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在哪里》评课稿(共11篇)由网友“大关注cn”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力在哪里》评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力在哪里》评课稿
力的现象是学生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但力是无形的,根据力作用在物体上的效果来感受力又是学生所陌生的。因此本课的设计力求在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力的经验与体验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具有引导性、启发性的问题和活动,使学生对已有经验和信息进行检索与筛选,对力的`存在以及力的基本特征进行研究,进一步认识、发现有关力的科学规律,激发孩子们的科学探究兴趣。
重视学生探究活动中的思维训练。教师在学生探究活动前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带着问题去研究,使学生的活动目标明确,提高了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放手让学生用身边的物体感受力的存在,带领学生体验力的发生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体会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学生的合作者,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本课成功的关键。总之,在整个教学中,我感觉比较有特色的是:
1、整堂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教学理念。
2、在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力的经验与体验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具有引导性、启发性的问题和游戏,使学生对已有经验和信息进行检索与筛选,对具有典型特征的“力的现象”进行研究,进一步认识、发现有关力的科学规律,激发孩子们的科学探究兴趣。
3、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中学习知识,使学生从“我学会”变成“我会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意识。
4、科学课需要学生有大胆实践、严谨认真的态度,因此在实验中合理分工让学生做实验时井然有序。通过最后的评价培养了学生学习科学的良好习惯。
对于课堂中出现的生成性问题处理能力不够,不能灵活处理和引导。总是想方设法将学生拉到教师事先预设好的思路中来,没有很好的抓住课堂中出现的闪光点。
篇2:《雾在哪里》评课稿
《雾在哪里》是部编二上第七单元第二篇童话故事。这次课堂教学是徐老师的试教课。虽然有好多环节还得修改,但这堂课中也有好多优点值得我们学习的。
一、融合教学,将识字与阅读紧密结合
针对低年级儿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徐老师在第一课时教学时,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借助语境,将识字与阅读融为一体。从课堂效果看,学生乐于学,乐于思。字音主要通过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串读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及师生合作读文中正音来掌握。字义的理解融入阅读之中,借助语境,联系上下文来促进理解。如“甚至”的理解教学让学生结合语境书写中,多次复现,促进识记。
二、借助关键词句,了解课文内容,达成整体感知
“借助关键词句,了解课文内容”是部编本二年级上册新提出的重点学习的语文要素。如何落实这一语文要素呢?课堂上教师分几个步骤,引导学生在圈画相关词语、充分读句读文中抓住关键词句,从而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内容。一是借助课题“雾在哪里”,引发问题“又淘气又顽皮的雾究竟来到了哪里?”,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二是引导学生再次读文,圈画出“雾在哪里”的关键词,并用上“海上”“岸边”“城市的上空”这三个表示地点的词语,连起来说一说。三是串读课文中的关键语句,感知雾飞到海上,来到岸边,躲在城市的上空,都淘气地做了些什么。
本堂课的不足地方就是,生字教学上,徐老师只注重的字音的教学,还没有注重字形的教学。
篇3:《雾在哪里》评课稿
这是部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雾”这一人们熟悉的自然现象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形象地展现在孩子们的眼前,将自然想象通过童话这种讨巧的文体展现在孩子们面前,用生动的语言将雾的特点清楚地显示在文本中,读来使人轻松愉悦。
语文课就是语文课,我认为无论哪个版本的语文教材,应该始终围绕语文学习的目标——识字、写字、朗读等,始终运用语文学习的手段,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感受语文的魅力,体会语文的味道。这节课在以下几个设计上体现了语文课的“语”味。
一、看图练说,训练表达
看着图片中的景物,说说对于雾的初步体验,孩子们的表达出来的语言经过了老师的肯定或提醒均有了一定的提升,用生动的词语来说眼前的景象,这是语文用于生活表达较好的方式与途径。
二、多种朗读,训练语感
二年级的语文教学重点应该放在朗读上,用较短的时间把自然科学知识解决之后,剩下的大部分时间用于指导朗读和识记字词。通过引读、对读、赛读等方式来引领孩子们感悟,慢慢提高朗读能力,形成语感,感受朗读的技巧,学会朗读。在设计朗读环节的时候,金老师有几个层次的练习,首先,她让孩子圈相关的词语,来完成口头的填空,这是为读什么在做铺垫,读正确的句子,读出正确的意思。其次,她安排学生回到课文,读出雾说话时候的“顽皮”“淘气”,有了第一步的铺垫,这一步的情感融入就顺利多了。读着读着,雾的特点就深深扎根在孩子们的心田上了,读着读着,雾说话的神态也出现在孩子们的小脸上了,读着读着,孩子们自己也能模仿着说上一句或者两句了。这就是语文课的收获,会表达,而且表达妥帖甚至出色。
三、生字教学,重在旁通
字形的识记,金老师创设了多种形式,在生字卡片认读中,在读句读文中,在游戏巩固中,在说话运用中,多次复现,促进识记。字义的理解融入阅读之中,借助语境,联系上下文来促进理解。例如“雾”,引出带有“雨”的一串汉字,引导学生既在生活中主动识字,又借助生活已有的经验,了解“雾”和“ 露”“ 霜”“雪”“雹”一样是一种自然天气现象。学“一字”,认“一组”,是语文学习比较重要的一种外延学习法则。
篇4:春天在哪里评课稿
春天在哪里评课稿
甲: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很高兴今天在这里与大家进行学习和交流。刚才聆听了桑老师执教的一节一年级的《品德与生活》课,现在我们还久久沉浸在这节课带给我们的明朗与欢快当中。整节课,老师老师简约地设计、轻松地驾御,师生密切的配合让凝固的教材演化成了灵动的课堂,孩子们在一次次活动中已经走进文本,回归生活,体验深刻,思想升华。真正体现了品生课的针对性,时效性,开放性,生活性。
乙:这节课教学目标定位准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春天的特点,表现春天的特点,激发热爱春天的感情。整节课的教学内容紧紧围绕目标展开,教师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在课堂上围绕目标开展活动。教学手段也充分为实现目标而服务。
丙:学生参与状态积极,在每个教学环节,学生都能跟随课堂教学的发展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在表现春天和留住春天的活动中,每个人都能“动起来”,“活起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学生在课堂上主动说、主动议、主动练;我们欣喜的看到学生主动参与会说、会议、会练。
丁:本节课交流状态良好,无论是师生交流,还生生交流,都很自然流畅。当学生表现春天的时候,老师都走下讲台融入到学生中,与学生交谈或给学生示范,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共同体。学生在表现春天和留住春天的活动中,学生之间能主动说,认真听,积极去表现,很好的完成了学习任务
戊:学生的思维状态也很积极,在找春天的环节中,学生的回答是多向的,富有个性化的,在表现春天的环节中,形式是丰富多彩的
甲:正像大家说的这样,从课堂效果看,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情绪是饱满的,他们用积极的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去体验,去感受,从而很好的完成了本节课学习任务,达成了学习目标。目标的达成,与合理开发利用教育资源,组织丰富有效的教学活动,创设恰当生动的教学情境是分不开的。
乙:教学内容课堂上桑老师尊重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大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教师从学生感兴趣的资料入手,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春天特点入手,再结合四川都江堰现在的春天图片,通过比较,让学生的思想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其次是巧用其他学科资源,如媒体资源:音乐、歌曲等,渲染氛围,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丙:教学形式多样,活动有效。如一开始的“找春天”引起学生极大的好奇心;“留住春天”更是让同学兴奋不已,让每个同学非常专注地、投入地、努力地留住出春天,到最后的一个活动,表现春天,桑老师要求学生上台展示,同学们的特长得到了更好地发挥,纷纷表演自己的拿手好戏,有歌曲、诗歌、小品。台下的同学则兴致勃勃地欣赏着同学。由学生喜爱的活动作引领,课堂成了师生交往的舞台。
丁:这节课情境创设生动、恰当,这是我感受最深的一点。第一,设置问题情境。如,“你看见穿天在哪里?”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第二,再现生活情境。如,利用多媒体再现春天的'场面,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丽。第三,模拟生活情景。如,让学生演示小品?”通过观察,比较,认识保护春天的重要性。
甲:整堂课的教学为学生构建了一个真实而生动的生活世界。教学层层深入,由个体到集体,上升到社会,学生在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情境中,一次次生动的活动体验中,学生的道德构建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最终指导其以后的行为与生活。
这节课还有许多精彩之处,不再多说,我们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学习与应用。我们有两点想和大家进行探讨
乙:1、这节课活动是丰富的,效果很好的,但准备的时间太少。
丙:2、组织学生汇报时,教师的关注集中在表演的学生身上,我们看到下面有学生还在研究,教师应关注所有学生的学习状态,通过教师的教育干预,将这部分还沉浸在自己状态中的学生纳入到学习轨道上来,真正实现为了学生的学而教,而不是确保教师的教来牺牲学生的学。
甲:总之,李老师的这节课设计简约清晰,教学流程自然,学生思维活跃,师生交流平等,实效性强,课堂上体现了老师良好的素质与主导能力,是一节比较成功的品德与社会课。
听了这节课,更让我们感受到品德课堂的特点,它是“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去撼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去撞动另一个灵魂”,只有当我们为学生打开一扇窗,引领他们去享受生命成长的绚丽和灿烂时,儿童的德性才会在生活中萌芽,在课堂上飞扬,我们的品德教学才会流光溢彩!
以上是我们对这节课的一些看法,有不成熟之处,望各位领导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篇5:雾在哪里评课稿
王老师执教的《雾在哪里》第一课时,从整体来看,教学目标的设立和教学环节的设计都已兼顾。教学过程所呈现出来的教师素养也都得以展现。王老师思路清晰,环节紧凑,设计合理,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总体来看这节课是成功的,达到了新课标所提倡的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一、识字方法,灵活多样
识字教学是一二年级教学的重点,王老师把这一块儿也落到了实处,突破的方法更是灵活多样,充满了趣味,如先出示带拼音的生字,指生分行拼读,然后交流识记方法,王老师注意汉字的间架结构,引导学生观察字形,把握字的结构,写出美观的汉字。并相机指导示范书写“岸”字。紧接着王老师引导学生描红,适当给予了鼓励,充分体现了教师正确引导下学生自主有效的学习,重视新课标的鼓励性评价。紧接着又出示去拼音的生字,指生读、齐读,游戏“摘苹果”巩固识字,这些形式多样的的识字,让学生在愉悦的活动氛围中乐学、会学。最后齐读词语更是对字词强化了训练。我们要培养学生丰厚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就要严格要求孩子从小对汉字的规范书写,一点一横,一撇一捺,王老师指导的都非常到位。把字写得规范,更是培养了学生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性格。
二、以生为本,关注成长
1、王老师让学生欣赏雾中美景,激发热爱自然之情的同时,提醒学生:雾也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不便,有雾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王老师在语文课中适当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真正做到了教书又育人。
2、王老师抓住雾的顽皮、淘气来指导学生学习雾所具备的这两个特征。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理解雾非常了不起,他想把谁藏起来,就能把谁藏起来这一特点,由物及人,相机教育学生:努力学习,刻苦锻炼,让自己成为一个有大本领的人、为人民做贡献的人。
三、激发想象,拓展思维
王老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特点,以读为本,重在说话训练。王老师几乎每个环节都有说话训练,巧设活动,留白,补白,培养并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拓展思维的宽度和广度。例如:出示图片,想象说话:雾是个淘气的孩子,它把xxxxxx了起来,无论是xxxxxx,还是xxxxxx,都xxxxxx。相机引导学生想象,把大海藏了起来,除了大海、船只看不见了,还有什么看不见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跳出水的鱼儿、小岛、渔民、海鸥”等答案一个个从脑子里蹦出来,小手纷纷举起。突破了重点,课堂趣味横生,着实是一处亮丽的风景。这里是以学生为本的主题理念,鼓励他们的个性得到发展,让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评价者、激励者,更是参与者。王老师激情饱满,热情洋溢,课堂中注重激励性语言,感染了学生,使学生也自信满满,融入其中。当然,没有完美的课堂,在教学过程中还有一些需要加以改进的地方,例如板书的内容应根据课文内容的展开而展开,它有一定的空间顺序,应有条理地进行设计,而不是一气呵成。
篇6:雾在哪里评课稿
今天上午,我在卅铺中心小学陈昕校长的带领下,来到黄荆小学进行送教活动。这是一所山村小学,二年级只有十来个学生,面对我,他们开始有些羞涩,但随着课堂教学的步骤,他们很快就进入状态,热情高涨,他们的眼睛里闪烁的是智慧的光芒。
《雾在哪里》是一个童话故事。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将“雾”这一人们熟悉的自然现象,描述成小孩子和世界捉迷藏的故事。雾把大海、天空、城市等景物依次藏起,呈现出大雾笼罩下世界一片朦胧的奇妙景象。作者赋予雾以孩子的语言,把大雾笼罩称作“雾藏起了世界”,把云开雾散称作“雾藏起了自己”,因此整篇课文显得生动有趣。
教学《雾在哪里》一课时,我注重基础知识的训练,因此,导入时没有太多花哨的东西,简单地认读字词,并练习用词语说句子,既巩固了旧知,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课文教学时,我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理解。如体会雾的淘气时,我先让学生理清层次知道雾去了哪些地方,做了哪些事,再画出雾的语言仔细品读,读出语气,读出感情。我还让孩子们演一演,如小猫”悠闲地散步”,让学生用自己的动作来解释其意思。通过读一读,演一演的方法让学生理解怎样才是“悠闲地散步”,体会作者表达的妙处,并通过想象说话来学习作者的`写法,读说结合,强调了想象的重要性,意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当然,课堂上还有一些细节不够完美,课件在呈现雾的形成以及消失的过程时,我用的是图片,如果能用视频来展现,会更直观,更清晰,效果自然会更好。
篇7:雾在哪里评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下面我就徐老师执教的《雾在哪里》来谈谈我的思考,不当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首先,学本课堂立足于学生的学情。高段的课堂,热闹的是学生的思维。而低段的课堂,朗读往往是主旋律。这节课,学生的朗读让课堂变得热闹而精彩。只是觉得稍多一些。读得多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就少了。识字是低段教学的重中之重。本堂课,徐老师非常重视识字教学。徐老师既结合音、形、义三个方面来落实生字,更重视识字方法的多元化。但是,低段的课堂应该是充满童趣的。徐老师虽然抓住了雾的淘气、顽皮来串起整堂课,但是那份淘气和顽皮却没有在课堂之中体现。
其次,学本课堂要让学生发生,要让学生经历整个学习过程。一课一得,徐老师要教给学生的是“无论是……还是……都……”这一组关联词语。在熟读的基础上,徐老师让学生发现关联词,接着结合课文练习用这个知识点,然后通过小练笔迁移巩固这个关联词语。设计有层次,很好!但我觉得徐老师稍微心急了一些,我们的学习活动可以再舒展一些。在发现环节,徐老师目的很明确,直接问学生你发现有哪些词一样?没有给学生自主发现的机会。我想学生能发现的,只要我们等一等。在学生发现关联词语之后,我觉得应该多一个理解的环节,让学生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然后再把前面环节中的一个提问放到这里,“雾把大海藏起来了,海水看不见了,船只看不见了,蓝色的远方看不见,大海里还有什么看不见了?”等学生交流之后,再用关联词语说一说,这也是一练。接着结合课文巩固这个知识点,最后再练笔。此时,我相信这样一来,这个关联词语学生就真正习得了。因此,课堂上,我们的教学要让学生真正学起来,经历“发现-理解-练习-巩固-习得”的学习过程。
三、生本课堂,教师的指导依然重要。
首先,我们的指导要正确!我有一个疑惑,就是关联词语,可以是“无论……还……都……”吗?我觉得应该是“无论是……还是……都……”
其次,我们老师要在学生的学习困难处、错误处及时纠正。在学生交流时,“无论是荡秋千,还是滑滑梯,都看不见了。”这句中的“荡秋千”是错误,应该及时纠正。
此上,就是我基于生本课堂的几点思考,谢谢!
篇8:雾在哪里评课稿
有幸听了胡蓉老师执教的《雾在哪里》一课,让我受益匪浅。
胡老师以她那执着地干劲,清新大方的教态,丰富的知识,耐心的引导,引领孩子们与文本对话,进行了朗读、说话、字词句段品析等方面的有效训练,让学生的双基得以不断巩固。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书是这样,听课也如此。咱们每个人听完课后也都会有自己的看法、观点,我觉得胡老师这堂课,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巧识字
课堂上,胡老师采用了多种识字方法,如学习“雾”字采用归纳法,先让学生进行自主识记“雾”字,并让学生拓展关于“雨”字头的字有“雷”“霜”“霞”等,然后让学生总结归纳出这些“雨”字头的字一般与天气有关,都属于形声字。这样的学习迁移,让新旧知识有了进一步的融合,不再是孤零零的单纯识字。又如学习“桥梁”的“梁”时,胡老师采用了对比法,把“桥梁”的“梁”和“高粱”的“粱”进行对比学习,让学生在对比中知道了这两个字的含义并学会运用。
二、重朗读
朱熹曾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他充分肯定了在语文学习中“读”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手段。让学生用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作品的内涵,总是语文学习的一条主线,是语文教学的主环节。胡老师老师在课堂上非常重视学生的朗读,努力做到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明理,读的形式多样。课堂上胡老师还很善于激发孩子们的朗读兴趣,及时鼓励他们的勇敢表现,让他们投入课堂,进入文本,放生朗读,大胆展示,真是让朗读走进学生的心里。如:带着问题读,抓住关键词语读,感悟人物品质读等,每次读的要求不同,指导出来的效果比较到位。
三、多训练
整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语言训练点多,学生的思维彻底地打开了,不再完全局限于文本的内容,能够发散思维进行语言概括和表达。
在让孩子说雾去了哪些地方时,老师要求学生用上了“先……接着……最后……”等关联词,让学生在对文本的概括时,知道要有调理的思维。学习语文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正确运用,胡老师本节课在文本的结构分析上透彻,并让孩子根据文本的结构,进行“雾还会去哪里”的自创说话练习,孩子们是个个说精彩非常,让听课人为之震撼。
可以说胡老师的这节课上得圆满,很成功,但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如果非得挑刺的话,我只能浅薄地谈谈我个人小小的建议,供胡老师参考:本节课如果设计一个写字环节就更好了,那样就更能体现听说读写相结合了。
篇9:雾在哪里评课稿
罩称作“雾藏起了世界”,把云开雾散称作“雾藏起了自己”,因此整篇课文显得生动有趣。
教学《雾在哪里》一课时,我注重基础知识的训练,因此,导入时没有太多花哨的东西,简单地认读字词,并练习用词语说句子,既巩固了旧知,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课文教学时,我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理解。如体会雾的淘气时,我先让学生理清层次知道雾去了哪些地方,做了哪些事,再画出雾的语言仔细品读,读出语气,读出感情。我还让孩子们演一演,如小猫”悠闲地散步”,让学生用自己的动作来解释其意思。通过读一读,演一演的方法让学生理解怎样才是“悠闲地散步”,体会作者表达的妙处,并通过想象说话来学习作者的写法,读说结合,强调了想象的重要性,意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当然,课堂上还有一些细节不够完美,课件在呈现雾的形成以及消失的过程时,我用的是图片,如果能用视频来展现,会更直观,更清晰,效果自然会更好。
篇10:二年级《雾在哪里》评课稿
二年级《雾在哪里》评课稿
这是部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雾”这一人们熟悉的自然现象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形象地展现在孩子们的眼前,将自然想象通过童话这种讨巧的文体展现在孩子们面前,用生动的语言将雾的特点清楚地显示在文本中,读来使人轻松愉悦。
语文课就是语文课,我认为无论哪个版本的语文教材,应该始终围绕语文学习的目标——识字、写字、朗读等,始终运用语文学习的手段,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感受语文的魅力,体会语文的味道。这节课在以下几个设计上体现了语文课的“语”味。
一、看图练说,训练表达
看着图片中的景物,说说对于雾的初步体验,孩子们的表达出来的语言经过了老师的肯定或提醒均有了一定的提升,用生动的词语来说眼前的景象,这是语文用于生活表达较好的方式与途径。
二、多种朗读,训练语感
二年级的语文教学重点应该放在朗读上,用较短的时间把自然科学知识解决之后,剩下的大部分时间用于指导朗读和识记字词。通过引读、对读、赛读等方式来引领孩子们感悟,慢慢提高朗读能力,形成语感,感受朗读的技巧,学会朗读。在设计朗读环节的时候,金老师有几个层次的练习,首先,她让孩子圈相关的.词语,来完成口头的填空,这是为读什么在做铺垫,读正确的句子,读出正确的意思。其次,她安排学生回到课文,读出雾说话时候的“顽皮”“淘气”,有了第一步的铺垫,这一步的情感融入就顺利多了。读着读着,雾的特点就深深扎根在孩子们的心田上了,读着读着,雾说话的神态也出现在孩子们的小脸上了,读着读着,孩子们自己也能模仿着说上一句或者两句了。这就是语文课的收获,会表达,而且表达妥帖甚至出色。
三、生字教学,重在旁通
字形的识记,金老师创设了多种形式,在生字卡片认读中,在读句读文中,在游戏巩固中,在说话运用中,多次复现,促进识记。字义的理解融入阅读之中,借助语境,联系上下文来促进理解。例如“雾”,引出带有“雨”的一串汉字,引导学生既在生活中主动识字,又借助生活已有的经验,了解“雾”和“ 露”“ 霜”“雪”“雹”一样是一种自然天气现象。学“一字”,认“一组”,是语文学习比较重要的一种外延学习法则。
篇11:力在哪里课件
力在哪里课件
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搜集事例,感受到生活中的力无处不在
2、通过一系列活动,探究力对物体运动和形状的影响,力有大小和方向。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普遍存在。
2、知道力对物体运动和形状的影响,力有大小和方向。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到乐趣。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
2、学生准备: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玩个游戏,谁能坐在凳子上在规定的时间内把自己抬起来呢,谁就能得到一枚“大力士”的'奖章!有没有信心?(生答:有)
师:音乐停时间到。好了,预备,开始!(1分钟)
师:能搬动吗?
生:不能。
师:好,请问你刚才用到了什么来搬动自己呢?
生:力气
师:对了,我们今天就来到找找力在哪里。(板书:力在哪里)
师:你们的科学书在哪里?拿给老师看。
生举起科学书齐说:在这。
师:你们的文具盒在哪里,拿给老师看。
生举起文具盒。
师:好的,准备的很充分,我们今天学习《力在哪里》这一课(板书),哪位同学拿给老师看,力在哪里?
(生顿时茫然。)
★ 力的说课稿
★ 英语教学工作计划
【《力在哪里》评课稿(共11篇)】相关文章:
千米的认识评课稿2022-04-30
《10的认识》评课稿2022-09-07
画线段图评课稿2023-08-26
《篮球直线运球》评课稿2023-09-23
《搭石》评课稿2022-09-07
倒数的认识的评课稿2023-04-29
《认识时分》评课稿2022-12-12
《秋天的怀念》评课稿2024-02-22
《倒数的认识》评课稿2022-12-08
小学语文课文一夜的工作完整评课稿2023-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