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钢琴师影评范文(精选17篇)由网友“恍如隔世”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海上钢琴师影评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 海上钢琴师影评
故事是从这艘船上讲起,也是在那里结束。
1900,故事的主人翁,他是被遗弃在蒸汽船上的孤儿,好心人的收养好像也不能改变他在这个世界里的孤儿主角。
凭借自己过人的天赋再加上后天的勤奋,他对音符的掌控令人难忘。从一个小主角到一位大人物,不就应用幸运来理解,因为他只是一向在这艘蒸汽船上,独自一个人去领悟这生活的真谛,没有什么能够依靠的地方,一路走来。
钢琴,大海,无暇的蓝天,就是他所在的世界。完美的世界,好像就在天堂的脚下,远离了城市带来的喧嚣,让他简单自如的生活着,也难怪给他带来了无限的音乐灵感。
“所有那些城市,你就是无法看见尽头。尽头?拜托!拜托你给我看它的尽头在哪?当时,站在舷梯向外看还好。我那时穿着大衣,感觉也很棒,觉得自己前途无量,然后我就要下船去。放心!完全没问题!但是,阻止了我的脚步的,并不是我所看见的东西,而是我所无法看见的那些东西。你明白么?我看不见的那些。在那个无限蔓延的城市里,什么东西都有,可惟独没有尽头。根本就没有尽头。我看不见的是这一切的尽头,世界的尽头。”这是他最后的独白,他离不开自己的世界,也不敢去走进另一个未知世界,带着对未知的恐惧选取了离开,离开也是他的一种选取。那些无法看到的东西对他来说真的有那么恐惧吗?世界的尽头在哪里?这是一个很陌生的问题,对我们来说。但对他来说却是一张驶进另一个世界的船票。在他的世界里不会有迷路,只需记住八十八个琴键就行,就那么简单,没有太过于复杂的方向,纯真而又充满灵性的世界。
“一切的尽头,世界的尽头。”每当看到这些,我的思想就会停滞一会,想象一下我理解的这种“尽头”到底在哪里?遗憾每次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能帮我解脱心中已久的困惑,对啊!这种尽头到底存不存在?我们每一天都重复的做着相似的事情,而我们的尽头在哪里呢?
“键盘有始有终,你确切……那架琴上就没有你能弹奏的音乐,你坐错了地方,那是上帝的钢琴。”上帝的钢琴,他说的上帝是在哪里呢?不能弹奏的音乐,不能驾驭的生活,是因为自己从未下船,还是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太过于自我。
每一天奔波于生活的我们又能怎样去应对这个问题?或者自始至终我们从没思考这些,因为我们的每一步都有一个相似的脚印在眼前等着我们。生命的好处在哪里?这是很多人困惑的地方,有理想,有抱负,热爱生活就像做一道自己喜欢的饭菜去品尝,没有多么复杂,简简单单。只但是我们已经没有了最初的想法,接纳和融入让我们变成了这个现实社会中的一个人,或许这就是我们不同于1900的故事。他从未走进,而我们也从未走出。他选取了离去,因为他不能活在一个无从选取的世界,一个没有尽头的世界。
篇2: 海上钢琴师影评
这天重温一下经典的电影《海上钢琴师》这已经是我第三次看到这部电影的
海上钢琴师”,以主人公为线索,描述了一个一生都在海上度过,从没踏入陆地的杰出钢琴师。片中很令人叹息的时刻便是他已打算走向陆地去追求自己的幸福,但是在那一刻,他,有往回走了,走回了他一生的家——那艘船。片中,多少人慕名而来,甚至邀他制作唱片,让他过上富裕的生活,但是他始终坚持自己在船上这种简单而又单纯的生活。即使在最后生与死的选取中,他也选取了与船共生死。他,就这样葬身于大海,一生都没踏上陆地,不知这是否是他的遗憾,还是说这是他的追求。、而且他到底在执着什么?到死都不愿意去感受一下那个他从未了解过的世界
当看到他将要下船片段时!当他站在云梯上思考,丢掉帽子又走回船上的那一刻无从下手,无从选取,怎样办?他扔下了帽子,给了城市一个背影,回到他的船再不后悔。这,便是他的选取!他会在脑海想象美丽的景色,从未下船看上一眼,他选取的是忠于自己的内心,他是一个活在内心世界的人他不适合很复杂的人生城市充满杂乱,是个喧闹的世界,在那里,没有恬静的生活,没有美妙的音乐创作灵感,只有船上才有清净的音乐。这是他的世界。感受着他的世界,这是现实无法比拟的世界。完美的世界。
“他的世界就在汪洋大海上,他,把音符留给了大海和天空。”
“他弹琴,不是为了追求弹琴技法的高超,更不是为了追求物质上的满足,而是为了表达他的内心世界”
“毅然决然,再不后悔。”人生能够归结为一种简单的选取:不是忙着活,就是忙着死,何不用自己的方式来诠释了自己的人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我们都要透过电影去反映自己的生活,电影中的主人公就象那个我们从不示人的自己,他孤独,他对感情有着孩子般的憧憬,他相信很多,又惧怕很多,是的,主人公就是灵魂中的我们自己,我们自己,就是船上孤独的主人公
世界很大,但是属于自己的很少。怎样为自己在这样大的世界里找到一片空间!很难!所以,当你找到后,不要放下,不要离开,留在那里吧,守住这只属于自己的空间!
篇3: 海上钢琴师影评
一部在评分很高的电影,既然这么多人都推荐,那肯定是佳作,看完,也确实如此,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一个在19出生在弗吉尼亚号游轮上的弃婴,不,就应说是发现。找到他的锅炉工人丹尼给他起了一个1900的名字,从此他以这个名字生活在船上,虽然没有户籍也不明白自己属于哪个国家,但并妨碍别人了解他的大名。钢琴是他的生命,正如他说的那样,88个有限的琴弦能演奏出无限的曲子,给人带来无限的欢乐。与小号手的相遇使得他不为人知的故事得以流传下来,虽然最终他选取与弗吉尼亚号同沉,但他还是给后人留下了自己存在的印记---那张音乐母盘。
电影明显年代有些久远了,在很多画面中都能看出破绽,例如人们看见自由女神像的时候,这不能怪当年的摄影师,只要体现出主题就是好的。至于影片有时穿插些看上去很不懂的镜头,例如小号手说一幅画落地的时候,确实让我觉得奇怪。撇开这些由于技术还是编剧上的问题,这部片子确实值得力荐。
如很多电影一样,主题玩玩在最后才表现出来,最终到达一个升华中心的效果。这部电影主题的展现就是在废弃的船舱中小号手与1900的对话,观后感《海上钢琴师观后感》。在1900准备下船但是走到船舷一半时却掉头回到,这是电影在前面给观众留下的一个悬念,此刻他才真正告诉我们。1900害怕的不是看见的东西,而是看不见的东西,他把城市比喻成琴弦,他觉得这个琴弦太巨大,除非上帝,他这种凡人是无法弹奏的,一想到无限的镜头他就觉的恐惧。由于他是一个公认天才,最后他选取死亡而不是进入尘世也就不足为怪了。天才,正如人们常说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虽然1900没有上过岸,但他透过与乘客交流还是接触到了世界,这种不完全接触但又有些接触的状况正好使他在持续心灵独立的同时又不至于那么孤僻。
我想每个人看这部电影都能有自己的感受,有人看到的是天才的一生,有人看到的是天才为什么会选取脱离尘世,有人看的是无限和有限这种辩证关系。无限,能够是欲望,有限,能够是时间,用有限的去实现无限,正如用88个琴弦去演奏变化的乐曲,而不是用无限去实现无限,不明白知足常乐能不能硬生生的嵌在这种思想里面。
最后说一句,先把自己手头的事情做好,想着一堆事情,那只是空想而已,太多的选取是可怕的,当我们把有限的生命浪费在毫无好处的选取中时,那真是太悲哀了。
篇4:海上钢琴师影评
秋日传奇里,一位印第安老酋长说:“有些人能够清楚地听见自己心灵的声音,并遵循这个声音生活,这样的人,不是疯了就是成了传说。”
疯子与传奇并不矛盾,因为泯然众生似乎不仅仅是平庸,而是丧失自我。
一个被遗弃在海上的孩子,拥有惊人的音乐天赋,一生没有踏上过陆地,最后随着那艘游轮一起沉没。当他的朋友,那个小号手拿着那张唯一的唱片上到即将被炸毁的船上找他。小号手带着留声机,在船舱各处放着那首为了爱情而写的曲子,镜头缓缓地掠过,琴声如水,往事如水。我无端地想起《走出非洲》里,梅丽尔 斯特里普回到欧洲养病,镜头也是那样缓缓地掠过静静的玫瑰园,一种怎么也不肯失落,无可遣怀的悲哀,弥漫在那琴声和镜头之间。就像1900所说,钢琴只有88个琴键,在有限的琴键上,弹奏出无限的音乐,是他所能,是他所喜欢。但是城市太大,无边无际,要如何在那无限的琴键上弹奏呢?那是神,是上帝才能做到的事情。他做不到,所以他宁可和这艘船一起沉没。
我们哭了,因为我们没有那样一艘船,可以让我们不被打扰,只为自己所爱的,而托身其中。我们不得不在这个无限的世界上,追寻那些其实永远不会属于我们的东西,甚至不得不在那些得失间,勾心斗角,把爱变成恨,把单纯、明朗、美好全部抛弃,拿一些虚幻的喝彩和敷衍的掌声来沾沾自喜。就像那个爵士之王,为一种莫名的意气而与1900比试琴艺,输是一定的结局。其实,当1900为他的琴声落下眼泪的时候,他已经赢了。赢一颗心,让一颗心真正地被打动,还有什么比这个更为重要?
一直一直都崇拜那些能够留下文字、写出歌曲、拍出电影,并让我们深深感动的人。当生命的其它痕迹被岁月从这个世界上抹去,那些承载了他们心与灵魂的东西,在时光的深处,绽放如昔,永不凋败。就如同1900的琴声,即使他从没有在这个以大地为依托的世界上存在过,他的故事却随着琴声,流传不已。
所有站在地上的人们,那些身体的作品与灵魂的作品,前者也许丰盛了自己的生命,后者却丰盛了一整个世界。
篇5:海上钢琴师影评
一段轻快的萨克斯结束带出的是冒着黑烟的巨大的远洋轮船。先前的寂静瞬间被轰鸣般的欢呼声所代替,远处的自由女神静静的矗立着,看着向她挥动手臂的人群,人们即将踏上陆地或者是踏上他们的另一个未知的旅程。
1900一个特殊的名字,不经意的被添煤工人发现在钢琴架下,没有过多的悬念,就是一个被抛弃了的孩子。然而这个小插曲却可以看做是一场特意的安排,一个预示着成为钢琴天才的铺垫。善良的Danny Boodman十分疼爱1900,他教他读书,像对待亲生的儿子一样照顾他,然而幸福的日子总会离去,一个人也必定会经受一些磨难才会更加成长。Danny boodman的死讯是1900成长的有一个契机。影片中失去亲人的1900静静地靠在窗边看着眼前翻滚的大海,这也似乎预示着他一生将于大海牵扯不清。
1900是个天生的钢琴师,没有别人的指导却能无师自通的弹奏出如此美妙的音乐。他从没踏上过陆地却通过收音机了解各地的风俗人情,以至于把刚上船的max糊弄了一番,他有自己的追求,他有自己的生活习惯,在船上的他更懂得如何去享受音乐,在影片开场中最吸引人的眼球的就是1900领着吐得一塌糊涂的max进入大厅,摇摇晃晃的船上他却走的如平地一般的稳当,出人意外的主意却给人带来了莫大的快乐,1900坐在椅子上,他和钢琴随着大海的翻滚在大厅中无拘无束的游离,滑行。差点砸到脑袋的大吊灯,被破门而入气的吹胡子瞪眼的船长,一切的一切那么的似真似幻。倒在煤矿堆上还是依旧的谈笑风生,这是否就是真实的1900。他遇到过真爱,想要为此付诸行动开始他的另一个生活,但是故事往往不是我们所想的那样完美,或许到现在我还在疑惑为什么下船对他来说是如此的可怕,记得他曾经在甲板上站了很久,原以为他会带着对那个女孩的爱而去找他,但是他的脚步停下了,他站了好久,仿佛站了一个世纪,一个足矣让他思考完善的时间,他说陆地没有尽头。”这种没有尽头的感觉让他害怕,钢琴的琴键是有尽头的,这让他觉得安稳。
吹着康恩牌小号的max也就是整个影片的线索,他引导着我们进入1900的世界,用他的眼睛看着1900传奇的一身,新的出发,他用他的小号成功的在船上谋得了职位,晕船让他偶遇了1900,最后的卖小号让他重新找到了他的朋友,一切的一切,似乎就在冥冥之中。让他跟1900有牵扯不断的联系。
有时候故事中的天才也能成为吸引我们眼球的一个卖点,正是因为天才的陨落才让我们感到扼腕叹息,一个小小的孩子在没有接受专业训练前就能演奏出令人陶醉的音乐。这个在影片中仍然是一个谜,或许正是因为导演的没有直接点出我们才能更加的迷恋这个弹奏着一首好琴的1900,激烈的比赛又一个成为我们了解他技艺的媒介,与钢琴大师的比试,虽然一开始就知道故事的大概发展走向,但是令我惊叹的是影片中的演员竟然能如此出神入化的将钢琴演奏的如此之极致,或许是作为一个钢琴的外行人来评价海上钢琴师这个场景的演出。影片中的故事情节在这一段也非常紧张,会让看的人一时喘不过起来,似乎到处都弥漫着令人窒息的氛围一种从两个比赛者身上散发出来逼人的气场,他们那时候是强大的,特别是1900的表现,就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感觉。
轮船是整部影片中最主要的道具,而整个影片也是在一艘远洋轮船上发生的人们因踏上陆地而兴奋,而他电影的主人公1900却选择永远的留在船上,等着时间流逝等着船渐渐老化,等着人们渐渐遗忘,在爆炸的前一刻他遇到了好友,原本想静静的消失,就像他静静的躲藏在废弃的游轮中等待毁灭,在油轮中成长,在游轮中度过他的欢乐时光,海是寂静的又是波涛汹涌的,他是属于大海的,辗转于各个国家,却从未离开船一步,那最漫长的等待也是在下船间的停顿,陆地上的世界是精彩的,但是就像中国的浮萍一样,离开了船离开了海他就没有了根,在期间也有动摇是不是他的胆量不够,没有人清楚,也没有人会理解,在影片的开始他了句话是从他的好友口中道出的“只要你有一个好故事,你就永远也不会被人忘记”。
范文三
主人翁(名叫1900)对于这艘船的爱恋不舍,可能类似于我们对于故土的一种眷恋。生于斯,长于斯,故土赋予我们生命以及生命里的一切,这艘船同样赋予他人生的全部价值和情感。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可能一辈子都不愿离开他的故土,纵然那土地贫瘠,荒凉,甚至充满危险,纵然外面的世界纷繁多彩,金银遍地,他们从不离开故土一步。对于1900,一个孤儿,他的全部世界就是这艘船,这里就是他的的家,他的全部快乐悲伤梦幻激情。可以说他对于这艘船的感情比任何一个人来的都更深沉,更灼热。所以即便是最后一刻,他仍然不会选择离开。
片中最后一段,有主人翁的一段独白,他说他不走,不是因为他站在船板上看到的那些建筑让他感到畏惧,而是因为他看不到世界的尽头。是啊,钢琴的键有始有终,船的甲板有始有终,他可以用有限的键盘奏出无限的乐曲,他可以驾驭这种“有限”,在这里,他就是他。而这个世界呢,没有开始,没有结束,错综复杂的街道,星罗棋布的高楼大厦,有太多的路可以选择,他没有办法去驾驭。驾驭他的人生,他的情感,他的音乐。他只能选择他可以选择,可以驾驭的方式生活,这种方式与世无争,平静自如,不受功名利禄的纷扰。如果一种生活方式,他无法驾驭,他宁可不要!我想这也许是他不选择离开的第二个理由。
他内心的孤独,音乐可知,就如同他的语言,他用它来述说生命,表达情感。其中有这样的一幕,夜晚,在船的酒会大厅,他演奏着,钢琴随着在飓风大浪中左右摇摆船艘,在光洁的地板上,合着音乐的节拍,乎左乎右,时而转圈,时而滑行。让你感受到仿佛他整个人的身心和这音乐,这艘船,这大海早就融合在了一起。他说过,他的音乐和他的人不分开,所以拒绝发布他的音乐胶片。我想,他的内心里,也一定这样笃信,他的这艘船和他的人,不能分开。生命仿佛自他被抛弃的那一刻起,就和这船联系在了一起。音乐,船,他,是“一”,永远无法分开。船的生命结束了,相信他的生命结束,也似乎成为了必然。这也许是他不离开的第三个理由。
对家的深深眷恋,对生存方式的抉择要求,以及早就融为一体的共同的生命,促成了他的悲剧。
然而这真的是悲剧吗?就像戏曲在最高潮处嘎然而止,人生在颠峰时刻隐退,情人们相拥着步入婚姻,我们看到了最完美的一幕,之后呢?看戏曲渐渐索然无味,人生逐渐走向低谷,爱情继婚姻之后埋葬在数不清的家庭琐事里,这就是最真实的世界。他的死,至少震撼了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我们谁也无法想象这样的一位旷世奇才,走下船舶,是怎样开始他平凡的人生,开始变得庸俗乏味,追名逐利。我们不忍心看到这里,导演自然也不会忍心拍到这里。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许算不得是一幕悲剧。
现实生活中,对于别人的选择,我们会感到匪夷所思,就像这部影片一样,可能很多人也不解他的这种选择,但是,我想说,无论是谁,作出怎样的选择,无论在我们看来是多么的荒谬,多么的不明智,多么的让人不解,这都是他的选择。这个选择一定有他的理由,他的思考,你不是他,你没有经历他所经历的,你没有了解他所想的,那么我们唯一可以作的事情,不是述说我们的不解,而是握住他的手,微笑着说一句,Goodluck!
喜欢这部电影,喜欢1900,喜欢音乐,喜欢这一片湛蓝的大海。
[海上钢琴师影评]
篇6: 《海上钢琴师》影评
《海上钢琴师》影评
这段话一定要写在最前面:我个人觉得这部电影有些情节设计得不够好,电影虽然展现了一名钢琴家对于音乐的一部分可贵的精神,但是导演设计的主角的一些做法让这些精神发扬得过于偏激以至于使他丧失了音乐家应该具有的另一种气质和义务(让自己的音乐流传),而同时,主角又有一些做法与他对音乐的虔诚相矛盾,这令我感到非常难以理解。如果导演改掉电影中某几个细节比如那场斗琴表演,那么“1900”的形象会得到更多的崇敬和同情。“1900”有一种令人感动的强烈的生命的寄托,那就是他的钢琴,他的音乐。
他对音乐有一分虔诚,有炽热的感情,还有一种依赖。但是作为音乐家不该逃避世界的。音乐本身似乎就渴望着向世界每一个角落诉说,而作为音乐家又怎能这样躲避世界?音乐从来不会让人厌弃这个世界,如果音乐真的融入了他的灵魂,他一定会走出船舱的,无论是忧郁的音乐,绝望的音乐,还是诙谐的音乐,雄壮的音乐。事实上,“1900”这个形象本身就是矛盾的,从整部影片看来他对音乐是虔诚的,但是有时候又看出这个人不那么虔诚,比如他每天参加的舞会伴奏,他参与的斗琴炫技。好吧或许是这个人物本身常人不能理解吧,我认为他在灵魂深处对音乐是有着那种火热的激情的。
《海上钢琴师》刻画了一位令人感动、敬佩的艺术家形象,但我不得不说,作为一名艺术家,尤其是音乐家,不应该成为 “1900”那样的隐士。当然“1900”本人或许根本不认为自己是艺术家,他只愿意生活在小小的船上让自己的心随着自己的音乐飞翔,但一个热爱音乐的人,一名出色的钢琴家,一位自然的将自己的感情流露在音乐中的作曲家,如果他还有一份理智的话是不能逃避世界的。“1900”具有很多作为一名音乐家的可贵品质,这些也正是许多现在所谓的音乐家们缺少的,可是他做得太过头了。
在现实中,我只见过画家,雕塑家,诗人有这样的形象存在,可是音乐家怎么会这样做呢?音乐家会痛苦,忧郁,然后将他们的情感流露在音乐中,比如柴科夫斯基写的“悲怆”;音乐家们也会呼喊,比如那首“贝九”,可是一个共同的特征是,音乐需要听众!音乐和绘画等其他艺术形式非常不同,一幅画一旦完成,那么它永远都不会改变,观众可以从画中体会各种各样的感情,但是那张画布在任何人面前是一样的。但是音乐,即使莫扎特把他的总谱细致地标注记号,再写上他所表达的感情,然后发表,只要让不同的乐团和指挥来演奏这同样的乐谱,效果会大不一样。有人说,演奏音乐是一种再创作,对极,鲁宾斯坦弹的肖邦别人永远无法模仿,小泽征尔排练德沃夏克的作品时曾推敲一种悲伤是思乡的悲伤,还是失恋的悲伤,抑或是目睹苦难的悲伤。
一千个人演奏莫扎特就有一千种风格,索诺维茨说自己今天和明天演奏同样的曲目就会有不同的风格……最后,同样的一次录音得到的唱片被不同的人欣赏又会产生不同的共鸣……现在我们应该知道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的伟大不同了吧!所以无论是作曲家,演奏家,他们都应当努力让自己的音乐被人类感受,那种对音乐的虔诚,不应只停留在自己吐露心声的层面上,更重要的是让音乐回响在世界,也许“1900”自己愿当一名隐士,可是音乐的生命确是不应当被他残忍地扼杀在船舱里的,他录唱片时说“我的音乐与我同时存在”,应当是音乐载着他的灵魂,就像我们即使听一首从未听过的交响乐都能准确的报出作曲家名字甚至知道是他的哪个时期的作品一样,音乐是带着作曲家的灵魂的,“1900”对自己的音乐做的,一方面让我看见了他与音乐令人敬佩的感情,另一方面却存在一些错误。就算是仅仅为了自己的音乐,他也应当踏上陆地去演奏,即使不愿如此,也应当让自己的音乐刻在唱片中或是留在乐谱中传向世界,让音乐载着自己的感情向每一个人诉说,这才是一名音乐家所应该做的。
是的,柏辽兹也毁过自己的许许多多总谱,但他让那首《幻想交响乐》留在了世界,每分每秒世界都为之感动!我不知道“1900”这样做,甚至在天国都希望有一架钢琴,算不算一种自私。真得不该这样,他应当看看卡拉扬是怎样花费与研究音乐同样多的时间去研究录音技术然后将最完美的演奏最完美地永远留传,他应当看看鲁宾斯坦的钢琴艺术是怎样被刻录在唱片上,至少他应当像舒伯特那样用乐谱记录下自己的音乐哪怕仅仅锁在抽屉里……总之,我想说,作为一名音乐家,这种躲避是不应该的。(有些朋友会反对我用的“躲避”一词,但我想不出更恰当的词语了,姑且大家了解我的意思就行了吧)也有可能,就是他克服不了那种“没有尽头”的恐惧。他对于“没有尽头”的恐慌究竟出自什么原因呢?他还说:“琴键并不是无限的,而你,才是无限的。”恐怕他只有在自己的音乐中能够自由,他对于音乐太过于依赖,以至于在其他任何方面,他都成为了一位脆弱的病人。
“1900”有一种对钢琴和音乐不顾一切的热爱,其中也流露出他的一些虔诚,这些真的是令人感动的精神。我经常拿傅聪和朗朗做对比,傅聪说过“心甘情愿做音乐的奴隶”,朗朗则说过“我从小就立志要当著名钢琴家”,两种完全不同的对音乐的态度。当然,想当钢琴家并不是坏事,但对音乐本身的爱就不见了。傅聪真是令我尊敬的钢琴演奏家,不光是他对待作品的严谨,处理作品的细致,更重要的是那种对音乐的虔诚的热爱,我想这一点,电影中“1900”也做到了,真的是他的每一丝情感都迫不及待地流露在他的音乐中,当然这需要很多的音乐天赋才有可能做到,这里,那种生命与音乐的完美融合感动了每一个人。
其实我挺恨这部电影的配乐作曲者的,还有情节的安排,我觉得这样的钢琴家就不应该给那种令人厌恶的舞会伴奏。20世纪的普遍的浮华在这种场合显示得丑陋毕出,让我们来听听莫扎特的嬉戏曲,还有许多伟大作曲家的圆舞曲……他应当在音乐厅演奏严肃音乐的,台下的`听众应当具有同样的对音乐的虔诚才可以。好吧,既然他愿意迎合这样一批爱好娱乐的听众,他又为什么拒绝下船呢?这种矛盾恐怕只有用他不合常理的思考方式去解释了吧。电影音乐写的大多是不好的,怎么有那么多接近爵士风格的片断啊!我一点都不喜欢爵士乐,也不喜欢风格与之接近的作品,太无端吵闹了,有旋律的部分也是糖开水一样,那永无休止的跳音,那令人厌烦的渐强,我受够了……也许“1900”也只不过是无奈地为了生计迎合大众吧。那段钢琴家献给姑娘演奏的,也就是被录音的曲目感觉旋律还不错,可还是不够出色,我觉得比肖邦的夜曲差远了。另外还有一些写得不错的片断,比如Max最后离开“1900”时的弦乐,真有点巴伯《弦乐柔板》的味道啊!
再来说说斗琴那一段。参加这种活动真是音乐家的奇耻大辱,即使是为了“尊严”。我一直很讨厌炫技的音乐,柴科夫斯基也说过“我可不愿意自己笔下出现一些不表现任何内容而无畏地耍弄和弦、节奏和转调的交响乐作品”,技术确实重要,但是空洞的技术是令人厌恶的。技巧运用恰当了可以从容表达复杂的情感,然而用来炫技的作品永远是糟糕的。而这里更夸张了,钢琴竟被用来当作“较量”的工具!还记得那点燃香烟的一幕,简直就是瞎扯!真实性也有问题啊,这么滚烫的琴弦,琴键的锤子都要被烧掉了……个人觉得导演安排这种场面有损钢琴家的形象。音乐家相互比试技巧炫耀技巧真是对音乐的不敬啊。不过说实话,最后“1900”弹的应该可以算是超凡练习曲了!音乐会练习曲级别。
事实上对于音乐的演奏或是创作,光靠感觉是不够的,理性的分析也非常重要。比如一名优秀的指挥就需要对乐谱作非常深的研究。电影里的“1900”真是具备了超过了莫扎特的天才啊!他竟能坐在钢琴面前即兴演奏如此复杂的作品,就像莫扎特那样,音乐学院教的技巧在他们面前就像是自然而然的一样!这真是令人惊叹!我们恐怕永远也做不到那样了。
对了,“1900”说过钢琴的音是有限的,其实不是这样啊!我们可以做一个试验,当我们在钢琴上无声地按下c键,再短促地弹下C键,我们能听到c的声音响起!同样的实验对于无声键g,c1,……也是一样。事实上当我们弹奏C时听到的不仅是C,还有频率是65。4的倍数的所有音,那里有无穷多个泛音呢,正是它们组成了音乐中绚丽的和声。
篇7:海上钢琴师影评
11月15日《海上钢琴师》将在院线以修复画质重新上映,这部电影是无数人心中的挚爱。
初看时我以为这只是一位虚构艺术家的人生故事,可在了解了爵士乐的发展背景后我才发现这部电影的隐喻,电影的主人公叫1900,那“1900”到底是什么?
在一艘横跨大西洋,连通着欧洲与美国,满载着移民的豪华蒸汽游轮里。一个粗鲁的黑人烧锅炉大叔捡到了一个来路不明的白人弃婴,并为他起名叫做1900。因为他被捡到的那天正是20世纪第一年的第一天。1900,在充满着欧洲人、美国人和黑人的移民环境中,被黑人养大,在最底层成长。直到有一天,1900第一次来到旅客舱,透过毛玻璃看到了钢琴,这是他这一辈子第一次看到钢琴。玻璃上天使的双手正好抚摸着1900被音乐深深吸引的大眼睛,彷佛预示着这个孩子将会受到艺术天使的眷顾。而此时让1900沉醉的音乐,正是拉格泰姆。如果说蓝调是爵士乐之母,那么拉格泰姆就是爵士乐之父。换句话说,是“拉格泰姆”和“布鲁斯”造就了爵士乐。
而在那艘船上,趁着夜幕,八岁的1900在拉格泰姆音乐的启蒙下,第一次奏响了钢琴,从此一位自学成才的天才钢琴家诞生了。成年后的他一向留在船上,顺其自然地成为了一个钢琴师。之后他遇见了一位从新奥尔良来的白人小号手麦克斯。在与这位朋友的相处中,1900明白了,他长久以来即兴演奏的那些音乐其实就是外界所谓的“爵士乐”。他在船里既为头等舱的富人们弹奏爵士,也为三等舱的穷人们弹布鲁斯、民间小曲。无论贵贱,所有人都爱他......
试想,如果这所有的一切都是象征,都是隐喻,那意味着什么?
那意味着,“1900”可能根本就不是人,他其实是「爵士乐」的拟人化形象。这个故事可能根本就不是一个虚拟艺术家的传奇人生,这个电影讲的或许是「爵士乐」从底层诞生,辉煌时人见人爱,最终没落的全部历史!
如果“1900”代表着“爵士乐”,那么电影里那一段精彩绝伦的斗琴则又多了另一层深意。根据1900的年龄,我们大致能够推断出,斗琴的时间大约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左右。
大部分观众对于电影中这段斗琴,印象最深的应当就是1900在斗琴最终一回合,用非人的手速快速演奏钢琴,以至于钢琴琴弦发热到能点烟。可是,让我更震撼的并非1900弹得飞快,而是在那场battle的第二回合,1900直接重新演绎了一遍黑人钢琴家之前的钢琴曲。要明白爵士是一种十分自由的音乐,有大段的即兴演奏段落,爵士乐最大的特点就是每个人的即兴发挥,因为是即兴创作出来的,所以没有人会明白那是什么曲子。当杰利·罗尔意识到刚刚临场发挥的即兴演奏被1900复制并改编时,内心肯定是万马奔腾。
而在电影的最终,1900选择与巨轮一齐爆炸,粉身碎骨。大部分人把这理解成了一个天才的自我毁灭。可是在我看来,并非如此。
这艘船爆炸的时间大约正是美国爵士乐衰落的年代,二十世纪中叶。而这艘漂泊在海上的蒸汽巨轮,其实就是象征着二十世纪初那个移民狂潮下的「大航海时代」。1900,这个象征着「爵士乐」的存在,就算在那个爵士乐衰落的时代,也没有选择“下船”,即使陆地上有感情、有金钱、有着更广阔的天地。象征着「爵士乐」的1900选择与象征着「大航海时代」的巨轮一齐毁灭,这实际意味着:不是新时代抛弃了爵士乐,而是爵士乐主动放弃了新时代。爵士乐不愿改变,即使是终将没落,归于尘埃,它也要坚持自我的追求。1900打算下船的这个场景,实际上就是一次抉择:是否要改变自我,迈向更为广阔的新时代?答案是“不”。
回顾整部电影,我看到了爵士乐的前世今生,在社会的最底层,黑人捡到了属于白人的乐器,可是却用来演奏他们自我的音乐。这种奇妙的融合,吸引来了处于社会上层的白人,所以无论是贫民窟的黑人还是高档会所中的白人,都痴迷地爱上了爵士乐。电影中有一句旁白这样形容1900:“他没有国籍,没有生日,也没有家。”正如爵士乐,它没有国籍,没有生日,也没有家。
可是即使爵士乐依旧会消亡,爵士乐也依然坚持自我的追求。所以,“爵士乐”随着那个“时代”一齐死了。
电影的最终,1900的挚友,那位小号手,拿着落伍的康恩小号,重新得到了那张1900的破碎唱片,消失在了工业时代的烟雾中。「爵士乐」的肉体虽然死去了,可是「爵士乐」的灵魂却活了下来,在那破碎的唱片上,在那离奇的故事中,在那支破烂的小号里。虽然小众,虽然无名,可是爱他的人会永远爱着他。
即使台下仅有三个人,他也依旧愿意为此演奏三千个和弦。
这就是爵士乐,这就是《海上钢琴师》。
篇8:海上钢琴师影评
“陆地上的人喜欢寻根问底,虚度了大好光阴:冬天忧虑夏天的姗姗来迟,夏天忧虑冬天的将至。所以他们不停四处游走,追求一个遥不可及、四季如夏的地方——我并不羡慕。”
上头这段台词,可视为《海上钢琴师》的总结。这部电影问世二十年后,仍能让很多观众(包括我)进电影院二刷,在于当年它跟我们共鸣的情怀,至今还令我们怀念。
尼采说:“对待生命你不妨大胆冒险一点,因为你终究要失去它。”只是,大胆不但能够用于冒险,也能够用于放弃。
如果说孩童成长过程中需要不断探索未知领域,那么有着丰富阅历的成年人,了解自我的边界并坦然理解,是能够获得幸福的——至少避免了此生在忙忙碌碌和不满足中结束(如庄子所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海上钢琴师》主人公1900天资聪颖,在观察游轮上形形色色的旅客后洞悉世间百态,得出自我的结论(文中第一段资料)。他清楚自我的边界:“在有限的钢琴键上自得其乐,我学会这样生活。陆地?陆地对我来说是一艘太大的船,一个太漂亮的女人,一段太长的旅行,一瓶太刺鼻的香水,一种我不会创作的音乐”,他笑着说再见,却深知再见遥遥无期,我们最终明白,他宁愿一生孤独,不愿随波逐流。
当我们沉醉于片中的优美音乐,遗憾于1900的杯具结局,别忘了1900那份从容与满足:“我已经与这个世界擦肩而过了”,更别忘了1900一辈子都生活在童话中,这个童话叫做音乐与大海——
“好像大海轻摇着我们
顺流飘荡,任意东西
在家具和灯具中徜徉
我意识到我们到底在做什么
我们在与海共舞
完美的疯狂的舞者
在夜幕下金色大厅中沉醉在欢快的华尔兹里”
篇9:海上钢琴师影评
说实话,看《海上钢琴师》我哭了,我不明白为什么会哭,只是看到小1900在轮船上的所有人都上岸以后一个人躲在船窗前眺望纽约的时候,孤独无助而又忧郁的眼神冲破了我的心里防线。我哭了。整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名为1900的天才钢琴师从出生到死亡始终没有踏上过陆地的传奇故事。
大海由始以来都是宽阔的代名词,象征着自由,活力,幻想。以海为主题的电影看过不少,讲述潜水员挑战人类极限的〈碧海情天〉,讲述完美亲情的《海底总动员》。钢琴则是一种黑白二色的忧郁,淡许飘荡出来的优美旋律,陪伴着多少个孤单的心房,《钢琴别恋》中不动声色的感情激发,《钢琴师》中灰暗的人生境地……都是生活中仅有听到才会迸发的感情。
1900天才的钢琴技艺来自于大海,来自于对世界细微而深入的观察。如果说在餐厅那一场随海浪拍动而进行的钢琴舞让我大打眼界,那么在和那个他妈的爵士乐的创始人谢利进行对抗的表演就足以让我眼珠子互换了,一身洁白的礼服,高贵,典雅,汗水凝满的面容上有一种坚毅,在88个黑白键上舞动的那一双手就是千手观音姐姐见了也不得不甘拜下风。当1900把那根从琴弦上轻易点燃的香烟放在目瞪口呆的谢利的嘴里时,顿时心中便是阵阵叫好。
大海是有生命的,钢琴也是有生命的,琴声与海浪的共舞表演让生命赋于了更多的美妙的韵味,电影中配乐来自颜尼欧。莫里康这位现意大利最有名气的音乐大师,他的旋律由于乐思宽广、质朴流畅、极富歌唱性而具有在一瞬间渗透人心灵的强大感染力,包括天堂电影院,洛丽塔,索多玛的120天,都是来自这位大师的作品。本片的所有曲目都是编写的,活力四溢的,感伤怀悲的,都深深打动着我。
凌晨的晚上,看不清时间的逝去,蹲在马桶的边缘上,脑袋里还挤满了油画般色彩的维尼吉亚号,那美奂美仑的海边天际,1900随着巨轮的爆炸声消失了,就像他说的,反正这个世界也没人明白我,没有国家,没有名字,没有出生证明。萨特同志说“人生即是虚无,存在既是荒缪“
这一棒子打死了许多包括我这样的捧着一颗滚烫烫的心永远奔向完美新生活的热血青年。每个人都在存在的意义,也许是一个人,也许是一件事,再或许是你家养的小乌龟也不尽然。
1900是个天生的钢琴家,也是个天生的思想者,他不是害怕世界的陌生而不踏上陆地的,因为一个连死亡时都能面带笑容悠然自得讲个左右手笑话的家伙是不会还有什么事物值得害怕的。他追求生活存在的意义,大海是就是他的世界,钢琴就是他的人生,维多利亚号就是他的世界。离开这任何一项,他将无法正常呼吸,就像一个三角形一样,虽然三角的世界是最稳定的架构,可是任何一方脱掉都将导致整个世界的破灭。1900告别时曾说过,我的世界就是在这艘船上,我能够用88个键弹凑像大海一样无限宽广的音乐,在那里我能看到天边的尽头。
当火光亮起,六吨半的TNT埋葬了伟大而又无人知晓的1900。
1900的朋友迈尔斯曾说过:你其实只需一小步,就上岸了!可是这一小步始终没有踏出,1900最终的一些让迈尔斯流泪的演说词更加说明了他对外面世界的不相信,恐惧感,一个没有尽头的世界毕竟比不起巨轮中简单的日子。
人是惧怕新环境的,就像我们总喜欢蹲在自我被窝里添伤口一样,我们不只是不想让别人看到自我悲痛,还因为我们怀念被子熟悉的味道……一旦空质量变了,我们的心也就飘荡不定了……是没有勇气还是我们习惯安逸?是没有本钱还是害怕失败?没有答案,一切都在发生,一切都流逝,生就是死的一部分罢了。就像双腿蹲在马桶上一样这么的不可思议又切实存在!
篇10:海上钢琴师影评
这段话必须要写在最前面:我个人觉得这部电影有些情节设计得不够好,电影虽然展现了一名钢琴家对于音乐的一部分可贵的精神,可是导演设计的主角的一些做法让这些精神发扬得过于偏激以至于使他丧失了音乐家应当具有的另一种气质和义务(让自我的音乐流传),而同时,主角又有一些做法与他对音乐的虔诚相矛盾,这令我感到十分难以理解。如果导演改掉电影中某几个细节比如那场斗琴表演,那么“1900”的形象会得到更多的崇敬和同情。“1900”有一种令人感动的强烈的生命的寄托,那就是他的钢琴,他的音乐。
他对音乐有一分虔诚,有炽热的感情,还有一种依靠。可是作为音乐家不该逃避世界的。音乐本身似乎就渴望着向世界每一个角落诉说,而作为音乐家又怎能这样躲避世界?音乐从来不会让人厌弃这个世界,如果音乐真的融入了他的灵魂,他必须会走出船舱的,无论是忧郁的音乐,绝望的音乐,还是诙谐的音乐,雄壮的音乐。事实上,“1900”这个形象本身就是矛盾的,从整部影片看来他对音乐是虔诚的,可是有时候又看出这个人不那么虔诚,比如他每一天参加的舞会伴奏,他参与的斗琴炫技。好吧或许是这个人物本身常人不能理解吧,我认为他在灵魂深处对音乐是有着那种火热的活力的。
《海上钢琴师》刻画了一位令人感动、敬佩的艺术家形象,但我不得不说,作为一名艺术家,尤其是音乐家,不应当成为“1900”那样的隐士。当然“1900”本人或许根本不认为自我是艺术家,他只愿意生活在小小的船上让自我的心随着自我的音乐飞翔,但一个热爱音乐的人,一名出色的钢琴家,一位自然的将自我的感情流露在音乐中的作曲家,如果他还有一份理智的话是不能逃避世界的。“1900”具有很多作为一名音乐家的可贵品质,这些也正是许多此刻所谓的音乐家们缺少的,可是他做得太过头了。
在现实中,我只见过画家,雕塑家,诗人有这样的形象存在,可是音乐家怎样会这样做呢?音乐家会痛苦,忧郁,然后将他们的情感流露在音乐中,比如柴科夫斯基写的“悲怆”;音乐家们也会呼喊,比如那首“贝九”,可是一个共同的特征是,音乐需要听众!音乐和绘画等其他艺术形式十分不一样,一幅画一旦完成,那么它永远都不会改变,观众能够从画中体会各种各样的感情,可是那张画布在任何人面前是一样的。可是音乐,即使莫扎特把他的总谱细致地标注记号,再写上他所表达的感情,然后发表,只要让不一样的乐团和指挥来演奏这同样的乐谱,效果会大不一样。有人说,演奏音乐是一种再创作,对极,鲁宾斯坦弹的肖邦别人永远无法模仿,小泽征尔排练德沃夏克的作品时曾推敲一种悲伤是思乡的悲伤,还是失恋的悲伤,抑或是目睹苦难的悲伤。
一千个人演奏莫扎特就有一千种风格,索诺维茨说自我今日和明天演奏同样的曲目就会有不一样的风格……最终,同样的一次录音得到的唱片被不一样的人欣赏又会产生不一样的共鸣……此刻我们应当明白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的伟大不一样了吧!所以无论是作曲家,演奏家,他们都应当努力让自我的音乐被人类感受,那种对音乐的虔诚,不应只停留在自我吐露心声的层面上,更重要的是让音乐回响在世界,也许“1900”自我愿当一名隐士,可是音乐的生命确是不应当被他残忍地扼杀在船舱里的,他录唱片时说“我的音乐与我同时存在”,应当是音乐载着他的灵魂,就像我们即使听一首从未听过的交响乐都能准确的报出作曲家名字甚至明白是他的哪个时期的作品一样,音乐是带着作曲家的灵魂的,“1900”对自我的音乐做的,一方面让我看见了他与音乐令人敬佩的感情,另一方面却存在一些错误。就算是仅仅为了自我的音乐,他也应当踏上陆地去演奏,即使不愿如此,也应当让自我的音乐刻在唱片中或是留在乐谱中传向世界,让音乐载着自我的感情向每一个人诉说,这才是一名音乐家所应当做的。
是的,柏辽兹也毁过自我的许许多多总谱,但他让那首《幻想交响乐》留在了世界,每分每秒世界都为之感动!我不明白“1900”这样做,甚至在天国都期望有一架钢琴,算不算一种自私。真得不该这样,他应当看看卡拉扬是怎样花费与研究音乐同样多的时间去研究录音技术然后将最完美的演奏最完美地永远留传,他应当看看鲁宾斯坦的钢琴艺术是怎样被刻录在唱片上,至少他应当像舒伯特那样用乐谱记录下自我的音乐哪怕仅仅锁在抽屉里……总之,我想说,作为一名音乐家,这种躲避是不应当的。(有些朋友会反对我用的“躲避”一词,但我想不出更恰当的词语了,姑且大家了解我的意思就行了吧)也有可能,就是他克服不了那种“没有尽头”的恐惧。他对于“没有尽头”的恐慌究竟出自什么原因呢?他还说:“琴键并不是无限的,而你,才是无限的。”恐怕他仅有在自我的音乐中能够自由,他对于音乐太过于依靠,以至于在其他任何方面,他都成为了一位脆弱的病人。
“1900”有一种对钢琴和音乐不顾一切的热爱,其中也流露出他的一些虔诚,这些真的是令人感动的精神。我经常拿傅聪和朗朗做比较,傅聪说过“心甘情愿做音乐的奴隶”,朗朗则说过“我从小就立志要当著名钢琴家”,两种完全不一样的对音乐的态度。当然,想当钢琴家并不是坏事,但对音乐本身的爱就不见了。傅聪真是令我尊敬的钢琴演奏家,不光是他对待作品的严谨,处理作品的细致,更重要的是那种对音乐的虔诚的热爱,我想这一点,电影中“1900”也做到了,真的是他的每一丝情感都迫不及待地流露在他的音乐中,当然这需要很多的音乐天赋才有可能做到,那里,那种生命与音乐的完美融合感动了每一个人。
其实我挺恨这部电影的配乐作曲者的,还有情节的安排,我觉得这样的钢琴家就不应当给那种令人厌恶的舞会伴奏。20世纪的普遍的浮华在这种场合显示得丑陋毕出,让我们来听听莫扎特的嬉戏曲,还有许多伟大作曲家的圆舞曲……他应当在音乐厅演奏严肃音乐的,台下的听众应当具有同样的对音乐的虔诚才能够。好吧,既然他愿意迎合这样一批爱好娱乐的听众,他又为什么拒绝下船呢?这种矛盾恐怕仅有用他不合常理的思考方式去解释了吧。电影音乐写的大多是不好的,怎样有那么多接近爵士风格的片断啊!我一点都不喜欢爵士乐,也不喜欢风格与之接近的作品,太无端吵闹了,有旋律的部分也是糖开水一样,那永无休止的跳音,那令人厌烦的渐强,我受够了……也许“1900”也只可是是无奈地为了生计迎合大众吧。那段钢琴家献给姑娘演奏的,也就是被录音的曲目感觉旋律还不错,可还是不够出色,我觉得比肖邦的夜曲差远了。另外还有一些写得不错的片断,比如Max最终离开“1900”时的弦乐,真有点巴伯《弦乐柔板》的味道啊!
再来说说斗琴那一段。参加这种活动真是音乐家的奇耻大辱,即使是为了“尊严”。我一向很厌恶炫技的音乐,柴科夫斯基也说过“我可不愿意自我笔下出现一些不表现任何资料而无畏地耍弄和弦、节奏和转调的交响乐作品”,技术确实重要,可是空洞的技术是令人厌恶的。技巧运用恰当了能够从容表达复杂的情感,然而用来炫技的作品永远是糟糕的。而那里更夸张了,钢琴竟被用来当作“较量”的工具!还记得那点燃香烟的一幕,简直就是瞎扯!真实性也有问题啊,这么滚烫的琴弦,琴键的锤子都要被烧掉了……个人觉得导演安排这种场面有损钢琴家的形象。音乐家相互比试技巧炫耀技巧真是对音乐的不敬啊。可是说实话,最终“1900”弹的应当能够算是超凡练习曲了!音乐会练习曲级别。
事实上对于音乐的演奏或是创作,光靠感觉是不够的,理性的分析也十分重要。比如一名优秀的指挥就需要对乐谱作十分深的研究。电影里的“1900”真是具备了超过了莫扎特的天才啊!他竟能坐在钢琴面前即兴演奏如此复杂的作品,就像莫扎特那样,音乐学院教的技巧在他们面前就像是自然而然的一样!这真是令人惊叹!我们恐怕永远也做不到那样了。
对了,“1900”说过钢琴的音是有限的,其实不是这样啊!我们能够做一个试验,当我们在钢琴上无声地按下c键,再短促地弹下C键,我们能听到c的声音响起!同样的实验对于无声键g,c1,……也是一样。事实上当我们弹奏C时听到的不仅仅是C,还有频率是65。4的倍数的所有音,那里有无穷多个泛音呢,正是它们组成了音乐中绚丽的和声。
篇11:海上钢琴师影评
《海上钢琴师》不愧为一部经典影片。它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生在船上,长在船上,死在船上,只为钢琴而生的人的一生。他将一生所有的光芒撒在个这艘船上,短暂而凄美。
主人翁(名叫1900)对于这艘船的爱恋不舍,可能类似于我们对于故土的一种眷恋。生于斯,长于斯,故土赋予我们生命以及生命里的一切,这艘船同样赋予他人生的全部价值和情感。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可能一辈子都不愿离开他的故土,纵然那土地贫瘠,荒凉,甚至充满危险,纵然外面的世界纷繁多彩,金银遍地,他们从不离开故土一步。对于1900,一个孤儿,他的全部世界就是这艘船,那里就是他的的家,他的全部欢乐悲伤梦幻活力。能够说他对于这艘船的感情比任何一个人来的都更深沉,更灼热。所以即便是最终一刻,他仍然不会选择离开。
片中最终一段,有主人翁的一段独白,他说他不走,不是因为他站在船板上看到的那些建筑让他感到畏惧,而是因为他看不到世界的尽头。是啊,钢琴的键有始有终,船的甲板有始有终,他能够用有限的键盘奏出无限的乐曲,他能够驾驭这种“有限”,在那里,他就是他。而这个世界呢,没有开始,没有结束,错综复杂的街道,星罗棋布的高楼大厦,有太多的路能够选择,他没有办法去驾驭。驾驭他的人生,他的情感,他的音乐。他只能选择他能够选择,能够驾驭的方式生活,这种方式与世无争,平静自如,不受功名利禄的纷扰。如果一种生活方式,他无法驾驭,他宁可不要!我想这也许是他不选择离开的第二个理由。
他内心的孤独,音乐可知,就如同他的语言,他用它来述说生命,表达情感。其中有这样的一幕,夜晚,在船的酒会大厅,他演奏着,钢琴随着在飓风大浪中左右摇摆船艘,在光洁的地板上,合着音乐的节拍,乎左乎右,时而转圈,时而滑行。让你感受到仿佛他整个人的身心和这音乐,这艘船,这大海早就融合在了一齐。他说过,他的音乐和他的人不分开,所以拒绝发布他的音乐胶片。我想,他的内心里,也必须这样笃信,他的这艘船和他的人,不能分开。生命仿佛自他被抛弃的那一刻起,就和这船联系在了一齐。音乐,船,他,是“一”,永远无法分开。船的生命结束了,相信他的生命结束,也似乎成为了必然。这也许是他不离开的第三个理由。
对家的深深眷恋,对生存方式的抉择要求,以及早就融为一体的共同的生命,促成了他的杯具。
然而这真的是杯具吗?就像戏曲在最高潮处嘎然而止,人生在颠峰时刻隐退,情人们相拥着步入婚姻,我们看到了最完美的一幕,之后呢?看戏曲渐渐索然无味,人生逐渐走向低谷,感情继婚姻之后埋葬在数不清的家庭琐事里,这就是最真实的世界。他的死,至少震撼了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我们谁也无法想象这样的一位旷世奇才,走下船舶,是怎样开始他平凡的人生,开始变得庸俗乏味,追名逐利。我们不忍心看到那里,导演自然也不会忍心拍到那里。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许算不得是一幕杯具。
现实生活中,对于别人的选择,我们会感到匪夷所思,就像这部影片一样,可能很多人也不解他的这种选择,可是,我想说,无论是谁,作出怎样的选择,无论在我们看来是多么的荒谬,多么的不明智,多么的让人不解,这都是他的选择。这个选择必须有他的理由,他的思考,你不是他,你没有经历他所经历的,你没有了解他所想的,那么我们唯一能够作的事情,不是述说我们的不解,而是握住他的手,微笑着说一句,Goodluck!
喜欢这部电影,喜欢1900,喜欢音乐,喜欢这一片湛蓝的大海。
篇12:海上钢琴师影评
这是一个美丽而又伤感的故事,除去这些带给人更多感觉的能够归结为一个“谜”字,到处充满着不解。这是一个属于他的故事。用黑白键谱写了他人生的序曲,静静的海上奏响只为献给那些能够读懂它的人。海上钢琴师一部伤感的电影。
一段轻快的萨克斯结束带出的是冒着黑烟的巨大的远洋轮船。先前的寂静瞬间被轰鸣般的欢呼声所代替,远处的自由女神静静的矗立着,看着向她挥动手臂的人群,人们即将踏上陆地或者是踏上他们的另一个未知的旅程。
1900一个特殊的名字,不经意的被添煤工人发此刻钢琴架下,没有过多的悬念,就是一个被抛弃了的孩子。然而这个小插曲却能够看做是一场特意的安排,一个预示着成为钢琴天才的铺垫。善良的DannyBoodman十分疼爱1900,他教他读书,像对待亲生的儿子一样照顾他,然而幸福的日子总会离去,一个人也必定会经受一些磨难才会更加成长。Dannyboodman的死讯是1900成长的有一个契机。影片中失去亲人的1900静静地靠在窗边看着眼前翻滚的大海,这也似乎预示着他一生将于大海牵扯不清。
1900是个天生的钢琴师,没有别人的指导却能无师自通的弹奏出如此美妙的音乐。他从没踏上过陆地却经过收音机了解各地的风俗人情,以至于把刚上船的max糊弄了一番,他有自我的追求,他有自我的生活习惯,在船上的他更懂得如何去享受音乐,在影片开场中最吸引人的眼球的就是1900领着吐得一塌糊涂的max进入大厅,摇摇晃晃的船上他却走的如平地一般的稳当,出人意外的主意却给人带来了莫大的欢乐,1900坐在椅子上,他和钢琴随着大海的翻滚在大厅中无拘无束的游离,滑行。差点砸到脑袋的大吊灯,被破门而入气的吹胡子瞪眼的船长,一切的一切那么的似真似幻。倒在煤矿堆上还是依旧的谈笑风生,这是否就是真实的1900。他遇到过真爱,想要为此付诸行动开始他的另一个生活,可是故事往往不是我们所想的那样完美,或许到此刻我还在疑惑为什么下船对他来说是如此的可怕,记得他以往在甲板上站了很久,原以为他会带着对那个女孩的爱而去找他,可是他的脚步停下了,他站了好久,仿佛站了一个世纪,一个足矣让他思考完善的时间,他说陆地没有尽头。”这种没有尽头的感觉让他害怕,钢琴的琴键是有尽头的,这让他觉得安稳。
吹着康恩牌小号的max也就是整个影片的线索,他引导着我们进入1900的世界,用他的眼睛看着1900传奇的一身,新的出发,他用他的小号成功的在船上谋得了职位,晕船让他偶遇了1900,最终的卖小号让他重新找到了他的朋友,一切的一切,似乎就在冥冥之中。让他跟1900有牵扯不断的联系。
有时候故事中的天才也能成为吸引我们眼球的一个卖点,正是因为天才的陨落才让我们感到扼腕叹息,一个小小的孩子在没有理解专业训练前就能演奏出令人陶醉的音乐。这个在影片中仍然是一个谜,或许正是因为导演的没有直接点出我们才能更加的迷恋这个弹奏着一首好琴的1900,激烈的比赛又一个成为我们了解他技艺的媒介,与钢琴大师的比试,虽然一开始就明白故事的大概发展走向,可是令我惊叹的是影片中的演员竟然能如此出神入化的将钢琴演奏的如此之极致,或许是作为一个钢琴的外行人来评价海上钢琴师这个场景的演出。影片中的故事情节在这一段也十分紧张,会让看的人一时喘可是起来,似乎到处都弥漫着令人窒息的氛围一种从两个比赛者身上散发出来逼人的气场,他们那时候是强大的,异常是1900的表现,就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感觉。
轮船是整部影片中最主要的道具,而整个影片也是在一艘远洋轮船上发生的人们因踏上陆地而兴奋,而他电影的主人公1900却选择永远的留在船上,等着时间流逝等着船渐渐老化,等着人们渐渐遗忘,在爆炸的前一刻他遇到了好友,原本想静静的消失,就像他静静的躲藏在废弃的游轮中等待毁灭,在油轮中成长,在游轮中度过他的欢乐时光,海是寂静的又是波涛汹涌的,他是属于大海的,辗转于各个国家,却从未离开船一步,那最漫长的等待也是在下船间的停顿,陆地上的世界是精彩的,可是就像中国的浮萍一样,离开了船离开了海他就没有了根,在期间也有动摇是不是他的胆量不够,没有人清楚,也没有人会理解,在影片的开始他了句话是从他的好友口中道出的“只要你有一个好故事,你就永远也不会被人忘记”。
篇13:海上钢琴师影评
好几天不上线,昨日一来就看到朋友推荐我一部好片子《海上钢琴师》。实话说,我平时不大看电影,外国的更是不轻易碰触,因为感觉他们总喜欢把诸如灾难,暴力,诡异这些东西在视听上大肆渲染罢了,没什么看头,相较之下,我还是更容易理解一些轻柔和缓,温情浪漫的东西,无论是艺术还是生活。
只因《海上钢琴师》是她推荐的,随即寻找打开,直接进入画面,二十分钟后,我在心里笑着说:这家伙,你怎样明白我会喜欢,居然不早告诉!是啊,展此刻面前的,绝不仅仅仅是一部电影,它分明就是一部浪漫而悠长的史诗,它不是看完之后的唏嘘叹息或捧腹大笑,它是直击灵魂的
影片全部的情节是在一艘弗吉尼亚号的海船上一一展开的,主人公是一个十分个性的主角,婴儿的他被船上的铲煤工在高等舱的餐厅里发现,被取了个长长的名字,因为当时是新世纪的第一天,所以1900就被铲煤工顺理成章地加在了他的名字里,于是,他就叫1900了。从此后,1900在船上度过了他的一生,一辈子都没有下过弗吉尼亚号。
八岁时,船上的人们无意间听到一段奇妙的音乐,一个天才钢琴家诞生了,他就是1900。他的曲子从来没有章法,就如他的内心世界一样,根本不存在什么规则,标准之类的东西,他甚至不明白什么是“妈妈”,不明白除海上以外的任何市井之事,但他明白音乐,他演奏的简直是仙乐。别人无法进入他的世界,而他却能够“看”到遥远的城市,看到那里的大雾,松涛,甚至行走着的人们的表情,他用自我独有的内心世界感知一切,他以音乐的形式传递,抒发。他的乐曲是天籁,一如他的灵魂样纯洁,干净。别人也曾劝他下船,甚至也有感情的火花在他心中微燃,但终究没有与这些相融。因为他的音乐他的生命是在船上,在大海上。
三十多年来,他以自我的方式感知和传递着他内心的安静,清明和洁净,这是一个何等的境界,这是一个何等的向往。当时无论是下等的工人,黑人,还是贵族白人都向往自由,向往完美的生活,而影片中多次以幻觉的形式出现的美国自由女神,和1900的音乐也正契合了这样一种向往和追求,我把它解读为一种灵魂的诉求。
尘世间的人们,每每被俗务俗事所困所缠,常常逃不出自我编织的种种藩篱,然而,这些东西与一个博大的胸怀,与天地之宽广比起来算的了什么。许多的人,许多的我们身边我们周围普普通通的人,他们往往有着个性的人格魅力,他们在用最原始最本初的内心书写者人生,他们朴素恬淡,但他们,富有。就像1900一样,战争也好,诱惑也罢,似乎与他都没有任何关系,他只要活在自我的世界里,他的世界神奇浪漫。他的世界恬淡安宁,这就够了。
我儿子说:有好东西大家一齐分享。期望看到我这篇文章的朋友闲来看一看《海上钢琴师》,是为共享。
篇14:海上钢琴师影评
这是一个虚幻的奇迹,一个伤感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他的传奇。大海、轮船、钢琴、陆地、孤独、友情与天才交织的故事。一部荡气回肠的诗意旅程电影——《海上钢琴师》。那无处不在的钢琴声将观众带入1900的心灵深处。
和众多欧片一样,这部片子也充满了暗示。主角1900是最大的暗示,这名出生在轮船上的孤儿,是天生的钢琴大师,他一生从来没有下过船,能够在别人因晕船而吐得一踏糊涂的时候闲庭信步。他生世凄凉却用钢琴征服所有人,他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却不以为意,他能选取与船共亡却不能为了深爱的女人登上一次陆地。托纳托雷想透过他暗示什么呢?“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看到的是选取。人的一生实际上每时每刻都在面临选取,每一个细小或者重大的选取决定了各自的人生走向。1900选取了留在船上,他无法迈出走下甲板的那一小步,哪怕是为了一生中唯一的一次恋爱。所有人似乎都恨不得把他推下船,但1900毅然回头。他说:“陆地没有尽头。”这种没有尽头的感觉让他害怕,钢琴的琴键是有尽头的,这让他觉得安稳。
那个吹康牌乐器的胖子,上船挣钱的时候仅有一把小号,到影片最终还是靠别人施舍才继续拥有这把小号,人生,在很多时候都是在循环,周而复始的循环,我们都在循环中消耗生命的时光。每一艘船上都有第一个发现自由女神的人,他们纵声高呼,为了一个不明白结果的目标而激动,从而开始了新一轮的奔波。还有爵士乐本身似乎也暗示着那种自以为是的人,“什么都不是,那就是爵士了。”
恕我肉眼凡胎,只能以自我的目光来理解大师。但光有暗示是不足以吸引观众的,《海上钢琴师》的情节如同碧海潮生,高潮一浪之后一浪。在狂风暴雨中一边任钢琴自由滑动一边弹奏,小孩子无师自通的演奏震惊满船的人,这些只可是是大师的铺垫罢了。自称“爵士乐祖师”的谢利上船与1900比赛钢琴,激动人心的程度简直能够和最激烈的枪战相媲美。美国的西部片中,快枪手一对一的较量很是惹眼,但欧洲人能够用钢琴当武器。让人喘可是气来的钢琴比赛才结束,1900第一眼就爱上的女人出此刻了舷窗外,他弹出了快心之作“柔情似水”,窗外,美人如水,窗内,柔情似水。这一幕,必将成为电影史上的浪漫经典,这一曲,也必将成为传世之音。
他是音乐演绎的天才,轻巧的手指流水般的滑过琴键,在他的指尖下所流淌着的就不仅仅仅是音符,而是对生活的真诚。深情飘逸的曲风,唯美、优雅的飞扬,他的音乐时而精巧,时而大气,时而细腻,时而磅礴,时而留意,时而大胆,时而活力,时而委婉。他以音乐来体现人物,用音乐来表达情感,用音乐来讲述人生,他用音符来代替语言来触及人们的心灵,听着他的音乐,就像是听着人生的经历,听着人生总总,他的手在键上,可是心如痴迷的乐者一样随着自我的音乐一齐翱翔。我第一次强烈地感觉到音乐的世界是这么广阔,原先音乐讲述的世界是这么的迷人,这种音乐与人生的立体结合真的是让人大开眼界,对于音乐也有了另一番的认识。
其实与俗世的生活来对照,影片中1900的言行似乎有不真实的地方。比如,他从未接触过钢琴和音乐,但当他的手第一次放在琴键上的时候,那些动人的旋律竟能天然一般流泻而出;他从未受过正统的教育,却能说出那么诗意而蕴涵丰富的语言;甚至最终,当朋友迈克斯在那条残破不堪的,显然已废弃很久的游船上找到他时,1900哪来的食物维持生命?
还有的就是影片最终的结局—1900和麦克斯的谈话!我喜欢这个情节的原因不是因为1900怎样选取他的生活,怎样选取他的死!相反我很不赞同他不下船的解释!因为这是一种不负职责,对生活不用心的看法!可是最终1900跟麦克斯开的玩笑才真正让我明白1900为什么这样选取,因为他死后到天堂还是想弹钢琴,弹只属于自我的曲子,因为没人能用两只右手弹琴!如果1900下船估计他会和杰里一样,不再会为自我喜欢而弹琴,而是为了别人或钱而弹琴,那是1900不想看到的,甚至1900如果下船再也没有灵感弹出属于他自我的曲子了!简单说1900为音乐而生,为音乐而死!不简单啊!
影片采用最极端的浪漫主义风格,引起两极反应:有人视之为杰作,而西方很多人把它看成“最好看的烂片”。影片的缺憾在于人物刻画,主角太过神秘,让人无法洞察他的内心世界,因而就很难真正同情他。如果能把心态调离愤青阶段,该片则有打动人心的浪漫魔力。
我想,也只能以一颗诗意而浪漫的心去理解这部影片和1900。影片有意撇开物质的喧嚷,而突出了1900灵魂与音乐的交融,同时引导观众与片中或精彩绝伦,或妙趣横生的音乐到达共鸣。
我们都有自我的世界,都想划定自我安全的范围,都想过自我所谓的“生活”。可是,那真的是我们能够掌握和控制的吗,会不会因为太贪心而不欢乐。1900把自我的生活缩小到钢琴这头到那头的距离,又放大到88颗琴键上能够演奏出的音符排列组合的矩阵里,他用自我的尺度取舍,懂得人生的自由是无限的,而自我能享受到的又何其有限。于是他总是欢乐的,嘴角微微上翘,于是他总是思索的,观察着人们眉梢眼角一丝细纹的变换,于是他是注定不能留给这个世界任何痕迹的,过于纯净的生命是没有抵抗力的。他说,至少我能够决定结束自我的生命,语气是心甘情愿的放下。
篇15:海上钢琴师影评
这天重温一下经典的电影《海上钢琴师》这已经是我第三次看到这部电影的
海上钢琴师”,以主人公为线索,描述了一个一生都在海上度过,从没踏入陆地的杰出钢琴师。片中很令人叹息的时刻便是他已打算走向陆地去追求自我的幸福,可是在那一刻,他,有往回走了,走回了他一生的家——那艘船。片中,多少人慕名而来,甚至邀他制作唱片,让他过上富裕的生活,可是他始终坚持自我在船上这种简单而又单纯的生活。即使在最终生与死的选取中,他也选取了与船共生死。他,就这样葬身于大海,一生都没踏上陆地,不知这是否是他的遗憾,还是说这是他的追求。、并且他到底在执着什么?到死都不愿意去感受一下那个他从未了解过的世界
当看到他将要下船片段时!当他站在云梯上思考,丢掉帽子又走回船上的那一刻无从下手,无从选取,怎样办?他扔下了帽子,给了城市一个背影,回到他的船再不后悔。这,便是他的选取!他会在脑海想象美丽的景色,从未下船看上一眼,他选取的是忠于自我的内心,他是一个活在内心世界的人他不适合很复杂的人生城市充满杂乱,是个喧闹的世界,在那里,没有恬静的生活,没有美妙的音乐创作灵感,仅有船上才有清净的音乐。这是他的世界。感受着他的世界,这是现实无法比拟的世界。完美的世界。
“他的世界就在汪洋大海上,他,把音符留给了大海和天空。”
“他弹琴,不是为了追求弹琴技法的高超,更不是为了追求物质上的满足,而是为了表达他的内心世界”
“毅然决然,再不后悔。”人生能够归结为一种简单的选取:不是忙着活,就是忙着死,何不用自我的方式来诠释了自我的人生
每个人都有自我的路,我们都要透过电影去反映自我的生活,电影中的主人公就象那个我们从不示人的自我,他孤独,他对感情有着孩子般的憧憬,他相信很多,又惧怕很多,是的,主人公就是灵魂中的我们自我,我们自我,就是船上孤独的主人公
世界很大,可是属于自我的很少。怎样为自我在这样大的世界里找到一片空间!很难!所以,当你找到后,不要放下,不要离开,留在那里吧,守住这只属于自我的空间!
篇16:海上钢琴师影评
故事是从这艘船上讲起,也是在那里结束。
1900,故事的主人翁,他是被遗弃在蒸汽船上的孤儿,好心人的收养好像也不能改变他在这个世界里的孤儿主角。
凭借自我过人的天赋再加上后天的勤奋,他对音符的掌控令人难忘。从一个小主角到一位大人物,不就应用幸运来理解,因为他只是一向在这艘蒸汽船上,独自一个人去领悟这生活的真谛,没有什么能够依靠的地方,一路走来。
钢琴,大海,无暇的蓝天,就是他所在的世界。完美的世界,好像就在天堂的脚下,远离了城市带来的喧嚣,让他简单自如的生活着,也难怪给他带来了无限的音乐灵感。
“所有那些城市,你就是无法看见尽头。尽头?拜托!拜托你给我看它的尽头在哪?当时,站在舷梯向外看还好。我那时穿着大衣,感觉也很棒,觉得自我前途无量,然后我就要下船去。放心!完全没问题!可是,阻止了我的脚步的,并不是我所看见的东西,而是我所无法看见的那些东西。你明白么?我看不见的那些。在那个无限蔓延的城市里,什么东西都有,可惟独没有尽头。根本就没有尽头。我看不见的是这一切的尽头,世界的尽头。”这是他最终的独白,他离不开自我的世界,也不敢去走进另一个未知世界,带着对未知的恐惧选取了离开,离开也是他的一种选取。那些无法看到的东西对他来说真的有那么恐惧吗?世界的尽头在哪里?这是一个很陌生的问题,对我们来说。但对他来说却是一张驶进另一个世界的船票。在他的世界里不会有迷路,只需记住八十八个琴键就行,就那么简单,没有太过于复杂的方向,纯真而又充满灵性的世界。
“一切的尽头,世界的尽头。”每当看到这些,我的思想就会停滞一会,想象一下我理解的这种“尽头”到底在哪里?遗憾每次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能帮我解脱心中已久的困惑,对啊!这种尽头到底存不存在?我们每一天都重复的做着相似的事情,而我们的尽头在哪里呢?
“键盘有始有终,你确切……那架琴上就没有你能弹奏的音乐,你坐错了地方,那是上帝的钢琴。”上帝的钢琴,他说的上帝是在哪里呢?不能弹奏的音乐,不能驾驭的生活,是因为自我从未下船,还是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太过于自我。
每一天奔波于生活的我们又能怎样去应对这个问题?或者自始至终我们从没思考这些,因为我们的每一步都有一个相似的脚印在眼前等着我们。生命的好处在哪里?这是很多人困惑的地方,有梦想,有抱负,热爱生活就像做一道自我喜欢的饭菜去品尝,没有多么复杂,简简单单。只可是我们已经没有了最初的想法,接纳和融入让我们变成了这个现实社会中的一个人,或许这就是我们不一样于1900的故事。他从未走进,而我们也从未走出。他选取了离去,因为他不能活在一个无从选取的世界,一个没有尽头的世界。
篇17:海上钢琴师影评
俗人理解不了的幸福
关于钢琴,关于尽头,关于彼岸,这些我都不想说。我只想说说1900这个人。
众人叫他天才,众人为之疯狂。1900,从拥有这个不平凡的名字起,就注定是个不平凡的人。目光、掌声和荣耀,平凡人可能终其一生都得不到的东西,对于天才的1900就像空气一样稀松平常。
但目光、掌声和荣耀并不能令人幸福,也不长久。
电影里有一个镜头让我个性难受:人们围绕在1900身边为音乐起舞的时候,有人看见了自由女神,一下子所有的人呼啦啦作鸟兽散,只剩下1900孤寂的身影。再多的荣耀也挽救不了孤独,此刻他非天才,是个可怜的被遗弃者。
天才其实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所有的天才都是异类。而再体面的异类都不会被人真正地爱。那些为1900的琴声瞠目结舌的人,在琴声终结的时候,他们也就咂巴着嘴散去。1900这样的天才更像是个宠物。人们会喜欢它、呵护它、痴迷它,但它跑到马路中间迎面驰来飞车,谁也不会扑过去用自我的身体挡住。
大概仅有小号手是愿意聆听1900的内心而非琴声的人,他不理解他,可是他尊重他。他用尊重成全了1900完整的独立。我看到有人说如果他是那胖子他就会把1900敲昏然后拖下船。我想这样的想法也就注定他成不了那个胖子,成不了1900唯一的真正的朋友。
如果我们较真一点,假设小号手真的把1900弄下船了,故事将怎样延伸?我们都明白,落魄的小号手没有潜力去为朋友找一艘新的船,找88个琴键和尽头。1900将无可避免被磨去棱角和平庸,落入红尘变成一个凡人。
活着,还是活得安心。这也是个问题。凡人的选取是无论如何先活下去再说,“活着”这件事情本身比什么都重要。而天才则把心灵的舒适看得更重,生死则次之。所以凡人能够忍辱,天才却情愿玉碎。每一种人都获得了他最看重的东西,说起来谁也不比谁亏。
其实我不太乐意用天才这个词儿来定义1900。天才已经被用滥了。我更愿意说1900是个ET。我们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人,想表达就开口说话。这是人类的方式。可是1900不属于人类范畴。他的手指是他的发声器官,连着他的心和眼睛。他的身体机能是人类的,他的感知和内心是ET的。
ET很神奇,但不算稀奇。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ET。
小时候看哲学入门读物《苏菲的世界》,哲学教师说,你是否想过自我或许是个火星人?你是否有一天会停下脚步,审视自我然后想:“我是一个不一样凡响的存在。我是一个神秘的生物。”——我并不理解。我看着每一个人都有两个眼睛一张嘴,我无法理解这一模一样的人怎样会是不一样星球的物种。
直到之后我发现人的内心比海还深,发现一个人和一个人的差异比天和地的相错都大。我才渐渐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是ET,至少都以前是ET。我们生下来的时候如此千差万别,就像从宇宙的各个角落聚集到这个星球。我们透过眼睛看世界的角度,我们吃奶头的力度,我们尿裤子的姿势,都如此独立如此百花齐放。
我们以前都很与众不一样,鲜活跳跃。可是之后,我们被教育,被纠偏,被放入轨道。于是我们从一个个ET变成一群地球人。我们鲜活的面容淹没在人群之中变得模糊不清,一眼望去毫无分别。仅有那些因缘巧合的,比如1900,侥幸(或者说是不幸?)保存了自身的独立和ET本色,成为地球人眼中的天才和异类。
差异导致孤独。葆存了差异性的ET在承受异样目光的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孤独,远超出凡人的孤独。凡人们如我们虽然也还都残留一些差异,但大致面貌八九不离十。我们失恋了后觉得痛苦比谁的都大,我们拥抱心爱的人自认比谁都幸福。但一个残酷的事实是:每个人的痛苦和幸福都没什么区别。我们在不断重复,千篇 一律。
我们丢了个性却换来了共鸣。我们借助艺术寻找通感,在人性中相交叉的部分,抹着眼泪互相慰藉,或者说,互相平衡(原先有人比我还惨啊,这下心里舒坦多了)。而被称为天才的人站在人群之外,忧郁地注视这群有些像他又不是他的物种。用他们ET的本能将那些交叉部分,提炼、放大、直抵内心。那些永远无法交叉的部分,则作为孤独的源头,令他们永远无法融入人群。他们仅有躲在自我的轮船里,躲在自我的内心世界里,孤独地活着,然后死去。
★ 海上钢琴师影评
★ 海上钢琴师 影评
【海上钢琴师影评范文(精选17篇)】相关文章:
观看《海上钢琴师》有感2022-11-16
《海上钢琴师》电影观后感作文2022-05-07
海上钢琴师电影观后感精选2022-07-05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体会1200字2023-12-04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200字2024-01-03
海上钢琴师电影观后感心得2022-09-27
钢琴师影评2023-01-16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字2022-04-29
海上钢琴师剧情电影观后感2022-05-04
《海上钢琴师》电影优秀观后感2023-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