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别的评课稿

时间:2023-11-23 08:12:54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黄鹤楼送别的评课稿(锦集10篇)由网友“风的幸福”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黄鹤楼送别的评课稿,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黄鹤楼送别的评课稿

篇1:《黄鹤楼送别》评课稿

《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形式的课文。课文把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巧妙地包含在一篇浅近的现代白话文中,通过一个趣味盎然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文章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文章的浓缩和提炼。诗与文浑然一体,旨在使学生通过课文更易于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领悟诗歌的情感。解老师的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整体入手,潜心会文。教者从整体入手,抓住“依依惜别”这个关键词语,让学生在课文中找一找相关的词句,划一划,谈谈自己的体会。这又让我想起了这八个字,“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教者很好的抓住了这篇课文的领子就是送别,就是体悟这“依依惜别的深情。”

其次,抓住细节,体味真情。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者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句品味。比如:、依依惜别、“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杨柳依依、伫立、凝视、脍炙人口等,指导学生不仅看到文字表面的意思,更深入到了文本的内部,发现了文字背后的色彩,感悟文字背后蕴含的人物的丰富情感。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交流讨论,相机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读、议等形式,从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表情语言去体会情感;鼓励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深入人物内心,以课文的情为基调,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课堂上体现了以读为本,为学生创设了与文本对话的广阔空间。通过有声有色地读课文,使学生更多、更直接地与文本对话,使课堂回归了语文教学的本色。

再次,抓住“空白”,引导想象。《黄鹤楼送别》这篇文章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人物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但文本描写的情景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细腻。例如,目送友人的船渐行渐远,望着浩浩荡荡的江水,此时李白心情激动,他会想些什么呢?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让学生想象说话,在想象中与人物进行心灵的沟通,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体会那意境。

最后,拓展资料,升华情感。文本中的人物和描写的情景时空跨度太大,如何让学生在情感上与李白产生共鸣,也对孟浩然充满敬仰之情是个不太容易处理的问题。于是教者适度地把课外资料引入课堂,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阅读的积累,感受古诗的悠远流长,努力使课堂教学真实、朴实、扎实,让孩子真正学有所得。也使学生对两位诗人之间的深情厚谊的了解变得“充实”、“厚实”,对激发学生情感起到很好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润物细无声”般的熏陶中,提升审美趣味,闪现智慧火花,提高语文素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通过此课的学习,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更多送别诗的兴趣,将学生带入绚丽多彩的古诗百花园中,最后作业的设计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

听完了这堂课,我有一点疑惑。这篇课文是文包诗,文章当然是重点,那首诗我觉得在整篇课文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解老师今天的这堂课中,这首诗只是一带而过,学生齐读一遍而已。是不是引出诗歌后,可以通过反复朗读、吟诵,然后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再讲讲这首诗的意思,让学生加深理解。

篇2:《黄鹤楼送别》评课稿

真心,真爱,有效,以生为本,这是今天芮老师的课堂给我的最大感受。“真心爱孩子,把孩子看作‘人’。”这是芮琼老师交流时说的心声。确实,在她的课堂上,处处体现着这种理念——真心真爱,有效语文,让我们获益良多。

一、真心,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潜移默化地渗透了学习语文的方法。上课伊始,芮老师带领着孩子整体鸟瞰,把整个单元的要点和语文的韵味融合在一起,引导孩子整体把握,体验语文的特点。这种单元预备课,给了我们农村孩子一种新奇的感受,让他们明白:原来语文需要这样学。同时,也让我们教师看到了芮老师的大语文观,整体把握教材,高度融合,真实地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反思我们平时的语文课堂,总是就一篇课文看一篇课文,即使学习一个新单元,也是带领学生“跑马观花”的看一遍,没有想芮老师这样深刻解读教材,抓住每篇课文之间的联系,环环相扣,以学定教。

二、真爱,关注了全体学生,关注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上课之前,芮老师与孩子亲切地交流,进行自我介绍,并给孩子分小组,鼓励孩子多发言,学生与老师的距离被一步步拉近了。芮老师还注意了解学情,悄悄询问学生,班里哪些孩子读书不好。上课时,芮老师十分关注这些孩子,总是给她们交流展示的机会。不管是朗读还是回答问题,芮老师总是适当降低学习高度,微笑着面对学生,对每一个孩子都不抛弃,不放弃。反思我们以往的公开课,老师总是喜欢在上课前打听班里哪些学生读书好,哪些学生发言好,以便上课时请他“表演”,而芮老师则是反其道而行之,真正地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真正地让我们学到了如何真实地上语文课。

三、有效,形成了课堂互动,改变了学生以往单一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芮老师总是在给我们渗透一种意识,一种理念: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这才是真实学习语文的过程。每次出示自主学习要求时,总少不了4位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一号、二号、三号、四号,学生分工明确,不管能力弱与强,每一名学生都要“动”起来,每一名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即使说得不好也没关系,继续思考,继续说,芮老师循循善诱地启发着每一名孩子。两节课结束,孩子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在他们心中已经形成了一种如何学习语文的意识。这都源于芮老师如水的智慧,源于芮老师对学生的真爱。反思我们以前的课堂合作,看似热热闹闹,但都少不了“作秀”的成分,有多少孩子真正合作了?能力强的孩子探究了,学习了,那能力弱的孩子呢?我们总是喜欢一声令下“小组讨论”,学生就忙碌了起来。汇报交流时,我们也喜欢喊那些表达能力强,爱表现的孩子回答。可是,芮老师就让我们看到了什么叫扎实地学语文。课前先给孩子分组编号,课中出示自学要求时,每个孩子都有任务,不管能力弱与强,都有一次机会当组长,组织其他3个组员学习。交流汇报时,芮老师也尽量让小组中的每个孩子发言,孩子遇到了困难或者不敢说的时候,芮老师总是微笑着静静地等待。

“一语天然万古新,繁华落尽见真淳。”这就是芮老师的课堂,一个真实学习语文的课堂。“心中有爱就很美。”这样一个充满着爱的芮老师,今天让我们看到了学习语文的真谛。芮老师,今天真的是“千言万语说不尽”,激动之余,汇成一句“真诚地谢谢您,辛苦您了,美丽智慧的芮老师!”(写得比较琐碎,上午又加上了一些自己的反思,总觉得未能表达心中所想。)

篇3:《黄鹤楼送别》评课稿

教学过程 :

一、激趣、导入

大家都喜欢听歌,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歌:《送别》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会唱的可以跟着唱。

1、播放歌曲《长亭送别》。

听了这首歌,你体会到了什么?

是啊,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有的则用诗来释怀。老师这还有一首送别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A 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B 请同学们自读诗,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二、讲读课文

你们说的都很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李白,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登上那飞檐凌空的黄鹤楼,去送一送孟浩然吧!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诗文对照,自学课文。

(一)学生自学课文。

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用笔划出来,学习小组讨论解决。

(二)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句子:

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A、指名读

B、提问:

谁能用学过的语句来描绘一下春天的美景?

你除了知道时间在暮春三月,还知道什么?

2、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A、提问:

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是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他们的心底,让我们一起朗读一、二两节,体会一下这藏在心底的离别之情吧!

B、配乐朗读

两人都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心底,时间慢慢地过去,终于,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李白举起了酒杯说……(生接读)

3、“孟夫字,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说……(生接读)

A、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B、提问: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难舍之情?

C、让我们用朗读把这喷涌而出的师生情、手足情、离别情表达出来吧。

D、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让我们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在班级中找你的好朋友,一个演李白,一个演孟浩然,可以用上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发挥想象用上自己的语言,可以站起来。

E、学生上台表演

4、知己离别是惆怅的、是忧伤的,但不忍别、终要别。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教师配图朗诵)

朋友已经远行,从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见面啊!想到这,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了,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让我们也一起随着李白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送一送孟浩然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5、如果李白生活在现代,他一定会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达此时激动的心情,假如你是李白,伫立在江边,目送着友人渐渐远去,你能把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吗?

学生反复诵读、同桌讨论。

《黄鹤楼送别》评课

《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形式的课文。课文把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巧妙地包含在一篇浅近的现代白话文中,通过一个趣味盎然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文章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文章的浓缩和提炼。诗与文浑然一体,旨在使学生通过课文更易于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领悟诗歌的情感。黄老师的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整体入手,潜心会文。黄老师从整体入手,抓住“依依惜别”这个关键词语,让学生在课文中找一找相关的词句,划一划,谈谈自己的体会。这又让我想起了这八个字,“提领而顿,百毛皆顺”,黄老师很好的抓住了这篇课文的领子就是送别,就是体悟这“依依惜别的深情。”

其次,抓住细节,体味真情。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黄老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句品味。比如:、依依惜别、“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杨柳依依、伫立、凝视、脍炙人口等,指导学生不仅看到文字表面的意思,更深入到了文本的内部,发现了文字背后的色彩,感悟文字背后蕴含的人物的丰富情感。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交流讨论,相机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读、议等形式,从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表情语言去体会情感;鼓励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深入人物内心,以课文的情为基调,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课堂上体现了以读为本,为学生创设了与文本对话的广阔空间。通过有声有色地读课文,使学生更多、更直接地与文本对话,使课堂回归了语文教学的本色。

再次,抓住“空白”,引导想象。《黄鹤楼送别》这篇文章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人物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但文本描写的情景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细腻。例如,目送友人的船渐行渐远,望着浩浩荡荡的江水,此时李白心情激动,他会想些什么呢?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让学生想象说话,在想象中与人物进行心灵的沟通,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体会那意境。

最后,拓展资料,升华情感。文本中的人物和描写的情景时空跨度太大,如何让学生在情感上与李白产生共鸣,也对孟浩然充满敬仰之情是个不太容易处理的问题。于是黄老师适度地把课外资料引入课堂,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阅读的积累,感受古诗的悠远流长,努力使课堂教学真实、朴实、扎实,让孩子真正学有所得。也使学生对两位诗人之间的深情厚谊的了解变得“充实”、“厚实”,对激发学生情感起到很好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润物细无声”般的熏陶中,提升审美趣味,闪现智慧火花,提高语文素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通过此课的学习,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更多送别诗的兴趣,将学生带入绚丽多彩的古诗百花园中,最后作业的设计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

听完了这堂课,我有一点疑惑。这篇课文是文包诗,文章当然是重点,那首诗我觉得在整篇课文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黄老师今天的这堂课中,这首诗只是一带而过,学生齐读一遍而已。是不是引出诗歌后,可以通过反复朗读、吟诵,然后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再讲讲这首诗的意思,让学生加深理解。

篇4:《黄鹤楼送别》评课稿

《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形式的课文。课文把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巧妙地包含在一篇浅近的现代白话文中,通过一个趣味盎然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文章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文章的浓缩和提炼。诗与文浑然一体,旨在使学生通过课文更易于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领悟诗歌的情感。黄老师的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整体入手,潜心会文。黄老师从整体入手,抓住“依依惜别”这个关键词语,让学生在课文中找一找相关的词句,划一划,谈谈自己的体会。这又让我想起了这八个字,“提领而顿,百毛皆顺”,黄老师很好的抓住了这篇课文的领子就是送别,就是体悟这“依依惜别的深情。”

其次,抓住细节,体味真情。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黄老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句品味。比如:、依依惜别、“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杨柳依依、伫立、凝视、脍炙人口等,指导学生不仅看到文字表面的意思,更深入到了文本的内部,发现了文字背后的色彩,感悟文字背后蕴含的人物的丰富情感。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交流讨论,相机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读、议等形式,从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表情语言去体会情感;鼓励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深入人物内心,以课文的情为基调,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课堂上体现了以读为本,为学生创设了与文本对话的广阔空间。通过有声有色地读课文,使学生更多、更直接地与文本对话,使课堂回归了语文教学的本色。

再次,抓住“空白”,引导想象。《黄鹤楼送别》这篇文章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人物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但文本描写的情景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细腻。例如,目送友人的船渐行渐远,望着浩浩荡荡的江水,此时李白心情激动,他会想些什么呢?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让学生想象说话,在想象中与人物进行心灵的沟通,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体会那意境。

最后,拓展资料,升华情感。文本中的人物和描写的情景时空跨度太大,如何让学生在情感上与李白产生共鸣,也对孟浩然充满敬仰之情是个不太容易处理的问题。于是黄老师适度地把课外资料引入课堂,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阅读的积累,感受古诗的悠远流长,努力使课堂教学真实、朴实、扎实,让孩子真正学有所得。也使学生对两位诗人之间的深情厚谊的了解变得“充实”、“厚实”,对激发学生情感起到很好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润物细无声”般的熏陶中,提升审美趣味,闪现智慧火花,提高语文素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通过此课的学习,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更多送别诗的兴趣,将学生带入绚丽多彩的古诗百花园中,最后作业的设计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

听完了这堂课,我有一点疑惑。这篇课文是文包诗,文章当然是重点,那首诗我觉得在整篇课文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黄老师今天的这堂课中,这首诗只是一带而过,学生齐读一遍而已。是不是引出诗歌后,可以通过反复朗读、吟诵,然后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再讲讲这首诗的意思,让学生加深理解。

篇5:《长亭送别》评课稿

《长亭送别》评课稿

5月9日,我们工作室在上塘中学如期举行了第二次集中活动,这次活动主要围绕戏剧教学展开,具体则由曾静和金晓忠两位老师担当,他们分别为我们呈现上了《长亭送别》课堂教学精彩的一幕,本人很是受益。

《长亭送别》为《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写崔、张分别的情景。由于篇幅较长,曾老师以提问兼填空的方式检查学生的学情。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了解这出戏的线索、出场的人物以及这19支曲子着力刻画的均是主要人物崔莺莺的复杂心绪,使学生对文本有一个面上的总体感知。

如果说课文的“面”只能使学生认识课文的表象,那么课文的“点”,则能使学生认识课文的本质。因为语文阅读课的教学,就是“点”的教学。为了落实这一“点”,曾老师在这一环节做了精心的铺设,巧引名家朱权对《西厢记》的评价,然后顺势抛出这节课的关键的教学问题即默读19支曲子,选取一支最能堪称花间美人的曲子。由于问题的开放性加上教师良好的语文素养,整个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其中有一处印象特别深刻,就是上课伊始,曾老师饱含深情的精彩的示范性朗读,不仅深深打动了学生,而且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快速融入到文本创设的离别情境中,这从后面的个别学生精彩的配乐朗读中就能明显感觉到。

总之,整堂课在老师的.积极引领下,书声琅琅,学生在反复吟诵品味中充分感知主要人物莺莺复杂的内心情感,这些都充分展示了曾老师良好的语文素养和扎实过硬的基本功,非常值得赞赏也非常值得我本人学习。

教学是一门艺术,我们宁可要真实的遗憾,而非虚假的完美。精彩过后,细一琢磨,曾老师的课堂带给我们更多的则像是诗词鉴赏课,戏剧这一文体特点在课堂教学中不曾有体现。我可以做这样大胆的肯定,学生对古代戏曲的一些基本常识,比如生、旦、净、末、科、介等还是一无所知,更不清楚戏曲的突出特点是戏剧冲突,这冲突主要指人物之间、人物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冲突。因而鉴赏戏剧的关键应是矛盾冲突和戏剧语言,而戏剧语言则由曲词、宾白、科介三部分组成。由于缺乏这些必要的知识点的介绍了解,学生对文本还是雾里看花,不知就里,学生阅读戏剧文本的能力还是停留在未知水平上,不得要领。这让我再一次深刻地体会到,我们的阅读教学首先要树立强烈的文体意识,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不会偏离轨道,才能得以正常运行。

篇6:黄鹤楼闻笛评课稿

(一)泉水叮咚——教学如诗如歌

教师在教学古诗时一般都采用“释题目,知诗人;解难字,译全篇;说思想,齐背诵”。整个一个公式化的教学,这样既抓不住知识点又背离了诗歌所蕴含的意蕴和所要表达的情感。朱光潜先生曾说过:“诗的境界是理想境界,是从时间和空间中执著一微点而加以永恒化与普遍化。它可以在无数心灵中复现,虽复现而不落于陈腐,因为它在每个欣赏者的当时当境的特殊性格与情趣中吸取新鲜生命。”古典诗词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和高雅的趣味,它的作用不仅是授学生以知识,更高的追求在于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情感。

纵观杨老师的整个教学过程,没有枯燥单一的讲解,教者巧妙地将释义融合在诵读中,或隐藏在提问中。如:

师:刚才大家在读的时候老师还担心你们会读错一个多音字,就是这个“为”,在这里,你们为什么要读二声呢?

生:课文下的注释说“为”是“作为”的意思。”

对于诗意的理解,杨老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望”,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体悟诗人的情感。整节课下来学生兴趣浓厚,意犹未尽。听课的老师也如沐春风。

(二)他山之石可工玉——教学资料丰富

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是我们应当继承的最为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但是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单凭教师语言描述,学生很难领会诗歌本身的含义和韵味。杨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引用了相关的资料使学生顺利地理解了诗意,了解诗人的生活。在理解“迁客”一词时,老师引用了《送迁客二首》一诗。学生读到“白头无侍子,多病向天涯”,就明白迁客原来过的是这样的生活,更能体会到作者的“苦”。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作者李白被贬后的悲苦,杨老师适时地引用《饮中八仙歌之六》,加上平时看影视的积累,学生马上了解李白在长安是何等的潇洒,而此时又是何等的落寞!此外,杨老师还引用了有关贾谊的资料,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这些教学资料都很好地帮助学生学习《黄鹤楼闻笛》。

(三)百花齐放——教学手段多样

在教学古诗时,杨老师摒弃了传统的单一教法。在学生疏通字词,尝试读熟古诗后,杨老师通过配乐的形式引导学生进一步诵读古诗。配乐既能帮助学生感受古诗的情感,又激发了学生的诵读兴趣。如:

师:谢谢大家的鼓励。谁还想读一读,老师也为你配上音乐。

(师配乐,生1读全诗)

师:读得真好!来,我们一起像他这样,美美地把这首诗歌读一读!

(生齐读全诗)

在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时,杨老师巧妙地用引用诗词代替了枯燥的讲解。引用贾谊的遭遇帮助学生了解李白的处境。通过图片直观展示,让学生对迁客的路途之苦一目了然。配乐对比读《早发白帝城》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诗人蒙冤后的悲苦。在这里,杨老师更像是一个服务者,为学生提供尽量多的教学资源,把学习的主阵地、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真正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理念。

在教学实践中古诗教学让许多老师头疼不已,迫不得已时甚至让学生死记硬背以应付考试。然而,一名教师的综合素养却恰恰能体现在古诗教学中。

由于年代的关系,学生年龄的原因,生活阅历的浅显,学生在学习古诗时确实存在很多难题。作为教师,要教好古诗,教师首先自己得学通古诗。那么教师自己如何啃透古诗呢?结合观摩十几位优秀教师的课堂展示,我有几点感悟:诵读是前提,激情是关键,教学资源是保证,教学方式是本质。

从一到六年级的语文课本中,每册都会有两三首古诗、词的教学内容,虽然每首不过寥寥几十字,但却都是中华语言文字高度凝练的代表之作,是值得再三推敲品评的,对于培养学生对汉语的领悟和品赏能力,熏陶热爱中华文明的情感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好、引导好、培育好小学生的古诗词鉴赏基础,是每个小学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篇7:黄鹤楼送别说课稿

黄鹤楼送别说课稿

一、说教材

《黄鹤楼送别》是国标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25课,这篇课文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文诗兼美,诗文互照,充满诗情画意,是一篇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

二、教学对象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通过自己的个性化阅读来理解、欣赏文本,获得正确的审美体验。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理念和对教材的理解,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维度出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会本课七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积累表示“看”的意思的词语。

3、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本文的教学训练重点是联系语言环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进而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想象,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文本自身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一、诗文对照,理解诗词大意:二、品词析句,体会诗词情感:三、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说一说,演一演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五、教学过程

本课采用两课时完成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学会生字新词,反复熟读课文。

下面我着重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了解大意。

课始,我直接揭示课题,并让学生说说课文的大意。

(二)诗文对照,初步感知。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与以往课文的不同点,提示学生课文中的.有些语句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古诗,请学生读课文,并动手找一找,划一划。

2、在理解古诗的过程中,请学生说说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哪些字词或诗句的意思。

3、学生较自由地理解了字词的意思后,此时,我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整合,让学生说说整首诗的意思,使学生对古诗的意思有个整体的认识。

(三)品词析句,体悟情感。

1、光了解诗意不够,更要能够体会诗人的情感。让学生自由读2~~4小节,看看课文有一种怎样的情感。

2、学生通过读课文,找出“依依惜别”这个词语,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看看课文有哪些句子能够体现诗人的这种“依依惜别”之情。

3、结合学生所找句子细细品味这种“依依惜别”之情。

(1)“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他们都在欣赏美景吗?让学生走进人物内心,感悟到此时两人都无心欣赏美景,都有一种老朋友离去时的难舍难分之情,但他们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2)李白的话:“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从李白的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借助学生搜集的资料,明确能够得到李白这样的大诗人的敬重,可见孟浩然的人品和作品一定非常好的。这个环节培养了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3)孟浩然的话:“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让学生谈谈对“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的理解,体会孟浩然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朋友李白。

以上三句话,在学生感悟之后再通过练读、个别读、齐读等形式充分诗人的这种“依依惜别”之情。

(学生能把课文读好,只有建立在充分感悟的基础上,这样的读才能做到声情并茂,入情入境。)

4、学生对诗人的情感有了有层次的理解后,我安排了“表演再现”的过程,让学生分别扮演李白和孟浩然,通过言语与动作、神情来充分表达自己对诗情的理解。

(学生表演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性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四)内化积累,巩固深化。

在充分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再背一背古诗,使之成为自己的学习成果,达到内化积累,因此,我让学生感情背诵,尽情抒发诗人的情感,并及时予以肯定与表扬,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五)作业

从以下四题作业中任选一题完成。

1、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并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2、收集几首送别诗,并背诵。

3、以《朋友》为题,写一位你的好朋友,表达你和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4、从你背诵的送别诗中选择一首,模仿课文的写作特点,进行改写。(以叙事为主)

(课外作业是课内阅读的继续和补充,它能让学生走向更广阔的语文天地)

篇8:《黄鹤楼送别》说课稿

一.教材简析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课文。本课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

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拓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的确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课文和体会诗

人情感的好教材。

课文共五个自然段。第一至三自然段写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的情景,后面的部分写李白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登船远去,触景生情,吟

诗抒情。

二、教学目标

根据20xx年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苏教版“文包诗”这一类文章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订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会背诵这首诗。

2、技能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逐步学会基本的自学古诗的方法。

3、情意目标:

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形象再现诗歌意境,感受诗歌深远意境。

难点是:理解诗意,用现代语言来讲说古诗的意思。

四、教法与学法: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积极指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造学习、前后联系、读中感悟、角色体验,从而真正掌握学习此类文

章的基本学法。

五、教学思路:

在传统教学手段的运行之下,本课教学目标需三教时达成,但由于本课凭借电脑课件辅助教学,加之,本课件制作采用网页形式,激发学

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所以在网页式多媒体课件支持下,本课可采用两课时达成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学会生字新词,反复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在细读课文,品味朗读的基础上,学会《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逐步学会自学古诗的方法。

这里,我着重说一说第二课时的教学思路:

(一)直接揭题,自主定位

课始,说说你对李白和孟浩然的了解,背一背他们的诗。

(二)诗文对应,初步感知

1、快读诗文,找出表明李白送别孟浩然时情景的词语。板书(依依惜别)

2、课件出示诗句,配乐范读,并让学生说说“你认为学习这首诗可以通过什么方法?”

3、初步理解诗句,分4小步进行:

第一步:找: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对理解诗句有帮助的句子。

第二步:读:读出所找的句子,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对应的诗句和语句。

第三步:说:说说诗句意思,会说哪一句就说哪一句,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突出相关诗句。

第四步:议:互相讨论,试着把全诗意思完整地说出来。

4、师生共同小结:读通顺并能说出意思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

(三)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1、快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他们依依惜别的句子。

2、感悟课文一、二两句。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这一句教学在自由读的基础上个别读,点拔“你已经知道这里体现‘依依惜别’,怎样才能读得更好呢?”并引导评读,激励再读,体会

“依依惜别”。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王勃说得好……,像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这一句教学让学生读中谈体会,相机板书友谊永不绝,再次体会“依依惜别”。

在学生细读两人对话的基础上让学生分角色练读,找好朋友对读,并分角色表演,课件出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杨州”,品读

谈体会。

3、感悟三、四两句,请同学们继续找出文中体现“依依惜别”的诗句,并分读、看、悟、品四步来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一读,读文中句子。

二看,看课件演示。

三悟:领悟两个问题:从“哪些词可以看出‘依依惜别’?”“能谈谈你认为读得好的经验吗?”并配乐朗读。

四品: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点拨学生品读。

4、师生共同小结:有感情地朗读是学好古诗的第二步。

(四)升华理解,尝试背诵。

这一部分教学先以课件出示全诗及送别动画场景,引导学生相互挑战朗读,并根据自愿配上音乐激励,在稍作准备后让学生尝试背诵,在

此基础上总结出会背诵是学好古诗的第三步。

(五)自我总结,拓展延伸。

1.搜集送别的诗。

2.搜集和朋友有关的名言。

篇9:黄鹤楼送别教学课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

3、形象再现诗歌意境,感受诗歌深远意境。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师:多媒体课件 生:搜集送别诗,并制作书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初步设疑。

1、板书课题,生齐读。

2、上节课,我们初学了《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课文是写了谁为谁送别?(板书:李白 孟浩然)在什么时候送别?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两个问题连起来说说?

3、课件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①自读古诗,在不懂处打“?”。

②提出各自的问题。

③指出:仔细读课文就能解决这些问题。

二、朗读话别,感悟深情。

1、快速浏览全文,找出最能表达李白与孟浩然分别时内心情感的一个词语。

(板书:依依惜别)

2、自由地读2—3自然段,边读边把最能体现他们之间依依惜别的句子划出来,并且可以在旁别可以写上批注。

3、生自读感悟,教师巡视指导。

4、指名交流,随机出示示相关句子,相机指导感情朗读。

(1)、“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一会儿……依依惜别之情。”

A、体会“仰望”、“远眺”的不同用法,再写几个表示看的词语。(课件出示)

B、加上“因为……所以”读一读。

因为李白和孟浩然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所以……(生接读)。

因为他俩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所以……(生接读)

C 、指导感情朗读。

(2)、“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满饮此杯吧!”

A、紧扣“人品”、“诗篇”、“兄长和老师”、“您”体会。

B、指导朗读。(指名说说朗读建议:敬仰,舍不得)

(3)、“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永世不绝。”

A、理解王勃诗句的意思。(适时引导用“暂时”造句)

B、孟浩然引用王勃的这句诗,想向李白表白什么呢?(他们的友谊像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C、带着你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安慰安慰李白。

5、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师:两个大诗人,一对好知己,他们的话别是多么深情,他们的友谊又是何其之深!再让我们读读他们的对话。(同桌互读——指名表演读——集体朗读)

三、心随船去,想象内心。

过渡:不忍别,终要别。虽然他们都依依不舍,但友人还是要走。请同学们读读第四自然段。看看从哪些词句可以体会到他们深厚的友谊?

1、生自读第四自然段。

2、讨论交流,指导朗读。

理解“伫立”、“凝视”,适时引导用“凝视”造句。

3、同学们,你能猜猜此时伫立在江边的李白会想些什么,会说些什么?

4、指导朗读。

四、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这个时候李白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之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诗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出示诗,范读)

2、本文既然为“文包诗”,那么意思都包含在课文当中,请同学们拿起笔在课文中划出相对应的句子。

3、请学生交流,课件出示:

①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②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A、指名读B、齐读

4、结合课文说说《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的意思。(同桌讨论交流——指名交流,集体评议)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五、积累拓展,情感迁移。

1、过渡:自古多情伤离别,多少文人墨客因离情别绪而留下千古名篇。老师已让你们收集了一些送别诗句并制作成了书签,谁愿意与大家一起来分享的。

2、指名交流,向朋友赠送书签。

3、欣赏两首诗(出示《赠汪沦》、《送元二使安西》)齐读

小结:千金易得,知己难觅。希望同学们都能交到自己的真朋友,也希望同学们能珍惜朋友之间的友谊。

4、总结:这一节课,我们深入学习了《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进一步感受了诗人与友人话别的情景,体会到了他们之间的那深厚的友情。同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从李白和孟浩然的身上,你一定对朋友,对分别有了新的认识,请选择其中一个为主题,用简短的语言在空白书签的后面写下你的认识,待会送给你的知己,你的朋友或你的兄长、老师。(生写)(生送书签)

六、作业超市

1、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摘抄文中的四字词语和优美句子。

3、继续完成书签的制作,送给朋友。

七、板书设计

25 黄鹤楼送别

依依不舍

李白 孟浩然

永世不绝

篇10:黄鹤楼送别教学课件

一、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 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诗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及语句意思。练习语言环境体会诗人情感。

难点: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仔细体会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教学评价设计:

1.通过检查学生预习、针对学困加强指导训练方式落实字词、读书的教学目标。

2.在读书感悟中,采用默读、圈画、讨论、交流、感情朗读、背诵等方式推进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联系语言环境体会诗人情感。

3.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及时做出鼓励性评价。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单。(见后附件1)

教师:1.查看学生预习单,了解学情。

2.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课时:2 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导入新课。

1.播放《长亭送别》,说说听后的感受。

2. 这是一首送别的歌曲,在我国古代有不少古诗是抒发送别之情的,那么同学们听了这首歌,能想起有关的送别诗吗?给大家背诵一下。

3.分别的时候,以诗词相赠,是当时文人送别的一种习俗。因此,流传下来的诗也非常多。今天,我也给大家带来了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出示古诗)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5.提问解题。

黄鹤楼在哪里?(位于湖北武汉长江江畔,名胜之一。)

谁送别谁?(李白送别孟浩然。)教师板书:李白孟浩然

6.教师介绍背景。

李白年轻的时候住在湖北一代,和同住在那里的大诗人孟浩然结成了忘年交。

出示诗句:“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教师解释。有一天,孟浩然决定“顺江东下,前往扬州”,李白就在黄鹤楼上为他“饯行”,并写下了这首著名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7.出示诗句,请学生质疑,并提醒学生:这篇课文是“文包诗”,大多数问题都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

(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

1.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读一下课文,读准字音。

检查生字,课件出示预习单,检查学生对文中难读和易读错词语的朗读,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出示容易读错的词:饯行 伫立 凌空 远眺 按捺不住 脍炙人口(理解词语)

指名读,齐读。

请学生选择难读的句子互相读,互相纠正。

出示文后3中的成语,指导认读:

烟雾迷蒙 依依惜别 誉满天下

永世不绝 按捺不住 脍炙人口

2.请同学们来读一下课文。指生逐段朗读。

(三)整体感知、指导朗读

3.读了文章,对于这首诗,你们读懂了哪些?

4.教师配乐范读、生练读课文。(体会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5.教师小结:回想当年,李白一定也怀有这种种感受,他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请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朗读这首诗。

6.试着在文中找到诗句对应的意思,划下来。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一)复习导入

(放音乐)听完了这首送别的歌曲,我们来回顾一下25课

1.出示四字词语,指生读,齐读。

2.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出示第一段)齐读

(二)精读感悟,感受送别之情。

1.李白是在黄鹤楼送别的友人,最终留下了千古传颂的诗篇。

出示黄鹤楼图片,文中是怎样写黄鹤楼的?(俯临长江、飞檐凌空)

2.景色如此优美,李白在黄鹤楼就要送别好友孟浩然了,他们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谁能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依依惜别)

3.你是怎样理解“依依惜别”的?

4.文中哪些语句能体现出他们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的?(生交流讨论)

指生汇报。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感受。

(1)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①抓重点词,“一会儿”“一会儿”“有意不去触动”“藏”

②理解“ 仰望、远眺”,你还知道关于看的词语吗?

(2)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抓住“孟夫子”六个“您”“兄长和老师”体会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体会情感。

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体会“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永世不绝”等词句,感受人物内心感情。

(3)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李白有什么表现?(依然伫立、凝视远方)

5.白帆远去,江水东流,此情此景,李白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李白会想些什么呢?

6.此刻,李白思绪万千,想了许多,他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之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齐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

(三)回顾课文,展开想象

1.从古至今,文人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因此流传了许多有名的送别诗。

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

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

王昌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

2.除了送别诗,你还知道哪些类型的诗?能说出你知道的诗句吗?

(思乡诗、边塞诗)

3.小练笔:请同学们选择你积累的送别诗中最喜欢的一首,学着课文编一个小故事。

《Module8 Unit1Looking at Photos》优秀教学

小学五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别》说课稿

四年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说课稿

二年级语文上册作文

参与市级优质课比赛心得体会

语文教研工作总结

高中古诗说课稿

《古诗》说课稿

小学古诗说课稿范文

古诗二首说课稿

黄鹤楼送别的评课稿
《黄鹤楼送别的评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黄鹤楼送别的评课稿(锦集10篇)】相关文章:

教学反思的高度 庄媛媛2023-04-06

《送元二使安西》的评课稿2022-04-30

初中语文自查报告2023-09-17

一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2022-07-29

小学语文优秀评课稿2023-11-15

二年级英语上册说课稿优秀2022-08-27

小学音乐《钟声叮叮当》评课稿2022-05-02

黄山奇松评课稿2022-10-01

黄鹤楼 古诗2022-08-09

《哪吒闹海》优秀评课稿2024-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