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

时间:2022-11-10 09:30:44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人教版小学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精选6篇)由网友“努力背单词选手”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小学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

篇1:人教版小学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

1、重视预习,学会自学

课前一定要借助注释自己逐字逐句去翻译,不要坐等老师来讲解。预习时注意找出疑难字句提交课堂讨论,向老师、同学请教。对重点字词要进行归类认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相当多的文言实词是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我们要善于记忆、比较、归纳、整理,把“字词”学“活”。可以自己制作一个“常用文言词简表”,列出“词、词类、意义、例句”几个栏目,使知识系统化,提高学习效率。

2、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

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其意义、用法总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显示出来的,积累文言字词不要死记硬背,而应结合“语境”去揣摩。但是只把串讲一概当成解释字义的根据,这种本末倒置的方法也是十分有害的。

例如“至于劝善规过足矣”一句,课文下面注解为“能够做到规劝行好事,不行坏事就不坏了”。这仅是串大意,但学生常据此对号入座地去释义,误以为“至于=能够做到”,“足=不坏”,这就脱离了字词的既定意义,造成错误概念。

其实“至于”和“足”不解释也行。而若认为“劝=规劝”,就又脱离了具体语境,因为“规劝”与行善搭配不起来。这个“劝”就是“劝勉”的意思,与“劝学”的“劝”同义。对翻译和字义的准确解释不加区分,很容易违背理解字义词义的基本原则。

3、牢牢记住主要文言句式

主要文言句式有五种: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每种又有几种不同形式,记住形式,便于识记和理解。例如,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1)、“。。。。。。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2)、“。。。。。。,。。。。。。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3)、“。。。。。。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4)、“。。。。。。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5)、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很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小学语文文言文翻译的八种失误

1、译句不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则

在古汉语中,倒装句,一般说来,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有的学生译成:蚯蚓没有爪子和牙齿的锋利,筋骨的强壮。这个译句没有按定语后置的特点来译,正确的翻译是: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壮的筋骨。

2、应译的漏了,不需译的却译了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译成:学习后要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译句把“时”的意思漏了,应该在“复习”前加上“按时”二字,才正确。再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利于晋。学生硬把“晋侯、秦伯”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这就多余了。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官名、帝名、年号等,都不用翻译。

3、该增添没增添,没有的却要增添

例如: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译成:现在刘表刚刚死亡。两儿子不团结。在数词 “两”后边加上量词“个”,语气才显流畅。再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原句并没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的人”这一内容。这属于没有却要增添而造成的失误。

4、省略成分没译出

例如: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译成: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书信,而译文却没译出。

5、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

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译句中没有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了错误。

6、以今释古

例如:是女子不好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这就犯了以今义释古义的毛病。例句中的“好”,在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指一切美好的性质。译句应改成:这个女子长得不漂亮。

7、不理解互文见义

例如:秦时明月汉时关。译成:秦代时的明月和汉代时的关隘。正确的译文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8、需要意译的硬要直译

例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这是同义迭句,不能直译,只能意译为:(秦孝公)有并吞天下的野心。

篇2:人教版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

一、孟子二章

(二)阅读甲、乙文,完成第6~10题

[甲]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 孟子曰:“桀、纣①之失下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②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③。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④也。”

【注释】① 指夏桀、商纣,古代的 暴君。② 与:同“为”,替的意思。③ 尔也:而已。④ :原野。

6.解释下列加粗词在句中的具体含义。

(1)寡助之至( ) (2)亲戚畔之( )

(3)所恶勿施尔也( ) (4)兽之走圹( )

7.甲文认为“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的结果是怎样的,将这个句子写在下面,并加以翻译。(3分)

句子:

翻译:

8甲文说的“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情形,在乙文中有形象的描绘。

乙文中的这个句子是: (2分)

9.乙文中说到“桀、纣”,其失天下的原因,用甲文的句子来解释就是: 。(2分)

10甲文说“得道者多助”,乙文说“得天下有道”。这两个“道”的意思一样吗?说说你的理解。(4分)

答:

(三)阅读甲、乙文,完成第11~14题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

[乙]淮北蜂毒,尾能杀人;江南蟹雄,螯能敌虎,然取蜂儿者不论斗,而捕蟹者未闻血指①也。蜂窟于土或木、石,人踪迹得其处,则夜持烈炬临之,蜂空群赴焰,尽殪,然后连房刳取②。蟹处蒲苇间,一灯水浒,莫不郭索③而来,悉可俯拾。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选自《齐东野语》) 注:①血指:伤指 ②刳(kū)取:割取③郭索:急竞爬行的样子 ④殒:死亡

11解释句子的加粗词

(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入则无法以家拂士。

(3)江南蟹雄,螯能敌虎 (4)悉可俯拾。

1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文:

(2)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

译文:

13.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甲文的主要观点: ;

乙文的主要观点可概括为:

14.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篇3:人教版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

二、鱼我所欲也

(四)阅读甲、乙文言文,完成第15~19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由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勿丧耳。

[乙]天祥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扞②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③出涕,曰:“国亡不能捄④,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注】①弘范:元军元帅。②扞(hàn):保卫。③泫(xuàn)然:水滴下的样子。④捄:同“救”

15.解释下列加粗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 (2)天祥泫然出涕涕:

1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译文:

(2)弘范遂以客礼见之。

译文:

17.请从乙文中分别找出最能体现文天祥“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句子。

答:①富贵不能淫:

②威武不能屈:

18.乙文中,文天祥的所作所为印证了甲文中的哪句话?

答:

19.请结合文体特点,简要分析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何不同?

答:

篇4: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

小石潭记

一、重点词语解释

1、清洌:清凉

2、可百许兴:大约有一百来条。可,约。许,表示对数量的估计。

3、佁然不动:呆呆的一动不动。佁然,愣住的样子。

4、俶尔远逝:忽然。

5、斗折蛇行:斗折,像北斗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

6、悄怆: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 7、邃:深

8、寂寥:寂静寥落。

9、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坻:水中高地 屿:小岛 嵁:不平的岩石

10、明灭可见 明灭:或现或隐 11、以其境过清 清:凄清,冷清清

二、重点语句翻译

1、皆若空游无所依: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凭借也没有。

2、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

3、斗折蛇行:(泉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5、其岸势犬牙差互 *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

6、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覆盖着,缠绕着,摇动着,连缀着,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7、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流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中为之一乐。

8、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向潭的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三、课文内容理解

1、本文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抑郁忧伤之情。

2、作者描写潭的总体感受是什么?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篇5: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

记承天寺夜游

一、重点词语解释

1、念无与为乐者 念:考虑,想到 2、怀民未寝 寝:睡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是 闲人:清闲的人

4、相与步中庭 相与:共同,一起 步:散步(或:漫步 走 行走)。

5、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形容水的清澈透明。6、月色入户 户:窗户

7、欣然起行 欣然:高兴的样子。行:走。 8、解衣欲睡 解:脱、脱下

9、水(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 。

二、理解性默写

1、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三、重点语句翻译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水草)。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4、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屋外。

四、课文内容理解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篇6: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一、词类活用

1、必先苦其心志, 苦:使 ……痛苦 2、劳其筋骨, 劳:,使 ……劳累

3、饿其体肤, 饿:使 ……受饥饿 4、空乏其身, 空乏:,使 ……受到贫困之苦 5、行拂乱其所为 乱:使 ……颠倒错乱

二、重点词语解释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任:责任,担子

2、行拂乱其所为 拂:违背,逆,不顺

3、而后作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4、征于色 征:征验

5、而后喻 喻:明白,了解

6、入则无法家拂士 入:在里面,指国内 法家:有法度的世臣 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

7、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出:在外面,指国外

8、国恒亡 恒:常

9、生于忧患 生:生存发展。

三、重点语句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句义:所以,上天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体肤饿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颜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颜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如果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时时都有灭亡的危险。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5、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坚强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6、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四、课文内容理解

1、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的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人教版小学英语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下学期语文教学计划

人教版小学语文散文与欣赏

人教版小学升教学设计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人教版小学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
《人教版小学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人教版小学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精选6篇)】相关文章:

游记作文指导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023-05-12

七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人教版2024-02-16

人教版一年语文下册教学计划2023-05-08

人教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设计2024-01-11

三下人教版语文教学设计2024-05-02

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教学计划有哪些2023-11-12

人教三年级语文上教案2023-12-26

授导型教学设计人教版语文2023-05-12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2023-05-19

人教版高年级语文教学设计2024-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