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区活动反思(共20篇)由网友“picapika”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大班科学区活动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 大班科学区活动反思
大班科学区活动反思
周四上午我组织了大班区域(科学区和语言区)教学(此活动获得了“综合一等奖”和“最佳教师领导奖”、“最佳材料制作奖”两项单项奖),在全部活动中,孩子们心情愉快,活而不乱,无论是科学区还是语言区的孩子都那么的投入、那么的专注,他们积极地操作(摸索)、交换(讨论)、合作、发明。在活动的过程中,我静心肠察看孩子与材料互动的具体情况,在科学区重点察看幼儿的情绪体验、摸索的专注性以及与错误交换、合作的情况,在语言区重点察看幼儿是否专注地看图进行较完全地讲述、是否有意识地倾听,活动停滞时我让孩子自己说“自己的新发现”,并重点围绕幼儿专注性、发明性、合作交换等方面让幼儿进行自评或互评,全部谈话过程向大家展示了一个协调活泼的场景。通过这次的区域教学实践,我对区域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现与大家一起分享、交换:
一、合理地投放材料是保证区域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
1、投放的区域材料具有阶段性。
如语言区既有前一阶段开展的“动物DD我们的朋友”主题内容,又有正在开展的“小问号”主题内容。又如科学区既有孩子已接触过的电、磁铁、量一量等内容,又注入了沉浮、称一称等新内容。
2、投放的区域材料具有多样性。
如科学区有关测量的工具就有硬纸板剪的手形和脚形、直尺、皮尺和盘称等。又如语言区为了让孩子达到在阅读中察看和辨别标记、图示、符号及文字,理解其所代表的含义这一目的,我提供了可以活动的生字卡、图字匹配的图片、谜语卡片和凸显部分汉字的图书等等。
你在从事教育及教学研究吗?你是一位老师吗?你在教授新课程吗?请到我们的网站来!
3、投放的区域材料具有层次性。
幼儿的发展是存在差异的,我充分考虑到所有幼儿,提供层次性的材料,使每个幼儿在现有程度上都有所提高。例如:在科学区中,我分别投放了:1、电(高程度:哪种材料能导电?中程度:小灯珠亮不亮?低程度:小小发电厂。)、2、磁铁(高程度:什么东西能被磁铁吸起来?低程度:磁铁真好玩。)、3、测量、(高程度:称一称,中程度:量一量,比一比,低程度:量一量。)4、沉与浮(高程度:怎样让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浮起来的东西沉下去?低程度:什么东西能浮在水面上?),这些层次性材料的提供,满足了不同幼儿的发展需要,可使幼儿在现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4、投放的区域材料具有暗示性。
首先,体现操作的暗示性。在科学区提供图示暗示幼儿应如何操作,在语言区挂有“小声点”和“请安静”的图文,暗示幼儿要小声讲述,安静认真阅读。其次,体现答案的暗示性。在科学区的记录表背面均附有精确的答案。最后,体现材料取放的暗示性。无论是科学区还是语言区,材料的标识统一使用幼儿喜欢的动物和数字组成的二维图卡,将材料科学有序地进行摆放(新投放的材料均使用黄色,即将更换的材料均使用红色)。
你在从事教育及教学研究吗?你是一位老师吗?你在教授新课程吗?请到我们的网站来!
5、投放的区域材料具有挑战性。
在科学区提供给幼儿“小小的发电厂”和“小灯珠亮不亮”的活动材料。孩子们对这些材料的玩法已经非常熟练了,他们能够熟练地操作。这些材料很难使幼儿在现有基础上有大的`提高。为此,我提供“哪种材料能导电”增加试验的难度,提高孩子活动的兴趣。由此可见,材料缺少挑战性,幼儿是不太感兴趣的,很难使幼儿在现有程度上有大的提高。
二、有效的察看领导是幼儿能否在活动中得到发展的症结。
1、先察看、再领导。
察看是了解孩子的重要道路,它可以辅助教师精确地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了解其发展的特色与需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剖析,从客观实际动身,提高教育领导的效果,可避免教师因不了解活动情况而发生的不适合的干扰幼儿活动的领导行动。因此,在活动中我带着区域目的去静心察看,在察看中我耐烦期待幼儿的互动,甚至期待他们的过错,并做出精确的领导:
科学区:
(1)引导幼儿积极动手进行沉与浮、吸水的纸的摸索与操作,并记录成果。
(2)激励幼儿与错误合作,勇敢表达自己的探究过程和发现。
语言区:
(1)引导幼儿安静阅读、倾听。
(2)引导幼儿勇敢地与错误讲述自制图书的故事内容。
2、把握机会,适时介入领导。
在此次活动中,我一共介入了三次,一是当松泓操作完即将更换的材料后无所适从时,二是子煊选择低程度图卡进行活动后停顿之时,三是当佳删和至环用自己奇特的记录方式进行试验记录时,我给予及时的发现与激励。
3、领导最基本的方法以激励、确定为主。
有时为了调动幼儿积极性,不管成功是否都要给予积极的激励,幼儿之间存在着差异,只要幼儿是自动参与,积极思考的,那不管成果如何,都要给予表扬与激励。否则能力弱的孩子总是失败,会使其发生畏惧情绪和自卑感,最后导致对全部游戏失去兴趣。对于这种孩子,教师一方面对他进行个别领导,辅助他控制一定的技巧,有提高就进行表扬,使他对自己的表现有信念,另外可请能力强的孩子与他共同游戏,让他也体验游戏的成功。
三、积极的评价是发展幼儿自信的重要手腕。
总结评价的目的在于引导幼儿自发自愿地进行交换、讨论,积极表达情绪、共享快乐、共解难题晋升经验。提供充分表现、交换、学习的机遇,同时激发再次活动的欲望。在此活动中我重要采用集体与个别相结合的情势,摒弃了横向比较,积极采用纵向评价,重点围绕专注性、发明性、合作交换等方面让幼儿进行自评或互评,让评价自然地伴随着全部活动过程。
篇2: 大班科学区活动反思与体会
大班科学区活动反思与体会
周四上午我组织了大班区域(科学区和语言区)教学(此活动获得了“综合一等奖”和“最佳教师领导奖”、“最佳材料制作奖”两项单项奖),在全部活动中,孩子们心情愉快,活而不乱,无论是科学区还是语言区的孩子都那么的投入、那么的专注,他们积极地操作(摸索)、交换(讨论)、合作、发明。在活动的过程中,我静心肠察看孩子与材料互动的具体情况,在科学区重点察看幼儿的情绪体验、摸索的专注性以及与错误交换、合作的情况,在语言区重点察看幼儿是否专注地看图进行较完全地讲述、是否有意识地倾听,活动停滞时我让孩子自己说“自己的新发现”,并重点围绕幼儿专注性、发明性、合作交换等方面让幼儿进行自评或互评,全部谈话过程向大家展示了一个协调活泼的场景。通过这次的区域教学实践,我对区域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现与大家一起分享、交换:
一、合理地投放材料是保证区域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
1、投放的区域材料具有阶段性。
如语言区既有前一阶段开展的“动物DD我们的朋友”主题内容,又有正在开展的“小问号”主题内容。又如科学区既有孩子已接触过的电、磁铁、量一量等内容,又注入了沉浮、称一称等新内容。
2、投放的区域材料具有多样性。
如科学区有关测量的工具就有硬纸板剪的手形和脚形、直尺、皮尺和盘称等。又如语言区为了让孩子达到在阅读中察看和辨别标记、图示、符号及文字,理解其所代表的含义这一目的,我提供了可以活动的生字卡、图字匹配的图片、谜语卡片和凸显部分汉字的图书等等。
你在从事教育及教学研究吗?你是一位老师吗?你在教授新课程吗?请到我们的网站来!
3、投放的区域材料具有层次性。
幼儿的发展是存在差异的,我充分考虑到所有幼儿,提供层次性的材料,使每个幼儿在现有程度上都有所提高。例如:在科学区中,我分别投放了:
1、电(高程度:哪种材料能导电?中程度:小灯珠亮不亮?低程度:小小发电厂。)、
2、磁铁(高程度:什么东西能被磁铁吸起来?低程度:磁铁真好玩。)、
3、测量、(高程度:称一称,中程度:量一量,比一比,低程度:量一量。)
4、沉与浮(高程度:怎样让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浮起来的东西沉下去?低程度:什么东西能浮在水面上?),这些层次性材料的提供,满足了不同幼儿的发展需要,可使幼儿在现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4、投放的区域材料具有暗示性。
首先,体现操作的暗示性。在科学区提供图示暗示幼儿应如何操作,在语言区挂有“小声点”和“请安静”的图文,暗示幼儿要小声讲述,安静认真阅读。其次,体现答案的暗示性。在科学区的记录表背面均附有精确的答案。最后,体现材料取放的暗示性。无论是科学区还是语言区,材料的标识统一使用幼儿喜欢的动物和数字组成的二维图卡,将材料科学有序地进行摆放(新投放的材料均使用黄色,即将更换的材料均使用红色)。
你在从事教育及教学研究吗?你是一位老师吗?你在教授新课程吗?请到我们的网站来!
5、投放的区域材料具有挑战性。
在科学区提供给幼儿“小小的发电厂”和“小灯珠亮不亮”的活动材料。孩子们对这些材料的玩法已经非常熟练了,他们能够熟练地操作。这些材料很难使幼儿在现有基础上有大的提高。为此,我提供“哪种材料能导电”增加试验的难度,提高孩子活动的兴趣。由此可见,材料缺少挑战性,幼儿是不太感兴趣的.,很难使幼儿在现有程度上有大的提高。
二、有效的察看领导是幼儿能否在活动中得到发展的症结。
1、先察看、再领导。
察看是了解孩子的重要道路,它可以辅助教师精确地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了解其发展的特色与需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剖析,从客观实际动身,提高教育领导的效果,可避免教师因不了解活动情况而发生的不适合的干扰幼儿活动的领导行动。因此,在活动中我带着区域目的去静心察看,在察看中我耐烦期待幼儿的互动,甚至期待他们的过错,并做出精确的领导:
科学区:
(1)引导幼儿积极动手进行沉与浮、吸水的纸的摸索与操作,并记录成果。
(2)激励幼儿与错误合作,勇敢表达自己的探究过程和发现。
语言区:
(1)引导幼儿安静阅读、倾听。
(2)引导幼儿勇敢地与错误讲述自制图书的故事内容。
2、把握机会,适时介入领导。
在此次活动中,我一共介入了三次,一是当松泓操作完即将更换的材料后无所适从时,二是子煊选择低程度图卡进行活动后停顿之时,三是当佳删和至环用自己奇特的记录方式进行试验记录时,我给予及时的发现与激励。
3、领导最基本的方法以激励、确定为主。
有时为了调动幼儿积极性,不管成功是否都要给予积极的激励,幼儿之间存在着差异,只要幼儿是自动参与,积极思考的,那不管成果如何,都要给予表扬与激励。否则能力弱的孩子总是失败,会使其发生畏惧情绪和自卑感,最后导致对全部游戏失去兴趣。对于这种孩子,教师一方面对他进行个别领导,辅助他控制一定的技巧,有提高就进行表扬,使他对自己的表现有信念,另外可请能力强的孩子与他共同游戏,让他也体验游戏的成功。
三、积极的评价是发展幼儿自信的重要手腕。
总结评价的目的在于引导幼儿自发自愿地进行交换、讨论,积极表达情绪、共享快乐、共解难题晋升经验。提供充分表现、交换、学习的机遇,同时激发再次活动的欲望。在此活动中我重要采用集体与个别相结合的情势,摒弃了横向比较,积极采用纵向评价,重点围绕专注性、发明性、合作交换等方面让幼儿进行自评或互评,让评价自然地伴随着全部活动过程。总之,在区域活动中,积极评价与支持孩子的提高,平静地剖析孩子的不足与问题,引导孩子克服自己的缺陷是建立起坚强的自信念的重要而有效的手腕。
篇3:大班科学区教案
活动目标:
1.了解鸟的生活环境,能运用各种废旧材料制作鸟窝。
2.懂得关爱小鸟,能用实际行动表达对小鸟的爱护。
活动准备:
1.人手一把剪刀、透明胶、双面胶、橡皮泥。
2.各种废旧物品:树叶、报纸、皮球、卡纸、彩条、彩纸、棉花、盒子、酒盒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随音乐《我是只小小鸟》做小鸟飞的动作入场。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小鸟吗?小鸟生活在哪里?
1.观看视频:小鸟在树林里欢快的歌唱,引导幼儿了解鸟的生活环境,引发幼儿对小鸟的爱。
2.每只小鸟都有鸟窝,都应该有一个温暖的家,可是,并不是所有的小鸟都是这样的,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播放视频《我是一只小小鸟》,引发幼儿对小鸟的关爱之情。
提问:1.短片中的小鸟怎么了?是什么原因是小鸟无家可归?他的心情怎样?(悲伤、难过)那你们的心情呢?(很同情他、很气愤、它很可怜等)
二、组织幼儿讨论怎么爱护鸟,鼓励幼儿大胆说出爱鸟、护鸟的办法,激发幼儿邀请小鸟到幼儿园安家的愿望
1.我们一起来帮助他好不好?(好。)那我们应该怎样帮助他呢?(给它做窝、不让猎人伤害它、不乱砍伐树木等。)
小结:你们的主意都很不错,小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爱护它,不能伤害它,那让我们一起做一些鸟窝挂在树上,让小鸟到我们幼儿园来安家好吗?
三、幼儿运用各种废旧材料制作鸟窝,用实际行动表达对小鸟的爱
1.在做鸟窝之前,老师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们知道鸟窝是用什么做成的吗?它都有什么形状?观看课件:(有草、树枝、泥做的鸟窝,还有半圆形、圆形、椭圆形、还有人工建筑的鸟窝图片)
2.现在请小朋友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发挥你的想象帮助小鸟制作一个温暖舒适的小窝好吗?(肯定幼儿大胆、自由的设计,并鼓励幼儿多动脑筋设计出更加新颖的鸟窝)
四、作品展示、交流
1.教师了解幼儿的作品意图。
2.利用幻灯片展示个别幼儿的作品,请幼儿简单表述。
结束:小朋友你们的鸟窝都制作好了吗?听!小鸟的叫声,我们赶快去给他们安家吧。
篇4:大班科学区教案
(一)活动目标:
1、能按物体的两个特征进行分类,并记录分类标准。
2、能正确表述自己的分类理由。
(二)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有用简单方法进行记录的经验。
2、物质准备:分类板、记录单、幼儿活动操作配套材料、小组操作材料:(1)不同形状、颜色的油画棒;(2)形状、软硬程度不同的纸片;(3)不同颜色、材质的水杯;(4)动植物图卡;(5)食物、日用品图卡。
(三)活动过程:
1、多媒体“小猪盖新房”情境导入,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引导语:你们听过三只小猪的故事吗?自从小猪的房子被大灰狼吹倒后,小猪决定要重新盖一座牢固的新房。你们猜猜看,这次小猪会选择什么材料来盖牢固的新房呢?
2、幼儿自主探索分类,并尝试表述分类理由。
(1)提出问题。
引导语:看!这么多的砖块,杂乱的堆在一起。小猪一看着急了,怎么也找不到自己所需要的砖块。你能帮助小猪把这些砖块分得更清楚一些吗?
(2)介绍操作要求。
(3)幼儿自主探索分类操作,教师观察幼儿是否按图形的形状或颜色的两个特点进行分类。
(4)师幼分享交流。
引导语:你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要把它们分在一起?
3、引导幼儿尝试设计分类标记并学习记录分类结果。
(1)幼儿根据自己分类的结果进行简单记录,教师观察并进行个别指导。
引导语:小猪看到小朋友的工具篮上都有一个标记,这样很容易就能找到自己需要的工具。它想请你们帮忙,在这三个筐上也做上三个标记。
(2)师幼交流记录结果。
引导语:你是怎么记的,自己看得懂吗?什么样的记录更好呢?
4、幼儿操作探索二维分类,并表达、记录分类结果。
(1)发现问题。
引导语:小猪非常感谢小朋友的帮忙,现在它要开始盖房子了,首先要取一块红色三角形的砖。你觉得可以从哪里取出来呢?怎么回事?它为什么会拿错了呢?我们还可以怎样帮小猪分得更清楚,让它不再出错呢?
(2)提出再次分类的要求。
(3)幼儿幼儿自主探索分类操作,教师观察幼儿是否按图形的形状和颜色的两个特点进行分类。
(4)师幼分享交流:将幼儿的记录卡进行展示,请个别幼儿介绍自己的分类方法。
(5)集体验证,归纳提炼分类方法。
5、幼儿分组操作练习,巩固按物体两个特点分类。
(1)水杯组(第一层次:按标记取材料,只取一种。)
(2)油画棒组(第二层次:按标记取材料,取多种或先分类再摆标记。)
(3)玩具游戏卡组(第二层次:多种日常生活材料进行二维分类,完成三组分类并在同伴间互相验证。)
(4)纸片组(第三层次:运用多种感官感知、对比后进行二维分类,并设计分类标记。)
6、活动延伸
(1)出示具备三个或三个以上特征的材料物品,提出问题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分类,如:请你找出红色大三角形?
(2)在家里帮助妈妈分类整理衣物或其它日常生活用品。
附:重难点分析
重点:探索二维分类(即能按物体的两个特征进行分类)的方法。
难点:能够正确表述并记录分类标准。
篇5:大班科学区教案
活动背景:
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既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干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日常生活中,幼儿对于水有着浓厚的兴趣,孩子们喜欢玩它。受此启发,我选择了水这一来自孩子生活的、熟悉的、好玩的事物作为切入点,让孩子自己探究水与油之间的相互倾倒、搅拌、静止时的三种不同现象。在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能针对问题进一步的探究,培养孩子反复实践、不断尝试、不怕失败的科学品质。在尝试、猜测、记录、验证中,使孩子真正在“做中学、做中思、做中得”。
活动目标:
核心经验:能仔细观察油和水在相互倾倒、搅拌、静止时的三种不同现象。能用语言和记录的方式表达自己观察的结果。
相关经验:喜欢动手实验,并能始终专心投入观察活动中。认识油和水,并能感知其特性,知道都是会流动的液体。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认识油和水,并能感知其特性,知道都是会流动的液体。油水相互倾倒时,幼儿会出现看到了但不能很好表达和记录。观察和记录的一致性。
环境准备:1、教学实验材料:水、食用油、透明一次性杯子、筷、洗洁精、颜料、洗衣粉、盐、糖、幼儿个人记录表、水笔等。
2、把桌子分别放在教室四周,不拥挤。
活动流程:
一、情景引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做科学家,一起来做个实验。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很多实验品,我们先一起来认识一下它们。(出示水、油、颜料、洗洁净、洗衣粉等)
教学建议:
教师出示物品时,不需要一样样全都介绍,可以让幼儿有自己探讨的空间,了解幼儿对于这些实验品的认识,对于幼儿都不认识可以简单介绍一下让他们有一定的掌握。
二、出示记录表
在做实验之前,我们再来看一样东西,它叫做记录表,是帮助我们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的表格。介绍记录表
猜想并且记录。
如果把颜料和水倒在一起,猜猜他们会怎么样?把你的猜想记录下来。
幼儿实验。教师小结:颜料和水是相溶的
教学建议:
教师在这个环节一定要重点介绍记录表,而且记录表一定要比幼儿的大,方便幼儿看清。幼儿在这之前对于记录表有一些认识,但每张表格都有不同,所以要着重介绍,还要介绍记录的方法,教师可以先示范一次怎样记录。请幼儿自选材料进行操作,教师细心观察幼儿的操作行为。
三、问题探究:
老师给每个小朋友准备了油和水,可以把油到在水里,也可以把水到在油里,仔细观察一下,会发生什么现象。
教学建议:
教师预先要考虑幼儿可能会想到的集中设想,做到心中有数。教师可以采用集体记录法快速方便。
四、幼儿实验。
1、幼儿进行第一次实验记录和表达交流:
2、第二次幼儿实验、记录并表达:用筷子在杯中搅拌一下,有什么发现。
3、第三次幼儿实验、记录并表达:幼儿记录油和水静止状态的情况。
教学建议:
在幼儿操作中,要鼓励幼儿有耐心地进行操作,在尝试和其他幼儿不同后能继续想方法操作。引导幼儿操作时注意不要将水洒出,搅拌时要轻,保持操作台的整洁有序。
五、教师总结:
无论是先倒油还是先倒水,不论用筷子怎么搅,最后结果都是分成两层,油在上面,水在下面。油是不溶于水的。
评价指引:
幼儿角度:幼儿在活动中有哪些表现令您印象深刻?为什么?
教师角度:您认为在本次活动设计与组织中,什么元素是至关重要的?
活动反思:
这次活动准备了合适的操作材料,使每位幼儿都有充分实践的机会。活动中材料的投放有层次性,每一环节的材料都能为本环节所要落实的目标服务。为幼儿的操作所提供的工具也科学合理,记录表既能记录实验效果,又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在幼儿自由玩水的过程中,每个孩子都在积极动手、动脑,神情投入,交流自然,分别讲述着自己的发现,老师仔细观察了解幼儿的操作,发现幼儿操作中的创造性思维,及时给予肯定,同时与孩子交流,做到心中有数。在活动的全过程中,让孩子学会比较观察的方法,让幼儿在玩中学、试中学、做中学、想中学、议中学,体现了幼儿科技教育中尝试的精神,和对待科学严肃认真的严谨态度。在操作活动中,幼儿还能够与同伴一起合作,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满足了幼儿交往的欲望和需求,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学会遵守行为规则。但在本次活动中我没有注意要重点介绍记录表,在介绍记录表时由于记录表不够大导致幼儿看不清。所以在后来幼儿操作记录时有的幼儿就不会记录或记录错误。开始时虽然有叫幼儿注意小心水泼出,但在实验时还是有泼水的现象,这是需要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就需注意的。
活动拓展:
(1)延伸活动:看来,油浮在水的上面,它是不溶于水的。那生活中有什么东西能让浮在水上的油和水混在一起呢?老师为小科学家们准备了很多试验品我们还有一些没有用到,现在你们就去用这些东西实验一下,看它们中,哪些是可以是它们混和再一起的?
(2)相关活动:验证并记录各种粮食放在水、油中的沉浮现象。做一做:把各种粮食放在水、油中,并记录观察结果。导语:“今天,来了许多粮食朋友,你们看看都有谁?”“它们想在油、水中游泳,请你把它们一个一个放进杯中,每一种都要试一试,看看有什么奇妙的事情发生,然后把这些事情记录下来。”
(3)类似活动:有什么东西可以让油和水混在一起呢?我 们下次再来研究。 上次我们做了一个油和水的实验,知道油是浮在水上面,那有什么办法让油和水混在一起呢?
[大班科学区教案]
篇6:科学区角活动教案
科学区角活动教案
科学区角活动教案
活动设计背景
晚饭时间突然停电了,冬天的北方外边已经是昏暗的夜晚,教室内刹那间漆黑一片·······大家开始准备照明的办法。蜡烛引发了幼儿的好奇与兴趣······
活动目标
1、通过本次活动让幼儿感知蜡烛燃烧的现象,初步懂得空气与燃烧的关系。
2、让幼儿认识、了解蜡烛的种类与用途,激发幼儿对蜡烛的探索欲望和观察总结的能力。
3、从小培养幼儿的科学兴趣,促进幼儿知识技能的积累以及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教学重点、难点
感知蜡烛燃烧的现象,初步懂得空气与燃烧的'关系。
活动准备
香熏蜡、生日蜡烛、大小颜色不同的蜡烛若干、盘子、打火机、水。
活动过程
1、区角活动
设置观察角,摆放不同种类、颜色、形状的蜡烛。引发小朋友们自主的观察,教师适时介入,一起了解蜡烛的特点和用途。
2、动手操作点燃蜡烛,发现现象。
(1) 带领组织小朋友来到操作台旁边,观察操作台上的物品,说一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如干净透明的玻璃杯,小蜡烛和盘子……请小朋友们自由讨论。
(2) 老师想请蜡烛宝宝站起来和小朋友们一起做游戏,小朋友们想一想有什么好办法呢?小朋友们自由发挥想象。老师示范,有燃烧的蜡烛油把蜡烛固定在盘子上,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起动手操作,让自己的蜡烛宝宝站起来。
(3) 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燃烧时的状态。
(4) 请小朋友用杯子把燃烧着的蜡烛扣住,仔细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启发幼儿发现蜡烛熄灭了,不再燃烧了,杯子变黑了,杯底还有点热,杯壁上还有一层“雾”……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请小朋友们自由讨论。
(5) 再次点燃蜡烛重复操作,请小朋友用大小不同的杯子同时扣在燃烧的蜡烛上,看看又会发生什么新的现象呢?
小杯子的空气少,蜡烛燃烧的时间短,先熄灭;大杯子里的空气多,蜡烛燃烧的时间长,后熄灭。
3、有趣的蜡烛花游戏
请小朋友们手拿点燃的大蜡烛和老师一起围绕在水盆边,蜡烛油滴落在水中变成漂亮的蜡烛活,有大有小,有红色的有白色的……在水中很缓慢的变大,变淡……
教学反思
认识和探索环境是人类的本性,新《纲要》中对幼儿科学领域教育的目标指出,要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要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并能运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在本次活动中我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做,活动内容方面既考虑到了符合幼儿的现有的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孩子的长远发展;既考虑到孩子的兴趣,又有助于拓展孩子的经验和视野。在互动方式上,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有机的结合并相互渗透注重孩子学习的综合性、趣味性、操作性和游戏性。通过幼儿自己的探索促进信息的获得和观察、感知能力的发展。
篇7:幼儿园科学区活动教案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了解风的形成,知道空气流动就形成风。
2、通过实验知道风的作用,体验大自然的神奇,热爱大自然。
3、体验科学游戏的乐趣。
材料准备:
皱纹纸、硬纸板、普通A4纸等不同质地的纸、塑料袋、吸管、扇子、风车、记录表、笔。
指导要点:
1、猜测风的形成。
2、尝试用不同的纸张、物体造风。
3、尝试形成风来吹动风车,让其转动,探索风车转速与风力的关系。
4、自己制作简单的风向仪,测试风向和风源的关系。
5、在记录表上记录自己的实验结果。
实施步骤:
1、猜一猜。在实验之前,先请幼儿猜猜风是怎么形成的?风有什么作用?我们可以从哪里知道起风了?风力对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影响?
2、造风。让幼儿尝试用不同的纸、材料想办法制造出风,比如用纸扇、用吸管吹等等,并说说你从哪里看的出有风了。知道空气流动形成风。
3、风的作用。感受风的'存在,想办法制造出风让风车转起来,探索不同物体产生出来的风力不同,越是硬,表面积越是大,靠物体越是近,产生的风力就越大。知道风力越大,风车转的越快。
4、制作风向仪并记录。用皱纹纸制作简单的风向仪,从不同方向制造风,探索风向和风源的关系。
5、讲实验的结果记录在记录表内,并与同伴分享探索结果,交流,遇到问题继续探索解决。
反思分析:
这个探索活动是在组织语言活动《风在哪里》后我向孩子们提出的延伸问题,孩子们都知道了从花、草、衣服等东西被吹动后,可以知道风的存在,但是风是怎么来的呢?我把这个问题留给孩子探索。孩子们先纷纷猜测,然后通过我提供的材料开始探索、实验。我发现孩子们在探索的过程中非常投入,他们尝试用不同材料制造出风,有的孩子还发现同一种材料能用不同的方法制造出风。制造出风以后,我通过风车转动来让幼儿发现风力的问题,通过风车转动的速度不同,孩子们很容易就理解了风力与风车转动的关系,知道同一种材料用力大,就能转的快。但是这个要教师指导,因为不同材料产生的风力是不同的。这里有两个维度,孩子会弄不清。
最后风向与风源的研究也是比较简单的,我让孩子用箭头表示风源,用小旗表示风向,孩子们都能很清晰的表示出来。我觉得还能再延伸一点,比如教师可以收集更多材料,让孩子讨论风的利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对大自然的影响等等。
篇8:中班科学区活动教案
中班科学区活动教案
【中班科学区活动教案】
一、活动名称:卷线车
二、适宜对象:中班幼儿(4--5)岁
三、价值指向:
1、探究物体转动的方法。
2、掌握物体转动的技巧,探究如何使物体转动的时间更长,速度更快。
3、幼儿大胆操作,自主探索,锻炼小肌肉群。
四、材料设计:
(一)、按纸卷的芯的粗细和长度剪下彩色图画纸,并卷贴到芯的表面(也可以用颜料涂抹)。并在上面缠绕上塑料带。
(二)、从包装箱的纸板上剪2个圆片,并在两侧涂上颜色。然后在中心各打一个穿过橡皮筋的孔。
(三)把橡皮筋3根一股连接起来。
(四)准备一条比纸卷的芯还长的金属丝,一头套上橡皮筋后拧紧,然后从左到右把橡皮筋引过轮子和纸芯。
(五)用一截牙签把橡皮筋的右端固定,以防缩入,并用胶水把轮子和纸卷芯固定住。
(六)在左侧橡皮筋的'一头套上一段切成环的蜡烛,然后穿上一根筷子固定。
(七)最后,在轮子上贴上漂亮喜欢的贴纸后完成。
五、玩法提示:
(一)、让幼儿使车转动起来。
(二)、调节橡皮筋的长度,让幼儿转紧橡皮筋,使车转得又快时间又长。
六、指导要点:
在游戏活动中可以让幼儿去操作尝试探究,也可以根据幼儿的能力差异,不断增加难度,一步一步地进行操作。
提示1、小朋友,请你把车转动起来。
提示2、小朋友,怎样使车转动的更快些。
在孩子们操作活动时老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指导和鼓励,孩子们就会更投入地进行活动,使孩子们能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掌握卷线车的玩法。
篇9:幼儿园科学区活动教案
幼儿园科学区活动教案
幼儿园科学区活动教案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了解风的形成,知道空气流动就形成风。
2.通过实验知道风的作用,体验大自然的神奇,热爱大自然。
3.体验科学游戏的乐趣。
材料准备
皱纹纸、硬纸板、普通A4纸等不同质地的纸、塑料袋、吸管、扇子、风车、记录表、笔。
指导要点
1.猜测风的形成。
2.尝试用不同的纸张、物体造风。
3.尝试形成风来吹动风车,让其转动,探索风车转速与风力的关系。
4.自己制作简单的风向仪,测试风向和风源的关系。
5.在记录表上记录自己的实验结果。
实施步骤
1.猜一猜。在实验之前,先请幼儿猜猜风是怎么形成的?风有什么作用?我们可以从哪里知道起风了?风力对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影响?
2.造风。让幼儿尝试用不同的纸、材料想办法制造出风,比如用纸扇、用吸管吹等等,并说说你从哪里看的出有风了。知道空气流动形成风。
3.风的作用。感受风的存在,想办法制造出风让风车转起来,探索不同物体产生出来的风力不同,越是硬,表面积越是大,靠物体越是近,产生的风力就越大。知道风力越大,风车转的越快。
4.制作风向仪并记录。用皱纹纸制作简单的.风向仪,从不同方向制造风,探索风向和风源的关系。
5.讲实验的结果记录在记录表内,并与同伴分享探索结果,交流,遇到问题继续探索解决。
反思分析
这个探索活动是在组织语言活动《风在哪里》后我向孩子们提出的延伸问题,孩子们都知道了从花、草、衣服等东西被吹动后,可以知道风的存在,但是风是怎么来的呢?我把这个问题留给孩子探索。孩子们先纷纷猜测,然后通过我提供的材料开始探索、实验。我发现孩子们在探索的过程中非常投入,他们尝试用不同材料制造出风,有的孩子还发现同一种材料能用不同的方法制造出风。制造出风以后,我通过风车转动来让幼儿发现风力的问题,通过风车转动的速度不同,孩子们很容易就理解了风力与风车转动的关系,知道同一种材料用力大,就能转的快。但是这个要教师指导,因为不同材料产生的风力是不同的。这里有两个维度,孩子会弄不清。
最后风向与风源的研究也是比较简单的,我让孩子用箭头表示风源,用小旗表示风向,孩子们都能很清晰的表示出来。我觉得还能再延伸一点,比如教师可以收集更多材料,让孩子讨论风的利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对大自然的影响等等。
篇10:科学区:手电筒
目标:
1.知道手电筒的作用。
2.尝试组装手电筒的电池。
过程:
一.导入部分。
1.教师出示手电筒,提问:这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
2.小结:手电筒,它可以帮我们在黑暗中避免危险,带来光亮。
二.了解手电筒原理。
1.手电筒离不开电池。
2.手电筒有大有小,不同大小的手电筒使用的电池大小也不同。
3.在装手电筒的电池时,有小帽子的一头先放进去,第二个电池也一样,完成后推动开关,手电筒就亮了。
4.教师完整示范。
三.幼儿操作。
鼓励幼儿拿出电池,尝试按照老师说的方法进行组装电池,体验让手电筒发亮的喜悦。
篇11:幼儿园科学区角活动计划
幼儿园科学区角活动计划
幼儿园科学区角活动是一种幼儿个别化的、对周围生活中的自然事物和现象进行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
在科学区角活动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进行间接指导,而幼儿则自主选择材料,自由结伴,进行个别化的、操作性的学习。
这其中,材料设置质量的高低是活动能否成功的关键。
在幼儿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投放材料的依据主要是两个:丰富与否,新颖与否。
然而材料的丰富性和新颖性只是评价科学区角活动材料的部分标准,而不是全部标准。
针对目前教师较为困惑的一些问题,本文谈一些自己的想法,以供大家参考。
一、材料的加工程度——尽可能自然
幼儿科学教育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帮助幼儿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科学教育本身的内容决定了在设置科学区角活动材料时,应让幼儿尽量在真实、自然的环境中探究。
科学区角活动材料根据其加工程度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成品材料。
一些现成的玩具、教具等,如可拆卸的人体模型。
(2)半成品材料。
根据教育目标进行部分加工的材料,或现成的加工程度不高的材料。
如将厚纸片剪成圆形,穿上几个小洞,以供幼儿用扭扭棒做成“毛毛虫”。
(3)自然材料。
如小动物、种子与果实、石块、碎布等。
笔者认为,科学区角活动的材料,只要没有危险,应尽量选用实物而不是替代品。
教师要引导幼儿并和幼儿一起随时收集身边易得、卫生、安全的可利用材料,供幼儿在科学区角活动时选用。
“尽可能自然”也符合经济、环保的理念。
我们可以结合幼儿园自身的物质条件,因地制宜、综合地利用各种自然资源与材料。
我们不能一边苦叹科学区角材料不足,一边却对丰富的自然资源与材料视而不见。
我们也不提倡教师制作各种仿制品或一次性材料供幼儿开展所谓的科学学习。
例如,一些幼儿园将各种塑料袋放在区角中,供幼儿制作所谓的“环保服装”,这其实是一种“伪环保”,因为真正的环保行为应是反复使用、甚至不使用塑料袋。
但是,材料“尽可能自然”并不代表不能使用一些成品或半成品材料。
在科学区角活动中,有以下两个问题值得注意:
(1)材料缺乏科学性,部分器材,特别是一些成品科学器材更注重色彩、形象、童趣,而忽略所要体现的科学内容以及精准的要求。
例如天平“不平”、放大镜模糊等。
(2)科学器材存在“小学化”倾向,不符合幼儿年龄特点,这可能是幼儿园科学材料相对匮乏以及对科学材料把握不准带来的结果。
它们的操作难度往往高于幼儿的实际操作水平,所揭示的科学知识也往往高于幼儿的认知水平,有的已比较偏向于专门的实验,有的则远离幼儿生活。
这些“小学化”倾向都需要加以纠正。
二、材料的组合结构——关注核心经验
“结构”一词指的是相互关联的方式。
科学区角活动中材料的结构是指材料在被使用时能揭示的现象间的某些关系。
例如,磁铁、铁块、镍块和铜块集合到一起就有了一种结构,磁铁和铁、镍能发生相互作用,和铜却不能发生相互作用。
人们在操作这些材料时发现的这一现象,就是磁铁的特性。
科学区角活动中材料的结构特指内在的关系——一种和自然现象相关联的形式。
需要说明的是,幼儿科学学习中的概念是“前概念”,是指简单水平层次上的抽象,我们也称之为经验。
根据这样的理论,我们在选择科学区角活动材料以期达到学习目标时,就需要考虑:这些材料是以什么样的方式组合在一起的?这些材料能揭示什么重要的'科学概念?材料必须组成和概念有关的结构,且具有吸引力,才能让幼儿积极参与,与材料相互作用。
教师在投放材料时,一定要从科学领域的核心经验出发,选择相应的主体材料和辅助材料,让幼儿自己选择特定范围内的材料来尝试解决问题,以达到形成这个科学经验的目的。
科学领域的核心经验有很多,例如,“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的核心经验中就包括了“事物与现象”“事物的变化”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等几个方面。
例如,在以“植物”为主题的科学区角活动中涉及的科学经验就包括:植物有多种多样的外部特征(事物与现象);植物需要阳光、空气和营养才能存活和生长(事物之间的关系);植物的变化贯穿于整个生长周期,它们是不断生长和繁殖的(事物的变化)。
根据这些经验,我们在区角中可以投放以下各类材料:不同种类的植物,其中至少有一种正在开花;泥土、肥料;种植的容器;人造植物(可以用来与真实的植物比较);各种植物的种子;浇水用的容器或洒水壶;用来密封的塑料袋;其他辅助材料,如广口瓶、捆绑带等;记录用的各种材料。
三、材料的探究特征——让幼儿亲历科学发现的过程
曾经在某个幼儿园看到科学区角放置了三球仪,打听后得知,教师的意图是让幼儿借此了解太阳、地球和月亮之间的关系,教师将指导幼儿操作和观察。
很明显,这虽是一个个别化、操作性的学习活动,但并不符合科学区角活动的特性。
因为科学区角活动必须符合科学探究的一些特征:(1)幼儿依靠直接经验进行科学探究。
幼儿要通过观察实物来发现问题,探索过程需依赖直接经验,看到事实的结果就是得出结论的时候。
(2)幼儿的科学探究具有简约性、试误性。
幼儿的探究大致会经历“发现问题—假设—探索—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这样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
当事物之间的关系或原因不明显或较复杂,幼儿不能得出结论时,教师可以将其中的某些关系直观化、明显化,但并不直接告诉幼儿结论。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方法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幼儿探究的试误性会降低,探究的目的性会增强。
(3)幼儿运用多种表征方式进行科学探究。
幼儿可运用的表征方式主要包括语言、身体动作、绘画、建构、泥工、剪贴、角色表演等。
而幼儿运用各种方式表征时能够对具体的经验进行总结和复验,从而进一步丰富自己的经验。
在持续运用不同表征方式的过程中,幼儿对同一事物的理解会更加全面、深刻。
很显然,幼儿操作三球仪时,只是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记住知识,并没有亲历科学发现的过程,更令人担忧的是,幼儿可能因活动枯燥而丧失对科学的热情。
不同的材料能促使幼儿以不同的探究经历来获取相关的知识经验,激发好奇心、探究的积极性等,进而形成科学探究的精神。
因此,科学区角活动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幼儿活动的方向和目标。
幼儿不仅能够“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而且更重要的是能“亲近自然、喜欢探究”“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防止另一种
情况的产生,那就是,教师仅从“高兴”“成功”两个维度去评价幼儿的科学区角活动。
例如,教师常常使用这样的评价性语言:“你成功了吗?”“你成功了,祝贺你。”也许,这类教师潜意识中仍认为结果和兴趣最重要,科学区角活动只要幼儿高兴、完成操作即可。
因此,为了让幼儿高兴,教师会不断变换材料,看到幼儿不玩了,就马上投放新的材料,很少思考材料本身的结构、层次方面的问题。
而这恰恰是错误理解了兴趣在幼儿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违背了科学探究的意义。
篇12:浅谈中班科学区材料投放
浅谈中班科学区材料投放
在幼儿园课程诸领域中,科学领域的教育对于幼儿科学素养的早期培养、科学及逻辑思维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科学教育,可以使幼儿对周围世界中的事物有初步的正确认识,并进行合理的推理和思考,更可以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现象的探究心和求知欲,使幼儿从小萌发对自然、对科学的关心和热爱之情。 科学区角是幼儿开展科学实践探索活动的一个重要途径。今年,我班对科学区进行了重点的探索和研究,通过观察和实践,我发现科学区的材料投放是科学区的关键,投放什么样的材料才能够让幼儿主动去操作、观察、推理、判断呢,以下是我在指导幼儿科学实践活动中的几点认识。
一、科学区投放的材料要按主题循序渐进地分层次呈现。
科学区材料丰富固然好,但是如果把大量材料不分层次、不分类别的一股脑的投放进去,往往会让幼儿不知所措,不知道干什么。因此科学区的材料最好是按主题循序渐进地分层次呈现。因为材料能物化科学探索的目标,所以让一次呈现的材料整齐、有序,既能体现明确的目标指向,又能引发幼儿探索的兴趣。比如,当老师把干电池、电线、小灯泡等放在一个盒子里,不在掺杂其他的物品,幼儿不需要老师要求就知道探索怎样让小灯泡亮起来,这就是材料物化了探索活动的目标。呈现材料时最好结合主题教学活动,按年龄段发展目标层次递进,不要一股脑的把搜集到的材料都展示出来。另外,材料与材料会构成一定的关系,引发不同方向,甚至不同性质的活动。比如,把不同薄厚、不同质地的纸张放在一起,引发的可能是观察比较的活动;把纸和画笔放在一起,引发的可能是绘画活动;把纸和水放在一起,引发的可能是吸水性实验;把纸和剪刀放在一起,引发的可能是剪纸活动;把纸和尺子放在一起,引发的可能是测量活动……所以,老师在投放材料的时候,一定要认真考虑幼儿可能进行的探索活动,排除不必要的和有干扰因素的一些点缀,直接引导幼儿指向有意义的探索活动。
二、科学区投放的材料要能引发幼儿的思考。
幼儿科学区材料的提供必须具有引发幼儿思考主动探索的作用,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每一种材料的投放,教师必须仔细斟酌,想想它们是否能激起幼儿思考、探索的欲望,只有在具有思考性材料的刺激下,幼儿才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探索欲望和积极思维的精神状态。如在探索让鸡蛋浮起来的试验中,我先为幼儿提供了两杯泡在水里的鸡蛋,请孩子们观察两杯有什么不一样,通过观看孩子们很快发现,一个杯里的鸡蛋是浮起来的,一个杯里的鸡蛋是沉底的。“为什么会这样呢?”我又抛出了问题。孩子们开始猜想,“可能浮起来的鸡蛋是空的。”“可能水不一样。”“可能鸡蛋粘住了上不来。”孩子们五花八门猜的什么都有。我进一步引导孩子探索,“小朋友们说的对不对呢?请小朋友们自己来验证一下吧。”听了我的话,孩子们迫不及待的做起来。有的孩子尝,有的孩子摸,有的孩子看,最后孩子们得出结论,让鸡蛋浮起来的那杯水是盐水。我说:“那你能让鸡蛋浮起来吗?”孩子们异口同声说:“能。”我说:“那小朋友们一起来做一做吧。”孩子们听了我的话又一次迫不及待的做了起来。在整个探索过程中,我没有提示孩子们一次,经过多次的失败,实验终于成功了,孩子们还总结出经验告诉我,一定要看到又沉到水底的盐,怎么搅拌也不化了,这时放入鸡蛋,鸡蛋才能够浮起来。从这个活动中可以看出,从头到尾幼儿都是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和探索的,这些都是源于材料对幼儿引发的思考,幼儿才能够主动的利用各种感官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科学区投放的材料要能够解决幼儿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会遇到很多科学问题困扰着幼儿的生活,如夜晚看到影子以为是怪物害怕;给小鱼喂食小鱼却死了等等。很多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幼儿都非常想知道为什么,在科学区我们就可以投放一些这样的材料来解决幼儿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比如冬天孩子们玩的时候或摸什么东西是总是会被电着,特别难受。于是孩子们产生了疑问,为什们会被电着呢?怎样才不会被点着呢?听了孩子们的疑问,我在科学区投放了棉布、塑料布、动物皮毛、化纤布等各种不同的布料,引导幼儿进行摩擦起电的活动,通过实验孩子们知道了棉布是不起静电的`,化纤的、毛的非常爱起静电。知道了什么布料爱起电,什么布料不爱起电,很多孩子们为了不被电着,穿衣服都注意了起来,还提醒爸爸妈妈们要穿纯棉的衣服,这样才不会被电着。实际上,能用科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也是我们进行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目标。
四、科学区投放的材料要充满游戏性。
孩子们的生活离不开游戏,孩子们的学习就是在玩中学,因此,我们在科学区投放的材料一定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投放的材料要充满游戏性和趣味性。比如做乌鸦喝水的实验,我为孩子们准备了瓶子、杯子、各种纸、石头等,还做了一只可爱的小乌鸦,我给孩子们讲乌鸦喝水的故事后,抛出问题让孩子们自己到科学区探索,即不把瓶子拿起来,怎样让小乌鸦喝到水?边做实验孩子们真的拿起小乌鸦一次一次的把嘴往水里伸,看看小乌鸦喝到水了吗。当小乌鸦能够喝到水后,孩子们会兴奋的叫起来:“我的小乌鸦喝到水喽!”以有趣的情境游戏把孩子们引入实验探索,会使孩子们的活动更加的主动。再比如感知水的表面张力特性的实验“小花转起来”,在垫板刷上水,把剪好的半个乒乓球放在上面,晃动垫板由于水的表面张力的作用乒乓球就会像花一样转起来。光让乒乓球在垫板上转,很快孩子就会没有兴趣了,我们在垫板上贴上轨道,让几个孩子沿着轨道转规定的圈数,看谁先走完,谁就获胜。孩子们立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乐此不疲。可见,一个枯燥的科学材料,加入了一些游戏的形式,马上让孩子们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五、科学区材料在投放时要有相对应的记录
记录会帮助幼儿确立任务意识,促使幼儿更关注科学探究的过程和事物的变化。对幼儿来讲,学习更多的是一种无意学习,记录则会使这种无意学习转化为有意学习,提高幼儿学习的效益。例如在研究磁铁特性的试验中,孩子们通过记录不同大小磁铁吸起铁珠的个数,最后通过看记录比较幼儿顺理成章的得出越大块的磁铁吸起的铁珠越多的结论。在进行种子发芽的试验中,通过记录孩子们才会发现豆子是怎样一点点变成豆芽的。还比如有时由于时间原因幼儿不能完成实验,在下次活动时记录可以很有效的提醒幼儿上次做到哪里了,今天我应该从哪里接着做完成未完成的实验。记录表除了帮助幼儿学习外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帮助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教师可以一目了然地知道:今天哪些幼儿玩了科学区?使用了哪些材料?成功了没有?哪些幼儿对科学区不感兴趣,为什么?这样,教师在进行区域指导时就会做到心中有数。
儿童天生喜欢新事物,对未知世界充满兴趣和探索欲望,他们孜孜不倦,永不满足,所以说“每一个儿童都是科学家”一点也不过分。作为老师一定要做好幼儿科学探索的支持者,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科学环境和投放适宜的材料,让幼儿自由的探索科学的奥妙。
篇13:中班科学区教案
塑料制品
活动目标:
1、通过认识各种塑料制品,了解其特性,知道塑料制品用途广泛。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进一步培养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
3、教育幼儿不要乱丢塑料制品,防止环境污染。
教学时间:2教时第一教时活动准备:
塑料制品及其他物品若干;操作用的三组材料(桌子、水、袋子、蜡烛、塑料管、玻璃片、塑料片、金属调羹、塑料调羹等)。
活动过程:
一、认识塑料制品,了解其用途。
1、师:老师在桌子上放了许多塑料做的东西,你们来看看是什么,有什么用?
2、请幼儿观察后回答。
3、小结:这些东西都是塑料做的,我们叫它塑料制品,塑料制品有玩具、有锻炼身体用的体育器械……塑料制品的用途可真多。
二、探索了解塑料制品的特性。
1、玩塑料制品,初步探索其特性。
提问:老师请你们玩一玩、摸一摸、看一看塑料制品,你能发现什么?
小结:塑料制品颜色鲜艳,不容易摔破。
2、操作,进一步探索其他特性。
(1)提出操作要求,要求幼儿参加每一组的活动。
提问:你又发现了塑料制品的哪些秘密?
(2)教师逐步引导幼儿发现不同的秘密。
第一组:比较玻璃片与塑料片,金属调羹与塑料调羹,玻璃杯与塑料杯的不同。
第二组:燃烧小实验。
第三组:用不同材料的袋子装水。
(3)幼儿探索后回答。
三、游戏“看谁找得对”1、提出要求:在仓库里找到塑料制品放在桌上,看谁找得对。
2、幼儿游戏。
3、幼儿一起检验。
四、教育幼儿不乱丢塑料制品,爱护环境。
1、提问:(1)塑料制品也有不好的地方,你们知道吗?
(2)塑料制品坏了、旧了怎么办?能不能乱扔?为什么?
2、小结。
活动延伸:寻找处理废旧塑料制品的方法。
第二教时活动准备:
1、幼儿每人自带塑料制品一、两件。
2、带领幼儿在园中搞“塑料垃圾”清理活动。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兴趣提问:“小朋友们,请把你们带来的各种东西拿出来吧,告诉大家,你带来了什么?有什么用?是由什么制成的?”二、引导出现1、在教室里寻找塑料制品。
2、寻找后启发引导幼儿说出塑料制品的特征。
教师出示实物,引导幼儿说出形状不同、颜色不同、薄厚不同、软硬不同、高矮不同、长短不同。(经过幼儿的观察比较和教师的启发引导,塑料制品的外部特征得到解决。然后同样用示范引导的方法,让幼儿说出它不怕摔、不怕水、比较方便、比较安全等内部特征。)3、教师总结:塑料制品不但颜色鲜艳,看上去很美,而且轻巧,使用方便,不容易摔坏,它不渗水,遇到火会燃烧、变形。
三、培养幼儿的初步的环保意识而设计的。
如今,塑料制品垃圾已成了环境的重要杀手,引导幼儿说出塑料制品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教育幼儿不随意乱扔塑料制品,尽量少使用塑料制品,鼓励幼儿研究一些处理塑料制品的科学方法,让幼儿从小树立学科学、爱科学的信念。
活动延伸:
带领幼儿清理幼儿园里的白色污染,引导幼儿做一名环保小卫士。
篇14:中班科学区教案
奇妙的水
一、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常识活动中,了解水是透明的,会流动的,有的'东西在水中会被溶解。
2、培养中班幼儿热爱科学,乐于尝试的精神。
3、幼儿可以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二、活动准备
1、两个金鱼缸(一缸水内有苹果,一缸米内有桔子)。每组一份白糖、盐、沙、黄豆、石子、果珍。
2、人手一条毛巾,人手半杯水。
三、活动过程
(一)、教师导入课题:
1、请幼儿猜一猜:水里、米里有什么东西?
师:小朋友看看老师前面有两个金鱼缸,一个缸里装着水,
2、一个缸里装着米。你们知道水里、米里都有些什么东西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引导幼儿讲出水是透明的,能看见;米不透明,看不见)
(二)、让幼儿动手操作
1、请小朋友用米箩及有洞的塑料袋盛水。
师: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米箩和有洞的塑料袋,请你们用它们来盛水,看看能不能把水盛起来?为什么?
(请幼儿讲出结果,使幼儿明白水是会流动的)
2、请幼儿把桌上的白糖、盐等物品放在自己的水杯中。
师:现在老师请小朋友从桌上选几样东西放在杯子里,然后告诉大家你放了哪些东西?(请部分幼儿回答)
3、请幼儿用小棍搅拌,看看结果怎样。
师:请小朋友用小棍在杯子里搅一搅,看看会怎样?
4、请幼儿讲述实验结果。
师:现在老师请几个小朋友到前面来告诉大家你的杯子里还能看到几样东西,还有几样东西到哪里去了?
(引导幼儿讲出几样东西被水溶解了。)
5、扩散性思维: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东西会被水溶解。
6、请幼儿把杯中的水全倒入前面的金鱼缸里。
师:请小朋友想一想,过几天,水里的东西会怎样?水又会怎样?
(引导幼儿讲出豆子会腐烂,会发芽,水会变黑变臭)
(三)、教师总结
师:刚才我们小朋友把自己杯里的水全倒进了金鱼缸里,水立刻变浑了,过几天,水还会变臭,我们就说水被污染了。以后我们小朋友出去玩的时候就记住了,千万不要把东西扔进河里,不要污染我们的小河,我们要学会保护环境,好吗?
四、活动结束:
让幼儿将杯中的水倒入鱼缸,结果水变浑,幼儿理解到水是如何被污
染的,激发了幼儿保护环境的情感。
五、活动总结:
教师总结幼儿今天的表现,表扬和鼓励幼儿在活动中表现积极的幼儿。让幼儿在探索实验的同时,感受到科学活动的快乐。同时,教师要照顾到那些在活动中比较安静的幼儿,使其也能在活动结束的时候获得快乐,以培养他们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六、活动反思:
中班常识活动“有趣的水”充分体现了尝试教学的精髓“先练后讲”,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活动开始请幼儿猜谜,充分地调动了幼儿的情绪,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由此引导幼儿认识到水是透明的这一特征。
尝试1,提供给幼儿米箩,有洞的塑料袋,幼儿通过尝试,发现水会流出来,米箩和有洞的塑料袋盛不起水来,由此得出结论:水是会流动的。
尝试2,提供给幼儿半杯水、小棍及各种物品,幼儿通过放物品搅拌、观察,发现石子、沙还在,而糖、盐不见了。引起幼儿探索、尝试的兴趣,理解什么叫溶解,并让幼儿利用生活经验来进行讲述还有哪些东西能被水溶解。
篇15:幼儿园大班科学区近期活动《神奇的工具》教案
幼儿园大班科学区近期活动《神奇的工具》教案
目标:
学会选择和正确使用工具,尝试利用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合作、互助、关爱的快乐,培养幼儿的自信。
准备:
修理工具、缝纫工具、炊具、餐具、洁具、文具等
修理工具
(扳子、钳子、改锥、锤子、剪子、钉子)
重点指导
幼儿了解、使用各种工具的修理工具,了解工作原理。
活动一、认识钉子
目标:
1、哪种钉子最省力。
2、通过尝试激发幼儿敢于操作的兴趣。培养观察力。
材料:三种不同的钉子,每人一小块三合板,改锥、锤子,记录表
过程:
1、观察三种钉子一样吗,哪不同,猜猜为什么要设计成这样?
2、猜猜哪种钉子最先穿透三合板,最省劲,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
3、分别尝试三种钉子,也可用其他工具
反思:
工具给我的启示 这周的教育主题是“神奇的工具”,最初孩子们只能说出具体解决办法,不会归纳工具的概念,活动后他们明白,解决问题的东西就是工具。 为满足孩子们对工具的好奇,我们讨论了生活中常见的工具类别很多。包括:衣、食、住、行四方面。最常用的有修理工具、缝纫工具、餐具、炊具、交通工具、文具等等。修理工具对孩子们来说是安全、可操作的工具,我们一致同意在活动区认识、尝试、使用修理工具。我和孩子们收集到了钳子、锤子、改锥、扳子,钉子、螺钉等材料。为安全,对各种材料的使用方法有必要集体介绍,很多孩子看大人用过,主动给大家介绍、演示,有的还提出要点,有的发现钉子的不同点。我被他们细致地观察、丰富的生活经验打动,但为了安全,我还是不厌其烦德给予正确的引导、提示。 很不起眼的修理工具,在孩子们眼里都是宝贝,他们在家肯定受到父母的指导与叮嘱,积累了生活经验,能主动表达交流自己的感受,获得成功和自信。
活动二、我会用:
目标:
1、认识这些工具,说出他们的名称和用途,掌握使用方法。
2、鼓励幼儿大胆尝试。 准备:扳子、钳子、锤子、改锥、三合板、螺栓、钉子
过程:
1、说出这些工具的名称,每人选择一种,说出使用方法
2、选择与他相符的材料尝试正确使用方法。
3、说出操作过程中的困难? 每种工具都会使用吗?
反思一:
体验成功 区域活动时,孩子们丁丁当当的制作着眼中的家具。有的钉出四条腿的茶几,有的钉了个斜坡说是滑梯,还有的钉三条腿的椅子。 看到他们全心投入制作,我提出新的要求:“怎样让你的作品更稳当,还别伤着人,才有人喜欢。”这可难坏了孩子们,招来各种瓶盖,在反复的尝试中,最后选中橡胶瓶盖,即容易钉又牢固。看到孩子们这种不轻言放弃的执著精神,我鼓励他们到其他班展示作品,受到大家的好评,他们还说,别人明天也来做。
反思二:
工具让孩子们学会合作与关爱 制作是孩子们热衷的活动,他们拿到喜欢的修理工具,边制作边聊天,王一凡不小心砸到手,我很担心,他停下来吹了一会,对张英杰说:“我觉得小钉子不好砸,你能帮我夹着点钉子吗?”英杰问:“咋夹着呀?”“给你用小尖钳子”,一凡边说边送上钳子,英杰看了看,说:“这咋使呀?”一凡接过来示范,“我会了”他们有说有笑,开心的帮着同伴。 孩子们在遇到困难时,没放弃,而是及时地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工具,主动求助同伴帮忙,初步养成克服困难,做事有始有终的意志品质。
反思三:
制作过后 两周过后,制作家具活动接近尾声,孩子们对自己的作品情有独钟,我们举办一场展览会,请其他区域的孩子们来参观,他们发表不同的见解,有的`还看到别人得不足。 为了能让幼儿学会欣赏和分享自己和他人的创作成果,我引导孩子们,“你发现他做得那地方最好,给别人带来方便。”他们能发现别人的长处。有的发现人家钉的好,两块板之间连接的严实,有的说人家装饰的漂亮,还有的说能干别的用。 通过欣赏活动,孩子们认识到,每件都有自己的优点,认识到自己与他人的不足,要学会取长补短。
活动三:谈话:选择运水工具
目标:
1、选择生活中其他适宜的用具,当作运水工具把画下来。
2、说出选择的理由,发展逻辑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过程:
1、谈话:生活中哪些用具能装水,说出你的理由。
2、画出你选的工具。
3、选择出最佳的工具大家准备,
活动四:运水
目标:通过运水工具(碗、瓶、盆、管、水杯、漏斗)感知水是流动的、没有形状的。
准备:两个大红盆,碗、不同形状的、塑料和玻璃的瓶子、盆、管子、漏斗、鱼缸,塑料袋、一次性手套,皮筋
过程:
1、谈话:我们每天都喝水,水有颜色、有味、味道吗?回忆水的特性
2、说一说水有形状吗?每人选择一个消毒过的瓶子,接点儿水喝,边喝边观察水的形状。说出水的形状。
3、选择不同工具运水比赛。规则:幼儿分两组,每人拿不同的工具接水,倒在大红盆里,来回的路上不能撒水。5分钟后看哪组运的多?
4、找出最好用的工具。
反思:
“言行不一”的孩子们 延续工具的活动,我们选择了运水工具,顺利过渡到下个主题《水的游戏》。运水更需要做计划,体验孩子们分工合作,我们讨论了分工的内容,孩子们都认领自己的任务,明确重点,准备工具尝试计划、分工、合作的意义。 实际运水的活动开始了,孩子们每人都拿了工具,开始我还强调按计划行动,他们看到装水后都兴奋不已,一路小跑把水倒入大盆里,紧接着不定的装水、运水、倒水,把计划早已抛到九霄云外,我很想让他们体验计划的重要性,但实际活动中,计划好像纸上谈兵。
我也明白一个道理,孩子们的兴趣与计划发生冲突,按计划行动对大班幼儿来说很难,但也很正常,这种试验可能不适合分工合作,按计划行动可以选择其他活动让幼儿体验。
篇16: 学区数学教研活动反思
学区数学教研活动反思
平时是想记,今天是强迫自己记点东西,一是不能惯着自己,二是有必要记一记,梳理这几天的学习与思考。审视自己走过的路,才能思考我们要往何处走。反思与总结,是对以往的回念,更是对当下即将开始的展望。
这周参与了一节语文课的磨课活动,非常感谢二实验领导给我这样的机会,让我在这个过程中,享受着研究的快乐,同时,也让我不断审视自己对教材的把握能力。今日活动终于结束,有一种轻松的感觉。实际的效果,虽说不够理想,但其间的收获及延续下的思考,已让我倍感珍惜。而这已足够!
看花容易,绣花难。一节课,也许你上不明白,也说不出个所以然,但好坏,你还是可以看到的。当然也有另一种情况,那就是思维的角度不同,你不认同一种设计,并不代表它就不好。就如下午学区活动结束后,我们在一起交流时,张老师对一节课进行了质疑,实际也是思维出发点的不同。不管从哪个点落脚,如果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就都有道理。
反思这次磨的这节课,我认为总体设计是可以的,以一个问题为切入口,引领学生跳到文本中寻找画面,再从画面中走到具体的文字进行品读,这一部分是本节课的关键,更是情感的支撑点,但品析过程中的方法运用,教师对学生生成问题的处理,我认为是有很大的空间的。之后的利用省略号进行的小练笔,刘校长认为应该放在最后,但我却认为,在学生情感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心中有话,就要一吐为快,这是对学生情感的尊重,也是对省略号存在,对这一个自然段的一种诠释。如果没有模式的束缚,一定要多找几个孩子读一读自己的作品,然后结合本课的表达方法进行指导和归纳。而后引出最后一自然段,加之小诗歌的朗计,实际是对本文主人公情感的升华。是对文本人文意义的一种挖掘。我赞同拓展中,推荐选读文章和一本书。我不喜类比阅读那个名称。什么是类比阅读,没有比较,简单的读一读不能称之为类比。个人认为,一个单元的首篇课文,并不适合做这样的事。昨日下班时,突然脑子中想到,如果换一种思路会更好,实际我错了,只要设计不偏颇,哪一种思路都可以上出精彩,上出特点。
今天的活动,并未参与全程,但进修陈校长的精炼总结让我收获很大。
陈校长说的`九点,对我们实施“三疑三探”这一模式时所遇到的困惑和实践工作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记录如下,供大家学习:
一、把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一理念;
二、专业引领、自主研修、同伴互助;
三、关注后三分之一;
四、坚守学科的特点;
五、本土化实施;
六、模式与规律发生冲突时,要遵守规律;
七、学本生态课堂;
八、把握精髓:有疑有探,先疑后探;
九、不为模式所累。
我记录的比陈校长说的还要“简炼”,但重在用心体会。个人认为,陈校长的这番话是科学而理性的,是尊重学生和学科特点的,是有创造性和激励性的。
教学的路还很长,我所衷爱的语文教学的路更长,我所知皮毛,已让我捉襟见肘了,当汗颜的同时,更需要潜心学习!
篇17:小陀螺大班科学区自制玩具教案
小陀螺大班科学区自制玩具教案
【活动目标】
1、学习纸陀螺的制作方法,探索发现三角形、正方形的陀螺旋转起来的奥秘。
2、体验自制玩具的愉悦和成功感。
【活动准备】
1、每桌卡片若干(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各种图形片若干)。
2、火柴棒、牙签。
3、图案示范图例。
【活动过程】
1、玩陀螺,引发幼儿制作陀螺的兴趣。
(1)请小朋友看看,老师带来了什么?请你玩一玩:桌子上的圆形陀螺。
(2)回忆并提问:这个陀螺是用什么做成的?你是怎么样让它转起来的?它转起来是什么形状的?
(3)正方形和三角形也可以做陀螺,猜一猜它们旋转起来会是什么形状的'?
2、引导幼儿讨论制作陀螺的方法。
(1)认识教师提供的操作材料。各种图形、火柴、牙签、水彩笔等。
(2)师:有了做陀螺的材料,可是我们怎么做呢?
(3)教师同幼儿一起讨论制作步骤:
①选择自己喜欢的图形找到中心点。
②沿着中心点把陀螺装饰得更好看。
③用牙签在图形中间扎洞。
④用火柴的方头从背面插入中心当转轴,插到中间位置。
3、幼儿自由设计制作陀螺。
回顾过程及提出要求:
(1)选一种自己喜欢的形状找到中心点;
(2)画的快一点,也可以参考老师的图案;
(3)用牙签扎的时候动作要轻,小心扎到手;
(4)插火柴的时候手指捏紧火柴方头,另一只手。
4、探索及发现
(1)幼儿试一试:请小朋友拿着你制作好的陀螺,它会转起来了吗?你发现它转起来是什么形状的?
(2)个别提问:你做的是什么形状的?它转起来是什么形状的?
(3)幼儿再试一试,重点观察三角形、正方形的陀螺旋转起来时是什么形状。
5、延伸游戏:
陀螺比赛:鼓励幼儿到空地上,进行陀螺比赛。
篇18:小班科学区游戏活动滚珠汽车教案
小班科学区游戏活动滚珠汽车教案
目标:
1.探索通过倾斜托盘让滚珠汽车动起来的方法。
2.感知托盘倾斜角度和方向与滚珠汽车行驶速度和路线之间的关系,提高手眼协调性。
准备:
1.将玻璃珠装入果冻壳中,将果冻壳倒扣在托盘上,在其两侧贴上小汽车造型的卡纸。
2.用即时贴在托盘上贴出行车路线,用拼插积木搭出滚珠汽车可以通过的“城门”,并固定在托盘上。
玩法说明:
幼儿双手握住托盘,倾斜托盘让滚珠汽车动起来,通过控制倾斜方向和角度使滚珠汽车沿路线标志行驶,并通过“城门”。
指导要点:
1.引导幼儿思考怎么让小车动起来,观察幼儿不同的探索方法,用提问启发幼儿探索:如果不用手推,小车怎么才能动起来。
2.如果一直没有幼儿尝试倾斜托盘的方法,可引导幼儿关注玻璃珠的滚动,发现通过倾斜托盘可让玻璃珠滚动,从而带动小车移动。
3.引导幼儿关注托盘倾斜角度和方向与汽车行驶速度和路线之间的`关系,尝试让小车沿路线标志行驶,并通过“城门”。
延伸活动:
1.提供用不同材料的球形物体(木珠、塑料珠等)制作的滚珠汽车,让幼儿进一步感知球形物体滚动的特点。
2.在一个托盘中投放两个滚珠玩具,设置警察抓小偷、猫捉老鼠等情节以增加游戏趣味陛,让幼儿通过倾斜托盘让两个滚珠玩具一起动起来。
篇19:小班科学区活动教案:好玩的风车
小班科学区活动教案:好玩的风车
设计说明:
小2班一共有30名幼儿,除了3位幼儿有过上学经验,其余全部是第一次上幼儿园。根据小班幼儿年龄小,观察水平较低,往往只关注事物的表面特征和非常明显的现象,对多种材料的比较探究和细致观察有困难,不善于整体或多角度地去发现事物内在的联系,因此为小班幼儿提供的材料应简单、直观、有趣,以引发幼儿与材料充分互动,饶有兴趣地探索事物间的`简单关系。而孩子们都很喜欢会转动的东西,而风车又是他们熟悉和常会接触到的物品,因此孩子不但不会感到陌生,并且还会十分感兴趣。因此为了让孩子既能玩道风车,又能激发幼儿对探索风车的兴趣,所以我决定开展这一活动。
教案目标:
1、观察、感知自然现象——风的存在,知道风能使风车转动。
2、通过玩风车这个活动让幼儿知道用拨、跑、甩、吹等方法使风车转起来,并能讲述自己的发现。
3、激发幼儿对风车探索的兴趣,体验探索的乐趣。
教案准备:
风车、相关图片。
教案过程:
一、玩风车,初步获得让风车转起来的经验,体验探索的乐趣。
1、教师出示风车,提问:小朋友你们认识我吗?你们想不想和我一起玩?请小朋友和我玩的时候要仔细观察,说一说你是怎么玩的?
2、教师提问如何能让风车转动,请幼儿思考。
3、幼儿自由探索,教师巡回观察。
(1)观察孩子探索风车的玩法,总结典型的玩法。
(2)教师引导幼儿用语言交流自己的玩法和发现。你的风车宝宝是怎么转起来的,快告诉小伙伴吧!
4、引导幼儿在同伴面前讲述自己玩风车的发现。
(1)让孩子停止玩风车,坐下来休息。
教师:小朋友带着风车宝宝回家了。你们看老师的风车宝宝多听话,我叫它停它就停,叫它休息它就休息。小朋友你们的风车宝宝听不听话,我们也让它休息下吧。小朋友和风车宝宝玩的开心吗?
(2)教师引导幼儿讲述并演示自己的玩法,教师:“你是怎样和风车宝宝玩的?”请幼儿演示给同伴看,同时请同伴一起尝试风车的玩法。
(3)教师:我们小朋友真能干,知道用嘴巴吹吹,用手拨,迎着风跑、顶着风推、甩、用手搓等方法让风车宝宝转起来。风车宝宝可高兴了。他们要跳集体舞给小朋友看呢!
二、多观察,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索风车的兴趣,拓展幼儿的思维。
1、教师激发幼儿兴趣,教师:老师这儿还有一个很大的本领,可以让风车转起来,你们相信吗?我们一起来看看。
2、教师出示小风扇,给幼儿吹风,让幼儿感知风的存在,并利用风使风车转起来。
3、幼儿相互讨论。提问:人不跑动,风车会转吗?怎么才能转起来?教师与幼儿一起探索风扇可以让风车转起来。
4、教师:请小朋友们拿好我们的小风车,用刚才我们想到的方法和风车宝宝开心的玩吧!
篇20:幼儿园小班科学区游戏活动《打电话》教案设计
幼儿园小班科学区游戏活动《打电话》教案设计
目标:
1.感知声音可以通过管状材料从一头传到另一头的现象。
2.在“打电话”的情景中尝试两个人合作探索。
3.能控制音量,避免音量过大损伤同伴的听力。
准备:
用管状材料(如PVc管、纸筒、塑料软管等)连接成传声筒。
玩法说明:
两名幼儿合作探索,一名幼儿对着传声筒说话,另一名在传声筒的另一端倾听。
指导要点:
1.创设“打电话”的游戏情景,引导幼儿迁移生活经验,了解材料的玩法。
2.观察两人共同玩“打电话”游戏时是否明确“听”和“说”的关系,能否互相配合。如果两名幼儿出现同时听或同时说的.现象,可通过提问“两个人都说(听),谁来听(说)呢”引导幼儿关注两种角色之间的配合。教师不要替幼儿分配角色,如果幼儿之间不能较好地协调,教师可以游戏者身份参与到游戏中,引导幼儿学习分配角色。
3.创设“说悄悄话”的情景,引导幼儿控制音量。当幼儿用较大的音量对着管子说话时,教师可请他的同伴表述“听”的感受。
4.幼儿说话时鼓励其先对着管子说一说,再离开管子说一说,然后问一问另一端的同伴在两种情形下声音听起来是否一样。
★ 大班副班个人计划
★ 大班区角教研计划
【大班科学区活动反思(共20篇)】相关文章:
大班年级教研计划2023-12-11
大班随笔:我是哥哥姐姐了2023-03-09
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制作雪雕小企鹅》2022-11-17
大班主题活动不轻易放弃教案反思2022-05-07
大班随笔作文:我是哥哥姐姐了2023-03-02
大班美术课题教研计划表2023-03-29
大班年级组教育教学总结2022-06-04
大班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2022-07-13
大班健康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怎样吃最有营养》2022-06-17
大班二月份工作总结2023-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