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上册期末复习提纲,历史知识

时间:2024-02-05 08:02:18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初二上册期末复习提纲,历史知识(锦集6篇)由网友“yxb520530”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初二上册期末复习提纲,历史知识,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初二上册期末复习提纲,历史知识

篇1:初二上册期末复习提纲,历史知识

初二(上册)期末复习提纲

第一课:鸦片战争

记忆口诀:十九世纪上半期,英国鸦片牟暴利,鸦片输入中国后,中国贫弱更加剧。1839 林则徐,虎门销烟长志气,销烟200多万斤,民族英雄后人记。开放五处商口岸,近代历史此开端。

一﹑虎门销烟(时间:1839年6月)

1.背景: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并且坚船利炮,战斗力强,不断对外侵略扩张;而此时的中国是封建专制的,自已自足的经济占主导地位,军备落后军纪败坏并闭关锁国。

2.原因:为扭转贸易逆差,打开中国市场大门

3.过程:林则徐上书道光皇帝,请求禁烟—1839年6月,林则徐下令在虎门海滩将鸦片销毁

4.意义: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

二﹑鸦片战争(时间:1840-1842年)

1.原因:

①直接:虎门销烟

②根本:打开中国市场大门

③客观:中国落后

2.性质:英国发动的侵略战争

3.经过:1840年6月,英国舰队侵入广东海面,封锁珠江口——英国舰队攻入长江,直接开到南京城的江面上——1842年8月,中英议和,签订《南京条约》

4.《南京条约》内容:

5.《南京条约》危害: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它严重影响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加重了人民负担和政府财政困难;便利外国商品倾销、掠夺原料,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破坏中国关税主权,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

6.影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7.战败原因: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8.启示:

①.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

②.积极参加国际竞争,提高综合实力。

第二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记忆口诀:1856到60,二次鸦片起战争,1860占天津,10月攻入北京城,联军火烧圆明园,烧杀抢掠无人性。沙俄乘机起歹心,系列条约不平等,割地一百五十多万,民族灾难更加深。

金田起义太平军, 1853占南京,奋起抗击洋枪队,击毙华尔快人心。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间:1856-1860年)

1.原因:

①根本: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大门

②直接: “亚罗号”事件

2.经过:1856年8月,攻陷广州城——1860年攻陷天津,进逼北京

3.侵略者:英法联军

4.罪行:1860年10月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5.结果:与英、法分别签订《北京条约》和《天津条约》

6.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二﹑沙俄趁火打劫的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

1.侵占土地面积:150多万平方千米

2.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洪秀全与1851年在广西发动起义,建立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建立起与清王朝相对峙的政权。

3.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①.1860年8月上海青浦大捷;

②.1862年,上海太仓之战

③.在浙江慈溪之战战,击毙洋枪队头子华尔

第三课:边疆危机与收复新疆

记忆口诀:阿古柏侵新疆,自立为汗想称王。陕甘总督左宗棠,主张收复我新疆,1876率清军, “先北后南”好方针,“缓进急战”打敌人,收复新疆快人心。1884建行省,历史意义大得很。

1.时间:1865年

2.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掀起新一轮侵华浪潮,英俄都想争夺新疆。

3.表现:1865年,阿古柏侵入新疆,1867年阿古柏建国,自立为汗。沙俄出兵强占伊犁。

4.经过:1876年,左宗棠率清军分三路进疆,仅半年时间就收复了北疆;1878年,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全部领土。

5.进军的策略:先北后南,缓进急战

6.结果: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全部领土。在新疆设立行省

7.原因:

①.维护国家主权是正义行为

②.战略战术正确

③.军队战斗力强

④.新疆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

8.意义:

①.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

②.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

第四课:甲午中日战争

记忆口诀:日本称霸野心狼,甲午中日战争响,民族英雄邓世昌,黄海大战英名扬,指挥“致远”撞“吉野”,日军舰队遭重创。

清朝政府太无能 ,《马关条约》又签定,“辽台澎岛”给日本,赔偿二亿两白银,让日办厂又通商 ,半殖民地更加深。

一﹑甲午中日战争(时间:1894-1895年)

1.原因:

①根本:明治维新,日本国力发展

②客观:清政府腐败

③直接:朝鲜爆发民众起义

2.经过:1894年7月在朝鲜开战——1894年9月黄海海战——1895年初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3.重要海战:

黄海海战 、威海卫战役、辽东战役(旅顺大屠杀)

人物:邓世昌、丁汝昌

4.结束标志: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5.结果:1895年李鸿章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6.《马关条约》内容:

7.战败原因:

①主观:清政府腐败无能,妥协退让。

②客观:日本国力强大,蓄谋已久

8.根本原因: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9.条约危害:

①中国丧失大片领土和更多的主权,刺激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②加重中国人民负担,增强了日本的军事力量。

③列强的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掠夺富庶的长江流域。

④便于列强经济侵略,严重阻碍了中华民族工业的发展。

10.影响:

①中国: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促使中华民族觉醒,救亡图存运动再掀高潮。

②日本:促使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③列强: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第五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记忆口诀:“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反帝爱国立战功,抗击联军逞英雄。1900铭记心,八国联军占北京,烧杀抢掠丧天尽,馨竹难书此罪行。

1901要记住,《辛丑条约》受屈辱,赔款白银4.5(亿两),反帝活动被禁锢,东交民巷为使馆,拆毁炮台占铁路,“半殖半封”全形成,人民生活更痛苦。

1.时间:1900-19

2.义和团爆发的原因:外国列强与中华民族之间民族矛盾的不断激化,激起中国人民的反抗

3.性质:反帝斗争

4.八国联军侵华原因:

①根本:进一步控制中国政府(彻底瓜分中国)

②直接: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维护其在华利益。

5..结果:1901年清与英俄德美日法意奥、比利时、荷兰、西班牙11国签订《辛丑条约》

6.《辛丑条约》内容:

7.条约危害:

①增加了人民的负担,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②在使馆区监控下,清政府的内政外交完全处于洋人控制之下;

③中国人民受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④中国在军事上失去了自主权。

8.影响: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清政府完全成为在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的民族危机全面加深,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六课:洋务运动(性质:封建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

记忆口诀:洋务运动新主张, “师夷长技以自强”。中央代表恭亲王,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 左宗棠,兴工业 办工厂,建海军 开学堂, “自强”“求富”似梦乡。洋务运动虽失败,未使中国得富强,

但引科技和经验,客观作用不能忘。

1.向西方学习新思潮的背景: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使得大批爱国知识分子大受刺激。他们热心研究中国实际问题,积极思索救国御敌的方法。

2.代表人:魏源(地主阶级抵抗派,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驱之一,代表作:《海国图志》

3.核心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以夷制夷

4.目的:“制夷”,即抵抗外来侵略,维护清朝统治。

5.影响:突破了长久以来禁锢人们思想的华夷观念

6.洋务运动的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

7.目的:维护清朝统治

8.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9.代表人物:中央是奕訢,地方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10.阶级派别:洋务派

11.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

12.口号:前期口号:自强 后期口号:求富

13.内容:

①以自强”为口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江南制造总局(曾国藩和李鸿章)、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②洋务运动后期,又以“求富”为口号,开办一些民用工业。主要有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③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筹建了南海、北洋、福建三支海军。

④兴办新式学堂。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14.失败标志: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15.评价:是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地位),引进了西方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培养了一批科技价人才,对中国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16.失败的根本原因:只学技术而不改变制度。

17.启示:

①一个落后的国家不仅要学习外国先进技术,还要废除落后的社会制度,取得国家独立。

②洋务派面向世界的开放气度、与时俱进的改革精神、追求民族自强的爱国情感值得学习。

18.新式交通和通讯工具出现的原因:伴随着洋务运动的发展和近代工业的兴起

19.情况:

①19世纪60年代,靠蒸汽推动的小火轮、钢甲船出现,

②20世纪出,全国各大中城市设立电报局

第七课:戊戌变法(性质:资产阶级的改革)

记忆口诀:《马关条约》传北京,“康梁”带头联举人,“公车上书”轰全国,变法维新开序幕。

1 8 9 8, 戊戌变法,慈禧政变, 六君子被杀。

1.背景:

①甲午战败,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②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2.目的: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

3.时间:1895---18

4.阶级派别:资产阶级维新派

5.经过:

①序幕 :公车上书(梁启超、康有为)

②发展:严复译著《天演论》(为维新派的变法运动提供了理论武器,他是近代中国的启蒙思想家之一。)

③高潮:百日维新

6.百日维新

①背景:列强瓜分的狂潮。

②时间:1898年。

③标志:定国是诏

7.内容:改革政府机构,裁掉庸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训练新式军队;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等。

8.最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是: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9.百日维新历时103天

10.失败标志:戊戌政变

11.失败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12.影响:

①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第一步,

②有益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觉醒,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13.启示: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第八课:辛亥革命(性质:资产阶级的革命)

记忆口诀:“中山”创建革命党, “兴中”“同盟”新主张,民族 民权 和民生, “三民主义”大旗扬。

一九一一,武昌起义,次年元旦, “民国”成立。

辛亥革命意义深, “民主共和”入人心,清朝统治被推翻,封建专制不复返。窃国大盗袁世凯,军阀统治上了台。

1.背景:

①甲午战败,民族危机日渐加深。

②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增强。

2.阶级派别:资产阶级革命派

3.目的: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

4.经过:

①1894年,孙中山联合反清志士在檀香山成立革命团体兴中会。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作用:是革命有了全国性统一的核心,标志民主革命进入新阶段,

②19,孙中山联合一些革命团体成员在日本东京建立了统一的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选举为总理。

5.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阐发为三民主义)

6.性质地位:中国同盟会成为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7.作用:它的成立,大大的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8.三民主义的作用: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面旗帜

9.武昌起义:1910月10日

10结果:起义军占领武昌城,起义取得胜利

11.影响:革命浪潮迅速席卷全国

12.民国建立:191月1日民国成立,孙中山在南京就职,定都南京。

13.措施:采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年;发布了一毓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的法令。颁布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4.纪年方法:1912年为民国元年(后面以此类推)

15.性质: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6.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打击了帝国主义,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是近代中国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巨变。

17.结果: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窃取了,没改变中国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

18.启示: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第九课: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记忆口诀:中华民国建立初,新旧思潮起冲突,先驱“陈李”和“胡鲁”,举旗“科学”和“民主”,《新青年》擂战鼓,“四倡”“四反”闯新路。

十月革命炮声响,新世纪里见曙光,马克思主义传中国,救国救民指方向。

1.背景:

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壮大;

②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③袁世凯为实现独裁专制,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2.阶级派别:资产阶级激进派

3.代表人: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4.实质:封建思想和资本主义的交锋

5.开始标志:19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杂志。

6.口号:民主、科学

7.阵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8.前期内容: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9.后期内容:介绍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

10.文学革命的代表人:陈独秀、鲁迅、胡适等 代表作:《文学改良刍议》《文学革命论》等

11.地位和性质作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地位,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12.认识:学习陈独秀等爱国自强不断求索,勇于实践的精神

第十课 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记忆口诀:巴黎和会传消息,中国落后受人欺,郁积愤怒像火山,五四运动就掀起,学生集会大游行, “反帝爱国”搞斗争,“外争主权”反签字, “内除国贼”曹汝霖,工人阶级登舞台,各地民众当援兵,彻底反帝又反封,爱国精神后人敬。

1921记心上,南湖游船不一样,中共“一大”此召开,确立目标与党纲,陈独秀当书记,中国诞生共产党。

一、五四爱国运动

1、导火线:巴黎和会拒绝了中国人民的正义要求(反映出的实质问题:“弱国无外交”)

2、时间:195月4日

3、过程:北大等校三千多人在陈独秀和李大钊的领导下发动五四运动。

4、性质: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5、口号:

①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②取消“二十一条”;

③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④惩办卖国贼曹汝霖等人。

6、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起领导作用

7、发展:工人罢工(主力),商人罢市,支持学生(先锋)斗争。五四运动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也说明北洋军阀不得民心。

8、结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了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9、意义: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时间:197月23日至30日

2、地点:先在上海秘密召开,后在嘉兴南湖召开。

3、参会人员: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人,共产国际的代表也出席了大会。

4、标志:中国共产党成立了。

5、内容:大会通过了党的纲领,纲领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大会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大会选举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选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6、意义:中国共产党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7、性质: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8、为什么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①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者之一;

②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

初二历史知识点(歌谣式)

一 鸦片战争

(一) 十九世纪上半期,英国鸦片牟暴利,

鸦片输入中国后,中国贫弱更加剧。

1839林则徐, 虎门销烟长志气,

销烟200多万斤,民族英雄后人记。

(二) 1840 鸦 片 战 , 琦善与英搞谈判,

民族英雄遭查办,1842签条款,

《南京条约》割香港 ,赔款2100万(西班牙银元),

开放五处商口岸,近代 历 史 此 开 端。

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一) 1856到60,二次鸦片起战争,

1860占天津,10月攻入北京城,

联军火烧圆明园,烧杀抢掠无人性。

沙俄乘机起歹心,系列条约不平等,

割地一百五十多万,民族灾难更加深。

(二) 金田起义太平军,1853占南京,

奋起抗击洋枪队,击毙华尔快人心。

三 收复新疆

阿古柏侵新疆,自立为汗想称王。

陕甘总督左宗棠,主张收复我新疆,

1876率清军,“先北后南”好方针,

“缓进急战”打敌人,收复新疆快人心。

1884建行省,历史意义大得很。

四 甲午中日战争

(一) 日本称霸野心狼,甲午中日战争响,

民族英雄邓世昌,黄海大战英名扬,

指挥“致远”撞“吉野”,日军舰队遭重创。

(二) 清朝政府太无能 ,《马关条约》又签定,

“辽台澎岛”给日本,赔偿二亿两白银,

让日办厂又通商 ,半殖民地更加深。

五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 “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

反帝爱国立战功,抗击联军逞英雄。

1900铭记心,八国联军占北京,

烧杀抢掠丧天尽,馨竹难书此罪行。

(二) 1901要记住,《辛丑条约》受屈辱,

赔款白银4.5(亿两),反帝活动被禁锢,

东交民巷为使馆,拆毁炮台占铁路,

“半殖半封”全形成,人民生活更痛苦。

第八课:辛亥革命(性质:资产阶级的革命)

记忆口诀:“中山”创建革命党, “兴中”“同盟”新主张,民族 民权 和民生, “三民主义”大旗扬。

一九一一,武昌起义,次年元旦, “民国”成立。

辛亥革命意义深, “民主共和”入人心,清朝统治被推翻,封建专制不复返。窃国大盗袁世凯,军阀统治上了台。

1.背景:

①甲午战败,民族危机日渐加深。

②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增强。

2.阶级派别:资产阶级革命派

3.目的: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

4.经过:

①1894年,孙中山联合反清志士在檀香山成立革命团体兴中会。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作用:是革命有了全国性统一的核心,标志民主革命进入新阶段,

②1905年,孙中山联合一些革命团体成员在日本东京建立了统一的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选举为总理。

5.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阐发为三民主义)

6.性质地位:中国同盟会成为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7.作用:它的成立,大大的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8.三民主义的作用: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面旗帜

9.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

10结果:起义军占领武昌城,起义取得胜利

11.影响:革命浪潮迅速席卷全国

12.民国建立:1912年1月1日民国成立,孙中山在南京就职,定都南京。

13.措施:采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年;发布了一毓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的法令。颁布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4.纪年方法:1912年为民国元年(后面以此类推)

15.性质: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6.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打击了帝国主义,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是近代中国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巨变。

17.结果: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窃取了,没改变中国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

18.启示: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第九课: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记忆口诀:中华民国建立初,新旧思潮起冲突,先驱“陈李”和“胡鲁”,举旗“科学”和“民主”,《新青年》擂战鼓,“四倡”“四反”闯新路。

十月革命炮声响,新世纪里见曙光,马克思主义传中国,救国救民指方向。

1.背景:

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壮大;

②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③袁世凯为实现独裁专制,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2.阶级派别:资产阶级激进派

3.代表人: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4.实质:封建思想和资本主义的交锋

5.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杂志。

6.口号:民主、科学

7.阵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8.前期内容: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9.后期内容:介绍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

10.文学革命的代表人:陈独秀、鲁迅、胡适等 代表作:《文学改良刍议》《文学革命论》等

11.地位和性质作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地位,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12.认识:学习陈独秀等爱国自强不断求索,勇于实践的精神

第十课 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记忆口诀:巴黎和会传消息,中国落后受人欺,郁积愤怒像火山,五四运动就掀起,学生集会大游行, “反帝爱国”搞斗争,“外争主权”反签字, “内除国贼”曹汝霖,工人阶级登舞台,各地民众当援兵,彻底反帝又反封,爱国精神后人敬。

1921记心上,南湖游船不一样,中共“一大”此召开,确立目标与党纲,陈独秀当书记,中国诞生共产党。

一、五四爱国运动

1、导火线:巴黎和会拒绝了中国人民的正义要求(反映出的实质问题:“弱国无外交”)

2、时间:1919年5月4日

3、过程:北大等校三千多人在陈独秀和李大钊的领导下发动五四运动。

4、性质: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5、口号:

①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②取消“二十一条”;

③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④惩办卖国贼曹汝霖等人。

6、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起领导作用

7、发展:工人罢工(主力),商人罢市,支持学生(先锋)斗争。五四运动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也说明北洋军阀不得民心。

8、结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了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9、意义: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时间:1921年7月23日至30日

2、地点:先在上海秘密召开,后在嘉兴南湖召开。

3、参会人员: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人,共产国际的代表也出席了大会。

4、标志:中国共产党成立了。

5、内容:大会通过了党的纲领,纲领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大会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大会选举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选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6、意义:中国共产党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7、性质: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8、为什么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①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者之一;

②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

第十一课 北伐战争

记忆口诀:1926 北 伐 军,挥师北伐10万人,打倒军阀闹革命,目标吴、孙、张作霖。叶挺率领独立团,连克两桥传佳音。正当北伐获大胜,蒋汪右派叛革命,1927“四一二”,血的教训牢记心。

一、黄埔军校的建立

1、时间:1924年5月

2、背景:中国国民党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国民党和共产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领导了国民革命运动。

3、全称: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

4、创建人、校总理:孙中山;校长:蒋介石;政治部主任:周恩来

5、目的:通过培养有理想、不怕牺牲,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新一代革命军,挽救中国的危亡。

6、意义: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二、北伐战争

1、时间:1926年7月

2、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

3、北伐对象:吴佩孚(左下)、孙传芳(右下)、张作霖(上)

4、主要战场:湖南、湖北

5、北伐总司令:蒋介石

6、铁军:国民革命第四军(由叶挺独立团领导获得)。叶挺独立团连克汀泗桥和贺胜桥,敌军败退武昌。北伐军出师不到半年,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

7、主要成果: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任务尚未完成,双半社会性质未改变。

8、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

9、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这两个反革命政变的爆发标志着第一次国民革命战争失败(国共第一次合作失败)。

10、1927年4月,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它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革命运动。

第十二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记忆口诀:1927八月一(日) ,南昌武装大起义,朱德、贺龙、周恩来,指挥起义举战旗,打响反抗第一枪,建军节日由此起。

毛泽东在湘赣,秋收起义红旗展,创建革命根据地,朱毛会师井冈山,三湾改编党掌权,星星之火可燎原。

一、南昌起义

1、背景/原因:国民党实行血腥屠杀政策。

2、时间:1927年8月1日(建军节)

3、领导人:周恩来、贺龙、朱德、叶挺

4、过程:几位领导人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占领南昌城,但在南下广东时受挫。

5、历史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6、为什么南下广东?——广东革命基础好

7、八七会议:

①时间:1927年8月7日,

②中国共产党在汉口召开会议,通过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并决定在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会后,派毛泽东回湖南领导秋收起义。

二、秋收起义

1、时间:1927年9月

2、地点:湘赣

3、领导人:毛泽东、朱德、陈毅

4、过程:起义开始时,他们攻占了一些县城,工农革命军损失严重。毛泽东分析了敌强我弱的形势,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并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5、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三、井冈山会师

1、时间:1928年4月

2、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队伍和湘南武装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的工农革命军会师。并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由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这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

3、历史意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

4、为什么选择到农村去建立革命根据地?——农村是薄弱环节,在双半社会中,农民占大多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5、为什么要到井冈山去建立革命根据地?——井冈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物产丰富,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群众基础较好

第十三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记忆口诀:33年10月临大敌,五次围剿战火起,博古李德错指挥,被迫放弃根据地.红军不怕远征难,实行战略大转移,长征途中到遵义,正确领导才确立,救党救军救革命,生死攸关转危机,爬雪山,过草地,胜利会师在吴起,长征二万五千里,世界史上是壮举

一、长征的开始

1、起因:1933年10月,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由于博古和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未能粉碎敌人的“围剿”。党中央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2、时间: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

3、经过:1934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冲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但人员损失过半,毛泽东提出红军不去湘西,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红军改向贵州前进,渡过乌江,夺取贵州北部重镇遵义。

4、性质:被迫进行的战略转移

二、遵义会议

1、时间:1935年1月

2、内容:

①集中权利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

②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会后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③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3、意义: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三、长征的胜利

1、遵义会议后,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然后急行军渡过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又翻过大雪山,通过草地

2、结束:1935年10月,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到达吴起镇与陕北的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这宣告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3、胜利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共产党转危为安。

4、胜利原因:

(1)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

(2)全党全军之间的大团结;

(3)红军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为实现理想不懈奋斗的精神。

5、长征精神: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坚定信念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坚忍不拔、自强不息、亲密团结的乐观主义精神。

6、路线:瑞金(中央根基地)→冲破敌军四道防线→湘江→乌江→遵义→四渡赤水(打乱敌人追缴计划)→金沙江(跳出敌人包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甘肃·吴起镇

7、红军长征途中,除了遇到敌人的围追堵截之外,还遭遇了那些困难?——恶劣的自然环境,缺少粮食供给,装备配置的简陋。

第十四课 难忘九一八

记忆口诀:柳条湖一声巨响,“九一八”悲惨流浪,日军预谋炸铁路,借口轰炸我沈阳,蒋令国军不抵抗,东北三省遭沦亡。义勇军与杨靖宇,局部抗战打游击。张学良、杨虎城,“西安事变”传英名,实行“兵谏”扣老蒋,停止内战打日本。党派恩来去调停,统一战线初形成。

一、九一八事变

1、时间:1931年9月18日夜

2、地点:沈阳

3、时间经过:南满铁路柳条湖一小段铁轨被炸,日本侵略军有预谋地制造了柳条湖事件,却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九一八事变爆发了。

4、九一八事变爆发时,驻守沈阳的东北军要求抵抗日本侵略者,但是蒋介石下令不抵抗,日军又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东北一百多万平方千米的锦绣河山,全部沦于敌手。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部队,组织起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

注: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部队→抗日义勇军;中国共产党、杨靖宇→游击队;

5、嫩江大桥之战是九一八事变以来,中国东北守军与日军第一次激烈的战斗,在马占山将军的带领下,中国守军“抱与城偕亡”的决心,与日军血战,付出重大牺牲。不久,黑龙江省会齐齐哈尔陷落。东北沦陷以后,1932年,日本扶植早已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傅仪,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傀儡政权,企图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

6、东北歌曲《松花江上》唱出了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也唱出了全国人民对日寇野蛮侵占我国东北的愤懑。

二、西安事变

1、时间:1936年12月12日

2、背景:

(1)日本发动华北事变;

(2)国民政府东北军将领张学良和十七路军将领杨虎城接受中共主张,停止向红军进攻,并多次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

(3)蒋介石督促两人围剿红军

3、主要人物:张学良、杨虎城、蒋介石

4、起因:在中华民族的生死关头,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5、经过: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这就是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党中央派周恩来等到西安调停。周恩来提出:只要蒋介石答应抗日,就释放他,以争取一切力量抵抗日本的侵略。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

6、意义:十年内战(1927—1937)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7、为什么不马上杀了蒋介石?——如果立刻杀了蒋介石,当时的中国会陷入新的内战这场内战不仅会违背中共的初衷,也会削弱全国抗日的力量,推迟全国抗日的发动,从而利于日本侵略;综上所述,中共从全民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

8、我国第一位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的长跑运动员刘长春于1932年参加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十届奥运会。

第十五课 “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

记忆口诀:1937 七月七,宛平城里鏖战激,鲜血染红卢沟桥,中日矛盾更加剧,全国抗战从此起,统一战线终建立。日军发动“八一三”,上海南京大侵犯,烧杀淫掠滔天罪,南京屠杀三十万。历史屈辱牢记心,开创未来要和平。

一、血染卢沟桥

1、时间:1937年7月7日

2、背景:日军侵略我国东北三省后,继续向南逼近,企图占领华北。1936年,日军势力从东、南、北三面包围了北平,形势十分危急。卢沟桥背靠宛平城,扼平汉铁路,成为北平通往南方等地的唯一通道,是军事上的必争之地。

3、经过: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卢沟桥附近举行军事演习,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无理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蓄意挑动战争的日本军队悍然向卢沟桥中国守军发动进攻,并炮轰宛平城。中国守军忍无可忍,奋力抵抗。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 。

4、标志:全国性抗日战争从此爆发;日本帝国全面侵华战争开始。

5、二十九军军长佟麟阁、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等指挥部队奋勇抵抗,先后为国捐躯。7月底,平津相继沦陷。(北平7月29日陷落;天津7月30日)

6、在危急时刻,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领导全民族抗战,工农红军改变为“八路军”“新四军”,奔赴抗日战场。

二、南京大屠杀

1、时间:1937年12月

2、背景:卢沟桥事变以后,日军又发动了八一三事变,大举进攻上海,接着,又向南京进犯。1937年12月,日军攻陷中国首都南京。国民政府迁往重庆,把重庆作为战时的陪都。

注:八一三事变是继七七事变后,1937年8月13日上海民军奋起抗击日军的壮烈战斗,是日本帝国为扩大侵华战争在上海制造的事变,即第二次上海事变;

陪都是因政治地理原因或其他政治军事形势的原因,朝廷或国家在正式首都之外选择特定地理位置所建立的辅助性首都。1940年9月6日,国府发布《国民政府令》,颁令确定重庆作为“战时首都”之外,还有“永久陪都”的身份。

3、日军占领南京后,对南京人民进行了血腥大屠杀,犯下了滔天罪行。据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统计,日军占领南京后六周之内,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三十万人以上。

4、南京大屠杀说明了日本法西斯的残酷和野蛮

第十六课 血肉筑长城

记忆口诀:抗战首捷“平型关”,“台儿庄”战歼敌顽, “三光政策”要粉碎,“百团大战”捷报传。中共召开“七大”会,光明前途作准备。8月15日投降,抗战胜利振中华。

一、平型关大捷

1、时间:1937年9月

2、经过: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东侧伏击,歼灭日军一千多人,缴获大批军用物资。

3、意义:这是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

二、台儿庄战役

1、时间:1938年春

2、经过:当时。日军从山东分两路南下。进攻徐州。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将日军一路阻止在山东临析,另一路组织在山东台儿庄。双发在台儿庄展开激战。八路军歼敌一万多人。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

3、意义:抗战以来国民政府正面战场上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

三、百团大战

1、时间:1940年8月至12月

2、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到敌人的后方,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打击日本侵略者。中国共产党成为抗击日本侵略的中流砥柱。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是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

3、目的:为了粉碎日军实行的“囚笼”政策和“三光”政策

4、攻击目标: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的据点

5、经过:彭德怀率领八路军投入一百多个团朝着摧毁日伪军据点和交通线的攻击目标,开展百团大战。在三个半月的战役时间内,共计战斗1800多次,毙伤俘日伪军数4万多人,破坏交通线多千米,拔掉据点近3000个。

6、历史意义: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7、百团大战的战法:交通破袭战

8、百团大战的劣势:暴露了八路军的据点,使后来三年的抗战变得艰难(1941至1944年是抗战最艰难的三年)

四、中共七大

1、时间:1945年4月

2、背景:抗日战争胜利前夕

3、内容:大会主要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要问题。

(1)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

(2)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4、意义:大会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为争取抗日战争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五、抗日战争的胜利

1、背景/国际形势:1944年到1945年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节节胜利,德国在欧洲败局已定,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遭到美国的沉重打击;

国内形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根据地军民开始局部反攻取得一系列胜利。

2、1945年8月,美国向日本的广岛、长崎投掷两枚原子弹;苏联发表对日宣战的声明,派遣苏联红军进攻驻中国东北的日军。与此同时,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大反攻。

3、在中国人民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下,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政府向盟国递交投降书。9月9日,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在投降书上签字。八年抗日战争,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伟大胜利(又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台湾也回到祖国的怀抱。

4、抗日战争的胜利历史意义:

①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完全胜利,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②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斗争支援了其他国家人民的斗争,具有世界意义。

③中国人民为反法西斯的侵略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的奉献。

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重庆谈判·“会纪要谈”→蒋介石毁约

(2)内战全面爆发: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军

(3)战略防御:转战陕北→粉碎国民党进攻(以运动战为主,歼灭敌人有生力量)

(4)战略进攻:1947年6月,挺进大别山

(5)战略决战: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6)战略追击:渡江战役·百万雄师过大江

第十七课 内战烽火

记忆口诀:蒋介石 打内战,耍阴谋 假谈判。毛泽东 去重庆,蒋的阴谋就戳穿。蒋匪内战暴风急,疯狂进攻解放区,毛周陕北巧转战,彭贺指挥战敌顽,刘邓挺进大别山,战略局势就扭转。

一、重庆谈判

1.背景: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在美国的积极支持下,阴谋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2.蒋介石发动内战的方针早就定了,邀请毛泽东到重庆商谈国内和平问题的目的是:

①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

②为了欺骗人民,把制造内战的罪名推到共产党身上。主要原因是发动内战的准备不足

3.国民党想消灭共产党的根本原因是: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4.概况:1945年8月,毛泽东在周恩来等人陪同下到达重庆,毛泽东的目的是: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5.经过:通过43天的谈判斗争,10月10日,国民党被迫同共产党签订国共双方代表“会纪要谈”。

6.内容:坚决避免内战,在和平、民主、团结、统一的基础上,建设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

7.结果: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8.意义:使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极大主动权

PS:国民党始终不承认解放区民主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

二、全面内战的爆发

1.时间:1946年6月

2.标志:蒋介石撕毁“双十约定”,对中原解放区进行疯狂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3.性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4.结果:共产党突围成功,中共进入解放战争第一阶段:战略防御

5.1947年3月,国民党大举进攻陕甘宁解放区,中共中央主动撤出延安。毛泽东、周恩来等撤离延安后,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一直转战陕北。彭德怀、贺龙率领西北人民解放军进行多次战役,粉碎了敌人的进攻。

6.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向国民党统治区发动大规模进攻。他们直接插入敌人兵力空虚的大别山地区,人民解放军进入解放战争的第二阶段:战略进攻。

刘邓大军开辟大别山根据地。严重的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揭开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序幕。

(意义:反攻的开始→战场由解放区转向国民党统治区,由防守转向进攻,开始外线作战,同时,各战场转向进攻)

第十八课 战略大转移

记忆口诀:三大战役大决战,歼敌150多万,百万雄师过大江,蒋家王朝就完蛋。解放战争留遗憾,蒋匪残余逃台湾。

一、三大战役

1.背景背景:人民解放军进过两年英勇奋战,消灭了国民党军队,国民党主力收缩到沈阳、北平、徐州等战略要地周围,主力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2.辽沈战役(关门打狗)

(1)时间:1948年9月—11月

(2)指挥者:林彪、罗荣桓

(3)作战部队:东北解放军

(4)战果:歼敌47万余人,解放军攻克沈阳,解放东北全境。

(5)经过:人民解放军迅速攻占锦州,截断了东北敌人向关内的退路。被围困在长春的敌人,部分起义,其余投降。接着,解放军攻克沈阳,解放东北全境。

(6)辽沈战役以后,共产党军队人数增加到三百万,国民党军队人数将至二百九十万左右,共产党在人数上首次超过国民党。

(7)国民党重炮团军官将美国送给蒋介石的36门最大的炮全数交给解放军。

3.淮海战役→紧接辽沈战役(猛虎掏心)

(1)时间:1948年11月—1949年1月

(2)指挥者: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

(3)作战部队:中原解放军(晋冀鲁豫解放军)和华北解放军

(4)战果:歼灭和改编敌人55万余人,奠定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5)过程:人民解放军在徐州附近顽强作战,歼灭大量敌人。徐州的国民党军见大势已去,向西南逃窜,人民解放军解放徐州后,在河南东部全歼敌军。

(6)陈毅元帅曾说过,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结合《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说说人民群众在解放战争中的作用。——

(1)人民群众踊跃参军

(2)组织民兵保卫后方

(3)大力支持前线

4.平津战役→淮海战役进行的同时(瓮中捉鳖)

(1)时间:1948年11月—1949年1月

(2)指挥者: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3)作战部队:东北解放军和华北解放军

(4)战果:歼敌52万余人,北平和平解放,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5)经过:解放军以神速动作,把敌军分割包围在北平、天津、张家口等孤立据点,截断敌军南逃和西窜的通路,华北敌军成了“瓮中之鳖”。人民解放军先后攻克张家口、天津等地。由于中国共产党的争取,北平国民党军队在总司令傅作义的率领下,接受和平改编。

5.三大战役历史意义: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工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二、渡江战役(百万雄师过大江)

1.时间:1949年4月21日至23日

2.经过:毛泽东和朱德向中国人民解放军下达进军命令。等候在长江北岸的解放军百万雄师,分三路渡江作战。国民党的长江防线顷刻崩塌。1949年4月23日(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南京解放,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了。南京解放后,人民解放军在各个战场上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继续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3.解放南京的意义:保卫中国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4.胜利原因:

(1)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的指挥得当,国民党指挥失误

(2)国民党违背人民希望和平的意愿发动内战;共产党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第十九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记忆口诀:

一、状元实业家张謇

1.张謇是江苏南通人,清末1894年状元及第、“公车上书”第一人,有“状元实业家”之称。

2.背景:《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人纷纷在中国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直接剥削中国人民。

3.目的:挽回中国的利益,发展本国工商业。

4.口号:“实业救国”。

5.内容:

(1)185月23日,大生纱厂开工试车。

(2)1905年创办的南通博物苑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

(3)创办垦牧公司、轮船公司、面粉厂、油料厂、冶铁厂;兴办学校、图书馆、博物院、气象台、医院、公司和剧场等文化教育机构。

6.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7至1918.11),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华民族资本的压迫,张謇的大生纱厂等企业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但好景不长,大战结束以后,帝国主义又一次在中国大量倾销棉花和棉织品,纱厂的产品被迫削价销售,收不抵支,负债累累,最后被吞并。

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萌芽(洋务运动到甲午战争):洋务运动到清朝末年,出现了些民族工业萌芽,原因:

(1)外商企业的刺激;

(2)洋务运动的推动。但这些民族工业往往受到封建制度的阻碍,难以生存和发展。

2.初步发展(甲午战争后到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成功,冲级了封建制度,使民族资产阶级一度受到鼓舞。

3.黄金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1)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队中国经济的掠夺;

(2)辛亥革命的冲击作用。中华民族工业得到了一个发展的机会,进入了“黄金时代”。

4.受挫与挫折:(第一次世界大战后·1919年至1949.4):原因:

(1)帝国主义经济实力卷土重来,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使民族工业再度受挫。

(2)由于国民党发动的内战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民族工业没能得到很好的恢复。

三、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畸形

1.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夹缝中求生存,发展;

2.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沿海沿江大城市的民族工业比较发达(沿海地区开放较早,自然经济解体较快);

3. 总体水平比较落后;

4.两大实业家:

1.张謇

2.荣氏兄弟(荣宗敬与荣德生)→被陈毅称为“红色资本家”

5.拓:荣德生之子荣毅仁后来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第二十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记忆口诀:

一、近代交通、通讯工具在中国的出现

1.19世纪初轮船(188月,原职业是画家的美国人富尔顿·罗伯特制作出“克莱蒙特”号;18传入中国)、火车(英国乔治·斯蒂芬森在1814年制造出了一台能够实用的蒸汽机车;1825年传入中国);作用:使人们出行的速度大大加快;极大的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2.19世纪70年代后,中国开始架设有线电报。电话也传入中国。商人用它来传达生意;记者用它从外地发回新闻报道;老百姓与亲友联系也用上了电报。

3.1876年,英国商人修建了一条从吴淞口到上海的铁路,称为淞沪铁路。这是在中国出现的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1881年修筑的唐胥铁路是清政府修建的第一条铁路。(近代铁路大多沿海分布)

4.我国建造的第一艘火轮船是“黄鹄”号;

5.1880年,我国自行制造的第一辆蒸汽机车“龙号” 运行于唐胥铁路

6.贝尔1876年在美国发明了电话。电话发明后的第六年,即1882年,上海的外滩也开办了中国近代第一家电话局,开始时只是供租界里的外国人使用,后来,一些有钱的中国人家里也安装了电话。20世纪30年代,拨打号码的自动电话才逐渐取代了人工接线电话。

7.“德律风”=电话

二、文化生活的变化

1.西方发明的照相和电影也传入我国,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作用),也为后人留下许多珍贵的历史镜头。

(1)我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1905年有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的京剧舞台片《定军山》(京剧演员谭鑫培主演黄忠);

(2)第一部有声电影是1931年上海明星影片公司拍摄的《歌女红牡丹》

(3)《渔光曲》是中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影片

(4)在近代,上海的电影业是很发达的。

2.1872年上海创办《申报》。报纸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

3.18在上海创办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当时使用的课本和字典很多是由它出版的。

三、社会习俗的变化

1.装束:剪辫、易服、废止缠足

2.礼节:废除跪拜礼,改为鞠躬、握手

3.称呼:“老爷”→“先生”;“大人”→“君”

四、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局限性

在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轮船只是在沿海沿江的口岸城市才出现;铁路的数量也很稀少,电影和报纸,只有在城市才能看到。至于照相,则只是极少数有钱人家的奢侈享受。在社会习俗方面,传统的习惯势力也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改变的。

五.近代生活改变的原因:

(1)西方列强侵入

(2)中国学习西方的结果

(3)中国人民革命的影响

第二十一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

记忆口诀:京张铁路谁人修,国人专家詹天佑,“人”字路轨缓坡度,设计艺术创千秋。化学家候德榜,“候氏制碱”创辉煌,“红三角”牌获金奖,撰写《制碱》传秘方。“闭关锁国”灾难起,魏源冷静作分析,《海国图志》明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严复译著《天演论》,“物竞天择适生存”。 “世道必进后胜今”,救亡图存告后人。

一、中国人修建的第一条铁路

1.时间:1905年至19

2.1905年,清政府决定修建京张铁路,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

3.经过:詹天佑亲率工程队勘测定线,然后同筑路员工一起,克服资金不足、机器短缺、技术力量薄弱等困难,出色地完成了居庸关和八达岭两处艰难的隧道工程。为了确保行车安全,詹天佑设计出“人”字形路轨,以减缓坡度。1909年,京张铁路全线通车

4.意义:这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与唐胥铁路区分开来)

5.詹天佑简介:詹天佑是洋务运动时期的第一批赴美幼童留学生,后来在大学专修铁路工程,以出色的成绩完成学业。回国后,,他参加了由外国工程师主持的一些铁路修筑工程,初步显示了他的才能。京张铁路修建的消息传开后,英饿两国争着承包,最后只得让中国人自己修建。

二、揭开制碱奥秘的候德榜

1、背景:19世纪中期,欧洲人已经能制造纯碱,但欧美各国将制造方法垄断起来,密不外传。中国工业中所需的纯碱,完全依赖进口。

2.20世纪代,我国著名化学家候德榜,经过刻苦钻研终于制出纯碱。他还撰写《制碱》一书,将制碱的奥秘,公之于世,打破了欧美各国对碱业的垄断。他不满足已有的成就,继续钻研,探索出制碱的新工艺,比欧洲的制碱方法,降低成本40%。为表彰他的贡献,这种制碱法被命名为“侯氏制碱法”。候德榜成为中国近代化学工业的奠基人之一,世界制碱工业的权威。

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纯碱运不到中国来,很多民族工业被迫停产,爱国实业家范旭东决心自己制碱,创办了永利碱业公司,请来留学美国的侯德榜出任总工程师。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侯德榜在1926年成功地让中国的“红三角”牌纯碱闯入万国博览会,获得金质奖章。

三、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家

1、魏源生活在鸦片战争时期,他主张设立工厂,制造轮船、枪炮,兴办民用工业;学习西方练兵方法,用新式武器装备军队。他强烈批判闭关锁国政策,对封建顽固派自甘落后、把西方科技视为“奇技淫巧”的愚昧言论给予强烈抨击。他编成《海国图志》(近代中国第一部较详细地介绍西方的著作,对日本的影响最大)一书,系统介绍了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并说明编写的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2、严复(资产阶级维新派)是戊戌变法时期的启蒙思想家。他认为要救国,只有效法西方,推行维新改革。他翻译了大量外国思想家的著作,以第一部译著《天演论》影响最大。书中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进步观点。

3.“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

四.茅以升与钱塘江大桥

1.时间:1934年8月8日至1937年9月26日

2.建造者:茅以升(1896—1989)

3.大桥建成后马上因抗日而被炸一次,即1937年12月23日,茅以升接到密令,对钱塘江大桥实施爆破,只留下残存的桥墩。抗战胜利后,1948年5月,在茅以升的亲自主持下,钱塘江大桥又成功地被修复,兑现了他“抗战必胜,此桥必复”的誓言。

第二十二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

记忆口诀:京师同文馆 1862设北京,近代教育从此起,重外语 科技与军事.京师大学堂,“广育人才,讲求时务”,最高学府美名扬。1905 废科举,新式学校各地起。

“五四”文化了不起,鲁迅文学举大旗,代表作品要牢记,《狂人日记》《孔乙已》。美术大师徐悲鸿,《愚公移山》赋新意。聂耳以歌鼓士气,创《义勇军进行曲》。星海《黄河大合唱》,气势恢弘有旋律。郭沫若写历史剧,借古喻今吐怨气。 小说繁荣解放区,名家 丁玲 赵树理。

一、新式教育的开端

1、背景:清朝沿用明朝的教育制度,学校以四书五经为教材,国家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这样培养的人才,越来越不适应近代中国的需要。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学习西方,改革教育。京师大学堂开办以后,科举制仍然存在。由于维新变法的失败,科举考试又恢复了八股文。每到科举考试期间,学生纷纷请假赴考。这样,国家得不到急需的军事、外交、科技等人才。

(1)洋务运动时期,即1962年,创办了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

(2)戊戌变法时期,即1898年,作为“新政”创办了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也是戊戌变法留下的重要成果,它的创办表明近代中国教育改革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2、洋务派大臣张之洞,奏请停止科举考试,普遍兴办学校。清政府迫于形势,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建立起包括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学程的新式教育体制,并于1905年宣布废除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19正式实行)

二、讴歌光明、鞭挞黑暗的文学、艺术家

1.从五四运动开始,中华文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弘扬科学精神、批判封建愚昧、讴歌光明、鞭挞黑暗(主题),成为进步文学艺术家的的神圣使命

2.代表人物:

(1)文学巨匠鲁迅,代表作有《狂人日记》《孔乙己》等;鲁迅在五四运动前后以写小说闻名,他创作的小说,无情地批判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为中国现代文学奠定了基石。后来由于革命斗争的需要,他以杂文为匕首,直刺帝国主义和反动派,深刻揭露了他们的黑暗统治。这些杂文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2)美术大师徐悲鸿(擅长画马),代表作《愚公移山》等;

(3)人民音乐家聂耳和冼星海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投身于抗日洪流中,写下了许多振奋民族精神的救亡歌曲。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义勇军进行曲》(聂耳曲,田汉词)和《黄河大合唱》;

(4)20世纪40年代初,为了适应抗战的需要,郭沫若创作了《屈原》等历史剧,借屈原之口说出了对国民党黑暗统治的怨愤,也表达了对光明和自由的渴望、追求;

(5)那时候,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也创作出一批优秀的小说,如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

篇2:初二上册期末物理复习提纲

初二上册期末物理复习提纲

第一章、声现象

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可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能靠任何气体、液体、固体物质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常简称为介质。

3、声音要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在同一种介质中,温度不同,声音传播的速度也不同;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液体,最慢的是气体。4、在15°C时,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5、声以波的形式传播着,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6、声音能够被反射,当声音被高大物体反射回来,再传入人耳多,我们就听到了回声。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秒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人耳就可以听到回声(空旷的地方);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到达人耳的时间间隔小于0.1秒,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则使原声加强(狭窄的地方)。7、人们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音调跟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8、物体在一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物体振动得越快,频率越高。9、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符号是HZ。10、人耳的听觉范围是20HZ到20000HZ。小于20HZ的叫次声波,大于20000HZ的叫超声波。

11、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叫做响度。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系,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响度还跟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系。12、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即使音调、响度都相同,声音还是有区别的,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13、噪声是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14、从环保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其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15、为了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16、引起听觉的阶段: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耳朵鼓膜的振动。

17、控制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18、听到声音的两个途径分别是:空气传导和骨传导。

19、人的耳朵能判断出发声体的方向,这是由于双耳效应。立体声也是运用了双耳效应原理。

20、利用声可以传递信息或传递能量。传递信息的例子有:声呐、B超等;传递能量的例子有:清洗精密仪器、清除体内结石等。

第二章、光现象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的直线传播可以解释许多常见的现象,例如影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2、光线是表示光的传播方向的直线。画光线时必须用箭头标明光的传播方向。3、光在不同介质里传播的速度是不相等的。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

3×108m/s。光在其他介质中的速度比在真空中的速度小。光在空气中的速度接近于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也可以认为是3×108m/s。

4、光射到物体表面上时,光会被物体表面反射,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5、从光的入射点O所作的垂直于镜面的线ON叫做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入射角,

用符号i表示。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反射角,用符号r表示。6、光的反射定律:

A、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B、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C、发射角等于入射角。

7、光滑表面把光线向同一方向反射,这种反射叫做镜面反射。

8、凹凸不平的表面会把光线向着四面八方反射,这种反射叫漫反射。

9、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每一条光线的反射都是遵守光的反射定律的。10、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大小相同;像与物上对应点的连线垂直于镜面(也就是说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11、虚像:不是实际光线相交而成,不能被屏幕承接。

12、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即使是同一种介质,如果介质不均匀,光也会发生折射。光垂直于界面射入的时候传播方向不改变。

13、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折射角。

14、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入射角大于折射角;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向界面方向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在空气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总是比较大的,即“空角大”)15、眼睛看到的水深比实际的浅;斜插在水中的筷子在水中部分看起来向上弯;看见落到地平线下的太阳;叉鱼的时候瞄准鱼的下方;海市蜃楼等现象都是由于光的折射造成的。

16、凹面镜(反射)能使平行光会聚,利用它可以制作太阳灶。根据光路可逆,把光源放在焦点上可以反射出平行光——手电筒的原理。

17、凸面镜(反射)能使平行光发散,利用它可以增大视野。例子:汽车的后视镜、街头拐角处的反光镜。

18、在光的反射和折射中,光路都是可逆的。

透镜

1、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做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

2、凸透镜(折射)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折射)对光有发散作用。

3、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叫做透镜的主光轴,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这个点叫做透镜的光心。可以认为光心在透镜的中心。4、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做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凸透镜两侧各有一个焦点,两侧的两个焦距相等,用F表示焦点,f表示焦距。

5、平行光线经过凹透镜后变得发散,这些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于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一点叫做凹透镜的虚焦点。6、凸透镜成像的情况以及应用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像的情况像到凸透镜距离V应用或分界点倒立或正立放大或缩小实像或虚像U>2f倒立缩小实像2f>V>f照相机

U=2f倒立等大实像V=2f像大小的分界点2f>U>f倒立放大实像V>2f投影仪、幻灯机

U=f不成像。光源放在焦点处可以得到平行光虚实像的分界点UU放大镜

7、实像指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光具后实际的光线相交所成的像,是由真实的光点会聚而成的且与原物相似的图样。实像可以在屏幕上呈现出来,能用底片感光。小孔成像、电影院屏幕上的像、照相机成的像、投影仪成的像都是实像。凸透镜成的实像都是倒立的,并且像与物分别在凸透镜的两侧。

8、虚像是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光具后,实际光线没有会聚而是发散的光线,是这些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所成的像。虚像不能在屏幕呈现出来,也不能使底片感光,只能用眼睛观察到。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物体在焦距内的凸透镜所成的像都是虚像。凸透镜成虚像时,物体必须放在小于焦距的地方,这时凸透镜起放大镜作用,像与物在凸透镜的同一侧。

9、凸透镜的物距大于像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距等于像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物距小于像距且比焦距大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10、眼球好像一架照相机.眼角膜和晶状体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形成物体的像。

11、眼晴可以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是靠睫状体来改变晶状体的厚度,从而改变这架高级相机镜头的焦距。

12、产生近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太厚,对光的折射能力太强,使远处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前,可利用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来矫正。

13、产生远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太薄,对光的折射能力太弱,使近处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后,可利用凸透镜的会聚作用来矫正。

14、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靠近眼睛的叫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叫物镜。来自被观察的微小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的作用则是把这个像再次放大,起放大镜的作用。

15、望远镜的物镜和目镜分别由凸透镜组成。物镜的作用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相当于把远处的物体拉近到眼前,增大了视角。目镜的作用是用来把这个像放大,起放大镜的作用,相当于再次增大了视角。

16、物体对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不仅和大小有关,还和距离有关。视角越大,看得越清楚。

第三章物态变化

一、温度

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单位:

①国际单位制中采用摄氏温度。

②常用单位是摄氏度(℃)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分类及比较:

分类

实验用温度计

寒暑表

体温计

用途

测物体温度

测室温

测体温

量程

-20℃~110℃

-30℃~50℃

35℃~42℃

分度值

1℃

1℃

0.1℃

所用液体

水银煤油(红)

酒精(红)

水银

特殊构造

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方法

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

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熔化和凝固

①熔化:

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

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

熔化图象:

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温度不断上升。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熔化的条件:(1)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凝固: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凝固图象:

凝固特点: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凝固特点: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

凝固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凝固的条件:⑴达到凝固点。⑵继续放热。

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

三、汽化和液化

①汽化: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蒸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蒸发。

发影响因素:(1)液体的温度;(2)液体的表面积;(3)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作用:蒸发吸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腾沸腾条件:(1)达到沸点。(2)继续吸热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②液化: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方法:(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

好处:体积缩小便于运输。

作用:液化放热

四、升华和凝华

①升华: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

②凝华: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放热

第四章光现象

一、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分类:自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如篝火、蜡烛、油灯、电灯。月亮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2、规律: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早晨,看到刚从地平线升起的太阳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该现象说明:光在非均匀介质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

4、应用及现象:

①激光准直。

②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即影子。

③日食月食的形成:当地球在中间时可形成月食。如图:在月球后1的位置可看到日全食,在2的位置看到日偏食,在3的位置看到日环食。

④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实验早在《墨经》中就有记载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

5、光速:

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8m/s=3×105km/s;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3×108m/s。光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二、光的反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2、反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光路可逆.即: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本身不发光物体把漫反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

3、分类:

(1)镜面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

条件:反射面平滑。

应用:迎着太阳看平静的水面,特别亮。黑板“反光”等,都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2)漫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条件:反射面凹凸不平。

应用: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漫反射的缘故。

三、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

成像特点:等大,等距,垂直,虚像

①像、物大小相等

②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④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像。

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理;作用:成像、改变光路。

实像和虚像:

实像: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

虚像: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

2、球面镜:

性质:凹镜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线会聚在一点;从焦点射向凹镜的反射光是平行光

凹面镜

应用:太阳灶、手电筒、汽车头灯。

性质:凸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凸镜所成的象是缩小的虚像

凸面镜

应用:汽车后视镜

四、光的折射

1、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当发生折射现象时,一定也发生了反射现象。当光线垂直射向两种物质的界面时,传播方向不变。

2、光的折射规律:在折射现象中,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入射角);光从水或其他介质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向界面方向偏折(折射角>入射角)。在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随之增大。在光的折射现象中,介质的密度越小,光速越大,与法线形成的角越大。

3、折射的现象:①从岸上向水中看,水好像很浅,沿着看见鱼的方向叉,却叉不到;从水中看岸上的东西,好像变高了。②筷子在水中好像“折”了。③海市蜃楼。④彩虹。

从岸边看水中鱼N的光路图(图1):图中的N点是鱼所在的真正位置,N'点是我们看到的鱼,从图中可以得知,我们看到的鱼比实际位置高。像点就是两条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在完成折射的光路图时可画一条垂直于介质交界面的光线,便于绘制。

五、光的色散

1、光的色散:光的色散属于光的折射现象。1666年,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用玻璃三棱镜使太阳光发生了色散(图2)。太阳光通过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用一个白屏来承接,在白屏上就形成一条颜色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的彩带。牛顿的实验说明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2、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红、绿、蓝三种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可以产生各种颜色的光。(图3)

光的色散色光的三原色

篇3: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复习提纲

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复习提纲

第1课 鸦片战争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中国廉价的工业原料。

2.英国向中国鸦片的直接原因:为了扭转中英贸易逆差。

3.虎门销烟:

时间:1839年,林则徐被道光帝派往广州进行禁烟。

经过:1839年6月,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二百多万斤鸦片,在广东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意义: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成为民族英雄,这次活动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4.(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时间:1840-1842年。

5.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①割香港岛给英国;

②赔款 2100万元;

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6.鸦片战争影响:

①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英《南京条约》,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7.启示:落后就会挨打!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提高综合国力。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1.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间:1856-1860年

2.第二次鸦片战争目的: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

3.主凶:英法联军,帮凶:美俄。

4.列强侵华罪行:

①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后抢劫并火烧圆明园。

②俄国: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

③美国:华尔的洋枪队,镇压中国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

5.太平天国运动:

①爆发时间、地点、领导人: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领导太平天国运动

②定都:1853年占领南京改为天京,定为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

③抗击洋枪队:A:1860年,李秀成指挥的青浦大捷,大败洋枪队。

B:1862年在慈溪战斗中,洋枪队头目华尔被击毙。

第三课 收复新疆

1.阿古柏入侵新疆:

(1)时间:19世纪60年代

(2)支持者:英国、俄国

2.左宗棠收复新疆:

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1876年,左宗棠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收复了除伊犁以外(1871年俄国直接派兵侵占了伊犁地区)的新疆。19世纪80年代初,中俄签约,中国从俄国手里收回伊犁。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第四课 甲午中日战争

1.时间:1894年(旧历甲午年)

2.重要战役:①黄海大战(邓世昌壮烈殉国)

②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3.《马关条约》的签订

①时间:1895年

②地点:日本马关

③签订者: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

④主要内容: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影响中华民族工业的发展);增辟通商口岸等。

⑤影响:《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地化程度。

第五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时间:19

2.目的:为镇压中国的义和团运动,维护在华权益

3.经过: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军在西摩尔率领下发动侵华战争。8月中旬,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列强第二次洗劫、焚烧北京)

4.结果:19,清政府被与列强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①《辛丑条约》主要内容:A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赔款最多的一次),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B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最能说明清政府已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C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D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②影响: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是怎样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答:开始沦为: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签订

大大加深: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签订

完全沦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签订

列强通过发动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不断扩大侵略特权,使中国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朝政府成为他们统治中国的工具。

第六课 洋务运动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

2.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3.代表人物: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属于:地主阶级洋务派)

4.目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5.主张(口号):师夷长技(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后期:以求富为口号)。

6.洋务派的主要活动:

①前期创办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

②后期创办民用工业(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③筹建三支海军(南洋、北洋、福建);

④兴办新式学堂(第一所新式学堂是京师同文馆)。

7.性质:一场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8.破产标志:甲午中日战争中,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9.失败原因:没有触动封建制度的根基。

10.评价: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第七课 戊戌变法(性质: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1.背景:民族危机的加重(表现为:《马关条约》签订);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2.时间:十九世纪末的18(旧历戊戌年)

3.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4.主张: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进行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以挽救民族危亡。

5.过程:公车上书(揭开维新变法序幕)、成立强学会(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标志)、颁布《定国是诏》(变法开始)、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6.失败原因:一是脱离群众,仅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二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7.意义: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传播,具有爱国和进步作用。

8.启示:说明资产阶级君主立宪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第八课 辛亥革命

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2.时间:19(旧历辛亥年)

3.代表人物:孙中山等

4.主张:以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主)为纲领,试图用革命的手段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5.革命活动:1894年成立兴中会;19建立中国同盟会(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提出较为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三民主义(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1911年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的标志);19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

6.失败标志: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7.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它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8.启示: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当时中国是行不通的。

第九课 新文化运动

1.开始时间:19

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3.两面旗帜:“民主”和“科学”。

4.主要阵地:《新青年》。

5.主要内容:前期:“四提倡、四反对”(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

6.对象:封建专制的尊孔复古思想。

7.性质: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8.地位和作用: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不过,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这一直影响到后来。

第十课 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五四爱国运动:(195月4日)

(1)背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也是导火线)。

(2)斗争中心:北京(前期) 上海(后期)

(3)主力:学生 工人(6月初)

(4)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

(5)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6)结果:取得初步的胜利,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7)性质: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8)意义: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工人阶级参加斗争并起了巨大的作用。)

2.中共一大的召开

(1)时间:197月

(2)地点:上海

(3)标志: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4)主要内容:通过了党的纲领,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选举成立了以陈独秀为书记的中央局。

(5)中共一大(中共诞生)的意义:中共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第十一课 北伐战争

1.黄埔军校的建立:

1924年创办的黄埔军校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2.北伐胜利进军

(1)时间:1926年

(2)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3)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4)主要战场:湖南、湖北;

(5)主要战役:汀泗桥、贺胜桥、武昌战役;

(6)胜利进军:在两湖战场消灭了吴佩孚主力;在江西消灭了孙传芳的主力。不到半年,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

(7)国民革命失败原因: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3.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1927年4月,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革命运动。

第十二课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1.南昌起义

(1)时间:1927年8月1日

(2)领导人:周恩来、贺龙、朱德等人

(3)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八一建军节的由来)

2.秋收起义

(1)时间:1927年9月

(2)地点:湘赣边界

(3)领导人:毛泽东

(4)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带领起义队伍转向敌人力量较为薄弱的农村,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找到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

3.井冈山会师: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队伍和湘南的农民武装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建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由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这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

第十三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1.红军长征的原因:

(1)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2)根本原因:党内的左倾错误

2.开始的标志:1934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共八万多人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

3.长征中的重要会议——遵义会议(1935年1月)

(1)主要内容:会议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2)意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长征路线: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渡湘江→强渡乌江→解放遵义(召开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河(打乱敌人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包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吴起镇会师→甘肃会宁会师。

5.长征结束: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胜利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6.长征的胜利的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第十四课 难忘九一八

1.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以柳条湖事件为借口,炮轰沈阳。由于东北军执行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不到半年时间全部沦于敌手。(是日本局部侵华的开始)

2.九一八后,中国的反应:

东北人民和部分东北军部队,组织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中共派杨靖宇组织东北抗日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

3.西安事变(1936月12月12日)

(1)发动者:张学良、杨虎城

(2)目的:逼蒋联共抗日

(3)中共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原因:全民族的利益

(4)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第十五课 “宁为战死鬼,不为亡国奴”

1.七七事变

1937年7月7日,日军向卢沟桥中国守军发动进攻(日本全面侵华开始),制造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中国人民的全国性抗日战争从此爆发。佟麟阁、赵登禹先后为国捐躯。

2.南京大屠杀

八一三事变后,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制造了南京大屠杀,在六周时间内,屠杀中国居民达三十万人以上。国民政府被迫迁往重庆,作为战时的陪都。

第十六课 血肉筑长城

1.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1937年9月,八路军取得“平型关大捷”。

2.台儿庄战役:1938年春,国民党军队在李宗仁指挥下,取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这是正面战场取得的重大胜利。

3.百团大战:

(1)时间:1940年8月

(2)地点:华北两千多公里的战线上

(3)总指挥:彭德怀

(4)主要目标: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的据点。

(5)地位: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4.中共七大召开(1945年4月 延安)

(1)主要内容:大会主要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要问题。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2)历史意义:大会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5.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抗日战争的胜利扭转了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屡战屡败的局面,

洗刷了近代以来的百年民族屈辱,

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第十七课 内战烽火(1946---1949年)

1.重庆谈判:(1945年8月)

(1)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主要目的:

①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

②为了欺骗人民,

(2)毛泽东去重庆的目的:

①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

②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3)重庆谈判的成果: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2.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

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疯狂进攻。

3.挺进大别山(战略大反攻开始)

(1)时间:1947年夏,

(2)事件:刘伯承、邓小平率军挺进大别山地区

(3)意义:威胁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第十八课 战略大决战(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

1.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2.辽沈战役

(1)时间:1948年9月—11月

(2)指挥者:林彪、罗荣桓

(3)意义:解放东北全境。

3.淮海战役

(1)时间:1948年11月—1949年1月

(2)指挥者: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

(3)参战军队: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

(4)中心:徐州

(5)意义: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规模最大、战果最丰)

4.平津战役

(1)时间:1948年11月—1949年1月

(2)参战军队:东北解放军和华北解放军

(3)北平和平解放(傅作义为民族的功臣)

(4)意义: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5.三大战役胜利的意义:

三大战役的胜利,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了,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6.渡江战役

(1)时间:1949年4月

(2)南京解放: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标志着统绐中国22年(1927-1949)的国民党政权垮台。(国民党残余退往台湾,形成台湾与祖国大陆至今分离的局面)

第十九课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1.状元实业家张謇

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

2.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五个阶段:

A.从洋务运动开始,出现了民族工业的萌芽,但受到封建制度的阻碍,难以生存和发展;B.辛亥革命的成功,冲击了封建制度,各种实业团体纷纷出现。

C.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中华民族工业得到了一个发展机会,进入了“黄金时代”。

D.一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使民族工业再度受挫。

E.抗战胜利后,由于国民党发动内战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民族工业也没能得到很好的恢复。

(2)民族工业举步维艰的原因: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

(3)中华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A.总体水平比较落后(由于三座大山的压迫)

B.发展不平衡(不平衡的表现如下)

从行业上看,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

地区之间的发展也很不平衡,沿海沿江大城市的民族工业比较发达,广大内地非常薄弱。

第二十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1.科技改变生活

(1)轮船、火车的传入:

19世纪初,西方发明了轮船、火车。后相继传入中国,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大大加快,也极大地促进了商品流通。

(2)电报、照相、电影的传入:

19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架设有线电报。近代以来,照相和电影也传入中国,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2.礼仪的变化: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等法令,废除了有损人格的跪拜礼,取消了“老爷”、“大人”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

第二十一、二十二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1.近代著名科学家

(1)铁路工程师——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为确保行车安全,他设计出“人”字形路轨。

(2)著名化学家——侯德榜:他揭开制碱奥秘,撰写了《制碱》一书,他的制碱法被命名为“侯氏制碱法”。

2.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家

(1)鸦片战争时期思想家——魏源

主张设立工厂,制造轮船、枪炮,兴办民用工业;学习西方练兵方法,用新式武器装备军队。他编成的《海国图志》一书,系统介绍了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并说明编写这本书的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2)戊戌变法时期的启蒙思想家——严复

主张效法西方,推行维新改革。他翻译的《天演论》,阐述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进步观点。在当时的中国,启发了知识界去探索西方先进的社会,也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

3.京师大学堂

创办于维新变法运动中,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也是戊戌变法留下的重要成果,1912年改为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发源地。

4.科举制的废除

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起源于隋炀帝时期)

5.文学和艺术

(1)鲁迅代表作有白话文《狂人日记》《孔乙已》

(2)以画马而著称的画家徐悲鸿代表作有《愚公移山》

(3)人民音乐家聂耳的代表作是《义勇军进行曲》

(4)冼星海的代表作是以抗日为主题的《黄河大合唱》

篇4:初二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1课 鸦片战争

知识点1 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

鸦片走私: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明显的 出超地位。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鸦片泛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

林则徐禁烟:1838年底,道光帝派力主禁烟的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在林则徐的主持下,1839年6月3日至25日,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被当众销毁。

虎门销烟的意义: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知识点2 英国发动浸略战争

原因:根本原因一一英国要打开中国市场;直接原因(借口)—中国的禁烟运动。

时间:1840年6月至1842年8月。

经过:英军封锁珠江口→攻陷浙江定海,直趋天津→道光帝派琦善与英军谈判→1841年初英军强占香港岛→攻虎门、广州→占厦门、定海、宁波→1842年进犯吴淞→占镇江→8月初,英军到达南京下关。

民族英雄:关天培等战死虎门,陈化成在吴淞力竭牺牲。

结果:战争终以清朝的失败结束。

知识点3 《南京条约》的签订

签订: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通商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割地

割香港岛给英国

赔款

2100万银元

关税协定

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虎门条约》:1843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从中获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

美法扩大侵略权益:1844年,清政府被迫与美国、法国分别签订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

鸦片战争的影响: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知识点1 英法再次发动俊华战争

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侵略者:英法组成联军,俄、美支持。

借口:“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

经过:1856年10月,英军炮轰止广州,挑起战争→次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1858年,攻陷大沽,逼近天津。

签约:《天津条约》1858年,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西方列强获得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

《通商章程善后条约》:清政府与英、法、美签订,被迫承认鸦片贸易的合法化。

知识点2 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

背景:1860年,英、法两国借口换约受阻,再次出兵占领天津,进逼北京0主童逃往承德避暑山庄。

史实: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对北京西北郊的著名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之后放火烧毁。

签约:奕?被迫与俄、英、法、美交换了《天津条约》

批准书。并签订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在条约中,清政府除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外,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款额也大幅增加。

知识点3 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沙俄割占中国领土: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英国、法国、美国等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人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沙俄占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

知识点1 洪秀全与金田起义

背景:鸦片战争的失败,进一步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随着剥削的加重,统治阶级与劳动群众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金田起义: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武装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永安建制:洪秀全称“天王”,攻克永安后,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所封诸王均受天王节制。太平天国初步建立起政权组织。

知识点2 定都天京

定都天京:1852年,太平军从永安北上,围困桂林、长沙,攻克武昌。1853年3月,攻占南京,将南京改名为天京,作为都城。

《天朝田亩制度》:

主要内容

规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目的

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评价

主张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社会财富,是不可能实现的,实际上也没有实行

北伐和西征:为了推翻清朝统治和巩固政权,太平天国进行了北伐和西征;。北伐军曾逼近天津,最后全军覆没;西征战场取得重大胜利。经过3年多的征战,太平天国军事上进入全盛时期。

知识点3 天京陷落

天京事变: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在军事征战和制 度建设上取得了重大成就,但领导人开始享乐腐化,争权夺利。1856年秋,杨秀清逼洪秀全封他为“万岁”,意图篡位,结果被杀,韦昌辉被处死,石达开率部出走。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巩固措施:为了改变不利局面,洪秀全封洪仁玕且为干王,总理朝政;提拔陈玉成、李秀成等青年将领;洪仁玕写成《资政新旅》,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主张,但由于历史条件限制,未能付诸实践。

军事防御:1860年,曾国藩的湘军包围安庆,陈玉成和李秀成率部救援失败,安庆陷落,李秀成率太平军攻克杭州,进逼上海,遭到华尔率领的洋枪队和李鸿章率领的淮军的抵抗和反扑。

天京陷落:1862年,湘军围困天京,太平军与敌军激战40多天,最终未能解除威胁.1864年夏,洪秀全病逝。天京陷落,标志着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失败。

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坚持斗争,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4课 洋务运动

知识点1 洋务运动的兴起

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代表人物:中央→奕?;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起止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

知识点2 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

1、从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发展近代军事工业,先后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为了洋务的需要,洋务派还兴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等。

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提出“求富”的主张,开办一些近代民用企业,比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知识点3 建立新式海陆军

从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开始组建新式洋枪队,淘汰传统兵器,采用西式兵操练兵,使清朝军队的武器和战术逐渐发生变化。

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开始大规模进行近代海防建设,筹建新式海军。到80年代,初步建成了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其中,北洋舰队规模最大。

洋务运动的评价:

性质: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进步性: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企业、交通运输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失败原因:①根本原因:没有变革落后的封建制度②洋务派内部的腐败③外国势力的挤压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知识点1 甲午中日战争

爆发:1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清政府应邀派兵镇压,日军袭击清军运兵船,蓄意挑起战争,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史称“甲午中日战争”。

平壤战役:1894年9月,日军围攻平壤,清军将领左宝贵牺牲,叶志超弃城而逃,平壤陷落。

黄海海战: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海面展开激战,重创日舰。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壮烈牺牲。李鸿章命令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日军趁机夺取了制海权。

旅顺大屠杀:日军占领大连、旅顺。旅顺守将徐邦道孤军奋战,最终失败。日军在旅顺进行了大屠杀,犯下了令人发指的罪行。

威海卫战役:1895年初,日军进攻山东威海卫,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自杀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知识点2 《马关条约》的签订

签订:1895年春,清政府派李鸿章往日本马关议和,双方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

内容: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影响: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人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知识点3 “瓜分”中国狂潮

三国干涉还辽:《马关条约》签订后,沙俄联合法国、德国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日本则向中国索取了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

“瓜分”狂潮:列强以干涉还辽为契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

“门户开放” :18,美国向英、俄、德、日、意、法六国提出“门户开放”的照会,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门户开放”政策反映出美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

第6课 戊戌变法

知识点1 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

知识点2 百日维新

背景:18冬,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救国。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

开始: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又被称为“百日维新”。

变法诏令: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史称“戊戌变法”。

结果: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废除变法诏令。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戊戌变法失败.

影响:在思想文化业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

知识点1 义和团运动

兴起:义和团活动于山东、直隶一带。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土活动的猖獗,逐渐由反清转变为反帝斗争组织。

发展:清政府为利用义和团,以“招抚”代替“剿灭”,并承认其合法地位。1900年夏,义和团控制了京津地区。

口号:义和团曾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既有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同时反映了义和团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

知识点2 抗击八国联军

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6月,为镇压义和团运动,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组织联军,在英国海军司令西摩 尔的率领下发动了侵华战争。

抗击八国联军:义和团在座拉一带阻击敌人,八国联军被迫撤回天津。同时,各国联合舰队攻占大沽炮台,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慈禧太后对外宣战。义和团在北京围攻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在天津老龙头火车站展开激战,并炮轰紫竹林租界。天津保卫战中聂士成壮烈殉国。

义和团运动结果:1900年8月14日,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西逃,途中请求八国联军“助剿”。在中外反对势力的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但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知识点3 《辛丑条约》的签订

签订: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等11国签订。

主要内容: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 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影响:《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且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8课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知识点1 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背景: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提出变法自强等多项改革建议,遭到拒绝。他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才能拯救中国.

兴中会: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宗旨,号召“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广州起义:1895年,准备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由于消息泄露,起义失败。孙中山流亡海外,为继续革命做准备。

知识点2 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资产阶级革命思想迅速传播。

革命思想的传播: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和《警世钟》等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号召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各革命团体也纷纷成立,影响较大的革命团体有华当全和光复会。

同盟会:1905年8月,孙中山等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确立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选举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创办《民报》作为机关报。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三民主义: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第9课 辛亥革命

知识点1 革命志士的奋斗

萍浏醴起义:19冬,同盟会会员六道一、蔡绍南在萍乡、浏阳、醴陵发动武装起义,一个多月后失败。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虽然失败,但是同盟会的声望由此大振。

安庆起义:19夏,徐锡麟在安庆发动起义,与清军激战四小时后失败,徐锡麟死难。革命党人秋瑾被捕遇难。

广西起义:1907年,孙中山、黄兴筹划领导,起义军奋战七昼夜,最终失败.

黄花岗起义:1911年,黄兴提前发动广州起义,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牺牲的七十二名烈士葬于黄花岗,称作“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知识点2 武昌起义

经过: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首先起义。武昌全城被起义军占领。随后。汉阳、汉口的新军起义响应,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

成果: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黎元洪为都督。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宜布独立,支持革命。

影响: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

知识点1 中华民国的建立

准备:1911年12月,各省代表选举到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建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改用公历;选举黎远洪为副总统,成立临时参议院。

知识点2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过程:1912年2月12日,袁世凯逼迫宣统帝下诏退位;2月13日,孙中山辞职。2月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4月,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的职务。

结果: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知识点3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颁布: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内容: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属于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全、参政等自由和权利;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

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上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第11课 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知识点1 二次革命

背景:袁世凯为了建立独裁统治,一再破坏责任内阁制。19春,宋教仁遇刺身亡;袁世凯武力镇压国民党。

经过:孙中山和黄兴等号召南方各省起来反袁,发动“二次革命。

结果:二次革命被袁世凯镇压下去,孙中山、黄兴等被迫流亡日本。

知识点2 袁世凯复辟帝制

镇压二次革命之后,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又下令解散国民党。1914年初解散国会,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修改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无限望连任,可以指定继承人。接受日本旨在_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1915年末,袁世凯下令以19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准备元旦登基。

知识点3 护国战争

爆发: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号召维护共和制度。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

结果: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6月在绝望中死去。护国战争结束。

知识点4 军阀割据

局面: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有以冯国璋和曹锟为首的直系军阀,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和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其他如滇系军阀唐继尧,桂系军阀陆荣廷。

危害:这些军阀为争夺地盘和巩固政权,出卖国家利益,依附帝国主义,连年混战,中国陷军阀割据纷争的**之中。

第四单元 新时代的曙光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知识点1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背景:中华民国政局混乱,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兴起: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

主要阵地:《新青年》和北京成为新文化运动最为重要的阵地。

知识点2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主要内容: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口号,由陈独秀提出。文学革命,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推倒旧文学,建设新文学.

意义: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尽管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它仍然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第13 课五四运动

知识点1 五四运动的爆发

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法等战胜国在巴黎和会上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

爆发: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在天安门前发表宣言,并举行示威游行。

口号:学生们提出“外争主权,内惩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要求严惩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

知识点2 五四运动的扩大

扩大:6月5日,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

结果: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这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一次重大胜利。

知识点3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性质: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意义:中国工人正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展现了伟大的力量。一些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主义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重要作用。五四运动是中国新居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第14课 中国共产党诞生

知识点1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背景:经过五四运动,越来越多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关注马克思主义。

传播:1919年,《新青年》刊载了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团体;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

影响:启发了工人的阶级觉悟;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

知识点2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中共一大召开1921年7月。

主要内容: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党纲。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成立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透当选为中央局书记。

意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中共二大:1922年7月在上海召开。大会重申了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建设共产主义。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在民主革命阶段,党的主要任务是打到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样,中国共产党就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翻地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

知识点3 全国工人运动的商涨

背景:在党的组织和推动下,从1922年初到1923年春,全国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

高潮;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举行大罢工,号召工人“为自由而战,为人权而战”,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了顶峰。

教训: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

第15课 北伐战争

知识点1 国共合作的实现

中共三大:1923年召开,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人国民党,把国民党改组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同盟.

国民党一大:1944年1月,在广州召开。大会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农工三大政策。它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

黄埔军校: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办。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周旦韭不久后担任政治部主任。它培养出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知识点2 北伐胜利进军

开始:1928年,广州国民政府决定北伐。

目的:推翻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战况:①湖南、湖北是北伐战争初期的主要战场。湖北战场上,叶婷率领第四军独立团击溃敌军,连克汀泗桥和贺胜桥,攻占武昌,吴佩孚主力被基本消灭。

②之后北伐军又在江西歼灭孙传芳的主力。

结果: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震动全国。

影响: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各地的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上海工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先后三次发动武装起义,并最终取得胜利,书写了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光辉的一页。

知识点3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国民革命失败:高涨的工农革命运动触动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并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7月,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

全国统一:南京政府建立之后继续北伐,进至北京、天津一带。奉系军阀张作霖退往关外途中,被日本人炸死。1928年底,其子张学良发表通告,宣布“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至此,南京政府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

第16课 开辟井冈山道路

知识点1 南昌起义

爆发: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领导革命军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

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知识点2 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

知识点3 工农武装割据

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形成: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开展游击战争,创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到1930年,全国各地创建了大小十几块革命根据地。其中,以红四军根据地面积最大。

古田会议:1929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会议,即古田会议召开,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

临时中央政府成立: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定都瑞金。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知识点1 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长征开始:1933年,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八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转移路线:江西瑞金—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进军贵州—强渡乌江—攻克遵义。

遵义会议:①召开:1935年1月在遵义召开。②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③意义: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知识点2 过曾山草地

经过: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打乱敌人追剿计划)—渡过金丝丝(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翻雪山—过草地。

知识点3 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胜利会师: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呈起堕会师。1936年10月,红二、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7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长征意义:粉碎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知识点1 九一八事变

爆发: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突袭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

意义: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扩大:日军相继占领东北三省,1932年,扶植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

抗争:东北民众与未撤走的东北军爱国官兵组织位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人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1936年,中国共产党开始领导东北抗口联军,与日军战斗。

知识点2 华北危机与一二· 九运动

华北危机:1933年1月,日军攻占山海关,向南推进。1935年,日本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国民党政府对日采取不抵抗的妥协政策,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一二·九运动: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学生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口号,并举行示威游行。这场爱国救亡运动,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知识点3 西安事变

经过: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押蒋介石,实行“兵谏”.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结果:蒋介石被迫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条件,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杭战

知识点1 七七事变

爆发:1937年7月7日,日军以军事演习中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人宛平城搜查遭拒.随即炮轰我军防地,中国守军奋起反击。这就是“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意义: 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牺牲将领:保卫北平的战斗中赵登禹,佟麟阁壮烈殉国。

知识点2 第二次国共合作

背景: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后,国共分别发表声明,表明抗战立场,并加快了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步伐。

内容:根据两党协议,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叶挺任军长。

实现;1937年9月,国民党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史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这样,以国共为主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共团结御侮、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

知识点3 淞沪会战

经过:1937年8月13日日军在上海挑起事端,中国军队奋起反击,淞沪会战爆发。11月,上海失陷,淞沪会战结束。

意义:打破了日本3个月_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知识点4 南京大屠杀

背景: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国民政府迁往重庆,将其作为战时的陪都。

暴行:日军占领南京后6周之内,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

第20课 正面战场的杭战

知识点1 台儿庄战役

经过:1938年3月,日军向台儿庄发起进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与日军展开激战.

影响:台儿庄战役共歼敌1万余人,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知识点2 保卫大武汉

经过1938年6月开始,日军先后集结40多万兵力进攻武汉。为了保卫大武汉,中国军队共部署100多万人参战,并在江西万家岭重创日军.

结果:1938年10月,武汉失陷,中国军队撤出武汉。

影响:日本企图迅速_的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武汉、广州失陷后,抗日战争进相持阶段。

知识点3 第三次长沙会战

第三次长沙会战:1941年12月,日军对长沙发动第三次进攻。中国军队调集重兵防御,拼死抵抗,获得会战胜利。这次会战的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豫湘桂战役:抗日战争后期,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积极返共.1944年初,日军向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了大规模的豫湘桂战役,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

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杭战

知识点1平型关大捷

概况:1937年9月,日军向平型关开进。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在师长林彪率领下,在平型关一带伏击日军,将日军全部歼灭。

意义:平型关大捷是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知识点2 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建立根据地:全面抗战爆发后,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陕甘宁边区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延玄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开展游击战:根据地军民在生国逃亡堂的领导下,以主力部队和地方基干民兵为骨干,以广大群众为基础,组织各方力量,展开群众性的人民游击战争.如地道战、地雷战、夜袭战、麻雀战等。

巩固措施:中共在抗日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发展生产,使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长期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

知识点3 百团大战

目的:粉碎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封锁,振奋抗战军民的士气。

概况:1940年下半年,八路军总部在彭德怀指挥下,组织了100多个团,在华北广阔的地域,对日军发动了一场大规模进攻,史称“百团大战”。

目标:破袭日军交通线,摧毁敌人交通线两侧及抗日根据地内的日伪据点。

意义: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第22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知识点1 全民坚持抗战

日本改变策略:对国民党政府进行政造透隆,辅之以军事打击;加紧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加强对占领区的军事统治和经济掠夺。

国民政府抗战:汪精卫公开叛国投敌,在南京建立伪国民政府;国民党顽固派制造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中共抗日斗争: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掀起了大生产运动,打破日伪军的封锁。

中国全民抗战:枣宜会战中张自忠上将壮烈殉国;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血洒疆场;青年学生、广大妇女、工厂工人、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文艺界等以各种形式支持抗战。

知识点2 中共七大

召开:1945年4月,在延安召开。

内容:大会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民主革命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

意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

知识点3 战略反攻和日本投降

背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发起的局反攻取得一系列胜利;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先后向日本广岛、长崎各投下一枚原子弹;苏联政府对日宣战并出兵东北。

日本的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中国抗日战争取得了最后胜利,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知识点4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伟大意义

胜利原因: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史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砒柱的作用;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的支持。

历史意义:它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人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中国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的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第七单元 解放战争

第23课 内战爆发

知识点1 重庆谈判

国民党目的:为内战争取时间,想在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把不愿意和平的罪名强加到中国共产党身上。

中共目的: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

谈判结果:1945年10月10日,国共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双十协定”:双方同意以和平、民主、团结、统一为基础,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立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和平建国方案。

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1月10日,在重庆举行。会议讨论了建立联合政府、和平建国纲领、召开国民大会、修改宪法草案、整编军队等问题,并通过一系列决议,再一次确定了避免内战、和平建国的方针。

意义:为中国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带来了一线曙光。

知识点2 国民党发动内战

内战爆发:1946年6月,蒋介石公然违背“双十协定”,撕毁政协决议,全力围攻中原解放区,发动了全面内战。

重点进攻:1947年3月,国民党全面进攻被粉碎,开始发动对陕北解放区与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知识点3 解放区军民的自卫反击

粉碎全面进攻:中共中央号召解放区军民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并制定了以运动战为主要方式,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和方针。解放区军民经过半年多的自卫反击战,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

粉碎重点进攻:彭德怀率领的西北野战军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华东野战军在山东孟良崮消灭掉国民党王牌主力整编七十四师,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知识点1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政策调整:将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法令文件: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结果: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改革意义: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为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知识点2 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战略反攻:1947年夏,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强渡黄河,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故略决战:

名称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时间

1948.9

1948.11—1949.1

1948.11—1949初

指挥

林彪、罗荣桓

林彪、罗荣桓、

聂荣臻

地点

锦州、长春、沈阳

以徐州为中心

北平(和平解放)、天津、张家口

意义

解放东北全境

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被广大地区

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解放南京: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知识点1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产生与发展:19世纪六上土年代,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在华开矿办厂刺激了中华民族工业的发展。

进一步发展: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掀起了发展实业的浪潮,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华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

曲折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再度受挫。随着国民党官僚资本的建立和扩张,民族工业除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还遭到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

内优外患的危机,严重阻碍着民族工业的正常发展。发展特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比较落后,它们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地区分布也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庆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企业家代表:状元实业家张謇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还有荣氏兄弟、卢作孚、侯德榜等著名企业家。

知识点2社会生活的变化

时期

辛亥革命前

辛亥革命后

剪辫

男子剃发留辫

强令男子剪掉辫子

放足

女子缠足

劝禁女子缠足

礼节

跪拜礼

鞠躬、握手礼

称谓

老爷、大人

“先生”,体现自由平等

交通通信;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人中国,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社会习俗的变化:

饮食:西餐、西式蛋糕、洋酒、洋烟、洋布在沿海城市成为时尚。婚丧:文明结婚、集体婚礼、公葬、追悼会等新式婚丧礼节纷纷出现。娱乐:公园、咖啡馆在大都市风行一时。服饰:旗袍、中山装等具有民族风情的服装受人青睐。

特点: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呈现出新旧并呈、多元发展的特征。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知识点1 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新式教育: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兴办了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一批新式学校。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先后在天津创办北洋西学堂,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

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创办京师大学堂。19清政府废除八股文,1905年清政府停止科举考试,存在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至此寿终正寝.清政府还通令兴办学堂,颁布各级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中国近代新式教育逐渐发展起来。

创办报纸:1872年外国人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天津的《大公报》、上海的《新闻报》和延安的《解放日服》,是民国时期的著名报纸。上海的《东方杂志》、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和邹韬奋主办的《生活》周刊,是民国时期影响较大的刊物。

出版机构: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创办的新华书店,成为出版发行进步书刊的重要阵地。

篇5:初二上册历史复习提纲

初二上册历史复习提纲

一、鸦片战争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把中国变为英国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直接原因:为了扭转贸易逆差.

2、导火线:1839年林则徐领导了虎门销烟。

3、开始:1840年6月英军侵入中国广东海面。

4、结果:1842年中国战败,签订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5、清政府战败的原因:

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加上军事装备及技术落后,道光帝忽战忽和的态度,最终清政府战败。

6、《南京条约》主要内容:

割香港岛给英国;中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7、影响:①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②中国逐渐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封建经济开始解体。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二、虎门销烟

1、背景: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给中华民族带来了严重的危害。19世纪初,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中国长期处于出超的有利地位。英国商人为牟取暴利,竟丧心病狂地把大量鸦片偷运到中国。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给中华民族带来了严重的危害。罪恶的鸦片走私,使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严重影响清政府的财政,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大批官僚吸食鸦片,使清政府更加腐败,军队的战斗力进一步削弱。

2、经过:1839年6月,林则徐被道光帝派往广州进行禁烟,进行暗访密查,缉拿烟贩,收缴鸦片.6月在虎门海滩销毁鸦片,史称“虎门销烟”。

3、历史意义: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振奋了民族精神,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成为民族英雄。

4、启示:我们要学习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

1、根本原因:1856-1860年英法为了扩大侵略利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2、侵略者:主凶:英国和法国,帮凶:美国和俄国。

3、火烧圆明园: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后火烧圆明园。

4、沙俄的侵略: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从1858年起,到19世纪80年代,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千米.(结合第8页表格和第9页图掌握)

5、历史影响: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四、太平天国运动

1、建立: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起义。

2、定都:1853年占领南京改为天京,定为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

3、发展: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为x朝统治,派军队北伐和西征.

4、抗击洋枪队:

①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外发动势力勾结起来,成立了“洋枪队”,由美国人华尔统领。

②1860年,在青浦李秀成率领太平军痛击洋枪队。1862年,在浙江慈溪太平军击毙华尔,严惩洋枪队。

③太平军抗击洋枪队是中国人民抗击外国侵略的典型事例。

5、失败原因: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因中外发动势力联合绞杀而失败。

五、左宗棠收复新疆

1、新疆危机:19世纪60至70年代,英国和俄国虎视耽耽地想争夺新疆。新疆面临危机。1865年,阿古柏侵入新疆。后来,建立伪政权,侵略势力由南疆扩展到北疆。英俄两国都想通过支持,进而控制新疆。新疆危机被形象地称为“一仆二主”。仆人是阿古柏,二主指英国和俄国。

2、海防和塞防之争

①背景: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边疆危机,西北形势严峻,东南警报频传。

②代表人物及主张:李鸿章的观点:强调东南海防重要,主张放弃西北塞防。

左宗棠的观点:主张海防塞防并重,力主收复新疆。

③结果:清政府采纳了左宗棠的意见,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3、左宗棠收复新疆

①策略: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

②经过:1876年左宗棠率清军分三路进入新疆。1878年,左宗棠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全部领土。在左宗棠的军事配合下,通过外交努力,中、俄两国签订条约,1881年收复了伊犁。

③作用:左宗棠收复新疆,巩固了中国的西北边疆,捍卫了中国的领土及主权。

4、新疆建省:1884年,清政府采纳左宗棠的建议,在新疆设立行省。

学好初中历史的方法

理解性记忆

历史是需要大量记忆和知识来支持的,所以大量的阅读(课外历史书籍也需大量阅读)对学习历史是很有帮助的。但又不能靠死记硬背,因为这样所需时间不仅多而且效率相对较差。

培养兴趣

历史课很枯燥,这是众多文科学生的呼声,排除老师的原因,问下自己你喜欢历史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问问自己你最喜欢历史上的哪个人物,他(她)有什么值得你学习的品质,慢慢的通过爱上一个历史人物来爱上历史,这样你的历史成绩会有明显的提高的。

上课认真听讲

无论哪一个科目都需要认真的听讲,并且善于抓住重点,这点是每个学生都应掌握的技能,跟别说文字感较强的文科生了。

学习历史的建议

1、放长线钓大鱼,不要紧盯眼前进度和考试,你的唯一考试就是中考,把几本历史书做个规划,每天背熟一两节内容即可,内容少或学有余力可适量增加,学好历史就是一个慢慢积累记忆量的过程。一轮背完再被第二轮、第三轮。周末时间可酌情复习。看书的时候,不但要把勾勾画画的看了,小故事、名言、图片也要看,这是一个放松解闷的不错途径,也是积累冷知识点的好办法。

2、不要注重做题,说实话历史作业写都不用写,没记住,照着答案抄没一点用。把时间放在背上。考试成绩不取决于你做了多少题,而在于你脑子存了多少货。

3、学校一定会给你们发很多复习资料,就一个好处,肯定有分好类归纳好的知识点,看看,争取记住。如果现在没有,你可以自己简单的做一个分类提纲,比如水利,比如文学作品等。记住只是提纲。只用于面对提纲,回忆知识点用。

篇6:初二政治上册复习提纲

1、人际交往的意义:

与学生积极交往,友谊之树才能常青,自我开放,我们的性格会更加开朗,人生更加精彩。

2、一个受欢迎的人应有的品德:真诚、善良、负责任、热情、友好、幽默等

3、如何认识友情?

朋友带给我们温暖、支持和力量,我们要珍惜友谊;对于友情,我们要慎重理智的把握,才能获得更多的朋友,得到真正的友谊。

4、交友的原则:

(1)平等互惠,(2)宽容理解;(2)交友时不能以牺牲原则为代价维持所谓的友谊;(3)乐交诤友,善交益友。

5、青春期男女生交往

(1)为什么要与异性交往?

(2)男女生如何正常、健康地交往?

①既要相互尊重,又要自重自爱;

②既要开放自己,又要掌握分寸;

③既要主动热情,又要注意交往的方式、场合、时间和频率。

6、青春期的情感

(1)认识:进入青春期以后,男女同学之间产生好感和爱慕之情,这是正常、自然而又美丽的事。

(2)如何对待?

男女同学之间的情感,我们要谨慎对待,理智处理,学会选择,学会承担责任,学会保护自己。

第四课 老师伴我成长

1、认识老师

(1)师生交往的重要性:

师生交往不仅影响我们 的学习质量,而且影响我们的身心发展。尊敬老师是我们应有的品德。

(2)老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即使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老师的作用仍不可代替。

(3)老师教我们做人的道理,解除我们的烦恼和忧愁,老师在教我们知识的同时,也教我们学习的方法,激发我们学习的热情,老师在我们成长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与老师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就能快乐地学习,更快地进步。

2、师生交往新观念:

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师生之间人格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学习,教学相长,老师是我们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是我们的朋友。

3、主动沟通是师生交往的前提,沟通产生理解,理解产生信任。

4、与老师沟通的具体方法:

(1)从老师的角度看问题,学会换位思考;

(2)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3)原谅老师的错误,以恰当的方式指出老师的错误,不伤害老师;

(4)礼貌待师;

(5)注意场合;

(6)把握好分寸。

八年历史教学计划

初三历史期末总结

初中地理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期末复习计划书

历史教学计划

地理教学计划

八年级上册个人学习总结

地理老师工作计划

初二历史复习资料

上学年的地理教学工作计划

初二上册期末复习提纲,历史知识
《初二上册期末复习提纲,历史知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初二上册期末复习提纲,历史知识(锦集6篇)】相关文章:

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考试作文2023-03-11

春季地理教学计划2023-08-05

初二数学上册教学计划2023-12-16

高二历史备课组教学工作计划2023-10-30

初中历史教学计划模板怎么写2023-05-08

初二地理教学计划2023-02-18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计划2023-06-08

八年级地理教学总结湘教版2023-07-23

地理教师下学期工作计划初一精选2023-07-15

地理教学计划2023-01-21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