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年味的实践调查报告

时间:2022-09-17 08:09:03 社会实践报告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春节年味的实践调查报告(精选19篇)由网友“顿歇菩提”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春节年味的实践调查报告,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春节年味的实践调查报告

篇1:春节年味的实践调查报告

在新年悠悠的余韵中,大多数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现在过年花钱更多了,可这年味却似乎不可挽回地变淡了。

说到年味,人们的眼前常常会浮现这样经典的传统图景:风雪夜归,合家团圆,围炉夜,守岁至明,开门三声爆仗,新年游,看花市,百戏竞阵,货郎蚁集。然而这样的简单图景反而离我们越来越远。

一、年味儿去哪儿了?

外来务工青年工作是服务企业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工作,是推动企业两个文明建设的工作。近年来,一大批外来务工青年参与了上海纺织的创业,他们立足本职,勤奋工作,默默无闻地奉献着青春。在各级党政领导共同关心和重视的前提下,共青团组织作为外来务工青年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有必要研究好、策划好、部署好、落实好这项工作。本文立意于以先前的调查研究和工作实践为基础,对华申集团公司范围内的外来务工青年队伍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感性的或理性的剖析,并结合实际阐述了已付诸实施的工作措施及具体做法,同时指出了今后的工作方向。

针对公益创业青年希望提供哪些创业扶持这一问题,调研结果显示,资金支持占80%、公益孵化基地占59%,税费减免占54%。此外,65%的公益创业青年期待对公益创业制定单独的政策措施。

每个人心中都有对春节的专属记忆。在70后莫阿姨的脑海里,过年就是爸爸写春联。大笔一挥,“日日财源顺意来,年年福禄随春到”,再加上横批“新春大吉”,真是一气呵成;在80后黄哥哥的脑海中,过年就是奶奶贴窗花、上香祈福。除夕一到心灵手巧的奶奶就会买来彩纸,剪出“春”“福”等字样或窗花。只是时到今日,过年再没见奶奶剪过窗花,倒是初五全家人去当地“仙女石”祈福的传统一直未变。在调查中,82岁的`张大爷告诉我们,他见证了花灯由纸质到绸缎,由点小油灯到灯泡、节能灯的转变,现在绝大多数家庭都不再点花灯。如今过年,大人麻将,小孩电脑,传统年俗渐渐不见踪影,年味儿越来越淡。

二、别样消费冲淡年味。

虽然饭店比不上那种大型国有企业或者是外企需要很高的文聘,但在招聘的时候也是很小心谨慎,对来应聘的人员也是有很多要求的。饭店主要招聘的有以下职位:经理,收银员,服务员,接待员,厨师长,厨师,传菜员,采购人员。对这些职位的共同要求是人品与工作态度。因为这些职位之间都是环环相扣的关系,其中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下一个人的工作,甚至会导致整个工作链瘫痪掉,进而影响到整个饭店的运营状况。

现在的春节前后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消费时段。消费虽然火爆,但年味似乎并不是用金钱能买的到的。

1、剪窗花、放鞭炮、拜祖宗等许多习俗,现在已变成一种文化符号和标签。

在新兴消费观念的支撑下,日益兴起的别样消费也正在逐日冲淡年味。当然,过年办年货,全家老少买新衣新鞋等传统消费需求仍然存在,且还在增长,但是年货制作愈趋的社会化、商品化。在城市里,年夜饭在酒店吃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而在我们石鼓镇路口村这样的小村庄里,都开始有2%的居民去饭馆吃年夜饭,极大的冲淡了传统年味。

2、短信拜年使拜年这一大过年的重头戏大大简单化。

传统的贺卡,电话祝福,走亲访友的祝福已经越来越少了,人们很难感受到其中的浓浓情谊,再有趣味的短信读起来也味同嚼蜡了。

3、大量市民的出游计划使得传统春节市场上部分消费者缺席,不少人已不再坚持“风雪夜归,一家团圆”。

统一思想认识,落实筹建资金。创业就业是民生问题,农村青年创业基地的建设对于引导青年自主就业,实现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为此,各级部门应从构筑和谐社会,促进农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角度出发,来正确对待基地建设。

关于基地资金的筹集,笔者认为有以下三种途径:一是企业冠名。邀请县域优质企业出资冠名,由其承担基地首期资金投入,配合乡镇团组织做好基地筹建,或能引进项目、解决销售。二是出资。由地方部门或所在行政村在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同时,对部分资金予以留成,用于维系基地正常运作。三是青年缴纳。基地对青年创业者的作用显而易见,作为基地创业主体的青年理应分摊一部分基地费用,确保其有序运作。

品位年味更难的原因还有很多,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过年消费远没有过去那么高度集中。而且现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一年大小节日隔三差五就有一个,冲击了春节的传统地位。无论大人小孩不用等到新年就能换上新衣服,餐桌上天天都能摆上以前过年才能吃的到的美食,小时候盼望的“年”也就极大地失去了它的意味,没有人再炫耀自己的新衣新鞋,因此人们越来越体会不到“年”有什么特别的了。

三、年俗走进现代春节。

尽快开办未成年人德育教育课。由于学校的当前教育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很多学校都把德育教育课当作副科处理,甚至有些学校干脆就取消了德育课,使未成年人的德育水平极低,出现了荒漠化现象。所以,在社区开办德育教育课已成当务之急。通过与家长沟通,我们建议利用双休日成立社区德育教育班,集中未成年人学习,尽快补上这一课。

暨南大学商学系主任杨建华认为,未来人们过年会花钱更多,体验更多“年味”的新概念、新感觉。越来越多的、各种各样的便利措施,让人们从传统的忙碌中解脱出来,转向新的忙碌,年味将越来越脱离“物化”而转向为“情化”,从“肚子过年”到“脑袋过年”,由“节庆型”向“假期型”过渡。民俗专家认为,春节是辞旧迎新的时刻,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生动体现,也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生活在现代社会没有必要坚持以前的繁文缛节,但是必要的礼节还是要坚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常嗣新说,传统年俗应该与时俱进,将对美好生活的祝愿用现代化的手段包装起来,形成新的适应现代社会的新年俗。

在此, 我想借这篇报告呼吁广大人民,希望有一天,我们能重温那种过年的温馨感觉,和亲人围坐一团,聊聊天,谈谈心,一起吃年夜饭,一起看春晚,在鞭炮声,烟花绽放中迎来新的一年,看看平凡简单却无处不透露着温馨甜美的感觉。

篇2:春节年味调查报告

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有影响力的。春节历史悠久,是全国各民族人们都过的传统节日,以祭祀神佛和祖先,除旧布新迎喜接福,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中国人最浓重的传统节日,它象征着团结,兴旺,是对未来寄托着希望的佳节。

但是随着物资经济的繁荣和多元文化的出现,不少舆论担忧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正出现淡化的趋势。我们的年味真的淡了吗?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对成年群体展开了以问卷形式的社会调查和分析。通过问卷调查显示的结果上来看,85%的人都表示,现在的年味的确是越来越淡了。

一.年味淡了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春节,即农历的新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是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历史源于殷商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在春节期间,中国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传统的春节活动十分的繁杂。从小年(祭灶)起,人们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写春联,贴窗花,倒贴“福“字,挂年画,除夕守岁,燃放烟花爆竹。大年初一拜年,占岁,初五吃饺子、送穷。初八放生祈福,正月十一子婿日,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热闹的灯火后,春节才结束。但是现在人们的春节已经省去了传统春节里面很多的节日和习俗。当在问卷调查中问道:“提到春节习俗,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被访者,回答得最多的就是,吃团年饭、置办年货、压岁钱、放鞭炮和贴春联这几种常见的过年方式。人们现在的春节也只是从大年三十才开始的,真正意义上能过感受到春节气息的日子也仅仅停留在大年初一到正月初五的这几天里面。元宵节的那天,也少有地方看见花灯的热闹,而此时的人们大都处于自己的工作间。人们对于年味淡了也主要是反应在鞭炮声渐少了,一些传统的习俗简单化甚至是没有了,人与人之间没有那么热络,宁愿呆在家里等。

人们在物质生活上的追求越来越高,无暇去顾及繁复的春节文化,从简的春节,春节的年味自然也就慢慢的淡了。

二.造成年味变淡的原因分析

第一,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人们对生活水平要求的提高,为了追求更高的标准,人们都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自己期望的标准,由此大多数人都必须面临着在异地的工作或学习的境况。但是春运带来的各种交通压力,给了很多人不便,部分人索性便减少了归家的次数,除夕夜一家人各在一方,家里的气氛也自然高不到哪去。

第二,还有另一些人是因为工作或学习的原因不可避免的有归家晚,年后几天又必须得往工作岗位、学校赶的现象,真正过春节的时间也就大大的缩短了。

第三种情况,则是对于过年没有了期待。中国年文化的真正价值,就在于每个人的自由自觉参与。以前过年不管是小孩还是大人,对过年都抱有期待,小孩喜欢过年是因为过年可以穿新衣服、 有压岁钱、有糖吃,而如今,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也不会因为这些原因而盼望过年,所以对于没有愿望的春节在他们心中也不是那么美好。而对于大人们而言,只有春节才可以让他们悠闲下来,忙碌一年的人当然盼望过年,因为只有过年他们才得以轻松。可是现在,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即使是平常他们也悠闲自在,更加没有理由让他们觉得过年好,也许过年在他们心中是一种包袱,过年要准备很多吃的,很麻烦,所以他们宁愿不过年。我们不是没有这个能力,我们只是缺一种东西,那就是心情,没有心情的年味自然而然就淡了。

第四,人们对很多传统的春节文化的遗忘也造成了现在的人不知道该怎么去过春节。在调查中反应出了一个相当明显的情况,只有10%的知道祭灶这个节气,并能够清楚的指出它的具体时间,令人惊讶的是竟然有超过45%的人根本就不知道这个节气。调查表中人们对于出现年味淡化的原因也主要反映在传统习俗的淡化导致失传。 第五,现代通讯的发展使人们的交流方式更加多样化,拜年方式也从传统的“走亲串友”多元化成打电话、发短信等多种方式。本次调查发现,人们在拜年方式选择中,短信拜年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5%。31%的'被访者选择打电话拜年,23%的被访者选择登门拜年,还有6%的被访者选择发电子邮件 拜年,另外,5%的被访者选择了其他方式。现代通讯对人们生活的渗透力在过春节中也可见一斑,越来越简洁的拜年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第五,政府的相关政策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春节假期的长短也直接造成了上班族和学生这个群体用来感受和进行春节期间各种活动的时间。对于燃放烟花爆竹的限制,也让人们感受到春节变得更加冷清了。

三.怎样改善现在的年味淡化问题

春节文化的参与者是广大的人民群众,解决春节文化淡化问题也只能从最基本的人民群众着手。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观念。历经千百年的积淀,异彩纷呈的春节民俗,已形成底蕴深厚且独具特色的春节文化。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迅速增长,对亲情、友情、和谐、美满的渴求更加强烈,春节等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我们必须正视春节年味淡化的问题,通过举办春节传统文化知识讲座和各种的宣传活动来像广大的人民群众普及春节传统文化知识,大力弘扬春节所凝结的优秀传统文化,突出辞旧迎新、祝福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的主题,努力营造家庭和睦、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推动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的发展壮大。

篇3:春节年味调查报告总结

调查时间: 20XX年2月10日-2月22日

调查地点:温州永嘉上塘

调查人:郑 昊

调查问题:过年的有关习俗

被调查者:家长、老前辈、有关资料

调查结果:

一、年的来历:

传说,有一种叫“年”的野兽,每当寒冬将至,出来食人,使人不得安宁。人们在与“年”的搏斗中,这种凶恶的猛兽怕火光和响声,于是,人们想了一个办法,在“年”出现时,便燃起大火,投入竹节,燃起熊熊大火,“年”听到爆竹的响声,便逃走了。以后,人们开始以“挂红灯、放爆竹、吃年饭”来庆祝新年。

二、各种民俗 过年是中国人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各地过年习俗都有自己的特色,永嘉上塘也有自己独特的过年文化。 1. 掸新: 也称换新,每年农历十二月廿四前后,沿袭腊月“掸新”习俗,永嘉上塘全城家家户户扫尘驱垢,粉壁饰室,涤具晒物,每户人家趁此机会洗去家里一年堆积下来的污垢,准备干干净净迎春。 (我们家每年妈妈会请钟点工来帮忙)

2. 晒酱油肉和带鱼鲞

永嘉上塘人习惯大约在农历十一月份就开始晒酱油肉和带鱼。用生瘦猪肉、生鸡鸭放在酱油中泡浸,然后晒干食用,别有风味。过去,在晒这些腊货的那个月份,每家屋檐椽上密密麻麻地扎满铁钉,上面挂着酱油肉、酱油鸭、酱油鸡。自做的酱油肉、酱油鸡味美质优,所以即使市场里有现成的卖,人们还是愿意自己动手晒。永嘉上塘人一般去菜场买些个头比较大的鱼,剖开淡晒,就成了我们口中的“鱼鲞”,很好吃,是年夜饭中佐酒的佳品。 (今年老妈也动手晒了酱油肉和带鱼鲞,味道很好!)

3. 冬至吃汤圆 冬至称“至日”,俗称“冬节”。这天早晨,家家户户都要吃汤圆或麻糍。汤圆的馅为甜糖或芝麻,也有咸肉汤圆。而麻糍则要先把糯米炊熟,捣韧做成块形,然后放在加糖的豆粉中滚动使之粘满豆粉,即为麻糍,麻糍为冬至的点心,俗称“擂麻糍”。吃麻糍、汤圆,寓意着团圆和喜庆,民间有“吃了冬至丸,就算长一岁”的说法。

4. 捣年糕 也叫“捣糖糕”用糯米掺些籼米,加上红糖或白糖,蒸熟,放在石臼中捣韧,然后做成长方形,或放在不同花纹的印版里,可压成如牡丹、蟠桃、魁星、财神爷、状元,以及鲤鱼、麒麟等图样的甜糕,也有做成元宝状的,最大重约3公斤,插上银花可放在中堂长条桌上,每个房间也可摆上。这也叫“做年糕”,即年年高升的意思。

5. 祭灶神

农历十二月廿四,家家户户还要“拜镬灶佛”。据说这天是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凡人功过的日子,据说灶神贪吃,只要有糖吃,他的嘴就会被封住,所以祭灶都少不了麦芽糖,为的是灶王爷在玉皇大帝面前不说坏话。 (外婆家每年今天还是会准备这些食品,祭拜后就会分给大伙吃了。这天他们还会煮红薯、芋头、荸荠)

6. 贴春联

过年的另一种普遍习俗是贴春联。早在宋朝,贴春联已成为流行的习俗,宋朝把春联称为桃符,古人相信桃能驱鬼辟邪,所以常在门前设置一些桃木制作的物品作为装饰,称桃饰,后来慢慢嬗变成桃符即春联。过去的春联都是用墨在红纸上写黑字,除夕那天,各家大门、屋柱和房窗两边都用红纸贴上春联,俗叫“门对”。门楣上贴四个字,俗叫“横批”,单扇门贴“大吉”两字。正屋、厅堂、书斋以及猪、羊、牛栏,都贴上不同内容的春联,内容大多是祈求吉祥平安和各业丰收。 (最近几年,上塘码道西街上有很多灯笼和对联红纸卖)

7. 分岁酒

除夕夜合家同堂,摆酒聚餐,或邀请好友亲朋同食,开怀畅饮,称“分岁酒”。因为除夕是新旧年交替的分界线,吃分岁酒,意即新旧岁由此夜而分。因此,这餐饭不论贫富,都要尽量办得丰盛些。永嘉上塘人很讲究吃“分岁酒”,又称“年夜饭”。 我每年都是现在外婆家吃再去奶奶家,一般都安排在店里了。吃过分岁酒,大家自寻娱乐,如看春晚节目,往往彻夜不眠,俗叫“守岁”,也叫“望年夜”。

8. 开门炮

正月初一凌晨,家家户户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争先恐后打“开门炮”,全城一片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和接富,俗谓“接年”。打“开门炮”也有惯例,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称“百子炮”;再放双声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发,意谓可解除一年的疫疠灾晦,并表示接新年。要求三发都响,声音宏亮清脆,最为吉祥。

9. 拜年

正月初一早晨起来,先在自己家里,晚辈按顺序向长辈叩拜行礼,称“拜年”。从正月初二起,邻里和亲友之间,往来拜节。按旧习,永嘉上塘人正月初一不走亲戚。拜年时间一般是初二到初十,有的还延至农历正月十五。上世纪50年代以前,拜年的礼品比较简单,大多是桂圆、荔枝、红枣、元枣、红 糖、柿饼等,用特种草纸包上,上面封有红纸,故称“纸蓬包”。

10. 穿新衣

正月初一,人们都要穿新衣,也含有送旧迎新的意思。因为民间以红色象征吉祥,儿童穿着大红色衣服,年轻妇女当然满身红艳,连老妇也系着大红裙。如今,人们在穿着上已起了很大变化,颜色已不局限于红色,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款式也变得多种多样。大家也不在讲究在新年穿新衣了。

11. 祭神祭祖

妈妈说在传统的春节活动中,最重要的是祭神祭祖。迷信的家庭都设有专门的神龛,供奉各位神灵,同时还供奉有列祖列宗的牌位的画像。正月初一早上,人们恭敬地在神龛与祖宗牌位前献上供品,(其中包括刚刚煮好的第一碗饺子),点上香火。十分虔诚地感谢神明与祖宗在天之灵在过去一年对自己的保护并祈求他们保佑来年的幸福。 她说她小时候爷爷外婆总会在祭神祭祖之后,长辈端坐,接受儿孙们的拜年以后,把一个红包送给儿孙们。这就是“压岁钱”。

12. 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全年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为“元宵”。汉文帝曾于正月十五日平定叛乱,所以规定这一天为“上元节”。东汉明帝为了表示对佛祖的尊敬,下令元宵点灯。此后,元宵就逐步演化为观赏花灯的民俗节日。故名“灯节”。元宵的应时食品是汤圆,北方也叫元宵,象征着团团圆圆。

在我们这过元宵节,和在其他地方过元宵节是截然不同的,元宵节有着自己的地方特征。吃汤圆、划龙灯。我们划龙灯叫成划龙船,在温州话里,船这个字的读音和圆是一样的。上塘几个村里这几年都有划龙灯,家家户户很早就为此准备贡品呀什么的,很热闹。各村的龙灯要在正月十五出来汇龙,正月十六就要全部“熄灯”――在庙里烧毁祭神。

篇4:春节年味调查报告总结

一, 引言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过年了,在阵阵的爆竹声中送走了一年,家家户户换上新的门符,迎着送暖的春风和初升的阳光,阖家欢饮屠苏美酒。宋代王安石的一首《元日》尽情描绘出一番热闹的过年气象,让一代代人单单从字面的想象中就足以对春节充满了向往。

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有影响力的。春节历史悠久,全国各民族人们都过的传统节日,以祭祀神佛和祖先,除旧布新迎喜接福,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中国人最浓重的传统节日,它象征着团结,兴旺,是对未来寄托着希望的佳节。春节也是中国民俗传统中最热闹浓重的节日,不管你愿不愿意,你都会被这种浓烈的氛围裹挟着去千里奔波与家人团聚、给亲人和朋友拜年祝福,还免不了发红包或接收红包、发短信或接收短信、请客吃饭或被请客吃饭„„然而,也不管你愿不愿意,转型期的中国,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开始发生

改变,年复一年的春节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地到来,但人们的过年方式却在一年年累积着发生悄悄的改变。

时间流逝中,过年悄然在变。社会的巨大变化,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过年的形式也与往昔有了许多不同。尤其近年来,“西风”在中国盛行,洋节被许多年轻人推崇,其势盖过我们的传统节日,过大年”正在渐渐淡化。太多的琐事阻断了回家之路,过年团圆成了奢望;打个电话代替了串门拜年,再也看不到那温情的笑脸;年夜饭从家里吃进了饭店,少了全家人动手过年的热闹;常年的衣食丰裕也没有了对穿件新衣、吃顿好饭的欲望,过年的一切似乎都没有了吸引力。唯有时禁时放的鞭炮声,还在维持着传统的年味。

二,调查方法及过程

1, 调查目的

通过对湖北师范学院在校大学生对年味的切身感受进行调查研究,剖析这些现状存在的各种主、客观因素。目的在于了解各个地区不同的传统春节风俗习惯、弄清现今春节习俗保留情况,从而为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呼吁更多的人重视传统文化的保存以及为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作出相应的贡献。期待最终能够促成传统文化的长久繁荣,以及广大大学生积极学习各地春节传统文化并将其传承下去的美好图景。 2,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法,再辅以文献法。其中问卷为自编问卷――《关于大学生对年味感受的调查――以湖北师范学院为例》,同时在课题的讨论和问卷编制方面都得到了我院专业老师的帮助和指导,这使问卷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有效性。整个调查时间为12月。

(1)文献法:小组各成员到图书馆或网上搜集相关资料并整理,作为此次调查的研究基础。

(2)问卷调查法:经由小组成员多次讨论,制定问卷,交由指导老师审阅修改,再经预调修订而成的自编问卷《关于大学生对年味感受的调查――以湖北师范学院为例》。问卷分为基本信息栏和情境选择题两个部分,共十八个题,分别从大学生对春节文化的参与程度、春节的娱乐活动、年货的置办、拜年的方式以及对近几年春节的感受五个维度出发。

3, 调查过程

本次寒假调查对队员共11人,共发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6份,有效率95.33%.而在286份份有效问卷中,农村户口的学生占70.7%,城镇户口的学生占28.9%;男生占总人说的49.5%,女生占总人数的50.2%。在本次调查,问卷全部面向湖北师范学院大学生发放,回收率也很高。

表一 您的家乡?

表二

您的性别?

4, 数据统计

(1) 将所有的回收问卷进行筛选,筛除废卷,并对有效问卷进行编号 (2) 将编号后的有效文卷由调查组成员输入SPSS11.5系统,以单变

量的描述统计和因素间的交互分析对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尽量保证数据分析的客观性和精确性,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和科学性。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对春节文化活动的参与程度

经调查,了解了湖北师范学院大学生亲自参加春节传统活动的情况。在问卷中列出的祭灶王神、吃年夜饭、除夕守夜、收发压岁钱、放烟花爆竹、拜年、参加庙会、贴春联年画、祭祖、喝腊八粥、扫尘共十一项常见春节传统活动中,11.1的大学生亲自参与活动少于5项,73.4的大学生亲自参加5至8项,15.0的大学生亲自参与9至11项。

表三

表四

春节期间,参加这些活动一般会花费您假期的多少时间?

结果显示,88.4大学生会亲自参与其中5项及5项以上的春节传统活动,并且有75的学生会花费一半甚至全部的时间参加这些传统活动。这些数据说明春节传统活动在现今仍然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大学生们也大都愿意花费时间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

二,春节的娱乐活动

表五

春节期间,你的娱乐活动是否有在家看电视、上网?

表六

春节期间,你的娱乐活动是否有旅游?

表七

春节期间,你的娱乐活动是否有看舞龙舞狮,听戏曲?

表八

春节期间,你的娱乐活动是否有除夕看春晚?

表九

春节期间,你的娱乐活动是否有走亲访友?

根据调查结果分析,春节期间,湖北师范学院大学生的娱乐方式仍很好地保留着我国春节活动的主要传统习俗,

他们大多会选择看电视、上网,在除夕夜则同家人一起观看春晚守岁、放鞭炮,还有正月里走亲访友等等。然而,对于舞龙舞狮和观看戏曲这一类蕴含着中华几千年的文化精髓的传统春节活动,大学生们却了解得很少,接触得不多,参与度也还远远不够,资料显示,仅有4.9被调查者在春节期间会参加到此类活动。相应的,对于近几年新兴的过年方式――在外旅游,也还为深入到大学生的群体中。仅有5.9的被调查学生选择利用春节长假外出旅游过大年的,绝大多数学生还是认为春节回家与家人团圆是具有重要

意义的。 三,年货的置办

表十

近几年春节,你们家置办年货,是购买的还是自制的呢?

春节期间,每家每户都会置办年货,有的是自家亲手制作,有的则是在外购

买。根据调查了解到,在被调查的所有大学生中,有5.2的人表示从来都为在家自制过年货,64的人表示很少或今年很少自制年货,而有

30.8的人却表示一直都是购买年货过大年的。结果显示,随着社会的发展,商品供应齐全,人们越来越热衷于选择购买年货。 四,拜年的方式

表十一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拜年的方式很多,您和家人主要的方式是否是坚持登

门拜访,这样才有诚意?

表十二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拜年的方式很多,您和家人主要的方式是否是电话拜

年?

表十三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拜年的方式很多,您和家人主要的方式是否是明信片

拜年?

根据调查了解到,虽然近些年社会科技不断发展,人与人沟通的方式也更加的多种多样了,但是仍有83.6的被调查学生认为拜年要坚持登门拜访,这样才能显示出自己的诚意,这种观点既是对中国春节传统风俗的尊重,更是符合我国礼仪之邦的地位。结果显示,接受调查的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电话拜年是不够正式的,而且这种拜年方式对于增进亲友感情的作用也是极为有限的。至于明信片这种古老而意蕴深刻的拜年的方式,被调查者中高达97.2的学生持否定态度,可表明这种方式在现今基本被人们放弃了。

五,对近几年春节的感受

表十四

您认为,现在,过春节的现实意义的是什么?

表十五

您认为,现在的年味浓吗?

表十六

近几年,春节气氛在部分人群中变淡,您对此有何看法?

表十七

由上表可得知,春节对于73.9的被调查者的现实意义就是一家人团团圆圆,热热闹闹的过大年。然而,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62的人认为如今的.年味已没有过去那么浓了。表十六进一步表明,受访者中32.8的人对年味越来越淡感到忧心,并且认为这种现象是对春节传统的不尊重,希望人们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而关注。随之而来的是,51.6的学生更是认为春节越来越没意思了,春节期间的心情并不轻松。

四,思考与建议

(1)春节,是中华民族最有特色的一个传统节日,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非物质精神文化遗产。然而,当传统节日赖以存在的社会文化基础发生了改变,传统节日本身所包含的祭祖、祈祷、迷信、攘除等神秘色彩失去了光环、当所有体现春节集体性、共同性情感话语的仪式活动渐渐消失而蜕变成个体性的活动时,我们很难再对“年味变淡”的抱怨有所怀疑。春节,在中国人的心中,是一个有着特殊寓意的节日。人们总是希望在这个节日中,看到来年幸福美满生活的可能。如何让人们在以后的春节中继续感受到它的魅力,重拾对春节过年的热切盼望,是我们每个人需要仔细考虑的问题。

(2)唤起民众意识,在全社会加大传统文化教育力度。当下,国人的民族素养普遍不高,这是长期以来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后果,不少人对年俗活动不热心、不参与,甚至认为那些是过时落伍的东西,是老头老太太才干的。我国的教育体制更多的还是倾向于知识、技能水平的提高上,青少年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积淀不

足,具体方法与措施仍停留在表面。当一个个语数英人才被成功塑造,而我们却吃惊地发现他们对传统文化所知甚少,甚至不关心、不在意,这是多大的悲哀!传承传统年俗文化必须从娃娃抓起,从教育着手,同时大力唤起民众正视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真正成为现代人的一种修养,为传统年俗文化的复兴保驾护航。

(3)将传统与现代衔接,这样既可以丰富其原有内涵又不能断纳入新质。依托于农耕时代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创造出来的过年习俗因无法满足现代人的追求而“魅力”日减,渐渐被人们所遗忘。将传统与现代衔接成为传统年俗文化突围的出路所在。

具体而言,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抓住“年味儿”的精髓。在祥和喜庆的氛围中尽情欢乐只是过年的外在表现形式,作为传统节日,春节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中也在不断发展变化着。但饱含民族情感的民俗,在时代的变迁中要保持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因此,我们还应有所思索,春节承载着浓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比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传统思想。现在的我们,更多的仅仅是把过年当成了一个节日标识在渡过。兴盛传统年俗文化首先应抓住“年味儿”的精髓,并在此基础上加以传承发扬。可以在大街小巷通过戏曲、说唱等方式向人们讲述年兽的传说及年俗文化的起源、发展,还可以向社会开放民俗博物馆之类的文化教育场所。光是让人们在吃吃喝喝中度过年节,只会让越来越多的人迷失于物欲横流中,吃过玩乐过之后什么都没留住。

另一方面则是进行产业化营销运作。保护春节传统,就要创新春节文化的内容,通过恢复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华,使传统春节成功地实现向现代节日的转型,使之既获得国民喜欢,又得到国际认同。也只有给春节传统赋予新的元素,才能让这一传统节日文化更好地得到继承、发扬和光大,才能增加春节文化的独立性和丰富性。洋节之所以热,在于它有时尚、有品位的标签,而商家正是营造这一效应的主力军,其成功的发展模式值得我们借鉴。激活传统年俗文化应转变观念,把春节这一传统节日作为一种文化资源,进行产业化运作。年俗文化所积淀的丰富故事可发掘为影视作品、卡通动漫及电脑游戏的良好素材,如除夕夜年兽的形象便可进行一系列产品开发。

五,结语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大节。相对于以前春节来临时的热切期盼,如今,人们似乎对它热情减淡。我们反封建迷信,却把包括春节在内的许多民俗都作为封建迷信反掉了,以致于新的文化传统没有形成,而旧有的文化传统都被当作腐朽的东西抛弃了,这是造成春节等民俗越来越淡化的原因之一。“我们如果没有了包括春节在内的民俗文化,就意味着在世界文化发展中被淘汰。”

无论其文化规模与价值,还是精神内涵与意义,春节都是中华民族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全民都是传承者。随着时代生活的进步,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在继承中创新,不断产生新的载体形式,更多的人开始对民族节日的内涵和价值产生兴趣。“产生文化自信,才有文化的自觉,才能把传统节日的文化精髓传承下去。”

我们当代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定要肩负起传承中华民族春节传统文化的责任,并促使其创新发展、永葆活力,长久的繁荣下去。

篇5:春节年味调查报告总结

春节,即农历的新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是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历史源于殷商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在春节期间,中国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传统的春节活动十分的繁杂。从小年(祭灶)起,人们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写春联,贴窗花,倒贴“福“字,挂年画,除夕守岁,燃放烟花爆竹。大年初一拜年,占岁,初五吃饺子、送穷。初八放生祈福,正月十一子婿日,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热闹的灯火后,春节才结束。

近年以来,总听闻身边的人抱怨说现在过年“年味”越来越淡了,越来越没有意思了!听的多了,再有自己的感受,觉得确实是这样的道理。适逢寒假,在家无事,为了验证是否大多数人都是如此感受,便制作了一份关于春节年味的调查报告,放到网上,进行验证。

问卷很短,只有十道题,接下来就让我们一题一题的地进行分析,看最后会得出怎样的结论吧

通过第一道题,我们可以了解到,春节和家人一起度过的占了近七成,说明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和家人过春节,把除夕团圆作为一种值得坚守的传统。但与此同时,仍有近三成民众春节没有与家人在一起,这里可能有各种各样复杂的原因,但是,多少都和现代社会这残酷的竞争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吧!可能是现实的压力,让他们不敢也不能回到故土。

从图中可以看出,本次调查男女比例较为均衡,从而得出的结论是具有相当大的现实参考意义的,能比较客观地反应实际情况。

从图中可以看出,21到50

岁的青壮年的群体是本次调查的主体

人群,他们是社会价值的主要创造者,调查的覆盖面做的也还不错。

从本图中可以看出,超过八成的民众都认为现在“年味”越发淡薄了!这很能说明问题!说明作者的担忧并不是杞人忧天,或者是个别现象,而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社会现象和心态,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为了改变这种“年味”淡薄的现象,我们必须做点什么才行,现在必须就行动起来!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作者所给出的导致“年味”变淡的四大原因中――“社会心态浮躁,人们只关心眼前利益,忽视了情感交流”,这一条原因尤为受到大家的赞同,可见大多数人的确认为浮躁的社会心态对如今的“年味”淡薄现象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希望这一道题能引起大家的警觉,莫要随波逐流,让我们从自身做起,挽救我们

淡薄的“年味”吧!

承接上一道题的问答,在这道题中,作者煞费苦心地给出了六种解决“年味”淡薄问题的方法。从图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人都认为从自身做起,以自己的行为影响他人才是最终的解决之道,84位答题者中,40位都选择了从自身做起的方法,这让作者感觉到很是欣慰,我愿意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不再会感受现在所谓的“年味”淡薄了!

这道题是道必答题,100位受访者都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与家人欢聚一堂的浓浓亲情”和“与朋友久别再聚的不变友情”是得票率最高的两个选择。从中可以看出,现今的国人并非如同大家想象的那样忽视亲情的友情,相反,国人对这两种情谊的珍视难分伯仲,都很看重才是真实的情况,希望大家都能好好爱护身边的每一个人,朋友和亲人,永远是我们最坚实的依赖!

在最后的三道题中,作者试着调查了一下国人对于春晚的一些看法和对咱们春节以后的发展趋势的看法,可能认识尚很粗浅,但是,希望能够起到管中窥豹的作用。那到底春晚在大部分国人心目中的形象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接着往下分析。

在这道题中,作者首先想到春晚对于增加我们普通人过年的“年味”作用和影响如何?从图中不难发现,在春晚是否有增加“年味”的作用这点上,国人的心态是比较纠结的,有用和无用论者平分秋色,几乎是各占一半,也难怪每年的春晚总是这样具有话题效应了,本身就是毁誉参半啊!

很自然的,作者紧接着问出了春晚是否值得继续办下去的问题。不过,国人吐槽归吐槽,接近五成的民众还是觉得春晚有值得继续办下去的必要的。但是,仍然有三成左右的民众对春晚的存在嗤之以鼻,认为毫无继续举办的必要,这应当引起春晚制作组的重视!

在问卷最后,作者向大家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您是否看好春节在未来的发展势头?出乎作者的意料之外,并非绝大多数的民众都看好我国春节的未来发展,看好者仅占45%,同时不看好的民众比例也达到了32%,从这道题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国人对我国春节未来发展趋势的迷茫或者说不信任。看到这里,我想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有所觉醒,不要让我们传统的春秋佳节就此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每个华夏子女都应当好好努力!

篇6:春节期间实践调查报告

又至农历新年,作为中国人最重要的节庆,又是七天长假,春节向来是居民家庭全年消费最旺盛的时段之一。随着时移境迁,社会经济发展,居民家庭欢度佳节的方式在保留了大多数传统习俗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新变化,消费观念也表现出了新特点。

年终通常也是居民全年收入最多的时期,春节也往往是消费最旺盛的时期。春节消费的兴旺与居民不断丰满的腰包是分不开的,而居民春节的花费与其收入也是成正比的。消费情况也随之成为春节期间的一大问题,一年下来钱包中积蓄不少,但是回家看望父母,购置年货,走情访友购置礼品等都成为一笔不少的开销。春节对于中国人意义重大,不仅是家人团聚、亲情交流的温情佳节,也是辛苦劳作一年后辞旧迎新的休憩与慰劳。因此春节期间的消费也与此契合,表现出相应的特点。春节期间物价的上调,更使很多居民为之一振,心中虽不情愿但也无可奈何。

一、购置年货,回家探望父母

春节到来,在外忙的不可开交的子女们都急着回家探望父母,一年中不管自己收获多少总希望父母认为自己生活的不错,不想让其过于担心,所以总会购买些礼物回家,孝顺孝顺父母。这这项消费负担也在情理之中。不仅如此,归家的路费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春运期间物价上涨车票也随之上涨,很多人因为一票难求而选择不回家,但也有人不惜花重金从不同渠道购票。

二、年夜饭

年夜饭是中国人一年中最重要的一顿饭,在过去,居民家庭往往提前几个月就开始为年夜饭做准备。除夕之夜团圆饭是必不可免,有部分家庭在家吃顿自家亲手做的年夜饭。也有的在外定饭局,虽不如自家的,但也吃的其乐融融。恪守传统的居民家庭仍占据多数,不过在酒店吃年夜饭俨然也成为了一种新风尚而受到越来越多家庭的欢迎。这也成为了不可避免的消费。

三、走亲访友

除了餐饮消费以外,另一项春节消费的大头是节日礼品消费。春节期间走亲访友恭贺新年,看望亲戚总不能两手空空。春节消费的大头是节日礼品消费,《礼记曲礼》上说:“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送礼是中国人情感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给亲戚小辈压岁钱是中国春节的一项重要传统。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压岁钱的数量也不断加码,在居民春节消费中占据了较大的比 例。

四、开支增加担忧大,春节市场看法多

在被问及春节期间全家最大的担心时,很多居民家庭认为开支大增是过节的最大担忧。

随着物价上涨,不断抬升的春节开支成为居民家庭最担忧的问题,中年人和老年人比例最大,因为他们的收入基本上是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也过过苦日子,因而感受更强烈。春节期间的开支增大对中低收入家庭的影响较大。 “出行难”历来是春节期间的焦点问题,无论是归乡省亲,走亲访友还是外出旅游,首要考虑的就是出行问题。尽管今年交通部门通过增加运力,加强监管,打击票贩等措施使春运“一票难求”的现象得到了部分缓解,但是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今年除夕夜的一场大雪更是为居民出行增加了困难。改善出行状况同时也是对消费环境的改善,对于居民生活和消费市场均有重要意义。

对于春节消费市场,居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大多数认为物价较往年有所提高,节日商品的种类愈加丰富,节日商品的供货量充足,认为今年商家的'打折力度很有诱惑力。

春节商品的丰富种类和充足货源令居民满意。消费范围广,关注新生事物的年轻人对商品种类更敏感,年轻人认为商品种类更加丰富;而成熟稳重,更重视传统的中老年人则对商品的供货量更看重, 既有消费能力同时也热衷于购物的中年人对商家的打折促销更感兴趣。

作为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的各项传统习俗代代沿袭,新风尚新年俗也不断涌现,春节也在不断更替着新面貌。对于春节传统年俗是否应当保留的问题,调查者几乎都表示赞成,可见居民家庭对传统沿袭文化传承的重视。当问到是否赞成“缺少文化传统,年味越来越谈”观念时,有七成回答“赞成”、两成的回答“不赞成”、一成%的回答“不好判断”。居民已经感觉到传统文化的不断流失,年味越来越淡

最后则是对家人和亲友的祝愿和祈福以及自己新年的愿望:希望家人及好友,身体健康,工作顺心,心情愉快希望全家人幸福安康,祝所有关心我的人身体健康,快乐; 祝愿祖国繁荣昌盛,人民生活越来越好。

篇7:春节年味作文

今天早上,天蒙蒙亮,还没起床,我就听到猪的叫声。

推开窗户一看,原来是爸爸和外公正在杀猪。旁边四个大人按着猪脚,妈妈、外公和外婆三个人往木桶里倒开水。顿时,一团浓浓的白汽罩住了整个院子。忽然,我听到猪长长地尖叫了一声,然后妈妈说:“好了好了!”还有爸爸大叫:“抬起来!抬起来!放进去!放进去!”我只闻到白汽中含着一股臭臭的猪的气味。我连忙把窗户关上,继续蒙头大睡。

等我起了床,就吃到了猪血豆腐羹和新鲜猪肉。这就是过年的味道!今天,我真高兴。

篇8:春节年味作文

今天,是腊月二十九日,明天就要过大年了。早晨起来,惊喜的发现下雪了。真是一个好兆头,瑞雪兆丰年啊!

我和妹妹在妈妈的带领下,到院子里堆雪人、打雪仗玩。一出房门,我深深的呼了一口新鲜的空气,妹妹也学着我的样子搞笑的呼了一下。

啊!景色真是太美了,满地的雪白,快过年了像是给大地盖上了新的白棉被。我都不忍心踩到这白白的雪棉被上;白白的雪花落在了竹叶上,布面了洁白的雪,竹叶中隐约藏着一丝微绿;雪花洒在干枯的树杈上、花枝上,给那些正在冬眠的植物穿上了新年的新衣;雪花落在门口两棵松树上,松树的`叶子更绿了,远看像两座雪白的小塔。

这场雪来的太及时,明天就要过大年,是新的一年好的开头。

篇9:春节年味作文

大年三十不仅是个喜庆的日子,一个团圆的日子,也是我们小孩子盼望已久的好日子,吃年夜饭拿红包放鞭炮多激动人心的日子啊!

你看,家家户户门前都贴出了春联,挂起了福字。我家啊可挂得是我亲手写的“三羊开泰万事亨通”的春联,特激动,哈哈。爸爸妈妈说带我去街上感受下年的气息,远远望去人山人海,在路两边火红的大灯笼衬托下,一副喜气洋洋的景象。

像雪花一样的龙须糖;张牙舞爪的烤鱿鱼;还有远远就能闻到臭臭但吃着好香的绍兴臭豆腐,看得我小肚子马上有了意见,还好等待我的是一桌丰盛的年夜饭。吃着美食,和哥哥们嬉闹着,口袋里塞满了压岁钱的大红包。当然还有少不了的春节晚会,想着明天大年初一的新衣服,啊!过年真爽!

篇10:春节年味作文

春节要到了,新年要到了。

过年是什么味的呢?咸的。当看到新闻中那些身在他乡的人们给家乡的父老乡亲打电话时落下的泪水时,我感受到,过年的味道,像思乡的眼泪,是咸的。过年的味道是什么呢?甜的。在天空五彩缤纷烟花的映衬下,老人满足的笑容中,孩子们俏皮地捂着耳朵等待鞭炮在耳边炸响的动作里,我感受到,过年像醇醇的美酒,是甜的。

我想,我懂了。过年在每个人的口中的味道是不一样的,关键在于,你是怀着怎样一颗心和一种态度,去品尝这个充满了爆竹声的红色的春节。

篇11:年味春节作文

幸福是什么?我觉得呀,最幸福莫过于和家人一起过年了,和亲人团聚,吃年夜饭?年味浓浓,幸福尽在不言中。

题记

过年前夕,身处异地的你,是否会想家、想亲人,想回去看看,想起自己爱吃的年夜饭?是呀,很多人都会这么想呢!如今,我就回到了我的老家千岛湖,准确的说,应该是千岛湖郊区。这儿的风景宜人,尤其是我老家的房子,地势格外好,依山傍水,又在较高处,空气好,宛如人间仙境。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星星也缓缓升上了夜幕,兴奋地眨巴着眼睛。我们就着好风景,在室外吃起了年夜饭。今天的饭菜十分丰盛,有小炒鸡,大锅笋,青菜心,土豆片?我看得口水直流三千尺,忍不住动了动手中的筷子,率先向土豆片进军。这时候我用余光扫了扫四周,猛然发现餐桌上少了妈妈,我心中暗想:妈妈,这会去哪呢?是在炒菜吗?片刻的愣神之后,我毅然决定去厨房找妈妈,便不顾一切地冲向厨房。忽然,我撞到了一个人,借着皎洁的月光一看,竟是手中端着一盘菜的妈妈。

星星的光芒撒在妈妈手中的菜上,啊,绿油油的,正是野菜!

妈妈一边把这盘菜放在桌上,一边对大家说:尝尝这个,是我和冉冉昨天上山去挖的野菜!我在一旁配合地点点头。妈妈刚说完没多久,我就夹了一大筷子,放在了嘴里,细细地嚼着,慢慢地品味。爸爸也夹了一点,一边往嘴里放,一边道:野菜这东西,我小的时候,漫山遍野都是,想吃多少吃多少。可如今,倒成了稀罕菜了。嗯,今天这个味儿不错,我再来点儿。

爸爸才刚说完,外婆接着道:你们哪知道,野菜在我和老伴的年代里,还是要抢的呢!抢着抢着,还会打架,别说啥的。,这野菜可是主食。啊!说罢,朝妈妈看了看,略有些不满地说:你看看你,放这么多油干嘛?真是浪费,清水煮一煮便好了。

外公看我们吃得欢,也从快见底的盘子里,夹了一点尝尝:唉!以前吃多了,现在也不想吃了。不过,冉冉,通过这小小的野菜,却可以看到我们祖国和社会的大进步。说完这句话,外公还意味深长地看了看我,就像是在自豪什么,满脸微笑,道:你看,我小的时候,吃野菜是因为没东西吃。后来呢,改革开放,你爸爸小时候,就不再吃野菜了。鱼呀,肉呀,渐渐来到了饭桌上。看看,现在野菜又上桌了。你们啊,是为了吃得更健康,而且真是幸福,想吃什么吃什么。这短短的几十年,我们老百姓的生活就有了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这还得归功于毛主席,归功于党的好政策呀!

外公看我们都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心情大好,手一挥,道:吃!我点点头,心里暗暗赞叹,原来一盘野菜有这么多的故事呀!

年味浓浓,放鞭炮儿:热闹新年落我家。

爸爸和外公在饭后放起了烟花。青山绿水之映照下的,深蓝天幕下的朵朵烟花,显得格外美丽!之后,就是我们小孩子的世界。我们拿仙女棒甩甩炮出来玩。我再一次深切地感受到祖国、社会的进步:从一开始没有灯点,到现在灯火通明,还可以玩鞭炮,简直是儿童福音啊!

最后,我们在电视机前看着春晚,等待新年钟声的敲响,终于12:00到了,新年到了。几乎是同一时刻,外公点燃了鞭炮联集的地毯红。红色映满了家家户户,人们的欢呼声、鞭炮声不绝于耳。

新年到,年味儿浓浓!

篇12:春节年味作文

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春节。每到春节,人们都要帖春联、看春晚、放爆竹,是个家人团圆的日子。

今年正月初一,我和爸爸、妈妈回温州去爷爷奶奶家拜年。在爷爷家玩得时候,我看见爷爷在拖地,非常辛苦,我跟爷爷说:“爷爷我来帮你地吧!”“好的。”爷爷说。爷爷把拖把给了我,我认真地拖了起来。过了一会儿,我拖好了。爷爷说:“我的孙子很勤快,把地拖得干干净净。”这时奶奶从外面回来了,很累,我说:“奶奶我来帮你捶捶背吧!”奶奶高兴的说:好啊!”我捶来捶去,捶好后,奶奶说:“很舒服。”到了晚上,奶奶烧了好吃的菜,我吃得肚子圆溜溜的。

这个春节过得很开心,很有意义。

篇13:春节年味作文

每当过年了,爸爸妈妈就会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的,还会在门上贴对联,对联通常都是写的一些祈求好运的句子,像什么财源滚滚,步步高升,平安吉祥啊,反正是吉祥的话语。

过年了,孩子们总能穿上新衣服。这是因为新年要除旧迎新,穿新衣也是其中的一项,衣服的好坏并不重要,只要是新的,孩子们就高兴。

除夕这一天是十分重要的,在这一天里,人人都要帮忙准备年夜饭,大人还要给小孩子红包。吃完年夜饭后,就要守岁,最舒服的,莫过于吃着零食,坐在沙发上看春晚了。大人们会在家里摆起麻将桌打打麻将,输赢不重要,重要的是家人之间和睦相处。

过了除夕,春节的高潮就来了,街上挂满了街灯,灯笼,把街上照的红红火火的,街上的小店全开了,有卖糖果的,有卖鞭炮的,五花八门。我们小孩子拿着大人给的压岁钱到街上的小店里买杂拌,糖果,摔炮。“噼噼啪啪”正如王安石的《元日》中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除了放鞭炮,还可以逛庙会,看扭秧歌、踩高跷、舞狮子。各地庙会都有各地相应的传统杂耍技艺以及可口小吃,而且可以感受人头攒动的热闹和此起彼伏的小贩吆喝声,感觉喜庆满满的。

正月十五闹元宵。元宵节各地都有花灯会,烟火晚会等,着实可以让你一饱眼福,融入到这年味十足的喜庆浪潮中。

篇14:春节年味作文

南方春节虽然没有北方的腊八粥、没有热闹的庙会,但是还是年味十足。

每年的年货就是孩子们的“福音”,抓一把花生、瓜子放口袋里,几个孩子就三三两两的结伴一起“溜街”去了。转着转着就到了亲友的家里,大人们就又抓一把花生、瓜子放在孩子们的口袋里,然后任由孩子们“放荡”。

过年除了年货是孩子们喜欢的,他们还喜欢“帮”大人贴春联。贴春联前要用米和一点水做成糊,如果孩子在家就会很热闹了,吵着闹着要贴春联,可一不小心又会让大人手中的糊体验了地震的感觉,最后随着一声清脆的“咔嚓――”,糊有气无力的瘫倒在地上。好不容易贴上了春联,却发现猪马牛羊圈还没贴呢!动物的家门一般是“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希望来年动物们能长好些。

一年中女主人最劳累的日子无非就是准备年夜饭了。家里早就备好的腊肉、大鱼等新鲜食材,经过女主人的巧手,全都变成了饭桌上的一道道佳肴。一家人打开电视、围坐圆桌,年夜饭就此开始。

年年令我“口水直下三千尺”的就是元宵节妈妈的那碗汤圆了。今年我们家的汤圆是自己做的,有芝麻的、红糖的、白糖的……,但无论什么馅料,汤圆始终都是圆滚滚的,我想是为了团团圆圆吧。

吃完元宵,在广场上又可以热热闹闹的看一场舞龙灯了。看着那条龙跟着绣球左一下、右一下,时不时又小跑一段,好不热闹!

南方的年可不是年味十足嘛,这点不一定比北方逊色呢!

篇15:春节年味作文

一年一年的过着,一年一年的长大,于我而言,年味就是“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噼里啪啦中寄予来年的美好期望;年味就是“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在欢聚一堂的家宴中为旧的一年画上句点。

年,我过了17次,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感受。记忆的碎片中,儿时的年是最最使人欣喜、感动的,年味是最最浓厚的。曾经,我们的年过的何其单纯啊!

儿时的我,最爱偷偷地抱出我的小猪储蓄罐,轻轻地摇摇,抠出一两个硬币,心里雀跃得不得了,拉起手边的小伙伴就背着爸妈溜去了小商店,一脸笑得稀烂的,冲着老板脆生生地喊着:“叔叔!买花炮!”花炮到手了,就爱和小朋友在中午的时候噼里啪啦地往地上摔,花炮也就噼里啪啦地在空旷的地上响着。但这样疯的后果就是,邻居阿姨逮住我们进行教育:“中午还让不让睡觉啦!”这是我记忆中的年味之一。

当然,肯定少不了可以名正言顺地玩通宵的除夕之夜了,平时家里人都是小孩子长身体不准10点以后睡觉,除夕却可以和兄弟姐妹一起嗑瓜子、聊天、打牌、看春节联欢晚会,真的非常开心。还有还有,我们的团圆饭,一年中极少可以看见在外打拼的家人都欢聚一堂,尝着可以让我们热泪盈眶的家的味道。

但是,不得不说,现实总是残酷的,我们所熟知的年味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散着。以前红彤彤的排排大红灯笼,仿佛大家都约定好了似的,现在街上却是稀稀拉拉的几点红星。团圆桌上也是缺一少十的,难得再聚齐了,就连我最爱的花炮质量也大不如从前了,不知道是不是年味淡了,制作商都懈怠了工艺,大伙玩起都不尽兴了。

我们的年味怎么淡至如此?是不是大家都忙,回不了,即使倍思亲都有心无力?是不是大家过了太多次的年,有些腻了,要清清口?是不是社会发展得太快,让我们都不由自主的迷失了自己的心?我们中国人自古都讲究“根”这个东西,人的一生不论过得多么的璀璨成功,老了都不免想要寻根,回归故土,这是所谓落地生根。其实年也就是我们的根,我们中国的根,换句话说其中的文化就是根。

年味,一朝一夕的,饱含了我们的故乡情怀,他不该淡去,也不能淡去。

篇16:春节年味作文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题记

新年镜头一——“不同”的春节。

每个地区都会有自己不同的过年习俗,每一代人都会有不同的过年方式与经历。

今年过年的餐桌上,我们讨论了“每代人对过年的感受。”

爷爷来了个“开门红”,他先说了起来:“我们小时候最快乐的事情,就是过年。一进腊月,我们啊,就扳着指头数日子喽!走过一户人家,那弥漫着炒瓜子儿、花生的香味,别提有多吸引人了。家家户户都会包饺子,一到大年初一,我们就可以等着香喷喷的饺子出炉了。我们那时候,只要过年有糖吃,就是很幸福的事情了。”“是啊,我们小时候只要一过年别提有多兴奋了!不像你们现在,天天都跟过年似的!”奶奶附和道。

“我们小时候啊,过年最期待的就是大家一起吃年夜饭、穿新衣服了。小时候,条件不怎么好,平常吃饭只有粥、梅干菜,除非家里来客人了,我们才会吃上肉。这一到过年,平常吃不到的菜,我们都有的吃了,可以饱饱口福了!”爸爸也说了起来。“对啊,记得我小时候,一双鞋子要穿到破好几个洞,才能买新鞋子。有一回,我妈妈给我买了一双新球鞋,别提有多高兴了。我高兴地在床上跳来跳去,跳得脚都磨破了!”妈妈附和着说。

作为家里的“话唠”,我当然也要加入这有意思的话题。“我最喜欢过年,我最喜欢过年分压岁钱了!走访亲朋好友时,长辈们总会给你一些压岁钱,那时候我也可开心了。金额多少无所谓,只要有压岁钱拿!拿着这些钱,我可以自己安排支配,自己做自己的小当家。”我兴致勃勃地说道。

讲着讲着,窗外的爆竹声渐渐传进了我们的耳朵,渐渐盖过了我们的声音……新年到啦!

新年镜头二——家家户户放鞭炮。

只听那爆竹声,一阵接着一阵,一阵高过一阵,时不时还来个“咻”地响声。我的注意力渐渐被那响亮的爆竹声吸了过去,我跑了出去。看着天空中那一朵朵盛开的烟花,我的心里仿佛也开出了一朵花,那是我对新年的期待,是我对新年的祝福。

“妈妈,我们也去凑个热闹,放烟花吧!”我对妈妈说。“好啊!”说着妈妈就去拿了早就准备好的“仙女棒”了。长长的柄握在手中,点燃火,就形成了那一朵朵盛开在手心的烟花。或左划,或右划,看那些亮晶晶的小火花围成一个圈,又飞溅开去,落下了星星点点的火花……

在万象更新之际,我们又长大了一岁。仰望着漫天飞舞的烟花,我不禁许下了新年愿望:愿新年我们能过的像烟花一样绚烂璀璨……

篇17:年味春节作文

爆炸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题记

春节是中国人的节日,过年是中国人的习俗。一年光阴迅速逝去,带来热闹的春节,带来亲朋好友久别的重逢,带来过年的味道。

街上的商铺都关了个早门,各家各户都挂着代表新年的物品,行人也都换上自己的新衣,起个大早,出门拜年。周围都蔓延着过年的味道。但是这种味道,越来越淡。

团圆饭是过年必不可少的。

一家人,饭桌上难得的悠闲,不再是平常赶着工作的匆匆几口,一年中,也许是唯一一次认真地坐下来,放下所有的包袱,无忧无虑地吃顿饭,这就是年味吧。这份年味,与亲情交杂在一起。

收看春晚也是必备流程之一。对于春晚,人们声讨的声音也越来越大,大家都说,少了那份情怀,少了过年的年味,就连《难忘今宵》也不是从前的感觉。其实,这不是春晚的问题,我们周围的年味儿,的确越来越淡了。

时代在一步步推动着我们往前走,中国的传统习俗也渐渐被人淡忘,过年,人们也越来越像在走形式。

现在的人们,往往是过年前一天仍忙着工作,回家无意间看见日历,才发现,就要过年了。匆匆忙忙地准备一下,身心疲惫地迎接新的一年地到来。这样地过年不是过年,这只能说是一种大家互相串门地放假。过年,完全失去了以前地年味。

大家都在追逐时代地新步伐,但却丢失了心中原本最纯真地文化,最深重地那份感情,一年就过完了,应该好好审视一下自己,收获或失去亦都是成长,然后放下心来,好好地,开开心心地过个年—一家人一起贴个春联,剪个窗花,谈说春晚,回归到最纯真地亲情,这,就是过年,就是年味。

外面地繁华世界的确很美,但怎么也比不上一家人在一起,热热闹闹过个年地这份年味更舒服。

篇18:年味春节作文

何为年味?年味就是全家团圆的喜乐气氛;就是晚辈孝敬长辈围坐在桌前敬的那一杯酒;就是屋外烟花闪耀飘进鼻内的一股幽香;就是妈妈忙前忙后做的一顿年夜饭中的饺子;就是逛庙会看着舞龙吃着糖瓜儿仿佛又回到童年的一种享受;就是不管认识不认识,见面都说过年好的那种友好感觉;就是家家户户都贴上喜庆对联迎接新春,庆祝新的开始;就是满大街挂满了红灯笼充满了祝福话语的那种气氛;就是走在街上乡里街坊见面道着过年好的那种氛围……这就叫年味!

但是,现在的我们真正的能够感受年味吗?现在的年味和传统的年味相比显得更加冷清。有许多的子女都不回来过年,在外面打工赚钱,想要给父母和孩子更好的生活。但是他们不知道父母最想要的不是钱,而是陪伴,是子女的幸福快乐。

我记忆中的年是一大家子人坐在一起唠唠嗑,打打牌,小孩子就在一起放一放烟花……现在的年是除了一家人吃一顿饭外,不管男女老少都是拿着手机,做一个“低头族”。最有意思的是抢红包,每个人都抢。抢到了的很开心,但是抢少了也会有点“郁闷”(抢到的钱还没有流量钱多),没抢到的会发各种表情包来表达自己现在的“伤心”的心情。其实抢红包比的就是手速和网速。虽然抢红包能够增添一点过年欢乐的氛围,但是家人之间的沟通确是手机作为“沟通媒介”。真是验证了那句话——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阴阳两隔,而是我在你面前,你确在玩手机。

有些人说我们的年味越来越淡了,可这是为什么呢?春节年味的渐渐淡去,也许正在告诉我们已经到了从追求物质享受到追求精神享受的蜕变期了。不管怎样,中国人的春节里留下是始终是中国人自己的脚印。也许我们都对年寄予了太多的厚望,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吧!就!春节晚会一样,年年看,年年骂。其实细细想来它一直没有变,只是我们的.审美观变了。因为时代潮流在变化,人往往都是跟随潮流,随大众。所以我觉得年就是我们过去对生活的一个标准,现在达到了,所以我们要寻找一个新的起点。

所谓年味儿,大抵如此,不仅在于物质的充实、仪式的繁复,还在于平淡生活中的一段穷讲究、折腾劲儿,在于亲朋好友甚至陌生人之间努力维持的真诚和友善,在于逐渐走远的某种理想主义的价值观里。

篇19:春节年味作文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过年喽,过年喽!我又可以去外婆家啦!

之前,我总不大情愿去外婆家,过年的时候,狭长的街道冷冷清清,仅有的几家小商店也是大门紧闭。灰白色的沉重浓云中,隐约传来一两声爆竹的钝响,更显得落寞与孤寂,除了看电视中重播的春晚节目外,就寻不到一点年味儿,百无聊赖的我只想快快逃离。

去年,新农村改造后,外婆家焕然一新啦!不仅家家户户搬进了崭新的小洋楼,而且镇上还有了一条像模像样的步行街。听说今年年味十足,我便迫不及待地去找寻了

瞧,年味在那一颗颗牛丸里。店老板双手拿着两块结实的木棍,一边喊着口号嘿,嘿,嘿呦,嘿!一边用双手用力地敲打那块还带有点血迹的牛肉,引来许多人驻足观看。打完一阵子,用双手把牛肉揉起来,颇像是在做面团终于出锅了,牛肉丸上冒着热油,一口咬下去,汤汁四溅,让人垂涎三尺。妈妈说:这就是小时候的味道啊!

瞧,年味在那一个个表演中。有令人费解的魔术,有令人热血沸腾的大合唱,还有令人捧腹大笑的小品。当然,我最喜欢的则是变脸。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一位男演员大摇大摆地走上了表演台,他先让我们看了看他的脸,然后把身子一侧,左手一抬,宽袖一遮,大头一回,原本的蓝脸刹那间变成了绿脸;接着他用同样的方法让脸的颜色不停地变换,台下的人大声叫好,我看得瞠目结舌。当他再一次把袖子从脸旁嗖地一下拂过去后,一张蓝脸竟出现在离我不到一拳距离的眼前,我哇地一声,掉落了手里的冰糖葫芦,等我回过神来便听到了众人的叫好声和热烈的掌声。外婆说:这就是老底子过年的样子!

瞧,年味在那一个个鞭炮里。柜台上五颜六色的鞭炮摆放着,天空中形态各异的鞭炮绽放着。我也买了个蹿天猴,放在空地上,拿起打火机,小心翼翼地走去,仿佛它随时都会向我蹿过来一样。慢慢地靠近导线,我的手竟有些颤抖,是紧张还是兴奋,我也说不清;等导线开始燃烧了,我便急速地向其他地方跑去,好像后面有老虎在追我一样,如果以这个速度参加运动会,我肯定拿第一名。过了几秒钟,霹雳啪啦的声音响起来了,一只只蹿天猴沿着无形的藤蔓爬上去,在空中绽放。我高兴地嚷着:这才像过年啊!

浓浓的年味弥漫在外婆家的小镇里,热热闹闹,喜气洋洋,到处欢声笑语。外婆总说:感谢政府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是啊,在这个浓浓的年味里,我不仅看到了新农村人民的幸福生活,更切身体验到了春节所蕴含着的传统文化,这些个老底子的过年习俗,是我们怎么也不能丢弃的根。物质的富裕和精神的丰满,正是我们一直在追寻的方向,今年的春节让我感受到了这份幸福与美好,也许这才是过年真正的意义吧!

当夕阳撒在这座美丽的小镇上时,一切都像被镀上了金似的,显得那么耀眼。今年的春节,在我童年的记忆里芳香四溢!

春节年味调查报告总结

春节,年味去哪了作文

年味都去哪了范文

年味儿都去哪了作文

关于春节的社会调查报告范文

春节的社会调查报告

社会消费调查报告

春节消费 忘记谨慎吃了亏

关于春节习俗调研的寒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推荐

关于春节期间消费情况的调查报告

春节年味的实践调查报告
《春节年味的实践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春节年味的实践调查报告(精选19篇)】相关文章:

春节民俗由来的调查报告2022-08-25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2023-01-18

喜庆中国年作文2022-08-30

春节消费状况调查报告2023-09-20

春节“年味”主题摄影征稿启事2022-09-24

北京的春节课件2022-09-17

寒假中学生活动方案2022-05-06

市民之间借贷情况的调查报告2023-07-19

我们的节日春节社会实践报告2022-09-04

的社会实践活动策划方案2024-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