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小康理论征文中学生

时间:2022-10-21 08:06:29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全面小康理论征文中学生(通用9篇)由网友“dyyannie”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全面小康理论征文中学生,欢迎阅读与收藏。

全面小康理论征文中学生

篇1:全面小康理论征文中学生

听妈妈说,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一年。好奇的我总在想,“小康”到底是什么呢?

记得小时候,我总爱趴在外婆的腿上,听她讲以前的故事。令我记忆犹新的要数“吃草”了。外婆告诉我:“以前经常闹饥荒,很多人都没有食物。那时候,整村的人都要去地里采地瓜叶吃,有时还吃树皮、吃草呢!”外婆的故事一直萦绕耳边,调皮的我倒是对吃草产生兴趣了,抓一根放嘴里,那苦涩味儿,真让人永生难忘,以前的人,生活真是艰苦呀!现在的我可幸福了,别说填饱肚子,饭桌上的菜越发精致美味了,鸡鸭鱼肉不在话下,不但吃得饱,还吃成了白白圆圆的小胖子!我想,“小康”就是吃得好吧。

我们不仅吃得好,住的条件也是很赞的哟。瞧,我住在“金碧辉煌”的小区房里,周围是高楼林立。再看看家里,家具也是一应俱全,液晶电视、真皮沙发、全自动洗衣机等应有尽有。听妈妈说,她小时候住的那个石头瓦房,一到下雨,屋顶上一个个窟窿,地面上一个个瓦盆,还整天担惊受怕,就怕台风一来,屋顶被掀翻。那苦日子,我可受不了!我想,“小康”就是住得好、用得好吧。

现在我们不仅吃得好,住得好,城市建设也是一级棒!听爸爸说,曾经的平潭娘宫码头,每逢佳节,车辆排上长龙,得等上几个小时才能渡过,让人归心似箭,烦恼不已。而现在平潭海峡大桥早已贯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无数的方便,更为平潭的发展谱写了新的篇章。如今,平潭已经从一个小县城变成了“综合实验区”。“国际旅游岛”、“台海高速”、“平潭机场”、“航运港口”、“平潭高铁”等设施的投建,与时俱进。

我突然间明白了,原来,“小康”就是饭桌上喷香的饭菜,是城市里拔地而起的高楼,是日益便利的交通,是挂在我们每个人脸上的笑容……

篇2:“全面小康”理论征文论述材料

锤炼过硬作风 决战决胜“全面小康”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通知》。通知要求,“进一步把广大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手脚从形式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

“基层减负年”锻造了基层铁一般的执行力,“松绑减负”为基层干部轻松上阵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防控疫情还未完全胜利,脱贫攻坚仍需加倍努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时刻,更加需要做一个“好干部”,持续保持“松绑减负”态势,思想上多一些“自觉”少一些“自满”,行动上多一些实干少一些“形式”,为民上多一些“地气”少一些“官僚”,以务实过硬的作风决战决胜“全面小康”。

夯实思想根基,多一些自觉,少一些自满。“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若思想根基不牢固,就会出大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了冲刺攻坚的关键时刻,广大党员干部首要的就是保持思想定力,在拓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基础上,把理论武装、检视剖析整改落实贯穿始终,切实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的信念,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通过学“习”不断增强思想“抗压力”,擦亮眼睛看清今年以来疫情防控带来的影响,清醒认识抓好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性,消除厌战情绪、麻痹思维,警惕“完美数据”式的脱贫,克服“歇一歇、缓一缓”的思想,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在思想上形成“战斗不胜,决不收兵”的意识,继续撸起袖子加油干。

保持行动作为,多一些实干,少一些“形式”。“实干兴业,空谈误事”,近年来,一些地方、一些领域带有“形式主义”标签的“亮点”工作层出不穷,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伟大的事业都是干出来的,如果不真抓实干,即使“特色”“亮点”再多也无济于事,即便“材料”“汇报”再出彩也经不起时间的检验。部分乡镇基层干部甚至吐槽“整天不在开会就是在开会的路上”,失去“会议”原来的意义,得不偿失。要真减负、减真负,把基层干部从繁忙的“形式”中解放出来,轻松上阵把上级政策落到实实在在的行动上。要切实在干字上下功夫,做真功、出实招,在脱贫攻坚上多想一点脱贫办法,用有效行动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坚持问题导向,多一些“地气”少一些“官僚”。“以人民为中心”的政绩观是衡量党员干部的重要标准,对待群众要像对待家人一样“接地气”,不能高高在上做“腆个肚子背个手”的“官僚”干部,要扑下身子、放下架子,永远做人民的“服务员”。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调查研究是为了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督查考核是为了反向督促工作落实,但是有些地方却将“调研”“迎检”工作“景观化”,搞得基层单位不堪重负,基层干部身心疲惫,老百姓深恶痛绝。要想获取真情况就要真正沉下心来、扑下身子,多组织“四不两直”的随机调研、蹲点调研、解剖麻雀式调研,在察实情、听真话、取真经中赢得老百姓的点赞,在不作秀、不走“经典路线”中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鼓励党员干部自觉把初心落在行动上、把使命担在肩膀上,提高担当作为的硬本领。

篇3:“全面小康”理论征文论述材料

补齐短板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已经基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成效比预期的要好,但还存在一些短板弱项,必须加快补上,切实加大工作力度,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奋力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

增强个人环保意识,补齐生态环境治理短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环境治理进程加速推进,生态环境质量与以往相比,也有了明显的改善。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环境问题尤其是农村环境问题,依旧是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瓶颈和短板。要想融化环境问题这块“坚冰”,容不得半点麻痹大意,不能有一丝松懈分神,而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狠劲,深入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各级政府要加强重视程度,提高政治站位,转变治理思路,理清“人民”在生态环境治理中的主体地位,认清个人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的提升对生态环境治理的积极影响。充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引导居民改善生活方式,树立绿色消费理念,让每一位居民都能成为生态环境治理的参与者和奉献者。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补齐区域发展失衡短板。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努力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难免出现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经济条件差距较大等现象,制约了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目前,我国最大的区域不平衡在于城乡发展不平衡,而突出的短板在于农村贫困地区。为了打好农村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战,缩小农村与城市的差别,各级政府要坚决贯彻中央部署,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吃透精神实质,把握核心要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确保到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消除绝对贫困;确保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发挥政府引领作用,补齐公共服务领域短板。增进民生福祉,保障改善民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落脚点和着力点,而民生福祉的核心在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当前,我国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不充分、不平衡和不均等的问题依然存在: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公共服务体系与人民期待相比还存在明显不足。疫情又暴露出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方面的短板,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不完善,新发传染病监测预警能力不足等。为此,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强政策引领作用,增加供给,提高水平,保障全体人民公平享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保护权益和同质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实现起点公平与机会公平,增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民生合力,使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

篇4:“全面小康”理论征文论述材料

跨越疫情“凛冬” 决胜全面小康

新冠肺炎疫情将中国人民带入一场凛冽寒冬之中,面对“灾难”,中华儿女抱团取暖,党员干部带头冲锋,为人民筑堡垒、拉防线、送物资,让凛冬不寒,人心仍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场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场大考,党员干部担重任、挑大梁、办大事,于疫情之中不忘脱贫攻坚大计,誓为中国人民填写一份完美的“答卷”!

要有“不待扬鞭自奋蹄”的思想自觉。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现在已经进入到精准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冲刺阶段。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越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新冠肺炎疫情扰乱了20的开年计划,国家有难在即,党员干部在前,眼看这场疫情“战役”逐渐接近尾声,新的风帆再次高扬,“暴风雨”带给人们的除了惊慌和损失,还有雨过天晴之后的彩虹与光明。前方就是目的地,党员干部作为脱贫攻坚一线主力军,更是要有“不待扬鞭自奋蹄”的思想自觉,加劲努力、加力提速、加快冲刺,切实把思想和行动落实到党中央及各地党委统一安排部署上来,用坚定做好“三农”工作的信心决心,确保党中央及各地党委决策部署在全国各个角落开花结果。

要有“大雁高飞头雁领”的责任担当。年注定极不平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年,是脱贫攻坚决胜年,同时又是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特殊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是一场疫情就能阻挡的,中国各地党委党组织及党员干部们敢于“涉险滩”“踩顽石”“踏深水”,工作的目标不会变,决胜小康的激情不会减,“抗战”的信念不会垮。党员干部坚守“大雁高飞头雁领”的责任担当,秉承“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时令大计,带头做好农业农村生产、城乡发展稳定、农村环境整治等工作。他们以高昂的热情和英勇的担当,于全国各地闯一线、在各个环节抓进度、用惠民精神展成果,高举全面小康的决胜大旗。

要有“脱贫攻坚在路上”的执着信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越到终点,党员干部们越要铲掉“最后一堆雪”,越要跑完“最后一公里”,越要守好“最后一班岗”。即使是连续奋战多年后的疲惫压住身躯,也要为终点处的红线持续迈开脚步。标准不降、劲头不减、重心不移,面对疫情防控工作与脱贫攻坚任务双重压力,全国各地党委党组织及党员干部们,始终以“脱贫攻坚在路上”的执着信念,“咬定青山不放松”,不拖沓、不厌战、不马虎。党员干部们要当好指挥官,带领群众往前冲;也要当好裁判员,严格惩治懒惰散漫者。基层慰问还在进行,父老乡亲看在眼里,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实际行动将决胜信念践行到底。

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年”,全国各地的党员干部们要干在其中、以此为荣。“凛冬散尽,星河长明”,疫情冻不住党员干部的决心,全面小康的“星光”终将照耀祖国大地。

篇5:“全面小康”理论征文论述材料

“财务公开”奏响全面小康一路凯歌

阿坝腹地,黑水西陲,山间林木葱茏。车辆绕过一个急弯,一座雪山出现在眼前。这是红军长征时翻越的第四座大雪山——昌德雪山。长征路上,右路军将士克服艰难险阻、九死一生翻山越岭的经历,为这座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黑水县境内的雪山烙上经久不褪的红色印记。

这篇题为《红色村寨的公开账》的报道中所说的“昌德雪山”,是革命老区之一。当年红军在这里的非凡经历,正是昌德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大凡革命老区,都是偏远的山区,多年来,那里的群众都处在贫困线水平。这些烙上“红色印记”的地方,也是近年来脱贫攻坚的重点。以红色旅游资源为依托,“党支部+合作社+农户”运营模式的成功实践让这些“老少边穷”地区同步走在“全面小康”的大道上。像昌德村这样的“红色村寨”,脱贫致富后抓好“财务公开”,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环节。

“财务公开”赢得群众“信任”。俗话说,“亲兄弟还需明算账”,何况是像昌德村这样全村实现旅游收入110万元,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9820.5元的“贫困村”,近年来的变化不是一个翻天覆地形容得出。特别是随着旅游业的日益红火,集体经济收入可谓“财源滚滚”。然而,这么红火的“合作社”,财务工作却一直由村内一名缺乏专业知识的贫困户承担,账目自然不规范,“公开”度就明显不够,因此群众自然怀疑村“两委”班子成员在集体资金上“动了手脚”,因此向纪委作了举报。可见,真切地抓好“财务公开”,是赢得群众“信任”的关键。

“财务公开”完善权力“监督”。近年来,由于“微权力”的监督管理力度不够而导致“小官巨腐”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一个依托红色旅游资源而发展壮大的村寨,如果“账务公开”都不明不白,除了引起群众怀疑外,也极易滋生“微腐败”。“财务公开不能走过场,要主动公开、详细公开,让群众清楚地知道每笔资金的去向。”县纪委的提醒帮助其实是“财务公开”的基本要求。只有让群众对资金的收支情况都明白了,那“微权力”才能在阳光下运行。须知,群众对村“两委”的“监督”才是真正的“零距离”,同时也让“两委”干部增强用好“微权力”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财务公开”铆足发展“干劲”。“以前村里账目到年底才公开一次,贴在村委会门口,我们不识字也看不懂。”显然,这是明显的形式主义。而“现在村会计定期把收支情况面对面告诉我,能赚多少钱清清楚楚,心里踏实了,对村干部就更信任。”普通群众对村里的“账务”有了这样的认识,自然在致富路上更加信心满满。村“两委”干部能做到“心底无私”,干事创业也就更加坦然;人民群众对领导干部充满信任,就会上下齐心,拧成一股绳,为集体经济的发展建言献策,形成发展的良性循环。发扬好当年红军“三进三出黑水、筹粮熬盐”的精神,铆足发展“干劲”便会一路向前。

“像红军一样赢得民心,就得敢于接受监督。”作为村“两委”干部,不能因自我感觉“清白”就不规范“财务公开”,因为“清白”与否需要得到群众的认可;作为普通群众,关注村“两委”是否在集体资金上“动了手脚”,是权利也是义务,将不明白的事情搞清楚了,卸掉思想包袱轻装上阵更能打胜仗;作为地方纪委监委,就要善于从群众的言论或举报中顺藤摸瓜,从蛛丝马迹中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及时进行帮扶、纠错。这样,就聚起了民心,形成了合力,全面小康便一路凯歌!

篇6:“全面小康”理论征文论述材料

全面小康之“花”须用汗水浇灌

夏日,是阳光与汗水的冲撞。炎炎烈日下,重庆市巫山县的田间地头,处处葱绿茵茵。勤劳的巫山人,在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的道路上,用汗水浇灌出致富的花朵。他们在收获瓜甜果香的同时,脸上也绽放着幸福喜悦的笑容。

这样的情景正是我们在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想看到的。到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兑现这一承诺是时代赋予我们共产党人的重任。当前,脱贫攻坚进入了“读秒”阶段,我们唯有只争朝夕、响鼓重锤、尽锐出战,用奋斗的“汗水”浇灌全面小康之“花”,方能不负韶华、不辱使命。

用汗水浇灌“信心”之花,增强必胜之心。脱贫攻坚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坚定必胜的信心,越要有一鼓作气的决心。当然,信心不是说有就有的,是需要用奋斗的汗水浇灌出来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新年贺词中所说,“20,我们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贫困人口从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年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连续7年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正是这些用汗水换来的收获,才让我们更加坚定了脱贫攻坚必胜的信心。在这个攻城拔寨之际、决战决胜之时,更需要我们鼓足干劲,接续奋斗,用汗水换取一项项脱贫攻坚的成就,在啃下一块块“硬骨头”中不断增强必胜之心,奋力夺取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

用汗水浇灌“力量”之花,坚持尽锐出战。“凡作事,将成功之时,其困难最甚。”脱贫攻坚是一场艰苦卓绝的硬仗,本身决胜时刻剩下的就都是难中之难、坚中之坚,再加上疫情和汛情的影响,各项工作任务更重、要求更高。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整合各方面力量,坚持各种力量尽锐出战,打好剩余贫困歼灭战。要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调集各方力量,对未脱贫人口进行强力帮扶和挂牌督战,严格落实好兜底保障;要坚持上下结合,全面查漏补缺,坚决做到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要合理分配力量,统筹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工作,加大攻坚力度,确保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目标。

用汗水浇灌“责任”之花,做到持续用力。“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当前,很多贫困地区按照现行标准已经摘帽,但有些地区建设基础薄弱、发展后劲不足,还存在返贫风险。那么脱贫后怎样才能巩固住已有成果?各地通过实践给出了答案:树牢责任意识,做到持续用力,继续加大资金、项目支持力度,持续强化产业扶贫,不断拓宽致富门路……这就启示我们,决战脱贫攻坚,要跑好“接力赛”,既要跑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一公里”,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要坚持扶上马再送一程,切实帮助他们摆脱贫困,走上致富路,努力交出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收官答卷”。

汗水浇灌的花最美,汗水凝成的小康最香。决战决胜全面小康,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向着消除绝对贫困的目标发起最后的总攻。

篇7:“全面小康”理论征文优秀

小康,是一个充满传统文化色彩的概念。据考证,小康一词最早出自《诗经》,意思是说,人们有劳有逸,日子就能过好。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首先用小康来诠释中国式现代化,明确提出到20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努力下,这个目标在20世纪末如期实现,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在这个基础上,党的十六大提出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扭住这个奋斗目标,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了显著成绩。

今天,我们到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决胜阶段,迎来了向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冲刺的历史时刻。为了使最后的冲刺不摔跤、不掉速、不跑偏,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站在以往成就铸成的基座上,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顶层设计和战略安排,以5个方面的目标要求描绘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新图景。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 年翻一番。要实现翻一番的目标,初步测算,“十三五”时期,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平均增长速度需保持在6.5%以上。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我们必须认识、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主要经济指标平衡协调,发展空间格局得到优化,投资效率和企业效率明显上升,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服务业比重进一步上升,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促进经济转型升级、迈向中高端水平。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立国之道,惟在富民。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极其重要的内容。比如,在经济平稳增长基础上,要不断提高居民收入,健全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人们有更多的获得感。比如,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必须完成的硬任务,为此“十三五”规划建议要求,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7017万农村贫困人口要实现脱贫,贫困县要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让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既要努力满足人民的物质需求,也要努力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我们将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让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影响持续扩大。

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针对当前依然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未来五年将把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作为重要目标大力度加以推进,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大幅提高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有效控制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大幅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基本形成主体功能区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

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早在1992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按照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战略规划,今后我们的一项重大任务,就是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扩大开放,革除体制机制弊端,到2020年使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宏伟蓝图已经绘就,壮丽前景催人奋进。这些新的目标要求,凝聚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描绘了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美好图景,承载着亿万人民的殷切期待。

篇8:关于全面小康理论的征文

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当前,我国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三年多时间,可以说,已经真正进入了决胜阶段。完成这一战略任务,是我们的历史责任,也是我们的最大光荣。我们要清醒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意义、重大进展,凝神聚气,抓住机遇,着力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意义

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无论在中国发展史上,还是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向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小康”源出《诗经》,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概念,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为此进行了艰辛探索。党的十三大把“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上升为国家战略,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顺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3.8亿中国人不仅将全面解决温饱问题,而且将过上比较富足的生活,这将是中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巨大成就。这是党向人民、向历史做出的庄严承诺,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顺应了人民意愿,也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的美好前景,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体现着党执政根基所渗透的悠久的文明血脉和深厚的民族基因。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为了实现中国梦,我们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相互联系、相互交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将为实现中国梦的奋斗目标积累宝贵的经验,奠定扎实的基础。我们今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就是在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发挥着引领作用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是事关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总战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孕育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有其内在逻辑,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在“四个全面”中发挥着引领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一个都不能缺。”[1]习近平总书记以“鸟之两翼”“车之双轮”的比喻,说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动力源泉和法治保障,并强调全面从严治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根本保证。在向国际社会宣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时,他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在其中的重要地位,专门指出:“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实现这个既定目标。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就是我们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2]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刻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的是要做到“全面”,是全体人民共建共享的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全民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国家建设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事业,国家发展过程也是全体人民共享成果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常讲两句话:一句是“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句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等“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3]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突出的短板主要集中在民生领域,发展不全面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也表现在不同社会群体民生保障方面。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整个发展过程中,都要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4]

(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胜利

到20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胜利,是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伟大胜利。它从历史和实践上证明了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这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这将大大增强我国广大干部群众的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这将极大地增强我国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进入决战阶段,攻坚克难的任务艰巨繁重,要确保到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必须继续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更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篇9:关于全面小康理论的征文

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标志性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紧密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的历史。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体现了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上的传承与拓展。我们党从建党宗旨到执政使命,再到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每个发展阶段的目标定位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品质,闪烁着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光芒。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鲜明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又说:“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一切历史得以可能的前提和基础”。列宁甚至这样讲:“只要能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我们不惜让外国资本家拿走2000%的利润,而改善工农生活状况这一点无论如何是应当实现的”。由此可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精髓一脉相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具体化。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革命与执政建设的追求与探索。得民心者得天下。在我们党成立至今所走过的 90多年历程中,党的历史方位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没有改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之所以能推翻“三座大山”、夺取政权,正是因为与国民党在“谁选择了人们,人们就选择谁”上的本质差异。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扎实推进改革,大力改善民生,赢得到广大人民的“满意、高兴、拥护”。同样,我们党背离人民意愿和利益所走的弯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受了严重挫折和损失,“党在人民当中的威信不如过去了”。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无疑是对中国革命的卓绝探索、执政建设的伟大追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信心与标志。十八大坚定地回答了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朝什么方向前进的时代主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是我们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集中体现。

首先表现为道路自信。道路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90多年来,面对前进道路上的种.种风险和挑战,我们党用国家进步、民族团结、人民安康的伟大成就来证明,在道路的选择上,中国没有“十字路口”的迟疑和彷徨,以从未有过的自信,坚定地昭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党紧紧抓住和利用好我国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取得一系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不仅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更印证了中国人民心中的一个共同信念: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在今后的发展中,坚决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和改旗易帜的邪路,毫不动摇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其次表现为理论自信。坚持理论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的现实需要。十六大以来,我们党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把执政为民作为最高标准,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衷心拥护和自觉践行,转化为巨大的现实力量和辉煌的发展成果。毫无疑问,包括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由于代表了人民的愿望,符合时代的潮流,从而成为全党推进发展、人民追求幸福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成为新的起点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思想武器。

再次表现为制度自信。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问题关系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我们党不论革命、建设还是改革和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予人自信心、富含生命力,正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制度设计建立在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上。这一制度,成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基于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的阶段性特征,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正是源于我们不断增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觉和自信。

理论征文

“全面小康”理论优秀作文征文600字

市小康社会征文

为了一个都不能少的全面小康主题心得体会征文

答卷·感恩·热爱主题征文800字

百年光辉历程全面建成小康主题征文202

全面小康美丽家乡主题征文

全面奔小康主题小学征文5

“全面小康”理论征文600字以上小学

全面小康征文

全面小康理论征文中学生
《全面小康理论征文中学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全面小康理论征文中学生(通用9篇)】相关文章:

我看小康社会征文2023-09-11

爱·感恩·奋进征文2023-11-29

七一建党节建党99周年心得征文800字2024-01-26

关于“全面小康我们来了”网上主题征文2023-11-10

小学作文七一征文范文2023-06-07

建党一百周年百年荣光主题征文2022-09-17

百年追梦全面小康征文800字2022-05-06

建党100周年颂党恩征文800字2022-08-21

庆祝建党99周年庆七一征文精选2022-07-21

百年追梦,全面小康征文2022-11-06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