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贯彻落实新课标?王海梅(共6篇)由网友“林一鹿”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浅谈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贯彻落实新课标?王海梅,希望大家喜欢,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浅谈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贯彻落实新课标 王海梅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引发了一场思想品德课从思想理念到方式方法的全面的革新浪潮。实现教育理念的现代化,探索切合实际的教育教学手段,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再只是专门教育研究人员关心的问题,它已经是摆在每一个思想品德课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处在新课改前沿的一线教师,应该深刻领会新课改精神,并贯彻落实到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去。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就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贯彻落实新课标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几点肤浅认识。
教学目标立体化
新课改的基本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对于这一远大目标的实现需要我们把传统的教学目标重新构建,从重知识轻技能,重结果轻过程的模式中转变过来,为此,我们要领会课程标准所设定的“三维”立体教学目标。
按新课程理念教学目标可分为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尤其是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在考虑教学目标时既要着眼显性的(看得见的知识与技能目标)、短期的可检测目标,更要着眼隐性的(看不见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长期的可检测目标;坚持单一与综合相结合,显性与隐性相结合,长期与短期相结合。这就要求我们在确立每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时不只是考虑如何使学生听懂理解所授内容,而且要根据课程内容安排学生具体实践操作,得到学习过程的体验,得到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我们要把教学目标确立在关注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和关注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不纠缠于学生一时言行的得失。我们的注意点不只能集中在“学生学到了什么”,还要延伸到“学生是怎么学、怎么做”的问题上。
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育来源于生活,教育服务于生活。我们教育学生的所有内容最终都将被学生带入生活实际,在实际生活中或者运用,或者展现,或者对照。但过去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曾经一度陷入一味追求书本原理,过于理论化、概念化、抽象化,离开学生生活实际的误区。这样的思想品德课是无生命力的,不能吸引学生,也不能真正实现思品教学的德育目标。
新课标要求,思想品德课程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体验,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需求,构建贴近社会生活和学生实际的课程内容体系。这一要求将教学内容首先就实现了生活化,而不是一味地陷于理论分析和学习上了。新教材的课程内容配合学生身心发展、能力发展的历程,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的有机结合。当代青少年学生中存在着说脏话,考试作弊,抄袭作业、给老师同学起绰号、乱扔垃圾、不尊重父母等不良行为;存在着自私自利、贪图享受、不思进取、我行我素、不守纪律等不良的道德倾向。这些问题的出现,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为了提高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水平,我们可以利用思想品德课这个平台,教学中围绕学生生活、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组织教学,做到家庭、社会、学校一体化,让思想品德课脱离枯燥的道德说教,在具体的生活化的情境中得到感化影响,让心灵成长与生活同步而行。将思想品德教育融入生活之中,融入学生成长过程的始终,让学生在具体可感的生活中如春苗小树般健康成长。
教学过程丰富化
学生学习过程的变革是从教师教学过程的变革开始的,没有教学方式的突破便不可能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新课标要求变单纯的基础课程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和时事政治教育为一体的课程。这使得教师的教学过程必须相应改革,呈现丰富化的趋势。这种丰富化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不断丰富教学资源。新课标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过程,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实践环节的开发和学习渠道的拓宽,丰富学生的经历和经验,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统一的要求,现代思想品德课有必要积极的充实教材、超越教材、开放教材,实现校内外多种资源的多重结合,将一切可用资源充分利用,使课程真正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并获得学习经验。教学中可以充分挖掘广播电视节目、录音录像资料、报刊杂志、网络、博物馆、科技馆、纪念馆、主题纪念日、校园景点、甚至是其他学科课程等各方资源,还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各种活动,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社区服务,让学生走出课堂,利用校内外一切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来满足他们不同的兴趣爱好,丰富思品教学内容,拓展思品教学的外延,提升学生对于思想品德课的兴趣,让学生在动态的开放型的课程中形成更为广泛的知识,促进其个性特长的发展。
恰当利用教学手段。传统的思品教学媒体已不能满足现代思品教学的需要而被不断更新,信息社会要求更多地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网络、视频、PPT等多媒体技术,使得思想品德课堂变得更加直观、生动、富有情境性,创造出一个有声有色、图文并茂、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弥补教材内容信息滞后封闭的局限,加大课堂教学的密度、深度和广度,增强思品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现在这一观点已得到普遍认同,随着学校硬件设施的不断升级,教师教学技能的逐步提高,很多教师已能实现在日常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只是,在使用过程中,我们要注意真正实现这一技术的'价值,而非流于表面形式,简单地将这一技术替代传统板书。
科学调整教学方式。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师要将习惯性的“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变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去体验;给学生设置一点困难,让他们去解决;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去探求;给学生创造一些条件,让他们去磨练;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去开拓。教师可以把教材内容拟成小课题,让学生借助网络、图书、报刊收集组织材料,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得出结论,提高认识。可以让学生去研究教材、发现问题、甚至是组织授课,通过学生的理解来帮助学生理解。在讲消费观时可以开展社会或者班级调查,了解消费心理,通过访问自觉分辨正确与不当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在讲“顺境与逆境哪个更有利于成才”时,展开课堂辩论,正反双方唇枪舌战,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领悟了深刻的道理。
灵活驾驭教材。长期的应试教育的思维定势的影响,对传统教科书的过于“偏爱”以及没经过充分的课标的培训和思想准备,匆忙进行课程改革实验,真有一点临危受命的感觉,仿佛是教育改革的“休克疗法”,产生了教学无所适从的现象.在明确了课标的教学要求,确定了使用必修教科书“教师是用教科书教学,不是教教科书”的原则后,用教科书就有些思路了,教学就得心应手了。我在使用教科书时,有三分之二是按教科书的安排进行的,有三分之一作了调整、补充。
教学评价多元化
新课标注重关注学生学习和成长发展的过程,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建立宽松开放的评价氛围,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逐步提高。新的教学评价体系注重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强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发展,获得进步。
在思想品德课中,很多问题没有唯一的答案,教师在课堂提问及考试命题时应该注意答案的多元化。在测试题中增加开放性试题有利于考察学生认识和分析社会生活的能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认识获得体验,鼓励学生思考创新。允许答案多元化,允许学生多角度答题必将是今后思想品德科试卷考察的变革方向。
在新课改理念下,教师应不断引入多种评价方式,课堂表现、发言情况、学习作业、课前新闻、资料收集、调查访问、社会实践、专题探究、小论文这些都可以作为评价的组成部分。将考试分数作为唯一评价变为综合多元评价,能更加客观公正的反映学生的学习及思想道德水平。教师还应不断引入多种评价主体,采用自评、互评、小组评相结合的方式已成为教学评价的又一方向。教学评价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习小组评价的作用,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他人的过程。
另外,新课标下的评价不能仅仅关注结果,更要注重过程。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应采用多样化的手段与形式,加大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发展性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包括学生参与程度、行为表现、合作交流意识和能力。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维策略、思维品质,包括能否结合具体情景提出问题,能否与他人合作等。
总之,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科特点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认真贯彻落实新课标,创造性开展工作,才能增强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篇2:刍议多媒体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
刍议多媒体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
夏 健
(江苏省昆山市陆家中学)
摘 要: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在飞速发展,教育的手段也在不断丰富,其中多媒体的运用已经成为其中较为普遍的手段。多媒体突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为学生更加生动、具体、形象地展示了知识的各个层面,让学生可以更加灵活地记忆知识、掌握知识,提高课堂效率;同时也可以让老师更加轻松、自如地传道、授业、解惑。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多媒体
一、多媒体应用的优势
1.多媒体的应用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传统的教师,只是习惯于在黑板上讲授课程,呈现给学生的只是呆板的、机械的知识。多媒体的使用无疑对传统教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使用多媒体,如何将黑板上的知识转移到多媒体中?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对传统教师的巨大挑战。
当然这些问题并不是不可以克服的,我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提高自己。首先,要课前预习,保持原有的优良习惯,认真备课。更全面地掌握知识,只有这样才可以做到心中有数,才可以更好地利用多媒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其次,要认真制作课件,教师一定要利用自己所熟悉的软件,避免出错,提高效率,同时更要注意细节。
2.多媒体的使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兴趣。和以往的课堂相比,多媒体的应用可以营造一种活跃的课堂氛围,将传统的课堂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型课堂。在思想品德课中总会讲到一些具体的案例,在传统的课堂中,学生只能用耳朵听老师叙述。但在使用多媒体的新型课堂中,教师通过动画、视频等方式,让学生全方位地创设情境,这无疑更利于学生的学习。同时,多媒体教学由于其趣味性十足,可以有效地解决部分学生上课走神的问题,更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
此外,多媒体的利用使课堂充满时代气息,也有利于学生丰富学习技巧,提高自身学习能力。思想品德课比其他课更需要有时代的气息,而传统的课单纯的靠老师去讲、去叙述一些时政信息,这样的效果并不是很好。多媒体的应用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它利用新型的方式,将时代与课堂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教师可以通过视频、动画、图形等形式将时政信息与课堂知识结合在一起。而这样的课堂对学生的能力也提出了要求,它往往要求学生有比较强的学习能力,因为它不是靠教师的言传身教,而是靠教师的牵引。
3.多媒体在思想品德课中的应用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在教学过程中大力推进信息技术,这是国家对教育发展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是当前改革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是实现应用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发展潮流。学科内部的知识结构也要求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如今的学科文化知识日渐丰富,知识内容已经不再像以往那样呆板,与实际的结合愈发紧密。单纯的靠教师言传身教,已经无法满足当今课堂的需要,必须结合新的科学技术,与教师讲授相结合,才可以营造一个更加直观、形象、生动的学习氛围,从而去感染学生,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效果,帮助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修养。
二、多媒体教学的弊端
1.多媒体教学虽然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它绝对不能完全取代教师的言传身教,多媒体教学依然依附于传统的教学方法。
2.多媒体教学容易影响课堂纪律,因为在多媒体课堂中,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不可避免的会有部分学生借机搞小动作,从而扰乱课堂秩序,影响课堂教学质量。
3.多媒体课堂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因为多媒体设备的开启,迎合了课堂需要进行的小组讨论,短期看的话,会使学生兴奋,提高兴趣。但从长期来讲,会使学生感到疲惫,渐渐失去兴趣。
4.多媒体教学的普及率仍然较低,需要的成本相对来说较高,有些地区由于经济不发达,只能让一部分学生受益,落后地区的学生并不能体会到好处。反而会造成地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加大地区间教学质量的差距。
5.多媒体教学往往根据教师制作的课件进行教学,缺少学生的反馈,缺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学生只需跟着课件往下走即可,这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学习的进步。
总之,多媒体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媒体的作用也会愈发重要。当然其中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我们应不断地完善多媒体教学模式,趋利避害,在应用的过程中不断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方法,将课本上的知识更加新颖地转移到多媒体工具中去,让平面的知识变得立体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帮助老师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在愉快中学到知识,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素养,同时一定要注意利用多媒体的方式,准确地找到多媒体教学的弊端,针对其弊端,对症下药,解决其弊病,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自身实际情况入手,切实解决问题,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利用多媒体,弥补其不足,从而做到扬长避短。让多媒体更好地服务学生,应对教育方式的变革,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呼秀艳。多媒体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06.
篇3:浅谈多元智能理论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浅谈多元智能理论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思想品德》是为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该课程的学习理念是回归生活,倡导自主积极实践;课程内容整合了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教学过程提倡教师开发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鼓励教师结合实际,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学会运用多元、开放的评价方式。这些体现了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特别是三维目标更细致地要求到各个不同智能的内容。
多元智能教学理论倡导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融合更多的智能活动,发挥优势智能,带动弱势智能,全方位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可见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习过程,注重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形式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是两者相融的契合点。
一、多元智能理论在思想品德课中的应用
把多元智能理论引入思想品德课教学,可以在教学实践中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在多元智能活动中自然而然提高学生学科能力。那么如何在思想品德课中科学应用多元智能理论呢?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展开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尝试。
1.耐心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前学习习惯。
向来政治课在大家心目中地位不高,属于“鸡肋”式弃之可惜的那一种,少有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大唱独角戏。新编《思想品德》是一套非常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教材,理论知识较少,探究活动较多,如果缺乏学生的配合参与根本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为避免课堂教学陷入无互动的僵局,较好激发学生的智能活动状态,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养成借助导学提纲课前预习,完成自我思考,带问题、带材料、带感想入课堂的课前学习习惯。
帮助学生养成课前学习习惯教师至少要做好三方面工作。首先指导学生取长补短,七八个人组成学习小组,进行课前学习,学会进行责任分工。其次,设计导学提纲,每个单元的教学都事先给出提纲,包括单元学习目标,每课知识提纲,每课时可能涉及的活动设计、应掌握的知识和要准备的相关资料,方便学生自学。第三,设计学习记录登记表,指导学生组织学习并做好学习记录,每个小组一张由学习组长完成填写。
这一环节的学习设计不管完成的效果如何,也不管与后来的课堂教学有没有出入,都可以撬开学生的葫芦嘴打破课堂上无话可说的僵局。并且在这一学习过程中,为了解决一些预留性的问题,学生必然要经历动手查阅、收集资料、探究分析、发表意见、讨论交流等活动,在过程中获得了使用不同的技巧和智能进行学习的机会。当然合作学习小组建立后,教师有必要让学生明白责任感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在小组中建立积极的相关依赖关系。
2.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达到教学目标求同存异。
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每个人都具备所有的.各种智能,但是并非所有的智能都能并且得到均衡的发展。事实上,人的一种或两种智能通常比其他智能要高,开发的也比较充分。这意味着人的智能表现有多种形式,即接受知识的方式因人而异,而不是唯一的。教师在进行多元智能教学设计时应当依据学生智能结构的不同特点而展开,既使其优势智能得以充分发展,又带动其弱势智能的发展。
元智能理论被誉为“素质教育的最好诠释”,它的妙处就在于运用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我们在一节课中可以同时融入八种智能策略进行教学,也可以选择一种智能为主展开教学,还可以自由组合你认为需要的智能综合教学,而不会束手束脚。它的灵活性还表现在可以从教学内容上体现智能,也可以从教学手段和资源应用方面去考虑。以八年级上册第十一课第二框题“战胜挫折就要培养坚强的意志”的教学活动设计为例,我们来分析一下多元智能理论在政治课堂教学中的现实化。
课前准备:要求学生查阅小说“钢铁是这样炼成的”,结合课题思考钢铁指代什么?从怎样炼成到这样炼成这个过程你有什么体会?这个活动设计锻炼了学生言语/语言智能中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在自学中理解课题含义,较好唤醒学生智能思维。 课堂导入:动一动,赛一赛。让学生自愿上台进行体前屈比赛,以动作规范坚持时间最长者为胜。活动设计运用了身体/运动智能中用身体动作表达概念的意义以及对概念的理解,以亲身体验的方式让学生初步体会什么是钢铁意志,并在对比中反思自己的意志品质,自然过渡到新课教学活动:我的意志存折。
新课活动一:查一查我的意志存折。让学生对照意志银行的条款,结合上节课内容评价自己的意志现状和影响。这当中用到了自我认识智能,督促学生自我反思,教师再利用数轴总结了意志品质与个人成败的关系,水到渠成引出下一问题如何完善个人意志品质。
新课活动二:情境教学。围绕初中生明明锻炼坚强意志一波三折,巧设情境问题激发学生智能活动,掌握锻炼坚强意志品质四个基本方法。如高飞在订下目标后所做的事(自己起床、叠被、洗衣等)因太微小繁琐而放弃行动时,问“假如你是高飞的好朋友,你该如何劝说他呢?”劝人是一门艺术,看出一个人的人际关系智能。又如高飞在得知夏令营军训又苦又累准备再次放弃时,问“高飞去好还是不去好?要是你,你会去吗?”引导学生亲近自然体验艰苦。此间一些情境问题由学习小组课前合作学习完成,各项智能在课堂中集中为语言智能。
结束活动:自我反省(音乐背景真心英雄)。在活动中学生结合本课学习反省自己最大的弱点、表现和影响,针对弱点找到解决方案,音乐歌词十分切题引人入境。
课后智能延伸: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按照建立目标———目标具体化———调整和实现目标的步骤,制定一个目标明确的意志锻炼计划。这一任务的目的是训练并发展学生的言语/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和自知智能。
这一课的教学活动设计,每一个环节都紧紧围绕知识目标———锻炼坚强意志,每一个活动都努力实现相应的智能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不同智能优势的学生各能找到自己理解掌握知识的方式,较好体现了多元智能理论为多元智能而教,用多元智能来教,围绕多元智能来教的理念。同时由于前两方面准备工作的铺垫,课堂互动自然而不流于形式。
3.运用多元评价方式,促进学生自我智能的培养。
传统的教育学习评价多局限于纸笔测试评价方式,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一部分学生的自我认识,打击了学生的信心,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发展。多元智能理论要求能转变学生评价机制,进行多元评价,使学生各种智能都得以开发。以此结合《课程标准》,思想品德课对学生的评价应坚持三个原则:
(1)多元化原则。除了考试成绩之外,还可以采用谈话评价、问卷评价、作品评价、成长档案袋评价和活动表现性评价等,以使评价趋于科学化。通常笔者更爱使用描述性评语,即在师生交流的基础上,将学生在思想品德某一方面的表现如态度、能力、行为等写成评语。这种评价方式既拉近师生距离,又直接激励学生不断自省。
(2)真实性原则。《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的评价要真实、公正、可信,关注学生的发展差异。多元智能理论主张采取情景化的学生评价方式,通过创设丰富真实的类似生活的情景考查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个人认为真实性评价也可以通过自我评价、他人同学评价、集体评价来获得,特别是同学评价很有分量,教师永远不要把评价当成自己的专利权威。
(3)发展性原则。学生的智能状态会随着他们对多元智能和如何在日常学习生活运用多元智能的深入了解而发生变化。对学生的观察应该是持续进行的,评价也应是动态的,只有适合学生特定发展阶段的评价才能使其获益。
二、结束语
一种新的打破常规的教学模式要得到多方认可接受,必然要经历长时间的磨合检验。多元智能教学活动涉猎范围较广,备课要求相当高,教师容易因自身素质限制难以突破而感到疲惫厌倦。但不论怎样,在新课改强调素质教育的大氛围中多元智能理论的确为思想品德课提供了有效了解学生潜质,充分发展学生潜能,促成学生全面发展的可行依据。为此政治教师应当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实际,认真学习、思考与运用多元智能理论,不断尝试个性化教学,使我们的教学在激活学生的思维、完善学生的能力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方面做的更好些。
篇4: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论文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论文
摘要:在初中教学中,思想品德教学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而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養是思想品德教学中的重要目标。目前,在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要想适应社会发展,提高社会竞争力,个人必须具有一定的创新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才能更好地在社会上生存。因而学校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创新能力;措施
随着国内教育的不断改革,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越来越被重视。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是新课改提出的明确要求。本文主要针对在教师进行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研究。
1.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分析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发展和进步的源动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初中阶段思想品德教学的重中之重,其重要性分析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讲:首先,学生创新能力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根本要求之一,思想品德教学有别于其他基础学科,更强调教学科学性、思想性和情感性的有机统一,不应单纯着眼于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内化,更应注重相关知识的提取运用及学生的有效渗透、实践;其次,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可以促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形成科学的认知观和正确的思维方式,也是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关键,学生在进行新知识学习时,创新的思维意识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从而多途径、多角度、多层次地全面认知事物的本职,并有效解决问题;最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应悉心研读教材文本,坚持终身学习原则,不断加强自身学习,还应围绕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设和开发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如:启发式提问教学法、暗示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等等。
2.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相关策略探究
2.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定的学习兴趣,学生只有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化被动为主动,化消极为动力,自主求知,积极探索,进而产生创新的萌芽,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因而教师在进行思想品德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同时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尽可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活跃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快速进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从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进行思想品德课教学前,先用漫画导入课堂,漫画内容的选择最好是符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这样既能引起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有效引入教学内容,为接下来的教学做铺垫。还可以利用直观教具或者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造生动的课堂情景,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本节课的学习活动中,旨在活跃学生思维,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
2.2创设问题教学情景。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能够帮助学生积极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自觉参与教学活动,活跃课堂氛围。问题的提出还能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扩展学生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际的思想品德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爱好、个性特点和差异,设计一些具体的`问题,从而使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例如:教师在讲授如何维护消费者权益这一篇课文内容时,教師可以向学生提出消费权益的种类有哪些等问题,同时让学生进行举例。这样能够有效将学习内容与生活实际相关联,能让学生以真实生活情境的角度对所学内容进行理解和掌握,更能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对该问题发表独特的见解,同时将学生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2.3合理开展户外活动。中学教学科目中,除了体育教学,基本上都以室内教学为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由活动和思维的发展。教师在进行思想品德教学时,如果能合理开展一些课外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扩展学生知识内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帮助学生尽快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有利于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因而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措施,对于一些能够进行户外活动的教学内容,尽量给学生自由活动的空间,引导学生开展一些课外活动。
初中阶段的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使人终身受益,思想品德教师应坚持不懈地进行教学探究、创新、反思与改革,不断完善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致力于为学生营造更能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课堂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更能充分展现个人风采,从而将学生培育成德、智、体、美、创新能力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程甦.初中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教学模式构建[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02).
[2]毛翠琴.浅析多媒体技术与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的有机结合[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7(04).
篇5:六模块课堂模式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六模块课堂模式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自规范办学行为后,如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并实现“减负增效”,成为连云港市中小学考虑的重点问题。连云港在全市中小学推行的“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新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在思想品德的教学过程中,更加体现了这一模块教学给师生们带来的巨大收益,下面笔者将具体阐述六模块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六模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自学质疑、交流展示、互动探究、精讲点拨、矫正反馈、迁移应用。
一、自学质疑环节
教师指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阅读相关学习素材,进行自主学习,尝试知识建构,基本解决学案中的学习问题,完成基础练习,提出自主学习中的疑难问题。例如在讲授《天生我才必有用》时,我让学生阅读书本,思考银幕上打出的几个问题:
1、书本中的“小强的烦恼”一则材料,他的烦恼体现在哪些方面?2、他为什么觉得不如别人?他真的什么都不行吗?完成书中的表格——“给自己画个像”,完成对自己的评价。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基本上能明确本节课将要探讨的内容,从而增加课堂的时效性。
二、交流展示环节
学生交流解决学案中学习问题的思维过程和解题方法,共享学习成果;教师要善于组织互动交流,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积极性。同样是《天生我才必有用》这一课,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过程,找到了小强的烦恼体现在哪些方面,互相交流后就会发现,他们的答案有些方面是不一致的,对于不一致的答案再进行交流,讨论。交流展示这一环节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达到了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互动探究环节
这一环节要求教师选择具有探究价值的质疑问题,组织学生进行互动探究,为互动探究提供材料支撑和方法指导,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分层指导,尊重学生的人格,鼓励大胆质疑,体现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例如在讲授《做人从知耻开始》时,我设计了一个辩论赛环节,针对是否赞成学校设立免监考考场进行辩论。我把班级学生按照自己所持的观点分成了两个小组:一组学生赞成学校设立免监考考场,另一组学生不赞成学校设立免监考考场。辩论赛进行中,正方反方的争论异常激烈,经过这次辩论赛活动,学生从中体会到了免监考考场给我们带来的利和弊,从而明白了羞耻之心的意义所在。
四、精讲点拨环节
教师针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进行精讲点拨,剖析知识要点,分析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突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如教学《自觉遵守公共秩序》一课时,我将画面分解成若干个问题,引导学生展开了讨论:
1、当你到火车站买票,有人在你前面插队时;
2、当你被叽叽喳喳的议论声扰得无法看演出时;
3、当你在公交车上有人在你旁边吸烟时。
此时你对看到、听到的情景,有什么看法?怎么做?通过讨论,教师精讲点拨,使学生明白了我们每个人都要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道理,完成了教学任务,达成了教学目标。
五、矫正反馈环节
收集反馈信息,完成反馈习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矫正教学。为了实现教学减负任务,我会在课堂中完成练习的矫正和反馈,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明白更多的道理。这一环节我通常是让学生自己分组学习,找出本组的问题所在,再由组长把问题汇总,我适当做出点拨,再找一两个相关资料进行巩固反馈,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越发具有成就感,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更有信心了。
六、迁移应用环节
完成精选习题,及时巩固学习效果,拓展学生思维,形成相关技能,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这一环节是“六模块”构建式课堂最后一个环节,也是相当重要的环节。课堂效果如何就看经过上面五个环节的学习后,学生是否能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分析生活中遇到的其他问题,达到能举一反三的目的。例如,讲授《学会尊重别人》这一课时,教材中给我们提供了两则材料:
1、“新来的同学”:新同学刚从农村转过来,穿得比较土,小杨同学就瞧不起他。
2、“一根冰棍”:大同学C因为自己是高年级学生就抢低年级同学D的冰棍吃,还得意洋洋地说:“这是孝敬老子的。”
通过两则材料,学生很容易发现问题所在:他们的做法都是不尊重别人的。迁移到我们生活中,哪些行为是不尊重别人的体现?我们是否也遇到过这样的事情?进而明确一个道理:要想受到别人的尊重,自己首先要尊重别人。
通过一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充分感受到了六模块教学给课堂教学带来的活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后的教学中,我将进一步完善六模块在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实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最佳融合,为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发展贡献力量。
篇6:谈情境教育在初中思想品德有效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谈情境教育在初中思想品德有效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构建教学情境模式,实施情境教育是实现初中思想品德教师有效教学、学生有效学习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通过创设情境,实现优化教育环境,促使学生能动地活动其中。在这种充满美感和智慧的环境氛围,实现与学生的情感、心理发生共鸣而契合,促使学生在现实环境与活动的交互作用的统一和谐中,充分发挥自我潜能,在潜移默化中主动的积极的获取知识,从而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最终达到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充分发挥。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做了以下尝试:
一、创设课堂情境,实现学生参与、感知、体验有效互动
根据情感驱动原理,利用移情作用,情境教育能形成学生身临其境的主观感受,在加深情感体验中陶冶情操。初中学生是极富有情感的,真情总是激荡在学生纯真的心灵间,在客观环境的作用下,学生很易于将自己的情感移入所感知的对象,课堂情境的创设就是利用初中学生心灵上这一最宝贵的特点,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情感的纽带作用和驱动作用。怎样做到有效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首先要注意课堂氛围的渲染,要极具感染性和共鸣性。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通过运用小品、图画、音乐、漫画、演讲故事等艺术直观手段来渲染,使学生对客观情境获得具体的感受。从而激发起相应的情感,如在学习《奇妙的情绪》一框内容,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走上讲台,模拟扮演在不同情境中情绪感受,学生惟妙惟肖的神态,极富感染性的语调,滑稽夸张的动作,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充分感悟,一种动态的课堂情境自然生成,充分展示本课程充满生命活力的特征。在学习《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教师选取播放2008年奥运会耳熟能详的歌曲《北京欢迎你》的精彩表演画面,运用音乐的魅力拨动学生的心弦,强烈的情境感染和刺激,使学生真实感受到中国对世界的平等、开放、参与的态度,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自尊心。
其次,进行课堂情境创设时,要有问题性和时效性。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并结合新近发生的国内外重大事件,创设热点问题情境,采用把教材中的知识和社会热点有机结合的方式,不仅可以处理好理论知识的现实问题,贴近社会、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为思想品德课引来源头活水,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充满灵性地感悟,乐此不疲地探索,充满激情地创造,在热点问题情境的引导下,层层深入,鼓励学生思考探究,点燃激荡学生思想火花。课堂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学习的热情,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
如在讲授《传承民族精神》这一框内容时,老师抓住社会关注的“5・12汶川大地震”进行层层设问:“积极组织抗震自救的灾区人们身上体现了什么精神?”“从四面八方奔赴灾区的志愿者身上体现了什么精神?”“为救助被埋群众把个人安危抛之脑后的人民子弟兵身上体现了怎样的精神?”“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纷纷的慰问和物资支援又说明了什么?”“我们各位青少年应该为灾区人民做些什么?学习他们精神应该怎样落实到平日的学习和生活中?”这样的教学情境设计,选取的素材是最新、最热点的内容,使学习过程变成探索、思维的创新过程,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创设和谐人际情境,缩短师生、生生心灵差距,形成有效的学习状态
古人曰“感人心者,莫生于情。”教育家赞可夫曾说:“学生积极的情感,欢快的情绪能使他们的精神振奋,思想活跃。”因此,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心灵接触的动态过程就是学生心灵沟通、情感交流的过程。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意味着师生之间在交往中的频率增加,在心理上的距离缩短,在情感上的沟通共鸣,而且是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活动而发挥主动学习精神的催化剂,在思想品德教学活动中,对实现教育的有效性起到积极作用。
和谐的人际氛围情境创设,需要教师在课堂中、课堂外创造一种“亲、助、乐”的师生人际情境和“美、趣、智”的学习氛围来缩短师生、生生之间的距离,实现“亲其师,信其道”的有效教学,课堂中教师和蔼可亲的'态度、风趣幽默的语言,启发诱导的方法营造一种和谐、民主、平等、融洽合作的师生关系。
和谐人际氛围的情境创设中,需要教师具有教育智慧,寻找教育契机,果断处理教学突发事件,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和亲切,从一个个小小的成功中增加自信心,实现思想品德教学的“和风细雨育人无声”的意境。
三、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强化学生主体意识,实现学生对知识有效的体验
美国教育家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提倡“在做中学”。在新课程理念下,要求学生从教学过程等待接纳的“被动角色”转变为“主动角色”,这就需要为学生创造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让他们走出教室、走出学校,通过调查、访谈、上网搜索、实地考察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在生活中亲身体验感悟。如在学习《保护环境是我国基本国策》一框中,教师组织学生到本县城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本地区“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地污染”的现状,写出小论文进行讨论,并共同提出整改方案,交给本地区的人大代表在人大会议上作为议案提出。通过一系列的课外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身体验,既驱使学生加深对课堂内容的感受和理解,使他们情感得到体验和深化,实现有效的学习和体验,又锻炼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提升他们才能,收获“学以致用”的成效。
总之,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打破传统的封闭式的教学格局,进行情境的创设,不仅能激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有效学习,实现教师引导、轻松点拨的有效教学;而且能充分体现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焕发出的无穷活力和诱人魅力。
★ 小学教研活动方案
★ 教研组总结优秀
【浅谈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贯彻落实新课标?王海梅(共6篇)】相关文章:
第三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2023-08-01
骨干科学教师研修班培训总结报告和心得体会2022-07-23
年终个人教育教学工作总结2023-04-23
―度第二学期语文组教学教研工作计划2022-08-30
初中数学老师教学工作自我总结2023-09-03
老师学期教学工作总结2023-04-17
一年级生本教学总结2023-12-24
2022学年度中学工作计划2023-11-11
教育局视导检查高三年级汇报材料2023-07-19
的挂职副校长支教工作计划2023-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