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语文”教育文化研究为抓手

时间:2023-05-24 08:20:12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以“大语文”教育文化研究为抓手(精选7篇)由网友“流沙奶黃包”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以“大语文”教育文化研究为抓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以“大语文”教育文化研究为抓手

篇1:以“大语文”教育文化研究为抓手

打造幸福学习共同体

――松江区中山小学校本研修特色项目展示汇报

各位领导、专家、兄弟学校的同行们:大家下午好!

我校在松江区“强师兴教”的东风鼓舞下,幸福学习共同体的研究被列为松江区校本研修特色项目,这是领导对我们的鞭策,由于时间仓促,水平有限,许多地方不尽人意,请各位多多包涵。下面就以“大语文”教育文化研究为抓手

,开展教科研训一体化校本研修,打造幸福学习共同体的想法和做法向大家汇报,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项目的提出:

“幸福”是一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什么是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我们认为:“幸福不是牺牲,而是享受;幸福不是重复,而是创造;幸福不在于谋生,而在于生活本身。”

几年前我们对教师的幸福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教师的幸福感的前十位的有:①在教育教学上获得成功与喜悦;②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适当压力和适中焦虑;③在比较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工作;④体面的收入和福利待遇;⑤寻找自己的价值和合适的岗位;⑥领导的关心与尊重;⑦安居乐业;⑧健康身心;⑨良好社会环境及社会保障;⑩教师专业得到发展。

基于这样的现状,我们选择了“以大语文教育文化建设为抓手,开展教科研训一体化校本研修,打造幸福学习共同体,让教师在校本研修中享受幸福”。这是因为:

1、中山小学一百多年的历史积淀中拥有丰富的教育文化资源。无论是20世纪60年代的 “大量识字、大量阅读、提前写作”的教改实验,国务院授予的就是“全国文教群英会劳模先进集体”,还是新世纪初,上海市政府颁与大语文教育研究团队的依然是“劳模集体”。“南有中山”的美誉里,有你的功劳,也有我的、他的、大家的汗水。这些都为校本研修奠定了基础。

2、中山小学长期以来形成了以团队合作为鲜明特点的教师文化。中山最大的财富是人,单个的人是缺乏战斗力的,许多人抱成团,就威力无穷。中山小学一个年级的教师集合起来,,就可能超过一所小的学校。在中山小学,一个办公室,就能组成一个绝好的工作团队。把繁复的教师管理压力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的开发与使用,为校本研修打下了强大根基。

3、中山执着于“大语文”教育研究,锻炼和培养了一大批干部和骨干教师。从大语文教育研究,到大语文学习研究、大语文教学研究,绵延至今,直到上海市教育科研项目“大语文”教育文化研究、全国“新学校”子课题新世纪小学师生幸福教育研究,中国教师奖励基金会教师科研项目:构建幸福的学习型教师团队以及全国小语会的小学语文课堂文化的研究,中山小学不仅成就上海市特级校长,更成就了申伟英、诸斌根、谢江峰等一批年轻校长和名师、中学高级教师,为校本研修提供了榜样。

4、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伟大号召。

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大量的实证研究也发现,团队的智慧高于个人智慧之和,团队具有整体搭配的学习能力。因此,学习团队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所重视,在校本研修中的地位与价值也不言而喻。它为校本研修提供了可能。

5、中山小学教师大多数具有在专业发展中体验幸福的需求。如前所述,教师在问卷调查中的答案表明,他们希望在与人交往、交流,在参与教学研究活动中体验幸福,在追求理想过程中享受幸福,在实现人生价值、焕发生命活力中感受幸福,这为校本研修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项目的设计:

“大语文”教育研究是中山小学的品牌与特色,是校本研修的典型代表,她是青年骨干教师自我培养的切入口和基本载体,特别是在松江区“强师兴教”三年行动计划推动下,我们试图以“大语文”教育文化研究为抓手,努力推进”教科研训“一体化校本研修活动,积极构建幸福的学习型共同体。

1、以“大语文”教育文化研究为抓手

所谓“大语文”是指生活实践中所涉及到的一切语言文字,主要包括“听、说、读、写、书;字、词、句、段、篇等十个方面内容的立体滚动。它是课内外结合、校内外联系、各学科渗透、文情理统一、教学做合一、德智体和谐发展、低中高相互衔接、各种语文知识与技能综合运用的一门工具性、人文性的基础性学科。

大语文教育文化研究是上海市教育研究项目,它是幸福学习共同体研修的抓手,将“大语文”教育成果推广与应用于教学、教研、师训、科研之中。

2、以教科研训一体化为校本研修的基本模式

让我们教师“目标制订――行动研究――实践检验――经验总结”,在

活动中不断得到激励与强化,使得教科研训目标、水平不断提升。

所谓“教科研训”一体化就是教学活动与教研、科研与师资培训有机结合,相互统一,做到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行动,努力追求:

(1) 工作、学习、研究一体化;

(2) 个人、团队、学校一体化;

(3) 教育、教学、培训、管理一体化;

(4) 校本研修、校本管理、人本管理与科学管理一体化。

四个“一体化”致力于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在大语文教育文化研究背景下,我们开展校本研修活动,我们为了实现的愿望是:

①所有成员都具有可持续学习的愿望、机会和能力;②每个人掌握新的知识都能在组织之中共享;③学习是为了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目标;④以学习提高基本素养,启迪智慧,发展创造力;⑤将个人发展、价值和学校发展、价值统一起来;⑥建设学习型校园。

3、以构建幸福的学校共同体为目标

为了保障中山小学校本研修活动,我们以构建幸福的学习共同体,作为校本研修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并形成了组织网络、整合学校研究力量(见下图)创建幸福学习共同体网络图。

与此同时,我们制订了以“大语文教育文化研究为抓手,努力推进学校现代化建设”的四年发展规划,以规划统帅工作,以项目引领教师,以制度规范行为,以文化凝聚人心,以机制调节心态,把学校四年发展规划科学化、具体化、操作化,试图让我们的校本研修活动落到实处,让我们的团队风采得到展示。下面有请几位副校长向大家报告我们校本研修的项目实施。

三、项目的实施:

(一)为了构建幸福的教学共同体,优化“大语文”课堂教学文化的校本研修

请副校长李平介绍幸福的教学共同体

首先,优化课堂教学校本研修。从我们的调查表明。67%的教师希望校本研修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是专家讲座还是专家上课,80%以上教师希望请特级教师先上一节示范课,再进行专题讲座,或者教学的自我剖析,因此我们每年请全国有名的特级教师来上示范课,每年分别举办青年教师和高级教师教学评比课,满足教师需求中感受幸福。

其次,优化教师课堂教学生命。教师的专业成长在课堂,教师的生命在课堂教学之中,生命在学生之中,生命在教学相长之中。让每位教师找到合适的教学岗位,在课堂教学之中,活力得到焕发,才华得到显示,价值得到体现,成功得到实现,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之中问题,幸福得到满足。

再次,优化“大语文”课堂教学文化。今天这些课堂教学的展示,想试图以“大语文”课堂教学文化研修为范例,体现各学科教学的“课前充分铺垫――课中主动探究――课后拓展延伸”三段模式之中。在课堂中力求体现四步教学:第一步,师生共同确定目标;第二步,师生互动教学;第三步,质疑问难,解决关键问题;第四步,迁移应用,及时巩固强化。这三段四步模式,有的体现得比较淋漓尽致,有的若明若暗,还有的懵懵懂懂,说明校本研修还在初级阶段,今天的展示课是抛砖引玉,旨在让大家有一个话题,有一个平台来研讨。

我们“大语文”课堂教学文化的校本研修的形式是多样的:

1、同种教材,不同教法(同课异构)教师在相互比较中感受幸福。

2、不同教材,同一教法(今天用“三步四段”“大语文”课堂教学文化基本模式推广运用到各学科教学之中,让教师在教学探索中感受幸福)

3、不同教材,不同教法(如个性教师的教学研讨活动,发挥每个教师的聪明才智中感受幸福)

“大语文”课堂教学文化研修的基本顺序是:课前集体备课,让大家各抒己见,由一人事先写出教案,或者一人上课,或多人轮流上课,组织相互听课和评课,在资源共享中体验幸福。

4、在听课中,事先进行分工,进行专题听课:

A角:看教师教案与课堂教学有效性;

B角:看课堂学生的学习状态;

C角:看课堂教学时间分配;

D角:看课堂训练的密度;

E角:看多媒体应用的有效性

让每位教师在分角色听课、评课活动中享受幸福

(二)为了构建幸福教研共同体,强化“大语文”教研文化的校本研修

请副校长胡刚介绍幸福的教研共同体

为了搞好教研组校本研修文化建设,首先是对全体教研组长进行竞聘上岗,择优聘任,让教研组长变要我做为我要做,把教研文化团队组建好,我们每两周召开教研组长会,明确教研组长职责、任务,提高教研组长能力和地位,发挥教研组长在校本研修中作用,让他们在组织实施校本研修中享受幸福,把校本研修工作作为教研组长聘任、考核、奖惩的依据。下面介绍“大语文’教研团队的校本研修:

1、固定式是学科教研活动,围绕“大语文课堂教学文化”进行学习、研究的共同体,一般有专家,组长1人,有教师若干人。时间一般放在每周五上午组织课堂教学展示,下午3:30集中进行研修评价。主要任务是把“大语文”教学文化落实到教学各环节中,在教研中分享幸福。

实施“专题式”教研,来融合教学、科研、德育、培训等。科学的程序可以保证教研共同体的和谐、健康发展,经过数年实践,我们规范了研修活动程序与要求,让教师在规范中,有规可依,有序可进中享受幸福。

(1)牢牢树立问题就是课题的意识;

(2)围绕相关专题进行研修活动:

①根据专题,确定先行者,或先独立备课再上课交流,或先上课再交流等;

②围绕专题,有所侧重地在课堂中进行“三段四步”教学探索;

③全程摄像,如实记录;

④专题评课。实施每人发言制度,形式有:上课教师说课;观看录像片

段;人人写听课笔记;逐个交流(交流原则:不重复;优点不足均要说)近年增加了网上评课。让教师在评价别人过程中,学会自我评价中享受幸福。最后,由学科组长或教导主任对教师的教学作出公正的评价。

2、临时式大型教研活动等,以任务驱动的形式进行。例如,我们编写“大

语文”有效练习,“活数学”有效练习以及“新英语”有效练习。在研究教材的同时,思考如何精心设计学生的习材。当我们教师在教学工作减轻了自己负担,在教学中享受自己幸福成果。近年来,几乎每年,我们都在区教育学会、上海小语会、区教师进修学院的'指导、帮助下开展大型研讨活动,比如的“聚焦课堂,有效教学”研讨会、的“大语文传承与发展研讨会”等;20的与特级教师同台上课等等,让教师在成事成人中体现自身价值中感受幸福。

除此之外,是我们教师在办公室里的随机教研:我校绝大部分办公室以学科组为单位,教师在教学之中遇到问题、矛盾或困惑,教师们不拘形式,随机进行教研,让教师在自由、民主、平等中享受幸福。

(三)为了构建幸福的科研共同体,转化“大语文”科研成果的校本研修

请副校长彭晓江介绍幸福的科研共同体

回顾我们“大语文”教育研究的几个阶段,从中看出我们科研团队校本研修的轨迹:

在大语文教育学习、教学、文化等几个阶段中,教师们围绕教师研训目标,在教学、教研、科研、培训等环节不断滚动,波浪式的螺旋上升,我们教科研训,循环往复,循序渐进,逐步提升。

第一阶段(197月――6月),组建志愿者团队,研究“大语文”教育思想,在追求“一基两翼”、“三段四步”、五加二大于七、六个结合的“大语文”教育研究中享受幸福。

第二阶段(207月――6月)我们采用分步实施、分层要求、分类指导、分块滚动方略,推广“大语文”教育研究成果;把研究的重点放到学生的学习上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能力。让孩子在学会学习中体验教师成功之快乐。

第三阶段(207月――年4月)将“大语文”教学与二期课程教材改革整合起来,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起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校本课程。

让全体教师有计划地读书←→思考←→实践←→反思←→研究←→总结,共同编写《“大语文”教育心理实践研究》中体验幸福。

“大语文”教学研究是以课例为内容,全书通过15个各不同的课例来诠释,让教师团队的幸福感体现在“课前充分铺垫――课中自主学习、探索――课后拓展延伸”各环节之中,让教师聪明智慧得以发挥。

篇2:以“大语文”教育文化研究为抓手

我们把大语文教育思想、大语文学习策略以及大语文教学观推广运用到各科教学之中,充分发挥学科育人功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从而形成“大语文”新文化,让教师掌握科学方法时体验幸福。“大语文”文化校本研修的具体方法:

1)经验推广法,把“大语文”学习方法运用教学之中

2)榜样引路法,把“大语文”读写结合运用教学之中

3)实践研讨法,把“大语文”教学模式运用教学之中

4)环境陶冶法,把“大语文”教育心理运用教学之中

5)行为训练法,把“大语文”有效练习运用教学之中

6)成果展示法,把“大语文”网络平台运用教学之中

我们经历10多年的以“大语文”教育研究为抓手的校本研修,我们深深感到:“教学”是幸福之水,教研是幸福之泉,自培是幸福之润,科研是幸福之源,读写是幸福之根。我们应当引导每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四)为了构建幸福的学习共同体,活化“大语文”教师自培的校本研修

请校长助理谈永康介绍幸福的学习共同体

各位领导、老师,努力、大力、全力构建幸福的学习共同体,是我们校本研修的特色载体与有效平台。这是对百年中山优良传统的传承与发展,从1987年开始组织青年教师教学评比,起进行教师自我培养课题研究, 让青年骨干带着项目做研究,以大语文教育研究为抓手,学做研究型教师,这个项目一做就是十年。最近,我们着力推广“大语文”教育研究成果,以“教育文化”引领教师,构建幸福的学习型团队,打造个性的创新型教师,(会前,台上的钢琴、小提琴演奏,以及PPT展示,不知能否让各位感受到我们的这一工作。)我的汇报主要分5个部分:

1.共同读书,提升幸福学习共同体底蕴。学习是校本研修之源,营造读书氛围,分享读书成果,是中山小学在建设幸福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大举措。我们每年举行读书节活动,每位教师都追求读好书、读书好、好读书。近年来,我们先后开展了“跟经典同行”、“走近苏霍姆林斯基”等专题校本读书研修活动,取得明显成效。局党委书记俞富章、副书记章高林等领导都亲临中山教育集团读书节活动,勉励教师勤奋读书,做学习型教师。

2. 专家引领,提升幸福学习共同体品位。近年,我们先后邀请了教育部领导杨春茂、曹志祥、李希贵等,邀请了学者吴立岗、燕国材、谢利民等,邀请了专家潘国青、朱纪华、徐根荣、薛峰等来校讲学,邀请四大名师窦桂梅、孙双金、薛法根、王崧舟等来校上课。同时,学校聘请特级教师、优秀教师来校带青年骨干教师向高层次目标努力,像胡老师拜李静艳为师,孙老师拜潘小明为师等,组成研究团队,为大语文教育文化研究攻坚。

3.双向带教,推动幸福学习共同体深入。新教师跟新教师双向带教相得益彰:新教师向老教师学习课堂组织、文本钻研、教法精选,老教师向新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等。学校中层等跟校长双向带教比翼双飞,师傅有经验,缺朝气;徒弟有朝气,缺经验;师傅有传统,缺创新;徒弟敢创新,缺传统;师傅老成有余,探索不足;徒弟探索有序,老成不足;师傅体力经历相比不足,而徒弟经历和体力旺盛。师徒之间在管理工作话题内,取长补短,优化组合,“比翼双飞”,实现双赢。

4.网上论坛,活跃幸福学习共同体气氛。

以网络为平台的沙龙研修活动,成为近三年来我校校本研修的大胆尝试与重要形式。我们深深感到,网上论坛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极大地发挥了网络自由海量的特点,使教师间充分自由的思想交流、经验分享、困惑同担成为可能。本学期,随着松江教育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我校利用松江教育信息网资源,开展大语文教育文化为主题的、师生幸福教育为主线的网上论坛活动。每次活动均提前布置,要求教师读书、学习,提炼经验心得;论坛有一位老师担任斑竹,行政做指导,不同年级相对集中上网发帖,彼此交流。本学期我们已经开展了幸福师生人才观和教学观两个主题的交流。

5.组织沙龙,分享幸福学习共同体智慧。

下面请各位观看一段录像,是今年我校教师利用寒假读于漪《岁月如歌》后的一次交流。

这是我校组织教育沙龙为主题的校本研修活动的一个剪影。

此类活动,达成如下目的:

(1)在自由平等的论坛中获得交流的快乐与幸福;

(2)在沟通交流中分享经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帮助教师、学生掌握打开幸福之门的金钥匙;

(3)通过专业引领,提高教师读书意识、研究意识和追求幸福的人生态度。推动中山小学青年教师队伍现代化建设,激励每位教师做最好的教育,做最好的教师。

这一类校本研修活动的一般程序为:

(1)教师自我读书阶段:比如今年利用寒假,给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统一配备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教师利用假期自我阅读,撰写读书心得,形成电子文稿。

(2)主持审稿、改稿。稿子收齐后由主持人根据论坛主题进行选稿、审稿、改稿,发还教师再修改(口语化、故事化)后上缴。

(3)组织现场论坛。一般采取“主题发言+自由发言”的形式,达到互动交流、同学共进的目的。

四、成果检验

这次展示活动,是一次检验《以“大语文”教育文化研究为抓手,开展教科研训一体化校本研修,创建幸福的学习共同体》研究过程,主要表现在:

(一)以“文化积淀”为突破口,构建幸福的学习共同体。

文化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基石,是学校精神的关键所在。中山小学“校园文化”的追求是民主、和谐、自然、幸福。学校奉行全心全意为全体师生服务的原则,教育管理既考虑科层制,又力求扁平化、项目化。以百年名校厚重的文化底蕴为基础,注重文本建设,力求将学校文化积淀传承下来。为此,学校组织教师编书、出版刊物,总结学校的教育经验和办学成果。在校园文化的构建中,中山人展现着自己的精神追求,实践着守望学校精神幸福的美好愿景。

(二)以“情暖人心”为突破口,构建幸福的学习共同体。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一种强烈的内心体验。学校实施“情暖人心”行动,即“居之安、鹊之桥、体之健、才之艺、心之育、衣之规、食之补、行之贴、业之师、品之炼、成之美”等行动。这一系列行动温暖着师生的心,把学校变成了幸福的家园,守望学校生活的幸福。

(三)以“功成名就”为突破口,构建幸福的学习共同体。

人的幸福离不开成功,学校的幸福更离不开成功。中山小学深明此意,积极实施学生、教师、学校的“功成名就”计划。

在教育局、教师进修学院领导、专家支持下,在兄弟学校关心帮助下,我们依靠广大教师做了一点工作,取得了一点成绩: 大语文教育文化为抓手的以学习型团队为载体的“教科研训一体化”校本研修经验得到肯定,在208月14日《中国教育报》上发表。2008年4月23日,《中国教育报》再次介绍我校进行幸福学习共同体研究的做法与经验。更可贵的是, ――2008三年,全校师生获奖1610项,其中教师国家级一等奖有38项,省市级61项,区级54项,让我们的教师在功成名就中体验幸福。集体合作、编写出版了《大语文教育研究》、《大语文教育心理实践研究》、《大语文教学研究》、《“大语文”有效练习》、《中山文化书系》,大量书籍,让我们教师在著书立说中体验幸福。与此同时,学校取得了可喜成绩:学校先后被评为中国教师奖励基金会“科研兴教”先进集体、构建幸福的学习共同体研究成果荣获中国教师奖励基金会“科研兴教”一等奖,国家首批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上海市科研先进集体、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素质教育实验学校等。

五、有待于思考的问题:

1、当然我们的工作还是低层次的,在许多方面还有困惑,如何让“校本研修”真正成为高层次、有效的、教师欢迎的活动上还须努力;

2、“校本研修”如何做到系列化、有序化、科学化方面还须下功夫。

结束语:

同志们,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奋力向前,这种力量就是幸福。

让我们一起诵读哲学家费尔巴哈的话语,在一个学习型团队中快乐成长,收获幸福:

“人的第一责任是使自己幸福。你自己幸福,你也就能使别人幸福。幸福的人,但愿在自己周围只看到幸福的人。”

谢谢大家!

篇3:德育工作汇报-以跑操为抓手,加强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教育

跑操,这一看似简单的常规校园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教育功能。它不但是一项的体育运动,而且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综合性德育活动。很多学生学习成绩上不去,关键缘由是缺少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缺少科学规范的学习行为,导致有效学习时间严重不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题目,需要从思想和行动上入手。其中,以跑操为抓手,加强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教育,就是一项有效的措施。

20xx年12月12日上午,学校在田径场举行20xx阳光体育运动冬季长跑活动启动仪式。校长在启动仪式上发表讲话,要求学校各部分、各处室:一要进步意识,加强领导;二要规范动作,科学实施;三要严格考核,长效管理。

为了让学生跑好操,我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跑操是一项平常组织纪律教育活动,在跑操进程中不断强化学生的组织纪律性,练习学生服从指挥、步调一致的意识。跑操是一个精神状态提升的'进程,让学生把不良的情绪在跑操中开释出来,使他们能够轻装上阵,投入到学习中去。跑操是一种集体主义和团队意识的教育进程,让学生熟悉到良好团队对个人影响的重要作用,从而自觉地维护良好的集体秩序和荣誉,为集体多做贡献。跑操是一个行为习惯的养成进程,通过跑操让学生养成按时作息、经常运动的良好习惯,将会使学生毕生受益。天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生,这是国家阳光体育运动对全国中小学师生的号召。

我们班的口号是:天天跑好课间操,综合素质快进步,学习成绩列前茅。

整体要求:静、快、齐。

静是做到快和齐的条件,是纪律保障;快是培养我们雷厉盛行的办事作风;齐是培养我们团结协作的意识和精神。

1、5分钟内完成集合和整队。

要责备体学生下课后立即跑步到整队地点集合、整队,体育委员要第一时间到集合地点,检查出勤情况,正确及时下达整队口令。整个进程必须在5分钟内完成。无特殊情况任何学生不得先上厕所。我坚持最后一个离开教室,任何一位学生不得在我以后到达集合地点。

2、队列要求:横平竖直,前后左右间距公道并始终保持一致,

每10人一横排,以左侧第一人为基准,左右间距约为20厘米,前后约半臂间隔。女生在跑道内侧,男生在外侧,跑步能力较强的在外侧,较弱的在内侧。

3、分层管理,职责明确。每横排左侧第一人为组长,第六人为副组长。在跑操进程中,组长和副组长有权利也有责任提示同学保持队形整齐,做到不说话,不弄闹等等。

4、制定公道的赏罚条例,做到赏罚分明。

通过跑操,极大地进步了同学们的跑操水平,磨练了同学们的意志,增强了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进一步展现了我校素质教育的成果。目前,我校天天的跑操运动已成为校园一道活动靓丽的风景线。

篇4:文化研究与比较教育

文化研究与比较教育

【内容提要】本文从比较教育的学科发展史研讨了比较教育中的文化研究及其表现,对文化的概念及其特点、文化研究与克服西方文化中心主义、文化与教育的互动关系和文化研究的困难与课题等方面进行了理论阐述和诠释。

【关 键 词】文化/比较教育

【 正 文 】

导言――比较教育学史中的文化研究

比较教育研究对文化的重视可以追溯到1以前。1900年,萨勒德(M.E.Sadler)在题为《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从外国教育制度研究中学到有实际价值的东西?》(“How far can we Learn anything of practicalvalue from the study of foreing system of education”)的著名演讲中,第一次指明了文化研究对比较教育的重要意义。他的一句名言是“在研究外国教育制度时,我们不应忘记校外的事情比校内的事情更重要,并且制约和说明校内的事情。”他说的校外的事情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他说:“当我们倡导研究外国教育制度时,我们注意的焦点一定不能只集中在有形有色的建筑物上或仅仅落在教师与学生身上,但是我们一定要走上街头,深入民间家庭,并努力去发现在任何成功的教育制度背后,维系着实际上的学校制度并对其取得的实际成效予以说明的那种无形的、难以理解的精神力量。”民族精神是文化的核心。也就是说,只有理解了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才能理解这个国家的教育制度。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康德尔(I.L.Kandel)等人秉承了这一思想,他们开创了因素分析时代,为比较教育中的文化研究奠定了重要地位。康德尔提倡描述历史事实,分析社会历史背景。他还把民族主义和民族性作为决定各国教育制度性质的因素提出。汉斯(N.Hans)则对影响教育的诸种外部因素加以系统化,并主张应当对形成教育的因素给以历史的说明。他把影响各国教育制度性质的因素分为三类:自然的因素(种族、语言、地理和经济因素)、宗教的因素(罗马大主教、英国国教和清教徒)、世俗的因素(人文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三类因素中文化因素占了主要地位。

埃德蒙・金(Edmund.King)也十分重视教育的历史背景。他的相对主义方法论重视客文化中的.主体对教育现象的观点。要了解他们的观点,就必须对他们的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因此文化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近几十年来,文化研究在比较教育界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综观以往的研究,在文化研究上还存在着三个问题:一是比较教育中的文化研究所依赖的参照系只是西方文化,用它作为一个普遍的准则来影响包括非西方世界在内的全世界的比较教育研究,这一做法有失公正,也与当今世界色彩纷呈的各民族文化极不协调。二是对文化的理解过于狭窄,把文化只理解为“民族特性”。实际上文化的概念更广泛。三是对文化与教育的互动关系研究得不够。往往只讲到民族文化对教育制度的影响,很少谈到文化对教育主体(教育决策者、教师、家长)的观念的影响。关于教育对于文化的反作用的研究更不多见。因此,对于比较教育中的文化研究还有深入一步的必要。

一、文化的概念及其特点

文化是什么,如何理解文化?文化是一个有广泛内涵的概念,据说学术界对文化的定义已有二百多种。有的说,文化是一种生活样态;有的说,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这都有一定的道理。我认为,所谓文化,是指人类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所采用的方式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这里面包括了人类的活动方式(动态的)和活动所取得的成果(静态的)两个方面。一般分为三个层面,即物质层面(包括建筑、服饰、器皿等等)、制度层面(包括教育制度在内的一切制度)、思想层面(包括思维方式和民族精神等)。物质层面最容易交流和吸收,制度层面也常常因为政治变革而改变,惟独思想层面具有较强的保守性和凝固性,不容易吸收异质文化和互相交融。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各民族间的交往,也总是在变化的。概括起来,文化具有以下一些特性:

第一,具有民族性。文化总是由人类的某个民族创造的,而一个民族的特性也较多地集中表现在文化中。因此文化传统和民族文化传统可以是

[1] [2]

篇5:文化研究与比较教育

【 正 文 】

导言――比较教育学史中的文化研究

比较教育研究对文化的重视可以追溯到100年以前。1900年,萨勒德(M.E.Sadler)在题为《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从外国教育制度研究中学到有实际价值的东西?》(“How far can we Learn anything of practicalvalue from the study of foreing system of education”)的着名演讲中,第一次指明了文化研究对比较教育的重要意义。他的一句名言是“在研究外国教育制度时,我们不应忘记校外的事情比校内的事情更重要,并且制约和说明校内的事情。”他说的校外的事情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他说:“当我们倡导研究外国教育制度时,我们注意的焦点一定不能只集中在有形有色的建筑物上或仅仅落在教师与学生身上,但是我们一定要走上街头,深入民间家庭,并努力去发现在任何成功的教育制度背后,维系着实际上的学校制度并对其取得的实际成效予以说明的那种无形的、难以理解的精神力量。”民族精神是文化的核心。也就是说,只有理解了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才能理解这个国家的教育制度。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康德尔(I.L.Kandel)等人秉承了这一思想,他们开创了因素分析时代,为比较教育中的文化研究奠定了重要地位。康德尔提倡描述历史事实,分析社会历史背景。他还把民族主义和民族性作为决定各国教育制度性质的因素提出。汉斯(N.Hans)则对影响教育的诸种外部因素加以系统化,并主张应当对形成教育的因素给以历史的说明。他把影响各国教育制度性质的因素分为三类:自然的因素(种族、语言、地理和经济因素)、宗教的因素(罗马大主教、英国国教和清教徒)、世俗的因素(人文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三类因素中文化因素占了主要地位。

埃德蒙・金(Edmund.King)也十分重视教育的历史背景。他的相对主义方法论重视客文化中的主体对教育现象的观点。要了解他们的观点,就必须对他们的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因此文化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近几十年来,文化研究在比较教育界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综观以往的研究,在文化研究上还存在着三个问题:一是比较教育中的文化研究所依赖的参照系只是西方文化,用它作为一个普遍的准则来影响包括非西方世界在内的全世界的比较教育研究,这一做法有失公正,也与当今世界色彩纷呈的各民族文化极不协调。二是对文化的理解过于狭窄,把文化只理解为“民族特性”。实际上文化的概念更广泛。三是对文化与教育的互动关系研究得不够。往往只讲到民族文化对教育制度的影响,很少谈到文化对教育主体(教育决策者、教师、家长)的观念的影响。关于教育对于文化的反作用的研究更不多见。因此,对于比较教育中的文化研究还有深入一步的必要。

一、文化的概念及其特点

文化是什么,如何理解文化?文化是一个有广泛内涵的概念,据说学术界对文化的定义已有二百多种。有的说,文化是一种生活样态;有的说,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这都有一定的道理。我认为,所谓文化,是指人类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所采用的`方式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这里面包括了人类的活动方式(动态的)和活动所取得的成果(静态的)两个方面。一般分为三个层面,即物质层面(包括建筑、服饰、器皿等等)、制度层面(包括教育制度在内的一切制度)、思想层面(包括思维方式和民族精神等)。物质层面最容易交流和吸收,制度层面也常常因为政治变革而改变,惟独思想层面具有较强的保守性和凝固性,不容易吸收异质文化和互相交融。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各民族间的交往,也总是在变化的。概括起来,文化具有以下一些特性:

第一,具有民族性。文化总是由人类的某个民族创造的,而一个民族的特性也较多地集中表现在文化中。因此文化传统和民族文化传统可以是同义词。由于世界各民族所处的历史时期不同,环境不同,对自然界和社会各种现象的认识和理解不同,他们创造出各自不同的文化。例如,对待自然,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人征服自然、战胜自然;对待社会和他人,中国人主张中庸、谦让,西方人则主张竞争、斗争。这是从观念形态上讲的。表现在物质形态上也有极大的不同。例如中国的民间艺术图案讲究对称、统一、和谐;西方民族则讲究差异、多样。可见民族性表现在各个方面。

第二,具有稳定性。民族文化传统常常表现出相对的凝固性和稳定性。这种稳定性表现在时间上就是惯性。也就是说,文化传统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较慢,总是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具有滞后性。这种稳定性表现在空间上,就是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也就是维持着自己民族文化的发展轨迹,往往拒绝外来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一定的保守性。所以,在世界文化交流已经如此频繁和深入的今天,各民族文化仍然保持着各自的特点,从而形成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民族文化传统的稳定性是民族文化传统得以保存的主要原因,但在某种程度上却表现出凝固性和保守性。它不仅在发展进程上落后于时代,有的甚至于拒绝时代变革的要求,拒绝外来文化的渗透。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经过了曲折的过程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因此文化传统的稳固性具有两面意义:积极方面的意义是它保持了文化传统的独特性,即民族性;消极方面的意义是它影响到文化传统的交流和变革,阻碍着对先进文化的吸收、创造和传播。

第三,具有变异性。每种民族文化都是不断发展的,也就是不断变革的。人类社会在不断发展,民族也在不断发展,民族文化也在不断发展。要发展就要有变革。也就是说,文化传统不能完全保持原来的样式,总要增加新的符合时代的内容,要去掉一些不符合时代要求的内容。例如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日本都有男尊女卑的思想传统,但是现在是男女平权的时代,这种男尊女卑的陋习就应该除掉。

每种民族的文化传统中都有优秀的内容,也不免有落后的内容。在文化发展和变革中就要继承和发扬文化传统中的优秀的东西,摒弃落后的,不符合时代要求的东西。对待外来文化,也是这种态度,吸收外来文化中的优秀的东西,排斥落后的东西。这就是我们在比较教育研究中的基本的文化观。

二、文化研究与克服西方文化中心主义

要克服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观念,就要承认世界文化的多元性。自从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开始,人类就有五大古代文明,即古希腊文明、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代东方中国文明。虽然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变迁,由于战争和其他原因,有些文明衰落了,希腊文明成了西方文明的源头,而东方的中国文明却一直延续到今天。但不论是哪种文明,都给世界文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文艺复兴以后,西方文明有了较快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特别是工业革命以后生产力的飞速发展,物质生产的迅速增长,为西方国家的扩张提供了条件。实际上,西方文明是在掠夺其他文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西方文化的发达,并不能排除其他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只要这个民族还存在,它的文化总是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发展的。

20世纪60年代西方出现一种现代化理论,认为非西方发展中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是一致的,前者现在所处的阶段是后者经历过的一个阶段,非西方发展中国家要想实现现代化,惟一的途径就是西方化和照搬西方的模式,只有靠西方文明的传播,靠输入西方社会的现代化因素才有可能。这种理论代表了西方中心主义的观点。事实上世界文明并非以西方文明为中心,西方文明只是人类文明中的一个类型。20世纪60年代以后许多东方国家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创造了各自现代化的模式,打破了“现代化理论”的神话。“现代化理论”在比较教育研究中有一定的影响。70年代以后它受到许多学者的批判,现在已经不起什么作用。但是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文化观很难在西方学者中克服,原因不在于他们自己不想克服,而是他们太不了解别的文化了。尤其是比较教育,它产生于西方,长期活动在西方,更容易受到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

[1] [2] [3] 下一页

影响。近几年来,世界比较教育学会理事会在非西方国家举行年会,对于西方学者了解非西方文化是大有裨益的。亚洲比较教育学会的成立,更有利于东西方比较教育学者的交流。

应该特别指出,以儒教为核心的东亚文化,覆盖东亚、东南亚以及世界其他东亚移民居住地区,但是在包括比较教育在内的几乎所有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它未能发挥重要作用。在新的世纪,东亚各国应自觉地挖掘本民族文化中优秀传统,使之成为东亚比较教育研究的重要理论源泉。

要克服西方文化中心主义观念,东方学者也有责任。东方学者要放弃迷信西方的观念,要跳出表面看西方教育制度的框框,深入到西方文化的深层去认识西方的教育;要在学习西方文化的优秀经验时注意理解它的实质,并尽力使之本土化。这种要开展文化研究。

三、文化与教育的互动关系

教育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但它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教育离不开文化传统,教育除了受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的影响外,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方法无不留下文化传统的痕迹。例如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科学制度是在封建制度中形成的,这种科举制度把学校教育与人才的选择制度结合在一起,这就影响到中国一千多年的教育传统。清朝末年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动摇了封建主义统治的基础,科举制度终于随着政治经济的剧烈变革而彻底破灭。但是科举制度作为一种制度虽然在中国已消灭了一百年,而与科举制度相伴随的教育思想却作为一种传统的教育思想至今仍然在一些人的头脑中残存下来,追求学历,重视考试就是这种教育思想的反映。日本的所谓“考试地狱”恐怕也与中国的传统有关。

教育一方面受到文化传统的影响,另一方面它又是发展文化,创造文化的最重要的手段。也就是说,教育无时无刻不在传播文化,创造文化。文化靠什么继承和发展?靠教育。当然这种教育不仅指学校教育,也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但是学校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教育又总是根据时代的要求,社会的需要对文化传统加以选择和改造。特别是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它要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来选择文化、传播文化、改造文化、创造文化,使它符合时代的要求、社会的需要。

比较教育要了解一个国家的教育,就需要研究影响这个国家教育制度的各种因素,特别是文化因素。前面说到,文化的内涵很广。但对教育来说,最重要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价值观、思维方式、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例如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而东方文化则重视集体主义;发达国家多少具有大国沙文主义倾向,不发达国家总是抱有民族主义倾向。即使同是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历史文化背景不同,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民族心理也很不相同。笔者最近访问法国,适值WTO在西雅图开会,法国教授批评WTO过分重视商业,不重视文化。他们总是为自己的文化传统而自豪。但你如果到美国,就很难听到这种声音。一个国家的这种传统必然会反映到教育上,特别是反映到教育思想观念上,从而影响到教育的各个方面。这就是为什么要强调在比较教育中文化研究的重要性。也就是说,只有从文化研究中才能认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教育的本质。

四、文化研究的困难与课题

进行文化研究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最好是采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到当地去生活一段较长的时间。正像萨德勒曾经说过的,不能只注意一个国家的有形有色的建筑物和教师与学生,还要走上街头,深入民间家庭,去发现无形的精神力量。这是难以做到的。即使在一个国家做到了,对其他国家还是不了解,仍然难以比较。

还有另一个困难是,研究者本身是另一种文化的主体,他自身已经具有本民族文化的传统,也就是具有本民族的思维定式,即使他能够深入到客文化中,如果不克服自身的思维定式,也不能得出客观的科学的结论。因此从事文化研究的比较教育学者,特别是西方学者需要克服自身的文化偏见,树立多元文化的观念,尊重别国、别民族的文化,尊重他们的价值观。

进行文化研究还需要与历史研究结合起来。因为文化传统总是历史延续下来的。不了解一个国家的历史,就不可能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传统是怎样形成的,也就不能了解它的文化实质。因此,比较教育中的文化研究不仅是跨文化的研究,而且也是跨学科的研究。

虽然有以上的困难,在比较教育中开展文化研究不是不可能的。因为一个国家的文化总有它的表现形式。它们常常表现在他们的哲学历史着作中、文学艺术中,也常常表现在他们的教育政策、教育体制、教育管理等方面。研究他们的文献资料,特别是该国的着名学者的着作,是可以把握他们的文化实质的。尤其是近几十年来教育的国际化促进了人员的交往,许多留学生到异国他乡去学习,对当地的文化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有利于开展文化研究;各国学者的交往与合作也有利于对别国文化的了解和认识;特别是几个国家的学者如果能合作开展文化研究,则将会取得更好的成果。

我们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正在从事题为“文化传统和教育现代化”的研究,目的是想通过研究了解各国文化传统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起了什么作用、传统教育如何向现代教育转变,从而认识今天如何进行教育改革。我们的方法是;选择有在某个国家留学经验或对该国有较深了解的学者,研究该国的历史、哲学乃至于文学;研究该国教育政策文献;实地考察该国的教育,包括参观访问、和教师学生以及学者座谈;然后与其他国家加以比较。此项研究已进行了九年,第一阶段的成果反映在《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这部专着中。该书研究了美、英、德、俄、日、中六国的文化传统和教育传统,并对中西人文主义传统、中日人才观、中美师生观以及西方现代知识观进行了比较分析。此项研究还有必要进一步深入,研究还在继续中。

【参考文献】

[1]顾明远.薛理银.比较教育导论――教育与国家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顾明远.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3]全国比较教育研究会.国际教育纵横――中国比较教育文选[C].北京:人民教育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出版社,1994.

[4]王承绪.比较教育学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5]薛理银.当代比较教育方法论研究――作为国际教育交流论坛的比较教育[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6]赵中建等.比较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国外比较教育文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7]朱勃等编译.比较教育――名着与评论[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

上一页  [1] [2] [3]

篇6:语文教育研究

关于语文教育研究

近40年间,教材、论著出版了10多部,论文、序跋发表了200多篇,用过滤器过滤一下,其中关于语文教育研究的稍稍有价值的观点无非是三个,即:

语文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奠基工程;

语文教育改革的根本指导思想是“贴近生活”;

语文是一门民族性很强的学科,它应当走民族化和科学化相结合的道路。

第一个观点,说的是语文教育举足轻重的地位。

提高全民族的素质,特别是提高全民族新一代的素质,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振兴的关键所在。人的素质,固然与他“与生俱来”的一些先天条件有某种关系(如先天性的生理心理缺陷会影响到一个人的生理心理素质等),但从整体上说,是后天形成的,是靠后天的教育逐步形成、逐步发展的。换句话说,接受正常的、良好的教育,是提高自身素质的前提,对于个人,对于一个民族,都是如此。这一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明明白白地写着,可以说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常识。

为什么独独要把语文教育看作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奠基工程?

一、为人们接受教育提供一种重要的工具和媒介。如前所说,人的素质是指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逐步形成逐步发展的、适应现代生活需求的各种品质和能力的总和。说到受教育(社会实践,其实也是一种教育),特别是在学校接受系统的教育,得有一种最基本的交际工具,知识载体和传播媒介。这个工具、载体和媒介,不是别的,那就是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学会听话说话,学会识字写字,进而学会读书作文,训练并形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来准确地理解和准确地表达的能力,这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最基本的条件(生理上有特殊缺陷的盲童和聋哑儿童等除外)。这个条件,需要在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就打好基础。

二、为人们认识世界、了解人生提供一个色彩斑斓的空间。学校按照课程论的原理把学生该认识、该了解的知识分成各有特点、自成系统的若干门课程,形成分阶段、分学科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教育和教学的格局,其目的,说到底,就是要让学生比较全面、比较充分地认识世界、了解人生。在这众多的课程中间,有一门课程内容比较特殊,那就是“语文”。例如,学生物,就得以系统阐述有关生物知识的文字材料或图像材料作为教材;学历史,就得以系统叙述人类社会发展演变过程的文字材料或图像材料作为教材。语文学科当然也有自己的知识系统,如文字学、语音学、文法学、文章学、修辞学等等,但它主要不是以这些系统知识作为教材,而是主要通过研读、诵读各体各类的典范的语言作品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则、方法和技巧。从初中到高中,选文约有300至400篇,这些语言作品,内容十分广泛,而且带有综合性、形象性,它们涉及到中外古今的社会生活,春夏秋冬的自然景色,上自天文,下至地理;大到历史巨变,小到鸟兽昆虫;既有人生哲理的探讨,又有自然奥秘的窥察。凡所应有,几乎尽有。有人不无夸张地说,语文教材几乎是一部小百科全书。它们为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人生提供的是一个丰富多彩、五光十色的空间。

三、为人们提高认识、丰富情感、激活思维提供一个有血有肉的凭借。语文学科指导学生阅读的那些典范的语言作品,往往是作者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卓越见解、独特感受的集中体现,学生研读这些作品,不但从“写什么”方面开拓了自己的知识领域,而且从“怎么写”方面获得智德的启迪,逐步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丰富自己的情感内涵、激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等等。语文教师指导学生说话、作文,也总是把如何识别真善美和假恶丑,如何爱所当爱、憎所当憎,如何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等等作为训练的出发点和归宿。说“学语文就是学做人”,在语文学科,教书和育人之间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

要细说,还可以列出许多,都足以说明语文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一项奠基工程。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教育教学行为总是要受教育思想的影响和支配的。只有在教育思想上确信语文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一项奠基工程,在行动上才能时时、处处目中有“人”,不至于误把手段当目的,把培养人、提高人的素质这个最终目标置诸脑后,而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用来“指导”那些“尖子”学生在考试中去“争高分”、“夺冠军”。

第二个观点,主要是说处理语文教材教法的根本指导思想。

语文教育,顾名思义,就是以学语文、用语文为基本内容的教育活动。如何学、如何用,这里面大有学问。不过,依我看来,就语文教育而言,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贴近生活”而不要“脱离生活”。要说“学问”,这四个字就是一门“大学问”。

我曾发表过一篇论文,用“贴近生活”四个字来概括我的语文教学方法论的根本点。围绕着这个根本点,我在论文中提出了三点看法:一是要根据实际生活中运用语文工具的规律来探求语文教学的规律。说得浅显明白些,就是要懂得怎样“教语文”,该先懂得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怎样“用语文”。“教”的'规律潜藏在“用”的规律之中。二是要根据实际生活中运用语文工具的众多场合来开拓语文教学的空间领域。这个看法旨在改变传统语文教育的“封闭”状态,形成开放式、辐射型的大语文教育格局。语文工具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频率最高、运用场合最广。我们的努力目标,就在于引导学生懂得“到处都可以学语文”、“语文应用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道理。如果学生个个都能在语文课堂之外的广阔天地里学习语文,训练自己对于语言现象的敏锐感受力,那么,我们的语文教育工作已经成功了一大半。三是要根据现代生活的发展前景来规划语文教学的未来。生活本身是在不断发展、不断更新的,生活中运用语文工具的状况也必然要随之发展,随之更新,比如新的词汇、新的语言表达方式的不断涌现,就是一例。我们的语文教育必然要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不能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上。

最后说一说第三个观点。这个观点说的是语文教育的特点以及与此相关的改革方向。

语文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教育一样,有一个如何实现教育内容、方法、手段的现代化问题。不过,对于语文教育的现代化,有两个问题必须充分重视:一是汉语文的特点,二是汉语文教育。

篇7:语文教育研究

关于语文教育研究

去年10月间,收到人民教育出版社给我寄来我的一部论文自选集《语文教育论稿》(以下简称《论稿》),共48万字,印刷和装帧都颇为讲究,敝帚自珍,追忆往昔,不禁感慨系之。自1986年以来的10年间,国内一些语文教育报刊,或以“封面人物”,或以“名师探访”,或以“影响当今语文教坛的风云人物”等方式,载文对我作了一些肯定的评介;有些《语文教育辞典》,也在“语文教育家”一栏中专设条目介绍了我的简历。同行专家对我的厚爱和鼓励,我十分感激,同时也感到诸多溢美之辞,实在受之有愧。特别是重新翻读这部《论稿》,觉得真正具有真知灼见的篇章并不很多。很需要把我在语文教育研究中所形成的基本观点、走过的道路以及对我国语文教育发展趋势的预测等等好好回顾一下,看能不能留下一点稍稍有价值的东西。这件事,当然也可以让别的同行专家来做,但我自己做也许有“冷暖自知”的有利条件。

有了这样的想法,且试着做做,便有了这篇题为《关于语文教育研究》的文字。

自1977年以来的近20年间,教材、论著出版了10多部,论文、序跋发表了200多篇,用过滤器过滤一下,其中关于语文教育研究的稍稍有价值的观点无非是三个,即:

语文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奠基工程;

语文教育改革的根本指导思想是“贴近生活”;

语文是一门民族性很强的学科,它应当走民族化和科学化相结合的道路。

第一个观点,说的是语文教育举足轻重的地位。

提高全民族的素质,特别是提高全民族新一代的素质,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振兴的关键所在。人的素质,固然与他“与生俱来”的一些先天条件有某种关系(如先天性的生理心理缺陷会影响到一个人的`生理心理素质等),但从整体上说,是后天形成的,是靠后天的教育逐步形成、逐步发展的。换句话说,接受正常的、良好的教育,是提高自身素质的前提,对于个人,对于一个民族,都是如此。这一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明明白白地写着,可以说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常识。

为什么独独要把语文教育看作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奠基工程?

一、为人们接受教育提供一种重要的工具和媒介。如前所说,人的素质是指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逐步形成逐步发展的、适应现代生活需求的各种品质和能力的总和。说到受教育(社会实践,其实也是一种教育),特别是在学校接受系统的教育,得有一种最基本的交际工具,知识载体和传播媒介。这个工具、载体和媒介,不是别的,那就是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学会听话说话,学会识字写字,进而学会读书作文,训练并形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来准确地理解和准确地表达的能力,这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最基本的条件(生理上有特殊缺陷的盲童和聋哑

[1] [2] [3] [4]

春季学期小学教导处工作计划

体育科组学期工作计划

小学教导处下学期工作计划

学校教导处的工作计划

学校教导处的年度工作计划

小学语文教研工作计划 教学计划(综和)

小学语文组教研工作计划第一学期

小学教导处工作计划

小学教导处年度的工作计划

市小学语文教研组的未来工作计划

以“大语文”教育文化研究为抓手
《以“大语文”教育文化研究为抓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以“大语文”教育文化研究为抓手(精选7篇)】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工作计划2022-05-30

小学语文教研组年度工作计划2023-02-11

小学教研活动工作计划2022-11-03

实验小学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2023-03-12

三年级语文备课组工作计划2023-10-11

2022小学教导处工作计划2022-12-14

科教工作计划2022-09-14

高二语文教师教学计划优秀2022-11-30

高二语文教学计划2022-09-04

小学语文教研组教学计划2023-11-02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