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道德经典故事

时间:2023-03-13 07:56:59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传统道德经典故事(合集8篇)由网友“mfkicfn”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传统道德经典故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传统道德经典故事

篇1:传统道德故事精选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中国古代的诗歌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被后人称为“诗仙”。但是,李白小的时候也很调情捣蛋,不喜欢读书。他的父亲把他送到私塾之后,李白觉得那些四书五经真是无聊透了,便偷偷的跑了出来,自己去玩耍。不知不觉走到了一条小溪旁。忽然,他看见一位非常慈祥的老奶奶蹲在溪边,在一块石头上磨着一根铁杵。李白非常好奇,便问道:“老婆婆,您在干什么?” 老奶奶连头也不抬,一边磨一边回答“我在磨针。”李白听好哈哈大笑,“磨针,这要磨到猴年马月啊!”。老婆婆听罢,停下了手头的动作,对李白说:“小孩子,铁棒虽粗,但是只要功夫深,滴水都能把石头打穿,难道铁棒就不能磨成绣花针吗?”

李白听了老婆婆的话,深受启发。心想:“是呀,世界上最难的事情就是坚持,只要有恒心,有毅力,水滴石头,铁杵成针。读书也是一样,只要能每天坚持,不怕困难,一定能够学好!”李白转身跑回学堂。从此以后,他坚持每天刻苦读书,终于成为一大文豪。

篇2:传统道德故事精选

远在东汉鲁国时期,有个小孩叫孔融,从小十分机灵,也很有礼貌,很多大人和小孩都喜欢他。孔融还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兄弟几人相亲相爱,关系十分的好。有一天,孔融的妈妈给大家买来很多梨,都放在一个盘子里,摆在桌子上。哥哥们让孔融和最小的弟弟先拿。

孔融看了看盘子中的梨,再看看其他几个兄弟,随即挑了一个最小的梨,便站到了一旁,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爸爸看见孔融的所作所为,便他故意问孔融:“孔融,盘子里这么多的梨,为什么你偏偏挑一个最小的?”孔融思考片刻,回答到:“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吃。”爸爸听后,又问道:“照你这么说,你年龄也不是最小的,应该把最小的应该留给最小的弟弟吃啊!”孔融随即回答道:“我是哥哥,比弟弟大,理应把大的留给小弟弟吃。”爸爸听完孔融的话,十分高兴,哈哈大笑道,心想:孔融虽然只有四岁,却知道把大的梨留给哥哥弟弟,真是一个好孩子啊!

篇3:传统道德故事

金兵攻城掠地,烧杀抢掠的消息不断传到相州陰陽(今属河南)岳飞的家乡。自幼习武研读兵书的岳飞再也抑制不住报国杀敌的心,参加了抗金队伍。

他唯一放心不下的是操劳一生的母亲。临行,深明大义的岳母为让儿子安心杀敌,在岳飞的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个大字。

“你一生的志向就在这四个字里面了,”岳母说,“我的期望也在里面了。只盼你早日传来杀敌立功的喜讯。”

岳飞凭借他作战的英勇和韬略,很快成为抗金队伍年青的将领。

1127年,岳飞率岳家军渡过黄河,与义军的八字军联合攻打金军。战斗中,岳飞将金军大将拓跋耶乌抓下马来,惊得金军弃甲而逃。

1129年,为灭南宋,金军将领兀术率大军渡过长江 ,建康(今南京)、镇江 、杭州、越州、定海纷纷攻陷。贪生怕死的宋高宗一路逃命,亡命途中还想与金议和。岳飞难忍亡国的仇恨,率岳家军与金兵殊死激战,连胜六仗,将金兵赶到长江 边。接着,岳飞又与韩世忠合作,韩世忠在镇江 黄天荡围住金兵十万,岳飞在建康郊外大败金兵,收复了建康。从此,金兵听到岳家军的名字便心惊肉跳。

1140年,为收复江 南失地,岳飞与儿子岳云率军渡过长江 ,到河南郾城,准备与金军决战。

这次决战非同小可,宋军胜,金军就会被赶过黄河;金军胜,宋军就会败退长江 以南,南宋朝廷便岌岌可危。

金兀术率十万大军决战,还将训练多年的战阵“铁浮图”、“拐子马”带到郾城。“铁浮图”就是铁甲骑兵,士兵和战马头戴铁盔,身披双层重甲,战马以皮绳相连,上阵冲杀,刀槍不入,像一堵铁墙横扫敌阵。“拐子马”就是轻骑兵,配在“铁浮图”两翼,当“铁浮图”冲乱敌阵后,“拐子马”便在乱军中驰骋冲杀。

金兀术怪异的战阵没有吓倒岳飞,他用极短的时间训练出一支使用长柄利斧和钩镰槍的队伍,来对付“铁浮图”和“拐子马”。

决战开始了。金兀术自信地令士兵吹起进攻的号角。在充满杀气的号角声中,“铁浮图”像山一样压向了岳家军。

岳飞下令擂起战鼓,战鼓震动了大地,令金军的号角变成了扰人的蝉声。一支步兵出现在岳家军阵前,手执长柄利斧和钩镰槍,怒目躬身,等着金军的“铁浮图”冲来。

两军冲撞的一瞬间,岳军兵士敏捷地钻入敌阵,飞快地挥斧砍战马的马腿,用钩镰钩马上骑兵的盔甲。皮绳连着的铁骑一匹马的马腿被砍断便倒下一片;穿着厚甲的金兵被钩镰槍钩下马站立不起,只等着岳家军砍他们的头颅。战场上金军被杀得血流成河,尸骨成山。

此战不久,岳家军在朱仙镇再败金军。金军草木皆兵,如丧家之犬逃到黄河北岸。宋军在黄河南岸军旗猎猎。岳飞豪情万丈地指着北岸鼓励将士:“我们要一直打到金人的老巢黄龙府,在那里开怀痛饮。”

金军上下哀叹说:“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岳飞成了金国灭宋不可逾越的障碍。

可就在收复中原失地指日可待的时候,宋高宗赵构害怕岳飞功高威胁到他的皇位,便在奸臣秦桧的怂恿下,连发十二道金牌,催岳飞“班师”。

这哪里是得胜“班师”,分明是临阵撤军,拱手将收复的失地再送给金人。岳飞悲痛欲绝,愤然道:“十年努力,一旦付诸东流,收复各州,一朝全部丢弃。社稷(ji)江 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

岳飞回到临安(南宋临时的都城)不久,便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陷害入狱,1141年农历12月29日深夜,将岳飞毒死在**亭。一同遇难的还有他的儿子岳云,部将张宪。

岳飞英勇抗战的爱国主义精神千百年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兴亡取义成仁。“精忠报国”已成为每一个中国人毕生追求的美德。

篇4:传统道德故事

城隍庙的晨钟一响,长山(今山东邹平县境内)城也就醒了。寺内的和尚开始打扫寺院,城里城外的人家也开始了每日的劳作。

可范仲淹却是早醒着的,老子《道德经》中难释的 篇章让他苦思了一夜 。他走出斋房,在大殿前的白皮松下伸展着困乏的腰身。他不能睡,还要早早地赶到书馆去向先生求教。

范仲淹两岁失去了父亲,母亲易嫁,将他从苏州吴县的江 南水乡带到了这里。家中贫寒,幼时启蒙的学习在村中的义学学堂就可以了;长到少年,立志以天下为已任的小仲淹要深造,就只有到县城士绅办的书馆去求学了。这苦了范母,但她知道儿子的远大志向,于是向四邻求借了些钱,将小仲淹送到长山城。无钱和富家子弟同住书馆,范母又携小仲淹到城隍庙求住持在庙中借宿。慈悲为怀的住持为范母的爱子之心感动,扫出一间低矮潮湿的斋房供范仲淹寄宿读书。母亲走后,这里就变成了范仲淹的家。

他用冷水冲洗了头,苦读了一夜 的脑袋终于清醒过来。

他要吃早饭了。饭是半夜做好的,在一只钵盂里。那是用二两糜子熬成的粥,两个时辰,那粥便凝成了皮冻状。他用刀将粥糜划成四块,两块是他的早饭,另两块就要等到晚上享用了。

每当中午和半夜,他都很饿,但他忍耐着,只要有书读,他的心底就是快乐的。

他要上学了。恰在这时,他的一位商贾子弟的同窗匆匆赶来,身后跟着一位仆人,仆人拎着一只食盒,食盒里放着精美的菜肴。

“范仲淹,你看我给你带来了什么?”同窗兴致勃勃地说。

仆人将食盒放到斋房中破旧的书桌上,打开盒盖,菜肴诱人的香味立即飘散了出来。

“我把你天天吃粥糜的事告诉了父亲,父亲说,你是个有抱负的人,教我给你送来这些好吃的补补身体。”同窗很真诚地对范仲淹说。

“承谢伯父的关爱,可是我已吃过了。”范仲淹淡淡地说,“我们还是上学去吧。”

这很令同窗失望。也许是他爱面子吧?同窗想,那就放在这里让他独自一人慢慢品尝。

可世上总有愿望与结果相悖的事情发生,同窗天天去斋房观察菜肴是否被范仲淹动过,范仲淹却依然天天吃他的粥糜,无视菜肴的存在。

第三天,同窗终于忍耐不住,生气地问范仲淹:“我诚意送吃的给你,你为什么不肯吃?”

范仲淹向同窗作揖致歉,然后说:“我家境贫寒,已吃惯了粥糜,如果突然享用你送来的菜肴,以后咽不下粥糜,吃不了苦怎么办?”

同窗听后,感慨万端,从此对范仲淹更加钦佩。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少年求学以勤俭自励,远避奢华,这种美德源于他自幼树立的高远志向,也培育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思想。

篇5:传统道德故事

夜风一凉,母亲需关窗睡觉时,孔融知道秋天要到了,后园梨树上的梨要熟了。

春天白白的梨花一谢,枝头上的梨苞便开始悄悄长大,秋风一起,那梨苞就变成了黄橙橙的梨。

谁也没注意梨苞的长大,可四岁的孔融看到了。他天天上后园,天天看梨树,天天感悟着树上梨苞的变化,直到有一天闻到梨的清香。

他开始知道什么是馋。仰头望着黄橙橙的梨,盼着掉到他的口中。可他很乖,父亲说,不到熟透不摘梨,他便等着,那怕唇角流出了口水。

梨终于都熟透了,挂在枝头,就像一盏盏年夜里的小黄灯笼,闪着诱人的光。全家都去摘梨,这天便成为孔家一年中最快活的日子。

一方小木桌摆在梨树下,一盆清香诱人的梨摆在小木桌的中央。

“吃吧。”父亲慈爱地对孩子们说。

可孩子们围在桌旁谁也不敢伸手,企盼的眼睛都瞅着母亲,盼着母亲挑选自己做第一个吃梨人。

懂规矩的孩子们令母亲很欣慰,她将希望通过目光在每个孩子的脸上都停留了一会儿,但最后还是将希望给了孔融。她抚摸着孔融的头说:“我知道你从春天就盼着梨长大,那么就由你第一个挑梨吃吧。”

孔融笑了,笑得很甜,可当手伸到梨盆时犹豫了。他仔细地看过每只梨后,拿起一只最小的离开了小木桌。随后,孩子们一声欢叫,扑向了梨盆。

父亲被孔融的举动搞糊涂了,这孩子可是天天想吃梨啊。“孔融,你为什么挑了只最小的?”

孔融闪闪眼睛:“哥哥们年龄大,我年纪小,当然要吃小的了。”

“可是弟弟比你还要小啊。”

孔融瞥了父亲一眼,认为父亲很无知。“我是哥哥,当然要把大的留给弟弟了。”

父亲母亲都笑了,笑得比哪一年的摘梨日都开心。

孔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他四岁让梨的故事讲来总令人感动不已,这是因为在小孔融的身上表现出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谦恭礼让的美好情感。正是这种情感,孕育了孔融优美的诗文,成就了他的文学事业。

篇6:传统道德经典故事

湖北江 夏的夏夜依旧像白日一样闷热,没有风,池塘阵阵的蛙鸣,加上挥之不去的蚊子,令人心躁不宁。

可黄香的父亲却睡得很香,不是因为劳累,而是入睡前黄香便来到床 榻边,用扇子扇父亲的床 席和枕头,扇不断飞来的蚊子,直到席和枕头凉了,蚊子没了,才收起扇子,放下蚊帐,请父亲入睡。肌肤的舒畅伴着儿子孝心带来的精神的欢愉,做父亲的怎能睡得不香呢?

孝敬父亲的黄香其实才九岁,九岁的黄香已经历了人生的大悲大难。母亲在他幼小时便羸弱多病,黄香渐大,母亲渐衰,不知从何时起瘦小的黄香担起了照料母亲的责任。这种责任黄香担负得太早,可对父母的爱也涌流得最浓烈。

母亲过世后,黄香又照料起父亲。

寒暑相易,冬天到了,砭骨的寒风将大地吹成个巨大的冷窖。贫寒的黄香家缺少暧屋的柴草,屋中奇冷无比。夜晚,奔波一天的父亲在棉被中因寒冷蜷起身子难以入睡。

这令黄香很难过,躺在床 上苦苦地思忖:怎样才能叫父亲舒适地入睡呢?

夜半,耳边传来父亲轻轻的鼾声。黄香借着透窗而入的月光侧目向父亲的床 榻望去,父亲已经很香的睡去。忽然,他觉得身上暧暧的,心中不禁豁然开朗,在凄冷的月光中绽开了笑脸。

第二天晚饭后,黄香早早地为父亲铺好床 ,脱下衣服钻进被窝中。

“你怎么睡我的床 ?”父亲奇怪地问。

黄香撒娇地:“想和父亲睡嘛。”

父亲疼爱地抚摸黄香的头。他想:儿子一定是想母亲了。

更鼓一响,父亲要熄灯入睡了。没等父亲吹灯,黄香跳下床 榻,将父亲拽到床 边。

“被褥已被儿子温 热了,”黄香说,“请父亲入睡吧。”说罢,黄香回身吹灭灯,跑到自己的床 榻掀被睡下。

父亲恍然大悟,躺在被中,身子热了,心热了,两行热泪滚到枕上。

篇7:传统道德经典故事

辽国的圣宗皇帝御驾云州(今山西大同),他要在云州辖界的莽野山林中狩猎。所经之处,地方官员纷纷拿出所能搜寻到的最贵重的礼品奉献给皇上。可云州太贫脊了,实在无物可献。

不过,谁也没有料到两袖空空的云州节度使在圣驾莅临之后,不仅泰然自若,而且露出得意的神色。属下猜测,他一定手握宝器了。

“皇上,臣下无能,”节度使拜见圣宗说,“臣下境内无物可献。”

“难道连人都没有吗?”圣宗不高兴了。

节度使忙叩首道:“臣下正要禀告,新科进士、幕官张俭堪称大辽瑰宝,愿献于皇上。”

以人为宝,一句气话竟成了真,这是圣宗始料不及的。但这毕竟是个很新奇的事情,圣宗立即召见张俭。

张俭晋见,圣宗看他行止朴质无华,先喜爱了几分。接着,圣宗要他讲讲当前治国的紧要问题,张俭不假思索,口若悬河,说出三十余条。

就像久无收获的觅宝者无意中遇到了梦寐以求的宝藏,圣宗看着眼前这个粗衣布履的年轻人,欣喜若狂了,甚至对狩猎都失去了兴趣。他当即收下了云州节度使的这件“宝物”。

张俭能力超人,一路升迁,直至做到左丞相,但他依然像做云州幕僚时一样温 良谦和,依然像寒窗苦读时一样勤俭素朴。穿衣只穿粗布衣,吃饭只吃一种菜,俸禄只要有节余,就去周济亲朋故友。

这可苦了朝上的百官。辽国国力日渐雄厚,奢侈之风也在朝野兴起,官员比着穿锦缎华服,可进宫后望着班前左丞相的粗布旧袍,总令他们忑忐不宁。

这种场面是很滑稽的,可了解张俭的人都知道,他是在以身施教,讽喻下属官员,让他们摈弃奢华。

这年冬天出奇的冷,张俭上朝奉事,圣宗见他又穿上那件破旧的棉袍上殿,便密令侍者暗中用火夹在张俭的棉袍上烙穿了一个洞作为记号,看他是不是总穿这一件,也好借此为他换上一件新袍。

第二天上朝,圣宗一眼看到张俭棉袍上的烙洞。他还是没换啊,圣宗不禁慨叹一声。

一连数日,张俭都穿着破棉袍上朝,圣宗忍耐不住了:

“张俭,你为什么年年总穿这件旧棉袍?”

“因为还能穿呀,”张俭说,“这件棉袍已穿了三十年,每年天暖后将它翻洗干净,入冬取出穿上,抵御风寒与新袍无二,因而无需再换新袍了。”

“可朝中大臣都着华服,你身为丞相,却旧袍披身,他们心中一定很不舒服。”

张俭向圣宗躬身施礼,礼罢,庄重地对圣宗道:“皇上授臣重任,是让臣辅佐皇上安邦定国。现在朝野上下奢华之风甚浓,再这样下去,就会伤及大辽国体。我身为丞相,只能有制止奢风之责,怎么还能随波逐流也学奢华呢?”

圣宗感动了,他更感觉到张俭这件“瑰宝”的贵重。国之幸也!他在内心呼喊着。

“丞相以国为重,甘于清贫,令天下人敬仰。”圣宗很想将赞美之辞都赐给张俭,但他还是决定实现他早已谋划好的计策。“可你的旧袍上有了一个洞,再穿上它有损朝廷的礼仪,还是做件新的吧。你现在就到内府库房,里面所有的物品任你选取。”

皇上的旨意是不能违背的,何况是一片好意呢,张俭只好随侍者到内府。

很快,张俭捧着三端(古时的布帛长度单位)布回到殿上谢恩。

圣宗不解地:“张俭,内府库上没有锦缎了吗?”

“锦缎的色彩把臣的眼睛都映花了。”

“那你为什么只选了这点点布?”

“臣已习惯布袍,做一件足已。”

圣宗听罢,长叹一气,感慨地:“天下为官者若都如张俭丞相以勤俭为本,国家何愁不强盛,百姓何愁不富足啊!”

中华民族自古就将勤俭作为衡量人的第一品行。奢华是败国败家的温 床 ,唯有勤俭是治国治家的瑰宝。张俭身在高位,将勤俭身体力行,实为难能可贵。

篇8:传统道德经典故事

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为求得汉与匈奴两国的长久和平,汉武帝回应匈奴单于求和的愿望,派中郎将苏武为正使,副中郎将张胜为副使,及随从常惠、士兵百余名出使匈奴。

临行,汉武帝亲手将代表汉朝使者身份的旌节授予了苏武。“旌节”是一根七八尺长的竹竿,顶部略弯,上面挂着一串毛绒球。苏武接过旌节,深感责任的重大。

到匈奴后,苏武的工作进行得还算顺利。就在即将完成出使的任务时,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

汉与匈奴交 战时,有一个叫卫律的汉使投降了匈奴。卫律的部下虞常早就对卫律投降匈奴之举不满,认为苏武的到来是杀卫律归汉的好机会,恰好副使张胜与他是老友,便将杀卫律的计划告诉了张胜。张胜赞赏虞常的行动,拿出许多钱物支持他。不料,计划泄露,单于逮捕了虞常,交 给卫律审问。

张胜见事情败露,才将真情告诉苏武。

苏武哀叹着说:“我是必定要受牵连了。可我是汉朝的使者,如果让我上匈奴的大堂去受审,等于侮辱了汉朝,还有什么脸面回去见家乡父老,不如死去。”说罢,拔出刀就要自杀,张胜、常惠赶紧将刀夺下。

虞常经受不住卫律的酷刑,供出了张胜。张胜是汉朝副使,自然连累到正使苏武。

单于命卫律去叫苏武受审。苏武见自己要被汉朝的叛臣押去受审,不愿受辱,拔出佩剑向自己身上砍去。卫律忙抱住苏武,夺下刀。可苏武已受重伤,昏死过去。

苏武醒来后,单于钦佩他的骨气,想叫他像卫律一样投向匈奴,便派人伺候他,劝他投降。

一日,卫律提审虞常、张胜,叫苏武陪审。卫律当庭先杀虞常,又逼迫张胜跪地投降。随后,卫律将剑指向苏武,厉声道:

“你若不投降,就杀掉你!”

苏武迎着剑锋冷笑道:“你有胆量杀汉使,就杀吧。”

卫律一惊,在苏武凛然的目光下只好收起宝剑。“先生,”他堆起笑容对苏武道,“降了吧,像我一样,封王封地,虽身在大漠,仍有享不完的荣华富贵。你若死在匈奴,葬身荒原,关山万里,汉天子又如何知道你的一片忠心呢?”

苏武轻蔑地:“你身为汉使,却投降匈奴,我羞与你这样无德无义的小人说话。”

苏武宁死不失气节的精神震动了单于的心,他决心要降服这个不屈的汉朝臣子。

苏武被投进了地窖,没有食物,没有棉裘,只有北国荒原漫天的风沙和飞雪。他睡在冰冷陰潮的地下,渴了吃被风吹进来的雪,饿极了就嚼吞毡毛。

苏武没有死,更没有屈服。单于震怒了,将苏武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一带)去牧羊,他对苏武说:“等公羊生了小羊,就送你回汉朝去!”

北海荒无人烟,奇冷无比。单于不给粮食,苏武就掘野鼠洞里的草籽充饥。无人与他作伴,他就与羊儿对语。他所不能忘怀的是武帝授予他的旌节,日夜握着它,艰难地捱度着漫长的岁月。

公羊生不出小羊,单于等的是苏武的投降,但是直到他死也没有等来这个消息。

汉武帝曾多次征伐匈奴,要救回苏武,但都没有结果,直至汉昭帝始元六年,匈奴分裂,几经交 涉,苏武才握着旌节回到阔别十九年的汉朝都城长安。

旌节早已秃了,但汉朝使者的精神依在。

汉昭帝下令为苏武备下祭品。苏武执旌节到先帝庙祭拜汉武帝灵位,将旌节郑重地交 到汉武帝灵前。

苏武牧羊,守节十九载,传承了中华民族坚贞不屈、永守节操的美德,成为我国最为流传的民间故事之一。

道德讲堂端午节主持词

传统道德讲堂主持词

经典诵读实施方案

2022年学校道德讲堂优秀主持词

村道德讲堂主持词

学校经典诵读活动总结

难忘的经典诵读活动作文

开展小学道德讲堂活动方案

道德讲堂活动方案

关于诚信的道德讲堂主持词

传统道德经典故事
《传统道德经典故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传统道德经典故事(合集8篇)】相关文章:

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总结2022-09-22

道德讲堂平安主持词2023-12-08

大学道德讲堂活动方案2023-11-30

经典诵读活动总结2023-12-20

经典诵读总结2023-04-26

道德讲堂主持词2023-10-20

关于经典诵读活动总结2022-12-26

诵读活动总结2022-08-27

经典国学诵读总结优秀2023-07-05

道德讲堂活动方案家风2023-11-29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