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指的是

时间:2022-04-30 13:08:06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日同佳”为你分享9篇“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指的是”,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指的是

篇1:四书五经指什么

四书五经指什么 -资料

四书五经是儒家经典的重中之重,《大学》《中庸》和《论语》《孟子》一起合称为四书,为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五部。五经是儒家作为研究基础的古代五本经典书籍的合称,相传它们都经过儒家创始人之一的孔子的编辑或修改。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书。“四书五经”包括文学、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学科内容,涉及到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统治基础、军事斗争、文学艺术等广泛而丰富的内容,是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大学》:《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传为孔子弟子曾参(前505—前434)作。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学》(与《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中庸》:《中庸》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为儒家思孟学派的代表著作。《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关联及学习的方式(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父子、夫妇、昆弟(兄弟)、朋友之交)和“三达德”(智、仁、勇)等。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

《论语》:《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二十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之体。《论语》以记言为主,“论” 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经典语句,箴言,“论语”即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孟子》: 《孟子》是记录孟轲言行的一部著作,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孟子》一书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1]孟子与其他诸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资料

到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后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了。

《诗经》:《诗经》中最早的作品大约成于西周初期,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关于《诗经》中诗的分类,有“四始六义”之说。“四始”指《风》、《大雅》、《小雅》、《颂》的四篇列首位的诗。“六义”则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尚书》:《尚书》又称《书》、《书经》,“尚书”一词的本义是指中国上古皇家档案文件的汇编。《尚书》是中国最古老的皇室文集,是中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现存《尚书》按朝代次序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共五十八篇。

《礼记》:《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礼记》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易经》:《易经》也称《周易》或《易》,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之书。据说是由伏羲氏与周文王(姬昌)根据《河图》、《洛书》演绎并加以总结概括而来(同时产生了易经八卦图),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是中国最古老的占卜术原著,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春秋》:《春秋》是儒家的经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一书的史料价值很高,但不完备,王安石甚至说《春秋》是“断烂朝报”。春秋》是经而非寻常史书。读《春秋》之法,必尊以经而后读之,须怀以诚敬之心读之。非此而不能明其大义所在。若与二十四史同而混读,必生乖张之心,必生偏狭之念。如是则终生不能明于圣贤之道也。

篇2: 四书是指

答案:

四书是指《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相关阅读】

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指哪四书?

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讲统而推崇《中庸〗报与《大学〗暴,至北宋两程各式嘉奖宣扬,甚至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收授心法”,再到南宋朱熹继启两程思想,便把《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大学〉?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暴赵岐在《孟子题辞》中把《孟子》与《论语⌒肃比,认为《孟子》是”拟圣而作“。给男孩起名

测名字

四书四书四书即《论语》、《孟子》、《中庸》、《大学》这四部著作的总称。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讲统而推崇《中庸〗报与《大学〗暴,至北宋两程各式嘉奖宣扬,甚至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收授心法“,再到南宋朱熹继启两程思想,便把《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大学〉?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齐称”四书“。

四书_百度百科修改词条四书百科名片四书即《论语》、《孟子》、《中庸》、《大学》这四部著作的总称。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讲统而推崇《中庸〗报与《大学〗暴,至北宋两程各式嘉奖宣扬,甚至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收授心法“,再到南宋朱熹继启两程思想,便把《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大学〉?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四书五经中国有“四书五经”,与基督教有圣经、伊斯兰教有古兰经相似。当然,“四书”这个说法一向到南宋才呈现,南宋著名学者朱熹将它们编在一齐,并撰写了《四书集注》为这四部著作作注。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肃配合,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到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爆正式把《孟子》提到了很是下的天位。

《孟子集注》《孟子集注》《孟子集注》为儒家的第两圣人--孟子,确立了天位。主张”民重君轻“的孟子被正式确立了亚圣的天位,标记着中国进入了开明专制的'时期。《孟子》共七篇,是孟轲及其门生所著以”仁政“、”王讲“为中心的儒学思想体系的集中表达。朱熹所作的《孟子集注》使之身价倍增,从子部一跃而入经部,朱熹注搀入了他作为理学家的许多见解,是一部经典注本。

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讲统而推崇《中庸〗报与《大学〗暴,至北宋两程各式嘉奖宣扬,甚至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收授心法“,再到南宋朱熹继启两程思想,便把《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大学〉?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暴赵岐在《孟子题辞》中把《孟子》与《论语⌒肃比,认为《孟子》是“拟圣而作”。

【四书五经】

简介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被而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秋秋〗爆简称为“诗、书、礼、易、秋秋”,其实原本就应有六经,还有一本《乐经〗爆合称“诗、书、礼、乐、易、秋秋”,但之后亡于秦末战火,只剩下五经。《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念书。

【四书五经】【两十四史】简介四书为儒家经典,南宋学者朱熹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到汉代时,有《鲁论语〗报20篇)、《齐论语〗报22篇)、《古文论语〗报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爆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爆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爆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讲统而推崇《中庸〗报与《大学〗暴,至北宋两程各式嘉奖宣扬,甚至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收授心法”,再到南宋朱熹继启两程思想,便把《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大学〉?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暴赵岐在《孟子题辞》中把《孟子》与《论语⌒肃比,认为《孟子》是”拟圣而作“。

四书五经_百度百科四书五经百科名片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指儒家经典。”四书“指《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四部书。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讲统而推崇《中庸〗报与《大学〗暴,至北宋两程各式嘉奖宣扬,甚至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收授心法“,再到南宋朱熹继启两程思想,便把《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大学〉?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四书为儒家经典,南宋学者朱熹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讲统而推崇《中庸〗报与《大学〗暴,至北宋两程各式嘉奖宣扬,甚至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收授心法“,再到南宋朱熹继启两程思想,便把《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大学〉?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兴感庸。

《大学》《中庸》和《论语》《孟子》一齐合称为四

四书为儒家经典,南宋学者朱熹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讲统而推崇《中庸〗报与《大学〗暴,至北宋两程各式嘉奖宣扬,甚至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收授心法“,再到南宋朱熹继启两程思想,便把《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大学〉?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兴感庸。

《四书集注》_互动百科《四书集注》《四书集注〗爆《四书集注》中国南宋哲学家朱熹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所作的注,是朱熹哲学思想的重要代表作,也是宋明理学的权威性着作。闭于《四书集注》同朱熹其他着作的闭系,其门人李性传认为,朱熹的其他着作、《语类》与《四书集注》有矛盾的,应以〗辕注》为准;朱熹一生着述潜绸,流传于世者也颇多,但最重要的还是《四书集注〗爆故《四书集注》为历代学者所重视。

十五:《四书集注》《四书集注》是《四书章句集注》的简称,作者是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朱熹。《四书集注》是朱熹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所作的注。朱熹注释《四书集注〗爆没有局限于��嗦的考据,更多的是从整体上探求与掌控原书的思想体系,因而,他对现代儒学思想的理解往往比较深入。朱熹一生著述潜绸,流传于世者也颇多,但最重要的还是《四书集注〗爆故《四书集注》为历代学者所重视。

四书》、《五经》和《六经〗笨闭于《四书》和《五经》的闭系,还是宋朝理学家两程(程颢、程颐)和朱熹的说法最权威。朱熹说《四书》是”熟饭“朱熹很认同两程的观面,他说:”河南程妇子之教人,必先使之用力乎《大学》、《论语》、《中庸》、《孟子》之言,然后及乎《六经》。另外,朱熹认为《四书》是直接的“圣人本意”,先阅读《四书》更容易于理解儒家学说,而《五经》是孔孟以前的经典,和孔孟之讲自然有一些距离。

《大学》乃入德之门_王岳川《大学》乃入德之门资料来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作者:王岳川时间:-08-20(两)《大学》的作者。一般认为,《中庸》为子思所作,而在文笔上,《大学》还没有《中庸》那么成熟,因此《大学》应早于《中庸〗爆所以,《大学》可能是曾参所作,或由其门生加以弥补。大抵上说,儒家分红寂?阶段,第一阶段是先秦儒家又称为原始儒家,孔子、孟子思想,包含《大学》、《中庸》思想是其代表。

篇3: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指的是

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指的是

四书五经:四书、五经的合称,泛指儒家经典著作。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为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几百年来,“四书”在我国广泛流传,其中许多语句已成为脍炙人口的格言警句。其中,《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不过,在朱熹之前的程颢、程颐兄弟已己大力提倡这几部书了。他们认为,《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经曾子整理成文;《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笔之子书,以授孟子”的。这两部书与《论语》《孟子》一起表达了儒学的基本思想体系,是研治儒学最重要的文献。

正是根据这样的观点,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编在一起。因为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孟子、曾参、子思,所以称为“四子书”,简称即为“四书”。朱熹分别为这四部书作了注释,其中,《大学》、《中庸》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的注释因为引用他人的说法较多,所以称为“集注”。值得注意的是,朱熹所编定的《四书》次序本来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是按照由浅入深进修的顺序排列的。后人因为《大学》、《中庸》的.篇幅较短,为了刻写出版的方便,而把《中庸》提到《论语》之前,成了前年通行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顺序。由于朱熹注释的《四书》既融会了前人的学说,又有他自己的独特见解,切于世用;又由于以程颢、程颐兄弟和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地位的日益上升,所以,朱熹死后,朝廷便将他所编定注释的《四书》审定为官书,从此盛行起来,到元代延佑年间(1314——1320)恢复科举考试,正式把出题范围限制在朱注《四书》之内,明、清沿袭而衍出“八股文”考试制度,题目也都是在朱注《四书》里。由于这些因素,使《四书》不仅成为了儒学的重要经典,而且也成了每个读书人的必读书,成了直到近代全国统一的标准的小学教科书。所以,有人把《四书》与西方的《圣经》相比,认为它是东方的“圣经”。事实上,无论就其流传的广泛,还是就其对于中国人人格心理铸造影响的深刻来看,这种比拟都是一点也不为过的哦。

篇4: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

四书五经的出处

出处:《白虎通·五经》:“五经何谓?《诗》、《书》《礼》、《易》、《春秋》也。”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将“四书、五经”合称《四书五经》

儒家的五种经典,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汉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 136年)设立五经博士,奠定了儒家经典的尊贵地位。

一、《易》:又称《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经的部分共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卦辞和爻辞共约5000字,可能是西周初年编定的。它不仅对于了解殷周时代的哲学思想、社会生活有极重要的意义,而且保存了一些相当罕见的商周史事材料。《易》的传,包括系辞、说卦等十个部分,旧时称“十翼”,是东周时人们所写的对于《易》经部分的解释。

二、《书》:又称《尚书》,是我国上古时代王室诰命、誓辞和追述古代史迹的著作汇编。最初只泛称为《书》,其后分为夏、商、周书,以后才称为《尚书》,义谓上古之书。秦汉之际,《尚书》多亡,独秦博士济南伏生壁藏之书。汉初,伏生求得其书,存28篇,教授于齐鲁之间。这部《尚书》以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故称《今文尚书》。此外,汉代还有《古文尚书》,据说比《今文尚书》多出16篇。

三、《诗》:又称《诗经》。汉初传授《诗》的有齐、鲁、韩三家,都立于学官。毛公亦传,未得立。后来,三家诗亡缺,毛诗独传,因此《诗》又称《毛诗》。《诗》今存305篇,各篇时代早晚不一,早至周初,晚至春秋中期。《诗》不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是了解先秦社会风貌的珍贵材料。

四、《礼》:汉时指《仪礼》,后世指《礼记》。《仪礼》是春秋战国时代一部礼仪制度的汇编。汉世所传有戴德本、戴圣本和刘向《别录》本。《礼记》是西汉时人所编定的儒家关于礼的阐释,分为《小戴礼》和《大戴礼》两种,戴圣所编49篇并由郑玄作注的为《小戴礼》,戴德所编85篇称为《大戴礼》。还有一部《周官》记录周朝制度也包括在“三礼”的范畴。“三礼”之中,后世以《礼记》流传最广,故一般以之作为《五经》的代表。

五、《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它按年、时、月、日记载史事,以春秋代表四时,故名《春秋》。现存《春秋》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记242年间史事。虽然文句简短,但对当时政治事件都有自己的见解和评价。后人为其作注解,流传下来的有《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合成“春秋三传”,其中以《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流传最广。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四书

《大学》《中庸》和《论语》《孟子》一起合称为四书,为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几百年来,“四书”在我国广泛流传,其中许多语句已成为脍炙人口的格言警句。四书为儒家经典,南宋学者朱熹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据称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参、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之后各朝皆以《四书》列为科举考试范围,因而造就《四书》独特的地位。甚至宋朝以后《四书》已凌驾《五经》的地位。南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当时著名理学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将《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汇集到一起,作为一套经书刊刻问世。这位儒家大学者认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并曾说“《四子》,《六经》之阶梯”(《朱子语类》)朱熹著《四书章句集注》,具有划时代意义。汉唐是《五经》时代,宋后是《四书》时代。“四书”指《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四部书。其中,《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不过,在朱熹之前的程颢、程颐兄弟已己大力提倡这几部书了。他们认为,《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经孔子的学生曾参整理成文;《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笔之子书,以授孟子”的。这两部书与《论语》、《孟子》一起表达了儒学的基本思想体系,是研治儒学最重要的文献。正是根据这样的观点,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编在一起。因为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曾参、子思、孟子,所以称为 “四子书”,简称即为“四书”。朱熹分别为这四部书作了注释,其 中,《大学》、《中庸》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的注释因为引用他人的说法较多,所以称为“集注”。值得注意的是,朱熹所编定的《四书》次序本来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是按照由浅入深进修的顺序排列的。后人因为《大学》、《中庸》的篇幅较短,为了刻写出版的方便,而把《中庸》提到《论语》之前,成了现在通行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顺序。由于朱熹注释的《四书》既融会了前人的学说,又有他自己的独特见解,切于世用;又由于以程颢、程颐兄弟和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地位的日益上升,所以,朱熹死后,朝廷便将他所编定注释的'《四书》审定为官书,从此盛行起来,到元代延佑年间(1314——1320)恢复科举考试,正式把出题范围限制在朱注《四书》之内,明、清沿袭而衍出“八股文”考试制度,题目也都是在朱注《四书》里。由于这些因素,使《四书》不仅成为了儒学的重要经典,而且也成了每个读书人的必读书,成了直到近代全国统一的标准的小学教科书。所以,有人把《四书》与西方的《圣经》相比,认为它是东方的“圣经”。事实上,无论就其流传的广泛,还是就其对于中国人人格心理铸造影响的深刻来看,这种比拟都是一点也不为过的。

[

篇5:四书五经都有哪些

四书五经都有哪些

关于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在之前,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也被称做“六经”,其中的《乐经》后来亡佚了(焚书坑儒导致),就只剩下了五经。

四书五经的出处

出处:《白虎通·五经》:“五经何谓?《诗》、《书》《礼》、《易》、《春秋》也。”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将“四书、五经”合称《四书五经》

儒家的五种经典,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汉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 136年)设立五经博士,奠定了儒家经典的尊贵地位。

五经

一、《易》:又称《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经的部分共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卦辞和爻辞共约5000字,可能是西周初年编定的。它不仅对于了解殷周时代的哲学思想、社会生活有极重要的意义,而且保存了一些相当罕见的商周史事材料。《易》的传,包括系辞、说卦等十个部分,旧时称“十翼”,是东周时人们所写的对于《易》经部分的解释。

二、《书》:又称《尚书》,是我国上古时代王室诰命、誓辞和追述古代史迹的著作汇编。最初只泛称为《书》,其后分为夏、商、周书,以后才称为《尚书》,义谓上古之书。秦汉之际,《尚书》多亡,独秦博士济南伏生壁藏之书。汉初,伏生求得其书,存28篇,教授于齐鲁之间。这部《尚书》以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故称《今文尚书》。此外,汉代还有《古文尚书》,据说比《今文尚书》多出16篇。

三、《诗》:又称《诗经》。汉初传授《诗》的有齐、鲁、韩三家,都立于学官。毛公亦传,未得立。后来,三家诗亡缺,毛诗独传,因此《诗》又称《毛诗》。《诗》今存305篇,各篇时代早晚不一,早至周初,晚至春秋中期。《诗》不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是了解先秦社会风貌的珍贵材料。

四、《礼》:汉时指《仪礼》,后世指《礼记》。《仪礼》是春秋战国时代一部礼仪制度的汇编。汉世所传有戴德本、戴圣本和刘向《别录》本。《礼记》是西汉时人所编定的儒家关于礼的阐释,分为《小戴礼》和《大戴礼》两种,戴圣所编49篇并由郑玄作注的为《小戴礼》,戴德所编85篇称为《大戴礼》。还有一部《周官》记录周朝制度也包括在“三礼”的范畴。“三礼”之中,后世以《礼记》流传最广,故一般以之作为《五经》的代表。

五、《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它按年、时、月、日记载史事,以春秋代表四时,故名《春秋》。现存《春秋》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记242年间史事。虽然文句简短,但对当时政治事件都有自己的见解和评价。后人为其作注解,流传下来的有《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合成“春秋三传”,其中以《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流传最广。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四书

《大学》《中庸》和《论语》《孟子》一起合称为四书,为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几百年来,“四书”在我国广泛流传,其中许多语句已成为脍炙人口的格言警句。四书为儒家经典,南宋学者朱熹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据称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参、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

之后各朝皆以《四书》列为科举考试范围,因而造就《四书》独特的地位。甚至宋朝以后《四书》已凌驾《五经》的地位。南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当时著名理学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将《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汇集到一起,作为一套经书刊刻问世。这位儒家大学者认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并曾说“《四子》,《六经》之阶梯”(《朱子语类》)朱熹著《四书章句集注》,具有划时代意义。汉唐是《五经》时代,宋后是《四书》时代。“四书”指《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四部书。其中,《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不过,在朱熹之前的程颢、程颐兄弟已己大力提倡这几部书了。他们认为,《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经孔子的`学生曾参整理成文;《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笔之子书,以授孟子”的。这两部书与《论语》、《孟子》一起表达了儒学的基本思想体系,是研治儒学最重要的文献。正是根据这样的观点,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编在一起。因为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曾参、子思、孟子,所以称为 “四子书”,简称即为“四书”。朱熹分别为这四部书作了注释,其 中,《大学》、《中庸》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的注释因为引用他人的说法较多,所以称为“集注”。

值得注意的是,朱熹所编定的《四书》次序本来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是按照由浅入深进修的顺序排列的。后人因为《大学》、《中庸》的篇幅较短,为了刻写出版的方便,而把《中庸》提到《论语》之前,成了现在通行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顺序。由于朱熹注释的《四书》既融会了前人的学说,又有他自己的独特见解,切于世用;又由于以程颢、程颐兄弟和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地位的日益上升,所以,朱熹死后,朝廷便将他所编定注释的《四书》审定为官书,从此盛行起来,到元代延佑年间(1314——1320)恢复科举考试,正式把出题范围限制在朱注《四书》之内,明、清沿袭而衍出“八股文”考试制度,题目也都是在朱注《四书》里。由于这些因素,使《四书》不仅成为了儒学的重要经典,而且也成了每个读书人的必读书,成了直到近代全国统一的标准的小学教科书。所以,有人把《四书》与西方的《圣经》相比,认为它是东方的“圣经”。事实上,无论就其流传的广泛,还是就其对于中国人人格心理铸造影响的深刻来看,这种比拟都是一点也不为过的。

篇6:四书五经名言

1、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大学》

2、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大学》

3、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腐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大学》

4、物格尔后知至,知至尔后意诚,意诚尔后心正,心正尔后身修,身修尔后齐家,家齐尔后国治,国治尔后天下平。——《大学》

5、君子有诸已尔后求诸人,无诸已尔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人者,未之有也。——《大学》

6、善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大学》

7、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大学》

8、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大学》

9、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大学》

10、古之欲明显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尔后知至,知至尔后意诚,意诚尔后心正,心正尔后身修,身修尔后齐家,家齐尔后国治,国治尔后天下平。——《大学》

11、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大学》

12、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大学》

13、大学之道,在明显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尔后有定,定尔后能静,静尔后能安,安尔后能虑,虑尔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

篇7:四书五经名言

1、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中庸》

2、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

3、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大育。——《中庸》

4、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

5、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下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

6、唯天下至诚,方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中庸》

7、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

8、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

9、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中庸》

10、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中庸》

11、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庸》

12、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中庸》

13、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

篇8:四书五经名言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

5、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6、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7、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8、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

9、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

10、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

1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1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1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14、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

15、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

16、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

17、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

18、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19、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

20、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论语》

21、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

2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

23、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

篇9:四书五经名言

1、以五十步笑百步。——《孟子》

2、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

4、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孟子》

5、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

6、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疢疾。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孟子》

7、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8、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

9、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孟子》

10、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

11、是亦不可以已乎?——《孟子》

12、同情他人的心,是仁的开端;羞恶的心,是义的开端;恭敬的'心,是礼的开端;辨别是非的心,是智的开端。——《孟子》

13、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孟子》

14、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

15、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孟子》

16、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

17、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孔子贤之。——《孟子》

18、食色,性也。——《孟子》

19、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孟子》

20、人若无志,与禽兽同类。——《孟子》

21、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

22、仁者荣,不仁者辱。——《孟子》

23、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孟子》

24、仁者无敌于天下。——《孟子》

小学文学常识试题及答案「新版」

三字经全文附解释

三字经全文解释

三字经全文及其解释

《礼记》读后感

三字经解释

《四书》心得精选

礼记读后感600字

国学礼记读后感

千字文和三字经

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指的是
《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指的是.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指的是(通用9篇)】相关文章:

人之初三字经全文及译文2023-03-23

传统文化作文素材2022-06-04

成考语文文学常识考点:《大同》2023-07-17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2023-04-19

读书心得体会大学2022-04-29

我的大学的读书心得体会2022-05-06

国学里包括三字经吗2022-05-21

陋室铭原文和翻译2024-05-17

国学三字经教学总结2023-08-12

小升初考试必考文学常识选择题2024-01-03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