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桥春望赏析

时间:2023-07-24 07:20:16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天津桥春望赏析(共9篇)由网友“江湖骗子叫山洋葱”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天津桥春望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天津桥春望赏析

篇1:天津桥春望赏析

雍陶

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

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

赏析

这首诗为晚唐诗人雍陶触景生情而作,描写了唐代的东都洛阳的美丽春景,景中含情,浸着作者对国势渐弱,盛景不再的凄婉哀叹,以美景衬悲情的手法,含而不露地表达情感,可谓一首别有韵味的丽诗。

诗题中的“天津桥”位于洛阳城南洛水上,因为洛水有“天汉之象”,从而使跨越它上面的桥得“天津桥”这一美称。站在天津桥上北望,上阳宫外之景历历在目,因宫墙高耸,所以宫内一切不得见,但受不住寂寥偶尔飞出宫墙的莺燕,却也在向人们报告着宫中的消息。

上阳宫是唐高宗临幸东都洛阳时,为那里美景所醉惑而建,在天津桥北,跨洛水之上,后被武则天重新修葺扩建。直到安史之乱前,洛阳城内都是一片繁华。如今洛阳美景如昔,繁华却一去不归,再也看不见帝王东幸的盛观,看着眼前的寂寞春景,念及唐王朝的衰落,作者思绪悠然,随那缕云霞浸入春水,顿时变得湿漉起来。

“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时值阳春,天津桥下水光潋滟,将映在其中的云霞浸湿如拭过泪的绢帕,那样柔柔曼曼地轻舒开来;岸边的翠柳娇嫩着一抹春色,如绿烟缭绕,在和风轻吹下,软软的柳条轻盈地斜斜地抚着堤岸,此时桥上北望的人儿早被这湿霞与柔柳撩拨起心尖的疼痛:又是一年春好时,却不见那前呼后拥的帝王威仪,曾是辉煌无比的大唐盛世就这样远去了么?前一句的“春”字照应诗题;后面着一“浸”字,生动地描画出水映红霞的美景,使景物有了轻微的动感,却又将这美景底色变得黯然起来,也映衬出诗人的润湿心情。后一句的“烟”字,将岸边弥漫的淡淡柳绿变得灵动起来,景物顿时有了些朦胧的诗情画意;“斜”字,点出春风拂柳之姿,由此可感受出风的温柔,柳的细软。

“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这是诗人离开近景,抬眼穿过丛林北望上阳宫看到的景象,看似有些突然,但可由此探知作者沐浴在烂漫春光中时抚今忆昔昔不再的感伤,正因为有前面的春景柔美,才引起作者对昔日盛况的追忆,此时再看那曾被娇宠的上阳宫,虽然是威严如旧,却已被冷落多时,再也迎不到翠辇玉鸾,只将那厚重的宫门紧锁,此时虽不见宫中的凄凉之景,却可想像曾是莺歌燕舞的金殿上画梁黯淡寂寞。无人呵爱引逗的宫莺无奈地衔着一片凋零花瓣飞出宫墙外。前一句的“闭”字将宫门冷落深锁的远景推至读者面前,一股凝重感油然起;后一句的“上阳花”使人想像到昔日盛都如今只如凋零的花朵,凄美无限,而衔花飞出的宫莺更是将这种情伤拉到更深处。

作者的沉郁心情虽在诗中含而不露,但这凄艳的春景更让我们真切感知到桥上春望者的感慨与悲伤。

篇2:天津桥望春原文及赏析

天津桥望春原文及赏析

原文:

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

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

译文

天津桥下春水浸润着红霞,如烟细柳微风中拂岸倾斜。

车辇不再来金殿久已关闭,莺儿飞出衔着上阳宫中花。

注释

天津桥:即洛桥,简称津桥,是洛水上的一座浮桥,在今河南洛阳西南,是洛阳名胜之一。

风丝:微风。斜:韵脚念xiá。

翠辇(niǎn):皇帝乘坐的车子。这里借指皇帝。

宫莺(yīng):泛指宫中所栖之鸟。上阳:上阳宫,唐高宗时建造,在洛阳皇城西南,洛水天津桥附近,高宗常居此听政。

赏析:

唐代的东都洛阳,是仅次于京都长安的大城市。它前当伊阙,后据邙山,洛水穿城而过,具有“天汉之象”。城南洛水上的天津桥就是因此而得名。天津桥一带,高楼四起,垂柳成阴,景色宜人。唐代帝王为了享乐,经常幸临东都。唐高宗一生先后到过洛阳七次。武则天在位期间,除回长安住过两年外,均在这里度过。安史之乱爆发后,洛阳两遭兵火,破坏严重,而唐朝也自此一蹶不振。到了742年——756年期间(天宝年间),帝王不再来到这里,旧日的宫苑便日渐荒废了。所以,洛阳城的兴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王朝的盛衰。雍陶生活在晚唐时期。此时,唐王朝国势日衰,社会危机日益严重。诗人来到天津桥畔,目睹宫阙残破的景象,抚今思昔,有感于盛衰兴亡,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七绝。

天津桥下,春水溶溶,绚烂的云霞倒映在水中;天津桥畔,翠柳如烟,枝枝柔条斜拂水面,缕缕游丝随风飘扬。这自然界的美好春光,不减当年,令人心醉。然而,山河依旧,人事已非。诗人透过茂密的树丛向北望去,尽管昔日高大威严的宫殿至今犹存,可是,那千官扈从、群臣迎驾的盛大场面,已不能再见到了。宫殿重门紧闭,画栋雕梁也失去了灿烂的色泽。当年曾经是日夜欢歌的上阳宫,已经变得一片寂寥,只有宫莺衔着一片残花飞出墙垣。面对着这番情景,诗人心潮起伏,感慨万千。

这首诗通篇写景,不说史事,不发议论,诗人静观默察,态度似乎很悠然。然而,正是在这种看似冷静的'描写中,蕴藏着诗人吊古伤今的沉郁的感情。诗的一、二两句,诗人先绘出一幅津桥春日图,明媚绮丽,引人入胜;三、四句转写金殿闭锁、宫苑寂寥,前后映衬,对照鲜明。这种强烈的对比,很自然地表现出自然界的春天岁岁重来,而大唐帝国的盛世却一去不复返的景象。这正是以乐景写哀愁,因而“倍增其哀”的手法,比起直抒胸臆的手法来,具有更强烈的艺术效果。全诗处处切合一个“望”字。“金殿闭”是诗人“望”中所见,但苑内的荒凉之状,毕竟是“望”不到的,于是第四句以宫莺不堪寂寞,飞出墙外寻觅春光,从侧面烘托出上阳宫里凄凉冷落的景象。这一细节,是诗人“望”中所见,因而落笔极为自然,但又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难以诉说的深沉感慨,含而不露,淡而有韵,是全诗最精彩的一笔。

篇3:天津桥望春原文及赏析

天津桥望春原文及赏析

原文

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

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

翻译

津桥:指洛阳城南洛水上的天津桥,建于隋炀帝时期。

上阳:指洛阳的上阳宫,建于唐高宗时期。

赏析

唐代的东都洛阳,是仅次于京都长安的大城市。它前当伊阙,后据邙山,洛水穿城而过,具有“天汉之象”。城南洛水上的天津桥就是因此而得名。天津桥一带,高楼四起,垂柳成阴,景色宜人。唐代帝王为了享乐,经常幸临东都。唐高宗一生先后到过洛阳七次。诗人来到天津桥畔,目睹宫阙残破的景象,抚今思昔,有感于盛衰兴亡,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七绝。

天津桥下,春水溶溶,绚烂的云霞倒映在水中;天津桥畔,翠柳如烟,枝枝柔条斜拂水面,缕缕游丝随风飘扬。这自然界的美好春光,不减当年,令人心醉。然而,山河依旧,人事已非。诗人透过茂密的树丛向北望去,尽管昔日高大威严的宫殿至今犹存,可是,那千官扈从、群臣迎驾的盛大场面,已不能再见到了。宫殿重门紧闭,画栋雕梁也失去了灿烂的色泽。当年曾经是日夜欢歌的上阳宫,已经变得一片寂寥,只有宫莺衔着一片残花飞出墙垣。面对着这番情景,诗人心潮起伏,感慨万千。

这首诗通篇写景,不说史事,不发议论,诗人静观默察,态度似乎很悠然。然而,正是在这种看似冷静的描写中,蕴藏着诗人吊古伤今的沉郁的感情。诗的一、二两句,诗人先绘出一幅津桥春日图,明媚绮丽,引人入胜;三、四句转写金殿闭锁、宫苑寂寥,前后映衬,对照鲜明。这种强烈的对比,很自然地表现出自然界的春天岁岁重来,而大唐帝国的盛世却一去不复返的景象。这正是以乐景写哀愁,因而“倍增其哀”的手法,比起直抒胸臆的手法来,具有更强烈的艺术效果。全诗处处切合一个“望”字。“金殿闭”是诗人“望”中所见,但苑内的荒凉之状,毕竟是“望”不到的,于是第四句以宫莺不堪寂寞,飞出墙外寻觅春光,从侧面烘托出上阳宫里凄凉冷落的景象。这一细节,是诗人“望”中所见,因而落笔极为自然,但又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难以诉说的深沉感慨,含而不露,淡而有韵,是全诗最精彩的一笔。

篇4:天津桥望春古诗词

天津桥望春古诗词

古诗原文

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

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

译文翻译

天津桥下春水浸润着红霞,如烟细柳微风中拂岸倾斜。

车辇不再来金殿久已关闭,莺儿飞出衔着上阳宫中花。

注释解释

天津桥:即洛桥,简称津桥,是洛水上的一座浮桥,在今河南洛阳西南,是洛阳名胜之一。

风丝:微风。斜:韵脚念xiá。

翠辇(niǎn):皇帝乘坐的车子。这里借指皇帝。

宫莺(yīng):泛指宫中所栖之鸟。上阳:上阳宫,唐高宗时建造,在洛阳皇城西南,洛水天津桥附近,高宗常居此听政。

创作背景

雍陶生活在晚唐。此时,唐王朝国势衰败,社会危机日益严重。诗人来到天津桥畔,目睹宫阙残破的景象,抚今思昔,不无盛衰兴亡之感,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七绝。

诗文赏析

天津桥下,春水溶溶,绚烂的云霞倒映在水中;天津桥畔,翠柳如烟,枝枝柔条斜拂水面,缕缕游丝随风飘荡。这美好的自然春光,不减当年,自然令人心醉。然而,山河依旧,人非昔比。透过茂密的树丛向北望去,尽管昔日高大威严的宫殿至今犹存,可是,那千官扈从、群臣迎驾的盛大场面,已不能再见到了。宫殿重门紧闭,画栋雕梁也失去了灿烂的色泽。当年曾经是日夜欢歌的上阳宫,而今一片寂落,只有宫莺衔着一片残花飞出墙垣。面对着这番情景,诗人自然是心潮起伏,感叹万千。

这首诗通篇写景,不言史事,不发议论,静观默察,态度似乎很淡泊。然而,正是在这种看似冷静客观的描写中,蕴藏着作者吊古伤今的沉郁的感情。诗的一、二两句,作者先绘出一幅津桥春日图,明媚绮丽、引人入胜;三、四句转写金殿闭锁、宫苑寂寥,前后映衬,对照鲜明。在这种强烈的'对比中,表现了岁岁春天重临,而大唐帝国的盛世却一去不复返了。这正是以乐景写哀,因而“倍增其哀”的手法,较之直抒胸臆,具有更强烈的艺术效果。

全诗处处切合一“望”字。“金殿闭”是诗人“望”中所见,但苑内的凄凉之状,毕竟是“望”不到的,于是第四句以宫莺不堪寂寞,飞出墙外寻觅春光,从侧面烘托出上阳宫里凄凉冷落的景象。这一细节,是诗人“望”中所见,因而落笔极为自然,但又曲折地表达了作者难诉说的深沉感叹,含而不露,淡而有韵,堪称全诗中精彩的一笔。

篇5:天津桥春望阅读答案

雍陶

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

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

【注】天津桥,是当时东都洛阳著名的景点。上阳:宫名,上元间,唐高宗下令修建,位于天津桥北。

1.这首诗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描述。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一二句作者描绘出一幅明媚绮丽的津桥春日图。(2分)天津桥下,春水溶溶,绚烂的云霞倒映在水中(2分);天津桥畔,翠柳如烟,枝枝柔条斜拂水面,缕缕游丝随风飘扬(2分)。

2.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诗的一二句写津桥春日,明媚绮丽,三四句写金殿闭锁、宫苑寂寥,前后映衬,对照鲜明。人们从这种强烈的对比中,很自然地感受到自然界的春天岁岁重来,而大唐帝国的盛世却一去不复返了。表达了诗人吊古伤今,感叹昔盛今衰的沉郁的感情。(手法1分,分析2分,感情2分)

赏析:

《天津桥春望》是创作于唐代的七言绝句,作者是雍陶。雍陶生活在晚唐。此时,唐王朝国势日衰,社会危机日益严重。诗人来到天津桥畔,目睹宫阙残破的景象,抚今思昔,不无盛衰兴亡之感,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七绝。

这首诗通篇写景,不说史事,不发议论,诗人静观默察,态度似乎很悠然。然而,正是在这种看似冷静的描写中,蕴藏着诗人吊古伤今的沉郁的感情。诗的一、二两句,诗人先绘出一幅津桥春日图,明媚绮丽,引人入胜;三、四句转写金殿闭锁、宫苑寂寥,前后映衬,对照鲜明。这种强烈的对比,很自然地表现出自然界的春天岁岁重来,而大唐帝国的`盛世却一去不复返的景象。这正是以乐景写哀愁,因而“倍增其哀”的手法,比起直抒胸臆的手法来,具有更强烈的艺术效果。全诗处处切合一个“望”字。“金殿闭”是诗人“望”中所见,但苑内的荒凉之状,毕竟是“望”不到的,于是第四句以宫莺不堪寂寞,飞出墙外寻觅春光,从侧面烘托出上阳宫里凄凉冷落的景象。这一细节,是诗人“望”中所见,因而落笔极为自然,但又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难以诉说的深沉感慨,含而不露,淡而有韵,是全诗最精彩的一笔。

篇6:《天津桥春望》阅读答案

雍陶

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

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

注释:

①雍陶生活在晚唐。

津桥:指洛阳城南洛水上的天津桥,建于隋炀帝时期。

上阳:指洛阳的上阳宫,建于唐高宗时期。

(1) 全诗处处切合一“望”字。请你简要描述诗人“望”到的景象。

(2)这首诗通篇写景,不言史事,不发议论,静观默察,态度似乎很悠然,然而在这种看似冷静的描写中,蕴藏着作者的一种什么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篇7:《天津桥春望》阅读答案

(1)(4分)1、一二句作者描绘出一幅津桥春日图,明媚绮丽,引人入胜。 天津桥下,春水溶溶,绚烂的云霞倒映在水中;天津桥畔,翠柳如烟,枝枝柔条斜拂水面,缕缕游丝随风飘扬。三四句作者写上阳宫一片寂寥,宫殿重门紧闭,只有宫莺衔着一片残花飞出墙垣(一二句2分,三四2分)。

(2)(4分)诗歌蕴藏着作者吊古伤今的沉郁的感情。诗的一二句写津桥春日,明媚绮丽,三四句写金殿闭锁、宫苑寂寥,前后映衬,对照鲜明。人们从这种强烈的对比中,很自然地感受到自然界的春天岁岁重来,而大唐帝国的盛世却一去不复返了。(感情2分,分析2分)

二:

3.作者在这首诗的前两句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请简要描述。(5分)

4.这首诗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篇8:《天津桥春望》阅读答案

3.(5分)一二两句作者描绘出一幅明媚绮丽的津桥春日图。(1分)天津桥下,春水溶溶,绚烂的云霞倒映在水中;(2分)天津桥畔,翠柳如烟,枝枝柔条斜拂水面,缕缕游丝随风飘扬。(2分)

4.(6分)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以乐景写哀情,表达了诗人吊古伤心,感叹昔盛今衰的沉郁的感情。(3分)诗的一二句写津桥春日,明媚绮丽,三四句写金殿闭锁、宫苑寂寥,前后对照鲜明。人们从这种强烈的对比中,很自然地感受到自然界的春天岁岁重来,而大唐帝国的盛世却一去不复返了,表现出诗人深沉的感慨。(3分)

篇9:《天津桥春望》阅读答案

《天津桥春望》是创作于唐代的七言绝句,作者是雍陶。雍陶生活在晚唐。此时,唐王朝国势日衰,社会危机日益严重。诗人来到天津桥畔,目睹宫阙残破的景象,抚今思昔,不无盛衰兴亡之感,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七绝。

这首诗通篇写景,不说史事,不发议论,诗人静观默察,态度似乎很悠然。然而,正是在这种看似冷静的描写中,蕴藏着诗人吊古伤今的沉郁的感情。诗的一、二两句,诗人先绘出一幅津桥春日图,明媚绮丽,引人入胜;三、四句转写金殿闭锁、宫苑寂寥,前后映衬,对照鲜明。这种强烈的对比,很自然地表现出自然界的春天岁岁重来,而大唐帝国的盛世却一去不复返的景象。这正是以乐景写哀愁,因而“倍增其哀”的手法,比起直抒胸臆的手法来,具有更强烈的艺术效果。全诗处处切合一个“望”字。“金殿闭”是诗人“望”中所见,但苑内的荒凉之状,毕竟是“望”不到的,于是第四句以宫莺不堪寂寞,飞出墙外寻觅春光,从侧面烘托出上阳宫里凄凉冷落的景象。这一细节,是诗人“望”中所见,因而落笔极为自然,但又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难以诉说的深沉感慨,含而不露,淡而有韵,是全诗最精彩的一笔。

春望的赏析

春望赏析

春望的原文和翻译

《春望》的原文赏析

春望原文及翻译

描写小朋友春天的诗句

春天诗句摘抄

描写春天的诗句和作者

描写春天的诗句——《甲午元旦》

春天诗句唯美篇

天津桥春望赏析
《天津桥春望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天津桥春望赏析(共9篇)】相关文章:

小学《唐诗》赏析2022-08-12

崔液的诗鉴赏2023-10-26

描写春天的诗句——《答王十三维》2022-05-06

描写小草的古诗句2023-10-13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学设计2023-02-07

洪升的诗词《雪望》赏析2022-08-01

浪淘沙刘禹锡说课稿2023-07-04

名人描写春天的古诗2023-12-16

抒写友情的诗句2023-09-28

刘禹锡《浪淘沙》课件2023-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