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阅读指导范文(共17篇)由网友“嘟嘟929”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教师如何阅读指导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教师如何指导幼儿阅读论文
教师如何指导幼儿阅读论文
指导幼儿开展图书的阅读活动,很重要的一点在于教师如何设计这些活动,如何将自己对幼儿阅读能力的认识及培养的过程,潜移默化地体现在活动之中,如何在活动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必须遵循三条基本规律:
(1)幼儿发展的特点与规律,教育活动必须充分考虑教育对象的现有水平和学习特点,以利教育教学的有的防矢和切合需要。
(2)教育的要求与规律。把社会对培养儿童的目标要求具体转化体现在每一次实在的教育活动之中。
(3)某一类学习科目或领域的内在规律。比如幼儿图画读物构成,具有一些不同于数学、美术、音乐等学科的基本要素和特点。
以下提供的幼儿图书阅读是本人在小班、中班两个阶段研究观察所得,具体实践如下:
第一阶段:小班单幅画面图书的阅读活动。
(一)情况分析:
单页单幅画面图书,一本书约10至20页,连续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这类图书画面大,容量相对较小,比较适合小班年龄的幼儿。
在观察中发现,小班幼儿喜爱看图书,但并未掌握阅读的技能,具体反映在几个方面:
(1)未掌握翻书的基本顺序与方法,常常一下翻到后面,一下又倒回前面,因而不能顺着画面理解图书所表现的故事内容。
(2)不能很好地观察每一页画面上的人物和背景,特别是与故事发展有密切关系的动作,表情,因而无法将关键性的故事情节把握好。
(3)不能很好地根据前后画面变化的暗示,用想象补充故事发展的空间。
以上三个方面是小班幼儿图书阅读的难点。大约百分之九十的小班幼儿在上学期末和下学期初时处在这样的水平。个别年龄较小的幼儿则在第一个方面反映更加明显,常常在一分钟便乱翻完一本书,迅速频繁地更换图书,结果什么都没看懂。
(二)制定合理的图书阅读目标:
目标,是教育行为的指南,有了明确的目标,才能在教育过程中有的放矢的对幼儿进行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根据幼儿阅读图书的能力和水平,我们在小班上学期末开始图书阅读指导活动。选择画面清晰,形象突出,背景不太复杂,内容积极健康的单页单幅图书作为活动的读物。活动以发展幼儿图书阅读技能为主要目标,注重幼儿在活动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倡让每个幼儿都积极地参与到阅读活动中去。充分发挥环境的作用,建立巩固好阅读角,每天对幼儿开放,让幼儿在晨间或自由时自发选读。
(三)活动过程指导:
作品举例:《狐狸和狼》
故事梗概:狼和狐狸常常一道干坏事。狼自高自大,摆出当王的架势指使狐狸。狐狸狡猾奸诈,一方面听令于狼,一方面捉弄狼。最后狐狸和狼干了坏事却只有狼受到惩罚。
重点指导:帮助幼儿学习观察每幅画面上的人物形象,抓住主要人物的特征及人物形象的动作,从而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
活动过程:
(1)用启发性的问题帮幼儿巩固翻阅图书的方法。
(2)与幼儿一起看书。我们老师用较慢的速度翻阅,抓住每幅画面的重点,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观察画面的人物形象及其动作,在讨论中理解每幅画面的基本内容。关键画面引导幼儿作详细讨论,对其余的则略加讨论。例:详细讨论的画面上有两个人物形象:狐狸双手下垂,俯首蹲在地上;大灰狼一手叉腰,一手指着狐狸气势汹汹地在发号施令。老师提问:
a、画面上有谁?
b、灰狼是什么样的?它在干什么?
c、狐狸又是什么样的?它在干什么呢?
这样分别地提问有利于幼儿细致观察人物形象的动作、神态,进而理解人物形象之间的关系,抓住这幅图所表现的故事内容。老师也可以在幼儿讨论时,适当地提示一些词句,丰富幼儿的词汇。比如“一手叉着腰,一手指着”。“气势汹汹”等。略讲的部分,老师用自问自答的方式提示幼儿观察画面上的其它内容。
(3)老师完整地讲一遍故事,讲的速度要慢,以利幼儿边听边翻阅图书。
第二阶段:中班单页多幅图画书的阅读指导:
1、情况分析
画面小,形象小,背景不够清晰是单页多幅图画书的特点,因此,阅读此类图书可放在中班下学期进行。此时幼儿已具备了阅读单页单幅图画故事的经验,同时,基本认识了10以内的阿拉伯数字,这为幼儿按画面顺序打下了基础。考虑到个别幼儿在认识数字符号方面的困难,可能影响阅读理解,因而指导中可适当加以个别指点。部分幼儿对于小画面中人物形象的细微变化不能很好地观察把握,这种情况将妨碍他们正确想像和结构完整的故事,老师可有的放失地针对这些情况给幼儿以切实的帮助。
2、阅读目标
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了解单页多幅画面的图画书与其它图书的不同之处。并逐步指导他们在阅读过程中掌握这类图画书阅读的顺序和观察的.重点,通过阅读实践,提高幼儿对这类图画书的理解水平。
(四)活动过程提示
作品举例:(1)《小花猫的铃铛》
故事梗概:
有一天,小花猫抓住可一只大老鼠,主人为了奖励它,给它在脖子上挂了一个铃铛。小花猫戴上铃铛,一走便发出声响,老鼠见了立刻便逃走了。
重点指导:
1、以提问的方式帮助幼儿学习按顺序观察小画面。例如:这个故事有四幅画,请小朋友看看哪是第一幅画,为什么?接下去呢?
2、培养幼儿仔细观察小画面的习惯,通过提问将幼儿注意的重点导向到故事主要人物的动作和情节的发展上,例如:
(1)这幅画面上有谁?在干什么?
(2)这个抱着小花猫的人是谁呢?他给小花猫什么?
(3)小花猫戴上铃铛之后有怎样了呢?
(4)为什么小花猫再也抓不住老鼠了?
3、给幼儿扩展想像和表达个人认识的机会。例如:让幼儿思考如下问题:假如你是小花猫,你回怎么办呢?如果你是小花猫的主人,你又会怎么办呢?
4、帮助幼儿形成对故事的完整印象。让幼儿自由阅读边看边讲,老师注意个别指导。最后请幼儿把故事完整地讲一遍。
作品举例:(2)《小猴穿鞋》
故事梗概:
有一只小猴跑到山下去玩,看到人们都穿着鞋走路,感到很好玩。它悄悄地溜到一户人家,偷偷地拿了一双鞋跑回山上。它穿上鞋后,很得意地走来走去,伙伴们一见都笑话它。这时老了一只凶猛的老虎,猴子们一见纷纷爬上了树。小猴穿着鞋怎么也爬不上树,猴妈妈叫它把鞋扔掉。小猴扔掉鞋很快爬上了树,从此再也不乱模仿别人了。
重点指导:
1、幼儿复习按顺序观察画面和注意画面变化的方法。
2、导幼儿学习在阅读中注意观察与人物形象,情感心理变化的图画细节
把握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性格。教师着重用提问和提示的方法引导幼儿观察画面中人物的心理感受。例如:
①小猴怎样溜到别人家里去,它干了什么,有怎样想的呢?
②小猴在山下玩时看到什么,它脸上的表情是怎样的?
③小猴怎样跑回山上,它脸上的表情是什么样的,说明了什么?
④伙伴们看见小猴穿上了鞋,感到怎样,可能对它说些什么?
⑤老虎来了,猴子们心里怎么样?
⑥小猴被猴妈妈救上了树,它脸上的表情是什么样的,说明它心里怎么想的?
⑦小猴最后怎样扔掉了鞋子?小猴的妈妈在对它说些什么?
3、幼儿和老师一起边看边将故事完整地讲一遍,并概括讨论“穿鞋的小猴是什么样的小猴。”
篇2:教师阅读要有理性指导
中国教育报 -01-16 湖北省荆门市教育局 王焦成
10月,我市教育行政部门开展了一次“中小学教师课外阅读情况”调查,旨在了解我市教师课外阅读的内容、动机、方式、效果等。从阅读内容上看,读的最多的是教参、教辅类读物,其次是报刊、小说。调查中报列的《爱弥尔》、《帕夫雷什中学》、《陶行知论教育》等十部教育经典只有20%的教师读过,有12%的教师甚至未听说过其中有的书名,对于国内的几家专业教育学术刊物,如《中国教育学刊》、《教育探索》、《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等,只有38%的教师经常阅读。从阅读动机看,大多数教师是为了提高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成绩,也有的是为了写论文评职称,少部分教师则纯粹为了消遣。从阅读方式上看,随意阅读者多,系统阅读的少,偶尔阅读的多,每天坚持阅读的少。从阅读效果上看,从阅读中获得启发,并用以指导教育科研的不到30%,根据阅读确定学科研究方向、方法和理论框架的不到10%。从这次调查的结果来看,教师阅读要注意自主性、目标性和超越性的问题。
阅读要有自主性
阅读应当是着眼于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的提高,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而进行的一种求知活动。相当多的教师还缺乏阅读自主性。一是埋头教科书,一心抓分数。二是无所适从,站在信息的海洋边徘徊。少部分教师未养成阅读习惯。三是囫囵吞枣,拣到篮里都是菜。这类教师求知欲强,无论是消遣类的时尚报刊也好,流行小说也罢,还有新潮理论,他们都有一睹为快的愿望。四是跟着时尚走,缺少主心骨。看到素质教育炒得热,便借来素质教育方面的书刊看看,听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人们关注的热点,也跃跃欲试地去研究心理学。不能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知识结构、发展目标来阅读,没有对课外阅读作长远安排。
阅读要有超越性
阅读是个坐冷板凳、啃硬骨头的过程,是个秉烛夜游、渐入佳境的过程。任何企图一锹挖个金娃娃的功利倾向都是有害的。阅读与科研是厚积与薄发的关系,阅读是长期求索,科研是偶而得之。没有超越意识,教师就无从登堂入室,直达教育真理。没有超越意识,教师就洗脱不了匠气,就只能是皓首穷经的学究。阅读是教育由过程升华为艺术的阶梯,是教育者放射人生光华的必需储备。现代教师必须要有超越意识。教师应当从纵深上把握教育发展的源流,目光紧盯教育改革发展的动态趋势,紧盯学生全面长远发展的目标,紧盯终身学习不断超越的准则。
教师阅读缺乏超越性有几个表现。一是功利倾向。为写论文、评职称,为了给自己的论文增加一些“亮点”,便从经典作品里面去一鳞半爪地寻章摘句。我们经常看到有些教师的论文里有“苏霍姆林斯基说”、“杜威指出”、“陶行知先生提出”,似乎有些理论性。但细究起来,这些教育家有哪些有价值的教育思想和理论,对我们的教育教学有何指导意义,则知之甚少。还有一种看法是阅读要“有用”。为师者应努力拓展自己的文化背景,所读的也许在讲课中不能用到,但那些经典中蕴含的深刻思想、精巧的方法在不知不觉中化入我们的思维,提升了认识的层次和水平。二是门户之见。相当一部分教师不愿读任教课程以外的读物。理科教师不大涉猎人文知识,文科教师对科学读物鲜有问津。学科本位思想极大地限制了教师知识结构的优化和创造力的发挥。著名科学家李政道教授曾精辟地指出“科学和艺术是一枚硬币的正面和反面”。要想有大作为,就必须打破门户之见,纵横文理,沟通古今。文科教师从科学中学会思辨,理科教师从人文读本中学会想象。
阅读要有目标性
教师的特殊使命决定了阅读必须克服盲目性和随意性,或为教育实验寻求理论依据,或为课题研究构建框架,收集素材,或为提高教学效率寻找有效途径,或为研究某一教育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寻求理论指导。如果目标明确,立场坚定,则不会有“迷失”之虞。沧海虽大,我只取一瓢饮。阅读和写文章一样,要有个主题,明确了主题,才能分详略,定层次,不枝不蔓,循序渐进。做到阅读有目标性要克服以下几种倾向。
一是克服随意阅读。随便翻翻固不可少,它可以扩大知识面。但以随便翻翻为主就会挤占大脑的有限空间,造成“目标”的迷失。那些经典名著,如险峰上的奇景,等着我们去追寻,如土壤中的富矿,等着我们去采掘。真正的阅读必须保持思维专注和适度的紧张。走马观花固然可以养性娱情,但耽误时间太多则得不偿失。二是淡化消遣阅读。紧张的教学之余,看看消遣读物调节调节是无妨的。但教师若常常陷入这个“快餐文化”圈子里,就会使自己的思考力退化。因为真正的阅读必须要付出艰苦的心智努力,经过“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惑与求索,方可抵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胜境。
学校要为教师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要建好图书室,使教师不因为囊中羞涩而读不到好书,要为教师开好书单,要开展有针对性的、长期的读书活动,引导和督促教师阅读,要把阅读与教改科研有机结合起来,鼓励老师通过高质量的阅读多出成果。教育行政部门、教研、科研部门要为教师阅读提供理论指导并把阅读纳入到教师继续教育的考核体系中去,像抓教学常规管理开展优质课竞赛那样抓教师阅读,使教师实现教育观念和方法的转变。
[教师阅读要有理性指导]
篇3:小学语文教师阅读指导方法
阅读能力是学生学习语文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是吸收、提高知识和技能不可或缺的途径,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当重视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阅读教学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构建阅读知识体系。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一是文字、图片和音像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是教师范读和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朗读,通过语气的轻重缓急,语调的强弱高低,节奏的长短快慢,感受文章所表现的爱憎感情,走进文章的意境中去。这样不仅会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同时还能潜移默化地提高朗读水平。
三是在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二、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学生对阅读有了兴趣才会产生阅读的动力,从“要我读”
转化为“我要读”。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知识广博爱读书的人,教师在课堂上妙语连珠旁征博引常常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接着教师向学生推荐值得读的书,让学生去自己阅读。最后让学生向大家介绍或朗读自己喜欢的文章。
三、 加强课堂的阅读指导
教师一定要在了解学生、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筛选出教
学的重点难点,对教学难点教师要设计好坡度,让学生有一种“跳一跳,才可以摘到桃子”的感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重点要新颖,这样才能让学生明白这节课要学会什么,他们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
教师在课堂上起指导和点拨作用,讲授的东西少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就更多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练习,在练习中要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做到“耳到、口到、眼到、心到”,全面参与学习过程。
篇4:小学语文教师阅读指导方法
一 讲究课堂导入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新课的教学设计中,根据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征,精心设计导入的环节,创设适合学生情感思维发展的情境,让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在良好的情境带动下得以发展和延伸。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教师要开启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应付为主动探求知识,使之成为“乐之者”。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只要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学生就会有发自内心的原动力,自主地去学习。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设法把枯燥无味的知识转化为有趣的情境,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让学生一上课就进入探索知识的情境中,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能激发学生战胜学习语文的心理障碍,激发浓厚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自主地去探索知识。
例如在教学《孔子拜师》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为什么许多学校都挂孔子像呢?他是一位怎样的人呢?让我们随着多媒体的播放一起了解孔子。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中国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多媒体介绍了孔子讲学、孔子论著及人们纪念孔子的场景。
看了这段视频,你有何感想?也可以结合自己查找资料进行补充。为什么孔子会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呢?大家认真阅读一下《孔子拜师》这篇课文,也许你就能解开这个秘密了。
经过我这样的介绍,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了新课的阅读中,为接下来的教学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气氛,使他们处于“心求通而未通”的心境中,从而引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 教给学生阅读技巧,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在学生阅读课文时,教师应教给学生必要、高效的阅读技巧。阅读课文时要学会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能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才能理解作者表达的真情实感。掌握一定的词语、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学习写作的重要途径。
阅读是要注意两点:一是重视理解和运用,把“学”和“用”有机地联系起来;二是注意文章或段落的开头,这些词语或句子一般有承上启下、总领下文、点明中心、照应开头、升华感情、画龙点睛等作用。
例如在《草虫的村落》的阅读教学时,我让学生用不同颜色的笔画出重点的词句,并讨论它的意思和作用。“今天,我又躺在田野里,在无限的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这是文章开头的第一句,一个“又”字点出了作者不止一次躺在田野里,说明了作者对田野有着不同寻常的特殊情感。
“静谧”不仅是环境的清幽,更是作者心境的宁静。“我目光追随着爬行的小虫,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这句话的作用是激发读者的兴趣,引起下文。在文章的结尾“我悠悠忽忽地漫游了一个下午,直到夕阳亲吻着西山的时候,红鸠鸟的歌声才把我的心灵唤回来”。
这一句“夕阳亲吻着西山”和红鸠鸟归巢的鸣叫点明了时间已是傍晚;“悠悠忽忽”道出了作者对奇异游历的痴迷;“才把我的心灵唤回来”说明了作者的心灵还沉浸在奇异世界中的欢乐和得意。所以,只有教师精心、具体地培养和指导小学生的阅读技巧,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 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古人云:“学起与思,思源与疑。”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在阅读教学中,以思为核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起点,也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教师要把学生真正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就必须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样学生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而当学生一旦看到了自己的探索成果,那种焕发出来的自信心及由此激发出的智慧力量,往往是出乎教师意料之外的。在《彩色的翅膀》的阅读教学中,我让学生自行列出问题,然后让全班同学讨论。
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宝石岛是一个什么样的海岛呢?战士们为什么要到这样一个人迹罕至的小岛生活呢?为什么要守着这样一个环境恶劣的小岛呢?这个小岛可能位于祖国的什么方位,如果没有战士驻守,会造成什么严重的后果?……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一石激起千层浪”,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充分调动了学生自动参与课堂阅读的积极性,并且体会了边防战士对祖国海岛的热爱之情。
四 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充满灵性的读者。当学生进入文本与作者进行交流就会有不同的心理体验,教师要鼓励和保护学生的这种个性化解读。如阅读《落花生》后,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
有些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感受:苹果、石榴虽然挂在枝头,长得好看,炫耀自己,但它们的确很有用,有炫耀的资本;做人既要像落花生那样对别人有用,也要像苹果、石榴那样敢于推销自己,让别人看到你的优点和实力,才会得到重用……对于这些多元化、有个性、有创意的解读,有些是积极的、正确的,有些却是消极的,需要加以引导。
篇5:小学语文教师阅读指导方法
一、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长期以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赶时刻或省心省事,常常无视学生的自主性。老师拿着教学参考资料,根据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说、分段分层,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分析作品的写作特色,一路说下来,只是生硬地肢解了作品。
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理解者,理解的是老师对作品的解读,而不是学生对作品的自主阅读。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学习。如学生学会拼音这个识字工具后,就就应给学生充分的时刻借助课文注音把书读通读顺。
为加深对课文的明白,教师就应是点拨、启发、激励学生,重点把更多的时刻让给学生阅读、明白、品味、感悟。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媒体,实现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就是对这一理念的落实。
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十分重要。如果不培养学生养成自觉、专心地思考习惯,阅读就会毫无效果。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就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不好一心多用,要静下心来阅读文章;然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以到达明白文章的目的;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与作者产生共鸣。
当然,阅读还要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动笔的方法有很多,能够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也能够在文章中作出记号和批语,有必要的话还能够写读后感。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让阅读教学更加省力、高效,到达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有了这样的日积月累,何愁语文知识不丰富,语文阅读潜质不提高。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呢?我认为要在阅读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下功夫。
阅读教学前,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已知对课文资料进行预测、产生猜想。最常见的方法是让学生看着课题,想想会产生什么问题,或想知道些什么?或读读课题,猜一猜课文会怎样写?当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疑问进入阅读,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文本中心意图,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使学生不断产生阅读愿望。当学生怀着某种愿望或为到达某种愿望而进入阅读活动时,他的整个阅读过程会始终充满着阅读的期盼、思索和探索,始终持续着阅读兴趣,阅读成为学生简单愉快自主建构的过程。
阅读教学结束后,教师要根据所学资料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相关资料的兴趣,将学生阅读的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这样,学生就会始终持续自主探索的浓厚的阅读兴趣。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潜质,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四、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悟潜质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明白语言,不仅仅要明白语言所表达的具体资料,还要体会蕴含在语言中的感情,个性是作者不直接表达的、比较含蓄的情感。因此,感悟作品,对学生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
如《草原》一课教学中,教师课前可播放赞美草原的歌曲,播放描绘草原景色的课件,创设情景,让学生入情入境,从而激起学习课文的兴趣。教师在引导学生细读第一段时,抓住景物品词句,先读出感受再读出情感,从而体会作者老舍先生是如何触景生情的,然后把作者的感悟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感悟。
后面描述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情谊时,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这样,教师透过引导学生感悟作品,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明白,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明白潜质和阅读水平。
篇6:现代文阅读指导
现代文阅读指导
[作者] 明华/解红梅
[内容]
现代文阅读能力是体现语文水平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纵观近几年高考的命题,其中现代文阅读在高考试题中所占的比重呈逐步上升的趋势,1994和1995年已上升至28分。因此,现代文阅读题得分的多少已成为语文成绩高低的一个关键。
因此,在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中,应把努力提高现代文阅读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在了解现代文阅读复习的具体方法之前,同学们应首先懂得这一情况,即高考现代文阅读材料的选择关系到检测的信度和效度,一般都符合下列原则:包含丰富的信息,特别是丰富的“隐含信息”;便于编制知识覆盖面较广的题目,尤其是综合性题目;适合高中生的阅读特点,包括知识、能力、心理和阅读习惯等等,更重要的是“能够反映日常的阅读实际”。为了体现考查的公平原则,高考现代文阅读材料均取材于课外;但如果我们在复习和应试训练中,完全丢开课本旁收杂学,课外的读物汗牛充栋,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而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例子”,提供了各种典型、规范的语言材料,让学生在阅读、分析、比较中形成良好的阅读能力。有了对中学课本合乎规律的,方法适合的阅读为根本,那么我们才能在高考中以“不变”应“万变”。
根据这个原则,下面针对1995年高考《语文科说明》中对现代文阅读的七点要求,以及高考命题的具体情况,结合中学语文课本,给同学们的'复习和应试进行一些具体指导。
一、词义的理解。
在现代文阅读中,能否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对确认语句蕴含的深层意意,对准确的概括段落大意,对正确理解文章的内容,都有直接的关系。把握文中的词义,特别是处在重要位置上的词义,也是从局部到整体理解文章主旨的关键。
怎样才能正确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呢?
首先,要从整体上去把握,必须联系上下文,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上下文,就是指语言环境,可以说,语境确定了词义。
其次,还可以从一些具体的细节上去把握。一个词语,除了一般通常具有的含义外,往往还要考虑它的色彩含义。如感情色
[1] [2] [3] [4] [5]
篇7:记叙文阅读指导
【知识点】
什么是记叙文?
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结合议论和抒情,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
广义的记叙文包括新闻、通讯、特写、传记、访问记、游记、报告文学、回忆录、童话、寓言、散文、小说等。
【出题点】
1、 整体感知,分清要素、线索、顺序。
2、 划分文章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明确详略,归纳中心。
3、 理解重点段落、关键语句含义及作用。
4、 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表达方式的作用。
5、 欣赏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现手法等。
指导与训练
一、文章信息的'感知和提取
文章的信息包括文章的内容要点、写作顺序线索、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出题形式】
1、 理清文章的思路(梳理写作顺序或文章线索)
〖补充知识点〗
记叙文的线索: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
常见的叙述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2、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找出文章要素、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补充知识点〗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概括记叙文中心的常用格式: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篇8:阅读指导方案
阅读指导方案
一、课外阅读指导思想:
加强人文关怀,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良好习惯,多读书,读好书,立志成才,特制定我校读书活动方案:
二、实施步骤:
(一)做好良好阅读兴趣的培养。课外阅读,作为语文课的延伸,能扩大学生视野,发展智力,陶冶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因此,要培养良好的课外阅读习必须从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开始。
1、以讲诱趣
从新学期伊始,一有空闲,就可以让孩子们围坐在老师旁边,听老师给他们讲《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等,让娓娓的话语带他们进入一个美妙的童话世界,从而激起他们强烈的看书欲望,激发阅读兴趣。
2、以境激趣
我们还可以有意识地把学生带进图书馆、阅览室参观,任他们随意翻看,让他们感受课外书的吸引力,感染书迷专心致志读书的精神,感受那浓浓的读书氛围,从而激发阅读愿望。
3、以活动促趣
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精品天天读,感悟天天说活动,
鼓励学生利用空闲时间,借阅书报,每天早晨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读书心得,并记录活动过程,对阅读次数多、感悟精彩的同学给予适当的奖励。并开展师生共读活动。推荐给学生的书教师也要读,并积极和学生交流读书心得,进行心灵的对话,这样不仅有利于师生情感的沟通,而且有利于学生精神世界的充实。
(二)创设有利的阅读环境
阅读阵地建设分为:校园图书室建设,班级书架建设,家庭书架建设
完全开放校园图书室,把借阅的自由交到学生手中。每天下午两节课后,学生可以自由去借阅。
学校为班级增添一定数量的新课程必读书籍,不要阅读风刮来得时候就给班级3本5本的书,这样虽然每次花钱不多,但用处甚微,久之,钱就白花了。书保存好了,每学期班级之间,年级之间进行互换,达到资源的充分共享。
家庭书架则是学校课外阅读的重要延伸,学生在家的时间最多,也是阅读的重要场所。鼓励学生节约下零用钱,经常为自己的书架添本书。
(三)、做好阅读内容的推荐。
(1)结合课内阅读教学,以一篇带多篇
收集和文章结构、主题方面相似的文章。比如在教《永远的白衣战士》一课时,让学生去找“非典时期无私奉献”主题的文章,让学生交流。这样的内容,对培养学生的阅读速度也会有帮助,因为主题相似,理解相对容易。
(2)结合兴趣爱好,自由选择。
老师要对学生课外阅读的书有足够的宽容,在孩子阅读中,一直都存在着成人爱好与孩子喜欢的差距。其实我们对学生的阅读心理还知之甚少,在这种情况下,就更应该对孩子的阅读选择足够尊重。
(3)必读书目推荐
有自由,也有强制,因为学生毕竟是学生,还需要把精华呈现在他们眼前,多做些时尚的广告。主要采取推荐和自选两种形式。根据每个年级段学生的认识、理解特点,特在每个年段确定必读书目。
(4)阅读生活推荐
带文字的书籍我们要阅读,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关注我们的生活,阅读生活中的无字天书,这对学生来说,比较感兴趣,因为人似乎天生就爱道听途说,同时我们将重点落在“举世瞩目的新闻”方面。
例如:两会问题、3.15热点、伊拉克问题、韩潮等等。
这些事情的推荐,目的是让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关心生活,关心身边的人和事,在交流身边新近发生的人和事中分析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学习和生活实践有效的进行结合。
(四)做好阅读方法的指导
1、培养学生的五个习惯:边读边查,边读边想,边读边划,边读边批,边走边诵。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古人留下的好习惯,我们在继承的同时,根据课本的要求将之改为查工具书或资料;思考文本中的疑点、重点、特点;划出中心句或精彩的词句,及时写下自己的感想;边走边读是针对“阅读生活”提出来的,生活即书本,平时多注意生活中发生的事,就会学到很多的生存本领。
2、教给学生必需的读书符号,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如:“‖、~、——、—?、△、①②③”等,在课外重点段的训练中,就可以大量训练,并多次强调,直到学生养成习惯为止。
3、围绕课外阅读组织一些活动,比如,小书虫啃书活动。再比如,“大哥哥大姐姐讲故事”活动,可以请高年级同学给低年级同学讲故事,同时促进两个年级学生的阅读。
4.剪辑法:就是把读过的好文章或片断剪下来,贴在自己准备的剪贴本上。注意分门别类粘贴,最好在本子前面加上目录、封面,作为写作的资料库。
5.文摘卡片法:在阅读时,把文章的要点或重点句、段摘录在自己制作的卡片上。制卡片时要注意持久性和易于保存,还要做好归类,以便日后查找,此举贵在持之以恒。
6.写心得体会法:就是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掩卷深思,将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写下来,对文章中的教育意义加以分析,谈谈自己的感受、启发或由此产生的联想,抒发自己时惰感。
7.编写提纲法:看一篇文章或读一本书的时候,把文中的主要意思拟定成提纲,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抓住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要点。
8.列表法:这种方法可避免读书只追求故事情节而不深入思考的不良习惯,养成“不动笔墨不翻书”的习惯,对提高写作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9.批注法:当自己读到感受最深处就写上自己的评语或者眉批或者旁注,这样可以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从中也可以看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和收获。
三、保证充足的阅读时间
在校:单周一节阅读课,双周一节阅读活动交流课;单周周四早读时间为课外阅读课。
在家:每周由家长签字督促孩子看3小时以上课外书,发挥家长的监督作用。
学校和家长一起努力,让孩子的课外阅读达到一定量的积累和习惯的培养。
四、加强阅读的制度化管理 引入评价激励机制
1、学期初,宜为学生确定较为详细的分期阅读指标,包括每周(月、学期)应阅读的各类小说、散文、诗歌、戏曲、科技信息、新闻杂志等等的篇数及字数,应该作好的读书笔记及读书心得的篇数及字数等,并指定专人负责阶段性的检查落实,教师定期抽查,奖勤罚懒。此举对于平时具有阅读习惯的学生而言,可以进一步使其明白阅读目的及任务;对于平时没有阅读习惯的学生而言,通过强制性的定量阅读,可以促使其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段时间坚持下来,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便能蔚然成风。
2、引入评价激励机制 为学生阅读定量,实施制度化管理,只是一种手段,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但是久而久之学生难免产生逆反心理,不利于阅读兴趣的培养。要想学生长久地保持极大的阅读兴趣,把课外阅读变成一种自觉行为,光靠制度化管理是不够的,还应适时适度地引进评价激励机制。评价激励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开展阅读量的统计和竞赛活动
以天或周或月为单位,进行阅读登记。登记的内容可以包括书名、篇名、页数、字数,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的篇数、字数等。这样的统计和竞赛能一定程度地激励学生的阅读欲望。
②定期举行读书笔记、资料卡片的展览会 每次展览挑选其中较优秀的笔记或卡片展出,让学生的阅读成果得以呈现,既为其他学生提供有价值的借鉴,也能进一步激发广大学生的表现欲和阅读兴趣。
③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报告会 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读书报告会,如演讲会、故事会、时事报告会、科技报告会、诗歌朗诵会等等。以多种能力的培养再现学生课外阅读的收获,使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进一步拓宽知识面,在改造认知结构的同时,发展包括创新能力在内的各种综合能力。
五、成立学校阅读检查领导小组 组长 : 肖长萍 副组长 刘峰 彭刚 组员:刘春秀 李明 刘珍 聂树同 刘军 周方霞
职责:负责巡回检查同学的阅读情况,阅读汇报、故事比赛、读书笔记等。
篇9:三字经阅读指导
活动目标:
1、阅读《三字经》片断,学习三字经里介绍的知识,了解其中的人文故事,懂得勤奋学习的道理。
2、激发学生阅读中华经典的兴趣,培养学生感悟经典内容的能力。
活动过程:
课前谈话:交流读过的好书和自己知道的读书名言。
一、谈话导入,整体感知《三字经》
很高兴和大家一起读书。经常读书会使我们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我们学校今年举行了第七届读书节。谁知道这届读书节的主题吗?(亲近中华母语,诵读百家经典。)
这次活动,学校向我们每位同学推荐了《三字经》这部经典。《三字经》可谓是家喻户晓,上到70岁的老人,下到几岁的孩子,都能背上几句。你们会背吗?这样吧,我一句,你们一句。
师生接背:
那关于《三字经》这部书,你知道哪些呢?(作者、书的内容等)
师随机评价,简介《三字经》:
《三字经》流传到现在,已经八百多年了,版本可多了。虽然版本有所不同,但主要结构都没有改变。全书虽只有一千多个字,但内容非常丰富,其中包括了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道德、名人故事等各方面的信息。《三字经》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财富。专家们对《三字经》也非常推崇,他们说三字经是“千古一奇书”,如今,《三字经》被翻译成好几个国家的文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有意思的是,我们浙江和广东两省还为《三字经》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起了争执。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走进这部奇书,读读《三字经》。
二、读《三字经》,讲人文故事
1、《三字经》这本书让我们认识了很多名人,而且这些名人的故事也已经成为千古佳话。能不能告诉大家,你从《三字经里》认识了哪些人?
指名学生说。
2、相信你一定知道这些人——这些句子中讲到的人你熟悉吗?你知道他们的故事吗?(学生讲故事)
出示填空:
_____?_,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zhù)。(做父母的真是用心良苦啊,听了你的故事,我知道了孟子之所以能成为大学问家,跟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
_____?_,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这就是那个成语“五子登科”的出处呢。)
_____?_,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真是个有孝心的孩子,百善孝为先,孝顺父母是做人的准则。)
_____?_,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我想问问孔融,你怎么会这么做呢?能友爱兄长、友善对人,也会感受到他人的温暖的。)
3、让我们再读读他们的故事。指导读。
书可以怎样读呢?指导配乐个性化朗读。齐读。
4、小结:读《三字经》,让我们了解了许多名人故事。这些名人故事都是在告诉我们如何学会处事做人。相信你们读了之后,一定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三、读《三字经》,学史地知识
说《三字经》是一部奇书,不仅让我们知道了那么多名人故事,而且,我们读三字经,还可以从中读到各种各样的知识。
1、出示片断:
(1)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2)稻粱菽(shū),麦黍(shǔ)稷(jì)。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shǐ)。此六畜,人所饲。
2、这里有好多的生字,你能读准吗?自己读一读。指名读。齐读(有滋有味地读一读)读得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3、了解知识:
这两段话里,藏着许多知识呢,接下来我们分两队进行PK,问题的答案都在这两段话里面,好好地读一读,读完还可以与同桌议议。
宣布比赛规则:分两队竞答,答对一题得十分,答错就给对方加上十分。答题之后,再为对方选题。给对方选题的时候要有礼貌,“请问,什么是~~?”
比赛之前,咱们先来热热身,用朗读来给自己鼓鼓劲,看哪一队士气更旺。(两队读课文,比谁声音洪亮精神饱满。)胜者决定自己先答还是先给对方选题。
比赛过程中随时点拨知识要点:
什么叫三才?什么叫三光?(天空中有日月星辰以及雷、电、风、雨,大地有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鱼虫百兽,而我们人又是万物之灵。)
三纲?(君王与臣子的言行要合乎义理,父母子女之间相亲相爱,夫妻之间和顺相处。这跟我们现在提倡的构建合谐社会的做法不谋而合哪。)
四时?(春去夏来,秋去冬来,如此循环往复,永不停止。)
四方?(东、南、西、北,这叫作“四方”,猜猜,老师由这想到了了什么?提示我们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我们的祖先最早用铁发明了“罗盘”,也就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从而使确定方位变得十分简便,尤其在航海中指南针的作用太大了。我们的老祖宗真了不起。)
五行?(金木水火土,这五行可真复杂,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推算出来的,真了不起。现在知道闰土名字的来历吗?)
六谷?(稻粱菽麦黍稷,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五谷杂粮,这些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食品。)
六畜?(马牛羊鸡犬豕,这所谓豕的是什么东西呀?)
4、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一下子知道了这么多知识。知识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看来我们很有必要把这两段含金量极高的话背下来。
试背,指名背(老师学生合作背,生生合作背),齐背。(不能背的可以跟着读。)
这些知识还比较浅显易懂,《三字经》里还有更多的知识,等着我们去发现。
四、读《三字经》,明勤学道理
1、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奋好学的民族,至今流传着许多名人勤奋好学的故事。请仔细看图,你知道图上说的是谁的什么事呢?
逐一出示名人勤奋读书图片,请学生说故事。
(路温舒披蒲编、车胤囊萤、孙康映雪、孙敬悬梁、苏秦刺骨)
师随时点评引导:哪一点令你特别受感动?
车胤囊萤:就着萤火虫的光看书,能看清吗?(这样微弱的亮光,看书时间一久就会眼睛发酸,甚至会头昏脑胀的。)
孙康映雪:他不冷吗?(天寒地冻,别说跑到屋外边了,即使在屋里头也是很冷的,连买灯油的钱都没有,哪来别的取暖的东西呢?)多冷啊!得受多大的罪啊!可没有苦,哪来的甜呢?
路温舒编席抄书:为了读书,真是绞尽脑汁。
孙敬悬梁:这倒真是一个克服困意的好方法。可惜我们男孩子没有机会了,老师倒是可以一试,女孩子也可以试试哦。
苏秦刺股:那是尖锐的锥子啊,疼吗?
2、这么多感人的故事,老祖宗用了最精练的语言,记录在《三字经》里。你能找到这些句子吗?(出示)
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头悬梁,锥(zhuī)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chuò)。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自由读。在这些话里,找到刚才我们讲的故事了吗?还有什么故事没有讲过?你知道吗?
学生不了解的故事点击课件,听录音。
没有书读,就借来抄在蒲席上,刻在竹简上;没有灯油,就抓萤火虫照明,就着雪光读书;读书困了,头悬梁锥刺股,不惜伤害自己的身体;没有时间读书,就在打柴、放牛的间隙,利用一切时间读书。他们的故事感动、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怀着这份感动,带着这份敬佩,我们再来读读他们的故事。(齐读。)
3、如今我们不再需要囊萤映雪,也不用学悬梁刺股,这样的方法显然已经过时了,但什么是永不过时的呢?(勤奋学习的精神)
学生交流。
4、同学们说得真好,虽然表达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声音是一样的,那就是珍惜时间,勤奋学习。老师这儿要送你们一份礼物,借用《三字经》中的两句金玉良言送给你们。
“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指名读。齐读。
五、背诵经典
结语: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近经典,读了《三字经》的部分内容。虽然只是部分,但却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三字经》真是一个丰富的宝藏,有那么多的史地知识,那么多名人故事,那么多教育我们为人处事的深刻道理。正如专家评价的那样,《三字经》真是“千古一奇书”,值得我们去看,去想,去品味,去研究,最好能够背下来。
触摸经典 走近历史
——《三字经》教学设计一例
教学目的: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牢记历史,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上学期我们学了《孔子拜师》一课,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为我们后人留下了一部经典著作,给了我们许多深刻的启发,尤其是学习方面,更是留下了几句流芳百世的名言,请问,这本书名称是什么?(《论语》)你能否背上几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希望同学们能像孔子说的一样,学习才能更加扎实,长久。
2、在我国古代的经典著作中,《三字经》占了一席重要的地位,而且当中涉及的知识非常广,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三字经》中,去触摸感受一下中国古代的历史。
二、学习第六节上半段
1、出示幻灯片:经既明......及老庄。
2、全班齐读。
3、学生自读理解。
4、同桌互相讨论。
5、自由回答。
6、教师插讲(幻灯片出示):《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六经》——《诗》《书》《易》《礼》《春秋》《乐》属于儒家经典;“五子”——荀子、扬子、文中子、老子、庄子(他们写的就称为“子书”)。
三、学习下半段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曾经说过一句话,“学习如同蜜蜂采蜜一样,必须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所以我们如果学了经书和子书后,就可以去学习史书,因此这下半段的第一句说“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幻灯出示)
(一)1、全班齐读。
2、请同学们大概说说意思。
(二)、出示幻灯:“自羲农……最长久”。
1、全班齐读。
2、个别读。
3、自由交流。
4、自由回答。
(三)接受挑战:
1、挑战第一关——文中知识关:在我们学习的这一段三字经中,隐含着许多知识,现在老师就来考考你(幻灯出示):(1)“三皇”是谁?(伏羲氏、神农氏、黄帝)(2)“二帝”指谁?(唐尧、虞舜)(3)“三王”指谁?(禹、汤、周文王)(4)家族天下从什么时候开始?(夏朝)
2、挑战第二关——文外知识关:(出示唐诗)
公子行
贯休
锦衣鲜华手擎鹘,
闲行气貌多轻忽。
稼穑艰难总不知,
五帝三王是何物。
问:“五帝三王”是指谁?(五帝:伏羲氏、神农氏、黄帝、唐尧、虞舜;三王:禹、汤、周文王)
3、你知道我们中华民族的后代为什么被称为“炎黄子孙”吗?(炎帝和黄帝的后人,同喝黄河水,又称龙的传人。教师顺插讲炎帝和黄帝的故事)
4、你听说过“大禹治水”故事吗?(插讲“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5、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什么朝代?(夏朝)
6、在周文王、周武王与商纣王发生的战争中,有一部神话小说就反映了这段故事,这部小说是什么呢?(封神演义)你知道其中的一些故事吗?(让学生说说这其中的一些故事,然后导出歇后语: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幻灯),再引出周朝江山八百年的传说)
(三)指导朗读、诵读
四、齐读全文、背诵
五、谈学后感受。
六、齐唱《历史朝代小曲》
(教师出示自作词作曲的歌让学生唱)
历史朝代小曲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两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
王朝至此完。
师小结:让我们牢记历史,振兴中华
七、布置作业:搜集秦朝到晋朝的历史资料,为下一课作准备。
(教学反思):
本教学把握《三字经》的特点,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及认知水平,设计了生动活泼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愉快中接受了新知,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从学习历史中,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感情。
其一、采用“挑战”的形式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两次“挑战”让学生从课本知识走向课外,实施了知识学习的迁移。其二、涉及的知识面广。有关于古代历史的人物,有关于古代传说的故事,有涉及小说,有涉及朝代,有歇后语的积累等。其三、以歌曲的形式让学生记住历史的朝代,可谓独具匠心。其四、以诵读促记忆。《三字经》顾名思义每字三句的形式,读起来朗朗上口,朗读时要指导学生把握读的节奏,便于学生记忆。
设计理念:将厚重的中华文化融入儿童的阅读理解过程之中,给儿童以浸润,给儿童以重染。
学情分析:《三字经》体现了文化的浸润,这是纯样的民族文化的浸润,不仅是对具体文字的感受,更是对中华文明的感知,对中华民族气节的启蒙教育。其中的道理就在孩子们身边,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就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与成长,发展过程中。
教学内容:《三字经》中“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两句。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三字经》,体会和理解《三字经》中积极的道理,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激发学生阅读中华经典的兴趣,培养学生感悟经典内容的能力。
2、初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通过本课,使学生明白读书学习对我们人生的重要性,要打好坚实地知识根底,长大后才能为社会做出应有贡献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训练为主,做到参与面广;加强诵读,说勤学成才的故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初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明白勤学好问、有所作为,人生才有意义的道理。
教学准备: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揭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三字经》吗?
《三字经》是学习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儿童启蒙读物,它源于南宋,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了。它三字一句的韵文非常容易记忆,内容包括传统教育,历史、地理、天文,伦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现在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它是我国古代对孩子进行论理道德教育的书籍,现在被世界儿童运用,你们自豪不?其实上学期要求我们学习的读读背背里就有一篇关于论理道德教育的内容,你们还记得吗?(一起背)(羊跪乳,鸦反 哺……德有伤,贻亲羞)谁能说说讲的是什么意思?
你们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吗?这段故事就来源于三字经里的“昔孟母,择邻处”意思是从前的孟母为了儿子有个能有出息,选择合适环境的事。其实你们的父母为了你们能够成才,给你们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受再多的苦也心甘情愿,我们作为儿女,应该感谢父母为我们提供这么好的条件,更加 发奋读书。因此,我们应该学会感恩,爱亲人、孝敬父母。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段关于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有帮助的《三字经》。
二、新授感悟
1、出示《三字经》中“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两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不认识的字词,并将这两句话读正确、流利、通顺。
2、学生自主识字,“允、籍”
3、老师配乐朗读《三字经》。
4、指名读。同桌读、小组读、全班齐读。
5、师生共同解释这两句三字经的含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小时候不想念书,到了二十七岁的时候,才开始下决心努力学习,后来成了大学问家。像苏洵上了年纪,才后悔当初没好好读书,而我们年纪轻轻,更应该把握大好时光,发奋读书,才不至于将来后悔。)
6、教师读故事:苏老泉发愤读书
7、以小组为单位质疑,讨论、交流:
(1)为什么苏老泉到了27岁还要用功读书?
(2)要想将来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小时候就要怎么样?
8、请学生思考问题:
(1)苏老泉27岁才用功读书,你觉得他做得对还是不对?
(2)试着想一想:年岁大的人还要不要学习新知识?(苏老泉到了二十七岁才省悟到读书的重要性。我们年纪轻轻,现在开始用功是绝对来得及的。要认识到读书学习对我们人生的重要性,要打好坚实地知识根底,长大以后才能为社会做出应有贡献。)
(3)从中你得到什么启发?(教育对于人的成长有很重要的作用,后天教育及时,方法得当,也可使儿童成为有用之才)
9、配乐集体齐读
10、指导学生背诵
三、扩展活动:
《三字经》里还有好多关于指导教育学习的内容,老师让你们自己搜集,你们找了没有?谁能把你喜欢的《三字经》内容和大家交流一下。可以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可以是小品,可以是绘画, 也可以用完整的话说给老师和同学们听,或者讲其中故事也可以。课后反思
(一)、《三字经》是我校的校本课程。它讲述了很多事情,有孟母三迁等典故,有南宋前各个朝代的变迁,还有许多诸如孔融一类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每次诵读我都沉浸在一个个虽短小不易懂但十分有趣而有意义的世界里,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相关的画面。《三字经》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留给现代人的闪闪发光的星星,映着那如太阳般灿烂的中国古代历史,在我们混沌的内心散发出强烈的光!它犹如启明星,我们智慧的光辉也终将散发光芒!
我校的国学教育,为学生开创了五彩的诵读天地,孩子们走进了中华古典诗文,走进了与语文相关的课外读物,走进了体现具有自我个性的阅读世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志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博大胸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矢志不渝的`探索精神……民族精神的一切一切,在孩子与诗文的对话之中融入心灵深处,成为孩子生命的一部分。
浓郁的书香气息,让学生处处感受到诗文的陶冶。“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这是我校长期坚持发展的方向,这必会更有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人文精神的弘扬,以“经典”为教材,以“活动”为纽带,通过多种活动,引导学生们诵读中华经典诗文,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基。
事实证明,经文诵读恰恰把学生带入了传统的文化氛围,学生在一遍遍、一篇篇的古典经文诵读中感受了古文化的博大精深、深邃意远,兴趣渐生,之乎者也,古训在前,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自然约束了自己的行为,倾向于学习,心灵又得到洗礼和震撼。
(二)、课前我积极准备,查阅了一些的资料,丰富自己的相关知识,以应对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各种疑问,并力争课堂教学上有一定的突破;课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首先,我从什么是《三字经》引入,激发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探究欲望,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其次,在课堂上注重学生品德教育,从“孟母三迁”的故事,启发学生:每个父母为了儿女能够成才,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受再多的苦也心甘情愿;作为儿女,应该感谢父母为我们提供这么好的条件,更加发奋读书。第三,在课堂上使用配乐朗读不仅活跃了气氛,更使同学们感受到了中国古典音乐和古典文化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轻松的背下所学内容,得到教育。
总之,本次课堂上,学生兴趣很高,课堂气氛活跃,他们能很快地掌握所学的内容,大部分学生都会初步背诵,教学目的达到,课堂效果良好,但还出现一些问题,因为现在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了 许多的知识,课堂上随时会提出各种问题,出现各种情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具 有灵活的课堂教育机智,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
三字经公开课上完了。我走出多功能教室,默默地走在通往办公室的露天长廊上。拐一个弯再上一层楼就是办公室了,我拖着疲惫的脚步走进去,在那张最凌乱的办公桌前颓然坐下来。桌上堆着一摞为上这节经典诵读课几日来搜集的资料——这些资料昨天还如盛夏的绿树红花般生机勃勃,现在却如被雷雨暴打的枯枝败叶似的耷拉着卷缩在桌的一角。办公室空无一人。
“在你的课堂上,我感觉到了飘扬的经典……”不知这位听课者是恭维还是什么?但这句话却像不远处高速公路上传来的呼啸声般在我空旷的心湖上荡开了一圈一圈涟漪。
上这节经典诵读课,其实我想很久了。最初是模模糊糊地想,毫无勇气地想,甚而至于在影影绰绰的梦中也偶有断断续续的闪念。有次区教研室的曹老师来学校检查教学工作课余转悠到我所教的低年级教室,不由也为稚拙醉人的三字经童音诵读声赞叹不已!——但我仍然没上诵读公开课。
任何事的发生都须仰仗“天时地利人和”罢,有一天早上学校领导赶来要我上一节三字经诵读课,我当时听了一愣,但细想想也不惊奇——自觉“成竹于胸”罢,刷刷几笔我就立马写好了备课草稿拿去给领导“审查”,但草草行事怎么可以呢?领导从头至尾又从尾至头看了又看,翻翻白眼不屑:这也叫“经典诵读课”?!……我面红耳赤,赶紧夹着尾巴拿着那几张草稿纸闷闷退回办公室。
经典诵读课到底该怎么上?从旭日东升到夕阳西下我苦思冥想仍然不得要领!十几年的教学经验,自觉已经形成了一贯的教学模式,“经典诵读”我虽向往已久,但苦于无高人指点,只因自小喜欢在故纸堆里翻拣罢了,前几年我就摸索着在实践了,用零头搭角堆积起来的“业余时间”让学生在经典中“绱佯”着……但凡此种种,也只是在池塘边徒然沾湿衣角罢了……今年,我就与香香合作在教室门口种下那些三字经树,我们学校的领导、老师也纷纷操戈而战(余事且待下回分解吧)。我的学生们对门口墙上那棵 “三字经树”的逐渐长大喜欢得不得了!现在,领导要我单独拿出两句上一节“三字经诵读”公开课,学习哪两句呢?——我不禁走到外面的阳台上,看到校门口的小学生正陆陆续续背着书包回家。有的家长来接孩子,一手递过一个鸡腿,一手帮孩子拿起书包扶着孩子回家了!——如今的小学生,是为什么而学习?为了应付考试,应付父母,应付老师?……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态度?——为什么不挑拣出三字经里面的一些学习问题来诵读呢?——蓦地,我的心像亮过闪电似的激奋起来,储备了很多的经典诵读质料像“砖瓦水泥”般刷刷刷蜂拥而来……《三字经》全文虽然分为六个部分,但全篇内容连贯,自始至终突出了“教之道,贵以专”这一主题,六个部分均是围绕这一主题的展开,体现了作者完整一贯的教育思想。第一部分谈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第二部分强调教育的内容和顺序,第三部分讲授基本的文化常识,第四部分介绍代表中国文化的重要经典和读书的次第。第五部分是中国通史纲要,第六部分谈勤奋刻苦——第六部分不是讲的是勤奋刻苦是接受教育的基础内容么?就在这里挑出两句来读读罢。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出示后,老师先率先融情范读、再跟读,指读,接龙读,男女对读,竞赛读,传悄悄话等形式激情引读、学生在情感渲染中被激发而跟读、默读、自读、比读,学生在读读背背的氛围中陶醉、快乐着。诵读着三字经,老师时不时说说悠远的历史,时不时辅以动画方式讲述勤学苦练的少年情怀……对于学生时常的顿悟,老师一会儿给孩子竖起大拇指,一会儿给他们投去赞赏的目光,读得好的人还可以赠以漂亮的贴花纸呀!师生济济一堂,“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低年级学生天性好动,喜欢嬉戏,玩耍,单纯的背诵恐怕很难让儿童接受。在平时的三字经教学中,我一般利用每节品德与生活课的课前五分钟时间,由学生轮流到黑板上写二到四句,由几位同学领读几遍,再由老师讲一个相关三字经故事。现在,差不多已经背诵有一半了。为巩固学生的背诵所得,基本上我每周还要拿出一点时间,把本周背诵的《三字经》内容再复习巩固一下,做到温故而知新。
我浮想联翩着,郑重其事地咬起笔重新写好教案,忐忑不安再拿去请领导“过目”。这次领导一边看一边咪咪笑着频频点头,不妥之处当然还有不少,她只是全神贯注在诵读教案的过渡处、教案的画龙点睛处点,为我一一做了语言上详尽的润饰。
……
终于上课了!《三字经》平时的诵读教学中,我是比较重视诵读的,也意识到“经典诵读”必须朗读指导,但总存在着这样那样一些问题:常常是学生朗读的遍数、人数不少,而且最终效果甚微;反思自己的课堂,我发现自己有时要求学生读出“喜悦的感情”、“赞美的语气”等,实际却只有朗读“要求”,没有朗读“指导”;实施朗读指导时,过分看重概念(如某个词语读重音,某个字拖长读等),孤立强调朗读技巧;朗读评议空泛(如学生评议同学朗读时只是说“他声音很响亮”、“他读得感情不够”等)……这节课,生动地展示了我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三字经的情景,记录了老师根据孩子喜欢的方式、方法,创设经典诵读的氛围,与孩子们同学、同乐的场面……“琅琅书声,朗朗乾坤”,我们的经典诵读就是应该将读书种子播撒到孩子的心田,让孩子在读书活动中茁壮成长,长成参天大树!——不是么?
我们学校的经典诵读教学有好几年了,我的经典之旅也有一年半载了!虽然当前也实在看不出孩子诵读经典有什么优越之处!但记得梅子涵先生曾经说过一位叫李利的作家,李利写过一首诗叫《点灯的人》。诗中写那个叫李利的人,每天在太阳落下后,就扛着梯子走来,把街灯点亮,于是,那些坐着喝茶的人,就又看见了柔和的光。作为小学老师,我其实很愿意像他说的那样,做一个点灯的人——把一本本耐人寻味的中外古今经典的书,带到孩子们面前,让他们兴致勃勃地诵读。——朦朦胧胧间,我想我们可能也就点亮了那盏让人长大、让人优秀的灯!
做操音乐铃响了,办公室也有教师逐渐进来,我的疲惫似乎稍许减缓了些。我摊开备课本,不仅正襟危坐重新工作起来。
(附:上面那节课我其实已经上完很久了,上面那篇小文仓促写就但一直搁置桌上。犹豫再三,还是发出来贻笑大方吧。)
篇10:三字经阅读指导
诵读活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中华国学经典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内容博大精深。通过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熏陶,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做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少年君子,并推动“书香校园”、“书香班级”建设工作深入开展。
二、目的意义
1、传承中华文化。通过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初步学习、感悟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使小学生从阅读经典中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汲取民族精神的丰富营养,不断增强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与自信。
2、弘扬人文精神。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在诵读中提升境界、丰富内涵、开阔眼界、净化灵魂、启迪智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崇高志向、自强人格、诚信品质等,让中华民族智慧的精华引领学生的生命追求,促进和谐发展。
3、加强思想建设。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在学生心灵中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陶冶其性情,开启其智慧,让学生吸取不竭的精神营养。
4、推进素质教育。通过诵读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感受汉语语言的魅力,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爱好,打下扎实的文字功底,提高学习能力,为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三、诵读内容
一年级:《弟子规》
二年级:《三字经》
三至六年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小学生读本》
四、组织领导
1、领导小组
组 长:黎永丹
副组长:曾庆菊
组 员:马于雷 陈艳华 张 逵 余天兵 陈肖梅 李 敏
2、工作小组
组 长:马于雷
副组长:陈艳华 张 逵 余天兵 陈肖梅 李 敏
组 员:全体语文教师。
五、活动实施
1、时间及方式
(1)各班利用每周星期五早自习时间和单周的地方课时间诵读,采用教师带读、学生齐读、优生领读、学生自由诵背等多种形式,可表演,可吟诵,可配经典音乐读,学生自主选择。
(2)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要与学校《中国传统文化导读课题研究》课题的研究相结合,为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材料。可充分利用儿童节、校园读书节以及德育系列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经典诵读参与和展示的机会。
(3)引导、鼓励学生家长积极参与,开设“家庭经典时刻”,要求孩子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每天在孩子放学后、睡觉前,抽出一定时间,与孩子一起学习,家校合作,共同引导孩子进入国学的殿堂。
2、检查与考评
(1)每周五检查各班活动开展情况,做好记录,并在例会上将检查情况进行通报。
(2)每月组织一次检测,每次抽测部分学生,并评出优、良、合格、不合格等不同等次,同时将检测结果在例会上通报,学期末对检测成绩突出的班级和语文教师进行表彰和奖励。
(3)每学年组织一次考级活动(一、二年级学生参加),过关的学生,统一颁发等级证书。(考评等级:初级B等,《弟子规》 初级A等,《三字经》)
3、活动展示
(1)每学期举行一次全校性的国学知识竞赛,评出一、二、三等奖学生和优胜班级,颁发荣誉证书和奖状。
(2)每学年举行一次全校性国学经典诵读比赛。比赛的形式可多种多样,可以是大型集体诵读,也可以是情景剧表演、诗剧表演等小型展演。鼓励教师与学生同台展示,力争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展示的机会。
六、成果收集与资料整理
1、每学期将活动开展的情况进行总结、评比和表彰。
2、每学期对各种活动的原始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归档。
篇11:文言文阅读指导
文言文阅读指导
一、学法点拨
1.常见实词、虚词在文中含义和用法的理解
所谓“常见实词”,从词的出现频率上来讲,应指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从词义上看,考查的常用实词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所谓“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文言实词的复习可以注意三点:一是不要离开原文(语言环境)。二是不要离开课本,大家一定要牢固掌握三年来课内学过的文言实词,掌握它的常见含义、用法。三是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具体讲就是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
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要求同学们掌握的文言虚词有18个:而、乎、其、且、然、所、为、焉、也、以、矣、因、于、与、哉、则、者、之。
关于这18个文言虚词,同学们复习时首先应重新翻翻教材,看看课本上对每个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的归纳,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知识网,再用到具体文章中去就容易多了。
2.常见文言句式的理解
常见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句。
判断句的基本形式:①……者,……也;或:……者,……;或:……,……也;或:……者也。②用“乃”“为”“则”“即”“因”“皆”“是”“非”等词语表判断。③不用以上任何形式的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被动句的基本形式:①用“于”字表示;②用“见”“见……于……”“受……于……”表示;③用“为”“为……所……”“……为所……”表示;④用“被”表示;⑤不用以上字词,从意念上表示。宾语前置句的基本形式有: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③用“之”、“是”将宾语提前。成分省略句的基本形式有:①省略主语;②省略谓语或谓语动词;③省略宾语;④省略介词后的宾语;⑤省略介词“于”。
近几年高考命题对文言句式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对成分省略句的理解,如高考北京卷第14题。
3.文中句子的理解与翻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即:原文字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据。例如:
原句:郑 人使我 掌 其 北门之 管。
│ │││ │ │ │ │ │
译句: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的北门的钥匙。
所谓意译就是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按原文表达的大意翻译。例如:
原句: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译句:(张衡)到职工作三年,给朝廷上书,请求退职回家。
为了准确表达文意,对原句中红色词语没有直译,而是运用了意译的方法。
翻译的步骤,大致可以这样进行:通读全文,把握大意。通读全句,标注要点。按照词序,对应翻译。调整语序,符合规范。检查校正,以防误译。
4.文中信息的分析与筛选
首先要理解阅读材料的文意,在读懂弄通的基础上,捕捉重要的语言信息。就文意定句意,就句意定词义,由整体到个别,再由个别到整体,分析综合,反复深化。
如20高考全国卷第13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裴矩“佞于隋”和“忠于唐”的一组是
A.①令三市店肆皆设帷帐,盛酒食 ②此人受赂,诚合重诛
B.①凡所陈奏,……矩辄以闻 ②陛下……恐非导德齐礼之义
C.①每遇人尽礼,……皆得其欢心 ②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D.①矩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 ②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
此题是考查对文中信息的分析与筛选。答案项为B。A项中第二句只是裴矩强调该罪犯的罪行,C项中第一句是裴矩为人乖张之道,D项是太宗对裴矩敢于讽谏行为的称赞。都不符合题意。
5.文章内容的归纳,中心的概括
这是考查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归纳根据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并进行综合的判断或推理的能力。
如年高考全国卷第14题: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裴矩自幼而孤,在伯父身边长大,由于博学而很早知名。隋文帝、炀帝都十分赏识他,委以要职;炀帝更因他熟悉西域风土民情,经常向他咨询西方之事。
B.裴矩工于心计,投炀帝之所好,为向戎狄夸耀强盛,建议作奇技、杂戏于洛邑,又热情款待以笼络其心;尽管“夷人有识者”对此不以为然,但深得炀帝欢心。
C.义兵入关之后,裴矩向炀帝献计,主张当即平定,以免错失良机;又见天下将乱,为全身远祸计,对人尽皆礼遇,对炀帝更是“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
D.唐太宗是开明的君王,但难免有失误,他先以行贿试探,后又欲诛受贿之人;裴矩直言谏劝,认为是诌人以罪,不合礼义,使太宗收回成命,并受到高度赞扬。
此题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归纳,对中心的概括。答案项为C。C项裴矩向炀帝献技错误,原文是炀帝询问裴矩方略。
6.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与概括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实际上是对文章表达的思想倾向的评析。文章的思想倾向主要通过作者对文中所述事件的认识,所写人物的`态度,所论道理的判断及主旨寓意的评价来表现。
如2003年高考全国卷第15题:
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司马光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史家的眼光,评价唐太宗能够从善如流,隋炀帝则爱好面谀逢迎。
B.强调“表动则景随”,裴矩由隋入唐后,其品性也由卑下而趋于高尚。
C.借用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的事例,说明君王表率作用的重要性。
D.启示后世君王,治国时应当注意从裴矩的变化过程中吸取经验教训。
此题是考查对文中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与概括。答案项为B。司马光说,“裴矩佞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愿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为直言,则佞化为忠”就是强调裴矩之变非裴之变而是君王之功。司马光在本段中主要强调一方面(表动)而非双方面(即表动则影随)。
二、习题讲解
[习题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智伯率韩、魏二国伐赵。围晋阳,决晋水而灌之。城下缘木而处,县釜而炊。襄子谓张孟谈曰:“城中力已尽,粮食匮乏,大夫病,为之奈何?“张孟谈曰:“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乃见韩、魏之君,说之曰:“臣闻之,唇亡而齿寒。今智伯率二君而伐赵,赵将亡 矣。赵亡则君之次矣。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二君曰:“智伯之为人也, 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为之奈何?“张孟谈曰:“言出君之口,入臣之耳,人孰知之者乎?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图之。“二君乃与张孟谈阴 谋,与之期。张孟谈乃报襄子。至其日之夜,赵氏将杀其守堤之吏,决水灌智伯。智伯军救水而乱。朝、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杀其身而三分其国。襄子乃赏有功者,而高赫为赏首。群臣请曰:“晋阳之存,张孟谈之功 也。而赫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围也,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群臣 无不有骄侮之心者,唯赫不失君臣之礼,吾是以先之。“由此观之,义者,人之 大本也,虽有战胜存亡之功,不如行义之隆。故君子曰:“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1.对下列各句中红色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城下缘木而处 缘:沿着
B. 无为贵智士 贵:尊重
C. 不如行义之隆 隆:高尚
D. 美行可以加人 加:超过
2.下列句子中红色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
B. 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
C. 城中力已尽,粮食匮乏
D. 有战胜存亡之功
3.下列各组句子中,红色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B. 乃见韩、魏之君,说之曰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C. 吾是以先之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D. 赵亡则君为之次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4.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张孟谈胆识谋略的一组是( )
①晋阳之存,张孟谈之功也 ②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
③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④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
⑤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与之期 ⑥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A. ①②④B. ②③⑤ C. ①③⑥ D. ④⑤⑥
5.下列对原文的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智伯率韩、魏围困晋阳,赵形势危急,赵襄子找张孟谈问计。张孟谈提出了游说韩、魏,共谋对付智伯的计策。
B. 张孟谈先打消韩、魏二君的顾虑,再晓以利害,最终说服了韩、魏二君,为了三家共同的利益,联合起来打击智伯。
C. 赵氏掘开大堤,水淹智伯,韩、魏攻其两翼,赵襄子正面进攻,终于大败智伯的军队,杀死了他,并瓜分了他的土地。
D. 赵襄子赏有功之臣,首先奖赏
篇12:文言文阅读指导
文言文阅读指导
[作者] 胡刚/王兆生
[内容]
自1993年以后,实行“3+2”的高考题与传统的高考题相比,虽然有了较大变化,但就文言文阅读这一部分考查的内容、测试目标和命题的形式、难度几方面看,却相对稳定,变化不大。首先,从测试的内容看,1995年国家教委考试中心的《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科说明》中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这与国家教委1990年颁布的《语文教学大纲》对中学生学习文言文“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另外,从《考试说明》中提出的关于文言文阅读考查的五点具体要求(1.根据上下文正确解释常见实词的词义;2.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3.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4.能够正确地把握文意并进行初步的分析、评价;5.能够翻译成现代汉语)看,也与《语文教学大纲》和中学语文课本的教学内容相一致。再从近三年的高考试题中文言文阅读题的命题情况看,测试的目标着重考查的是能否读懂文章的内容,而不是简单的、表面的去考查文章的形式、表现手法。从命题的形式看,文言文阅读采用的均是选择题形式。从测试的知识点看,有字的读音,实词、虚词的理解,句子的翻译,全文内容的理解。从阅读材料的体裁看,文言文阅读的选材以记叙文为主,内容相对完整,语言规范,文笔上乘。从材料来源看,均选自课外。从难易程度看,都有一定难度,但仍属“浅易”范围,学生只要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水平,一般都能读懂。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在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中必须明确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虽然高考文言文的阅读材料来自课外,但考查的知识却源于课内,因此,我们还应以课本的文章作为训练阅读能力的基本材料,要把教材中的文言文读熟,有些段落和名句要熟读成诵,然后通过适当的课外文言文的阅读和练习,加强对文言文语言运用的规则和心理感知能力的培养,以提高文言文的整体阅读能力。2.知识是培养能力的基础,要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还必须注意把《考试说明》中要求的文言实词、常见的虚词以及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弄懂弄透,在联系上下文的语境和词语出现的位置以及彼此的关系来推断词义、理解句意上下功夫。3.高考文言文阅读还有一个应试解题的`思路问题。概括地说,就是如何有效地调动已知信息,讲究方法和技巧,准确地推断并正确地选择答案。高考试题中文言文阅读题的阅读材料对考生来说大多是陌生的,但其中的大部分词语都是中学课文中出现过的,所以总有相当一部分能看懂的词句。这些能看懂的词句,就是已知的信息。考生要想在自己原有的水平基础上尽可能的把题答得好一些,就必须具有善于根据已知信息去推断未知答案的技巧和能力。总而言之,依纲据本,牢固掌握课内学过的文言文基础知识,灵活运用已知信息去解决未知的问题,提高文言文的整体阅读能力,应该是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中贯穿于始终的指导思想。
那么,如何才能在复习中把这一指导思想有效地付诸实践呢?主要的应抓住下面几点。
一、要重视整体阅读,弄清文章大意。
近年来的文言文阅读试题一般是选以记叙为主的文言短文,采用选择题的形式从词义、句意等方面考查考生的阅读能力。在应试时,不少考生往往是急于对命题的个别的具体问题作浅层的思考,以祈迅速找到答案。结果往往是欲速则不达,效果不佳。我们认为,针对高考文言文阅读题的命题特点,首先应从整体阅读入手,先围绕选文写的是什么事(起因、发展、结果)、写的是什么人、这些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作者写这些内容的目的和动机是什么等问题来思考,然后根据这些已知和推知的信息,去准确地把握文章大意。有了这个基础,试题中的个别、具体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下面试以1995年的高考文言文阅读题作一个简要的例析。试题选文内容说的是郑善果的母亲教育儿子要为官清正,处理政事应剖断合理,千万不要妄加chēn@①怒、行事不允、骄逸堕业,以负荷忠臣之业的故事。郑母虽“年二十而寡”,但“性贤明,有节操”,且“博涉书史,通晓治方”,对儿子要求严格,教子讲究方法,不是粗暴的呵斥,也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她教子要为官清正,处理政事要剖断合理,是用郑善果父亲“在官清恪,未尝问私”,并且“以身徇国”的卓著业绩作为依据的。当郑善果觉得自己“封侯开国,位居三品,秩俸幸足”,母亲足可以坐享清福,而不必“恒自纺绩”至“夜分而寐”时,郑母又及时针对儿子的这一看似合情,其实是不知礼教的想法进行教育,“若堕业者,是为骄逸”,这样下去,也同样难以负荷忠臣之业。通过这系列思维过程,郑母两次教子的具体内容弄明白了,那么文章的大意就把握住了。这样,试题中考查的局部词语和句子在文中具体语境里应如何解释,该怎样翻译,就不难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了。如第13题要求比较两个“勤”字的意思。依据已先整体把握的文意,就可以知道,“如汝先君,忠勤之士也”是郑母第一次教子时,用郑善果的父亲的人品和业绩教育儿子时说的话,句子中的“勤”字意思是“勤勉”。而另一句“母何自勤如是邪”是郑善果看见母亲“恒自纺绩,夜分而寐”时,对母亲辛勤劳作表示关心的问话,这个“勤”在句中“勤劳”的意思就十分明显了。然后两个“勤”字再作比较,它们相同之处――“尽力地做或不断地做”这一相同意义就不难推断出来了。
二、高考文言文阅读中文言实词的考查与应试对策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高中各年级的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要求都提到要熟练地掌握和复习常见的文言实词,语文高考《考试说明》则把它作为文言考试的第一个考点,因而高考每年必考,且近年实行的“3+2”考试则更有逐渐加重之趋势。
中学生阅读文言文最主要的障碍是大量的实词,或者陌生,或者只能读其音而不能识其义。据统计,现行中学课本中文言实词达三千多个,其中常用词也有一千多。这些常用词分为三类:其中一类与现代汉语词义基本相同,如“逃未及远”“诗言志”中的“逃”、“诗”,便可用现代汉语去解释它们的古义;第二类词义简明,变化不大,一般容易掌握,比如“首”的几个义项“头”、“头领”、“首先”、“首端”、“自首”等都是我们较为熟悉的;第三类属于使用频率高、词义引申复杂、用法多,古今意义反差度大的实词,约有五百多个。比如“间”的义项便有十多种,有的还较为生疏。而这一类便是考生须着重掌握的。针对这个问题,在文言实词的复习与应考过程中,可采取如下对策。
1.把常见多义实词的若干义项,按本义――引申义关系排列成序,并收录课本例句,使之成为有内在联系的词义系统,这样可以简驭繁,减轻记忆负担。比如对“负”字归类:
①本义:背、驮。例:“悉使羸兵~草填之。”(《赤壁之战》)
以下为引申义:
②担负、承担。“宁许以~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蒙受。“~屈衔冤。”(《窦娥冤》)
④背靠着,依仗。“秦贪,~其强”。(同上②)
⑤违背,背弃。“誓天不相~。”(《孔雀东南飞》)
⑥对不起,辜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赵。”(同上②)
⑦失败。“故不战而强弱胜~已判矣。”(《六国论》)
在搜录积累过程中,首先应把高中语文课本所列的《文言常用实词表》中的340个实词先行归类,在课文中找出该词不同义项的例句。目前几年高考的文言阅读实词考试,每年均有直接从此表中选取的,如1991年考的“意”、“面”,1992年考查的“相”、“见”,1993年的“勤”、“胜”,1994年考查的“辟”、“市”、“亲”,1995年的“致”、“勤”、“分”、“奉”、“先”、“君”等。除了这340个词外,其他常见实词也不能放过,从少到多,逐步积累,掌握得多了,才能厚积而薄发,举一反三、应付自如。
2.加强对知识迁移能力的训练,培养灵活的解题应试技巧。考试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考生因不会灵活运用已学的实词来答题而失误。比如:1995年文言文阅读试题中考的一个词“夜分”,其中主要涉及到实词“分”的理解。这个词的本义为分开,如《出师表》:“今天下三分”,而“夜分”则应考虑是把夜晚的时间分
篇13:文言文阅读指导
文言文阅读指导
一、学法点拨
1.常见实词、虚词在文中含义和用法的理解
所谓“常见实词”,从词的出现频率上来讲,应指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从词义上看,考查的常用实词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所谓“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文言实词的复习可以注意三点:一是不要离开原文(语言环境)。二是不要离开课本,大家一定要牢固掌握三年来课内学过的文言实词,掌握它的常见含义、用法。三是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具体讲就是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
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要求同学们掌握的`文言虚词有18个:而、乎、其、且、然、所、为、焉、也、以、矣、因、于、与、哉、则、者、之。
关于这18个文言虚词,同学们复习时首先应重新翻翻教材,看看课本上对每个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的归纳,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知识网,再用到具体文章中去就容易多了。
2.常见文言句式的理解
常见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句。
判断句的基本形式:①……者,……也;或:……者,……;或:……,……也;或:……者也。②用“乃”“为”“则”“即”“因”“皆”“是”“非”等词语表判断。③不用以上任何形式的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被动句的基本形式:①用“于”字表示;②用“见”“见……于……”“受……于……”表示;③用“为”“为……所……”“……为所……”表示;④用“被”表示;⑤不用以上字词,从意念上表示。宾语前置句的基本形式有: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③用“之”、“是”将宾语提前。成分省略句的基本形式有:①省略主语;②省略谓语或谓语动词;③省略宾语;④省略介词后的宾语;⑤省略介词“于”。
近几年高考命题对文言句式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对成分省略句的理解,如高考北京卷第14题。
3.文中句子的理解与翻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即:原文字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据。例如:
原句:郑 人使我 掌 其 北门之 管。
│ │││ │ │ │ │ │
译句: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的北门的钥匙。
所谓意译就是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按原文表达的大意翻译。例如:
原句: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译句:(张衡)到职工作三年,给朝廷上书,请求退职回家。
为了准确表达文意,对原句中红色词语没有直译,而是运用了意译的方法。
翻译的步骤,大致可以这样进行:通读全文,把握大意。通读全句,标注要点。按照词序,对应翻译。调整语序,符合规范。检查校正,以防误译。
4.文中信息的分析与筛选
首先要理解阅读材料的文意,在读懂弄通的基础上,捕捉重要的语言信息。就文意定句意,就句意定词义,由整体到个别,再由个别到整体,分析综合,反复深化。
如20高考全国卷第13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裴矩“佞于隋”和“忠于唐”的一组是
A.①令三市店肆皆设帷帐,盛酒食 ②此人受赂,诚合重诛
B.①凡所陈奏,……矩辄以闻 ②陛下……恐非导德齐礼之义
C.①每遇人尽礼,……皆得其欢心 ②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D.①矩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 ②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
此题是考查对文中信息的分析与筛选。答案项为B。A项中第二句只是裴矩强调该罪犯的罪行,C项中第一句是裴矩为人乖张之道,D项是太宗对裴矩敢于讽谏行为的称赞。都不符合题意。
5.文章内容的归纳,中心的概括
这是考查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归纳根据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并进行综合的判断或推理的能力。
如年高考全国卷第14题: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裴矩自幼而孤,在伯父身边长大,由于博学而很早知名。隋文帝、炀帝都十分赏识他,委以要职;炀帝更因他熟悉西域风土民情,经常向他咨询西方之事。
B.裴矩工于心计,投炀帝之所好,为向戎狄夸耀强盛,建议作奇技、杂戏于洛邑,又热情款待以笼络其心;尽管“夷人有识者”对此不以为然,但深得炀帝欢心。
C.义兵入关之后,裴矩向炀帝献计,主张当即平定,以免错失良机;又见天下将乱,为全身远祸计,对人尽皆礼遇,对炀帝更是“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
D.唐太宗是开明的君王,但难免有失误,他先以行贿试探,后又欲诛受贿之人;裴矩直言谏劝,认为是诌人以罪,不合礼义,使太宗收回成命,并受到高度赞扬。
此题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归纳,对中心的概括。答案项为C。C项裴矩向炀帝献技错误,原文是炀帝询问裴矩方略。
6.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与概括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实际上是对文章表达的思想倾向的评析。文章的思想倾向主要通过作者对文中所述事件的认识,所写人物的态度,所论道理的判断及主旨寓意的评价来表现。
如2003年高考全国卷第15题:
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司马光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史家的眼光,评价唐太宗能够从善如流,隋炀帝则爱好面谀逢迎。
B.强调“表动则景随”,裴矩由隋入唐后,其品性也由卑下而趋于高尚。
C.借用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的事例,说明君王表率作用的重要性。
D.启示后世君王,治国时应当注意从裴矩的变化过程中吸取经验教训。
此题是考查对文中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与概括。答案项为B。司马光说,“裴矩佞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愿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为直言
篇14:《桃花源记》阅读指导
《桃花源记》阅读指导
[知识整理]
1、给加点字注音:
豁然开朗( huò ) 黄发垂髫( tiáo ) 便要还家(yāo ) 与外人间隔 (jiàn ) 语云( yù ) 诣太守( yì )
2、通假字:
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要同“邀”,邀请。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具同“俱”,详尽。
3、古今异义:
芳草鲜美: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味道好。 阡陌交通: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指运输业等。
无论魏晋: 无论:古义:不要说,要不必说。 今义:关联词,“不管”的意思。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指妻子一人。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文中成语]
(1)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形容由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里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
(3)无人问津:津:渡口。没有人来问渡口。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
(4)落英缤纷:落英:落花。缤纷:繁多凌乱的样子。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课文解析]
(1)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5)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 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8)虚构的目的是什么?
通过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9)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
(10)“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
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或:为了寄托美好理想,追求自由生活。
(11)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① 增添神秘色彩。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篇15:阅读学习方法指导学
阅读学习方法指导方法一:
(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1、文章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散文种类:(1)叙事散文(2)抒情散文 4、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5、小说种类: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6、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7、记叙文的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8、找主题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9、文眼:标题是“文眼”,统帅全文(新闻);有时交代主要人物、故事情节,有时交代主要事、物(“物”象征意义);有时还是“线索”。
10、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11、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 以写事为主的文章:
①.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②.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③.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
①、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②、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
③、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④、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
①、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 ②、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12、记叙的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答题套路:
如: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13、为文章拟标题: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14、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平叙(略)
15、语言特色:(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等)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语言(自然朴素或生动优美)如“……(摘录文章中的相关句子)”,它“……(适当地选入下面词库摘抄的语言)”。
例句:这篇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如“让人了却忧虑,悠游其中”、“拍打着你心底沉淀的情绪”、“攫走你紧紧扯在手里的轻愁”等,笔意超逸,清新隽美,富有诗意,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夏之绝句》) 注意: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一定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选用恰当的词语,切莫张冠李戴。
附:朴实自然的语言赏析词库: (1)、朴实无华
(2)、写得晶莹澄澈,明润无疵,如诗如画 (3)、言简意赅,清真雅洁,朴素自然 (4)、语言简洁,气势纵横 (5)、文字洗练,意境深邃
(6)、语言朴实活泼,节奏明快,上口顺耳 (7)、文辞畅达,沉静雅洁
(8)、平易省净的语言,运笔飘逸流动,设色素淡而隽永…… 生动优美的语言赏析词库: (1)、文笔凝练,刻画传神
(2)、细致传神的描绘,使行文摇曳多姿,富于变化,主题鲜明突出 (3)、含蓄隽永,耐人咀嚼,发人深思,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 (4)、笔意超逸,九曲回肠,有绘画的色彩美,也有诗的韵味美 (5)、汹涌豪迈的气垫,清丽隽永的风格,稳健深沉的笔触 (6)、血肉丰富,意蕴深刻语言深沉缠绵,感人肺腑 (7)、大笔泼墨,尽情挥洒 (8)、说理深刻,内容厚重
(9)、语言气垫壮阔,精练凝缩,激动人心 (10)、深婉隐约,耐人寻味
(11)、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撼人心扉 (12)行文起伏跌宕,含义深邃隽永……
16、写作手法及作用:(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开宗明义、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采用“XX”的手法,作者通过“……(文章相关内容)”使文章写得“……” 例句:这篇文章采用象征的手法作者通过对北方白杨树的赞颂,来赞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和团结向上的精神,它使文章意蕴含蓄,情感激越,作者的赞美之情藉此得到淋漓尽致的抒发。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衬托,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7、修辞方法及作用: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如“……(某一段话)”;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使(能)“……”(套修辞作用)
注意:在写作时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写,否则就会很空。 附: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5)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10)反语: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11)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18、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
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19、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20、分析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21、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22、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题套路:“XX”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①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②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篇16:阅读学习方法指导学
23、给文段拟题:
(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 (2)、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24、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25、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1、必须用第一人称;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26、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27、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
(1)划分段落、层次: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线索,可按时间或空间转换、事件的发生经过、内容的、表达方式变换或感情的变化逻辑关系(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来划分;借助文章中的过渡性的段落、句子和词语,表时间变化的语句,表地点转换的语句,还要注意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其中小说还可以按情节的四个环节来划分(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学会概括段意、层意。
概括段意、层意可采用下列方法:①抓文段的中心句。即用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②用概括法。即是用最简洁的文字说明各层写了什么或用文中现有的关键词自己组合成句来概括。③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的段落概括出联合段意。总之要求:完整、简洁、明确。 28、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
(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
(2)、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29、记叙文的人称: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即经过艺术加工的“我”。经过了虚构,就不是作者本人;把生活的真实的我记录下来,这就是作者本人。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2)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注意: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30、记叙文中的描写:记叙文中的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1)、人物描写又细分为:(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5)语言(对
话)描写(6)心理描写
另外,人物描写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2)、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5)、突出、深化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31、记叙文的提炼中心、主题: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32、记叙文中议论:记叙文中议论是以记叙为基础,对记叙的内容进行分析或评论。“叙”主体,“议”是附属成分,不可本末倒置:“议”是“叙”的自然发生,并不是强加上去的。“议”宜短不宜长,点到为止,不可以“议”代“叙”。
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作用:可起到承上启下;统领全文;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3、记叙文中抒情: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
间接抒情是指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方式。 注意:阅读散文时,要特别注意文章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特点。
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34、记叙文中的说明: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 35、记叙文中的过渡及照应。
(1)过渡:过渡是段落层次连接的桥梁。
要求:恰当、巧妙,能够使文章连贯、布局慎密、转承自然。 过渡时一般用词语、句子、段来过渡。
作用:过渡能在段与段、层次与层次之间起到纽带作用或穿针引线、承上启下、组织成篇的作用。 (2)照应:照应是指上下文之间的相互照顾和呼应,包括交代和照应两个方面。交代是对后面要表现的内容在前面适当地提示一下;照应是对前面提示的内容的回答。
照应可以分为:开头(起段)与题目的照应、开头与结尾的照应、前设悬念后有照应(即文章前后照应,或称:相互照应)、相同或相近的语句、段复迭式照应。 36、续写小说结尾。
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37、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2)、一般是往前找;
(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38、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2)、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 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
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
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39、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
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2)、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4)、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5)、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6)、调动知识的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联系(如理解选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文学典型、名句等);(7)、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8)、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 答题套路:
这一类型的题目它都会要求考生“谈谈你的看法”,“你认为……”只要符合文题要求,所谈内容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1)表达时最好要有标志性语言。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比如……”这样的标志性语言。先用“我认为……。”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2)、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给阅卷老师留下观点鲜明之感,而且给人以条理清楚,论证有力的良好印象。 (3)、表达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 (4)、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5)、语言要通顺,表达要流畅
阅读学习方法指导方法二:
议论文阅读技巧 一、论点(证明什么)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句子。论点一般是用判断句的形式表达的。
把握文章的论点。
中心论点1个(统帅分论点) ⑴明确:
分论点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 ⑵方法
从位置上找:Ⅰ标题;Ⅱ开篇;Ⅲ中间;Ⅳ结尾。 分析文章的论据。(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 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 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 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 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湖,归结出中心论点;
⑤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二、论据(用什么证明)
⑴论据的类型:①事实论据(举例后要总结,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②道理论据(引用名言要分析)。 ⑵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 ⑶次序安排(照应论点); ⑷判断论据能否证明论点; ⑸补充论据(要能证明论点)。 三、论证(怎样证明) ⑴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例证法)事实论据记叙 道理论证(引证法和说理)道理论据议论
对比论证(其本身也可以是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喻证法比喻 ⑵分析论证过程 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实,是否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 ③联系全文的结构,是否有总结。
⑶论证的完整性(答:使论证更加全面完整,避免产生误解) ⑷分析论证的作用:证明该段的论点。 四、议论文的结构
⑴一般形式:①引论(提出问题);②本论(分析问题);③结论(解决问题)。 ⑵类型
并列式:Ⅰ总分总;Ⅱ总分;Ⅲ分总。 递进式。
五、议论文的语言
⑴严密(修饰性、限制性的语言的运用); ⑵生动(成语、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⑶词序(从生活逻辑和上下文的照应上判断); ⑷句序(关联词语的使用,特别要注意递进关系)。 六、驳论文的阅读
⑴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⑵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用了那些道理和论据; ⑶由此,作者树立的正确的观点是什么? 说明文阅读技巧
一、掌握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一)、把握说明对象,分清说明对象是事物还是事理。 明确被说明事物的特征: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标志。 (二)、为了说明事物特征或说明事理,需要采用恰当的 二、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1.分类别: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2.下定义:使读者对概念有确切的了解。
3.作比较:用人们熟知的与所要说明的事物作比较,从而突出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4.举例子:可使读者对说明对象的特征获得具体认识。 5.打比方:可达到形象地说明事物的作用。 6.列数字:可以准确地说明事物。
7.配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地理解被说明的事物。 8.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三、说明要有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程序顺序是时间顺序的一种)、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文的顺序,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可以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 四、说明文的阅读还要注意结构。
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概说)——分(具体)”式、“总——分——总”式、“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等。
五、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准确性和多样性、灵活性并不矛盾,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由于说明对象和作者语言风格的不同,说明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或详尽;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趣。总之不拘一格
篇17:指导教师工作计划
一、 指导思想
以市、区各级教育工作会议的重要精神和《三个理念》为指导思想,探讨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以“五爱”为中心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二、目标
通过本册教材的教学,使学生知道尊敬老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
德,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使学生懂得幸福生活要靠劳动来创造,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做事要有责任心以及做人要诚实的道理;培养学生爱劳动、爱科学、爱集体的好思想,教育学生养成在学习上认真、踏实,不怕困难,在游戏、活动中守规则、讲安全,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不欺侮弱小,对外宾热情大方,有礼貌和不乱花钱等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8人,其中男生2人,女生6人。本班学生活动性强,所以在纪律方面还有待加强教育。总的来说,学生荣誉感较强,对班级的事情较关心。个别同学由于家人的宠爱,遇事斤斤计较,心理素质差,动不动掉眼泪,请家长出马,还须加强教育。
四、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14课,有66幅图。按德育目标分为11个教学单元:
第一单元进行尊敬师长的教育;第二、三课进行爱祖国的教育;第四、五课进行努力学习的教育;第六课进行热爱劳动的教育;第七课进行遵纪守法的教育;第八课进行文明礼貌教育;第九课进行团结友爱的教育;第十课进行热爱科学的教育;第十一课进行认真负责的教育;第十二、十三课进行诚实正直的教育;第十四课进行勤俭节约的教育。
本册教材是在二年级教育的基础上,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他们知识面的逐步扩大,道德认识水平的逐年提高的实际,进一步加强日常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培养,使他们逐步知道一些做人的基本道理。同时,加强爱祖国、爱科学、爱劳动等方面的教育。
本册教材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方式及道德认识的特点,课文坚持图文并茂,以具体形象,浅显易懂的故事为主体,把思想教育寓于故事之中,使学生易于理解,乐于接受。努力做到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五、教学进度
周次 教学内容 备注
1 第一课 毛泽东尊师
2 第二课 我是中国人
3 第三课 活着就是为了祖国
4 第四课 学习要踏实
5 国庆节
6 第五课 滴水穿石
7 第六课 劳动创造幸福
8 第七课 猴子渡河
9 第八课 中国小朋友真好
10 第九课 关心爱护弟妹
11 第十课 从小爱科学
12 第十一课 第十二块纱布
13 第十二课 做诚实的人
14 第十三课 在评选的时候
15 机动
16 第十四课 不乱话钱
17 复习
18 复习
19 考试
★ 教师帮带计划
★ 传帮带工作计划
★ 帮带年轻教师计划
【教师如何阅读指导范文(整理17篇)】相关文章:
班主任帮带工作计划2023-09-04
辅导青年教师的工作总结2023-10-15
生物教育实习总结2022-04-29
教师结对帮扶教研活动的发言稿2023-01-12
教师以老带新计划2022-12-27
教师以老带新的辅导计划2022-09-11
教师老带新总结亮点2022-05-07
青蓝结对个人计划2023-09-06
音乐教师老带新总结2023-03-22
小学语文教师实习报告总结2022-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