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历程自我介绍范文

时间:2023-02-27 07:44:07 个人介绍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科学历程自我介绍范文(精选16篇)由网友“鱼雷Echo”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历程自我介绍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科学历程自我介绍范文

篇1: 科学的历程读后感

“科学”二字总会给我一种亲切而又遥远的感觉。亲切是因为我现在所从事工作被称作“科研”工作,而遥远是因为离阿基米德的福利定律、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等科学工作还离得太远,同时也因为实际工作中所参与的是非常具体的工作,并没有从宏观上把握科学发展规律、内涵以及历史。

读过《科学的历程》后,首先让我明白了了解科学发展历史的重要性。了解科学史对于我们科研工作的创新性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也许是文化传统的关系,中国教育界盛行的依然是分数教育、技能型教育,这种教育的一个消极后果是培育了不少科学神话,树立了不正确的科学形象。首先是将科学理论静止化、僵化,其次是将科学理论神圣化、教条化,再次是将科学技术化,最后是将科学实用化、工具化。在教科书中纷至沓来的新概念、新术语、新公式、新定律面前,容易让人逐渐形成了这样的观念和习惯:这就是真理,学习它、记住它。久而久之,历史性的、进化着的科学理论被神圣化、教条化,人们不知道这个理论从何而来,为什么会是这样,但我们还要相信它是真的。这种教条的态度明显地与科学精神格格不入,将会严重的阻碍创新性工作的开展。

读科学史,最有趣的莫过于看那一个又一个的伟人成功背后的故事了。伟人之所以是伟人,这与他本身善于思考的品质是密切相关的。自然界万事万物,我们可能也会像伟人一样遇到过,可是最终,为什么我们却做不出像他们一样的成绩呢?伟人背后的故事告诉我们,保持那一份好奇心,善于思考是成功的前提。

总之,了解科学发展历史,了解伟人成功的足迹,对于科研工作具有点点滴滴的.启示和激励作用。

篇2: 科学的历程读后感

这个疑问并不存在在这本书里:它讲述的是与“技术”相关的那部分的“科学”史;属于科学史,同时也是一部技术源流史。而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想讨论:不同的人、同一个人在不同阶段需要读什么――科学史?技术史?还是科学哲学史?

科学史不仅是人类在思想和精神层面产生的观念史,更应该是科学与社会互动的进化史。借今年增订本《科学的历程》出版之机,重读此书,进一步体会到作者在科学思想史和科学社会史这两个维度的努力。该书以“从自然史到文明史”开篇,至“科学史与人类未来”结尾,这种演进的视角贯穿始终。在我看来,作为一位哲学家写的科技史,《科学的历程》在对科学精神的把握是该书所有优点中最值得称道的,确实将科学发展中的哲学思想源流梳理得异常清晰。甚至不仅是一部科技史,也是一本科学哲学思想史。

本书以时间为序,各卷首以提纲的形式概括了相关时期科学发展的时代特征,其中又以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医学等学科的代表学者为主要书写对象,勾稽出一个个划时代的发现与学说。我们可以看到,科学在发展过程中是如何突破一个个“错误的权威”,人类是如何在古老的疑惑中迎来一个个清晰的答案。宗教思想与世俗权威一度扮演着不小的阻力,保守与偏执的思想即使在科学家群体、甚至创造了突破性进展的科学巨人心中亦深刻存在。我们亦可发现,早期的科学与技术的“社会地位”判若星辰,注重思辨与提倡实验这两项宝贵精神并非同时出现,直到近代,科学与技术才作为合力相互发展、促进,并深刻改变人们的认识空间与生活面貌。科学的生成机制、学术环境的营造更牵扯出了不同时期地区与国家间地域、语言、政治、经济等各方方面发展的样貌。

不过就这部书的装帧和行文看,算是一部节奏很快、能够开阔视野的科学技术史入门,其定位并非特别深入,可能只是要让大家知道科学技术的重大发展,然后特别有兴趣的可以去读比较艰深的学术著作,比如吴教授的高足张卜天翻译的一些书,所以我觉得作为休闲阅读而言,也的确不必过于苛责这本书的一些弱点和不足,所谓开卷有益,但凡认真阅读,我相信一点不会对这本书感到失望。

篇3:科学的历程读后感

这个疑问并不存在在这本书里:它讲述的是与“技术”相关的那部分的“科学”史;属于科学史,同时也是一部技术源流史。

而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想讨论:不同的人、同一个人在不同阶段需要读什么——科学史?技术史?还是科学哲学史?

何兆武老师有一本小书《西方哲学精神》,编自给清华中文系本科生上的三次讲座,序言中自谦为“简单通俗的即兴讲话”;书中推荐了一些“关于西方哲学的原始材料”,称“这些书已经是损之又损,简到最低程度了”。近代哲学只选了三位,分别是培根、笛卡儿和帕斯卡。第一次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很惊讶,近代哲学居然撇开卢梭!换言之我很不服:我也是读过数理化、教育程度为大学本科的人,在学生生涯中根本没有接触过培根,笛卡儿不就是发明了坐标系,帕斯卡是大气压的单位而已,居然能够代表近代哲学?

——在读完《新工具》、《方法谈》和《思想录》之后,剩下的只有羞愧了。

没有人能够否认现代科学和现代科学技术来自西方,在此基础上,有一种经过认真研究后得出的“推论”是:中国放任自流的话,或许能够生出高度发展的科学,但绝非现代科学。简而言之,二者间不是速度的差异、而是方向的不同。

认识到这一点也为了了解这一点,科学哲学史就绝非需要而是必要了。科学史和技术史可以告诉我们:科学和技术是如何达到现代的高度。而科学哲学史则回答了:为什么走上现在这个方向?为什么这样高度的发展是可能的?

正如笛卡儿在《方法谈》中所说:在学习了大量经典、得到了丰富的物质资料后,才有可能着手搭建自己的思想大厦。对于急需积攒物质资料的阶段而言,一本好的科学史、技术史如《科学的历程》是卓然有效的,而在此之后,起码需要“简到最低”的“原始材料”:培根、笛卡儿、帕斯卡,以及一本科学哲学史——比如怀特海的《科学与近代世界》。

篇4:科学的历程读后感

一本描述人类自然科学史的书。大体上按时间发展顺序展示各个时期的自然科学发展理论的提出、改进、颠覆或者是技术上的进步发展,细节处有按地域或事件的发展来处理,以使得史实是以相对完整且合乎逻辑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读完之后发现社会科学没有涉及。

感想之一是,越远离“现在”这个时间点的科学的历史发展作者讲得越清楚也相对深入,随着时间越发接近现在,就越觉得只是在陈述一些事实,这些工作是怎么做出来的就不是很明了了,学科也渐渐丰富起来或者说是分化得更明晰,越来越不懂那些学科在做什么了。

感想之二是,数学、物理学科,可能是因为一直在学的缘故,阅读时会有明确的“哦,它们是在向前发展的,前面的工作奠定了后续的发展”,但是别的学科就会有“哦,怎么出现了这方面的研究呢”这种突兀感。

感想之三是,随着一些基础学科的发展,才有可能出现一些新兴的学科。譬如“电子技术与信息时代”这一章,虽然中国古代有算盘,前人如帕斯卡发明了一种可以做加减法的齿轮计算机,如莱布尼茨发明了二进制并设计了能做加减法和乘除法的计算机,但知道电磁领域、量子物理方面的研究到位之后,电子计算机才顺理成章发展起来。

该书对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讲述得不清楚,只是罗列了一些作者认为的工业上的大事记吧,这促使我希望寻得一本介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的书,只是仍未寻得。

感想之四是,以前的科学研究会发现很直白的与哲学相接近,后来的科学研究就不太能看得出来了,待到讲述量子力学与再后来的“整体论”、“系统科学”才明白——哲学从未离开。

最后,这本书只是概览,很多读者感兴趣的都没有深入介绍——即使这样也是一本很厚的书了——所以,有哪些感兴趣的地方,还需要自己去找相应的资料看才会更系统。

这是一本很好看的书,值得阅读。

篇5:科学的历程读后感

科学史对于笔者而言是一个一直以来无所顾及但始终希望系统了解的领域,欣闻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新版的《科学的历程》问世,便毫不犹豫取来拜读。

吴国盛教授的此本著作,其知识的权威性系统性以及写作语言的朴实平易已经无需赘言,其本身的翻印次数与发行数量就是受众认同的一个极好的指标。此次新版的问世,距原作首度发行已有,此期间对于科学史史料的发掘及固有观点的纠正,作者已经在书中予以清晰的阐明,是为对此部经典著作的补充与完善。

作为一名对科学发展抱有好奇,并具有一般科学常识的读者,作者开宗明义的论述就寄予笔者以醍醐灌顶之感。比如书中所论述的科学,“从严格意义上讲其实并非是一种普遍的人文现象,而更多的是根源于古希腊文明的西方传统。”(页48);而古希腊丰富的科学遗产主要体现在对自然的高度对象化与数理化,以及其思维过程中严密的逻辑系统。天文、医学、算学等学科虽然在各地区的古代文明中有所积累,虽然阿拉伯文明、中华文明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时期曾因对自然的认识,对具体工具的发明有过突出的贡献。但不可否认西方的“科学”因其独特的优势和悠久的传统已经成为当代的主流,已经成为人们认识自然、改变生活的主要力量。了解这些,为我们借鉴他者,反省自身提供了好的途径。

本书以时间为序,各卷首以提纲的形式概括了相关时期科学发展的时代特征,其中又以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医学等学科的代表学者为主要书写对象,勾稽出一个个划时代的发现与学说。我们可以看到,科学在发展过程中是如何突破一个个“错误的权威”,人类是如何在古老的疑惑中迎来一个个清晰的答案。宗教思想与世俗权威一度扮演着不小的阻力,保守与偏执的思想即使在科学家群体、甚至创造了突破性进展的科学巨人心中亦深刻存在。我们亦可发现,早期的科学与技术的“社会地位”判若星辰,注重思辨与提倡实验这两项宝贵精神并非同时出现,直到近代,科学与技术才作为合力相互发展、促进,并深刻改变人们的认识空间与生活面貌。科学的生成机制、学术环境的营造更牵扯出了不同时期地区与国家间地域、语言、政治、经济等各方方面发展的样貌。

在获取知识之余,还要说明一下本书的一些遗憾。固然,丰富的插图对加深读者的感性认识比较有利,但近现代以来单一的科学家肖像罗列似乎没有太多的必要,反而有挤占篇幅的感觉。另一个可惜之处是并未见到本书后附的参考书目,虽然书中部分引文在页脚下方做了注释,作者在第二章论述科学史相关综述中对部分科学史的著作有些许回顾,但若将这些相关资料加以整理补充附于书后,想必以后为读者继续深度阅读将提供更大的便利。但瑕不掩瑜,最新版本的《科学的历程》是读者了解科学发展史很好的一本入门读物。

篇6:科学的历程读后感

久闻《科学的历程》大名,终于有幸得以一睹装帧精美,印刷优质的第三版,十分欣喜。书到之后,立刻读了起来,即被吴先生简洁优美的文字所吸引,不禁揣测,吴先生当年由纯理科转为人文气息浓厚的哲学,算是没有辜负这样好的文笔。

自近代以来,西欧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来,理性、科学的大旗从此飘荡在地球的各个角落,极大的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促使了人类社会的转向。特别是在近代的中国,科学与民主,成为了拯救的代名词,代表着正确、进步、先进、革命、等等,似乎谁掌握的科学,谁就就执掌了天命。科学,由启蒙而来,确又面临着成为愚民工具的境地。

如何让科学这把双刃剑,完全的成为人类进步的工具,而不是让人臣服于各种科学科学的幌子,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吴先生给出的答案是,让科学回到人文,昨晚人文复兴的产物,如何让科学回归人文,却又是让人迷糊的问题。但是,回归历史,从历史中来把握科学的真义,让尽可能多的人了解科学,了解现代科学的来龙去脉,从而更好的让科学服务于人。阅读吴先生的这本书,可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科学的历程》从人类文明起源的时代讲起,古代世界的七大奇迹,埃及人的金字塔,两河的天文学,中国古代的历法,各种炼金述,希腊的哲学,数学等。以及中古时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达。当然,全书论述的重点还是后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之后至今的西方科技的发达。

篇7:科学的历程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科学的历程》这本是,这是一本关于科学史的书籍,作为科学迷的我,非常的喜欢《科学的历程》。

《科学的历程》表现出了两种编史方法的融合。一方面,吴国盛集纳了传统的科学史史料,在很多问题上延续了传统科学史的叙述方式。另一方面,吴国盛对很多问题的叙述又表现出自己的见解。这就可以使普通读者既可以了解作为大众语境之下的科学史,又可以看到吴国盛这位导游所发现的独特景观。

本书最大的特点,是既有深刻的理论分析,又有激情的描绘。因为作者的学术研究横跨科学哲学和科学史两大领域,因此也注定了本书的一些特点。在对一些历史事件描述时,既能让读者钻进去,又能让你走出来,对有些问题进行了适度反思。比如在谈到18世纪英国产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时,除了对纺织、蒸汽机的发明进行了一番描述外,作者认为“工业革命基本上是在与理论科学无关的情况下发生的,但却马上带动了相应学科的发展。科学自此越来越面向实用技术,并形成了科学—技术相互加速发展的循环机制”。阅读此书有点像登山时找到一位高水平的导游,在引领你看景的同时,还能陪你谈古论今,思考原由。

本书还有两个令同行刮目、让读者感激的优点:一是插图丰富,并且随文在版面周边出现。这样能使所叙述的历史事件更加生动、直观、亲切,关键是能使读者有一个想象空间和印象,并长留在他的脑海中。二是这次第二版作者弥补了初版的缺陷,下大气力补充了注释、参考文献及索引,这一部分做得非常到位。比如参考文献第十条,作者把近国际和国内出版的科学史书籍进行了系列点评,内容既涉及综合史,也有分科史;既谈到内史,也包含外史,洋洋三千字,大有纵论的架势。人名索引都有中英文对照,这样读者如果想进一步研究的话,可通过索引和参考文献查找更详细的资料。

吴国盛在本书中一直强调现代科学正处在十字路口上,科学的未来如何,人类的未来如何,是一个应该引起现代人反思的问题。在本书最后一章,他对科学进行了一定的反思,认为在科学成功的背后,我们必须注意到潜在的危险;人类通过大规模开发大自然,虽然掌握了更高的能量,有了一定的支配自然的能力,但也可能动摇人类生存的根基。

无论如何,吴国盛并不反科学——他有什么必要要反科学?吴国盛并不认为科学不好,而是希望科学能更好、更人性。至于来自各方面的批评,如果作为科学传播或科普出版的理论争鸣,当然也不无益处。尽管有些争论其实不是学术问题,而是心理问题或情绪问题。究竟那种科学传播形式读者更喜欢、能更好地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科学的历程》可能给出了一个答案。因为亲近科学的最好途径,可能就是从了解她的历史开始。

《科学的历程》是一本真正精彩的书,值得我们每个人都去看。

篇8:《科学的历程》读后感

《科学的历程》是一部讲述科学史的著作,作者是北京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吴国盛教授。这本书是由作者在北大和清华开设科学史课的课堂讲义汇编而来,全书共分为十卷46章,72万字。作者在书中按照时间脉络,从宇宙起源开始讲起,重点介绍了作为现代科学精神发源地的古希腊文化和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科学发展进程,还原了科学的前世今生。

我最初了解到这本书还是在微博上看到有人荐书,将这本书作为7本构筑知识地基的必读书之一。虽然早早的就把读这本书作为参加读书汇活动的目标书目,但是看到70多万字的大部头,还是有些发怵,直到最近读后感要交稿了,才花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细细的通读完。看完之后,有了一种融会贯通的感觉,虽然书里的好多内容在初高中的教材里都有,但当时只是作为孤立的知识点来学习,并没有前后连贯起来,而《科学的历程》把原来像一颗颗珍珠一样的科学事件全都串联了起来,科学发展的脉络在脑中就变得清晰起来。下面仅就两个我印象深刻问题谈谈感受。

第一个问题是中国科技发展为什么在近代落后了。在书的开篇,作者用了三卷介绍欧洲文艺复兴以前的科学发展历史,其中的整整一卷介绍了辉煌的古希腊文明,并将其作为近代科学大发展的思想根源而推崇备至。古希腊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科学成就在各古代文明中确实是鹤立鸡群般的存在。书中讲到,“在人类历史上,希腊人第一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性自然观,这正是科学精神最基本的因素。许多古老的民族,要么只有神话或宗教式的自然观,要么缺乏一个独立的自然界概念。自然界要么被认为是混乱、神秘、变化无常的,要么被认为与人事密切相关。而希腊人,首先把自然当作独立于人的东西整体的看待;其次,他们把自然界看成一个有内在规律的、其规律可以为人所把握的对象;再次,他们发展出了复杂精致的数学工具,以把握自然界的规律。在这三个方面,希腊人都开了科学精神之先河。”

希腊文明虽然光彩夺目,但是也有明显的缺陷的,希腊人注重说明和理解自然,却没有用来改造和征服自然,希腊文化成为了有闲阶层的'智力游戏,并没有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希腊被罗马征服后,希腊文明随之被抛弃,欧洲陷入了长达一千多年的黑暗中世纪。与之相对照的,中华文明虽然也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科学体系,为世界贡献了四大发明,瓷器和丝绸也独步全球。但其过于强调实用性,需要现实的需求引领才能向前发展,而没有形成一套可以自我演进的理论体系。而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既继承了古希腊的科学思想,又吸收了中国的实用技术,走上了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良性循环之路,中华文明在近代科学发展上就被远远的甩在了后面。

第二个问题是什么是科学精神。本书的后面7卷都在介绍16世纪以来的科学成就,各种科学突破令人目不暇接,科学的大发展中,资本主义对生产效率的追求确实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但根本原因我认为还是继承自希腊文化的科学精神。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正是秉持了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才使得科学技术能够在短短的几百年里突飞猛进,并深刻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所谓求真,是科学家们对真理孜孜不倦的追求。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在《形而上学》第一卷中总结了希腊学术的重要特征,其中一个就是希腊人发展科学和哲学,不是为了功利和实用的目的,而只是因为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感到困惑和惊奇,为了解除困惑不得不求知。所谓求实,则是科学家们践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迷信权威,科学精神并不认为现有理论就是绝对真理,而只是当前针对现实世界的最佳解释,一旦有新的证据出现,现有理论也可能被推翻。燃素说、以太说,曾经都是获得学界认可的理论,但是新的氧化理论,量子理论出现后,由于其更符合实际,原有理论马上就被学界抛弃了。科学精神是人类能够不断逼近真理的根本保证。

篇9:《科学的历程》读后感

科学的追求是一条永无止境但又奇妙的道路――题记

科学,这短短的两个字,却蕴含了无穷无尽的秘密。从古至今,科学不断的延续,古有蔡伦造字,阿基米德的杠杆定理,今有牛顿的万有引力,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科学,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丽。

科学与文化是不可分开的两个词,因为科学,文化才能更好的传承下来。近千年,乃至近万年来的民族文化因为有了科学,才能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文化是博大精深的,科学则是无穷无尽的,它以它独特的魅力,诱惑着每一个富有好奇心的人。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立根之本,有了它才能不断延续。科学则是发展之需,有了它才能强盛。美国是一个极其好的例子,它没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只有区区的四百年,但它依靠着自身强大的科学技术,逐渐成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大国,正是它极其发达的科技,巩固了它那么多年来的霸主地位。

人类历史上的科学家如此之多,但最后成为伟大的科学家的只有少数几个人,他们身上最宝贵的并不是他们的科技成果,而是他们身上的科学精神――一种锲而不舍,永不放弃,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这些有活力的青少年所学习的。

科学的道路是漫长而曲折的,但越是这样,我们就应该继续前进,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丽,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篇10:《科学的历程》读后感

我第一次把这本书捧在手心上唯一的感觉是这本书好沉重。但听完田教授对这本书的介绍,一种不由自主的敬仰萦绕在心中。

《科学的历程》,这本书既凸显了理性思维,又不令人文关怀,在完美的阐释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时代的主题的同时,也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道主义的色彩,是一本内容丰富的科学史佳作。在人类五千年的文明史中,科学和技术始终扮演着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它推动了人类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发展,也见证了人类文明的之盛衰落。乔治萨顿说过,科学的历史虽然只是人类历史的一小部分,但却是本质的一部分,是唯一能够解释人类社会的进步的那一部分。可以这么说,因为有了科学,所以人类才有可能获得今天的一切。科学成为一种独立的,占据主导地位的精神范型,是从希腊开始的,两千多年前希腊人所创造的光辉夺目的文化成就,为现代文明奠定了基础。希腊是科学精神的发源地。

从公元前5左右开始希腊人出现了才智卓越的哲学家,他们是许多学科的鼻祖,著名的有自天然哲学家泰勒斯,阿纳克西曼德、阿纳克西来尼,赫拉克利特等,有人文哲学家罗泰哥拉,苏格拉底等,有体系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有天文学家西怕可思、托勒密等、有数学家欧几里德刁潘都等,有物理学家阿基米德,有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和盖伦,有生物学家特奥菲啦死特,有地理学家西塔斯和埃拉脱色尼。这些天才人物许多不仅在一个领域工作,而且在许多领域均有建树。

像亚里士多德几乎在每个领域都发表了卓越的见解,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拜课全书式学者。

科学在世界的每个角落传播着,蔓延着散发着文明的光辉。即便是在欧洲自然科学处于沙漠状态的时期,也有阿拉伯人由建立的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阿拉伯帝国脱衣而出。他们继承了希腊人的科学遗产,在公元8世纪把西方科学带进了一个新的繁荣时期。遗憾的是阿拉伯科学的辉煌时期也只延续到了12世纪。然而,正所谓“西方不亮东方亮”,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持续上升到了17世纪。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四大发明,经阿拉伯传入欧洲后,对近代科学的诞生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是中国人对近代世界科学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19世纪经常被誉为科学的世纪。这是自然科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把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科学都推到了又一个高峰,位人类开创近代文明史做出了不替代的贡献。而20 世纪则把近代科学推到了一个转折点,科学技术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成为了人类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核威胁,环境危机,生态危机,能源危机以及文化危机等全球性的问题不断的出现,使人们重新认识自然科学以及自然科学带来的一切成果,更是开始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样的概念作为了科学发展的重要前提。

五千年的历程,五千年的辉煌与辛酸,不可否认,自然科学的进步的确给世界带来了很多的改变,也给人类的进步带来了很多的便利。但是,在发展自然科学的同时,我们应该注重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试想,如果科学的每一步发展都以危及人类的生存根基未代价,那么这样的发展还会有意义吗??

篇11:《科学的历程》读后感600字

走进科学的世界,最好的途径可能就是从了解它的历史开始。第一次把这本书捧在手上的时候,觉得这本书阅读特别的困难,因为我本身对科学这类书的兴趣并没有多大。但是当我把这本书目录看下去之后,却发现科学存在着许多的奥妙。

在人类五千年的文明史中,科学和技术始终扮演着不可缺少的角色。它是沟通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的桥梁,我们想要走进更先进的社会生活,科学时代就是内在要求。乔治萨顿说过,科学虽然只是人类历史的一小部分,但却是本质的部分,是唯一能够解释人类社会的进步的那一部分,可以这样说,因为有科学,人类才能获得今天的一切。

这本书主要介绍了人类科学文明的发展历程,从东方、希腊文明的起源,到中国世纪的西方文明亮起,再到20世纪这个高技术时代。未来的科学史怎样发展的?科学到底是怎么样进步的?我们应该如何利用科技?这都是科学。这本书的作者,他的学术研究横跨科学哲学和科学历史的两大领域,这也是决定了这本书著述特点。在这本书的最后一章,他反思,认为科学成功的背后,我们必须注意到潜在的危险:人类大自然,虽然掌握了更高的力量,有了一定的支配自然的能力,但也有可能动摇人类生存的根基。《科学的历程》引领我们走进了科学的领域,对推动科学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了解科学的发展,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我们应该多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本书还有两个令人刮目的地方,让读者感激的优点:一是插图丰富,并且随文在版面周边出现。这样使历史事件更加的生动、直观、亲切,关键是失独者有了一个想象空间和印象,并留在他的脑海中。二是作者弥补了初版的缺陷,下大气力补充了注释,可通过索引和参考文献查找更详细的资料。

阅读这本书,犹如有一位知识渊博的老师,带领我走进未曾接触过得科学旅程,不仅让我对科学史有所了解,还能带领我对此进行思考,让我感受到科学的无限魅力。(周慧妍)

篇12:《科学的历程》读后感600字

《科学的历程》将思想史与社会史熔于一炉,系统疏理了世界科学技术史,其间渗透了编史观念和科学观念的全新理解。指出“科学”一词的一般含义是“人类在与生存环境相适应相协调过程中产生的理性知识”,指出中国历史上存在一种与“近代自然科学”不同的“科学”,它们在自然观、方法论上表现出各自的特色;还指出,近代自然科学亦有两种传统,一是数理实验科学传统,一是历史博物科学传统,这两种传统是西方文化中“空间性思维”与“时间性思维”方式在自然科学领域的体现。

每个民族和国家都有他民族的某种共性,而这种共性造就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于是便产生了不同的科学体系和文化体系。

古希腊,古雅典的“为科学而科学”的思想决定了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势必会极重视思维、逻辑、科学和真理的因素,少了主观感情和形而上学的思想。

我国古代的思想和科学都是将人放在首位,其思想讲究的是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关注宇宙和自然环境和逻辑思维的要少得多。在我国关于自然科学的理论比较少,这与古罗马的思维有些相似。讲伦理的多,谈科学的少。

科学的哲学思维方法,对推动一个民族的科学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了解科学的发展,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对推动社会的发展很重要,应该多学习这方面的的知识。

篇13:《科学的历程》观后感800字推荐

亲近科学最好的途径,可能就是从了解它的历史开始。《科学的历程》是老师在课堂上向我们推荐的一本书。刚开始感觉课外阅读科学类书籍负担很重,因为我本身对科学类的问题并没有太大的兴趣。但是当把书看下去的时候,我却发现了不少科学的可爱可读可学之处。

科学史是沟通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的桥梁,全面理解科学,是我们的社会走进科学时代之后的内在要求。这本书主要介绍了人类科学文明的发展历程,从东方、希腊文明的起源,到中世纪的西方文明亮起,再到20世纪这个高技术时代。最后,作者强调现代科学正处在十字路口上,未来的科学怎样发展,人类文明如何进步,如何利用科技,是一个值得全人类关心的问题。在科学成功的背后,我们要看到更多潜在的东西。

作者吴国盛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他的学术研究横跨科学哲学和科学史两大领域,这也决定了本书著述的一些特点。这本书既凸显了理性思维,又充满了人文关怀。正如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长席泽宗评价这本书的时候认为:“写得有声有色,既有深刻的理论分析,又有激情的描绘,雅俗共赏,晓畅易懂,可读性极强。”书中,作者为了“通俗”,比较多地插入了历史图片,还有讲述了不少故事,例如牛顿看苹果落地,瓦特看开水壶烧开,伽利略在比萨斜塔抛球。为了学术,作者又对这些流传很广的故事进行了专业、学术的分析,指出它们是否确实可靠,历史依据和理论何在。因此这本书能够被大众读者所接纳。

全书一共有十卷,其中我最喜欢的部分是第二卷——希腊:科学精神的起源。作者对此章有详细的描述,加上老师在课堂上对这部分讲解得比较详细的缘故,我觉得古希腊的智慧的确能让人赞叹不已。

在生活中,我们对希腊更多的印象是,它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源地,拥有令人向往的爱琴海,现在是欧债危机受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但是,我认为古希腊的科学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才是它真正的标志。

恩格斯说过,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各种以后观点的胚胎、萌芽。因此,如果理论自然科学想要追溯自己一般原理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它也不得不回到希腊人那里去。科学成为一种独立的,占据主导地位的精神典范,是从希腊开始的,两千多年前希腊人所创造的光辉夺目的文化成就,为现代文明奠定了基础。圣贤辈出,英才涌动,他们中出现了一大批材质卓越的科学家和科学家,他们都已成为以后许多学科的开山鼻祖。

希腊人独特得科学成就及其传统的产生,有其自然和社会等各方面的条件。由于航海和贸易的发达,经济的繁荣,城市的兴起,给希腊人创造新文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亚里士多德说过,哲学和科学的发展需要三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好奇、闲暇和自由。幸运的是,希腊人具备全部三种条件。好奇,可以保证科学研究的系统性和纯粹性。闲暇和自由则是保证好奇心的重要社会条件。

我个人认为,这一点对于现代人来讲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现在大部分人对于学术的研究,具有过多的功利性。社会上涌现出了一大批所谓的专家学者,让人感觉真实的、纯粹的知识道理遥不可及。这大大阻碍了科学、知识的研究发展。关于对待科学的纯粹性,我们必须向古希腊人学习。

虽然希腊科学体系的理性传统对后世影响极大,但是它也是有严重局限性的,最突出的是,希腊科学过度重视理性,而轻视经验。希腊科学重视理论建设,而轻视知识的应用,重视理论科学,轻视技术研究。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对于历史的描述融合了两种编史的方法,作者很好地排列了中国与西方的内容,科学思想史与技术史、社会史又有着适当的比例搭配,整本书感觉脉络比较清晰,同时又有着作者比较多的个人色彩,可以进行吸收过滤。

阅读此书,犹如有一位知识渊博的老师,带领我走进未曾深入接触过的科学历史旅程,不仅让我对科学史有所了解,还能带领我对此进行思考,让我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

篇14:科学的历程读后感1000字左右

科学史是二十世纪兴起的一门历史。

很多人觉得科学史可有可无,毕竟这和人们的生活毫无关系,大多数人甚至不知道有科学史,

这是人类生活中的一大失误,因为人类发展的历程简单来说就是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历程。

了解科学史就要了解科学与历史。

科学这个名词给人一种高大上的感觉,许多人觉得科学离我们很远,其实不然,

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科学的身影,从衣服到食物再到人们的出行等都充满了科学的身影,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生活中人们对科学的认识有几大误区:把科学等同于技术,等同于分科治学,甚至将科学看成一种普遍存在的人类智力成就。

科学根源于希腊人对于自由人性的追求,因而是一种十分罕见的文化现象,

而现代科学起源于希腊科学的复兴及内在的思想运动、对力量的追求、对自然的控制与征服成为现代科学的主导动机。

从这来看,科学是一种梦想,或是一种信仰!

历史是真实存在的,那些失败与成功的经验是通过血的教训得出的,这些都是值得借鉴的。

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这是因为人们能以史为鉴,博古论今。

科学史就是科学的历程,但科学史不是科学与历史的简单组合,不仅仅是一加一等于二这么简单。

科学史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桥梁,它能帮助学生获得自然科学的整体形象、人性的形象,从而全面理解科学与人文的关系。

在科学已经无孔不入的渗透了人类生活的今天,我们不再对身边的科学表现出惊奇,人们对科学已经无动于衷,而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回顾科学的历程,

因为读史使人明智,阅读科学的历史将科学时代的我们变得深思熟虑,深谋远虑。

科学史中充满了各类传奇故事,这些故事对人们有很多启发,以人们耳熟能详的几个科学界传奇故事为例,

牛顿在苹果树下睡觉被苹果砸到,从而使牛顿陷入沉思,最终奠定了牛顿在力学界的巨人地位,

这告诉我们要敢于想象,留心生活中的事物。

“以太”的错误提出与“以太漂移实验”的失败告诉我们要敢于质疑权威,但实验务必要精确。

炸药发明者诺贝尔在遗嘱中将巨额财产建立了世界性奖励基金,用来奖励对人类发展有重大贡献的科学家,

诺贝尔希望炸药带来的财富能补偿人类,这不仅启发了后人,更让人们理解科学与人文的关系。

现在,了解科学成了一项迫切任务,因为科学在社会生活中已经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但是人们对它的了解又太少,仅有的了解常常是片面的、不正确的。

如果人们能通过科学史全面的了解科学,那么科学一定能更好的造福人类。

篇15:科学的历程读后感1000字左右

《科学的历程》是一本关于科学史的书籍。《科学的历程》将思想史与社会史熔于一炉,系统梳理了世界科学技术史,其间渗透了编史观念和科学观念的全新理解。指出“科学”一词的一般含义是“人类在与生存环境相适应相协调过程中产生的理性知识”,指出中国历史上存在一种与“近代自然科学”不同的“科学”,它们在自然观、方法论上表现出各自的特色;还指出,近代自然科学亦有两种传统,一是数理实验科学传统,一是历史博物科学传统,这两种传统是西方文化中“空间性思维”与“时间性思维”方式在自然科学领域的体现。每个民族和国家都有某种共性,而这种共性造就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于是便产生了不同的科学体系和文化体系。

古希腊、古雅典的“为科学而科学”的思想决定了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势必会极重视思维、逻辑、科学和真理的因素,少了主观感情和形而上学的思想。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并不像现今这样是块巴掌大的地域,古希腊人也不像现在的这样没有什么地位,而是圣贤辈出,英才涌动,他们中出现了一大批才智卓越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他们都成为以后许多学科的开山鼻祖。

西方世界第一位自然哲学家泰勒斯德用“万物源于水”第一次阐明了科学对待自然界的第一原则:科学将从具体、复杂、多样的现象中找出共同原理,再从原理中解释、说明、预言更多的现象。简言之,科学家的工作就是从纷繁复杂的大自然中,找出各种物质的放之四海皆准的规律、定律,使人能很好地利用它。毕达哥拉斯第一次提出了大地是个圆球的概念。不可想象,在不知道地心吸引力的情况下,他为什么没有球底下的人会掉下去的顾虑呢。基伯、德谟克利特提出了万物均由细小微粒所组成,这种天才的原子论构想,直到20世纪才得以证明。阿里斯塔克首先提出了地动日心说,比哥白尼早了近千年。埃拉托色尼测出了地球的周长约4万公里,地球半径与现今所测,实际只差100公里。当其他地方民族还在相信天圆地方的时候,这种成绩很是了不起啊。如此恢宏的例子,举不胜举。而这些都是多年前的事了。可想而知,希腊人的科学理论水平达到了多么伟大的高度,这真是理性科学的伟大胜利。

为什么这块土地会产生这么多的哲人,这么多的才俊,这么高的成就呢。难道真是风水宝地,神仙显灵,人种优异?不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名著《形而上学》里就曾经说过,哲学和科学的诞生须有三个条件。第一是惊异,对自然、对社会的惊异,有了惊异才会感到自己的无知。求知并非为了功利目的,而是对知识的热爱。对世界充满好奇心与神秘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第二、有闲暇的时间。可想而知,如果谁还在为衣食而忧,为住房发愁,为娶妻生子而烦恼,哪会有心思考虑那即不能吃又不能穿的研究工作哦。当然这在有着一大群奴隶帮着干活的古希腊时代是很容易办到的。第三、自由的环境,自由的学问,自由的思考,自由的发表意见,自由的争论。知识是自足的,不以别的目的而存在,纯粹为了自身而存在。

古希腊的文明、古希腊的体制、古希腊的思想虽说被打断了几百年,但它那优秀的种子,在合适的土壤下又重新萌芽了,文艺复兴就是古希腊文明、思想的复兴,近代科学的发展与古希腊理性的思想是分不开的。

我国古代的思想和科学都是将人放在首位,其思想讲究的是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关注宇宙和自然环境和逻辑思维的要少得多。在我国关于自然科学的理论比较少,这与古罗马的思维有些相似。讲伦理的多,谈科学的少。国人曾经引以为豪的四大发明,虽也千古流芳,但毕竟是个体,没有形成系统的体系。只是在技术层面上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科学的哲学思维方法,对推动一个民族的科学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了解科学的发展,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对推动社会的发展非常重要。

篇16:科学的历程读后感1000字左右

亲近科学最好的途径,可能就是从了解它的历史开始。《科学的历程》是老师在课堂上向我们推荐的一本书。刚开始感觉课外阅读科学类书籍负担很重,因为我本身对科学类的问题并没有太大的兴趣。但是当把书看下去的时候,我却发现了不少科学的可爱可读可学之处。

科学史是沟通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的桥梁,全面理解科学,是我们的社会走进科学时代之后的内在要求。这本书主要介绍了人类科学文明的发展历程,从东方、希腊文明的起源,到中世纪的西方文明亮起,再到20世纪这个高技术时代。最后,作者强调现代科学正处在十字路口上,未来的科学怎样发展,人类文明如何进步,如何利用科技,是一个值得全人类关心的问题。在科学成功的背后,我们要看到更多潜在的东西。

作者吴国盛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他的学术研究横跨科学哲学和科学史两大领域,这也决定了本书著述的一些特点。这本书既凸显了理性思维,又充满了人文关怀。正如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长席泽宗评价这本书的时候认为:“写得有声有色,既有深刻的理论分析,又有激情的描绘,雅俗共赏,晓畅易懂,可读性极强。”书中,作者为了“通俗”,比较多地插入了历史图片,还有讲述了不少故事,例如牛顿看苹果落地,瓦特看开水壶烧开,伽利略在比萨斜塔抛球。为了学术,作者又对这些流传很广的故事进行了专业、学术的分析,指出它们是否确实可靠,历史依据和理论何在。因此这本书能够被大众读者所接纳。

全书一共有十卷,其中我最喜欢的部分是第二卷——希腊:科学精神的起源。作者对此章有详细的描述,加上老师在课堂上对这部分讲解得比较详细的缘故,我觉得古希腊的智慧的确能让人赞叹不已。

在生活中,我们对希腊更多的印象是,它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源地,拥有令人向往的爱琴海,现在是欧债危机受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但是,我认为古希腊的科学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才是它真正的标志。

恩格斯说过,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各种以后观点的胚胎、萌芽。因此,如果理论自然科学想要追溯自己一般原理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它也不得不回到希腊人那里去。科学成为一种独立的,占据主导地位的精神典范,是从希腊开始的,两千多年前希腊人所创造的光辉夺目的文化成就,为现代文明奠定了基础。圣贤辈出,英才涌动,他们中出现了一大批材质卓越的科学家和科学家,他们都已成为以后许多学科的开山鼻祖。

希腊人独特得科学成就及其传统的产生,有其自然和社会等各方面的条件。由于航海和贸易的发达,经济的繁荣,城市的兴起,给希腊人创造新文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亚里士多德说过,哲学和科学的发展需要三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好奇、闲暇和自由。幸运的是,希腊人具备全部三种条件。好奇,可以保证科学研究的系统性和纯粹性。闲暇和自由则是保证好奇心的重要社会条件。

我个人认为,这一点对于现代人来讲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现在大部分人对于学术的研究,具有过多的功利性。社会上涌现出了一大批所谓的专家学者,让人感觉真实的、纯粹的知识道理遥不可及。这大大阻碍了科学、知识的研究发展。关于对待科学的纯粹性,我们必须向古希腊人学习。

在璀璨的科学史上,希腊出现了多种学派,它们也拥有各自的代表性观点。例如米利都学派——寻找构成万物的基本材料(万物本源是水);毕达哥拉斯学派——强调数学研究,万物都是数;爱利亚学派——主张万物变化只是假象,不变才是本真;还有原子论等等。当然,还有很多个人拥有非凡的成就,被后人所敬仰,除了几乎被所有现代人知道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还有希波克拉底、阿基米德、地理学家埃拉托色尼、欧几里得及其《几何原本》、阿里斯塔克及其日心说。

虽然希腊科学体系的理性传统对后世影响极大,但是它也是有严重局限性的,最突出的是,希腊科学过度重视理性,而轻视经验。希腊科学重视理论建设,而轻视知识的应用,重视理论科学,轻视技术研究。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对于历史的描述融合了两种编史的方法,作者很好地排列了中国与西方的内容,科学思想史与技术史、社会史又有着适当的比例搭配,整本书感觉脉络比较清晰,同时又有着作者比较多的个人色彩,可以进行吸收过滤。

阅读此书,犹如有一位知识渊博的老师,带领我走进未曾深入接触过的科学历史旅程,不仅让我对科学史有所了解,还能带领我对此进行思考,让我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学教案

《呼风唤雨的世纪》一课教学反思

高二开学第一课范文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

《呼风唤雨的世纪》案例及教学反思

《科学的历程》读后感

《呼风唤雨的世纪》优秀教学反思

呼风唤雨教学反思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

科学历程自我介绍范文
《科学历程自我介绍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科学历程自我介绍范文(精选16篇)】相关文章:

千年梦圆在今朝教学设计及反思2023-05-22

党员学习书籍2022-09-22

八年级教案2022-04-30

《呼风唤雨的世纪》四年级教学反思2023-12-11

我在创新的成长历程的作文2022-05-08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实录及反思2023-07-19

入党心路历程2022-04-29

《地球的卫星月球》教学反思2024-01-27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2022-11-19

八年级生物教案2023-12-26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