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语文课堂 感悟语文老师(精选8篇)由网友“希望ing”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感悟语文课堂 感悟语文老师,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1:感悟语文课堂 感悟语文老师
感悟语文课堂 感悟语文老师
广东中山菊城小学 (夏凤丹)10月23号,在美丽的羊城举办的“名师之光”的系列活动中,有幸听到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的一节课,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被深深地触动了――这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啊,这才是真正的语文老师啊,这才是我心目中真正理想的语文课堂啊!
王老师执教的是《一夜的工作》。这篇课文我也教过,可和王老师的课比起来,简直有天壤之别,相形之下,甚是汗颜。整个一堂课,王老师以其极富诗意的语言、深厚的文化底蕴、浑然天成的教学设计、不断闪现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智慧和饱含深情、挥洒自如的教学风格把每一位学生、也把在场的每一位观众都带进了总理那“极其简单”而又不简单的办公室,看见了总理那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一夜工作,在场每一位学生和观众的情感都被最大限度地调动出来,分不清课上课下,也忘记了大家在做什么,只觉得已经融进了一种氛围,在这种氛围里,那就是感动,为自己有这样一位好总理而感动,为自己有这样一位不辞劳苦、辛勤工作的总理而感动,为自己有这样一位为了新中国而过着极其简朴的生活的总理而感动,更为我们已经失去这样一位总理而深深地悲痛!所以,当播放完反映总理生前和去世前的一段录象资料,王老师连说三遍“下课”时,台上台下居然都没有反映!
感动之余,也引起我深深的思索……
首先,我想到的是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个什么样的课堂?不管它怎么变,但首先它必须是情感的`课堂。
这是语文作为人文性的学科特点所决定的。作为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特点,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利用语文情感因素很浓的学科特点去发展学生的情感,塑造学生的品格,“让语文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心灵鸡汤、精神元素”,肩负着要把学生发展成一个完整的人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使命。
这也是遵循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规律的要求。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记住,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只有真正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他们的真挚情感,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才能事半功倍,更好地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就像本节课,老师没有说一句“要热爱周总理”的大话空话,但我们都有理由坚信周总理的精神已经深深地铭刻在每一位同学心里。
请欣赏其中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我们看见了总理一夜的工作,你凭什么这样大胆地告诉全世界――总理每一夜的工作都是这样的?凭什么?凭什么??凭什么???(师的语言极富煽情作用)
生:凭我的直觉。
(台下的观众情不自禁地爆发出笑声)
师:是啊,往往女生的直觉很准啊。(刚才回答问题的是一个女生)
生:凭总理为人民所做的一切。
生:……
师:是啊,我们的总理就是这样辛勤地为人民工作的一辈子。让我们一起走进总理生命的最后历程。
(课件播放记录总理生命垂危前的一段文字资料,,全场肃静,只有老师饱含深情地在朗诵:“1976年1月7日晚,周恩来微睁双眼,对病床前的医生吴阶平说:‘我这里没有什么事了,你们还是去照顾别的生病的同志,那里需要你们。’”……)
师:当听完总理最后的生命历程,你肯定有话要说,你肯定有话要说……
生:总理你太伟大了。
生:总理你太累了。
生:总理你没死……
师:对我们的总理不能用“死”这个字眼,请再说一遍。
生:总理你没有走,你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
师:现在我们终于明白了一个叫三宝的作曲家和一个叫宋小明的诗人为什么会在总理诞辰100周年的这一天有了这样的创作,有了这样的深情――《你是这样一个人》
师生共同激情诵读《你是这样一个人》:……把所有的伤痛藏在你身上 ,用你的微笑回答
你是这样的人……
在这充满情感的课堂里,在这充满激情的心灵对白中,难道还需要空洞的说教吗?
笔者还听过一节课,执教者上的也是歌颂总理的文章――《
[1] [2]
篇2:语文课堂如何促动学生的感悟
语文课堂如何促动学生的感悟
体验:学生主体在场的重要维度 ――语文课堂如何促动学生的感悟浙江上虞春晖中学 钱林波
传统语文教学以认知学习为主要方法,把语文课当作了知识传授课,试图用狭隘的机械训练发展学生能力。其中最为典型的弊端便是过分注重教师的理性分析,忽视学生的课堂体验以致学生的主体地位遭到剥夺,个性得不到张扬,创造力受到了严重扼制。面对当前困境,我们倡导“体验性阅读”。即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文本。通过自己的体验,把陌生的、外在的、与己无关的阅读对象变成熟悉的、可以交流的甚至是融于心智的语文活动过程。
一、关注生活经验――沟通阅读者与文本的桥梁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能用一己之见束缚学生的头脑。而应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感受、体验、理解、发现。这样获得的东西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作为教师,关键在于积极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文本交流对话,以丰富其语言感受。这种感受越真实深沉,学生的心灵会越博大高远。多一些感觉,多一些感受,自然也就会多一些感触,多一些感慨,多一些感悟,最终也就丰富了他们的心灵世界。
【课堂片段1――《中庸之道》】
师:过犹不及,和而不同。请说一说“中庸”思想在这【11.16】语段里什么意思?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狁不及。”
师:在你看来,子张和子夏两个人性格上有什么不同?你更喜欢谁呢?孔子是怎么评价的?
(学生相互交流。)
生:过犹不及。犹:如同,一个样。所以,孔子这里是讲“度”的问题。
师:“度”的把握很重要,中庸之道的一个要义就是――适度。你有过相关的体验或教训吗?
生: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举例吗?我觉得打游戏过度了,就会上瘾…
生:吃饭过度就会影响健康,医生建议吃饭讲究七分饱,暴饮暴食危害健康,可能就是这个道理吧?
师:也对,不过“度”的.把握是很难的,大家不妨齐读【17.24】这一节:
子贾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愚徽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师:你看,孔子列举了很多生活现象:勇敢一过头,就成了粗鲁无礼。果敢一过头,就成了顽固不化。
生:无耻地剽窃不是聪明,蛮横无理不是勇猛。
生:我们生活中就有这种现象,到处宣扬别人的缺点和隐私,还说我就这么直率。这是真的直率吗?
生:……
师:可见,中庸虽说是常行之道,一遇到现实问题,这个分寸的把握也是很难的。
对“中庸”丰富内涵的体认是有一定难度的,这里结合曰常生活为例来分析就具体真切了,学生的个人生活经验就是一个必要的学习基点,阅读就要以阅读者的情感体验为核心,以生活和对生活的理解为基础,以精神升华为基本目的。
二、善于咬文嚼宇――言语形式的体验是语文之本
优秀作品总是具备一个独特耩到的言语形式,语文学习固然要关注作品“说了什么”,但中心任务更在于探究“怎么说”。(教学论文 )作为读者和作者的共同硬件,具体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就是语文学习的主要对象,是学生体验的对象,也是语感养成的重要阶梯。英美新批评派提倡“细读”的方法,他们认为一个字往往是一个“生命的细节”,起着协调文字和意义的各种关系的作用。因而,读者要把注意力放在艺术作品局部的肌质上,既要追索文句的言外之意,又要辨析词句之间的微妙联系。笔者在教学《故都的秋》时,曾通过“改写”的方式,让学生在不同言语形式的比较中感受语言节奏的变化,从而较深入地体验散文语言调子所传达的情感意味。
【课堂片段2――《故都的秋》】
师:这首秋天的恋歌多么深沉啊,“爱”是需要理由的。这故都的秋,作者到底爱它什么呢?
生:清一静一悲凉
师:第1节写明了,作者谈了对故都之秋的整体印象,我们来读一读。(学生齐读。)
师:我读着嫌它累赘,把这节文字稍作修改,请看投影。
【原句】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改写】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都很好,可是北国之秋却特别的清静和悲凉。我从杭州赶到青岛再赶到北平,就是想饱尝这故都的秋味。
师:老师这么一改,是不是更简洁利落一些?与原作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1:句子长短不一样,课文中短句很多。
生2:课文中停顿用得很多,反复的语句很多。比如:“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而不说来得“清、静、悲凉”。
师:对,停顿和反复。比如“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一句也很典型。我们比较着读一读,体会一下,这两种表达大意差不多,到底区别在哪里啊?
生:(朗读)――他的语调比较慢,好像很忧郁的样子。
生:原文读起来是好像慢一些。忧郁,倒不一定。我觉得“可是啊”一句很明显有抒情感叹的味道。
师:对,深沉咏叹的调子。同学们读我的修改稿,很平淡。再用心读读原文,体会一下作者是用一种怎样的语气语调说话的呢?我来读两段。
(教师范读)
师:你是不是不由自主地被带入一种舒缓、平静、略略感伤的氛围里了?可见,这不是一般的日常话语,而是抒情话语――艺术语言。抒情散文的语气语调太重要了,作者首先就是用这种声音节奏来感染你,打动你的。接收不到这种声音讯息,也就是半个“文盲”了――文学鉴赏之盲。就像一个乐盲去听莫扎特的小夜曲一样,莫名其妙。
生:老师,你能不能再读一遍。
(师再读一遍,学生也跟读一遍。)
师:这是全篇的调子,平静舒缓,略带忧郁。一开篇,作者就概括了北国之秋的3大特点――(学生齐声――清、静、悲凉。)
接下去,3-11段,就用他这种独特的抒情语调从容地描绘了几个画面。自己读读看,读到了什么样的感觉呢?边读边划,记下你的感受。
为何如此锱铢必较?意在通过比较其不同言语形式,看看字词标点的增减改换,将会使言语内容发生怎样的变化。我们就从一字一句一标点的体验开始,“听听它的声音,掂掂它的分量,感受它的体温”。(王尚文先生语)在与语境的整体关系中反复审视、咀嚼、玩味,这是语文学习者登堂入室的可靠阶梯。如果我们在日常语文教学中,经常去这般咬文嚼字涵泳体察,反复弹奏言语形式这根弦,找准了体验的着力点,或许能改变“语文教学总在隔壁”的尴尬境况。
三、展开互文对读――阅读体验的碰撞与交融
任何文本都不是孤立的、个人独创的,都位于若干文本的交汇点上,相互间都存在互涉关系。互文对读,就是抓住文本与文本之间的联系,将与所阅读文本相关或相类的其他文本汇集起来,以文本的“此言”为轴心,与相关的其他文本的“彼意”相对照,从而深入理解文本内涵,透彻领悟文本意蕴,在阅读体验的碰撞与交融中进一步生成和创新文本意义。
【课堂片段3――《直面苦难》】
师:既然如此,那么人生一片虚无,随遇而安?不,你看作者接着用“然而”一转,接着再读第3段。
生:(齐读)然而我们未必就因此倒下。也许,没有浪漫气息的悲剧是我们最本质的悲剧,不具英雄色彩的勇气是我们最真实的勇气。在无可告慰的绝望中,我们咬牙挺住。我们挺立在那里,没有观众,没有证人,也没有期待,没有援军。我们不倒下,仅仅是因为我们不肯让自己倒下。我们以此维护了人的最高的也是最后的尊严――人在大自然面前的尊严。
师:这就是他赞美的英雄,你在这里想到了哪些人和事呢?
(学生发言,讨论。)
生:我看电影,泰坦尼克号中那些从容留下来,不肯登上救生艇的绅士,就是这样的。
师:他们没想过要名垂青史,是吧?
生:《项链》中的玛蒂尔德决定一分分赚钱来归还巨款的时候,就开始直面苦难了,就是一个英雄了。
师:对呀,战胜苦难,未必是轰轰烈烈的,它就在日常的坚守中,只要你足够坚强,眼望远空,你就能找到光明。哪怕真的山穷水尽,你还可点起心中的灯,照亮自己的路,就像文革中的顾准,不怕坐牢,不怕妻离子散,不怕亲朋规避,在绝境中追求真理。
生:当年“非典”流行的时候,白衣天使们奋不顾身――
师:对,这个有点远了,我倒想起上个月,HIN1流行的时候,我们班还有20多名同学坚守课堂(学生笑)。
生:我们学过史铁生《我与地坛》,课外我还读过《平凡的世界》,都给我这样的启示。
师:对,“以软弱的天性勇敢地承受着寻常苦难”也是一个常见的文学主题,很多作品。大家读过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吗?(几个学生点头)――可以介绍一下故事梗概吗?
生:一个老渔民,叫……(发言停顿,讲述不连贯。)
(师帮助完成介绍)
师:海明威用一句名言概括这种“硬汉”精神,大家知道吗?――
很多学生回答:“人,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就是打不败他。”
师:可以说,故事结局是极不完美的,付出许多,结果人财两空。说这是一篇悲剧小说,也对,直到最后一句――“老人正梦见狮子”,我就惊奇,为何老人最后竞能梦见狮子?作为局外人,我本来为这个可怜老者感到感叹,苍天无眼啊,可是真正经历众多苦难的老人却还能如此洒脱坦然地面对命运的不公。
互文对读通向社会生活与人生,是阅读的延伸与拓展,促成个体的成长与发展。叶圣陶先生早在70多年前就已在《(精读指导举隅)前言》中指出:“语文教材加起来也只有数百篇文章,倘若死守,不用别的文章来比勘、印证,就难免化不开,难免知其一不知其二。”这个课例试图通过对文本多角度的诠释、补充和开发,来丰富学生语文学习的感受和体验,提升语文学习的智慧含量。
阅读在本质上是一种阅读主体对文本的动态反应过程,是阅读主体通过与阅读对象(文本)对话交流,寻求理解和自我理解的创造性活动。在这过程中,读者全身心地投入,将自身原有的心理结构图式投放进文本的结构图式,在体验和感悟文本的同时丰富了自己。因此,要达到对文本的真切解读与感悟就必须以学生的阅读体验为支撑,基于这种认识,“体验式阅读教学”视“体验”为有效教学的重要成分及目标追求,它基于学生的经验与活动,促进学生整体和谐发展,深化了课堂教学的生命意义和个人价值。它是一个师生共享课程,共生、共进、共长的过程。
篇3:关于小学语文老师教学感悟
这一年的教学工作在这里也停下了脚步,回首望去,这一年时间很紧凑,六年级毕业班这段时间上确实紧张了一些。所以我在自己教学的安排上也排得比较满,考虑到学生们的心理压力,我也想了一些别的方式进行辅导。在此我想谈一谈此次教学工作的一些体会。
我是一个很喜欢语文的人,从我的学生时代开始,我便喜欢写作,看文学作品。和这些事物在一起,我会感到快乐和兴奋。它就像是我人生之中的一剂调味品,能够改善我生活中的酸甜苦楚,让生活变得更加的轻松愉快一些,所以因为这一点,我毅然决然的走向了教师这个行业。我选择教师,是因为我想把自己所知道的,所拥有的全部给予他人,我也想在这个岗位上继续奋斗学习,拥有一个更加完整的自己和人生。因此步入工作以来,我一直都非常的认真,非常细致,不敢对工作上的事情放松警惕,也不会放弃对自己的要求和理想。
这是做语文教师的第一年,实习过一段时间之后,有了一些基础。通过考试进入学校也证明了自己还是有一些能力的,所以我很珍惜这个机会,珍惜在三尺讲台上的每分每秒。平时的教学我也会想方法进行创新,因为我知道只有创新,才能让教育进步,也只有创新,才能跟随时代的发展前进。作为一名教师,终身学习是要求,而自主学习才是生活中的必需品。在这段工作中,我常常鼓舞自己多参加培训,夺取拓展自己的思维和视野。去在脑海里勾画一个更大的世界,去一一的探索和追寻。
对于教学而言,我感慨最深的就是要有恒心。不仅是教师要有恒心,也要培养学生们的恒心。我对写作课是非常看重的,有些学生一到写作课就有些“萎靡不振”,精神颓丧。有个学生有一次跑来告诉我说,他不相信自己能完整的写完一篇作文,我问他为什么,他说自己不知道该怎么写下去,也坚持不了写完这么多的字。从这一点上看,孩子们的自我控制能力确实需要提高,对完成一件事情的恒心也不高,这是一种很不好的习惯,更是一种需要立马改正的现象。这种习惯一旦保持下去,整个人的学习风格就会带偏,今后的学习也会受到影响。虽然随着孩子们年纪的增长,对事物的认知会有所不同,但是学习的习惯仍然会隐隐存在着一些影响的。所以今后的教学中,我不仅会抓紧专业知识的训练,也会在孩子们的人格养成、习惯养成中花费心力,期待他们的成长!
篇4:小学语文新老师感悟
在《小学语文教师》的指引下,我有幸拜读了她的《我的教学生涯》。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了她正在教室里眉飞色舞地讲课,仿佛看到了她正在认真地给学生辅导 功课,还仿佛看到了她正在耐心地给学生疏导情绪。读着读着,我渐渐明白了教育的灵魂和真谛,那就是——爱。如果不是缘于对学生的那份热爱,有哪位教师能做 到70年如一日地研究教法?有哪位教师能做到90高龄了,仍经常从家步行到学校,看看书,看看孩子
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斯霞老师强调:“一切成功的教育都必须基于爱,借助于爱,归结于爱。教师要发自内心地关爱学生,赏识学生。”在工作中,她又何尝不 是这样做的呢?天气有变,她总能及时地提醒学生增减衣服;大雨过后,门口积水,她总会一趟又一趟地背着学生进进出出;家长有事,她总是欣然地把学生接回自 己家中;学生得奖了、进步了,她总是手舞足蹈,比谁都开心。同样是小学老师,我问自己:我能做到吗?答案是:很难!
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斯霞老师还强调:“为人师者,特别是小学教师,被孩子看作是智慧的化身、言行的典范,稍有不慎就会在幼小的心灵里留下这样那样的错 觉。所以,学校无小事,教师无小节。”这是多么贴切的总结,这是多么深刻的认识。在工作中,我这样做了吗?我又做到了吗?哦,不,还是有点距离的。
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斯霞老师拨动了我爱的心弦,激起了我对爱的向往和追求。我知道,我永远都站不到斯霞老师的高度,但我会向斯霞老师看齐,努力修炼, 一辈子修炼,做到:对待事业,对待孩子像她那样满腔火热,无怨无悔。不管学生将来是成为小草还是成为参天大树,都去真诚地关爱,都像“妈妈关爱孩子一样” 的关爱学生。如果学生是小草,就引导他去装饰大地,如果学生是参天大树,就培养他成为栋梁之材。
俗话说:做一件好事容易,一辈子做好事难。同样的道理,研究教学坚持一天容易,长此以往就难:关爱一个学生容易,关爱全体学生就难;一日关爱学生容易,终 生关爱学生就难。我知道,研究教学不能是一时兴趣,关爱学生更不可以是心血来潮,而是要满腔热情,持之以恒。我将以斯霞老师为灯塔,带着满腔的热忱,驶向 成功的彼岸;我将以《我的教学生涯》为镜子,带着满怀的爱意,温暖孩子的心房。我坚信:生命有了这份爱,有了这份滋养,就会更加快乐地成长。
篇5:小学语文老师作文课教学改革感悟
高海玲老师,本科学历,小学二级教师,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小学语文优秀教师。
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语文,我在班内建立了争星专栏,制定了一系列的争星制度。比如上课积极发言者奖励一颗星;回答对问题者奖励一颗星;积极提问者奖励一颗星;帮他人解决问题者奖励一颗星;发现别人错误并帮其改正者奖励一颗星等等。自从制定了班级争星制度后我班同学们变得积极踊跃了。学习劲头高涨,形成了你追我赶的现象。自学能力高涨,也充分体现了少教多学。
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我定期让学生去图书室借阅图书。读完一本图书就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的所读所想。并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所读书目的印象也提高了同学们的写作能力。写完读后感,我会让同学们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中提高。具体方法如下:
1、自我修改
放声朗读自己的文章,发现读不通顺的地方自己改正,直到能读通读顺为止。
2、同桌互改
放声朗读同桌的文章,发现不足之处及时帮同桌改正并向同桌指出不足。
3、小组修改,推选佳作
小组内互读文章,发现问题及时帮其纠正。觉得小组内的哪篇文章好就在哪篇文章上方标一颗星星。最后看看谁的文章得得星星多,谁的文章就是本小组的佳作。
4、班内展评
各小组选代表上台读本小组的佳作,全班选出班内的习作冠军。掌声请出冠军予以表扬。
这种方法学生不再讨厌写作,习作课上个个斗志昂扬,挥毫泼墨。
自从教以来,我一直担任毕业班语文教学兼少先队辅导员工作,荣获“先进个人”、“模范班主任”、“阳谷县岗位能手称号”等荣誉,撰写的教学论文,多次获国家、省、市级一、二等奖。我被聘为《快乐新语文》杂志名誉编辑,《快乐新语文》特约编辑。我指导的学生作品在各级征文大赛中荣获一、二等奖。辅导学生的习作,多次发表在国家及省市级刊物上,学生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被发表在《名师教语文》20第1-2期上。
作为语文学科带头人,我多次被学校派往外地进行课题骨干培训,使专业水平得以进一步提升。
作者| 高海玲
篇6:感悟生命小学语文老师听课随笔
感悟生命小学语文老师听课随笔
今天利用一节空闲时间,到班上听了一节课,这节课是年年语文讲课中都会出现的一节课。在今天听得时候,语文教师原本要以一首小诗导入,临时改变了导入的方式,方式比较独特。
这首《生命生命》是台湾作家杏林子的一篇作品。杏林子从她的自身的角度通三件小事,感悟到生命的宝贵。
听到瓜苗生长的这个过程时,我联想到了,前几天早上在校园中散步,看到了操场水泥伸缩缝中的那株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操场是由水泥铺成的`,每块水泥块之间都已一条伸缩缝,就在其中的一条伸缩缝中,有棵小草正顽强的生长着,这就是生命的力量。这就是生命!
一棵小草都能够在不是特别肥沃的土地中深深的扎根生长,那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在这么好的环境下有所思,有所行动呢?
今年开春后,校园中的银杏树都已经因为天气回暖发芽,树叶也都渐渐长大,可是有一棵却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发芽。每天我们从她的树下经过的时候都是要向上望望,看看会不会有奇迹出现,经过专家的诊治也说无望了。就在那天清晨,我们都在叹息她生命的时候,在树干的一个小枝上有一片绿色的小扇子露了出来。原来这就是生命的力量。在不经意间给你一个惊喜。
最后我也按照老师的要求写了这节课的作业。
有人问我,生命是什么?
我可以告诉他,
生命就是校园中那可已经枯萎的银杏树上,发出的嫩芽。
生命就是三月里一株株玉兰花的怒放。
生命就是油菜花地里的那抹黄。
生命就是微风中飘扬的柳絮。
篇7:语文老师教育感悟:文言寻趣
我的初中,是在家乡唯一的一所中学上的。那时候,生活条件远不如现在,大人、孩子,甚至老师,都离不开土地。所以,中学生活在一成不变的春种秋收中,永远是那片挥不走的土黄色。初二时,来了一位笑带阳光的语文老师张敏。她的第一节课,从课本上没有的诺亚方舟的故事讲起,在她神秘而又生动的讲述中,我仿佛看见了白色的鸽子、绿色的橄榄和那七色的彩虹,那是个多么有趣课堂啊!我开始一发不可收拾地喜欢语文、喜欢张老师和她那些书籍中的真善美;且常常暗想,自己也能做一名老师,也能有如此有趣的课堂,春风化雨地将种种美好种在学生的心中。高中时,我数学成绩平平,曾一度一蹶不振。但,天降神仙般,学校派来了马骏老师,他不用“状元之路”“夺冠金题”之类的宝典,每天上课只夹一本课本和两三支粉笔,书也不翻一下,只说把课本打到第几页,第几题,用几种方法做出来,便开始巡视。其间,他故布疑阵又剥茧抽丝般将各种方法、各种玄机一一指点透彻,我们在下面听得如醍醐灌顶,唯有啧啧。那时,我竟每天期盼着数学课,竟着魔般对数学题有着摩拳擦掌的兴奋,竟在考试时产生一种智斗强敌的快感。马老师点石成金般的趣味课堂,让我更加坚信,趣味,是一堂好课的标准。
趣味,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钥匙;是鼓励学生探究的动力;是可以留给学生的,使他即便离开学校还能坚持这门学科的元神。这是我对教学的第一认识,也是我做了教师之后所向往、追求的境界。
仍记得刚走上工作岗位讲的第一篇文言文《童趣》,我用尽所学将课文一字一句的意思烂熟于心,自信满满地走上讲台,却怎么也没料到,逐字逐句清清楚楚的讲解面对的是刻板的回答与笔记;“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的趣味想象得到的只是面无笑意的“天真可爱”;“呀然一惊”“驱之别院”的童子乐趣读出的却是平平淡淡的他人之事,童趣就那样毫无趣味地讲完了。那节课后,我深感自己的失败,文言的趣味,看来不在于课堂上按部就班的一字一句的讲解中,解言的枯燥势必是语文之殇。
文言文到底怎么教?“言”和“文”怎样才能结合起来?怎样才能让文言课堂活起来,给学生喜欢文言文的理由?这是那些日子我反复问自己的问题。无论如何,“言”的掌握势在必行。在之后的备课中,我发现利用成语解词,利用古字形释字,似乎是学生更有兴趣的方式,也更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于是,讲《山市》(“一切乌有”)”我就讲讲“子虚乌有”的来历;讲《智子疑邻》(“暮而果大亡其财”)就温习“亡羊补牢”的故事;讲学生很难理解的“造饮辄尽”,就讲讲“浅尝辄止”这个成语;讲百考不厌的“入门不顾”,就讲讲北方佳人“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美貌。也会在黑板上画画甲骨文字形,从祖先用字讲起,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渐渐地,课堂上也会有那么一些若有所思的疑惑,会有那么一些点头顿悟的喜悦,还会有在课本上写写画画的甲骨文字。我暗喜,文言的趣味,看来可以从成语解词和字形释字的深度挖掘中来。解词,让学生听故事的神经活跃了起来;解字,使学生有了文化寻根的奇妙感。然而,这样的趣味,毕竟不能贯穿整个课堂,而教学的进度像一条马鞭,使我们不能漫步徜徉。怎样的趣味,才能让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转客为主,主动探究“言”而又领略到“文”的魅力呢?
《陈太丘与友期》这篇课文给了我新的思路,课堂上,当我听到学生朗读“非人哉”时不约而同的默契,看到他们故作生气的表情时,我突然意识到,文言文也许不一定要以教师讲解为主,而可以学生自我体验为主;不一定要先解词释字,而可以先解事解人,从解事解人中去体会“言”的意思,领略“文”的深意。那天的课堂,我索性交给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表演全篇文章的故事和人物。而表演的时候,学生们七嘴八舌,互相指点,甚至有学生激动地站起来,说“你看,课本上是……写的,你的动作表情不对……”第二天早读,我请学生翻译全文,谈人物形象,他们竟欢欢喜喜,侃侃而谈,说得句句中肯。这篇我没怎么教的文言文,他们学得兴致盎然,而又记忆深刻,不能不说是分组自学、互相探讨、当堂表演,以解事解人来逆推文意的功劳。有了这样的尝试,我开始大胆地放开手脚,只提大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质疑探讨,当堂展示,以解决问题来促使学生主动翻译课文,而自己,则退居引导、帮助之位。犹记得讲常态课《夸父逐日》时,学生自学之后,踊跃举手,几乎人人想要讲解课文时的踊跃,和他们发自肺腑的对夸父勇力前行,惠泽后世精神的敬佩。其实,不是文言的枯燥令学生望而却步,也不是学生字词积累太少使文言晦暗生涩。真正反思的,应该是我自己。学习,本就应该是学生的行为,而我为了确保字字落实,偏偏要逐字逐句地讲解,使文意支离破碎;学生,本就是鲜活的生命个体,而我为了确保笔记的全面,偏偏要求他们安静地听、记。却不知,学生有对人对事最基本的判断和最真诚的看法,有对母语最本性的体会和解释,更有合作解决疑难的思维能力,他们需要的,只是我的帮助和引导。文言的趣味,可以一贯整个课堂的,看来还可以从大处着笔,从解事解人中,使那些已死的文字化成学生生命的体验,进而照应到每一“言”的解释中。
解事解人,再进一步,就是解情。文言之于学生的影响力,更深的恐怕是可以化进血液中的、从古人身上感染的性情了吧。所以,我鼓励学生反复朗读、按图索骥地扩展,了解古人的性格和情怀。学《五柳先生传》,我们就把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饮酒》《归园田居》再一起赏读;了解作者其人,我们就尝试把陶渊明、李白和杜甫的喝酒再一起比较,谈谈这位隐士的闲静与淡泊。学了《杜甫诗三首》,观了《千秋诗圣》,我们就把杜甫的一生用诗歌来演绎一次。令我欣喜的是,届4班的学生不止于此,他们还自编自演了课本剧《石壕吏》,将杜甫《望岳》的豪情、《春望》的忧愁和《石壕吏》的沉痛浓缩在一个故事中,搬到了春日诗会的舞台。我想,在舞台上沉浸角色表演的他们,也一定喜欢这位忧国忧民诗人的情怀吧。
不仅如此,在反复朗读,反复体味的过程中,学生自行发现了“之”“乃”“其”“以”等虚词的诸多用法,并津津乐道于将它们的各种用法一一摘录,编成口诀进行归纳。
从逐字逐句的讲解到成语解词、字形释字,到学生体验性地解事解人,进而解“言”,再到解情,其实归根结底,是解放。解放课堂,不让自己成为主体,而推学生成为主体;不让讲解笔记成为方式,而让理解表达成为方法;不让文言学习止于课堂,而让兴趣带他想去探究。而趣味,就在解放的过程中,在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嘴的纠结、讨论和表达中,渐渐根深蒂固地变成了学生的兴趣。
当年的张敏老师早已不知我是谁,而马骏老师也英年早逝了。但他们给我的这颗趣味的种子,依然在生根长大。或许前路泥泞,但在寻趣的路上,我依然努力前行。惟愿尽自己所能,将他们当年带给我的触动成倍地地献给我的学生。
篇8:初中语文老师心得感悟
10月12日至11月11日,我在__学校教育实习,协助刘老师开展初69班与初70班的语文教育工作,并且积极参加__学校写字比赛,校运会等重要活动。在为期五周的实习中,我收获的不仅是教师技能的提高,更多的是学会如何为人处事,如何承担自己的责任。
(1)教学方面
从学生到教师的转变,让我认识到教师这个职业并不是轻松并且随意的,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必须要具备良好的教学技能以及个人品德素质。而教学技能的掌握与运用正是我的弱项。为了弥补我的不足,我总是尽可能多的利用时间去听老师们的课,这样的学习不单单局限于我的指导老师刘老师,还有叶老师,范老师等很多优秀的老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经验都值得我学习。在听课的过程中我发现,每位老师的教学方法跟教学态度都是不同的。刘老师的课偏向于谈话式的,在于同学们交谈对话的过程中,将知识传授给同学们,这样的方式轻松愉快,同学们也乐于接受。叶老师的课就显得激情澎湃,叶老师是个很热情爽朗的人,她课堂的氛围跟她的为人一样热情,她总是用高昂的语调将同学们代入知识的海洋里,每个学生都沉溺在这热情的国度中,一边享受叶老师热情的演讲,一边吸收了知识。温润如玉的李跃礼老师则不同,她说话总是细声细语,如春风拂过孩子们的心房,她从来不强求学生在课内一定要背下课文或是默写重点,而是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讲知识灌输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慢慢接受体会。别的老师的教学也各有千秋。不同的教学方法曾经一度让我迷失,让我不知道怎么定位自己的教学,觉得所有老师的教学方法都好,都想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去。可是慢慢的我发现,依瓢画葫芦的方法是行不通的,要是把所有老师的方法都搬到自己的课堂上,不仅让学生觉得混换抓不住重点,自己也觉得很累很吃力。那么究竟怎么样才能让自己上好一堂课,让学生接受你,接受知识呢?带着这些疑问,我又听了同组实习老师的课。我发现虽然同学们都是实习老师,一些教学技法和教学重点都还显得稚嫩,但是他们的课很受同学们的喜爱,并且在课后被同学们津津乐道。我问同学们,为什么对这些实习老师印象深刻。他们告诉我,因为这些老师的课堂很有自己的特点,不同的特质让学生记住了不同的老师,这是学生区分老师最简单也是最直接的方法。
从听课的过程中我认识到了,不仅是要借鉴别的老师好的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在教学的过程中体现自己的特色,不要千篇 一律。
除了上课,批改作业也是教师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刘老师告诉我们,作业是反映学生接受知识程度的体现,作业也是老师了解学生性格学习等方面的重要途径。刘老师将大部分作业就交给我们批改,并且告诉我们,每种作业不同的批改方法。比如改作文,有祥改的,有略改的,要适当画出同学们写得好的句子加以点评表扬,也要把同学们一些不太通顺的句子画出来,引导他如何改动句子,将句子写得通顺流畅。改作业可是个细心活,不能闭着眼睛一顿乱改,并且在批改的过程中,要细心观察每个学生一个星期以来作业的完成程度,一些学生可能默写完成得不太好,但是作文写得好,说明他很聪明只是还不够努力。还有一些学生,很认真地完成了作业,但是正确率不高,我们老师在写评语的时候就要多多给他鼓励,增强他的自信心,让他不丧失对学习的信心与兴趣。
(2)活动方面
实习生活中我接触的第一个校园活动就是初中年级的写字比赛。刘老师先将任务布置给我们,要我们交给她一个写字比赛的方案,全面策划这次活动。我负责的是比赛稿纸的制定和打印。我设计了三种稿纸,田字格,米字格以及网格写字框,将三种稿纸方案交给刘老师,
刘老师很满意。她告诉我们这是学校第一届写字比赛,我设计的稿纸美观大方,以后的写字比赛都会继续沿用这次的稿纸。
在校运会期间,我协助小学部二年级的杨老师管理二年一班的班级,带领同学们参加各项体育赛事,虽然二年级的学生们还很小,一些体育项目还不能参加。可是他们报名的每一项都认真努力地完成,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同时我还和同组的实习老师一起举报了一期“感受自然,亲近自然”初一年级的手抄报比赛,比赛不仅评选了一二三等奖,还将同学们获奖的手抄报张贴成板块,展示在一楼显眼的地方。
在紧张的期中考试期间,我担任监考老师,认真负责地完成了监考工作,确保了考场纪律,并且及时给同学们报时,反复叮嘱同学们检查自己的班级姓名,检查试卷,认真仔细的完成考试。在监考至于,还参与初一年级的语文阅卷工作,认真批改同学们的试卷,不徇私不马虎,对每一位同学负责。
在课余时间,我协助刘老师带领同学们排练学科节的表演节目,节目的内容是诗朗诵《天堂的来信》。每天中午我们都要在三楼的多媒体教室集合排练,纠正同学们咬字发音,引导同学们如何在朗诵中带有感情,如何将诗歌的情感传达给观众。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同学们朗诵的水平大有提高,节目也显得越加精彩。
(3)为人处事方面
从前的我是自我而又自私的,不喜欢跟别人说话,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现在的我已经打开了与人沟通的大门,知道体谅他人,聆听他人。刘老师不仅教给我们教学上的技能,她还经常找我们谈心,跟我们聊聊生活中的事情。她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学会与人沟通,才能融入到这个群体这个社会中。见面打招呼,问好,这是与人交往最基本的礼仪。现代人多数活得冷漠而又自我,什么都追求高速度,连熟人见面停下来打个招呼的时间都没有,久而久之就丧失了一种与他人交往的能力,更加丧失了关爱他人的能力。刘老师喜欢跟我们聊她生活里的一些趣事,也询问我们关于大学生活有什么看法。在聊天的过程中,我学会了怎么跟别人沟通,怎么倾听别人的话语,并且拾起了丢失已久的礼仪,见到老师问好,跟老师说话的时候用敬语。教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还要拥有良好的人格素质,礼貌与倾听,是一个老师别在衣上的招牌,是别人对你最直观的感受。通过刘老师,我才认识到自己这方面的不足,知道自己还需要改进。
初#中语文老师心得感悟3
今年有幸参加了由天水师范学院承办的国培计划初中语文的培训,本次培训周期长,资源丰富,教授专家众多,内容切合实际,示范性强,简直是雪中送炭,促进了语文教学的新课程改革的步伐,让我深受感动,启发颇多,下面就我最近十几天的培训心得加以总结。
一、领导高度重视本次国培计划
本次国培计划中小学语文期间,牛振乾硕士给我们讲解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方法》,让我们明白了教师这个职业的产生、发展历程,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教师专业的发展问题和过程,教师职业的角色和形象等一系列长期困惑不得其解的难题,让我们摆正了教师的心态,改变了传统教法的老观念,为以后的培训和语文新课改打开了方便之门;天水师院教育学院院长李艳红教授带着病体给我们讲授了《教育公平与西部农村教育发展》,在课堂上,李教授给我们分析了农村教育现状,突现了农村教育的不公平,农村教师队伍现状,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列举了学生眼中的好老师的几条标准,让我们感到自我实现是教师的境界,只有不断实现理想,老师的地位才会不断升值、提高。
当然还有吴彦文博士的热情洋溢的讲述,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更为有幸的是杭州师大教授语文大师江平教授给我们讲述了《义务教育语文教学规律探索》,他给我们讲述了“规律”的概念,参与式培训采用了“头脑风暴”式的互动探索,让我们受益匪浅,还作了“语文”的功能,与文化的关系,与思维训练的关系,语文中的语感,这些都是我们所见未闻的,见所未见的鲜为人知的常识;还有谢文武教授、郭昭弟教授、王德军舰手偶、李聪亮教授、西北师大的靳健大师的讲解等,他们的讲解各具形态,令我目不暇接,心中为之大受感动,对我启发很大。
二、学员积极参与国培计划初中语文培训
在本次培训中,我们初中语文班共四十个学员,来自定西市陇西县和临洮县的四十个学员都积极参与了每一堂培训课的互动探索活动,在课堂上,大家分成六个小组,分组讨论,各抒己见,表现出热烈而活跃的热闹场面,令授课的老师专家感动不已,把我们这次的语文培训搞的扎实有力,严肃而不乏活泼;学员们互相认识,互相学习,热情洋溢,充满了美好的设想,深刻地表达了这次培训的重要意义,因此,在课堂上大家积极记录笔记,认真听取专家们的讲解重点,并利用课余休息时与专家讨论不懂的问题,下载专家们的讲义,课后及时地写下当天的学习笔记。
总而言之,本次培训虽然刚开始不久,但让我们不收获甚丰,感受颇多,启发很大。我相信,在以后的培训学习中,我们会更加有力、准确、全面地投入到培训研修中去的。
★ 生命教学反思
【感悟语文课堂 感悟语文老师(精选8篇)】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浅析论文2023-11-24
小学语文评课稿范文2022-12-18
六年级的语文教育教学工作总结2022-12-04
六年级语文教学总结2023-04-27
浅谈加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2023-12-15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2023-06-06
小学语文研修日志2023-04-25
七年级语文教学总结2023-12-12
《地震中的父与子》的评课稿设计2022-11-28
小学语文教师教育教学反思2022-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