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原文翻译(精选9篇)由网友“贫苦中一朵玫瑰”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木兰花原文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篇1:木兰花原文翻译
木兰花原文翻译
《木兰花》
严仁
春风只在园西畔,
荠菜花繁胡蝶乱。
冰池晴绿照还空,
香径落红吹已断。
意长翻恨游丝短,
尽日相思罗带缓。
宝奁如月不欺人,
明日归来君试看。
赏析:
本词为一篇闺阁香奁之作,先景后情,轻婉回环。上片写景。以“春风”总领全词,“荠菜花”后,一句一景,以菜花之繁,蝴蝶之乱,冰池之绿,落红之残,组合成一幅暮春风光,而那双双“蝴蝶”翩翩乱飞,繁多而欢闹,反衬出思妇之孤单、冷寂;那残花“落红”,隐喻了思妇青春如落红般消逝,流露出相思无尽的怅惘。下片抒情。以“意长”二句写相思离愁之深长。“恨游丝短”,乃恨游丝不足以形容、表露自己深长的愁绪,看我尽日相思,衣带渐宽便是明证。“宝奁”二句承“罗带缓”而生发容颜憔悴之痛,以“明月”之镜不欺人,暗示思妇每日揽镜自照,眼看着面容日渐消瘦,内心苦况难言,也表现出思妇对其夫君“衣带渐宽终不悔”的诚挚和专一,只待“明日归来”,让夫君看一个真实无伪的我之心,我之情!
篇2:木兰花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原文: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近现代:毛泽东
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
译文:
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
满天白茫茫的一片,大军在雪中前进,心情更加迫切。头上是险峻高山,狂风漫卷红旗越过那险要关隘。
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
此行将要去往何处?赣江江畔风雪正迷乱。命令昨日已下达,十万工农武装就要直取吉安。
注释:
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
减字木兰花:词牌名。广昌:江西南丰县南,抚水上游西北岸。漫天:满天。情更迫:发表时原作“无翠柏”,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六三年十二月版《毛主席诗词》改为“情更迫”。大关:指险要关隘。
此行何去?赣(gàn)江风雪迷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
赣江:江名,位于长江以南、南岭以北西源章水出自广东省毗连江西南部的大庾岭。吉安:现为市,在江西中部,赣江西岸。
赏析:
上阕描写行军的场面。这首《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却是抑扬起伏,开篇就以漫天雪花为材,为整首词设置了异常广阔的背景,同时也为全篇定下了基调。在勾勒出这广阔的背景后,再转而写人,描绘出一幅雪中行军的图画。红军战士不畏严寒,顶风冒雪前进,“雪里行军情更迫”,军情紧急,风雪严寒,无疑增加了行军的困难,而红军战士完成任务的决心却更为强烈、迫切。起首这一句既写出了雪中行军时的自然环境,也显示了当时的军事形势和社会环境,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精神宛然可见。雪天行军,虽不乏雄心壮志,然结果如何呢?词人接下来并不顺接直写,反以形象之语转写他物。高山巍巍,矗立在眼前,又像横在人头上,似是道难以逾越的屏障,但是“风卷红旗过大关”,在此未直接写人,而写的是红旗,但是不难想见,真正过关者,人也,漫天飞雪中,伴随着狂风翻卷着红旗,红军战士就轻松地跨越了山上的古道雄关,困难虽大,然可一举迈过,丝毫不以为难,这是何等豪迈的气概!风雪严寒,凸显出环境形势之恶劣,也衬托出人的壮志豪情。这里虽未直接写人,实则借旗写人,以红旗来映照、表现广大工农红军勇往直前、顽强不屈的性格和不畏困难、坚忍不拔的精神,虚与实,直笔与侧写,写实与浪漫在此自然地融为一体。
下片则指明了此次行军的目的和方向。在描绘了漫天飞雪与风中红旗后,又用设问引起下文:“此行何处?”继而自答:“赣江风雪迷漫处。”答语并未明指此次行军的具体方向,而只是泛言滔滔赣江上的风雪迷漫之处。风雪茫茫,道路迢迢,似困难重重,崎岖难行,词之思致至此显得有些低沉、迷茫。但紧接着最后一句:“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明确点出此次部队出征的最终目标,又立时将情绪提起,语极平易,然力有千钧,让人仿佛看到千百万已被革命唤醒并组织起来的工农武装,正精神抖擞、信心百倍地奔赴战场,在他们面前,没有不可克服的困难,没有不可战胜的地方。词至此又完成了一个更大的起伏,先抑后扬,重点在后,使整篇的情感、气氛完全改观。
这首《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简洁平实,明白晓畅,同时又波澜起伏,抑扬有致,意象择取和遣词造句都匠心独运,精彩毕现。全篇于质实凝炼之中,寓深远宏大之意,洋溢着乐观的气氛,澎湃着昂扬的激情。词中也不避革命征途中的困难,让人在为广大工农武装不畏困难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信念所震撼、感染的同时,又分明体会到征途上的艰难险阻,感受到革命成功之不易。正如古人所云“君诗妙处吾能识,正在山程水驿中”(陆游《题庐陵萧彦毓秀才诗卷后》二首之二),好的诗文,取材于火热的生活,来自真切的感受,只要将身之所历,心之所感真实写出,毋须雕琢,自是佳作。这首小令取自革命征程中,自然地将豪情与现实、写实与浪漫紧密绾合,既有鼓舞人心的力量,又有持久的艺术魅力。
篇3:木兰花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原文:
减字木兰花·垂螺近额
宋代:张先
垂螺近额,走上红裀初趁拍。只恐轻飞,拟倩游丝惹住伊。
文鸳绣履,去似杨花尘不起。舞彻伊州,头上宫花颤未休。
译文:
垂螺近额,走上红裀初趁拍。只恐轻飞,拟倩游丝惹住伊。
一名梳着下垂近额角的螺形发髻的年轻舞女以轻快的脚步上场,随即按着音乐的节拍,在红地毯上翩跹起舞。这位舞女身轻如燕,急速飞转,像是要飞到天上去。真想让空中的游丝把她牵惹住。
文鸳绣履,去似杨花尘不起。舞彻伊州,头上宫花颤未休。
她穿着绣有文采鸳鸯的舞鞋在红地毯上轻快地旋转跳跃,一会儿节奏放慢,又像柳絮一样飘去,连一点灰尘也没有粘惹。一曲《伊州》奏完,舞蹈停止,而舞女头上的红花还在颤巍巍地摇晃不休。
注释:
垂螺(luó)近额,走上红裀(yīn)初趁拍。只恐轻飞,拟(nǐ)倩游丝惹住伊。
减字木兰花:原唐教坊曲,双调四十四字,与“木兰花”相比,前后片第一、三句各减三字,改为平仄韵互换格,每片两仄韵,两平韵。垂螺:古时女子的额饰。。裀:毯子。趁拍:合着节拍。轻飞:指善飞的禽鸟。
文鸳(yuān)绣履(lǚ),去似杨花尘不起。舞彻伊州,头上宫花颤(chàn)未休。
文鸳:即鸳鸯,以其羽毛华美,故称。杨花:指柳絮。伊州:曲调名,商调大曲。宫花:宫中特制的花,供装饰之用。
赏析:
上阕以舞女容貌领起,接续观众的反应来呈现舞女优美的舞姿;下阕承接上文,继续把视线聚焦在舞女的整体风貌上。词的语言古朴精练,不用典故,只是如实写来,但却层次分明,给人一种古雅淳厚的美感。
“垂螺近额,走上红褶初趁拍”,词以描写舞女起笔。“垂螺近额”描写舞女的发髻,下垂的螺形发髻已经接近额头了,而“垂螺”发型说明此舞女年龄很轻,尚作女孩妆容;“走上红锢初趁拍”,是描写舞女初上舞台的样子,这句写舞女快步走上红地毯,随着舞曲节拍翩然起舞。舞者在“红祸”上舞动出妖娆舞姿,观者在“红褶”下欣赏她曼妙的身影,不禁发出“只恐轻飞,拟倩游丝惹住伊”的叹息,只担心她轻飞起,像飞入空中一般,希望能用游丝去将她牵引住。舞女时上时下,时近时远,如空中的灵鸟,难以把握,观众被这样随性的舞姿吸引,只想用“游丝惹住伊”。词人由首句描写舞女,笔锋一转,转而去写观众的反应,从侧面烘托舞女轻盈的姿态。
上阕以舞女容貌领起,接续观众的反应来呈现舞女优美的舞姿;下阕承接上文,继续把视线聚焦在舞女的整体风貌上。
“文鸳绣履,去似杨花尘不起”,先正面描摹舞鞋,鸳鸯绣于鞋上,玲珑小巧;后以“杨花”比喻舞姿形象,跳跃旋转间,如杨花一般缥缈婀娜,不惹尘埃。其中,“尘不起”三字用得极为巧妙,以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最无章法的尘埃为比照对象,舞女在如此大幅度的舞蹈中竟能使“尘不起”,其轻盈灵巧的样子不言而喻。“舞彻《伊州》,头上宫花颤未休。”此句直接点明舞所伴之乐乃一曲《伊州》,一个“彻”字将舞女淋漓投入的姿态描画得入木三分。当音乐声息,舞步停歇后,舞女头上的宫花仍在不停颤动。“未休”一词作结,其“头上宫花颤”未停,其曼妙舞姿更加动人。
张先近观《伊州》曲中舞女姿色,统括其貌,轻盈至极,此词此舞,精妙绝伦,喟然叹矣。年轻的舞女,飘逸的舞姿,华美的舞台,八句词间尽括其中,笔调婉约,格调清雅,宛然似“余味绕梁,三日不绝”。
篇4:木兰花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原文:
木兰花令·宿造口闻夜雨寄子由才叔
宋代:苏轼
梧桐叶上三更雨。惊破梦魂无觅处。夜凉枕簟已知秋,更听寒蛩促机杼。
梦中历历来时路。犹在江亭醉歌舞。尊前必有问君人,为道别来心与绪。
译文:
梧桐叶上三更雨。惊破梦魂无觅处。夜凉枕簟已知秋,更听寒蛩促机杼。
三更时分,夜雨点洒在梧桐树叶上,那淅淅沥沥的雨声将我从好梦中惊醒,梦中场景再也找寻不到。睡在竹席上,感受到夜的微凉知道秋天已经来到,更是听到寒蛩不停地叫着,似乎在催促妇人快纺布。
梦中历历来时路。犹在江亭醉歌舞。尊前必有问君人,为道别来心与绪。
梦中来时的路是那么清晰地出现在眼前,我似乎还沉醉在江亭的歌舞之中。酒杯面前一定有询问你的人,是为了诉说离别之后的心绪。
注释:
梧桐叶上三更雨。惊破梦魂无觅(mì)处。夜凉枕簟(diàn)已知秋,更听寒蛩(qióng)促机杼(zhù)。
木兰花令:词牌名,双调,五十六字,七言八句,上、下片名四句三仄韵。造口:又名皂口,江西万安县西南六十里处,滨赣江。子由:作者弟弟苏辙之字。才叔:不详。三更:夜半十一时至翌晨一时,言夜深。无觅处:无地有可探寻。簟:竹席。蛩:蟋蟀,又名促织。促:催促。机杼:织布机与梭子,这里代指织布。
梦中历历来时路。犹在江亭醉歌舞。尊前必有问君人,为道别来心与绪。
历历:清楚明白。尊:通“樽”,酒杯。问君人:知心人问你。心与绪:心思、心事。
赏析:
这首词的上片写夜半惊魂,向弟弟子由袒露如秋凉之离情苦,下片为路途上的美好回忆。全词点化运用前人词句,巧妙传达了思弟之离情苦。寓情于景,于物有情;如夜凉知秋,如寒蛩促机;朴中见真,实中见情。然而,仍不免有“惊魂未定”,“岂谓天幸,得存此生”的余悸潜于词中。
上片写夜半惊魂,向子由袒露如秋凉之离情苦。词是从“梧桐叶上三更雨”写起的。他巧妙地点化运用了唐代温庭筠《更漏子》词来抒发其贬怨离情的。词是这样写的:“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无独有偶。也正是夜半三更,一场秋雨,惊破了东坡的梦魂。温说:“不道离情正苦”,作者说:“惊破梦魂无觅处”。除了“离情”,他眼前一切皆空。京都无处觅,“穷达”成幻影。
“夜凉枕覃已知秋,更听寒蛰促机抒。”名写秋凉,实写人凉。进一步从感觉上和听觉上渲染了他此时此地的凄凉心境。秋夜本来含有凉意,睡在竹床上更觉冰凉,感到大自然的寒秋到来了,人世间的寒秋到来了。然而,此时作者又产生了泰然心态,听到了一种特别亲切和谐的声音:“更听寒蛋促机杼。”东坡前往惠州,身不由己,处境苍凉。在此窘况下,他首先想到的竟然是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竟然如寒蛰那样催促着农妇早起织布。这是东坡爱民的可爱的品格。
下片,为路途上的美好回忆。在上半夜人睡时,“梦中历历来时路”。走这条遥远而漫长的路,要历经河北、河南、江苏,然后进人江西。一路风尘,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到达虔州,还在清江畔的歌舞亭里接受好友的宴饮享受。宴会虽小,可雄风不减当年。
“江亭醉歌舞”,“尊前”又遇知己人。“别来”不寻常,人人必有“心与绪”。三句不离行,仍是和友人话兄弟情、未竟业。最后一语,与上片最后一语照应,如出一辙,实为作者出世思想的进一步升华。时至暮年,作者仍壮心不已,诚为可贵。
篇5:木兰花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原文:
木兰花·燕鸿过后莺归去
宋代:晏殊
燕鸿过后莺归去,细算浮生千万绪。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
闻琴解佩神仙侣,挽断罗衣留不住。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
译文:
燕鸿过后莺归去,细算浮生千万绪。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
鸿鹄春燕已飞走,黄莺随后也归去。这些可爱的鸟儿,一个个与我分离。仔细寻思起来,人生漂浮不定,千头万绪。莺歌燕舞的春景,像梦幻般没有几时,便如同秋云那样散去,再也难以寻觅她的影踪。
闻琴解佩神仙侣,挽断罗衣留不住。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
像卓文君那样闻琴而知音,像汉水江妃那样温柔多情,遇到郑交甫解佩相赠,这样的神仙般的伴侣早已离我而去,即使挽断她们绫罗的衣裙,也不能留住她们的倩影。劝你不要再孤独的做一个清醒明白的人了,大家都在花前喝个烂醉如泥才是最好的。
注释:
燕鸿过后莺(yīng)归去,细算浮生千万绪。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mì)处。
浮生:谓人生漂浮不定。春梦:喻好景不长。
闻琴解佩神仙侣,挽断罗衣留不住。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
闻琴:据《史记》载:文君新寡,司马相如于夜以琴挑之,文君遂与相如私奔。解佩:据刘向《列仙传》载:郑交甫行汉水之滨,遇二美女而悦之,二女便解下玉佩相赠。独醒人:仅有的清醒的人。
赏析:
这首词借青春和爱情的消失,感慨美好生活的无常,细腻含蓄而婉转地表达了作者的复杂情感。这是一首优美动人而有寓有深意的词作,为晏殊词的另类作品。
起句“燕鸿过后莺归去”写春光消逝:燕子春天自南方来,鸿雁春天往北方飞,黄莺逢春而鸣,这些禽鸟按季节该来的来了,该去的也去了,那春光也来过又走了。这里写的是莺语燕飞的春归时候,恰逢莺燕都稀,更觉怅惘。“莺燕”,兼以喻人,春光易逝,美人相继散去,美好的年华与美好的爱情都不能长保,怎不让人感慨万千。“细算浮生千万绪”一句从客观转到主观,说对着上述现象,千头万绪,细细盘算,使人不能不正视的,正是人生若水面浮萍之暂起,这两句前后相承,又很自然地引出下面两句:“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这两句改用白居易《花非花》词句“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但旨意不同。作者此处写的是对于整个人生问题的思考,他把美好的年华、爱情与春梦的短长相比较,把亲爱的人的聚难散易与秋云的留、逝相对照,内涵广阔,感慨深沉。
下片“闻琴解佩神仙侣,挽断罗衣留不住。”两句写失去美好爱情的旧事,是对上片感慨的具体申述,又是产生上片感慨的主要因素,这样使上下片的关系交互钩连,自然过渡。“闻琴”,指汉代的卓文君,她闻司马相如弹琴而爱慕他:“解佩”,指传说中的神女,曾解玉佩赠给情人。这两句是说象卓文君、神女这样的神仙伴侣要离开,挽断她们的罗衣也无法留住。随后作者激动地呼出:“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意思是劝人要趁好花尚开的时候,花间痛饮消愁。这是受到重大刺激的反应,是对失去美与爱的更大的痛心。联系晏殊的生平看,他写这件事,应该是别有寄托,非真写男女诀别。公元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晏殊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兼枢密使,握军政大权。其时,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副宰相),韩琦、富弼为枢密副使,欧阳修、蔡襄为谏官,人才济济,盛极一时。可惜宋仁宗不能果断明察,又听信反对派的攻击之言,则韩琦先被放出为外官,范仲淹、富弼、欧阳修也相继外放,晏殊则罢相。对于贤才相继离开朝廷,晏殊不能不痛心,他把他们的被贬,比作“挽断罗衣”而留不住的“神仙侣”。不宜“独醒”、只宜“烂醉”,当是一种愤慨之声。
此词化用前人的诗句,信手拈来,自然贴切。词中的复杂的思想,反映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和襟怀。
篇6:木兰花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原文:
减字木兰花·春情
宋代:王安国
画桥流水,雨湿落红飞不起。月破黄昏,帘里馀香马上闻。
徘徊不语,今夜梦魂何处去。不似垂杨,犹解飞花入洞房。
译文:
画桥流水,雨湿落红飞不起。月破黄昏,帘里馀香马上闻。
美丽的小桥下,流水潺潺,花瓣被雨淋湿,沾在地上。黄昏过去,月亮升起来了,在马上还闻到帘里的余香。
徘徊不语,今夜梦魂何处去。不似垂杨,犹解飞花入洞房。
独个儿默默地徘徊在堂前院里,今夜我的梦魂将追到什么地方?他呵,怎够不上垂杨那样多情?垂杨还懂得让花絮飞入我洞房。
注释:
画桥流水,雨湿落红飞不起。月破黄昏,帘里馀(yú)香马上闻。
画桥:饰有花纹、图案的小桥。落红:落花。月破黄昏:谓月光穿透黄昏时的雾霭。余香:指女子使用的脂粉香味,这里代指人。
徘(pái)徊(huái)不语,今夜梦魂何处去。不似垂杨,犹解飞花入洞房。
徘徊:来回走动。犹解:还能懂得。解,能够,会。洞房:幽深的居室。
赏析:
以“春情”为题的词作,大抵写闺中女子当春怀人的思绪,王安国这首小令却是写一个男子在暮春时节对一位女子的思而不见、爱而不得的愁情,内容与贺铸的《青玉案》相仿。贺作另有寄托,此词有无别的寓意尚难确定。
首句点女子居处建筑的精致华美、环境的清静幽雅。居处如此令人神往,则伊人芳姿倩影之使人倾慕难忘自不待言。这一句借物写人,是男主人公情感变化的基点。
次句交代气候、时令。春尽花残,惜花人情已不堪,更何况急雨劲风又摧花!“飞不起”三字暗写雨势的猛恶,展现残红“零落成泥碾作尘”的凄凉景象,暗喻主人公的心境也如落红沾雨般沉重暗淡。这种心境源于伊人倩影的悄然杳去。
第三句写时间。从黄昏到月出,主人公在一片迷濛的景象里长时间伫留不去,足见他对女子的痴情。
第四句依照情感变化的规律采用顺延笔法,写主人公由痴情向迷离恍惚深化的情态,揭示他内心由极度爱慕而升华的思而不见的惆怅之情。“余香”二字饶有韵味,既含蓄地画出伊人“芳窬散麝、色茂开莲”的风致容颜,又绰约地显露池中明镜悬倩影、屋里衣香胜如花的境界。这一句完满地收结了上片,又为下片的状态抒情蓄势张本。换头言近旨远,写人物情态,现主人公形象。“徘徊”是痴情的延续,“不语”是惆怅的外露。两者相辅相成,愈显得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下片第二句用设问句申足上句,并从反面展示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何处去”不是无处可去,恰恰是去向杳若黄鹤的伊人处。采用反面运笔的方法,用得好时,能深化作品的层次。这里的反面运笔,很成功地突出了主人公魂牵梦绕的焦点。然而,梦魂飞近伊人身,只是主人公的主观想象和美好企望,现实却是香歇人去,光沉响绝,只有自身踯躅路旁,吊影惭魂。歇拍两句以杨花有幸反衬人物的无缘,正是主人公在这种现实处境中的自怨自叹。
以上的简析,只是按照词语的措置顺序作出的。其实,如按照主人公感情变化的脉络去寻求端倪,很难分清事由的前因后果,时间的迟早先后。因为词中写景抒情逞回旋吞吐的态势,前后句、上下片往往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或相反相成,引发难分。所有这一切,都基于主人公目睹伊人之后由爱慕而兴起的思而不见、爱而不得的愁情。
篇7:木兰花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原文:
减字木兰花·花
宋代:苏轼
玉房金蕊,宜在玉人纤手里。淡月朦胧,更有微微弄袖风。
温香熟美,醉慢云鬟垂两耳。多谢春工,不是花红是玉红。
译文:
玉房金蕊,宜在玉人纤手里。淡月朦胧,更有微微弄袖风。
黄金的花蕊开绽在红色如玉的花房,恰好放在美人的柔细的手里。朦胧的月亮月光淡淡,时不时吹起微风来卷起美人的衣袖。
温香熟美,醉慢云鬟垂两耳。多谢春工,不是花红是玉红。
柔和清淡的风中,美女似有醉意般酣然入睡,很熟很香,悄悄的,高耸的发髻垂到两只耳朵下了。谢谢春姑娘的巧夺天工,不像是花般的红艳,更像是美人肌肤透出的红。
注释:
玉房金蕊(ruǐ),宜在玉人纤手里。淡月朦(méng)胧(lóng),更有微微弄袖风。
玉房:花的子房的美称。金蕊:金色的蕊。白居易《牡丹芳》 诗:黄金蕊绽红玉房。玉人:容貌美丽的少妇。《诗经》:有女如玉。纤手:女子柔细的手。微微弄袖风:轻轻地拂袖的风。
温香熟美,醉慢云鬟(huán)垂两耳。多谢春工,不是花红是玉红。
温香熟美:在柔和清淡的香风中,睡得很熟很美。醉慢:醉后松弛。云鬟:形容妇女高耸的环形发髻。春工:春季造化万物之工。玉红:形容美女白里透红的肤色。
赏析:
这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运用了以物代人的手法,在花人之间反复掂掇,造成情意绵绵的意境,构思新颖纤巧,独具艺术风采,形象的写出了玉人之美。
词的一开头就来赞美花:开头两句写花的子房,花的金蕊,玉房金蕊,从正面以文彩艳丽的笔法描绘了花妖艳迷人的姿色,“黄金蕊绽红玉房”只有牡丹才能配的上“玉房金蕊”的称号,可见花的婀娜多姿。牡丹结成一束,恰好地插在美女柔细的手里。“金”花与“玉”人相映成趣,柔花与纤手,“宜”字贯串,构成了睡女侧睡拈花图,美丽极了。
“淡月朦胧。更有微微弄袖风。”特写美女的朦胧美。“淡月”本是“朦胧”的,它好像柔纱,罩在美女的肌体上,更是玲珑剔透的。加仁轻轻的微风,拂弄着美女的衣袖,多么柔情。一个“弄”字,多么富有人情味。“月”与“风”给予美女的情爱多么深。静动结合,美上加美。通过对环境的衬托,带给人一种玄妙之美,在如此美妙月色中,漂亮的人和漂亮的花相互衬映,月亮将人和花照得洁白无瑕,花偎依着人的手,享受着微风,烘云托月的写出了花美,人美的一幅美好场景。
下片,写睡女的熟睡美。第一、二句写清香送爽,美女酣然沉睡。在柔和滴淡的香气中,美女不知不觉地如同醉汉进人梦乡,很熟很香。那高耸的发髻慢慢地垂到两耳之下了。“温香”与“熟美”两个偏正词组的结合,恰好生动描绘了睡美人的妩媚神态。那个“醉”也选用精当。除“醉”睡外,再也不会有别的熟睡的情态呈现。
最后一句,“多谢春工。不是花红是玉红。”最后两句点明本词的题旨“不是花红是玉红”。这位朦胧的白中透红肌体的美女,不是花红胜过花红,还是得“多谢春工’。没有造化万物的春工造花、造月、造风、造美境,哪会有“温香熟美”的睡美人呢!
短短四十四个字,花即是人,人即是花,把人面花光浑融一片,婉约柔美,春风满纸,花光满眼,人面迷离,容情于景,本是效仿李白《清平调词》所做,但是刻画之高法却不比李白差,首咏人,次咏花,借的美丽衬托出人的美丽。
篇8:木兰花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木兰花慢》作品介绍
《拆桐花烂漫》描绘清明的节日风光,侧面地再现了宋真宗、仁宗年间社会升平时期的繁胜场面。清明时节风和日暖,百花盛开,芳草芊绵,人们习惯到郊野去扫墓、踏青 。这首词就以北宋江南清明郊游为再现对象,生动地描绘了旖旎春色和当时盛况,是一首典型的“承平气象,形容曲致”之作。
《木兰花慢》原文
木兰花慢·拆桐花烂漫
拆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正艳杏浇林,缃桃绣野,芳景如屏。倾城。尽寻胜去,骤雕鞍绀幰⑴出郊坰。风暖繁弦脆管,万家竞奏新声。
盈盈。斗草踏青⑵。人艳冶⑶、递⑷逢迎。向路傍往往⑸,遗簪堕珥⑹,珠翠纵横。欢情。对佳丽地,信金罍⑺罄竭玉山倾。拚却明朝永⑻日,画堂一枕春酲⑼。
《木兰花慢》注释
⑴幰(xiǎn):音显,车上帷幔。
⑵踏青:春季郊游。秦味芸《月令粹编》卷四引冯应京《月令广义》云“蜀俗正月初八日,踏青游冶”,又卷五引费著《岁华纪丽谱》云“二月二日踏青节,初郡人游赏,散在四郊”,又卷六引李淖《秦中岁时纪》云“上巳(三月初三)赐宴曲江,都人于江头禊饮,践踏青草,谓之踏青履”。旧俗以清明节为踏青节。
⑶艳冶:艳丽,犹言妖冶。
⑷递:驿车,驿马。
⑸往往:处处。
⑹珥:音耳,古代珠玉耳饰。《仓颉篇》“珥,珠在珥也。耳珰垂珠者曰珥。”
⑺罍:音雷。古器名,容酒或盛水用。《诗·周南·卷耳》有“我姑酌彼金罍”,《尔雅·释器》郭璞注云“罍形似壶,大者受一斛”。
⑻永:长,兼指时间或空间。
⑼酲:音呈,财也。
《木兰花慢》原文翻译
桐树花开绚丽烂漫,一阵疏雨刚过,郊外一片晴明清新,如同洗过一般。艳丽的红杏林犹如燃烧的火焰,浅红色的缃桃花装扮着郊野,美景似画屏。清明踏青的人们倾城空巷而出,全都为游赏名胜而去。人们纵马驾车奔向远郊。暖风中吹来阵阵繁密清脆的管弦乐声,千家万户竞相奏起新颖美妙的音乐。
远郊佳丽如云。踏青队伍里,少女们采花斗草,艳丽妖冶的歌女递身迎合、不停地招呼交往。对面路旁到处可见遗簪坠珥的欢饮不拘形迹之人,盛装美女更是纵横遍野。面对如此众多佳丽,欢爱之情油然而生。纵情畅饮,陶然大醉如玉山倾倒。拚着明日醉卧画堂,今朝则非尽醉不休。
《木兰花慢》赏析
这首《木兰花慢》以描绘清明的节日风光,侧面地再现了宋真宗、仁宗年间社会升平时期的繁胜场面。清明时节风和日暖,百花盛开,芳草芊绵,人们习惯到郊野去扫墓、踏青。这首词就以北宋江南清明郊游为再现对象,生动地描绘了旖旎春色和当时盛况,是一首典型的“承平气象,形容曲致”之作。
起首六句二十四字,兼写清明乍雨、群花烂漫,点出春日郊游的特定风物。起笔便异常简洁地点明了时令。紫桐即油桐树,三月初应信风而开紫白色花朵,因先花后叶,故繁茂满枝,最能标志郊野清明的到来。一个“拆”字,写尽桐花烂漫的风致。“先清明”,经过夜来或将晓的一阵疏雨,郊野显得特地晴明清新,点出“清明之明”。作者选择了“艳杏”和“缃桃”等富于艳丽色彩的景物,使用了“烧”和“绣”具有雕饰工巧的动词,以突出春意最浓时景色的鲜妍如画。这首词的重点不于对动人春色的工笔描绘,所以自“倾城”句始,词进入游春活动的描述。作者善于从宏观来把握整体的游春场面,又能捕捉到一些典型的具象。“倾城,尽寻胜去”是对春游盛况作总的勾勒。人们带着早已准备好的熟食品,男骑宝马,女坐香车,到郊外去领略大自然的景色,充分享受春天的观乐。“雕鞍”代指马,“绀幰”即天青色的车幔,代指车。结两句,以万家之管弦新声大大地渲染了节日的气氛,词情向欢乐的高潮发展。词的上片,诗人用浓墨重彩绘制出一幅生气盎然的清明踏青游乐图。
词的下片着重表现江南女子郊游的欢乐。柳永这位风流才子将注意力集中于艳冶妖娆、珠翠满头的市井身上。这富于浪漫情调的春天郊野,她们的欢快与放浪,作者看来,为节日增添了浓郁的趣味和色彩,而事实上也如此。“盈盈”以女性的轻盈体态指代妇女,这里兼指众多的妇女。她们占芳寻胜,玩着传统的斗草游戏。踏青中最活跃的还是那些歌妓舞女们。她们艳冶出众,尽情地享受着春的欢乐和春的赐与。作者以“向路旁往往,遗簪堕珥,珠翠纵横”,衬出当日游人之众,排场之盛,同时也暗示这些游乐人群的主体是豪贵之家。这是全词欢乐情景的高潮。而作者对春之美好和生之欢乐的体验也抒发到了极致。继而词笔变化,作者继以肯定的语气,设想欢乐的人们,佳丽之地饮尽樽里的美酒,陶然大醉,有如玉山之倾倒。“罍”为古代酒器,即大酒樽。词的结尾“拚却明朝永日,画堂一枕春醒。”一句意思是,这些欢乐的人定是拚着明日醉卧画堂,今朝则非尽醉不休。不能把这一句简单用“醉生梦死”去界定,实际上,柳永这里呕歌的是古代女子这难得的`自由机会和场合中所迸发的生命的快乐。
这首《木兰花慢》充分体现了柳词善予铺叙的表现特征。诗人依赖调式变化、句式参差,造成了一种急促的节奏和繁密的语势;同时又通过特色景物的点染,大量细节的描写和场面的铺陈,将描写对象加以铺张渲染,为全词带来一种繁复之美。这是两宋时期广为传唱的“欢乐颂”和“春之歌”,体现了柳永创作风格的多样性。
篇9:木兰花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原文:
贤哉令尹。
三仕已之无喜愠。
我独何人。
犹把虚名玷搢绅。
不如归去。
二顷良田无觅处。
归去来兮。
待有良田是几时。
译文
贤明的县令啊,你的心胸如此开阔,令人敬佩。我自己凭借着虚名居官,不免玷辱士林。
不如退归田园吧,可惜还没有退隐的条件。我期盼着像你一样归隐乡里,不知要等到何时。
注释
减字木兰花: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简称《减兰》。《张子野词》入“林钟商”,《乐章集》入“仙吕调”。双调四十四字,与《木兰花》相比,前后片第一、三句各减三字,改为平仄韵互换格,每片两仄韵,两平韵。又有《偷声木兰花》,入“仙吕调”。
东武:这里指密州高密县。后魏置高密郡,治所在高密(见《一统志》)。赵晦之:名昶,字晦之。海州或涟水人。
令尹:春秋时称楚国执政者,后世也用来称知县。
三仕已之无喜愠(yùn):出自《论语·公冶长》:“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
玷:沾辱,自谦之词。缙(jìn)绅:本指官员的装束,即将手持的笏板插在腰间的大带子上,借作官员的代称。
二顷良田:典出《史记·苏秦传》:“且使我有洛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
归去来兮:归去吧。来,语助词。语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赏析:
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十二月,东武令赵晦之罢官归海州,苏轼作该词以赠别。
★ 木兰诗原文及翻译
【木兰花原文翻译(精选9篇)】相关文章:
《木兰诗》原文注释翻译2022-06-13
木兰辞原文及翻译2023-06-30
白纻辞原文及赏析2022-08-14
南乡子原文及翻译注释2023-04-12
木兰诗原文断句2022-05-07
减字木兰花·竞渡原文及赏析2022-04-29
六国论翻译一句一译2023-02-04
卜算子·兰原文及赏析2022-10-21
神童庄有恭全文翻译2023-06-24
《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原文及赏析2023-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