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祥事迹学习心得

时间:2023-02-26 07:28:43 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李文祥事迹学习心得(推荐12篇)由网友“我是胡图图”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李文祥事迹学习心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您。

李文祥事迹学习心得

篇1:李文祥事迹学习心得

李文祥:一位平凡的革命老人,一位平静的耄耋老者,一位平常的慈悲长辈。“平凡”、“平静”、“平常”,在李文祥同志身上,我们看到了不屈不挠的坚毅、不折不扣的坚持,和不卑不亢的坚强。而这一切,正是“三平”精神的直接体现。

“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这极具概括力和渗透力的“三平”精神,是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同志在全国“两会”期间提出的,是对中原人群体性格的精炼概括,是河南精神内核的生动展现和总结,是中原优秀文化的历史传承,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和特征的具体体现。

从现在开始,我决定学习李文祥,将“三平”精神落到实处,落到生活和工作中来,落到每一个真实的当下,落到行、住、坐、卧中来……

在平凡之中依然有着伟大的追求。宋代大文豪苏轼在《晁错论》中说道:“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一个人的志向如何,决定他以后得发展如何。这个志向,就是我们的理想,我们的追求。革命先烈__曾说:“我们活着不能与草木同腐,不能醉生梦死,枉度人生,要有所作为!”平凡之中,也不能失去我们的追求。追求就像是黑暗中的明灯,会引领我们向着胜利的方向前行!尽管我现在的工作环境一般,又属于“无房无车无票子”的“三无人士”,但我依旧坚持着自己的追求和梦想,而且会为之奋斗不止,直至生命结束的那一刻!

在平静之中依然有着满腔热血。三国时的军事家诸葛亮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即是说,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看似平静之中,却蕴含着对人生、对社会、对事业的满腔热血,更是一种积极进取、为事业兢兢业业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境界。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更应在求真务实、严谨科学的“平静”之中,心正气正、激情满怀,时时刻刻为党的事业准备着,随时愿意为党的事业奉献出自己的最大力量。

在平常之中依然有着极强烈的责任感。有位教师在文章中写道:“雄鹰看到蓝天的广阔,便振翅高翔,自由而高傲;飞瀑看到峭崖的险绝,便一泻千仞,流银泻玉,灵动如龙;海燕看到巨浪的汹涌,偏引吭高歌,乘风破浪,大气巍然。我们如果没有责任心,就如那墙头的浮草,轻浮浅陋。”一个没有责任心、责任感的人,是成不了大事的。唯有具备强烈的责任感,我们才愿意去付出、去努力、去开拓、去奋进。虽然我们的生活很平常,但责任感却不能忘,我们每做一件事情,要权衡轻重,不能盲目,不能莽撞。

一个民族没有精神,就很难发展、壮大;一个人没有精神,就很难成才、成功。精神是脊梁,是支柱,是财富,是我们生命的基石。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当前有“四种危险”摆在全党面前,其中,“精神懈怠的危险”居首位。精神,是人性的根本、文化的生命、民族的灵魂、国家的希望,是保持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的强大动力,是时代最鲜艳的花朵。而“三平”精神,正是解除我们“精神懈怠的危险”的重要“法宝”,理应得到弘扬和传承。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基层干部,我们更应该学习李文祥同志,弘扬“三平精神”,争做“简单、坦诚、阳光、激情”式干部,在实际生活中,坚持信念、淡泊名利、自觉担当、默默奉献,把这种精神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为建设富裕、和谐、美丽新范县做出更大的贡献。

篇2:李文祥事迹学习心得

在省委书记卢展工平易的目光下,李文祥老人解开了属于他的那个小布包。拂去沉甸甸荣誉上的历史烟尘,李文祥老人的足迹,在我们面前逐渐清晰;李文祥老人的形象,在我们面前愈显高大。

读完英雄老人李文祥这组报道,相信很多人发自肺腑的感触,是巨大的感动夹杂着深深的羞愧:他有用血与肉换来的让我们仰视的荣誉,却没有将其视为谋取功名利禄的资本;他能从容坦荡地做好从军人、保卫干事到农民的角色,却没有丝毫的愤慨与不平;他数十年间坚决拒绝来自各方的帮助,却始终不忘为乡里乡亲无私奉献;他默默忍受着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的艰难困苦,始终没有改变自己身为党员的笃定信仰……

正像卢展工所说的那样,李文祥是践行“三平精神”的时代典型,是所有人都应该尊重和学习的光辉榜样,是践行共产党员先进性的优秀代表。被誉为时代典型、光辉榜样和优秀代表,李文祥当之无愧:李文祥这个典型的力量,具有真实性、具有持续性,又体现了先进性。不识几个字的老人,将自己伟大的一生,凝结为一句朴实的“吃苦在前,享福在后”——简单的八个字,无疑是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最为淳朴的诠释。

对党员领导干部们来说,学习李文祥,争做李文祥,就是要学习他几十年不变坚定理想信念、坚守精神家园的默默付出,辛勤贡献。不为名利、不恋权力、心态平和、笃定信仰,不管身在何处、身居何位,都尽己所能,为社会、为他人贡献力量。所以,党员领导干部都要牢固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将坚守信念体现在工作的细节中,体现在兢兢业业为民生、勤勤恳恳做贡献的服务里。

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学习李文祥,争做李文祥,就是要学习他这种敦厚从容、宁静平和的心态。在转型期社会,各种社会思潮,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涌动激荡,很多人特别是年青一代,往往会裹挟其中,受到影响。以李文祥为代表的坚守理想信念的共产党人,向我们展现出的精神风貌、笃定信仰和行为方式,在引发我们情感共鸣的同时,更让我们体会到潜移默化的感召力量,体会到身为普通人亦须坚守理想与信念的意义和价值。

巴金老人曾说:“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是在于接受,也不是在于争取。”在建设郑州都市区、打造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区的进程中,我们学习李文祥,争做李文祥,更多要体现为具体的行动。正像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特丽莎修女所说的那样,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怀大爱心,做小事情”。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我们学习李文祥,争做李文祥,是为重温后的感动,更是为感动后笃定地前行。

篇3:李文祥事迹心得体会两篇

在铁路街道安顺社区,有一位老党员李文祥,在街坊邻居间他热心友善,在社区党员中他率先垂范。他把雷锋精神语录落实到生活的点滴之间,他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今年已是78岁高龄的他这样说道:“既然选择了加入中国共产党,那这一辈子都要坚持做一名合格党员。”

忠诚担当 做好支部书记

李文祥现任职铁路街道安顺社区党总支副书记,说起这一职务,他觉得自己肩上责任很重:“既然大家这么信任我,我不能让大家失望。做为有着5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事事都该严格要求自己。”在他的日记本上,他记录了每天发生的大事小情,里面有他自己的工作总结,也有生活感悟。更多的是计划每天需要做的日记,让自己不要虚度光阴。自“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他每天坚持翻阅相关材料,认真做好学习笔记,通过收听收看广播电视,加强自身理论学习。同时,为了帮助社区里的老党员共同加强学习,他会定期组织老党员召开学习交流会,大家共同交流学习心得。针对行动不便的老党员,李文祥会主动去家中,进行交流,带去报纸杂志,让他们共同学习。在今年“七一”,李文祥为社区群众讲了一堂生动的党课。

执著奉献 服务身边群众

“两学一做”,基础在学,关键在做。多年来,李文祥的邻里有什么事情都习惯找这位热心肠的李大爷。小区的下水井盖损坏了,他及时打电话给相关部门,进行更换;自己住的单元墙壁粉刷,70多岁的他从一楼打扫到六楼;虽然自己已年过古稀,但是社区里有行动不便的老年人需要办理医疗保险等事宜时,他楼上楼下帮着跑了一个礼拜。,他给街道贫困户捐赠衣物3大袋;春节,他得知永安五区有位百岁老人,于是他送去了200元的慰问金。生活简朴的李文祥,多年来总是会为困难群众捐款捐物,尽绵薄之力帮助他人。就是这样点滴的付出,让他的生活充实而有意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样一句话,成了一盏明灯,照亮了他走过的路。他把善意和爱心融入自己的生活,让自己的一言一行传递出一份使命担当。在创城的路上,我们看到了他的身影;在服务群众的路上,我们看到了他的脚步;在践行合格党员的路上,我们看到了他的坚定。

严于律己 培育良好家风

李文祥共有4个孩子,全部都是党员。用他的话说,自己家也能算是个小的支部了。因而,平时的家庭会议就变成了民主生活会。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他们会议的主题。从国家大事到自家小事,从工作学习到教育子女,李文祥在严于律己的同时,也严格要求自己的孩子。“党员带动树立良好家风,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退休以前,他恪尽职守。1992年11月,李文祥在值班时,发现铁路路基两边都是从火车上掉下来的玉米、高粱、小麦等散装粮食,车厢的缝隙造成了很大的浪费。于是,他多次给《人民日报》、《人民铁道报》投稿并拍照取证,反映此问题。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做好本职工作是他给子女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在家庭教育中,他把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延伸到子女身上,他把对党的忠诚和热爱,延伸到生活当中。因而,他成了安顺社区的雷锋,他也成为大家眼中的优秀的共产党员。

50余年的时间,入党时的誓言还萦绕耳畔;半百的岁月,锤炼了李文祥作为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同时也鞭策、鼓舞了他心系群众与工作,事无巨细皆是情的十足干劲。这就是一名普通共产党员的情怀。

篇4:时代楷模李文祥人物事迹介绍

多年前,卧龙谷村委会的村民还在置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农民科技素质全面提高,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社会和谐稳定,这能做到吗?新型职业农民李文祥用智慧和实际行动回答了这个问题。

一、背景

卧龙谷村委会是云南省开远市羊街乡下辖的一个村委会,位于开远市西南部,面临“三角海”水库,距昆河公路仅2公里,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国土面积31.77平方公里,有耕地11533亩,海拔1294米,年平均气温19.00℃,年降水量714毫米,适宜种植稻谷、冬早蔬菜等农作物。全村辖12个村民小组,有农户1722户,有乡村人口7251人,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全村经济总收入762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482元。

新型职业农民李文祥:男、汉族、1961年生、高中文化、中共党员,现任开远市羊街乡卧龙谷村委会主任;云南红河卧龙米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开远卧龙优质稻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今年4—6月,省委组织部推荐,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安排,到上海市奉贤区南桥镇杨王村和嘉定区江桥镇太平村挂职学习,分别任太平村村委会主任助理、杨王村村委会副主任;羊街乡工商联合会副会长;红河州专家协会会员;开远市统筹城乡发展讲习所特聘讲师;开远市第七、八、九届人大代表。该同志任职以来,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曾先后荣获“云南省农村拔尖乡土人才”、“红河州劳动模范”、“开远市十佳科技创新人才”、“开远市十大创业之星、” “开远市优秀农村基层干部”等荣誉;先后获州、市、乡“优秀共产党员”等光荣称号;被中共红河州委写入红河州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身边的楷模》学习材料;宣传他先进事迹的专题片《秋之获》被省委组织部作为典型学习材料在全省《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上播放宣传,被中共中央组织部审核批准,在全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上播放宣传。李文祥同志成为了开远市乃至红河州、云南省杰出的科技致富带头人,这与他个人多年的努力和政府的扶持分不开。

二、卧龙谷村委会在新农村建设中乘势而上

卧龙谷村委会是彝族和苗族聚居的少数民族村。,李文祥当任村干部后,为了改变该村落后面貌,带头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农业科教兴村,努力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和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争取政府支持、改善村民生产和生活

李文祥通过多方面的努力,争取政府投资近8000万元,重点抓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素质,改善农民人居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等。全村实现了水、电、路、网络四通,极大的改善了村民的生产和生活。

1、解决饮水问题、提高生活质量

在解决人畜饮水问题上,李文祥上下协调,建水窖、铺设自来水管网,使全村95%以上的农户都吃上了干净卫生的饮用水。

2、解决乡村道路硬化亮化、美化环境

在改造乡村道路问题上,李文祥争取资金,带领群众投工投劳,建有7米宽进村委会水泥路面2公里,全村12个村民小组(山区5个,半山区7个)进村道路硬化35公里,村内外道路硬化率达到了100%,建有4米宽田间车道16公里。全村12个村民小组还实现了村内道路路灯亮化。

3、整治环境卫生、改善人居环境

李文祥发动群众,开导群众,整治环境卫生。12个村小组改造厨房、厕所、畜圈,房舍、环境卫生等,实现了人畜分居。全村建有公共卫生公厕17个,有100%的农户用上了卫生厕所。全村90%以上的农户住进了砖混房和砖瓦房。建有篮球场12个;建有文化活动室10个。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生产效率

组织农户投工投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修建大小灌溉沟渠0余米,提高生产效率,使村民收入得以增加。卧龙谷村村民人均纯收入从的1200元增加到20的7482元。

(二)发挥专长、大力培养新型农民

1、建村图书室、搞培训、组织农户参观学习

李文祥多年从事农村科技推广服务工作,深感农民对科学种田知识的渴求。在他担任村主任期间,特别重视以新科技武装新农民,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作用,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过去的卧龙谷村,虽然有传统产业种植水稻和冬早蔬菜,但规模不大,科技含量不高,产量低,品质差,价值低,往往是增产不增收。针对这一情况,李文祥同志用了大量时间,深入调研,广泛了解农村群众在科技方面想什么、盼什么?在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新型农民上下功夫。他想办法筹集资金,在村里开设了70平方米的科普图书室供村民查阅。村图书室各种资料齐全,通过各项宣传、培训、自学,使广大村民熟练地掌握了大棚蔬菜和优质稻的种植技术。每年还聘请省农科院、农大教授、市农业局技术专家和当地种植能手给村民授课2-5次。这些年来,共举办了50多期优质稻和蔬菜种植技术培训,参加培训人员达3000人次。同时他还经常利用广播、专栏、展板等形势,大力宣传无公害优质稻和蔬菜种植技术,农户中主要劳动力受训面达80%以上。并组织村民到外地参观学习10次,先后到通海、呈贡、蒙自、建水、石屏等地学习种植技术,使无公害优质稻和蔬菜主导产业优势得以兴旺发展。在市农业局的支持下,他还在本村培养了100人以上的专业种养技术人员。这些年来,在李文祥同志的组织和带动下,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在卧龙谷村蔚然成风,全村90%以上的种植户均掌握了科技致富的本领。通过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该村当初种植优质稻和蔬菜亩收入400元提高到现在的亩收入5000—15000元。

2、成立专业合作社、调整产业、打造支柱产业

李文祥带头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致富项目,分别于至年成立了13家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为农民群众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全力做好土地有序流转,发挥规模效益。全村总耕地面积11533亩,流转面积达1000亩‚以地生财的土地经营机制促进了村民持续增收。村民担心优质稻和蔬菜种多了难销,价格低,影响群众经济收入。得知这一情况后,李文祥同志亲自领办了优质米加工厂,亲自找市场、跑销路,到昆明、上海、贵州、广西等省内外城市和各大超市联系销售业务,为优质米和蔬菜销售难打通了销售渠道,目前卧龙谷村的无公害优质米和大棚蔬菜供不应求,他还重视培养农民经纪人队伍,自主开拓蔬菜市场,现全村已有了50多名农业经纪人。无公害高原特色优质稻和冬早蔬菜生产已成为该村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优质稻和蔬菜产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现在全村7个村小组95%的耕地种上优质稻和大棚蔬菜,至2013年全村种植无公害高原特色优质稻7000余亩,无公害蔬菜6000余亩,复种面积10000亩左右,年产优质稻谷350万公斤,大棚蔬菜2000万公斤,产值9000余万元。

3、兴办企业、创建优质米加工厂

为进一步辐射和带动周边的村子发展生产,李文祥同志毅然放弃年均20000余元的家庭收入和经商行当,带领村民引进和推广种植高原特色优质稻谷品种“云恢290”,并于建起了属于村民自己的优质米加工厂--云南红河卧龙米业有限责任公司,被省级认定为农业龙头企业。该厂生产的优质米被评选为“云南六大名米”。当时村里集体没有资金,还欠外账10000余元,在村集体没有一分钱的情况下,动员群众集资8000元钱,订做了10000余只包装袋,一台封口机,一杆小称,二把簸箕,三把筛子,在妇女主任家中加工包装“卧龙谷优质米”,一个原始而简单的加工厂形成了。经过精选包装后的特色优质米当时每公斤就卖到了7.4元,并且供不应求。就是这个原始简单的加工厂发展为今天拥有固定资产1100万元,流动资金500万元,年加工中高档优质米4000余吨的现代化加工企业。客户已从开远、个旧、蒙自、曲靖、罗平、昆明等省内城市扩展到广西、贵州、上海等省外城市。几年来,以每公斤5.5—6.5元的价格累计向农户收购高原特色优质稻谷50000余吨加工销售,按每公斤价格高于其它优质稻品种1.5元计算,农户增加经济收入7500余万元,带动全市10000余农户年种植高原特色优质稻谷57000余亩,农户年增收1000余万元,并带动周边地区农户30000余户种植高原特色优质稻谷200000余亩,农户直接增加经济收入1.5亿元。带动了全州优质稻产业飞速发展,优质稻已成为全州农民增收的特色支柱产业。优质米厂已成为全州带动农民致富的农业龙头企业。

三、结束语

这么多年来,李文祥带头抓好农业生产,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广普及农业技术。他所在村现在是红河州“百万亩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羊街核心区”、红河州“无公害优质稻和冬早蔬菜种植基地”、“农业科普示范基地”。如今的卧龙谷村,村民生活殷实,幸福美满。小别墅、太阳能、各类摩托车、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移动电话、电脑等已进入村民家庭,不少农户家中购买了小轿车、农用运输车。全村初步形成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雏形。卧龙谷村的这种嬗变,除了市委、政府的扶持外,李文祥功不可没。李文祥在当地的老百姓心中有较高的声望。他常说:“三农工作是我一辈子要干的事业”!他用毕生的精力坚守自己热衷的信念。

李文祥是新型职业农民的杰出代表!

篇5:抗击疫情李文亮事迹学习心得

李文亮医生的事迹,谁也别指望蜻蜓点水的带过!!

因为他在此次冠状病毒疫情的预警中,是关乎到了14亿中国人的性命,甚至可以说是无形中影响到了世界人类命运的事!!!

这件事上,所有人类安危都牵涉其中!甚至包括质疑过他的那些混蛋!!

面对病毒来袭,谁能摆脱死亡的阴影?!

若一名专业的医生在岗位上发现重大疫情苗头而选择置之不理,那这个人类文明社会还有何颜面存在!!

可他提出预警后却遭到了被言论压制甚至污蔑的被迫悔过!!这当中更变成“造谣者之一”的罪人登上了国家主流电视台的新闻通报!!

这是我们共同的耻辱!!难道说真话也有错吗?!!难道拥有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人还需要听从一帮没有专业知识的人指挥才是正确操作吗!!

过去很多事情上,我们可以劝自己冷静再冷静!!劝自己要从另一个角度再看一遍问题,可面对病毒疫情的已然发生,所有人都是受害者!面对拯救大家性命的生死关头,哪来的再用另一面重新看待!

他尽职尽责的爱岗爱家爱国!!这样的人若死之后仍带着曾经莫大的冤枉,那要寒了多少人的心!!!!

面对李文亮医生,所有具备良知的人都在愤怒!!都在等待一份迟来的公开公正祭奠他在天之灵!!!

篇6:文祥简介

文祥

(1818~1876)  晚清洋务派大臣。瓜尔佳氏,字博川,号文山。满洲正红旗人。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进士。历任太仆寺少卿、詹事府詹事、内阁学士、署刑部侍郎。1858年(咸丰八年),命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授礼部侍郎,后又历任吏部、户部、工部侍郎,兼副都统、左翼总兵。1860年,英法联军攻逼北京,咸丰帝出走热河(今河北承德)时,命署步军统领,随恭亲王奕䜣留北京与英法议和。次年,与奕䜣及大学土桂良等联名奏请改变清政府的外交、通商制度,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并被任为总理衙门大臣。任职期间,倡导洋务“新政”,成为清  朝中央政府中著名的洋务派首领之一。咸丰帝病死后,与其他王大臣疏请慈禧、慈安两太后垂帘听政,并简派近支亲王辅政,协助奕䜣、慈禧太后发动辛酉政变,处死赞襄政务王大臣肃顺等人。1862年(同治元年),擢左都御史、工部尚书,兼署兵部尚书,并任内务府大臣,兼都统。1865年,署户部尚书,率神机营赴东北镇压王达、马傻子起义。1871年,授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次年,为体仁阁大学士。光绪帝继位后,晋武英殿大学士,专任军机大臣及总理衙门大臣。曾与奕䜣等奏请办理海防六事,即“练兵、简器、造船、筹饷、用人、持久”。又支持左宗棠进军新疆,加强塞防。1876年病死。谥“文忠”。

篇7:学习李文祥精神的心得体会

连日来,随着媒体的广泛报道,老军人李文祥的事迹在中原、在全国各地传颂,感动、震撼、陶冶着无数受众的心灵。李文祥的故事,让我们领略了一种别样杰出、丰富的人生,让我们切切实实目睹了革命老前辈的不凡品格。革命战争年代,出生入死;和平建设时期又是这样安贫乐道不问索取;从不炫耀成绩,于朴实无华中埋头实干……“这就是你们身上体现出来的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的‘三平’精神!”省委书记卢展工一语中的。

一个没有精神的时代,注定是一个平庸的时代、一个无所建树的时代。我们处于一个市场经济时代,物欲膨胀、极端利己等市场经济副产品让一些人迷失了自我,丧失了精神,李文祥的`事迹,对许多人来说显得十分遥远、陌生。但人是需要一种精神的,正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需要坚实的脊梁。远的不说,在我们中原大地上,就诞生了并不断涌现出一代代为人民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一批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志士,一群群甘于平凡、埋头苦干的“孺子牛”……正是有了他们,中原大地始终浩气勃发,河南发展始终动力澎湃!

李文祥老人的精神,就是新时期“三平”精神的写照,是“普普通通、踏踏实实、不畏艰险、侠肝义胆”的河南人的典型,值得大力弘扬、认真学习。浴血奋战求解放,甘做村官为黎民,我们要学习李文祥心系人民的情怀。功名利禄面前淡泊,苦难忧患面前挺身,我们要练就李文祥无私奉献的风骨。位卑未敢忘忧国,即便在最基层的岗位上也做到“守土有责”,报效国家人民,我们要接过李文祥那火热的责任感。不图虚名,不慕浮华,只为多干实事,造福一方,我们要好好传承李文祥那务实重干的作风。

中原经济区如何建?领导干部作风如何转?答案不是抽象的理论,它就寓于千百万优秀中原儿女的实际行动中,寓于他们身上蕴涵着的伟大精神中。李文祥身上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精神,他给我们树立了一面镜子,一个楷模,一个标杆。

篇8:李林森事迹的学习心得

李林森,一名普普通通的公务干部,他认真履行公务的职责,竭尽全力为人民服务,诠释了一名党员的光辉,他的先进事迹值得我们敬佩,值得我们学习,他才是我们当代共产党人的应有本色!

李林森,他是全国全省“创先争优”和“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中涌现出的重大典型,是在达州这片红色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优秀党员领导干部。如此真实的鲜活的感人事例,真实体现了党员干部应有的党性,体现了立足于基层真心为民谋福祉的公仆情怀。李源潮部长的批示是对李林森同志的高度概括性评价,认真领会,就是愿为党的事业燃尽生命之火的持续热情和公正廉明、无私奉献的无限忠诚,这恰恰正是我们必须学习、继承和发扬的。

抓基层建设,促组织创新。万源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地区,也是国定贫困县。基础差、底子薄、实力弱、矛盾多,不仅困扰着万源53个乡镇的经济社会发展,刺痛着55.8万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渴盼之心,还严重阻扰了老区基层组织建设。“我们的组织工作必须主动服务中心、服从全局”,“基层党建必须创新出彩出色”,“要让党建之树在革命老区开花结果”……自李林森当任万源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后,为万源新时期基层组织建设定出了更高更明确的目标。他上任后实施的一系列工作措施如缕缕新风,给万源基层党建特别是组织工作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让万源组工干部有了全新的感受和体验。“他有使不完的劲,想不完的点子,就像一个火车头,不管天晴落雨,不论天黑天亮,一趟一趟地拉着我们,不断把万源组织工作带进了一个个崭新的天地。”万源市委组织部副部长、人社局局长孙德继是这样评价他的。

以德才选干部,凭实绩用干部,靠公论定取舍。“组织部是一个渡人的`梯子,组织部长就是要把人才选准用好,为跨越发展配班子、强队伍、聚人才。”对于自己的工作定位,李林森有着清醒的认识。,万源市委调整干部,李林森提名王承兴调任万源市森林公安分局局长。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说其他资格老、功劳大的党委书记都没安排这么好,王承兴凭啥当森林公安分局局长?李林森一改平时的温和,愤怒道:“王承兴在偏远的紫溪当了7年乡长、8年党委书记,家里父母长期患病,娃娃念书没人照顾,却从没向组织喊苦喊累,没提过任何要求,你们谁能够做到?!我们就是要鲜明市委重边远、重老实人的用人导向!”李林森同志始终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原则,把让党和群众满意作为标准,“做人民满意组工干部、建人民满意组织部”,开创了组织工作的崭新局面。

其实李林森同志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的远不止这些,我时常在想是什么可以使一个人对事业拥有如此持续的、饱满的热情,在平凡的岗位上忘我工作、心系群众,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还能视党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是源于对党的坚定信念,还是因为我们本身来自于群众,明白群众所需所求所急所盼……不管是什么,从他身上我看到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崇高精神,这应该就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也是我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精神动力,我们要自觉践行“以民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共塑当代共产党人的应有本色。

篇9:关于李保国人物事迹学习心得

据了解,李保国是在武邑成长起来的优秀共产党员代表。

为大力弘扬李保国精神。我县精心打造了李保国精神党性教育主题教室。主题教室以“永葆信仰,矢志不移”为主题,采用“展厅+课堂”的现代设计理念,将展厅和课堂融为一体,装备现代化多媒体视听手段和情境教学设施。

主题教室建筑面积150平米,可容纳学员70余人,共包含了7个板块,通过展示李保国教授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经历,李保国的妻子郭素萍老师和生前团队继续传承其未尽事业的先进事迹,武邑县广大党员干部凝聚榜样力量、弘扬李保国精神的各项活动及取得的重大脱贫攻坚成果和工作亮点,充分体现了全县广大党员干部以时代楷模李保国为镜,对党忠诚、心系群众的政治品质和担当、奉献的高尚精神。

篇10:关于李保国人物事迹学习心得

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42人国家勋章、国家荣誉称号。其中,一个熟悉的名字就是李保国,他被授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

生前,李保国是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我国知名经济林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科技特派员。30余年间,他每年深入基层200多天,让140万亩荒山披绿,帮助农民增收35亿元以上。

前不久,“十一”假期期间,很多人来到位于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岗底村的李保国陵园、李保国先进事迹展览馆参观,纪念这位为该贫困村脱贫的山区治理专家。

把论文写在太行山上

记者初识李保国,源于一次采访。

初,为配合河北省委、省政府即将举行的纪念国务院电贺“太行山道路”十周年一系列活动,科技日报社派记者对太行山开发活动组织了系列报道。当时,记者在位于河北省邢台市的前南峪村见到了跟随我国著名水土保持专家于宗周,在这里从事山区小流域治理多年的李保国。

李保国与山区治理的故事,要从上世纪80年代说起。

那时,河北农业大学等一批农林院校的教师和科研人员走出校门,走向占河北省全省总面积62%的山区,建立产学研三结合基地。受此号召,时年23岁的李保国上班仅十几天,便一头扎入太行山区,搞起山区治理。

自此,李保国的命运便与山区紧紧联系在一起。

1986年,李保国随国家重点攻关课题“太行山高效益造林绿化配套技术研究”课题组进入了人烟稀少的河北省保定市易县望隆村。他与课题组的同事一同克服了山高谷深、风餐露宿等现实困难,踏遍了项目中心区的所有山地,获取到第一手的数据资料。

结合望隆村与前南峪村的情况,为解决太行山低山区土层薄、土壤瘠薄、干旱缺水等难题,李保国在上述两村进行了爆破整地技术研究。

没过多久,李保国等专家教授采取“山中造地”的办法,成功聚集土壤和水流。前南峪村的土厚了、水多了,树木栽植成活率从原来的10%跃升为90%。

如今,前南峪村已是太行山最绿的地方之一,林木覆盖率达90.7%,植被覆盖率达94.6%,并获得“全球生态环境建设五百佳”提名奖,被誉为太行山区一颗璀璨的“明珠”。

在太行山工作期间,李保国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9项;出版《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绿色优质薄皮核桃生产》等专著,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杠头”种出百元高价苹果

198月,一场特大暴雨席卷太行山。

大雨过后,李保国等人组成的科技救灾团,从南到北视察当地灾情。一行人来到内丘县岗底村,发现村内已是一片狼藉。全村仅有的250多亩耕地全部被冲毁,村里的当家人、村支书杨双牛眼中含泪,带领全村向荒山宣战。

此情此景令李保国心酸。他在别人丢弃的烟盒上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递给杨双牛:“等修成通往后山的道路,可以联系我。”

约半个月后,李保国的电话响了,电话的那头正是杨双牛。“李老师,您来吧,路我们修好了!”杨双牛说。

半个月居然能修成几公里的山路,起初李保国不敢相信。等匆匆赶到岗底村时,他异常感动,也异常兴奋——有这样好的当家人,何愁灾后重建!

于是,李保国及课题组成员决定进驻岗底村。在对全村8000多亩山地进行调查后,李保国拿出了为岗底村“量身定制”的苹果无公害管理方案。

李保国喜欢杨双牛称他“杠头班长”,就如同杨双牛也喜欢李保国称他“杠头司令”,因为两个人干事都较真。

“要干,咱们就得全听李老师的。”“杠头司令”杨双牛对全村人说。

“要让农民把技术落实到位,必须先做给他们看,再带着他们干。”为了推行苹果套袋技术,李保国自掏腰包买来16万个果袋,手把手教农民使用,在全省率先给苹果套上袋子。待到秋天,袋子一撕,几天后苹果红艳夺目,每公斤能卖到30多元。

“农业生产不能只靠师傅带徒弟,必须走现代化、标准化的路子。”李保国觉得,果园应该像工业流水线一样,在标准流程下生产标准果实。从套袋、去袋、转果,到摘叶、铺反光膜、施肥……最终,李保国独创了128道苹果生产管理工序。

人们至今仍津津乐道的,是由这一“工业化流程”打造的苹果卖出单个100元的高价。如今,岗底村村民仅苹果一项,人均年收入就从不足80元提至2.5万元。

百姓需要什么就研究什么

科技之手“点石成金”的奇迹,在太行山区不断上演。

在乱石丛生、草木皆无的河北省临城县凤凰岭地区,李保国用时间打造出优质薄皮核桃绿色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如今,这一以“绿岭”为品牌的薄皮核桃,已在当地种植20万亩,该核桃产业年产值超过20亿元。

“百姓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教给他们什么。把我变成农民,把农民变成我。”这是李保国常挂在嘴边的话。

李保国也确实像个农民。他的个子不到一米七,皮肤黝黑,胡子拉碴,看起来和蔼可亲。按太行山区农民的话说:“李老师看着很土,不是个讲究人,啥也吃、啥也干。他腰里总别着钢锯和一把大剪刀,问啥教啥,没有一点架子,不像是个大教授,看着跟俺们村里人似的。”

在山区农民的嘴里,几乎没有“李保国”这三个字,大家更喜欢称他“李老师”,或称他“科技财神”。正月里,家家户户都邀请“李老师”吃饭,他有时一天得赴6个老乡的饭局。

一次在村外因交通堵塞,李保国的车开不进去,村民甚至拆掉了自家院墙,为他开辟道路。想起这些,李保国心中常会涌起一股热流。

每年200多天出现在山区,35年坚持不懈的工作中,李保国示范推广了

36项标准化林业技术,举办培训班800余次,培训人员9万余人,示范推广总面积达到了1080万亩,累计应用面积1826万亩,累计增加农业产值35.3亿元,纯增收28.5亿元。

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李保国患上了糖尿病,又被确诊为疲劳性冠心病,但他带着多种药照样常往山里跑。他去世前的4个多月,在家的时间总共不到10天。

秋风吹过山岗,硕果挂满枝头。岗底村,满山的苹果树散发着诱人的果香,虽然已过去3年多,但一提起李保国,全村老少仍难掩思念。杨双牛哭着说:“我很想念李老师,我这个果园,你说哪一块地、哪一棵树,他都知道。”

篇11:关于李保国人物事迹学习心得

他是太行山的儿子

4月10日,我校博士生导师李保国教授,因心脏病突发,猝然离世。噩耗传来,学校师生和太行山区的农民沉浸在无比悲痛之中,他生前服务过的山区农民一批批来到家中吊唁,多地农民自发设置灵堂为他守灵,为什么一个普通大学教授的去世,会让这么多山区百姓悲伤和不舍?

作为李保国生前所在学校的领导,我目睹了解李保国从一个学农爱农、要求进步的青年教师,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山区综合治理专家,执着于太行山区人民脱贫致富的奋斗历程,感受到他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报国情怀。

李保国是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他常说,党把我培养成一个教授,就是让咱为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干点事,我是一名党员,理应带头把事情做得更好。他有强烈的大局观念,时刻听从党的召唤,1981年,刚刚大学毕业留校的李保国,第一时间报名参加了省委、省政府组织开展的太行山综合开发研究;年,河北中南部发生特大洪水后,他又率先报名参加省科技救灾组;,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后,作为知名的山区治理专家,他积极为省委省政府建言献策,在全省脱贫攻坚下乡干部培训大会上作首场报告,还亲自帮扶十几个驻村工作组开展工作。他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总是为农户、企业无偿提供技术指导,既不拿工资,也不持股份,还时常自己搭路费。我曾听到有记者问他“你有这么好的技术,又常年奔波在外,每年至少也得有上百万收入吧。”他说,“不为钱来、不为利往,农民才能信你、才能听你的”。他夙兴夜寐、激情工作,尽管身患重度糖尿病和疲劳性冠心病已有多年,但他从没有把自己当病人看待,始终坚持在教学、科研、生产第一线,始终冲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以超常的意志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李老师生前获得过诸多荣誉,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但他最看重的还是“优秀共产党员”这个称号,刻着“共产党员先锋岗”的标牌,一直摆在他办公室最显眼的地方。

李保国是当代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30多年来,他始终坚持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在服务人民中寻找和实现自身价值。他曾讲:“我这辈子最过瘾的是干了两件事,一个是把我变成农民,一个是把越来越多的农民变成‘我’。”他经常走进田间地头,用农民的语言讲解技术,手把手地传授技术,培养了一批“永久牌”的“技术把式”。在他手机存储的电话号码中,有1/3以上是农民朋友的,并随时随地为农民群众解答难题,赢得了群众的交口称赞。

30多年来,他始终坚持“生产为科研出题,科研为生产解难”的理念,把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他常说,“老百姓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为了农民的需求,为了产业的发展,他一次次探索创新,一次次开辟“战场”,打造了一个又一个山区开发的典范,从邢台前南峪、内丘岗底、临城绿岭、平山葫芦峪,再到多得数也数不清的帮扶点,他所到之处,都用点石成金的科技之手,让太行山区的一个个村子绿起来、富起来,他把最好的论文写在了太行山上。

30多年来,他始终把“三尺讲台”和“田间地头”紧密结合,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及时充实到教学中,他主讲的课程生动、形象,实践性强、接“地气”,深受学生欢迎。他注重言传身教,无论是课题攻关还是下乡实习,都与学生一同住联排通铺,一同做试验课题,一同劳动实习,用知识魅力和人格魅力教育影响学生。他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充满关爱,把学生看成是自己的孩子,不论是在校的还是毕业的,看到谁生活上有困难,都会主动帮一把。在学生心中,他既是严师又是慈父。

李保国是脱贫攻坚的榜样。他教农民学科技,帮农民搞产业,为农民打品牌,在邢台县前南峪进行的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将贫瘠干旱山地变成了“洋槐戴帽,果树缠腰,梯田抱脚”的生态经济沟,成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在内丘县岗底,他开发了优质绿色苹果生产的标准化工序,打造了“富岗”苹果品牌,苹果年收入达多万元;在临城县凤凰岭,培育出全国知名的“绿岭”核桃,使过去赤壁几十里、草都长不好的荒岗变成了“花果山”“摇钱树”,带动了太行山区百里优质核桃产业带的发展;在平山县葫芦峪,将“山水林田路”山区综合治理技术做成标准化模块,指导园区连片高规格治理荒山3万多亩,带动周边地区复制开发荒山近30万亩。他用科技的力量使许许多多的贫困山村摆脱了贫困,帮助10万多贫困群众走上致富之路,乡亲们都亲切地称他为“科技财神”“农民教授”“太行新愚公”。

李保国是太行山人民的好儿子。他经常讲,太行山人民为我国革命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作为一名党员、一名教授,有责任、有义务为太行山人民脱贫致富干几件实事。35年来,他的足迹踏遍太行山所有山区县,身上沾满了泥土,心中装满了百姓。他把太行山当成自己的家,他把那里的人民当成亲人,年轻时在前南峪,为了方便工作,他把家安在了村里的石板房,和同课题组的爱人把孩子接到山里,一住就是4年多。农民也把李老师当成自家人,有一年春节,我给他打电话拜年,电话里,他兴奋地说,“我们全家在岗底村过年呢,这儿热闹,就是呀,叫我去吃饭的人太多,不去谁家谁都不高兴,我一顿饭要吃两三家,有时一天要吃6顿饭!”我真切地感受到,他和山里人在一起的那股子亲热劲、兴奋劲。在我们学校,有一件尽人皆知的事。有一天,李老师急着赶回学校上课,走到村边遇到堵车,他心里着急,下车看看,村民一看是农大李老师,二话没说,拆掉自家篱笆院墙,让他过去。李老师和山区农民亲如一家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李老师去世后,他的骨灰,被太行山区不同地方的乡亲带走,撒在他生前为之奋斗、牵挂的太行山上,与巍巍太行相融,与山区人民相依。

李保国走了,但他的人生价值依然发光发亮,他的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奋发前行!

篇12:关于李保国人物事迹学习心得

“他去世4年了,太行山植物馆在岗底拔地而起,大树苗重茬建果园的实验获得成功,并已推广95亩,太行山生态大花园规划已通过评估。”河北省内丘县岗底村党支部书记杨双牛说。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李保国先进事迹做出重要批示发表4周年,内丘县在岗底村召开了“传承李保国精神座谈会”,与会的领导、专家、学者重温总书记的重要批示,缅怀李保国的先进事迹。杨双牛说,李老师在岗底科教扶贫20年,在8000亩荒山上栽种果树20多万棵,昔日的荒山变成花果山。他在世时的梦想是建设太行山植物馆、大树苗重茬建果园实验和建设太行山生态大花园,现在正一一变为现实。

太行山论文的新 篇章正在续写。李保国的爱人郭素萍老师说,“这些年,我们重建了红树莓组培中心,实现了工厂化育苗;李保国原来扶持的点,我们不但没有丢掉一个,而且还发展了不少;我们立足太行又走出太行,走进燕山,走进平原,走进新疆、山西、江苏、河南等,我们还走出国门,走进了澳大利亚。”

李保国老师35年如一日,奋战在脱贫攻坚和科技创新一线,其中有20年是在岗底村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与会的专家学者们认为,他帮扶岗底村民走的是一条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发展之路,是让老百姓端上金碗银碗之路,是太行深山区以“绿”生“金”的高质量赶超发展的样板路。

时代楷模李文祥人物事迹介绍

感动中国人物李文波事迹

民警事迹材料

好儿媳先进事迹材料

微笑民警事迹材料

社区民警事迹材料

民警主要事迹范文

学习和争做美德少年作文-作文美德少年

民警三等功事迹材料

十佳民警事迹材料

李文祥事迹学习心得
《李文祥事迹学习心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李文祥事迹学习心得(推荐12篇)】相关文章:

优秀民警事迹材料2023-02-06

抗美援朝心得体会3000字2023-04-11

抗击疫情感人事迹2022-05-08

《狗与警察》经典观后感2022-10-18

警察日记观后感2023-09-16

抗击疫情感人的事迹2022-08-15

优秀教师先进材料2022-05-08

抗击疫情中的感人事迹2022-08-28

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个人心得有感2024-02-25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陇海大院”2023-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