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小课题研究报告(共12篇)由网友“george”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了学生小课题研究报告,希望你喜欢,也可以帮助到您,欢迎分享!
篇1:学生小课题研究报告
《小学生科学小课题研究的实践》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背景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研究性学习便是满足儿童的这种需要,激发其探索与创新的冲动和欲望,使他们真正成为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发挥其探索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在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中,获取生动、活泼的发展。
在传统的教育中,一味地给下一代传授人类已经取得了的科学知识和应用这些知识经验化的技能,而舍弃了获得这些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其失去了亲自探究和发现知识的锻炼机会,甚至有意无意地扼杀了人类所具有的探索和创新精神。于是,教育成为单纯传授而疏远了探索研究,学习成为单纯继承而远离了创新发展,以致人们提到学习便理解为知识的传承,而提到探索、研究、创新的学习,反而感到陌生。
(一) 该课题研究基于国际科学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
近十几年来,世界各国都加大了科学课程改革的力度,注重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
日本宫城教育大学附属中学早在4月就开始实施“课题研究学习”,规定设计“现实生活的环境”、“国际理解教育”、“信息”、“健康”四个领域,其中“现实生活的环境”是“课题研究学习”的主要领域。美国的劳伦斯中学,从1985年开始一直为7年级的学生开设一门“自主研究”课程。该课程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独立从事某项课题研究。研究要求学生必须自己提出问题,确定研究课题,设计研究方案,收集、整理、分析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同类课题的研究在国内也正在兴起:如华东师大二附中的“小课题研究”、东北育才学校的“科学实验室”、上海市七宝中学的“开放性主题活动”和重庆第一中学的“科技活动”各有特色,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为我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但此类研究多在中学领域,小学阶段还缺乏实践研究。就目前所见的关于小课题研究的文章,大都比较概括和理论化,缺少具有操作性的指导。因此急需开展这方面的教学实践研究。
(二)该课题研究基于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要求。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时期。
1、思维的独立性不断提高。随着身心发展的逐步成熟,小学生已逐步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特别是到了少年初期,对教师、家长和其他成人的依赖不断减少,独立思考、独立操作能力不断提高,开始有主见起来。
2、思维的批判性不断提高。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对教师、家长和书本的依赖性比较强,认为只要书上写的、老师家长讲的都是正确的,都全盘接受。随着各方面的逐步成熟,他们发现老师家长讲的、书上写的不一定合理和科学,开始批判地接受了,表现在学校,就是对老师上课评头品足。
3、思维的深刻性不断增强。低年级小学生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看问题比较浅,到了五六年级,便出现了初步的抽象思维,逐步能透过现象深入事物的本质,已能预见事物的结果。
4、思维的发散性不断增多。低年级小学生知识少,经验不足,方法欠缺,思维方式主要是求同思维。随着知识经验的不断增多,特别是从三四年级开始,他们已经能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由于受定势和习惯的束缚较少,异想天开的新奇念头经常会出现。如果引导得法,发散性思维的发展是比较快的,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最佳时机。
5、思维的能动性不断提高。小学低年级时,主动思维较少,大多是被动思维,也就是思考的问题都是由老师提出的。到了三四年级,特别是到了五六年级,学生主动思维开始急剧增长。他们不断认识到创造对象的作用、意义和价值,好奇心和创造意识日益浓厚。
(三)该课题研究基于小学科学新课程的背景。
每一个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从小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1、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同时,它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
2、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3、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4、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
应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的、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和有利于为他们的人生建造知识大厦永久基础最必需的内容。这些内容需加强科学各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强调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5、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
这种开放性表现为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应该给教师、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使得课程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这种开放性还表现为,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
6、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评价指标应该是多元的,要包括科学素养的各个方面;评价方法应该是多样的;评价主体则应包括教师、学生、家长等。
从某一角度说,开展小学生科学小课题研究的实践,是有效地改变仅以知识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的一种探索。
二、课题研究目标
(一)总目标
1、通过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广泛的实践探索,培养学生创新品质。
2、改变教师以往偏重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寻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抓手”,进而推进素质教育。
3、改变学生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所形成的那种偏重于记忆和理解,偏重于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帮助他们形成一种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
4、真正让学生学会体验科学研究,形成一种有利于终身学习、发展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
(二)子目标
1、课题前期:
(1) 学生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2) 学生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
(3) 学生能根据活动计划写出观察日记及简单的课题研究报告。
2、课题后期:
(1) 学生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
(2) 学生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示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知道对别人研究的结论提出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3) 学生能够客观地总结评价自己的课题,完整地完成课题。
三、课题研究方法
学生“小课题”实践是相对于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进行教育科研的“课题研究”而言的。小课题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的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从而使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有了切实的落脚点,让学生进入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强调在学习活动展开的过程中,创设一种有助于探索研究的开放的情景和途径,使学生围绕某一主题活动主动地搜索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并应用知识解,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它也说明了在学生中进行课题研究,课题要小、针对性要强、范围要小的特点。这是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培养科学精神的一种有效方法。
根据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目标,综合运用以下四种方法:
1、行动研究法
2、观察法
3、调查法
4、经验总结法
四、课题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为期1年零8个月,自1月~8月,共分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1月~年4月)
学习有关的理论、查阅有关的资料,了解国内外本课题研究的
进展情况,进行初步的实验操作,构建于课题相关的培养目标。
2、实施阶段(2004年5月~206月)
构建教学模式,组织实验的实施。
3、总结阶段(年7月~2005年8月)
进行实验结果的测量和评价,提交研究报告,请上级专家鉴定。
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从观察中发现。
五、课题研究过程
(一)研究前期及其辅导
前期是小课题研究的起始阶段。“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因此,有的人说,做好了准备阶段的工作就等于完成了一半的课题研究。在准备阶段中,认真做好组织学生开展小课题活动流程的研究。
1、确定课题
学生选题应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生活,应体现自主性,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因此,在实施研究中,我们指导学生选题要遵循以下原则:
(1) 选题应具有前瞻性。通常,很多学生在选题时只注意针对
现在存在什么问题,就选题研究解决什么问题,却很少考虑到解决这个问题对未来的意义,这就失去了课题研究的指导价值。因此,前瞻性是选题的首要要求。譬如,《白糖为什么会变黄》这样的选题没有实质意义,缺乏前瞻性。
(2)选题要体现生活性。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就是教育”。当代学习理论表明,只有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的背景中,即与学习者的生活世界发生密切关系时,才是有效的。因此,选题一定要培养学生从自身的真实的生活世界入手,做生活的有心人,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如看到同学们爱看动画,就可以调查“动画对学生成长的影响”,见到了人们乱穿马路就引发“交通呼唤文明”的思考。
(3)选题应具有实践性。小课题研究是由小学生去实践、完成的,因此,在选择课题的时候最好不要选择专业性较强的课题,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探究,如在教学《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时,学生对蚕宝宝的吃喝拉撒都很感兴趣,于是我们便引导学生选取感兴趣的某一方面进行研究,所以也就有了《除了桑叶,蚕宝宝还吃别的叶子吗?》,《蚕宝宝生病了怎么办?》等等生动的小课题。正因为这些小课题贴近学生日常生活,浅显易懂,这使得学生们非常具有成就感,从而更进一步激励学生深入研究。
2、制定计划
研究方案是小课题顺利开展的保证。教师要引导队员搜集、吸收相关的有用信息,学习借鉴、迁移运用,辅导学生为自己的小课题制定一份具体实施计划,明确每一阶段的工作目标。简要说来,写明三项内容:
(1)要研究什么?即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可以根据研究的目标,将研究内容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操作性很强的探究活动方案。
(2)怎样研究?即研究过程的设计。包括研究的工作步骤、每个阶段的目标任务和时间安排、研究的方法等。
(3)预计最后的研究成果是什么?是调查报告、实验报告还是小论文。
3、搜集资料
对于提出的问题,要以充实的事实求得解答或作出作品。这些“事实材料”的来源:
(1)从读书馆、网络或教师那里获得。凡是有关的材料越充分越丰富越好,而且尽可能有对比资料,特别是各家之言,可从中作出归纳或选择。如学生毛诗漫等的《抗日战争的调查》,从图书馆、网络查阅大量资料,对中国的抗日战争进行归纳。
(2)社会调查。如学生朱致纬等的《对社区卫生环境污染的调查及治理》,它是对自己社区的实地调查报告。
(3)观察。系统的有目的的观察。如学生陈颖的《凤仙花的成长》,从强烈的好奇心引发观察兴趣,仔细观察其短暂的生长过程,分“萌芽――长出子叶――长出真叶――开花――结果――死亡”,写得颇有意味。
(4)实验。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实验、测量,记录条件、过程、结论。学生王炎看着乌龟拉着玩具满地跑,产生了一个疑问:乌龟力气到底有多大?通过雌雄乌龟的对比实验,竟然发现它最多能拉动相当于其自身重量的10倍多的物体,得出结果:乌龟真不愧为“超级大力士”。
在实践中,对于同一题目,不同的学生查找的资料也不同,阅读的信息相差也较远,出现了阅读的层次性,能者多得,但是,他们都体会到搜集资料的重要性。通过查阅资料,研究“祖国的昨天、今天、明天”课题的学生了解了祖国从古到今的纷繁变化,知道了中国作为文明古国的发展历程;研究“只有一个地球”课题的学生从各种渠道搜寻、查阅,了解了令人触目惊心的环境污染数据,足以震撼人心,警钟长鸣;研究“花儿为什么会有红、黄、蓝等多种颜色?”学生通过各种百科全书找到花的颜色与色素、花青素、类胡萝卜有关,而且还动手做小实验。
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们激发了深厚的阅读兴趣,启迪了心智,创作欲望强烈。
4、得出结论
对搜集到的各种信息进行总结,对探究中的实验结果或观测记录提出发展趋势或变化规律。
5、评价结果
学生完成“小论文、小报告”,在与同学、老师的交流中比较各自的研究结果,或以图代文,或数据战士,或引经论典……开阔视野、展示自我,更对自己的研究结果有了深层次的认识,能客观地加以评价。当然,学生的这种评价是和他们的发展水平和掌握的科学知识相适应的。
(二)实践中期及其辅导
(1)结合实际,反馈总结第一阶段学生实践情况。
①组织学生学习相关案例《原来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强调选题要重视扩展性。学生的小课题研究,学习空间之大,学习内容之广,使学校教师的指导难以满足其需要。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广大家长中蕴藏着宝贵的知识财富,家庭、社区、许多场所,是学生获取研究资料的源泉,各行各业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舞台,是研究性学习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在帮助学生选择课题的时候可以适当考虑以上的因素,因为这样可以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有利于拓宽学生学习空间。
②学生经验介绍。我们分几个主题请实践前期做得较好的学生展示自己小课题,并简单讲述自己实施过程。
a动物养殖方面。三年级夏园园同学讲述自己在养蚕过程中出现桑叶供不应求的情况,从而探索蚕宝宝除了桑叶外还吃其他什么叶子,精心设计对比实验,得出结论,写出了《除了桑叶,蚕宝宝还吃别的叶子吗?》片段如下:
哎,真是急死我了!我好不容易向同学要来的一小袋桑叶吃完了!照蚕宝宝这样的吃法,我要从哪里弄那么多的桑叶呢?我得到科学老师那里“求救”才行。
老师说,除了桑叶,蚕能吃的叶子还有很多呢!如:生菜叶、白菜叶、莴笋叶……不过,蚕宝宝最喜欢的还是吃桑叶。是吗?我想做个小试验,看看是不是这么回事!
总结分析:
桑叶、白菜和生菜,蚕宝宝都喜欢吃。不过,情况也有所不同。综合上面的记录,我总结有这么几点:
1、吃桑叶的比吃白菜和生菜叶的要健壮,生长得也快一些,茧子也大一些。(说明丝也吐得多一些。)
2、吃白菜叶的蚕宝宝死了一只,另一只也不怎么大。
3、结合观察记录,查百科全书。书上说:“桑叶里含有大量的水分、丰富的蛋白质、糖类、脂肪、矿物质、纤维素和有机酸。蛋白质、糖类、脂肪和矿物质,是被蚕用来制造蚕丝用的。”
4、据实验二,蚕宝宝最喜欢吃桑叶。
b植物种植方面。我们让学生在种植植物中学会观察植物。譬如种植凤仙花,我们就是让学生去观察凤仙花的一生。学生们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出了很多生动形象的观察日记。
等待的心情
2004年4月5日 星期一 晴 三(5)班 林舒佩
星期四下午的科学课,我种了一盆凤仙花。
那天放学后,我回到家里,就已经等不及了,我希望我种的凤仙花能快快长大,长得美丽一些。这几天,我都按时给它浇水,可凤仙花太“无情”了,把我的苦心当成“耳边凤”,根本不起作用。我每天晚上入睡时,脑里还常常想着凤仙花,有时还梦见凤仙花发芽了,可是一醒来,却空喜一场。
哎,都快五天了!我的凤仙花,你何时才能发芽呢?
凤仙花终于土了
2004年4月17日 星期六 天气晴 三(5)班 李依农
同学们种的凤仙花种子早就接二连三地探出了绿油油的小脑袋,可是我的凤仙花种子尽是静悄悄的躲在黑暗的泥土里,都半个月了,一点想出来的意思也没有。我本以为凤仙花的种子已经冻死了。对它失去了信心,可不料,昨晚我在阳台上无意间,看见了花盆里长出了三棵小草,走近一看“天啊!我的凤仙花终于出芽了!”真是迟来的好消息啊!
种子发芽了
2004年4月9日 星期五 天气:晴 三(3)班 叶志律
今天下午放学一回家,我就赶紧跑到阳台,看见种子发芽,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它的外形像豆芽,最顶端是青绿色的,中间有一点白色,下面又有一点淡黄色。奇怪的是,过了近2个小时后,我发现原来白色的部分和黄色的部分都变成了绿色,而且芽也也比起先长高了!
嫩绿色的真叶
2004年4月20日 星期二 晴
清早,我跑到书架上一看,哇,凤仙花长出了一对嫩绿色的真叶。真叶现在还很小,和嫩叶刚好形成了一个“十”字形。真叶和嫩叶相比,嫩叶圆一些,没有明显的叶脉;而真叶的叶子头是尖的,叶的边缘还有一些锯齿。
三(5)班 周易铖
2004年5月2日 星期日 天气:晴
凤仙花和其他花一样,有嫩叶和真叶,但有些人觉得它们没什么区别,但只要你去仔细观察,一定会有所发现。
今天,我正在为凤仙花浇水,突然,我的脑海中跳出了一个问题:嫩叶与真叶有什么不同?于是,我拿起放大镜,寻找着答案。从形状上看,嫩叶是圆形的,而真叶是椭圆形的,而且一边有点尖尖的;从颜色上看,嫩叶是淡绿色的,而真叶是绿色的;从外表上看,真叶的叶脉清晰一点,而且边缘是锯齿形的,从大小上看,真叶比嫩叶大。
通过这次观察,我不但找到了答案,还知道了怎样分辨嫩叶与真叶。
三(X)班 池XX
日常生活、身边小事物方面。较多的学生对这两方面比较感兴趣,小课题大多涉及这两方面。
四年级李大可同学就向大家介绍了自己做的课题《胖人问题》。他从“引起肥胖的原因是什么?――什么人算肥胖?肥胖是不是一种病?――人体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发胖?――什么是儿童需要营养?――肥胖小儿可以多吃零食少吃饭吗?”一步一步分析、演绎,最后概括出少年儿童正确、健康的饮食观。
叶红豆同学也非常详细地向大家介绍了她的《关于“合理的早餐”的调查报告》。片段如下:
一、调查计划
(一)确定调查主题:
怎么样的早餐最合理?
(二)提出调查问题:
1、早餐对人体有什么影响?
2、早餐在什么时候吃最合适?
3、早餐吃什么最合理?
(三)确定调查对象:
1、老、中、青三个年龄段人群。
2、主任医生、特级厨师、营养师等专家。
3、有关报刊、书籍。
(四)确立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对老、中、青三个年龄段人群进行问卷调查。
2、访问调查:对几位主任医生、营养师等专家进行访问调查。
3、资料调查:查找有关书籍、资料进行资料调查。
(五)制定调查步骤:
1、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设计问卷调查表。(附表1)
2、利用春节拜年、吃正月酒的机会进行问卷调查。
3、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
4、在家长帮助下走访各类专家。
5、去书店、图书馆以及网上搜集相关资料。
6、汇总所有的调查材料,写出调查总结和收获体会。
二、调查过程
(一)调查地点:
阿外楼酒店、景山宾馆、玛利朗快餐店、松台广场、温州电业局、温州医学院、温州第一医院、温州第三医院、市实验中学、广场路小学、沧河小学、自己家和亲戚朋友家。
(二)调查时间:
2月12日-----3月1日陆续对老、中、青三类人群进行调查。
2月21日采访专家黄建平医生
2月25日采访专家余清
2月28日采访专家陈玉萍。
2月25日----3月2日查找资料,统计数据。
3月8日――3月10日写调查报告。
3月10日――3月15日修改调查报告。
三、调查结果:
问卷调查结果:
2月12日-----3月1日,总共发放100张调查卷,收回86张。其中10-28岁的35张,35-49岁的40张,50-68岁的11张。
早 餐 情 况 调 查 统 计 表(附表2)
③师生共同探讨课题实施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从而寻求解决办法。
(2)多种途径发动学生参与课题
①利用课堂鼓励学生全面参与小课题研究。在科学三上教学中有“植物的一
生”和“动物的生命周期”两单元。我们结合课堂教学,鼓励全体学生开展养蚕和养凤仙花活动,并将养殖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写出观察日记。例如,冯添添同学在日记中写到:“蚕宝宝的“脖子”上有一个‘’的标记,就像数学里面学的小括号。难道蚕宝宝也要学数学?这个“( )”形的标记到底有什么用啊?” 又如叶志律同学在日子里写到:“今天,我正在为凤仙花浇水,突然,我的脑海中跳出了一个问题:嫩叶与真叶有什么不同?于是,我拿起放大镜,寻找着答案。从形状上看,芽叶是圆形的,而真叶是椭圆形的,而且一边有点尖尖的;从颜色上看,芽叶是淡绿色的,而真叶是绿色的;从外表上看,真叶的叶脉清晰一点,而且边是齿形的;从大小上看,真叶比芽叶大。从厚薄上看,芽叶摸过去厚一点,而真叶有点薄,我都不敢太用力了。”
②利用假期发动学生积极参与,获取家庭、社会的支持。我们在2004年暑假和2005年寒假分别向学生分发《开展小学科学小课题研究比赛》的通知。要求学生在假期里从自身的真实的生活世界入手,做生活的有心人,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如四(2)班同学利用暑期组成课题小组,分工合作,制定调查计划,拟订调查问卷,进行采访,完成了《小学生的暑假生活调查报告》。在调查报告最后他们向家长、老师提出建议:“你们应该使孩子的暑假劳逸结合,选择补习班也要考虑孩子们的兴趣和爱好,使其快乐学习。尽量安排孩子们参加一些趣味性较强,又有意义的,如夏令营等社会活动,使孩子们的暑假生活充满乐趣。也应该多陪陪孩子,比如和孩子一起看看书、给孩子讲讲故事、和孩子玩玩游戏等等。有条件的家长可以安排一定的时间跟孩子们出去旅游,既使孩子们能够领略大自然的美好风光,又能使孩子们开开眼界。老师也该尽量少布置点儿作业,让孩子减轻压力,多布置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这样,孩子们的暑假才会丰富多彩。”
③利用第二课堂精心指导小课题研究。在每周星期二下午第二节课后我们
组织部分学生进行专门辅导,一起合作写出了《君子兰怎么了》、《为什么蚂蚁不会迷路》、《水域的污染和保护》等文章。在《为什么蚂蚁不会迷路》中黄凯同学抓住蚂蚁的一个特性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我们和学生一起寻找资料,得出科学的结论。片段如下:
我观察蚂蚁在树干或地面上川流不息的忙于搬运食物的时候,它们总是沿着一条从蚁穴到食物的固定路线来搬运。那么为它们为什么不会在巢穴和食源之间的道路上迷路呢?愿来蚂蚁的腹部末端有一些开放的腺体,能分泌一种叫信息素的化学物质。蚂蚁在外出觅食时,总是在一段路就把一小滴信息素留在路上。这样,不管走多远路都不会迷路的。外出觅食的工蚁,一旦找到美味的食物,便沿着原路回来召唤其他的蚂蚁前来搬运,沿着这条路来回搬运食物的蚂蚁多了,信息素也就越来越多,气味也越来越浓,渐渐的行成了一条宽达几厘米的大道。如果有人在这条道路上用新鲜的泥土把它覆盖上,蚂蚁们就会迷失方向,找不到回家的方向了。
④利用校刊《读书乐》等载体激励学生参与小课题研究。在《读书乐》中开辟“科学小罗盘”栏目,在前言中我们就写到:“同学们,你是不是把写科学小论文看得很神秘,认为是科学工作者的事,对我们少年儿童是高不可攀的?那你就错了!我们同学们不仅能写而且可以写出质量较高的论文来。写科学小论文虽然是一件很艰辛的工作,却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活动。”我们以此鼓励学生多投稿。譬如在“小小探索者”版块,我们曾刊登过《为什么蚂蚁不会迷路》、《文竹为什么会快速产生枯叶》、《海水是咸的,海鱼为什么不是咸的》等文章。刊登这些优秀的学生文章,既作为典范,也作为一种激励方式。此外,我们也推荐学生的一些小课题研究报告到其他教育刊物上。
(3)多种方式组织学生开展科学小课题实践。
我们在第一阶段学生个人小课题研究基础上,坚持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由选择组合方式,辅导员老师适当调配的做法。队员自己推选研究和组织能力较强的队员为组长,聘请指导(辅导)老师。
按组合方式
按研究时间安排
1、学生个人科学课题
短期课题
(3~5天)
3、小组合作式科学课题
3、师生互动式科学课题
长期课题
(两周~一个月)
4、班级协作式科学课题
如开展研讨课,促进学生全班协作式科学课题。何静老师在教授小学常识第12册的《火山和地震》改编整合课――《地震的研究》时,老师在上课前给学生提出了研究任务。课件的任务栏清楚的标明角色任务:“为使我们此次的研究工作能顺利地进行,请记住:合作交流。每位研究小组成员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地震学家、抗震建筑学家或者地震防救中心专家组,分别对地震进行研究,最后用自己的语言形成的研究小报告。。如果研究报告中有动画文件,建议用powerpoint或网页等来完成制作。”
在任务栏里,老师还明确地指出:研究任务时要时刻不忘“合作”和“交流”。这个环节的设置,给学生极大的自主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自己的角色。之后,学生便开始自己的网络探究工作。
学生分成四个行动小组,各小组组内自行分工,共同完成研究任务。经过两个多星期的准备,学生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并用自制课件在研讨课上展示交流。
(三)总结阶段及其辅导
小学生科学小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是收获研究成果的阶段。总结阶段的任务是对研究的全程和结果,进行深入的理性思考,通过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判断与推理,从而收获研究成果。与前两个研究阶段一样,在总结阶段中,也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1)学会分析思考,进行全面总结;(2)处理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3)开展结题评价,组织交流研讨。
1、学会分析思考,进行全面总结。
全面总结就是回顾研究的全过程,利用研究中获得的全部资料,总结解决问题的经验,发现客观的规律。课题研究的总结,要围绕以下三个关键性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
(1)本小课题研究计划中的研究目标达到了吗?
(2)本小课题研究的方法是否科学,是否规范?
(3)本小课题研究积累了什么经验?发现了什么规律?提出了什么设
想?得出了哪些结论?有哪些收获?有什么不足和问题?
2、处理研究成果,规范研究报告的撰写。
研究报告是小课题研究的结题总报告,是课题研究成果的集中代表,也是作为评价、鉴定的主要依据。因此,辅导员老师要引导队员学会整理资料、加工处理信息,学会以科学规范而又恰当的方式表达研究成果,撰写好研究报告。研究报告一般应由以下四方面组成:
(1)研究概况
介绍课题研究的背景、由来和设想,简要说明研究的目标、研究的计划与实施的过程。介绍研究的对象、研究的方法与课题组的主要活动。
(2)研究成果
介绍课题研究取得的各种成果,包括各种观察、实验与调查数据,阶段性成果与最终成果。
(3)研究结论
研究结论是研究报告的核心部分,是理论升华的结晶,每一点结论的文字简要准确,既以事实作论据,又以理论作解说。
(4) 存在问题
反思研究过程中的不足与研究方法的不足,提出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
六、课题研究效果的测量分析
通过一年多的研究实践,最终目的是期望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此,我们从以下两方面测量学生的反馈信息,以了解实验效果。
阶 段
喜欢人数
较喜欢人数
不喜欢人数
研究前期
103人
262人
212人
研究后期
278人
195人
104人
(一)学生研究课题的积极性。(参与调查人数577人)
从上表数据可以看出,研究前后期学生对小课题研究的积极性明显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做小课题研究
(二)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极大锻炼。
为了了解课题研究前后学生创造能力的变化,我们采用了《威廉斯创造力倾向量表》,从四、五年级各随意抽取学生50名,对学生的创造力进行测量。前测时间:2004年5月20日,后测时间:2005年5月10日。测量结果表述如下:
威廉斯创造力倾向测量统计
年 级
冒险性≥30
(优秀人数)
好奇性≥36(优秀人数)
想象力≥35(优秀人数)
挑战性>32
(优秀人数)
前
后
前
后
前
后
前
后
四年级
1
9
13
41
17
44
9
39
五年级
3
11
16
40
17
45
13
43
从上表的统计结果看,开展课题研究后,富于冒险性,愿意接受新事物挑战的学生数有了明显的增加,特别是好奇性和想象力两项测评分值为优的学生数更是有了显著增多。
七、课题研究成果
经过一年多的实验与探索,“小学生科学小课题研究的实践”实验已经初步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在科学教学中,组织学生做科学小课题能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有利于调动积极性,更有利于非智力因素的挖掘,为学生拓宽生活体验的渠道,使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学习和研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小课题研究激发了学生生活的热情,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研究过程中,必然涉及社会问题。研究目的就是推进社会的进步,这样讲,似乎有些夸大,其实不然,从小进行“科学研究”,接纳自然、社会和人的意义与价值的熏陶,将对其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观大有帮助。
学生主动承担课题研究,感受到自身肩负的责任,就会产生一种学习的内驱力。如今学生的课题涵盖天文地理,可爱的动物,美丽的地球,神秘的海底世界,家乡的变化甚至楼下的污水处都成了他们讨论的热点,孩子们多途径搜集、整理资料,掌握了大量课本以外的知识,展示、交流、答辩促进了沟通,更让学生学会了与他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相处。稚气的语言里流露出对生活美好的情感,社会责任感在这里得到升华。如学生赵夏婷婷在《节约用水――从我做起》中呼吁:“节约用水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加强用水设备管理,堵塞水的跑、冒、滴、漏。”又如张弦同学在完成《揭开蜻蜓死亡真正原因》一文后,就有体会:“蜻蜓是一种益虫,还是捕虫的能手,保护蜻蜓是我们每个小学生都应该做到的。我要把保护蜻蜓的好处向大家宣传,特别是小学生,不要去捉蜻蜓,伤害幼小的生命。我要向社会上宣传,让大家知道人与蜻蜓的密切关系。
(二)小课题研究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探究探索的体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小课题研究注重让学生把知识综合运用到科学探究的实践中去,亲历运用知识、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深切的体验,产生积极情感,激发科学探究的欲望。在学生做课题的过程中,从观察、实践、查询、阅读以及找观点、写文章……始终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去筛选材料,去决定研究方向,无不体验到研究的乐趣。
如学生黄迎峰在选定《小胖子为什么越来越多》课题后,便制定研究计划,向周围的同学进行采访,查阅资料,询问医生,思考分析,研究饮食与肥胖的关系,研究偏食对身体的危害,研究不良饮食习惯对身体的危害,最后撰写成调查报告。学生通过实践体验,不知不觉中在心理态度、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这些人的发展最深层的认识上有所长进。
另一方面,“减负”的负面影响曾一度困扰着家长和教师,作业少了,课余时间孩子经常到游戏厅玩耍等。有了小课题研究,孩子整天忙着上网找资料,多途径搜集、整理资料,精神生活向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
(三)小课题研究使学生在探究中学会了学习,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利用周末,利用寒暑假……开放的的环境为学生提供了“活”的更广阔的求知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自主学习、自主探索、施展才华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这些开放培养了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自主探究过程中激发已有的知识储存,学习并掌握一些研究的科学方法和技能,形成获取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池一舫同学在养植凤仙花的过程中,提出了“中午能不能给花浇水”,然后通过对比研究,观察实验,解决了自己提出的问题。
又如学生陈诗雨的课题《中小学生的睡眠生活》,她通过课题设计,寻找资料,动手实验,社会调查等亲身实践,获得了对社会的直接感受,在研究中,试图综合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正在研究的问题,知识在他们的眼中不再是孤立的,互不联系的,而是相互间有不可分的关系,能够在解决。
(四)小课题研究使学生学会了合作与分享。
与学科教学相比,小课题研究首先让学生面临的就是组员间的合作,共同的课题,不同的分工,资料的互为补充,甚至阶段性的结题都离不开集体智慧的结晶。学生为了完成课题研究,小组成员有一定的分工,有摘抄的,有采访的,有上网查资料的,为了集体的利益学生学会了团结合作,相互体谅,在研究的过程中懂得了做人做事的道理,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如学生在研究《地震》中进行了很好的分工,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统筹合作。又如学生叶红豆、朱谷忆合作完成的《人类的朋友――海豹》,令人赞不绝口,她们一起在书上寻找海豹的足迹,一起在网络搜寻海豹的踪影,一起整理资料,一起排版设计,找到资料时欢呼雀跃,了解了海豹的悲惨命运时,伤心难过,她们共同品尝了失败的滋味,也分享了成功的喜悦。当一本颇有分量的精美的归纳性研究报告出炉时,孩子的成就是不言而喻的。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了积极的合作,他们不仅与同学,还与老师、与家长或社会人士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一起收集实证资料,一起观察事物,合作完成实验┅┅从研究报告的字里行间都隐约透露着这种喜人的合作精神,这无疑对于学生交流与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与成果,养成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是分不开的。
(五)小课题题研究培养了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怎样对待研究?对于小学生而言,初步养成尊重科学的意识和认真负责的态度是很重要,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以认真、踏实、坚定、执著、实事求是的态度去争取成功。
更多的学生在小课题研究中学会了尊重和理解他人的思想与成果,客观地自我评价。尽管他们搜寻资料的范围并不宽,尽管他们科学判断事物正确与否的能力欠缺,但精心投入一天、一个星期,甚至一个月、一个学期,严格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充满趣味地拿出色彩斑斓的创意作业,有效地培养了学生不懈的进取精神,崇尚真理、尊重科学的意识,不盲从,不迷信,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六)小课题实施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不断参加学习,学习有关研究小课题的知识,学习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学习国际教育新理念,不断更新观念,及时地汲取当代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向研究型的教师形象迈进,永远保持先进性。
①提高专业知识。在于学生一起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在不断积累知识,遇到不懂的问题,我们也要去查资料,促进了专业知识的提高。
②提炼工作精神。在研究过程中,有许多课题要面临很多困难,要花费许多时间。但是我们不畏困难,迎难而上,有毅力,有耐性,与学生合作,老师与老师合作,提炼出新的工作精神。
③提升教学理论。我们学习理论知识,吸收先进的理论知识。我们运用这些知识指导学生。每个小课题研究后通过总结反思又提升了自己的教学理论。我们也可以把这些新的教学理论应用于课堂,使课堂更具有活力。
在这一年多时间里,在各种富有战斗性的实践研究中,我们不断成熟,收获多多。我们获得区科技创新比赛“优秀指导师”称号,在区学生观察日记评比中获“优秀指导师”称号,在全国第九届智力七巧板科普系列活动荣获“优秀辅导奖”。何静的论文《科学课中如何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获得区、市一等奖。
八、问题与分析:
一年多的研究实践,我们在总结经验的同时,也不断反思,发现许多问题,在以后的实验推广工作中继续寻求解决的有效途径。
(1) 实验研究缺乏专家的指导,缺少量化的评估,
(2) 教师的理论研究水平以及科研能力有待提高。
(3)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各方面(如家长、社区)因素还需加强。
(4) 及时总结与提升的意识有待加强。
总之,小课题研究是一种有创意的学生学习方式,它代表了教学理论发展的一种趋势,值得认真研究与借鉴。对小学生的小课题研究多肯定、多支持、多辅导,科技意识之花将会落地生根,茁壮成长。小课题研究使学生获得信息时代所需要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孩子们在实践中体味到了课题研究的艰辛,酸甜苦辣,成为他们一笔无形的财富,我们将会看到我们的孩子在科技的蓝天中展翅翱翔,飞向那更高更远的未来!
九、参考文献 :
麻晓春等 著: 《探究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张红霞 著: 《科学究竟是什么》 教育科学出版社
廖正峰 著: 《学生创造力培养研究》 金华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徐桦君 著: 《小课题研究指导教程》 上海教育出版社
[学生小课题研究报告]
篇2:小学生小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研究报告的基本格式(供参考)
(注意:不同的课题研究有不同的研究报告,如实验报告、研究报告、调查报告等,一般有比较通用的格式,但不应完全受到束缚,此格式供主持人在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时参考)。
一、题目
要求明确、鲜明、简练、醒目。一般不用副标题,字数不宜过长。
二、摘要
要求准确、精练、简朴地概括全文内容。
三、引言(或前言、问题的提出)。
引言不是研究报告的主体部分,因此要简明扼要。
内容包括:
1、提出研究的问题;
2、介绍研究的背景;
3、指出研究的目的;
4、阐明研究的假设;
5、说明研究的意义。
四、研究方法
不同的课题,有不同的研究方法。这是研究报告的重要部分,以实验研究法为例,
其内容应包括:1、研究的对象及其取样;2、仪器设备的应用;3、相关因素和无关因素的控制;4、操作程序与方法;5、操作性概念的界定;6、研究结果的统计方法。
五、研究结果及其分析
这是研究报告的主体部分:要求现实与材料要统一、科学性与通俗性相结合、分析讨论要实事求是,切忌主观臆断。
其内容:
1、用不同形式表达研究结果(如图、表);
2、描述统计的显著性水平差异;
3、分析结果。
六、讨论(或小结)
这也是研究报告的主体部分。
其内容:1、本课题研究方法的科学性;2、本课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3、本研究成果的价值;4、本课题目前研究的局限性;5、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七、结论
这是研究报告的精髓部分。文字要简练、措词、慎重、严谨、逻辑性强。
主要内容:
1、研究解决了什么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2、研究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是否实现了原来的假设;3、指出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八、参考文献
九、附录
如调查表、测量结果表等。
[小学生小课题研究报告]
篇3:小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名称:《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价值分析:当课改的浪潮汹涌而至时,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杜郎口中学的“预习、展示、反馈”作为新型的教学形式像灿烂的浪花,分外引人注目,也给了我极大的启示。 叶圣陶先生一贯主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他把这一教育思想精练地概括为“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揭示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辩证关系。《新课程标准》也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
预习,不是学生漫无目的地学,而是在教师简明扼要地出示学习目标、提出自学要求、进行学前指导后,学生带着思考题在规定时间内自学指定内容,完成检测性练习(预习学案),并且能够提出自己所感兴趣的问题或是疑难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加以整合,互动性的生成自己新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设计。陶行知先生曾说:“教什么和怎么教,绝不是凭空可以规定的。他们都包含‘人’的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
鼓励自主学习,激活学生思维,释放学生潜能、促进个性发展,全面提升学生各方面素质,从而进行新型而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我的课前预习希望能够帮助课堂教学所达成的目标。
篇4:小课题研究报告
内容提要
在《新课程标准》以及“三全五优化”教学研究的指导下,把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与学生学情以及自身特点相结合,重点研究初中语文学生自主预习实践的有效策略。。研究中充分运用了实验调查法了解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前学生自主预习对于课堂有效性的提高;通过大量课例的观察,运用行动研究法从不同课例(新授课、复习课、作文课)、不同文体(小说、文言文、议论文、诗歌)、不同载体(学案、批注、作品、检测),分析了学生的各种自主预习对于课堂教学的影响;通过课例实施与推广,提出了初中语文常规新授课不同文体以及复习的自主预习的标准,形成不同载体的预习形式,提炼出初中语文预习的系统设计、有效实施和分析到位的策略。在运用中较好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可操作性和积极性,并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设计贴近学生特点和需要,减少课堂隐形浪费。
一、课题的界定
自主预习中的“自主”是指自愿、自觉、自主、自立的学习态度、能力策略等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学生主导学习的内在机制,也就是说学生在教师引导后慢慢发自内心的去做这项工作,并且在这个基础上试着一定程度的指导和控制自己学习的能力,像制订目标,针对不同学习任务选择不同学习方法和学习活动。对笔者来说,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的过程其实就是在一定的教育机制中为孩子们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以及协调自主学习与教育教学目标的关系。
预习,这里指语文预习,是学生在新授课前按一定的学习要求对语文新教材或新课文作自我学习的活动,是语文教学过程的首要环节,是学习新知识的起点(一般放在课外进行)。自学预习是学生们通过自己的独立钻研,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能力。正式讲解课文是学生施展自学能力的战场,预习便是学生培养提高自学能力的练兵场。其实,预习决非一般意义上的通读和浏览,而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笔者发现,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往往需要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去感知新的课文,去开展观察、识记、联想、想象、辨析、比较、综合等一系列智力活动,去锻炼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基于以上的认识,笔者的研究把语文学习的第一环节——预习作为培养学生自学愿望和能力的一个突破口。“初中语文的自主学习教学实践研究”就是笔者针对长期以来学生在语文学习总体上存在着被动功利、忽视自我能动性发挥的规律,以机械的完成为本位而非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等问题,培养学生养成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养成自主预习的习惯,在自我预习的发现和质疑中发展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强调体验感悟。
二、课题研究的政策或理论依据
1、《新课程标准》
《新课程标准》提出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预习是语文学习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促进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有重要的作用。
2、“三全五优化”教学研究
“三全五优化”是贯彻落实《新义务教育法》,深入素质教育的要求。是贯彻落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的必然。是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整合与提升,促进“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转变的重要举措。真正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关注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在课堂上实施全程管理,关注教与学的每一个环节,要做到教师能够达成优化学习目标、优化问题设计、优化互动生成、优化自主体验、优化评价矫正的设定,学生的自主预习尤为重要。
3、素质教育
学习,从素质教育的功能看,应该充分考虑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动精神和个性差异,注重形成健全的人格。从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看,关注“人的发展”,关注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并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作为核心价值。所以教师课堂对学生而言不应该是被动和机械的,而是鼓励学生热爱学习、创新思考和乐观生活,而这样的“主动教育”需要学生在课前做预定的基础工作,也就是预习。将被动预习转化主动预习,在课堂教学设计和组织过程中,能够更深入研究如何真正面向全体学生,让孩子也更明确自己的需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收获和进步。
三、课题研究的提出
1、学生课前预习现状
预习,并不让人陌生,只是我们现在提倡的预习很大程度上只是简单的看看书,粗泛的走走过场。学生对预习过的文章往往一知半解,甚至完全陌生,老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也不清楚,而课上 “提问法”、“讨论法”、“启发式”就在这样的互不了解中仓促进行,教学的实际效果可想而知。
2、学生预习的必要性
多年来,特别是新课程改革以来,学校始终把课堂当作推行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积极开展对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为进一步推行新课堂改革,我区也进行 “三全”“五优化”的课堂教学研究和实践。这种教学方式,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思维、启迪智慧,让学生在自学中学会发现问题,提炼问题,以更好的参与教学活动。这么一来,无论是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进行“减负增效”的有效教学,还是促进师生教育观念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都离不开预习。学生学会自主预习,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质疑,在课汤上才能充分的表达、交流、分享“自己的声音”。
四、课题研究的目的
当课改的浪潮汹涌而至时,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杜郎口中学的“预习、展示、反馈”作为新型的教学形式像灿烂的浪花,分外引人注目,也给了我极大的启示。叶圣陶先生一贯主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他把这一教育思想精练地概括为“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揭示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辩证关系。《新课程标准》也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
预习,不是学生漫无目的地学,而是在教师简明扼要地出示学习目标、提出自学要求、进行学前指导后,学生带着思考题在规定时间内自学指定内容,完成检测性练习(预习学案),并且能够提出自己所感兴趣的问题或是疑难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加以整合,互动性的生成自己新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设计。陶行知先生曾说:“教什么和怎么教,绝不是凭空可以规定的。他们都包含‘人’的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
鼓励自主学习,激活学生思维,释放学生潜能、促进个性发展,全面提升学生各方面素质,从而进行新型而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我的课前预习希望能够帮助课堂教学所达成的目标。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法及过程
一)课题研究内容
1、典型文体的基本预习要求。
2、不同课例、不同文体、不同载体的学生自主预习策略以及反思
3、通过典型案例研究学生自主预习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系。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及过程
本课题的研究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前期准备阶段:
主要工作是学习科研理论,对学生预习情况进行摸底调查,设计方案,培养学生的预习意识,教会预习方法,打好预习基础。收集资料,拟定课题研究方案,申报立项。
2、探索阶段:
指导学生学会预习,养成预习的习惯,具备一定的预习能力,进行探索性预习。通过大量课例的观察,运用行动研究法从不同课例(新授课、复习课、作文课)、不同文体(小说、文言文、议论文、诗歌)、不同载体(学案、批注、作品、检测),分析了学生的各种自主预习对于课堂教学的影响。
① 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通过区域教研活动和备课活动,通过不同教师课堂教学设计与学生自主学习的设计实施。参加了20xx年“语文报杯”名家语文研讨会,听取各级公开课36节,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完善自己的方式方法以及成果。
② 运用行动研究法,不同课例(新授课、复习课、作文课)、不同文体(小说、文言文、议论文、诗歌)、不同载体(学案、批注、学生制作),分析了学生的各种自主预习对于课堂教学的影响,究出对策,并通过典型案例研究学生自主预习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系。
③ 运用调查研究法,对学生预习前后的文本理解、有效帮助以及存在问题做了课例的调查(《醉翁亭记》)。对学生一年以来的于都习惯养成做了感悟式调查(见附录六)
调查研究预习课对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自学愿望和能力培养的结果,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提炼、总结,撰写报告,申请结题。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规范了常规新授课不同文体以及复习课预习要求:
1、现代文预习
A.标小节号,阅读文本。阅读文本时注意书前提示、课文、注解和练习。关键是读好文本。
一读明文体,了解基本内容,二读进行勾画批注。
B.勾画批注。在阅读的过程中,将一些关键性的字、词、句勾画出来。文体不同,勾画的
重点不同。记叙文:勾画表明事情发展的过渡性语句,揭示中心主旨的抒情议论句,表现人物特点的语句。说明文:勾画说明对象,每一节的中心句即揭示说明对象的特征或原理的句子,过渡性语句。议论文:勾画论题或论点,每一节的关键词句,过渡性或总说性的语句;勾画好词好句,积累语言;不能理解的语句。
C.梳理。结合课文的注释和一些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过字词关。新教材的每一篇课文后都有“读一读 写一写”,学生可以将查出来的字音词意写在上面,便于以后复习。学生还可以自主查阅有关作者及写作背景的资料,以便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梳理文章结构,理清作者思路,把握中心。
D.质疑提问。在预习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注意不懂之处,有质疑的精神。同时将自己不理
解之处,用完整的语言表述出来,形成问答,便于提问。
E.阅读推荐。找一找类似的文章,准备好课堂推荐交流。
2、文言文预习
A.通读正音。阅读全文,查找生字,流利朗读。
B.梳理文意。结合注解和参考书,翻译原文。
C.质疑。不能解释的词句做好记号,准备提问交流。
3、复习课预习
A.明确考点
B.搜集相关例题(做过的练习试卷),归纳常见的不同问法。
C.结合参考答案,梳理考点的解题思路。
二)形成不同载体的预习形式:
1、学案式
这是进行指导性预习的最好方式,由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引导。如针对《醉翁亭记》设计的预习学案,从文学常识、文本初识、对话读者、知识迁移的角度对学生的预习做了比较规范的指导;同时,预习学案和课堂学案是相辅相成的,以便学生能够更清楚的明确学习目标,完成学习任务,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此外,教师预习诸问题的设计和课堂主题的设计可以一脉相连,以便减少课堂隐形浪费,提高课堂效率
2、批注式
这类主要是培养学生自我解读,挖掘文本,加强与作者对话的能力,对学生的文体学习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比如小说批注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说明文批注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议论文批注论点、论据,文言文批注重要文言语法现象等等。这样系统化的预习指导其实对学生进一步加强自己的阅读能力有很大的帮助。通过批注、旁注,把握主题内容,赏析人物形象,体味语言美感,发掘文本疑问,有待进一步加强课堂学习的兴趣和活力。
3、作品式
这类预习通常需要较长时间的准备,适用于作文课、综合实践课程,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他们的创新能力有重大意义。如作文预习前的资料收集、特别是具有自身特色的制作(身边的她生活状态调查、班级年度人物评选、学生的照片故事串接),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很大的触动和启发;比如综合实践课前学生的演讲、辩论、朗诵等多种形式的预习可以全面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和创新能力。
4、检测式
这是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将基础性知识的学习交由学生自主完成,在课上自由讨论。检测的形式可以多样:字词的默写、文言基础语法知识点的初步整理等等。
三)进行了典型课例的预习(附录一~五)
1、作文课课例
2、小说课例
3、议论文课例
4、文言文课例
四)分析了学生自主预习对有效课堂的影响:
1、教师对学生的预习要进行必要有效的指导
预习是我们理解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的前提。但预习并不是意味着只是让学生自己去完成预习的任务,教师不管不问。那么,就对预习缺乏有效的控制与调整,教师在预习课中的主导作用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读没读课文,理解到什么程度,是否真正深入到课文当中去,存在什么问题和疑惑,作为教师的我们很难了解地很清楚,即使有些学生把预习的内容做到了本子上,但是不是自己独立完成的我们也很难确定。洋思中学的王校长曾说:“放手不等于放任,自学不等于自流。现在看来,这是何其经典的两句话!加强教师对预习课堂的调控力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是解决预习课效率低的重要因素。指导的形式或者说是载体可以是多种多样
2、关注学生预习中的质疑并生成进教学设计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而“疑”又是经过深入思考,主动探究才能产生的。所以,每次学习新课文之前,我都会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在旁边作上记号或写上相应的问题,以帮助我和学生共同从教材中获得更生动鲜活丰富的信息。文言文的预习质疑根据文章称常会有两类侧重。有的文章内容主旨并不深奥,比如《送东阳马生序》,劝勉勤奋苦学的思想很明确,所以学生的质疑大多集中在是文章字词上,特别是文中多次出现的虚词“以”的用法,那么这样的文章可能字词梳理、文言知识点积累、包括背诵指导就特别重要。而有些文章表面上学生的字句理解没有问题,而文章的内容或是主旨的却比较深刻,比如《湖心亭看雪》中,文章通过预习似乎都能翻译,但很多学生不了解“问其姓氏”与“曰金陵人”的关系,不理解“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子喃喃曰”的矛盾,不理解文中的“痴”,那么这样的文章也许文章字词句的扎实可以放在内容的把握之后进行进一步巩固。
所以,在上《醉翁亭记》之前,我详尽的整理了学生们的预习质疑,问题主要集中在两块:(一)作者的醉翁之意究竟是什么,作者在乐什么,(二)文章的两个重要虚词——21个“也”和25个“而”的用法,为什么出现这么多次。在这个基础上,我的教学目标第一课时就是帮助大部分学生解决质疑,激发学习兴趣,抓住“醉翁”,抓住“乐”字,体会作者所乐的内涵。第二课时,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文言基础点的整理,并且进行背诵指导,适当当堂成诵。第三课时进行拓展延伸,比较阅读,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把握主旨。
3、课堂教学上应该注重学预习生主体主动性的发挥
要相信学生,放心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预习成果的展现,小组讨论,可以二人组、四人组,也可以一排一组,在分组讨论中,教师来回巡视,也可参与学生的讨论之中,适当点拨启发、引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在小组讨论中,可分组评分,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还有一种是集体讨论,即组织学生集体研讨,讨论后,学生对问题举手发言,也可把学生请上讲台,大胆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培养学生的表现欲。对于一些仍有疑难的,学生学了也不解的,教师就要教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明辨是非,寻找结论。
预习的呈现也要体现课堂教学的全程性。就是在每个环节上都留给学生阅读、思考、交流、活动的时间和机会,而不是某个环节让学生参与自学,其他环节依然教师主宰课堂。
4、重视师生课后的反思沟通共同成长
就是让师生分别做自我检查、自我总结,每节课后的预习对课堂学习有什么帮助,获得了什么,还欠缺哪些,诸如此类。思考反省做得好的、有深刻理解的地方,这个做法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思考能力以及自我总结的能力。
五)探索和提炼了初中语文学生自主预习的有效策略
通过大量课例的观察,运用行动研究法从不同课例(新授课、复习课、作文课)、不同文体(小说、文言文、议论文、诗歌)、不同载体(学案、批注、学生制作),分析了学生的各种自主预习对于课堂教学的影响;通过课例实施与推广,提出了初中语文自主预习的标准,提炼出初中语文预习的系统设计、有效实施和分析到位的策略。在运用中较好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可操作性和积极性,并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设计贴近学生特点和需要,减少课堂隐形浪费。
七、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反思
在当前进一步推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学观念上应进一步以生为本,为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和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角度开展课堂教学。学生自主预习对有效课堂有极大的影响,所以教师对学生的预习要进行必要有效的指导,关注学生预习中的质疑并生成进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上应该注重学预习生主体主动性的发挥,重视师生课后的反思沟通共同成长。因此,教师预习的主问题设计与课堂教学主问题设计的关系如何紧密联系又有创新;对部分自主质疑能力较弱的学生的预习指导,如何引导调动自主发现问题的能力;对初三学生的预习指导,如何进行还有待进一步实践研究。此外,引导学生方面,还须大胆放手,做足课前功夫,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讲评课的流畅性、艺术性和吸引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结果分析
一、规范了常规新授课不同文体以及复习课预习要求:
1、现代文预习
A.标小节号,阅读文本。阅读文本时注意书前提示、课文、注解和练习。关键是读好文本。
一读明文体,了解基本内容,二读进行勾画批注。
B.勾画批注。在阅读的过程中,将一些关键性的字、词、句勾画出来。文体不同,勾画的
重点不同。记叙文:勾画表明事情发展的过渡性语句,揭示中心主旨的抒情议论句,表现人物特点的语句。说明文:勾画说明对象,每一节的中心句即揭示说明对象的特征或原理的句子,过渡性语句。议论文:勾画论题或论点,每一节的关键词句,过渡性或总说性的语句;勾画好词好句,积累语言;不能理解的语句。
C.梳理。结合课文的注释和一些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过字词关。新教材的每一篇课文后都有“读一读 写一写”,学生可以将查出来的字音词意写在上面,便于以后复习。学生还可以自主查阅有关作者及写作背景的资料,以便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梳理文章结构,理清作者思路,把握中心。
D.质疑提问。在预习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注意不懂之处,有质疑的精神。同时将自己不理
解之处,用完整的语言表述出来,形成问答,便于提问。
E.阅读推荐。找一找类似的文章,准备好课堂推荐交流。
2、文言文预习
A.读正音。阅读全文,查找生字,流利朗读。
B.梳理文意。结合注解和参考书,翻译原文。
C.质疑。不能解释的词句做好记号,准备提问交流。
3、复习课预习
A.明确考点
B.搜集相关例题(做过的练习试卷),归纳常见的不同问法。
C.结合参考答案,梳理考点的解题思路。
二、形成不同载体的预习形式:
1、学案式
这是进行指导性预习的最好方式,由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引导。如针对《醉翁亭记》设计的预习学案,从文学常识、文本初识、对话读者、知识迁移的角度对学生的预习做了比较规范的指导;同时,预习学案和课堂学案是相辅相成的,以便学生能够更清楚的明确学习目标,完成学习任务,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此外,教师预习诸问题的设计和课堂主题的设计可以一脉相连,以便减少课堂隐形浪费,提高课堂效率
2、批注式
这类主要是培养学生自我解读,挖掘文本,加强与作者对话的能力,对学生的文体学习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比如小说批注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说明文批注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议论文批注论点、论据,文言文批注重要文言语法现象等等。这样系统化的预习指导其实对学生进一步加强自己的阅读能力有很大的帮助。通过批注、旁注,把握主题内容,赏析人物形象,体味语言美感,发掘文本疑问,有待进一步加强课堂学习的兴趣和活力。
3、作品式
这类预习通常需要较长时间的准备,适用于作文课、综合实践课程,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他们的创新能力有重大意义。如作文预习前的资料收集、特别是具有自身特色的制作(身边的她生活状态调查、班级年度人物评选、学生的照片故事串接),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很大的触动和启发;比如综合实践课前学生的演讲、辩论、朗诵等多种形式的预习可以全面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和创新能力。
4、检测式
这是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将基础性知识的学习交由学生自主完成,在课上自由讨论。检测的形式可以多样:字词的默写、文言基础语法知识点的初步整理等等。
三、进行了典型课例的预习(附录一~五)
1、作文课课例
2、小说课例
3、议论文课例
4、文言文课例
四、分析了学生自主预习对有效课堂的影响:
1、教师对学生的预习要进行必要有效的指导
预习是我们理解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的前提。但预习并不是意味着只是让学生自己去完成预习的任务,教师不管不问。那么,就对预习缺乏有效的控制与调整,教师在预习课中的主导作用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读没读课文,理解到什么程度,是否真正深入到课文当中去,存在什么问题和疑惑,作为教师的我们很难了解地很清楚,即使有些学生把预习的内容做到了本子上,但是不是自己独立完成的我们也很难确定。洋思中学的王校长曾说:“放手不等于放任,自学不等于自流。现在看来,这是何其经典的两句话!加强教师对预习课堂的调控力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是解决预习课效率低的重要因素。指导的形式或者说是载体可以是多种多样
2、关注学生预习中的质疑并生成进教学设计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而“疑”又是经过深入思考,主动探究才能产生的。所以,每次学习新课文之前,我都会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在旁边作上记号或写上相应的问题,以帮助我和学生共同从教材中获得更生动鲜活丰富的信息。文言文的预习质疑根据文章称常会有两类侧重。有的文章内容主旨并不深奥,比如《送东阳马生序》,劝勉勤奋苦学的思想很明确,所以学生的质疑大多集中在是文章字词上,特别是文中多次出现的虚词“以”的用法,那么这样的文章可能字词梳理、文言知识点积累、包括背诵指导就特别重要。而有些文章表面上学生的字句理解没有问题,而文章的内容或是主旨的却比较深刻,比如《湖心亭看雪》中,文章通过预习似乎都能翻译,但很多学生不了解“问其姓氏”与“曰金陵人”的关系,不理解“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子喃喃曰”的矛盾,不理解文中的“痴”,那么这样的文章也许文章字词句的扎实可以放在内容的把握之后进行进一步巩固。
所以,在上《醉翁亭记》之前,我详尽的整理了学生们的预习质疑,问题主要集中在两块:(一)作者的醉翁之意究竟是什么,作者在乐什么,(二)文章的两个重要虚词——21个“也”和25个“而”的用法,为什么出现这么多次。在这个基础上,我的教学目标第一课时就是帮助大部分学生解决质疑,激发学习兴趣,抓住“醉翁”,抓住“乐”字,体会作者所乐的内涵。第二课时,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文言基础点的整理,并且进行背诵指导,适当当堂成诵。第三课时进行拓展延伸,比较阅读,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把握主旨。
3、课堂教学上应该注重学预习生主体主动性的发挥
要相信学生,放心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预习成果的展现,小组讨论,可以二人组、四人组,也可以一排一组,在分组讨论中,教师来回巡视,也可参与学生的讨论之中,适当点拨启发、引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在小组讨论中,可分组评分,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还有一种是集体讨论,即组织学生集体研讨,讨论后,学生对问题举手发言,也可把学生请上讲台,大胆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培养学生的表现欲。对于一些仍有疑难的,学生学了也不解的,教师就要教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明辨是非,寻找结论。
预习的呈现也要体现课堂教学的全程性。就是在每个环节上都留给学生阅读、思考、交流、活动的时间和机会,而不是某个环节让学生参与自学,其他环节依然教师主宰课堂。
4、重视师生课后的反思沟通共同成长
就是让师生分别做自我检查、自我总结,每节课后的预习对课堂学习有什么帮助,获得了什么,还欠缺哪些,诸如此类。思考反省做得好的、有深刻理解的地方,这个做法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思考能力以及自我总结的能力。
五、探索和提炼了初中语文学生自主预习的有效策略
通过大量课例的观察,运用行动研究法从不同课例(新授课、复习课、作文课)、不同文体(小说、文言文、议论文、诗歌)、不同载体(学案、批注、学生制作),分析了学生的各种自主预习对于课堂教学的影响;通过课例实施与推广,提出了初中语文自主预习的标准,提炼出初中语文预习的系统设计、有效实施和分析到位的策略。在运用中较好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可操作性和积极性,并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设计贴近学生特点和需要,减少课堂隐形浪费。
篇5:小课题研究报告
一、研究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对七至九年级学段学生作文训练提出了明确要求,特别强调要培养和训练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养成修改自已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可见,放手让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培养学生的自改作文能力,是当前作文教学中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叶圣陶老先生也曾说过:“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假如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样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导地位了吗?”他还说:“改的优先权应属于作者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重在培养学生的自改能力。”
而现实教学中,老师们“一批到底”,批作文成了教师最烦恼的事。耗费了大量心血,收效却不大。学生怕写作文,总是对作文不感兴趣,更写不好作文。作文批改也就成了贯彻教师写作意图的过程,学生则变成了被动接受的容器。这样做的确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却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此,我确立了《培养学生互批互评作文能力的研究》这个课题。
二、概念界定
本课题的研究有三个概念:
学生,他是作文的主人,也应是批改和评讲的主体,学生成了主体地位,他就会有兴趣,就会乐学。
互批互评:作文写好后,是学生间的互相批改,互相评讲,不是老师包办。
作文:是学生自己写的文章,不是其他地方选来的文章。
三、研究目标
1.通过互批互评来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阅读赏析能力。
2.培养学生批改作文、评讲作文的能力,使批改成为习惯,以提高写作的能力。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师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
四、研究内容
培养学生互批互评作文的能力
本课题系苏州市中小学“指导学生自学”微型课题,课题编号1009059,组长:朱建荣。主要研究成员:施路平、郑咏梅、蔡秀兰、方芳等
五、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收集有关学生作文自改能力培养方面的科研文献,获取相关信息,并进行分析综合,从中提炼出与本课题研究有价值的资料。
调查研究法:通过访谈、问卷等方法,对学生作文批改现状以及学生自改作文能力进行调查研究,并加以分析综合,为课题的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实验研究法:以课题研究计划为目标,对各个阶段的研究不断地进行计划、研究、总结、修正,使课题研究科学、规范、合理。
经验总结法:通过对课题的研究,不断地加以总结,把获得的经验加以提炼总结,以期从中探索出一些教学规律,来指引今后的教学工作。
六、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拟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10月:1.学习理论,我们学习了黄大龙、朱治国合编的《生态课堂理论》,学习了《蔡明讲语文》和蔡明老师的一系列有关生态课堂的文章。2.酝酿制订了方案,我们的方案获得市方案评比二等奖。
第二阶段:(月1月)按计划实施,根据实际情况,搜集整理第一手资料,认真分析研究并小结;及时上传到网页。
第三阶段:(202月3月)我们积极做好研究活动,成员们每人围绕课题开公开课。有几人多次上了课题公开课,及时资料整理、总结,及时上传。最后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小课题研究报告]
篇6:小课题研究报告
小课题研究报告范例
范文一:《小学古诗词教学方法研究》结题报告
XXXX小学 黄XX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古诗词作文优秀历史文化的载体,在现行各类小学语文教材中均占相当的比例。古诗词教学对小学生的文化熏陶是无可替代的。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一直存在许多困惑和盲点;对古诗词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定位不明确;对古诗词教学在各学段所要达到的目标不够明确;各学段的教学方法没有明显的区分。这些因素导致古诗词教学目标不统一,教学方法单一。
我们认为,古诗词教学方法各学段的目标应该有所不同,那么,各学段的教学方法也应有所区别。另外,即使同一学段,古诗类别不同,所采用的教法也不应雷同。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将小学古诗词教学方法作为我们的研究课题,力求通过学习和实践,总结出若干各高效的教学方法。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指出,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小学古诗词教学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古典文化的熏陶,还要促进他们的语言的发展,以及他们学习能力的提高。所以,我们在教法研究上要本着实用、高效、发展的原则,一切从学生出发,使我们的古诗词教学课堂充满语文味,方法简便,效果明显,学生从文化上得到浸润,能力上得到提高,达到能借助工具书自学古诗词的程度。
我们提倡高效的语文课堂。这一方面依赖于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另一方面还要辅之于高效率的教学方法。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小学古诗词教法研究有其现实作用,课题的设置体现了教师成长的几个步骤:学习、反思、行动、总结。
三、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我们课题的研究分三个步骤进行:一、学习文献。我们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选取相关的资料组织系统学习.我们学习了《名师课堂实录诗词教学》,《小学语文教师》刊载的有关古诗词教法的文章、名家古诗词教学课堂实录,还学习了《语文会刊》中相关文章。在学习的基础上,召开座谈会,交流学习心得,二、教学实践。为了将学习与行动结合起来,我们组织了教研专题研讨课(四节),执教研讨课的几名同志在教法上均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课后,全组同志进行了评课、辩课,对某些教学环节作了补充。三、总结反思。通过学习实践,我们总结了十几套小学古诗词教学方法,探讨出两套高效的.教学方法。
我们采用的研究方法为文献资料法和行动研究法。
四、研究结果与成效
我们通过学习发现,所有的古诗词教法均含有读、背、议、悟、品、拓展等这些环节,根据不同的诗,这些环节的先后顺序会做适当的调整。诗,首先要学生准确的朗读出来。古人对朗读非重视,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吟”,就说明读对写的影响巨大。学生对诗的读要由浅入深,要得音、得韵、得画、得味,要让他们爱读。李重华《贞一斋诗说》认为,“诗要三要:发窍于音,征色于象,运神于意。”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古诗教学也离不开议、悟这两个环节。通过议、悟,学生才能解诗情,识诗境。语文教学的另一个主要任务就是要学生学会表达。从古诗中学表达,积淀文学素养,对学生是非常必要的。欣赏诗意表达的意境,学习诗人表达的方法,就需要学生去品味。教诗不能拘泥于一首诗,而要和相关的诗结合起来,与时代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以上这些环节根据不同的诗,可以有十几种组合:
四步教学法 1、读议悟背
2、激趣、品读、探究、升华
3、背读悟议
4、背议悟品
5、读品解悟
6、读品、、、悟、、、拓
三步教学法 1、破题、介绍作者、、、品诗情、、、诵读
2、自主朗读自学质疑、、、自由诵读
3、熟读、、、理解、、、背诵
五步教学法 1、读议唱舞、、、拓展
2、读议品背拓展
这是我们通过学习总结的十一套古诗词教学方法。另外,我们通过教学实践摸索出两套小学古诗词教法:
1.抓文眼,品诗意,展外延,促背诵
这套方法主要是通过仔细研读诗词,抓住关键词,围绕关键词品读诗意,进而拓展诗意外延,达到当堂背诵的程度。这套教法适合于中、高年级,效果很理想。
2.破诗题,解诗意,画诗境,演诗情,背诗句
本套教法从诗题入手,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诗意,教师适时点拨。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用简笔画画出诗意图,也可在讲解的同时,教师辅之于简笔画。这样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然后,可以编排课本剧,让学生演诗情。最后,督促学生当堂背诵诗句。这套教法适合低年级教学。因为低年级所选文本均比较浅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要动静结合,富有情趣,所以,教法应灵活多变,才会吸引学生。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
教学各环节的衔接还需要紧凑,要有艺术化。整个教学环节要设计成启、承、转、合的韵律结构。这方面还要进一步改进,使整个教学过程跌宕起伏,富于节奏。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名师古诗文课堂实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小学语文教师》.02 2011.06.
3、《小学语文教学.会刊》2011.3.
4、《语文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范文二:《小学生习作起步阶段指导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XXXX小学 于XX
一、研究背景
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好差,直接影响着他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而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一大难题,也是令很多父母非常担忧的问题,不少学生“谈文色变”。有的学生到了小学毕业还不能独立写出一篇语句流畅,主题明确的文章。经了解有几方面的原因:1、觉得无内容可写,乱编的多。2、阅读量少,语言积累少,干巴巴的,难以写具体。3、对周围事物没有留心观察。4、缺乏想象力。5、题材千篇 一律单调死板,难以表达真情实感。6、没有基本的写作技巧。7、家长不重视,不会指导,有的家长指导方式不正确。8、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指导作文,并且缺乏一定的指导技巧。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作文最能体现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因为无论从理论还是实际教学来看,作文教学都占据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低、中年级的学生在习作上刚刚起步,只有让学生快快乐乐地踏入习作的大门,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才能激发起学生写作的欲望,保持他们爱作文的热情。《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对写话的要求: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3、4年级)习作的要求是:“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作为语文教师探寻出起步作文教学的最佳策略,使学生以后能够爱上写作,学会写作使我们当前应做的。学生起步作文,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储备一定数量的常用汉字,一般要学会1000多个常用字;二是要阅读一定数量的范文,从范文中获得有关的知识,积累词汇,学习表达方法。现行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安排一年级学会440字,二年级学会740字,两年学会1180字,阅读范文80多篇。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起步条件,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要优于书面表达。因此,我想作文的起步阶段尤为重要,三年级是作文教学的起步阶段,为了避免学生对作文产生畏难情绪,让学生轻松作文,在作文教学的起步阶段,教师必须根据孩子的思维发展特点,为其订制合宜的发展路径。我一直在摸索着让孩子如何能爱上写作,让写作文不再成为孩子的负担,而是一种乐趣。我今年担任二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正好面临要引导学生开始习作起步,因此,我想引导学生写好起步作文,是我肩上应担负的重任。
三、研究对象及方法
研究对象:灞桥区东城一小原二年级五班全体学生
研究方法:1、行动研究法 2案例分析研究3、实践反思法4、用经验总结法
四、研究内容、过程与步骤
研究内容:
教师从教学实际及学生特点出发,开展的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指导。采用一定的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写作技能,让孩子不再惧怕写作,让写作成为孩子的乐趣。
研究步骤
前期准备阶段:搜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了解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现状,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并认识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确定研究课题,形成课题研究方案。
实施阶段:
第一步:激发孩子的写作兴趣,让孩子想说、爱说、乐说。
(一)听故事,激发说话兴趣。
(二) 在观察中提高说话的能力。
(三) 续编故事,发展创造性说话能力。
(四)充分利用课本,提高说话的技能。
(五)规范自身用语,展示榜样的力量。
第二步:让孩子养成“爱写”的良好习惯。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让孩子感受写作的快乐。
(三)让“小练笔”成为提高孩子写作的能力的有效手段。
总结阶段
全面总结一年来课题研究的经验与成果,撰写论文。
五、研究结果与成效
英国教育家洛克曾说过:“儿童学习任何事情,最好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趣高,心里想做的时候。”学生有了兴趣,就能能使注意力集中,积极思维。习作也不例外,学生如果有了习作的兴趣,就能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引导孩子们讲故事、听故事、续编故事、看图说话……学生听说的能力得以提高能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为了学生使学生爱上写作,我觉得在写这件事上千万不要给孩子施加压力,要让孩子感觉到写是一种享受,要让他愿意去写,让他觉得我写作,我快乐;我写作,我高兴;我写作,很好玩!当学生写作后,迫切需要他人的评价,如果这时得到鼓励,学生会有满足感、成功感。因此,我认为教师要粗改作文,及时对学生的习作予以肯定,运用多元化的方式对孩子予以鼓励。通过实践我班孩子大约有70能乐于写出自己想写的事,有了主动写日记的习惯。
多样的练笔方式,提高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进入三年级后,从前半学期的几次来看,班里有一半多学生不再畏惧写作,能在每次习作时写出一段精彩的话。
学生每天都在生活的海洋里撷取着绚丽的浪花,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引导学生以不拘一格的形式,表达不拘一格的思想,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快乐地、自由地写作。
六、存在问题及改进
1、学生由说到写还有一定的困难。有的孩子说起来头头是道,但是当提笔写时却词不达意。要么是语序混乱,要么是过于口语化。针对以上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多做由口语到书面语的示范,引导。让孩子不光多说,还要多写多练。更多关注语言的质量,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反馈和矫正。教给孩子写作的技巧,指导孩子多积累书面语言。
2学生习作有两极分化的倾向,平时性格开朗,爱说爱笑的孩子写起来也容易些,而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也起来也经常觉得无话可说。针对这一问题,我准备采取以下措施:1、多鼓励性格内向的孩子,给他们多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2、成立学习小组,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斯霞文集》
篇7:小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名称:《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价值分析:当课改的浪潮汹涌而至时,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杜郎口中学的“预习、展示、反馈”作为新型的教学形式像灿烂的浪花,分外引人注目,也给了我极大的启示。 叶圣陶先生一贯主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他把这一教育思想精练地概括为“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揭示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辩证关系。《新课程标准》也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
预习,不是学生漫无目的地学,而是在教师简明扼要地出示学习目标、提出自学要求、进行学前指导后,学生带着思考题在规定时间内自学指定内容,完成检测性练习(预习学案),并且能够提出自己所感兴趣的问题或是疑难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加以整合,互动性的生成自己新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设计。陶行知先生曾说:“教什么和怎么教,绝不是凭空可以规定的。他们都包含‘人’的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
鼓励自主学习,激活学生思维,释放学生潜能、促进个性发展,全面提升学生各方面素质,从而进行新型而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我的课前预习希望能够帮助课堂教学所达成的目标。
研究报告
内容提要
在《新课程标准》以及“三全五优化”教学研究的指导下,把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与学生学情以及自身特点相结合,重点研究初中语文学生自主预习实践的有效策略。。研究中充分运用了实验调查法了解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前学生自主预习对于课堂有效性的提高;通过大量课例的观察,运用行动研究法从不同课例(新授课、复习课、作文课)、不同文体(小说、文言文、议论文、诗歌)、不同载体(学案、批注、作品、检测),分析了学生的各种自主预习对于课堂教学的影响;通过课例实施与推广,提出了初中语文常规新授课不同文体以及复习的自主预习的标准,形成不同载体的预习形式,提炼出初中语文预习的系统设计、有效实施和分析到位的策略。在运用中较好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可操作性和积极性,并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设计贴近学生特点和需要,减少课堂隐形浪费。
一、课题的界定
自主预习中的“自主”是指自愿、自觉、自主、自立的学习态度、能力策略等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学生主导学习的内在机制,也就是说学生在教师引导后慢慢发自内心的去做这项工作,并且在这个基础上试着一定程度的指导和控制自己学习的能力,像制订目标,针对不同学习任务选择不同学习方法和学习活动。对笔者来说,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的过程其实就是在一定的教育机制中为孩子们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以及协调自主学习与教育教学目标的关系。
预习,这里指语文预习,是学生在新授课前按一定的学习要求对语文新教材或新课文作自我学习的活动,是语文教学过程的首要环节,是学习新知识的起点(一般放在课外进行)。自学预习是学生们通过自己的独立钻研,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能力。正式讲解课文是学生施展自学能力的战场,预习便是学生培养提高自学能力的练兵场。其实,预习决非一般意义上的通读和浏览,而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笔者发现,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往往需要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去感知新的课文,去开展观察、识记、联想、想象、辨析、比较、综合等一系列智力活动,去锻炼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基于以上的认识,笔者的研究把语文学习的第一环节——预习作为培养学生自学愿望和能力的一个突破口。“初中语文的自主学习教学实践研究”就是笔者针对长期以来学生在语文学习总体上存在着被动功利、忽视自我能动性发挥的规律,以机械的完成为本位而非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等问题,培养学生养成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养成自主预习的习惯,在自我预习的发现和质疑中发展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强调体验感悟。
二、课题研究的政策或理论依据
1、《新课程标准》
《新课程标准》提出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预习是语文学习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促进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有重要的作用。
2、“三全五优化”教学研究
“三全五优化”是贯彻落实《新义务教育法》,深入素质教育的要求。是贯彻落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的必然。是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整合与提升,促进“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转变的重要举措。真正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关注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在课堂上实施全程管理,关注教与学的每一个环节,要做到教师能够达成优化学习目标、优化问题设计、优化互动生成、优化自主体验、优化评价矫正的设定,学生的自主预习尤为重要。
3、素质教育
学习,从素质教育的功能看,应该充分考虑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动精神和个性差异,注重形成健全的人格。从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看,关注“人的发展”,关注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并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作为核心价值。所以教师课堂对学生而言不应该是被动和机械的,而是鼓励学生热爱学习、创新思考和乐观生活,而这样的“主动教育”需要学生在课前做预定的基础工作,也就是预习。将被动预习转化主动预习,在课堂教学设计和组织过程中,能够更深入研究如何真正面向全体学生,让孩子也更明确自己的需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收获和进步。
三、课题研究的提出
1、学生课前预习现状
预习,并不让人陌生,只是我们现在提倡的预习很大程度上只是简单的看看书,粗泛的走走过场。学生对预习过的文章往往一知半解,甚至完全陌生,老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也不清楚,而课上 “提问法”、“讨论法”、“启发式”就在这样的互不了解中仓促进行,教学的实际效果可想而知。
2、学生预习的必要性
多年来,特别是新课程改革以来,学校始终把课堂当作推行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积极开展对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为进一步推行新课堂改革,我区也进行 “三全”“五优化”的课堂教学研究和实践。这种教学方式,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思维、启迪智慧,让学生在自学中学会发现问题,提炼问题,以更好的参与教学活动。这么一来,无论是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进行“减负增效”的有效教学,还是促进师生教育观念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都离不开预习。学生学会自主预习,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质疑,在课汤上才能充分的表达、交流、分享“自己的声音”。
四、课题研究的目的
当课改的浪潮汹涌而至时,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杜郎口中学的“预习、展示、反馈”作为新型的教学形式像灿烂的浪花,分外引人注目,也给了我极大的启示。叶圣陶先生一贯主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他把这一教育思想精练地概括为“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揭示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辩证关系。《新课程标准》也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
预习,不是学生漫无目的地学,而是在教师简明扼要地出示学习目标、提出自学要求、进行学前指导后,学生带着思考题在规定时间内自学指定内容,完成检测性练习(预习学案),并且能够提出自己所感兴趣的问题或是疑难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加以整合,互动性的生成自己新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设计。陶行知先生曾说:“教什么和怎么教,绝不是凭空可以规定的。他们都包含‘人’的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
鼓励自主学习,激活学生思维,释放学生潜能、促进个性发展,全面提升学生各方面素质,从而进行新型而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我的课前预习希望能够帮助课堂教学所达成的目标。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法及过程
一)课题研究内容
1、典型文体的基本预习要求。
2、不同课例、不同文体、不同载体的学生自主预习策略以及反思
3、通过典型案例研究学生自主预习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系。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及过程
本课题的研究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前期准备阶段:
主要工作是学习科研理论,对学生预习情况进行摸底调查,设计方案,培养学生的预习意识,教会预习方法,打好预习基础。收集资料,拟定课题研究方案,申报立项。
2、探索阶段:
指导学生学会预习,养成预习的习惯,具备一定的预习能力,进行探索性预习。通过大量课例的观察,运用行动研究法从不同课例(新授课、复习课、作文课)、不同文体(小说、文言文、议论文、诗歌)、不同载体(学案、批注、作品、检测),分析了学生的各种自主预习对于课堂教学的影响。
① 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通过区域教研活动和备课活动,通过不同教师课堂教学设计与学生自主学习的设计实施。参加了“语文报杯”名家语文研讨会,听取各级公开课36节,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完善自己的方式方法以及成果。
② 运用行动研究法,不同课例(新授课、复习课、作文课)、不同文体(小说、文言文、议论文、诗歌)、不同载体(学案、批注、学生制作),分析了学生的各种自主预习对于课堂教学的影响,究出对策,并通过典型案例研究学生自主预习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系。
③ 运用调查研究法,对学生预习前后的文本理解、有效帮助以及存在问题做了课例的调查(《醉翁亭记》)。对学生一年以来的于都习惯养成做了感悟式调查(见附录六)
3、总结阶段:
篇8:语文小课题研究报告
语文小课题研究报告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当今时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法也应得到重视和改善。教师要使学生成为阅读课当中的主人,发挥他们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从目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看来,教师在教学时,都会不自觉地陷入以往传统的教学形式: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这种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容易造成“满堂问”的模式,表面上看起来是学生自己在读、在解决问题,实际上就形成一支无形之手,紧紧地限制住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思维能力。传统的阅读教学法往往是以教师为主导地位,重在讲解,学生只是会回答问题的机器,不用去探究问题的渊源,只需要怎么回答教师的问题就行了;这让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久而久之,学生就容易形成被动阅读,逐渐产生学习厌恶感,最后将事倍功半。
一、充分发挥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自主性
很多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是学校或班级中没有形成一种良好的读书氛围。长期以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赶时间或省心省事,常常无视学生的自主性。教师拿着教学参考资料,根据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介绍、分段分层、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等,一路介绍下来,只是生硬地解剖了阅读作品,没有形成让学生自主分析的习惯。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是教师对作品的解读,而不是学生对作品的自主阅读体验。而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学习。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就是对这一理念的落实。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读,喜欢读,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是阅读教学的第一要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动、好胜、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巧妙地创设各种情境,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呢?笔者认为要在阅读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下功夫和打基础。阅读教学前,教师要设置悬念,让学生产生猜想。最常见的方法是让学生看着课题,想想会产生什么问题,或想知道些什么?当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疑问进入阅读,其效果必然是最好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文本中心意图,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使学生不断产生阅读愿望。当学生怀着某种愿望或为达到某种愿望而进入阅读活动时,他的整个阅读过程会始终充满着阅读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终保持着阅读兴趣,阅读成为学生轻松愉快自主建构的过程。阅读教学结束后,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内容的兴趣,将学生阅读的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这样,学生就会始终保持自主探索的浓厚的阅读兴趣。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的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阅读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养学生养成自觉、专心地思考习惯,阅读就会毫无效果。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不要一心多用,要静下心来阅读文章;然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
三、培养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感悟能力
古人云:“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教师在阅读读指导过程中就应该讲求一个“精”字,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词句和段落进行精心指导,从而起到举一反三、画龙点睛的效果。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理解语言,不仅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具体内容,还要体会蕴含在语言中的感情,特别是作者不直接表达的、比较含蓄的情感。因此,感悟作品,对学生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
四、培养学生在阅读教学在开展实践活动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当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开展实践活动的学习热情。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多提供给学生活动的机会,可将阅读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学生希望老师给予他们表演的机会,他们能充分地展示自我,以小组为单位,小组合作进行故事情节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学会合作与交流。另一方面,从更深一层理解课文内容,从而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阅读教学课堂要充满乐趣,才会使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去完成学习任务。
在阅读课文教学中,让学生学会思考,不让他们死记硬背,而是教给他们学习方法:包括学习程度、学习技能方面和学习心理、学习习惯方面。每个方面有许许多多具体的内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指导,结合课文进行渗透,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9:教师小课题研究报告
教师小课题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是对课题研究的最为集中的阐述和说明,是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之一,是专家和上级科研部门鉴定研究成果的主要依据。为大家分享了教师小课题的研究报告,欢迎借鉴!
《培养学生互批互评作文能力的研究》研究报告
一、研究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对七至九年级学段学生作文训练提出了明确要求,特别强调要培养和训练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养成修改自已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可见,放手让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培养学生的自改作文能力,是当前作文教学中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叶圣陶老先生也曾说过:“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假如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样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导地位了吗?”他还说:“改的优先权应属于作者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重在培养学生的自改能力。”
而现实教学中,老师们“一批到底”,批作文成了教师最烦恼的事。耗费了大量心血,收效却不大。学生怕写作文,总是对作文不感兴趣,更写不好作文。作文批改也就成了贯彻教师写作意图的过程,学生则变成了被动接受的容器。这样做的确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却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此,我确立了《培养学生互批互评作文能力的研究》这个课题。
二、概念界定
本课题的研究有三个概念:
学生,他是作文的主人,也应是批改和评讲的主体,学生成了主体地位,他就会有兴趣,就会乐学。
互批互评:作文写好后,是学生间的互相批改,互相评讲,不是老师包办。
作文:是学生自己写的文章,不是其他地方选来的文章。
三、研究目标
1.通过互批互评来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阅读赏析能力。
2.培养学生批改作文、评讲作文的能力,使批改成为习惯,以提高写作的能力。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师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
四、研究内容
培养学生互批互评作文的能力
本课题系苏州市中小学“指导学生自学”微型课题,课题编号1009059,组长:朱建荣。主要研究成员:施路平、郑咏梅、蔡秀兰、方芳等
五、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收集有关学生作文自改能力培养方面的科研文献,获取相关信息,并进行分析综合,从中提炼出与本课题研究有价值的资料。
调查研究法:通过访谈、问卷等方法,对学生作文批改现状以及学生自改作文能力进行调查研究,并加以分析综合,为课题的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实验研究法:以课题研究计划为目标,对各个阶段的研究不断地进行计划、研究、总结、修正,使课题研究科学、规范、合理。
经验总结法:通过对课题的研究,不断地加以总结,把获得的经验加以提炼总结,以期从中探索出一些教学规律,来指引今后的教学工作。
六、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拟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10月:1.学习理论,我们学习了黄大龙、朱治国合编的《生态课堂理论》,学习了《蔡明讲语文》和蔡明老师的一系列有关生态课堂的文章。2.酝酿制订了方案,我们的方案获得市方案评比二等奖。
第二阶段:(月——201x年1月)按计划实施,根据实际情况,搜集整理第一手资料,认真分析研究并小结;及时上传到网页。
第三阶段:(201x年2月——3月)我们积极做好研究活动,成员们每人围绕课题开公开课。有几人多次上了课题公开课,及时资料整理、总结,及时上传。最后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七、研究过程
首先,我们学习理论,以提高理性认识。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生态理论,基于蔡明的生态课堂的原则和黄大龙朱志国的生态课堂理论,我们认识到让学生互批互评作文就是以关注学生生命为主的生态教学活动。他是培育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
日常活动
09年9月朱建荣对市骨干教师开作文评讲课
201x年3月11朱建荣老师开校级公开课:关注差生的作文评讲——我来帮你写作文
3月24郑永梅老师校级作文评讲课——《捕捉特征 细致描绘》
10年10年4月7方芳开校级公开课作文评讲《你在我心中》
10年4月14号施路平老师开作文评讲课——怎样围绕中心选材
10年4月27蔡秀兰校级公开课——怎样批改作文
201x年5月13市督导室来调研,市学科带头人朱志国听了朱建荣的作文评讲课,说值得推广。
201x年9月29朱建荣老师参加袁建忠书记的生态作文结题会
201x年10月19朱建荣老师给苏北宿迁市曹集中学老师交流学生互批互评作文的做法。
201x年11月22号,市教研室书记中听了朱建荣老师的课后说值得推广。
201x年11月24日,在市教学活动展示月中,施路平、郑咏梅老师上作文指导展示课,朱建荣老师上作文评讲推荐课。这次基教科顾松鹤科长在听了朱建荣老师的课后有三点评价,1.港区初中的语文老师凸显了一个理念——用教材教,学后注重应用,培养学生素养和能力。2.实施了一种策略,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中来。3.养成了一种市进修学校卢金霞老师评价朱建荣的课:“将批改与指导相融合,将批改与作文升格训练成一体,将这次批改的目标与本次作文训练的目标达成相一致”。
推荐课后与进修学校张老师交流,受到张老师邀请。
201x年11月30号朱建荣老师应常青藤学校邀请去交流学生互批互评作文方法.
201x年3月11日我们邀请生态语文群老师来我校听朱建荣老师的作文评讲课,并进行评课交流
八、研究成效
本课题研究符合《语文课程标准》对七至九年级学段学生作文训练的要求。《课标》特别强调要培养和训练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养成修改自已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也符合叶圣陶老先生说的:“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假如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样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导地位了吗?”
本课题基于课堂,恰好符合张家港市生态课堂教学的理念,让学生互批互改互评作文,就是以关注学生生命为主,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生本性原则、生命性原则、生成性原则、生动性原则、生活性原则、生长性原则得到充分体现。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学生互批作文,是对同学作文的鉴赏,又是对课文鉴赏的复习应用,能督促他们在阅读课上作批注,他们的评语越来越准确,表明鉴赏能力越来越高。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了学生写得体批语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运用规范符号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经过训练,批语越写越得体,各种修改符号都能准确运用。在评讲同学作文中,能够积极中肯的发表意见。语言表达能力明显得到提高。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激发了学生乐学,提高了写作能力。“学生的乐学心理主要来源于自己的创造个性和创造思维所产生的结果能被认可和接受,其价值能被实现。”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让学生评讲作文,就是肯定学生的能力,相信他们有鉴赏能力,是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的表现,表明老师重视学生的观点、意见、建议。学生得到了老师的信任,课堂的民主和谐度就高,学生心里就轻松了,没有压抑了,学生就能积极思考,大胆发现,大胆发表意见。学生的日记可以证实他们对作文的兴趣和快乐。学生的兴趣起来了,他们的作文就越写越好了。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促进师生成长。
学生评讲作文是在学生互批的基础上的评讲,既要评讲作者所写文章优劣,又要评讲批者的批语是否准确。这是一个鉴赏过程,要检查作者的写作水平,又要检查批改者的赏析能力,无论是批改还是评讲,都要检查对以前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具体到评讲,又要听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所以,每一次的互批互评对师生都是一次挑战,一次提高。它激发了学生自我提高,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个体意识。这种成长过程包括强化自省、强化自评、强化自控。学生在自省、自评、自控中成长起来。这种课堂也激发了教师的知困意识、探究意识和问题意识。有了知困意识就促使你去多读多看。所以也促使了教师成长。
5.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形成了作文教学的特色。203月11日我们邀请生态语文群老师来我校听朱建荣老师的作文评讲课,并进行评课交流。新生代教师,青年名师梅洪建听课后的评价“a.一直以来,在功利的教学环境中,教师为了分数早就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朱建荣的课让学生不是站在写的角度来审视文章,而是站在“理想的作者”和“高明的评者”相结合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理想创作能力和批评鉴赏能力。这个过程不是对别人作品评论好与坏的问题,而是在自己有了相对理想的思路之后再对别人的'作品的品评中进行自然的升华和再创造。这是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最佳途径。b.一直以来,在很多人在阐释性的语文中,早就剥离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将课文的美点消解在对知识性记忆和内容性的再现之中,在“意”的强化中,忽略了“文”的魅力。在朱建荣的课堂中,不但达到了“文”“意”的自然统一,而且是反向的在作文评改的过程中达成了对课文中“文”的反哺。在更高的层次上锻炼了孩子的审美能力。c.一直以来,孩子们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愿意看到别人的美,只看到别人的不足。但在朱建荣的作文评改过程中不仅仅让孩子发现了别人的不足,更让孩子们发现了别人的美。同时在对评语的评价环节,更能体现一个人的再认知以及培养孩子的接受批评的能力。这种无形中的人格培养,则是教育的永恒追求。”
6.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了对新课改的认识。
老师们明白了学生互批互评作文就是关注学生生命的生态作文教学。互批互改作文最能反映生本性原则,学生评讲作文最能显示生命性原则,在以学生为主体的作文评讲课上,生态课堂的生动性原则、生成性原则都得到充分体现。
7.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了教师的指导作文能力。
篇10:数学小课题研究报告
数学小课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名称
有效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合情推理能力养成
二、课题的提出
《新课程标准》在重新审视传统几何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对证明重新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能通过观察、试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从几个基本事实出发,证明一些有关三角形、四边形的性质,从中体会证明的必要性,理解证明的基本过程,掌握用综合法证明的格式,初步感受公理化思想”。
学生要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而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是分不开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过程要靠语言表达,而语言的发展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多地说理。如:说定义、定理、法则、公式、过程、算理、方法、规律、题意、思路、数量关系、式义等,从而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目的。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能够想到问题的结论,但是不能说清思考的过程,不能讲清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尤其是很多学生只重视问题的结果,却忽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还有的学生会说不会写或会写不会说,渐渐地就走入了不敢说、不想说、不会说、不能说的误区。针对以上问题,我确定了“有效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合情推理能力养成”这一课题。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课题研究的目的就是逐步探寻行之有效的初中数学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及书面表达能力,以促进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使学生养成有条理的思考问题,规范答题的习惯,力争使学生敢说、想说、会说、能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适应中考改革的需要。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以实验操作性活动为主要形式,通过类比、归纳的方法,来使学生建立空间与平面的各种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以达到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觉的实验几何,逐渐摆脱欧氏几何的那种环环相扣的逻辑联系,以及严密抽象的演绎推理形式。
五、课题研究过程
(一)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1)学习和掌握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关于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要求。(2)研究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现状,语言表达能力差的原因。(3)制定研究方案
2、试验阶段:(1)在数学教学中寻求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策略。(2)实施具体方案。(3)反思经验与不足。
3、总结阶段:(1)根据课题研究,观察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的变化。(2)对课题进行总结,形成课题研究报告。
(二)实施过程
数学家波利亚说:“数学可以看作是一门证明的科学,但这只是一个方面,完成了数学理论,用最终形式表示出来,像是仅仅由证明构成的纯粹证明性。严格的数学推理以演绎推理为基础,而数学结论的得出及其证明过程是靠合情推理才得以发现的。”合情推理所得的结果具有偶然性,但也不是完全凭空想象,它是根据一定的知识和方法做出的探索性的判断,因而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如何教会学生合情推理,如何用恰当的数学语言去表达出来,是一个十分值得探讨的课题。
首先,我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差的成因采取谈话法和问卷法进行调查。通过调查主要总结出四大成因:一是心理素质差,虚荣心强,怕答错或答不好而被同学或老师笑话。二是性格内向,不想或不敢表现自我,或没有机会发言渐渐封闭自我。三是对知识缺乏系统的理解,不能有条理的分析问题解答问题。四是没有严谨的学习态度,不会走就想跳……不会用数学语言规范答题。
可见,语言表达能力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也会间接影响学生的个人交往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发展。新课程加大了实验几何的内容。因为它更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同时降低了几何学逻辑严谨性的要求,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都可以从数学活动中获益;而且通过活动掌握空间性质,更易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归纳类比,以及创造力等,这些明显的长处日益受到重视。下面我就结合新课程理念,结合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差的成因,结合课堂教学谈一下自己的几点做法:
1、正人先正己,规范自身的教学行为。认真备课,课堂语言力争不拖泥带水,做到正确、科学、简练、规范、有条理,逻辑清晰,连贯。坚持使用数学语言授课,不口语化。板书示范有针对性,给学生以良好的`引导,让学生从简单的模仿做起,逐步认识到答题规范的重要性,同时,板书设计要美观大方、简洁规范,让板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从而不由自主的模仿。例如:在教学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时,我边板书边领学生总结了五字方针:设、列、解、检、答。学生按照这五字方针,就能较规范地完成类似的数学问题了。
2、创设学生语言表达的时间和空间。在进行数学教学活动时,教师如果只以教材的内容为素材对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进行培养,毫无疑问,这样的教学活动能促进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的发展。但是,除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以教材内容为素材)以外,还有很多活动也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例如,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作出判断和推理,许多游戏很多中也隐含着推理的要求。所以,要进一步拓宽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的渠道,使学生感受到生活、活动中有“数学”,有“合情推理”,养成善于观察、猜测、分析、归纳推理的好习惯。
3、注重学生对新知的经历与体验。教师在课堂上要积极营造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有展示、表达数学的权利和机会。如在学习“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这一平行公理时,教师和学生一起通过画图、试验后,让学生归纳出这一公理,此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表述。在教师进行补充归纳后,学生对此公理中的“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专业化的用语难以掌握可让学生读一读感受一下,领会其意义,或与同桌互相
进行交谈。在充分给予学生“说”的机会的同时,教师逐步地要求学生答对所问,用词准确,语句完整,注意引导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简洁性、条理性、逻辑性、长期坚持下去,能让学生学好数学术语,用好数学术语,讲好规范的数学语言。有了亲身的体验和经历,学生才会有感而发,有话可说。
4、榜样力无穷,用学生去影响学生。数学教学中经常遇到用语言表达有困难的问题,我让那些具有示范作用学生先说,使其他学生在无形中感受到怎样去表述问题,怎样表达才有条理;另外,让那些书写规范的学生到前面板演,这样要远比教师一遍一遍的强调作用更明显。对于刚刚接触的问题,我让同桌之间,小组内的同学之间,在解答问题后,互相检查,指出对方的不足。在作业或试卷的解答中语言表达比较突出的学生,我让他们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同学,用他们的规范解答去影响其他学生。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强化了对语言表达的重视程度。
六、课题研究的反思
传统数学教学中,就是以几何教学为主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学习数学证明方法的。长期以来,数学教学注重采用“形式化”的方式发展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忽视了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应当指出,数学需要演绎推理,更需要合情推理。科学结论(包括数学的定理、法则、公式等)的发现往往发端于对事物的观察、比较、归纳、类比……即通过合情推理提出猜想,然后再通过演绎推理证明猜想正确或错误。演绎推理和合情推理是既不相同又相辅相成的两种推理形式。新课程中关于几何教学的处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学生合情推理与证明能力的要求,也与过去有所不同。教学中要通过观察、猜想、实验、讨论、探究,最后再逐步引导到证明,这是一个完整的推理逐步发展的过程。
通过此课题的研究,大多数学生都达到了敢说,想说,会说,能说的程度。学生能够主动约束自己的语言表达习惯,力争规范。但是研究过程中还有困惑的地方,例如:如何做好口语表达向书面表达的过渡,如何把数学中的语言表达与其他学科整合起来,如何更好的照顾到那些超弱势群体;作为老师都希望能不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但时间从何而来?教学内容完成不了怎么办?若学生就是不肯说,该怎么办?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
1、课题研究的方案及报告。
2、案例分析及论文。
八.课题研究的体会
对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全新的认识。初中数学教学中,掌握数学语言与数学知识是相辅相成的,语言作为“思维的外衣”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而知识作为语言的内涵,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语言。因此,初中数学教学应该重视数学语言的教学。
篇11:语文小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广泛开展和不断深入,多媒体手段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常规教学中。对高中语文教学而言,运用多媒体可以极大地增加知识容量,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和情感交流。但由于其界面的分割性和瞬间性特征,许多语文课堂只看到零散的知识点一闪而过,课堂知识的体系性呈现不出来,板书设计被严重地边缘化甚至弃置不用。新课程改革中,最直接、最突出的一个目标就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一个整体、美观的板书设计恰恰起着教与学的纽带作用。
从“教”的角度看,如何设计板书,其实就是教师深入发掘教材,领会并确定本节课所授知识的重点、难点,将教学内容结构化,彰显所授知识在本模块、章节或单元体系中的位置与价值,并不断寻找合适的互动平台,研究与提高教法,梳理知识体系,加强教学过程的逻辑性层次性,达到优质课堂的要求;从“学”的角度看,新课改特别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的培养。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板书设计及呈现过程的合理,可以使学生以更科学的切入点进入学习中,在听课过程中思脉有序,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能迅速地抓住课堂重点,突破难点,最后对所学知识能形成完整清晰地认知和理解。
同时,板书设计的过程中,汉子严谨的结构、美观布局等,渗透着教师的智慧、学识和教艺。线条、箭头、方框等形象化符号的巧妙运用,实际也渗透着极强的美学元素,使一节语文课达到知识的真和艺术的美的融合。板书本身就能使学生受到民族文化艺术的陶冶。在优美的板书的引导下,学生便将一段段的文字描述转化成逻辑性的图文,在阅读和写作等许多语文学习活动中,就能自觉地对知识或需解决的问题进行归纳与设计,灵活地运用和创新,从而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大语文观的培养。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一)课题名称的界定――高中语文教学板书设计研究。
本次所选的课题名称为“高中语文教学板书设计研究”,从概念的内涵来看,板书设计就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配合口头讲授,而在黑板上设计出运用文字、符号、图表等传递教学信息的书面表达形式。设计板书的目的就是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它必须根据教学的目的和要求,运用直观性原则,精心构思反映教材的特点,突出教材的重点,揭示教学内容的难点和关键,并且渗透着合理的教学方法。因此板书设计是一名合格教师应具备的教学基本功之一,也是衡量教师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从所选课题的范围上讲,主要是研究高中阶段语文教学中如何合理地设计板书。本次新课改,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变化最大,不仅引入了模块概念,更是增添了“交际与表达”、“梳理探究”、“名著导读”等许多文学文化知识,如何领会这些文学文化知识内涵,并驾驭课堂,探究板书设计就显得尤其重要。当然,传统的文学作品赏析等板书,也希望能通过这次研究活动,使设计水平达到一个新台阶。
(二)课题研究的方向――研究高质量的板书设计的构架规律。
板书设计是是沟通教师、学生和教材三者之间的桥梁。在设计过程中,教师既要考虑板书中出现哪些内容,将这引起内容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组织,文字之余需要用哪些线条、表格、箭头等符号使之直观,因此板书设计是课堂教学内容的浓缩概括与艺术呈现。
高质量的板书设计,必须体现出以下几个基本特征:(1)突出重点难点,形成知识结构。学生通过课堂板书,能够清楚地领会教学内容的思路和结构,明确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体会到所学知识在单元章节中的作用。(2)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便于探求。板书,反映了教师理解教材的思路和组织讲解的方法。学生通过板书,不仅学到了知识,也学会如何抓重点、难点,如何进行归纳、总结、论证、说明等学习方式方法,掌握了必要的学习技巧,为以后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奠定了基础。
(3)直观、简洁、清晰,使其上升为艺术地创造,给人以美感,使学生的美育等非智力因素也健康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内涵――板书设计的分类。
板书是教师课堂知识讲解最重要的辅助手段,因此,板书设计重点要考虑两点:教材与教学内容的直观展示;板书呈现的艺术化效果。根据高中阶段语文学科的内容,本次研究活动,计划将板书设计分成以下几个大致领域进行探究:
(1)提要概括式;
(2)图表展示式;
(3)图文形象式;
(4)(多媒体教学环境下)动画展示式;
(5)综合提升式。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本次研究活动,计划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来展开:
(一)准备阶段:
1.学习板书设计相关资料,弄清楚板书设计的概念,基本原则,方法,夯实理论基础,并用理论指导实践,保证课题研究内容充实,实效性强。
2.制定开题报告。通过撰写开题报告,明确本次课题研究的意义、范围、方向、基本内涵,提出研究的步骤和举措,使本次研究方向明确,实施操作具体。
3.开展调查研究。 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当前多媒体教学普遍运用的情况下,由于分割性的界面特征,板书设计的实际困难与复杂性;二是当前语文教学中板书缺失的原因和板书零乱、设计不合理的情况,从反面引起对板书设计的重视。
(二)实施阶段:
本次研究活动,主要是运用观察、分析、对比的方法,通过分析不同体裁、不同模块中的经典板书设计,以及结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板书设计的案例,和教研组同仁、专家等探讨,借鉴思路,特别是注意板书设计规律的总结。尽可能用直观的形式表达板书设计的样式,如“纵”式、“横”式、“纵横结合式”,“单列式”、“中心式”“直观形象式“等常见的板书设计样式,使其更加合理清晰,艺术美观,达到高质量的板书设计的要求。
当然,同一教学内容,由于教学风格和思路的不同,也可能会出现好几种有特色的板书样式,所以板书设计探究中尽可能做到兼收并蓄,但关键要阐述清楚每种板书样式的侧重点,在什么学情下使用较合适,能起到最好的效果。
(三)总结阶段:
根据市教科委的安排,到9月份,先提交初稿或中期研究的成果,讨论总结研究过程中的阶段性收获与不足之处,及时地提出改进措施,使研究更富有成效。到月底,进行结题,将课题研究的成果以书面论文的形式上交。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1.课题研究的成果将写成专题论文――《千曲黄河一壶收――高中语文教学板书设计研究》。
2.将研究过程中收集、设计的优秀板书设计整理成专题资料,在以后教学中使用并推广。
3.在作文教学板书设计研究中,实际涉及到作文教学的分类及步骤,必要时可以单独论文的形式论述。
4.多媒体教学的板书设计将另外撰写成论文。
[语文小课题研究报告]
篇12:寒假小课题研究报告
《 XX年1月五座城市气候对比》
这个寒假里我去了香港、深圳、广州、南京、扬州、昆明、腾冲、成都这几座城市,我发现这些城市的气候不太一样,城市的景色也不一样,去香港等南方城市时,当地温度较高,很暖和,到处都是绿色和花,北方或者靠近长江边的城市又非常寒冷,西南地区虽然有绿色但是也很冷。在同一个月里,这些城市之间的温差怎么这么大?这一问题引起了我的好奇,因此我想对这些城市的气候进行研究。我选出部分有代表性城市进行的研究:
一、首先按照纬度、海拔、地理环境等分类
北京
香港
南京
成都
昆明
东经
116 ° 23‘29“
114°15‘
118°46‘
102°54‘-104°53’
102°10'至103°40'
北纬
39°54‘20“
22°15‘
32°3‘
30°5‘-31°26‘
24°23'至26°22'
海拔
31.2米
32.0米
8.9米
505.9米
1891.4米
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海洋性亚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高原山地季风气候
地理环境
北京的西、北和东北,群山环绕,东南是缓缓向渤海倾斜的大平原
主要以岛屿为主
南京市平面位置南北长、东西窄,成正南北向,低山山陵占全市总面积的64.52%
东部丘陵,中部平原,西部山地
南濒滇池,三面环山。
1月份平均气温
-4-8度
13.7度
2.4度
6度
8.1
冬天绿色的树种
松树
榕树
樟树
松树
桂花树
梧桐树
樟树
二、我对以上城市气候及其他相关数据研究的发现:
1、太阳冬季在南回归线进行活动,所以这个时候中国属于冬季。
2、纬度是影响气候的最主要因素。北方因为纬度高,离赤道比较远,所以比较寒冷,在这几座城市中北京具有代表性;南方纬度低,离赤道比较近,温度比较高,这里香港比较有代表性,同时因为香港属于海洋性亚热带季风气候,所以冬天显得比较湿润。
3、成都和昆明同样属于西南地区,冬天的昆明温度比成都要高,但是昆明因为受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影响,冬季温和少雨,白天紫外线非常强,在阴凉处和日光下的温度有很大的差别,同时比较干燥。而成都因为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的影响,其1月平均温普遍在0℃以上,因为属于盆地,常年太阳辐射量小,所以温度比昆明低。
4、成都和南京的纬度虽然差别不大,气候特点确有差别:成都是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因北面有山,又处于盆地,受北方干冷空气的影响较小,所以成都的冬天比较湿润;南京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受北方干冷空气的影响较大,经常会刮刺骨的寒风,因此冬天南京比成都的气温更低。
5、冬天适合居住和旅行的城市是:香港、昆明、成都
★ 教师小课题计划
★ 科研课题实施方案
★ 课题总结
【学生小课题研究报告(共12篇)】相关文章:
初中英语小课题研究的开题报告2022-04-30
英语小课题开题报告2023-06-25
生物小课题开题报告2022-10-18
小课题研究计划2023-12-15
小课题开题报告2023-06-09
关于课题开题报告撰写规范2023-10-15
课题开题报告撰写格式2022-04-30
美术小课题开题报告论文2023-02-12
课题的心得体会2022-09-10
课题发言稿2022-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