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的高一作文(锦集27篇)由网友“柠檬兔”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过的风俗的高一作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风俗作文高一
关于家乡过节的习俗有很多,恐怕最值得一提的便是春节了。
村子里过年,总是有些有趣的风俗要讲的。毕竟春节是中国人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节日了。
我们这儿,才刚到腊月初,大家就忙起来了。村道上大的小的、高的矮的孩子们跟阵风似的,还边跑边喊:“过年喽!”有时我们凑在一起,悄咪咪地商量着什么。似是商量好了,便跑到路上排成一排,游行般边走边喊:“腊月年终月,腊八忙碌节。喝豆粥,去病邪。祭灶神,求平安。迎福气,除厄灾。”大人们竟也不恼我们这样喊,许是觉得吉利有趣吧!
我们这儿管腊八粥叫七宝五味粥。晚时,喝了这粥,便算是过了腊八。大人们更是忙得抽不开身了,忙着准备春联、爆竹,以及过年要吃的食物。这可马虎不得,除了年夜饭的食材,还有一家人几天要吃的食物。一般来说,店铺初七才开门。孩子们可不管这些,只要有吃的,他们怎么都开心。
于是,大人们前脚刚腌好酒糟肉,后脚孩子们就缠着让做糖瓜粘。一般糖瓜粘要做好多好多,分三拨。第一拨是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祭灶神用的,目的是糊住灶神的嘴,让他到天上只说好事。第二拨是孩子们吃的,第三拨则是备着待客的,待到有亲戚朋友来拜年时,拿出来招待客人。
小年过后,二十七到二十九就该蒸馍了。馍馍要蒸好几笼,存上两大缸,是要一直吃到正月十五的。这是因为民间有正月十五前不擀面的风俗。大年夜前两天,便该“扫社”了。里里外外都要打扫得一尘不染,这呀,是因为往后几天都不能动扫把了。“初一不劳,初五扫穷,初七不出,初八不入”,虽然听着奇怪,可这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思想开化,很多习俗慢慢淡了。但在老一辈人的心里,这些讲究里,有着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期盼与向往,也有对旧传统的怀念及依恋!
篇2:风俗作文高一
每年的农历十二月三十,就是人们所谓的大年三十,也就是过年啦!我们家今年回福鼎过年。
福鼎的压岁钱给的方式和建阳不一样呢!过年前好几天就开始给了,而不是吃完年夜饭给的。我一回到福鼎就开始收压岁钱了,哈哈哈……
大人们商量好了,今年的年夜饭去姑姑家吃,我们一家,大伯一家还有奶奶,都去,全加起来有11个人,人多热闹嘛!
大年三十的早上起床我就穿上了新衣服,和爸爸妈妈一起去超市买了些爱吃的零食和新鲜的水果。下午三点我们就出发去姑姑家了,本来爸爸妈妈想去帮忙准备年夜饭的,没想到,姑姑太厉害,一个人都准备的差不多了,叫我们等吃就好。
最有趣的是——姑姑为奶奶准备的斋菜,那些鱼呀肉呀全是用面粉做的,形状逼真真。快到六点,人都到齐了。
“准备开饭啦”!姑姑话音刚落,大家就全坐好了,准备开吃,当然动筷子前,肯定是要先拍照,阖家团圆啊。
每年的年夜饭,大伯和姑父都会开一瓶好酒,小孩子们喝饮料,大家一起举杯,一起欢呼,吃饭的时候还要互敬,说一些祝福语,可热闹了!
吃完饭,大人们就会在群里发红包,大家抢,看看谁的手气好。然后就开始自由活动,姑父和大伯喝茶,妈妈和姑姑、伯母看电视聊天,爸爸和大哥哥们打牌,我和小哥哥玩游戏……
还没等春晚结束,我们就要回家了,爸爸要在十二点之前到家,因为十二点整,爸爸要点香和放鞭炮,那根香特别的长特别大,我就问爸爸为什么要点这么长的香,没想到爸爸也不知道为什么,说这是福鼎的习俗。
十二点整,远远近近的传来了一阵阵的鞭炮声,这个除夕就结束我,明天天亮,就是新的一年了。
篇3:风俗作文高一
大家过年都有什么习俗呢?
因为一般我过年都回奶奶家,那我就来说一下我奶奶家的习俗吧。在奶奶家我们都是要去祭祖的,除夕那一天我们得早早的在七点以前就去村里的一所小寺庙里拜佛,那里共有九座佛像,还有观音菩萨。那里常年点着蜡烛,不会断,使庙里亮堂堂的,夜晚感觉能照亮些什么。我们要把蜡烛点着插在佛像前面的槽里,那个槽因为常年的没人清理,已有点裂痕,布满坑坑洼洼的小洞。接着拿出一大把的香,蹭到刚点燃的蜡烛那边,每人十一支,不多不少。然后,拜三下佛,从中间的最开始拜,并在心中默念你的愿望,然后在每座佛像前的一个空鞭炮盒里插上你的香,这样你的心愿就会被成功送达到神明那里了,当然不必多说的事情中一定要保持诚恳。拜完以后要烧黄纸,这个黄纸是提前折好的。这个黄纸的意义大家可能都知道,就是纸钱,让他们过得高兴点,没准心情一好就把你的愿望实现了呢。因为这是个小寺庙,必须要在寺庙门口东南西北按照这个顺序拜一圈。接下来就是我最“讨厌”的环节放鞭炮了,为什么要放鞭炮呢,就是春节到了,神明们也要高高兴兴过年。咱们给他个热闹气氛,热热闹闹的,多好是吧?只见爸爸把一个小鞭炮放在了石头地上,从他黑色的口袋里拿出了一个打火机,手往前一伸,对准那根线,“哒”的一下那个线就着了,老爸本人快速逃离现场,接着就开始“biubiu”的放鞭炮了。其实,我们老家简称这个叫“拜拜”,又好记又亲切。
除夕其实只是个彩排,我们不光除夕要去一次寺庙,大年初一也要去一次寺庙,不过那次要带上水果祭品什么的,比除夕真的要更隆重。
过年方式有很多,但不管怎么样,过年都是使人感到热闹的,高兴的,对于我来说呢,让我觉得年味最浓的,应该是除夕的供佛。
篇4:节庆风俗作文高一
早上,淡淡的晨雾给大地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晨雾散去,太阳从东方徐徐升起,大街小巷沉浸在一片祥和欢乐的氛围中,人们向往的方向只有一个,那就是——家。而这时,除夕已经临近了。
每逢春节,米馃是家乡人过年必备的美食,自然而然,做米馃的“大战”也就在家家户户打响了。我的外婆可是个包米馃的老手,蒸粉团、揉粉团这些技术含量高的活非她莫属了。水多了要烂,水少了要有干粉;蒸的时间长了要糊,时间短了要有生粉丁;搓揉少了不劲道,口感不糯;搓揉多了团子就凉了不易拿捏。只有外婆这样久经历练的人才把控的好。
想做出味美的米馃,馃馅尤其重要。外婆前一天就备好了老嫩适中的冬笋切成丝,让味道鲜美的笋丝更好地绽放自然的味道,加上外婆亲手制作的油豆腐切丁,再加上农家豆干丝、腌菜丝、榨菜丝,切丁的猪肉榨出猪油,浸润所有的食材,放下调料加上辣椒,撒一把脆嫩的蒜叶,把食材的美味体现得淋漓尽致。
我已接到做米馃壳子的任务,传统的米馃壳子都要手捏,虽然劲道但特别麻烦。在追求美食的路上,智慧的劳动人民始终会想出更好更便捷的方式,发明了做米馃壳子的机器,一扣一压,那米馃团子就变成了碗状,盛入菜馅收了口子,一个家乡人喜爱的小食米馃就做成了。但原本那心想事成的愿望在我手里却破灭了,米馃压下去时,会粘在机器上,这可是个麻烦。嗯,模具里搓点菜油更加润滑,可还是不行,油都被米团子吸走了。哦,再给米团子抹了些面粉,这样油和面粉的强强联手,双重隔离,得以使米团子轻而易举地做出光滑而又软糯的米馃壳。就这样,我如法炮制,顺风顺水,功夫不负有心人,米馃越做越多。
转眼间,外婆已端着米馃到老屋土灶上蒸制,在烈柴猛火的高温催熟下,米馃正在接受水与火的最终塑造,等待完美成型,很快让灶间弥漫出浓浓香味。终于,满满一蒸笼的米馃出炉啦,我顾不及烫手,先抓一个尝尝,鲜香饴醇,沁人心脾,还带着竹蒸笼的清香味,可真是名副其实的舌尖上的美味。一个小小的米馃,它包含了我们在新一年里的期望,团团圆圆,幸福美满。
别看米馃小,腹中乾坤大。辛酸咸辣香,温暖在心田,小米馃,一道不可缺少的岁末美味,春节的序曲徐徐拉开。
篇5:高一作文家乡风俗
中华民族有许许多多的传统节日,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风俗习惯,但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即使是同样的节日,也有不一样的风俗习惯。
端午节,我们这里家家户户都会包粽子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粽子选用青青的箬竹叶,先要将粽叶卷成一个圆锥形,把糯米放进去,再留一些空间,馅可以是红豆、枣、腊肉等。最后将粽叶尾包好,把包好的粽子用粗线捆好。奶奶把粽子放入锅上蒸一段时间后,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剥开粽叶,咬一口真是又黏又甜。
春节是一年当中最重要的节日,除夕也有着重要的地位。除夕的重头戏是吃团圆饭和送祝福语。吃团圆饭之前,大人们先要放鞭炮,在神龛前面上一把香,敬一敬祖宗神灵,以求全家大大小小平平安安、顺顺利利,每到这时,我也会跟在长辈们后面拜一拜、完成仪式。在餐桌上有带鱼、芋头烧豆腐、鸡、红烧肉、火锅等家乡特色菜。我们一家人围在方桌边,举起饮料,相互表达新年祝福,庆祝新一年的开始。
每到大年初一早晨,天色蒙蒙亮,我床边都有一碗香浓甜美的红枣汤,暖暖身子,寓意红红火火,喝完枣子汤后,那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回荡在耳边,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新的一年就在这爆竹声中开始了。
随后我和父母还有妹妹一起去拜年。这也是我最喜欢的环节,因为每当此时,我的衣袋、裤袋都会变得鼓鼓囊囊。
到了晚上,天空会绽放出一朵美丽的烟花,五彩缤纷,美不胜收!
这就是我家乡的风俗,我爱我的家乡!
篇6:关于家乡风俗的高一作文
听到《屈原投江》这个故事,相信大家都知道,而且觉得十分凄凉与惋惜吧。天下人为纪念屈原,就成立了端午节。
端午节,说到这个话题,有谁不是想到“粽子”呢!有谁不是嘴里就立刻生出一种甜甜腻腻的感觉呢。让糯米一股脑放些水在锅里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发疯似的吸收着水。
提到习俗活动那是“赛龙舟”了,何为“赛龙舟”。让我们再过一次端午节吧!
端午节这天,进行龙舟大赛,每艘龙舟,都做工精细,好看无比。大家在西湖举办龙舟大赛,这天,湖边人山人海,大家都来观赏端午节这天的赛龙舟。
“三!二!一!开始!”裁判大喊开始,大家都叫起来,咋咋呼呼,好不热闹。水手们快速划了起来,他们都很快,好像在说,冠军是他们的。第一慢慢诞生了,但第二也穷追不舍,慢慢第三也赶上来了,大家也喊,有趣!加油!有的兴奋的跳起来了,有的加油助威,有的紧握双拳,担心不已。比赛进入白热化阶段,大家按耐不住,都脸上皱紧眉头,手在颤抖,第三被第二和第一甩的很远,但在最后,前面的指挥和观众都为第三加油,第三发疯似的向前冲,众志成城,最后,赶上了,关键时刻,大家都屏住呼吸,霎时,好安静,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到。突然传来一阵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今年,获胜者是三号选手们!”大家都惊讶极了,居然是他们赢了,真是让人心服口服啊!真是只有努力过才知道成不成功啊!
等等,我突然想起来,在锅里蒸煮的糯米好了,我和妈妈回到家中包粽子,把大蜜枣一个一个塞进去,一家人围在桌旁,大口大口的吃着刚包好的粽子。粽香溢满整个屋子……
关于家乡风俗的高一作文5
“软、糯、顺、滑,丝丝入扣,回味无穷,寓意深远……”没错,说的就是我们龙游的风味——发糕,这一过年必备点心。
龙游发糕是圆形的,大小不一,看起来像一个个大圆盘。它有一股独特的清香,尝一口你会不自觉地赞叹道;“啊!真是甜而不腻,糯而不粘。”最具特色的,当然是它在制作过程加入糯米酒发酵,吃着比用发酵粉发酵的面食更松软,一口有一口的味道,一口有一口的香味。
关于这个加糯米酒的工序还有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位女子,年年做发糕给人们吃。有一年她在制作过程中一不小心倒入了糯米酒,于是她就将错就错,发糕做出来后不但闻起来没有酒气,而且淳香了不少,吃起来也更加有味道了。后来它成了众人皆知的美食。就这样人们做发糕就会有放糯米酒的习惯。
要说起来发糕的起源,那么可要从明代说起,据《龙游县志》记载:龙游发糕的制作始于明代。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制作工艺独特,配料考究,成品色泽洁白如玉,孔细似针,因“发糕”为“福高”之谐意,所以有吉祥涵意,即为逢年过节必备名点,又是馈赠亲友之佳品。
在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龙游发糕形成独特的制作技艺和习俗文化,是龙游人民过节等喜庆的场合必备的食品,是民间任何酒席的首道点心。随着龙游人民把发糕赠给亲友们,亲友又把发糕分享给其他人,这便让龙游发糕这一美食,传到了大江南北,成为了广大人们都爱吃的一道甜点。
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也想吃了呢?心动不如行动,快来龙游尝尝发糕吧!
过年吃发糕,便是我的家乡——龙游的一种风俗。
篇7:高一家乡的风俗作文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戏曲就是其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在中华大地上闪闪发光。戏曲是中华民族特有艺术文化,千百年来,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影响着中国,影响着全世界!
黄梅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影响十分深远。它发源于湖北黄梅县,却在我的家乡——安徽发扬光大。
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湖北、江西、江苏等地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队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黄梅戏是由山歌、秧歌、茶歌、采花灯、花鼓调,先于农村,后入城市,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一个剧种。
它以抒情见长、韵味丰富、动听、优美,其腔调如行云流水,委婉清新、细腻动人,具有芬芳的泥土气息,而且通俗易懂,易于普及,深受各地人民群众的热爱!
它吸收了汉剧、楚剧、高腔、采花戏、京剧等众多剧种的因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点。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一曲《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较高的声誉。
5月20日,黄梅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一名安徽人,我为之感到骄傲!
篇8:家乡的风俗作文高一
年的脚步一天天近了,春的气息一天天浓了,年前年后的一个多月的日子里,几乎浓缩了家乡的风俗。我也准备好了迎接新年的到来,我的家乡就是河南省,开封市,付集镇,陈河小村。
过年,当然需要有过年的气息呀!妇女们忙着处理家务,洗衣,做饭,清扫,一切靠着自己的双手。而孩子们正在门外放鞭炮,等着吃年夜饭,那一个个笑脸,比吃了蜜还甜。叔叔伯伯们正在拿着大锅炒菜,嘴里还唱着“二十四,扫尘日;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割到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
这是,阿姨们就在院子里摆好桌子,凳子,在桌子上放着一个红色透明的布,等待着客人的到来。过年时的红豆年糕,端午节的肉粽,都是奶奶婶婶最拿手的,对门大婶的花生汤圆,隔壁大妈的芋头饼,更是我们在寒冷的冬天里最喜欢吃的。
当然,过年嘛,肯定少不了圆滚滚,白胖胖的饺子。我偷偷尝了尝,咬了一口,满足的闭上眼睛,是我最喜欢的香菇馅。饺子包完了,一个个真可爱。这是长辈们就让我到别人家里送饺子,是我最喜欢的,因为可以收到很多的压岁钱。我就跟别人的小朋友比赛,看谁挣的压岁钱多,果然,它们立马答应了。
我就端着碗里的一个个热乎乎的饺子,我轻轻的敲了一下门,满怀笑容都说“给您的饺子,希望您在新的一年里,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于是我就收到了一张红色的毛爷爷,别人都是五十,二十的,因为他们都忘了说祝福语了,我就赶紧跑到了家里端着另外一盘饺子,挨家挨户敲门送饺子,于是我高兴地回家了。
我爱我的家乡,更爱家乡的风俗,这样的家乡,你喜欢吗?
篇9:我家乡的风俗高一作文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节一到,就意味着春节越来越近了。腊八节是腊月重大的节日之一,也是佛教盛大节日之一。腊月是年岁之终,腊月初八这天全家老小坐在一起喝腊八粥、制作腊八蒜,开开心心过大年。
在古代宫廷里腊八节这天,皇帝、皇后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保佑他们平平安安。
相传,腊八节还跟纪念英雄岳飞有关。当年岳飞率部抗金,赶上数九寒天,老百姓们争相送粥,岳家军饱餐一顿后得胜归来,这天正好是十二月初八,岳飞去世后,人们为了纪念他,每到腊八便用杂粮豆果煮粥来缅怀他,最后成为习俗。
一说到腊八节,大家便会想到腊八粥。腊八粥,又称“七宝五味粥”、“佛粥”、“大家饭”,腊八粥的传统食材包括大米、小米、玉米、薏米、红枣、莲子、花生、桂圆和各种豆类。腊八节喝粥的习俗来源于佛教。据说,农历十二月初八这天是佛祖释迦摩尼的成道之日,古印度人为了不忘佛祖成道以前所受的苦难,也为了纪念佛祖在十二月初八悟道成佛,便在这天以吃杂拌粥作为纪念。自从佛教传入我们这里,各寺院都用香谷和果实做成粥米赠送给门徒和善男信女们。到了宋代,民间逐渐形成在“腊八”当天熬粥喝喝粥的习俗,并一直延续至今。
我们家每年过节也有喝腊八粥的习惯,腊八前一天,外婆会把五颜六色的谷物放进水中浸一夜,准备着第二天腊八节的到来。清晨,我被“啪拉、啪拉”的声音惊醒,是外婆把浸好的谷物扔进锅里。它们就像一条条浮翠流丹的小鱼儿都不甘心的争先恐后地往水底窜去,不一会,腊八粥就煮好了,刚出锅的腊八粥热气弥漫,香起席卷,就像一道道波涛扑面而来,沁人心脾,炸开了的豆子有的仿佛咧开了嘴冲我笑,有的仿佛眯着眼睛打量着这个世界,还有的像是没有睡醒,在水里打几个旋儿。一个个肥大的红枣就像玛瑙一样,我吃着腊八粥心里热腾腾、暖洋洋地,这寓意着美好的一年即将开始。
一碗腊八粥就像一块雪白的毫无瑕疵的暖玉上,镶嵌着色彩斑斓的鹅卵石。犹如一副“民以食为天”的画卷,让人欣赏了之后忍不住吞咽着口水,也体现了民众爱戴英雄,崇敬及对神明的信仰,更表现了人们过节日的风俗传承到现在的薪尽火传的精神。
篇10:我家乡的风俗高一作文
我最爱的就是除夕了。美味的食物,缤纷的色彩,正红的灯笼……我们的除夕是有大讲究的,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们的除夕别有一番风味。
早晨五六点,照我们家乡人的说法,得赶“早市”,为准备年夜饭的新鲜食材,家中长辈要整理旧物,买新物,讲究“辞旧迎新”。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家乡的人挑选食材也有讲究:要买竹笋,图个“节节高”;鱼年年都买,说是“年年有余”;最重要的自然是年糕了,毕竟可得“年年高”嘛!
与此同时,大红的灯笼布满了整个家乡,街上灯火通明,家家都格外欢喜。当然,此时此刻,大多数人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贴春联。
春联就像是过节的信号枪,当人们用胶水将其贴上的一刻,大家的脸上都仿佛多出了一道红光,一笑就合不拢嘴了,给冷冰冰的大楼都染上了一丝人间烟火气。
全家还得大扫除,在家乡,这被称为“掸新”。到了下午,各种各样的香味从每家每户中传出,“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不绝于耳。
主厨奶奶早已准备就绪,开始做菜。酱油肉蚰蠓鳗鳖……家乡临海,海鲜颇多,金黄的小黄鱼在油锅里冒着泡泡;白色的年糕与白菜香菇们在锅中跳着圆舞曲;海参鱼皮汤纯白而浓稠;色如翡翠的冒菜切得整整齐齐。
桌上摆了四个红色大盘,周围如众星拱月般围着六个红色高脚碗,正是“六六大顺”之意。盘子中间摆着主菜,盘沿周围则是一圈各式各样的水果,这叫“盘头”。杯子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把欢喜带给了每个人。大家大快朵颐,朱红的碗筷与窗外的灯笼遥相呼应。热腾腾的饭菜升起阵阵水汽,逐渐被大家你一块我一块全部扫荡,“干杯!”家中晚辈起身敬酒。
春晚开始,一家人欢欢喜喜地围坐在一块,孩子们则开开心心的拿出鞭炮来放,家族群里红包如雨,大家脸上洋溢着笑容。
十二点的钟声响了,新年到了!
家乡的除夕总是那么温馨且充满了家乡味儿
篇11:高一作文:家乡的风俗600字
我们家乡每逢到春节都是热闹非凡,你看街上的行人都在逛商场,各种各样的年货,各种各样的玩具,让我可是非常心动的。
我们的除夕习俗其实全国都一样,大家都要一起团聚吃饭,开开心心的吃。初一初二,晚辈都去给长辈拜年,而我们呢?可说是大丰收,红包满了自己的口袋,装满的是全家的幸福。元宵时,大家都得回去自己家放鞭炮,扒拉扒拉,非常热闹,大家都玩得很开心,街上挂满了新异的灯笼,街上的人个个脸上挂满了笑容,可见得春节多么热闹啊,我的家乡就是这么热闹,这么喜庆,这么欢喜.
过年
“百节年为首”,客家人与全国全省多数地方一样,视过年为一年中最为隆重和欢乐的节日。人们很早就开始准备过年,九、十月开始晒番薯片、米糕片供过年油炸和炒食。“冬至”一到,开始蒸酒。年近三十,家家户户要蒸糖糕、做米果、杀猪、做豆腐、宰鸡等,欢欢喜喜迎接新年到来。
祭灶
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二十三日晚饭后要把灶台刷干净,把旧的灶君取下烧掉,三十日晨把新像贴上,一送一迎,都要摆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在灶前烧香、点烛、放纸炮。
入年界
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入“年界”,加紧准备过年,外出的人都要赶回家过年。入年界限后,要教育小孩不能相骂,不能讲不吉利的话。在入年界前后,要择定吉日在屋内扫尘,打扫卫生。要清洗厨桌板凳,洗晒被褥蚊帐,干干净净过年。
过大年
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新衣,干干净净过年。各家厅堂还要陈设供桌,布置香案,摆起鸡、鱼、肉、果品等,敬奉祖先。除夕晚上,吃团圆饭,菜肴丰盛。桌上要多放几副碗筷,以示请祖先回来一起过年。饭前,要先给祖先筛酒,将酒洒地,然后开始吃饭。席间,老人小孩吃鸡腿,以示尊老敬幼。
守岁
吃罢团圆饭,灶具要洗得干干净净,以备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晚上要守岁,辞旧岁,迎新春,每个房间要整夜灯火通明,叫“点岁火”,有些地方牛栏、猪舍也要点上灯。家长要给小孩发压岁钱,有些地方还要给老人压岁钱。
开大门
正月初一按《通书》规定的吉利时辰开大门,顿时鞭炮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
拜年
正月初一早上吃素
篇12:关于家乡风俗的高一作文赏析
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元宵节的习俗很多,吃汤圆,舞狮子,猜灯谜……每个习俗背后有很多的历史故事,今天就和大家来讲讲“吃汤圆”这个风俗。
“汤圆”这两个字的字音和“团圆”相似,而这团圆的寓意,就要从那个叫元宵的姑娘说起。
汉武帝有位爱臣,名叫东方朔。有一天,东方朔在园子里面碰到一个姑娘在井边,边哭边犹豫地想往井里跳,东方朔连忙拉住他问:“你为什么要哭,为什么想不开?”
“我的名字叫元宵,常年在宫中做汤圆,没有批准,我回不了家,我好想他们!”姑娘说完,东方朔想了想说:“我来帮你吧,今年你一定能和家人团聚!”
第二天,东方朔在街头上扮成一个算命的,假装算了算,便对周围的百姓煞有其事地宣布到:“正月十六,皇城会有大火”。这个消息传到汉武帝耳朵里,他找到东方朔,询问“这事如何处理?”东方朔假装想了想说:“火神很喜欢吃汤圆,不如让百姓们做好汤圆,在那一晚奉献给火神君。”皇帝觉得这个方法很好,可是又要怎么瞒过玉帝呢?东方朔又说:“只要那天,在皇城内外挂满灯笼,这个城市就像燃起大火,不就瞒过上帝了吗。”
事情很快就安排了下去,那位叫元宵的姑娘,也因被派出宫外,教百姓们制作汤圆,得以和自己的家人团聚。后来,每年元宵,大家都会吃汤圆,以示庆祝。
汤圆的口感细腻爽滑,里面可以包各种口味的馅儿,下锅煮到浮起就可以入口了。不仅好吃,还寓意“团圆”,表达着人们的美好祝福,所以直至今日,这习俗都在千家万户流传。
篇13:我家乡的风俗高一作文怎么写
金黄的外皮,包裹着喷香的馅,这就是家乡的馅饼。一口咬下去,酥脆、咸香味儿霎时蔓延至我的每一个味蕾,好吃极了。
我的老家在--,塌饼是家乡人的必备品,无论男女老少,都爱它。做塌饼的阿婆常常站在店门口,咧着嘴,憨憨地笑着,吆喝着:“塌饼,刚出锅的塌饼……”下班的年轻人总会停在街头的塌饼店前,买个塌饼压饿。但他们往往只买一个,因为一个塌饼就已足够。老人们也常常会在买来后分一半给老伴吃,另一半则自己慢慢品味,那神情仿佛在享受世间最珍贵的美味。孩子们则是一放学就吵着闹着要大人给自己买来吃,手捧着一个热乎乎的塌饼,咬一口,那带着素菜味儿的清香,便弥散在了孩子的欢笑声与妈妈慈爱的笑容里。
我一回到乡下,便会缠着外婆,让她亲手给我做塌饼吃。每次开始做,她总要先去洗手,再将需要用的工具仔仔细细地清洗干净。她从来不会因为任何事而省略每一个细节。至今依然清晰地记得外婆将反复揉捏成的又光滑又柔软的面团擀成薄薄的面皮儿,放置在木板中央,然后再利落地将拌好的馅放在上面,用勺子压实,每一步都是那么细致。每每此时,我都欢呼雀跃着围在灶台前,围在外婆的身边,围在氤氲的蒸气里,围在弥漫的香味中。至今那垂涎欲滴的感觉仍回味在我的记忆中。
当然,看着外婆娴熟的动作,我自然也是安静不下来的。我总是会拽着她的衣角,望着她,央求道:“外婆,外婆,你让我试试好不好?我保证不捣乱。”外婆对于做塌饼可是分外认真,从不让他人帮忙,因为不放心——但她仍然会答应我的要求,在一旁慈爱地笑着指导我。
外婆做塌饼的手艺可是一绝,乡里人都夸赞她做得好吃。每次外婆做塌饼,都会做很多,一部分留给我,还有一部分给邻里。我总能把塌饼都吃完,从来不会浪费。听外婆说,小时候每当我哭,外婆便给我塌饼啃,我便不再哭闹,家里人都说我是塌饼的忠实粉丝。
当然,我们也经常送给邻里自家做的美食。可是,我却从来没有见过他们道谢,仿佛这是理所当然的。我问外婆为什么大家如此奇怪,她却只是一笑,回了句“正常,正常。”细细想来,道理实在很浅显:这就是家乡人啊,热情,爽朗,却也憨厚,朴实;这种礼尚往来,不是客套,而是一种习惯。
我爱家乡的塌饼,我爱家乡的生活,我爱家乡的风土人情。
篇14:风俗作文
傣族主要居住在西双版纳地区。这里山川秀丽,气候温和,雨量充足,有的热带原始森林。森林里栖息着珍贵的野生动物,大个头的亚洲象和美丽的孔雀,都是这里的“居民”
傣族主要从事种植业。傣族村寨有一幢幢竹楼组成。竹楼多为两层,样式很漂亮,上层住人,下层没有墙,存放杂物或关养家畜。
傣族的重大节日是傣历新年――泼水节、入夏安居节(关门节)、出夏安居节(开门节)
傣族泼水节在农历三月中旬,正值傣历六月,是傣历中一年的开始,所以泼水节就相当于咱们的春节。
泼水节期间,傣族人要到中向佛祖贡品,青年男女则要穿上漂亮的衣裳,走到街头相互泼水嬉戏。按照傣族风俗,用清水泼洒可以洗去一年的污垢,祝福未来吉祥。
傣剧发源于有一定人物情节的傣族舞表演及讲唱,后吸收滇剧、皮影戏的艺术营养,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形式。
傣族以大米为主食,最具特色是竹筒饭。制作方法是将新鲜的米装进竹筒后加水,放在火上烧烤,吃起来清香可口。
篇15:山西风俗作文
山西风俗作文
一般都凭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尽管时代变迁,移风易俗,但大体仍沿旧习,特别是农村,重要礼仪程式,墨守成规,至今未变,大致都须经相亲、订婚、结婚、回门四个步骤。
相亲:媒人为男女提亲,介绍双方的情况,如年龄、属相、生辰、人品、长相,以及家庭经济状况和父母为人等。两家权衡条件,集众人商议后,有意结亲者,男子随媒人到女家相看。双方同意,即约时间,再邀女方到男家相看,中意者便留在男方家吃饭,默允可商婚事,相看不中意即离去。订婚:经媒人在男女两家之间多次说合,确定彩礼和嫁妆,妇方交换儿女生辰八字,择吉日行订婚礼,男方送“食盒”和部分彩礼给女方,并设宴庆贺。
次日女方设宴请男方。之后,择日领取结婚证,有的还出外旅游,成婚后,男女互赠些服装,称换夏或换冬。结婚:迎娶前一月行聘礼,俗称“下茶”,男方使媒人将“新娘”出聘时所穿衣物(内衣)及“水礼”(米、面、肉)送至女家,并通知娶期。之后,男女方的至亲各自请未来的`新郎、新娘到家吃饭,谓之“吃喜头饭”。娶亲的前一日,亲朋皆来,俗称“待人”,有的请“鼓匠”助兴,所以又称为“安鼓”,晚上男女各自在自家吃“翻身饼”。迎娶日,男女家一大早炸油糕吃,称“吃喜糕”。
早饭后,男方奏鼓乐、抬花轿(有的用马车或骡驮轿,现在基本上用汽车)到女家迎娶。一般由男方舅舅、妗子娶亲。新郎要给新娘带去一根红裤带,名曰:“喜结良缘”;带去一个瓶子,瓶中插一棵葱,谓之“生根立后”;带五根肋骨的猪肉或羊肉一块,叫做“离娘肉”、“五方喜庆”,娶亲回来时,男方要把其中的二根肋骨带回,表示婚后夫妻和睦,名曰:“筋骨不离”。女方设茶水、糖果、糕点等招待迎娶者。新娘换上男方带来的衣服(一般为红绵衣、绵裤),向父母拜别后,由胞妹掺扶上轿(车)。同行人有送新的,开箱子的,后有“贺堂”(又称圆饭)者随行,按事先择好的时辰进入男家。到男家后,新娘由搀亲者搀引,踏“红毡”进入新房,并为“贺堂”者“烧茶”,吃“进门饭”。
正午新郎、新娘拜天地,礼毕即开始宴席,名曰:“坐席”。席间新郎新娘要向来宾敬酒,行礼,认大小。晚上由新郎姐夫主持闹洞房仪式,俗称“倒宝壶”,让新郎新娘说绕口令,猜谜语,说笑话取笑,后夫妻吃对面饭,深夜方毕。第二天一早,新郎新娘向亲戚朋友行礼,称:“拜人”(有的地方在拜天地后举行),并由受拜方出礼钱表示祝贺。丧葬:古代朔州的丧葬礼仪程序极其繁琐,一般可分为小敛、大敛、烧纸、送灯、辞灵、出殡、复二等。,“中国首届黄河黄土高原柳林·孟门年俗文化节”在柳林县孟门镇隆重举行,与百名民俗专家、学者一致通过《保护中国传统年俗文化孟门宣言》。
山西,我祖祖辈辈的故乡,山西有好多的名胜古迹和民俗习惯可谓魅力山西。
山西,山美,水美,人更美!
篇16:家乡风俗作文
俗雨有五;“百里不同风,千里不俗。”每个家乡都有着不月的风俗,我的家乡的风俗就是:贴春联、挂年画、贴窗花,放爆竹、发红包、穿新衣、吃饺子、守生、舞狮舞龙、挂灯笼等活动和习俗。
在往年的春节中要出门拜访亲朋好友,还要守多、舞狮舞龙等活动。”可是今年疫情只能在家吃清四溢的年夜饭。”
在大年三十的前一天就去买了许蔬菜及一些肉。”到大年三十的晚上了,每家每户都吃上了香气扑鼻的年夜饭了,我们一家也坐在桌上吃年夜饭了,桌子上有香甜软糯的年糕,还有油而不腻的窝窝肉、咸钳适中的腊肠香嫩爽滑的排骨、鲜美多汁的荔技肉等。”都坐上桌了,一边吃着色香味俱全的满满一大桌子菜,一边欢声笑语的讲讲一些有趣的事。大年初一了,就是开始穿新衣服的-天了。”每家每户大的小的都穿起了在年前买的新衣服了。
在去年的新年中有逛庙会、拜访亲朋好友,守岁、舞狮舞龙等各种有趣的活动。”可是今年有这个疫情大家都不敢出门,都躲在了家里头,可累坏了抗疫前线的叔叔阿姨们。希望明年不要再有这些疫情了,这样就不要一直直宅在家里头了。
篇17:家乡风俗作文
照我们xx的老规矩啊,春节就得吃蛋卷。听奶奶说,蛋卷一圏一圈的,寓意着团团圆圆。蛋卷金黄诱人,单看它那样,就够你咽好几口唾沫了。
奶奶带着我到街上买蛋卷的食材。一上街,喧闹声响彻云宵,一群人挤在卖鸡蛋和猪肉的摊边,一边挥手一边叫嚷:“老板,给我来二十个鸡蛋!”或是“老板娘,给我砍三斤猪肉”我们差不多等了两个小时,才买到鸡蛋,猪肉和糯米,谁让今天全村的人家里都做蛋卷呢。
回到家,我洗好手,撸起袖子,准备大干一场。我将买好的鸡蛋清点了一番,共有六十个,奶奶说要把这些鸡蛋全都做成蛋皮,我瞪大眼睛深吸一口气心想:这么多,能做得完吗?开始打鸡蛋了,奶奶边打鸡蛋边给我说起来了蛋卷的由来:“很久以前,村子里有一个喜欢吃金子的怪物,大年三十的时候它都会来抢金子吃,如果吃不到,它就会把整个村子掀翻!于是人们想了一个办法,将鸡蛋肉加在一起,做成金币的颜色形状,把它喂给怪物吃,这下子村庄和金钱就都保住了。”
故事讲完了,该做蛋皮了,将蛋液倒入油锅里,小火等个三十秒,蛋液成形后铲出锅再把它晾凉,一片金黄色的蛋皮便完成了。我跟着奶奶的步骤试着做了一个,不错,简单又有趣。我们在欢声笑语中劳动,不久之后,蛋皮已经叠得很高了。接着就是剁肉馅,这可是力气活,我从袋子里抱出两大块猪肉,随后叫来表哥一起帮忙,将猪肉放在切菜板上,双手持刀,三个人六把刀有节奏的敲起来。先是把猪肉切成小肉块,最后再剁成烂肉泥。再将肉和糯米搅拌在一起,加入生抽老抽鸡精盐,还有辣子粉(湖南人爱吃辣)继续搅合。肉馅制成以后就可以开始做蛋卷了,一层蛋皮一层肉馅的铺好,要重复三次,然后把它卷起来,最后上锅蒸熟就好了。
太阳静悄悄地落下,最后一抹晚霞也在人们的欢笑声中不见了踪影。客人们越来越多,他们围在桌旁,有说有笑的。“蛋卷来喽”奶奶一声吆喝,大家都围了上来,我尝了一口,蛋香肉香瞬间涌上味蕾。大家举杯欢庆:“新年快乐!”奶奶做的蛋卷,大家都竖起大拇指,口口夸赞说比外面酒店的好吃呢。
蛋卷不仅是一种食物,它更是我们xx的“代名词”,是xx的代表食物,我希望春节吃蛋卷这个习俗可以一直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知道邵阳的精彩。
篇18:家乡风俗作文
我的家乡是一个潮汕地区的小镇,这里沿海,是一个繁荣之地,春节的时候更是异常热闹。在众多的特色习俗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营老爷”了。
“营老爷”一般在正月初五或者正月初六进行,在潮汕,“老爷”指的是一个村或一个镇的守护神,“营老爷”则是指老爷巡视村(镇)。“营老爷”之前,人们要到寺庙祭祀神明,祈求新的一年吉祥如意,或是风调雨顺等。接下来的才是游行活动。游行队伍是由青壮年自愿报名组成的。在进行筛选后,各部分的人聚集在不同地方进行各种技艺的操练。游行的队伍庞大,莺歌队的、抬神像的、奏乐的……许多富裕的人家出钱,也有许多没那么富裕的人家出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营老爷的日子终于到来了。一大早就有许多人先到寺庙中烧香,请各位“老爷”出宫,坐上贴着对联的轿子准备巡视镇子。其他人们纷纷从家中走出来到街道上准备观看。上到已经要人搀扶着的老人们,下到从还被爸妈抱着的小娃娃,无不期待的看着街道的那边。游行开始了,走在最前面的是旗手和挑花篮的女子,接着就是锣鼓队,她们所到之处锣鼓震天,声音连绵不绝。接着的就是器乐演奏,长长的一条队列里,传出各种乐曲的声音:笛子、二胡、吹箫、打鼓……乐器发出的声音聚成宏伟的乐曲。紧随其后的是重头戏——莺歌。莺歌来源于《水浒传》中梁山好汉在大名府劫法场救卢俊义的故事。人们穿着潮剧中的戏服,;例如关胜花脸红须、李逵花脸黑短须、武松小生装扮、鲁智深花脸短须和尚装束……他们拿着两根木棍,随着鼓点的节奏不时打起“花”来,刚健有力,还不时发出整齐的吆喝声,人们早已看得入迷,掌声如同潮水一般,刚落下又响起。人们跟着游行队伍,往镇子的各个大街小巷走去。
礼炮车驶来,把整个“营老爷”推向高潮:礼炮车放出彩炮,壮汉们抬着八抬大轿亮相,轿子上是被请出来的各路神仙,例如“三山国王”,“双忠圣王”等,既有庄严肃穆的,也有慈眉善目的。情绪高涨的人们都簇拥着想要摸一摸神像,祈求新的一年里的幸福安康。队列所到之处,万人空巷。
傍晚,“营老爷”的队伍行遍了全镇的大街小巷。游行结束了,“老爷”们也回庙里了,但是人们还沉浸在欢乐之中……
篇19:端午节风俗作文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来到了。
今天我一大早就起床了,我打开房门发现妈妈和奶奶都在包粽子呢!
我开心地走过去,问道:“奶奶我能包粽子吗?”奶奶一如往常慈祥地说:“可以,来试一试吧!”我撸起袖子,先拿一片粽叶,再挖两勺米放在粽叶上,接着用筷子夹一块又细又长并且肥瘦相间的腊肉放在米上面。哈哈,这样一看,这腊肉就像是刚出生的小婴儿,那糯米啊仿佛是张软乎乎的公主床呢!“小宝宝别着急,姐姐给你盖上白花花的棉被。”于是我用勺子挖一勺米把腊肉给盖住。最后用三根又细又细的长的绳子把粽子捆起来,哈哈!一个粽子就包好了。
这一会儿的工夫,我和奶奶就包了这么多的粽子,一大盆诱人的粽子摆在眼前,真让人垂涎欲滴。“一、二、三”我数了数,我一共包了十三个粽子呢!太有成就感了!
奶奶马不停蹄去煮粽子了,我等了好久,围在厨房团团转,终于听到奶奶叫道:“吃粽子了!”我赶紧跑过去,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呀!这是我自己包的粽子,我闻了闻,好香呀!令我直流口水。我咬了一口,香甜软糯的糯米,肥瘦相间的腊肉,这简直是人间美味!好好吃!我也不顾形象了,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心想:我下次还要包粽子!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是为了纪念我国屈原诗人,不仅意义重大,而且还能吃上如此美味的粽子。我爱端午!希望这样的传统节日可以永远流传下去。
篇20:端午节风俗作文
细心的同学一定不难发现,在市场上会经常见到一种发着阵阵清香的绿色长叶子,与这相配的还有雪白雪白的糯米和红红的大枣,聪明的同学们一定会猜到,这是为了包粽子呀,因为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就要到来。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也称“端阳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风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佩香囊等等,其中为佩香囊和包粽子最为盛行。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呢?这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的诗人屈原。屈原是战国时代楚国的三闾大夫,眼见国家处于危难之中,却无法挽救,他日夜忧愁,最终投汩罗江而亡。楚国民众知道后十分忧伤,驾船奋力营救,为了不让水中的鱼虾将屈原的身体吃掉,他们就在江上划着龙舟、敲锣打鼓,希望能将鱼虾赶跑;还用粽叶包米饭作成粽子,投到江里喂给鱼虾吃,希望屈原的身体不要受到伤害,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年年岁岁,这个风俗便流传下来。
每逢端午节,小孩子们都要佩戴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当然,除此之外,很多家庭还会在门口插艾叶、饮雄黄酒,有的地方还会举办龙舟赛,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篇21:端午节风俗作文
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热闹的春节,追悼亲人的清明节,纪念爱国诗人的端午节,团团圆圆的中秋节,在这些节日当中,我最喜欢端午节,因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端午节在农历五月初五。
在农历五月初一,大人们都会先在门楣上挂艾叶、昌蒲,这些可以驱赶蚊虫,而且还要喝雄黄酒,防病防灾,大人们还会去采摘粽叶洗、浸,还要浸糯米,糯米里面可以加红豆、肉、花生等食物。
接着是包粽子,在我们家里,奶奶包粽子包得最好。奶奶包粽子的时候,我问奶奶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奶奶说:“在公元前278年,楚秦争夺霸权,楚国的楚怀王昏庸无能。屈原建议他富国强军,举贤授能,而楚怀王却听信小人谗言,把屈原削职流放,屈原在京都听有人说秦国把楚国攻破了,屈原听自己的国家被别的国家占领,悲痛万分,他就抱着一块石头投江自尽了。人们见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自尽后,就把叶子包着糯米投到江里去,让那些鱼虾吃饱,不要咬屈原的尸体,这就是为什么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人们要吃粽子的原因了。”奶奶说完,我恍然大悟。
粽子包好了,煮粽子也是门绝活,锅里放入蒜瓣等作料,吃粽子的时候还要醮白糖,这样才不容易坏肚子。
吃饱喝足,我们一起去看赛龙舟。赛龙舟同样是端午节的一个重要传统习俗,赛龙舟主要是为了驱赶水中邪灵,让屈原的灵魂归到故里。
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是个盛大的节日,在端午节里,我们大家都开开心心,天空弥漫着欢笑声。
篇22:端午节风俗作文
“五月榴花妖艳拱,欲养花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这不正是浓郁温馨的端午节场景吗?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重午节、午日节、五月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大街上到处中野飘香,粽子的腥味扑鼻而来。到了家里,我看到奶奶准备了一大盆香嫩糯米,还没开始包,我就迫不及待的想吃。奶奶一手拿着粽叶,一手拿着勺子,匙了一大口糯米,放进一个卷成三角体的棕叶里,再用手指压一压,用绳子一绑,一个完美的粽子包好了,我没想到男人的双手是那么的灵巧。
等到粽子蒸好了,打开锅盖,一个又大又秀的粽子呈现在我的眼前。我迫不及待的剪开,猛地咬了一大口,味道好极了,我一口气吃了好几个。
吃完了粽子,我们去看划龙舟。河边人山人海,人声鼎沸,还没有看到龙舟,就震撼到了我。我挤进人群,鼓声地动山摇,划龙舟的人乐在其中,船桨在水里整齐的划着,翻起洁白的浪花,像一个美丽的姑娘,穿着雪白的连衣裙在河上跳舞,是那样的婀娜多姿,那样华丽无比。
黄昏时分,划龙舟的人上岸了,紫色的星云悬挂在天空,让人不禁联想起了爱国诗人屈原投江自杀的情景,让人情不自禁地热泪盈眶。
故乡的端午节啊,你给了我多少喜悦和欢乐?端午粽飘香,龙舟响当当,好事成双双!端午节流露出的是地道的故乡情,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是对诗人屈原爱国精神的一种钦佩和赞颂!
篇23:端午节风俗作文
在我的记忆中,还记得“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欢乐;我还记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思念;我还记得“棕包分两鬓,艾束着危冠”的心境……
在端午时,家家户户吃粽子,在无事时总会有阵阵粽香陪伴。端午节是中国四大节日之一,又称天中节。
带上五彩绳,步行来到东城河畔,人们正高兴赛着龙舟,嘴里不停的喊着加油,加油。看着渐行渐远的人们很快分出了胜负,不尽想起投江的屈原,汨罗江畔,寒风飒飒,你独立江边,你仿佛听到战火纷纷。“举世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带着一曲铿锵《离骚》你选择赴死。
走在小路上,小餐馆的人们泯着一口雄黄酒,就是完美的节束。回到家,浴室里弥漫这艾草的香味,人们这一天都会用艾草洗澡。
吃上一顿团圆饭,当然粽子是比不可少的,那粽子沾上点糖,嘴里顿时有一种甜甜腻腻的感觉呢!指不定可以让人回味无穷呢!
晚上,来到古色古香的稻河古街,五彩斑斓的彩灯显得十分的和谐,小孩子们绕着喷泉池旁跑来跑去,路人都觉得他们天真可爱呢!泰州的端午节就是这样,大家团团圆圆,高高兴兴的!
回家后,我打开《离骚》,滚滚江流,涛涛风景,你的另一种风骨沉淀江底,去纪念屈原的一生。在这节日里,人们对屈原的缅怀,不仅仅是仍下粽子怕鱼儿把屈原的尸骨啃噬,还把自己对屈原的思念裹进粽子。
这就是我家乡的风俗,平淡又天奇。
篇24:端午节风俗作文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带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伴着愉快的歌声,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就要来了。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
先说说它的由来:端午节由来最多的说法还是指屈原。当时屈原是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挤秦,遭官宦强烈反对。楚怀王得知此事,把屈原流放在楚国边境。没过几年楚国就被灭了。屈原得知后,心如刀绞,便抱石投汨罗江身死。楚国百姓得知后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悼念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想捞起屈原的真身。有位法师把饭团、鸡蛋“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原的尸体。有一位药师把雄黄酒倒进汨罗江里,说是要把水龙药晕。后来人们怕饭团被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子包饭,外缠丝带,现在发展成了粽子。此后的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以此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每年的端午节奶奶都会包粽子。具体的步骤如下:先将竹叶清洗,泡一会儿,在这泡的过程中,准备馅料:将糯米准备好,然后按个人喜好放食物。可以放肉、红枣、红豆……然后拿泡好的叶子拿两片,一头朝外一头朝内,然后裹成一个圆锥,在里面放上准备好的馅料,接着用线缠好,最后把它放进蒸锅里,不一会儿就好了,蒸出来的粽子香喷喷的,看着都就好吃。
现在每年的端午节,奶奶都会包粽子,门上挂艾叶、菖蒲。以后我长大了,也会把这美好的习俗给延续下去。
篇25:家乡风俗作文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贺岁活动,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
春节历史悠久,在传承发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习俗,有许多还相传如至。如:买年货、贴对联、年夜饭、拜年、压岁钱、舞龙、放鞭炮、放烟花、庙会、赏花灯等习俗。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内涵。
这些习俗里最让我觉得幸福而又快乐的是“吃年夜饭”年夜饭是年节习俗之一,又称团年饭,团圆饭等。特指年尾除夕的阖家聚餐。年夜饭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式,年夜饭是年前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意头。吃年夜饭前要先拜神祭祖,待拜祭仪式完毕后才开饭。席上一般会有鸡(寓有计)、鱼(寓年年有余)、生菜(寓生财)等等以求吉利。
中国人的年夜饭是家人的团圆聚餐,这顿饭是年尾最丰盛,最重要的一顿晚饭。也是我最喜欢的习俗之一。
篇26:家乡风俗作文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节日之一,他是所有节日之中过得最久,最盛大的。不过,在如此盛大的节日中,又有哪些习俗呢?春节在上古时代就开始有了它流传至今,大约有6千到8千年的历史了,所以节日习俗的变化也很大,但在不同的地区,春节的习俗也就不同。
我的家乡在江西,按照江西的老规矩,在农历30号就过年了,在过年之前就要准备好年货,还要大扫除。大扫除,大扫除之后就是小年了小年是大年的彩排,虽然没有过大年那么隆重,但是要贴对联,放鞭炮过得还仍然很热闹。
小年过后,还有几天就是大年了,到了大年,我们就要扛起我们的新衣裳,当天必须呆在家里,哪也不能去,白天大人忙,大人的小孩玩小孩的,到了晚上那才叫热闹。
夜幕降临,各家各户都拿出准备好的烟花爆竹,到处是烟花的绚丽和鞭炮的繁响。家家户户都呆在家中吃年夜饭,吃完年夜饭就开始发压岁钱了,这是孩子们最开心,最期待的时刻,哪个孩子拿到压岁钱不是又蹦又跳,睡觉的时候要把压岁钱放在枕头底下,过一个安详快乐的夜晚。
篇27:家乡风俗作文
俗话说得好:“千里不一样风,万里不一样俗”。每一个地区都是有不一样的风俗习惯,我国很多传统式节日:新春佳节,中秋佳节,端午,九九重阳节。每一个节日都是会在大家平淡的生活造就一个又一个高潮迭起,最繁华,最庄重的,必是新春佳节。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百里屠苏。新春佳节来临之时,随处洋溢着浓浓年味儿。到腊月二十三,家家逐渐提前准备年货礼盒,市集上已经是人潮人海。
在春节早晨,家家每一户都门口一片红火,都挂起了红灯笼,家家飞出酒食的香。团圆饭莫过一天中最重要的,大伙儿围坐桌旁,纯手工制作的美味陆续摆上饭桌,大大家一会儿大声说出笑,一会儿相互之间端酒以表明自身对别人的衷心祝愿。吃过团圆饭,小朋友们在院里相互之间玩耍,大大家在屋子里谈笑风生,看春晚,欢笑声源源不断。家家高挂起小灯笼,街上锣鼓喧天。“当!”秒针偏向了十二点,新的一年赶到,烟火相继升上星空,每个人脸部洋溢着笑容,每一户都提前准备祭天,爆竹声,欢声笑语在大地面上很长时间地萦绕着。
红火的新春佳节一过,大家就以全新的外貌迎新年。春节是夕阳,年终最终一道风景,新春佳节也是夜露,新的一年又要开始了。
★ 端午节的作文高一
【风俗的高一作文(锦集27篇)】相关文章:
关于春节的高一800字作文2023-02-04
春节高一800字作文2023-04-20
高一话题作文 :如初3000字2024-01-16
高一年级家长会讲话稿2022-11-03
高一春节叙事文的作文800字2023-09-12
高一年级家长会班长发言稿2023-05-08
高一下册语文考试作文2022-05-03
关于元宵节的800字作文高一2023-01-13
高一元宵节800字作文2024-01-23
温州过年风俗作文2022-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