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时间:2023-06-08 08:21:19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精选10篇)由网友“汪湖骗子”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希望您能喜欢!

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篇1:如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如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河北省无极县七汲镇初级中学 赵 华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提高教师素质是关键。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素质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是素质教育的传达者。要将素质教育全面落实,首先要提高教师的素质。如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呢?

一、加强领导,强化目标管理

校长全面负责全校教师培养培训工作,加强对人才的培养、使用和优秀教师群体建设的全过程领导,营造浓厚的氛围,提升全校上下高度重视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没有目标,就没有奋斗的方向。确实可行的目标是教师工作的动力。每学年都提前一年经教代会审议通过下学年的《续聘方案》,让每个教职员工明确通过怎样的努力,取得怎样的业绩,就能续聘到什么岗位。新学年安排教职工岗位时,严格按《续聘方案》执行。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这样,教职工思想放心,工作安心,思想无包袱,工作有动力,自然就能提高一所学校的教育质量。

二、提高教师队伍的业务素质

业务素质是作为人民教师的基本素质,不论是新教师还是有着多年从业经验的老教师都应该及时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参加学校或全国召开的教育会议、观看高级特级教师的优秀课堂、订阅教育教学期刊杂志,都可以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必须熟练掌握课堂教学及管理方法,及时将国外及国内优秀期刊杂志中的教学方法运用于实践。结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积极参与小组内交流。

三、强化危机意识和挫折教育,提高教师的心理承受力

一个教师,没有生存的危机意识,就不会产生强大的工作动力。就不可能最大限度的挖掘自己的内在潜能。事实上,办好一所学校的关键就在于教师的思想意识问题。当每个教师都以主人翁的态度来对待学校的每一件事,并找到了自己在学校中的位置和生存价值,那他就会以百倍的热情投入到自己的岗位工作中,就不会出现“出工不出力”的恶性现象。实行教师聘任制,激励骨干教师,鞭策后进教师。完善学校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形成以校长负责,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思想政治工作体制。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开展“三讲、三爱”系列活动,树典型、促后进。对个别师德修养较差的教师,及时个别谈心,正面引导,耐心疏导,逐渐使其认识到教师的形象、威信、水平,感召力将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效果。认识到教师职业的崇高,将促进良好师德、师风的形成。

四、强化实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现了对于中小学教师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和职业行为的最基本要求,其核心是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它是在新形势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措施,同时对于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道德素质水平,帮助教师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高尚的职业道德,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促进教师真正成为人民满意的教育工作者。建立教育、激励、约束三位一体的工作运行机制。通过宣传典型,树立榜样,对教师进行正面的引导和激励。同时,把教师的`师德与政治、经济待遇挂起钩来,建立起具有一定强制力的约束机制,还把教师的师德与年度考核、奖金、评优挂起钩来,把思想教育、政策激励和制度约束结合起来,形成一套完善的工作运行机制,师德水平得到了显着的提高。

五、创造宽松和谐的工作生活环境,增强教师的主人翁意识

教师工作是光荣的,也是艰苦的,特别是农村学校,校舍、教学设备、生源素质都比较差,教师工作的特别辛苦。所以,应当在学校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学校领导能以身作则,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对教师做到知人善任,在学校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开展公平竞争,尽可能多地让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和重大问题的决策,重视并采纳教师的合理化建议。学校关心教师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尽可能去满足教师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合理要求。努力解决教师的生活困难和后顾之忧。使教师产生受到信任和尊重的亲切感受,增强主人翁责任感。

六、坚持能力本位,突出骨干教师培养

要加强师德修养,要着眼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要努力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传统文化底蕴。大力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所有教师必须能胜任两门以上学科的教学。在培训工作中要确立教师的主体地位,体现能力本位,按需培训、讲究实效,加强自学读书、网上学习、案例分析、教育教学调研、课堂教学实践等自主学习环节,以教师的发展为本,促进教师学习方式的改变,构建研修相结合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培训新模式。教师可以自我选择,学校推荐,参加市有关培训机构或高等学校的培训和学历提高进修。鼓励支持教师从事学历进修,提高进修,把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放在师资培训工作的重中之重的地位。建设和发展一支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设立“名师工作室”,集中展示,形成特色,滚动发展。组织课题攻关,逐步形成教育实践、教育科研、师资培训的合力,提升学校学术研究层次。要进一步完善教师参与培训与教师职务聘任、续聘挂钩的制度、强化评优激励机制、对取得优秀成绩的培训者和学员要给予表彰和奖励。增强教师自主发展、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七、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对现有专业教师坚持继续教育制度,帮助教师建立清晰的个人专业发展规划,有计划地开展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和在职研究生的培训及职业资格培训,加强实训教学环节,提高教师的专业操作技能。要求专业教师积极承担实训教学任务,提倡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由专业教师一人双肩挑。在指导课程设计等实训教学中,尽量结合实际,真题真做,以此来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积极开展创新教育和科技学术活动。办教师教学工作室(以师带徒式),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加强学生科技活动和心理咨询的指导。设立“双师型”教师津贴,对成绩优秀的“双师型”教师在课时津贴、学年度考核、晋职等方面要有所倾斜,以促使更多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

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综合性工程,需要领导和员工齐心协力去完成。只有在不断的探索、创新中形成自己独特的团队精神,总能在新课程改革中转变教育观念,总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总会使团队不断进步,使学校的事业蒸蒸日上。

篇2:切实加强师范教育 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切实加强师范教育 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育是一个充满理想与激情的事业;教育是改变我们每一个人自身命运的最有效途径;老师 是一个充满智慧与爱心的职业;教师队伍建设是主宰一个民族兴衰的基石。百年大计,系于 教育;教育大计,系于教师。最近,我到中小学和高校就师资队伍建设和师范教育作了点调 查研究,深刻认识到:要振兴教育必须有一支师德和业务水平过硬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师范 教育是培养教师的母机,决定了教师成长的先天素质。教师的素质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 的进步不断拓展和更新。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创新的世纪、个性得到张扬和发展的世 纪。诚然,要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就要加快师范教育的改革。

教师教育体系的调整,始于自上而下的体制调整。本世纪初,中等师范基本上从教师教育体 系中淡出,除少数升格为师专外,大量中等师范学校改办高中、九年(或十二年)一贯制实 验学校,其中不乏转制为“公办民助”。需要反思的是,符合小学教育规律的综合素质的培 养、教学基本功的训练、人文艺术的熏陶、服务少儿启蒙的专业思想的养成等中等师范传统 特色,是否迁移到“大专”、“本科”的初等教育师资的职前培养模式之中?至于师院升格 师大,师大追求“综合化”,无论自身条件如何,举“教师教育”之名,却又不得不行“综 合大学”之实,其中“招生驱动”、“排行引领”、“生存需要”种种非教师教育因素,似 乎不依意志为转移,从而导致以下师范教育培养的种种弊端。

一是师范专业的生源质量普遍下降。由于中小学教师的生活待遇总体上偏低,尤其是农村中 小学严重偏低,再加上师范毕业生就业渠道不畅通,致使越来越多的中学生不愿报师范,不 敢报师范。师范院校也追求综合性,致使师范生培养陷入了非良性循环境地,整个师范教育 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二是师范专业的培养模式普遍陈旧单一。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手段都是老一套,缺 乏师范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训练。据基层反馈,近几年的师范毕业生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进 展情况非常陌生,对新课程不了解;师范技能的训练普遍有所放松,现代化教育技术、“三 字一话”等基本功的训练,在一些学校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保证;教育实习环节和教学 实践环节没有完全到位,师范院校的教学、实验学习场地的建设和师资的配备,没有跟上扩 招的速度,使教育实习流于形式。

三是教师资格认定制度不够完善。盲目扩招导致师范专业的培养规模和教师的实际需求失衡 ,初中毕业五年制专科师范生质量已近失控。其次非师范教师资格认定仅是“纸上谈兵”, 而实际教育教学能力是一纸空白。这些问题的存在,从源头上直接导致教师素质的下降。

那么,这些问题怎样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呢?关键要在三个方面提高认识,加强工作。

一、师范教育是培养教师的母机,要确定师范教育的战略地位

我国有近500所师范院校,近200所综合性大学设有师范教育专业,近千万中小学教师承担着 世界最大规模的基础教育。

1.加强师范教育是新世纪国际竞争的战略选择?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21世纪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 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 争日趋激烈。而综合国力的增强,科学技术的进步,归根结底要靠教育的发展和全民族素质 的提高。可以说,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掌握21世纪国际竞争的主动权。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教育成败,系于教师;教师素质,系于师范。在以知识和科技为基础的现代社 会中,教师不仅在培养掌握先进生产力、创造先进文化的人才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 且他们本身就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优秀人才,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力量,是“先进生产力和 先进文化的弘扬者和推动者”。加强师范教育,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我们应当具有这 样的民族忧患意识、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

2、加强师范教育是全面推进教育创新的战略基石

十六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 局性作用。”必须“坚持教育创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 ,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这样,就把教育创新提到了前所未有的 高度,并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推向了新的重要阶段。教育的创新包括教育理论、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手段等各方面的创新,但归根结底是培养知识经济社会迫切需要的创 新人才。而正是在这一方面,教师的作用不可替代。师范教育是培养教师的母机,决定了教 师成长的先天素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教育创新,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离不开教师 的辛勤工作,教师在教育创新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特别是未来的教师作为新世纪教育创新 的主体,如果自身不具备创新的精神与能力,就根本不会有真正意义的教育创新。因此,加 强师范教育改革,建设一支高水平、创新型的教师队伍,是推进教育创新的基本条件和迫切 要求。

3、加强师范教育是大力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成败的战略核心

“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不过是“授人以鱼”;“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渔”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生发展的领路人,而学生本人才是成长的主人、发展的主体 ??这是新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真谛。新课程所蕴含的先进理念反映了当今时代经 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特点;体现了世界教育发展的宏观趋势;折射出了人 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新的教育思想,必然要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验中产生;新的教育理念,应当在教育教学的.试 验与探索中逐步升华与完善。要真正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学生本位 的历史性转变,核心问题是能否把国家的意志、专家的思想转变为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行为, 即教师要实现从理念到实践的艰难转化历程。诚然,在新课程改革师资培训中最重要、最关 键是让教师接受新的理念,变接受为认同,变认同为教师拥有的素质,所以加强对教师的培 养和培训工作,改革教师培养和培训课程是建立一支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教师队伍的关键。 要让未来的教师及时了解新课程实验的改革进程,深刻理解、认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意义 、内涵、特征和一些课改实验操作方案,以提高其专业素养,加强其教学实践活动能力,使 他们在教育教学实验实践中、探索中感受新课程理念的魅力,沐浴新课程案例的光辉,品尝 新课程体会的甘甜。

二、师范院校是培养教师的前沿阵地,要改革师范教育的办学体制

师范教育是培养教师的母机,决定了教师成长的先天素质。我国师范教育的固有缺陷使得我 国教师队伍缺少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素质。

1.要改革师范教育的招生制度

高等师范院校的生源一直不理想。由于教师职业尚未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优秀的高中毕业 生一般不愿进师范院校。有的考生刚进师范院校的大门就不想当老师,只不过是把进师范院 校当作权宜之计;很多受过正规师范教育的毕业生也没有当教师的意向。虽然,全国各地采 取了一些措施,如单独考试、录取或提前单独录取、招收保送生、定向招生、定向就业、免 收师范生培养费、增发生活补贴、试办高师预备班等,但这一情况并没有太大的好转。

现在的招生制度是制约教师教育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要吸引、激励优秀的人才从事教 育工作,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办法或措施:(1)实行无息、低息贷款或免费的优惠政策。 这项政策的目的在于吸引部分家境贫困但品学兼优的学生接受教师职业的学习和培训,毕业 后原则上享受国家这项优惠政策的毕业生必须到农村去、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从教;并辅 以实行服务期制度,凡是享受国家无息、低息贷款或免费政策的学生,必须事先与政府签订 合同规定服务期限。(2)实行本硕连读学制。在有硕士以上学位授予权的大学,优秀本科 毕业生可直接进入教育硕士阶段的学习、接受教师职业的培养;本硕连读可实行七年学制, 前四年是学科专业学习,后三年中应安排一至二年的时间带着课题到中小学去实践、取得第 一线的教育经验,然后继续完成教育硕士学业,这样可以吸收一些优秀人才从事教师职业。 (3)实行教师培养提前单独招生办法。要改变以往一流生源进综合性大学或名牌大学、二 三流生源才进师范院校的现状,应像军事院校或艺术类院校一样实行提前单独招生,让教师 教育优先选择优秀生源,这样有利于改善教师教育生源的质量。(4)调整教育硕士招生考 试制度。要为优秀教师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和良好发展的条件,教育硕士招生应对一线优秀 的教师采取特殊的政策,不囿于考试尤其是外语考试,要破格接受他们继续深造,并通过教 育硕士制度使他们成长起来,从中产生既有实践又有理论的真正的教育家。

2.要改革师范教育的办学模式

要改革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师范教育的特色。我曾经在湖南师范大学说过,师范大 学要“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教育”。师范院校要重点投入师范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不要 “见利忘业”,要保证教师专业培养目标实施,师范专业要按规定开设教师教育课程,并开 足课时。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现代教育技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等方面的教学,加强教 育实践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学校要建立与师范生培养规模相适应的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 并安排教育实习专项经费,做好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工作,让每个师范毕业生都能成为未来合 格的教师。 非师范院校参与教师教育无疑给教师教育的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然而非师范院校由于培养 目标和价值观的多元化,其教师教育将面临更多新的挑战。如江苏省教育厅对非师范院校举 办教师教育情况的调研结果表明,有41.7%的师范生认为非师范院校对师范生的管理与其他 专业的学生管理相比,并无自己的特色。这充分说明非师范院校在举办教师教育时不仅削弱 了师范生的“师范性”,而且忽视了教师教育的专业性特点。那么如何保证非师范院校教师 教育的质量呢?一是要明确教师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二是要增强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意识; 三是营造教师专业发展和文化环境;四是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对非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质量评 估。学校领导应从思想认识、经费投入及政策保障方面重视教师教育基地建设,在师资队伍 、教学条件、经费预算、科研立项等方面做出统一规划,在教师教育专业招生、就业、师范 生待遇等方面采取倾斜政策,以确保教师教育建设能与整个学校的发展协调一致。非师范院 校还应成立专门的教师教育管理委员会,对全校的教师教育进行统筹规划,促进校内非师范 专业与师范专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培养学术性和师范性相结合的高素质人才。

3.要改革师范生的分配制度

我国有一千多万教师,和世界发达国家比,我国教师队伍基数大、分布广、层面多,城乡之 间、教师个体间存在着诸多差异。特别是广大农村教师不管从质量和数量都严重失调,农村 教师的兴衰就是中国教育的成败。所以要加快农村教育的发展,一是改善办学条件;二是保 证有足够优秀合格的教师。要实施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专项计划,要采取每年由师范类学 校面向全省招收一定数量的优秀初中毕业生,为农村特别是民族贫困县市农村乡镇以下小学 定向培养五年制大专层次的教师。要在省本级教育经费预算中设立专项资金,对培养对象适 当减免学杂费并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专项计划由各县市区政府按需 向市州教育局申报,市州教育局汇总报省教育厅审定,省教育厅将计划定向安排到培养学校 和市州。由市州、县市区教育局组织本地区志愿从事农村小学教育工作、品行良好、成绩优 秀(以市州初中会考成绩为依据)、身心健康的应届初中毕业生报名,培养学校与市州教育 局共同组织面试,确定预录名单。预录学生与培养学校和县市区教育局正式签订培养和服务 协议后,报省教育厅审批录取。学生毕业后,由县市区教育局按照协议安排到乡镇以下小学 任教,享受资助的学生任教时间应在5年以上。

三、教书育人是培养教师的目标真缔,要拓展师范教育的教学内容

教书育人是每个未来教师的教学行为真缔所在,所以师范教育既要重视师范生的知识水平和 职业技能的提高,更要关注学生的职业道德的培养。如果一个职业是人人可以担任的,则在 社会上是没有地位的。教师如果没有社会地位,教师的职业不被社会尊重,那么这个社会的 教育大厦就会倒塌,这个社会也就不会进步。

1.要弘扬教师职业道德

师德建设,意义深远。教师作为“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良好的师德不 仅对于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进而提高整个国民素质具有重大意义,而且也是建设高素质教 师队伍的前提和承载高质量教育的基石。因此,师德建设,必须始终放在师范教育的首位。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的 师德新要求,将师德建设提高到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抓紧落实。要根据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师德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师德建设新特点和新规律 ,在内容、形式、手段、制度、机制等各方面进行创新,把师德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要 进一步健全教师资格职业道德规范,建立和完善师德考核、奖惩和定期表彰制度,将师德作 为考核教师资格的重要内容。要教育广大教师学习老一辈教育家徐特立和当代教育战线先进 典型胡昭程等,淡化“官”念,献身教育;要清心寡欲,立志做学问,杜绝一切浮躁的学术 风气,不能把各种不良习气带进课堂,影响学生。要把师德建设和未来教师的发展结合起来 ,要加强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道德养成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师范生认 识教育、了解教育、热爱教育,培养良好的个人品德、健康的生活习惯、优良的团队精神和 求真务实、敬业奉献的职业素养。

2.要着力培养师范生的职业技能

师范教育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不适应未来教师的需要和发展。首先是在内容上理论多,枯燥 无味,与教学实际不太贴近;重学术、轻实用;国内各种新的教育流派的观点、特点介绍不 多。其次是示范性不强。再次是教学基本功训练不足,教学实习时间短且形式主义严重。

要强化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培养与训练。严格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和新时期教 师职业技能的实际需要开设相关课程。大力改革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等传统师范课程 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突出师范生的教师基本素质和教学能力训练。在切实加强师范生“ 三字一话”(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普通话)基本技能培养的基础上,积极开设现代教 育技术课程,确保每一个师范生都能熟练地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要加强和改进师范专业的实践教学。凡举办教师教育的学校,要建立与其培养规模和培养层 次相适应的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并安排相应的教育实习经费,统一组织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要保证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的时间。教育见习和实习期间应安排高水平的教师进行现场 指导和管理,严格考核,市州、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选择一批条件好的中小学校作为师范 生的见习、实习基地,并给予适当投入。省、市州的示范性学校至少成为一所高校的教育实习基地。被确定为教育实习基地的学校应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方便,选派工作责任心强、经验 丰富的教师担任实习指导教师,积极配合师范院校做好教育实习工作,切实保证教育实习的 质量和效果。

3.要改革师范教育课程

尽快制定教师教育学科的课程标准。原有的教育学科课程早已陈旧,必须要适应国际教育教 学发展的新趋势,拓展课程内容,增加应用性的学科课程。要组织力量编写一部分新的适用 的教师教育学科课程,但重要的是应把课程的标准尽快制定出来,然后采取基础教育课程改 革的方式,通过申请立项、专家审定后,最后由国家将课程法制化。此外,涉及到教师教育 课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学科教学法的改革严重滞后,这与整个学科教学法师资队 伍的基本素养较低和学科自身发展薄弱肤浅有很大关系;因此,学科课程的改革应把学科教 学法也纳入其中,并作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加以重视。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中小学形成了一些新的关注点,如课程的综合化 、活动化,注重校本课程的开发,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等等。有鉴于此,在师范教育课程 改革中必须关注以下内容:

教育性课程。强调通过教育性课程使未来教师形成先进的教育理念、稳定的职业意识和全面 的教育技能与方法,关注的重点不仅在于教育课程在课程结构中所占的比重,更在于教育课 程体系的丰富程度。这体现了加强教育课程的职业性特征和其在师范教育中的特殊地位的考 虑。

综合性课程。强调师范教育的综合性课程应该包括综合课程理论课和指向于基础教育综合课 程的内容、需要、特征的综合课程,以使学生既能理解综合课程的基本内涵和一般原理,又 能掌握综合的知识和形成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活动性课程。旨在增进师范生对活动课程的理论认识和直接经验、提高其有效组织实施活动 课程的能力以及培养其自身的活动能力。其内容不但包括活动课程,还包括活动课程的理论 概述和开发、设计、实施活动课程的方式和方法等。

自助性课程。即由学校提供教育素材和条件,由学习者自主选择、开发、设计并付诸实验性 实施的课程。这充分体现了基础教育中的校本课程开发对未来教师能力与素养的要求。

工具性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对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式的应用,工具性课程 的设计即基于此考虑。其内容应包括:以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应用为主的技术课程, 以常规性语言(汉语、英语)、计算机语言和符号语言(如绘画语言、音乐语言)为主的语 言课程,以及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应用心理学或临床心理学为主的心理学课程。

4.要规范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工作

要进一步规范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工作。严格执行教师持证上岗制度。严格掌握教师资格认 定条件和标准,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不能作为规范教育类专业毕业生申请认定中小学教师资格 :培养学校和专业未经依法批准的;没有按规定的学制和课程计划组织教学的;没有达到教育实习规定要求的。非师范类毕业生必须到指定的教师培训基地接受不少于一个学期的教师 教育专业培训和教育实习,培训合格后方可申请中小学教师资格证,以确保教师资格的准入水平。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呼唤高质量的教育,高质量的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各级政府和教育行 政部门,一定要站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师范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努力开创我省教育队伍建设的新局面,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教育目标而努力奋斗!

篇3:如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核医学教师队伍

如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核医学教师队伍

本文对从事核医学教学的教师,如何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从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核医学教师队伍,就本学科、相关学科、教育学、社会科学、信息技术等6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要扎实掌握本学科知识和技能,熟悉相关医学学科的内容,了解教育学、心理学基本理论,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修养,恰当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并善于向他人学习.

作 者:李前伟 罗朝学 黄定德 程绍钧  作者单位: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核医学科,重庆,400038 刊 名:检验医学与临床 英文刊名:LABORATORY MEDICINE AND CLINIC 年,卷(期): 6(12) 分类号:G420 关键词:核医学   教学   教师   素质  

篇4:建设高素质乡村教师队伍

地方教师教育类高校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主力军

在我国教师教育领域,199所师范类院校加上406所从事教师教育的综合院校组成了我国教师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及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双一流师范类高校在教师教育方面主要是发挥重要的学科引领作用,而相对于我国基础教育中庞大的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需求,真正发挥主力军作用的是遍布全国各地、立足于服务乡村基础教育发展的由地方师范院校和综合性院校组成的地方教师教育类高校。但在乡村教师队伍的建设中,我们也不难发现,由于我国社会城市化、区域化、非均衡化发展的特点,导致乡村教师培养和建设存在诸多困难,客观上存在乡村教师整体素质不高、发展机会较少、补充难等问题,出现优秀乡村教师、优质生源、学龄人口流失严重,造成乡村教师中倦怠化、老龄化、结构缺员问题突出,最终导致乡村教育质量提升更难。

《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不仅全面体现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精神,而且为了更有效、更深刻地解决上述乡村教育之困和乡村教师之难,提出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总要求和一系列的具体措施。对于地方教师教育类高校的人才培养和服务乡村教育等工作形成了核心指导思想和明确的工作目标、工作要求。

依据《意见》精神,地方教师教育类高校在师范生的培养和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中,一是要对准新时代乡村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进行教师教育改革。在人才培养方案上要精准设计,大胆进行课程创新、教学创新、协同创新,教师教育类师资既要请进来,也要走出去,并通过教学、实践等途径,开展卓越乡村教师的精准培养。

二是地方教师教育类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要培养新型乡村教师的高尚师德和一专多能的良好职业素养,同时要注重乡村教育的需要,通过师范生的乡村教育调研、与乡村教师结对、乡村学校顶岗支教等过程来培养师范生的乡村教育情怀、乡村文化理解力、留守儿童的关爱、乡村社会发展等内在职业品质,促进广大师范生形成新时代乡村教师强烈的职业责任感、使命感和幸福感。

三是地方教师教育类高校在服务广大乡村教师专业发展中,要在服务区域中积极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协同,针对乡村教师的需求定向发力、精准施策,将高校资源推送给乡村教师,为乡村教师建设贴心的教师发展中心、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三名工作室以及落户中小学的高校学科专家工作室等多元发展平台,促进广大乡村教师想发展、能发展、发展好。

四是地方教师教育类高校要急乡村教育之所急,要充分发挥自己与中小学紧密结合、长期融合的优势,积极参与和承担定向公费师范生的培养工作,全面探索定向公费师范生的“县来县去、县来乡去、县来校去”等精准定向培养方式,同时探索“2+4”、“2+3”、“4”、“4+2”等不同规格的人才培养模式,既要精准解决乡村教育学前、小教、特教、艺术教育等师资的短缺问题,也要为乡村教育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素养、良好教育教学能力和教科研能力的优秀师资。

五是地方教师教育类高校要发挥自己熟悉地方基础教育,深刻理解乡村教育、乡村教师需要,与地方政府、中小学有良好的合作传统、基础的优势,要充分发挥自己服务乡村的功能,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通过教师互派、互聘,开放课题和项目,课程、教材、基地、试验区等共建、共管、共享,协同地方,促进乡村教育和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落到实处。

作为地方教师教育类高校的一员,肇庆学院在乡村教师的教育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整体改革和探索,形成了乡村教师教育“教师教育专业化,职前职后一体化,协同育人开放化,培养目标卓越化”为基本内涵的“肇庆模式”。学校的教师教育学院构建了特色鲜明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实训体系、竞赛体系、实践体系、培训体系和研究体系”;学校将教师教育学院与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融合在一起,实现教师教育功能的一体化和资源的高度统筹,并在广大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中发挥出重要的平台作用;学校通过“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专家工作室、开放课题、开放课程、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等元素构建了一个服务乡村教师发展的U-G-S协同育人机制,形成了开放式的多方力量协同培养卓越乡村教师的人才模式;学校通过建设国内一流的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构建了师范生和乡村教师高度共享的专业发展平台,也成为市县教师发展中心建设的示范化平台;学校同时探索了卓越乡村教师培养中“二次选拔制、双导师制、多学科制、小学期制、研修制、游学制”,取得了突出的效果。

在《意见》的指导下,肇庆学院将进一步发挥自己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作用,充分认识到培养高素质的乡村教师,保证有质量的乡村教育,促进广东粤东西北乡村振兴,建设教育强省具有新时代独有的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肇庆学院将“做优师范”作为办学基本理念,进一步打造新时代“大教师教育”品牌,在定向公费师范生和未来卓越教师培养、乡村教师培训、乡村教育服务等方面发挥更全面、更积极的作用,强化“全国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论坛” 的平台作用,不断探索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管理改革、职业品质、培养改革与发展、成长规律和全科教师的培养等问题,促进新时代乡村教育实现公平化、均衡化、现代化发展,同时要实现乡村教师的人本化、全面化、卓越化发展目标。

荀子曰:“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在《意见》精神的指导和要求下,全国所有地方教师教育类高校行动起来,肩负起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主力军的责任,立足地方,服务乡村,着眼乡村社会发展,站在“教师强则教育强,教育强则中国强”的战略高度,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中积极参与、担当、改革和实践,全力提升未来乡村教师培养质量,全力服务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我国必然能建设出一支水平高、结构优化、受人尊重、吸引力强、发展好的乡村教师队伍。

加快建设高素质乡村教师队伍 大力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

乡村教师是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乡村教育的基础支撑,是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陕西是地处西部地区的经济欠发达省份,贫困县数量居于全国前列,乡村教育发展滞后是制约全省城乡教育一体化、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主要因素。对此,近年来,陕西省把发展乡村教育作为重中之重,把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关键环节来抓,整体部署,全面推进,把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乡村教师政策用足用活,落实到位,打好“组合拳”,取得新成效。

陕西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路是:通过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涵养教师热爱乡村教育的情怀;通过挖潜现有编制、优化队伍结构保证乡村教师数量充足;通过实施“以德为先、骨干带动、全员提升”的强师计划促进乡村教师素质优良;通过用好中央扶持政策、建立乡村骨干队伍、探索乡村教师帮扶制度激发乡村教师队伍的活力,让乡村教师下得去、教得好、看得远、留得住。

一是创新资源配置,确保乡村教师“下得去”。近年来,陕西省坚持存量挖潜,灵活用好现有编制,优先用于中小学教师补充,扩大特岗计划实施范围和规模,鼓励引导公费师范生到乡村学校任教,在特岗计划和事业单位招教中拿出一定比例用于体音美学科教师补充,到底全面解决乡村学校体音美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不断优化乡村教师队伍结构;指导市县做好“县管校聘”,采取走教、支教、交流轮岗等多种形式,盘活师资,确保义务教育学校特别是偏远乡村学校能够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相关课程;持续用好“三区人才”教师专项计划、优秀乡村青年教师奖励培养计划和银龄计划等中央扶持政策,最大限度发挥教育人才资源优势,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

二是强化骨干引领,力求乡村教师“教得好”。积极发挥省市县级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三级三类”骨干教师,乡村首席教师和教育部领航名师、名校园长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名师大篷车”送教下乡、骨干教师联合教研、名师+研修等多种方式,深入开展送教帮扶,助力扶智扶志。广大乡村教师足不出校(县)就可与名师和专家面对面交流,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一大批乡村教师走上专业发展的快车道。

三是提升“国培”实效,帮助乡村教师“看得远”。陕西省科学设置国培计划和省培项目,80%用于乡村教师素质提升,实现贫困县区乡村教师全覆盖。通过“国培”项目区县教师发展中心、乡村教师培训团队、实习实训基地和网络平台“四大建设”,为县域乡村教师培训和专业提升的常态化提供有力保障;通过名师送教、名校浸入、名点示范“三名示范”,精准发挥国培项目“育种子、探路子、打模子”作用,使广大乡村教师身在乡村,放眼世界,开阔国际视野,更新教育理念,有效提升乡村学校研修品质和乡村教师专业能力。

四是加强政策激励,努力实现乡村教师“留得住”。陕西省委、省政府和有关部门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解决教师队伍特别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重大问题,切实为广大教师办实事办好事,积极营造教育优先发展的良好氛围。通过强力督办,全省落实资金7.31亿元,全面解决特岗教师工资待遇,并建立特岗教师工资待遇“年年清”机制,确保特岗教师享受当地同等条件公办学校教师同等待遇;按照中央部署,省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牵头,省教育厅、人社厅、财政厅等部门联合强力督办,于今年7月底在全省107个县(区)实现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工资收入水平,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合法权益;将乡村教师生活补助从43个集中连片特困县,于20扩大到所有贫困县,计划扩大到所有107个县(区),实现全省乡村教师全覆盖;落实职称评审倾斜政策,对长期扎根乡村学校的中小学教师,突出教学研究实绩,对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不作要求;落实乡村教师荣誉制度,两年一表彰,颁发荣誉证书,组织乡村教师疗休养,不断激发乡村教师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

乡村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是基础教育的“短板”,在教育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必须面对现实困难和问题,比如教师队伍数量、质量和增量都还不能满足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强烈期盼;中小学教师的工资收入偏低,岗位吸引力不强,义务教育体音美教师的结构性短缺,幼儿园教职工编制严重不足,数量短缺;农村优秀教师不足且流失严重,师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教师管理体制机制不够顺畅等,需要攻坚克难,难题。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提高乡村教育质量,建设高素质乡村教师队伍,是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要务。教育部及时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从激发活力、优化结构、人才培养、关心生活、提高地位等多个方面出台具体政策,给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打了“强心针”,吃了“定心丸”,做出“暖心事”,对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抓好《意见》的落实,需要把中央的政策与陕西的实际相结合,聚焦突出问题,抓住关键环节,扎实推进改革,为全面推进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做出不懈努力。

一是实施强师计划,全面提升教师素质能力。《意见》提出通过加强培养培训提高乡村教师质量,还要“培育乡村教育带头人”,我们结合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实施师范教育振兴计划,重点为乡村学校培养小学全科教师、初中短缺学科教师和幼儿园教师;推进实施陕西省新一轮中小学“三级三类”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造就十万名骨干教师队伍;推进中小学“两级两类”骨干校(园)长培养计划,造就数千名骨干校(园)长队伍;实施“卓越校长领航计划”和“三秦名师领军计划”,打造一批陕西教育领航领军人才,积极培育骨干,带动全员提升;着力为乡村骨干教师名校访学、高端研修、跟岗实践、域外交流、学历提升等创造条件;实施全员素质提升计划,确保每位教师每五年不少于360学时全员培训;鼓励各地采取多种措施引导优秀校(园)长和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通过送教下乡、城乡结对、跨校交流和网络研修等形式,全面提升乡村教师的能力和素质。

二是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意见》提出“创新挖潜编制管理,提高乡村学校教师编制的使用效益”,要求我们继续落实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尽快完成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核定工作,探索建立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在设区市市域内调剂机制,对事业编制超编满编的县(区、市)在市域范围内调剂解决;深化中小学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鼓励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逐步压缩非教学人员编制;深入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关心乡村教师生活,在培养培训、骨干选拔、职称评聘、表彰奖励等方面继续向乡村青年教师倾斜,优化乡村教师发展环境,加快乡村教师成长步伐。

三是完善待遇保障,全面提升教师社会地位。《意见》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对乡村教师的生活和成长高度关注,从提高社会地位、提高生活待遇、完善荣誉制度,以及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提出具体措施。针对我省中小学教师工资收入偏低、教师职业吸引力不强的实际,从完善中小学教师待遇保障机制、提升乡村教师待遇和教师社会地位等方面,重点就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在全省逐步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等进一步明确改革目标任务;加快乡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按规定将符合条件的教师纳入当地住房保障范围;继续落实乡村教师疗休养制度;定期评选“乡村教师突出贡献奖”,激发广大教师从事乡村教育的热情核活力。

中央关于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已经明确,关键在于抓好落实。我们将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和教育部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扩宽工作思路,解难题,补齐短板,确保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新成效,为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助力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建设高素质乡村教师队伍

篇5: 努力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具体方案

努力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具体方案

近年来,某市委、市政府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思想,始终把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发展教育事业的头等大事来抓,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政策保障机制、管理激励机制和师资培训机制,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不断提高,教师队伍建设朝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建立政策保障机制,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

某市委、市政府从发展教育事业必须首先提高教师待遇和地位这一大局出发,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为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采取切实措施,改善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

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下发了一系列法规性文件,保证教师工资待遇逐年提高。从1993年起,在农村中小学任教的公办教师向上浮动一级工资,工作满8年后转为固定工资,并再向上浮动一级;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任教,见习期内享受定级工资待遇,并向上浮动一级工资;民办教师年工资收入不低于当地人均生产性纯收入的1.8倍,并与公办教师一样享受退休金、医疗保健费、独生子女费、幼儿入园费、洗理费等各项补贴待遇,不承包责任田、经济田,不负担义务工。多年来,教师的工资都是按月足额发放,从无拖欠。同时,市政府每年都从市财政拿出人均600元的`资金用于对中小学教师的奖励。1995年已有804名民办教师转为地方公办教师,工资待遇同时兑现。市委、市政府还作出决定,1996年将全市合格民办教师全部转为公办教师。

二、利用多种渠道,解决教师住房问题。

为使广大教师安居乐业,我市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由市、镇两级政府统筹解决中小学教师(包括民办教师)住房。市政府规定,各部门、各单位在分配住房时,教师都要优先,只要职工的配偶是教师,就与分房范围内的职工享受同等待遇。1994年开始,市委、市政府又将教师住房建设工程列入全市城镇建设“五大工程”之首。市政府按年度下达教师住房建设指标,对建房指标未完成的在评先进方面实行一票否决,对如期完成建房指标的镇,经验收质量合格,每户拨给3500元建房补贴。全市已投入2600多万元,新建改建教师住房5万多平方米,3年建房规划提前在1996年底完成。

三、弘扬尊师重教传统,提高教师社会地位。

某市各级党委、政府把对教师的表彰奖励纳入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之中,每年都召开一次总结表彰会议,大力表彰那些为教育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并通过新闻媒介和多种宣传形式,广泛宣传教育战线上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市里主要领导经常深入学校走访,每到一处都详细了解教职工的工作、学习、生活情况,认真听取教师意见和建议。同时,号召社会各界都来关心教师,多为教师办实事、办好事,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了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

篇6:建设高素质干部教师队伍实施方案

建设高素质干部教师队伍实施方案模板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具体规定要求,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干部教师队伍,大力形成清廉、敬业、和谐、务实、创新、学习“六种风气”,按照《中共xx市委办公室印发<关于在全市形成“六种风气”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结合教育系统实际,现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大力形成“六种风气”,教育引导全系统广大干部教师干正事、务正业、走正道,切实把思想和注意力统一到局党委的决策部署上来,把精力和行动统一到破解难题上、把优良作风和服务意识投入到教育发展上,形成“真抓实干、争先进位”的干事创业氛围,为实现我市教育第九个阶段发展战略所确定的目标任务提供思想和作风保证。

二、主要内容

(一)大力形成清廉风气,做到清正廉洁、艰苦奋斗。

加强干部教师思想作风建设,筑牢信念、道德和法纪防线,引导干部教师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作风。加大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深入推进廉政文化进机关、进校园。实行单位主要领导和重点岗位科(股)长“勤政廉政公开承诺”,公开办事程序。加强经费管理,始终保持艰苦朴素、厉行节约作风,严肃整治奢侈浪费、公款大吃大喝和公款旅游行为,严禁乱发实物奖金。(责任科室:纪检监察室)

(二)大力形成敬业风气,做到勤政爱岗、乐于奉献。

加大爱岗敬业、勤勉奉献宣传教育,严格执行机关纪律“十条禁令”,联系本单位和自身实际,认真查找在思想、学习、工作作风、工作纪律方面的突出问题,采取召开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专题整改会等形式查根源、论危害,制定整改措施,重点整治干部教师中存在的工作效率不高、服务意识不强、工作质量不优、工作作风漂浮、工作执行力差、落实上级要求不到位等方面问题,真正将苦干实干作风落到实处。年末市委组织部将评选表彰“勤廉机关单位”和“勤廉领导干部”、“勤廉机关干部”、“勤廉基层干部”。(责任科室:纪检监察室、党委办公室)

(三)大力形成和谐风气,做到成全大局、团结奋斗。

加强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领导班子内部制度建设,完善落实民主生活会和谈心谈话等制度,班子成员之间相互支持、尊重和配合,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促进领导班子的.团结和谐。完善班子成员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创新联系和服务群众的载体、内容,认真开展包扶村工作,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党群、干群关系和谐。加大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设立“道德讲堂”,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责任科室:党委办公室)

(四)大力形成务实风气,做到务实重行、真抓实干。

认真贯彻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进一步完善干部的考评机制。继续实施对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定期考察制度,明确考察范围、对象、办法、程序,增强考察透明度,坚持“党管干部,充分发扬民主、任人唯贤”原则,建立校长、副校长、主任层层聘任制度。通过考评和实行校级领导正职交流、横向调配、纵向提拔等措施,增强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我市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责任科室:党委办公室、纪检监察室)

(五)大力形成创新风气,做到解放思想、勇于开拓。

围绕“三年看教育”的目标任务和思路举措,认真研究创新的工作思路和方式方法。围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全市教育均衡、学校法治建设等创新经验和作法,到暑期全面完成xx教育第九个阶段发展战略任务,加快xx教育改革与发展步伐,保证五年工作四年完成,促进“建设教育强市,办人民满意教育”总体目标和教育发展公平化、办学条件标准化、队伍素质专业化、学校管理法治化、教育教学优质化具体目标的实现。围绕“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治理环境、优化服务,突出发展民营经济”大讨论活动,立足教育实际,开展学习讨论和专题调研,通过分析问题和总结典型经验,不断创新工作措施,促进教育各项工作落实。(责任科室:党委办公室)

(六)大力形成学习风气,做到善于思考、勤奋好学。

以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各级相关工作会议精神、重要部署和文件为核心内容,抓好党委核心组和系统理论学习。采取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辅导讲座与研讨交流相结合;系统学习与专题学习相结合;分散学习与实践反思相结合的形式,重点开展学理论、学政策、学经济、学文化、学管理、学现代科技、学业务、学市情、学宗旨意识、学党章、学党史。以创建学习型组织为载体,以“职级管理”和“两修三课”为平台,抓好基层干部教师和机关干部、后备干部的学习培训,推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学习风气的形成,争做学习型学校(单位),争当学习型干部。(责任科室:党委办公室)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教育局成立领导小组,组长由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担任,副组长由教育局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担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党办,负责对整个活动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各单位一把手要切实负起责任,坚持领导带头,身体力行,作出表率,保证思想、行动、责任和措施落实到位。

(二)营造良好氛围。要充分利用《xx消息》、xx电视台、xx市教育信息网和学校板报、墙刊、条幅等宣传媒介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全面展示教育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成效,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强化监督检查。把作风建设情况纳入学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范围,狠抓监督检查。教育局纪委和党办将采取明察暗访、受理举报、专项检查等方式,进行常态化监督检查,坚决查处违反岗位纪律、影响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的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等行为,一经查实,严肃处理,严格问责,并在系统内进行通报。

篇7: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心得体会

暑期我们认真学习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之后,让我感触颇深,使我深深意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肩负着塑造灵魂,肩负着国家的未来的历史使命,教师职业道德的素养直接影响着教育的兴衰。作为一名教师,我准备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要有责任心

既然当初选择了教师,就意味着选择了艰辛,选择了努力,选择了付出,我将无怨无悔于自己的选择。在教学中尽心尽力完成每一项教学任务,课前做到深钻教材,课上做到抓效率,课后勤批改勤辅导,真正做到持之以恒,永不懈怠。

二、对学生付出爱心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对学生我们既要严格要求,同时也要关心、爱护、宽容、尊重学生,充分鼓励学生,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做学生的导师、朋友。让学生感受到爱。特别是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单亲儿童较多,他们大多因为爱的缺失,出现很多问题,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他们,爱护他们,使他们健康成长。

三、不断学习完善自我

教师是学生心中的偶像和楷模,作为学生的榜样,我们唯有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榜样。

工作之余,我们应该不断学习国内外教育教学专家的先进的教学教法,不断对自己的课堂教学作出反思,寻找最有效的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注重积累教育教学中的心得体会,注重同行之间的相互探讨相互学习,让自己在教学中游刃有余,而不是捉襟见肘。在教学中要注重灵活运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在工作中敢于创新,做到以最好的自我献身教育事业。

选择了教师,我将无悔地站在三尺讲台,无悔地耕耘于课堂。

篇8: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心得体会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这一梦想的重要支撑。要建设教育强国,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领域各项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进教育现代化;必须坚持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位置,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发展公平、优质、多样的教育,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好教育的期盼。

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免费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学前教育、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均提前达到或超过预期目标,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加快发展,教师队伍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普及到多样化、个性化,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日益凸显。这些不平衡不充分,有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有结构性的,如硬件建设和软件投入、不同教育层次、不同学科等方面的不平衡,还有德智体美劳发展的不均衡。

这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制约着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教育公平的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全面推进、人民满意度的全面提升,影响教育强国建设。对照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教育改革发展要相应把握好这十四个方面:

一是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党政军民学,党是领导一切的”,必须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二是坚持教育以人民为中心。要立足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教师专业发展和幸福感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提升办教育。

三是坚持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抓住关键环节,破解发展瓶颈,把管理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作为突破口,增强教育生机活力。

四是奉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理念。鼓励创新,普职融合,均衡发展,扩大交流,让师生感受到获得感。

五是构建现代学校制度。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科学管理,民主管理,自主办学,社会参与。

六是坚持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依法办学、依法执教。提升教师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加强对学生法治教育。

七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从小就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成为自觉行动。

八是坚持在发展中保障民生。在发展中补齐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九是坚持环境教育。加强可持续发展教育,让学生懂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道理并落实到行动上。

九是保障师生安全。师生的安全保障和安全教育,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放松。

十是加强国防教育。促进军民团结,开展拥军活动,广泛组织军训,磨炼学生意志。

十一是加强对港澳教育引领,促进与台湾教育交流,让“一个中国”深入人心。

十二是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改进学校外语教学,培养学生国际意识,鼓励增加人员往来,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十三是加强学校党的建设。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把政治建设摆在突出位置。

教师是发展教育的第一资源,是提供优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

具体到教师队伍建设,要以落实十九大“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要求为根本指引,研制出台并推进落实《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坚持党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领导,确保方向,强化保障,突出师德,深化改革,分类施策,培养造就大国良师。

一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工程,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广泛开展向黄大年学习的活动,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浓厚氛围。

二是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研究启动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办好学校。发挥教学名师示范带动作用,引领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三是完善准入和退出制度、教师聘用制度。深化职称制度改革、考核评价制度改革。推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切实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鼓励地方政府和相自身学校培养“一专多能”的本土化乡村教师;扩大“特岗计划”招聘规模,提高补助标准。推进交流轮岗,深化“县管校聘”改革。着力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提高补助标准。加大周转房建设力度,关爱乡村青年教师,优化发展环境。

四是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摆上重要位置、改善生活待遇、关注教师身心健康。维护教师职业尊严和合法权益。厚植尊师文化,构建新时代尊师文化体系。加强尊师教育,赢得家长和社会各界理解支持,营造尊师社会氛围。

篇9: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心得体会

教师是课程改革主力军。教师的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课改成败。只有创新意识、敢想敢创造的教师,才会培养出有创造性的学生;只有个性的教师 ,才会培养出有个性的学生。因此,建设教师队伍、完善教师队伍,发展机制,是提高每一位教师综合素质关键。

我学习了《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后,深得启发,我想就其中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来谈谈心得体会:

一、建设教师队伍要构建合理评价机制

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体会到,课改也得到大家广泛支持。但在学校里,在新闻媒体中也屡屡看到,学校加班、加点,学生作业负担过重,体罚学生等违规现象。造成这些现象原因有多种,但其中重要原因还是“升学率”是学校一切工作指挥棒。考试成绩还是评价教师好坏重要指标。教学任务繁重,升学压力过大,工作超负荷运转,是当前许多中小学教师真实生存状态。爱因斯坦曾指出:“负担过重必然肤浅”教师通过培训和学习,接受了新理论。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压力太大,教师往往不敢运用创造性的教学思想、方法去教学。

建设教师队伍,要对教师工作构建合理评价机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功能。”评价是改进教育教学的动力和源泉。目标是为了促进教师工作。评价是为教育教学服务,其目的在于提高教育教学效果。要充分发挥评价功能,不要把评价当做筛选与甄别的工具,要把评价功能转向为导向、激励等功能。评价应处处体现以人为本,思想要关注个体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个体差异,激发个体和主体精神,以促进每个个体,最大可能地实现其自身价值,要逐步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为辅。

二、建设教师队伍要建立形式多样的培训、学习机制

作为工作在教学第一线教师,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必须更新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同新课程一起成长,以适应新课程对每一位教师的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终身学习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体魄和良好心理素质,养成健康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一代新人。”这些,学生应具备素质,教师首先要具备。然后才能教得好学生。教师“一次教育终身受用”,单一性思维已落后于时代。以教师为中心,“师道尊严”,思想必须扬弃。教师在教育改革中要建立形式多样的培训、学习机制。建设教师队伍要针对教师工作特殊性,建立形式多样,培训学习机制,学校要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质,要利用各种讲座、学习班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实施意见》。提高认识,明确新课程观念。把握新教材特点,立足课堂,积极探索新教学方法,推动教学改革深入发展。

三、建设教师队伍要完善以人为本和民主管理机制

教育面向的主体是学生,进行课改的对象也是学生。而看学生成绩优劣,更多时候,还是从考试中来衡量。所以现在众多家长观念还未转变,他们还是看孩子的学习成绩是不是能得高分、满分。家长们普通认识,考上名牌大学才有希望。家长们这一观念和态度,不但直接影响学生,对老师也会产生一定压力。建设教师队伍,要为教师工作努力营造宽松向上的内外环境, 完善以人为本,民主管理机制。首先学校要努力营造积极向上,大力宣传素质教育重要性,要使家长普遍认识到新课程改革处处体现了“以人为本”。教育改革是为了让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是全面贯彻素质教育“以德育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重点”。其次,学校要完善以人为本,民主管理机制。作为教育管理者要努力为教师营造和谐内在环境,主动为教师排忧解难,要完善以教代会。民主管理机制任何改革措施,要充分尊重教师,体现民主。要认识到教师是课程改革积极支持者、推进者和具体执行者。教师只有在宽松文化氛围里,才敢于表达思想,才有可能与他人合作,积极探索改革途径,寻找稳妥方法,从而敢于改革,勇于尝试,使得课改有条不紊地进行。

课程改革是循序渐进过程,只有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机制,才会让这一处处渗透“以人为本”的新理念的教育改革取得预期效果;才能使教育课程改革成功。

篇10:如何锻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如何锻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浙江省诸暨市滨江小学以学习型组织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剖析 一所建校只有三年的学校,在浙江省不久前举行的“省级校本教研示范学校”评比中脱颖而出,据浙江省教育学院教科所的卢真金教授介绍,此次共评比出50所学校,诸暨市滨江小学是其中办学历史最短的一所小学。建校只三年,何以获此肯定?而且还是诸暨市新课程实验示范学校,并承担了省级课题一个,市级课题三个,近百篇教学论文在省级以上的刊物发表,二十多个课件在省市级获奖,历年来家长满意率99%……

7月,夏日的风吹起,穿过喧嚣的街道与楼群,带着疑问,记者走进了滨江小学,探询成功背后隐藏的答案。“有关教育与教学问题中,大多是与师资培养问题有联系。如果没有足够数量的合格教师,任何最使人钦佩的改革也势必要在实践中失败。”骆燕琼校长一语中的。

左边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江东小学,右边是久负盛名的暨阳小学,新建的滨江小学如何在压力之下平稳而快速地发展?首要的就是要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但面对整体基础薄弱的现实,该怎么办?

问卷调查 追问教师专业成长之路

滨江小学是一所新兴学校,教师又绝大部分来自农村,不可避免地存在办学经验缺乏、教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当时,许多人说:瞧,那是一所什么学校,学校教师队伍基础那么薄弱,生源又那么差,不出两年肯定垮掉。

发展,需要找准定位,如何发展,需要决策层的清晰思路。没有过多的犹豫与彷徨,学校的领导们顶着嘲笑和压力,果断地在学校教师队伍中展开了教师专业发展情况调查。内容涉及教师职业情感、课堂教学理念、教育科研水平、个人发展设想及所需帮助、对学校教科研工作的满意率等多个维度。调查共收到28份有效问卷,他们对有效问卷进行了SPSS统计分析。

有效问卷显示出有效信息:学校新手型教师在职业情感上逊于老教师和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相对很弱,但他们教学观念新,科研意识强,渴望从团队中汲取营养,接受新观念、新思想比较快,在工作上有一种创新的冲动,思想中受束缚的东西少。

此外,在课堂教学上,这一群体中有91%的教师希望迅速把先进的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77%的教师对自己的教科研现状不满,需要有一整套的科研方法。青年教师有新教师的干劲、胆识,又过了磨合期,在课堂教学、教学科研方面也有了实战经验。虽然这一群体在教学、科研能力上都有明显优于其他教师,但他们也有制约自身发展的问题――理论功底尚浅,科研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这也正是这一群体中有38%的教师所意识到的“希望能与专家合作”。

问卷帮助学校决策层打开了思路:把学校创建成为学习型组织,建立有利于教师发展的交流合作式学校,将是不断提升学校竞争力的有效选择。

一所学校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锻造高素质教师队伍,必然要牵动许多“脉络”,理顺它,改革是必然的。作为新兴学校,必须不断对自身进行调整,不仅要对教学过程或结构等外在的要素进行调整,而且要对影响组织运行的各种内在因素,包括学校的价值观、思维模式、基本假设乃至根本目标,进行改革。简言之,就是要求学校不断引领教师进行学习,才能不断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并获得公众的认可,从而为学校在更大的空间发展拓宽渠道。

学习型组织系统纷繁而庞杂,如何在学习型组织的建立与教师专业成长之间找到适切点?面对这样一种新型的组织,一所新兴学校靠什么去促使它的形成?

最佳切入点 实现理论向可操作层面转化

建立一所学习型校园,让学校在个人与整体发展间形成学习――持续改进――建立竞争优势的良性循环机制,以寻求一种动态的、可持续的发展平衡,从而达到学校育人效益的最大化。要实现这些目标对一所新兴的小学谈何容易!因为,学习型组织由改善心智、自我超越、参与梦想、系统思考、团队学习五种模式构筑,环环相扣,系统复杂。

“找出最佳切入点,把学习型组织的概念从理论层面向可操作层面转化”。骆燕琼校长对记者说。在2002年的夏秋两季,学校领导几乎没过一个完整的休息日,学校还特别邀请了浙江省教育学院教科所的卢真金教授及一些地方教育专家一起探讨。在一次次方案的建立和推翻中,骆校长和她的领导团队思路渐清:学习型组织是一种新型的平等、开放和研究性的组织。作为一个扁平型的横向系统,与原来的行政组织相比,它应该更强调平等,没有绝对的领导与权威;多依靠成员间的互动,没有既定的命令;能容忍组织相对的松散与自由,没有硬性的强迫。

毫无疑问,要促进这样一种新型组织的形成,需要科学的制度建设,更需要变革一定的制度规范。

在对学校通常的管理模式方法与手段进行重新的审视与梳理后,一种共识在决策中廓清:要以学习型组织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必须意识到学校管理的主要职责要由原来的规范、限制、统一转变为催生、引导、促进,从微观层面到宏观层面开发制度管理新功能。

如变革原有的备课制度,倡导集体备课,将教学设计的实用、适切,有个性以及实际的教学效果与学生发展结合,减少无效劳动;变革原有的会议制度,减少不必要的会议,会议中用来布置工作的时间不得超过半小时,将剩下的时间用于学习和反思;创建新制度,挖掘时间潜力,制定科室协调制度,对日常工作或重大活动进行统一协调,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制定图书补贴制度,除学校投入大量经费完善学校图书室配置外,为参加学习型组织的教师每学年提供500元书贴,同时也要求各位教师把自购的书单上交学校,构建成一个流动书库,以便教师之间共享。

“在变革和制定有关制度过程中,学校有没有用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思维去度量制度的生命力呢?”记者在学校的图书室门口向骆校长“发出”问题。骆校长带着记者,来到了一个“共享柜”前说道:“为了让教师在学习中更好地互动起来,同时,让知识资源形成有效循环,增强教师的可持续的学习力,我们建立了共享机制。”“哦”,记者不由得审视着共享柜,共享柜里的东西可真不少:有各类相关的教学资料;教师制作的数学、自然、英语等教具与学具;分类存放的来自各学科教师的文摘卡,据学校教导处的钟老师介绍,教师每学月都要向图书室上交5张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文摘卡,放到学校图书室的共享柜中,方便其他教师查阅。

“只一个共享柜就能让知识资源达到合作与共享的良性循环,并显示可持续发展的力量吗?”记者困惑了。“面对知识爆炸时代每天不计其数的信息,怎样让教师利用最少的时间接触到最前沿有效信息是学校一直在探讨的问题。”骆校长刚说完,学校的袁老师热情地介绍道:“我们教师之间还有一个你荐我读制度,每个教师定期为大家推荐自己认为最值得了解的信息,在推荐的同时,推荐者要撰写推荐理由,以我自己的感受来说,这是一个非常有益的制度,因为推荐的过程也是自己思考和大家交流的过程,彼此能不断地碰撞出智慧火花。另外,我们还有发布会制度,信息资源库的建设制度……”

“人之蕴蓄,由学而大。”随着了解的深入,记者渐渐体会到一种来自“共享”的活力,而这样的.活力氛围,能让教师始终在思想着的成长的状态中享受智慧,感悟、品味教育。记者也同时感受到滨江小学的一切大小制度是为学习型组织萌生,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适宜土壤。

学校发展主线与变革主旋律越来越明晰,“学校终于可以点亮照耀它远行的灯塔,但要让学校“载着”老师更加顺利“航行”,我们更加需要具体而有效的操作策略和可执行机制。”骆校长对记者如是说。

制度建设过程不应是刚性的规定,而应是人性化的吸引与呼唤,应该创建什么样的有效机制,为学习型组织的形成和教师的专业成长推波助澜?

鼓励与激励 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生态链条

“面对新课程,如果我们的教师只有被动改变的痛苦,而没有成长的快乐,结果只能是失败。”骆校长认为,要唤起教师对工作的热情,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由被动到主动,这就需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由此,滨江小学以学习型组织中的五项修练为依托,提出应以学习为核心构建教师专业发展链,这条链上依次是教师的学习动力(要不要学习)、学习愿景(学习什么)、学习能力(怎么学习)、学习效力(学得怎样)。这是一条生态链,因为上面维系着鼓励与激励。鼓励教师学会自我超越,学会系统反思,学会团体合作,学会协同探究,学会共同创新。

激励机制中,评价制度是衡量的基准。

与以往单纯以学生成绩来评价教师不同,滨江小学建立了发展性的评价机制与促进性的奖励办法。发展性评价包括分层评价、软硬结合评价、多向互动评价;促进性的奖励办法有骨干教师认定制度、学习奖励制度、创新活动认定制度。

“分层评价是以教师的工龄、年龄以及资历为标准吗?”记者提出了质疑。骆校长解释说:“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学校教师的发展起点存在差异。特别是面对新课标更是如此,如果不考虑到这种客观存在的现实差异,那么很可能挫伤一大部分教师的积极性。”滨江小学在每学期的考核中,都设置了合格奖、优质奖、发展奖,只要教师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提高,都可以获奖。采访中,记者得知,学校有一位年轻女教师,从下面村小调入,普通话不好,新课程理念很落后,来到滨江小学,起初对自己的教学缺乏自信,一直都郁郁寡欢。可是,学校并没有放弃对她的塑造,从堂堂课蹲点指教到每一次进步的赞扬,使她渐渐找回了自信。学期结束时,虽然她和其他教师还是有很大的差距,但她却出乎意料地获得了发展奖,随后,她变得开朗了,在教学的探索上积极而主动起来。

有一位老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了适合自己的发展规划,并且较好地达到自己认定的目标,尽管与青年教师相比,发展的步伐慢了一些,但学校还是给予一定的学分和奖励。与她一样,在滨小,每个教师都可以依据个人情况制定自我发展规划,学校根据教师的自我发展规划进行考核,只要教师完成自我发展规划设计的学习任务,就可以获得学分与奖励。

“那什么样的评价是软评价呢?”记者来到学校的教学办公室,一进二年级办公室,迎面就看见墙上挂着这样一句话:“为自己鼓掌为别人鼓掌”。再到相邻的几个办公室,看见了不同的话:“微笑,是我成长的空气”,“欣赏,是发现绿洲的快乐”……记者明白了,一次表扬,一次交谈,一堂课的点评……软评价在学校中可以无处不在。“让教师体验成功,让教师生活在欣赏中,让教师更好地把握今天与明天”成了评价与激励的主要目标。采访中一位教师说:“在滨江小学工作很苦很累,可是,我不愿离开,因为在这里,我寻找到了奋斗的价值,体味到了成长的乐趣。”

学习型学校的构建和学习型教师的形成都是不断提升、动态发展的过程,谁都永远不能说自己已经是一个学习型组织或是一个学习型教师了。如果说滨江小学三年来的深入思考与成功摸索只是发展的前奏,那展望未来,如何引领着学习型教师向更快、更好、更强的目标前进将是滨江小学永远的追寻。

巡防队员个人工作总结

区治安巡防工作总结

省教师培训计划

眼科教研室教师培训计划

兼职音乐教师培训计划

观看警旗授旗仪式心得体会

教师学年培训计划

日语教师培训计划

巡防员个人总结范文

教师教育培训计划

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精选10篇)】相关文章:

河南省教师培训计划2023-07-07

教师自培训计划范文2022-05-02

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2023-12-28

教师三笔 培训计划2022-04-30

教师环保专题培训计划2023-02-17

全国公安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16字方针党员干部观后感2023-01-28

初高中学校进行素质教育工作自查报告2022-12-03

小学优秀教师培养计划2023-12-21

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及实施方案2023-04-11

骨干教师培养计划2023-01-07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