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师风在教学中如何体现(通用14篇)由网友“花大猫”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师德师风在教学中如何体现,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在师德中体现自我价值
在师德中体现自我价值
在师德中体现自我价值 邓小平同志说:“一个学校能否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教育的目标是“德才并重,以德为主”。具体的归位,就是依靠自己良好的职业道德去影响每一位学生。要说何为良好的职业道德,在我看来,道德的好坏并无严格的法律依据,它随人们的思想观念体现于非正式的舆论之中。所谓的明善恶、秉正义、知荣辱等都是人们意象中的代名词。所以我说,道德立于心、工作成于手。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现身说法、以身示范,培养自己良好的师德,在师德中体现自我价值,实现良好的教育目的。 师德体现在方方面面,概括得说: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教书育人是师德最基本的要求。这一表述使教师道德体制与其他职业道德体制明显的区别开来。 首先,要求教师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教育事业。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是人民的教育事业,是真正的天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每位教师都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甘愿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实际工作中,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不图名利、甘做蚕烛,在岗位上发出光和热。 再则,要求教师热爱学生。“爱生如爱子”是师德的一个重要体现。只有热爱学生,才能去关心他们的成长,才能去教书育人,才能尊重学生人格、引导学生成才。在一本书刊上,我看到这样一则报道:一节自习课上,一名教师因辅导学生练习,故托堂几分钟。这时,外面起了雨,某学生讲台放了一张条:“你耽误了我们放学时间”。教师见后,并无不满,而是公开向学生道歉,并把自己的伞、雨衣送给同学们。教师的素质体现在生活中的点滴上,如上述教师无爱生之心,恐怕很难让学生敬服、理解,以至于对以后的上课状态、心理反应和师生沟通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其次,师德的另一体现是具有崇高的奉献精神。教师的工作责任重大而又极其艰辛。之所以说责任重大,是由于教师肩负着培育下一代接班人的责任。抽象地说,社会的未来掌握在教师的手中,之所以说艰苦,是由于教师工作条件艰苦,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的社会地位、物质待遇较低,甚至处于相对清贫的地位。在此情况下,教师应当以社会责任为己任,无私奉献,否则,如果以待遇对待工作,那么,就可能在知识传授、教书育人中,难当社会重任。 另外,师德最外在的体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师在教书育人中,除了言传,更要身教,用自己的示范行为来教育学生,这就是为人师表。为人师表在一定角度上看,主要是强调教师要言行一致。要求学生学习的知识自己应当精通;要求学生崇尚的行为,自己应当行之;要求学生反对的行为,自己应当坚决杜绝。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否则,“虽令不从。”所以,每一位教师都应从自身做起,真正为学生树立一个模范的榜样,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上述几点是每一名教师都应该具有的,也是最基本的行为品质。有人说:“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教育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反过来说,如果我们只知道教书而不知道育人,那么,只能称其为“教书匠”,所谓“人类灵魂工程师”也是空有其名。由此看来,“德”是赋予人灵魂的基石。道德的培养和提高,不管是对教师自身还是对学生都是尤为重要的。 在思想上崇尚、遵守师德,在行为上,体现师德,只有在社会实践中进行道德修养,才能真正认识善和恶,才能体验到加强道德修养的紧迫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依靠自己的师德标准去潜移默化的影响每一位学生,从而在教书育人中感受一份愉悦,一份成功。在良好的师德中体现自我的存在,实现自我价值。
篇2:如何在数学教学中体现新理念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体现新理念
在21世纪,世界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发展的主要趋势是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将成为一种面向全体的全民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贯穿一生的终身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突出个性的创新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数学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价值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数学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已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全日制义务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数学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中提出:“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并明确了数学总体目标是通过义务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允分发展。从前言与这一总体目标中,我们可以深刻地了解、体会到:数学教学已不再是以“传授数学知识”为目的了,而是更加关注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思维方式的多样化。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中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及良好的情感和态度的形成等等。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体验探索知识、解决问题的感受。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为了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适应今天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通过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数学课程标准》,更新我们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教学观念。把新的理念带进课堂,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
一、如何在备课中体现新的理念
1.选择现实的、有意义的素材。
由于教材编写具有时代性,限于当时的社会背景,根据那个年代学生的条件及当时社会对各方面人才需要的要求不同,教材编写的内容及要求只符合一定时期的使用。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再好的教材经若干年也会滞后的。因此,我们手中的教材有些编排顺序、准备题、例题、呈现方式及例题的情境已不能适应我们今天的学生学习了。这就要求我们备课时,在基本不改变教材的编排意图的同时,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选择学生身边熟悉的、喜欢的'、感兴趣的事物或内容为学习素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与现实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这样,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才会乐于参与,他们才会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例如改变例题的叙述情节,省编义务教材第七册第43页的归总应用题是先通过准备题总结出“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的数量关系式,然后出示例题。这样的课,用以前的眼光来看是无可非议的,就现在来讲逻辑思维也是很好的。但我们所教的孩子不一样了,他们可能对3小时抽水420吨,5小时抽水多少吨已不会感兴趣了。我想如果改成“老师想了解一下昨天晚上我们班55人一分钟共做多少题”?根据你自己的做题情况编一道数学题。学生四人或两人小组讨论片刻,争相回答。有的学生说:“我一分钟做了20道题。照这样的效率,估计全班55人能做1100道题。”有的说:“我两分钟做了30道题。估计全班55人,可能做825道题。”再让他们说说是怎样计算的?由于这道题是学生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过的事实建构的,所以对例题的结构、数量关系比你去刻意地去教,掌握的要好得多。学生很容易掌握了这类题的解题思路。
2.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
[1] [2] [3]
篇3:如何在数学教学中体现新理念
1如何在数学教学中体现新理念
分层备课,把课备“活” 。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教育学生时总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施以不同的教育,这种方法就叫“因材施教”。时至今日,“因材施教”已成了教育工作者认同的科学方法。我们可根据这一教学原则,进行“分层备课”。所谓“分层备课”,就是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中存在的差异程度,有针对性地设计适合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活动,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发展。首先,教师要了解每一位学生,洞察学生的“底细”,根据每个学生的“人情”和学情,将全班学生分为三个层次,即A、B、C三层。A层为优等生,B层为中等生,C层为学习困难生。(但这种层次不是一成不变的,经过一段时间,如发现某些学生进步或后退了,再进行调整,重新编组。)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从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到教学活动,都应考虑到各层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以面向B层学生为基点,增加对A层学生的提高要求和对C层学生的补差要求。把课备“活”,就是要以学生为着眼点,备课时进行分层设计;把课备“活”,更要求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备有多种课堂教学的操作变式,备有多种“活动”方式,同时,应考虑如何把学生作为课程资源融进教学,促进教学。
形式多样,把课备“活” 。
教师可根据教学设计的需要,采用不同的格式。(1)表格式。可设计如下: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分层要求 。(2)卡片提示式。例如,为体现数学课的活动性特征,在教学设计中,以活动为主线,采用卡片提示的格式来编写教案。采用这种格式编写教案,可以将教学步骤或要点罗列于卡片上,也可以将各类活动分别归纳于卡片上,便于记忆。精炼的语言,活泼的形式,把教师从繁重的教案书写中“解放”出来了。
此外,应充分利用教师间的资源差异,加强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集思广益,发挥集体备课的功能,使每个人的经验、理念、智慧为大家所共享,提高备课实效性。不论使用何种形式的备课,其目的都是为了使课堂教学更完善。为此,教师必须重视课后反思、总结:这样的设计、操作是否“有效”?在课中有无更好的方式?对备下一节课有何指导意义?等等。将备课延伸至教学之后,才能使备课更完善。
2数学课堂创新教学
通过教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引导学生不断创新
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接受水平都不相同,因此,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学习同样的内容会有不同的表现,这就要求我们小学数学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及时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反思,若一连几名学生均未答出,表明问题可能难了,或者几个学生均是一个层面水平,那就应采取调控措施。
如果问题有难度,就应把问题分解或换个角度,降低难度;如果不是问题有难度,那就应该让不同类型的学生回答,并讲究一下回答顺序,这样,在同一个问题的答问中,不同差异的学生都能受益。同时,教师在分层教学过程中,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关注与帮助,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肯定,对他们出现的错误,耐心地引导,鼓励学生自己去改正,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进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新课程背景下,师生关系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尤为重要,它将对教学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小学生的心智还没完全成熟,所以和教师的关系对于他们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发展个性的土壤,民主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保证创造成功的重要条件。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真心地对待每一名学生,要把每一个学生都看作自己的孩子,要用对待自己孩子的方法来对待他们,对待学生要平易近人。
在教学中,要放下师者的“尊严”,不要高高在上,要和蔼可亲,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慢慢对你亲切起来,当然爱屋及乌的力量也会慢慢显示出来的。其次,教师还要转变以往的旧观念,要用全新和发展的眼光看学生,要切实地理解和信任学生,要诚心诚意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他们都需要信任、关心、理解、帮助,都有极大的可塑性,都隐藏着极大的创新能力。
3打造数学魅力课堂
于生活实践中应用,学会拓展延伸
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也是学习“有价值”数学的生动体现。教学中,应再现生活情景,引导学生回归生活空间,在生活空间中实践、在生活实践中感知,激发学生自觉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过“比和比例”后,组织一次实践活动,要求学生测量操场边水杉树的高。有的学生提出爬上去量,有的提出砍倒后量……都不是好办法。怎么办?这时,老师拿来一把2米长的竹竿,笔直地插在水杉树的旁边。此时阳光灿烂,操场上树影、竿影立即出现。老师问:竹竿长与影长有何关系?……学生们茅塞顿开,悟出了应用比例知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算出了水杉树的高。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数学就变得有血有肉、富有生气、丰富多采了。
再如:学完“立体图形”后,为学生提供一张固定的铁皮,让学生设计出容积最大的容器;学完“百分数”后,让学生调查:“一控双达标”环保进展情况、城市规划建设情况、租车游览方案、存款等,并提出改进(优化)方案,让学生在生活情景中,为了实现理想的生活愿望(前景),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使数学服务于生活。联系生活实践的应用教学,以直观性、开放性、体验性的强烈特点,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提高他们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数学学习不再枯燥乏味。所以,数学教学应努力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实践的联系,坚持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应用、展望生活前景,坚持建构让学生实行“再创造”的课堂,坚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使学生树立创造的信心;坚持提供给学生综合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创造的喜悦,进而发展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
从生活经验中引入,唤起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导入举足经重,处理的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能否迅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引入,在课始就提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惊奇地发现,数学原来就在我们身边。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可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形象化、直观化、具体化。我校的一位老师在上“圆的周长”一课时,借助多媒体的动态效果,形象地展示故事情境:阿凡提的小毛驴被可恶的巴依老爷逮着后干苦力――磨磨。小毛驴想:我这样一圈一圈地走,究竟走了多长的路呢?当学生讨论得出必须先知道小毛驴走一圈有多长时,多媒体演示从一圈的轨迹抽象出圆的过程,让学生感知圆的周长。
当学生明白只要知道怎样求圆的周长,这个问题就能迎刃而解时,学生的兴趣自然而然地转移到新知的学习上来。在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时导入,教师可出示一则招领启事:三年级一班同学拾到人民币a元,请丢失者来教导处认领。学生通过分析可以理解,启事中人民币的数目不能写出来,所以要用一个符号表示,启事中的字母表示的是钱数,使学生初步体会用字母表示数,是来自生活实践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除法”时,可这样引入:今天妈妈买了8个苹果,要平均分给爷爷奶奶,该怎样分?在教学“加减混合计算式题”时,可通过“公共汽车上的上车、下车的乘客”现象来导入。在教学“比例尺”时,可让学生画窗户或介绍照相机照相的生活实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最不喜欢知识教育以赤裸裸的方式进行”,而从生活经验中引入,以有趣的情境导入则是引导孩子参与其中的绝佳方式。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
超前学习是培养自主学习习惯的基础
超前学习与常规的“课前预习”不能相提并论,而有一定的区别。常规的“课前预习”是学生在课前跑马观花地看一遍教材,了解一下节本节课教师所教学的大概内容。然而,教材内容,老师在课堂上是必讲不可的,预习与否,对教学的效果影响不大。所以“课前预习”往往让人感到有一种作秀的感觉。
而“超前学习”,内容十分丰富,它可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自学课本知识、还可做一些探究性、验证性的小实验或达标检测;它需要老师在前一节课结束时就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使学生知道下一节课学习什么,需要解决些什么问题,培养些什么能力,自己需做些什么样的准备工作,查阅些什么资料,用什么方法去自主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如“粗读”教材是了解本节要学的数学概念、规律、定律、公式;“精读”教材是对全文仔细、反复地阅读,细心体会概念,规律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等。
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是培养自主学习习惯的根本保证
(一)知识与方法都要新陈代谢或与时俱进
有道是,师高弟子强;强将手下无弱兵;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长流水。老师应刻苦学习,不断吸收知识新血液,更新教学理念,探索教学规律,掌握新的教学技术和教学手段。
(二)改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师角色
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转为“平等中的首席”,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互动过程,是展现师生个性化、丰富课程内容的创造过程,而不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
(三)改变评价学生标准,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诺贝尔奖获得者劳厄说过:“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老师应把基本技能,如实验技能、学习方法、探究能力等作为评价学生的着眼点,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合作和交流等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性的评价。
篇4:如何在数学教学中体现新理念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体现新理念
在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是教育将成为一种面向全体的全民教育,贯穿一生的终身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突出个性的创新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数学教育的价值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数学教育已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中提出:“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并明确了数学总体目标是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允分发展。从前言与这一总体目标中,我们可以深刻地了解、体会到:数学教学已不再是以“传授数学知识”为目的了,而是更加关注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思维方式的多样化。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中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及良好的情感和态度的形成等等。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体验探索知识、解决问题的感受。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为了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适应今天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通过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更新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把新的理念带进课堂,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
一、如何在备课中体现新的理念
1.选择现实的、有意义的素材。
由于教材编写具有时代性,限于当时的社会背景,根据那个年代学生的条件及当时社会对各方面人才需要的要求不同,教材编写的内容及要求只符合一定时期的使用。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再好的教材经若干年也会滞后的。因此,我们手中的教材有些编排顺序、准备题、例题、呈现方式及例题的情境已不能适应我们今天的学生学习了。这就要求我们备课时,在基本不改变教材的编排意图的同时,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选择学生身边熟悉的、喜欢的、感兴趣的事物或内容为学习素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与现实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这样,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才会乐于参与,他们才会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例如改变例题的叙述情节,省编义务教材第七册第43页的归总应用题是先通过准备题总结出“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的数量关系式,然后出示例题。这样的课,用以前的眼光来看是无可非议的,就现在来讲逻辑思维也是很好的。但我们所教的孩子不一样了,他们可能对3小时抽水420吨,5小时抽水多少吨已不会感兴趣了。我想如果改成“老师想了解一下昨天晚上我们班55人一分钟共做多少题”?根据你自己的做题情况编一道数学题。学生四人或两人小组讨论片刻,争相回答。有的学生说:“我一分钟做了20道题。照这样的效率,估计全班55人能做1100道题。”有的说:“我两分钟做了30道题。估计全班55人,可能做825道题。”再让他们说说是怎样计算的?由于这道题是学生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过的事实建构的,所以对例题的结构、数量关系比你去刻意地去教,掌握的要好得多。学生很容易掌握了这类题的解题思路。
2.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
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呈现教学内容,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这句话揭示我们,教材不是圣书,它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学内容。为了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备课时我们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从实际出发,重新组合教学内容,安排最佳的呈现形式。因为,教材的编写往往是根据知识的结构展示其发生、形成、发展的顺序。而我们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方式不一定适应教材中的呈现顺序及呈现方式。我在教学“分数的意义”这节课时,根据学生原有知识、生活经验和本节课要讨论的问题之间的距离,改变了教材内容中的呈现方式。把用一个实物、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表示的单位“1”与用多个物体为整体表示的单位“1”的内容相对比,同时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材料根据自己的能力在小组的协助下主动参与解决问题。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经历主动探究“分数的意义”的过程,建立分数的`概念。并理解单位“1”的含义,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和感受合作、交流、成功、愉悦的情感体验。
3.改变新课的导入方式。
现行教材中的准备题,是为新知学习铺路搭桥。其内容一般是与本节课新知识密切相关的旧知识,目的是使学生的思维快速进入新知境界。然而,从新的教学理念看,它恰恰是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性,缩小了探索空间。加之,教材中的例题在提供答案的同时,也提供了思考过程,在出示例题的同时,就有怎样想,它既约束了教师的思维,又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随着数学教学的价值取向由知识传授为主转向个性、才能的发展为主,导入阶段的目标也应随之由为知识学习作准备为主转向情感诱导为主;由关注知识技能领域向关注发展性领域转变。因而,强化情景创设功能,让学生体会今天学的数学就在身边,形成探索的欲望,是导入阶段的方向。我们备课时在关注新课导入方式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数学内容虽然是抽象的,然而大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适合小学生接受的原型。例如,“正比例教学”中,可在有阳光的日子带着学生去室外,用杆高与影长的关系,测量树高、旗杆和周围的物体。教学“比例尺”时,可让学生根据比例把自己家的房子画在纸上,设计自己喜欢的建筑物。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设计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导入新课,这样符合学生积极探索的心理需求。
二、如何在课堂中体现新理念
1.创设没有精神压抑的学习环境。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要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这一过程,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这一过程创设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
(1)转变教师的角色。
教师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学生学习探索过程。实现由传道、授业、解惑向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转变。人们常说“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为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友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心理轻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产生愉悦的求知欲望,无顾忌地充分表达自己的创意。例如,在学生讨论、争议不休时,我们可以说:“能让老师发表一下意见吗?”以“和蔼可亲”的态度,“商量”的口气,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讨论。既起到“引导者”的作用,又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没有精神压抑的、以人为本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探索数学知识的同时经历丰富的情感体验。
(2)教师要用自己的热情感染学生。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诚于衷而行于外,应满腔热情、精神饱满地出现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并以自身的工作态度和情感去感染和影响学生,恰当地组织教学。教师要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通过对一个个问题导语,一个个环节的安排,一句句情真意切话语,激发起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爱,从而使学生对数学课产生兴趣。
2.创设开放式的教学过程。
由于开放式教学过程能给每个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和成功机会,让每个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得到发展。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开放式的教学过程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过程中,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机会,教师要尽量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教学过程,给学生主动探索的机会和更多有思维空间。
例如,我在“分数的意义”教学时,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课前让学生自己准备学习材料(学生们准备材料特别充分,有的自画10个小红旗,有的画6只小动物,有的画12个三角形,画8个小圆片,画9个小正方形,有的剪了一个大圆,长方形、正方形纸、铅笔、蛋糕、小棒、小正方块等等),通过让学生自己准备学习材料,使学生对新的学习内容有了心理准备。实践活动中选择的素材又是他们自己所熟悉的、喜欢的。课一开始,通过两三分钟对学生的了解:“关于分数你已经知道了什么?”“还想了解哪些知识?”“用你们手中的材料分一分能得到分数吗?”要求每位同学至少分一种材料,并把你的成果在小组中交流,在交流中说出操作的思维过程。在小组合作交流后(约5分钟),每组推选一位同学到前面与全班同学们交流。在交流中学生之间互相提出问题,并在交流,争议中解决问题。如有一位学生在演示把6支铅笔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也可以是,这时另一名学生站起来质疑:“为什么和都可以?”另一位学生马上站出来说:“因为平均分的份数不一样,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是2只铅笔,平均分成6份,2份就是,也就是2只铅笔。”交流时,台上学生讲,台下学生不时地争着补充、修正。在交流中学会合作,在交流中,学生体验了求得同一种结果可以有多种方法,在交流中也看到了自己的力量。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探索活动中经历丰富的(交流合作、成功、兴趣、愉悦)情感体验。
3.设计不同层次的开放性练习题。
为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要求,使全体学生能得到相应的发展,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练习题或选择密切联系学生现实生活的素材,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设计每个同学都有参与机会的开放性练习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与现实世界密切联系。
例如,我在教学“统计初步知识”时,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设计了这样的练习题:“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周围事物了解的情况设计一张统计表。”这时,同学们积极地动起来了,有的自己独立设计;有的两、三人合作,有的收集信息,有的整理数据。有的设计了“四(1)班财产统计表”、有的设计了“四(1)班教学用具统计表”、有的设计了“四年级各班人数统计表”“四(1)班各组人数统计表”“中山路小学各年级统计表”“某小组家庭住址统计表”“某小区人数统计表”“四(1)班数学成绩统计表”“近一周天气变化情况统计表”等等。这样设计的开放性练习,使所有的学生都积极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又如,请你用长24cm,宽12cm的铁板,为客户设计一个高3cm的无盖铁盒。学生用不同的思考方法设计了不同规格的铁盒。在交流中讲出自己的设计意图。
通过这种开放式的探索活动,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的兴趣。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几乎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只要我们教师留心,就可利用生活中的问题设计出很多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开放性练习题。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篇5:在音乐教学中如何体现教学策略
在音乐教学中如何体现教学策略
我在音乐教学中,为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学生感受、表现、创造音乐的能力及参与音乐活动实践能力,经常采用以下教学策略:情境教学法、游戏法、练习法、合作探究法、创造法、表演法、唱奏结合法、兴趣诱导法等,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从而完成教学任务。例如:我在四年级音乐教学《打花巴掌》一课,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竟:播放歌曲《郊游》师生律动。
二、导入:放“音乐百花园”课件,让学生猜一猜都有那些花,从而揭示课题。
三、介绍:打花巴掌是北京地区的一种传统的儿童游戏,两人一组,边拍手边按季节数着花的名字,念说着合辙压韵的顺口溜,这些鼓励孩子们学习好、品德好、身体好的新词,赋予了打花巴掌新的生命,成为孩子们喜欢的歌游戏。
四、学唱歌曲
1、聆听歌曲《打花巴掌》。放课件,视听结合,完整感受歌曲艺术形象。
2、按节奏边拍手边读歌词。
3、在完整聆听的.基础上学会歌曲。注意在唱歌过程中,咬字、吐字要准确、清楚。
4.歌曲基本学会后,可做拍手游戏,在拍手过程中记熟歌词拍击时可在教室内原座位不动,两人对拍,还可以与前后桌的同学对拍。
要积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编创各种拍击动作,但一定要与歌曲节奏或节拍相吻合。
5、编创歌词
开始可在课本规定处编创歌词,熟悉后还可以编唱各种花的名字,补充到歌曲中来。
6、随堂检测:分组唱、独唱、对唱等。
五、小结:教师点评,表扬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学生。
总之,我在音乐教学中,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使学生愿学、乐学,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篇6:在音乐教学中如何体现教学策略
雨果曾说过这么一句话:“开启人类智慧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字,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符。”而音乐活动是幼儿园教育环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可以陶冶幼儿的性格和情感,初步萌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对陶冶孩子的情操,培养孩子的美好心灵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音乐教育活动中,要让幼儿理解音乐作品,就应该让他们多听、多讲、多动,通过他们的听觉及身体的动作来感受音乐,从而把他们带进音乐的优美境界中。
一、将故事引导融入到音乐活动中
歌词,是音乐的一种文学形式,词语不多、篇幅短小,却是幼儿与歌曲接触的第一步,歌词中所描绘的人物、情节、语言、动作对幼儿有着直接的影响。幼儿园的孩子还不具备独立朗读和理解词义的能力,此时若采用传统的条文式的灌输,对他们来讲则会由于抽象而失去吸引力。所以在音乐教学活动中以故事的形式表现歌曲,根据幼儿喜欢听故事这一年龄特点,对歌词内容故事化。如歌曲《小老鼠上灯台》,我就是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将歌曲通过角色对话演唱出来。这样,孩子们在听故事的同时,情不自禁地对歌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的积极性随之高涨。同样在欣赏乐曲时也能起到很有效的作用。如音乐欣赏《彼得与狼》中音乐为第三段,三段音乐经过巧妙的剪接,编成了故事的材料,幼儿听了很感兴趣,听一遍后就组织幼儿进行讨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学故事中所表现的小动物等”让幼儿对这首乐曲有个整体的感受,使他们能初步感受到乐曲所包含的内容。
二、将教具材料融入到音乐活动中
幼儿的思维发展尚处在直觉形象阶段,加之受到年龄和生活经验等方面的限制,在一些音乐活动特别是欣赏乐和打击乐活动中,如果不借助一些形象的教学辅助材料,要理解和表现音乐材料是有一定难度的。只能通过外部可见的操作来产生期待和追求期待的满足。所以音乐活动用图片中利用图片的方式,帮助幼儿记忆歌词,幼儿看到图片上的内容,就明白了所表示的含义。如:音乐《秋叶》是一首曲调优美、活泼动听的歌曲,歌词很难让幼儿记忆。我采用了图片记忆歌词的方法,幼儿很感兴趣。我以直接清唱的方式导入,幼儿在没有音乐伴奏的背景下倾听,更清楚地听清了旋律和内容;教师第一次清唱完后,请幼儿回答歌中唱到了什么,幼儿说“有秋风、躺在地上睡一觉”,我及时地贴出幼儿说的图片歌词内容,幼儿看到图片后,很高兴;幼儿期待看到图片歌词,就认真听教师的范唱。等到把全部的图片歌词展出,幼儿已经能听音乐轻轻哼唱。在乐曲欣赏,打击乐或歌曲学习中,图谱也是经常被利用到的教具,它采用图片和象征性的符号这一形式,这样能够帮助幼儿理解和记忆歌词。
三、将多媒体融入到音乐活动中
运用多媒体,可以像陶行知所设想的那样:解放孩子的大脑,让他们多想一想;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们多做一做;解放孩子的嘴,让他们说一说;解放孩子的眼睛,让他们多看一看;解放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多动一动,这对我们进行音乐创新教育十分有益。音乐是积聚灵感、催发情感、激活想象的艺术。多媒体教学可以化静为动,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通过各种直观形象的展示,有助于幼儿更好地体验音乐的情感。同时,将视听完美地结合,有助于开发智力,特别是在激活幼儿创新潜能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音乐欣赏《彼得与狼》中,随着音乐旋律、节奏、力度的不断变化,在视频上分别出现了多媒体课件:小朋友、“小白兔”、“小鸟”、“小猫”“大灰狼”“猎人”的动画片段,看着画面上的各种动态,听着那活泼欢快的音乐,幼儿那发自内心的天生爱创新的欲望被激发了,他们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学着不同人物的各种动态。看见小鸟飞的姿势,有的小朋友学着左飞飞、有的右飞飞、有的飞飞东、有的飞飞西,他们无忧无虑地享受着创新的乐趣。由于教学时,能有效地将视听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使孩子们受到作品美的感染,加深孩子们对作品的理解和对主旋律的记忆。随着音乐边听边动,能帮助孩子们感知音乐的节奏、速度、力度和情绪起伏,使孩子们更能投入到音乐所展现的情景中。
四、将游戏活动融入到音乐活动中
游戏是学前儿童的重要生活。儿童在游戏中,在活动中学习,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欣赏教学中,音乐游戏是最能让幼儿体验快乐并感受快乐的。对于幼儿来说,音乐游戏就是一种娱乐,它让幼儿充分体验到“玩”一样的愉悦感,幼儿没有丝毫的压力和负担,他们自觉自愿地,不知不觉地,快乐地,不知疲倦地,投身于活动之中,在唱唱、跳跳、玩玩、敲敲打打的过程中去感知音乐,从而增强幼儿的`音乐节奏感,提高辨别音乐性质的能力,促进动作的协调,还能发展其想象力、创造力,有效地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如:游戏《小白兔摘西瓜》,可让幼儿戴上头饰,边唱边做游泳动作;《小老鼠上灯台》可让幼儿围成一个圈,等到老猫出来时,听老师弹琴,小老鼠都跑回家。这样在“玩”中学,学中“玩”,使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融为一体。为使所学的知识更加巩固,老师还可用幼儿喜爱的音乐游戏来加以复习。
五、将肢体语言融入到音乐活动中
爱动是孩子们的天性,幼儿在学唱歌曲时,把自己对节奏的感受和歌曲特点的理解用优美的动作表现出来,而不是教师一招一式的教,只是教师要引导、启发、循序渐进的帮助幼儿用自己的动作表现歌曲,幼儿不仅学会了歌曲而且满足了他们动的需要幼儿本身就是一个好动的个体,如果只是枯燥乏味地对幼儿进行灌输式的教育,那么,幼儿对音乐只会越来越烦感。如果加入一定的肢体动作,那么,他们就会感觉很新鲜,很有意思,便会积极主动地加入到活动中去。如:在教唱《小鸡小鸡在哪里》这首歌时,唱“小鸡小鸡在哪里”“叽叽叽叽在这里”时,幼儿可以学小鸡走路,唱“小鸭小鸭在哪里,嘎嘎嘎嘎在这里”时。双手放在身体两侧做小鸭子的翅膀,双腿略弯曲,身体左右摆动;小狗小猫等结合动作表演。这样,幼儿不仅学会了歌曲,还会期待下一节音乐课的到来。
六、将绘画艺术融入到音乐活动中
陶行知先生一生倡导“做中学,学中做”, 就是要自己动手,在实践中观察和思考,以悟得新知,同时将习得的知识与具体的生活实践相联系,学以致用,活学活用。一边倾听美妙的旋律,一边动手画出音乐的形象,可以让孩子们潜移默化地感受音乐的熏陶,好似身临其境地畅游在艺术的殿堂中。例如:在音乐欣赏《彼得与狼》的中间,让孩子们拿起画笔,边听边在纸上画了画线条,顿时不同形状的线条孩子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画笔,大胆想象,在纸上把关于乐曲描绘的种种美妙景物展现出来,从而完成这一抽象到具体的过程。的确,艺术是相通的,他们共同陶冶了情操,净化了孩子们的心灵。
七、音乐将音乐活动融入到一日活动中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核心。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主张把教育与生活完全融为一体。所以我们将音乐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幼儿音乐感知能力和创造能力是在充满艺术氛围的环境中得到发展的,我们要让幼儿关注生活中的细节。早晨,当幼儿陆续来园时,教师可以在教室里播放轻松、悦耳的音乐,幼儿一入园就有一种好的心情开始一天的学习、生活。在早操、进餐、课间等活动时,教师都可以为幼儿配上合适的音乐,以丰富的生活内容,为幼儿提供多看、多听、多实践的机会,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感受音乐的美,并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另外,我们在活动室内创设“音乐角”,在其中放置录音机、各种各样的道具和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节奏乐器,播放适合幼儿欣赏的乐曲。让幼儿自由选择,在自己设的小舞台上尽情地表演,使能力不同的幼儿都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
总之,在尝试教学中教师只能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思维发展规律,利用多种形式,突出一个“活”这个细节来进行有效音乐课堂教学,才能激发他们对音乐活动的兴趣。从而使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活动真正成为以幼儿为主体,以适合幼儿的音乐为课题,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一种教育活动。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将通过艺术潜移默化地来塑造幼儿的心灵,开阔视野,拓展听域,发展智力,使他们茁壮成长。
篇7:浅谈美育在音乐教学中的体现
浅谈美育在音乐教学中的体现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的目的是以情感人的`教育,它以美的事物,美的形象,美的语言和行为激发人们的审美情感.
作 者: 作者单位: 刊 名:素质教育论坛 英文刊名:SUZHI JIAOYU LUNTA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3 关键词:篇8:如何在教学中体现教育回归本真?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教育回归本真?
沈燕
12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正式版颁布后,业内人士都赞赏里面补充的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评价两项重要内容。并围绕教育的旨归问题提出教育确实应该回归本真了。而本真是什么呢?首先教育孩子不是做月饼,马克·贝磊,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课程规划署署长如是说。他认为家长在孩子上大学前,不能把孩子当做月饼似的给予加工,应该尝试个性教育。“我们的孩子不能考试上是老虎,素质上是绵羊。让孩子全面发展,自信、幸福地生活,可以不富有,但一定要有责任心。”。还有家喻户晓的松下,他认为培养一个人的人格为第一,至于知识,技术一类,可以说是附属教育,有良好人格的人,在任何环境下都能自我勉励,用积极的态度克服困难,向成功迈进。教育回归本真就是体现教育是为学生服务的旨归,学生接受大同教育的同时,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要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平台,支撑和所需,使得他们朝着他们想要成为的对社会有益的社会人去努力,去奋斗。
20《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各科)正式版就体现了这种服务回归本真精神,是指导我们一线教师教育教学的纲领。因此,教师要按照教学规律研究教学,实施教学,而不是把学生都当成天才来要求,包括家长也是如此。教师家长都不要把每个孩子都视为天才,而是把他们作为人才来对待,这样才能真正守护孩的天性。也就是说对孩子的教育,要善于守护孩子的人性,发现其良好的秉性,培养孩子的好性情,营造行为意志力,引导孩子创造自己的生活与学习方式。这样他们的发展才有潜力,有前景,有情趣。
具体到我们英语学科教学又如何体现教育回归本真呢?我认为首先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涵盖了四个方面的内容: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而渗透核心素养的渠道就是要有效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我们知道,围绕每堂课的教学总目标,教师要设计几个环节去完成这些目标,每个环节任务的实施往往是通过学习活动去呈现,去落实。而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教师设计活动时是需要教学理念来支撑的,设计意图也是依据课程标准上的原则来指导的,不是随意安排一个活动,目的性不强,评价不到位,流于形式,这样的活动是产生不了核心素养的培养。
《年版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教育部,2017)第63页,列出了英语学习活动设计应注意的五个问题,简单归纳如下:(1)任务情境要真实、与学生相关;(2)知识结构化过程要有有效的导引工具和方法;(3)问题设计要有层次,对思维的挑战要有合理的梯度;(4)情境创设要给出场合、对象和关系、交际目的等必要提示,培养学生得体使用语言的意识;(5)要根据学情设计不同层次的学习活动。
老师们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参照这五点对自己设计的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和完善。从五个方面的活动原则来看,它们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离不开一个“情”字,情景,情况,情感,学情,教情,真情。总之,不再是盲目的活动,不是为活动而活动,不是做架子给别人看的无效活动,而是看每个活动是不是围绕真实的现场在开展,是否有内容,有分量,有效果。每种课型的活动要符合课型特色,学生通过听,说,读,看,写等活动的反馈,不断发展学生的三大思维品质。通过活动,推动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的素养的形成。例如在阅读课前,让学生通过标题猜内容,激活学生已知知识,调动,建构,整合他们对即将阅读文章的未知知识。再如在听力课中,设计一个活动,让学生把听力中的故事与自己的故事有机进行链接,让他们在听后针对主人翁的精神回归到自己身上,去探究自己精神世界应该升华的地方,与同伴分享。正如《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2017)版第七页上要求的:教师应设计具有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特点的英语学习活动,是学生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一系列融语言、文化、思维为一体的活动,获取、阐释和评判语篇意义,表达个人观点、意图和情感,分析中外文化异同,发展多元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英语学习能力和运用能力。这是学习活动意义的精髓。
我们以必修三模块5听力课为例,看教师如何在这堂听力课上去设计体现课标精神,具有人性化的学习活动。听力内容是关于五项重要的古代发明,是在前面阅读材料中介绍了几位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之后,介绍中国古代五大重要发明。学生已经围绕本模块主题学习了一些描述古代人物的词汇,本课时进一步学习有关古代发明的词汇,难度不是很大了。老师可以以一个问题导入,激活学生对发明方面的知识“What are the important Chinese inventions?”,同时引出本课的生词。然后让学生猜黑板上5个年份对应表格里5个发明,匹配发明人。然后通过听材料来验证他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并且说出听到的内容是什么。这一步是就材料内容而言进行检测,如果老师到此为止核实了答案就进行下一步内容,那么这个听力的目标知识只能是浅尝而止,对学生的文化品格没有起到太多的.影响。这时,教师如果思考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思考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关联性,就会深入该话题,提出有深度的,有价值的,有思维启发的问题“Why did the ancient people invent the things?” “What invention do you want to make?”
这几项古代发明都先于其它国家,所展现的古代文化更是中国发展的图腾。这说明了什么呢?他们中也许有的人说不出来,有的也许会说到这些发明给人类带来进步和文明,这些发明家当时就是肩负国家发展的大任而担当起发明大责,具有大国气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对他们情怀最好的写照。这个时候老师可以多一些追问,把学生的思维引向高阶,让每个人的思维都热起来,情感高涨起来,提出为什么在当时历史情况下会出现这些发明家和发明的东西。在这个问题回答的影响下,老师进一步追问,现在你们想作哪方面的努力,去进行发明,让我们未来的社会更加文明,更加强大。此时学生的民族自尊感激发出来了,有许多想法也在心中蕴酿着,老师顺势要求他们分组讨论这个话题,首先指出目前社会上,包括学校不文明现象的情况,然后激发出他们想改变现状的想法,去创新,去发明,提高文明程度。老师要求每个小组把他们想要发明的东西写在一张大纸上,与其他组交换欣赏,最后评出最实用,最科学,最环保,最有趣的内容和设计。这个活动符合课标中提到的的几个活动原则,让学生发自内心去思考如何在古人的肩上看得更远,行得更高。
让教育回归本真,课堂所有教学活动要充分体现高中英语新课程倡导的精神: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它们是英语课程内容的三大主题语境,是培育和发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依托,是引领教学目标制订与学习活动开展的关键。所有教者就是语境的设计家,用心去设计真实活动,让课堂回归本真,让学者真实沉浸在知识和精神丰富的海洋里,身心健康成长,让人文的基因,优秀的文化基因,强大的民族基因薪火相传!
篇9: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现代信息社会对基础教育的要求,是适应二十一世纪挑战的需要,也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如何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如何把信息技术教育引进并融合在现在的素质教育中,是我们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工作,尤其是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来说,更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不但要协同其他学科教师将信息技术引进学科教学中,还要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使他们适应现代信息化技术教育教学手段,培养他们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能力。
从我们农村乡镇中学的实际来分析:
一是机器问题,许多学校虽较普遍的拥有计算机,但计算机数量较少,学生人数多。平均每生每周使用计算机时间不足2小时,而且主要用于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僧多粥少现象在农村现实状况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解决的。
二是从学生的基础状况入手,《信息技术》在农村中小学教学中是一门新课程,由于农村经济发展不均衡,使得学生接受信息技术教育也不一样。有些学生在小学阶段学过一点儿计算机基础知识,有的学生只听过“电脑”名词,见都没见过计算机,还有的学生认为计算机就是过去算帐时用的手掌大小的计算机器呢。这就给《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是根据他们对新事物总是充满好奇心的成长特点,尤其是在自己的动手操作下能有一定的收获,更是他们追求新鲜知识的'动力。
根据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他们对计算机知识掌握程度的不同,因材施教在《信息技术》课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让学生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利用一台报废的电脑作教具,使他们认识计算机的组成及各部件名称、作用,了解外设的操作规程和要领,激发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回答他们提出的有关计算机知识的问题,激起他们对探索计算机奥秘的热情。
信息技术课最主要的是操作,根据学生了解计算机知识的不同程度,我在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他们对进行操作练习指导,规范学生鼠标的操作,键盘的操作及指法的正确性,熟悉Windows界面。如在教学“在桌面上建立快捷方式”一课时,我让程度好的学生自行练习,如建立或删除新建文件夹,快捷方式,给文件重命名或更换图标,并要求他们操作完后说出操作过程中鼠标的变化情况,以及快捷方式创建有几种方法和创建快捷方式的作用。对那些程度差的学生,在巩固鼠标、键盘操作的同时,只要学会用一种方法创建快捷方式即可。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看到经过自己的操作丰富了桌面图标,并能找出创建快捷方式的最佳方法而兴趣高昂。
信息技术课可以说是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的一门课,有些课教师是没有必要滔滔不绝地讲解的。如在教学“设置你的桌面”时,学生本身对丰富桌面就十分感兴趣,完全可以自主学习,甚至有的学生会想到利用Windows 98图画工具创作自己的图画并运用与桌面。老师这时只要让其对自己的操作讲给其他同学,就可大大调动全体学生学习新知的积极性了。
“榜样的力量的无穷的”。尤其是信息技术课教学,只要教师提前做好示范,学生就会模仿和发展下去。如在教学Word 基本操作“图文的混排”中,只要教师作好一范例,学生看了后,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模仿。更有同学会将自己设计的图片,插入到文件中。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从信息技术教育的三个主义来看,基本符合要求。总之,计算机教学要把握理论引导,以练促学,学练结合,也正是“课?机?课”的教学模式。
篇10:职业教育理念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体现
职业教育理念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体现
现代教育正面临着深刻的变化,我国的职业教育改革也在全面展开,新的.职业教育理念应运而生.将关注对学生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发展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研,主动探究获取知识;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教师不断充实自己,自我提高等职业教育理念融入生物化学的教学中,逐渐形成新的课程体系,以适应学生的发展,适应教育的发展,适应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
作 者:于雪黔 Yu Xueqian 作者单位: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贵州铜仁,554300 刊 名:卫生职业教育 英文刊名:HEALTH VOCATIONAL EDUCATION 年,卷(期): 28(6) 分类号:G40-03 关键词:职业教育理念 生物化学教学 教育改革篇11: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是现代信息社会对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要求,是适应二十一世纪挑战的需要,也是当前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如何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如何把信息技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引进并融合在现在的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中,是我们从事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学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工作,尤其是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来说,更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不但要协同其他学科教师将信息技术引进学科教学中,还要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使他们适应现代信息化技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学手段,培养他们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能力。
从我们农村乡镇中学的实际来分析:
一是机器问题,许多学校虽较普遍的拥有计算机,但计算机数量较少,学生人数多。平均每生每周使用计算机时间不足2小时,而且主要用于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僧多粥少现象在农村现实状况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解决的。
二是从学生的基础状况入手,《信息技术》在农村中小学教学中是一门新课程,由于农村经济发展不均衡,使得学生接受信息技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也不一样。有些学生在小学阶段学过一点儿计算机基础知识,有的学生只听过“电脑”名词,见都没见过计算机,还有的学生认为计算机就是过去算帐时用的手掌大小的计算机器呢。这就给《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是根据他们对新事物总是充满好奇心的成长特点,尤其是在自己的动手操作下能有一定的收获,更是他们追求新鲜知识的动力。
根据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他们对计算机知识掌握程度的不同,因材施教在《信息技术》课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让学生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利用一台报废的'电脑作教具,使他们认识计算机的组成及各部件名称、作用,了解外设的操作规程和要领,激发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回答他们提出的有关计算机知识的问题,激起他们对探索计算机奥秘的热情。
信息技术课最主要的是操作,根据学生了解计算机知识的不同程度,我在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他们对进行操作练习指导,规范学生鼠标的操作,键盘的操作及指法的正确性,熟悉Windows界面。如在教学“在桌面上建立快捷方式”一课时,我让程度好的学生自行练习,如建立或删除新建文件夹,快捷方式,给文件重命名或更换图标,并要求他们操作完后说出操作过程中鼠标的变化情况,以及快捷方式创建有几种方法和创建快捷方式的作用。对那些程度差的学生,在巩固鼠标、键盘操作的同时,只要学会用一种方法创建快捷方式即可。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看到经过自己的操作丰富了桌面图标,并能找出创建快捷方式的最佳方法而兴趣高昂。
信息技术课可以说是学生自
[1] [2]
篇12:素质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体现论文
素质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体现论文
摘 要:素质教育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是摆在数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而数学课堂教学是完成这一任务的重要场所。要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就必需在课堂教学中加强素质教育。
关键词:素质教育 数学教育 数学课堂教学
一、引言
当前我国教育正处在由应试教育逐步转向素质教育的过渡阶段。初中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的更新无疑是一个重要方面。数学教育在素质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数学教育中强化素质教育,既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也是完善学科教育体系所必需。素质教育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是摆在数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而数学课堂教学是完成这一任务的重要场所。要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就必需在课堂教学中加强素质教育。
二、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基础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的关系
素质教育的最终要求是学生既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又具有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素质教育中,必须既重视知识教育,又重视能力的培养。回顾过去,我们只重视知识教育,而忽视能力的培养,其结果是我们的`学生学到的知识是“死知识”,不能灵活地运用知识。从这一角度讲,在对学生进行数学教育时,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数学基础知识教育是素质教育所离不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等。这“三基”是掌握数学技能技巧的源泉,是进行正确思维的工具。只有把这些知识透彻理解,熟练掌握,才谈得上对学生进行各种能力的培养,才能进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必须扎根于基础知识的教育中。否则素质教育就会变成空中楼阁、无米之炊。
三、改革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强化素质教育
课堂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阵地,也是学生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场所。当前,数学课的学时少,任务重,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同时又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这是我们数学老师亟待解决的一个课题。过去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体,整节课都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被动地在下面听,实行满堂灌。而数学中的很多内容很抽象,学起来枯燥无味,所以很多时候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得眉飞色舞、喉干舌燥,学生在底下昏昏欲睡,这样既没有使学生学到知识,更谈不上能力培养。要解决这一问题,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必须进行改革,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加强素质教育,应注意以下五个环节。
1、学生预习
数学课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多。通过预习,同学们事先了解本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听课,这样就可以使他们变被动听课为主动思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教师复习
教师复习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评讲学生上次的作业。学生课后做作业是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学习、巩固知识、训练能力的重要手段。所以,对学生的作业,笔者每次都是全批全改,指出作业中的典型问题,对于作业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在上课前做一评讲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教师对错误的评讲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记忆,提高学生进行正确思维的能力。其二是对上次课的教学内容进行简短的复习。
3、教师的课堂讲授
在课堂上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意识,具体讲授时应抓住重点,采取启发式、主动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应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维的意识。
首先,教师在课堂讲授时,应根据本堂课的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确定素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力求自然、贴切,要把重点放在概念、定理的形成过程中,而把计算能力、计算技巧的训练放在次要位置。教师讲授概念的形成过程,是在教会学生如何分析、归纳、抽象客观事件的过程。这样既传授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其次,教师在讲授时,应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缺乏独立思考的训练,而启发式教学,是由教师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通过不断地提出问题,然后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直至最终解决问题,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思维,加深了记忆;同时,也使他们在听课过程中,学到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4、教师应结合多种教学法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教师应注意自己的教学方法。好的数学教学方法应当是强调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
(1)发现式教学
由教师提供一些预备知识,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思考、引申、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去积极探索,从而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并验证假设,进而自己获取知识的方法。这就是发现式教学。发现法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素质大有裨益。不妨引导学生在做各种类型的练习时,自己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这样,学生对自己总结出来的规律印象深,且计算中出错率较低。
(2)发散式教学
发散思维即求异思维,运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方式解决问题。教学时适时地采用这种发散式教学,能使学生逐渐变得敢于联想,敢于突破条条框框去标新立异。
(3)分析式教学
分析教学是指教师引导学生从“未知”出发,逐层深入地分析找出“需知”,逐渐靠拢到“已知”,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5、学生课堂复习
教师每次课都应安排几分钟时间,让学生对本次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消化、吸收,让他们归纳、总结本次课的重点、难点。
总之,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时,应按照以上五个环节,合理、有效、充分地安排课堂45 分钟。只有这样,才能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才能完成教师的神圣使命。
篇13: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现代信息社会对基础教育的要求,是适应二十一世纪挑战的需要,也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如何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如何把信息技术教育引进并融合在现在的素质教育中,是我们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工作,尤其是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来说,更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不但要协同其他学科教师将信息技术引进学科教学中,还要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使他们适应现代信息化技术教育教学手段,培养他们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能力。
从我们农村乡镇中学的实际来分析:
一是机器问题,许多学校虽较普遍的拥有计算机,但计算机数量较少,学生人数多。平均每生每周使用计算机时间不足2小时,而且主要用于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僧多粥少现象在农村现实状况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解决的。
二是从学生的基础状况入手,《信息技术》在农村中小学教学中是一门新课程,由于农村经济发展不均衡,使得学生接受信息技术教育也不一样。有些学生在小学阶段学过一点儿计算机基础知识,有的学生只听过“电脑”名词,见都没见过计算机,还有的学生认为计算机就是过去算帐时用的手掌大小的计算机器呢。这就给《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是根据他们对新事物总是充满好奇心的成长特点,尤其是在自己的动手操作下能有一定的收获,更是他们追求新鲜知识的动力。
根据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他们对计算机知识掌握程度的不同,因材施教在《信息技术》课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让学生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利用一台报废的电脑作教具,使他们认识计算机的组成及各部件名称、作用,了解外设的操作规程和要领,激发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回答他们提出的有关计算机知识的问题,激起他们对探索计算机奥秘的热情。
信息技术课最主要的是操作,根据学生了解计算机知识的不同程度,我在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他们对进行操作练习指导,规范学生鼠标的操作,键盘的操作及指法的正确性,熟悉Windows界面。如在教学“在桌面上建立快捷方式”一课时,我让程度好的学生自行练习,如建立或删除新建文件夹,快捷方式,给文件重命名或更换图标,并要求他们操作完后说出操作过程中鼠标的变化情况,以及快捷方式创建有几种方法和创建快捷方式的作用。对那些程度差的学生,在巩固鼠标、键盘操作的同时,只要学会用一种方法创建快捷方式即可。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看到经过自己的操作丰富了桌面图标,并能找出创建快捷方式的最佳方法而兴趣高昂。
信息技术课可以说是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的一门课,有些课教师是没有必要滔滔不绝地讲解的。如在教学“设置你的桌面”时,学生本身对丰富桌面就十分感兴趣,完全可以自主学习,甚至有的学生会想到利用Windows 98图画工具创作自己的图画并运用与桌面。老师这时只要让其对自己的操作讲给其他同学,就可大大调动全体学生学习新知的积极性了。
“榜样的力量的无穷的”。尤其是信息技术课教学,只要教师提前做好示范,学生就会模仿和发展下去。如在教学Word 基本操作“图文的混排”中,只要教师作好一范例,学生看了后,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模仿。更有同学会将自己设计的图片,插入到文件中。
因材施教的应用策略
1、坚持以生为本,进行灵活教学
实施因材施教,教师应当坚持以学生为教学中心,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使教学知识的难易程度适应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促使每个学生共同发展。因材施教理念既是儒学大家孔子智慧的结晶,也是当代教学必须遵守的教学理念。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有利于培养顺应时代发展的全能人才。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学会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还需要进行计算机技术的实践。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前,首先应当了解班级内不同学生的电脑运用程度,对学生安排课后作业时需考虑到这一因素。例如,有的学生喜欢运用Photoshop,教师可以让其完成与Photoshop有关的作业;还有的学生喜欢运用Excel,相应地教师可以让其完成与Excel有关的作业。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中心,真正为学生服务,承认其课堂主体地位,注重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2、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
根据教学大纲将教学目标分为高、中、低层次,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当明确不同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并对其所属层次进行划分。例如,低层次的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学习能力差,教师对于这一层次的学生应当安排较轻的教学任务,在理论学习方面只要求其能够掌握好信息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在实践操作方面要求其能够简单的模仿教师的操作步骤。中层次的学生在理论学习方面要求其能够熟练、透彻地掌握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在实践操作方面的要求进行略微提升。高层次的学生在理论学习方面要求其能够透彻地掌握课程教材内的知识理论,而在实践操作方面对其进行高标准的严格要求,重点培养其实践操作能力,令其通过自学掌握课本中较深层次的知识。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针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教学的前提是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对信息技术教学充满兴趣,才有利于提高其信息技术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在因材施教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应当通过分层、分组的方式将学生进行分类,同时还应当将信息技术的课本知识进行分类,筛选出其中富有趣味性的内容并设置一些实践操作的任务要求学生完成,从而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确保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可以有序开展。
4、厘清学生起点,构建“以高带低”教学模式
“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厘清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起点。起点问题受家庭环境、经济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有的学生家庭环境较好,经济条件较高,从小父母便为其购买了电脑,通过长期的探索这些学生已经对电脑具有一定的操作能力;而有的学生家庭环境较差,经济条件较低,从小到大的成长环境中对于电脑并无接触,因此对电脑并无操作能力。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不同学生水平层次的高低构建“以高带低”教学模式。所谓“以高带低”,即安排信息技术基础、实践操作能力较高的学生对基础薄弱、操作能力差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带领、帮扶。通過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有利于学生更快地掌握基础知识。同时,构建“以高带低”的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还能平衡学生的心理差异。
篇14:师德师风演讲稿《让青春在奉献中闪光》
师德师风演讲稿《让青春在奉献中闪光》
师德师风演讲稿《让青春在奉献中闪光》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晚上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让青春在奉献中闪光》有一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必先有良好的教育。”
记得还是在念师大的时候,天天听着,看着,念着:“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校训,直到满怀信心地走进着满是孩子的天堂时,周围老教师的爱岗,敬业,奉献行为和他们不畏艰苦,孜孜不倦,潜心奋斗育人工程的感人事迹阐释了这句话,让我明白了什么是教师,什么是奉献。
人们都喜欢金色的太阳,银色的月亮,而我却要赞美夜晚那不耀眼的星星;人们都留恋姹紫嫣红的玫瑰,雍容华贵的牡丹,而我却崇尚上那漫山遍野不引人瞩目的.小草。星星给黑夜带光明却从不炫耀自己,小草装点万里河山却总是默默无闻,星星,小草是平凡的,但它们的精神是高尚的。
晨曦初露,月光披着冰冷的青灰,学校门口已有校领导们巡视安全的身影和班主任们疾步的脚印。办公室里,下课的铃声怎么也喊不停同仁们那忙碌的笔尖,好像那铃声是孩子们的专属。他们没有惊人的壮举,也没有耀人的光环,只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将学生引向知识的彼岸。他们这种高尚的师德情操和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师德是为师之本。古人云:士不可不泓毅。而我却要说:师不可不扬德。我庆幸命运赐给我了这个职业。
路在我的脚下才刚刚开始,不管漫长的路上荆棘丛生或是布满沼泽,我都一如既往,绝不退缩。7年的风风雨雨,为人师者的种种滋味尝遍过后,我愈来愈感觉到自己离不开这个职业,这个职业也需要我。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一生以教为重的精神教育着我,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生几十年始终安于粉笔生涯的精神激励着我,周围同事们不辞辛苦,努力钻研,积极进取的行为鼓励着我,“六知”精神的学习更增强了我热爱教育事业的信念。我爱我这平凡的职业,我愿做红烛,我甘为人梯,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辛勤耕耘。
假如有人问:如果在人生的道路再有一次机会让你选择,你会选择什么职业?我一定会高声回答--------教师,这个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虽然我们很清贫,但是我们也很富有,因为在孩子那空白的沃土上我们是春天的播种人,我们心中有着秋收的期盼。我自豪我是教师,我要让我的青春在这里奉献。
编辑
★ 师德师风调查报告
【师德师风在教学中如何体现(通用14篇)】相关文章:
小学师德师风个人心得体会2023-04-03
校长师德师风讲话稿题目2023-02-19
教师个人师德师风培训个人总结2023-05-24
师德师风十项禁令心得体会2022-05-06
教师师德师风座谈会发言2024-04-06
个人师德学习计划2023-06-09
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培训的个人总结2022-11-15
师德师风心得体会幼儿教师2023-11-20
师德师风幼儿教师心得体会2022-05-06
2022师德师风个人工作总结通用2022-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