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展课题学习的实践与认识

时间:2023-03-27 07:40:49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关于开展课题学习的实践与认识(共6篇)由网友“Trent”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开展课题学习的实践与认识,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开展课题学习的实践与认识

篇1:关于开展课题学习的实践与认识

经过这两天的学习,对开展课题学习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数学课题学习是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教学安排。将学生的创造性、实践性、合作性容为一体。这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对教师要求的提高。课题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它增加了实践机会,给学生足够大的自主空间,由其想象和探索。这要求教师在上课之前作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1.问题提出,教师要选择有研究性适合学生研究的问题。 2.教师要对学生研究探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给予适当的引导。 3.教师要把握好学生探索的难度,与方向。 4.教师要在适当的时机把握好问题的解决方法,与学科内容巧妙的结合。

其次,对学生要求的提高。课题学习要求学生不仅喜欢活动,而是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有了更高的要求。 1.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 2.学生要有全面的知识,并能够进行综合应用。 3.学生要亲自参与活动,在活动中进行思考。 4.学生要在活动中积极思考、发现问题。 5.学生要在活动中合作、交流。 课题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是常规教学方式的一种有效补充。开展课题学习能够增加学生对学科的兴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锻炼自己的能力,特别是实践能力和创造努力,这是素质教育中学生最需要具有的能力

篇2:课题实践与学习心得

课题实践与学习心得

什么是教育?“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那么,它就不能成其为教育。” 教师对教育意义的清醒意识,就是要清醒地意识到“我一定要触动我的学生。” 同时也要考虑“我对学生的触动怎样体现我所教授学科的特点”。

作为教师发展学校建设中的一项行动,“教师专业行动发展”课题研究,有效地在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促进着我们的专业成长,以至于改变着我们的专业生活,使得过去被认为是教书匠的简单、枯燥、机械、重复的教学变得充满探究的兴趣和发现,令人兴奋、激动不已。这种变化来自于教师的教育专业意识的一种追求:我怎样使我的每一个教学充满教育的意义。

课题研究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我充分认识到:

1、教学行动创新的重要性

主要特征是:(1)敏锐的问题意识;(2)引进新知识、新方法;(3)对教学过程的反思性批判能力;(4)追求教学行为合理化的研究能力;(5)建构教学新目标的创造能力。

这样的要求,与传统教师角色素质要求的差别是很大的。也就是说,教学行动创新必然要求教师专业角色实现发展与转变。这样一个过程,必然意味着迷茫、冲突、困惑甚至痛苦。

优秀教师=教育过程+反思,教师的教育工作,多一份反思与监控,就多一份提高,就与优秀教师更接近了一程。教师只有在不断研究新情况、新环境、新问题,并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才能不断适应、促进教育工作,使教育、教学工作有效地展开。也就是说,当代教育专业要求教师成为反思型教师。现代教师不是给定的教育目的、教学内容的盲目执行者,而是教学的决策者、研究者和监控者。

2、新课程增加了教学中本来就存在的不确定性,其表现有:

(1)教学目标与结果的不确定性:允许学生在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有多元表现;

(2)教学对象的不确定性:不使用统一的规格和评价标准,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个别化教学,不同年级的学生也可以在一起上课;

(3)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课程的综合性加大,教材、教参为教师留有极大的余地;

(4)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教师有较大的自主性,将更为灵活地选择与使用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

(5)教学评价的不确定性:考试得分点大大减少和淡化,不再起支配作用,教师要花很多时间查找资料、补充教材的内容。

教学的多样性、变动性要求教师是一个决策者,而不再只是一个执行者。在这种课程环境下,教师具有更多的创造新形式、新内容的空间。教师需要创造出特有的班级气氛和学习环境,设计教学活动,通过教学表达自己的教育理念。

3、案例反思研究方法

根据对教学行动创新与教师专业角色素质发展关系的分析,我们在实践中积极地推广与实践案例反思研究法,使我们的课题研究得以走向“平民化”,真正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

教育案例是一个教育情境的故事。一个好的案例,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加上精彩的.点评。

案例是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把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反思来提炼并明确有效的教育行为及其理论依据,对于改进和指导今后的教学实践有重要的意义。

案例的内容贴近实际,材料来源丰富,写作形式灵活,易于传播和交流。教育案例集中反映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矛盾、困惑,以及由此产生的想法、思路、对策等,就这些问题和想法开展交流、讨论,对于教师提高分析能力和业务水平,是非常有益的。

4、教师课堂行为角色专业化的案例研究

课堂教学不仅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同时它又是一种探究性行为。我们倡导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教学经验上的优势,以自我观察、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监控的元认知策略,开展教师课堂行为合理化的研究,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对非理性的课堂问题行为进行自我反省与归因分析,同时,创造性地把相关学科的新知识、新方法引进课堂教学系统,建构教师课堂行为的新理论、新规范、新价值。

为了使教师对自身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有效的反思,我们参考提出相应的自我监控观测指标。具体如下:尽可能多地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尊重学生;无条件地积极关注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之下学习;让班集体中每一个学生都能抬起头来走路;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好奇心、求知欲;课堂作业面对的适度难度;呈现教材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维持学生注意力和兴趣程度;在举例说明中怎样解决妨碍或干扰教与学的智力和情绪问题的程度;归纳概括的明确程度和整个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带来的满足感程度。

学习资料:

1、《教师专业角色素质发展与案例反思研究方法的选择》

——“教学行动创新与现代教师专业素质发展”课题的研究进展越秀区教室局教研室课题组》

2、《实践——意义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宁虹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北京 100037

篇3:开展教师专业行动发展课题实践与学习的个人体会

什么是教育?“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那么,它就不能成其为教育。”教师对教育意义的清醒意识,就是要清醒地意识到“我一定要触动我的学生。”同时也要考虑“我对学生的触动怎样体现我所教授学科的特点”。

作为教师发展学校建设中的一项行动,“教师专业行动发展”课题研究,有效地在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促进着我们的专业成长,以至于改变着我们的专业生活,使得过去被认为是教书匠的简单、枯燥、机械、重复的教学变得充满探究的`兴趣和发现,令人兴奋、激动不已。这种变化来自于教师的教育专业意识的一种追求:我怎样使我的每一个教学充满教育的意义。

课题研究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我充分认识到:

1、工作报告教学行动创新的重要性

主要特征是:(1)敏锐的问题意识;(2)引进新知识、新方法;(3)对教学过程的反思性批判能力;(4)追求教学行为合理化的研究能力;(5)建构教学新目标的创造能力。

这样的要求,与传统教师角色素质要求的差别是很大的。也就是说,教学行动创新必然要求教师专业角色实现发展与转变。这样一个过程,必然意味着迷茫、冲突、困惑甚至痛苦。

优秀教师=教育过程+反思,教师的教育工作,多一份反思与监控,就多一份提高,就与优秀教师更接近了一程。教师只有在不断研究新情况、新环境、新问题,并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才能不断适应、促进教育工作,使教育、教学工作有效地展开。也就是说,当代教育专业要求教师成为反思型教师。现代教师不是给定的教育目的、教学内容的盲目执行者,而是教学的决策者、研究者和监控者。

2、新课程增加了教学中本来就存在的不确定性,其表现有:

(1)教学目标与结果的不确定性:允许学生在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有多元表现;

(2)教学对象的不确定性:不使用统一的规格和评价标准,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个别化教学,不同年级的学生也可以在一起上课;

(3)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课程的综合性加大范文,教材、教参为教师留有极大的余地;

(4)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教师有较大的自主性,将更为灵活地选择与使用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

篇4:[课题研究]中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

[课题研究]中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

一、课题的背景和依据

1.l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探究性学习为基础重构基础教育课程已成为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到20世纪90年代,各国将探究性学习作为变革学习方式的主要手段。

近年来,我国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将变革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放在了突出地位,强调在学科领域,要为学生创设探究性学习的空间.

1.2  我国新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和新教材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放在了突出地位.要实现新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目标,就必须变革学习方式,探索新的学习方式.而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对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进行研究是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中学生数学素质的需要.

1.3  随着中学数学课程的改革,高中数学新教材中新增了研究性学习内容(研究性课题与实习作业)。如何变革学习方式,组织好这些内容的教学,同时在新教材的基础上,选择更多的内容,开展探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中学数学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上述问题的思考,引起了我们对本课题的极大关注和浓厚兴趣,决定对本课题进行研究。

二、课题界定

探究性学习即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学习情境中,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索发现问题,并通过观察、分析、类比、归纳、猜想、证明,或通过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解决问题,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本课题研究内容是以国家课程规定的高中数学学科内容为主,其中包括新授课内容、研究性课题、实习作业等.

三、支撑性理论

本课题的支撑性理论主要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主体教育理论.

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以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其含意有两个方面:其一,认为学习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巳有的知识和经验;其二,认为学习者存在个体差异,这不仅是指主体已具有的知识,而且也包含了认知风格、学习态度、信心、观念和学习动机等。主动建构不只是动手实践,实物操作,向他人主动学习,特别是通过教师的教学进行主动学习是主动建构的主要形式。关于建构主义及其教学涵义,在我国的主要研究者是南京大学郑毓信教授。

建构主义在数学教育中的应用形成数学教育建构观。数学教育建构观认为:

(1)学习数学是主体对数学知识的认识过程,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练习等被动的吸收过程,而应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

(2)这个建构过程依赖于认识主体巳有的认知结构,因此必须具有个体的特殊性,同时,数学知识的.建构主要是一个“顺应”的过程。

(3)主体的建构活动必然要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从而它是一个社会建构。这里的外部环境是相对于认识主体而言的,包括学习的内容和条件,认识的手段和方法等,更包括教师的活动.它们是与主体共存的一个动态的系统。

关于数学教育建构观,在我国的主要研究者是南京师范大学涂荣豹教授。

3.2  主体教育理论

主体教育理论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兴起的教育学理论,它的主要研究者有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裴娣娜教授和上海师范大学燕国材教授等。该理论认为,人的主体性是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最本质的特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重要的前提。人的主体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本体主体性,价值主体性,实践主体性。主体性教育理论特别强调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理论:

(1)人是主体教育的出发点,主体教育的直接指向就是完善人、发展人。

(2)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个体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3)主体性教育的近期目标是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发展和提高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能动性,从而成为社会活动的主体(即类主体),造就具有类主体性的社会成员。

主体教育理论,不仅强调了人的主体发展性,而且具体指出了人在发展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科学地说明了影响和促进人的主体性发展的因素与条件。为研究解决本课题的主要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4.1  文献资料法

搜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实可行的理论依据.

4.2  问卷调查法

了解学生对探究性学习的认识、态度及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以便使课题研究更适合学生。

4.3  教育实验法

对在新授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将通过比较实验法,以便发现、验证因果规律。

4.4  经验总结法

对研究性课题和实习作业将主要运用经验总结法,探求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客观规律。

4.5  案例研究法

对新授课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研究性课题和实习作业要采取案例研究法,通过公开课、研究课,进行研讨、相互交流,探求在新授课、研究性课题和实习作业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过程、步骤、评价方法等,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改进。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5.1  搜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

为了给课题研究提供充实可行的理论依据,我们到学校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在网上搜集相关资料,我们还派专人到上海、南京购买相关书籍,供课题组成员自学,不断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

5.2  问卷调查,全面了解学生

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对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认识、态度,使我们的研究更加适合于学生,我们以新授课、单元复习课、研究性课题、实习作业等不同课型设计了6个问题,其目的主要是了解学生对不同课型开展探究性学习中对老师教学方法的意向。又从学生对探究性学习的态度、认识出发设计了4个问题,其目的主要是了解学生对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态度和认识。由这10个问题设计了“探究性学习调查问卷”。对届高一5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对265份问卷进行了认真的统计分析.分析所得结论请参看文「2」

5.3  相互听课.研讨交流

课题组成员之间坚持互相听课,听课后进行认真研讨交流.除了平时的相互听课交流外,课题组成员每学年在校内上公开课一次,课题组内上有关课题的研究课两次,并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专题研讨.三年来课题组成员在组内上研究课26节,无锡市公开课6节,外省、市公开课4节.

5.4  案例分析.总结提高

对在新授课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我们还采取了案例分析法,从教学的个案进行分析研究,专家会诊,发现问题,及时矫正,总结提高。通过听课交流、案例分析等实践研究,得到了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

5.5  积极探索,大胆实践

对研究性课题和实习作业我们主要运用经验总结法,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探求在研究性课题和实习作业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客观规律。对于研究性课题我们采取了小组讨论式的学习方式,对实习作业我们坚持了走出课堂,深入生活,接触社会,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亲身实践,体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性学习过程.经过两年的实践研究。得到了在研究性课题和实习作业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学的基本模式.

六、主要研究结论

6.1  关于探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和一般过程步骤(请参看文[1]一[4])

6.2  关于新授课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可总结为如下五个操作程序:(1)创设问题情境;(2)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出问题一假设、猜测结论一检验、推证结论);(3)小结探究成果(概念、定义、公式、法则、定理及解题的思想方法);(4)总结评价;(5)成果应用(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具体操作过程见文[3]、文[6」.

6.3  关于研究性课题的教学模式

可总结为如下五个操作程序:(1)教师向学生介绍课题内容;(2)学生分组讨论,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3)分小组实施方案;(4)小组讨论,探究结论,形成成果;(5)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评价.具体操作过程见文[6」.

6.4  实习作业的教学模式

可总结为如下五个操作程序:(1)确定作业内容;(2)成立学习小组;(3)制定实习方案;(4)实施方案(调查、实验、测量、数据处理等);(5)小组交流;(6)形成成果(实习报告、小论文等).具体操作过程见文[4].

6.5  关于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中师生地位、关系的研究结论(请参看文[2])

6.6  关于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评价的研究结论(请参看文[2]).

6.7  探究牲学习的课寞教学特征的研究结论(请参看文「3]、文[6」).

七、研究成果

7.1  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专业的发展

课题研究促进了课题组成员教师专业的发展,课题组成员中三名被评为惠山区教学能手;三名被评为无锡市教学能手;三名被评为无锡市学科带头人,一名被评为江苏省待级教师.

7.2  课题的研究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课题组成员用建构主义理论和主体教育理论指导课堂教学,积极探索适应学生的课堂教学方式,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课题组成员所任班级的数学课深受

学生的欢迎,满意率都在95%以上,平均成绩名列年级前茅。特别是在高考复习教学中,在课题组成员的带动下,积极实践“探索性学习,三步曲,复习法”教学模式(参看文[5」),大大提高了复习课的教学效率,在高考中我校的数学平均成绩名列无锡市第二,名列原锡山市第一.

7.3  课题的开展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随着课题的开展,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了改变。在课题组成员的带动下,数学课堂教学中普遍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改善.

7.4  课题的开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生通过“实习作业”、“研究性课题”的学习,动手能力、探究能力普遍增强.学会了与人合作、交流.完成实习作业“实习报告”1668份;研究性课题“研究报告”826份.学生撰写

[1] [2] 下一页

数学探究小论文86篇.经过评选,评出一等奖1篇,二等奖6篇,三等奖12篇.

7.5  课题的研究更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了课题组成员的教科研水平

随着课题工作的开展,课题组成员积极学习新课程的新思想、新观念,深刻理解新教材的设计意图。用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及时总结课题研究中的经验体会,撰写论文、案例、调查报告。经验总结等26篇(均为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其中在省级以上专业杂志公开发表的有11篇,7.6研究方向具有前瞻性,为“新课标”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基本理念”中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在课程目标中进一步强调数学教学要使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方向完全符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要求,为新课标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上一页  [1] [2]

篇5:[课题研究]中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

[课题研究]中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

一、课题的背景和依据

1.l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探究性学习为基础重构基础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课程已成为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到20世纪90年代,各国将探究性学习作为变革学习方式的主要手段。

近年来,我国新的基础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课程改革也将变革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放在了突出地位,强调在学科领域,要为学生创设探究性学习的`空间.

1.2  我国新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和新教材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放在了突出地位.要实现新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目标,就必须变革学习方式,探索新的学习方式.而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对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进行研究是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全面提高中学生数学素质的需要.

1.3  随着中学数学课程的改革,高中数学新教材中新增了研究性学习内容(研究性课题与实习作业)。如何变革学习方式,组织好这些内容的教学,同时在新教材的基础上,选择更多的内容,开展探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中学数学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上述问题的思考,引起了我们对本课题的极大关注和浓厚兴趣,决定对本课题进行研究。

二、课题界定

探究性学习即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学习情境中,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索发现问题,并通过观察、分析、类比、归纳、猜想、证明,或通过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解决问题,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本课题研究内容是以国家课程规定的高中数学学科内容为主,其中包括新授课内容、研究性课题、实习作业等.

三、支撑性理论

本课题的支撑性理论主要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主体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理论.

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以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

[1] [2] [3] [4]

篇6:作文教学:认识与实践

作文教学:认识与实践

[作者]  蔡守龙

[内容]

作文是一种言语表达过程,伴随着作者的心理活动。儿童作文,其心理操作程序大体可概括为三个阶段:①产生表达或交流的意向、愿望、动机;②出现一 种粘附着丰富的心理表象的内部言语;③向外部言语活动形式(说话、作文)转化。这一作文心理操作程序表明:儿童语言表达的优劣高下,一方面取决于他们表达的意向、愿望、动机的丰富、充实和强烈的程度,另一方面取决于他们心理活动及言语的发展水平。作文教学应顺应儿童言语心理,在上述两个方面着力研究、探索规律。

儿童的作文动机(意向、愿望等)是直接推动他们作文的内部动力,是儿童作文需要的一种表现形态。在生活实践与作文教学的影响下,儿童总是在原有作文水平上下断产生新的作文需要,而原有的作文水平又总是满足不了新的作文需要,新的作文需要跟已有的作文水平总是不断处于矛盾统一的过程中。正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这对内部矛盾推动着儿童作文心理不断向前发展,成为儿童作文心理发展的根本动因。作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就在于创造条件,使其内容和形式适合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这一内部矛盾,在儿童已有的作文水平上不断引起新的作文需要,产生强烈的作文动机,从而促进儿童作文心理素质全面、和谐、充分地向前发展。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文章是客观世界的反映,这种反映是以人的心理为中介的。对小学生来说,则主要是内心世界的种种心理表象――在记忆中所保持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小学儿童的思维活动主要是通过表象进行的。小学作文主要是写记叙文,要求写得真实、具体、清楚、形象,切忌空洞、杂乱。这就决定了表象在小学儿童作文中必然起着巨大的作用。因此,小学作文教学应着力促进儿童自觉表象活动的发展,使他们能逐步获得尽可能稳定、鲜明而深刻的表象。儿童记忆库房中表象的稳定度、鲜明度越高,就越利于加工,思维就越活跃,越有创造性,就越有可能写出内容真实、具体形象的好文章。表象只能通过知觉(包括感觉)而获得,是知觉本象在人记忆中的“留影”。同时,儿童在知觉事物时,被知觉的事物和词语间就会建立相应的联系,就会产生“视觉经验的词语化”,同汇及表象的储存随之丰富。知觉映象越鲜明、强烈,心理表象就越清晰、深刻,对词汇的理解就越准确、贴切。可以说,儿童作文实质上是从他们对客观世界的知觉开始的。

儿童初入学时知觉选择性主要取决于兴趣,随着教学的要求,儿童逐步学会从需要出发,有意识地支配自己的感知觉。需要产生动机、激起兴趣、生发情感,动机、情感、兴趣调动注意,注意的光斑投射在事物的某一部位,那一部位就会被凸现出来,被优先、充分地知觉。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儿童知觉的特点,通过科学的训练,引导儿童逐步把知觉发展成有目的、有系统的观察――知觉的高级形式。要教育儿童满腔热情地对待生活,兴致勃勃地观察生活,自觉地学习科学的观察方法,主动地锻炼五种官能,坚持培养留心观察、认真思考、随时记录的良好习惯,以不断促进他们自觉表象活动和言语活动的发展。表象是无法直接交流的。日常生活中,人们交流表象的最常用手段是言语。表象在人脑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其活动经常受到言语――主要是内部言语活动的指导、配合和制约。儿童作文实际上并不是在头脑里通过表象活动形成一个

个表象,然后再寻找一些词句去固定它、表现它,而是在大脑中始终有着表象活动与内部言语活动两种心理状态的.交织。儿童用字选词造句的变化是同表象变化紧密结合的。

儿童头脑中储存的以及在作文、说话中要表现的也不全是表象。由于词、语言的概括作用,过去的经验,有的全部以词的形式保持在记忆的库房里,有的部分以词的形式、部分以表象的形式保持着。以表象保持着的部分是形貌以及种种外部联系,以词语保持着的部分是纲目,是人们对事物内部联系和本质的认识。儿童进行思考、对思考结果的回忆、把思考的结果明确地传递出去,更是离不开字词的选择和句式的安排,离不开内部言语与外部言语活动。

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儿童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的研究,努力掌握规律,并根据其特点,通过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按大纲要求严格训练,让学生真正掌握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本领。

从上述基本认识出发,为探索提高作文教学质量,促进儿童素质发展的有效途径,我们自1978年起进行了“从培养观察能力入手,改革作文教学”的实验。18年的教改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78年--1983年)

一方面着力研究命题作文的改革,使作文教学紧密联系小学儿童生活实践,努力激发他们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欲望;另一方面,改变以命题作文为唯一训练方式的做法,从低年级起步,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从培养观察能力入手,进行观察、思维、表达的综合训练,努力提高儿童的作文能力。

(1)教学生作文,教学生做人。教育学生热爱生活,认真实践,积极投入各种有益的活动。通过活动,指导学生留心观察,认真体验,学习运用观察思考的方法,提高能力,使他们从生活中增长见闻,丰富感受,产生倾吐的欲望。在此基础上着力引导他们交流汇报,练习表达。

(2)让作文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努力把作文训练与班队活动统一起来,与各科教学紧密联系,并渗透到校内外学生各自的个人生活之中;努力引导学生向自然、向社会接近,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把触角延伸到生活的广阔

领域,充分发挥作文的工具作用,让作文成为学生生活的一种需要和有机组成部分。

(3)把作文变成学生童年的乐事。运用迁移规律,培养观察、作文的兴趣;激发求知欲,引导学生自求了解、一吐为快;改革课堂教学,根据儿童情感特点,有的放矢地充实学生积极愉快的情绪生活;开展丰富多采、富有情趣的课外写作活动;改革作文评分、批语,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愉。

(4)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意思。鼓励学生自由倾吐,表达真情实感,怎么做、怎么想的,就怎么说、怎么写,不要胡编乱造、无病呻吟;引导学生根据自己表达的意思(内容),选择恰当的语汇和种种表达方式(形式),不要生搬硬套、机械模仿。

(5)进行观察、思维、表达的综合训练。观察要有目的,使文章中心明确;观察要有次序,使思维、表达有条理;观察要仔细,形成清晰形象,使文章内容具体;观察要展开联想,丰富观察感受,使文章有真情实感;观察要进行比较,捕捉事物特点,使文章写得生动活泼;反复观察,反复思考,反复修改,不断提高观察表达能力。

(6)以指导学生写日记作为作文训练的重要方式。从低年级起步,从培养观察能力入手,以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生活日记为训练的主要方式,进行多种形式的作文训练,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努力调动学生作文的自觉能动性。

2.第二阶殷(1983年--1988年)

在学校课程改革实验的背景下,对作文教学进行整体性改革,把“从内容入手”贯穿于小学作文教学的全过程。从认识和语言发展的阶段性看,着力加强低、中、高年级作文的纵向联系,使其在训练要求和方式上做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作文教学与其它因素的联系来看,继续加强生活实践、阅读教学、作文练习的横向联系,相互促进;从教育的角度看,进一步强化培养一代新人的意识,把指导作文和指导做人结合起来,使其在观察、思维、想象、表达和思想道德情感素质、行为习惯方面得到综合发展。

(1)?根据全校

整体教改实验的设想,对课程设置进行了适当调整。从1983年起,在低年级增设一节说话、写话课,加强对低年级学生听说读写训练的研究。

在扎扎实实地开发好说话课的同时,利用一切机会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把说话训练贯穿在低年级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渗透到晨会、班队会和思想教育中去。

说话训练坚持从内容入手,努力把说话同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选择学生生活中的内容自编成说话教材,努力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教师因势利导地帮助学生把话说清楚、说准确。在这样的实验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多种说话训练的类型,主要有:看图说话、观察生活说话、实验说话、制作说话、听故事说话等。

(2)?保持低年级写话的发展势头,继续以写日记为主要的训练方式,加强向书面作文过渡的训练。通过日记交流的方法,启发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日记的内容,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日记内容,培养学生从生活中选择有意义的内容并写成日记的本领。抓好日记评讲,进一步改进问说教学,深入探讨读写结合的有效途径。

3.第三阶段(1989年--1994年)

在探索现代小学各年级段课程结构整体优化的改革实验中,深化作文教学改革。不仅重视作文教学本身的改革,而且更加重视它与各学科课程、各活动课程以及与生活实践的联系;不仅重视作文教学方法的研究,而且更加注意对作文活动的主体――学生作文心理的研究。

(1)把作文训练与全日性综合活动统一起来。实验班每周开展一次全日性综合活动,由同年级各科教师根据德育大纲、学科教学大纲、学科特点、学校实际共同拟订活动计划,体现如下特点:①综合性。打破学科界限,以生活题材为活动中心;②乡土性。发挥地区优势,从现实材料中发掘活动题材;③主体性。

增强儿童主人意识,发挥儿童主体精神。

(2)组织“作文教学心理研究”课题组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积极实践、努力探索。研究的主要内容有:①儿童作文心

理发展的动因;②儿童作文心理的要素及其特点;③儿童作文心理的过程;④命题作文的心理学问题;⑤作文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心理。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课题的中期报告的范文

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课题研究阶段性计划

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怎么写

科学课老师教育科研工作总结

小学教师科研工作总结

初中生物课题研究中期检查材料

教师小课题计划

关于开展课题学习的实践与认识
《关于开展课题学习的实践与认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关于开展课题学习的实践与认识(共6篇)】相关文章:

教育科研情况报告2022-05-06

大创创业结题报告范文2022-07-22

礼仪的结题报告2022-08-29

课题研究心得体会2023-04-12

结题报告2022-08-18

结题鉴定会主持词2022-08-04

医学立项结题报告范文2022-09-11

课题中期报告范文2023-11-16

科研课题结题报告2023-05-02

结题报告范文高中2023-04-02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