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高层建筑勘察(共10篇)由网友“东田蔡蔡子”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第四节 高层建筑勘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第四节 高层建筑勘察
上海市最早建造的高层建筑,是民国2年(19)建成的有利大楼和亚细亚大楼,都是8层,高度分别为29米、33米,采用桩基础。20~30年代,是上海高层建筑建设兴旺时期,共建成各类高层建筑91幢,最高建筑为民国23年建成的国际饭店,24层,高83.8米。对一些重大的高层建筑曾做过简易地基勘察和桩的静载试验,但资料多为承包工程设计施工的外商掌握。解放后,上海高层建筑起步于70年代,大发展于80年代末,特别是1990年浦东开放以后。截止1995年,已建成各类高层1500余幢,68~88层超高层大厦正在施工中。相应的勘察技术在20多年来有很大的发展。承担高层勘察任务的单位有上海民用院、上海勘察院、中船勘察院、华东电力院等。
1973年,上海民用院负责勘察、设计的康乐大楼,为12层住宅,板墙框架结构,箱形基础,基底平面尺寸为69.64米×14.1米,砌深5.8米,以淤泥质粉质粘土为地基持力层,基底有效压力85千帕。为取得箱形基础在上海软土地基建造的工程经验,由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基所、上海市政工程研究所、同济大学地基教研组、上海民用院、上海市第四建筑工程公司合作,进行了系统的地基应力和沉降观测工作,在基底土体中埋设了大量压力盒,箱基底板中埋钢筋应力计。地基变形观测自1974年7月19日基坑开挖观测基底土体回弹开始,至每层加高建成,直到1979年3月13日为止,经历了1698天,观测趋于稳定沉降值为16厘米,计算值为21厘米,取得极有价值的观测数据。接着,四平大楼(12层)、华盛大楼(12层)、胸科医院大楼(10层)先后建造,均采用箱形基础,砌深5米左右,都进行了系统地基反力,沉降观测工作,其中胸科医院大楼位于上海市西区,箱基砌置在高压缩性淤泥质粘土层上,建成后,累积沉降大于35厘米(大于计算沉降值),但未影响正常使用。陆家宅5座13层高层住宅,采用箱形基础,箱基置于厚约8米的砂质粉土、粉砂层上,其下为淤泥质粘土层。1978年该高层群建成后,基础稳定沉降值7厘米左右。70年代上海地震基本烈度按6度计,所以对此粉砂层未作液化判定。1979年,上海轻工院负责勘察设计的中国钟厂钟壳大楼,位于肇嘉浜路,8层箱形基础兼地下室,基础座落在厚层的淤泥质粘土层上。埋设了压力盒、深层标,进行了基底压力地基变形观测。由于该区淤泥质粘土层软弱,产生沉降值50余厘米,引起不均匀沉降,大楼向西北倾斜,后进行纠偏处理,恢复正常。70年代期间,采用箱形基础建造的高层建筑还有长阳饭店(10层),共和新路住宅楼4幢(9层)等。在上海软土地基采用箱形基础,建造8~14层高层建筑的勘察设计经验有:要着重查清地基的不均匀性,每幢高层建筑物勘察孔不得少于5个,其中控制孔不少于2个,宜采用原位测试验证和补充钻孔资料的不足,在平均地下水(潜水)位以下的箱基部分应扣除浮力,以使基底有效压力减少,基底有效压力应根据土质情况,控制在40~80千帕,下卧层强度宜控制在πcu公斤/平方厘米以内,其中cu为软粘性土不固结快剪强度值;基础平均沉降量不宜大于35厘米,横向整体倾斜的计算值按建筑物的高度,取值不宜大于3~4‰等。这些经验均编入1980年国家建筑工程总局批准颁发的《高层建筑箱形基础设计与施工规程》(jgj6-86)内。1980年,由上海工业建筑设计院负责编制《上海市软土地基上高层建筑箱形基础(天然地基)设计试行规定》(dbj08-1-81),内容包括地基勘察、基础设计、施工3个主要方面,适用于14层以内高层建筑物。经上海市建委于1981年组织评审,1982年3月正式批准试行。上海地区超过14层的高层,基本采用桩基础。70年代中后期上海民用院完成了漕溪北路高层(16~17层)住宅群、乌镇路6幢20层高层住宅群、曹杨路20层北海饭店等勘察设计。桩的类型多为预制桩。1981~1982年建设的上海宾馆是当时上海最高的建筑,基础为箱基加桩基,高90.5米,26层。开挖深度8米,用截面450毫米×450毫米、长40.5米的钢筋混凝土预制桩,打入至-44.85米,穿过暗绿色粘土层,进入其下灰绿色粉细层内1米,单桩容许承载力达140吨,建成后实测沉降12厘米。70年代后期,上海勘察院、中船勘察院分别研制液压和机械传动的深层静力触探设备,贯入深度可达60~70米,有效提高了中——长桩基勘察测试水平。1982年,同济大学等5个单位,继续完成以静力触探估算打入桩单桩极限承载力的科研成果,充实了估算≥30米长桩承载力的内容,该成果被迅速推广应用,为勘察设计、施工单位熟悉认同。结合在宝钢工程勘察中已掌握应用过深层钻探取土技术、深层连续标准贯入试验、室内精密力学试验等技术,相互配套应用,已能适应重大超高层地基勘察的技术需要,满足国内外设计单位所提出的技术要求,并渐趋完善。1980年,上海勘察院承担了上海电信大楼(地上21层,地下3层)和联谊大厦(29层,地下1层)勘察任务,这是当时上海最高建筑。上海勘察院组织全院最强技术力量,并走访国内有名地基专家,确定了勘探方案。勘察中,采用深层静力触探、连续标准贯入试验、现场抽水试验(浅井简易抽水试验和多降深群井抽水试验)、前期固结压力试验等原位测试和室内试验技术,确定桩基和深基坑设计所需的地基参数,取得高层地基许多开创性勘察经验。同年,华东电力院勘察处承担华亭宾馆地基勘察任务。主楼28层,高90米,地下1层,最大挖土深度10.7米,副楼4层。工程勘察中,进行了深60~100米全断面取芯钻探,查出深50~60米粉砂层粘性土夹层;采用深层静力触探试验,最深贯入深度为66米,贯入中密粉砂层内16米;进行了70米深连续标准贯入试验。还进行了十字板剪力试验、块体自由振荡试验,以测定土层动态抗压系数。注水试验,测定开挖基坑土体的渗透系数。水力破裂试验,测定13米以内各土层的静止土压力系数。室内试验对各土层进行了三轴不排水剪力和先期固结压力等力学试验。根据以上多种原位测试和室内力学试验,综合确定高层地基深基坑、桩基设计所需的动静地基力学参数,进行了岩土工程评价,应用静力触探比贯力,估算打入桩单桩极限承载力的科研成果,提出最佳持力层和钢筋混凝土单桩承载力的明确建议。根据比贯入阻力和标准贯入击数,提出了沉桩可能性的分析与判断。对开挖基坑临时边坡支护的稳定性进行了验算,提出了场地地基深101.2米内土体的卓越周期,供高层结构抗震设计用。对打桩和井点抽水对邻近建筑的影响,提出了建议。华亭宾馆于1983年施工,1987年建成。该勘察获1991年国家优秀勘察金质奖。1984年,上海民用院承担了静安希尔顿酒店地基勘察任务。该楼42层,由港人设计,港方派人在现场监督勘察,并带来部分勘察设备。该院精心组织,高效完成任务,勘察周期仅为规定时间的80%。所做工程地质钻孔,深达122.5米,是当时钻孔深度的最高纪录。高压固结压力最大达128公斤/平方厘米,直接剪切试验垂直压力最大达6公斤/平方厘米,在当时都是少见的。该勘察获1989年国家优秀勘察银质奖。1987年,上海勘察院承担了花园饭店工程地质勘察。该楼34层,由日本投资。地质钻孔最大孔深120米,按日方要求,标准贯入试验深度要达120米,静力触探孔深度73.5米。为保证孔的垂直度,采用了下套管的工艺措施,反复下了5次套管,达到预定深度,创造了上海静力触探的新记录。随后,上海勘察院接受日方委托,在1986~1994年,进行了施工期及使用期的岩土工程监测。主要有:建立深达75米的沉降观察基准点,对周围建筑物、煤气管、上水管、钢板桩头部和背部的水平、垂直位移,建筑物倾斜和裂缝观测,钢板桩的变形及在开挖支撑处的位移观测,地基土孔隙水压力观测,地基土土中变位观测,侧向土压力、基坑外围地下水位、建筑物和地基土分层沉降观测,基础底板钢筋应力、钢管桩桩头应力观测等项目。测试手段之完整,在上海高层施工中是少见的。沉降观测基准点及分层沉降标的深度都开创了新记录。通过这一监测活动,较全面地提高了监测技术和方法,对在建筑物密集地段,解决深基坑施工的技术难点,积累了经验。该监测获1990年上海市优秀工程三等奖。来源:考试大90年代,上海勘察院还完成国际贸易中心大楼(地上37层)、锦沧文华大酒店(地上30层,地下2层)、新锦江大酒店(地上43层,地下1层,高153.4米)、上海商城(48层,高164.8米);上海民用院还完成瑞金大厦(27层)、业泰广场(28层)、罗马花园(16~17层);中船勘察院完成包兆龙图书馆(20层)、联合大厦(36层,地下1层)、物资贸易中心大厦(31层,地下2层)、金桥大厦(30层,地下2层)等约300余幢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的地基工程勘察任务。其中不少获市优秀勘察二、三等奖。1984年,中船勘察院承担的上海电影艺术中心桩基施工监测,获1991年国家优秀勘察铜质奖。上海高层建筑地基勘察的方法,自1980年开始经勘察单位探索,到80年代中期,趋于统一和成熟。随着高层建设的发展,推动了深孔钻探,深层原位测试、土工试验技术的提高与发展,加深了岩土工程勘察观点,并开拓了环境监测、动力测桩等新业务。80年代取得的主要经验是:对重大单体超高层和高层群工程地基勘察,初勘时布置少量控制性钻孔和静力触探与标准贯入试验孔。控制性取试样钻孔,应超过拟定桩基受压层一定深度,对30层或以上的高层,孔深一般为80~100米。静力触探孔,应贯入拟定桩基持力层一定深度,一般贯穿埋深30余米以下粉砂层(⑦层),到埋深50米以下粉、细砂层(⑨层)内,贯入深度一般为50~70米或以下不等。标准贯入试验一般结合钻孔,在砂层中进行,或者按控制性孔深进行连续性标准贯入试验。详勘时每幢高层建筑的勘探点不应少于5个,其中静力触探孔不少于2个,其他原位测试项目可结合钻孔或专门进行。高层建筑基础,采用箱基加桩基,常见30层或以上高层建筑,基坑开挖深8~13米,采用大于30米以上的长桩。以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结合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标准贯入试验击数,是确定桩基持力层、估算单桩极限承载力、判定沉桩可能性等方面的主要依据。由于第⑦2层粉细砂层有较高的端阻力,一般以该层上半部⑦1层和下半部⑦2层,分别作为≤24层和≥30层的高层建筑最适当的桩基持力层。对重大深基坑开挖设计,一般尚须进行十字板剪力试验和注(抽)水试验,以准确测定土体的自然强度和渗透系数。对近40层或更高的超高层建筑,一般要进行跨孔法剪切波速测定试验,以确定各土层动力参数和地基卓越周期,供抗震设计用。土工试验除进行常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试验外,尚应测定开挖深度内土的静止侧压力系数、各粘性土层三轴不固结不排水剪力试验,提供拟定桩基下土层的压缩模量,或进行高压固结试验,提供压缩系数、超固结比供桩基沉降计算用。对重大超高层建筑地基勘察报告,一般应按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要求编写,充实地基与基础分析和评价内容,根据综合考虑确定的地基参数,对桩基方案持力层的选定,桩基沉降估算、沉桩判定,深开挖设计与基础施工及其对环境影响等,进行评述与分析,提出确切的结论建议。这些有效方法和经验,都已编入1989年颁发的《上海市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内。1986年以前,上海高层建筑一般均采用打入式预制钢筋混凝土桩或钢管桩,由于高层建筑多位于市区建筑及地下管道密集区,打桩与深开挖施工降水,对周围环境产生不利影响,为此,上海勘察单位于80年代初便开展了高层建筑施工环境监测业务,对施工期间周围地表、土体位移进行观测,成为市区高层建筑施工不可缺少的工作环节。1986年以后,由于新的钻孔灌注桩施工工艺研制成功,市区高层建筑便迅速推广采用钻孔灌注桩,以减少对周围环境的不利影响。为了检验钻孔桩桩身施工质量和承载力,由此开展了大小应变动测桩试验业务,尤其以小应变动测检验桩身质量成为不可缺少的工序。重大高层建筑采用打入桩,一般要进行静载荷试验,核实所估算的单桩承载力,采用钻孔灌注桩后,一般均需进行桩的静载荷试验检验。为此桩的静载试验成了量大面广的试验项目。进入90年代,上海高层建筑仍方兴未艾,且规模加大,高度增高。80年代总结的勘察经验得到全面贯彻,有些技术又有新的发展。1991年上海勘察院完成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勘察任务。该塔高468米,属超高、超重、超大的复杂构筑物,对地基土强度和变形要求很高。上海勘察院利用陆家嘴小区规划的地质资料,安排了初勘和详勘方案。工程勘察除一般钻探取土和常规试验外,还布置了静力触探、标准贯入、十字板、现场抽水试验,跨孔波速及地脉动试验,室内静止侧压力系数试验,共振柱及动三轴试验等。跨孔波速试验深度达80米,创造了当时上海最深纪录。在技术措施上,采用电火花震源,用钻孔方位测斜仪校正孔斜,保证了测试精度。勘察报告根据地层分布和工程特性,建议⑦2粉细砂层为桩基持力层,为设计采纳。实践证明桩基选择符合经济、安全、合理、可靠的建设要求。该勘察获1994年上海市优秀勘察一等奖。项目负责人施开林。1993年,上海勘察院承担勘察的浦东金茂大厦,是上海在建的最高建筑,地上88层,高420.5米,地下5层,开挖深度18米。这项工程对所有勘察要求都很高,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旁压试验。上海勘察院顾国荣副总工程师利用国产仪器进行改进,成功地将旁压试验深度达到地面下135米,创造了全国之最。连美国设计专家也说,他们从未做过如此深的旁压试验,没想到中国有如此高水平的岩土工程队伍。90年代中期进行勘察的超高层建筑,还有中船勘察院承担的68层协和大厦。这些超高层建筑一般以埋深50米以下的密实细、中砂层(第⑨层)为桩基持力层,勘察的孔深达120~150米,进一步发展了深层土体的钻探、取土和测试技术,使上海岩土工程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1994年,上海民用院承担勘察的南京西路商业办公大楼(恒隆广场),是两座大楼加两区裙房的建筑群,拟建第一办公大楼地面以上62层,第二办公大楼36层,a区裙房5层。两大楼和裙房不设沉降缝,为整块基础。拟建物有2层地下室,深10.5米。基础底板厚度4~6米。由于基底荷重相差很大,最高楼达1300千帕,最低裙房(b区)仅80千帕,对勘察提出了极高要求。上海民用院利用了齐全的现场钻探和测试手段,有取土孔、标准贯入试验孔、静力触探孔、注水试验、十字板剪切试验、旁压试验、波速试验、地脉动等。室内土工试验也项目齐全,除常规的物理力学性试验外,还有高压固结试验、渗透试验、静止压力系数试验、无侧限抗剪强度试验、三轴uu、cu试验。工程地质钻孔最深达170米,创上海市浦西地区最深记录。旁压试验孔深130米,最大试验压力70千帕,在国内也是少见的。1995年底~3月,上海勘察院完成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勘察任务。该项目位于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开发区z4-1地块,建筑物主楼高度460米,地上95层,地下3层,建成后为世界建筑之最。这次勘察的主要目的是查清场地的地基土结构及其力学性质(静态、动态),为超高层建筑及其周围设施的设计和施工提供资料,并作出工程评价。勘察中,有多项原位测试及钻探深度创下了上海地区工程地质勘察史的新记录,主要的有:钻探深度277.8米(进入花岗岩0.8米),土体弹性波速试验深度250米(用悬挂式p-s检层仪),标准贯入试验深度150米,静力触探试验深度90米,地脉动试验深度82米。还进行了100米深的旁压试验、现场十字板试验、钻孔降水头注水试验、电测井及孔径测斜工作。为结构抗震分析,考虑了上海市及邻近地区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情况,进行了工程场地地震效应和设计反应谱的分析、计算,并首次作了桩顶在轴向荷载作用下,桩土间应力应变变化规律的室内光弹模型试验。篇2:高层建筑地基勘察报告包括哪些内容?
,
当基础埋深低于地下水位时,应就施工降水方案和对相邻建筑物的影响提出建议并提供有关的技术参数;
(5)基坑开挖边坡稳定性的分析,必要时提出支护方案。
篇3:高层建筑中的地基岩土工程勘察论文
关键词:高层建筑;地基基础;岩土
工程勘察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岩土工程勘察情况如何将直接决定着最终高层建筑整体质量。但基于现阶段实际情况来看却存在着种种问题,如勘察力度不够深入、外界自然因素影响等,都会对勘察结果准确性带来不利影响,致使高层建筑地基施工出现任何质量隐患问题。为有效解决这一现状,就需勘察人员能够严格按照勘察标准流程执行,对勘察区域地质条件的不同有一个深入掌握了解,便于及时提出合理化岩土工程勘察方法,有效提高高层建筑施工质量。
1工程概况
在此以某高层建筑工程为例,该工程项目总占地面积约为6875m2,建筑面积为6m2,共包含32层,其中地下2层,主要以框剪结构形式呈现,并且采用独立柱基或是桩基础结构,致使高层建筑基础荷载最大可达到24000kN,最小轴力荷载可达到1500kN左右。同时建筑地下室标高更是达到766.3m,属于一个综合性商住建筑。基于对施工现场特点和建筑物特征的深入了解,勘察方法主要采用工程测量、施工现场场地微震测试、钻孔超声波测试、简易水文观测、抽水试验及载荷试验等综合勘察方法,其中地基持力层可以说是本次勘察主要核心问题,普遍存在着地下水位较高且载荷施工难度较大等问题,可根据公式K=hy-1n+1“#1-1n+1”$得出相对准确承载力数值。
2基于不同地质条件下岩土工程勘察的应用分析
2.1天然地基基础勘察分析根据实践调查分析可以了解到,天然地基基础勘察具体可分为以下几方面内容:①二次沉积地质勘察。往往该种勘察方法实行前工作人员需先对地质土层情况有一个充分掌握,这是在于二次沉积形成土层强度较差,通常不可将其作为高层建筑施工基础层。并且在进行天然地基基坑挖掘时如果出现将二次沉积形成土层当做是基础土层现象,工作人员便应立即采取正确恰当方法展开详细勘察分析,或是使用钻孔手段将其彻底解决[1]。②断裂破碎带勘察。该种勘察方法在岩土工程勘察中可以说是较为复杂一项手段,在勘察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各种隐患性问题,如勘测报告与实际挖掘不一致,一旦出现此种情况工作人员便要展开重复勘测,直至确保最终勘察结果具备准确性为止,大幅度提高地质勘察材料精准性。同时还可借助十字穿插法等手段对勘测材料展开深入剖析,有效解决断裂破碎带存在问题。③半天半挖地带勘察。通常来说,这种天然地基基础勘察常常出现在丘陵等地区,需工作人员能先做好地基平整处理工作,选择恰当大型机械设备,促使地基操作更加顺利。除此之外,工作人员还应进一步提高对地基土质强度的标准要求,并且在岩土工程勘察时能对土层结构展开详细全面分析,准确判断该土质色彩和强度情况,进而不但能有效规避勘察问题的产生,还能大大提高勘察准确性[2]。2.2人工挖孔桩基础勘察分析由实践可知,高层建筑工程所处地质环境不同,相应的项目施工所具体使用地基基础也存在明显差距,如丘陵地区工程大多采用人工挖孔桩基础方法,尽管该种方法操作实施过程较为简单,但一旦在勘察期间受到第三系砂泥岩影响,就会使其施工难度大大增加。而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第三系砂泥岩和普通类型砂泥岩相比较而言存在着较大不同,具体可将其划分到半成岩范畴内,无论是胀大性还是软化性能都相对较强,因而这就需要工作人员能在实际勘察工作时尽量选择恰当勘察方法,确保人工挖孔桩基础持力层处于稳定状态下,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满足高层建筑工程施工规范,实现高层建筑施工最佳成效。除此之外,第三系砂泥岩勘察过程中,工作人员还可采用轻型圆锥动力接触手段来展开详细检测,准确掌握第三系砂泥岩强度情况,便于为后期施工工序的顺利进行奠定良好基础,否则将无法保证人工挖孔桩地基持力层满足规范标准,容易引发一系列地基问题隐患,需及时采用灌浆、深挖等多种方法实施解决,为高层建筑工程高效开展创造良好条件[3]。
3岩土工程勘察的过程分析探究
3.1野外勘察通常来说,岩土工程勘察内容具体可分为两项,即为野外勘察和资料收集,在确保上述两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基础上对施工现场地质地形及周围条件等展开准确评估,进而不但能大大提高勘察工作效率,还能有效节省勘察投资成本,保证最终勘察结果较为准确真实。以下展开详细分析:①判断施工现场地层地质性质。对于一些地质土层较好且厚度较大建筑工程来说,勘察深度也适当减小,并且勘察间距也可相继放宽,而对于一些地质土层较差区域需不断提高勘察深度,而勘察间距也要缩小。②提出合理恰当勘察手段。往往对于不同地区条件来说,其地质土层之间差距也较大,因而具体采取的勘察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如对于地势较低土层进行勘察时可采用人工挖孔桩手段,促使岩土工程勘察取得最佳理想效果[4]。3.2资料收集在开展资料收集工作时,工作人员可根据土层性质、颜色、湿度及岩心率等因素的不同做好详细分类记录,便于为后期工作人员顺利工作提供准确性参考依据,并且在实施多钻机同时工作时,技术人员需做好技术交底工作,在保证基层资料信息收集的相对完善基础上进行统一分配整理,可为操作人员提供规范性指导。按照规范标准实施原位测试,为最大限度降低零漂,在静力试验时需做出适当调整改进,并且还需充分考虑到地下水开采情况,在所有钻孔全部工作结束后对最后钻孔地下水情况进行详细观察[5]。除此之外,工作人员还可对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展开试验探索,如做好原土层样品的收集整理工作,尽量选择正确合理试验手段,大大提高试验操作可靠性,一旦其中任一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会威胁到最终结果准确性,需相关操作人员能引起高度重视,防止高层建筑施工出现任何安全隐患,实现高层建筑工程地基基础岩土工程勘察的最佳应用成效。
篇4:高层建筑中的地基岩土工程勘察论文
参考上文提到工程案例展开分析探讨,该工程地质结构主要是由中厚层硅质岩和夹页岩共同组合而成,其中硅质岩厚度约为50cm左右,夹页岩厚度约为10cm左右,在岩层东南方向始终呈现出40°夹角,如果按照1:50000尺寸大小角度来说,则需对该高层建筑地质基础展开深入解剖分析,从而得到以下结论:该高层建筑工程以地层连接形式为主,完全不存在断裂结构现象,一旦遭到结构应力影响则周围地层岩体便会出现裂缝等隐患问题,如果按照岩体风化程度对其实行类型划分则具体包括中风化硅质岩夹页岩和强风化硅质岩夹页岩两种[6]。同时还了解到,该高层建筑所处场所为河流一级阶地,河流和建筑施工场所之间距离为58m左右,根据对该区域地表水流通情况的详细调查可知其定期对开展排水作业,如果工作人员对地基基础进行了深度挖掘,那么地表水也会逐渐流入到施工现场环境下,但却并不会对高层建筑施工带来较大影响。除此之外,高层建筑地下水主要包括孔隙水和裂隙水,往往这些类型地下水均与河流水之间有着互补性作用,而出现该现象的根本原因便是高层建筑施工场所属于河流一级阶地,在河流两方构建了翻板坝,在进行岩土工程勘察时如果不将翻板坝闸门打开,那么河流水位标高将局限在750m以下,并且需施工人员尽可能采用钻探勘察方法,发现如果高层建筑工程地下水量降低,相应的'地基基坑中的用水量也会大幅度减少,这样一来高层建筑地基基础施工就能顺利实施,为高层建筑施工质量的大幅度提升创造良好条件[7]。5结束语总而言之,高层建筑地基基础中的岩土工程勘察已逐渐成为必不可少一项内容,为彻底解决以往工程项目实施中存在的土质问题隐患,在充分确保高层建筑安全性基础上大大提高工程施工质量水平。就需工作人员能积极展开岩土工程勘察工作,针对施工现场岩土质量展开详细全面检测分析,保证施工现场岩土质量能够充分满足建筑工程提出的标准规范,获得较为准确可靠岩土勘察结果,为高层建筑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坤.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地基基础勘察基本技术[J].黑龙江科学,(2):102~103.
[2]龙昌能.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的分析与评价[J].建材与装饰,2017(6):244~245.
[3]王一兵.黄土地区超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要点[J].西部探矿工程,(4):10~12.
[4]何宏伟,郑伟.谈建筑工程的岩土勘察及地基处理技术[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24):1568.
[5]刘帝勇.岩土工程勘察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与实现[J].大科技,(34):251~252.
[6]周灯位.建筑工程中岩土勘察及地基处理技术浅析[J].房地产导刊,2015(3):420.
[7]许望群.关于某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实践和体会[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1).
篇5:第四节 矿产资源
第四节 矿产资源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明确矿产资源的分类,了解矿产资源的主要用途及世界上煤、铁、石油的分布。并使学生认识到目前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不合理状况以及应采取的措施。
2.在学习矿产资源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矿产资源的知识,使学生认识矿产资源的重要性,并在生活中自觉地养成爱惜各种用品和积极回收废旧物资的品德和习惯。
课型 讲授新课。
教学方法 讲述与问答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难点是世界煤、铁、石油的分布。
教学用具 教学挂图:①《世界主要铁矿的分布》;②《世界主要煤田的分布》;③《世界石油的产区和输出》(如果没有教学挂图,也可用自制的投影片代替)。矿物标本:煤、铁矿石、石油。
教学提纲
篇6:第四节 矿产资源
一、矿产资源的用途
二、矿产的概念和分类
1.矿产资源的概念
2.矿产资源的分类
三、世界上铁、煤、石油的分布
四、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展示矿物标本] 煤、石油、铁矿石。同学们来确认一下,这些矿产是什么?煤、石油、铁矿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些在生产生活中有重要用途的矿产资源。
篇7:第四节 矿产资源
一、矿产资源的用途(板书)
[提问] 你知道煤、石油、铁矿石的`主要用途是什么?(煤――工业、交通运输业的能源和化工原料,生活中的燃料。石油――工业、交通运输业的能源及化工原料。铁矿石――冶炼钢铁。)
[提问] 说一说你家的厨房用具分别需要哪些矿产资源才能做成?(如饭锅――铝,炒菜锅――铁,碗――瓷土等。)
[阅读课文] 请同学读教材第81页“读一读”,并回答瑙鲁这个小国是怎样变富的?(是因为有丰富的磷酸盐矿石资源。)
[教师总结] 可见,矿产资源的用途是广泛的,深入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些矿产都来源于什么地方呢?什么样的东西才能叫做矿产呢?
二、矿产资源的概念和分类(板书)
1.矿产资源的概念
[教师讲述] 矿产资源是指大量的埋藏在地下或露出在地表的,并能被人类开采利用的天然矿物。
[提问] 请判断下列物质是不是矿产?煤(是),大气(不是),盐(是),钢材(不是)。
2.矿产资源的分类(板书)
[教师讲述] 按照矿产资源的质地,我们把矿产资源分为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金属矿产质地比较坚硬、有金属光泽。按照金属的色泽,分为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
[提问] 判断下列矿产中,哪些是黑色金属?哪些是有色金属?哪些是非金属?它们各有什么用途?列表回答如下:
过渡 在所有矿产中,铁、煤、石油对现代化生活和生产,关系特别重要。我们来进一步学习世界上铁、煤、石油的分布。
三、世界上铁、煤、石油的分布(板书)
[展示教学挂图] 世界主要铁矿的分布。
[提问] 请在图上指出,世界铁矿主要分布在哪些国家?(原苏联、巴西、中国、澳大利亚、印度、加拿大、美国七国。这七国的铁矿储量约占世界铁矿储量的90%。)
[展示教学挂图] 《世界主要煤田的分布图》。
[提问] 请注意读图,指出世界主要煤田分布在哪些地区和国家?(世界煤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亚欧大陆和北美洲中部。在世界各国中,煤产量居前三位的是中国、美国和原苏联。)
[展示教学挂图] 世界石油的产区和输出。
[提问] ①世界上石油储量、产量和输出量最大的地区在哪里?(中东地区即西亚。)②除中东地区石油产量较大外,还有哪些国家的石油产量也较大?(原苏联、美国、墨西哥、英国、中国。)③日本和欧洲许多国家的石油主要来自哪个地区?(中东地区。)④美国石油产量很多,为什么还大量进口石油?(工业发达,石油消耗量大。)
过渡
[提问] 像煤、铁、石油等这些矿产属于可更新资源还是不可更新资源?为什么?(不可更新资源。因为它们形成所需要的时间太长了,一般要经过千百万年甚至上亿年,远远超出了我们人类的历史。)
既然矿产资源属于不可更新资源,其储量随着人类的开采而不断减少,与森林资源、水资源相比,就更应该合理利用。
四、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
[阅读课文] 读教科书第84页第3段―第85页第2段(“现在,……要进行树木复植或复垦。)
[教师指导学生归纳]
①目前在开采利用矿产资源中,存在着哪些不合理现象?
②合理利用矿产资源,应采取哪些措施和办法?
[讨论] 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我们中学生在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做?(宣传矿产资源法,爱惜各种物资,积极回收各种废旧物质等等。)
布置作业 在世界政区空白图上,标出世界主要的石油、煤、铁的生产国(地区)。
篇8:第四节 环境保护
1.环境自净和环境污染的概念 (1)人类的活动不断向环境排放污染物质,而大气、土壤等的扩散、稀释、氧化还原、生物降解等作用,使污染物的毒性和浓度自然降低,这种现象叫做环境自净。
(2)排放的污染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质量就发生了不良的变化,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存,于是就造成环境污染。
2.大气污染及防治
(1)大气污染物:颗粒物(粉尘)、S02、NOx、CO、碳氢化合物、含卤素化合物、放射性物质等。
(2)大气污染的危害:①危害人体健康;②影响动、植物生长;③破坏建筑材料;④改变世界的气候。
(3)大气污染的防治:调整能源结构;合理规划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布局;运用各种防治污染的技术;制订大气质量标准;加强大气质量监测;充分利用环境自净能
3.水污染及防治
(1)水污染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田排水、垃圾渗漏等。
(2)水污染物种类:重金属(Ba2+、Pb2+等)、酸、碱、盐等无机物,耗氧物质,石油和难降解的有机物,洗涤剂等。
(3)水污染的防治:控制污水的任意排放。
4.土壤的污染及防治
(1)土壤污染:如果进入土壤的污染物的数量超过了土壤的净化能力,就会引起土壤质量下降,这种现象叫做土壤污染。
(2)土壤污染物:城市污水、工业废水、生活垃圾、工矿企业固体废弃物、化肥、农药、大气沉降物、牲畜排泄物、生物残体等。
(3)防治土壤污染的措施:控制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1.中学常见污染环境的气体及其防治
SO2 工业上用浓氨水吸收,实验室用NaOH吸收。
NOx 用NaOH溶液吸收。
H2S 用NaOH溶液吸收。
Cl2、Br2、HCl:用碱液吸收,Cl2、Br2还可用Na2S03吸收。
CO 用燃烧的方法除去。
2.全球环境三大问题
(1)“酸雨”。“酸雨”主要是由硫酸、硝酸造成的,我国的“酸雨”主要是硫酸型的。“酸雨”的形成需要有一定的环境气候和地理因素。形成过程一般认为SO2等酸性气体进入大气后造成局部地区大气中S02的富集 H2S04,随雨水降下形成“酸雨”。
(2)臭氧层的破坏。
破坏臭氧层的主要有害物质是:氮氧化物和氯氟烃等。反应机理:
N20+gv N+NO
CF2Cl2+hv Cl+CF2Cl
O3 +NO 02 +N02
O+NO 02+NO
0+ClO C1+02
总反应式O+03 202
从以上反应和总反应式看出,有害物质NO、活性C1都未消耗,均起着催化剂的作用。
(3)温室效应
C02、O3、CH4等气体虽不影响太阳对地球表面的辐射,但能阻碍由地面反射回高空的红外辐射,这就像给地球罩上一层保温膜,使地球表面的气温增加,产生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对人类生活会带来很大影响。可能导致地球两极冰川融化,使海平面升高,淹没世界上许多城市。此外,地球表面气温升高,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也会发生变化,导致土地沙漠化。在温室效应和臭氧层消耗的共同影响下,还会造成气候的反常,如厄尔尼诺现象等,导致动物反常迁移,植物反常生长,甚至动植物种类的消失等。
例析:
(上海)(1)为防治酸雨,降低煤燃烧时向大气排放S02的量,工业上将生石灰和含硫煤混合后使用。写出燃烧时有关“固硫”(不使硫化合物进人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2)近年来,某些自来水厂在用液氯进行消毒处理时还加入少量液氨,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H3+HClO=H20+NH2Cl(一氯氨),NH2CI较HCIO稳定。试分析加液氨能延长液氯杀菌时间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由于煤在燃烧时,所含的硫转化为 S02,S02与加入的碱性氧化物生石灰反应生成CaS03, CaS03在高温条件下与空气中的O2反应生成不易分解的CaS04,这样就减少了煤燃烧时向大气排放的S02的量,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
(2)本题给出了NH3与HCl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指出NH2Cl比HClO更稳定的信息,要求学生结合新信息,应用化学平衡的有关知识去解释加入液氨后可延长液氯杀菌的时间,因加入液氨后,部分HClO转化为更稳定的NH2C1,当HClO开始消耗后,NH3十HCl0; NH2C1+H20,使反应平衡向左移动,又产生HClO起杀菌、消毒的作用。
[答案] (1)CaO+S02=CAS03,2CaS03+02 =2CaSO4 ;(2)加液氨后,使HClO部分转化为较稳定的NH2Cl;当HClO开始消耗后,上述化学平衡向左移动又产生HClO起杀菌作用。篇9:第四节 分子
第四节 分子知识目标:1、认识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2、通过实验认识到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3、认识分子的一些特点:微小的、不断运动的、分子间有间隔、分子间有作用力能力目标:训练自学能力、思维、想象能力情感目标:学生通过分子运动论的学习,理解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在不断运动的辨证观点。教学重点:分子的概念,分子运动论的有关内容教学难点 :对微观粒子的想像能力教学准备: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酒精灯、烧杯两只、蒸发皿、钥匙、试管、量筒、橡皮塞、镊子、细铁丝、火柴、碘、蒸馏水、淀粉试纸、馒头、酒精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在自然科学第一册第一章中我们学习过物质可以不停地分割,得到微粒。例水不断地细分下去,可以得到水分子的微粒。一滴水大约含有1.67×1021个水分子。第一遍看书思考:问题:什么是分子?分子有什么特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小结:(板书)1、分子是构成物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2、分子很小。3、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4、分子间有间隔5、分子是不断地运动的6、分子间存在作用力 第二遍看书思考:1、哪些实验或事实可证明分子具有左边所列的那些特点?2、固、液、气三种状态与物体分子间的间隔有何关系?3、热胀冷缩与分子间间隔有什么关系?4、分子的运动速度与温度有什么关系?5、不同分子分子间的作用力大小是否相同?6、哪些事实能说明分子是一种很小的微粒?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思维能力、联系生活的能力。小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多种,如分子、原子、离子,它们之间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想一想:构成物质的'微粒还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何关系? 作业 :作业 本第四节 板书:第四节 分子一、分子的涵义分子是构成物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分子很小。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二、分子运动论1、扩散现象是大量分子运动的宏观表现。扩散现象证明了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运动(温度越高,运动越快)间隔引力、斥力2、分子运动论
课后反馈:学生通过看书就能说出分子的有关知识,但不能用分子的有关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有关事实。对分子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关系也不太清楚。(说明对分子的概念理解不深)在下节课应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作更深一步的讲解。篇10:第四节 其他节肢动物
第四节 其他节肢动物
教学目标
1.了解园蛛和蜈蚣的形态结构特点以及与人类的关系;了解蛛形纲和多足纲的主要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掌握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初步学会采集和制作昆虫标本,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通过对纲和门主要特征的归纳,培养对事物的分析综合能力。
3.通过对节肢动物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中节肢动物的多样性,以增强保护有益动物,防除有害动物,增强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对其他节肢动物的学习最终归纳出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为此,无论是讲园蛛还是蜈蚣,在明确它们各自的特点的同时,要强调它们的共同点,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本章的内容有一个系统的完整的认识。一般在归纳门的主要特征时,采取将本门内讲过的各种代表动物加以比较的方法。例如,将蝗虫、沼虾、园蛛和蜈蚣的挂图同时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当然,学生首先注意到的是各种动物间的差异,然后才能进一步地去寻找它们的共同点,这是学生的认知规律。基于此,教师不应急于提出让学生去寻找动物间共同点的要求,而要逐步地去引导学生观察,学生看到的各代表动物间的差异,恰恰是各纲动物的自身特征,这是从特殊到一般的开始阶段。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逐渐地将四种代表动物进行比较,从而发现它们虽然形态各异,但都具有分节的足和分部的身体,并且都有外骨骼。这些共同特征的提出应是学生观察的结果,而不应该是教师的结论。出自于学生的结果更具说服力,学生印象会更深刻,这样在学生头脑中节肢动物就不是哪一种具体的动物,而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这一步的实现就是我们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也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在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中,重点并不一定就是哪个具体内容或知识点,也可以是一种方法,一个结论或是一个目标。所以,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应根据本课的具体内容以及与前后章节的联系来考虑,同时也要把学生的情况考虑进去。例如,山区的学生和沿海的学生不同,西北地区的学生与东南地区的学生不同。这个不同主要指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的差异。例如,同是讲沼虾,江南水乡的学生会很快地掌握,而青藏高原的学生学起来可能就困难得多。相反,若是讲蝎子,则西北地区的`学生会比江南的学生容易掌握,因为蝎子喜干燥,在西北地区很常见,而在江南地区则是不常见到的。假如不考虑学生情况,一味地从教材出发来确定本课的重点内容,结果往往会事与愿违,完不成教学任务。
2.本课的难点应该与重点是重叠的,即重点就是难点。前面谈了许多关于怎样确定重点内容的道理,而怎样解决难点,在本课中应采取哪些具体措施也许是更实用的方面。下面就简易介绍一些方法,首先要明确一点,就是本课的内容对于不同地区的学校和学生会有不同的难点,因而要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但是,就本课的教学目标而言,最基本的难点就是如何让学生掌握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所以,从这点出发,我们的方法无外乎有两种:一种是讲述法,即教师在讲完蛛形纲和多足纲后,归纳总结出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然后让学生去回忆验证。另一种方法是发现法,也称探究法,即教师在讲完蛛形纲和多足纲后,将昆虫纲和甲壳纲动物的主要特征或其代表动物的挂图一并出示给学生,然后,用设计好的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去观察、比较,最终得出结论。前一种方法简单易把握,但效果不一定理想,后一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得出结论后学生有强烈的满足感,印象深刻,效果可能较好,但老师把握起来难度较大。例如,怎样设计引导学生观察的语言或者问题?当学生观察中出现困难应该怎样提示?最后的结论如何得出?……等等,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下一番功夫,这种方法是考查教师组织教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的一种好的方法。因此,建议教师们不妨一试。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1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引言的设计:
根据本课要讲明的重点内容,引言可以从复习昆虫纲和甲壳纲的主要特征开始。例如让学生回忆并说出昆虫纲的主要特征,然后提出:“为什么蝗虫和蜜蜂有着很大的差异,但它们却都属于昆虫纲呢?”“你是通过什么方法来找到它们的共同之处的呢?”学生在回答了昆虫纲的主要特征之后,又将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它们共同之处的方法回忆起来。也可从甲壳纲的内容来设计以上步骤,在学生回答之后要注意强调只有通过认真的观察和比较才能发现它们的共同点,从而归纳出各纲的主要特征。这是学习了解动物界中各类群动物的基本方法,这样设计引言的目的是为了下面在讲述蛛形纲和多足纲后归纳出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做好准备。因为学生有了通过观察比较总结出各纲特征的经验,再比较各纲的代表动物,找到它们的共同点,从而归纳出节肢动物门的特征就比较容易了。在完成了以上复习之后,教师可以直接将本课的新知识要点对学生讲出:“我们这节课再来了解几种动物,看看它们的形态结构有什么特点,同时与前面学习过的动物比较一下,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其他节肢动物)
另外,也可以像前两节课那样,从实物标本或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来引入本课。这样还是让学生先了解具体动物,然后再归纳总结出其共同特征。不过,蛛形纲和多足纲动物的标本或活体不会像昆虫那样容易获得,所以,若采取此设计,还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引入较为实际。
2.(1)引入本课(完成引言部分)。
(2)提出问题,引起讨论。例如:“大家都见过蜘蛛,谁来说说蜘蛛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的第一个特点必然是“结网”。教师下面用一系列的问题来调动学生积极回忆思考,从而自然地将蜘蛛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展示给学生,如:“蜘蛛为什么要织网?”“蜘蛛怎样织网?”“有不织网的蜘蛛吗?”“蝎子有什么特点?”“你能说出蝎子和蜘蛛的相同之处吗?”……等等。这样不断启发学生去思考,同时又不断地将学生回答不正确的问题加以纠正、解释,在适当的时候出示标本或挂图来加强直观效果,最后归纳出蛛形纲的主要特征。在学习多足纲时也是这样进行。不过,要注意的是,问题要紧凑但不能紧张,因为学生的注意力保持较短,容易疲劳。最好是让学生思考→回答问题→听讲→看图→讨论,多种感官依次兴奋,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因重复刺激而产生的疲劳现象,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列出四纲代表动物,启发学生观察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之处。由于在引言中已经将方法问题进行了强调。所以,学生在比较四纲动物的时候应该能够比较快地找到它们的共同点。这时教师要认真听取学生的发言,及时给予补充或纠正。将学生找到的各项都记录于黑板上,当学生观察讨论之后,让学生对照教材将主要特征从板书中划出。
(4)小结:这一步骤主要以教师讲述为主。在归纳总结出节肢动物门主要特征之后,教师可以提出关于节肢动物与人类关系的问题,节肢动物与自然环境的问题等等,并简单加以讲述,使学生认识到节肢动物是自然界中最大的动物类群,与人类关系密切,并且在维持生态稳定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了解节肢动物,合理地利用节肢动物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服务是我们学习本章内容的最终目的。
(5)布置课后预习“采集和制作昆虫标本”的实验。
附:关于“采集和制作昆虫标本”的实验:由于教材中叙述得相当清楚,并且,这个实验并不是一节课能够完成的,它包括“采集用具的制作(一节课)”“野外采集(需一天时间)”“标本的制作(一节课)”。所以,这个实验应该是个系列活动,最好是在课后以兴趣小组或其他方式进行。故不属于教学设计的范围,因此也就不做为设计的内容而多说了。
★ 设计工作安排
★ 可行性研究报告书

【第四节 高层建筑勘察(共10篇)】相关文章:
稀有金属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022-11-29
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2022-08-31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范文2023-12-27
数码相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023-04-24
高压输电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022-08-24
电镀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023-10-08
硼砂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023-09-18
高尔夫球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优秀」2024-02-22
商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022-09-25
茶叶信贷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023-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