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民族大学排名(锦集8篇)由网友“klgaoya”投稿提供,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过的北方民族大学排名,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北方民族大学排名
年份排名总分类型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综合声望36460.14民族0.60.210.093660.3民族0.520.1804150.13民族0.090.104050.16民族0.090.2604200.16民族0.090.250来源:中国校友会大学排行榜
2013宁夏高校综合排名
省排名全国排名院校类型总分1210宁夏大学综合7.662451宁夏医科大学医药2.413491北方民族大学民族2.17来源:宁夏高校排名
文章来源:高考gaokao.unjs.com
北方民族大学最有优势的特色专业
北方民族大学 是一所民族类普通本科院校,拥有共4个最好专业(特色专业)。
北方民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信息与计算科学等专业可以说是北方民族大学最有优势的特色专业了,这些专业为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和本校的专业建设与改革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最好专业的'详细列表:
北方民族大学最有优势的特色专业专业名称所属领域方向建设批次备注说明材料科学与工程2生物工程3国际经济与贸易3信息与计算科学4篇2:云南民族大学排名
年份排名总分类型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综合声望201327860.31民族0.780.960.1920122770.69民族0.690.850.0920113220.46民族0.220.730.333100.49民族0.210.780.4320093030.51民族0.230.780.46来源:中国校友会大学排行榜
2013云南高校综合排名
省排名全国排名院校类型总分181云南大学综合18.522109昆明理工大学理工14.473207云南师范大学师范7.724268云南农业大学农林5.275285昆明医科大学医药4.726334云南财经大学财经3.917376云南民族大学民族3.178422西南林业大学林业2.779462大理学院综合2.33来源:云南高校排名
文章来源:高考gaokao.unjs.com
云南民族大学最有优势的特色专业
云南民族大学 是一所民族类普通本科院校,拥有共4个最好专业(特色专业)。
云南民族大学非通用语种群(越南语、泰国语、老挝语、柬埔寨语、缅甸语5个语种)、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民族学、社会学等专业可以说是云南民族大学最有优势的.特色专业了,这些专业为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和本校的专业建设与改革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最好专业的详细列表:
云南民族大学最有优势的特色专业专业名称所属领域方向建设批次备注说明非通用语种群外语非通用语种1越南语、泰国语、老挝语、柬埔寨语、缅甸语5个语种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2民族学3社会学6篇3:《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层层设问启发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法突破对重难点的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历史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
(二)教学难点
1.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含义;?
2.北魏孝文帝改革如何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三、教学方法
讨论――引导――活动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公元4开始,我国南方经历了哪几个朝代?都城在哪?历总称什么?
(二)导入新课
北魏统治北方时期,民族融和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其原因是什么呢?孝文帝改革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呢?今天这节课就要解答这些问题。
(三)探讨新课
1.你知道吗,北方是怎样统一和融合的?
下面大家阅读课文,分组解决以下问题,并且每个学习小组还可以围绕主题提出你们更感兴趣的问题来共同探讨解决。鲜卑族是如何兴起的?北魏政权是何是建立的?北魏是怎样统一北方的?是在何时?结合课文的图文资料谈一谈这种变化对你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了哪些影响和冲击。
2.北魏政权为什么要迁都呢?
想一想孝文帝的大臣们会同意迁都吗?假如不同意,动动脑筋想一想孝文帝会用什么理由来说服的大臣?北魏政权迁都洛阳后,你以旅游者的身份谈一谈哪里都发生了那些巨大的变化?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第一,推行均田制。在均田制的同时又颁布了与之相联系的三长制和租调制。均田制使农民分得了一定数量的土地,将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成为国家的编户,保证了地主们的基本利益及土地私有制。而租调制则相对减轻了农民的租调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从另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整顿吏治。吏治的败坏不仅激化了社会矛盾,同时也使统治阶级内部产生了矛盾。在这项改革措施中,以“治绩”的好坏为标准。整肃了官僚机构,巩固了封建统治。
第三,迁都洛阳。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495 年正式迁都洛阳。
第四,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主要内容有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复姓、定族姓、迁都洛阳等,这是孝文帝改革中最重要的措施。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五、教学小节
北魏统一北方后,在黄河流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孝文帝顺应这一趋势,在其统治区域内进行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过程,进一步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
六、活动与探究
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还有哪些?写一份微型历史专题报告。
七、板书设计
一、北方的统一和融合
1.北魏建立;2.统一北方;3.融合的概况
二、迁都洛阳
1.迁都的原因;2.迁都的'作用
三、孝文帝改革
1.历史背景;2.主要措施;3.历史作用
孝文帝所推行的汉化改革措施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帮助学生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篇4:《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来理解、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二)过程与方法
1、充分利用地图等教学资源,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
2、先由学生阅读、理解教材,概括孝文帝的主要改革措施。教师选择项目进行补充讲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思考和讨论“孝文帝改革措施的历史必然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在民族**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2、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教学突破
1、教学突破: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是北方民族大融合趋势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
2、难点突破:民族融合不是汉化、民族同化。
板书设计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2、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
3、影响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教学分析:
导入:本课采用悬念导入法导入新课,目的在于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设问:两个同姓的人碰面,常常会说“五百年前是一家”,事实果真如此吗?学生对这个问题产生极大的兴趣,有各种各样的答案出现。这时候教师再举例说明,解开学生心中的疑惑。
举例如下:以“元”姓为例,据考证,其来源有四,上古商朝时,有位大夫叫元铣,他的子孙便以元为姓;改自拓拔姓,南北朝,北魏魏帝族本姓拓拔,至孝文帝更为元氏;改自玄姓,北宋时,因为赵匡胤的父亲叫玄朗,就下令天下凡姓玄的都改成元姓;《魏书・官氏志》记载,“后魏纥骨氏、是云氏均改为元氏。”学生这个时候可以明白,同一姓氏的由来是多种多样的,同姓的人在五百年前不见得是一家。学生可能会因为了解到这个知识而有一种满足感,学习兴趣增加。
这个时候,教师再追问:“请你想一想,上文介绍的元姓的来源之二和来源之四,体现了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一个什么重要特点?”学生这个时候可以思考,但回答这个问题有难度,教师必须给予适当的提示,指导学生分析的思路。如:从元姓的来源可以看到,元姓有一部分是由少数民族的姓氏更改而来,这实际上反映了中国古代历史上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融合的现象,体现了中国古代历史发展中民族融合的特点。
这时教师适时地引出课题。“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国这个多民族的国家不断发展,民族不断融合,每个民族在自身民族发展的同时,又促进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发展。”公元3世纪到6世纪,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历史时期的特征表现为社会分裂,政权分立,同时这一时期又是民族融合的高峰时期。
新课讲解:
本课的内容层次比较分明,基本上可以按照鲜卑族的历史发展线索来安排教学。教师把它分成三个部分分别讲述,第一部分讲述鲜卑族建立政权、统一北方;第二部分讲述北魏政权传到孝文帝手里时,迁都到了洛阳;第三部分讲述孝文帝迁都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板书)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这一部分要讲清几个问题,首先要介绍鲜卑族的起源与发展。这里教师引用了一首鲜卑族的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现牛羊。”学生们可以从这首民歌中感受鲜卑族,这支北方游牧民族豪放雄浑的风格。
教师接着可以简单介绍一下鲜卑族的概况。再提问,鲜卑族曾建立政权,一度十分强大,你们知道他们在何时统一了黄河流域吗?这时候可以示意学生阅读课本,回答问题。其次这部分要介绍黄河流域统一前后少数民族的分布情况。教师这时可以提醒学生回忆前一课的内容,黄河流域生活着许多少数民族,鲜卑、匈奴、羌、羯、氐等,教师提问:“这些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以后,对于中原民族的生产或生活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呢?”学生在阅读课文后可以回答,教师再进行总结,服装、饮食、家具、农业生产技术等方面,少数民族和中原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如果时间允许,教师可以在总结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插入一些趣味性的讲解。
最后要向学生解释“民族融合”这个词语。民族融合指的是几个民族在共同的经济基础上和思想基础上互相影响,形成一个从来没有的新民族,历史上的民族融合指的是民族间的自然同化。许多个民族,互相学习、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在地域、血缘、习俗等各方面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种局面。考虑到学生的接受层次,这里的讲解点到即止,不必刻意强求理解。
(板书)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北魏政权建立后,定都在平城,后来孝文帝把都城迁到了洛阳。这部分内容的讲述可以在学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设问:“为什么要迁都?”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为两个方面:平城的气候环境和地理位置。在总结时还可以联系前后文内容,如前文讲到民族融合,这也应该是迁都的原因之一;接着可以联系下文,迁都后,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可以简略讲解。但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在这里设置问题,让学生们紧张的神经松弛一下。如:“为什么有一些鲜卑贵族反对迁都?”学生们可能会从贵族的个人利益的角度提出观点,也可能从迁都困难的角度出发提出自己的设想,教师不必下结论。 过渡到下部分内容,可以利用总结迁都的影响。孝文帝的迁都,使洛阳获得了发展和繁荣,也为孝文帝进一步实行改革创造了条件。
(板书)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点,由老师的讲解为主,也穿插了一些趣味性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改革措施的内容和影响,让学生加深记忆。首先可以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总结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有哪些,可以归几类。
在讲解改革措施的内容时,穿插故事以便加深记忆。
例1、有一次,公元494年,有一位皇帝在洛阳街头看见一位鲜卑族的妇女仍穿着“夹领小袖”的鲜卑服装,很生气,责备洛阳城的任城王,说他行令不力,督察不严。皇帝还让史官把这件事记载下来。
例2、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原因是什么?
例3、史书《资治通鉴》中有这样一段话:魏王发布诏令,认为“北方人称土为拓,称后为跋。魏朝的祖先是黄帝的后代,以土德而称帝,所以姓拓拔。土,乃黄中之色,万物之元,所以应该改姓为元。”同学们,你姓什么,你知道你姓氏的来源吗?这些故事不仅可以帮助内容的讲解,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课堂小结:
本课内容以问题形式结束。教师提问,在我们今天56个民族中,没有鲜卑族了,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当年北魏孝文帝实行改革,实行汉化政策,使得鲜卑拓拔部消失,所以孝文帝的改革不值得肯定。你同意这个观点吗?如果学生意见有差别,有条件可以组织辩论,如何看待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方案一:辩论。
设计如下:
正方观点:北魏孝文帝是对中华民族的融合有重大贡献的皇帝。
反方观点:北魏孝文帝是鲜卑拓拔民族的罪人。
方案二:问题。
提示如下: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应该看其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鲜卑族汇入了更先进的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这个整体中,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所以应该加以肯定。
篇5:《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课 题
围绕主题梳理知识,形成网络。
板 书 设 计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2、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
3、影响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气氛活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强化学生爱国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开拓进取意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融合而成的,培养学生系统的思考问题和追踪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正确认识我国的民族关系,认识改革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
当然,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在教教学环节设计上应该更细致些,有些问题的探讨不够充分。知识巩固的时间较少,语言不够精炼等。
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能发挥长处,补上不足。使我的教学水平更上一个新的台阶,在课堂中进行更加有效的教学。
篇6: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来理解、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二)过程与方法
1、充分利用地图等教学资源,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
2、先由学生阅读、理解教材,概括孝文帝的主要改革措施。教师选择项目进行补充讲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思考和讨论“孝文帝改革措施的历史必然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在民族**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2、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教学突破
1、教学突破: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是北方民族大融合趋势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
2、难点突破:民族融合不是汉化、民族同化。
板书设计
篇7: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2、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
3、影响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教学分析:
导入:本课采用悬念导入法导入新课,目的在于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设问:两个同姓的人碰面,常常会说“五百年前是一家”,事实果真如此吗?学生对这个问题产生极大的兴趣,有各种各样的答案出现。这时候教师再举例说明,解开学生心中的疑惑。
举例如下:以“元”姓为例,据考证,其来源有四,上古商朝时,有位大夫叫元铣,他的子孙便以元为姓;改自拓拔姓,南北朝,北魏魏帝族本姓拓拔,至孝文帝更为元氏;改自玄姓,北宋时,因为赵匡胤的父亲叫玄朗,就下令天下凡姓玄的都改成元姓;《魏书·官氏志》记载,“后魏纥骨氏、是云氏均改为元氏。”学生这个时候可以明白,同一姓氏的由来是多种多样的,同姓的人在五百年前不见得是一家。学生可能会因为了解到这个知识而有一种满足感,学习兴趣增加。
这个时候,教师再追问:“请你想一想,上文介绍的元姓的来源之二和来源之四,体现了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一个什么重要特点?”学生这个时候可以思考,但回答这个问题有难度,教师必须给予适当的提示,指导学生分析的思路。如:从元姓的来源可以看到,元姓有一部分是由少数民族的姓氏更改而来,这实际上反映了中国古代历史上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融合的现象,体现了中国古代历史发展中民族融合的特点。
这时教师适时地引出课题。“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国这个多民族的国家不断发展,民族不断融合,每个民族在自身民族发展的同时,又促进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发展。”公元3世纪到6世纪,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历史时期的特征表现为社会分裂,政权分立,同时这一时期又是民族融合的高峰时期。
新课讲解:
本课的内容层次比较分明,基本上可以按照鲜卑族的历史发展线索来安排教学。教师把它分成三个部分分别讲述,第一部分讲述鲜卑族建立政权、统一北方;第二部分讲述北魏政权传到孝文帝手里时,迁都到了洛阳;第三部分讲述孝文帝迁都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板书)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这一部分要讲清几个问题,首先要介绍鲜卑族的起源与发展。这里教师引用了一首鲜卑族的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现牛羊。”学生们可以从这首民歌中感受鲜卑族,这支北方游牧民族豪放雄浑的风格。
教师接着可以简单介绍一下鲜卑族的概况。再提问,鲜卑族曾建立政权,一度十分强大,你们知道他们在何时统一了黄河流域吗?这时候可以示意学生阅读课本,回答问题。其次这部分要介绍黄河流域统一前后少数民族的分布情况。教师这时可以提醒学生回忆前一课的内容,黄河流域生活着许多少数民族,鲜卑、匈奴、羌、羯、氐等,教师提问:“这些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以后,对于中原民族的生产或生活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呢?”学生在阅读课文后可以回答,教师再进行总结,服装、饮食、家具、农业生产技术等方面,少数民族和中原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如果时间允许,教师可以在总结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插入一些趣味性的讲解。
最后要向学生解释“民族融合”这个词语。民族融合指的是几个民族在共同的经济基础上和思想基础上互相影响,形成一个从来没有的新民族,历史上的民族融合指的是民族间的自然同化。许多个民族,互相学习、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在地域、血缘、习俗等各方面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种局面。考虑到学生的接受层次,这里的讲解点到即止,不必刻意强求理解。
(板书)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北魏政权建立后,定都在平城,后来孝文帝把都城迁到了洛阳。这部分内容的讲述可以在学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设问:“为什么要迁都?”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为两个方面:平城的气候环境和地理位置。在总结时还可以联系前后文内容,如前文讲到民族融合,这也应该是迁都的原因之一;接着可以联系下文,迁都后,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可以简略讲解。但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在这里设置问题,让学生们紧张的神经松弛一下。如:“为什么有一些鲜卑贵族反对迁都?”学生们可能会从贵族的个人利益的角度提出观点,也可能从迁都困难的角度出发提出自己的设想,教师不必下结论。 过渡到下部分内容,可以利用总结迁都的影响。孝文帝的迁都,使洛阳获得了发展和繁荣,也为孝文帝进一步实行改革创造了条件。
(板书)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点,由老师的讲解为主,也穿插了一些趣味性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改革措施的内容和影响,让学生加深记忆。首先可以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总结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有哪些,可以归几类。
在讲解改革措施的内容时,穿插故事以便加深记忆。
例1、有一次,公元494年,有一位皇帝在洛阳街头看见一位鲜卑族的妇女仍穿着“夹领小袖”的鲜卑服装,很生气,责备洛阳城的任城王,说他行令不力,督察不严。皇帝还让史官把这件事记载下来。
例2、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原因是什么?
例3、史书《资治通鉴》中有这样一段话:魏王发布诏令,认为“北方人称土为拓,称后为跋。魏朝的祖先是黄帝的后代,以土德而称帝,所以姓拓拔。土,乃黄中之色,万物之元,所以应该改姓为元。”同学们,你姓什么,你知道你姓氏的来源吗?这些故事不仅可以帮助内容的讲解,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课堂小结:
本课内容以问题形式结束。教师提问,在我们今天56个民族中,没有鲜卑族了,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当年北魏孝文帝实行改革,实行汉化政策,使得鲜卑拓拔部消失,所以孝文帝的改革不值得肯定。你同意这个观点吗?如果学生意见有差别,有条件可以组织辩论,如何看待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方案一:辩论。
设计如下:
正方观点:北魏孝文帝是对中华民族的融合有重大贡献的皇帝。
反方观点:北魏孝文帝是鲜卑拓拔民族的罪人。
方案二:问题。
提示如下: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应该看其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鲜卑族汇入了更先进的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这个整体中,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所以应该加以肯定。
篇8:历史《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与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景,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具体分析民族融合的表现,通过分组讨论的方法轻易突破难点,学生轻松理解掌握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民族融合的含义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的历史课老师带来了新的任务,大家准备好了吗?大家听过木兰从军的故事吗?《木兰诗》还记得吗?(请一个同学来背诵)。歌中的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一二十载,屡建战功,但是却没有人发现她是女子的故事。脍炙人口的《木兰诗》是一首流传了千百年之久的北朝民歌。“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南北朝时期我国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互相学习,互相影响,共同缔造了我国北方灿烂的历史文明,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也就是第二十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学生预期活动效果: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很兴奋。
设计意图:这样做目的在于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回到课堂上来,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导入中诗歌背诵的形式,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提出问题:大家还记得少数民族内迁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吗?
学生预期活动效果:能够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讨论中来,并能够从课本上找到相应的答案。
生:从东汉末年。
教师总结:对,很好。从东汉末年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到西晋初年,人数达到几百万,他们同汉族长期杂居,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缩小。
设计意图:这样做使学生对于民族融合的出现有了感官的认识,方便下面知识的讲解,也就是为今天的新课做好铺垫。
教师过渡:大家注意看学案上的独立试航部分,请大家小组内合作完成。
设计意图:把基础知识的掌握放给学生自主解决,老师负责讲解学生不理解的部分。
学生预期活动效果:学生立即投入到讨论中,甚至有一部分同学离开座位参加到其他小组中,场面热烈。
教师引导:哪个小组可以告诉大家你的答案?
生1:从东汉末年就有少数民族内迁。
生2:鲜卑族建立了北魏政权。
生3:内迁的少数民族与汉族逐渐没有很大的差别。
教师总结:对,大家总的很好、很全面。439年,鲜卑族建立的北魏迅速吞并北方地区的几个割据政权,统一黄河流域。
教师提出问题: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之后,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日常的接触和频繁的交往,都极大的促进了民族融合。那你能发现他们在哪些方面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吗?老师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请大家结合课本114页的内容概括归纳一下。
学生预期活动效果:学生投入到积极的讨论中,并能积极发言。
设计意图:提出明确的问题,交给学生自己解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归纳能力,同时要求他们小组合作完成,也相应的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教师过渡:请小组派出你们的代表来回答问题,看哪个是优胜组。
生1:衣服上,比如说裤褶服。
生2:裤褶服,可以说是少数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上的相互影响。
生3:饮食习惯也有影响。
教师点评:给予大家鼓励和表扬,同学们对课本知识的综合能力还是非常棒的,另外,生2同学能够总结出在生活习俗上的相互影响,很好!
教师总结:对,大家总结的不错。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他们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
教师引导:刚才大家已经说了各方面的融合现象,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大屏幕。(大屏幕展示民族融合的图片)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从课本上归纳出知识点,再以大屏幕的形式展示出来,给学生视觉上的享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活跃课堂气氛,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教师提出问题:北魏政权建立以后,定都平城。但是魏孝文帝却要迁都。下面老师给大家五分钟时间看课本的115页小字部分内容,孝文帝迁都的道路是一帆风顺的吗?
学生预期活动效果:听到老师的问题,积极参与。既然已经有了自己的国家,有了自己的都城,为什么要迁都呢?结果怎样呢?想必学生心中有很多的疑惑,这个问题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生1:不是一帆风顺的,一些保守的鲜卑贵族就不愿意。
师:那在这种情况下,孝文帝是怎么做的呢?
生2:他找了个南征的借口,那些贵族就参与了。
教师总结:对,孝文帝找到这个借口就出发了,结果到达洛阳后正赶上秋雨连绵,这样孝文帝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教师提出问题:既然迁都的道路这么艰难,孝文帝又为什么要迁都呢?
学生预期活动效果:学生预期活动效果: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每组派代表回答问题,自己归纳总结,并做出自己的评判。
生1:平城的地理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
生2:平城气候干旱,粮食供不应求。
生3:都城在北方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教师总结:很好。大家都能够很好的总结、提炼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值得表扬!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再接再厉!
设计意图:这样层层递进,提出问题,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更给学生接受知识提供了足够的空间。
教师提出问题:孝文帝在成功迁都洛阳之后,进一步实施改革措施,请大家参考课本的115页内容,说一下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有哪些?
学生预期活动效果:学生积极参与,热烈的讨论,并且能够做到不同小组之间的交流合作。纷纷发表各组的见解。
生1: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生2:官员以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生3: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
生4: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生5:采用汉族的管制、律令。
生6: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教师总结:好!大家说的不错。
教师提出问题:在这次改革中你能发现有什么特点吗?
设计意图:在了解改革的内容之后,提升学生对改革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归纳历史问题能力的提高。liuxue86.com
此处播放大屏幕提示。
教师总结:在孝文帝的改革中,始终贯穿一个理念,那就是:汉化措施。
教师过渡: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向汉族学习,那他的改革有什么历史意义呢?
生:促进了民族融合。
教师总结: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壮大了中华民族,丰富了中华文明。
教师引导: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后在民族融合中起到了如此重要的作用,现在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这反映了孝文帝的哪一项改革内容?
学生预期活动效果: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学生对于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已经很熟悉,讨论的很激烈。
生:以孝治国的理念。
教师总结:对,之所以在皇帝的谥号中多有孝字,主要在于孝文帝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教师提出问题:现在老师有新的问题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就要求以孝治国,尊老养老。在当今社会作为中学生来说,要发扬尊老、养老的风气,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设计意图:在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现在不仅要学好文化知识,更要孝敬父母、尊重老师。
学生预期活动效果:有的同学低头沉思,有的同学热烈讨论。
生1:给父母洗衣服。
生2:力所能及的帮父母做点家务活。
生3:给父母做饭。
教师总结:大家的想法都很好,不管我们为父母做什么,他们都会很感动。想想我们坐在这么宽敞明亮的教师里,而父母却在太阳的暴晒下劳作,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孝敬父母?我希望大家马上行动起来,就从今天开始。
课后习题
课堂检测:
1、439年统一黄河流域的是( )
A、三国中的魏国 B、氐族建立的前秦政权
C、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
2、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都到( )
A、长安 B、洛阳 C、许 D、殷
3、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改革是( )
A、商鞅变法 B、管仲改革 C、李悝变法 D、魏孝文帝改革
4、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向哪个民族学习?( )
A、氐 B、鲜卑 C、汉族 D、匈奴
5.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江南地区开发的同时,我国北方地区则经历着空前的民族大融合
B.迁入内地的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在一起,民族界限逐渐缩小
C.一些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吸收汉族的文化
D.孝文帝迁都一帆风顺,没人反对
6. 西晋以来北方民族大融合的高潮( )
A.“五胡”内迁 B.孝文帝改革
C.前秦统一北方 D.北魏建立
7. 下列各项不属于孝文帝改革内容的是( )
A.在朝廷上禁止使用鲜卑语 B.采用汉族的官制
C.鼓励鲜卑人与汉族通婚 D.奖励耕战
8.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夫土者,黄中之色,外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1)“魏主”指的是谁?
(2)诏令说的是什么改革?
(3)诏令提出这一改革的依据是什么?
(4)提出这一改革的意图何在?
(5)“魏主”的改革还有什么内容?你能试一试说出来吗。
(6)“魏主”的改革有什么作用?
布置作业:调查我们青州的少数民族,了解他们的生活习俗。
板书
★ 河北三本高校排名
★ 二本大学排名
【北方民族大学排名(锦集8篇)】相关文章:
北方会计专业好的大学2023-12-04
关于法国奢侈品管理专业排名介绍2022-04-30
安徽工业大学什么专业最好2023-11-22
文科一本大学排名2022-06-08
长安大学自荐信范文2023-05-26
西北的旱情作文2022-05-06
湖北省大学学科专业排名2023-09-03
考研日语作文一般多少分2023-04-26
天津二本大学排名理科2023-06-20
俄语 就业前景2022-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