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孟浩然-隐者自怡悦

时间:2023-04-05 08:03:11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诗人孟浩然-隐者自怡悦(整理7篇)由网友“Zamk”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诗人孟浩然-隐者自怡悦,欢迎大家收藏分享。

诗人孟浩然-隐者自怡悦

篇1:诗人孟浩然-隐者自怡悦

诗人孟浩然-隐者自怡悦

作为盛唐重要诗人中最年长的一位,孟浩然淡泊清远,才情满腹却终身不仕。他的一生,与同在诗坛的李白、杜甫、王维等友人相比,相对简单,在特定的生活情状下,甘居田园,完成了从儒生到隐士的自然转变,在浩荡如潮的诗人中独树一帜,成为隐士的典范。

隐逸的生活虽然平淡,却是自由的,无羁无束地隐居于襄阳城内,孟浩然一住,便到四十岁。四十岁那年,正是开元盛世最为红火的年代,长期生活在小城的孟浩然也许受了周围读书人的影响,做出了一个决定,进京求官。四十岁的年纪,在参加进士考试的人群中,已属于大龄青年,孟浩然的这个想法,大概有两层意思,一则进京碰碰运气,说不定能遇到贤人相助;或者还兼有另外的打算,以诗会友,拓宽文学视野。

说走就走,孟浩然带着几卷诗文,满怀希望地踏上了进京之路。

作为一个地方诗人,孟浩然凭借着独特而清新的诗风,在京城遍交诗坛群彦,也着实出过一次风头。《新唐书》中写道:“尝于太学赋诗,一座嗟伏,无敢抗。”在那个群贤毕至的场所,孟浩然吟出“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的句子,举座便“咸搁笔不复为继”了。当时的长安,藏龙卧虎,高人蚁聚,要想出人头地,实在很难。不过正是这样的情形,孟浩然与王维一见如故,进行了文学与心灵上的高质量对话。孟浩然此行的收获是丰足的。

更有意思的是,大诗人王维私下里邀请他到内署做客,刚好唐玄宗驾到,只得藏在床下。言谈之中,王维适时提及孟浩然,并加以推荐,唐玄宗大喜,诏出,孟浩然这才一脸汗水地移身叩拜。皇上问诗,他便朗诵自己的诗作,前面的尚好,但听到“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这一句,玄宗就不舒服了,说,你不曾求过仕,而我也没有弃过你啊,为何诬我呢?龙颜不悦,于是孟浩然只得兀自返回襄阳。

“不才明主弃”这则典故,并不可信,纯属后人闲笔杜撰。实际的情况是,开元十七年起,唐朝政府对科举政策作了些许的调整,“限明经、进士及第每岁不过百人”,也就是说,削减名额,考试的难度加大了。而孟浩然的入京,正赶上政策调整期。将他回乡的缘由归咎到唐玄宗身上,也许是撰者想讥讽玄宗对于文士的不够重视。而孟浩然的落第,显然是因为年龄偏大,确实竞争不过别人,加之没有当政要员的竭力援引,或者说,孟浩然对于做官这样的事情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陶渊明由仕而归隐,孟浩然由不第而继续归隐。在随后某一个仲夏,他在寄京邑友人的书信中,就明确表示,自己最欣赏陶渊明这样的高士,不爱乌纱爱田园。孟浩然在京城的求官失意与后来的荐官失约,终于促使他下定决心,断绝求官之路。从此,中国文化史上又多了一位名副其实的`隐士。

晚年的布衣孟浩然,在田园山水里过滤掉了许多的空想,他的眼里,多见美妙怡人的风光。而他也在这无边的风物里,体会到了生活于民间的快乐,这是与其他好友迥然不同之处。王维虽隐,但是毕竟亦官亦隐,隐得并不如他那么随意。而孟浩然以他的质朴性情,赢得了比以往更高的声望,慕名拜访他的人越来越多,王昌龄登门看望,大诗人李白也来了,他们在孟浩然的家乡,品尝着可口的农家饭菜,也在孟浩然的带领下,游览幽静绝佳的去处。

除了田园春色,不能舍弃的还有朋友。这一日,与他相交甚厚的王昌龄从岭南北归,到襄阳来拜访,此时孟浩然背上生疽,已经快痊愈了,按医嘱是忌食鱼虾等物的。可老朋友来了,相聚的欢乐与激情如同热焰般蒸腾,饮酒吟诗,谈天说地。不知不觉间,孟浩然将箸筷伸向了致命的一盘鲜鱼。结果,毒发身亡,相聚成为永诀,他甚至没来得及整理自己的诗稿。在清风送爽的田园一隅,在知心朋友的臂弯之中,一代诗宗含笑告别人间,时年五十二岁。

篇2:诗人孟浩然简介

孟浩然(689―740),唐代著名诗人,湖北襄阳人,是大诗人李白的挚友。他一生没有做过官,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漫游和隐居中度过的。在青年时期,他“漫游五湖、三湘”,饱览了祖国的山川胜景,从而不断地扩大艺术视野,丰富了诗作的内容。孟浩然的诗摆脱了初唐应制、咏物的狭隘境界,更多地抒发了个人抱负,给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在中国文学史上,人们公认他是从初唐陈子昂到盛唐李白、王维这个过渡时期中最有成就的一位诗人。◆

篇3:王维孟浩然山水诗人

王维孟浩然山水诗人

美在深情──孟浩然与王维的山水诗

王国维先生在曾在《宋元戏曲史·自序》中写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文,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从这里,可以肯定地说,唐朝,是一个盛产诗歌的盛世,这毫无疑问是一个时代艺术精神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这一时代也因此给后世留下了无数宝贵的精神财富。笔者在这主要是就自己所学来谈谈孟浩然与王维的山水诗。

一、清远的美,人情的美

说到山水诗,我们马上就会想到谢灵运,清代的沈德潜在《说诗啐语》中说“谢诗经营而反于自然,不可及处,在新在俊,谢诗胜人正在排。”也就是说谢灵运写山姿水态,是对山水情貌不遗余力地勾勒和描绘,而这样的后果就是使得其诗歌大多是有句无篇。及至唐代,山水诗是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这么一个发展孟浩然是作出了贡献了的。笔者认为孟诗是体现出了一种人情之美和清远之美的。

首先来看他的《过故人庄》,当然这首诗是一首山水田园诗,并非纯山水诗,但还是有必要提一下,毕竟其中含有对山水的描写,且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一独创也!“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诗人首先并没有用很华丽的语言去可以雕琢这一诗作,而是用一种很朴素的言语来描写田园、山水之景,透出一种清远的意味,这就是他生活环境的一部分。绿树、青山,两个简单而又平常的意象在他的笔下却是给人异样的感受“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再看“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一种何等淳朴的民风,这是一个充满着人情美的农庄。难怪沈德潜说孟浩然的诗歌是“语淡而味终不薄。”

虽然山水田园诗的融合从孟浩然开始,但他同样也给我们带来了他笔下的.山水。如《晚泊洵阳望庐山》:“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洵阳郭,始见香炉峰。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东林精舍近,日暮但闻钟。”这首诗歌乍一读来,好象描写山水之处并不是很多,但这恰恰于无声处听惊雷,无声胜有声,因为他追求的是山水的神似,而非简单的形似。他人看山水用眼看,孟浩然却是在用心去体悟,于这种静美中传达出更加深刻的东西。

从孟浩然的诗歌中可以看出,他受到陶渊明的影响是很大的,因而他的诗歌最主要的特色之一就是透露着玄音,富有一种清远之意,淡淡地,却又是那么美。

二、空灵的美,寂静的美

空灵这个词,其实是来源于佛教用语的。也就是说王维的山水诗是充满着许多禅趣的,而这正是因为他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大的缘故,尤其是禅宗。因而,他看山水就是用的这种禅宗观物方式。禅为何物?释慧皎的《高僧传》卷十一中是这样说的:“禅也者,妙万物而为言,故能无法不缘,无境不察。然缘法察境,唯寂乃明。其犹渊池息浪,则彻见鱼石;心水既澄,则凝照无隐。”这一思维方式,以“妙万物”为内核,以“寂”为基本途径,其基本特征在于“缘法察境,唯寂乃明”,有如渊池鱼石,心澄而悟,则可凝照一切,妙观万物。

先来看看他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在这么一种清新而又宁静的山水中,体悟到万物生生不息的乐趣。同样是写山水,就可见出孟诗和王诗的山水是各有千秋,王维好似出乎其外在描写着这一切,观照着这一切,山山水水就浑然如同画卷一般,而孟浩然则是入乎其内诉说着这一切,他是把自己融入了其中。王维如同一个画师一样让他笔下的山水于空灵中见美,于寂静中见生机,不管是人、景、物,都有他们各自的状态,遵循着他们自身的本真,可谓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难怪殷幡在《河岳英灵集》中称“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著壁成绘,一句一字,皆出常境。”

三、美的指归──情

尽管孟浩然和王维所表现的山水诗意蕴各有不同,但在诗人背后还是有着某种共同的元素。笔者认为这个共同的元素在于情.这个情是个极大范围的:有隐逸之情,有对人生之情,有对生命之情,诸如此类。

先说隐逸之情,隐逸可算得上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人生境界和人格理想的一种审美追求.唐以前有“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 陶渊明,唐以后有“梅妻鹤子”的林和靖。孔子说:“天下有大道则见,无道则隐。”可见,仕与隐其实都是主动的,自由的,具有人格力量的。因而,笔者认为这个隐逸之情可以说是二位诗人内在人格美的表现。

至于人生之情,生命之情,则是诗人将他们以融入到自己诗作的字里行间了,所以他们的山水才能够被后人无数次的吟诵与品评。

不论是孟浩然诗歌中所显现的那种安顿生命,亦或是王维诗中的那种启迪生命之哲思,皆流露出一种美学的特质──他们对自然、山水、人生和美的深情!

美在深情,所谓皎然《诗式》所云:“不顾词采而风流自然”,“但见性情不睹文字”。(作者单位:长江大学中文系)

篇4:孟浩然是什么代的诗人

孟浩然是什么代的诗人

孟浩然是什么代的诗人

孟浩然是唐朝诗人。

简介:

1、唐代诗人孟浩然(公元689——公元740),本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

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不宽。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

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王孟”,虽远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他们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有《孟浩然集》三卷,今编诗二卷。是唐代著名的田园隐逸派和山水行旅派诗人,与王维并称为“王孟”。其刚正志高,但仕途坎坷。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

2、孟浩然的诗歌诗中情和景的关系,不仅是彼此衬托,而且常常是水乳交融般的密合;诗的意境,由于剔除了一切不必要、不谐调的成分,而显得更加单纯明净;诗的结构也更加完美。孟浩然在旅程中偏爱水行,如他自己所说:“为多山水乐,频作泛舟行。”其诗歌的语言特点是隐居闲适、羁旅愁思。诗风清淡自然,以五言古诗见长。

孟浩然的诗歌代表作有《春晓》《过故人庄》《早寒江上有怀》《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晚泊浔阳望庐山》《送王昌龄之岭南》。

3、他的诗歌成就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第一人,“兴象”创作的先行者

盛唐时期形成的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诗歌流派,又称田园诗派,后人为了突出两人对田园诗派的突出作用也称为:“王孟诗派”。该派有陶渊明、“二谢”(谢灵运、谢朓)诗之长,以山水田园风光和隐逸生活为主要题材,风格冲淡自然。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禄唐应制咏物的狭隘境界,更多地抒发了个人怀抱,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并博得时人的倾慕。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创作山水诗的诗人,是王维的先行者。他的旅游诗描写逼真,《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得气势磅礴,格调浑成。

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比较单一。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但是更多的是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孟诗不事雕饰,伫兴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于寒俭枯瘠。他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如《秋登万山寄张五》、《夏日南亭怀辛大》、《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夜归鹿门歌》等篇,自然浑成,而意境清迥,韵致流溢。

在孟浩然这里,山水诗中的形象,已不再是山水原形的描摹,也不是在其中简单地加入了自己的情感,而是采用了表现手法,将山水形象的刻划与自己的思想感情及性情气质的展现合而为一,因而使其山水诗中形象的刻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使其山水诗中的形象提升为艺术形象的一种高级形态亦即‘意象’。可以说在孟浩然之前,还没有哪位诗人在山水诗中如此深深地打上作者本人性情气质的个性印记。

清淡自然的诗风

孟浩然的诗歌主要表达隐居闲适、羁旅愁思,诗风则清淡自然,以五言古诗见长。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他主要写山水诗,是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之一,他前期主要写政治诗与边塞游侠诗,后期主要写山水诗。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

山水景物是南朝诗歌最重要的题材,经历长期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到孟浩然,山水诗又被提升到新的境界,这主要表现在:诗中情和景的关系,不仅是彼此衬托,而且常常是水乳交融般的密合;诗的意境,由于剔除了一切不必要、不谐调的`成分,而显得更加单纯明净;诗的结构也更加完美。孟浩然在旅程中偏爱水行,如他自己所说:“为多山水乐,频作泛舟行。”(《经七里滩》)他的诗经常写到漫游于南国水乡所见的优美景色和由此引发的情趣,如《耶溪泛舟》)

房日晰在《略谈孟浩然诗风的清与淡》一文中指出:“纵观孟诗,其诗风之淡,大致有三:一为思想感情的淡,没有激切的情绪的流露;二为诗意表现的淡,没有浓烈的诗意的展示;三为语言色彩的淡,没有绚丽色彩的描绘。

丰富的山水诗歌意境

孟浩然山水诗的意境,以一种富于生机的恬静居多。但是他也能够以宏丽的文笔表现壮伟的江山。如《彭蠡湖中望庐山》。清人潘德舆以此诗和《早发渔浦潭》为例,说孟诗“精力浑健,俯视一切”(《养一斋诗话》),正道出了其意兴勃郁的重要特征。盛唐著名诗评家殷璠喜用“兴象”一词论诗,在评述孟浩然的两句诗时,也说“无论兴象,兼复故实”(见《河岳英灵集》)。所谓“兴象”,是指诗人的情感、精神对物象的统摄,使之和诗人心灵的颤动融为一体,从而获得生命、具有个性和活力。重“兴象”其实也是孟浩然诗普遍的特点。这通过几首不同的作品之间的比较,可以看得更清楚。《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宿建德江》这三首诗都写了江湖水景,但性格各异。第一首作于孟应聘入张九龄幕府时。他为自己的抱负能够有一试的机会而兴奋,曾写下“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书怀贻京邑同好》)、“故人今在位,歧路莫迟回”(《送丁大凤进士赴举呈张九龄》)之类诗句。正是这种昂奋的情绪,使他写下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样气势磅礴的名句。第二、三首均作于落第后南游吴越之日,前者以风鸣江急的激越动荡之景写自己悲凉的内心骚动,后者则以野旷江清的静景写寂寞的游子情怀,它们的神采气韵是很不相同的。本之以“兴”,出之以“象”,突出主要的情绪感受而把两者统一起来,构筑起完整的意境,这是孟浩然写景诗的重要贡献。

创造性的诗歌表现

出入古近的体格饶有洒脱自在的情致,也是孟诗创造性的表现之一。孟浩然诗歌的语言,不钩奇抉异而又洗脱凡近,“语淡而味终不薄”(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他的一些诗往往在白描之中见整炼之致,经纬绵密处却似不经意道出,表现出很高的艺术功力。例如他的名篇《过故人庄》。通篇侃侃叙来,似说家常,和陶渊明的《饮酒》等诗风格相近,但陶写的是古体,这首诗却是近体。“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一联句,画龙点睛地勾勒出一个环抱在青山绿树之中的村落的典型环境。还有那一首妇孺能诵的五绝《春晓》,也是以天然不觉其巧的语言,写出微妙的惜春之情。

另外,孟浩然在诗体的运用上往往突破固有程式的拘限,读来别有滋味。例如《舟中晓望》诗,平仄声律全合五律格式,但中两联不作骈偶,似古似律。胡应麟《诗薮》认为此类诗“自是六朝短古,加以声律,便觉神韵超然。”又如《夜归鹿门山歌》,这是一首歌行体的诗,但通篇只是把夜归的行程一路写下来,不事铺张。其篇制规模类似近体,并吸收了近体诗语言简约的特点,而突出歌行体的蝉联句法,读来颇有行云流水之妙。

独特的诗歌美学观

在诗歌创作的艺术形式方面,孟浩然也有其独特的见解。他主张诗歌要用形象思维,通过诗的语言塑造形象,通过形象显示诗歌的意旨。读者“弃象忘言”而得意。他在《本阇黎新亭作》诗中写道:“弃象玄应悟,忘言理必该。静中何所得?吟咏也徒哉!”孟浩然借用了佛学和道家哲学中的“弃象忘言”说,提倡诗歌创作的抒情言志、表情达意不必太直露,要有弦外之音,象外之旨。

孟浩然还主张作诗不必受近体格律的束缚,应当“一气挥洒,妙极自然”。《孟浩然集》有诗267首,其中五言古诗63首,七言古诗6首,五言律诗130首,七言律诗4首,五言排律37首,五言绝句19首,七言绝句8首。从中可以看出,除69首古风外,全是近体诗,而五言律诗又最多。可以说他是盛唐诗人大量写作近体诗的第一人。但这些诗大都不能算是严格合律的近体诗。如《舟中晚望》、《洛下送奚三还扬州》、《洞庭湖寄阎九》、《都下送辛大之鄂》、《与诸子登岘山》等诗,皆与五言律诗的对偶不合。但诗品家对它们的评价却相当高。严羽《沧浪诗话》就说:“皆文从字顺,音韵铿锵”。

近体诗的律式,在孟浩然之前的杜审言那里已经完全成熟了。杜审言也是襄阳人,他不能不知道。那么,他为什么不沿着老杜的路子走呢?对此施补华《岘佣说诗》认为:“五言律有中二语不对者,有全不对者,须一气挥洒,妙极自然。初学人当讲究对仗,不能臻此化境。”这就是说,孟浩然五言律不合律有其深层次的美学原因。他追求自然美,是对初唐过多追求形式美的矫正。他把古风与近体来了一次整合,他的近体多为古风化的近体。将近体诗的格律精神与古风的自然平和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达到了一种“兴象玲珑”的艺术境界。读孟浩然的诗,看不到近体格律的束缚,而是有行云流水般的自然。既接受近体格律,有不被近体格律所累,一切以自然为第一标准。

篇5:诗人孟浩然的轶事典故

诗人孟浩然的轶事典故

孟浩然唐代著名诗人,关于诗人孟浩然的轶事典故有哪些呢?下面一起来看看!

隐鹿门山

孟浩然性爱山水,喜泛舟,“我家南渡头,惯习野人舟。”正是适应了这性情。从涧南园到鹿门山,有近二十里的水程;从鹿门山到襄阳城,有三十里的水程,泛舟往返非常便利。也许是东汉初年的习郁,修鹿门庙、建习家池给了他启示。光武帝封习郁为侯,其封邑在今宜城。习家池则是习郁的私家园林,也就是“别墅”。习郁爱山水,而这三地联结,就构成了一条非常理想的游山玩水的路线。从宜城出发,泛舟汉水到鹿门山麓,“结缆事攀践”,到鹿门庙祭祀神灵,欣赏山林景色。然后,下山登舟,经鱼梁洲到凤林山下,舍舟登岸至习家池别墅。从习家池回宜城可以泛舟,也可以沿着冠盖里骑马、乘车。习郁就是在这条线路上,享受着“光武中兴”带来的`和平安宁的生活。而孟浩然则在这如画的山水间,领略着盛唐时代的田园牧歌般的乐趣。

转喉触讳

关于孟浩然的:“转喉触讳”的典故历史上有四种记载:王维说、李白说、李元绂说、张说说。

王维说

襄阳诗人孟浩然,开元中颇为王右丞所知 。句有“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者 。右丞吟咏之,常击节不已 。维待诏金銮殿, 一旦, 召之商风雅, 忽闻上幸维所,浩然错愕伏床下, 维不敢隐,因之奏闻 。上欣然曰 : “朕素闻其人 。 ” 因得诏见 。上曰 : “卿将得诗来耶 ?”浩然奏闻 : “臣偶不赍所业 。 ”上即命吟 。浩然奏诏, 拜舞念诗曰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 多病故人疏 。 ”上闻之抚然曰 : “朕未曾弃人, 自是卿不求进,奈何反有此作 !”因命放归南山,终身不仕 。

李白说

唐孟浩然与李白交游,玄宗征李入翰林, 孟以故人之分, 有弹冠之望, 久无消息, 乃入京谒之 。一日玄宗召李入对, 因从容说及孟浩然 。李奏曰 : “臣故人也, 见( 现)在臣私第 。 ”上急召赐对, 俾口进佳句 。孟浩然诵诗曰 :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 ”上意不悦,乃曰 : “未曾见浩然进书,朝廷退黜 。何不云 : 气蒸云梦泽, 波动岳阳城 ? 缘是不降恩,终于布衣而已 。

张说说

明皇以张说之荐召浩然,令诵所作 。乃诵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 ”帝曰 : “卿不求朕, 朕岂弃卿 ? 何不云 : 气蒸云梦泽,波动岳阳城 。 ”因是故弃 。

李元绂说

孟浩然拜访华山李相, 恰巧李元绂不在,孟浩然于是留下一首绝句而去,曰 : “老夫门前三日立,朱箔银屏昼不开 。诗卷抛却书袋内, 譬如闲看华山来 。 ”一日,明皇召俾口进佳句 。孟诵 : “北阙休上书, 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 多病故人疏 。 ”何不云 : “气蒸云梦泽,波动岳阳城 ? ”由此不遇 。

失约朝宗

孟浩然四十岁时进京考试,与一批诗人赋诗作会。他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两句诗令满座倾倒,一时诗名远播。当时的丞相张九龄和王维等爱诗的京官都来和他交朋友。郡守韩朝宗先向其他高官宣扬他的才华,再和他约好日子带他去向那些人推荐。到了约定的日子,孟浩然和一批朋友喝酒谈诗,很是融洽。有人提醒他说,你与韩公有约在先,不赴约而怠慢了别人怕不行吧。他不高兴地说,我已喝了酒了,身心快乐,哪管其它事情。

篇6:孟浩然哪个朝代的诗人

唐代

孟浩然的诗歌成就: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第一人,“兴象”创作的先行者

盛唐时期形成的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诗歌流派,又称田园诗派,后人为了突出两人对田园诗派的突出作用也称为:“王孟诗派”。该派有陶渊明、“二谢”(谢灵运、谢朓)诗之长,以山水田园风光和隐逸生活为主要题材,风格冲淡自然。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禄唐应制咏物的狭隘境界,更多地抒发了个人怀抱,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并博得时人的倾慕。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创作山水诗的诗人,是王维的先行者。他的旅游诗描写逼真,《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得气势磅礴,格调浑成。

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比较单一。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但是更多的是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孟诗不事雕饰,伫兴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于寒俭枯瘠。他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如《秋登万山寄张五》、《夏日南亭怀辛大》、《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夜归鹿门歌》等篇,自然浑成,而意境清迥,韵致流溢。

在孟浩然这里,山水诗中的形象,已不再是山水原形的描摹,也不是在其中简单地加入了自己的情感,而是采用了表现手法,将山水形象的刻划与自己的思想感情及性情气质的展现合而为一,因而使其山水诗中形象的刻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使其山水诗中的形象提升为艺术形象的一种高级形态亦即‘意象’。可以说在孟浩然之前,还没有哪位诗人在山水诗中如此深深地打上作者本人性情气质的个性印记。

清淡自然的诗风

孟浩然的诗歌主要表达隐居闲适、羁旅愁思,诗风则清淡自然,以五言古诗见长。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他主要写山水诗,是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之一,他前期主要写政治诗与边塞游侠诗,后期主要写山水诗。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

山水景物是南朝诗歌最重要的题材,经历长期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到孟浩然,山水诗又被提升到新的境界,这主要表现在:诗中情和景的关系,不仅是彼此衬托,而且常常是水乳交融般的密合;诗的意境,由于剔除了一切不必要、不谐调的成分,而显得更加单纯明净;诗的结构也更加完美。孟浩然在旅程中偏爱水行,如他自己所说:“为多山水乐,频作泛舟行。”(《经七里滩》)他的诗经常写到漫游于南国水乡所见的优美景色和由此引发的情趣,如《耶溪泛舟》)

房日晰在《略谈孟浩然诗风的清与淡》一文中指出:“纵观孟诗,其诗风之淡,大致有三:一为思想感情的淡,没有激切的情绪的流露;二为诗意表现的淡,没有浓烈的诗意的展示;三为语言色彩的淡,没有绚丽色彩的描绘。

丰富的山水诗歌意境

孟浩然山水诗的意境,以一种富于生机的恬静居多。但是他也能够以宏丽的文笔表现壮伟的江山。如《彭蠡湖中望庐山》。清人潘德舆以此诗和《早发渔浦潭》为例,说孟诗“精力浑健,俯视一切”(《养一斋诗话》),正道出了其意兴勃郁的重要特征。盛唐著名诗评家殷璠喜用“兴象”一词论诗,在评述孟浩然的两句诗时,也说“无论兴象,兼复故实”(见《河岳英灵集》)。所谓“兴象”,是指诗人的情感、精神对物象的统摄,使之和诗人心灵的颤动融为一体,从而获得生命、具有个性和活力。重“兴象”其实也是孟浩然诗普遍的特点。这通过几首不同的作品之间的比较,可以看得更清楚。《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宿建德江》这三首诗都写了江湖水景,但性格各异。第一首作于孟应聘入张九龄幕府时。他为自己的抱负能够有一试的机会而兴奋,曾写下“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书怀贻京邑同好》)、“故人今在位,歧路莫迟回”(《送丁大凤进士赴举呈张九龄》)之类诗句。正是这种昂奋的情绪,使他写下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样气势磅礴的名句。第二、三首均作于落第后南游吴越之日,前者以风鸣江急的激越动荡之景写自己悲凉的内心骚动,后者则以野旷江清的静景写寂寞的游子情怀,它们的神采气韵是很不相同的。本之以“兴”,出之以“象”,突出主要的情绪感受而把两者统一起来,构筑起完整的意境,这是孟浩然写景诗的重要贡献。

创造性的诗歌表现

出入古近的体格饶有洒脱自在的情致,也是孟诗创造性的表现之一。孟浩然诗歌的语言,不钩奇抉异而又洗脱凡近,“语淡而味终不薄”(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他的一些诗往往在白描之中见整炼之致,经纬绵密处却似不经意道出,表现出很高的艺术功力。例如他的名篇《过故人庄》。通篇侃侃叙来,似说家常,和陶渊明的《饮酒》等诗风格相近,但陶写的是古体,这首诗却是近体。“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一联句,画龙点睛地勾勒出一个环抱在青山绿树之中的村落的典型环境。还有那一首妇孺能诵的五绝《春晓》,也是以天然不觉其巧的语言,写出微妙的惜春之情。

另外,孟浩然在诗体的运用上往往突破固有程式的拘限,读来别有滋味。例如《舟中晓望》诗,平仄声律全合五律格式,但中两联不作骈偶,似古似律。胡应麟《诗薮》认为此类诗“自是六朝短古,加以声律,便觉神韵超然。”又如《夜归鹿门山歌》,这是一首歌行体的诗,但通篇只是把夜归的行程一路写下来,不事铺张。其篇制规模类似近体,并吸收了近体诗语言简约的特点,而突出歌行体的蝉联句法,读来颇有行云流水之妙。

独特的诗歌美学观

在诗歌创作的艺术形式方面,孟浩然也有其独特的见解。他主张诗歌要用形象思维,通过诗的语言塑造形象,通过形象显示诗歌的意旨。读者“弃象忘言”而得意。他在《本阇黎新亭作》诗中写道:“弃象玄应悟,忘言理必该。静中何所得?吟咏也徒哉!”孟浩然借用了佛学和道家哲学中的“弃象忘言”说,提倡诗歌创作的抒情言志、表情达意不必太直露,要有弦外之音,象外之旨。

孟浩然还主张作诗不必受近体格律的束缚,应当“一气挥洒,妙极自然”。《孟浩然集》有诗267首,其中五言古诗63首,七言古诗6首,五言律诗130首,七言律诗4首,五言排律37首,五言绝句19首,七言绝句8首。从中可以看出,除69首古风外,全是近体诗,而五言律诗又最多。可以说他是盛唐诗人大量写作近体诗的第一人。但这些诗大都不能算是严格合律的近体诗。如《舟中晚望》、《洛下送奚三还扬州》、《洞庭湖寄阎九》、《都下送辛大之鄂》、《与诸子登岘山》等诗,皆与五言律诗的对偶不合。但诗品家对它们的评价却相当高。严羽《沧浪诗话》就说:“皆文从字顺,音韵铿锵”。

近体诗的律式,在孟浩然之前的杜审言那里已经完全成熟了。杜审言也是襄阳人,他不能不知道。那么,他为什么不沿着老杜的路子走呢?对此施补华《岘佣说诗》认为:“五言律有中二语不对者,有全不对者,须一气挥洒,妙极自然。初学人当讲究对仗,不能臻此化境。”这就是说,孟浩然五言律不合律有其深层次的美学原因。他追求自然美,是对初唐过多追求形式美的矫正。他把古风与近体来了一次整合,他的近体多为古风化的近体。将近体诗的格律精神与古风的自然平和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达到了一种“兴象玲珑”的艺术境界。读孟浩然的诗,看不到近体格律的束缚,而是有行云流水般的自然。既接受近体格律,有不被近体格律所累,一切以自然为第一标准。

孟浩然的趣闻:

唐代开元年间诗人,其诗多自然淳朴之风,而其与另一位大诗人很要好。待诏于皇朝,一天,招来商谈风雅吟咏,忽然遇上来居住处,惊吓得藏匿于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有朋友在这儿,便奏报给了玄宗,玄宗高兴地说:“我平时已听说过这个人。”因此召见孟浩然问他:“你带得诗来吗?”浩然答道:“我偶然来,未能带上。”玄宗说:“那你就献诗一首。”浩然拜谢后,便念诗说:

北阙休上书,南才归蔽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这就是玄宗开元十六年(728)诗人到长安应试,没有考中,心情很低落时作下的一首诗。我们都看得出来,在诗中他发泄了一种怀才不遇的怨愤之情。他说自己不再希望能得到朝廷的重用,所以又回到南山中我那破旧的草庐里了。因为自己缺少才干,所以被明主遗弃;最近身体多病,连朋友也不常来往了。时光流逝,头上的白发也增加了。岁月就这样无情地流淌着,新的一年又要来到了。很多的愁绪困扰着,使得自己彻夜不能安睡。

玄宗听完后叹息说:“我未曾弃置人才,只是你个人不来求上进,却为何有这样的诗作!”因此教人放他回南山。孟浩然便从此一生不能仕进。孟浩然是一个颇有才气的诗人,在开放的盛唐时代,无论是他愿意仕进的那个部门,都应当有他施展的一片天地;而且此时的机遇又让他遇上了当今的皇帝——这样的机遇,放在之于、之于的时候,她们两人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临幸未来的主人。但他的表现却让人难以捉摸,甚至是失望。他先是吓得钻床脚,胆小如鼠,后玄宗叫他吟诗,他却怨气一片,这与我们通常在其诗风里观察到的判若两人。孟浩然那时究竟是神经作怪,还是要考考的宽容度和开明度,竟然当面闹起了情绪,念起他那首“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的抑郁气质的诗,其结果不叫闯祸,应该是潜意识的应验——中了他那句“不才明主弃”的诗偈,终至永归南山。看来,所谓的发牢骚和闹情绪终归不好,而且要注意场合。

篇7: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

关于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

劲风湮细雨——孟浩然《秀甲东南》

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愁。——孟浩然《他乡七夕》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孟浩然《万山潭作》

因君故乡去,遥寄式微吟。——孟浩然《都下送辛大之鄂》

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孟浩然《万山潭作》

十上耻还家,裴回守归路。——孟浩然《南归阻雪》

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

孤烟村际起,归雁天边去。——孟浩然《南归阻雪》

弊庐隔尘喧,惟先养恬素。——孟浩然《田园作》

黯黮凝黛色,峥嵘当曙空。——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

旷野莽茫茫,乡山在何处。——孟浩然《南归阻雪》

君负鸿鹄志,蹉跎书剑年。——孟浩然《送陈七赴西军》

吾观非常者,碌碌在目前。——孟浩然《送陈七赴西军》

渐至鹿门山,山明翠微浅。——孟浩然《登鹿门山怀古》

清晓因兴来,乘流越江岘。——孟浩然《登鹿门山怀古》

谁能为扬雄,一荐甘泉赋。——孟浩然《田园作》

未逢调鼎用,徒有济川心。——孟浩然《都下送辛大之鄂》

酒伴来相命,开尊共解酲。——孟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

南国辛居士,言归旧竹林。——孟浩然《都下送辛大之鄂》

谁忍窥河汉,迢迢问斗牛。——孟浩然《他乡七夕》

丹灶初开火,仙桃正落花。——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绪风初减热,新月始临秋。——孟浩然《他乡七夕》

一闻边烽动,万里忽争先。——孟浩然《送陈七赴西军》

粤余任推迁,三十犹未遇。——孟浩然《田园作》

望断金马门,劳歌采樵路。——孟浩然《田园作》

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

久欲追尚子,况兹怀远公。——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

白云何时去,丹桂空偃蹇。——孟浩然《登鹿门山怀古》

当杯已入手,歌妓莫停声。——孟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

晨兴自多怀,昼坐常寡悟。——孟浩然《田园作》

乡曲无知己,朝端乏亲故。——孟浩然《田园作》

挂席候明发,渺漫平湖中。——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

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孟浩然《登鹿门山怀古》

少年弄文墨,属意在章句。——孟浩然《南归阻雪》

书剑时将晚,丘园日已暮。——孟浩然《田园作》

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孟浩然《登鹿门山怀古》

淮海途将半,星霜岁欲穷。——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

我行滞宛许,日夕望京豫。——孟浩然《南归阻雪》

不见穿针妇,空怀故国楼。——孟浩然《他乡七夕》

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

我来限于役,未暇息微躬。——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

寄言岩栖者,毕趣当来同。——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

江上空裴回,天边迷处所。——孟浩然《送辛大之鄂渚不及》

送君不相见,日暮独愁绪。——孟浩然《送辛大之鄂渚不及》

余亦赴京国,何当献凯还。——孟浩然《送陈七赴西军》

纷吾感耆旧,结揽事攀践。——孟浩然《登鹿门山怀古》

予亦忘机者,田园在汉阴。——孟浩然《都下送辛大之鄂》

岩潭多屈曲,舟楫屡回转。——孟浩然《登鹿门山怀古》

积雪覆平皋,饥鹰捉寒兔。——孟浩然《南归阻雪》

沙禽近方识,浦树遥莫辨。——孟浩然《登鹿门山怀古》

金涧饵芝术,石床卧苔藓。——孟浩然《登鹿门山怀古》

郡邑经樊邓,山河入嵩汝。——孟浩然《送辛大之鄂渚不及》

野童扶醉舞,山鸟助酣歌。——孟浩然《夏日浮舟过陈大水亭》

池边钓女日相随,妆成照影竟来窥。——孟浩然《高阳池送朱二》

蒲轮去渐遥,石径徒延伫。——孟浩然《送辛大之鄂渚不及》

幽赏未云遍,烟光奈夕何。——孟浩然《夏日浮舟过陈大水亭》

当昔襄阳雄盛时,山公常醉习家池。——孟浩然《高阳池送朱二》

澄波澹澹芙蓉发,绿岸参参杨柳垂。——孟浩然《高阳池送朱二》

此地朝来饯行者,翻向此中牧征马。——孟浩然《高阳池送朱二》

一朝物变人亦非,四面荒凉人住稀。——孟浩然《高阳池送朱二》

殷勤为访桃源路,予亦归来松子家。——孟浩然《高阳池送朱二》

征马分飞日渐斜,见此空为人所嗟。——孟浩然《高阳池送朱二》

山藏伯禹穴,城压伍胥涛。——孟浩然《与杭州薛司户登樟亭楼作》

帟幕英僚敞,芳筵下客叨。——孟浩然《与杭州薛司户登樟亭楼作》

今日观溟涨,垂纶学钓鳌。——孟浩然《与杭州薛司户登樟亭楼作》

四座推文举,中郎许仲宣。——孟浩然《送张参明经举兼向泾州觐省》

水楼一登眺,半出青林高。——孟浩然《与杭州薛司户登樟亭楼作》

鲛人潜不见,渔父歌自逸。——孟浩然《登江中孤屿赠白云先生王迥》

夕阳开返照,中坐兴非一。——孟浩然《登江中孤屿赠白云先生王迥》

泛舟江上别,谁不仰神仙。——孟浩然《送张参明经举兼向泾州觐省》

南望鹿门山,归来恨如失。——孟浩然《登江中孤屿赠白云先生王迥》

忆与君别时,泛舟如昨日。——孟浩然《登江中孤屿赠白云先生王迥》

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赏析

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诗歌原文及赏析

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阅读答案

孟浩然 ——《秋登万山寄张五 》

古诗秋登兰山寄张五鉴赏

《秋登兰山寄张五》

秋天的古诗有图有画

山水诗——《贺新郎·吴江》

盛唐的山水诗

唐诗诗词鉴赏-《宿王昌龄隐居》

诗人孟浩然-隐者自怡悦
《诗人孟浩然-隐者自怡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诗人孟浩然-隐者自怡悦(整理7篇)】相关文章:

秋天的古诗配画2022-05-04

描写秋天的古诗2023-10-20

关于描写秋天的古诗2023-02-16

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2022-05-06

描写秋天的古诗有哪些2023-12-07

小学描写秋天的诗句2023-01-06

描写秋天的古诗有2022-05-13

描写秋天的古诗四年级2023-08-31

公司特点范文2023-06-02

描写秋景的古诗2023-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