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如何发扬西迁精神

时间:2022-11-13 08:04:04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青少年如何发扬西迁精神(共9篇)由网友“凯祺”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青少年如何发扬西迁精神,欢迎阅读借鉴。

青少年如何发扬西迁精神

篇1:发扬西迁精神心得感受

1956年,老前辈们响应党的号召,有的上交上海房产,有的离开年迈的父母,他们离开优越的环境,奔赴艰苦的大西北,舍小家为国家,怀着满腔的热情和爱国情怀,扎根西部,建设大西北,为了一句“国家需要”而不懈努力,奋斗一生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作为一名西交人我感到骄傲!

我们应当将“西迁精神”牢记于心,将“西迁精神”发扬光大,勇于担当,不辱使命,为我院的持续发展,奉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艰苦创业、弘扬传统、无私奉献、胸怀大局”十六个字,为西迁精神完美的诠释。84岁的胡柰赛老教授,精神矍铄,铿锵有力,用饱满的激情讲述了西迁的历程:60年前老一辈西交人先辈们,舍小家,爱大家,为西北工业化基础建设,创建高等院校的艰难历程,“哪里有爱,哪里有事业,哪里就有家”-草棚大礼堂,开启了西安交大的雏形,钟兆琳-中国电机之父,孤身一人来西安。。。唐照千,出身名门望族,为了专心科研,避免上海亲朋好友打扰,扎根西部,为西交高校的发展做出的巨大的贡献。。。从大学教授到物业部门普通的职工,一个个感人的事迹深深的感动着我们当代西交人:做好本职工作,少抱怨,做实事,踏踏实实做好病区的大管家,洞悉病房每个潜在的隐患,积极与患者、家属沟通,了解患者所需,从自己工作的不足中总结经验,积极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为病区的护理安全保驾护航---传承西交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西迁精神的感悟

“西迁精神”只是无数为国家繁荣富强奋斗的中国人的一个缩影,还有许多同西迁人一样用尽了整个生命肩负起建设祖国,扎根西部,扎根基层的使命,老一辈西迁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世人诠释了伟大的爱国情操。

作为一名交大的学生,每当我看到有关西迁的新闻之后,我都会迅速的点开,饕鬄般的读完。六十年前,还是青春年少,激扬文字的一群青年,在国家的利益面前,毅然决然的选择响应国家的号召,奔赴贫瘠的大西北,六十年过去了,他们都已经进入耄耋之年,有的甚至已经不在人世。他们在这里默默的付出,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了无数的人才。就这样,六十年如一日的坚持着。这是让每个中国人都热血澎湃的一份赤子之情。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作为一名大学生党员,我们更应该有更高的思想觉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我们的胸怀,起于自身,但绝不局限于自身。放眼未来,我们将会是时代的引领者。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是我们共同的奋斗目标。六十年前我们的前辈们便以身作则,向我们诠释了什么叫家国情怀,今天已经到了我们接受这个伟大传承的时刻了。历史的巨浪一直在奔腾着,我们也应该乘风破浪,直挂云帆济沧海。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作为一名学生,我们应当好好学习、认真研究自己的专业、积极实践,要坚持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团结协作、艰苦奋斗、脚踏实地的作风,努力在自己的本专业上寻求突破,真正将爱国主义精神化信念为实际行动。我们立志要学习“西迁精神”,扎根基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弘扬西迁精神心得体会

秦岭一片白云飘,关中平原真富饶,周秦汉唐是古都,工业重镇在今朝”,读西迁老教授陈学俊当年眺望秦岭写下的《迁校有感》中的这两句,一片荒凉的西安,必定无比坎坷的前路,但满腔的爱国热血与使命感责任感,让当年迁来的教师学生对于迁校建设大西北有着无比坚定的信念。迁校后西迁来的中青年教师前赴后继地投身学校学科的建设,电子信息类学科群的组建就是当年蒋大宗、万百五等优秀的中青年教师通过自己手动搭建实验平台、潜心备课、出版教材来逐步筹建的。在这片原本一片荒芜的西北土地上,他们不惧怕从零开始,而是因为把国家使命扛在了肩上,用他们崇尚科学、爱岗敬业勇于探索的优秀品质培养需要的人才、让国家更加强大。“西迁精神”,被一代代优秀的交大人坚守传承,培养出了更多的爱国优秀人才,西迁精神血脉传递。

西迁精神是中国大学精神的重要体现,是交大人奉献报国、开拓创新的永恒精神财富,是交大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强大精神力量。西迁先辈们牺牲了个人的前途和家庭的团聚,绘就了激励着着无数交大人“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壮丽诗篇。61年过去了,交大学子们依然保持着那份初心,谨记西迁精神,发扬艰苦奋斗品格。

在这个伟大而又瞬息万变的时代,身为新一代的交大学子我们要有西迁先辈们一样的敢于担当和奉献的精神;要敢于拼搏,不畏艰难,向西迁先辈们学习拼搏的精神;要善于学习,立足当下,扎扎实实走好每一步,在行进中不断丰富和考量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塑造思辨之我、踏实之我、坚韧之我;更要深入了解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学习十九大精神,大力弘扬“西迁精神”。

作为一名交大人,我在这些优秀杰出的先辈们、老师和同学们带给我的感动和激励中学习,我深知要学习的不只是刻苦钻研勇于探索求真务实的学科精神,更是支撑所有优秀交大人坚定投身学科事业的西迁精神。

篇2:发扬西迁精神个人感想

1956年,交通大学师生员工响应党和国家号召,从上海迁往西安。64年来,西安交通大学坚持“扎根西部、服务国家、世界一流”的定位和目标,为国家特别是西部地区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创造了许多重大科技成果。十九大召开后,交大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的指示,更加坚定了“扎根西部、服务国家、世界一流”的办学定位。

64年的峥嵘岁月,西迁精神早已深深植入交大全体人员的血脉和灵魂之中。交大人在建设大西北的任务中体现出的爱国敬业、无私奉献、艰苦奋斗不仅是交大人的精神,更是我们中华民族一脉相承、源远流长的民族之魂!

砥砺奋进续写西迁精神,撸起袖子再创交大辉煌。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于老一辈交大人的博大胸怀和无私奉献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和赞许。我作为一名工作和生活在祖国西部的交大学子,感到无比自豪。自西迁以来,我们交大培养的学子中,在甘肃工作和生活过的超过5000多名,分布在电力、能源、医疗、教育、科技等多个领域且担任重要岗位,并在某些领域里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这和64年前党中央的西迁号召,和一代代交大人的无私奉献是密不可分的。而64年后的今天,总书记的再次肯定,又将成为校友们扎根甘肃,持续贡献的巨大动力。以后的我们校友会,要继续团结好每一位在甘肃的交大学子,互助互爱,将以“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为主的西迁精神内涵代代传承。

作为交大学子,我们不仅要传承前辈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的西迁精神,更要积极响应十九大的号召,为国家建设,为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为祖国的人才培养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篇3:五四青年节如何发扬西迁精神演讲稿

采访西安交大,感悟西迁精神,对我来说,是一次弥足珍贵的体验、一次经久难忘的精神洗礼。从今年年初至今,在长达十个月的时间里,我数十次踏入西安交大校园,从远去的背影到健在的身影,从长者的风范到年轻的风采,我曾反复追问,是怎样一种力量,让西迁前辈扎根黄土地矢志不渝?又是怎样一种精神,感召着交大师生情系西部奉献终生?我倾听的故事数不胜数,心灵的震颤使我百感交集。我有千万条理由发出我的报道,这是来自中国西部的声音,这是一曲爱国奋斗的礼赞。

初次走进西迁纪念馆,带给我强烈震撼的,是一件件珍贵的史料和一幅幅泛黄的老照片所串联起的交大西迁这一段波澜壮阔、感人至深的历史。在这里,我看到了许多个让人热血沸腾的“第一”:1959年,西安交大研制成我国第一台超短波调频广播设备;1970年,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光笔图形显示器;1978年,发明了我国第一台涡流式测振仪;,我国第一个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电视扫描制式转换及视频处理芯片在这里诞生。进入21世纪后,全息谱理论和动态定量诊断技术在这里独创,应用于大型回转机械的在线监测和故障诊断;高性能钼合金材料制备关键技术在这里发明,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唯一掌握该技术并实现产业化的国家;,基于液态金属电弧放电的大容量直流断路器在这里发明,创造了国际领先的性能指标;,太阳能光催化制氢的多相流能质传输集储与转化理论在这里建立,进而制定出国际上首个相关标准;,世界第一例“可动人工寰枢关节置换手术”在这里成功开展……

长长的“第一”列表,记录着共和国的光荣与梦想,也镌刻着一个个闪光的交大人的名字。热土之上的热血故事,让我数度热泪盈眶。

这些故事里,一个是我国著名电子工程技术专家沈尚贤的故事。沈先生是我国自动控制与电子工程教育的奠基者,他把“振兴民族工业”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响应国家号召筹办了工业企业电气化专业,为在国内自行开展研究生教育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迁校时,沈先生旗帜鲜明,坚决拥护。他不仅身体力行带头西迁,还动员了同是交大教师的妹妹沈德贤和在上海无线电设计行业担任重要工作的妹夫陈国光一起,举家西迁。在当年的西迁大军中,像沈尚贤这样堪称学界泰斗的教授还有很多。他们心中都有着共同的信念:不把西部开发建设起来,中国就没有真正的繁荣昌盛。这就是知识分子挺起的时代脊梁!

另一个是四世同堂西迁人的故事。故事中的父亲叫金精,是交大机械学院的教授,今年已经96岁了。母亲叫高景孟,曾经担任交大幼儿园的主任。1957年春天,金精、高景孟夫妇接到西迁通知,高景孟就给未满周岁的小女儿断了奶,带着5岁的大女儿坐上了开往西安的火车。到了暑假,夫妇俩回上海搬家。当时,金精的奶奶已经80多岁了。夫妇俩征求老人的意见,问她要不要留在上海,因为对老人而言,此去可能再回不到家乡了。老人家却说:“哪里的黄土不埋人?一起去西安!”因为老人家的这句话,一个星期后,祖孙四代8口人登上了驶离上海的列车,一路向西。

还有一个是俞茂宏老教授的故事。今年9月,在陕西广播电视台与西安交大共同举办的“开学第一课——不负韶华传承西迁精神”活动中,我有幸见到了85岁的俞教授。俞教授的家里,到处都是力学著作,摆满了十几个书架仍不够用。俞教授的老伴儿因脑梗后遗症半身瘫痪,卧病在床。俞教授从1961年到1991年,以长达30年研究得到的基础创新理论研究成果,了世界公认的力学难题。三年前,俞教授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他将全部奖金捐赠给学校,用于设立力学学科优秀研究生培养基金。两年前,俞教授突发眼底黄斑病变,眼睛视力下降到0.25,不能阅读,也不能写作。但他仍不放弃著书的心愿,通过自己口述让秘书记录的方式继续写作。就在不久前,他在给关心他的爱心人士和校友的信中说:“我已85岁,有人劝我保护眼睛重要,但我之所以坚持完成这些著作,就是要把我头脑中已经有的研究成果贡献给学校、贡献给国家。”

从西迁老教授到西迁新传人,他们代代传承跨越了半个多世纪。西迁作为一种精神脉络,始终是他们大写的人生里共同的精神风标和价值追求。可以说,一部西迁史,就是交大几代人献身祖国西部科教事业的创业史和发愤图强的奋斗史。

这就是交大西迁人的情怀,这就是交大西迁人的奉献!

我和我的同事们采访制作了西迁精神系列报道《初心不改 向西而歌》,我由衷地感动。正是这样满腔赤忱的爱国情怀、不屈不挠的奋斗勇气和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感染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交大人。正是他们的奋斗,让西迁精神扎根西部大地,茁壮成长;正是他们的奉献,让西迁精神在阔步前行的时代大潮中薪火相传,生发出巨大的力量。时光如水,向西而歌,扎根黄土地的西迁精神已经成为中国知识分子时代精神的典范。

今天,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梦想,担负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崇高使命,我们更需要传承“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在新时代建功立业,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篇4:五四青年节如何发扬西迁精神演讲稿

1952年,我进入交大电机系读书,毕业后留校任教。迁校时,我是年轻教师队伍里的一员。在交大读书、工作、退休,已度过了66个春秋。时光流逝,我已经由一个小伙子变为84岁的老人。

交大是一棵大树,在黄浦江畔生长了60年,西迁扎根西安又是60多年。

回想起62年前的西迁,我仿佛回到了那个火热的年代。当年的交大校园里,流行着一句话:“党让我们去哪里,我们背上行囊就去哪里。”我们这些年轻人,写着诗、唱着歌,手里拿着印有“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的乘车证,踏上前往西安的列车,一路高唱“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带头西迁的教师中,有许多是早年留学欧美、才华横溢的“留洋”教授。许多人背后都有一大家子人,上有老、下有小。对他们来说,西迁意味着放弃安逸的生活,但他们都经历过旧中国内忧外患的苦难,深深懂得新中国这片教书育人、科学报国的广阔天地来之不易。他们坚定地拥护西迁、带头西迁,义无反顾地来到西安,把根深深扎进了黄土地。

张鸿教授是西安交大首任主管教学的副校长。西迁时,他带着长期卧病在床的妻子和上中学的女儿来到西安。他生活十分简朴,家庭的困难从不向人提起。20世纪60年代初期,他女儿在西安交大毕业时,学校考虑到他妻子需要人照顾,就想让他女儿留校。张鸿知道后说:“爱家首先要爱国,没有国哪有家?青年人应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他最终还是让女儿服从分配去了外省。他是这样教育着子女,也是这样感染着我们年轻一代。

电机系主任钟兆琳教授,是我上电机学课时的老师。他在同学大会上发表讲演时说“男儿志在四方”,并带头领唱《毕业歌》:“同学们在校是桃李芬芳,毕业后要当国家栋梁!”那时的情景,一直到今天还历历在目。

西迁初期,一批教师在承担繁重教学工作的同时,为支持“两弹一星”事业的发展,在交大迅速建起计算机、原子能、工程力学、应用数学等尖端的新专业。

朱城教授是20世纪50年代初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的博士。西迁后,学校要他负责筹建工程力学新专业。当时条件十分艰苦,为了节省时间,他把黑板搬到家里,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工作,在较短时间内制定出了新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而他自己却积劳成疾,献出了年仅39岁的宝贵生命。

学科带头人走了,工程力学专业还要办。唐照千等几位青年教师勇挑重担,迅速投身新专业的发展中。唐照千教授的父兄都是爱国实业家。1980年赴美留学期间,他二哥问他是否愿意留在美国,他的回答是:“我是国家派来进修的,当然要回去!”他把在香港的大哥给他买小轿车的钱,全部用来购买当时国内很难买到的书籍资料、电子元器件等;他用在美国工作时积攒下的9000多美元,用来资助年轻教师出国进修。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他忍受着癌症晚期带来的剧烈疼痛,在病床上指导学生修改书稿,抓紧一切时间工作。为了画好书稿里的一张图,他花了整整两个小时,浑身汗流不止。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他仍然坚持通过口述,由妻子和研究生协助完成他主编的手册和文稿,并坚定地表示:“我答应的事情一定要完成!”去世时,他年仅52岁。唐照千在所研究的领域取得的多项成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引领和开拓了国内断裂动力学和力学应用研究。他用生命践行了交大西迁人对党和国家的庄严承诺。

周惠久院士是金属材料科学家。当年,年近半百的他带着一家六口人全部西迁。早在20世纪60年代,他所创立的“多次冲击抗力理论”是全国高校五项重大科研成果之一。又经过20多年的努力,周老先生领导的低碳马氏体研究项目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该成果1987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这也是西安交大获得的第一个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校医沈云扉老先生是上海名医,当年已经66岁的他是西迁群体中的最年长者。他把自己在上海徐家汇附近的小洋房送给学校当联络站,带着同为校医的侄儿、侄媳,一起投身大西北建设。至今我的耳边还常常回响着他老人家写下的豪迈诗句:长安好,建设待支援,十万健儿湖海气,吴侬软语满街喧,何必忆江南!

这样的故事数不清,也讲不完。当时带领我们迁校的领导和老师们,许多人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们的爱国奋斗精神始终激励和引领着一代代交大人扎根西部、艰苦创业。

交大这棵大树在阳光下、在风雨中成长,就像是60多年前从上海同时迁来的梧桐树一样,根深叶茂、郁郁葱葱。我们的老花工胡全贵师傅,从上海到西安,为交大的绿化事业奉献了一生,他对待花木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当他退休要回老家时,有人看到他在校园里转了一圈又一圈,抚摸着他培育长成的梧桐树痛哭失声。他实在是舍不得离开这片奋斗过的黄土地啊。

回望西迁,感慨万千。值得自豪的是,我们没有辜负祖国和人民的期望,没有辜负党中央的嘱托,以青春和热血书写了这段难忘的历史,成为交大这棵大树的一部分,在祖国的西部扎根、开花、结果!

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 管晓宏 :西迁精神激励我们为国为民奉献

我生于四川、长于陕西,在清华大学读完本科和研究生后,1985年回到西安,任教于西安交大,并从一名普通的高校教师成长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我的成绩得益于母校的教育和西安交通大学的培养。西安交大师生薪火相传的西迁精神,激励我在人生道路上做出正确选择。

交通大学从黄浦江畔西迁到古城西安的传奇故事,我上幼儿园时就听父母讲过。西迁人在祖国大西北建设的这所名校,是我儿时就向往的地方。

因为历史原因,我只上过4年小学和一年半小学附设的初中班,没有进过中学的校门。我不到15岁就进了建筑公司,先后当过民工、乐队乐手和三个工种的工人,在工地挖过管道沟、锯过大木方、开过塔吊,车过法兰盘,也经历过和电影《芳华》相似的文工团生活。在当工人和乐手的近8年时间里,我自学完了初中和高中的全部数理化课程,还初步自修了微积分、理论力学、电工学等大学课程。

1977年恢复高考,我考上了清华大学,1985年研究生毕业。当我得知儿时就向往的名校西安交大要大力推进我正在从事的前沿研究后,我没有留在北京工作,也没有到沿海地区就职,而是选择了到西安交大任教。母校清华大学的领导和老师们得知我要回西安工作,都非常支持我,鼓励我为建设祖国大西北建功立业。

初到西安交大任教时,我所在的相关学科,云集了众多享有盛誉的西迁老教授。黄席椿、沈尚贤、蒋大宗、胡保生、万百五、罗晋生、郑守淇,这些在教科书和文献里看到的名字,突然间成了近在咫尺的先生。当我走近他们,感受到他们的人格魅力,了解到他们每个人都有非同寻常的家世和经历,而且他们都是交大西迁大军中的中坚力量时,我对他们更是敬由心生。

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电子信息科学技术逐渐成为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西迁的老领导和学科带头人高瞻远瞩,决定尽快创建完整的电子信息学科群,为国家培养急需人才。1958年,交大无线电工程系成立,迅速建设起一批新兴的电子信息学科专业,培养了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包括7位院士,为推动我国在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和产业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我所在的系统工程研究所,胡保生、万百五两位教授都是我国自动化和系统工程学科的创始人。胡老师是我们的老系主任和老所长。西迁前,他与母亲一起生活。那时,胡老师的母亲还差半年就从任教的小学退休了,但为了随胡老师按时西迁,她放弃了退休工资,把在上海的房子转让给了邻居,从上海搬到西安落户。他学风严谨,为我国系统工程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他严以律己、淡泊名利,多次谦让职称职级,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万百五教授是我国大系统理论与应用领域的先驱,是我们研究室的老主任。中国自动化学会公布的60年来国内最有影响力的15本教材,其中有2本是交大西迁人写的,万老师就是作者之一。万老师是家中的独子,他的父辈是中国卡通片的创始人。1958年,他刚刚过完30岁生日,便与同在交大化学系任教的爱人黄德琇老师迁往西安,把大女儿和小儿子留在上海。爷孙在上海互相照顾,先是爷爷照顾孙子孙女,孩子长大了又照顾爷爷。每次听到万老师谈到儿女,既有愧疚,又有幸福。这就是老一代知识分子“舍小家、为大家”的人生境界和崇高追求。

与西迁前辈成为同事之后,我感受到了自身的差距。20世纪80年代末,我申请到了全额奖学金到美国攻读博士。西迁前辈们全力支持我,嘱咐我早日学成回校,报效祖国。

在美国留学期间,我从事能源电力系统优化方面的研究,凭借在母校清华大学和西安交大打下的基础,很快发现了关键问题,取得了重要理论成果及每年数百万至上千万美元的经济效益,引起国际同行高度重视。

20世纪90年代,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开始走上快车道,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我知道,我国西部的科教发展迫切需要我在国外学到的知识。作为祖国培养的知识分子,我要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让祖国富强起来。西迁前辈的创业精神,召唤着我回到西安交大任教。清华母校的领导和老师们希望我能回清华工作,当他们得知我的选择时,又一次给予了我坚定的支持。

我回到西安交大后,一切从头做起。西迁前辈胡保生、孙国基、李人厚教授安排自己的研究生参加我的研究团队,并举荐我担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和系统工程研究所所长。

20多年来,我学习西迁前辈们为国默默奉献的精神,一直在一线从事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为了配合国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我开了几门英文讲授的课程。我领导研究团队提出了能源与电力系统安全优化的创新理论与方法,解决了多个公认难题,为我们国家能源、电力、制造等系统的节能减排和效率提升作出了贡献。我们团队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的资助。20,我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西迁精神,是激励中国知识分子群体为国为民奉献的精神财富。我们这一代人担负着承上启下、传承西迁精神的重任,任重而道远。我们要在西迁精神的激励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全部力量。

篇5:五四青年节如何发扬西迁精神演讲稿

我是安徽人,西安交大是我的母校。从考入西安交大到出国留学,再到回到交大任教至今,已经整整了。说来也巧,这3个7年是我人生所经历的三个重要阶段。

在西安交大求学的7年,是我梦想起步的7年。我本科学的是交大著名的“锅炉”专业。别人经常开玩笑说:“你就是一个学烧开水的。”保送硕士后,我学的是工程热物理专业,师从郭烈锦教授。郭烈锦教授的导师是我国著名的能源动力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学俊。

作为西迁大军中最年轻的教授,陈学俊同陈大燮、杨世铭等教授一起,将西安交大能动学院的前身——交通大学动力系完整地搬到了西安。迁校时,他把上海最繁华地段的两间房子交给了房管局。旁人觉得惋惜,他却说:“既然去西安,扎根西部,就不要再为房子而有所牵挂。钱是身外之物,不值得去计较。”

陈学俊院士最爱唱的歌是《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他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鼓舞了一代代学子。在他“工程报国”抱负的激励下,我的导师郭烈锦教授也已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由郭烈锦教授领衔攻关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超临界水蒸煤”技术,被学界认为“实现了煤炭能源的高效、洁净、无污染利用,这项技术必将带来能源技术的深刻变革,为全球节能减排作出巨大贡献”。在技术早期研发阶段,就有国外著名企业财团多次联系他,要买断该项技术,都被导师坚定拒绝了。他说:“我研发这项技术的初心,就是要服务国家的重大需求,服务老百姓的迫切需要。这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技术!”

在能动学院,还有一位热能工程学界的“泰斗”级人物——如今年近八旬的陶文铨院士。他是动力系西迁后培养的第一批学生,是数值传热学权威。作为热工学科的第三代领军者,他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名师、“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等称号。他曾在做完白内障手术当天就返回讲台。他的课堂总是座无虚席,以至于需要额外准备许多小马扎来满足听课学生的要求,尤其是他把复杂的传热学原理讲得深入浅出,令人叫绝。

在我硕士毕业前夕,我和爱人打算同时出国深造。让我没有想到的是,陶院士得知后,主动提出要为我们写推荐信,他亲自撰写并且反复修改。他对于晚辈的这种关怀让我们深受感动,每当我回想起当时的情景,感激之情便涌上心头。

国外留学的7年,是我梦想积蓄的7年。从到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再到美国哈佛医学院和麻省理工学院做博士后研究,我的研究方向由生物力学拓展到多学科交叉,还在皮肤热力学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当我把个人兴趣与专业擅长紧密结合起来并踏入了国际前沿学科领域时,我自豪地感受到,中国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绝不亚于任何一所世界一流大学的学生。我爱人在剑桥大学博士毕业后,进入世界500强企业成为工程师。

201月的一天,我突然接到来自母校领导的电话,诚挚邀请我回校任教。其实,在国外的我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国内的关注,也一直在讨论留美还是回国的问题。正是这一通电话,让我下定决心:母校需要我,我一定要回去!

回到母校的7年,是我梦想放飞的7年。我由衷地感谢母校的召唤,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的人生价值,确定了人生奋斗目标。在祖国西部,我们同样可以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在西部高校,我们同样可以从事国际一流的科研工作。

探索前所未有的领域必然要挑战前所未有的难度,特别是对于细胞生物学、神经生理学等,我是门外汉。我的第一篇文章曾被多家期刊拒稿,原因是没有人从这个角度做过研究,觉得我是“异想天开”。但即便遭到质疑,我们团队也从未放弃。同样是在荒地上拓土开疆,西迁老前辈能够成为拓荒者、奠基人,我们有何不可?

我从教授重新当回“研究生”,每天工作到深夜,研读了万余篇国内外相关论文并消化吸收。经过不懈努力,我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标志性期刊上,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个人的力量有限,但团队的力量无穷。在我的引进和推荐下,麻省理工学院张晓慧博士、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刘明博士等陆续回国并加入我们团队。5年来,我和团队先后获得教育部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等奖项。看到我在国内干劲十足,我爱人也被深深感动了,她在回到了西安。我们俩约定,一定要共同携手,为祖国西部发展奉献我们的青春力量。

在教学科研的同时,我们也关注民生,开展了致力于解决西部贫困人口慢性病、传染病的“点滴”诊断项目,该项目检测成本低、速度快。我们心系科普,走进中小学课堂,通过趣味实验互动,让西部孩子能够接触到最前沿的科技知识。有些孩子高中阶段就来和我们做实验,到了本科阶段就在国际期刊上发表了高水平论文。

通过人生的这三个阶段,我深深感受到,无论是哪个年代,个人的发展一定要与国家的发展始终紧密相连。西迁老前辈扎根的黄土地,同样是我们年轻一代创业奋斗的热土。

新时代孕育新梦想,新使命激发新作为。难忘我们传承百年的校歌《为世界之光》,我们年轻一代一定会为世界、为国家、为西部贡献出我们的智慧与力量!

篇6:五四青年节如何发扬和传承西迁精神演讲稿

“在西迁过程中,充分体现一种精神就是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85岁的卢烈英教授在报告中进一步阐释“西迁精神”内涵。他说,胸怀大局是“西迁精神”的灵魂,就是把个人的前途和国家的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无私奉献是“西迁精神”的核心内容。卢烈英说,西迁时不少教师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当时家庭困难的教师可以留下来,但是报名人很少。“两个榜样对我影响深刻。我国电机之父钟兆林教授,周总理考虑他年事已高曾劝他留在上海,但是钟先生义无反顾带头西迁,把整个身心扑在工作上。西迁老教授沈三多不仅自己带着夫人、女儿一起来,还动员他的妹妹沈德贤、妹夫一起来。他们的人格魅力、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我们。”卢烈英说:“奉献就是一种自觉的、不计回报、把集体利益看得高于个人利益,也是人生的价值追求”。

“‘弘扬传统、艰苦创业’是交大人西迁后不辱使命的写照。”卢烈英说,搬迁的困难是暂时的,建校的困难是长期的,西迁大树要茁壮成长,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令人欣慰的是,通过西迁交大人的艰苦努力,在西部地区建设一所享誉国内外的重点大学,西安交大的毕业生已近25万人,其中40%以上在西部奋斗,创造的重要科研成果累计达29000余项,为西部的教育和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我们进入新时代,要更好发挥‘西迁精神’,尤其在消除地区差异上,希望所有年轻知识分子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贡献聪明才智。”卢烈英说。

篇7:五四青年节如何发扬和传承西迁精神演讲稿

1月30日,在学习弘扬“西迁精神”专题报告会上,西安交通大学的“西迁”老教授们给大家分享了自己的“西迁”故事和感悟。与会的同志听了之后,纷纷表示,这种“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大无畏精神,是值得一生学习的宝贵财富,是对西迁先辈历史功绩和伟大精神的高度弘扬。

西咸新区管委会副主任王飞听了报告后说:“1956年,交大师生怀着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的一腔热血,告别了繁华的上海,来到沧桑的大西北支援建设,这种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是对我精神上的一次洗礼。”他说,古有张骞凿空、玄奘西行,今有人民解放军进军新疆、西部大开发,而交通大学的“西迁精神”承前启后、卓然而立,与革命时期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张思德精神、西柏坡精神,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等,共同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成为中华民族精神脊梁中光芒万丈的一段。正是在这些精神的激励下,在无数前辈无私奉献下,我们国家才有了屹立于世界之巅的今天,我们陕西才有了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大步跨越的今天。

“62年后的今天,西安交大又一次响应国家号召,为‘大西安’建设,为陕西‘追赶超越’继续向西前行,来到西咸新区,继续奉献于新区的建设之中,这对我们西咸人既是激励和鞭策,更是对‘西迁精神’的弘扬和传播。我们将在‘西迁精神’的指引下,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工作劲头,服务保障好交大创新港项目建设,为交大的再一次‘西迁’提供有力保障。” 他说。

西安市教育局副局长赵春平表示,“西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开展国家建设、改革、发展,特别是耕植西部、发展西部的重要体现,激励了老中青三代交大人拓荒黄土,激情奋斗,艰苦创业,不仅是新时代西安交大办学的宝贵精神财富,更是全市教育系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宝贵育人资源,确保市委市政府各项教育重大部署得到落实,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他说:“当前教育各项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攻坚期,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着良好的机遇,也遇到了不少挑战,迫切需要以更加坚强的政治定力、改革魄力、育人活力来解决好‘上学难’等难题。教育系统学习宣传‘西迁精神’,就是要把国家情怀、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业精神与西安教育工作实践相结合,融入到校长办学实践、教师教学实践、学生学习实践中,进而激励引导广大教育工作者凝心聚力、开拓创新、潜心育才,为加快西安教育现代化步伐,全力打造‘一带一路’教育资源最富集城市尽心竭力。”

市直机关工委常务副书记张爱萍听了报告后表示:“‘西迁精神’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具有超越时空的恒久价值和旺盛生命力。学习弘扬‘西迁精神’,既是历史的呼唤,更是时代的需要,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竭精神动力。市直机关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将自觉把‘西迁精神’融入血脉,汲取力量,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做学习弘扬‘西迁精神’的排头兵。”

张爱萍说,“西迁精神”与全面从严治党战略目标取向、思想内涵上具有紧密的内在逻辑关系,对于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机关党员干部将立足本职、躬身践行,汲取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革命情怀,弘扬开天辟地、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树立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干事信念,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提升能力素质、改进工作作风,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干在实处,干出精彩,以新时代铁军的优良作风,当好服务企业和群众的五星级“店小二”,推动大西安在新时代实现追赶超越新发展。

篇8:五四青年节如何发扬和传承西迁精神演讲稿

“西迁精神”成为交大宝贵的精神财富,“扎根西部,服务国家”的情怀与使命激励着一代代交大人用奋斗写就“奉献青春为家国”的感人故事。

我国著名热能工程专家林宗虎院士在报告会上回忆自己交大求学、成长过程,以及科研创新的经历。他感慨地说,今年我已经85岁了,人生的前25年是在上海求学,后60年是在西安交大建功立业的时期。我现在年岁已高,还在奋斗的路上。今年我要完成300多万字专著的修改。“我希望在有生之年和大家一起继续奋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一分力量!”

西安交大电气学院80后教授刘文凤在报告中分享对“西迁精神”的认识。刘文凤说,“西迁精神”是爱国主义的赤子情怀、追求卓越的进取精神。电气学院80后的教授不下10人,不少人都是国外知名高校学成归来报效祖国的。我们从交大老一辈身上感受到了爱国爱校,“西迁精神”为我们青年教师成长注入“精气神”。“我们作为新一代的交大人已经把‘西迁精神’内化成为我们的交大情怀,在‘西迁精神’的感召下,我们将用我们的奋斗、用我们的青春谱写一个大大的‘爱’字——爱交大、爱西安、爱陕西、爱我中国。”刘文凤说。

篇9:五四青年节如何发扬和传承西迁精神演讲稿

1956年,6000多热血青年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告别繁华的黄浦江畔,义无反顾踏上列车,志愿奔赴千里之外的西部地区。不到半年,六千多名交大人汇聚西安;仅一年时间,新校区从麦地中拔地而起;扎根三秦大地的西安交大快速成为祖国西部的科技高地。60年来,它们不畏艰难、顽强拼搏,用汗水和双手,将几代交大人将奉献青春的时代担当与家国情怀融入建设交大的宏伟事业中,在这片土地上,书写了“风云两甲子,弦歌三世纪”的传奇。西迁精神根植于八百里秦川的广袤土地上,源于几代交大人的奉献奋斗,成长于西安交大世界一流的辉煌战绩上,契合了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精神源泉之一。

像交大这样的迁徙故事绝非个例。“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是一代人的集体选择。

高亢的民歌飘扬在陕北广袤无垠却又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上,人们世世代代在这连绵起伏的高原上重复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1969年,不到16岁的北京知青习近平到延川县梁家河大队,住窑洞、睡土炕、种地拉煤、打坝挑粪、修公路、建沼气池,与老乡们同甘共苦,一干就是七年。总书记在回忆延安的七年知青岁月时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2012年,我同来自陕西的41名公费师范生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告别京师,投身陕西基础教育的发展。在2016年的研究生毕业典礼上,董奇校长动情的说:“扎根中国,服务社会,是青年的使命,是时代的召唤,意味着为脚下这片热土、为培育我们的民族奉献青春的真挚情怀与担当。”今年,师范生服务期已满,我和同学们约定:终生从教、终生乐教、终生善教。母校百余年的历史积淀为我们铺就了前行的道路:与时代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是每一位学子义不容辞的责任。初心不改,青春作证。以梦为马,温暖人间。愿作明烛,长照一方。甘为人梯,此生不辞。让束束薪火在掌心间传承不灭,去点亮更多孩子的梦想。

在中华民族的价值谱系中,向来尊崇“兼济天下”,而非独善其身;讲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讲“好儿女志在四方”。将个人得失置身国家利益之后,将个人选择融于国家需要之中,是深厚的文化土壤中和社会体制下生长的自主选择、无悔抉择!

眺望前路,传承“西迁精神”,将个人奋斗步伐深深刻印在国家发展历程中,以厚重的奋斗底色托起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高歌猛进、阔步前行!

关于大力弘扬西迁精神心得感想600字

学习“西迁精神”感悟

优秀学生学习弘扬西迁精神个人心得体会

关于大学生学习西迁精神心得体会精选

学习交大西迁精神个人心得体会

师德大讲堂西迁精神报告学习心得精选

传承西迁精神高校教师学习心得体会

学习“西迁精神”心得体会

弘扬西迁精神个人心得体会800字

党员学习弘扬西迁精神心得体会

青少年如何发扬西迁精神
《青少年如何发扬西迁精神.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青少年如何发扬西迁精神(共9篇)】相关文章:

大力弘扬西迁精神心得体会作文精选2022-08-17

高考作文题目预测:精神家园2022-11-26

高考作文题目预测;生命的守望者2024-01-24

学习发扬长征精神的心得体会2022-05-24

大学生学习西迁精神观后感心得2023-05-11

高考作文题目预测:找回清风明月2023-07-27

高考作文题目预测2022-05-02

高考作文题目预测:坦荡做人2024-03-24

高考作文题目预测题2023-09-01

高考作文题目预测:翅膀与风雨2023-04-30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