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乡养儿》心得感悟

时间:2023-04-30 08:02:17 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下乡养儿》心得感悟(精选10篇)由网友“静静想我”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下乡养儿》心得感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下乡养儿》心得感悟

篇1:《下乡养儿》心得感悟

很多人不喜欢《下乡养儿》白开水式的叙述。说实话,我初读也极为不适应。但后来想,也许这就是天天妈的用心良苦,将平淡的生活付诸每日的坐息、谈话、活动,给读者敞开一片任其想象、思考、回味的天地,不会把我们的思想拴起来牵着走,人从其中往往得到的感悟反而更丰富。通过字里行间、通过日常对话、通过看似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生活场景,让你看透人情冷暖、让你知晓育儿坎途、也让你能够尝到身为父母对儿女呕心历血的滋味。起码,我便是如此。

请先别急着去指责天天父母在很多事情上的失误。毕竟,我们都是初为人父人母。相反,我自认为对女儿尽职尽责。她从小身患先天性心脏病,六个月便接受开胸手术治疗。因此体质极差,三天两头生病,一生病就是半个来月。身体受罪不说,从小为了保护她不被传染感冒导致肺炎,很少与同龄孩子玩耍,导致交往能力迟缓,胆小如鼠的个性常常使我们为她的将来担忧。因此,对于天天凡事都害怕、仿佛天要塌下来的个性,对她父母的心情感同身受。但我真的很佩服他们对孩子的坚持、爱心和耐心,繁忙的工作之余,依然还拖着疲惫的身体陪孩子玩到凌晨一两点,并且周而复始,试问多少母亲能承受得了如此煎熬?为了能帮助天天,夫妻两人来到陌生的乡下,即使那意味着要付出每次骑三轮车到车站,再倒两趟公交车到杂志社的往返四五个小时的辛苦,当最后看到天天可以晚上一个人在大院子里看家时,很是惊讶,我想晚归的天天妈一定和我一样,心疼她的成长!面对乔老师提出的建议,身为读者的我,有时都觉得过份而气愤无比,但天天的父母却虚心接受、敢于自我反省、自我挑战。这是自己所不能、所汗颜的。从这点来说,天天的父母很伟大,乃是实实在在的真爱!每一次看到天天实质性的改变,心里都不觉会欢呼一下,替天天欢呼,也是替天天的父母欢呼!

非常幸运的是,他们遇到了一位读过千百本育儿书、读过教育学、担任过幼儿园老师的乔。她可以说是天天蜕变的灵魂导师,不,不仅是天天,也是天天父母的导师。我们真应该都读一读她为什么会对孩子这样用心的缘由。当乔老师的老公说:“教育制度不改变,人们的观念不改变,你这样一个一个帮助,有多大意义?最终能帮得了几个孩子?”乔老师却说:“我读过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海滩上有一大片搁浅的鱼在艰难呼吸,一个小男孩一条一条钱捡起来,把它们一条一条抛回大海。有个人 问:‘这么多鱼,你才能救多少?谁又会在意?’小男孩一边往大海里抛鱼一边说:‘这条鱼在意,这条鱼也在意... ...’”我说:“是的,天天这条鱼也在意。”

身为父母的你,在意你自己的孩子这条鱼吗?虽然外在的环境我们改变不了,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心境、眼光和为人处事的角度。天天的父母做到了,天天也做到了,我相信乔老师腹中的宝宝也能做到。我也在学着去做,乔老师的话纠正了自己很多错误的教育理念,也同时自惭形秽,原来,养育孩子,不光是让他吃饱穿好、门门功课一百分,更为重要的是有一天,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离开孩子时,他面对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敢于坚持自我、敢于承担责任、敢于改正错误,敢于面对自己的懦弱。我们留给孩子的不是金山银山,而是一个健康的心态!

故事没有结局,因为人生没有结局,生活的车轮每天都在不停向前奔跑。我们需要有故事中小男孩的坚忍、善良和勇气来面对它。正如乔老师所说:你们是孩子的父母,相信自己,不要怕错,就凭着你们的心去养育孩子!即使错了,我们还有机会去改正,只要我们敢于把握机会,孩子就会像春天种下去的种子,秋天必收得茁壮健康!

篇2:《下乡养儿》心得感悟

用一天的时间翻看了《下乡养儿》。这本书最早是在同学的微信里看到的。文字很简单,只是流水账一样的记录,也可以说是很原生态的再现了一对有社交障碍的父母带着有同样问题的孩子,在乡下渡过的一段安静日子,不再读书、上学,只是放羊、种菜,养小鸡小鸭小狗,却在琐碎的重复中慢慢恢复了能量,孩子本来就有的力量。

这个连幼儿园都不敢进的孩子,不仅可以跟农村的孩子打打杀杀地玩到一起,还每天为父母做午饭,主动要求读书、识字、学习。最终,回到了正常的校园生活中,表现优秀。他们在农村生活了四年,而书中仅仅记录了半年左右的时光,如果将书外更长的日子记录下来,应该更厚重。但纵是如此,还是有一些收获:

第一,这本书的写作风格与一般的亲子书不同。一般的亲子书,都是成功的父母用常人罕见的毅力教育一个成功的孩子。而这本书的作者则毫不回避自己的失败,还面对孩子时候的无奈。甚至,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是父母的失败,导致了孩子在过去全方面的溃退。但是在字里行间,还是能够读出一种暗暗滋生的力量,一种在父母与孩子艰难蜕变中的力量。文风跟《窗边的小豆豆》相似,简单、懵懂、甚至有些怯生生的视角。

第二,父母对孩子无条件的爱与呵护,使孩子失去了成长的需要和力量。我们的童年与孩子不同,或许因为各种原因父母忽略了对我们的爱,但这一代孩子显然是被爱的太多而不是太少,他们像终日饱腹的孩子,从来不知饿的滋味。当作者将孩子从身边推开的时候,孩子在不解、哭泣、纠缠、继而无奈地接受、承担之后,从内心滋养出一种力量,能够主动做事、把事情做好的力量。因为我需要这么做,而不是你要我这么做。

第三,让孩子做一些家务。我自以为我的孩子懂事、独立、适应性强,但当我要他擦一下地板的时候,他非常愤慨:“我为什么要帮你做?!”在中国人传统的观点里,孩子只要好好学习,其他什么都不要管。其实,做家务事是孩子最基本的生存能力,父母不能跟一辈子,也不能让孩子吃一辈子快餐。而且,在设想、准备、统筹、完成、善后等各个环节进行中,也锻炼了孩子善始善终做事的能力。

第四,如何让孩子主动学习。Cathy第一次跟我说道日日新的教育理念:首先把孩子放,放到一定程度,孩子自然会收,比如孩子不愿意上课就可以出去玩,玩够了可能还会觉得大家一起学习更有意思。她说,多数家长接受不了这一点。我将信将疑。但看完这本书,我将信的程度更多一些了。

我小时候开始并不想考学,初中毕业就回家待着以为自由了,但待了两个月以后觉得实在没意思,强烈要求回校复读,然后一下又读了。当然,放在孩子身上,哪些可以放、放到什么程度,这个过程的暗箱怎么发生的变化,我还没想明白。

篇3:《下乡养儿》心得感悟

在《读库》上读到《下乡养儿》上篇的时侯,稍有点诧异:作者怎么这麽事无巨细,像流水账一样的把所有甚至不值得一提的事情都记录下来?但是奇怪的是,诧异归诧异,我还是一口气读完了整篇文章,心里还惦念着什么时侯能看到下篇。

直到这本书出版以后,我才知道,原来《读库》上的这篇文章登出后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有的人觉得这是什么文学作品,简直就是流水账嘛,但也有人对其推崇备至,觉得这种充满细节的写作是非常具有文学性的,三川玲所做的序里题目直接就表明态度,“还原真实生活的颗粒感”,说这本书就像胶片一样,记录下了一段真实的生活。细想想,就是这样。

先不谈这本书的争议,就书中所讲的故事来说,我觉得是扣人心弦的,特别是对于为人父母者来讲,有很强的带入感。

说起来也简单,一个换了多家幼儿园都无法适应学校,从恐惧上学到演变成害怕睡觉的孩子,跟父母一起到乡下生活的一段时间的故事。在乡下他们认识一位懂得教育的乔老师,给了很大的帮助,孩子通过学习做饭,学习照顾小动物,学习跟邻居孩子相处,学习承担责任……

伴随着一系列的学习,孩子的内心变得越来越强大,不管是生活上还是精神上都越来越独立。这本书所有细密详实的文字,编织出的就是这样一个转变的故事。

变的是孩子,其实也是父母。孩子在成长,父母也一直在反思。到底孩子需要的是什么样的爱?有时候明明觉得不应该去帮忙让孩子自己承担责任,但又无法强咽下巨大的担心与不忍。多少时候父母是满怀着为你好的慈悲而阻断了孩子自我成长的路,越来越虚弱,越来越需要父母,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好在这对父母有反思,也有开放的心胸,听得到别人的建议,一次次将自己插手帮忙的欲望压下去,一次次给了孩子锻炼的机会和成长的空间。每到这个关头,我都会为他们捏把汗,我知道那有多难。为人父母,要紧紧抓住孩子最容易不过,但是要放开手真的不容易,你得有多强大的内心,还要忍得住耐得住。

我想起一次我跟朋友聊天时,说到要给孩子足够的爱,给足了爱一切就好办了。然后她问我,怎么样区分真正的爱和溺爱呢?我想是取决于深层的爱的动机。有的爱是为了对方更好,更强大,更独立,更幸福,爱的时侯是忘我的无畏的,我想这是真正的爱;而有的爱,或是夹杂了恐惧,害怕对方更强大而离开自己,或是为了满足自己,以付出的方式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从而达到控制对方,让对方完全听从自己的渴望,其实也是恐惧的一种,又或是通过爱孩子来弥补自己童年爱的缺失,等等。

后面的所有这些爱,无外在表现是如何地为对方好,甚至牺牲自己在所不惜,但我觉得都不是真正的爱,怀着这样的爱带出的孩子总是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书里天天的父母在后来意识到,天天的问题其实是他们自己的问题,在天天身上真实地反映出来。以前他们总是像老母鸡一样把天天这只小鸡护在自己的羽翼下,使得她无法成长。但当他们修正他们的爱,信任孩子,放手,教孩子承担责任的时侯,孩子就发生了神奇的变化。这本书让我再次意识到,没有问题孩子,有的只是问题父母。

注:本文发表于我的微信公众号:心心妈咪。因为非常反感那种成功学的教养书,所以一直爱读的都是偏文学性的亲子书,并十分想推广这一类的书籍,于是写了许多相关书评发布在公众号里。

篇4:读《下乡养儿》心得感悟

第一次看到下乡养儿的一半的文章,是在《读库》上,只登载了一半,看后搔头想找另一半,却又看不到,心里甚为焦急。我对儿童教育心思敏感,尽管这是一篇争议颇多的纪实故事,自己心里也说不好对错,但还是非常想看到后续。这个故事具有一定的极端性,在一个哭闹不止,束手无策的孩子面前,我看到了一个温柔的,慢慢的,极具耐心的教育过程。文中的乔老师,与其说是一个贵人,不如说是一个大胆的实践者,她看到了一个孩子的心理,以及作为一个人的小小的力量。她愿意承认并施展的,是一个孩子对生活所有的感知与认知,而不仅仅是学习,这一点难能可贵。当我看到一个8岁的孩子可以每天围着灶台给父母做饭的时候,惊讶的下巴都要掉下来。我现在28岁,还做不出三道菜来。

在一个强调知识改变命运的时代,没有什么家长愿意让孩子了解书本之外的世界。事实上,知识是可以改变命运,但也可以把一个人搞抑郁。我收到过很多同学的来信,大部分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他们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总结起来,基本是迷茫,没有目标,不知道从哪里努力,看不到未来,没有耐心,害怕失败等等,甚至于很多高中的孩子被高考折磨的想要自杀,因为怕考不好对不起爸妈,怕考不到好大学没有未来。起初,我会写给他们一些回信,但渐渐的我发现了问题的根源。这一切根本不是20岁才发生的事,这些行为心理性格的问题,从是从小长大的过程中留下来的问题,是每一天每一秒父母的家庭教育中逐渐形成的阴影。说实话,没有洗心革面的勇气,这一切都是改不掉的,不是看两篇心灵鸡汤,读两句卡耐基语录就能解决的。这让我很难过,并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当很多人都把教育的责任交给了学校,大家只会对课本负责,没人去管心里的伤。那些产自原生家庭的伤害,父母又可曾知道?二胎放开的时代,每个家庭都为孩子吃好喝好奔忙,不惜去高价去国外生产,但有多少家庭愿意为孩子的心理与品质建设花一点钱呢?换句话来说,有多少人真的能因为看了一本书只好拖延症了?如果有机会让你养一个孩子,你会如何去做呢?

前几天我收到一个12岁女孩爸爸的来信,说自己的女儿写了一本书,想送给我一本看看,如果可以的话点评一下。这是一本爸爸自费出版的书,在豆瓣都没有任何页面,只在当当网以半价出售。我还没拿到书,但我看了一眼当当的介绍,顿时就被小朋友的想象力惊呆了。这个社会对喜欢天才羡慕天才的,但却很少有人有耐心和勇气能保护天才长大,但这个爸爸这么努力保护自己孩子天赋的样子,让我特别感动,甚至很矫情的想要流眼泪的感觉。最近看东方卫视的“笑傲江湖”节目,不乏有特别古灵精怪的小孩子表扬,有些小孩子一眼看过去就知道是舞台而生的胚子,看到 他们的父母在后台笑的欢畅的样子,好希望他们能永远保持这种天性。这个时代需要天才,这个世界需要天赋异禀的样子。

《下乡养儿》这本书的最后,讲到主人公的孩子经过在乡下的生活,渐渐回到了不哭不闹的正常生活中,她去了十几个人的私塾,她去了人更多的公立学校,她当上了班长,她学习成绩慢慢好起来。不知道长大以后的她,还是否会记得下乡那段时间的故事;不知道越来越好的她,还是否会看到内心渐渐愈合的伤。只是,无论这个世界受伤的孩子有多少,就好像乔老师说了,救一是一个,看似泱泱人群无法来得急,但那些被挽救的孩子,每个都在乎。

篇5:读《下乡养儿》心得感悟

《下乡养儿》是一本我们从来没见过也无法归类的亲子书。在此之前,我们看到的个案都以成功者的面目出现。书里的孩子都是成功的,都上了哈佛耶鲁或北大清华;家长在书里也是成功的,拥有强大的内心、生活的智慧。然而,《下乡育儿》里的角色却是软弱无力的。一对有社交障碍的夫妻,带着一个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孩子连续换了几个小学都无法适应,结果辍学在家一年,最后变得连睡觉都害怕,因为总是噩梦连连,一家人晨昏颠倒,以至于很久都没见过太阳。书中的父母看上去懦弱无能,没有单位,从事的工作是出版业的兼职校对……作者不加隐讳地记录了一家人的焦虑、无能、怯懦与缺陷,记录了小家庭和外面世界的冲突、矛盾、妥协与算计。

篇6:读《下乡养儿》心得感悟

《下乡养儿》本书作者对生活方式的选择与众不同,这不是逃避,是清高。有些人的清高就是这样,不是做作,是骨子里带来的,以极尽简单、自然的方式呈现着。本书的文字也是这个特点。有的人可能以为这样平实的文字写起来简单,没文采,其实,这样的文字才需要功力,是好文字。画鬼容易画人难,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教育学者、作家、经典教育著作《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尹建莉

下乡养儿,不仅给城里孩子一个接近大地山川、见证万物生长的童年,也让生活回到最朴素的原点。在这对平凡夫妇的育儿故事里,我似乎得到了某种慰藉,却又深感不安。我回想起自己曾经向天地开放的年轻生命,也为今日不曾带自己的孩子久居乡村而耿耿于怀。 --熊培云

《下乡养儿》本书真实呈现了父母及孩子的困境,有问题人生的常态,但关键在于怎么对待问题。育儿就是育己,这话看上去俗烂,实在是真理,因为所有孩子的问题均是父母的问题。正如心理学家弗洛姆所说,世上最艰难的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爱他的目的,是为了让他离开,去过自己独立自由的生活。 --冉云飞

我童年时,全家从县城下放到农村。母亲因为我的兄弟姐妹丧失了在城镇接受教育的机会,经常长吁短叹,“进城”也就成了我们的人生目标。而今,我们实现了当年的梦想,把儿女生在了城市,却发现子侄辈与大自然隔得那么远。庄稼生长、牛羊吃草,这种平常景象,他们只能在视频中看到。下乡养儿,对今天多数住在都市中的父母来说,是一种奢侈。佩服本书作者夫妇的勇气!

篇7:下乡养儿读后感

下乡养儿读后感

下乡养儿读后感

之前在三川玲的微信上看到这本书的介绍,内心向往无比,心想估计是一对极懂教育的父母带着孩子去乡下过“采菊东篱下”式的田园生活的风情记录书,书到手后迫不及待就开始看,书很好读,一中午看了大半,从第一章开始越看心越凉,天哪,与我想象差距太大了点吧!

如三川玲在序言中所描述“《下乡育儿》里的角色是软弱无力的。孩子天天换了几个小学都无法适应,最后辍学在家,一直延续到九岁,最后变得连睡觉都害怕,因为总是噩梦连连,一家人只能在深夜里玩倦了才躺下,以至于很久没有见过太阳。”,即便看到这段我还心存幻想,不至于吧,能有多“软弱无力”!

那天中午我刚经历过与桃子就不睡午觉的问题展开的大战,最后小丫头战败流着小眼泪抽抽嗒嗒的睡了,我翻开了第一章。天天因为种种原因以至于噩梦连连到害怕睡觉,“就这样,整整一个冬天,我们每天晚上陪天天玩到她困才睡。她睡得越来越晚,醒得也越来越晚。到最后,天天整个晚上玩,早上睡,晚上天黑了才醒。”,对比之下天天比桃子的睡眠问题严重一百倍都不止,戎爸冯妈不急不躁就这么陪着,这是多爱孩子呀!可越看越觉得有些不对劲儿的地方,一个九岁的孩子,光幼儿园换了五个,原因皆是孩子不适应,夫妻俩就给换;孩子不愿一个人玩夫妻俩就会有一个人放下手中事陪玩;孩子与同伴发生冲突不知如何解决,他们立马张开双臂护在身后;还有,戎爸总是认为自己的孩子小需要无微不至的照顾。一边看一边感叹,竟然真有这么没有力量的父母,而且这么一个失败的案例竟然能写出来。然而就是这样的勇气与真实支撑我看完它,因为我太想知道他们后来会怎么样。

每个家庭是不同的,每个孩子也是不同的。在我看来冯妈戎爸都是很普通的人,就和我们一样,打心底里爱孩子,却常常方向不对头。通过他们的故事我也隐约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反思自己这三年的养育生活。

对于天天的考验随着时间越来越多,从帮厨到独自承担做饭、洗碗收拾灶台,再到自己照顾“宠物”。就连生病拉了一晚上肚子,第二天去医院看了病吃过药仍要继续准备午饭,没有哪个家长能不心疼,冯妈内心一样难过,自己暗自垂泪但仍坚持。因为她知道孩子需要的不是照顾,而是别的!看到这里我暗想如果是我,我是否还能坚持呢?真不一定!

冯妈戎爸觉得孩子更需要和伙伴一起玩,主动承担了原本属于天天的”放羊“工作。“你们现在急于为孩子着想,提前扫除孩子的障碍,这种思路还是一种‘你不必负责’的思路,这样天天会无力承担任务。……我知道做父母的'很难做到放手,但是为了孩子,有些事必须做。”。生活中的父母替子女”包办“的情况实在太常见了,我们拥有放手的勇气么?

天天被热粥烫了脚,找妈妈撒娇让妈妈帮她倒水盛粥,冯妈心疼女儿替她都做了。“父母的责任是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照顾她的身体。”,我们总是会觉得因为孩子还小,所以需要我们照顾,然而需要帮助的是成长,孩子自己有责任也有义务去学会如何照顾自己。给予爱不代表代替她成长。

对天天的教育起了很大作用的乔老师,因为之前的一个学生因考试失利而精神分裂,便毅然考了教育研究生,想弄清楚这个问题。但是上完研究生还是不知道答案。她选择去幼儿园当老师,从孩子最小的时候开始,观察,思考。“最后我明白了,这是因为我们的教育是不健康的,把智力,也就是学习知识,放在了首位,而忽视了身体、意志、情感这些最重要的东西,其实这些才是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智力就是建在沙丘上的大厦,是很脆弱的。”

关于教育我也读过几本书,也了解一些理论,当我带着我的价值观及认知看待这对父母时,我从有些轻视看不上到由衷的敬佩。很少有人能如此直面自己的不足,并满怀巨大的勇气去面对成长。当我从老六的附录中看到戎爸因为坐班制而放弃了被杂志社正式聘用的机会,我是真的被感动了。“按照常理,我们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努力挣钱,孩子可以过得更好;还是努力争取属于自己的时间,让孩子过得更好?只存在一种抉择吗?”。

作为父母,我们要相信自己,不要怕错,就凭着我们的心去养育孩子吧!

篇8: 《下乡养儿》读后感

最近读了一本叫做《下乡养儿》的书:天天,一个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因为无法适应学校生活,辍学在家一年,后来变得连睡觉都害怕,总是噩梦连连。书中的父母看上去有社交障碍,显得懦弱无能,甚至没有正式单位。后来,在作者的一位搞教育工作的朋友乔老师的建议下,一家三口选择了下乡养儿,天天在乡下做的,是买菜、做饭、洗衣、放羊、养狗……这些琐碎的事情。可没想到一年的乡下生活改变了天天,也改变了作者夫妇,一家三口都长大了、正常了。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作者就是天天的母亲,她把这段真实的经历记录下来,让我们看到了一对“菜鸟爸妈”如何让“弱孩子”变强大的过程。读了这本书,我有三点比较深的体会。

一、蹲下身子才能读懂孩子

这本书中有一个重要的灵魂人物,那就是乔老师。她因病休养在家,帮助作者夫妇一起教育天天。在这样一个遇事就害怕,只会哭闹的孩子面前,我看到了一个温柔的、耐心的乔老师。她的教育方式是那么循序渐进、润物无声。她蹲下身来,充分看到了一个孩子的心理与她身上潜在的力量。她没有强迫孩子一定要去完成一件事情,而是有意识地慢慢引导,她做饭,先是让天天帮忙打下手,慢慢开始让她自己去买东西,到了最后甚至让她变成可以自己掌勺,独立生活。乔老师的教育实践是成功的,也让作者夫妇领悟到教育孩子不仅仅是爱就可以了,很多事情需要孩子自己去处理,很多问题需要孩子自己去面对,这才能让孩子变得强大。

这个故事让我感受到要想成为一个好老师,教育好孩子,首先得蹲下身来去了解孩子,了解他们的心理,了解他们的困惑。当孩子不做作业了,害怕上学了,无端哭泣了,不能一味的批评,或者简单的忽略,我们要尝试着去走进孩子,蹲下身来感受他们,有耐心的帮助他们,让他们变得快乐强壮。

二、适合儿童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

在三川玲为本书写的序中,有这么一段乔老师的独白:“最后,我明白了,这是因为我们的教育是不健康的,把智力,也就是学习知识,放在了首位,而忽视了身体、意志、情感这些最重要的东西,其实这些才是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智力就是建立在沙丘上的大厦,很脆弱的。”确实如此,我们一直说儿童生活即儿童教育,而现实却是儿童的生活基本只有学校和教育机构这两样。所以,面对一个无法适应学校生活的孩子,把她带到乡下,去做一些读书写字之外的事,是适应儿童天性的,是她愿意为之的,所以,她最后得到了改变。书中的最后提到天天已经又重新回到了学校,适应了新生活,和同学友好相处,还当上了班长,变得快乐强壮,不再是那个只会哭闹的“弱孩子”了。

每一个孩子都是鲜活的生命,不可能每一个都是符合学校标准的“好学生”,面对班级里各不相同的孩子,特别是在对待一些可能现在看来还不是那么规矩,不是那么强大,不是那么好学的孩子时,我还要多一份耐心,多一份细心,多一份责任心。同时,我们也要牢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儿童生活即儿童教育”这句话,多创造适合儿童天性的教学环境、内容、活动。我们还要多创造一些户外的活动,要让学生多与大自然接触,增加孩子们对生活的好奇心和兴趣,也可以让他们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这才是真正适合孩子的教学。

三、成为学生生命中的贵人

作为老师,我们不能只是做一个旁观的教育者,对于一些有困难的学生,我们要亲历他们的生活与心理,学着做他们生命中的贵人。文中的乔老师就可以说是天天生命中的贵人,是她让一个弱孩子变得强大。她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小男孩来到一个海滩上,发现那里有一大片搁浅的鱼在艰难呼吸。小男孩一条一条地把它们捡起来,并且把它们一条一条抛回大海。旁边就有个人问他:“这么多鱼,你才能救多少?谁又会在意?”小男孩一边往大海里抛鱼一边说:“这条鱼在意,这条鱼也在意……”是的,对于我们来说一条鱼不足挂齿,但是对于那条被救的鱼来说是多么重要啊!

对于那些心理有障碍,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说,也许你的帮助与辅导就能改变他们的一生。所以,对于这些孩子我们一定不能漠视,要有一颗温柔的心,去充分感受孩子的喜怒哀乐;还要有聪明的脑袋和细致的心思,去仔细观察孩子的变化;当然还要有慈悲的胸怀,去给予孩子温暖与力量。教会他们面对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时,要敢于坚持自我,敢于承担责任,敢于面对自己的懦弱,做一个健康强大的人!

篇9: 《下乡养儿》读后感

去年初夏的时候,我第一次看到《下乡养儿》这本书。当时我们刚把在老家被迫退园(幼儿园)的孩子接回北京,和孩子住在亲戚家,并且在亲戚家附近上了一个学前班。我那时的心情和天天妈有几分相似。经常的担心、忧虑,对孩子以哭闹、梦哭来抗拒上幼儿园而感到无助和疲惫。这种情形下一看《下乡养儿》就不由自己的陷进去了,在天天的身上我看到了孩子的影子,联想到孩子3岁时因身体原因而导致的我们近乎绝望的状态,孩子入园后对幼儿园的一切不适应,以至于最终退园的情景,我深切的体会到天天爸妈那种无助、焦虑、痛苦又报有一丝幻想的心情。常常读着读着眼泪就忍不住掉下来。

都说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孩子身上的问题折射出父母身上的问题。天天的胆小、怕拒绝、过于敏感脆弱也许在天天妈妈身上也存在这样的问题。而她也不知道如何去处理,所以也无法教导孩子如何去做。为了让天天恢复正常的生活状态,天天爸妈付出了很大的牺牲,在天天成长改变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天天遇到乔老师是非常幸运的,可以说乔老师是天天生命中的贵人。乔老师用她的办法改变了天天,让天天通过家务劳动来体会那种成就感、责任感,从中获得了力量,敢于去独自面对、解决问题。而不是只会躲在妈妈背后,让爸妈保护的那个玻璃人。

看书的过程中,我能感受到天天一家人那种患难与共,互相扶持,互相慰藉的真挚温暖的情感。天天爸爸耐心、细腻、承担、不放弃;天天妈在承受那么大痛苦时面对孩子仍然那么温和。这是我所欠缺的。天天虽然有那么多问题,我仍然在她身上看到了温和、专注力强、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主动去找小朋友玩等优点,而其中的大部分是我的孩子那时所不具备的。我的孩子的反抗是激烈的,带给我很大的挫败感,继而被激怒。孩子退园之前,我回了一次老家,面对孩子情绪激烈的反应,我的任何话都变成了废话,最终我的怒气化为一巴掌打在孩子屁股上。而孩子在被打后的反应更加让我崩溃。那时,退园已成唯一解决办法。

看《下乡养儿》时,我很羡慕天天爸妈,能碰到这么好一个老师,可以带领他们走出困境。同时我也在想,天天坚持做家务是在乔老师的引导下,如果家里只有父母,如何让孩子去做家务,如果她拒绝怎么办?当她不能坚持时怎么办?后来搬家后我也曾让她试过擦地、擦桌子,但新鲜劲过去后就再也不干了。我也没有再坚持,或者说不知道想什么办法坚持。这个问题一直到现在也没有解决。

书中提到的小黑狗,开始也像天天一样胆小、躲避、敏感、易受伤。后来在天天一家的悉心照料下,慢慢有了改变。小动物尚且如此,感情那么丰富多彩的孩子们更加需要这样耐心的,充满爱心的对待。“静待花开”是一件很正确但做起来不容易的事。尤其是对我这种总是负面关注的六型妈妈。

在去年下半年,我也曾做过2个月的家庭教育咨询,那时我从亲戚家搬出来,在新家小区租了房子,一家三口住到了一起。那时孩子最常问我的问题就是:“妈妈,你爱我吗?”在咨询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自己很多问题,加上那时工作不是特别忙,加班比较少,我和孩子的关系改善很明显。孩子在新家小区上幼儿园了,在孩子入园前,我跟老师沟通了很长时间,讲述孩子的性格、各种问题。老师很耐心,也很有爱心,幼儿园整体环境都很宽松,孩子慢慢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并且喜欢上了她的幼儿园。我那时的心情别提多好了。但到了忙季,我常常加班,到家就是忙着洗漱,哄她睡觉。我的目标变成了让她尽快睡觉。因为孩子身体的原因,缺觉对她非常不好,但她因为随着我的作息,所以还是常常晚睡,早上起不来,导致早上常常闹情绪。这加剧了我对她睡眠的担忧,每天回家更加的催促她睡觉。此时已经偏离了老师说的目标(让孩子快乐),我俩的亲子关系也在变差。

所以在育儿过程中,家长的状态非常重要。在我不着急的时候,我更加有耐心去等待,有时反而等会就好。在我急躁的时候,不停的催,看到孩子没有反应会生气,有时会化成语言攻击来发泄内心的情绪,导致孩子更加激烈的反抗。

天天的改变不是直线的,也有起伏变化,这是符合规律的,也更加稳固。我自己孩子的变化也不是直线的,但一看到孩子的问题,我就忍不住批评。常有人说我对孩子太温柔,孩子都不怕我俩,对大人发脾气。我仔细想想,是我的`情绪不够稳定,而纪律又不明确,规定的事情常常在孩子的一再哀求下而改变,心里老有“怕”的心里束缚了我的手脚。导致孩子一再试探我的底线,不断的提要求。乔老师让天天帮着干活,天天开始也常常拒绝,但乔老师的情绪没有任何变化。同时也说明乔老师的内心非常强大,对孩子的不配合估计也很充分,对孩子的改变很有耐心。这是我非常欠缺的。

让孩子强大起来,要先让自己强大起来。作为患得患失、害怕改变的6型,我的改变也许会慢一些,但我要向着这个方向去努力。为了孩子,也为了自己!

篇10: 《下乡养儿》读后感

七月底,我读到了《下乡养儿》这本书,当时的我读完之后心情澎湃,似千言万语堵在喉咙口,却不知如何表达出来。当时自己要求做这本书的读书会主持人,这本书的读书会被安排在了10月份。

最近两天,重读一遍,发现自己的心境和感悟与之前完全不同。

我在想,到底是什么让天天这样一个女孩儿如此畏惧上学,如此畏惧与人交往。首先我想到的是为人父母的我们。我们这一代人,出生在了改革开放后,过上了物质丰富的生活,我们的父母也为了在大潮中不落人后,夜以继日的奔波,他们在那个年代尽自己最大努力,给了我们他们认为最好的。我们在自己的童年经历了什么成长,受到了什么伤害,接受了什么给予,在成年以后的生活和育儿过程中,潜意识给了我们很多暗示。因为我们童年容易被忽略,不被关注,我们希望给予自己的孩子是永远都不觉得多的关注;因为我们童年不被理解过,我们希望尽可能满足孩子,用我们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孩子;因为我们童年习惯了父母的辱骂,我们希望给孩子越多越好的和颜悦色,照顾孩子的自尊;因为我们过早负担了家庭生活的担子,我们希望给孩子更多无忧无虑的生活;等等。我们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各种各样的焦虑和担心,我们为了保护孩子,把我们认为最好的生活给予了孩子,却发现孩子失去了成长的力量。就像乔老师说的:孩子在学校或外面遇到的真实情况要残酷的多,老师会批评,会惩罚,小朋友会欺负,会嘲笑。我们要给孩子展示一个真实的普通人的一面,让孩子自己面对。每个孩子内心都有力量,都有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有力量的孩子。天天爸爸无时无刻表现出来的焦虑和担心,为孩子换学校,换老师,换环境,于时光流逝中潜移默化地传给了天天,胆小怕事,惟命是从,没有力量,是天天在焦虑的父母身后愈演愈烈的。

其次是给孩子一些独立、独处的空间。在天天妈妈去城里工作,天天爸妈回城里收拾房子的时候,天天不仅很好地照顾了自己,还能照顾动物和整个家。如今的家长,带孩子出门有这样的景象:孩子们围成个小圈在里面玩,家长们围成一个更大的圈在外面保护孩子,准备随时出来为孩子“排忧解难”.想想这是多么可笑的画面。如果我们是圈圈里的孩子,是何感想呢?我们永远都逃不出家长的“五指山”.这种每天都被关注被保护的无助感是我们希望给孩子的吗?我们有没有试过,离开孩子一段时间,一转身,一回头,收到的是孩子自己搞定身边事情的惊喜呢?“孩子离开父母的帮助,一个人面对世界的时候,他们必须用所有的力量来对待世界,她就会从中发现自己的力量,就会自信。”

我们总讲用“和善而坚定”的态度育儿。尊重孩子,尊重自己,尊重情形。界限感对孩子来说是重要的,最初的界限给孩子带来的是环境的安全感,无原则任性的生活,不是孩子喜欢的,是大人认为“孩子喜欢的”。这种生活像无边无际的海,孩子游啊游,总以为能找到岸边,却怎么也没有找到,这种无助感由孩子表现出来后就是莫名的发脾气。界限的确立,之后带给孩子的,是有担当的表现。孩子在有规律的生活中,意识到我有需要做的事情,这是我在这个世界上价值感和社会感的体现,这是我能掌控的生活。无论刮风下雨,还是有小朋友找天天玩,天天都知道,洗衣做饭收拾房子,喂鸡喂鸭放羊都是她要做的,在天天录像机般的记录中,我们看到了天天的担当和责任感。

天天后来因为做饭,和妈妈产生了激烈的矛盾。我们太善于把焦点放在孩子行为上了,于是我们焦虑,烦躁,没耐心,想着为什么以前做的很好,怎么突然变性了?想着以后不会变得更好了吧。天天哭着说:你们就不能陪着我做饭吗?天天妈妈仍然沉浸在自己的悲伤和愤怒中,天天爸爸想着别让孩子如此辛苦,准备让步。天天妈妈在委曲求全中让步了,得到的依然是一家人的不开心。天天所需要的,只不过是妈妈陪着她做饭。让自己慢下来,好好看看孩子,想想孩子这样做背后的需求是什么,看到了孩子的需求,很多我们认为的问题会“不翼而飞”.

我们要区分父母的需要和孩子的需要。如今的孩子是被父母的爱淹没了的人,我们要做的是减少爱,给孩子力量。“生活还在继续,各种问题层出不穷”,“作为父母,如果我们留给孩子的只是一些消耗性的财富,是不可靠的,只有给孩子留下一些生产性的财富,才是真正对他们负责”.这些生产性财富,不就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紧握在自己手中的力量吗?――独立、有担当、有责任感、判断力、自控情绪等等。多年以后,你所期待的那个“25岁的大好青年”,会跟随着我们为人父母的放手,慢慢出现我们身边。

医学生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敬老院的心得小学

医学院的社会实践心得

高中服务敬老院心得

关爱老人的社会实践报告

明天天明

初中生敬老院的心得

关爱空巢老人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寒假敬老院实习心得

外企调查报告范文3000

《下乡养儿》心得感悟
《《下乡养儿》心得感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乡养儿》心得感悟(精选10篇)】相关文章:

调研心得体会2023-05-14

母亲哀悼词2023-11-01

大学生三下乡的实践报告2024-05-12

大学生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总结2023-01-13

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总结2022-08-13

县开展关爱女孩行动情况汇报2022-05-07

农业调研实践心得2022-08-10

感恩活动心得体会2023-10-09

高中生社会调查范文2022-05-06

父母金婚祝福语2022-06-02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