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迎接基础课程改革的挑战(共9篇)由网友“住隔壁的豆油”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师如何迎接基础课程改革的挑战,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篇1:教师如何迎接基础课程改革的挑战
教师如何迎接基础课程改革的挑战
与以往历次课程改革相比,此次课程改革的最大区别就是不仅课程体系有了巨大调整,反映出教育思想的革命性变化:即通过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改变,使学校教学工作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归纳起来,此次“课改”具有以下显著特点:(1)、转变教育功能,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落实到课程标准之中。
新的课程标准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的课程功能,从而促进学校教育重心的转移。
(2)、突破学科中心,加强学科整合并设置综合课程。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状,密切教科书的自主权。新课程标准重视对不同阶段目标的刻划,以及对实施过程的建议,对达到目标的内容与方法,特别是知识的前后顺序,不做硬性规定。这是《标准》和《大纲》的一个重要区别,教材的多样性为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较大的发挥空间。
(3)、强调学习方式的改善。各学科课程标准通过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及对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4)、评价建议具有更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标准力图提出有效的策略和具体的评价手段,使评价的重心更多地指向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促使学生和谐发展。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能否成功,改革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教师。就教师而言,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通过继续教育对新课程充分理解,诚心接受,热情投入,有效实施,并根据新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新课程实施中实现自身发展,教师的发展又将构成新课程实施的条件。
首先,必须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等方面的讨论,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如我们经常讲教育,教师天天搞教育,但到底什么是教育?我们究竟根据什么将“教育”与摧残、奴役、愚弄、欺骗、蒙蔽、操纵、控制、禁锢、贬抑、束缚、、教唆、误导等等区别开来?显然,这个问题不搞清楚,就很容易导致教育的异化。以我们熟悉的考试升学率为例,它本来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但在现实中,人们常常对其本质意义严重忽略,而经常将其作为衡量教育质量和办学效力的一项重要指标(有的甚至作为唯一标准)很不恰当地夸大和强化了。我们经常听到老师在课堂上这样给学生讲:“这是重点,考试经常考到…”这样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成为会“考试”的高才生。老师和学生都成了考试的“奴隶”,从何来谈“创新”呢?、这种观念和认识上的误区,必然使评价导向发生偏差。这也是实际工作中素质教育很落后,“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的`一个重要原因。由此看来,我们在教育观、教学观、课程观、知识观、学生观、人才观、质量观、考试观等教育思想方面恐怕都有重新认识和认真反思的必要。
其次,随着新课程的运行,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教师要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由简单的教书匠转变为实践的研究者或研究的实践者;由教学活动的主角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配合者。在教育方式上,也要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唤起学生成长的渴望;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运用学习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实际意义,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发现和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和个性。
新课程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教育专业工作者的要求,这就是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育内容的研究者,教育艺术的探索者,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学校制度建设的参与者,校本课程的开发者........。照此要求,我们任重道远,确需努力。
篇2:浅谈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
摘要:现在是大数据的时代,高等学校计算机初级课程的改革离不开大数据。高等学校要尽可能地利用大数据来做好计算机初级课程,也要在初级课程中加入大数据。这样高等学校计算机初级课程的改革距离成功又迈进了一大步。
关键词:大数据;计算机;分析;改革
大数据就藏在我们的生活中,而一些网络交易平台的客户很大一部分是高等学校的学生。高等学校一般都有计算机最根本的学科。为了跟上计算机的光速发展,高等学校计算机最根本的学科也进行着蜕变。随着大数据大范围的应用,高等学校计算机最根本的学科也迎来了新的春天。
一、利用大数据学好计算机初级课程
(一)老师利用大数据
老师要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来武装自己,让自己可以制作优秀的视频教程,懂得更多的知识。曾经老师上课就是按照课本上的知识来教,但是教得很费劲,一方面是因为学生们的计算机初级知识有的懂得多,有的懂得少。另一方面是因为课本上的知识和学生现在正在用的计算机实际操作不一样。开学初期,每个学生都会填写一张基本信息登记表,这就是大数据。老师可以根据大数据去了解学生掌握的计算机初级知识到底有多少。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去准备上课要讲的内容,大部分学生都会的上课期间就简单讲讲。不过老师也要把这部分内容专门做一个视频教程,上传到网上,然后发给那些没有掌握的同学。老师这边可以看到学生的观看记录,这也是大数据。老师利用大数据宏观地关注学生计算机初级知识的学习进度。因为基础没有掌握好的同学后面学习就像在盖一座危楼,随时都有可能倒塌。只有计算机基础学好了,后面不管是学习软件还是硬件都会很容易地理解。[1]计算机的发展速度像光速一样快,而高等学校的计算机初级课程的课本还是和两年前的一样。老师要利用大数据做好高等学校计算机初级课程课本内容的更替。
(二)学生利用大数据
有些学生上计算机基础课感觉是费力的。那是因为自己的基础不过关,而老师在课堂上又没有细讲,所以感觉很费力。这时就需要学生自己利用大数据去学习。现在网上有许多学习的平台,还有许多老师在线讲解,学生都可以用来给自己充电。人只要活着,就要学习。在课堂上学的,已经掌握的同学可以在网络上查找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课程继续学习。毕竟老师只是领着学生进了计算机这个行业,至于今后的发展还是要靠自己。学生利用大数据去充实自己,为自己将来幸福的生活打好基础。由于是互联网大数据时期,网上的消息有真的,也有广告。学生要擦亮自己的眼睛,找出自己需要的,摒弃广告。如果自己做不好,可以找同学、老师帮忙,一定不要掉入别人的陷阱。
二、计算机初级课程中大数据的应用
(一)在书本上加入大数据的知识
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大数据,高等学校计算机初级课程中也要加入大数据的知识。让非科班的学生了解什么是大数据,大数据有什么作用。而科班的学生就要深入了解大数据。例如如何进行大数据的分析。大数据分析的基础是可视化剖析、数据挖掘算法、预测性剖析、语义引擎、数据高质量和有效的数据管理。[2]可视化剖析也就是说剖析完了就能让看的人知道是什么意思。数据挖掘算法是根据真理快速发掘大家都认同的价值。预测性剖析也是大数据最后要应用的结果之一,也就是通过模型带入新数据,预测未来。语义引擎就需要给力的人工智能才能读到价值。数据高质量和有效的数据管理关系着分析结果的`实用性。
(二)在课程中加入大数据的分析
大数据不仅仅是异常多的数据,最重要的是通过剖析得到的信息。高等学校计算机初级课程中要加入大数据的分析。老师在讲解大数据的时候可以联系实际情况中的大数据,让学生们分析与处理。比如让学生分析自己网购消费了多少,以后可以在哪方面减少开销。老师也可以找大数据的案例,在课堂上让学生分析,老师在旁边协助。在课程中加入大数据的分析,不是老师一个人的工作,也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参加大数据案例的分析。只有引起学生攻读大数据的兴趣,他们才会好好攻读大数据,分析大数据。每个孩子出生都会有出生记录,出生记录就是大数据,它被存储在电脑里。以后孩子打预防针、上学等等都会继续加到大数据里。医院根据大数据分析知道每个孩子的健康状况,然后打电话提供给帮助。[3]某网上交易平台上店铺页面的浏览数量、点击数量等等都会存入大数据,店铺老板根据大数据分析产品的销售形势,以后是该上架还是下架,还要不要有库存。
(三)在实践中运用大数据
在学校里学习大数据,也是为了能在毕业之后运用大数据。高等学校计算机初级课程本身是乏味的,而且目前大部分都是理论课,很少有实践课。要想在实践中运用大数据,那计算机初级课程在上电脑操作的时候必须要过关的。所以高等学校老师要增加学生们计算机初级课程去机房操作的次数。老师引导,学生自己完成作业。只有计算机初级课程实践没有问题,大数据才可能在实践中运用。可是在学校里接触的大数据毕竟少,所以老师可以与拥有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公司谈合作,带学生们去他们公司实习。让学生们提前了解大数据的工作环境,以及如何工作。这样学生们以后的学习目标会更明确。在学校里学习的大数据,只有经过实践,学生才能真正掌握。华尔街抛售股票是根据民众情绪大数据的。银行推断就业率是根据求职网站的岗位数量。生活中处处都有大数据,只是看你有没有发现大数据的眼睛。不管是自己创业还是给别人打工,大数据都是这个时代最具有价值的。通过在实践中运用大数据进行高等学校计算机初级课程改革是非常明智的选择。
三、结语
现在是大数据的时代,高等学校计算机初级课程的改革离不开大数据。高等学校要尽可能地利用大数据来做好计算机初级课程,也要在初级课程中加入大数据。这样高等学校计算机初级课程的改革距离成功又迈进了一大步。
参考文献:
[1]任燕.大数据在教学中的应用[J].新校园(上旬),20xx(03):14.
[2]刘金金,徐天贺,贾美超.大数据助力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xx(03):82-83.
篇3:《基础英语》课程改革
《基础英语》课程改革
《基础英语》是高校英语专业本科一、二年级基础必修课中的核心课程。它的合理性和与时俱进为高年级的专业课教学乃至整个英语本科专业教学起着奠基作用。而该课程受到教材、教学设施、教师教学理念的制约一直停留于上世纪末的教学模式,这与后现代课程观存在着距离。按照后现代课程观的理解,课程不应再局限于大纲、教材、考试及各种科目等概念,而应是一种社会活动,是发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一切语言现象。英语教学也可看作是一种社会活动,如何使这门课跟上时代步伐,符合现代教育理念,满足国际人才培养需求,了解学什么、怎么学,这是摆在每―位外语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巨大课题。
一、现状分析
目前高等院校英语专业在《基础英语》教学实践中主要存在几个问题:
1、教材结构与内容
专业教材不能满足新的教学发展,与现实生活发展脱节,学生对学习没有新鲜感,失去学习动力,学生的文化意识得不到发展,文化学习成为纸上谈兵。
2、教学方式
将发挥学生主体性等同于“满堂问”,盲目追求课堂教学中提问题的数量,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的分析。没有区分学生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性参与还是形式上参与。
3、课程教学中“人”与“知识”关系
知识或知识的掌握是为人或人的发展服务的,在两者关系上,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手段;被置换后,则后者是目的,前者是手段。现代知识尽管仍然是课程内容的基础,其地位是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但对人的发展的贡献已不再具有充分、绝对的合理性,不应是课程内容的全部和中心。
4、教师的观念与能力
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试图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但又常被头脑中的“教案”所束缚,处于想放又放不开的矛盾状态,这一直是普遍存在的困惑问题。对这种观念与行为相悖――观念上认识到课堂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目的,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发现,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但教学行为上仍是由教师控制和设计,表现出教师很强的控制欲。究其原因,既有观念层面问题,也有对教材、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把握问题,还有对教学评估结果的担心。
5、评价方式
传统评价方式已制约和影响了《基础英语》课程和学生的发展。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评价方式的目标过于强调学科知识体系,评价指标唯一,以考试分数为标准,忽视学生的思想态度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评价主体唯一,教师是评价主体,学生是被评价对象,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评价功能单一,只注重评价的选拔和甄别功能,注重结果,忽视过程,注重高分数,忽视学生全面发展;评价方法单一,注重对单纯语言知识结构的考查,多采用笔试,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
二、改革思考
《基础英语》课程改革涉及因素较多,如师资、教学条件、社会需求、学习者需求、教材、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基础英语》课程改革应从学生的发展需求出发,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
1、明确建立课程改革指导思想
确定该课程的指导思想,也就是要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体系、评价方式和教学手段上有所创新:调整教材结构与内容,重点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国内外经济发展与文化交流的需要。 “
2、改变传统教学观念
学生是认知主体,是学习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因而我们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但同时教师的主导地位也不容忽视,高校教师从原来的知识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师应有效地组织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展示给学生语言学习的规律和方法,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在课堂教学目标价值取向上,从过去强调“双基”到现代课堂教学目标多种价值取向并存。从“学习知识”到“学会学习”,这正是在观念层面上的超越。
3、调整课程教材结构,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课程教材应以话题式出现,结合现代研究性教学观中的任务式,给学生设计出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任务,要求他们合作完成。根据教育心理学理论,话题式教学在内容上对同一种信息以不同的方式出现,对同一内容反复加强,确保长期记忆的有效性。这种结构不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输入一吸收一输出的机会,也给教师更自由的教学空间。教师可根据教学对象、环境、内容、手段等情况的需要自主整合,也可有选择地对教材内容与课外材料进行配合使用,使相同话题常讲常新。
4、采用多元教学手段
新的教学观念和课程结构与内容要求教师除了采用传统的学练形式,应更多的采用发挥学生想象力和主动创造才能的形式多样的课内外教学手段,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环境与运用机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灵活采用小组讨论、辩论、情景表演、课堂演示、分组竞赛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也可以将团队建设理念应用于语言教学,鼓励学生合作式学习。同时强化课外教学活动,使课堂教学内容向课外延伸,形成课堂内外教学内容的立体交叉。教师根据课内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制定自主学习计划,指导学生课外按计划练习,并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搜集相关信息。教师还可通过建立博客达到与学生充分互动的效果。通过定期播发英语电影、录像,举办英语讲座、英语晚会,鼓励学生参加英语角等手段丰富学生的`课外语言学习。
5、改革评价方式 新的评价方式应坚持四个原则:
(1)发展性原则:以“促进学生发展”、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主要目标,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教师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2)主体性原则:把评价权利还给学生,教师和学生都可成为评价主体。评价不等于考试,考试只是评价手段之一。评价既包括对学生学习成绩和发展状态的评价,也包括对教师素质和教学行为的评价,还包括对学校办学状况的评价,同时应积极组织学生参与评价活动,对学习进行自评、互评,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
(3)过程性原则:评价应注重教育教学发展和人的发展过程的价值判断,注重通过形成性评价考查教学发展和学生发展过程,同时把评价过程作为改进教学、推进教学发展和学生发展的过程。
(4)多元化原则:评价的标准和方法应是多元的。学生是有差别的,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评价方法不能只用笔试,而应用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
三、结语
《基础英语》课程改革应是一个不断总结、探索、创新的过程。我们提倡创造性的教育教学,这不但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极大的可能和空间,同时对教师素质和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篇4: 基础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积极地投人到课程改革之中,认真学习钻研,不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且积极创设教学情景,改变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精神和学习兴趣。现把一年来的实验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教师是活动的指导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
传统的教学,课堂是教师预设好的课堂,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是非常有权威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学生根据教师的思路一步一步来掌握知识,教学过程忽略了学生的存在。而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一堂课可以有不同的教法,但不管怎么教都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教学的成功,关键在于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样为学生提供了独立的思考空间,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同时教师对那些积极参与抽象造型游戏的学生以鼓励和评价。例如:你的想象力真丰富、你的画法很有创造力等。让学生在教师的评价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自豪感。同时也让学生参与评价,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在评价和被评价中树立自信心。
二、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在教学中注意安排一些选择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制作方法。并不限定学生用哪一种方法,而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自主地选择方法,大胆、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感受。在整个练习中学生还可以和小伙伴合作共同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练习,通过练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愉悦感和满足感。
三、团结协作,培养学生与人相处的能力
“很难想象一个不会与人相处的人在当今的社会将如何生存。”美国商界某知名人士的这一感叹,无疑给教育提出了新的命题:必须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会交往的人。有分工、有协作的合作练习,不仅增长了学生的技能,提高了课堂效率,更重要的是在潜意识里教会学生如何与人相处,促进了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如今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唯我独尊。开展合作学习,让他们并肩作战,一起完成任务,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认识到对方的重要性,体会到集体智慧的力量,从而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的好品德,让他们乐于与人交往,善于与人交往。使学生清晰地感受到了合作的力量和集体的智慧,从而热情高涨,一节课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结束。
四、让学生“玩”得痛快,在玩中增长知识
儿童最“喜”的莫过于玩了,我抓住他们的这一特性,让他们玩自己亲手制作的东西,在玩中增长知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善于发现问题,并能究其根源,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知识面。
五、在欣赏中引导学生学习彼此的长处
欣赏可以是组织学生看展览,也可以是同学的优秀作业的相互观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欣赏同学的优秀作业更有价值。因为对于小学生来说,模仿同学更胜于模仿老师。这是因为他们的水平接近,更易于模仿。在课堂中巧妙地安排一些欣赏,让他们一起讨论、评价,取长补短,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种欣赏可以是课前的,也可以是课后的。我更多的是在课堂中间组织学生观摩,因为这样可以学习到别人的绘制过程和技巧,利于学生及时地对自己的实践进行调整,从而取百家之长,酿自家特酿。这对拓宽思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极有意义的。
总之,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应是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它既注重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又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评价的方式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这才是课改的最终目标。
篇5:深化基础外语课程改革
深化基础外语课程改革
现在,国家正在调整、改革课程体系和更新教学内容的机制。这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基本建设,对培养21世纪人才是有战略意义。 要做好这项工作,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有所突破。所谓“突破”也就是进步,即深化改革的具体表现。 我以为,新的一轮课程的调整和改革应在整体性、多元性、民主化和科学化等方面有进一步发展,扎扎实实地推进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
第一、整体性
新课程设置必须在小、中、大学外语课程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建立。开设哪些语种? 在哪个学段开始教学外语? 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要通盘考虑,否则会造成重复劳动,浪费资源。 从实际出发,区别要求,讲求实效,是处理这类问题的好原则。 小学开设英语目前呈急骤上升的态势。 小学生学外语固然有许多优赴的条件,但如果学校不具备合格的师资、教材和设备,与中学衔接有国难,小学开了外语效果不会好,肯定会造成浪费。 历史上有过这方面的教训,不可忘记。 因此,我主张有条件的地区或小学经领导部门批准可开设英语,一般地区可从初中开设条件困难的地区可以允许从高中开设或不设外语课。 从小学开设外语,以及外国语学校和特色学校的外语课程应纳入整体规划,因为这些学校培养出的学生大部分可能成为专业人才,应给予重视。
外语课程设置应在中小学整套课程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发挥课程设置的整合优势。 孤立地研究单科课程难以改变过去单一的学科课程为主的模式,难以纠正以知识为本、突出智育的倾向,还可能更加加重学生的负担。 历次课程设计时,各学科均想争课时,为的是保证有足够的时间教授那越来越澎涨的知识。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包括能力发展、观念态度和知识技能三项。 而知识技能目标提出理解和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逐步理解知识的发展和创新的过程,并且注重综合化的知识学习,提高各门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外语课完全可以渗透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 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外语为媒介教其它学科。其他学科,特别是自然科学和外国史、地、文学等,也可渗透外语知识。 发挥学科之间的并联性,互相渗透,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
新课程的目标要求的整体性是实施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保证。 现行的初、高中英语教学大纲不仅提出了语言教学的要求,而且对思想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文化素养、智力开发也提出了
[1] [2] [3]
篇6:浅析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
浅析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
1计算思维与其它思维模式的区别
传统的两大思维模式分别是实证思维和逻辑思维。其中实证思维是经过观察获取,并且经过实验确认的规律(定律),其实验的结果可重现性,可解释性(已发现现象),可预见性(未发现现象)。而逻辑思维的起点是关于公理,定理,推理规则这些概念。结论的正确性必须符合推理规则,而不必要求公理和推理规律的客观性。
2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面临的问题
目前很多高校都或多或少的进行着大学计算机基础相关课程的调整,压缩学时甚至取消该类课程。究其主要原因是教学效果不佳,学生收获较少。这一情况与现代社会对信息化人才需求日益增加的现状大相径庭。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在发展历程上是从计算机文化基础演变过来的,网络技术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和算法与程序设计等内容已经在中学,甚至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中出现。而在大学课堂上重复这些内容,已经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面临的另外一个问题是教师对这门课程的认识不统一。有的教师仍然停留在计算机应用教学上,对授课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不足;有的教师对授课内容的难易度没有正确把握,教学设计上随意性大;有的教师对课程教学目的不清楚,偏理论,内容枯燥、生涩,学生接受起来较难。
3大学计算机基础的课程改革历程
我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在从计算机文化基础调整而来,改革历经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调整课程名。当时为了顺应国内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潮流,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延续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内容。但由于实质内容并未调整,没有起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第二个阶段,调整教学内容,尤其是将操作应用从课堂教学搬到机房,同时教学内容上增加了信息管理和数据库技术、程序设计基础和多媒体技术等。通过扩大计算机基础的内容平台,让学生对计算机有更宽泛的了解。第三个阶段,建立新的课程平台,将大学计算机基础中的操作与理论一分为二,其中操作部分独立成课--计算机操作实践,理论课程保持第二阶段的教学内容。为了更好的实现这一目标,就是要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进行计算思维能力训练。
4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计算思维
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内容通过科学、系统的规划与梳理,是可以将无意识的计算思维转变为有意识的计算思维,帮助学生培养主动运用计算机解决各类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为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尤其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通识课程的教学,将计算思维的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
4.1计算思维的教学案例设计,引起学生共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问题求解为驱动、以计算思维为导向引导学生进行对问题的分析、求解、设计、建模与实现。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以及知名专家教授在三届的计算思维研讨会的报告中,都会有一些较好的,用于抛砖引玉的计算思维案例。在计算思维案例设计中,我们的原则案例应该贴近生活、与学生能引起共鸣,可以帮助学生主动运用计算机解决各类实际问题。下面列举几个典型的计算思维案例。一元二次方程求解问题。通过对比人的计算方法和计算机的计算方法,让学生认识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路是规则简单、计算量大以及尽量更广的适用性。二维码的编码问题。二维码是近一两年才出现的新信息编码方式,比较ASCII码、汉字编码等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在二维码的案例中,不但可以引出二进制,而且还可以讲解编码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二维码设计,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实际应用。
4.2教学资源建设,利用网络平台实现无处不在的计算思维能力训。
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以支持学生开展课外自主学习和在线自我评测,让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学生,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个性化学习模式。目前我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已经建成了四川省资源共享课程,在教学资源建设上极大丰富了计算思维的训练。学生以网络平台为载体,可以获得更多的计算思维训练,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4.3课外科技活动与课程教学活动互相联动,促进计算思维能力的提高。
国家级和省级的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学校的开放性实验等,都是与计算机基础教学关系密切的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它们均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实践性。将课外科技活动中的项目作为实践项目,能够有效地训练和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结束语
计算思维作为第三大思维模式,是计算机课程的一个强有力的基石。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一门受益面广的通识课程,其教学方式和方法更应该与计算思维相结合,让学生学习有收获,让教师教授有成就。今后以计算思维为切入点的计算机教学改革,还将结合MOOCs理念进一步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大学的计算机教学最终得到学生和社会的认可,对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起到关键的影响。
篇7:深化基础外语课程改革
深化基础外语课程改革
现在,国家正在调整、改革课程体系和更新教学内容的机制。这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教育的基本建设,对培养21世纪人才是有战略意义。 要做好这项工作,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有所突破。所谓“突破”也就是进步,即深化改革的具体表现。 我以为,新的一轮课程的调整和改革应在整体性、多元性、民主化和科学化等方面有进一步发展,扎扎实实地推进素质教育。
第一、整体性
新课程设置必须在小、中、大学外语课程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建立。开设哪些语种? 在哪个学段开始教学外语? 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要通盘考虑,否则会造成重复劳动,浪费资源。 从实际出发,区别要求,讲求实效,是处理这类问题的好原则。 小学开设英语目前呈急骤上升的态势。 小学生学外语固然有许多优赴的条件,但如果学校不具备合格的师资、教材和设备,与中学衔接有国难,小学开了外语效果不会好,肯定会造成浪费。 历史上有过这方面的教训,不可忘记。 因此,我主张有条件的地区或小学经领导部门批准可开设英语,一般地区可从初中开设条件困难的地区可以允许从高中开设或不设外语课。 从小学开设外语,以及外国语学校和特色学校的外语课程应纳入整体规划,因为这些学校培养出的学生大部分可能成为专业人才,应给予重视。
外语课程设置应在中小学整套课程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发挥课程设置的整合优势。 孤立地研究单科课程难以改变过去单一的学科课程为主的模式,难以纠正以知识为本、突出智育的倾向,还可能更加加重学生的负担。 历次课程设计时,各学科均想争课时,为的是保证有足够的时间教授那越来越澎涨的知识。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包括能力发展、观念态度和知识技能三项。 而知识技能目标提出理解和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逐步理解知识的发展和创新的过程,并且注重综合化的知识学习,提高各门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外语课完全可以渗透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 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外语为媒介教其它学科。其他学科,特别是自然科学和外国史、地、文学等,也可渗透外语知识。 发挥学科之间的并联性,互相渗透,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
新课程的目标要求的整体性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保证。 现行的初、高中英语教学大纲不仅提出了语言教学的要求,而且对思想教育、文化素养、智力开发也提出了要求,这使外语教学向素质教育方向迈出了一大步。 新课程还要重视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不只要有语言知识,而且要有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要有中外文化知识、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国际理解,还要有良好的道德品格、思想情蕊和热爱社会主义租国、为祖国尽责、弘扬民族文化的意识。 新课程还应在强调智力因素(观察、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的同时强调非智力因素,如态动、动机、性格、自信心、兴趣、意志、毅力等,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独立学习,自我要求、控制、监督、调节与评估,与人合作等)。
课程、教材、教法、教师培训、教学设备、教学测试与评估等方面需要整体考虑。 因为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这些环节紧密联系,一环套一环,互相制约,仅仅对外语课的教学目标、原则、要求和内容等采取改革的措施,测试方法改革不配套,教师培训跟不上,教材很难多样化。 上一轮课程改革步履维艰,就是因为长期形成的应试教育的阴影笼罩着教学,学生为考而学,教师为考而教。 “穿新鞋走老路”,仍然是重知识轻能力,片面追求高分,过分强调选拔性考试,造成课业负担过重,影响了学生德、体、美等方面的发展。 新一轮课程必须对教材编写、教法研究、教师培训、教学设备、测试与评估做出相应的规定,以保证这项系统工程的顺利实施。
第二、多元性
我国是一个地域宽广、多民族的国家,各地发展极不平衡,即使在同一个省城乡差异也很大。 各地对外语的需求程度不同。 事实证明,单一的课程设置是很不通的。 国家将以法规的形式规定国家标准,并确定大多数学校和学生可以达到的基本标准,允许各地、不同种类的学校,特别是外语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的同时,设置地方和学校课程,实现课程的多元化:起点不同、语种多样、目标各异。 由于目标不同,要求区分层次,可制订出多级水平要求,做为评估教与学的水准,也可以成为就业部门选拔人才的依据。 这样,学生毕业以后即使不能上大学,但他们所学的外语达到了任何一级水平就是成功,就可派上用处。 外语课程多元化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有助于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 大部分学生可以达到基本要求,优秀者可提前达到大学外语水平,甚至有时间攻读第二外语或其它学科。 到那时,我国大学外语入学水平将显著提高,可望相当多的大学生一入学便可免学这种外语,腾出精力去学习专业和其它语种。
外语课程设置本身也应多元化,要设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为达到大纲基本要求所设的为必修课程,超大纲基本要求的课程由学生选修。 除去大纲要求的教学内容以外,也可为培养学生特长设选修课,如泛读、听力、翻译等。 可为一种外语已经过关的学生开设第二外语选修课。 除去课堂教学,还应开设活动课,如外语会话、歌咏、演剧、口译等。 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性。
课程多元化必然导致教材的多样化。 教育现代化的特点之一也正是教学内容和教材的个性化。 小学、初中、高中起点的学生应有不同的教材。 发达程度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类型的学校需要有不同特色的.教材。 外语课程制订了多级水平要求,就会有分级考试,学校教师就有可能针对实际的需求选用不同的教材。 丰富多采的选修课程和活动课也需要多种教材。
教材指的应是课堂教学或自学所需要的各种教学材料,其中包括印刷品和非印刷品(音像教材、多媒体软件等)。 新课程应改变教材单一化的问题。 要让学生能够“量体裁衣”,穿得合身合适;要让教师有宽松的选材空间,犹如手艺高超的裁缝,挑选各色高质量的面料,缝制出各式各样适合各种身材的漂亮服装,成功的教学必需要有多套高质量教材的支撑,成功的教师也需要多种教材的辅助,边教边充实自己。
考试也要多元化。
首先,由强调常模参照性测试 终结型测试转向强调标准参照性测试形成型测试。 在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进行分级考试。 根据不同的课程标准制订出多级水平要求。 每年组织国家外语等级考试,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做法。 通过等级考试可以测量出多种层次的外语人才,以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外语就业要求和对高级外语人才的需求。 另一方面,要进行多角度的测试,不只局限于语言知识、技能、更重要的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还应考查思想情感、文化素养、学习能力等。 不仅要看统考的成绩,也要注意学校成绩,学科竞赛成绩、课外活动及特长等。 考试不仅有笔试,还应设口试和听力测试。 考题应主、客观结合,单项与综合相结合。
第三、民主化
中小学课程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到21世纪人才的培养,影响深远。 制订新课程的过程,就是充分地、广泛地听取意见、调查研究、探索实验的过程。 要了解社会各界,大、中、小学师生、领导和家长,以及教科人员的意见和要求,还要为制定标准做多项测量。 课程方案制定及反复征求意见,进行修改。 审查通过及还要开展试点,分层推进,分步到位。 这样慎重的作法可以保证新课程能够满足社会和学习者的需要,符合教学的实际。
(刘道义)
篇8:基础护理学课程改革研究论文
基础护理学课程改革研究论文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基于工作过程的基础护理学课程改革情况。方法:选取该院级护理班66名学生为实验研究对象,按照抽签的方法将其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参照组各33名。对研究组学生予以基于工作过程的基础护理学教学方法,对参照组学生予以常规的基础护理学教学方法,观察两组学生的学习效果。结果:对两组学生予以不同的教学方法,研究组学生的理论和实践两项成绩考核指标均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对学生进行基础护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预期的教学成果,应用于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基于工作过程;基础护理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01914-0264-01
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飞速发展与进步,社会对于护理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主治医生和护理人员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都具有较大的影响,缺一不可[1]。基础护理学课程是护理人员要学习的重点专业知识,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础护理学课程将护理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互融合、共同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本次实验选取66名护理班学生,对其中的33名学生予以基于工作过程的护理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良好。现将实验数据进行详细汇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级护理班66名学生为本次实验研究对象,按照抽签的方法将其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参照组各33例,所有学生均为女生。其中研究组年龄16~21岁,平均(18.5±1.2)岁,高考平均分数为(325.5±13.5)分;参照组年龄16~19岁,平均(17.5±1.1)岁,高考平均分数为(331.3±17.5)分。对两组学生的一般资料如平均年龄、高考平均分数等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差异不显著(P>0.05)。
1.2方法
1.2.1参照组教学方法对参照组的33名学生予以传统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对学生讲授所要学习的基础护理理论知识,并且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予以解答。1.2.2研究组教学方法对研究组的33名学生予以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在进行课程讲授之前,学校要聘请相关的护理专业人员,教师向专业人员介绍学生目前的学习水平、以及目前的教学进程和教学规划等,随即护理专业人员要与教师共同进行教学计划的设定,将护理岗位的工作内容针对不同学生予以合理分配,使教学内容和工作任务相融合[2]。根据护理工作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将整个护理内容分成五部分,其中有生活护理部分、用药护理部分,同时还包括入院护理部分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出院护理部分,在此基础上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专项护理部分[3]。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和专业护理人员共同为学生设计教学情境,将护理实践操作内容与基础护理课程理论知识相结合,实现教学的有效性与实践性,最终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1.3成绩考核指标
对两组学生的基础护理课程理论知识进行考核,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对学生的基础护理课程的实践操作进行考核。
1.4统计学处理
对两组学生的教学实验数据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学生的理论知识考核指标和实践操作考核指标均用(x±s)表示,用t检验,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基础护理课程理论知识成绩考核
对两组学生予以不同方法进行基础护理课程教学,研究组学生的理论知识成绩[((78.96±11.03)分]考核明显优于参照组[(56.23±10.15)分,t=8.7111,P<0.05)]。
2.2基础护理课程实践操作成绩考核
两组学生予以不同方法进行基础护理课程教学,对两组学生的静脉输液实践操作进行考核,研究组学生考核成绩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见表1。
3.讨论
基础护理课程的学习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传统的教学方法属于填鸭式的教学,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不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改变教学方法,将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应用其中,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方法是将课本知识与工作岗位、工作任务等相互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实际护理操作技能,并且对自己未来工作内容有全面的了解,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职业自豪感[4]。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基础护理课程教学中应用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利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柴翠萍,王兰芝.院校联合教学模式在高职护理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改革中的实践[J].护理学杂志,,28(5):58-60.
[2]陶巍巍,丁淑贞,孙雪洁等.以基础护理学课程改革为切入点探讨提高护生职业胜任力的培养[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31(14):1043-1046.
[3]谢晓芳.在护理学专业临床课程改革中开展综合性实训的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32(22):114-116.
[4]朱晓琴.浅谈基于任务引领的护理学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才智,2015,(26):86.
篇9: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改革探讨
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改革探讨
文章分析了当今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并对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探讨.
作 者: 作者单位: 刊 名:素质教育论坛 英文刊名:SUZHI JIAOYU LUNTAN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71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 模块化教学 案例教学法★ 校长秋季开学典礼
【教师如何迎接基础课程改革的挑战(共9篇)】相关文章:
高中秋季开学典礼校长发言稿多篇2023-09-15
教师岗前培训心得体会范文2022-05-06
高中秋季开学典礼发言稿2022-12-18
关于秋季开学典礼校长发言稿篇2022-08-18
夜大毕业自我鉴定2023-05-22
开学典礼领导优秀致辞2022-05-02
学习英语课程标准心得体会2022-04-30
夜大毕业生自我鉴定500字2023-12-04
机械继续教育自我鉴定2022-09-15
电大毕业自我鉴定2022-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