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全诗意思及解析

时间:2023-12-07 08:11:38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全诗意思及解析(合集8篇)由网友“軒云”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全诗意思及解析,欢迎阅读分享。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全诗意思及解析

篇1: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全诗意思及解析

全诗原文

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

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篇2: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全诗意思及解析

gǔ tái yáo luò hòu,qiū rì wàng xiāng xīn 。

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

yě sì lái rén shǎo,yún fēng gé shuǐ shēn 。

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xī yáng yī jiù lěi,hán qìng mǎn kōng lín 。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chóu chàng nán cháo shì,cháng jiāng dú zhì jīn 。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全诗意思

古台破败草木已经凋落,秋天景色引起我的乡思。

荒野的寺院来往行人少,隔水眺望云峰更显幽深。

夕阳依恋旧城迟迟下落,空林中回荡着阵阵磬声。

感伤南朝往事不胜惆怅,只有长江奔流从古到今。

全诗注释

吴公台:在今江苏省江都县,原为南朝沈庆之所筑,后陈将吴明彻重修。

摇落:零落。凋残。这里指台已倾废。语出宋玉《九辨》:“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摇落而变衰。”

野寺:位于偏地的寺庙。这里指吴公台上寺。

依:靠,这里含有“依恋”之意。

旧垒:指吴公台。垒:军事工事。按吴公台本为陈将吴明彻重筑的弩台。

磬:寺院中敲击以召集众僧的鸣器,这里指寺中报时拜神的一种器具。因是秋天,故云“寒磬”。寒磬:清冷的磬声。

空林:因秋天树叶脱落,更觉林空。

南朝事:因吴公台关乎到南朝的宋和陈两代事,故称。

惆怅:失意,用来表达人们心理的情绪。南朝:宋、齐、梁、陈,据地皆在南方,故名。

创作背景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作于刘长卿旅居扬州之时。安史之乱爆发后,刘长卿长期居住的洛阳落入乱军之手,诗人被迫流亡到江苏扬州一带,秋日登高,来到吴公台,写下这首吊古之作。

全诗鉴赏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是一首登临怀古诗。首联扣题,挈领全篇。由台上落叶起兴,触景生情,悲秋意绪溢满纸端。秋风飒飒,落木萧萧,使人顿生悲凉之意。“秋入”二字有的版本作“秋日”,可能出于对仗工稳的考虑,“秋日”与“古台”相对才恰切。但我以为用“入”字更妥贴,首先它紧承上句末尾时间名词“后”字,揭示了诗人情随景迁的心理流向。其次用“入”字这个趋向动词更有力度,更微妙地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愁苦与怅惘。怀乡病本足以令人黯然伤神的了;且时又逢秋,这种乡愁之苦就更增一层了,仿佛秋风秋气将诗人的一颗伤痕累累的怀乡之心团团裹挟住,沉甸甸的,无法解脱。再者,律诗首联并不苛求对仗,用“入”字,使句法灵活而不板滞。

颔联宕开一笔,不写乡思;转而细写登台所望之景,别开生面。上句写近景,寺院地处荒山僻岭,故而人迹罕至。着一“野”字,分明投射出诗人处江湖之远、仕途失遇的苦闷;着一“少”字也暗示了诗人漂泊他乡的孤独。下句写远景。隔岸青山层峦叠嶂,云遮雾绕,清净幽深:这样一个超然于熙攘尘世之外的所在或许是荡涤诗人心头重重烦虑的佳处。此联景中含情,宛然有一种横空出世的虚静散淡的韵致。

如果说颔联是用一片清幽的风景将诗人内心的愁绪清洗冲淡,乃至使读者突然不见了诗人乡愁的影子;那么颈联则由作者的运命乖舛之酸辛跃迁到朝代兴替之感喟,笔触更浑厚了。颈联继续写景,由远而近,写出了古台四周苍茫的暮色,用笔细致。上句写远景。西风残照,落日熔金,废垒寂寂,钟罄悠悠,声振空林······时间仿佛停止了脚步,空间似乎也在沉思。诗人工于用字,“依”字下得极雅,极有韵味。“依”字在句中有“枕靠”“依凭”之意,夕阳本是无情,而用“依”字,却赋予“夕阳”人格化的形象,仿佛这渐行渐远的夕阳也为“古台”“旧垒”的沧桑之变而叹惋悱恻,而眷恋难舍。若说上句妙在绘形,则下句是精于摹声。以“寒”字来修饰钟磬的声音,将听觉感受的印象转化成触觉感受的形象,这是通感手法的得体运用。诗人还觉得不够到位,又以“满”字加以强调,写足了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意境。俞陛云说“此二句试曼声诵之,不仅写荒寒之意,且神韵绝佳”,诚为切中肯綮。刘长卿曾有“谪居秋瘴里,夕阳何处归”的感喟,这两句表面上是发思古之幽情,但其底里深处还是脱不了自我身世之痛。

尾联议论抒情,因眼前之断壁残垣的萧索败落的景象,而浮想起南朝的繁华与战乱等等,只觉满腹的惆怅。“惆怅”是本诗的关键,点出了主旨。明则为历史兴衰无常而惆怅,实则有人生坎坷多难而伤感。刘长卿《送子婿崔真父归长安》中写到“惆怅暮帆何处落,青山隐隐水漫漫”,理想破灭、前途难料的凄苦消沉还是融合到吊古伤今的慨叹中来了。值得一提的是,“惆怅”一词(或说“惆怅”这种情绪以及与之相关的诸如“夕阳”“暮钟”“暮帆”“独鸟”“白发”等等意象在刘长卿、李端等大历诗人的'诗作中是屡见不鲜的)。“长江独至今”这句以景语作结。大江东去,南朝英雄们都已被浪花淘尽,无处寻觅沈之、吴明彻的踪影。正所谓“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依旧夕阳红”,历史的虚无、人生的幻灭等等情愫随着这訇然的江流声纷至沓来。这不仅是刘长卿一人的心灵哀歌,也是中唐时期大历诗人共有心态的裸呈。

《唐诗癸签》说“刘长卿得骚人之旨,专主情景”。宋荦《漫堂说诗》说刘长卿五律“清辞妙句,令人一唱三叹”。此诗即是典例,全诗既“工于铸意”,又“巧不伤雅”(清人沈德潜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含蓄蕴藉,回味不尽。

此诗作于刘长卿旅居扬州之时。安史之乱爆发后,刘长卿长期居住的洛阳落入乱军之手,诗人被迫流亡到江苏扬州一带,秋日登高,来到吴公台,写下这首吊古之作。

这是一首咏怀古迹的吊古诗。首联是写因观南朝古迹吴公台而发感慨,即景生情。第二联一写近景,一写远景,第三联以夕阳衬旧垒,以寒磬衬空林,旧日辉煌的场所如今是衰草寒烟,十分凄凉。在一个秋风萧瑟的日子里,诗人登上南朝旧垒吴公台。台上的寺庙已经荒凉,人踪稀少;远望山峦,皆在云罩雾缭之中。傍晚的太阳沿着旧日的堡垒缓缓下落,寺院中传出的钟磬之声慢慢向空林中扩散。秋风四起,这钟磬之声也似带有一种寒意。南朝故迹尚存,人去台空,只有长江之水,在秋日的夕阳中独自流淌。末联写江山依旧,人物不同。最后两句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气韵。

此诗将凭吊古迹和写景思乡融为一体。对古今兴废的咏叹苍凉深邃。全诗写“远眺”,而主导情绪则是“悲秋”。通过对深秋景象的描绘,熔铸了诗人对人生、社会、时代的凄凉感受。此诗文笔简淡,意境深远,乃“五言长城”的上乘之作。

篇3: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全诗赏析

唐代 刘长卿

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

野寺人来少,云峰水隔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翻译

古台破败草木已经凋落,秋天景色引起我的乡思。

荒野的寺院来往行人少,隔水眺望云峰更显幽深。

夕阳依恋旧城迟迟下落,空林中回荡着阵阵磬声。

感伤南朝往事不胜惆怅,只有长江奔流从古到今。

赏析

这是一首登临怀古诗。

首联扣题,挈领全篇。由台上落叶起兴,触景生情,悲秋意绪溢满纸端。秋风飒飒,落木萧萧,使人顿生悲凉之意。“秋入”二字有的版本作“秋日”,可能出于对仗工稳的考虑,“秋日”与“古台”相对才恰切。但我以为用“入”字更妥贴,首先它紧承上句末尾时间名词“后”字,揭示了诗人情随景迁的心理流向。其次用“入”字这个趋向动词更有力度,更微妙地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愁苦与怅惘。怀乡病本足以令人黯然伤神的了;且时又逢秋,这种乡愁之苦就更增一层了,仿佛秋风秋气将诗人的'一颗伤痕累累的怀乡之心团团裹挟住,沉甸甸的,无法解脱。再者,律诗首联并不苛求对仗,用“入”字,使句法灵活而不板滞。

颔联宕开一笔,不写乡思;转而细写登台所望之景,别开生面。上句写近景,寺院地处荒山僻岭,故而人迹罕至。着一“野”字,分明投射出诗人处江湖之远、仕途失遇的苦闷;着一“少”字也暗示了诗人漂泊他乡的孤独。下句写远景。隔岸青山层峦叠嶂,云遮雾绕,清净幽深:这样一个超然于熙攘尘世之外的所在或许是荡涤诗人心头重重烦虑的佳处。此联景中含情,宛然有一种横空出世的虚静散淡的韵致。

如果说颔联是用一片清幽的风景将诗人内心的愁绪清洗冲淡,乃至使读者突然不见了诗人乡愁的影子;那么颈联则由作者的运命乖舛之酸辛跃迁到朝代兴替之感喟,笔触更浑厚了。颈联继续写景,由远而近,写出了古台四周苍茫的暮色,用笔细致。上句写远景。西风残照,落日熔金,废垒寂寂,钟罄悠悠,声振空林······时间仿佛停止了脚步,空间似乎也在沉思。诗人工于用字,“依”字下得极雅,极有韵味。“依”字在句中有“枕靠”“依凭”之意,夕阳本是无情,而用“依”字,却赋予“夕阳”人格化的形象,仿佛这渐行渐远的夕阳也为“古台”“旧垒”的沧桑之变而叹惋悱恻,而眷恋难舍。若说上句妙在绘形,则下句是精于摹声。以“寒”字来修饰钟磬的声音,将听觉感受的印象转化成触觉感受的形象,这是通感手法的得体运用。诗人还觉得不够到位,又以“满”字加以强调,写足了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意境。俞陛云说“此二句试曼声诵之,不仅写荒寒之意,且神韵绝佳”,诚为切中肯綮。刘长卿曾有“谪居秋瘴里,夕阳何处归”的感喟,这两句表面上是发思古之幽情,但其底里深处还是脱不了自我身世之痛。

尾联议论抒情,因眼前之断壁残垣的萧索败落的景象,而浮想起南朝的繁华与战乱等等,只觉满腹的惆怅。“惆怅”是本诗的关键,点出了主旨。明则为历史兴衰无常而惆怅,实则有人生坎坷多难而伤感。刘长卿《送子婿崔真父归长安》中写到“惆怅暮帆何处落,青山隐隐水漫漫”,理想破灭、前途难料的凄苦消沉还是融合到吊古伤今的慨叹中来了。值得一提的是,“惆怅”一词(或说“惆怅”这种情绪以及与之相关的诸如“夕阳”“暮钟”“暮帆”“独鸟”“白发”等等意象在刘长卿、李端等大历诗人的诗作中是屡见不鲜的)。“长江独至今”这句以景语作结。大江东去,南朝英雄们都已被浪花淘尽,无处寻觅沈之、吴明彻的踪影。正所谓“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依旧夕阳红”,历史的虚无、人生的幻灭等等情愫随着这訇然的江流声纷至沓来。这不仅是刘长卿一人的心灵哀歌,也是中唐时期大历诗人共有心态的裸呈。

篇4:唐诗《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唐诗《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刘长卿的《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这是一首吊古诗,观赏前朝古迹的零落,不禁感慨万端。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作者:刘长卿

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

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

【注解】

吴公台:在今江苏省江都县。

摇落:零落。凋残。这里指台已倾废。语出宋玉《九辨》:“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摇落而变衰。”

野寺:位于偏地的寺庙。这里指吴公台上寺。

依:靠,这里含有“依恋”之意。

旧垒:旧的堡垒,包括吴公台在内的当年防御工事。垒:军事工事。

磬:寺院中敲击以召集众僧的鸣器,这里指寺中报时拜神的一种器具。因是秋天,故云“寒磬”。寒磬:清冷的磬声。

空林:因秋天树叶脱落,更觉林空。

南朝事:因吴公台关乎到南朝的宋和陈两代事,故称。

惆怅:失意。

【韵译】

登上吴公台,观赏这零落的古迹,秋景秋意,勾起了我怀乡的心情。

荒山野寺,来此旅游的人太少了,因为山太高水太深,隔断了路程。

夕阳映着吴公台旧垒,依依不去,空荡的山林中,回响清冷的磬声。

南朝旧事早成陈迹,真叫人惆怅,唯独这长江,自古至今奔流不停。

【评析】

这是一首咏怀古迹的吊古诗。首联是写因观南朝古迹吴公台而发感慨,即景生情。第二联一写近景,一写远景,第三联以夕阳衬旧垒,以寒磬衬空林,旧日辉煌的场所如今是衰草寒烟,十分凄凉。在一个秋风萧瑟的日子里,诗人登上南朝旧垒吴公台。台上的寺庙已经荒凉,人踪稀少;远望山峦,皆在云罩雾缭之中。傍晚的太阳沿着旧日的堡垒缓缓下落,寺院中传出的钟磬之声慢慢向空林中扩散。秋风四起,这钟磬之声也似带有一种寒意。南朝故迹尚存,人去台空,只有长江之水,在秋日的夕阳中独自流淌。末联写江山依旧,人物不同。

【鉴赏问答】

①这首诗的景物描写富有蒙胧感,请结合原诗作较详细的分析。

答:云雾缭绕的山中寺庙隔着深涧,“云峰”和清溪,这些景物都有蒙胧的意态。

【解题指要】蒙胧感蕴含在“云峰隔水深”中的“云”和“隔”二字,抓住关键字分析自可迎刃而解。

②这首诗有清远的神韵,这一神韵从哪些描写中体现出来?请结合原诗作简要的分析。

答:从“寒磬”中体现出来,这清幽的'音磬宕出了远神,透露出一点怀古的苗头,让人去想象,这就显得更耐人寻味,且有余韵。

【解题指要】清远的神韵蕴含在“寒磬满空林”中,“寒”与诗题中“秋”字有关,而“磬”音在秋山中能传得很远,“清远”之意由此而生。怀古之意虽然较难看出,因为诗人只是笼统一提,似乎是对唐王朝由盛转衰寄寓着无穷的感慨,隐含讽今意味,但也可从注释中悟出。

【作者介绍】

刘长卿 (709~约780)中国唐代诗人。字文房。宣城(今属安徽)人,生于洛阳(今属河南),郡望河间(今属河北)。以五言律诗擅长,玄宗天宝进士。肃宗至德间任监察御史、长洲县尉,贬岭南南巴尉,后返,旅居江浙。代宗时历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二年(781),任随州(今属湖北)刺史,世称刘随州。他生平坎坷,有一部分感伤身世之作,但也反映了安史乱后中原一带荒凉凋敝的景象。如《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疲兵篇》、《新息道中作》等,笔调苍凉沉郁。刘长卿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工五言。五律简练浑括,于深密中见清秀。如《新年作》、《岳阳馆中望洞庭湖》、《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海盐官舍早春》等。七律也多秀句 ,如“细雨湿衣看不见 ,闲花落地听无声”(《别严士元》)、“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长沙过贾谊宅》)。五绝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江中对月》、《送灵澈上人》,以白描取胜,饶有韵致。但他的大部分诗内容单薄,境界狭窄,缺少变化,有字句雷同之感。《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集10卷。较流行的是明翻宋本《唐刘随州诗集》(10卷诗,1卷文),《全唐诗》编录其诗5卷。

年轻时在嵩山读书,玄宗天宝中登进士第。肃宗至德年间任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得罪,贬为岭南的南巴尉。经过江西时,与诗人李白、李嘉□等有诗往还。上元二年(761年)从南巴返回,旅居江浙。这时江南刚经历过刘展之乱,本来繁华富庶的吴郡一带变得破败萧条。刘长卿有诗纪其事:“空庭客至逢摇落,旧邑人稀经乱离。”(《自江西归至旧任官舍》)代宗大历五年(770年)以后,历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因为性格刚强,得罪了鄂岳观察使吴仲孺,被诬为贪赃,再次贬为睦州(今浙江淳安)司马。在睦州时期,与当时居处浙江的诗人有广泛的接触,如李嘉□、皇甫冉、秦系、严维、章八元等都有诗酬答。德宗建中二年(781年),又受任随州(今湖北随县)刺史。世称“刘随州”。兴元元年(784年)和贞元元年(785年)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割据称王,与唐王朝军队在湖北一带激战,刘长卿即在此时离开随州。

刘长卿曾两次遭到贬谪,旅居各地期间多次遭到战乱,因此他有一部分感伤身世之作,也反映了安史之乱以后中原一带荒凉凋敝的景象。如“城池百战后,耆旧几家残”(《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鸟雀空城在,榛芜旧路迁”(《送河南元判官赴河南勾当苗税充百官俸禄》),以及《疲兵篇》、《新息道中作》等,笔调苍凉沉郁,内容具有时代特征。

刘长卿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工五言,自诩为“五言长城”(权德舆《秦征君校书与刘随州唱和集序》)。五律简练浑括,于深密中见清秀。如《新年作》、《岳阳馆中望洞庭湖》、《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海盐官舍早春》等,都是精工锤炼之作。七律也多秀句,如“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别严士元》)、“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长沙过贾谊宅》),历来传诵人口。绝句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江中对月》、《送灵澈上人》,则以白描取胜,饶有韵致。宋张戒《岁寒堂诗话》说:“随州诗韵度不能如韦苏州之高简,意味不能如王摩诘、孟浩然之胜绝,然其笔力豪赡,气格老成……‘长城’之目,盖不徒然。”但他的大部分诗作内容单薄,境界狭窄,缺少变化,容易使人感到字句雷同。高仲武《中兴间气集》评他的诗“大抵十首已上,语意稍同,于落句尤甚,思锐才窄也”,大致近似。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他的集子10卷,《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同。据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著录有《唐刘随州诗集》11卷,为明翻宋本,诗10卷,文1卷。现在通行的如《畿辅丛书》本的《刘随州集》,《四部丛刊》本的《刘随州文集》,都为这种11卷本。《全唐诗》编录其诗为5卷。事迹见《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篇5: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古诗鉴赏

作者:刘长卿

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

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

【韵译】:

登上吴公台,观赏这零落的古迹,

秋景秋意,勾起了我怀乡的'心情。

荒山野寺,来此旅游的人太少了,

因为山太高水太深,隔断了路程。

夕阳映着吴公台旧垒,依依不去,

空荡的山林中,回响清冷的磬声。

南朝旧事早成陈迹,真叫人惆怅,

唯独这长江,自古至今奔流不停。

【评析】:

这是一首吊古诗,观赏前朝古迹的零落,不禁感慨万端。首联是写因观南朝古迹

吴公台而发感慨,即景生情。中间两联写古迹零落,游人罕至之悲凉。末联写江山依

旧,人物不同。有人认为,最后两句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气韵。

篇6:刘长卿古诗《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

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

【前言】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作品。此诗描写了诗人登吴公台所见的萧瑟荒凉的景象,深刻反映了唐朝中期安史之乱后荒凉破败的景象,也反映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心声。全诗抚今追昔,感慨深沉,风格悲壮苍凉,意境深远悠长。观赏前朝古迹的零落,不禁感慨万端。首联是写因观南朝古迹吴公台而发感慨,即景生情。中间两联写古迹零落,游人罕至之悲凉。末联写江山依旧,人物不同。有人认为,最后两句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气韵。

【注释】

⑴吴公台:在今江苏省江都县,原为南朝沈庆之所筑,后陈将吴明彻重修。

⑵摇落:零落。凋残。这里指台已倾废。语出宋玉《九辨》:“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摇落而变衰。”

⑶野寺:位于偏地的寺庙。这里指吴公台上寺。

⑷依:靠,这里含有“依恋”之意。旧垒:指吴公台。垒:军事工事。按吴公台本为陈将吴明彻重筑的弩台。

⑸磬:寺院中敲击以召集众僧的鸣器,这里指寺中报时拜神的一种器具。因是秋天,故云“寒磬”。寒磬:清冷的磬声。空林:因秋天树叶脱落,更觉林空。

⑹惆怅:失意,用来表达人们心理的情绪。南朝事:因吴公台关乎到南朝的宋和陈两代事,故称。南朝,宋、齐、梁、陈,据地皆在南方,故名。

【翻译】

登上吴公台,观赏这零落的古迹,秋景秋意,勾起了我怀乡的心情。荒山野寺,来此旅游的人太少了,因为山太高水太深,隔断了路程。夕阳映着吴公台旧垒,依依不去,空荡的山林中,回响清冷的.磬声。南朝旧事早成陈迹,真叫人惆怅,唯独这长江,自古至今奔流不停。

【鉴赏】

这是一首吊古诗,观赏前朝古迹的零落,不禁感慨万端。首联是写因观南朝古迹吴公台而发感慨,即景生情。中间两联写古迹零落,游人罕至之悲凉。末联写江山依旧,人物不同。有人认为,最后两句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气韵。

这是一首咏怀古迹诗。首联叙事,是写因观南朝古迹吴公台而发感慨,即景生情,点出时间、地点,扣实题目中的“秋日登吴公台”几字。“摇落”一词既切合“秋日”,又有肃杀萧条之气,为全诗定下感情基调。

第二联一写近景,一写远景,第三联以夕阳衬旧垒,以寒磬衬空林,旧日辉煌的场所如今是衰草寒烟,十分凄凉。此两联承前,写登台所见之景。诗的门牌首联,以古台摇落和秋日望乡对举,既切题旨,也烈军属出了登台思归的寂寞情绪。接着的一联承古台而来,野寺无人的荒凉,云峰隔水的幽深,层次井然,尽收眼底。

第三联写古台野寺的破败景象,冷寂凄清。那西下的残阳正依恋旧时的军垒,而空疏的林中在回荡着晚暮的钟声。无论是看到的和听到的,都给人落寞萧索的感觉,它强烈地表明,当年征战疆场的英雄事业,早已成了历史的遗迹。而诗人的无限伤感,亦寓其中。

末联以“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作结,寄慨遥深。这两句大意是说,南朝旧事,如过眼烟云,徒然令人惆怅而已;只有那台外长江,从古流到今,这才是永恒的。由于刘长卿累遭贬谪,心境悲凉,吊古伤今,表达了自己对仕途的厌倦而思归的抑郁怨愤的情绪。江山依旧,人物不同。“独至今”三字,悲凉慷慨,道出诗的神韵。最后两句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气韵。

篇7:唐诗《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赏析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作品。此诗描写了诗人登吴公台所见的萧瑟荒凉的景象,深刻反映了唐朝中期安史之乱后荒凉破败的景象,也反映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心声。全诗抚今追昔,感慨深沉,风格悲壮苍凉,意境深远悠长。

观赏前朝古迹的零落,不禁感慨万端。首联是写因观南朝古迹吴公台而发感慨,即景生情。中间两联写古迹零落,游人罕至之悲凉。末联写江山依旧,人物不同。有人认为,最后两句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气韵。

篇8:唐诗《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赏析

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

野寺人来少,云峰水隔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译文

古台破败草木已经凋落,秋天景色引起我的乡思。

荒野的寺院来往行人少,隔水眺望云峰更显幽深。

夕阳依恋旧城迟迟下落,空林中回荡着阵阵磬声。

感伤南朝往事不胜惆怅,只有长江奔流从古到今。

注释

吴公台:在今江苏省江都县,原为南朝沈庆之所筑,后陈将吴明彻重修。

摇落:零落。凋残。这里指台已倾废。语出宋玉《九辨》:“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摇落而变衰。”

野寺:位于偏地的寺庙。这里指吴公台上寺。

依:靠,这里含有“依恋”之意。

旧垒:指吴公台。垒:军事工事。按吴公台本为陈将吴明彻重筑的弩台。

磬:寺院中敲击以召集众僧的鸣器,这里指寺中报时拜神的一种器具。因是秋天,故云“寒磬”。寒磬:清冷的`磬声。

空林:因秋天树叶脱落,更觉林空。

南朝事:因吴公台关乎到南朝的宋和陈两代事,故称。

惆怅:失意,用来表达人们心理的情绪。南朝:宋、齐、梁、陈,据地皆在南方,故名。

鉴赏

此诗作于刘长卿旅居扬州之时。安史之乱爆发后,刘长卿长期居住的洛阳落入乱军之手,诗人被迫流亡到江苏扬州一带,秋日登高,来到吴公台,写下这首吊古之作。

这是一首咏怀古迹的吊古诗。首联是写因观南朝古迹吴公台而发感慨,即景生情。第二联一写近景,一写远景,第三联以夕阳衬旧垒,以寒磬衬空林,旧日辉煌的场所如今是衰草寒烟,十分凄凉。在一个秋风萧瑟的日子里,诗人登上南朝旧垒吴公台。台上的寺庙已经荒凉,人踪稀少;远望山峦,皆在云罩雾缭之中。傍晚的太阳沿着旧日的堡垒缓缓下落,寺院中传出的钟磬之声慢慢向空林中扩散。秋风四起,这钟磬之声也似带有一种寒意。南朝故迹尚存,人去台空,只有长江之水,在秋日的夕阳中独自流淌。末联写江山依旧,人物不同。最后两句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气韵。

此诗将凭吊古迹和写景思乡融为一体。对古今兴废的咏叹苍凉深邃。全诗写“远眺”,而主导情绪则是“悲秋”。通过对深秋景象的描绘,熔铸了诗人对人生、社会、时代的凄凉感受。此诗文笔简淡,意境深远,乃“五言长城”的上乘之作。

思念故乡的古诗

思念故乡的古诗作文素材

描写秋天的古诗有哪些

描写秋天的古诗

关于描写秋天的古诗

伤春悲秋伤感对联

关于长江的诗词

伤春悲秋的诗句

长江的诗词

表达乡愁诗句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全诗意思及解析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全诗意思及解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全诗意思及解析(合集8篇)】相关文章:

描写秋天的古诗四年级2023-08-31

思念家乡的古诗2022-04-29

描写秋天的诗句古诗词2022-09-30

思念家乡古诗2023-03-06

秋天的古诗配画2022-05-04

象征秋天的古诗2023-07-21

家乡的秋天诗句2024-02-06

思念家乡的古诗词2023-04-16

悲秋落叶的诗句2022-12-28

小学生描写秋天的诗句2023-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