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央视《国家荣光》心得体会精选

时间:2023-12-15 08:20:26 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看央视《国家荣光》心得体会精选(精选17篇)由网友“风中的小草”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看央视《国家荣光》心得体会精选,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看央视《国家荣光》心得体会精选

篇1:看央视《国家荣光》心得体会精选

在近日的《求是》杂志上,发表了一篇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在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灭有灵魂,新时代呼唤着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理论家,文艺创作、学术创新拥有无比广阔的空间,要坚定文化自行、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

灵魂是什么,没人说得清,也没人能够讲清楚它是否存在。但是往往人们总是喜欢将其赋予一定的涵义,个人认为灵魂其实质就是一种精神,一种无论在什么年代、什么时候,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不能没有的精神。而这种精神在不同年代、不同时间段都有不同的表现,它所蕴含的涵义也是不一样的,也代表着不同思想、意识、文化等内容,随着时间的积累,这些精神蕴涵越来越丰富,慢慢地形成了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在世界文明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也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埃及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散于时间的尘埃中,只留下以前的文化让人们去探索,让同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孤单的留存于世。而中国能够一直传承下来,中华民族能够传承五千年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倒,就是在于它所拥有的其他国家、其他民族所没有的一种精神,一种深深刻印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灵魂深处的传承。

从百家争鸣的思想百花齐放,到抗倭精神;从文天祥的为国的不畏精神,到抗战精神,一步步支撑着中国的进步,让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衰。从新中国成立后,科学家忘我研究的精神,到人民拼搏的精神;从解放军战士无私奉献的精神,到群众奋斗向前的精神。让中国从战后的贫弱到如今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刚成立之初的受人欺负到如今的无人敢轻视;从刚开始的寻求合作到如今的“一带一路”。这一切的转变在于中华民族的灵魂始终印刻在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心中,让它生生不息,永不停止。

篇2:看央视《国家荣光》心得体会精选

当你们舒舒服服坐在洁净的教室里朗读的时候,当你们开开心心在操场上玩耍的时候,当你们兴致勃勃与好友交谈的时候,你们有没有想过?是谁,创造了这派和平?

是英雄、是勇气、是精神!

是战争中的他们用鲜血一次次创造了和平的天地,用珍贵的生命谱写了一首首和平之歌。

抗美援朝的时候,邱少云为不暴露目标被熊熊大火烧成了骨灰;英雄黄继光用胸膛堵住了敌人可恶的枪口;为了大家的和平自己牺牲的刘胡兰……中国的英雄是那么多,数也数不清,还有的是一些在我们身边善良的普通人。

让我感受最深的是我校五年级的一位大哥哥,在熊熊烈火中勇敢地去救人、灭火。因为一点意外,他的脸被烧伤了。但是他向大家说:“我不后悔,那儿出了火灾,我不能视而不见,那儿草多树也多,非常容易引起火灾。再说,我只是脸被烧伤了,但有些人却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如果用我的一条生命去换那么多人的生命,我也愿意!”下面立刻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我想,如果是我去灭火,估计早已被大火的气势吓得魂不守舍了,更别提去灭火了。我们要向身边优秀的人学习,让自己的恐惧转为努力,激励我,鼓励我。让我们不畏惧身边的威胁,向前出发,永不退缩。那宝贵的英雄精神,团队精神永远是最珍贵的东西。

人与人之间也要互相信任,只有信任,才能让世界永久和平。

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热爱和平的人——尽职尽责的警察叔叔,无论酷暑和严寒都时时刻刻保护着我们的平安;为了挽救病人的生命,忙得不可开交的医生护士;为了下一代,整天讲课备课的老师们……他们用劳动创造着美好的生活,也使自己的生命充满光彩。

树,砍断枝条还能再生;草,烧了还能再长。悬崖上的一棵松树茁壮的生长着,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浇灌。一粒种子,可以掀翻压着它的石块,顽强的向上生长……

身为学生的我们,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好好学习,乐于助人。一定要记住,以德为先,在学习上严格要求自己,学习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并且落实到学校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将来才能更好地报效祖国。

我们现在的幸福美满的生活,是英雄们拼搏的结果,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栋梁!

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我们一定要珍惜生命,让它为祖国增添一道光彩。

和平是什么?和平是万能的,和平是战争中孩子的希望,是我们祖国的向往。让我们把罪恶的子弹远远丢掉,用捧着鲜花的双手,创造和平!

让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战争的星球。忘掉以前所有的烦恼,取而代之所有的欢乐,时光的脚步滴滴答答,流过我们的欢声笑语。和平的太阳照耀着我们,软绵绵的草地供我们玩耍,珍珠色的白云慢悠悠的飘着,绚丽的彩虹变幻着颜色。来吧,我们全世界都是最好的伙伴,不论大与小,不论老与少,不论富裕与贫穷,不论美丽与丑陋,让我们手牵着手,在欢乐的时光中度过人生。

让我们从英雄手中接过这根和平的接力棒,把这份不朽的精神传下去!让我们一起努力,让蓝天变得多姿多彩!

篇3:党员看央视《国家荣光》观后感精选

我和同事们走进黄继光生前所在连、空降兵某部二营六连这支英雄的部队,感悟英雄精神,触摸这支用英雄精神锤炼出的“随时能上、到处能降、降之能战”过硬部队的点点滴滴。

缓步走进纪念馆,一种复杂的情感油然而生,无数倒下的生命让我们扼腕痛惜、肃然起敬。60多年前,举世瞩目的上甘岭战役,黄继光用他惊天动地的一扑,诠释了一个军人的血性。在黄继光的雕塑面前,我们心潮澎湃地重温入党誓词,坦露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解说员告诉大家,每次连队执行重大演习任务前夕,连队官兵总会在黄继光的雕像前集体宣誓,这种做法已经成为连队不成文的规定。去年初的一次例行武装5公里越野训练,官兵身背25斤装备负重前行,距终点不到500米时,许多战士感到筋疲力尽难以继续前行了,这时队伍中有人大声喊“黄继光!”这一声像一针强心剂,全体官兵一边喊“到”,一边咬牙继续前进,那场面实在感人。

一支部队的传统,只有血脉相承,才能薪火相传。无论这个连的人员如何变化,英雄精神一直是他们连队凝心聚力的传家宝。在黄继光身前所在宿舍,在战士的洗脸架前,连队的战士告诉我们,每年新兵入营后他们听的第一堂课是黄继光的故事,参加的第一个活动就是参观黄继光荣誉室,看的第一部电影是《上甘岭》,学的第一首歌是《特级英雄黄继光》。我们坐在黄继光烈士的床前,听着现任“黄继光连”连长给我们解说,他说自己心里充满自豪,自从走进这支英雄的部队,他就感到浑身有力量。黄继光虽然离开他们连队一个甲子了,但连队的战士们从来没有把黄继光忘掉。 当我们了解到60多年来,连队一直保留着黄继光床铺,在每晚点名时,总是第一个点名“黄继光”,全连官兵齐声应答,他们用最有力的声音表达对英雄的崇敬。

走出连队宿舍,我们遥望着空降兵的训练场,这是一个过去很少让外人进入的场地,在各种器械林立的训练场上,连队百十号人正操练得热火朝天呢。连长告诉我们,黄继光战胜死亡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就是他们连队的战魂。

我的思绪仿佛飞到了半个多世纪前那个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耳边又响起了嘹亮威武的红色经典——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曲。我们的先辈去朝鲜打仗,英勇战斗是民族的脊梁,鸭绿江水在静静地流淌,嘹亮地军歌在耳边回荡。这个时代呼唤黄继光精神!需要有黄继光的这种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这种战斗精神,是我们从容面对一切强敌、敢打必胜的底气。

篇4:党员看央视《国家荣光》观后感精选

每当我读到《黄继光》这篇课文,心中就会心潮腾涌,不由得想起我们的五星红旗。

《黄继光》主要讲了黄继光为炸掉敌人的机枪碉堡而牺牲自己生命的故事。

黄继光在炮火中飞奔向敌人的炮楼,结果一颗炮弹正好落在他的脚边。“轰!”随着一声巨响,黄继光被炸飞在一个坑里。醒来时他已是皮开肉绽,连肠子都被炸出来了。然而他忍着伤痛,再一次地冲向碉堡。“轰!”黄继光和碉堡一起炸了。这个瞬间一直在我脑海中重演,是什么在支撑他?是祖国!是人民!为了他爱的祖国,为了爱他的人民,他义无反顾地扑向碉堡,牺牲自己来换取革命的胜利。从古到今还有许多像黄继光一样的爱国人士,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曹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我们的五星红旗流淌着他们的鲜血!

黄继光还有一颗舍己为人的心!

前几天,我再电视上看到一条新闻:一场特大级火灾降落在一座居民楼上。楼中有五人被困,外面的人进不去,里面的人又出不来,情况十分危急。这时,一位叔叔冲进来火海,救出四人,然而在他就第五个人时,他的体力严重透支。我看见他的身影消失在火海中,我哭了。最后,水火无情,两死四伤!那个叔叔本来可以不去救人的,自己在一旁等着消防人员,但是他却义无反顾地冲了进去,挽回了四个人的生命,自己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试想一下,如果当时我在现场,我估计没勇气冲进去救人,比起黄继光和那位叔叔,我简直太卑微了。以后我要好好学习,做一个爱国爱民的、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黄继光走了,可是他舍己为人、热爱祖国的精神却永远地影响着我们,他是我们二十一世纪少年接班人的楷模,他用自己的鲜血吟诵了一首血之颂歌!

篇5:观看央视纪录片《国家荣光》观后感

张忠尉说:“张太雷是我们党的最早的创始人之一,他也是第一个被派往共产国际的红色使者,所以这次我们就选择了张太雷作为一个拍摄对象。”

“我觉得这是国家对革命先烈的重视和尊崇,我感到很欣慰,作为张太雷的后人,我感到很欣慰。”冯海龙说道。

1910月,张太雷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共最早的58位党员之一。19中共一大召开前,张太雷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派往共产国际的第一位红色使者远赴苏俄,并代表中国共产党出席了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1927年12月12号下午,作为广州起义总指挥,张太雷在起义中不幸中弹壮烈牺牲。为了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张太雷的生命定格在了29岁,他也成为中共历史上第一个牺牲在战斗一线的中央委员和政治局成员。摄制组将沿着张太雷的革命轨迹,分别在天津、上海、常州、广州、武汉等地取景,深度挖掘展示张太雷从知识青年投身革命志士的国家情怀,感受巨雷的震撼。纪录片将在烈士纪念日播出。

篇6:观看央视纪录片《国家荣光》观后感

据了解,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拟于推出大型4K纪录片《国家荣光》(第一季),共20集,每集30分钟。该片将通过全新的视角、详实的史料和鲜为人知的细节,讲述中国近代以来无数英烈为了国家、为了民族而奋斗、献身的感人故事。

陈树湘,原名树春,字子风,191月30日生于湖南省长沙县福临铺。在艰苦的战争岁月里,陈树湘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先后担任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三十团七连连长,红四军军部特务大队大队长、闽西军区独立第7师师长、红19军第56师师长、红34师101团团长。陈树湘

指挥作战,素以机智骁勇著称,打了许多硬仗和胜仗,表现了出众的军事才能。1934年3月,他被任命为红三十四师师长。在率领红三十四师掩护红军主力抢渡湘江的战役中,29岁的陈树湘在道县壮烈牺牲。他坚守阵地到最后,被子弹打开肠子,为了不做俘虏,他在道县蚣坝镇石马神,选择了用手掰断肠子牺牲,用实际行动践行他“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

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我军与优势之敌苦战,终于撕开了敌重兵设防的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红军虽然突破了第四道封锁线,但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红5军团损失过半,34师被敌人重重包围,全体指战员浴血奋战,直到弹尽粮绝,绝大部分将士壮烈牺牲。

陈树湘带领的红34师是全军著名的“铁流后卫”,由来自宁化、清流、长汀、连城、上杭等闽西8个县的6000多名子弟兵组成,其中半数以上是宁化人。他们是英勇的后卫师部队,是长征中著名的绝命后卫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上是这样评价这支部队的:“红三十四师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创立了不朽的功勋”。全师唯一幸存的团级干部、开国中将、红34师100团团长韩伟在1986年著的《红三十四师浴血奋战湘江之侧》的文章中这样写道:“我这个红三十四师的幸存者常常怀念起我的师长、我的、我的战友们,我这个幸存者有责任把这段悲壮的历史写下来,告诉我们现在年轻的和不那么年轻的同志,我们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真的是来之不易”。

清流林畲毛泽东旧居内发现目前仅存红34师(原红军独立第七师)题写标语,标语内容为:红军是工农自己的军队,农民起来打土豪,分田地,打倒勾结童子军的刀团匪。

已过花甲之年的韩京京是韩伟将军的独子,曾在总参军务部、总参装备部任职,现已退休。1992年,韩伟将军去世,在弥留之际向儿子韩京京交代道:“湘江战役时,我带出的闽西子弟都牺牲了,我对不起他们和他们的亲人,要是带领他们过了湘江,征战到全国解放,说不定全国的将军县还会出在闽西,出在永定、龙岩、上杭、宁化……我这个将军是他们用鲜血换来的,我活着不能和他们在一起,死了也要跟他们在一起,这样我的心才能安宁。”

篇7:观看央视纪录片《国家荣光》观后感

是怎样一份事业,让一个人生死以赴;是怎样一种信念,让人舍身忘己,赤心报国;是怎样的情感和故事,在时光流转半个世纪后,仍被铭记和震撼。

日前,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大型纪录片《国家荣光》摄制组深入荣成,追寻红色足迹,走进红色历史,感受红怀,传承红色基因,摄制《郭永怀》人物专辑。

为让广大观众深入了解郭永怀“爱国主义”精神,摄制组先后到郭永怀事迹陈列馆、中我岛、南中我岛村等地进行拍摄。在郭永怀事迹陈列馆现场,摄制组围绕展馆珍藏的图片、信件、导弹模型等珍贵文物资料进行了取景拍摄,并在郭永怀居所展示厅内进行了部分生活场景再现。

据了解,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拟推出的大型4K纪录片《国家荣光》(第一季)以“致敬英雄”为核心主题,将通过全新的视角、详实的史料和鲜为人知的细节,讲述中国近代以来无数英烈为了国家、为了民族而奋斗献身的感人故事。

郭永怀是“两弹一星”元勋,在力学、应用数学和航空领域均作出杰出贡献。1968年12月5日,郭永怀因飞机失事而不幸离世,临终前他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热核导弹数据。舍身护书、以身许国,英雄的事迹需要铭记。

篇8:观看央视纪录片《国家荣光》观后感

郭永怀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离开家远渡重洋求学报国,回国后为国防事业而呕心沥血,直至1968年牺牲在核武器研制的秘密时期。对于这样一位无名英烈,在那特殊的历史阶段没有宣传、没有报道,他的事迹一度鲜为人知。即使在9月中央授予23名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时,许多人对于郭永怀这个名字也还是陌生的。在他的家乡山东荣成,家乡人、甚至他的父母、亲属知道的只有他生在荣成,留学美国,无法知道他所从事的工作和对国家的重大贡献。这个谜,让家乡人民牵挂不已,生他养他的故乡更期待还原一个有血有肉,有浓厚家国情怀的郭永怀。

于是,早在荣成市委就派出采访组全面收集了郭永怀各时期的人生轨迹,采写了2万多字的长篇通讯”永不陨落的两弹之星——共和国两弹一星功勋郭永怀追记”,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中宣部发出“新闻阅评“,《人民日报》《新华社》《解放军报》《中国科技报》《光明日报》等纷纷,多家电视台争相采访报道。同时荣成市在中科院力学所等单位的热情帮助下征集了郭永怀生前相关遗物,为建立郭永怀事迹展馆打下了基础,并于在市博物馆广场东侧竖立了郭永怀的雕像。‍

篇9:观看央视纪录片《国家荣光》观后感

1958年,在原子弹研制进入攻坚阶段的时候 ,在同龄人已经开始准备安享晚年时,年过半百的郭永怀临危受命,和科研人员一起踏上了这片荒凉之地,开启了一段为核武研制隐姓埋名的历史。那一年,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的金银滩草原上,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221基地悄然建立。

那时,郭永怀担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分管设计部,并出任场外试验委员会主任委员,组织力量开展原子弹的结构设计、强度计算、环境试验和引爆方式等多方面的研究工作。

只有秘密,没有生活,成了那个时期221基地的真实写照。为了保密,当年在这里工作的人,都不能向外界包括家人透露任何信息,郭永怀也不例外。他从来都不向妻子李佩谈起任何工作的事情。长时间的不辞而别,夫妻间的聚少离多,让李佩对丈夫产生了抱怨。

当初呢,李佩的爸爸妈妈都住在他们家,进了门以后,李佩抱着她妈妈就哭,然后就说,过不下去了,说郭永怀不知道跑哪里去了。

在那个信息并不发达的年代,郭永怀离开的每一天,李佩曾担心过、不安过、也期盼过。当思念成为一种煎熬,当聚少离多成为一种常态,不解的情绪也终究熬不过等待。李佩举起剪刀,将她心中的抱怨,发泄于三张印刻着一家人幸福笑颜的合影。

然而,当时计算条件有限,要实现内爆法技术难度极大。没有计算设备,就依靠仅有的手摇式计算器辅助计算。为了确定核装置的结构设计方案,郭永怀指导设计人员直接参加爆轰物理试验,收集实验数据,建立爆轰过程的计算模型和计算方法,为决策采用“内爆法”提供了可靠依据。

在数月的攻坚之后,“内爆法”的技术难题被科研团队攻克,原子弹的研制工作终于迎来了关键时刻。1964年的一天,221基地火车站人头攒动。几次试验结束后,在这里组装的原子弹被送往下一站——核试验基地罗布泊。

那时,没有人会想到,几十年前的一声汽笛,会吹响中国国防事业新的号角。直到1964年10月16日,中国大地上有了那声震惊世界的巨响。这一天,三位原子弹研制者齐聚在一起,平时很少喝酒的三个人举起酒杯相谈甚欢。李佩打量着郭永怀,似乎明白了什么。自此,李佩不再过问他的去向,她承担起所有的家务,默默地打理好一切。

郭永怀,他是“两弹一星”元勋中,唯一一位在中国核弹、导弹、人造卫星三个领域都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也是“两弹一星”元勋中,唯一一位在工作中以身殉职的科学家。

篇10:关于央视《国家荣光》观后感精选

今天,我读了 《抗日英烈赵一曼》 这一篇故事,我有了很深的感受。

讲了赵一曼出生在四川省一户封建地主家庭。他是一个抗日女英雄。一次,总工会几个同志被日本特务发现了,赵一曼突然想到事先备好的粘米浆糊泼在特务脸上,特务睁不开眼张不开嘴,大家把特务一块捆住,听赵一曼的指挥把特务沉入松花江里,还有一次,部队紧缺武器,从伪军那里购买了大批子弹和十几只枪,由于日本人守卫很森严无法运出,赵一曼与一位女同志,扮做农村妇女,把武器用油纸油布包住放进大粪车里。很快,成功把那一批武器转运到部队。在一次战争中她不幸受伤被俘。面对敌人的百般折磨,她也没有说出抗日队伍活动的情况,1936年8月2日赵一曼英勇就义。

我很敬佩赵一曼,因为她机智勇敢面对敌人的枪口临危不惧,她这种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我是一名少先队员,我有时遇到一点小小

挫折就打退堂鼓,这与赵一曼面对敌人枪口算得了什么呢?我以后一定好好学习,为振兴中华出一份力。

通过这个故事我知道了我们遇到在大的困难再大的挫折都不能退缩,要坚持到底!

篇11:国家荣光央视先进事迹观后感

今年全国两会,从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联组会,到内蒙古代表团、甘肃代表团、河南代表团,习近平同志五天内四次“到团组”,习近平主席留下5句“叮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生态环境保护不动摇、不松劲、不开口子;脱贫攻坚决不能搞急功近利、虚假政绩的东西;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社会发展中,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对学生来说,又是学生智力的开发者和个性的塑造者。因此人们把“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崇高称号给予人民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起主导作用的,他是学生们身心发展过程的教育者、领导者、组织者。教师工作质量的好坏关系到我国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水平和民族素质提高的程度,从而影响到国家的兴衰。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文化体现着国家和民族的品格,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关系民生的幸福指标。在全球化过程中,强势文化咄咄逼人,让众多弱势文化方深感忧虑。如果仅剩下对他人文化的认知、认同、认购、信奉,那么个人、家庭、种群、国家将失去原有的身份认同,失去自立于世界之林的能力。中国更是将文化振兴与民族的伟大复兴紧密相连,遵循文化主导人、文明价值观支配人的规律,因为文化内涵中的民族共识、习俗、先进程度预示着中国模式的水准──整体性、凝聚力、创造力的升降。文化亦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将对发展文化的认识提升到新的历史高度。在当代,经济奠基文化,文化拉动经济,文化与经济相融合产生的竞争力,正在成为一个国家最根本、最持久、最难替代的竞争优势。现代世界经济发展表明,发达程度越高,文化产业支柱性作用就越明显,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就越大。要把文化资源、文化底蕴转化为现实的文化生产力、文化竞争力和文化影响力,把文化大国建设成文化强国,就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这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

文化是一个民族灵魂,是一个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可以深刻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进程,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没有先进文化的发展,没有全民族文明素质的提高,就不可能真正实现现代化。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先进文化力量,使中华民族充满生机与活力。我们要加快促进文化事业产业快速增长,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使文化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使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和国家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使我们的文化百花园更加缤纷多彩,在以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为核心的文化引领下,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健康和谐,人们的精神境界、文明素质不断提高。

篇12:国家荣光央视先进事迹观后感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它同为国奉献、对国家尽责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爱国主义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繁荣而不懈奋斗。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奋斗的青春最美丽;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干出来的江山稳固持久。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需要广大有志青年,特别是知识分子为国家的发展奋斗,奉献青春、智慧和力量。那么如何激发广大知识分子的爱国主义情怀,为国家的发展壮大而效力呢?

“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是前提。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担当。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可以引导广大知识分子在新时代自觉弘扬践行爱国奋斗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国家发展伟业。活动中,要注意发挥典型引导作用,让爱国奋斗成为时代风尚。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树立榜样,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从钱学森、邓稼先、郭永怀等老一辈先进知识分子,到黄大年、李保国、南仁东、钟扬等新时代优秀知识分子,他们的感人事迹无不闪耀着爱国奋斗的光芒。所以,开展弘扬爱国主义活动,发挥榜样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

创新理念和机制是吸引知识份子的基础。“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党的十九大报告将人才工作摆在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位置,赋予人才工作更加重大的意义和更加重要的任务。新形势下,通过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实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需要在树立新理念、形成新机制上下大功夫。一是贯彻爱才为才新理念,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强调“人才是事业发展最宝贵的财富,人才资源是党执政兴国的根本性资源”。二是打造引才聚才新高地,为发展人才提供广阔空间。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福利待遇是留住人才的保障。引才为先,用留为本。人才既要引得来,还要用得好、留得住。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每个人的追求,要想留住人才制定一套适合当下的福利待遇机制是非常重要的,帮助其人才解决困难和问题。比如可以在落户、住房、医疗、配偶就业、子女就学等多方面为人才开辟“绿色通道”,让人才有用武之地、无后顾之忧,更好的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创新正当其时,圆梦适得其势,当前正是知识分子大有可为的黄金时代。所以,要激发广大知识分子勇担民族复兴大任,不辱时代使命,做新时代的奋斗者,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才智。在各地争夺人才的大战中,我们选好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让人才在爱国主义中扎根。

篇13:国家荣光央视先进事迹观后感

在学习强国学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在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灭有灵魂,新时代呼唤着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理论家,文艺创作、学术创新拥有无比广阔的空间,要坚定文化自行、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

灵魂是什么,没人说得清,也没人能够讲清楚它是否存在。但是往往人们总是喜欢将其赋予一定的涵义,个人认为灵魂其实质就是一种精神,一种无论在什么年代、什么时候,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不能没有的精神。而这种精神在不同年代、不同时间段都有不同的表现,它所蕴含的涵义也是不一样的,也代表着不同思想、意识、文化等内容,随着时间的积累,这些精神蕴涵越来越丰富,慢慢地形成了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在世界文明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也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埃及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散于时间的尘埃中,只留下以前的文化让人们去探索,让同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孤单的留存于世。而中国能够一直传承下来,中华民族能够传承五千年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倒,就是在于它所拥有的其他国家、其他民族所没有的一种精神,一种深深刻印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灵魂深处的传承。

从百家争鸣的思想百花齐放,到抗倭精神;从文天祥的为国的不畏精神,到抗战精神,一步步支撑着中国的进步,让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衰。从新中国成立后,科学家忘我研究的精神,到人民拼搏的精神;从解放军战士无私奉献的精神,到群众奋斗向前的精神。让中国从战后的贫弱到如今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刚成立之初的受人欺负到如今的无人敢轻视;从刚开始的寻求合作到如今的“一带一路”。这一切的转变在于中华民族的灵魂始终印刻在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心中,让它生生不息,永不停止。

篇14:国家荣光央视先进事迹观后感

新中国成立以来弹指一挥间,旧中国的千疮百孔,民不聊生已经成为过去。今天,我们的经济高速发展,科技硕果累累,教育日新月异,医疗整体提升,素质突飞猛进,综合国力日益增强。这些都在向世人昭示我们的祖国是腾飞的蛟龙,中华民族是屹立的巨人!

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慎终追远,实干兴邦。不忘来时路,方能不对我们肩负的职责使命感到迷惘。当前,改革未有穷期,我们还在路上。在前进的路上还有风险,还有困难。“事不难过,知难不难。”最重要的是要在困难和风险中准确判断形势,在挑战和考验中清醒把握方向,增强忧患意识,充分认识国际环境的严峻性和复杂性。在增强忧患意识的同时,更要有进取意识,要善于抓住机遇机会获得新的进步。

全体党员干部必须更加自觉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养分、强筋健骨、立根固本,始终坚定理想信念、把牢政治方向;要贯彻落实好“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扩大开放、担当实干”的工作方针,进一步更新观念、认清形势、大胆创新,充分发挥好市场监管部门的职能职责,要把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深植于思想中、落实到行动上,牢记党的宗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作为基层在职党员要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要义,不断加强党的思想教育、不断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深刻学习领会党的指导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丰富内涵,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作为一名年轻的党员更应该牢记使命,牢记嘱托,积极投身于自己的事业,为社会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一定要坚定党的理想信念,做忠诚于党的模范,加强党性修养,做学习的模范,注意形象,做遵纪守德的模范,立足自身,发挥好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不忘来时路,才能不罔肩头担。昨天是一页翻过的历史,今天是一个崭新的起点,明天是一幅宏伟的蓝图。新时期,我们要用自己全部的聪明才智和生命热血来建设我们的祖国!

篇15:国家荣光央视先进事迹观后感

我在电视机前收看了CCTV1播出的专题节目《榜样4》。看完以后,我感触很深,有收获、有感动、有难受。在收获榜样巨大的力量同时,也为张富清老英雄深藏功名感动,为黄文秀同志的牺牲深感心痛与难受。我们要扎实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学习榜样的力量,在埋头苦干中展示“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在敬业奉献中涵养“功成不必在我”精神境界。

学习榜样的力量,埋头苦干扎实工作。作为办公室的一名普通干部,我有时候觉得办公室的工作总是零碎而繁忙,往往都是忙忙碌碌一整天,水都没有喝一口,但是总说不出来做了什么大事,忙出了什么成效。所以,我一开始心里存在一些委屈。当我观看《榜样4》以后,内心有很大的改变。老英雄张富清回忆起革命战争年代,在战场,身边的战士们纷纷倒下了,连命都丢了。而我们生活在美好的新时代,衣食无忧,生活幸福,还去争那些虚名小利?不应该啊。我内心充满了愧疚、不安和难受。于是,我决定从现在开始,严格约束自己,认真准守各项工作纪律,踏实做好本职工作。从小事入手,从细微处开始,将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为干大事做铺垫。

学习榜样的力量,敬业奉献不求回报。太史公司马迁有过一句名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朗朗皆为利往”。自私是人的天性,但却不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本性。我记得第一次去荣塘镇参加扶贫工作,当时非常害羞,走进困难群众家里,不知道说什么,不知道做什么。后来,在镇领导的带领下,我开始学习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其实,人民群众都很淳朴,很现实。我们要虚心向群众学习,懂得换位思考,真实的去为群众解决问题,那样才能走进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榜样4中,黄文秀同志为了伟大的扶贫事业献出了自己年轻宝贵的生命。无求回报,只求为困难群众解难题,办实事,体现了一名中共党员的初心。作为一名中共党员,我们要甘于奉献,心胸开阔。在与家人相处时,宽容一点;与同事共事时,热情一点;与领导办事时,踏实一点。人在事中磨,想要成就伟大梦想,必须脚踏实地。而一个胸怀宽广的人,更能够得到广泛的认同与接纳。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要结合工作实际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功成不必在我”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锤炼新本领、展现新作为。

篇16:看《国家荣光》纪录片观后感精选

1937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设在上海的中共地下电台被日军破坏。没有了电台,上海的党组织一下子就和党中央失去了联系,为掌握战局情报,架设党在上海的千里眼、顺风耳,中共中央决定在上海重新设立秘密电台。这项艰巨的任务交给了当时年仅27岁的李白。

李白,原名李华初,湖南浏阳人。15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毛泽东发动的秋收起义。随后参加工农红军,负责毛泽东、朱德等人的通信工作。而后又跟着共产党的无线电专家专门学习了无线电技术,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后任红五军团的电台台长兼政治委员。可以说,李白忠诚可靠、业务精湛,是前往上海,重建秘密电台的最佳人选。

1937年10月10日,淞沪战役炮火正浓,李白肩负着党中央交付的重要使命,到达上海。然而,他马上发现了问题,在日军严密监管下,组建电台绝非易事。完整的电台运不进去,只能靠自己购买零件组装,而各电信材料商店供应的器材、零部件大量购买容易引起怀疑,组装电台的零部件只能零敲碎打,一点点地积累。

几个月过去了,李白终于完成了电台的组装。从此,在上海与延安之间,一道道往返红色电波架设了一座无形而坚牢的“空中桥梁”。

当时的上海,日寇进占租界,大肆搜捕共产党人,镇压抗日运动。频繁的搜查,让危险恐怖紧张气氛笼罩着整个上海。

1938年4月,中共党组织派了一位青年女工到李白身边,与李白组成“家庭”,掩护电台工作。她的名字叫裘慧英,经过一年多的共同战斗和生活,李白和裘慧英之间产生了感情。1940年,经党组织批准,他们结为革命伴侣。

1942年9月的一天下午,裘慧英带回了几件重要情报。待到半夜,李白像往常一样,谨慎地打开发报机。红色的电波划破黑夜的长空,传递到相隔1500多公里的延安。

正当李白发报即将结束之时,外面突然传来警报声。裘慧英透过窗帘的缝隙,看到日本宪兵和便衣特务正在翻越围墙。她快步上楼,提醒李白。李白以极快的速度把最后一段电文发完,接着,迅速拆散发报机,拉开卧室一块活动地板,将它藏在下面,随即将收报所用的收音机放回原处。裘慧英也急忙收拾好现场,铺好床上的被子假装睡觉,为李白做掩护。

日本宪兵闯进李白的房间。裘慧英假装从床上惊醒,而李白则身穿睡衣坐在桌边抽烟。敌人在房间里搜查时发觉收音机很热,立即引起了他们的怀疑。但是敌人并没有发现什么。正好要走的时候,有个日本宪兵脚一踩,踩断了地板,这个地板下面正好是一个发报机。敌人马上把李白抓了起来。

日本宪兵把李白和裘慧英关押进日本宪兵司令部。他们受尽种.种酷刑,宁死不屈,保守了党的秘密。最终,被捕了8个月的李白被日军释放。

日本宪兵费尽心机才破获的地下电台,怎么会轻易放过呢?原来,当时上海的日本特务机构特地从日本调来无线电专家,对缴获的李白电台反复检验,最后作出了技术鉴定,认为这个收音机没有收报功能。只有发报机而没有收报机,无法作电台使用。但事实是,李白的“收音机”恰恰就是收报机,只不过是经他改装过的。就这样,李白用他的机智和绝活儿瞒天过海,日本宪兵找不到定罪证据,不得不放出李白。

出狱后,李白仍被日本特务盯梢。为了更好的掩护身份,夫妻两人在党组织托人出面开设的糖果店当店员。李白和裘慧英在这里一边艰难度日,一边与党组织保持联系。日子清苦没有什么,没有机会恢复电台,无法为党工作,才是李白最焦虑的事情。

1930年8月,李白参加红军,大部分时间在通信连工作。1931年6月在瑞金的第二期无线电训练班学习期间,毛泽东主席亲自给他们上了一堂政治课。课上,毛主席用李白熟悉的乡音说:无线电通信是千里眼,顺风耳。无线电可以帮助我们侦察千里之外的敌人情况,打仗时,我们可以互通情报,调动部队消灭敌人。这番话,李白一直牢记在心。并从那时起,李白就把“电台重于生命”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1944年秋天,潘汉年领导的中央华中局情报部与李白接上了关系,这下李白心里踏实多了。当时,他们见面的地点是上海的静安寺,为此,从1944年秋天开始,直到1949年,李白把自己的名字改为李静安。

红色电波再次从夜幕沉沉的上海传向党中央。根据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解密的电报来看,皖南事变的真相、上海的吴淞口设防等重要情报都是李白通过秘密电台发往党中央的。

1948年,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国民党政府的统治摇摇欲坠。为做垂死挣扎,国民党在国统区内对人民的镇压和管制更加残酷,中共设在上海的秘密电台也被国民党盯上了。

1948年年底,国民党军警依靠最新的无线电测向技术,采用分区停电的方法,侦查到李白的电台就在离他们警备司令部不远的地方。但具体是在哪里,他们还需要继续侦查。

1948年12月29日,李白接到了一份重要情报,需要他在30日凌晨发给党中央。当时李白可以按照上级的要求不发电报,安全撤离。但上海经他亲自参与调试的预备电台还没有正式投入使用,他不发这封电报,这份重要情报就不能及时送达。

于是,李白没有丝毫犹豫,在和党中央约定的发报时刻,冒着生命危险打开了发报机。裘慧英则在一旁警惕地注视着外面的动静。此时,李白住所周围的所有出口都已封锁,李白也觉察到外面的异常情况,他快速发完警示信号后,迅速地隐藏好电台。叫裘慧英把儿子送到楼下。不一会儿,一帮军警撞开了李白的屋门。

国民党军警随后对李白进行了长达30多个小时的连续审问,使用了各种刑具严刑拷打,李白拒不吐露半个字。1949年4月22日,李白被关押到蓬莱路警察看守所。一开始,看守所还允许裘慧英去探视李白,可到了后来,连看望都不允许了。

1949年5月7日这一天,国民党特务头子毛森根据蒋介石“坚不吐实,处以极刑”的批令,将李白押到浦东戚家庙秘密杀害。

李白牺牲时,年仅39岁。20天后,在解放大军的隆隆炮声中上海宣告解放。但在当时,并没有人知道李白已经牺牲。

上海解放的第三天,时任中共中央情报部部长李克农给上海市长陈毅发来电报,请他查找李静安,即李白的下落。陈毅立即展开调查,并指定专人联系了李白的妻子裘慧英。

在浦东戚家庙挖出的12具尸体中,裘慧英一眼就辨认出了李白。

1949年8月,中共上海市委将李白等烈士的遗体安葬于龙华公墓,举行了追悼会,并追认他们为革命烈士,立碑纪念。

李白,誓死守护党的秘密电台的电台英雄,从1937年派往上海到他壮烈牺牲,默默奉献,他的名字一直不为人知,直到1958年以他光荣事迹为原型拍摄的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的上映,李白的故事才第一次向世人公开。

72年前,他面对危险,用生命发出永不消逝的电波

自动播放

9月14日,李白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电波不逝,精神永存。李白的名字将永远激励着千千万万的后者。

篇17:看《国家荣光》纪录片观后感精选

读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的重要文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心中颇有感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做到文化自信,这个民族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立于不败之地。

怎样才能做到文化自信?我们的文化工作者必须要对中华文明、文化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诸子百家、四大发明、四书五经、四大名著……,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年文明灿烂不熄,成为世界上许多文化的借鉴和参考对象。丝绸之路为中华文明走向世界开启了窗口,元朝时在中国当官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撰写的《马可·波罗游记》,把中国元朝时期的见闻传到了欧洲,为西方借鉴学习中华文明做出巨大贡献,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中国的瓷器、丝绸传入到西方后无不为之所倾倒,西方火药、意大利通心粉更是借鉴学习中华文明的典型代表。

要做到文化自信,就要在传承的基础上发扬光大,而不是迷失在新时代新形式下各种新生文化面前。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四大古老文明之一,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而中华文化更是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断代的人类文化。文化的传扬,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软实力的体现,也是一种意识形态武器。美国靠芯片、大片和土豆片这“三片”迅速地建立起了自己的文化,并在全世界侵蚀蔓延,笼络了一大帮意志不坚定的青少年群体。比如在日本,许多青少年轻易就接受了美国的嬉皮士文化、颓废文化和自由散漫主义,并形成了一个社会现象和问题。究其原因是日本文化主要是舶来文化,没有自己的根基,所以很多日本人容易受到美国的影响。美国大片刚登陆我国时,各大影院也曾万人空巷,但是我们并没有被这些大片所淹没,我们用中医、中药和中餐这“三中”成功地抵御住了“三片”的威胁,并反制在美国取得了成功,这就是中华文化几千年积淀的深厚底蕴发挥了关键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至今,取得的伟大成绩令世人刮目相看,许多国家更是对中华文明、中华文化推崇备至。“唐人街”“孔子学院”“毛学会”等在世界各地纷纷涌现,成为西方了解和学习中华文化、探索我们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窗口。经过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人距离自己的梦想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如此接近。我们为“神州飞天”“嫦娥奔月”“蛟龙入海”而喝彩,更期盼越来越多“中国创造”走向世界。伟大的事业,源于伟大的梦想。我们也从未有过如此的自信和自豪,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齐心协力为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中华民族必将昂首登上世界民族之林的最高处。

观看《可爱的中国》优秀电视剧影评观后感精选

国家荣光观后感500字左右

《八一荣光》观后感学习心得体会精选

央视榜样5观后感心得600字

秋季开学第一课的优秀观后感800字

开学第一课理想照亮未来的学生观后感

开学第一课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观后感央视学生心得

央视纪录片《高考》观后感

《中国骄傲》特别节目心得体会

《开学第一课》理想照亮未来观后感400字

看央视《国家荣光》心得体会精选
《看央视《国家荣光》心得体会精选.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看央视《国家荣光》心得体会精选(精选17篇)】相关文章:

七年级观看开学第一课理想照亮未来心得感想2024-01-05

央视《中国骄傲》个人优秀观后感2023-11-01

二年级小学生观看《开学第一课》观后感100字2023-11-22

党员教师《郑义门》观后感2023-01-08

观看央视开学第一课有感作文2022-09-23

公益节目《开学第一课》的观后感心得2024-02-01

榜样5节目观后学习心得2023-05-24

关于公益节目《开学第一课》中小学生观后感心得体会精选2022-12-04

央视开学第一课嘉宾有哪些2022-09-07

央视CCTV开学第一课的观后感2023-05-10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