给神的,烧冥纸的结果只会招来更多的好兄弟。

四、偷吃祭品。这些是属於好兄弟的食物,未经过他们的同意就动用,只会替自己招来难以解决的厄运。

五、晚上晒衣服。当好兄弟觉得你的衣服好看,他就会借去穿,顺便在衣服上留下他的味道。

六、喊名字。夜游的时候千万不要叫出名字,尽量都以代号相称,以免被好兄弟记住你的名字。

七、游泳。不可去危险水域戏水,传说中“水鬼”会找人当替死鬼,以便投胎。

八、乱看。好兄弟喜欢躲起来吓人,万一乱看被吓到了,就是他们入侵你最好的时候。

九、榕树放在家门口。因为榕树是聚阴的植物,同时也是好兄弟的最爱,除非你希望好兄弟来家里坐坐。

十、熬夜。人气最虚的时候是在深夜,鬼气最旺的时候也是在深夜,熬夜很容易致泄气入侵。

十一、靠墙。好兄弟平时喜欢依附在冰凉的墙上休息,此举很容易引起鬼上身。

十二、捡路边的钱。这些钱是用来买通牛头马面的,如果侵犯了他们东西,就很容易被他们教训。

十三、轻易的回头。当走在荒郊野外或人烟稀少的地方时,觉得“好像”有人叫你,不要轻易回头,那可能是好兄弟。

十四、不能随地勾肩搭背。人的身上有3把火,头顶一把,左右肩膀各一把,只要灭了其中1把,就容易被好兄弟“上身”。

十五、拖鞋头朝床的方向。好兄弟会看鞋头的方向来判断生人在哪里,如果鞋头朝床头摆,那麽好兄弟就会上床和你一起睡。

十六、筷子插在饭中央。这是祭拜的模式,就好比香插在香炉上,此举只会招来好兄弟来与你分享食物…

十七、一个人。一个人容易引起好兄弟的觊觎,是真的。

十八、晚上拍照。此举动容易将灵界的朋友一起拍进来,然后带回家。

十九、玩碟仙。平常时刻玩碟仙就很容易发生事情,更何况在这鬼节时分。

二十、拖鞋整齐的放床边。在外旅行时,拖鞋整齐的放在床边,会招来灵界朋友的好奇,造成他们的闹床。

篇4:春节是怎么来的

春节是由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上古时代人们于一岁(年)农事结束后在新一岁开端的岁首,举行祭祀活动报祭天地众神、祖先的恩德,祈求丰年。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还是可以从后世的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迹。如岭南部分地区沿承有在新年初一拜岁的习俗,新年期间隆重盛大的拜神祭祖节仪活动,由此可见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的蛛丝马迹。

原始意义上的岁首是指立春,立春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故立春为“岁始”(岁首),也即“岁节”。立春岁节贺岁一系列的节庆活动不仅构成了后世岁首节庆的框架,而且它的民俗功能也一直遗存至今。春节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与普及的过程。春节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底蕴,也记录着古代人们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

篇5:春节是怎么来的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客家人的传说)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春节又叫过年的原因

古时候,人们认为有两个怪兽,一个叫“夕”,一个叫“年”,前者是个坏兽,专干坏事,后者是好兽,专干好事,这两个兽,前者喜欢冷,后者喜欢热,所以前者在冬天出现,后者在春天才出来。由于春节正是冬春交替的时候,正是夕睡年醒的时候,所以人们就在这个赶走坏兽,迎接好兽。冬天的最后一天叫“除夕”,就是赶走前者的意思,而迎新年又是指迎接后者。

现在春节就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过春节本身,二是迎接新年,后来合起来,就成了“过年”。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月大为30日,月小29日),称之为“大年三十”,除夕晚上全家人团圆吃年夜饭(农历一年中最后一顿饭),年夜饭以后有熬年夜(守年岁)和发压岁钱的习俗,表示从农历上年的最后一天守到来年的第一天,因此,春节又称之为过年。

“过年”和“春节”的发展

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很多说法,但其中为公众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兴起。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以前“过年”和“春节”可是两个概念。古代民间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这一天。南北朝,甚至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同时把阳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则称为“春节”。这使得“春节”的地位更加稳固。

端午节的见闻初一作文

《品味端午文化》主题班会

端午节的由来三年级作文400字

又是一年粽香时作文

家乡的风俗端午节包粽子优秀作文400字

五年级端午节作文500字

端午的发言稿

初中我心中的端午节作文

以端午的粽子为题目的作文

小学以难忘为主题的端午节作文

端午节是怎么来的?
《端午节是怎么来的?.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端午节是怎么来的?(集锦5篇)】相关文章:

传统节日端午节三分钟演讲稿2022-12-19

大班端午节活动方案2023-09-27

小学作文:龙窑的传说2022-05-08

端午节 端午节作文500字2023-05-13

小班端午节活动小结2023-10-20

小班端午节活动总结2022-11-09

二年级作文二百个字2022-10-31

端午节周记600字2022-12-31

端午节作文600字2023-02-13

《端午节》初一作文600字2023-02-19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