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上册语文第七课预习导学案

时间:2023-10-31 07:51:40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初一上册语文第七课预习导学案(精选9篇)由网友“apple3289”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初一上册语文第七课预习导学案,欢迎阅读借鉴。

初一上册语文第七课预习导学案

篇1:初一上册语文第七课预习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简介作者及相关内容,了解作者创作背景。

2反复朗读课文,品位文章的童真童趣。

3疏通课文脉络,了解课文结构形式,掌握课文大概内容。

学习重点

目标2、3

方法设计:参照注释,推断语义

学法指导

1、在反复朗读中,咀嚼文言味道。

2、教会学生能抓住重点句子疏通全文内容。

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童年的记忆象广阔的大海,采撷几朵浪花,跳跃着律动的节奏,拍打着轻快的音符,那些随风飘散上午零零碎碎的感动与怀念,拼组成清晰的画面,留存在记忆深处。让我们聆听经典旋律----罗大佑的《童年》,在音乐声中揭示课题《幼时9趣》。

(一)自查沈复相关资料。找寻诗、词、歌、赋中有关童年的经典句子。

(二)自读课文三遍,完成下列练习。

1、借助工具书,自行扫除生字词。

2、你能读出下列句子的节奏吗?

(1)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私拟作群鹤舞空。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5)作青云白鹤观。

(6)果如嗬立云端,怡然称快。

3下列句子你能翻译吗?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2)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立云端,怡然称快

(3)长蹲其身,使与台齐。

(4)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5)见二虫斗草间。

(6)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学习研讨

(一)导入

(二)自主学习反馈:交流预习成果。

(三)合作探究,品读欣赏。

1、朗读第一节,思考:作者说的“物外之趣”指哪些事情?为什么叫“物外之趣”?

2、课文的结构有何特点?

3、请说说作者为什么能从童稚小事中获得“物外之趣”?

课堂训练

1、继续巩固预习题。

2、给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1)项为之强

(2)以土砾凸者为邱。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2)吓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延伸拓展

1、初学《幼时记趣》后,你对自己的童年生活有什么感受呢?请用一段话,写你童年时代的某种生活体验。(300字左右)

2、解释下列多义词

(1)之 时有物外之趣--昂首观之--

(2)以 徐喷以烟--以虫草为林--

(3)为 项为之强--以虫蚁为兽--

(4)其 常蹲其身--神游其中--

篇2:初一上册语文第七课预习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具体分析三件趣事,和作者一起回忆天真的童年。尤其体会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童心。

2、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在学会观察、想象和联想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学习重点

重点分析课文的第二、三件趣事。完成学习目标的1、2。

让学生娓娓诉说童年生活,感受物外之趣的魅力。

学法指导。

1、童年趣事的材料也许会有许多,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如何剪裁。

2、文言文距离学生生活久远,教会学生用学现代文的方法学习文言文。

3、结合自绘插图让学生对知识心领神会。

学习过程

检查旧知 导入新课

(一)、在知晓朗读节奏的基础上,请两位学生朗读课文。看谁读得有文言味道。

(二)、文章回忆了哪三件趣事,请用自己的语言作详尽叙述。

学习研讨

(一)、合作探究 品位鉴赏

1、这三件趣事的安排有没有一定的顺序,可以随意打乱吗?

2、你们对哪一件事最感兴趣。为什么?

3、结合每一件事,请同学们自行画简笔画。老师也画。其中第二件事由老师重点分析。以。。。为。。。的句式。作者的观察与想象、联想。还有第三件事,老师主要抓住其中的动词来体会作者的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思想。

4、一种平常的景象或事物,如果我们能仔细观察,再通过想象和联想,会变得美丽而奇特。作者文章中的哪些景象或事物变得美丽而奇特了呢?

5、很多人说“眼睛是窗户”,老师说“沈复的眼睛是放大镜,是美容镜”,你们同意吗?为什么?请用你们的双眼仔细观察教室里的一切,看有无新的发现。

6、“一切景语皆情语”,毫不起眼的平凡物象,在作者眼里变了,寄予作者怎样的情感?

(二)、让学生质疑,做到条条有落实。

课堂训练

1、本文作者是--代的--,本文选自----

2、本文以记趣为中心,记叙了哪三件事?-- -- --

3、解释加点的字

(1)私拟作群鹤舞空----

(2)项为之强----

(3)神游其中----

(4)鞭数十----

4、翻译句子

(1)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拓展延伸

一、读下面一则关于“梦”的诗谜,回答问题。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来似春潮不多时,去似朝露无觅处。

这首诗运用了----的修辞手法。“花非花,雾非雾”写了梦的----特点。“夜半来,天明去”点明了梦的----特点。“来似春潮不多时,去似朝露无觅处”写出了梦的----特点。

二、课内阅读

1、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 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虫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2,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选文第1段中私拟的自然景物有哪些?--------------------------------

(2)选文第2段,表现作者的情绪变化的语句是-------------------

(3)底1、2段间有什么关系?

(4)作者为什么“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而不将它打死?

(5)生活中,你有过作者描述的类似经历吗?请用简洁的语言写下来。

篇3:初一语文第七课幼时记趣预习导学案

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童年的记忆象广阔的大海,采撷几朵浪花,跳跃着律动的节奏,拍打着轻快的音符,那些随风飘散上午零零碎碎的感动与怀念,拼组成清晰的画面,留存在记忆深处。让我们聆听经典旋律----罗大佑的《童年》,在音乐声中揭示课题《幼时9趣》。

(一)自查沈复相关资料。找寻诗、词、歌、赋中有关童年的经典句子。

(二)自读课文三遍,完成下列练习。

1、借助工具书,自行扫除生字词。

2、你能读出下列句子的节奏吗?

(1)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私拟作群鹤舞空。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5)作青云白鹤观。

(6)果如嗬立云端,怡然称快。

3下列句子你能翻译吗?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2)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立云端,怡然称快

(3)长蹲其身,使与台齐。

(4)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5)见二虫斗草间。

(6)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篇4:初一语文第七课幼时记趣预习导学案

(一)导入

(二)自主学习反馈:交流预习成果。

(三)合作探究,品读欣赏。

1、朗读第一节,思考:作者说的“物外之趣”指哪些事情?为什么叫“物外之趣”?

2、课文的结构有何特点?

3、请说说作者为什么能从童稚小事中获得“物外之趣”?

课堂训练

1、继续巩固预习题。

2、给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1)项为之强

(2)以土砾凸者为邱。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2)吓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延伸拓展

1、初学《幼时记趣》后,你对自己的童年生活有什么感受呢?请用一段话,写你童年时代的某种生活体验。(300字左右)

2、解释下列多义词

(1)之 时有物外之趣--昂首观之--

(2)以 徐喷以烟--以虫草为林--

(3)为 项为之强--以虫蚁为兽--

(4)其 常蹲其身--神游其中--

课型:新授 课时: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具体分析三件趣事,和作者一起回忆天真的童年。尤其体会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童心。

2、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在学会观察、想象和联想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学习重点

重点分析课文的第二、三件趣事。完成学习目标的1、2。

让学生娓娓诉说童年生活,感受物外之趣的魅力。

学法指导。

1、童年趣事的材料也许会有许多,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如何剪裁。

2、文言文距离学生生活久远,教会学生用学现代文的方法学习文言文。

3、结合自绘插图让学生对知识心领神会。

学习过程

检查旧知 导入新课

(一)、在知晓朗读节奏的基础上,请两位学生朗读课文。看谁读得有文言味道。

(二)、文章回忆了哪三件趣事,请用自己的语言作详尽叙述。

篇5:初一上册第一课春预习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发现大自然美的能力。

【学习重点】

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学习难点】

作者抓住事物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朱自清有著作7种,共约190万字,包括诗歌、散文、文艺评论、学术研究等。《春》、《背影》、《荷塘月色》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北京解放前夕,患胃病辞世。

2、相关资料

本文大致写于在1928年到1937年之间。 1929年10月,朱自清送夫人武钟谦回扬州养病,同年11月26日,武钟谦去世,葬于念四桥祖茔,时年仅32岁,遗下三子三女。这个时期,正是作者彷徨苦闷而埋头于古典文学研究的阶段,因此,对于春天,只能是牧歌式地抒唱。

篇6:初一上册第一课春预习导学案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酝酿( ) 抖擞( ) 应和( ) 嘹亮( )

稀疏( ) 安巢( ) 撑伞( ) 黄晕( )

2、《春》是一篇_______(体裁)作者_______,字_______。现代散文家、_______、_______。他的散文,清新而真挚,散文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解释下列词语。

欣欣然:

朗润:

酝酿:

繁花:

赶趟儿

呼朋引伴:

花枝招展:

4、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①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

②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了。( )

③“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

【合作探究】

5、朗读课文,思索作者对全文是如何按照盼春-绘春-赞春构思的,在绘春中重点描绘那些图画?

6、学生再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词语画出来,并写出喜欢的理由。例如:春草图的描写 喜欢的词语: ⑴嫩嫩的、绿绿的、⑵偷俞地、钻等

理由:⑴写出了春草嫩绿的特点。

⑵写出小草破土而出挤劲,写出不经意间,春草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这样使无意识的、无情感的小草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

分小组交流,读自己喜欢的词和句子,说喜欢的理由(老师参与在一个小组内)

7、你最欣赏文中哪些段落?试说出理由。

8、背诵结尾三段,思索三个比喻句有何作用?

9、大自然是美丽的,而朱自清笔下的《春》更美,这就需要我们用心去品味欣赏。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找找你认为写得最好的句子,想想它好在哪里?

如: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明确:这里的“偷偷地”“钻”,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小草在人们不知不觉中破土而出的情形,尤其是“钻”字让我们体会到了小草旺盛的生命力。

篇7:初一上册第一课春预习导学案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以实践新课标的理念、要求为出发点,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过程。

1、教材从实际出发,提供了大量的观察、操作、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和客观事实发展,为确立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创设了良好的课程环境。

2、教材注重为题的探索性,例如:比较、分类、统计等部分内容,重点在于经历探索,获取有关知识的体验。

3、教材为教师留下创造空间,可结合自身教学需求,生发出新的思想创意,内华自己的教学设计。

二、学生情况分析及改善措施:

1、由于一年级学生刚入学,年龄比较小,对学校的学习生活有一定的陌生感,但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应多鼓励学生参与学习活动,鼓励良好行为,让他们喜欢上课,喜欢数学。

2、刚入学学生个体差异相对较大,可能有些学生已经不同程度地掌握一些简单数学知识,教师根据班中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适时调整教学进度,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

三、教学目标:

1、结合有趣的生活情境,认识10以内的数,把读数、写数与数数活动紧密结合。

2、联系生活实际,组织比较活动,经历比较的过程,体验比较的方法。

3、在具体情境和活动中,体会加、减的含义,通过操作活动,掌握计算方法,提倡算法多样化。

4、联系生活实际经历分类过程,体验分类方法。

5、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顺序。

6、使学生认识简单的立体图形。

7、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学习认识钟表,认识几时、几时半。

8、借助在趣、现实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引导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

9、重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重点:

1、在具体情境和活动中,体会加、减法的含义,通过操作活动,掌握计算方法,算法多样化。

2、计算与应用结合起来。

五、教学难点:

1、0的认识。

2、通过操作活动,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六、教具学具 :

实物投影,图片,幻灯片,口算卡片

篇8:六年级语文上册山雨预习导学案

六年级语文上册山雨预习导学案第一课时

一、读书自学 自主探究

1.自读阅读提示,看看学习这篇文章有几个方面的要求。

2.自学课文:请按阅读要求默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作批注。

3.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理解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山雨的,具体写了哪些内容,感受山雨的特点。

二、完成学案 训练应用

A级(基础):

(1)写出生字词。然后读一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读记记:

全文共10个自然段,第1至4自然段写雨来,主要描写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5至7自然段写雨中,主要着笔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8至10自然段写雨后,通过对鸟儿啼啭、雨珠滴落的声响描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级(中等):

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山雨的,具体写了哪些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级(拓展):

读课文,体会作者是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雨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分组合作 讨论解疑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山雨的,具体写了哪些内容?

2.有感情地读读第一自然段,山雨初来乍到时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3.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又了山雨的神奇、韵味?细读课文,找到那些令你深有感触的话语,将它们划下来。讨论交流。(提示:课文3、4、5、6自然段的中心句子。)

四、展示点评 总结升华

1、2、3、组:第一题。4、5、6组:第二题。7、8、9组:第三题。

五、总结反刍 当堂检测

A级(基础):

(1)写出生字词。然后读一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读记记:细读课文,找到那些令你深有感触的话语,将它们划下来。

B级(中等):

(1)思考:作者是怎样描述山雨的?抄写出你最喜欢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课文分段,写出段略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由读课文;选择喜欢的段落背诵。

篇9:语文二年级上册25课预习导学案

《黄山奇石》课文围绕黄山石的“奇”,分别介绍了“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等景观。根据本文的特点及训练的要求,在突出主体性和体现文本资源的可拓展性方面,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认识石“奇”,还要让学生感悟石“趣”。因此,我们可以按照“知一说一悟”的主线,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体会、感悟。启迪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陶治学生的情趣,自主、多元地训练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探究性准备

(一)布置学生收集有关黄山的图片资料或文字资料。

(二)自读课文及相关内容。要求借助工具书,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并文图结合,分别在书中画出”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等。

二、激趣性导入

借助媒体(图片、多媒体影音)或以故事的形式导入

新课,引导学生观察课文的特点(图文结合),提示学习“看图学文”的方法。

初一第七课散文两首预习教案

九年级上册教学教学工作计划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期末复习计划

初一上册政治教学计划格式

九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有效的七年级政治教学计划

初中历史教学计划模板怎么写

七年级思想品德教学计划

小学体育高效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初一上册语文第七课预习导学案
《初一上册语文第七课预习导学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初一上册语文第七课预习导学案(精选9篇)】相关文章:

《风雨》 教案 (七年级上册)2023-10-28

初一教学计划2022-10-07

八年级下学期政治教学计划2023-01-29

初一学科作文2022-12-22

初一教学计划设计2023-01-25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 导学案2024-04-02

七年级政治教师教学计划格式2023-11-16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学计划2024-02-01

高二政治学科的教学计划2023-04-30

八年历史教学计划2022-10-26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