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脱贫致富的调查报告((共15篇))由网友“晚衾”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村脱贫致富的调查报告,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村脱贫致富调查报告
村脱贫致富调查报告
脱贫致富工作一直是党建设新农村的政策之一,一直以来都是以少数带多数人,以富带穷一起致富的理念来对农村进行改革,那么农村脱贫致富的真实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我县落实“万名干部下基层开展联系帮扶工作”已经进入纵深推进的新阶段。在前一阶段,各部门、各单位积极行动,分赴各自联系点进村入户深入调研,掌握乡情村情民情。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对所联系的贫困村、户的基本情况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有针对性的帮扶工作。帮扶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还撰写了调研报告,对调研过程中了解到的基本情况做了全面总结,对致贫原因作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和帮扶措施。其中,县两山指挥部指挥白世明同志撰写的调研报告全面、翔实,致贫原因分析客观透彻,展望发展前景广阔,提出的发展思路清晰,帮扶对策明确具体。现将白世明同志撰写的《关于XX县和平镇范家营村脱贫致富的调查报告》予以刊发,供全县各领导在撰写联系村调研报告时借鉴学习。
按照县委统一安排,在全县落实万名干部下基层联系帮扶工作中,县两山指挥部联系帮扶和平镇范家营村。工作中,经与村社干部的座谈交流和对困难家庭的入户走访,我深刻认识到省委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重大现实意义和长远历史意义。结合联系帮扶工作的开展,经认真思考,现就和平镇范家营村如何脱贫致富奔小康提出一些认识、体会和思考:
第一、基本情况
范家营村原属兰山乡,于并入和平镇,该村位于和平镇最西边缘,与XX区兰山乡接壤,属干旱山区,平均海拔—2120米,年降雨量360毫米、蒸发量1200毫米,年均无霜期约140天。全村辖6个自然社, 396户1618人,耕地面积2699亩。
范家营村属贫困村,20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747元。贫困人口234户865人,占总户数、总人口的59%、53%。其中:纳入低保对象56户178人,占总户数、总人口的14%、11%;有贫困人口178户687人,占总户数、总人口的45%、42%。
第二、贫困原因
1.自然条件恶劣。该村耕地面积少,人均只有1.67亩,且全部属干旱山地,农作物种植品种主要有小麦、马铃薯、油菜籽等,近年来加大了对双垄沟玉米、马铃薯、百合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但多时受干旱少雨、低温等自然条件制约,土地产出、收入有限,80%以上家庭农作物产品仅以维持自我生活。
2.发展意识滞后。大部分群众已习惯于“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传统小农意识观念尚存,在农业生产中缺乏自我创新能力,近几年除推广双垄沟玉米种植外,在种植结构调整、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等方面无明显变化。没有大型龙头带动企业,农业产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步伐进程缓慢。
关于村脱贫致富的调查报告关于村脱贫致富的调查报告3.集体经济薄弱。村上没有一家集体实业,原有百亩果园(盛果期年产量15万公斤)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因品种老化、干旱缺水、市场疲软等因素自然消失,集体经济薄弱,公益性设施、活动完全依赖国家投资,通村道路不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制约着群众的出行、致富。
4.文化氛围不浓。该村离兰州较近,外出务工相对便利,大部分群众“读书与不读书一个样”的思想还普遍存在,大人忙于生计,对子女读书重视关心不够,近90%子女勉强初中毕业即外出打工,甚至存在个别初中未毕业就步入社会。全村近三年考入大学人数寥寥无几,“两后生”不断增加。
5.劳务报酬率低。因人均耕地少但离城市较近,村上外出务工人员多,目前稳定在600人左右,占总人口的37%,其中三分之二为长期固定打工。打工者除个别跑出租车外,普遍以建筑工地、车站装卸和餐饮业服务为主,缺乏专业型、技术型工种,主要靠重体力和延时服务获取报酬,劳务回报率低。
6.老弱病残严重。该村群众土地收入有限,收入主要靠打工,家有老弱病人需专人长期照料,外出务工受限、医疗费用支出较大是导致该村贫困家庭比例大的一大因素。据统计:两山指挥部联系帮扶的20户家庭88人中,有60岁以上老人的家庭16户、老人22人,占80%、25%,老龄化严重;50岁以下但常年有病、因病费用无法报销、患残疾的有3户。
第三、前景展望
经调查分析认为,范家营村脱贫致富前景广阔,尤其在省委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帮助、感召下,该村实现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目标有良好优势,其面临的有利条件和形势有:
1、政策区位优势明显。范家营村原属XX县兰山乡,在撤乡并镇中纳入和平镇,现属兰州高新技术开发区范畴,在一定程度上将享受到更多国家政策、资金的扶持。该村位于原兰山乡政府驻地周边,交通相对便利,因离兰州城区较近,虽为山区村,但信息来源渠道较为广泛。
2、村两委会班子有力。村两委会班子团结有力,办事公道正派,对全村发展思路清晰,能够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年争取项目资金150万元,硬化了卜家路口至马家山5公里道路。村班子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团结力、战斗力,在群众中有一定威望,具有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和信心。
3、群众致富愿望迫切。该村虽为贫困村,但群众勤劳朴实,村容村貌较为整洁,邻里之间团结互助友爱,这是实现共同致富的一个良好前提和基础。经长期低水平、困难生活的磨练,群众为改善和摆脱目前困难生产生活现状,与大自然作斗争、积极努力发家致富的愿望强烈。
4、有专业合作的带动。村主任高继德于2015年筹资成立的“榆中茂源土豆产销专业合作社”被省农牧厅评为省级合作示范社。该同志属地方农业生产带头人,热心公益事业,2015年进村两委会班子,2015年合作社采取周边群众以土地、资金、劳力等形式入股种植“黑美人”洋芋200亩,销量达30万公斤、产值100万元。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将为当地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增加群众收入发挥积极带动作用。
5、联村联户行动给力。此次“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将为该村群众脱贫致富起到明显助推作用,省出版局、县两山绿化指挥部、和平镇政府干部职工对50户困难群众家庭联系帮扶,通过对村级基础公益设施的扶持完善、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转型、农村实用技术的推广使用、惠农政策信息的宣传引导、具体困难家庭的对接帮扶等一系列措施的扶持、给力,脱贫致富步伐将步入快车道。
篇2:村脱贫致富的调查报告
按照县委统一安排,在全县落实万名干部下基层联系帮扶工作中,县两山指挥部联系帮扶和平镇范家营村。工作中,经与村社干部的座谈交流和对困难家庭的入户走访,我深刻认识到省委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重大现实意义和长远历史意义。结合联系帮扶工作的开展,经认真思考,现就和平镇范家营村如何脱贫致富奔小康提出一些认识、体会和思考:
一、基本情况
范家营村原属兰山乡,于20xx年并入和平镇,该村位于和平镇最西边缘,与XX区兰山乡接壤,属干旱山区,平均海拔2000—2120米,年降雨量360毫米、蒸发量1200毫米,年均无霜期约140天。全村辖6个自然社, 396户1618人,耕地面积2699亩。
范家营村属贫困村,20xx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747元。贫困人口234户865人,占总户数、总人口的59%、53%。其中:纳入低保对象56户178人,占总户数、总人口的14%、11%;有贫困人口178户687人,占总户数、总人口的45%、42%。
二、贫困原因
1.自然条件恶劣。该村耕地面积少,人均只有1.67亩,且全部属干旱山地,农作物种植品种主要有小麦、马铃薯、油菜籽等,近年来加大了对双垄沟玉米、马铃薯、百合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但多时受干旱少雨、低温等自然条件制约,土地产出、收入有限,80%以上家庭农作物产品仅以维持自我生活。
2.发展意识滞后。大部分群众已习惯于“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传统小农意识观念尚存,在农业生产中缺乏自我创新能力,近几年除推广双垄沟玉米种植外,在种植结构调整、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等方面无明显变化。没有大型龙头带动企业,农业产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步伐进程缓慢。
3.集体经济薄弱。村上没有一家集体实业,原有百亩果园(盛果期年产量15万公斤)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因品种老化、干旱缺水、市场疲软等因素自然消失,集体经济薄弱,公益性设施、活动完全依赖国家投资,通村道路不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制约着群众的出行、致富。
4.文化氛围不浓。该村离兰州较近,外出务工相对便利,大部分群众“读书与不读书一个样”的思想还普遍存在,大人忙于生计,对子女读书重视关心不够,近90%子女勉强初中毕业即外出打工,甚至存在个别初中未毕业就步入社会。全村近三年考入大学人数寥寥无几,“两后生”不断增加。
5.劳务报酬率低。因人均耕地少但离城市较近,村上外出务工人员多,目前稳定在600人左右,占总人口的37%,其中三分之二为长期固定打工。打工者除个别跑出租车外,普遍以建筑工地、车站装卸和餐饮业服务为主,缺乏专业型、技术型工种,主要靠重体力和延时服务获取报酬,劳务回报率低。
6.老弱病残严重。该村群众土地收入有限,收入主要靠打工,家有老弱病人需专人长期照料,外出务工受限、医疗费用支出较大是导致该村贫困家庭比例大的一大因素。据统计:两山指挥部联系帮扶的20户家庭88人中,有60岁以上老人的家庭16户、老人22人,占80%、25%,老龄化严重;50岁以下但常年有病、因病费用无法报销、患残疾的有3户。
三、前景展望
经调查分析认为,范家营村脱贫致富前景广阔,尤其在省委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帮助、感召下,该村实现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目标有良好优势,其面临的有利条件和形势有:
一是政策区位优势明显。范家营村原属XX县兰山乡,在撤乡并镇中纳入和平镇,现属兰州高新技术开发区范畴,在一定程度上将享受到更多国家政策、资金的扶持。该村位于原兰山乡政府驻地周边,交通相对便利,因离兰州城区较近,虽为山区村,但信息来源渠道较为广泛。
二是村两委会班子有力。村两委会班子团结有力,办事公道正派,对全村发展思路清晰,能够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20xx年争取项目资金150万元,硬化了卜家路口至马家山5公里道路。村班子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团结力、战斗力,在群众中有一定威望,具有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和信心。
三是群众致富愿望迫切。该村虽为贫困村,但群众勤劳朴实,村容村貌较为整洁,邻里之间团结互助友爱,这是实现共同致富的一个良好前提和基础。经长期低水平、困难生活的磨练,群众为改善和摆脱目前困难生产生活现状,与大自然作斗争、积极努力发家致富的愿望强烈。
四是有专业合作的带动。村主任高继德于20xx年筹资成立的“榆中茂源土豆产销专业合作社”被省农牧厅评为省级合作示范社。该同志属地方农业生产带头人,热心公益事业,20xx年进村两委会班子,20xx年合作社采取周边群众以土地、资金、劳力等形式入股种植“黑美人”洋芋200亩,销量达30万公斤、产值100万元。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将为当地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增加群众收入发挥积极带动作用。
五是联村联户行动给力。此次“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将为该村群众脱贫致富起到明显助推作用,省出版局、县两山绿化指挥部、和平镇政府干部职工对50户困难群众家庭联系帮扶,通过对村级基础公益设施的扶持完善、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转型、农村实用技术的推广使用、惠农政策信息的宣传引导、具体困难家庭的对接帮扶等一系列措施的扶持、给力,脱贫致富步伐将步入快车道。
四、发展思路及对策
根据范家营村当前发展现状、致贫因素和面临的机遇,今后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农村发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共同富裕为主要目标,以“增信心、夯基础、强技能、调结构、送科技、扶龙头”为主要途径和手段,确保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得到认真贯彻落实,确保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早日实现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的`目标。
增信心——增强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定信念和决心。增强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念和决心,一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深入宣传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各级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尤其是党在农村的各项惠农政策,要认真宣传解读,只有让群众明白政策、了解其精神实质才能变为实际行动。二要做好邻里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和情绪疏导工作。要将稳定作为农村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对村社之间、邻里之间、家庭内部的大小矛盾和隐患及时排查、认真化解。对个别群众思想上存在的消极、不满情绪分析原因,正确引导。三要做好典型示范推广工作。以身边典型事例、成功经验和好的做法教育引导群众,充分发挥典型的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通过政策宣传、矛盾化解、情绪疏导、典型引路,增强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以和谐、健康、向上的心态积极投身于创建美好家园的生产生活之中。
夯基础——加强基层组织,夯实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一要加强村级组织建设。以“强组织、增活力、促发展”为主题,按照“抓落实、全覆盖、求实效、受欢迎”的要求,认真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加强村两委会班子队伍、阵地、制度建设,确保基层组织各项工作正常、有序、高效开展,切实增强村两委会班子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充分发挥其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为全村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二要夯实基础设施建设。聚各方之力,加强对道路交通、环境卫生、人畜饮水、文化娱乐等基础设施的扶持建设力度,不断改善、提升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环境形象和村容村貌。在此次“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中,省出版局已确定投资对范家营村委会进行搬迁扩建,规划为村上修建一处文化健身广场,并为村社配置广播宣传系统、为全村每户配发一套无线电视接收装置;县南北两山绿化指挥部扶持资金4万元,对村上原有小型人饮水利工程进行改扩建,上述项目已在规划实施之中。
强技能——增强群众脱贫致富综合技能。切实打破目前该村群众在家靠传统耕作方式种地糊口、出门靠重体力劳动打工赚钱的粗放生产生活方式,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加强对群众综合劳动技能的培训,使每家至少有1人掌握一门种养加和出门务工技能。一要充分发挥县、乡两级农业服务中心、农业广播学校的作用,有计划、有组织,分期、分批地对群众进行农业种养加和外出务工相关技能的培训,不断提高劳动科技能量和劳动报酬。二要组织教育群众互帮互学、互相提高。以社组或群众生产经营类型的不同划分互帮互学小组,引导、组织、发动群众开展互帮互学互促活动,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劳动技能。三要注重对年轻一代靠勤劳致富观念和劳动技能的教育培养。高度重视对 “两后生”劳动技能的培训,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教育、引导、培训,使年轻人每人掌握1到2门符合自身特长的适用技术,提高适应复杂多变社会和自我生存的能力。
调结构——调整生产经营和农业种植结构。在生产经营方面:要逐渐改变以农业种植为主的单一模式,走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林果业等多业并举的路子,形成农村生产经营良性循环产业链。如在林果业方面,范家营村曾有传统习惯和经验,上世纪八十年代,村上建有百亩苹果园,九十年代盛果期产量达15万公斤,同村卜家路口社建有20余亩果园,群众对发展经济林抱有一定热情。为扶持该村发展经济林,县两山指挥部于春季投资近5万元,购买核桃苗木3300株,利用村上100亩集体土地建成了百亩核桃经济林示范基地,引导示范群众逐步发展,力争通过三年左右时间,扶持带动每户建成1亩以核桃为主的经济林,全村达到500亩,可实现人均年增收900— 1500元。在农业种植结构内部调整方面:扩大双垄沟地膜玉米、“黑美人”洋芋、百合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户均种植2亩,全村达到800亩时,可实现人均年增收500—700元,上述两项生产经营和种植结构调整计划达到,能实现群众人均年增收1400—2200元的目标,将彻底改变范家营村群众收入靠打工的历史现状。
送科技——向村社及群众提供适用科学技术和致富信息。乡村干部和下基层联系帮扶干部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为群众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做好科技服务工作,灵活扑捉、提供市场信息,不断增加群众收入。一要做好适用新技术的服务示范工作。因地制宜,选择适宜范家营村的有关农业种植、养殖、加工、林果栽培、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新技术、新成果,主动做好相关院校、科技单位与群众的牵线搭桥工作,要结合村情民意,采取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方法,提高示范服务效果。对部分已形成传统观念、群众早已习惯,但缺乏科学依据的做法和流程,要引导教育群众逐步转变,切实将各项生产活动转入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二要做好农业生产新品种的推广。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每年向群众推广1—2个农林种植新品种,淘汰和改良劣势传统品种,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三要及时提供和传递有关农业种植导向、农产品销售、劳务用工等一系列有助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信息,充分发挥信息资源在群众脱贫致富进程中的作用。
扶龙头——扶持农村带头人和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每个地方、每个行业的发展壮大都离不开“龙头”作用的带动,范家营村群众的脱贫致富也同样。因此,要做好农村带头人和已成立榆中茂源土豆产销专业合作社“两个龙头”的扶持、发展和壮大,使其在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进程中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在农村带头人的培养上,按照10—20户1人的范围规模,力争三年内培养20—40名涉及农业种、养、加,能够服务于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乡土人才和农村公益事业领头人。该村高继德成立榆中茂源土豆产销专业合作社已投入资金200多万元,建成产品储藏间1100平方米,成立了专门网站,产品销往全国大部分地区,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土豆产销专业合作社,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融资难,产品储藏间冷藏配套设施尚未完全到位,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缺乏流动资金,相关部门、单位要加强扶持力度,配套完善功能设施,充分发挥对该村及周边乃至全县马铃薯产业的带动作用。
篇3:村脱贫致富情况调研
村脱贫致富情况调研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领导挂点、部门包村、企业联村、干部帮户”活动的总体部署,近期,在担任**镇**村村主任助理期间,我对该村的经济情况进行了初步调研,通过走村访户、与镇驻村干部及村干部、部分群众座谈了解,掌握了该村的一些实情,加深了对“三农”问题的认识,结合该村实际,对如何帮助**村脱贫致富进行了认真思考。
一、**村基本情况
(一)基础设施现状
该村基础设施建设还在发展阶段。硬化公路4.5公里,修建便民路12公里,新修村级公路4.3公里。主要为通往镇政府和邻村、邻镇的通乡、通村公路。
(二)经济发展现状
现在的**村是由原来的**村和福兴村合并而成,该村是**镇最大的一个村,面积大,人口多。合并前的**村离场镇较近,居民生活条件相对较好,合并前的福兴村,离场镇较远,地势较偏僻,村民生活条件相对较差。该村村民的经济收入来源主要依靠种植农作物以及部分劳务输出,没有其它经济收入。养殖业发展滞后,只能满足村民基本生活需要。
1、经济结构单一。该村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小麦、水稻、玉米和大豆等。
2、产业规模较小。该村目前种植柜桉650亩,经果林200亩;有养殖大户两户,其中养猪100头一户,养5000只家禽一户。其他的养殖业零星分散,没有形成规模,肉牛、生猪、畜禽主要以家庭饲养为主。
3、劳务为农民收入主渠道。据走访了解,家庭收入的主要构成一是劳务收入,二是粮食和经济作物收入。劳务输出占全村人口数的`30%左右,
主要在外地从事供电线路架设、建筑施工等行业。(三)村级组织运转情况
该村办公场所是租借的海军希望小学校舍,村支部和村委会运转基本正常,“两委”班子成员具有一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村支书为镇干部下派担任,党组织活动基本正常,党员能按时交纳党费,积极参与党组织各项活动,在群众中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上级党委、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能够得到较好的贯彻落实。据对该村数十户农户走访了解,对落实减轻农民负担政策、 (四)农业生产体系不完善。农业生产受传统农业影响大,技术引进开发力度不够,产业开发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抵御自然灾害和抗市场风险能力弱。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生产操作规程,现有的种养产业大部分管理粗放,生产力水平低,生产条件落后;农产品、经果林品种品质不优,生产成本相对较高,没有市场竞争力。
三、帮助**村脱贫致富的设想建议
通过驻村实地调研,我收获颇多。不仅了解到当前老百姓生活中所面临的困难,更看到了广大农民在中央作出新农村建设决定鼓舞下的那种潜在的动力和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巨大热情,特别是镇政府、村支部已初步酝酿、谋划好发展村集体经济、使百姓脱贫致富的宏伟蓝图更让我受益非浅。但要脱贫、要致富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既要充分考虑该村的实际情况,更要一步一步地逐个破解制约该村发展的难题,要按制定的帮扶方案有针对性、有计划地组织实施。因此,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村进行帮扶:
(一)制定近期帮扶规划,解决最迫切的难题。
篇4:村脱贫致富情况调研报告
村脱贫致富情况调研报告
(一)水资源缺乏阻碍了经济发展。**村二社、三社位于海拔500米左右的山上,有村民240户, 人口600人左右。特殊的地质地貌结构使这两个社土壤涵水性差,地表水存不住,水利工程少,水资源奇缺。由于三社地理位置高、二社处于滑坡地段,都无法实施红层找水工程,人畜饮水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其中80%以上村民的生产、生活用水基本上是“靠天吃饭”,一遇天旱,村民饮水十分困难。因为饮水难,农民的身体健康、生产发展受到严重影响,群众因为缺水而无法进行高效农业生产。因为长期缺水,村民田地缺少灌溉,农作物产量低,成为两社绝大多数村民家庭贫困的主要原因,能用上方便清洁卫生的水,成了此地几代人的期盼。村、镇班子曾多方、多渠道寻找水源,但皆因地理位置特殊未果。
(二)老百姓对发展致富缺乏信心。一是老百姓没有走出传统农业的禁锢。对上级党委政府发展经济、建设小康的方针、政策理解不到位,不少 群众对发展村集体经济对自己有什么好处,以及如何发展村集体经济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祖祖辈辈都是“自己的家靠自己建”、“自己地靠自己种”,自己种的粮食自己够吃就行。存在“各家自扫门前雪”的思想,发展村集体经济是村干部的事,与己无关的思想。走访中发现,至少有一半以上老百姓还没有找到一条真正适合自己的致富之路,他们对全面小康基本没有什么概念。二是没有找到走出贫困的突破口。有的因为缺乏资金,即使有一技之长,有致富的意愿和想法,但力不从心。有的不仅贫困,而且没有任何技术特长,只有在自己的土地上进行传统耕种,收入甚微。**村虽有部分在外地打工的人,但大部分外出打工者因为文化程度低,多是作一些以出卖体力为主的`劳务工,其务工收入只能维持孩子读书、支付农业生产费用、供养老人等日常生活和全家人的基本医疗费用。虽有个别外出务工人员通过自己的努力已经成为老板,但其思想意识还没有达到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高度,目前该村还缺乏能带领大家共同致富的经济能人,大多数农户仍然过着依靠传统农业的自给自足的生活。三是对如何开拓市场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信心不足。村领导班子也曾谋取过新的发展空间和新的发展路子,比如利用优惠政策吸引外出打工人员返乡创业,招商引进业主投资兴业等,但皆因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等投资环境差而收效甚微。
(三)发展集体经济缺乏载体和基础。**村在过去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过程中,基本没有保留集体经营的土地。缺少土地这一载体,发展集体经济显得困难重重,特别是该村地理位置偏僻,既无资源可供开发利用,又无人才、资金等优势,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十分困难。
(四)农业生产体系不完善。农业生产受传统农业影响大,技术引进开发力度不够,产业开发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抵御自然灾害和抗市场风险能力弱。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生产操作规程,现有的种养产业大部分管理粗放,生产力水平低,生产条件落后;农产品、经果林品种品质不优,生产成本相对较高,没有市场竞争力。
篇5:村脱贫致富情况调研报告
村脱贫致富情况调研报告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领导挂点、部门包村、企业联村、干部帮户”活动的总体部署,近期,在担任**镇**村村主任助理期间,我对该村的经济情况进行了初步调研,通过走村访户、与镇驻村干部及村干部、部分群众座谈了解,掌握了该村的一些实情,加深了对“三农”问题的认识,结合该村实际,对如何帮助**村脱贫致富进行了认真思考。
一、**村基本情况
**镇**村位于**镇南部,与镇相距约1.5公里,东与谭家桥村为界,南与观音溪油房沟村相邻,西与葛**村相连,北与高兴村接壤,全村耕地面积1834.8亩,其中稻田1294亩,山土540亩,退耕还林1602.45亩,人均耕地面积约0.6亩。该村9个社,916户,3046人;5个党小组,55名党员。该村目前没有规模产业支撑,群众以传统水稻、小麦、柜桉、经果林等种植业为主,该村人均收入为2853元,低于全市农村人均收入2421元,属省定贫困村。
(一)基础设施现状
该村基础设施建设还在发展阶段。硬化公路4.5公里,修建便民路12公里,新修村级公路4.3公里。主要为通往镇政府和邻村、邻镇的通乡、通村公路。
(二)经济发展现状
现在的**村是由原来的**村和福兴村合并而成,该村是**镇最大的一个村,面积大,人口多。合并前的**村离场镇较近,居民生活条件相对较好,合并前的福兴村,离场镇较远,地势较偏僻,村民生活条件相对较差。该村村民的经济收入来源主要依靠种植农作物以及部分劳务输出,没有其它经济收入。养殖业发展滞后,只能满足村民基本生活需要。
1、经济结构单一。该村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小麦、水稻、玉米和大豆等。
2、产业规模较小。该村目前种植柜桉650亩,经果林200亩;有养殖大户两户,其中养猪100头一户,养5000只家禽一户。其他的养殖业零星分散,没有形成规模,肉牛、生猪、畜禽主要以家庭饲养为主。
3、劳务为农民收入主渠道。据走访了解,家庭收入的主要构成一是劳务收入,二是粮食和经济作物收入。劳务输出占全村人口数的30%左右,主要在外地从事供电线路架设、建筑施工等行业。
(三)村级组织运转情况
该村办公场所是租借的海军希望小学校舍,村支部和村委会运转基本正常,“两委”班子成员具有一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村支书为镇干部下派担任,党组织活动基本正常,党员能按时交纳党费,积极参与党组织各项活动,在群众中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上级党委、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能够得到较好的贯彻落实。据对该村数十户农户走访了解,对落实减轻农民负担政策、计划生育政策、地方惠农政策,大多数农户都表示满意和支持;目前该村没发现信访苗头,社会局面和谐稳定。
二、贫困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水资源缺乏阻碍了经济发展。**村二社、三社位于海拔500米左右的山上,有村民240户, 人口600人左右。特殊的地质地貌结构使这两个社土壤涵水性差,地表水存不住,水利工程少,水资源奇缺。由于三社地理位置高、二社处于滑坡地段,都无法实施红层找水工程,人畜饮水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其中80%以上村民的生产、生活用水基本上是“靠天吃饭”,一遇天旱,村民饮水十分困难。因为饮水难,农民的身体健康、生产发展受到严重影响,群众因为缺水而无法进行高效农业生产。因为长期缺水,村民田地缺少灌溉,农作物产量低,成为两社绝大多数村民家庭贫困的主要原因,能用上方便清洁卫生的水,成了此地几代人的期盼。村、镇班子曾多方、多渠道寻找水源,但皆因地理位置特殊未果。
(二)老百姓对发展致富缺乏信心。一是老百姓没有走出传统农业的禁锢。对上级党委政府发展经济、建设小康的方针、政策理解不到位,不少 群众对发展村集体经济对自己有什么好处,以及如何发展村集体经济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祖祖辈辈都是“自己的家靠自己建”、“自己地靠自己种”,自己种的粮食自己够吃就行。存在“各家自扫门前雪”的思想,发展村集体经济是村干部的事,与己无关的思想。走访中发现,至少有一半以上老百姓还没有找到一条真正适合自己的致富之路,他们对全面小康基本没有什么概念。二是没有找到走出贫困的突破口。有的因为缺乏资金,即使有一技之长,有致富的意愿和想法,但力不从心。有的不仅贫困,而且没有任何技术特长,只有在自己的土地上进行传统耕种,收入甚微。**村虽有部分在外地打工的人,但大部分外出打工者因为文化程度低,多是作一些以出卖体力为主的劳务工,其务工收入只能维持孩子读书、支付农业生产费用、供养老人等日常生活和全家人的基本医疗费用。虽有个别外出务工人员通过自己的努力已经成为老板,但其思想意识还没有达到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高度,目前该村还缺乏能带领大家共同致富的经济能人,大多数农户仍然过着依靠传统农业的自给自足的生活。三是对如何开拓市场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信心不足。村领导班子也曾谋取过新的发展空间和新的发展路子,比如利用优惠政策吸引外出打工人员返乡创业,招商引进业主投资兴业等,但皆因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等投资环境差而收效甚微。
(三)发展集体经济缺乏载体和基础。**村在过去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过程中,基本没有保留集体经营的土地。缺少土地这一载体,发展集体经济显得困难重重,特别是该村地理位置偏僻,既无资源可供开发利用,又无人才、资金等优势,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十分困难。
(四)农业生产体系不完善。农业生产受传统农业影响大,技术引进开发力度不够,产业开发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抵御自然灾害和抗市场风险能力弱。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生产操作规程,现有的种养产业大部分管理粗放,生产力水平低,生产条件落后;农产品、经果林品种品质不优,生产成本相对较高,没有市场竞争力。
三、帮助**村脱贫致富的设想建议
通过驻村实地调研,我收获颇多。不仅了解到当前老百姓生活中所面临的困难,更看到了广大农民在中央作出新农村建设决定鼓舞下的`那种潜在的动力和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巨大热情,特别是镇政府、村支部已初步酝酿、谋划好发展村集体经济、使百姓脱贫致富的宏伟蓝图更让我受益非浅。但要脱贫、要致富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既要充分考虑该村的实际情况,更要一步一步地逐个破解制约该村发展的难题,要按制定的帮扶方案有针对性、有计划地组织实施。因此,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村进行帮扶:
(一)制定近期帮扶规划,解决最迫切的难题。
1、修建村级活动室,建好老百姓致富的后方阵地。村级活动室是村干部与老百姓的连心室,是开展便民服务,为群众排忧解难的重要阵地。针对**村无村级活动室的具体情况,在,由对口帮扶的市级部门和企业共同出资10万元为该村新建一个面积为100平方米的标准的村级活动室。并帮助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工作职责,落实运行机制。同时,通过整合各类资源,实现村级活动场所功能互补、一室多用和服务多元化,充分发挥村级活动室的作用。依托村级组织活动场所,通过科技培训课堂、专题讲座、科普宣传栏、现场咨询等形式,开展政策形势、市场经济、农业科技、法律法规等方面知识宣传和技能培训,使村级活动室成为村民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的“中心”。
2、送科技知识到村,搞好农民科技水平,增加农业效益。知识和创新是托起致富的希望。对口帮扶部门要衔接劳动、农业、林业、畜牧等相关部门,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地开展一些农业知识、科技致富知识与适用技术的培训工作,并送培训到村。通过对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农业结构调整、经果林栽植管理、畜禽养殖等知识培训,让老百姓掌握1-2门实用技术,改变陈旧耕作方式,利用科技知识发展农业,感受到科技致富的真正含义,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通过适用技术培训推动全村科技进步,进一步提高村民科技文化素质,实现依靠科技进步,将创新思路与适用技术有机结合,全面开拓村民科技致富思路,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以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二)制定长期帮扶规划,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1、实施饮水解困工程。解决村民生产、生活用水问题是实现土地盘活利用,村民脱贫致富的关键,也是当前面临的一大难题。近日,经对口帮扶**村的市委统战部、市旅游局、市海事处、市计生指导站、华兴建筑公司等单位多次深入实地调查,发现解决二、三社饮水难问题的唯一途径是只能从距离7公里、落差500米的河道引水。经咨询,如果通过修建提灌站的方式将水引到二社和三社,由于水源与用户之间落差大,需建三——四级提灌,工程资金巨大,这种方式只能放在下一步作为长远规划来实施。因此,解决村民饮水难问题应分步进行。第一步,在生态保护上下功夫,实施封山育林,对全村境内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控制人为因素造成水土流失,修建防护墙、防洪坝,确保水源蓄水量,提高水源水质。第二步,争取利用两年( -)的时间,先解决人畜饮水问题。通过管道直接送水到村民家中,据估算,此项工程需安装7公里左右的PU管,投资约6万元。对口帮扶单位要多方筹集资金,将这一迫在眉睫的惠民工程办好、办实,让村民吃上安全、卫生、放心的自来水。第三步,对口帮扶单位要协调水利等部门,将**村纳入农村安全饮用水项目的主要对象之一,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帮助修建提水灌溉工程,从长远上彻底解决村民用水难问题。
2、实施产业帮扶工程。一是发展壮大养殖业。发展养殖业,是当前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剩余劳动力的有效方法。 在发展壮大现有养殖户的同时,适当扶持发展新的养殖户。可选部分人年轻、接受新知识快的村民特别是党员作为新的发展对象,开展以扶持资金、传授技术、提供信息等为主要内容的结对帮扶活动。镇党委、政府可出台了一系列养殖业优惠政策,在资金、土地、良种、技术推广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对口帮扶单位在发展资金上给予扶持,同时帮助邀请畜牧兽医和水产部门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培训养殖户,免费发放培训资料,切实提高养殖户的养殖技术和管理能力。充分利用村级“远程教育”播放点,组织养殖户收听收看“远程教育”课程,学习周边地区养殖典型经验,树立养殖致富的信心。新发展的养殖户致富后,又可通过他们再发展新的养殖户,通过一帮一的方式,把村养殖户集中起来,组建养殖专业合作社,实行信息上互通、技术上互带、资金上互济,供、产、销一条龙,保证养殖业收入稳定,让村民真正达到依靠养殖增收致富。二是管好护好经果林。**村现有柜桉650亩,由于柜桉有较强的吸水功能,该村本来就水资源缺乏,不适合继续发展;有经果林200亩,主要以柑橘、桃树为主,由于该村的地貌和水源问题,发展情况不理想。通过了解,现在的村民在如何管护经果林、提高产量和品质上缺乏科学知识,所以帮扶单位要在科技知识上给予帮扶。对口帮扶单位要帮助邀请农业、林业部门派技术员到栽植现场指导农民科学栽植,搞好栽后管护,并进行相关知识培训。同时,请技术人员到现场调研,探讨找寻适合该村种植的新的果木、苗木品种,帮助村民找到一条靠发展经果林致富的道路。三是帮助做好劳动力转移。据了解,**市华兴实业有限公司经理王仕荣是该村带头致富的标兵,并且该村还有从事线路安装的一些外出务工人员,我们要切实利用该村这些现有劳务市场资源,结合市内其他建筑业、线路安装等企业资源,组织做好该村村民线路、建筑等行业上的劳务输出,实现**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在农民工实施转移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方面,组织该村人员参加**、**两市每年开展的农民工培训,同时采取送培训人员、培训知识到村的方式,提高村民致富的技能和综合素质。
3、实施惠民政策帮扶。通过编印惠民政策宣传手册、举办惠民政策宣讲、办好村惠民政策宣传专栏等方式,让老百姓了解、掌握国家、省、市出台的一系列惠民政策,认识国家目前发展的大好形势,帮助村民更好地运用这些政策解决困难、促进生产、改善生活,从而拉近党群干群之间的距离,增强村民加快发展致富的激情,达到创建和谐社会、和谐村镇的目的。
篇6:村调查报告
村干部虽然职位低,但他们也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党和政府路线、方针、政策的最终贯彻者和执行者,他们的.工作和环
境如何,不仅关系到上级各项政策的全面贯彻落实,而且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他们是党在农村的旗帜,是群众的领航船。
一、村干部工作现状
1、投入工作与兼顾家庭的问题。
村干部一头挑起工作的重担,另一头它得承担家庭的重负。
村里无论大事小事,都得找到村干部来解决处理,许多情况下,他们面临着工作与家庭劳动,无私奉献与家庭经济损失的两难选择,他们选择了前者,就不得不放弃后者。
2、 高付出与低待遇的问题,由于村干部身份的特殊性,工作的繁杂性、艰巨性以及农村地域的分散性等特点,决定了村干部的工作是一种高付出的劳动。
与此不相称的是低待遇。
首先是经济待遇低,其次是政治待遇低,如果工作出色乡镇就发给一张什么“优秀奖状之类的,最多就是到区、市参加个表彰大会,有些辛苦工
作了十几年退下来的老村干部,逢年过节却没有上级领导来看望一下,因而,倍感“人老茶凉。
3、 较真工作与遭受反对攻击的的问题。
村级工作不像上级那样进行宏观指导或者发号施令,督促检查就行,而是些具体的,实际的直接的工作,必须较真去落实,否则,不但完不成工作任务,而且对不起党和广大群众的信任。
一些啃硬骨头的工作,如计生工作、综治工作必须来硬的,必须较真。
这样就必须会因触及一些人的利益而得罪人,甚至遭到报复。
虽然现在是法制社会,诸如毁坏村干部的庄稼、山林,毒死村干部的牲畜或对村干部实施暴力的现象不再时常发生,但恶语中伤,故意诽谤,让村干部很难正常开展工作。
加上村干部工作不是一辈子的事,几年或十几年后退下来,还得在村上生活,这些让村干部感到有后顾之忧。
4、群众求富心理与村干部领导能力的问题。
随着群众求富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他们对村干部工作多年却“山河依旧,群众还几乎处于原地踏步的现状十分不满。
他们埋怨村干部,有的甚至对村干部讽刺、挖苦、谩骂。
其实,村干部们怎么不想为群众多办些实事,怎么不想改变山村的面貌呢?一来村干部手长衣袖短,二来部分村干部爱思想观念、知识水平、开拓创
新能力、地域的局限,村干部们面对群众急切求富的心理,也深感无奈。
5、 兴办公益事业与集体经济薄弱的问题。
这也是让村干部们感到最头疼的事。
诸如群众强烈要求闪办水利、路等公益带来,一方面,由于村集体经济的薄弱,甚至空白,许多事情心有余而力不足。
另一方面,现如今是经济时代,年轻力壮、有知识、技术的人都外出务工,剩下的是老弱病残,谁愿意来为兴办公益事业尽义务劳动呢?必须发展集体经济,有钱才能好办事。
二、目前基层干部主要存在的问题
1、思想言行脱离群众,干部之间明显存在“两个距离一是感情距离,部分村干部党性观念淡薄、宗旨意识淡薄,一身老爷习气,无群众感情,工作
作风浮躁,工作方法简单,遇事缺乏周全考虑,遇急就用“蛮办法,结果把小事弄大,大事弄砸,尤其是在处理一些突发事件上访问题等矛盾时,把群众
视为刁民、无赖,作为水火不容的对立面来对待,另有一些干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把基层工作当提拔的中转站,在工作中蒙瞒上级,糊弄群众,隐瞒实情,一味应付了事。
篇7:村调查报告
3月5日至10日,我到XX村驻点,认真开展“七个一活动。
在此期间,我进农家门,听农家言,知农家情,与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
重点对XX村10户农民的生产和收入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抽查。
目前,农民最盼的是增收致富,最缺的是科学技术和生产资金,最怕的是假种子、假农药、假化肥和自然灾害,最怨的是加重负担。
现将有关调查情况综合反映如下:
一、关于XX村农民收入的基本情况
XX村滨临长江,有368户农家,总人口1347人,总劳力为502人,旱地面积3647亩,全村以种植业为主,主要品种有玉米、黄豆、棉花、辣椒、梨子。
全村去年人均纯收入1300元,其中人均纯收入3000—5000元之间的户数为20户。
—3000元之间的户数为80户。
1000—2000元之间的户数为100户。
1000元以下的户数为168户。
在调查的10户农民中,人口总数为39人,去年人均纯收入为1443.8元。
总劳力数为23人,其中务农劳力为20人,占87%,常年务工劳力为3人,占13%。
在校学生为10人。
老人为6人。
人均纯收入2000—3000元之间的户数为2户。
1000—2000元之间的户数为5户。
1000元以下的户数为3户。
从调查的情况看,XX村农民收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农民收入水平低。
10户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只有1443.8元。
如果除去日常生活、小孩读书、生病就医费用,加上婚丧嫁娶等人情世故,农户所剩无几,甚至入不敷出。
大咀乡长江村一农户去年家庭纯收入5780元,仅用于2 个孩子读书的费用就得1200元,占家庭纯收入的21%
2、农民增收渠道变窄,难度加大。
XX村大部分农户收入的主要来源仍然是传统的粮、棉、油等产品,卖难问题时有发生。
区直企业下岗职工的增加影响了农户通过劳务输出获取现金收入的出路。
乡村大部分企业经营亏损甚至关闭也制约了农户收入的增加。
3、农户货币收入比重低。
在调查的10户农民中,人均纯收入2000元以下的农民,其卖不掉的农产品占了其收入的10—30%,即使全部卖掉,也是亏本贱卖。
部分农民收入中以实物为主,货币收入相对较少。
为了生产和生活,部分农民常将农产品换取部分生产资料和必需的生活用品。
4、农户收入不平衡。
少数农户的高收入掩盖了不少农户收入下降的真相。
长江村一农户年均纯收入万余元,而在同村的有些农户已到赊米、赊油度日的地步。
二、制约农户增收的原因
农业属于弱质产业,加上现阶段商品率低,部分农产品价格下滑,农户增产不增收。
从调查的情况看,制约农户增收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结构调整滞后。
受市场信息、自身素质等因素影响,许多农民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难以适应,对种植、养殖产品的取舍只能盲从于市场短期的价格波动,
不能科学地、准确地判断市场规律,“村看村、户看户的生产经营现象,导致一哄而上——恶性竞争——收入减少——纷纷下马,
造成农业结构调整的盲目和滞后,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农民收入的增长,许多农民因此发出“谁能告诉我,到底种什么?的无奈叹息。
2、商品流通不畅。
近年来,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价格大幅下滑,农民收入下降。
被迫闯市场的农民一年四季忙种忙收,顾了田里这一头,顾不了市场那一头。
农产品大多以乡村为单位组织销售,每到上市盛期,各单位各自为阵,四面出击,不断增加了费用,而且易使区内产品聚集到同一地方,
相互杀价,造成内耗,一些农户只好忍痛低价甚至亏本倾销,满载而去,负债而归。
3、科技含量偏低。
在10户农民中,大多为初中、小学毕业,文化素质偏低,有的年龄偏大,观念偏旧,对科技成果接受慢,对市场信息捕捉不准,粗放经营,产品档次低,收入增长受到很大制约。
4、农业投入不足。
XX村以旱地为主,现有的农田水利设施适于统一抗旱排涝,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后,农户自主经营,耕作粗放,农作物不再连片种植,原有的漫灌方式已不适应。
由于投入不足,导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推广的严重滞后,制约了农业结构调整,农业抗灾能力差,农户增产增收缺乏保障。
5、增收难度加大。
一是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而提价的空间和可能均已很小。
二是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依然存在,尤其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高,且有假冒伪劣产品,导致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农民利益流失,收入下降。
三是由于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农民外出务工、从事第三产业等获取收入的渠道变窄。
四是农户欠款的数额和户数在不断扩大。
6、自然灾害频发。
农业仍然是一个弱质产业,“靠天吃饭的局面仍未根本改变,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仍起着决定性作用,风调雨顺即丰年,天旱雨涝就减产,对农民收入增减的影响不言而喻。
大咀乡长江村连续五年四灾,旱、涝、虫交替,灾害频发,经常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减收甚至绝收,给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带来严重影响。
三、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
从调查的情况看,促进农民增收的途径主要有:
1、强化农业基础地位。
要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利用各种渠道加大对农业的投入,重点解决连片干旱、渍涝问题,增强农业防灾抗灾能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调优产业结构。
农业结构调整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忌一哄而上,要热中有冷。
忌一成不变,要勤于调整。
忌一触即溃,要“把根留住。
忌一盘散沙,要形成“拳头。
3、健全市场体系。
一是尽快筹建大型农产品集散地,满足农产品流通的需要。
二是要健全服务体系,按照“以区级为引导,以乡村为主体,以民间为补充的发展思路,通过建立中介组织、组织营销队伍、完善信息网络、
强化科技指导等,为农民产前提供种什么最好的信息,产中联系好销售渠道,不能让农民一家一户闯市场,为农业产、供、销提供全方位服务,以保证农产品价值和农民收入顺利实现。
三要切实整顿农资市场,严厉打击假种子、假农药、假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的坑农害农行为,真正保护农民利益。
四是要积极探索“订单农业、“合同农业的新路子,做到让农民只思生产,不愁销路。
4、实施科技兴农。
要通过多种形式如电视讲座、农民夜校、田间指导等,大力推行农科教结合,逐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从而增加农业科技含量,向科技进步要收入。
5、推进农业产业化。
一要坚持市场导向,防止通过政府行为“一哄而起,急进硬推。
二要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将闲田集中在种田能手或种田大户手中,让其自行调整,规模经营,增加收入。
三是要择优扶强,大力发展龙头企业,提高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选择具有市场开拓能力前景,能够组织农民生产和为农民服务的企业重点扶持和培育。
6、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减轻农民负担就是直接增加农民收入,农民负担只增不减,农民收入就无从增起。
一要积极推进行政机构改革,以此为契机,大力压缩财政和农民供养人数,从源头上减轻农民负担。
二要推行村务公开,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增强农村政务、财务透明度,促进乡村干部廉洁自律,杜绝腐化、挥霍浪费现象。
三要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严肃查处随意增加农民负担的现象.
篇8:脱贫致富心得体会
实现精准扶贫,深入调研、准确识贫是前提。富裕的生活大体相似,而贫困的原因各有不同。各地要改变以往大水漫灌、手榴弹炸跳蚤的工作方式,深入调查,把扶贫对象摸清,把家底盘清。一些地方在识贫工作中总结出了四看法: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能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就是实践中管用的好方法。各地要通过建档立卡,对扶贫对象实行精确化、规范化管理,做到心中有数、一目了然。
精准扶贫意味着精准施策。各地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对那些有劳动能力的,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对那些居住地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通过移民搬迁实现脱贫;对那些丧失了劳动能力的,通过低保政策实施兜底扶贫;对那些因病致贫的,通过医疗救助帮扶,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需要看到,现在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由此产生大批农村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精准扶贫,需要切实解决这一群体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提供更加精准、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务。各地要通过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大病保险和新农合等政策,确保留守儿童和老人不成为被遗忘的群体。各级党委政府和基层组织要发挥积极作用,通过更加精准的管理和服务,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监护和对老年人的关怀照顾,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但愿苍生俱温饱,不辞辛苦入山林。实现贫困人口如期脱贫,是我们党向全国人民做出的郑重承诺。实现这一承诺,需要各地付出更大努力。贫困不是一两天产生的,要想根治,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和发展相结合。各地要围绕四个全面战略部署的相关要求,下定打攻坚战的决心,以精准扶贫实现精准脱贫,让真正需要帮扶的群众享受到扶贫开发的阳光雨露。
篇9:脱贫致富倡议书
尊敬的各位企业家朋友:
扶贫济困、崇德向善,乐善好施、助人为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中国梦的现实要求,更是全省企业界回馈社会、塑造形象、提升公信力、助力发展的广阔平台。
当前,我省新一轮扶贫攻坚战已全面打响,省委、省级政府正在大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制定了超常举措,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和驻村工作队制度全面落实,亮点频出,各行业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扶贫济困,极大促进了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但是,我省目前仍然有160多万农村贫困家庭570多万贫困人口,每人每年收入不足2800元,他们也许和我们一样,有着干一番事业、回报社会的火热激情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然而家庭的贫寒、现实的残酷却使他们有着难以想象的辛酸。困难每个人都会遇到,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最渴望的就是能够得到别人真心的帮助。
回顾我们每个企业发展壮大的历程,每一步都离不开党和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帮扶,离不开社会各界、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怀、支持。当前我省扶贫开发任务繁重而艰巨,亟须举全省之力,汇聚各方资源,携手合力攻坚。
感恩社会、回报桑梓是我们企业家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企业打造公益品牌、树立良好形象、促进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我国第二个扶贫日到来之时,我们向全省企业界爱心人士真诚倡议:
一、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伸出援助之手,积极参与“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以建档立卡的贫困村、贫困户为帮扶对象,通过产业扶贫、商贸扶贫、就业扶贫、捐赠扶贫、智力扶贫等形式,帮助贫困村、贫困群众发展生产,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建设社会公益事业,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
二、让我们积极参与扶贫光彩事业,发挥企业资金、技术、市场、信息和管理优势,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开发资源、培训人才,共同发展;
三、让我们慷慨解囊,纾困解难积极参与到扶贫济困、铺路架桥、兴建学校、资助贫困学生等公益事业中来。
在此,我们郑重承诺:扶贫济困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献爱心,施善举,真扶贫,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做贡献!
各位企业界的朋友,爱心无论大小,善举不分先后。我们坚信,涓流共汇,足以涌成江河;绵力齐聚,定能众志成城。您的点滴善举,将用温暖护佑羸弱者前行,让阳光照亮贫困者梦想,让我们携手助力贫困群众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早日实现全面小康!10·17,邀您一起消除贫困。
倡议人:河南羚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洛钼集团、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等参加“扶贫日”活动的全体企业
篇10:脱贫致富倡议书
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群众团体,社会各界人士:
扶贫济困、乐善好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国务院批准,自起,每年10月17日为全国“扶贫日”。在这个“点燃关爱之心,托起贫困人口脱贫致富走向美好生活梦想”的特殊日子的到来之际,我们真诚地欢迎您共同参与到全国“扶贫日”这项意义深远的活动中来,一起帮助农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帮助贫困村发展各项公益事业,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近年来,哈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坚持顶层设计高位推动,不断创新扶贫开发方式,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努力构建“专业扶贫、行业扶贫、援疆扶贫、社会扶贫”四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形成了全社会人人关注扶贫,人人参与扶贫的良好氛围,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由于受自然环境、资源禀赋、经济基础和历史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我市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还比较突出。特别是山区贫困面还比较大,贫困程度还比较深。根据新一轮的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调查统计,目前,哈密市还有自治区级重点贫困村7个,均分布在天山一线的高寒山区和边远牧区,人均收入和基础条件相对较差的山区村有28个,农牧民年人均纯收入低于2736元的贫困人口还有4645人。在一些贫困村,人们还未能喝上洁净安全的自来水、还未住上安全抗震的安居房、还未能享受便捷的医疗、教育、交通、通讯等服务……
他们渴望有一双温暖的援助之手,他们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关心和帮助!扶贫济困,我们义不容辞;共建和谐,我们责无旁贷。面对困难群众的渴望和期盼,让我们伸出援助之手,慷慨解囊,奉献爱心,迅速参与到全国“扶贫日”捐助活动中来,把这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活动推向深入。
扶贫者,人恒爱之;济困者,行善积德。为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设立全国“扶贫日”的号召,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5号),我市开展以“点燃关爱之心,力解贫困之苦;伸出扶贫之手,托起致富之梦”为主题的'爱心捐助活动,筹集部分资金帮助哈密市农村贫困群体尽快摆脱困境。
爱心是一股清流,荡涤着世间的尘埃;捐助是一片阳光,温暖着心灵的期盼。一人向隅,合家寡欢;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当那些不幸的人们最需要援助时,帮助和抚慰他们,是我们每个社会成员共同的义务和责任。为使哈密市的4645人农村贫困人口早日实现脱贫致富目标,我们真诚倡议:
广大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发扬扶贫济困、助人为乐的慈善精神;国有、民营、外资企业及职工弘扬善举济世、慈心为民的奉献精神,伸出援助之手,奉献一片爱心,迅速参与到扶贫济困爱心捐助工程活动中来,聚积你我他,形成荡涤贫困的滚滚洪流。以实际行动帮助那些贫困家庭和困难群众走出困境,携手走进幸福生活!
消除贫困,共同富裕,是人类共同的理想和愿望。向社会各界筹集的善款,将全部投向贫困村,用于改善贫困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帮助贫困家庭青少年享受教育。我们将严格管理好使用好每一笔资金,并将使用情况及时上报哈密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集中向社会公布。并随时接受捐助者的监督和检查。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当你慷慨捐助之时,付出的是爱心,收获的是真情;播种的是善良,收获的是感恩。捐款不论多少、善举不分先后。让我们齐心协力,迅速行动起来!
慈心善举,播种福海;扶贫济困,功德无量。我们相信,您的慈爱与奉献,将会化作一缕温暖的阳光,让弱者不再孤独,让贫困不再无助。您的真情厚意,一定会赢得全社会的尊重!
我们期待您的积极参与,衷心感谢您的支持!
篇11:脱贫致富倡议书
驻村工作组的各位同志们:
为兑现脱贫攻坚的庄严承诺,省委、省级政府明确了“两步走”“三确保”“四提升”的目标,提出了“八八战略”,在燕赵大地吹响了脱贫攻坚战的号角,描绘了决战决胜的蓝图。一分在部署,九分靠落实!今天,全省2万多名驻村工作组的同志,肩负省委、省级政府的殷切期望,肩负精准脱贫的光荣使命,即将踏上脱贫一线的征程。全体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组员发出如下倡议:
一、一定要牢记使命、尽职尽责。脱贫攻坚战是一场没有退路的硬仗,驻村工作组就是攻坚克难的“突击队、排头兵”。我们要带着舍我其谁的责任感、时不我待的使命感,投身基层、脚踏实地,时时不忘责任、事事勇于担当,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指导下,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努力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求实效,力争提前完成目标,不脱贫、不撤兵。
二、一定要激情工作、甘于奉献。我们要按照省委书记赵克志“夙兴夜寐、激情工作”要求,以李双星、李保国同志为榜样,把省委、省级政府对贫困群众的关注关心关怀带下去,把机关实干苦干巧干的作风带下去,把谋事创业担当的精神带下去,扑下身子当公仆,全心全意为群众,以“白加黑”“5+2”的劲头,亲力亲为、带头示范,奋发进取、甘于奉献,带领广大群众走上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三、一定要严守纪律、树好形象。驻村同志均经过组织和单位的精心筛选,选的是精干、担的是责任、树的是形象。我们要自觉践行“三严三实”,严格遵守八项规定和省委的各项要求,牢记宗旨意识、党员意识,严守纪律、廉洁自律,改进作风、扎实工作,不给基层找麻烦、不给群众添负担,以实际行动践行对上级组织的承诺,以脱贫成效赢得群众的认可。
四、一定要科学谋划、积极推进。驻村没有适应期,脱贫不能等靠要。我们要迅速进入角色,蹲地头、坐炕头,逐户走访,尽快熟悉情况,核准扶贫对象,制定脱贫规划,谋实帮扶措施,做到资金、技术、信息、培训多措并举,规划、路子、项目、时间环环衔接,确保每村都有特色产业、每户都有脱贫路径,扎扎实实为群众干好事、办实事、解难事。
五、一定要扎根基层、历练成长。惟其艰难、更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我们要把农村广阔天地当作人生成长的课堂,组织派到哪里就在哪里扎根,不计得失、不讲条件,满腔热情投入工作,在扶贫攻坚一线,要向广大群众学习,向优秀基层干部学习,向有经验的同事学习,使自己的能力和素养,在干事中锤炼、在创业中提升。
让我们在省委、省级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抢抓机遇、攻坚克难,牢记使命、不负重托,和基层干部群众一道,夺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全面胜利,向省委、省级政府和全省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答卷!
篇12:村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摘 要】: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旨在改善农村的医疗现状,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这是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必须面,临的重要环节,但是,在坚定不移地实施广覆盖、低水平的医保政策的过程中,看病难看病贵的情况并没有随之而消去,而医保制度的缺陷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日益暴露。通过抽样调查的方法对浙江台州地区的问卷调查,探讨了农村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与解决途径。
【关 键 词】:农村;医保
【 正 文 】 农村医疗保险
研究背景:近年来,医疗保险覆盖面在逐步扩大,很多农民们也都加入到了参与医疗保险的队伍中。投保无疑能给农民们带来巨大影响,在面临高额医药负担时,是真正能够给农民们带来实质性帮助的措施之一。我国的医疗保险大体上有合作医疗、医疗保险、统筹解决住院费及预防保健合同等多种形式,其中合作医疗是最普遍的形式。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支持、农民群众与农村经济组织共同筹资、在医疗上实行互助互济的一种有医疗保险性质的农村健康保障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旨在改善农村的医疗现状,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
一、“三农”问题所实施的一项“实际、实效、实用”的重要决策。它解决了农村居民长期没有医疗保障的重大问题。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从本质上说,对解决一直困扰着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它的实施让农村居民在医疗问题上有了保障。在面对昂贵的医疗费用时,不必在有自己一人承担,有“新农合”为农村居民承担一部分的医疗费用。它从实质上减轻了农村居民的医疗负担,它从实质上为农村居民提供了一定的医疗保障。
虽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在解决农村居民解决医疗保障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它现在却处于起步阶段,它还需要完善。我们相信不久,它将在解决农村居民医疗保障问题上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二、农民对“新农合”的看法:
在我们小分队下乡进行调查的时候,也想被调查的农村居民进行了询问,我们对他们问到了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看法时,几乎百分之九十五的农村居民表示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赞扬,他们说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国家对他们的关心,是国家为解决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问题所作出的一项有效的政策。虽然它的确从根本上对我们农村居民在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上给于我们了一定的帮助,它能为我们在医疗一些花费不是太多的疾病上提够相当一部分的补助,但当我们在遇到重大疾病时,它却不能发挥较大的作用。在此,我们希望国家能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希望能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农村居民也能有较好的医疗保障,能解决一直困扰着我们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让我们正真的看得起病,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三、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在7月11日,我们小分队开始了我们的下乡调查工作,经过几天的调查,我们共对两百名农村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接受我们调查的居民有一百六十二名,其比例为百分之八十一。通过问卷,我们深入农户,我们通过问卷了解他们参与农村医保的实际情况在问卷调查的同时,为农民解决他们不明白的相关问题。针对每一个问题分析如下:
问题一:你是否了解保险,了解它的作用吗?
针对这道问题,其回答较了解的有四十名,约占总数的百分之二十五。回答一般了解的有四十二名,越占总数的百分之二十六,而回答不了解的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四十九之多。
问题二:你家去年在医疗上的开销是多少?
在这道问题上,大多数人的答案是在500以下,但也有些个别的开销较大,如几千元到上万元。
问题三:你家是否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若没有其原因是什么?
在我们调查的一百六十二名居民中几乎所有的人都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问题四:你觉得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制度对减轻家庭医疗负担有明显作用吗?
这道问题回答明显的有二十四人,占总数的百分之十五。回答一般的有四十五人,占总数的百分之二十七。而回答不明显的却有九十三人,占总数的百分之五十八。
问题五: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后,你的医疗保障是否得到满足?
针对这道问题有,有三十八个人回答了满足,而表示不满足的却有一百二十四人,占总数的百分之七十六点五。
问题六:你是否了解“新农合”?是否觉得“新农合”的报销程序复杂?
在这到问题上我们得到了这样的数据,只有二十八个表示了解。且有百分之七八十的人表示不了解报销程序。
问题七:你是否考虑过以后的养老问题?
在我们调查的那一百六十二人中,仅仅有十六人回答考虑过,有三十四人回答偶尔考虑过,还有一百一十二人没有考虑。
问题八:你是否购买了养老保险?
在我们调查的这一百六十二人中,有六十八个人表示买了,但其中有五十二个都是打工单位为其购买的。而剩下的九十四个人表示没有购买任何养老保险险。
问题九:你对买保险的看法是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各有个的看法,各有各的不同认识。但也有几点是得到大家的看法较一致。第一,买保险和储蓄差不多。第二,买保险可以使被保险人获得一定的保障,减少后顾之忧。第三,买保险是一种从众心理。
问题十:你参加了“新农合”或购买了其它医疗保险,在发生保险事故后,若索费不成,你知道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吗?
在这个问题上,有一百四十八人回答不知道,回答知道的仅十四人,占总数的千分之八十六。
四、在乡镇府调查结果:
在7月11日至7月13日,我们小分队分别来到了雅安市姚桥镇、多营镇、中里镇三地,并且去了当地镇政府了解了些有关“新农合”在镇上的参加比例和实施情况。
通过我们对三地政府的访问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
一、参加情况:我们小分队在三地政府处了解到三地农村居民参加“新农合”的概率分别为95.3%、95.4%、93.5%。而据我们向各镇负责人那了解到,各镇虽有一小部分人没有参加,但那一部分人几乎都属于长期在外打工、部队服役和一些已经买了足够的商业保险的居民。
二、报销制度:据我们了解到在这三地“新农合“的报销对象为:住院医疗费用。各地采取的报销方式为:就医后到新农办直接报销。而报销比例为:在乡镇医院治疗按60%报销,在区级医院治疗按40%报销,在市级医院治疗按30%报销。其最高限额为:0元整。
三、反映情况:我小分队在镇政府了解到各镇70%-80%的农村居民对“新农合”表示赞同,给予了积极的评价。但也有一小部分居民对此表示怀疑,他们心中怀有“‘新农合’虽然是为了解决农民的医疗问题,但实质是‘政府出资,医院获利’的政策。”由此可以看出我们仍需加强“新农合”的宣传力度,让农民真正的了解“新农合”,认识“新农合”,消除他们心中的疑惑。
五、调查分析及总结: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看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雅安地区的实施状况以及所调查的地区的居民保障基本状况,也通过调查反映出了农村居民对“新农合”的不同看法以及其他社会各方对“新农合”的不同态度。也通过调查反映出了“新农合”的一些不足。
1、雅安地区“新农合”事实基本情况及所调查地区居民生活保障基本情况: 在我们调查的姚桥镇、多营镇、中里镇三地“新农合”参加率分别为95.3%、95.4%、93.5%。并且我们在雅安市新农办了解到雅安整个地区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参加率为92.2%。就此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新农合”在雅安地区的实施情况是相当不错的,它具有很高的参加比例。而据我们在镇上负责“新农合”的主任那了解到,没有参加“新农合”的大多数是在外地打工。同时,我们通过调查三镇的一百六十二民居民了解到该村虽基本都参加了“新农合”,但却很少人购买的有其它商业保险。而在养老问题上,据调查可以看出在农村很少有人仔细考虑过自己将来的养老问题。在农村地区养老意识地下。虽然有人也购买的有一点养老保险,但那几乎是在外打工,公司给购买的,很少有人自己去购买一些养老保险。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虽“新农合”的实施给广大农村居民带来了很多的切身利益。但农村地区居民的保障问题仍然没能得到全面的解决。
2、对“新农合”的看法: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在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上的一项重要举措。它从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实施的一项重要决策。
它的实施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它从本质上对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上给予了一定的帮助。它给广大农民带来了切身利益。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但事事无完美,它仍然存在着很多的不足,还需继续完善,不断的提高质量,为广大农民带来更多的实惠。
3、“新农合”的不足:
⑴、报销比例较低,报销限额较低。
⑵、报销程序很复杂,常常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得到补偿。
⑶、在异地打工的农村居民不能享受这项优惠政策(在外打工人员,在外医疗不能得到报销)
⑷、宣传不到位,很多居民虽然参加了“新农合”,但很多却不能很了解它
⑸、体制不完善,需进一步完善体制,减少资源浪费。
六、总结: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们从中看到了对“新农合”的各种各样的看法。总的来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的确从实际出发,立足中国国情,在解决一直困扰着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上给予了一些帮助。 这项政策的出台受到了广大农村居民的欢迎,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同。通过我们在雅安部分地区的调查数据显示,在雅安地区在已基本实现“农村基本普及新型农村医疗合作保险制度”。
从另一方面来看,虽然农村居民几乎都参加了“新农合”,它也能为农民解决一些医疗问题,但其并不能为农民提供充足的医疗保障,以及其自身本不完善。所以,“新农合”仍需不断完善。农村的保障问题依然严峻,我们还需不断摸索,不断的出台好政策,以为农民提供更多的保障。
对此,我们提出几点我们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1)观点(存在的问题): 一是政策本身存在的问题.
我们首先要肯定国家实施农村医保这一政策的利好出发点:让所有农民都看!老奶奶那么认真的对待我们的问卷,我们没有理由不做好。 得到实惠,获得保障.但区域的差异使之存在必然有局限性.它不可能实现贫富差距大的区域优惠措施不同,优惠比列不同.另一方面,对报销地点,报销方式的限制,使目标群体少之又少,因而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失去了该政策存在的本质意义.
二是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政策在上传下达的过程中,很多时候只剩下了简单的传达,关心的只是有多少人参与到了这项政策,而未关心到参与这项政策的百姓有几人得到了实惠,因此说他们忽视了最关键的步骤:向参与者宣传政策的意义以及如何行使他们的这一权利.这样一来,农民只是听说了一项政策,然后参与了,而当真正需要时却不知该如何行使.
三是农民自身的问题. 许多农民平时很少去关心政府的政策,只是跟风般的参与,然后弃之一边,或者等待优惠自己来到家里,更有甚者觉得自己家里根本用不上,所以不必关心.然而当突发事件,突发疾病出现时才慌了手脚,只够抱怨医疗费用高昂,而不知道政府的政策可以减轻他的负担.
(2)解决意见
一.国家政策的提出要尽可能能够实现因地而宜.根据区域不同,贫富差距,百姓意识等方面提出对应的实施政策.针对医保这一问题,政府应该使可报销地点小化,譬如:加强对乡村诊所的管理,然后赋予乡村诊所农村医保的报销权利.同时使可报销范围更广泛,例如:感冒,头疼发烧等小疾病.
二.在上传下达的实施过程中,一定要牢抓宣传关,确保每一位民众都了解与自己利益相关的政策,确保每一位民众在需要时都能有条不紊的行使自己的权利.
三.农民意识有得提高.这个方面可由本地政府才取措施改善.
如:1.加强宣传. 2.召开农民会议.3.实施农民集体培训等.
我们相信,只要做到以上几个方面,我们的调查就不会再暴露出那么多让人感慨又让人心酸的问题.农村医保也才能让所有参与者满意!
篇13:村经济调查报告
一、基本情况
中兴村地处洋河镇区南部2公里,全村19个村民小组,1149户、5860人,现有建档立卡低收入户93户、250人,低保户40户、93人。村有党员97人,13个党小组。全村面积7300亩,耕地6400亩,人均耕地1.3亩,粮食作物主要以小麦和玉米为主。外出打工是当地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每年外出务工近千人,村民人均年纯收入为7200元左右。属区定经济薄弱村。
二、发展现状分析
现有基础
1.发展优势
一:农业基础比较好
人均耕地面积约1.3亩,每户耕地5亩多,耕地土质好,水利沟渠基本畅通,发展高效农业有基础。
二:养殖前景比较好
土地资源丰富,农户储存小麦和玉米比较多,给养殖提供了便利。全村现有养鸡、养羊、养猪、养牛专业户8家,养殖规模都不大,经济效益不是太好,需要引导和资金、技术方面的支持。
三:高效农业有一定规模
目前已流转土地400多亩,种植50亩大蒜专业户1家,种植350亩粮食专业户1家。
2.不足之处
一:为民服务能力较弱
村部党群服务中心功能室配套不全,没有村民活动中心,服务功能弱化。
二:交通和水利设施比较落后
村庄内部道路未达到庄庄通,高标准农田不到一半,有些路段和桥梁破损比较严重,部分排涝沟渠破损形成堵塞,影响农业生产。
三:产业发展水平较低
目前,全村93%的耕地面积仍然是传统模式的小麦和玉米种植,产量效益不高。工业方面基础十分薄弱,只有一个家具加工厂,规模不大,工人素质不高,机械设备陈旧。三产服务业零星敲打,仅有几家路边小超市,几家出售洋河小酒厂的散酒。
三、发展思路
洋河镇是中国闻名酒都,是宿迁市经济重镇,围绕洋河镇酒都重镇、生态旅游特色镇的发展定位,中兴村将重点发展特色高效农业项目经济。
一是打造洋河镇区南部特色乡村示范点,围绕村庄、道路、桥梁、沟渠、绿化等开展环境整治,美化村民生产生活环境,提高村组规范管理水平。
二是建设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园。在洋河全镇生态高效农业发展规划中,重点发展规模种植粮食作物和规模养殖畜禽,引进绿色食品加工项目,实行“网上直销”,打造苏北传统农业特色幸福乡村。
四、具体举措
1、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围绕洋河新区“十三五”规划,对现有产业发展进行总体规划布局,加强土地流转,为专业化、规模化和生态化发展种养殖创造条件;统筹规划村庄布局,争取整理土地800亩,用足用好各项支农、惠农政策,鼓励有条件的村民承包土地,进行专业化种植、养殖,发展规模生产,保护生态环境,节约土地资源。
2、改善发展环境
大力解决中兴村到镇区的交通建设问题,积极向新区和镇汇报协调,利用新一轮村居布局规划调整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农村道路建设补助资金,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修桥铺路、维修沟渠。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发展环境,积极邀请企业落户中兴村,利用当地资源,发展畜禽绿色食品“网上直销”企业、木材加工业,带动当地群众就业,转移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
3、强化村民的教育培训
一是重点抓好农业新技术培训工作。组织种养殖技术人员进农户、到田头,手把手传授新技术、新方法,让一部分想致富的能人先行先试,推广蔬菜大棚种植和畜禽规模养殖,而后再带动影响一批人。
二是是依托社区教育中心,发挥党群服务中心功能,开展农村社会学习型活动,通过广播、发放宣传资料、办黑板报、定期读书交流和召开群众会等形式,更新村民观念,使党的惠农政策宣传多样化,农技培训讲坛常态化。
4、加强村组干部队伍建设
针对在家老党员多的实际,实行老党员公开承诺制,发挥老党员觉悟高的.特点,做好政策宣传、群众意见建议的收集和疏导、邻里矛盾纠纷调解等工作。村支两委结合村实际,制定长远发展方案,以发展高效农业为契机,整体资产资源,积极发展集体牵头、村民广泛参与的发展项目,推进集体公益事业建设,切实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及时出台优惠政策,既要有序组织劳务输出,更要千方百计引导外出创业成功的村民,回村投资创业。
篇14:村情调查报告
根据县委“三送”活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安排,我驻镇村“三送”工作队,通过召开座谈会,走村串户和实地察看等方式对村情进行了深入调研,初步摸清了该村基本情况、存在问题及群众呼声和要求,明晰了今后的工作思路。
(村里人口、党员等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一)“三送”工作情况
xx村现村“两委”干部有7人,拥有农家书屋,青年民兵之家,党员活动室,远程教育设备,矛盾调解室,接待室,会议室,办公电脑一台,一体机一台。村支部十分重视党支部基层党建工作,自换届以后,班子成员精诚团结,有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热心为村民办实事,在群众中有一定声望。自“三送”活动开展以来,村支部和“三送”工作队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使党建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在工作中,以“三送”统领全村各项工作,创新工作方法,切实抓好基层党建工作。一是抓宣传。及时在每户农家钉上“三送”服务联系牌,把每张连心卡和致农民朋友的信发放到农户手中,做到“三送”活动家喻户晓。同时,将各项工作制度、走访帮扶对象情况等有关内容,制作成制度牌,公示上墙,接受群众的监督,营造浓厚的“三送”活动氛围。二是抓落实。把走访农户、化解矛盾、落实产业、兴办实事、组织建设等工作内容落实到每个“三送”工作队员身上,建立完善工作台帐,使“三送”活动规范有序。目前,已走访完了全村所有农户,帮扶困难农户50余户,收集群众诉求150多条,已办结71条,群众满意率100%,为民办实事、好事30多件。三是抓管理,为进一步明确责任,让干部真正沉下去,严格执行请销假制度,要求工作队员吃住在农家,同村民打成一片,做到“同吃同住同劳动”,更好地了解民情、体察民情。四是抓成效。为让群众真正得到实惠,始终把解决问题,为民办事贯穿活动的全过程。目前,通过参与劳动、捐资捐款,使部分路段、水陂、水渠的运行状况得以好转,如帮助烟农从其他地方调来拖拉机翻耕、整地、修路;为困难群众解决低保,为大病重病人员捐资捐款等等,得到了广大村民的认同和赞许,让群众得到实惠。
(二)经济发展情况
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于种植业、外出经商和打工为主,今年全村种植烟业800多亩,预计产量可达24万斤,产值24万元,外出务工人员有人,年总收入近千万元,但集体经济发展状况仍然比较落后。
(三)新农村建设进展情况
近几年来,5个村民小组先后列为新农村建设点,新农村建设着力改水、该厕、改路,做到了饮水安全,环境卫生,村村通公路,路到家门口,但只有一条水泥主干道。有线电视覆盖率较高,满足了绝大多数农户的娱乐休闲需要。
(四)社会治安情况
该村村风淳朴,农户之间相处和谐、民心向上,该村农民安居乐业,目前没有上访现象,总体比较安定,社会治安状况良好,但也有一些不稳定隐患,如土地流转后烟农种了烟的土地租金至今还落实不到位;烟叶基地的机耕路下雨天烟拉不出去等,引起部分烟农不满意。
二、当前村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村集体低子薄,无经济来源。目前村里水利条件差,制约了村里的发展。
(二)农民的生活支出不断增加。近年来,农民的生活支出逐年在增加,其主要原因是急剧的市场化导致农民生活和生产费用大幅度增加,比如农资产品等价格上涨,这与低水平的收入以及收入增长缓慢现象极不相称。
(三)农村劳动力难以充分就业。原因主要有:从农民自身意愿看,一方面由于农民对就业收益期望值较高,另一方面由于农民尽管有就业冲动,但就业适应性较差,缺乏必要的职业技能。因此,我们的农民难以充分就业。
(四)农民创业意识和技能薄弱。全村农民大多数文化不高,即使具有初、高中文化程度的农民,绝大多数缺少必须的技能。因此,在农村中,“无资金、无技术、无项目”的农民人数最多,“创业无心”、“创业无门”、“创业无能”的现象十分突出。
三、今后推进村级建设和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加大村“两委”班子成员培训,提高村干部的整体素质。加强对党员干部农业农村知识的学习,培养良好的党性意识,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有计划地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动员全体党员掌握致富技术,努力建设一支为农民谋利益、深得群众信任的干部队伍。
(二)努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使产业结构能够面对市场需求的需要,大力发展农业主导产业,拓宽农户的致富渠道,积极发展效益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在政策、资讯上为农民提供资助和科技、技术服务。
(三)大力调动发挥产业大户的带头作用。充分信任产业大户,积极为产业大户帮助贫困落后户提供帮扶搭建平台,建立好多方合作的长效机制,支持提供农村经济发展做好典型示范与互助互利的社会环境。
(四)力所能及为农民办实事。一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水利和公路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二是争取有关部门和领导支持,对村困难户、贫穷户、特困党员进行帮扶,让他们能切实感受党的关怀和温暖;三是建立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确保村容村貌的整洁、美化。
篇15:村扶贫调查报告
全市扶贫攻坚誓师动大会后,市直驻资丘镇五房岭村扶贫工作队到村工作,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宋文豹先后率帮扶单位(市农业局、非税局、市物资集团、中行三峡分行)主要负责人到该村调研和办公。一个月来,我们通过走访贫困户、村组党员干部和群众,实地了解情况,基本掌握了全村的贫困现状,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五房岭村基本情况
五房岭村由岩磊子和五房岭两个自然村合并而成,辖5 个村民小组,该村国土面积12.6平方公里,有耕地3150 亩,林地12000 余亩,平均海拔850 米,属半高山地带。村内共有5个村民小组, 606 户,1783 人,村年产值1500 余万元, 2014 年人均纯收入3490 元,农民家庭收入以畜牧养殖、蔬菜种植和外出打工为主,生猪年出栏8400头;到户公路通车率 98% ,通电率100% ,饮水安全覆盖率达84.5% ,森林覆盖率74% 。本次精准扶贫入户信息调查共确定贫困户210 户, 685 人,占总户数34% 。
该村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按划分标准可分为五类。一是示范户(富裕户),指在产业发展、家庭收入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且有一定示范效应的农户,全村有12 户 51 人,占2.2 % 。二是一般户,指在产业发展及家庭收入方面不具有优势,但能够依靠现有自身能力保持基本发展,不需要在精准扶贫环节给予过多关注和扶持的户,共有310 户 1034 人,占58.2 % 。三是贫困户,指依靠现有自身能力难以维持基本发展,但给予一定扶持后,能够增强发展能力,实现脱贫的户,共 210 户685 人,占39.4 % ,有近四成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四是特困户,指不能通过扶持措施提升自身发展能力,对部分人员需要政策兜底的,共 10 户 13 人,占 1.9 % ,其中需要政策兜底的有 12 人,占 6.7 % ;五是五保户。共4 户,4 人,占 2.2% 。
二、贫困户致贫原因分析
我们先后走访了210 个贫困户,通过“五看”,即: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学生郎,四看技能强不强,五看有没有疾病重病躺在床,找准了贫困人群,摸清了致贫原因。
(一)因学生读书致贫。受教育布局调整影响,全村无幼儿园、无学校,适龄儿童主要就读于凉水寺希望小学(约4 公里)和集镇学校(约8 公里),初中和高中学生全部在县城或资丘镇就读,家长租房陪读现象十分普遍,主要由一名家长陪护或采用全托方式,每月花费500 至800 元不等。如果家庭既有高中生,又有大学生,几年下来因送子女上学的高昂费用,又使一些家庭不得不返入贫困的队伍。据测算, 目前供养一名大学生最低需要4 万元。比如:田银成有两个孩子读书,学费、生活费负担重,像这类的户全村共有62 户。
(二)因重大疾病致贫。“一人得病,全家致贫”是当前农村贫困农民的实际情况。该村农民特别是50 岁以上的人群中患风湿、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慢性病较多,精神病的发病率也较高。全村因病费用支出户均达2331 元,超过10000 元的有90 户,占17% 。四组农民田为新,妻子王秀道患有较严重的糖尿病,并诱发多种并发症,每年医药费要15000 元以上,田为新由于要照顾妻子长期在家务农,收入微薄,全家日常开支及医疗费用全靠儿子在外务工维持,家庭经济十分拮据。全村因重大疾病致贫有38 户。
(三)因残(智)原因致贫。全村因残、因智力原因而致贫的有29 户。弱智人田世明、田黎明,不能自食其力,发展生产和家庭组织能力几乎没有。一组田家凤,一户多残,一贫如洗。
(四)因交通原因致贫。全村因交通致贫的有16 户。四组田昌兴,全家3 人,2 个劳力,人不懒,耕地和山林也不少,可就是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拖拉机和汽车根本开不进去,受交通限制,地里种的果菜很难拉出卖,若遇上雨天,只好烂在地里,农产品难于变现,全家3 人就有2 个单身汉。
(五)因“三缺”因素致贫。全村缺技术致贫的有24 户、缺资金致贫的有30 户、缺劳力致贫的有11 户。这些户而往往更缺的是市场经济意识。一组的田昌庆,曾种过14 亩白菜,没想到等到白菜上市,当年的白菜价格却遭遇大跌,辛苦忙碌一年的田昌庆非但没赚到钱反而亏了1 万多。最近几年,田昌庆种过包菜,种过辣椒,因为只会埋头种地,不懂市场行情,年年丰产年年亏损,家境贫寒。
三、脱贫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通过实地调查,我们感到,五房岭村有利条件众多,按期脱贫充满希望。
(一)自然资源丰富。五房岭平均海拔850 米,地势落差最大达700 米,是典型半高山地带和气候。全村有林地12000 亩,生态环境好,青山绿水,森林覆盖率达74% ,且以栎树、杉树居多,特别适宜发展食用菌、茶叶等产业,村民因地制宜种植蔬菜、木瓜和发展牲畜养殖,具备产业多元、多样化发展的先天条件。
(二)产业发展有基础。生猪养殖是五房岭的优势主导产业,2014 年全村出栏生猪1 万多头,户平16 头,人平5.6 头,创产值1500 万余元,占全村收入三成以上。如今,五房岭的生猪跟“资丘飞鸡”一样闯出了些名头,村民也尝到了甜头。
(三)干部群众劲头足。发展的意愿在群众,脱贫的主体是群众,只有激发群众甩开膀子苦干实干,脱贫才有“ 底气” 。我们所到之处,看到了干部和群众自强不息的精神,全村上下有自我求变、自我发展的志气和信心。三组村民田开培,腿残、眼残,为3 级残疾,但身残志坚,人残脑不残,特别能吃苦,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发展规模养殖业,今年可出栏生猪110 头。二组20 多个贫困户,主动调整产品结构,要求村里支持发展木瓜产业。今年下半年生猪、西红柿、包白菜市场看好,价格上扬,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高。
五房岭村处于中山地带,产业多而不精,特色优势产业不明显,存在产业“空心化”问题,发展基础较为薄弱,要摘掉贫困帽子,还要搬开“三缺”的绊脚石。
一是缺主导产业支撑。全村农业产业发展以传统的种养殖业为主,层次、规模、水平相对较落后。田间主要以玉米、土豆、苕等“老三样”为主,基本不出售,主要用于饲养自家牲畜。近年来蔬菜种植有一定发展,但与周边村相比规模较小,种植面积在1000 亩左右,蔬菜种植农户207 户,占1/3 。养殖业主要是养猪,距离“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差距较大,全村年出栏生猪100 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仅有5 户,50 头以上的养殖户也仅有19 户。“三边”种植的核桃、板栗、茶叶,管理粗放,产量低,被农民称为“三年两不收”产业,自给自足,没有形成商品。
★ 扶贫述职报告
★ 扶贫工作鉴定报告
★ 脱贫攻坚述职报告
【村脱贫致富的调查报告(共15篇)】相关文章:
工作队扶贫报告2023-02-10
精准扶贫个人总结2024-03-16
精准扶贫整改报告2022-08-19
农村扶贫调研报告2022-04-30
关于切实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的调查报告2022-05-08
扶贫办年度工作总结2022-05-06
精选有关精准扶贫个人总结2022-04-30
脱贫攻坚档案调研报告2022-10-19
精准扶贫总结2023-02-15
大学生精准扶贫社会实践报告2023-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