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高都护骢马行》

时间:2022-05-06 11:57:23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杜甫《高都护骢马行》((通用6篇))由网友“ctyyhnny”投稿提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杜甫《高都护骢马行》,希望能帮助大家!

杜甫《高都护骢马行》

篇1:《高都护骢马行》杜甫

杜甫

安西都护胡青骢,

声价欻然来向东。

此马临阵久无敌,

与人一心成大功。

功成惠养随所致,

飘飘远自流沙至。

雄姿未受伏枥恩,

猛气犹思战场利。

腕促蹄高如踣铁,

交河几蹴曾冰裂。

五花散作云满身,

万里方看汗流血。

长安壮儿不敢骑,

走过掣电倾城知。

青丝络头为君老,

何由却出横门道?

杜甫诗鉴赏:

这首咏马诗,作于天宝八年(749)。诗中的高都护,是安西都护府都护高仙芝,他在天宝六年,平定勃律国,虏获勃律王,由此建功。天宝八年入朝,次年,又出征讨伐石国。本诗当作于入朝后、出征前这段时间里。

本诗为七言歌行体,凡十六句,分成四段,每段四句。首段写骢马的来历。“安西都护胡青骢,声价欻然来向东”,高仙芝是安西都护,他的毛色青白相间的骢马,随着主人东至长安,名声与身价也随之骤增。“此马临阵”二句,补叙骢马曾在边地立过战功,它虽是牲畜,却有人的感情。一心助主人建立大功。

“与人一心成大功”句,沈德潜认为“即‘真堪托死生’意”(《唐诗别裁集》卷六),可见它们都是杜甫颂马德的名句。

次段“功成惠养”四句,描写骢马的性格。这一段诗意紧承上文,从前,骢马立功西域,如今,随主人入朝,受着恩惠被豢养在厩里。“飘飘远自流沙至”,意思是说骢马从遥远的沙漠地区来到这里。流沙,泛指西北沙漠地区,《天马歌》:“天马徕,从西极,涉流沙”。此句照应上文,与“来向东”同意,仍然是叙述骢马的来历。继而,诗人借用曹操《步出夏门行》诗意,称誉骢马的品格。老骥伏枥,尚且有千里之志,何况骢马并没有衰老,“雄姿”尚在,“猛气”犹存,因而,它不甘心接受伏枥豢养的恩惠,时刻不忘建功沙场。诗意透进一层,骏马的品格表现得极为鲜明。

“腕促蹄高”四句,概述骢马的骨相形貌,二句写腕蹄,二句写身躯。“腕促蹄高如踣铁,交河几蹴曾冰裂”,踣,踏地,踣铁,踏地如铁。据《相马经》载,良马腕须短促,促则力健;蹄须高厚,蹄高则坚硬。交河,西域河名,源出交河县,流经高昌县。正因为腕促蹄高,踏地如铁,所以几次蹴踏,就使层积的交河冰破裂。“五花散作云满身,万里方看汗流血”,五花,骢马毛色,散在各处,如满身云锦。这匹骢马是汗血马,奔驰万里,才能见到身上汗流如血。这两句已从马的形貌写到马的千里之,与末段诗意紧相衔接。

末段四句写马的才力和志向。“长安壮儿不敢骑,走过电掣倾城知”,二句承上文诗意,继续写出马的才力。因为它雄俊绝伦,京都“壮年”都不敢骑乘它,骑术高超的人驾御它,风驰电掣地在城里奔跑,全城的人都知道它是一匹良马。“青丝络头”二句,照应“雄姿未受伏枥恩”,写出骢马向往西域战场,诗人代马言志,是说带上青丝络头,老死在槽枥间,这并非我的志向,怎样才能出横门道,重新驰骋于西域战场上呢?横门,长安城北西起第一门,横门道,是去西域的必经之道。以感慨的语调结束全篇,更能点明全诗的题旨。这首诗的前三段,各押一韵(一、平声东韵;二、去声寘韵;三、入声屑韵),唯独末段却是二句押一韵,“骑”、“知”,押平声支韵,“老”、“道”,押上声皓韵,沈德潜评论这首诗的结尾,说:

“若二语用韵,戛然而止,此又专取简捷。”(《唐诗别裁集》卷六)。杜甫的歌行,纵横跌宕,富于变化。

本诗的篇幅虽然不长,但在结构上,颇见诗人的`匠心。他并没有走从马的形貌写到它的品性、志向这种艺术构思的老路,就题落笔,从高都护回朝,写到骢马的来历,首段叙骢马立功西域,次段接写它因功成而受到惠养,第三段写马的骨相形貌,与第二段“雄姿”、“猛气”相吻合,又为末段写马的才力和志向作铺垫。诗人将马的来历、形貌、品性、志向融合起来描写,分插各段中;段与段之间,衔接紧凑,前后照应,筋脉联络,如走月流云,其结构方法适应了连接联想的构思特征。

作为咏物诗,本诗摹写骢马的形貌、才力、品格、志向,句句写马,体贴入微,颇得其神理。诗人借着骢马的伏枥境遇,比喻自己困守长安的遭际;借着骢马的雄姿才力,喻写自己的才能襟怀;借着骢马的立功心愿,寄托自己施展抱负的愿望。正如张綖说:“如此咏物,不唯格韵特高,亦见少陵人品。”(仇兆鳌《杜诗详注》引)杜甫确是一位“未受伏枥恩”、“犹思战场利”的、不懈地追求理想的诗人。

篇2:杜甫《高都护骢马行》全诗鉴赏

安西都护胡青骢2,声价欻然来向东3。

此马临阵久无敌4,与人一心成大功5。

功成惠养随所致6,飘飘远自流沙至7。

雄姿未受伏枥恩8,猛气犹思战场利9。

腕促蹄高如踣铁10,交河几蹴曾冰裂11。

五花散作云满身12,万里方看汗流血13。

长安壮儿不敢骑14,走过掣电倾城知15。

青丝络头为君老16,何由却出横门道17?

【注释】

高都护:安西都护府都护高仙芝。高仙芝(?—756),中国古代北方地区少数民族高句丽人,唐朝著名军事将领。高仙芝出身于将门之家。父亲高舍鸡,起初以将军在河西(指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从军,后立军功,官至四镇十将、诸卫将军。

《旧唐书》:贞观十七年,置安西都护府于西州。显庆三年,移治龟兹国城。于阗以西,波斯以东,十六都护府隶焉。《隋书》:西域吐谷浑有青海,中有小山,至冬冰合,尝得波斯马放入海,因生骢马,日行千里,故时称青海骢马。胡青骢,犹《淮南子》所云胡骏马。古诗:“踯躅青骢马。”《广韵》:“骢,马青白色。”

《赭白马赋》:“声价隆振。”又:“歘耸擢以惊。”注:“歘,忽也。”汉《天马歌》:“天马来,历无草,径千里,循东道。”

戴暠诗:“刀环临阵鸣。”《史记》:项王谓亭长曰:“吾骑此马五岁,所向无敌。”

《国语》:“戮力一心。”《大戴礼》:“均马力,齐马心。”应德琏《悯骥赋》:“展心力于知己兮。”《史记》: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赭白马赋》:“愿终惠养,荫本枝兮。”

曹植诗:“飘飘随长风。”《元和郡县志》:居延泽,在张掖县东北一千六百里,即古流沙。《天马歌》:“天马来,从西极,涉流沙。”

《赭白马赋》:“弭雄姿以奉引。”《汉书·李寻传》:“马不伏枥,不可以趋道。”注:“伏枥,谓伏槽枥而秣之。”

西征赋》:“何猛气之咆勃。”《战国策》:张仪曰:“魏之地势,固战场也。”

《南都赋》:“马踠余足。”《相马经》:“马踠欲促,促则健,蹄欲高,高耐险峻。”《齐民要术》:“马踠欲促而大,其间才容靽,蹄欲得厚二三寸,硬如石。”踣,踏也。【邵注】“踣铁,言马蹄之坚。”

《元和郡县志》:贞观四年,于汉车师前王地置交河县,取界内交河为名。交河源出县北天山,分流城下。《一统志》:今为西番火州地。【王洙注】唐安西去交河七十里。顾野王诗:“交河冰未坚。”赵曰:东方朔《神异记》曰:北方有层冰万里,厚百丈。诗言交河有层积之冰,马几度蹴踏之而破裂也。旧引颜赋“经玄蹄而雹散,历素皮而冰裂”,非是。盖赋谓骑射耳。玄蹄、素皮,皆射帖名,而雹散、冰裂,皆射帖声,与马踏冰裂之义无涉。

《名画录》:开元内厩,有飞黄、照夜、浮云、五花之乘。丹元子《步天歌》:“五个花文王良星。”《李白集注》:“五花,马毛色也。”又郭若虚云:五花者,剪鬃为瓣,或三花,或五花。白乐天诗“马鬣剪三花”,此另一说。

《天马歌》:“经万里兮归有德。”《汉书》:李广利获汗血马来。注:大宛旧有天马种,蹋石汗血,汗从前肩髆小孔中出,如血。赵曰:“汗血之姿,非万里无以见。”

郑氏曰:长安,古雍州地,汉始都此。

崔豹《古今注》:“秦始皇有七马,一曰追电。”《隋书》:“长孙晟为总管,突厥畏之,见其赤马称为闪电。”赵注:“此言马行如电,举国皆知耳。”旧引傅玄诗“童女掣电策,童男挽雷车”,非其义。孙楚诗:“倾城远追送”。注:“倾,犹尽也。”

古乐府:“青丝缠马尾,黄金络马头。”

《汉·西域传》:“百官送至横门外”。《三辅黄图》:“长安城北,出西头第一门,曰横门,其外有桥,曰横桥。”程大昌《雍录》:“自横门渡渭而西,即是趋西域之路。”【远注】出横门道,言欲驰驱于战场。张綖曰:凡诗人题咏,必胸次高超,下笔方能卓绝。此诗“雄姿未受伏枥恩,猛气犹思战场利”,“青丝络头为君老,何由却出横门道”,如此状物,不唯格韵特高,亦见少陵人品。若曹唐《病马》诗:“一朝千里心犹在,曾敢潜忘秣饲恩。”乃乞儿语也。

【创作背景】

诗中的高都护,是安西都护府都护高仙芝,他在天宝六载((747年),平定勃律国,虏获勃律王,由此建功 。天宝八载(749年)入朝,次年,又出征讨伐石国。此诗当作于入朝后、出征前这段时间里。

【赏析】

此诗为七言歌行体,凡十六句,分成四段,每段四句。首段写骢马的来历。“安西都护胡青骢,声价欻然来向东 ”,高仙芝是安西都护,他的毛色青白相间的骢马,随着主人东至长安,名声与身价也随之骤增。“此马临阵”二句,补叙骢马曾在边地立过战功,它虽是牲畜 ,却有人的感情。一心助主人建立大功。“与人一心成大功”句,沈德潜认为“即‘真堪托死生 ’意”(《唐诗别裁集》卷六),可见它们都是杜甫颂马德的名句。

次段“功成惠养”四句,描写骢马的性格。这一段诗意紧承上文,从前,骢马立功西域,如今,随主人入朝,受着恩惠被豢养在厩里。“飘飘远自流沙至”,意思是说骢马从遥远的沙漠地区来到这里。流沙,泛指西北沙漠地区,《天马歌》:“天马徕,从西极,涉流沙 ”。此句照应上文,与“来向东”同意,仍然是叙述骢马的来历。继而,诗人借用曹操《步出夏门行》诗意,称誉骢马的品格。老骥伏枥,尚且有千里之志,何况骢马并没有衰老 ,“雄姿”尚在,“猛气”犹存,因而,它不甘心接受伏枥豢养的恩惠,时刻不忘建功沙场。诗意透进一层,骏马的品格表现得极为鲜明。“腕促蹄高”四句,概述骢马的骨相形貌,二句写腕蹄,二句写身躯。“腕促蹄高如踣铁,交河几蹴曾冰裂”,踣,踏地,踣铁,踏地如铁。据《相马经》载,良马腕须短促,促则力健;蹄须高厚,蹄高则坚硬。交河,西域河名,源出交河县,流经高昌县。正因为腕促蹄高,踏地如铁,所以几次蹴踏,就使层积的交河冰破裂。“五花散作云满身,万里方看汗流血”,五花,骢马毛色,散在各处,如满身云锦。这匹骢马是汗血马,奔驰万里,才能见到身上汗流如血。这两句已从马的形貌写到马的千里之,与末段诗意紧相衔接。

末段四句写马的才力和志向。“长安壮儿不敢骑,走过电掣倾城知”,二句承上文诗意,继续写出马的才力。因为它雄俊绝伦,京都“壮年”都不敢骑乘它,骑术高超的人驾御它,风驰电掣地在城里奔跑,全城的人都知道它是一匹良马。“青丝络头”二句,照应“雄姿未受伏枥恩”,写出骢马向往西域战场,诗人代马言志,是说带上青丝络头,老死在槽枥间,这并非它的志向,怎样才能出横门道,重新驰骋于西域战场上呢?横门,长安城北西起第一门,横门道,是去西域的必经之道。以感慨的语调结束全篇,更能点明全诗的题旨。这首诗的前三段,各押一韵(一、平声东韵;二 、去声寘韵;三、入声屑韵),唯独末段却是二句押一韵,“骑”、“知”,押平声支韵,“老”、“道”,押上声皓韵,沈德潜评论这首诗的结尾,说:“若二语用韵,戛然而止,此又专取简捷。”(《唐诗别裁集》卷六)。杜甫的歌行,纵横跌宕,富于变化。此诗的篇幅虽然不长,但在结构上,颇见诗人的匠心。他并没有走从马的形貌写到它的品性、志向这种艺术构思的老路,就题落笔,从高都护回朝,写到骢马的来历,首段叙骢马立功西域,次段接写它因功成而受到惠养,第三段写马的.骨相形貌,与第二段“雄姿 ”、“猛气”相吻合,又为末段写马的才力和志向作铺垫。诗人将马的来历、形貌、品性、志向融合起来描写,分插各段中;段与段之间,衔接紧凑,前后照应,筋脉联络,如走月流云,其结构方法适应了连接联想的构思特征。

作为咏物诗,此诗摹写骢马的形貌、才力、品格、志向,句句写马,体贴入微,颇得其神理。诗人借着骢马的伏枥境遇,比喻自己困守长安的遭际;借着骢马的雄姿才力,喻写自己的才能襟怀;借着骢马的立功心愿,寄托自己施展抱负的愿望。正如张綖说:“如此咏物 ,不唯格韵特高,亦见少陵人品 。”(仇兆鳌《杜诗详注》引)杜甫确是一位“未受伏枥恩”、“犹思战场利”的、不懈地追求理想的诗人。

篇3:《高都护骢马行》译文、注释及鉴赏

《高都护骢马行》译文、注释及鉴赏

《高都护骢马行》

唐朝:杜甫

安西都护胡青骢,声价欻然来向东。

此马临阵久无敌,与人一心成大功。

功成惠养随所致,飘飘远自流沙至。

雄姿未受伏枥恩,猛气犹思战场利。

腕促蹄高如踣铁,交河几蹴曾冰裂。

五花散作云满身,万里方看汗流血。

长安壮儿不敢骑,走过掣电倾城知。

青丝络头为君老,何由却出横门道。

古诗简介

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歌行。这是一首咏马诗,诗人借骢马的伏枥境遇、雄姿才力以及立功心愿,比喻自己困守长安的遭际和自己的才能襟怀,寄托自己施展抱负的愿望。此诗分四段,每段四句。起四句为第一段,叙写骢马立功西域;“功成”四句为第二段,写骢马的性格;“腕促”四句为第三段,写骢马的骨相才气;末四句为第四段,写骢马的志愿。全诗结构严谨,构思精巧,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表现得淋漓尽致。

译文

安西都护毛色青白相间的骢马,声名大噪,随着它主人东至长安。

骢马虽是牲畜,却有人的感情,全心全意帮助它的主人建立大功。

从前,骢马立功西域,如今,它随主人入朝,受着恩惠被豢养在厩里。

它不甘心接受伏枥豢养的恩惠,它并没有衰老,故时刻不忘建功沙场。

因为它腕促蹄高,踏地如铁,所以几次蹴踏,就使层积的交河冰破裂。

它五花毛色散在各处,如满身云锦,奔驰万里才能见到身上汗流如血。

长安壮年都不敢骑乘它,骑术高手驾御它在城里风驰电掣,全城人都知道它。

带上青丝络头老死,并非它的志向,怎样才能出横门道,重新驰骋于战场呢?

注释

⑴高都护:即高仙芝,唐玄宗时期著名军事将领。都护:官名。唐朝置六大都护府,统辖边疆地区,都护府长官称“都护”。骢(cōng)马:青白色相杂的马。

⑵胡青骢:西域的骏马。

⑶声价:名誉身价。歘(xū):同“忽”。

⑷临阵:谓身临战阵。

⑸大功:大功业,大功劳。

⑹惠养:犹豢养。随所致:随所托身之主人。

⑺流沙:泛指西北沙漠地区。

⑻枥(lì):马槽。

⑼猛气:勇猛的`气势或气概。

⑽腕(wàn):一作“踠(wǎn)”,马脚与蹄相连接的部位。踣(bó)铁:踏地如铁,比喻马蹄坚硬有力。踣:踏地。

⑾“交河”句:言交河有层积之冰,马几度蹴踏之而破裂。交河:西域河名,源出交河县,流经高昌县。几蹴(cù):几次踩踏。

⑿五花:唐人喜将骏马鬃毛修剪成瓣以为饰,分成五瓣者,称“五花”。

⒀“万里”句:极写马的材力,必须万里,方见流汗。

⒁壮儿:犹健儿。

⒂掣(chè)电:闪电。亦以形容迅疾。倾城知:全城无人不晓。

⒃青丝:指马缰绳。络(luò)头:马笼头。

⒄横门:代长安城北西起第一门,是通向西域的大道。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八、九载(749、750年)间。天宝六载(747年)三月,安西副都护、都知兵马使、充四镇节度副使高仙芝作为行营节度使,率军万人,征讨小勃律国。当年八月,平定小勃律国,虏获小勃律王。因这次战功,高仙芝被提升为鸿胪卿、代理御史中丞,并兼任安西四镇节度使。天宝八载(749年)入朝,加特进,兼左金吾卫大将军同正员。天宝九载(750年),又出征讨伐石国。此诗当作于高仙芝入朝后、出征前这段时间里。

鉴赏

此诗为七言歌行体,凡十六句,分成四段,每段四句。首段写骢马的来历。“安西都护胡青骢,声价欻然来向东”,高仙芝是安西都护,他的毛色青白相间的骢马,随着主人东至长安,名声与身价也随之骤增。“此马临阵”二句,补叙骢马曾在边地立过战功,它虽是牲畜 ,却有人的感情。一心助主人建立大功。“与人一心成大功”句,深受清代诗歌批评家沈德潜激赏,可见它们都是杜甫颂马德的名句。

次段“功成惠养”四句,描写骢马的性格。这一段诗意紧承上文,从前,骢马立功西域,如今,随主人入朝,受着恩惠被豢养在厩里。“飘飘远自流沙至”,意思是说骢马从遥远的沙漠地区来到这里。此句照应上文,与“来向东”同意,仍然是叙述骢马的来历。继而,诗人借用曹操《步出夏门行》诗意,称誉骢马的品格。老骥伏枥,尚且有千里之志,何况骢马并没有衰老 ,“雄姿”尚在,“猛气”犹存,因而,它不甘心接受伏枥豢养的恩惠,时刻不忘建功沙场。诗意透进一层,骏马的品格表现得极为鲜明。

“腕促蹄高”四句,概述骢马的骨相形貌,二句写腕蹄,二句写身躯。“腕促蹄高如踣铁,交河几蹴曾冰裂”。据《相马经》载,良马腕须短促,促则力健;蹄须高厚,蹄高则坚硬。正因为腕促蹄高,踏地如铁,所以几次蹴踏,就使层积的交河冰破裂。“五花散作云满身,万里方看汗流血”,五花,骢马毛色,散在各处,如满身云锦。这匹骢马是汗血马,奔驰万里,才能见到身上汗流如血。这两句已从马的形貌写到马的材力,与末段诗意紧相衔接。

末段四句写马的才力和志向。“长安壮儿不敢骑,走过电掣倾城知”,二句承上文诗意,继续写出马的才力。因为它雄俊绝伦,京都“壮年”都不敢骑乘它,骑术高超的人驾御它,风驰电掣地在城里奔跑,全城的人都知道它是一匹良马。“青丝络头”二句,照应“雄姿未受伏枥恩”,写出骢马向往西域战场,诗人代马言志,是说带上青丝络头,老死在槽枥间,这并非它的志向,它要冲出横门道,重新驰骋于西域战场上。横门道是去西域的必经之道,出横门道,意谓欲驰驱于战场。以感慨的语调结束全篇,更能点明全诗的题旨。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结构独到。杜甫的歌行,纵横跌宕,富于变化。此诗的篇幅虽然不长,但在结构上,颇见诗人的匠心。他并没有走从马的形貌写到它的品性、志向这种艺术构思的老路,就题落笔,从高都护回朝,写到骢马的来历,第一段叙骢马立功西域,第二段接写它因功成而受到惠养,第三段写马的骨相形貌,与第二段“雄姿 ”、“猛气”相吻合,又为第四段写马的才力和志向作铺垫。可以说,这样安排,不但层次清楚,而且很注重前后的关联,达到了更好“寓情于物”的审美效果。诗人将马的来历、形貌、品性、志向融合起来描写,分插各段中,其结构方法适应了连接联想的构思特征。

其次,前后照应。诗歌十六句,共四段。诗人在段与段之间,前后衔接紧凑,前后相互照应,情感线索蕴含其中,筋脉联络,如走月流云,使马的形象生动,也有利于表现思想情感。

再次,咏物特点。作为咏物诗,此诗摹写骢马的形貌、才力、品格、志向,句句写马,体贴入微,颇得其神理。诗人借着骢马的伏枥境遇,比喻自己困守长安的遭际;借着骢马的雄姿才力,喻写自己的才能襟怀;借着骢马的立功心愿,寄托自己施展抱负的愿望。杜甫确是一位“未受伏枥恩”、“犹思战场利”的、不懈地追求理想的诗人。可以说,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在诗歌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另外,讲究韵律。这首诗的前三段,各押一韵(一、平声东韵;二 、去声寘韵;三、入声屑韵),唯独末段却是二句押一韵,“骑”、“知”,押平声支韵,“老”、“道”,押上声皓韵。沈德潜对此诗结句的用韵评价甚高。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郑州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篇4:杜甫骢马行原文

杜甫骢马行原文

杜甫骢马行原文

邓公马癖人共知(2),初得花骢大宛种(3)。

夙昔传闻思一见(4),牵来左右神皆竦。

雄姿逸态何崷崒(5),顾影骄嘶自矜宠(6)。

隅目青荧夹镜悬(7),肉骏碨礌连钱动(8)。

朝来久试华轩下(9),未觉千金满高价(10)。

赤汗微生白雪毛(11),银鞍却覆香罗帕(12)。

卿家旧赐公取之(13),天厩真龙此其亚(14)。

昼洗须腾泾渭深,朝趋可刷幽并夜(15)。

吾闻良骥老始成(16),此马数年人更惊(17)。

岂有四蹄疾于鸟(18),不与八骏俱先鸣(19)。

时俗造次那得致(20),云雾晦冥方降精(21)。

近闻下诏喧都邑(22),肯使骐驎地上行(23)。

注释

(1)原注,“太常梁卿敕赐马也。李邓公爱而有之,命甫制诗。”

(2)《晋书》:王济解相马,又甚爱之,杜预常称济有马癖。

(3)唐太宗常所乘马,有名玉花骢者,《明皇杂录》:上所乘马,有玉花骢、照夜白。《汉书·西域传》:大宛国多善马,峤山上有马不可得,因取五色牝马置其下,与集生驹,号夭马子。

(4)古诗:“夙昔梦见之。”《南史·萧摩诃传》曰,“千闻不如一见。”

(5)颜延年赋:“弭雄姿以奉引。”梁景王《七要》,“逸态之赤免,骏足之骊龙。”崷崒,耸然出群也。《西都赋》:“岩峻崷崒。”

(6)束皙赋:“退顾影以自怜。”《相马经》:“有盼影而视者。”陈何处士诗:“别处马新骄。”吴均诗:“天曙马争嘶。”

(7)《西京赋》:“猛毅髤髵,隅目高匡。”注:“隅目,目有角也。”《西都赋》:“琳珉青荧。”青荧,言色青而有光荧也。颜延年赋:“双瞳夹镜。”

(8)《旧唐书》:开元二十九年三月,滑州刺史李邕献马,肉鬃麟臆。杜田《补遗》:东坡云:予在岐下,见秦州进一马,鬃如牛项下垂胡,侧立倾倒,毛生肉端。蕃人云:此肉鬃马也,乃知《骢马行》“肉鬃麟臆”,当作鬃。梦弼曰:碨礧,谓肉鬃突起。连钱,谓马文点缀。《海赋》:“碨磊山垄。”何逊诗:“碨礧冲波白。”《尔雅注》:“马色有深浅,斑驳如鱼鳞,今连钱骢也。”《北史·阳休之传》:“有触藩之羝羊,乘连钱之骢马。”梁武帝诗:“金络饰连钱。”

(9)陶潜诗:“华轩盈道路。”轩,轩车也。

(10)《韩子》:马似鹿者直千金。《西域传》:武帝遣使持于金请大宛善马,未满价,言不止千金。《国语》:“一旦而马价十倍。”

(11)《东观汉记》:武帝歌:“天马沾赤汗。今亲见其然。”《相鹤经》:“茸毛生色雪白。”

(12)周弘正诗:“银鞍耀紫韁。”玉容歌:“香罗鸣佩。”

(13)卿家,指梁氏。无厩,言御赐。

(14)《周礼》:凡马八尺以上为龙。《庄子》:叶公非好真龙也。

(15)《赭白马赋》:“旦刷幽燕,昼秣荆越。”张说《陇右监牧颂》:“朝刷阆风,夕洗天泉。”

(16)应玚《悯骥赋》:“悯良骥之不遇兮。”曹孟德诗:“老骥伏枥。”

(17)《晋书》:慕容皝有骏马,四十九岁而俊逸不亏,皝曰:“此马见异先朝。”

(18)《金石录》:唐太宗有白蹄马,纯黑,四蹄俱白。

(19)《穆天子传》:八骏,曰赤骥、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骅骝、騄耳。何承天诗,“贾勇尚先鸣。”

(20)曹植诗:“时俗多所拘。”造次,见《论语》。

(21)《楚辞》:“云雾会兮日冥晦。”班彪《王命论》:“震电晦瞑,有龙蛇之怪。”杜修可曰:《瑞应图》:龙马者河水之精。《春秋考异邮》:地生用精为马,月数十二,故马十二月生。

(22)《前汉·田叔传》:汉下诏。潘岳诗:“总总都邑人。”

(23)朱鹤龄注:《战国策》:世无骐驎騄駬,王之驷已备矣。鲍彪注:字书不载骐驎。《玉篇》云:“骐鑉,马黑脊。”亦不言良马。《尔雅翼》:“麒麟善走,故良马亦名为骐驎。”《易》:“牝马地类,行地无疆。”

篇5:杜甫《李鄠县丈人胡马行》翻译赏析

杜甫《李鄠县丈人胡马行》翻译赏析

《李鄠县丈人胡马行》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杜甫。其古诗全文如下:

丈人骏马名胡骝,前年避胡过金牛。

回鞭却走见天子,朝饮汉水暮灵州。

自矜胡骝奇绝代,乘出千人万人爱。

一闻说尽急难材,转益愁向驽骀辈。

头上锐耳批秋竹,脚下高蹄削寒玉。

始知神龙别有种,不比俗马空多肉。

洛阳大道时再清,累日喜得俱东行。

凤臆龙鬐未易识,侧身注目长风生。

【前言】

《李鄠县丈人胡马行》是唐代伟大诗人创作的一首咏物诗。此诗咏马。全诗可分四段,每段各四句。全诗运用对比以赞美胡马,也蕴含对自己坎坷命运的感叹。

【注释】

⑴鄂县:即今陕西户县。丈人:对老人的尊称。胡马:胡地产的马

⑵胡:指安史之乱。全唐诗校:“一作贼。”金牛:自陕西勉县而西,南至四川剑阁县剑门关,称金牛道。自秦以后,由汉中入蜀,必经此道。李丈人息从唐玄宗入蜀,经金牛道

⑶“回鞭”句:言李丈人自蜀赴灵武,朝见肃宗

⑷“朝饮”句:极言马行之快速。灵州:治灵武,肃宗即位处。天宝元年(742)改为灵武郡,乾元元年(758)复为灵州

⑸自矜:自夸

⑹急难材:如刘备的颅马跃过檀溪,以免刘表之追;刘牢之马跳过五丈涧,以脱慕容之逼。此言幸赖此马在安史之乱中脱祸

⑺驾骀:劣马。指诗人自己所骑的马

⑻锐耳:良马的特征之一。《齐民要术》卷六:“耳欲小而锐如削筒。”

⑼高蹄:良马的`又一特征。削寒玉:言其坚硬如铁,可以削玉

⑽神龙:传说天马为神龙之类。《魏书·吐谷浑传》载:青海内有小山,以良母马置此山,所生得驹,号为龙种

⑾俗:全唐诗校:“一作凡。”多肉:劣马之相。《齐民要术》卷六:“望之大,就之小,筋马也。望之小,就之大,肉马也。”

⑿累日:连日

⒀凤臆龙鬐(fèng yì lóng lín):凤凰的胸脯,龙的颈毛。比喻骏马的雄奇健美。《晋书·符坚传》载:大宛献天马千里驹,皆汗血,朱鬐五色,凤膺麟身。龙髻:全唐诗校:“一作麟髻。”

⒁长风生:足下生风

【翻译】

这首诗是杜甫于公元758年(乾元元年)冬自华州赴东都途中作。黄鹤注:此乾元元年冬往东都时作。观洛阳再清句可见。朱鹤龄注:鄂县属长安

【鉴赏】

《李鄠县丈人胡马行》的作者是杜甫,被选入《全唐诗》的第217卷第27首。仇兆鳌《杜诗详注》评注此诗:“丈人骏马名胡骝,前年避贼过金牛。回鞭却走见天子,朝饮汉水暮灵州。”首言马行迅捷。从乱禽颠沛说起,便有奇气。过金牛,扈从明皇也。见天子,趋谒肃宗也。却走,退走也。

“自矜胡骡奇绝代,乘出千人万人爱。一闻说尽急难才,转益愁向驾骀辈。”此见其济难之功。赵注:急难才,如刘备的颅跃过檀溪以免刘表之追,刘牢之马跳五丈涧,以脱慕容之逼。此处指避胡一事言。愁向驾胎,自叹所乘者皆疲马也。

“头上锐耳批秋竹,脚下高蹄削寒玉。始知神龙别有种,不比俗马空多肉。”此写其神骏之姿。耳锐蹄坚,筋胜于肉,此良马之相也。“洛阳大道时再清,累日喜得俱东行。凤臆龙鬐未易识,侧身注目长风生。”末言同行见马,结归李丈。凤臆龙鬐,一时未易测识,但见侧身注目,足下风生,果是绝尘之骥矣。《杜臆》:马不易识,以况相士之难。

篇6:杜甫《送卢十四弟侍御护韦尚书灵榇归上都二十韵》古诗原文

年代:唐

作者:杜甫

素幕渡江远,朱幡登陆微。悲鸣驷马顾,失涕万人挥。

参佐哭辞毕,门阑谁送归。从公伏事久,之子俊才稀。

长路更执绋,此心犹倒衣。感恩义不小,怀旧礼无违。

墓待龙骧诏,台迎獬豸威。深衷见士则,雅论在兵机。

戎狄乘妖气,尘沙落禁闱。往年朝谒断,他日扫除非。

但促铜壶箭,休添玉帐旂。动询黄阁老,肯虑白登围。

万姓疮痍合,群凶嗜欲肥。刺规多谏诤,端拱自光辉。

俭约前王体,风流后代希。对扬期特达,衰朽再芳菲。

空里愁书字,山中疾采薇。拨杯要忽罢,抱被宿何依。

眼冷看征盖,儿扶立钓矶。清霜洞庭叶,故就别时飞。

表达人间真情的诗句有哪些

表达了人间真情的经典诗句

描写感恩的诗句

感恩的诗句全

离情别绪的古代诗句

经典的古代诗句

古代鸟的诗句

古诗词欣赏之杜甫诗词

关于感恩的古诗词精选

关于感恩的名言诗句

杜甫《高都护骢马行》
《杜甫《高都护骢马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杜甫《高都护骢马行》(通用6篇)】相关文章:

横吹曲辞?骢马一曰骢马驱,横吹曲辞?骢马一曰骢马驱李群玉,横吹曲辞?骢马2022-12-14

关于马的励志诗句有哪些2022-09-12

马的古诗2023-10-08

有马的诗句2022-05-06

送范德孺知庆州的翻译赏析2024-02-25

有关马的古诗2023-01-26

描写马的经典古诗词2022-05-06

马的古诗词2023-02-10

描写马的范文2023-03-08

唐朝岑参的诗2023-07-26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