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底风韵散文

时间:2023-06-22 07:30:24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心底风韵散文(共12篇)由网友“迷花不事君”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心底风韵散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心底风韵散文

篇1:心底风韵散文

心底风韵散文

1.【落花】

细雨点染的层层涟漪,仿若无绪的心澜,复杂的情怀,在烟雨笼罩的泥泞中洒下一地斑驳……

落下的雨滴,是心中的泪花,每每到了初春之时,那种慨叹流年易逝的心境便不自觉的多了起来,可能是太重情了吧!一瓣袭花也能令我伫立许久。我渴望,在莺欢花悦的春季,手捧一卷金色的古籍,随着晨钟悠远的节调,将满腹诗情洒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我渴望,在夜萤满天的夏季,独自寒轩小憩,当月过残梢之时,煮一杯香茗,酌尽心中不尽的愁思;我渴望,在风枯叶残的秋季,当落枚染透大地渲成满目鲜红之时,当飞霞拂遍深冥绘成一笔苍凉之时,于林间细听独属于秋意的一份寂寞,于古刹锋残墨淡的古卷中,追忆尘封的记忆;我渴望,在琼玉瑶坠的冬季,细听足音的细碎,用内心的温度融化满城的冰雪,拾一片雪花,珍藏住一个冬季的回忆……

时光易逝,如白云苍狗,转瞬之间,便是一个轮回。光华难在,往事早成过往烟云,辗转于尘世的我们,如一粒尘埃,落入眉间,却无从可拆;如一泓碧泉,潺潺涌动中,泛起阵阵心澜……

掬一捧碧波,涤下那浅浮的尘埃,邀一轮寒月,酌尽心中的愁情,宁静的月夜,信步闲庭,听花开的细语,轻吹一曲悠扬的短笛。桥边的红药,不知为何而生,为何而谢,也悄悄在孤寂的角落里洒下一片淡淡的流离……

“一梦同诉唐人事,飞鸿传帖入长安”,曾几何时,也曾看惯了天边云卷云舒,赏遍了庭院花开花谢。心中的情感便总想通过一种特殊的方式表达出来,于是,我选择了诗,诗以寄忧,词以寄愁,我愿用一滴墨去渲染整个时代,也想随着那一段墨香飘散在每一个角落。

我无比欣赏老者的成熟与睿智,因为在他们的身上我能看到一种岁月的沧桑,时光的年轮不知在他们的身上缠绕了多少圈,斑白的双鬓似乎早已记录了他们不平凡的一生。一声哀叹能穿透所有的阻隔,仿若一把轩辕之剑顺着浩邈星空穿过每一片乌云,在刺穿所有的沧桑之后强劲地留下一条历史的.痕迹……

2.【寒月】

剪一段愁绪,随风飘落远方,诉一番衷肠,随笔落于纸上。浸一卷墨香,在红袖间流淌,撒一片月色,萦绕一缕情伤……

月已当空,人已不同,流年早逝,笔底人生。唯爱在月夜,斟一樽美酒,煮一盏香茗,独倚楠窗之下,捧一卷诗笺,在浓香与淡雅中去品味一份诗意。月寒星碎,斑驳满地,心中的哀愁在这寞落的夜晚显得愈加深刻。寒亭下,一湖碧水映荡着月的凄婉,晚风拂过,泛动的阵阵涟漪敲碎了闭锁的情潭。这月夜,最引人深思,因为在那最纯粹的时光里,有你不老的容颜……

寒月花下,孤影对酌天涯,未央水榭,哀怨乱了琵琶。曲终酒尽,情语未罢。当年,我金盔玉甲,你许我花间篱下,而今,我布衣残衾,你却与他比翼天涯。就泪旋墨,独提秀笔,搅乱了纸间的情话。抚案轻叹,黑发却成华发……

月,最引人深思,也最令人寂寞。那一轮寒月,不光见证着五千年的华夏历史,也映衬着孤旅之人那份难以释怀的乡情。多少人,愿在月夜,吹笛弄影,在一曲长歌中,寄入满腹辛酸;多少人,信步闲轩,于秀亭之内,点一枝香烛,铺一方宣纸,在笔走龙蛇之中让自己迷失的心灵有了归宿;多少人,对酌北斗,在风云变幻中一洒昨日的豪情;多少人,扼腕长叹,在流年的飞逝里缅怀故者的容颜……

月影微斜,宁静的夜晚忽然有了诗意。藕花深处,鸥鹭惊起,只因童叟湖岸牵引扁舟。一江烟火照亮了满天星斗,两篮星光洒满了归去的小径。这夜,这景,这月,这人,这情,让人忘了自己是身在现实还是身在梦中……

3.【流水】

一江春水记载着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也流淌着华夏千年的血脉。独立江边,满腹哀怨随一泓江水流入不返的时光中,在岸边萦绕出一个朝代的轮回。

时光如流水,一去而不返。想当年,楚大夫沉吟泽畔,那一腔豪情洒于星光牛斗之中;想当年,孔子临江而立,于匆匆流逝的岁月里感叹时光的变幻无常;想当年,姜子牙直钩垂钓,在内心深处洒下一捧纯洁的净土;想当年,李煜残衿破缕,于小楼之上发出愁如春水,滚滚东流的慨叹!

独引扁舟,花肥红瘦,绿水悠悠,载不动许多忧愁。山间角楼,铜钟鸣透,心猿深锁无奈唯寄孤酒。叹几句世间无常,表几番沧海春秋。红尘往事,却入白首,平生只慕乡园,不羡官侯。短棹涤碎了年华,唯有一种相思,两处离愁。作一诗笺,无人可叹,情入杜康,悲喜人间。

于流水之中,捧一瓣落花,感念荏苒岁月写下的一纸风华。桥边红雨,为谁而下?是否也在感动着她的笑靥如花?心澜为谁而开?思念为谁而待?不知名的花朵总有陌生人来摘。流水匆匆,思绪重重,往事的回忆还在心中,当初,月影朦胧,你羞开紫竹小扇掸碎了夜晚的风,我提笔品墨写下对你不变的情。离离合合中,写下一纸情殇。月满西楼,黯淡了你的模样,流水葬花,淹没了昨日的故事,指缝间还残存着含韵的酒香……

岁月静好中,唤一叶小舟,独自在时光的长河里,缓缓漂流,漂流,漂流……

4.【断桥】

云雾氤氲了山水,烟雨点缀着江南。在晴空初上之时,你从这幅山水墨色中,款款驶来,于碧澈的莲花深处,撑一枝短篙,采几捧莲子。倦了,便憩于扁舟之上,沐浴着夏日的暖阳,在具有江南特色的紫竹小调中沉沉睡去,在莲花梦里肆意徜徉……

我是谁?我便是那断桥!承受着五百年的风霜,我向佛祖求了五百年,他才把我幻成一座桥伫立在你必经的路上,我的身体,有你走过的痕迹,也有你采莲归来时携带的满蓝阳光。衣角的一点桃红,水墨的一抹浅香,全不敌你一颦一笑的模样……

我爱你布满全身的中国风韵,那细腻的情怀扰乱了红尘;乌髻中,蜷缩着岁月的痕迹,你的指尖,缠绕着你我一世的纯真……

你不懂,你羞搭虹伞立于桥上,轻纱细缕,乱了情殇,可我眼中却尽是你的模样;你不懂,春花,夏雨,秋叶,冬霜,五百年的轮回中,我记载着你从少到老的时光,苦痛无情的填满了我的心房;你不懂,我为你伫立的五百年,却只能换来你我的日夜相离;你不懂,曾经你倚在我身上默默哭泣,我只能把它藏进心里,却不能亲手为你掸去泪滴……

下世,我不愿再做断桥,我会向佛祖求一千年,让他把我幻作一株彩莲,在静好的岁月中默默等待,待你把我捧起的那一刻,用心去感受你掌中的温暖……

5.【瘦马】

一弯残月,悬挂在天冥,小径深处,传来了阵阵笛声。是幻觉吗?难道我又梦到了我心中的江南?碧水,柔情,小憩在如歌的岁月里,重拾起记忆的碎片,我又走进了江南的梦。可能是对那水墨江南有了太多的感情吧!竟忘了塞北的模样,静静的将落日与黄沙装进早已备好的行囊,换段时光,踏进苍茫的北单……

秋叶凋落,只剩下干枯的枝干在瑟瑟的晚风中随意颤抖,满地的斑驳,带给了世间一抹凄凉,重重暮云,为苍茫的大地添了一份肃杀。秋日,最引人伤感,也最使人寂寞。夕阳西下,长雁带来一笔如血的红色染透了天涯,同时也在漫漫长空中搏击着人生。这景色,也激荡了仰望四野的将军的豪情!

将军若逝,瘦马便无了征意,只能在瑟瑟的西风中哀啸晚风之疾。曾经,漫天黄沙中,一声吼叫撕裂了万里长空,赤焰般的鬃毛随风飘扬,两只矫骏的前蹄凌空而起,四面八方都充满了杀气。金鞍银蹬,已成一场梦,而今,愤怒的双眼已被岁月磨砺的更加黯淡,生命再无嘶吼,微微的鼻息淹没了征战沙场的春秋……

西风劲,吹洒一地寒花。竹林深处,晚霞斜映枝桠。青盤下,吟蛩未憩,雅桌上,一盘棋子,半盏凉茶。夕阳西下,思绪流入谁家?想当年,金钩铁马,白了双鬓,倦了风华。战马驰骋疆场,卷起塞北黄沙,折颅饮血,为君得了天下。时光辗转,昨日金銮玉殿,今日半亩桑芽。百年后,不过青冢残碑,辉煌早成情话。莫再叹!枯墨瘦笔,倚马慢斟茶……

6.【雅竹】

提起竹,一种来自内心之处的清新之气便扑鼻而来。竹,成了文人骚客情感与诗情的寄托,众人也愿意于它的身上觅寻一种清高的品质。

用心方能品出竹韵,用情才能悟出竹心……

竹,千百年来,皆是诗人笔下不朽的意象,爱竹的人,必定清雅,亦品格端正。有诗云:“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心,免撩蜂与蝶。”郑燮这短短几句话便将竹的品质描绘的淋漓尽致。当春天的暖阳还未消散严冬的余寒时,嫩竹便已悄悄拔地而起,为萧条的冬季平添了一层绿意。“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那翠竹的生机与活力被刘禹锡短小精湛的十个字便诠释的异常形象。可见,若心中无情,怎会因竹颂情,若心不清高,怎会对竹情有独钟……

一生独爱中国风韵,而这中国风韵中,又独爱绿竹,曾几何时,也曾想过,我若生于古代,定会当鬓髯乱白之际,于深山之中,植一院绿竹,种半亩方田,与妻儿休憩于此,远离尘世,远离喧嚣,默默的在内心深处洒下一捧纯洁的净土,埋下一个时代的缩影。不去追求竹的高傲与挺立,只愿留有它的清高与纯粹!

几棵雅竹,半亩米粟,水源深处,三间草屋。携两童山间弄影,洒一捧桃花作路。欢歌笑语醉了人生,待到归去再把酒沽。箪食瓢饮,不改本心,山间柴父,我本仙人。与隐者庭前小憩,刀且放下,摆一局残棋,在清香中去追寻一份静谧。不觉月影寒漪,还不舍,叹时光老去。一声穿越沧桑的长叹,一声看遍红尘的哀息……

素堂韵意满,雅竹入霄云。心怀穿云志,清气染乾坤。

篇2:衣香风韵散文

衣香风韵散文

服饰是一种视觉艺术,不同年龄不同身材,视觉的效果给人感觉千差万别。服饰它是一种心灵色彩,是一项活动塑材的展示,是一种文化,是一种语言。

原始,衣是遮体保暖的包裹,没有什么艺术性可言。随着朝代的进步,服装从单一的裁缝发展到今天的服装产业链,从尺码的定位标准到模特儿展示。一种展露的精彩,这就是一种进步。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人要求的穿戴水平逐渐高了起来。人群中会发现眼前五彩缤纷的服饰,在商店里,在街道上,在休闲中。绚丽多彩,琳琅满目。款式与色调风情万种,目不暇接。

服装对女人来说总是情有独钟,相得益彰的多姿多彩。女人爱美天经地义,装扮是女人天性,一身向美,娇气甜美。女人,清秀迷荡的衣香,空灵而柔雅的绽放,值得你一生拥有,一生留念。

艳丽多彩的霓衣羽衣梦,展示袭来,像一丝清风飞向苍穹,姿势悠扬。美,很有说法,在我们这时代,这多元化的世界;在大街小巷,在街心公园,人们都有着共同的喜欢穿着时尚。聪明的女人,明白扬长避短;肤浅的女人,只知一行跟风。服饰无需华贵,而是称心就好!

称心的穿着会给自己带来愉快的心情,心理会感觉自信,爽朗。不同的人选择服饰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或者说一个人的着装水平,与平时的.留意细腻观察,过程很重要,关键因素是,穿衣要得体,配搭要适当。这才显得理性,有品味。

衣香品位,度身丽影。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服装,也有让不同体态的人穿的适合服装,穿衣不整遮体保暖,更重要的是穿出精神,穿出风度体现美感。服装还有一种功能,它是掩藏缺陷的遮挡物,穿得当可以弥补缺陷的部分。例如,大小,款式,颜色,图案,格子,条文等。

生活需要时尚促就。将服装变着花样来调剂自己的心情,每天踩着心中的愉快去上班,去逛街,去缓解乏味,在愉悦中创造灵感,在休闲中体验生活。时尚彰显潮流,时尚留存底蕴。

其实,成熟有品位的女人,她有独立的思想,有独立的支撑经济能力,有着一种独特方式来体会成熟美的风范,稳健与大度属于她们!服饰的每道风韵,都可以绽放出了成熟的美感…

丽质的女人,妩媚高贵,最有气质。她不是花枝招展的装扮,而是美丽沉稳那种,很有风韵的美感,打扮入时;一旦有偏离自己意志的差距,会特别的小心在意。无论穿旗袍,还是便装都会显得自信、高雅、独特、真正缔造成感官丰富的愉悦享受,充分诠释了,清雅贵气的神态。

一个女人打扮的美丽,入时,顺眼,首先得与言谈举止配合完整。人们说:站有站相,坐有做相,这样才不显得土气,才会凸出教养因素,才能显得整体美。

女人的爱美,在精神生活上,通过漂亮的服饰将自身百般情思,万般呵护!不悔的追求有品位的生活。美丽的女人就像一篇好文章;内容充实、朗朗尚读、明确自然、流畅充实。像一面旗帜,迎风飘扬,引人注目…

篇3:正月风韵优美散文

正月风韵优美散文

正月,犹如一坛醇香的美酒,韵味悠长。

初一的清晨,在城市、在乡村,除夕之夜爆竹的硝烟似乎还未散尽,但伴随着耳边声声“过年好”、“给您拜年了”、“如虎添翼,前程似锦”的新春祝福,面带喜色的人们早已迫不及待地拉开了正月火红的帷幕。

正月,无论是走在繁华闹市,或是僻静小街,还是幽幽长巷,一道道带着红色风韵的景致无时不在你的眼前呈现。看,那高耸的电杆上挂着一串串大红灯笼,那人涌如潮的商场大厅里吊着一个个火红的中国结,那空中的气球下面悬着红色春联,那青瓦新房的窗户上贴着大红窗花……红色正月,春之画卷。精明的商家刚放完开门红的鞭炮,还来不及打扫,探亲访友的行人便踏着“红地毯”走进店铺,挑选各式各样的精美礼品。购物的人们春意勃发,容光满面,买起东西来也豪爽大方,不一会儿,手上就提满了大大小小的红色礼盒。一对对时尚新潮的情侣,手持一枝枝、一簇簇鲜艳的红玫瑰,浪漫街头,用自己活力的青春渲染着正月的新春。

正月对孩子们来说,就是一段释放童真的美好时光,不仅卸下了沉甸甸的.书包,而且还少了父母的严厉管束。每个人的衣裤兜里塞得鼓鼓的,装满了大大小小的红包和各种糖果,当然男孩子们肯定是少不了装一些零散的鞭炮。他们尽情地追逐玩耍,欢快的嬉笑声伴着“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一起撒在了身后。即使孩子们不慎惹了什么祸事,大人们往往也一笑了之,并勾起了自己儿时那种韵味悠悠的正月记忆

……

正月,情韵绵绵,亲情、友情、乡情得到加深,得到升华。人们彻底地放下手中的活计,走亲访友,联络感情,互拜新年。相聚就是一种快乐!饭桌下品茶叙旧,饭桌上把酒问寒暖,图的就是那种氛围,那种永恒不变的情感。

在正月这个农历的月份,充满着民俗之韵。那热闹的灯彩,飞舞的龙灯,扭动的秧歌,让沉积了一年的豪情在正月里酣畅淋漓地挥洒出来,人们尽兴地唱着、跳着、玩着,享受这场民俗的盛宴,传承千百年不变的文化。

正月之韵,绵香醇厚,我们需要大口大口地畅饮,更要慢慢地细品:正月的城市最喜庆,正月的乡村最豪爽,正月里的日子最醉人,正月里的笑容最甜美

……

篇4: 铁叉的风韵散文

铁叉的风韵散文

在农具的家族中,有一支庞大的队伍,那就是铁叉,其数量足以和锨的家族想抗衡。它主要分为二类,一是用于脱粒、翻晒谷物秸秆和堆砌柴火成垛的草叉。二是用来挖地耘田、挖沟修坝的铁叉,之所以人们没有再给它取上狭义的名字,是因为它同样具有草叉的功能,只是用起来比较笨重罢了。

我是出生农村的孩子,对农具有着先天性的情丝,从咿呀学语、蹒跚走路,就与农具结下一世情缘,并无数次地使用过农具。

在我记忆中,草叉是在庄稼收割、运输、打谷时,尽显风流的农具之一。每逢谷物从青走到金黄时,散发芬芳的谷物唤来了人们手中那弯月般的银镰,金色的麦浪也好,金色的稻波也罢,在人们挥洒的汗水下,被夷为蜿蜒的金色溪流。是一把把草叉将溪流撩起,拾缀,低举高抛,飞舞成为牛拉大车上的金山。

老牛大口地喘着粗气,在车把式那连自己都听不懂、牛却明白的信天游的歌声里,一路奋蹄奔跑,将金色的谷物拉到了生产队的社场上,又是草叉将金山抛向平坦的打谷场上。倘若是晴天丽日的天气,还是草叉将金色均匀地撒落,摊平在打谷场上。阳光也是金色的,不仅将温度传给了植物,也用自己的金色染浓了它们,发出了“咯吧、咯吧”的脆响。

曾经的牛是农家的宝,耕田耘地是牛,拉扯运输是牛,面前的打谷脱粒还是牛的事。一旦车把式将它赶到打谷场上时,一言不发地拉起石头磙子就走,此时没有鞭子的“啪啪”声浪,它依旧按部就班地在打谷场上转着圈子,好多时候,偷懒的车把式直接将缰绳系在拉磙子的绳子上,听任它转圈。

数个轮回后,谷物的秸秆平塔塔地软瘫下来,贴紧到地面上,社员们再次拿起一把把草叉,叉起抖拂,去翻场,再次将谷物的秸秆抖拂开来,牛再次拉起磙子,一圈一圈地将秸秆踩平压塌。这样的轮回,往往需要数次,可以想象,如果没有了草叉,如此之大的工作量是很难在短时间去完成的。

当谷物的秸秆被牛拉的磙子碾压成为一个个软如金条时,牛被牵走后,数十把草叉会一起上阵。翻草的人,不断地用草叉将谷物秸秆抖拂,进最大努力地将谷物的粒子抖落下来,然后抛在一起,而等待一边的人又用草叉叉到堆砌草垛的一侧,那里又有数把草叉在等待,往往是二把草叉一起用力,将它们高高举起后,在合力高抛,扔到高高的草垛上,一旦下面的人将草扔上来时,站在草垛顶上人又会用手中的草叉承接一下,就势将那些金色抛到应该放置的地方。

随便说一下,在那个没有机诫化的半原始的时代,打场往往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往往需要二到三次,具体得视是什么谷物,也要看植物的成熟度,尽可能地减少损失。所以在那个年代草叉的作用非常之大。就是现在的机诫化的农村,草叉还是农家无法离开的农具,还需要用草叉去将收割机吐出的秸秆收集起来,然后运输回家,再用草叉将那些草堆砌为垛,使草成为一日三餐的袅袅炊烟和肥田沃土的灰烬。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柴,被排在了它们的第一位,在我的家乡,植物的秸秆是柴火的主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不能够忘记草叉给我们带来的恩泽,忘本的人不能不说是一个危险的人。

草叉的形象,在农具中虽然威力迅猛,但应该属于淑女型的,身材高挑修长,显得静雅。一根洁白而光滑的柄子有时会超过二米,往往是那种具有一定弹性的柳树做成,显得轻巧又不磨手,大约有三、四公分粗。而它的头部,全部是铁制的,有着三根尖头有一定退拔度的扁圆行的齿,大约有四十公分长,呈现一定的弧度,并相互平行地平均分布着。渐粗的叉齿在尾部交汇,二边的二根几乎九十度地与中间一根交汇在叉裤的头部,叉裤大约有十五公分长的,管状结构,便于安装那修长的柄子,在叉裤的尾部的中间会有一到二根孔,那是为了固定叉柄用的。当人们安装调试好后,一般会在那个孔里用铁钉去固定一下,防止使用中脱落,更是安全的保证。

草叉在大雪纷飞时,一般会和农人一样清闲下来,往往会被主人放置在主房的一个角落,虽然是普普通通的农具,但在客厅的一角却显得静雅,绝不多余,而是一种特有的农家氛围,带有浓浓的优雅气息。另外一个原因是,在上世纪那个半温饱的社会里,农家的门很差,不是质量不好木材,就是用芦苇和席子做成的,所以为了安全,每逢夜晚,好多人家常常使用草叉反置去抵门,有了草叉的“站岗放哨”,主人就睡得踏实睡得香。即使偶尔有小偷小摸的人,在夜间也不敢轻易去撞击人家的门,特别是那种芦苇做成为的门,使得简易的门成了防盗门。

在我的记忆中,草叉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农家新建或者修缮茅屋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个年代的农村,由于贫困,不可能盖上瓦屋楼房,是清一色的茅房。在用草缮顶时,那些草的一端往往要浸上好多淤泥,比较重,利用草叉就很容易地将它抛到四、五米高房顶上。

人们通常说的铁叉,有别于草叉,它虽然在应急的情况下可以相互替代,模样也十分相像,但农人所说的铁叉是指专门用来挖地的,是做与土有关的工作。铁叉的样子很憨厚,却似乎是草叉的矮胖版,但又在柄子的梢头按装上一个大约十公分长的横向的`把手,便于用力和把握方向。铁叉的高度一般只有一米五左右,不仅柄子比较短粗,它的叉齿也又粗又短。铁叉的柄子一般要使用蜡树、桑树或者刺槐树等硬性的木材做成,不然无法承担那繁重的工作,极易折断。

改革开放前,翻耕土地主要靠牛犁去完成,但,那些河岸和树下以及那些小块的土地,还有牛耕后的边缘或者地角,无法使用牛耕,铁叉成了首选的挖地工具。另外那些种玉米或者高粱的土地,在翻挖时要同时将它们的根须捡拾掉,铁叉成了最佳的选择,一叉挖起,就势一敲,根须就与泥土分离,在用铁叉一条,就被扔到了一起。

铁叉还是一种重要的、最佳的起挖工具,主要用于收获薯类作物,比如山芋、芋头、马铃薯等等。因为使用铁叉去起挖,不容易损坏它们的块茎,保持它们的完好性。

在土地归生产队统一使用和管理的时代,种植庄稼的面积往往很大,往往是一大片种植同一种庄稼,特别是小麦,往往是几百亩一块的小麦田,为了让小麦生长后有足够的通风,透气,排水,防病,达到增加产量的目的,需要在麦田里挖上好多条纵横交错的“丰产”沟。当丰产沟的标线拉好后,为了省劲,人们往往先使用铁叉去挖足够的深度,并利用铁叉的重量,随手就那泥块敲击碎,然后再用锨将沟里的碎土撒在麦田里。否则,不仅费力,又会费时。

这种从古远走来的铁叉,曾经在农业生产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可是,当岁月走到了1972年,铁叉在我的家乡遇到了它无法完成的任务,让它感到了尴尬。

那一年,家乡响应国家的号召,实行了旱改水作,种植上了高产的水稻。水稻是高产了,人们也走上了自给自足吃大米的路,使得天天吃上香喷喷的大米饭的梦,梦想成真了。可是,当吃饱喝足后的人们,高高兴兴地扛着铁叉去挖地时,傻眼了。

那近乎淤泥的土壤,还遗留着纵横交错的稻根,铁叉是毫不费力地插到了地面下,可当端起土时麻烦了,不是挖不动,就是划出了三道深深的口子,让富有多年农业生产经验的老队长也感到尴尬,急得他像推磨的驴子一样,在稻地里不停的转着圈子。

用牛好手在众人的帮助下,扛来了犁,牵来了牛,可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那牛在稻地里还没有用力去拉犁,蹄子就陷了进去,鞭子刚刚响了二次,牛就陷到膝盖。在众人的帮助下,才将牛蹄子拔了出来……

就在人们十分为难时,一个聪明的铁匠,迅速拿过一把铁叉,将叉头插进他那炉火正旺的炉子中烧红,然后抡起了大锤,将圆齿敲打成为扁齿,并将叉齿的头部锻打成为三角形,使得叉齿之间只有二公分的间隙,这样,既具有锹口的锋利,有具有原本叉的特性,在稻田里使用起来,得心应手,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挖出泥块,干燥后又容易破碎,便于种植三麦。从此,在铁叉的家族中有添加了一个成员――扁齿叉,在我家乡还给它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花叉,叫唤时又加上了一个宠爱的字,甜美地叫它“小花叉”。

后来,铁匠为了便于人们的使用,将叉的宽度缩小五公分左右,并延长了一些长度,使得挖地的人如虎添翼。由于它相对轻便,花叉又称为后来挖“丰产沟”的主要用具。不仅如此,由于它使用起来方便,同时具有铁叉和锹的特性,在后来的扒河、筑坝、修路等工程中屡建功勋,功不可没。

铁叉,源于何年何月,我没有考证过,但我肯定地说,它是我们的先民的智慧的结晶,或许在那个洪荒的石器时代就有叉的身影,先民弃围猎种谷物不可能不用到叉,到了铁器时代,人们为了固其身骨,增加它的硬度和速度,才将叉改制成为了铁叉。总之,铁叉穿越岁月粉尘而来的农具,身上携带着上古的风韵以及千年的风骚。

在我的心目中,是诸如铁叉等农具托起人类的文明,也是它们给了我们的一日三餐,更是它们踏平了历史发展的道路,给了人类进步的动力。

篇5:诗词风韵独钟情散文

诗词风韵独钟情散文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中华文明中蔚为大观。

一首古诗就是一幅画,一首古诗就是一段历史。从唐诗到宋词,经历漫长的演变和发展,博大和精妙,它让每一个中国人为之感动与自豪。

唐诗宋词是生动形象的,耐人寻味的。它是历史和情感最直接也最完美的表现形式。它有着它独特的风韵,而我对其也是情有独钟,它已经成为我生命里的一部分,那种情感根植于心……

揭开历史的面纱,聆听人生的真谛。是谁“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诗仙”李白向我们走来。他生性豪爽,以游侠式的生活游走于祖国各名山大川,用自己的经历作为载体,写出了豪迈不羁的诗篇,抒发了自己的豪迈情怀。

李白用诗歌实现了自己的生命价值。诗词就像一股神秘的力量,源源不断的背后有着它特别的文化气质和魅力,它总给我们一种奋上的'励志力量,使我们的情感升华,爱的理由也更深厚丰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的旷达、豁朗与豪放,深深打动着每一个喜爱宋词的人。他对待生活的态度和他的智慧充分体现在他所热爱的词中。坎坷的命运,多舛的仕途,未能把这钢铁般的词人征服。他寄情于山,融情于水,把自己的乐趣寄予大自然。苏轼在这片天地里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东西,构建了诗词的王国。在这个王国里,他展示着自己的旷达,表达着自己的快乐。

有着这样的宽广情怀和超然气质,必有着他的一番境界。诗词就像是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潜移默化着我们的兴趣与追求,在精神和物质之间。寻找真正的生命原点。

历史著名诗人杜甫、白居易、王伟、李商隐、杜牧等以及词人辛弃疾、李清照、柳永等,他们都留下了流芳百世的佳作,他们的情感流露于笔下。有如此才学和真知灼见,皆因他们不执着于技精,还追求着大道,有心灵的信仰。而这些诗词,就如同一门考研人类智慧的哲学,让我们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之博大精深,寻到自己生命潜质的对应点和心灵的微光。

诗词人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融注于诗词当中,才让我们在今天看到“湖光秋月两厢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感到“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叹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正是这些所感所悟,见证了中国人的深厚情感和博大胸襟。

诗词,用无限的活力和奇特的魅力吸引了我们,它以不同的风韵展示了它的灵性。让我们用心去朗诵,认真去感受它那跳动的音符,那迷人的色彩。

诗词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也是世界艺术殿堂中的一朵奇葩。走进历史,会发现诗词是具有灵魂的,它的精妙和经典成为永远印在我们心灵上的文化胎记。

诗词是中华民族的记忆和自豪,我们应真正赋予它情感,让它深深地扎根在我们历史和民族的土壤里……灌溉它我们唯一应做的就是——

传承中国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篇6:优秀散文:秋的风韵

优秀散文:秋的风韵

车子行进在高速公路上,路两边的白杨叶零零星星地挂在枝干上,黄绿、浅黄地在西风中抖动,几个巢窼孤零零架在高高的枝干间,不时有几只腹部有一撮白毛的鸟儿斜飞入林,眼前有“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诗句滚动

梓山湖的水白了许多,也静了许多。夏的热烈在一场场秋雨中消减,湖边的青山静穆着。一辆辆飞速的汽车撞击着静静的空气唱着风的歌打破了梓山湖的寂静。天空灿烂的笑容被灰色的'云渐渐遮掩,浅灰、深灰、墨似的云笼盖四野,灰色的空气充斥在视野的角角落落。几颗雨滴洒落在车窗上,晶莹、圆润如信使带来了云层的信息。雨密集了起来,丝丝缕缕的给山、树、田野、村庄、池塘、牛披上了一件轻盈的纱衣。成熟水稻的一抹黄点亮了灰色的空气,那也是秋的笑容。

矮生的紫薇叶嫣红、紫红、黄绿,远远望去如一树繁花杜英叶红绿相间,红透了,也就落了。树下傍依着一地的红叶,没有梧桐落叶的荒芜,也没有秋雨落疏桐的深深叹息;没有落红的流水去,也没有黛玉葬花的惆怅。它是秋的成熟信使:橙黄橘绿了、莲子蓬蓬了、枣子红了甜了、稻子金黄了、甘蔗甜了、石榴高高地挂在树上了

盛则杀。秋是万物繁育的鼎盛时期,当累累果实悬挂枝头的时候,叶儿黄了,果儿红了。秋风紧,叶儿在风中狂舞,它们被风拽着、扯着离开温暖的母体,再也不能吸吮母体甘甜的树汁。它们叶脉的汁水在风中、阳光中散尽,干涸得只要一点星火就烈烈燃烧,一点点灰堆就是它们回归自然的最后旅程。果子在秋风中甜透,如果不及时采摘,它们也会踩着牛顿定律的脚步砸向地面,静静地躺着,等着被动物们啃啮,或自我发酵腐烂而已。失意的人儿身处其境,怎不感叹:秋风萧瑟天气寒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树树秋声,山山寒色;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秋是成熟的季节,自有她成熟的风韵。她风中带着甜香,好似一位成熟的少妇从玫瑰浴池中赤足轻盈而出;她色彩艳丽,不是因为她的花,而是她的叶,她的果实,她艳丽得如蝴蝶谷中的蝴蝶,纷繁而绚丽;她性情温和宁静,没有夏的烈日、雷电、暴雨,没有冬的冷冽、呼啸、冰封,没有春的咋暖还寒,她秋日似金、秋风如水、秋月皓皓、她花好月圆!?

篇7:秋风韵

使人们思想着拾起身边的落叶

使人们珍爱着彼此生活的色彩

秋天的风早早的吹、高高的吹

篇8:甘州风韵

甘州风韵

诗词甘州 黑河如带向西来. 河上边城自汉开. 甘州的历史文化是用一首首诗词串联起来的.甘州从来不缺少赞美它的涛词和美文.这里雄浑的'大漠戈壁、多情的三千弱水、晶莹的雪山冰川、瑟瑟的苇获秋风,都是诗人笔下绝妙的素材.

作 者:门晓峰  作者单位: 刊 名:丝绸之路 英文刊名:SILK ROAD 年,卷(期): “”(1) 分类号: 关键词: 

篇9:秦淮风韵

秦淮河上,佳话缠绵。才子佳人的故事浪漫而有时又铁骨铮铮。

秦淮的水不知道是哪个多情的人把它弹开了,荡起一圈一圈的涟漪。

于是,陈圆圆与吴三桂、董小婉与冒辟疆、柳如是与钱谦益、马湘兰与王稚登、李香君与侯方域,几段生死恋情绘成一副不朽的繁华。愁情几许,任秦淮的水再长,又怎么载动?或许只有秦淮的水能容纳八个自由的灵魂。

当那些爱情已成往事,留给百年后的我们只有无限的凄美。

李香君与侯方域的忠贞之恋而不能最终双宿双栖,寇白门一生写尽了爱情悲剧。难道青楼女子真的红颜薄命?

朋友曾问我,八个女子中你最想成为哪一个?我一时无语,想做谁呢?她们都有自己独特的灵魂,我又能做谁呢?

董小婉大不幸,对如意郎君苦苦追求,不顾一切,却始终没得到冒辟疆的真心;董小婉大幸,能够自始至终陪伴在心爱的人的身边,共同经历患难风雨,虽死何憾?

顾横波与龚定山,虽然是同源之水,却不得同时之果,较香君,多的是几分幸运。她虽南曲夺魁却不望相夫教子,她虽终无所愿却无愧于生,是何由造就了他们的爱情?是她的情难自拔、一见倾心?还是他的逢场作戏所造成后来情根深种?后续这是前世的缘定今生,若不是她的坚持到底,又怎么会有后来的双宿双栖?

望着他们的长想厮守,望着他们的品茗清谈,无语赏花、望月有情,今日的我们顿生羡慕之情。

回望当年的灾狱之事,如不是她的不离不弃,他又怎么会坚强的走下来?或许,如不是她,我们只有声声长叹……

也正是患难之时的相伴相随,在成就他的同时也成就了她的荣誉。正是他们的厮守才给这秦淮河畔吹来了榛榛的春意。

秦淮烟波,一曲韵事,一段风情,一首唱词,一枝杨柳,八个香艳的女子。没有她们,南京的历史就不会完整,秦淮的故事就不会如此凄美。

风声,雨声,马蹄声,低泣声,在岁月的蹉跎中,归于尘土般的宁静。曾经是战国败地,曾经是烟花之楼,而今,早已灰飞湮灭,这里经过无数次炮火的洗礼之后,依旧如此安详,安详得无法回想它的沧桑。只是那美丽的、敢爱敢恨的真性情八个的女子总被人提起。她们在国破家离时表现的那种大无畏精神,像一幅隽永的版画,每一笔都沾满了生命的血,让后人总忍不住回望,感叹唏嘘。

篇10:风韵是什么意思

风韵的意思

[释义]

(名)优美的姿态(多用于女子)。

[构成]

偏正式:风(韵

近义词

风姿、风度、风味、韵味、风范、风采、风仪、气宇、仪表

英文翻译

1.graceful bearing; charm

风韵详细解释

◎ 风韵 fēngyùn

(1) [charm] 风度;韵致

风韵秀彻。——《晋书·桓石秀传》

(2) ——多指女子

天然一段风韵,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红楼梦》

(1).风度,韵致。《晋书·桓石秀传》:“ 石秀 ,幼有令名,风韵秀彻。” 唐 丘丹 《经湛长史草堂》诗:“烟霞虽异世,风韵如在瞩。” 李广田 《画廊集·记问渠君》:“山光水色,都无改于昔日的潇洒风韵。”

(2).形容仪态优美。后多用以指妇女的美好姿态。 宋 罗烨 《醉翁谈录·张时与福娘再会》:“ 张时 年少风韵,又善谈笑。” 元 张可久 《锦橙梅》曲:“颤巍巍的插著翠花,宽绰绰的穿著轻纱,兀的不风韵煞人也嗏。” 明 许自昌 《水浒记·邂逅》:“那女子生得十分标緻,你看他遮遮掩掩,那风韵一发动人哩。” 清 李渔 《风筝误·贺岁》:“但凡妇人家,天姿与风韵,两件都少不得。有天姿没风韵,却像箇泥塑美人。” 胡也频 《光明在我们的前面》十三:“ 珊君 仍然像一朵使人爱好的玫瑰花,在她身上显露着 江 浙 女人的风韵。”

(3).指诗文书画的风格、情趣。《北史·杨素传》:“ 素 尝以五言诗七百字赠 番州 刺史 薛道衡 ,词气颖拔,风韵秀上,为一时盛作。”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草河录下》:“﹝ 沉业富 ﹞工行书,风韵天然。” 郭沫若 《蒲剑集·屈原考》:“它里面写的多是超现实的东西,充满着超现实的风韵。”

(4).谓食品的风味。 宋 陶穀 《清异录·十远羹》:“忌入别物,恐伦类杂则风韵去矣。” 金 许道真 《眼儿媚》词:“浊醪篘得玉为浆,风韵带橙香。” 元 陈德和 《落梅风·陶穀烹茶》曲:“试烹来是觉风韵美,比羊羔较争些滋味。”

(5).指风声。 唐 刘禹锡 《酬窦员外旬休早凉见示》诗:“风韵渐高梧叶动,露光初重槿花稀。” 唐 柳宗元 《酬韶州裴曹长使君寄道州吕八大使因以见示二十韵》:“月光摇浅瀨,风韵碎枯菅。”

风韵造句

1. 她虽然徐娘半老,但是风韵尤存。

2. 虽然此女子已过不惑之年,但仍风韵犹存。

3. 桂林的水很美丽,但山更有一番风韵,那些奇形怪状的石林,组成了一道别致的风景线。

4. 二十年前我见过她,想不到她四十多岁了,仍风韵犹存。

5. 她早年的风韵早已荡然无存。

6. 她那明艳的秀色固然已经一去不返,可是那描写不尽的端庄,说不尽的风韵,仍旧不减当年。

7. 春色满园灯组生机勃勃,竞相绽放,迎接我们的到来,由“牡丹仙子,福荣灯盏,诗画古韵”三组极具盛唐风韵的群落组成展现出五光十色的满园春色,趣味性极强。

篇11: 心底风散文

心底风散文

沉沉闪烁与迷蒙落花轻雾中,雾与香,难辩难叹。花中的蝶影扑向那盛放的花火,在绚烂之中化为灰烬陨落。流离地环绕,奏响月下的诗篇。悠长地翻飞在那含情的笔墨之间,化身成山水和梅香,凝结了某一个瞬间。

最后的眼眸中凋零的,究竟是开怀的晴空流淌,还是迷失的愁绪涌动。渐渐溺入了梦中雪痕之中徘徊。一切的一切,在心间汇为大海,荡涤着星辰的`泪滴。天是雪原的尽头,柔软的光线里,耗尽了青丝白发的叠加。

不停地,一次次的蜕变。却还是进化不成蝶的翼来。所以,仅能放弃蜕变,或是继续坚持着直到死去。当传说已经消散,在指间的纹路后,留下的冰冷的温暖。涣散的视野中是破碎的涟漪,藏着迷幻的歌声。

是谁人,漫步于海与沙滩之间,伸出双手,将月的倒映捧在掌心中。然后从指间漏走,回归到冲刷的浪花之中飞翔。摇曳的风声是遥远的露水,点滴生长在枝叶之巅,缓缓地起飞直到划过夜空。

江湖红尘,杯盏之中,留下谁的真心。最后在那月光中为彼此相思,那鸿雁的轨迹,能否传达这份离愁呢。哪怕苦等千里难越,只能两片天空盛开那曾经的往昔。不灭的回忆,都已经开始腐朽老去了。

篇12:水乡风韵话岩良散文

水乡风韵话岩良散文

水乡岩良,是天然的风景胜地。位于县城西二十五公里,河峪乡南面,云竹湖北岸。这里吸引人的不仅仅是云竹湖的水,还有醉人迷人的梨花,岩良因水而美丽,因花而更具有魅力。

那天,春光明媚,风和日丽,我们一行40余人,驱车直奔水乡,一路上望着车窗外大路两旁的青山、绿树,如同行进在一幅长长的画卷中,一转眼功夫就到了目的地。

车子停在了岩良村福祥寺,一下车,香气扑面而来,一幅山水风韵、田园风光让人大开眼界,这里既有江南水乡的秀色,又有北方田园风光的风韵。

福祥寺在村的东面200米处,紧靠云竹湖,风景优美,四月的岩良,山青水秀,春意融融,放眼望去,一望无际的梨花,银装素裹,如白云,如白雪,铺天盖地,一眼望不到边,云竹湖水环绕着岩良,守护着岩良,湖面上碧波清清船儿飘荡,还不时会看到一群群鸭子在湖中嬉戏,摇摇摆摆,好不自在,再看看湖岸上,垂钓爱好者静静地坐在岸边,盼望着自己的收获,享受着悠闲地乐趣,青山、绿水、绿树、小船、梨花,把岩良村打扮的如同一幅美丽图画。

岩良为千年古村之一,是天然的风景胜地,现有206户,760余人,耕地面积867亩,梨园300亩,核桃200亩,村里还办有集旅游、住宿、娱乐为一体农家乐。

我们在一位知情人的引领下,走进了福祥寺,该寺是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寺庙前一棵松树挺拨向上,向一个哨兵在守护着这一方土地,该寺庙建于后晋开运三年(946),面积844.6平方米,大殿5间,通道深10.7米,是榆社县最古老的建筑之一,整个梁架、斗拱等,十分笨重粗大,壁画人物,工艺精细栩栩如生……村中一姓刘的老人还向我们讲述了岩良村村名的美丽传说,和村名的来历,传说,寺庙盖起来后,缺少一根大梁,在这时下了一场大暴雨,洪水冲下一根杨桃大梁,村民们打捞上来后,由于大梁粗壮,木匠无法上梁,晚上木匠做了一个梦,梦见一白胡子老人,木匠请求白胡子老人上梁一事,老人说:“土已经埋到我脖子上了,我能想出办法来”,木匠醒来后恍然大悟,最后把土堆起来,才把木梁安上去,此村便为淹良,因“淹”与“岩”同音,后来人们将村名演变成为岩良,既是史说明,又是文字演变名,他还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岩良村出人、出粮、出干部的光荣的革命历史……

从寺院出来,我们漫步于梨园,如同走进了洁白的花海世界,一丛丛一片片的梨花,令人目不暇接,梨树下蜂飞蝶舞,让人陶醉,大饱眼福,这时一阵阵欢笑声引起我的注意,原来是几个孩子在梨园玩捉迷藏的游戏,望着盛开娇美的梨花,我们不时会联想到,金色的秋天,将硕果累累,金黄的果实会走向市场,进入千家万户,梨花不仅点亮了水乡岩良,也点亮了村民致富的'梦想与希望。

时近中午,我们聚集到岩良学校,开办农家乐的村民们,肩挑手提把他们精心做的农家饭端来,摆满了长长的一桌子,我们享受着农家饭,饭后,诗友们围坐在一起举办梨花诗会,诗友们献上了赞美岩良,赞美梨花,朗朗上口的一首首好诗。

最后,我们的活动便是游湖了,我身穿护身服与同伴们一起登上船头,坐在船上,一望无际的湖水,在阳光的照射下,金光闪闪,一群群的鸭子在湖面上,低吟轻歌,船工给我们介绍的这里的一切,望着海金山、海银山这两座山,丙煜又讲起了“二郎担山赶太阳”的故事,传说在很久以前,二郎用麻桔杆担着两座大山,麻桔杆颤悠悠的姿势非常优美,路过云竹湖,一群妇女在湖边洗衣服,一个妇女看到此情景,惊讶地说:“呀,快看呀,多能呀”,一语道破,两座山落地,就成了今天的海金山、海银山了。

船在水上漂,人在画中游,听着美丽动听神话传说,我沉静在一片快乐的遐想中……

今天的岩良村住房排排,街道硬化,环境优美,村民们办起了农家乐,接待着来这里钓鱼,观光旅游的游客,人民生活安康,前景美好。这次走进了岩良村,观看了福祥寺,游过了梨花园,品尝了农家饭,畅游了云竹湖,是一种美好的精神享受,我感到岩良村是美的,美在山水,美在梨花,美在传说。附一首小诗,表达作者对岩良水乡的热爱和赞美:

碧波青青护岩良,小船悠悠入画廊;

花白柳绿风光好,文朋吟友赞梨乡。

千树万树梨花开,银装素裹俏容颜,

待到金秋结硕果,不尽财源滚滚来。

万朵梨花满目白,疑似瑞雪降人间。

蜂飞蝶舞春意闹,飘香千里引客来。

朝花夕拾读后感作文1000字

朝花夕拾心得怎么写字

旗袍裹身的女人[散文欣赏]

穿旗袍的女人散文

朝花夕拾读后感1000

秋之韵味小学生作文

优秀散文:秋的影子

朝花夕拾读后感1000字

鲁迅朝花夕拾读后感1000字

《朝花夕拾》读书心得精选

心底风韵散文
《心底风韵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心底风韵散文(共12篇)】相关文章:

朝花夕拾读后感8002022-11-07

读《温州的踪迹》有感2023-11-19

精选作文朝花夕拾读后感2023-04-21

爱极了这姗姗来迟的雪散文2022-05-06

红尘有歌的散文2023-01-18

朝花夕拾读后感3002022-10-06

朝花夕拾读后感4002022-07-30

光阴悠然,清风冉冉散文2023-08-04

《朝花夕拾》读后感2023-09-03

用数学品味人生中学作文2022-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