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方法(备课资料)(通用12篇)由网友“璇宝贝2000”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记叙文阅读方法(备课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现代文阅读方法(沪教版九年级必修备课资料)
现代文阅读方法(沪教版九年级必修备课资料)
现代文阅读
记叙文有哪些顺序?
顺叙:按时间先后顺序
倒叙: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
插叙:1、插入内容概括。 2、联系上下文谈作用:进一步突出主旨……;或者与前文形成对比,从而突出主旨……。3、为下文……作伏笔。
哪些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修辞有何作用?
比喻:生动形象。
拟人:生动形象
夸张:生动形象地揭示事物本质。
排比:增强语言气势。
设问:设置悬念,引发读者思考。
反问:加强肯定语气,起强调作用。
对比:鲜明突出特点。
标题含义有何含义?
1、表层含义
2、深层含义。
(通常与文章主旨有关)
标题作用?
1、线索作用。
2、突出主旨。
如何理解句子的含义?
1、理解句子的表层意义
2、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
(通常与文章主旨有关)
3、借助修辞理解句子。
句子或段落在文中的作用
㈠在内容上:通过描写……,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㈡在结构上:
⑴文章开头--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
⑵文章中间--①承上启下(过渡);②为下文埋下伏笔;③照应上文某个句子或细节。
⑶文章结尾--①点明主题,揭示文章中心;②升华/深化文章中心(主
题);③首尾呼应。
人物描写:
1、肖像、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描写;
2、正面/侧面描写;
3、细节描写。
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1、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2、烘托人物心理。
3、渲染气氛。
4、为下文内容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
如何分析语言表现力?
1、描写角度:指明哪种描写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肖像等,由表层分析后深层分析。(与主旨相关)
2、修辞角度分析。
标 点 符 号
冒号: 补充说明 提示下文
破折号:解释说明 话题的转换 声音的延长
引号: 直接引用 着重指出 特殊含义
省略号:省略内容①引用的省略②列举的省略
说话断断续续
语段的表现手法或写作手法
衬托、象征、悬念、铺垫、映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欲扬先抑、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卒章显志、首尾呼应、明线暗线等。
衬托(侧面烘托)的作用: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欲扬先抑的作用: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的作用: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悬念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
说明文
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分析其作用,就在本段寻找,通常与这一段的中心句有关。
说明语言:平实准确或者生动形象。
结合文本学会分析。
说明顺序:时间、空间、逻辑顺序
说明方法的种类和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具体的事例使人们更了解说明对象……的特点;
②列数字:通过具体的数字,使说明更准确,令读者更信服;
③作比较:通过比较突出强调说明对象……的特点;
④分类别;⑤打比方;⑥下定义;⑦引资料;⑧画图表。(只考前三种。)
分析语言的准确性:
字典义
文本义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篇2:记叙文知识点梳理 ( 备课资料)
记叙文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 备课资料)
一、记叙文概念
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生动的形象 事件来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蕴涵在具体材料之中,通过对人、事、物的生动描写来表现。(在初中阶段,记叙文包括一般记叙文、小说、散文、戏剧、消息、通讯、童话等。)
1、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叙述的顺序:
⑴顺序。即按照事件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这种写法可使事情的来龙去脉清晰地表现出来。例如:《一面》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记叙了与鲁迅见面的全过程。
⑵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片断先写出来,然后写事的发生、经过等。倒叙往往出于作者表达的需要;或是为了突出中心;或是为了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或是为了结构的变化,使叙述有波澜;或是为了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倒叙的方法有下列几种情况:一是看眼前的事,联想到以往的事,从现在的角度去追叙往事;二是把当前的情况和过去的情况加以比较;三是先写事情的结局,再记叙事情的缘由。例如:《驿路梨花》,从茅屋的建造和照料过程看,采用的就是倒叙的写法。文章由“我们”路过住宿茅屋写起,层层设置悬念,最后才交代出小屋的来历。
⑶插叙。插叙有两种:一是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线索中断一下,插进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二是插进对有关事情的追溯和回忆,叙述完了,仍按原线索继续叙述。插叙的作用是补充交代或说明,使叙述更加充分,弥补单凭顺叙难以交代清楚的必要内容,使文章更充实、更周密,在结构上更紧凑。例如:《背影》一文,开篇点题之后,插入了家庭祸不单行的追忆,既交代了背景,又为主体部分做好了铺垫。
3、叙述的人称:
记叙文中使用的人称不同,其表达作用也是不同的,阅读中应仔细体味。第一人称的写法是以当事人的身份叙述,写来亲切、自然。如《我的老师》、《羚羊木雕》,作者都是把自己当作故事的见证人写进故事中去的。第三人称的写法不受任何限制,凡客观世界乃至人物内心所想的一切都能进行叙述,写来开阔而充分,但毕竟不如第一人称那样真切,两种人称各有用处。
4、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采用综合表达方法是记叙文的主要特点之一,即除了以记叙为主之外,还要运用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这几种表达方法的运用各有其明显的特点:记叙主要交代事实,把人物和事件概括介绍给读者和写出人物活动、发展、变化过程;描写是指在叙述过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以及环境进行描写,给人以鲜明、生动的印象;说明是记叙的一种补充,它要交代解释记叙文中需要加以说明的部分;议论是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直接发表作者的见解,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抒情是指在记叙的基础上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抒发作者难以抑制的感情,弄清这些特点,有助于提高阅读记叙文的能力。
⑴记叙文中的描写。无论是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记叙文都离不开描写。单纯的记叙,会使人感到平淡、枯燥、乏味,只有把记叙和描写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描写一般可分为两类:一是人物描写,包括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一是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阅读记叙文的描写部分应注意以下几点:①作者是抓住事物的什么特征进行描写的;②采用了什么方法进行描写的;③这些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例如《小麻雀》一文,为了突出小麻雀受伤害的不幸遭遇和作者的深切同情,作者集中笔墨描写了小麻雀的眼睛约十几处之多,使小麻雀的凄惨形象十分传神感人。
⑵记叙中的说明。说明既然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例如《故乡》前四段在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的心情后,第五段以说明的方式交代了此次回故乡的目的,省去了许多叙述的笔墨。
⑶记叙中议论。记叙与议论是两种重要的表达方式,且这两种表达方式常常是交叉或糅合使用在同一篇文章中,各自发挥着它们的作用。《谁是最可爱的人》一课是叙议结合得较好的一例,这一点,我们在阅读时应给以必要的重视;而在写作中,则应认真学习运用它。
⑷记叙中的抒情。记叙中的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采用直抒胸臆的方法,抒发作者难以抑制的感情。记叙文中的抒情要写得感人,一是要有真情实感,二是要注意分寸,虚假的或扩大了的感情必然失真,自然也就不会感人。至于抒情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或把抒情渗透在具体记叙描写之中,或集中记叙,集中抒情,或情景交融。
5、记叙文的表现手法
(1)象征:借助某一具事物的形象,以表现某种思想感情。它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的某一内容得以含蓄形象地表现出来。
(2)对比
(3)衬托:衬托是用一些别的人或事物作陪衬来突出某一人或事物的写作手法,这种“以宾衬主”的手法运用得好,不但能使结构布局有迂回曲折之妙,而且使文章有了蓄势,更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古文中《爱莲说》就是一篇典型的运用衬托手法的小品文,为了突出莲花的美,文中有三处以菊花、牡丹来衬托莲花。菊花是旁衬,牡丹是反衬。在反复的衬托下,逐步揭示了人们“爱花”与人生观之间的关系,并最后表明自己爱莲的缘由,从而逐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4)借物抒情 通过对具体物象的描写,传达写作者的某种情感。
(5)先抑后扬(或欲扬先抑)
“文似看山不喜平”,事无巨细、唠唠叨叨地平铺直叙是行文之大忌,而巧用扬抑则是使笔底波澜陡起、摇曳生姿的常用手法之一。《荔枝蜜》就是个成功的典范。
文中一开并没有就回忆小时候被蜜蜂螫了一口,“从此,每逢看见蜜蜂,感情上就疙疙瘩瘩的,总不怎么舒服。”这是对蜜蜂的“抑”,而后写看到勤劳的蜜蜂嘤嘤嗡嗡、沸沸扬扬的生活情景,终于心灵震憾,“不禁一颤:多么可爱的小生灵啊”,从心中真诚地赞美“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这就是对蜜蜂的“扬”。这种写法叫“欲扬先抑”。
与《荔枝蜜》欲扬先抑的写法相反,还有欲抑先扬,如《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在刚知道狗咬人之事时,一个廉洁公正、不畏权势、执法严明的警察似乎呼之欲出;然而以后的多“变”则是对他第一态度的极大讽刺,这种写法就叫做“欲抑先扬”。
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可以是贯穿于作品整体的,也可以出现于作品的局部,但同样应根据目的与手段安排好轻重、主从、详略,不可以掉以轻心,草率从事。
(6)托物言志
6、记叙文的中心
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的方法可概括为“四看一原则二分析”。
一原则:坚持整体性的原则。要读懂原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尤其要辩明文体的特点,比如散文、小说等,根据文体特点分析归纳。只有从宏观上把握全篇,对文章内容了然于胸,才能正确把握文意,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这也是音读理解的核心和归宿。
二分析 分析主要的人和事。分析作品的背景
四看:看标题、看材料、看首未段、看重点句
① 从分析文章标题入手。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文章题目就直接提示了文章的中心。
② 从分析材料入手。材料是表现文章中心的基础,可通过选取的材料和详略安排分析其蕴含的中心。
③ 从分析文章的首未段入手。开头和结尾是文章结构的组成部分,开头就点明文章的中心,所以开篇的语句、段落往往可归纳出文章的中心。结尾往往也提示和深化文章的中心,或启示读者作深一层的思考,研读结尾的语句可捕捉到文章的中心。
④ 从重点句入手。重点句有议论抒情句、主旨句、反复使用的语句。记叙文中议论抒情句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抓住这些句子归纳总结,便可把握文章的中心。归纳中心思想,要根据文章的不同情况,有的文章有点题句,抓住了这些语句,并用适当的词语将其连线起来,就是中心思想。多数情况下,文中没有直接点明,就需要自己归纳概括,可以先把全文各段大意或各段的关键词连接下来加以综合,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立场、观点、感情等。
7、把握关键词语的深刻含义
把握文章中关键词语,对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分析人物性格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关键词语,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⑴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语语的含义。例如:
①“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狡猾”本是贬义词,含有“诡计多端”的意思,为什么要用在一个孩子身上呢?联系上下文的语境,则知这是贬义词褒用,用以形容儿童天真顽皮的神态,从侧面表现了蔡老师对孩子的爱。
②“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如果不联系上下文,很难确定这句话的意思,可能误解为指东京的风光与中国的差不多,或误以为作者指在东京的清国留学生跟国内学生差不多,都盘辫子。如联系上下文,可知作者来东京控求救国救民之道,而看到清国留学生花开酒地不学无术的丑态,十分失望,此句正是表达了作者的这种情绪。
⑵试用同义或近义词语替换作比较,理解词语的含义。理解得对不对,还可通过朗读体味,通过工具书来查证。例如:
“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啊。”
理解“慈爱”的含义,可用近义词替换的办法。
把“多么慈爱”换成“多么可爱”不行。“可爱”表示值得爱,“慈爱”除“可爱”的意思外,强调“像慈母一样的爱”的意思,用以写老师的爱更恰当。
⑶注意句中隐含的意思(即言外之意)。例如:
“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苦闷。”《故乡》“高墙”是比喻说法,这里既包含着作者对故乡的失望,也包含着和故乡人们(闰土、杨二嫂等人)的隔膜,而造成这种隔膜的原因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等级观念,而这正是作者悲哀的所在,也是小说主题所在。
理解句子的含义要联系语境,结合词语所在的句子、句子所在的段落瞻前顾后,揣摩词、句、段之间的前后联系。要准确把握表达的角度,比如主体色彩、语法修辞、语言风格等,还要用准确、精练的语言表述。
对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一般指内容表达方面的作用,可以从关键词语入手。句子是由理解句子的含义要联系语境,结合词语所在的句子、句子所在的段落瞻前顾后,揣摩词、句、段之间的前后联系。要准确把握表达的角度,比如主体色彩、语法修辞、语言风格等,还要用准确、精练的语言表述。
对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一般指内容表达方面的作用,可以从关键词语入手。
8、分析记叙文的详略
叙述中的详略问题是一个取材、组材如何扣紧中心,体现主题的问题。事件往往是复杂纷繁的,但写作目的都是明确集中的,取舍如何,孰详孰略,依据的标准只能是文章的主题。凡是对主题思想起重要作用,内涵深刻、情节生动的具体材料,就展开详写;而对主题思想起次要作用的材料,可只作概括叙述。阅读记叙文,应注意材料的详略处理是如何为主题服务的。次要材料虽不能详写,但也不能不写,因为涉及到文章点面结合的问题。点(详写),体现文章的深度,突出主题思想;面(略写),体现文章的广度,使文章全面、丰满,完全不写次要材料,会使文章的面受到影响。例如《我的老理财》一文,写了七件事,前五件略写,后两件详写,因为后两件事体现了“我”和孩子们对老师的热爱达到了新的高峰,集中地反映了作品的主题。如果前五件事不写,文章内容显然单薄,也会大大削弱蔡老师对孩子们的关怀热爱之情。
9、分析记叙文中的过渡和照应
⑴过渡,过渡是文章段落层次连接的桥梁,恰当、巧妙的过渡,对文气的连贯,布局的缜密,转承的自然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优秀文章,都极讲究过渡的艺术。
如何分析文章的过渡?主要从两方面入手:
第一,分析过渡的方法和规律。常见以下几种过渡方法:用词语过渡;有句子过渡;用段过渡。例如《白杨礼赞》一文,第二段与第三段之间用了“然而”一词过渡;第四段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第五段又用了“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一句进行过渡。
第二,了解过渡的作用。过渡,在文章的段与段,层与层之间,起着纽带作用,人们常说,写文章要承上启下,这就离不开恰当的过渡。穿针引线,组织成篇,可以说是对过渡重要作用的恰当比喻。
记叙文的过渡,其主要作用是:
①连接不同事件或不同场景。如《白杨礼赞》,第二段由使人“恹恹欲睡”、“单调”的高原景色转换成第三段描述令人“惊奇”的白杨树,中间用了“然面”一词过渡。
②记叙、议论、抒情间的转换。例如《白杨礼赞》第四段由议论转入第五段具体描述,中间用了过渡句。
③转换不同的叙述方式。例如《这不是一颗流星》由顺叙转入倒叙时用了“我紧紧地抱住他,眼泪洒在记忆的门里”一句过渡,由倒叙转入顺叙时,又用了“……我抹去眼泪,深深地叹了口气……”这样的过渡句进行衔接,使文章由顺叙转入倒叙,再由倒叙转入顺叙时起讫点十分清楚,文气连贯而自然。
⑵照应。照应是谋篇的重要手段。周密的照应,对贯通文脉、突出中心、渲染气氛能起一定作用。阅读时,要瞻前顾后,理清思路,注意分析作者的照应技巧。
10、分析记叙文的人物形象
记叙文中的人物描写是为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作品主题思想服务的,阅读时只有了解人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才能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⑴从分析人物的直接描写入手。人物直接描写也叫正面描写,就是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等入手,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反映作品的主题。如《故乡》中的杨二嫂这一人物形象虽着墨不多,却栩栩如生、个性鲜明,作者就是通过她“圆规式”的外形与“我”印象中的“豆腐西施”对比,通过她对“我”先虚做吹捧,继而尖酸嘲讽,对闰土鄙薄不屑、恶语中伤,通过她顺手牵羊、贪小便宜等一系列表现,刻画出一个被侮辱、被损害而又自私、尖刻、泼辣、放肆的小市民妇女的形象,令人如见其形、闻其声、知其心。
⑵从侧面描写入手。侧面描写,简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如《驿路梨花》一文,主人公梨花姑娘始终没有出场,但全文写的却是梨花姑娘的感人事迹。她的精神品质全部都是通过侧面描写,通过大家对她的评价写出来的。
⑶从细节描写入手。细节描写也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所谓细节描写就是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服饰、神情变化以及事物、环境的细微处进行具体描写。如《最后一课》中在记叙韩麦尔先生上习字课时,多处运用细节描写,如挂在课桌铁杆上的字帖,烘托出教室里的爱国气氛;飞进来的甲虫没有影响孩子们专心画“杠子”,刻画出孩子们对祖国文字的热爱。
⑷从分析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入手。有些作品除了中心人物之外,还有其他人物。分析时我们既要抓住中心人物,又要分析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例如《最后一课》小弗朗士对韩麦尔先生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和敬爱老师,以至于他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这种人物关系的变化,正体现了小弗朗士的逐步成熟和强烈的爱国之心。由此可见,认清人物与人物的关系,才能更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性格。
二、写景记叙文的知识点梳理
1、概括内容:本文段写了××季节××景物(注意写的是某一季还是四季,写的是某一种景物还是几种景物)景物的特征是××
2、梳理思路:文段先写××再写××,是按××顺序来安排的。(时间、空间或是描写景物的先后顺序)
3、概括主题:文段描写了××景物,表达了作者××情感。(一般作者的写作意图有两类: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如《春》《济南的冬天》;或者是借景物含蓄抒发自己的情感志向,如托物言志《石榴》,象征《白杨礼赞》,借景抒情《夏》)
4、美文赏析:可以从描写内容、手法、特征、情感、感染力(生动、形象、准确、传神)几个角度答题。
(1)好词赏析:一般为动词、或形容词。生动传神的表现事物特征。
例如“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动词“钻”生动写出了小草不可遏制的生命力。形容词“嫩嫩的”“绿绿的”写出了初生的小草柔嫩翠绿的特点。
(2)修辞赏析:常见修辞为:比喻、拟人(生动形象)、排比(增强气势,加强语气)、夸张(夸大或缩小事物特征)、对比(突出事物特征)
(3)艺术手法赏析:对比与衬托、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多角度描写(视觉、嗅觉、触觉、味觉、听觉)
孙赛芝
篇3:记叙文阅读方法
记叙文阅读方法
记叙文是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来表达中心思想的一种文体。初中语文课本中所选的通讯、传记、回忆录、散文、小说等都归属于记叙文。
阅读记叙文,必须注意把握文章的基本要素,理清记叙的顺序以及线索,准确理解记叙中的描写议论和抒情。只有这样,才能从整体上全面把握记叙文的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所反映的中心思想。
下面仅从四个方面介绍阅读记叙文的常用方法的粗浅看法。
一、要把握记叙的要素
以记叙为主的文章,一般都要包含时间、地点、事件、人物和事件发生、发展的原因和结果这六个基本要素。当然,这并不是说,每一篇记叙文 ,对这六个要素都务必写明,在有的文章中,如果六要素中的'某些要素是读者熟知的,只要不影响表达效果就不必非写出来。也就是说:有些要素虽然没有写明,文章中也已经具备了。
阅读记叙文,把握记叙的要素,是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和关键。只有把文章所写的人物的活动或事件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了,才能由材料出发准确把握文章的宗旨。
那么,怎样把握时间和地点要素呢?
1、连续的时间和地点要注意整体过程,找出这些时地间的内在联系。
2、注意背景知识,把时间、地点要素与时代背景联系起来。
怎样把握人物要素呢?
一般的记叙文,内容比较单一,人物要素容易把握。但在复杂的记叙文中,作者着墨较多的往往不止一个。分析人物要素就显得比较困难。其方法是:
1、弄清各个人物之间的主次关系。
2、弄清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各自在文章中的作用。
运用这种方法的关键是:在阅读时,理清线索,抓住全文梗概,细心揣摩作者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为什么要特意去写这一人物,为什么要安排另外的人物等。
怎样把握事件要素呢?
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是阅读记叙文的基础。但是,仅仅了解了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并不能说是把握住了事件这个基本要素。真正地把握还包括挖掘事件的意义,理解它们与主题的密切关系。
具体方法是:分析文章的选材与材料的详略安排情况,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倾向。也就是,看看作者为什么要选这个事来写,为什么对此详写对彼略写,这件事表现了什么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文章并非写了一件事,而是写了多件事。对于这类文章可采用:光概括每一件事的内容及倾向,然后事事相连,看看总体上写了那些内容,表现了怎样的中心思想。
总之,记叙文的各个要素在文中各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彼此间又有着密切联系。阅读时,一定要注意这种联系,防止片面、孤立地分析某个要素而忽视其它。同时还要注意,分析记叙要素应当与对主题的理解结合起来。
[1] [2] [3]
篇4:记叙文阅读方法
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1、文章体裁 : 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散文种类: (1)叙事散文 (2)抒情散文
4、散文特点: 形散而神不散。
5、小说种类: 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6、小说三要素: 人物、环境、情节(开端、发展、、结局 )。
7、记叙文的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8、找主题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9、文 眼: 标题是“文眼”,统帅全文(新闻);有时交代主要人物、故事情节,有时交代主要事、物(“物”象征意义);有时还是“线索”。
10、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11、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 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 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 总分总(掐头去尾)
以写事为主的文章:
①.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 ②.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
③.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
①、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 ②、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
③、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 ④、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
①、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
②、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12、记叙的线索及作用:
线索: (1)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
(4)时间 (5)地点 (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答题套路:
如: 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13、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 (6)作者情感
14、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
(2)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平叙(略)
15、语言特色:(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等)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语言(自然朴素或生动优美)如“……(摘录文章中的相关句子)”,它“……(适当地选入下面词库摘抄的语言)”。
16、写作手法及作用:(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开宗明义、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采用“_”的手法,作者通过“……(文章相关内容)”使文章写得“……”
例句:这篇文章采用象征的手法作者通过对北方白杨树的赞颂,来赞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和团结向上的精神,它使文章意蕴含蓄,情感激越,作者的赞美之情藉此得到淋漓 尽致的抒发。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 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 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衬托,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
(7) 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 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 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篇5:诗歌鉴赏方法(高一备课资料)
诗歌鉴赏方法(人教版高一备课资料)
诗歌圣地是人类的精神后花园,聚焦了美景,凝结着美情。现代诗歌更具情理义,更富新美力。它想象丰富,构思巧妙,极富音乐节奏,能凝练地反映时代生活,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结合教学,我觉得,鉴赏现代诗歌要注意以下四点。
一、鉴赏语言
1、反复诵读,品味韵律。
诵读,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最好手段。而诗歌,一般都具备旋律、节奏、押韵这三个韵律要素,适宜诵读。古代诗人很讲究在“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诗的语言要在朗诵时顺口流畅,欣赏时悦耳动听,要富有抑扬顿挫、起伏迭宕的韵律美和流畅回环的音乐感。作为鉴赏者也要从诗歌的音韵与节奏中,体会出其中的音乐美。就诵读方法看,一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二要帮助学生入情入境,三要采用多种形式激趣。诵读让学生获得的不仅是语言表层的东西,对深层的,以及对整体感受全诗内容也有切实的帮助。浅咏低吟戴望舒的诗句:“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反复吟诵品味,体会诗歌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调、动听的旋律,就不难领略诗歌内涵,包括音乐美、情感美。优秀诗歌十分讲究音乐美,席勒甚至认为“诗里的音乐在我心中鸣响,常常超过其内容的鲜明表象”。我国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一大批现代诗人,很重视诗歌的音乐美,他们的诗歌行数、字数整整齐齐,停顿、韵脚斩截自然,遣词造句绘声绘色。欣赏诗歌时我们反复诵读,熟悉诗歌的节奏韵律,就会领悟诗歌语言体现的音乐美。
2、抓关键词,推敲语言.
诗是精炼的语言,一句话乃至一个字,里面蕴藏着深厚的旨趣,所以诗家以一字称工,刻意锤炼,以求其精深。对诗歌的炼字进行推敲,从而品味语言的隽美。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叠词等都是关键词。而古典诗歌(特别是律诗)“诗眼”一般出现在上下两句中相对称的位置上,而且要是五言律诗,就出现在第三或第五个字上,一般都是动词或形容词。它是诗人用心琢磨的结果,因而也最富表达力,最为“精炼传神”。如上例中的“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诗眼都分别在上下两句中的第三个字上。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诗眼则分别在上下两句中的第五个字上。(着重号为笔者所加)至于七律、绝句和其它体裁的诗歌,其诗眼出现的位置则不太固定。分析“好处”:分析诗眼的好处,就是要结合诗眼所在的整个诗句所表达的意境、形象或情理(有时还需要结合整首诗的意境或中心),来充分发掘其丰富的意蕴,把握其优美的艺术效果,进而用精炼的语言表述出来。推敲炼字技巧,赏析语言隽永美。
二、鉴赏形象
1、捕捉意象,体察诗情
“意”是作者表达的中心,寄托的思想、情感;“象”是具象,具体可感的事物。“意象”合指作家头脑中所形成的客观形象和主观情趣的有机融合,也指表现在作品里的、包含着主观思想情趣的具体形象。如《我爱这土地》中的“鸟”、“土地”、“河流”、“风”、“黎明”等就是寄予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的具体可感的事物,即为意象。诗歌是抒情的,除了少数直接抒情,大多数都要为情感抒发找个可代表、可象征、可寄托的具体的“象”。要体味诗情就必须解开意象。因此把握意象是真正解读诗歌的第一步。
把握意象,必须在利用已知的基础上初步把握诗歌的风格、情感基调。诗人描写的图景是与其思想感情和谐统一的,美景当然流露喜爱之情,但情哀之时美景含泪,如“感时花溅泪”;心凉之时美景却又倍受诘问,如“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这里的意象“花”“红药”所含的情感就是很清楚的了。
体味诗情,首先要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从想象中体味形象,对诗人的想象活动进行再经历和再体验。读《我爱这土地》,顺着诗句,把自己想象成一只小鸟,体味喉咙为什么会“嘶哑”,爱国者的形象即可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因为这首诗的形象的核心是一只不懈地为土地、河流、风和黎明歌唱,死后连羽毛都奉献给土地的多情鸟。读诗的全过程,想象活动都是围绕着这只鸟的形象展开的,对于诗歌中的爱国主义激情的把握,是通过对这只热爱土地的鸟的想象而获得的,离开了想象将一无所获。
体味诗情,还要善于在诗歌的抒情中寄托情思。诗歌的抒情多是含蓄的,要深入诗情,就要把诗歌所提供的含蓄的东西“泡”出来。就是说,要把诗人由繁杂的生活现象加以精炼概括的东西,还原到它原来的状态中去。如《金黄的稻束》中的“沉思”的内容就需要好好挖掘
2、调动想象,领略意境
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自然或生活的图景(“境”)与作者的思想感情(“意”)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一种和谐而广阔的、能够诱发鉴赏者丰富想象并从而获得美的享受的`艺术境界。意境特点主要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清新优美等等。抓住以上这类关键词、并联系具体诗歌反复训练,就不难做到“明意境”的要求,即在充分理解诗句、并将诗句散文化的基础上,概括出其所表现的艺术境界的特点,例如一些边塞诗的慷慨悲壮、田园诗的恬淡自然,再如一些写景诗的雄浑壮观、隐逸诗(或思亲诗)的孤独冷寂,等等。要使学生熟练地掌握以上这些术语。
意境与意象有联系又有区别。意象是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言志的“志”(“意”)的完美结合。意境通过某些诗句或整首诗体现出来,而意象则通过单个的“象”体现出来。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三、鉴赏感情
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文体,鉴赏时,须深切体会诗歌的感情内涵。可以通过诗歌的形象、意境 中把握它所要暗示和启迪读者的东西来体会作者的情感。
1、知人论世,找准情感。欣赏任何一首诗歌,总要对它的作者和它所诞生的时代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诗歌是一定时代生活的反映,理解诗歌的感情不能忽略时代的特征。同一题材的作品,由于诗人的理想志趣、生活经历,所处时代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思想感情。否则,我们的欣赏就是盲目的,甚至是歪曲的。要领会情感美,知人论世是第一步。同时,从创作规律来看,诗人平时积淀的情感要受到某种契机的触发,才能演绎成章,把自己的情感倾泻在字里行间,这种契机就是情感突破口。找准情感突破口也是把握诗歌旨趣、领会情感美的有效方法。激发诗人写作灵感的情感突破口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种事物、一次经历或一个念头。艾青正是因为一次被捕、一场大雪,想到了身世凄凉的大堰河,从而引起了对她的怀念、追忆乃至歌颂,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鉴赏诗歌,找准了情感突破口,对诗歌主旨的把握就会更便捷,对情感美的领会就会更深刻。
2、比喻象征,发掘内涵
一些诗歌的思想情感是通过诗歌形象的比喻、象征意义来体现的。理解这类诗歌的思想感情 ,首先要准确把握形象的内涵,进而展开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感情的理解,要避免形象把握上的实指性。
理解诗歌的感情还要顾及诗歌的体裁、风格、流派等因素。现实主义诗歌和浪漫主义诗歌在感情表达上就有区别,豪放派词和婉约派词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有不同。
四、鉴赏手法
在诗歌鉴赏中,要能掌握诗歌常用的表达手段与艺术技巧。
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1、修辞方法:
比喻、比拟、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用典、点化(化用) 、互文、反复、 排比、双关、列锦等。
2、表现手法:
⑴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抒情手法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分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两种。情景交融包括三种形式,一是景中寓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缘情写景。注意乐景与哀景的关系: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描写技巧:渲染与烘托、衬托与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细节描写、粗笔勾勒、白描工笔、诗中有画、观察角度(俯视、仰视、远眺、近看)、以少总多、以小见大等。
⑵文艺表现方法 :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和想象、抑扬关系[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似贬实褒、 似褒实贬]、借古讽今或借古抒怀等
3、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画龙点睛、浑然天成等。
篇6:社科类文章阅读练习(备课资料)
社科类文章阅读练习(备课资料)
一、 木版年画
木版年徊⒉煌耆等同于年画。广义的年画是一种岁时的绘画,而狭义的用木版印刷的年画则是一种年俗艺术。只有大众过年时对年画有一种不可或缺的需求,即民俗需求,木版年画这一画种才会真正在确立起来。
木版年坏某形有避邪的内容,也有祈福的含义。等到祈福的愿望成为年画的主题,并进入了风俗范畴,木版年画的题材就变得汪洋恣肆了。一切对生活的欲求与向往,比如生活富足、庄稼丰收、老人长寿等等,都展现在年画上。其中,金钱是民间年画中最常见的形象。杨家埠、武强和杨柳青的木版年画都有挂满金钱的摇钱树,但这并不能说是一种拜金主义,在物质匮乏的农业社会,它只是生活幸福的理想化的符号罢了。就其本质而言,年画是理想主义的图画。特别是在送旧迎新的日子里,这些画面分外具有感染力和亲切感,给人们带来安慰、鼓励和希冀,充分展示了人们的生命理想与生活情感。所以,年画中最重要的价值是精神价值。
年恢辛硪徊忝袼啄谌菔窃谡盘上。民俗是经过约定俗成,最终成为一种共同遵守的生活规定与文化规范。年画的张贴时间、处所及其张贴的具体部位和内容都有严格规定。在规定的时间,把特定的年画贴在规定的位置上,是一种民俗行为。
木版年煌往是在民间进行道德伦理规范、生活知识教育和文化艺术传播的重要工具。木版年画涉及历史、宗教、神话、传说、戏曲等,反映社会生活之广阔,可谓无所不包。木版年画描绘过的戏曲多不胜数,不少在年画上绘声绘色出现过的剧目如今早已绝迹不在。至于那种无以数计的描写民俗风情的年画,带着不同地域与时代的气息,记录了大量珍贵的人文信息,更是木版年画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画面都出自农民独特的视角。农民是木版年画的原创者,他们的画笔与刻刀直接反映着自己的爱憎、趣味、生活态度、文化心理以及价值观。深刻地外化农民心灵的年画,大量深藏在年画的遗存中。然而,这些遗存却不为人知地散落民间。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G迥┟癯跄切┍硐值笔鄙缁崆榫坝胫卮笫录的木版年画,体现出农民的政治敏感和思维视野,其价值不亚于大都市的时事画刊。它们一反传统,十分写实。
年皇窍费品,没人保存,也没人将其视为历史文化。即使到了20世纪年画走向消亡仍不为世人重视与收藏。如今要在民间发现一幅老画或一块古版,竟然大多仍是不曾见过的孤品!存世于中外的年画应该数以万计,在如此浩瀚的木版年画作品中,蕴藏着的是我国农业社会民间立体的影像、广角的生活与社会,还有过往不复的精神情感以及永恒的人文价值。
1.下列关于“木版年画”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木版年画都是用木版印刷的年画,是一种年俗艺术。
B.木版年画是由于民俗的需求才真正确立起来的画种。
C.木版年画从思想内容上说,都是理想主义的图画。
D.木版年画中最重要的价值是精神价值。
2.下列理解和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章明确了木版年画的概念,阐述了它的主题、题材和功用等,并强调了它的人文价值。
B.木版年画中的金钱形象并非表现拜金主义,它只是农业社会人们生活幸福的理想化的符号。
C.木版年画的张贴时间、处所及具体部位是有严格规定的,已经约定俗成。
D.木版年画所反映的古代人民的那种生命理想与生活情感已经过往不复。
3.根据文中信息,以下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祈福愿望成为年画的主题,并过入了风俗范畴,因此木版年画的传统不会改变。
B.从历史上看,木版年画在当时是一种生活消费品而不是纯粹的艺术品。
C.木版年画上绘声绘色出现过的许多剧目,如今早已绝迹不存,这些年画为研究古代戏曲提供了相关资料。
D.尽管木版年画在20世纪已走向消亡,但其遗存仍大量散落于民间,发掘与抢救这份遗产是当务之急。
丁
尽管具有人类学意义的工作相当卖老--有两个例子,古希腊历史学家罗多德,或北非学者阿拉伯英布卡尔顿,在公元前5世纪和公元14世纪撰写的对他人的描述--但作为独立研究领域的人类学是相对晚近的西方文明的产物。例如,在美国,学院或大学(在罗彻斯特大学)普通人类学含学分的第一次课程直到1879年才开设。倘若人们一直关心他们自己及其起源,以及其他人,那么为什么成体系的人类学学科这么长时间才问世呢?
这一问题的答案就像人类历史一样复杂。在某种程度上说,它与人类的技术局限有关。在大部分历史中,人们一直受限于他们的地理范围。没有到世界遥远地方旅行的手段,对远远不同于人们自己的文化和民族的观察是艰难的--如果不是不可能的话--冒险。大范围的旅行通常是少数人独享的特权;只有当适当的运输和通信方式得到发展,对其他民族和文化的研究才盛行。
这并不是说,人们一直没有注意到世界上与他们自己在看法和行为上不同的其他民族的存在。例如,圣经《旧约全书》与《新约全书》充分提到各种各样的民族,其中有犹太人、埃及人、赫梯人、巴比伦人、埃塞俄比亚人、罗马人,等等。这些民族之间的差异,比之他们中任何人与澳大利亚、亚马孙森林、北极的北美原住民等的差异,就显得逊色了。借助于向真正遥远地方旅行的手段,人们有可能第一镒遇到这类根本不同的民族。正是与迄今未知民族的大量接触--这开始于欧洲人试图把其贸易和政治统治扩大到世界各地之时--人们的注意力才集中于人类各种各样的差异。
使人类学缓慢成长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欧洲人只是逐渐认识到,在所有这些差异的掩饰下,他们可能与任何地方的人共享基本的“人性”。不与欧洲人共享基本文化价值的社会被贴上“未开化的”或“野蛮的”标签。直到18世纪中叶,相当多的欧洲人才开始认为这类人的行为与对他们自身的理解是完全相关的。这样一个时代到来了:人们越来越努力根据自然法来解释事情,对以权威文本为根据的传统解释表示怀疑,对人类多样性的兴趣日渐浓厚。
1.对插入语“如果不是不可能的话”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强调在不同时期对同一文化同一民族观察的艰难性。
B.强调在不同时期对同一文化同一民族观察的可能性。
C.强调在同时期对不同文化不同民族观察的艰难性。
D.强调在同时期对不同文化不同民族观察的可能性。
2.下面不属于导致人类学缓慢成长的原因的一项是( )
A.广阔的地理范围,造成交往的局限。
B.落后的旅行手段,造成沟通的不便。
C.显著的民族差异,导致理解的困难。
D.迟缓的认识发展,导致研究的滞后。
3.下面对“人类多样性”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及其在年龄、性别、性格等方面的不同。
B.人类的不同起源和人们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独特看法。
C.民风习俗的差异和对“未开化的”或“野蛮的”民族的认同。
D.不同的民族在文化价值观念上的差异及其独特的`行为方式。
4.根据全文内容,下面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具有课程意义的人类学工作出现效率,但含有学分的人类课程形成较晚。
B.人们较早关注到与己不同的民族的存在,但关注人类各种各样的差异却较晚。
C.北极的北美原住民与赫梯人之间的差异比犹太人与埃及人之间的差异异要显著。
D.长期以来欧洲人没有意识到“野蛮人”的行为与对他们自身的理解密切相关。
取
在西方经济学中,古典自由主义对效率的论证单纯而彻底,这是因为它的论证不考虑产以外的其他因素。古典自由主义效率论证的理论认为,效率主要来自市场的自由竞争,受其代表人物亚当斯密所说的“看不见的手”的支配。它假定人是利己的,在竞争中要追求直接的自我利益的最大化,古典自由主义者称这为个人经济理性。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就说,财富来源于人们的竞争性劳动。人们之所以不遗余力去追求财富,是因为个人行为的基本动机是追求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使自己拥有的资源得到最大化的扩张,所以根本不需要国家或者法律来操心人你们的经济事务。只要不约束人们的行为动机和利益追求,那么市场自然就会达到资源的最佳配置,每个人肯定会把自己寻求财富和利益的行为发挥到极致,使之尽可能符合经济理性和要求。
不过,古典自由主义对效率的论真有很大的缺陷。因为它只关心效率的生产性和积累性方面,它只考虑到个人的求利行为动机及其经济理性化程度,没有充分的考虑到其他可能影响人们行为的动机因素(如追求社会名誉)或环境义素(如社会政策)。此外,在许多情况下,个人行为的经济理性并不能自然导致整个社会行为的经济合理性。事实可能恰恰相反,如果每一个人都按个人的经济理性从事市场经济活动,它的结果很可能是集体的或整个社会的经济行为的非理性或无理性。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发生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就说明了这一点。当时许多产品卖不出去,以致发生将生产出来的牛奶倒进大海这类事情。事实上,并不是因为整个社会的经济繁荣导致了商品的绝对过剩,而是由于整个社会的经济无序导致了市场萧条的结果。这种经济无序状态来自于整个社会经济秩序的非理性。所谓的个人的经济理性是以自我目的为核心来推理、论证的。这种个人的经济理性就个人的人生哲学来说可能是合理的,但对整个社会来说却未必合理。可见,古典自由主义对效率的论证没有考虑生产以外的其他的因素,无法提供一种完备而有效的经济效率论证体系。还值得一提的是,古典自由主义不但假定人是自私的,而且也假定自然世界的物质资源是无限可用的。对资源有限性事实的忽略,导致近现代世界经济发展付出了过于高昂的生态环境代价,也是造成现代生态危机和能源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
(节选自《百科知识》第1期)
1.下列不属于“古典自由主义”观点的的一项是( )
A. 人具有利己的本性,在竞争中追求的是自我利益的最大化。
B.个人行为的基本动机是追求生存与发展,所以人们才不遗余力地追求财富。
C. 个人经济理性以自我目的为核心,这从个人人生哲学来说是合理的,但对整个社会来说却未必合理。
D.个人在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中能使市场的资源配置自然的达到最佳,每个人的经济行为都会最大限度的符合经济理性的要求。
2.下列理解与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古典自由主义鼓励个人财富的扩张,不主张国家或法律干预个人事务。
B.亚当斯密认为“看不见的手”推动着人们通过竞争性的劳动追求自我利益,并使市场资源配置调整到最佳。
C.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说明,个人经济行为的非理性会导致市场萧条的结果。
D.古典自由主义论证效率时所不考虑的生产以外的因素,包括个人追求私利和社会荣誉的行为动机及其理性化的程度等方面。
3.根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每个人都按个人经济理性从事市场经济活动,所以社会经济的无序竞争导致了商品的绝对过剩。
B.。古典自由主义的效率理论建立在人是自私的、物质资源是无限可用的假定基础上,所以它直接导致了现代生态危机和能源危机。
C.个人行为的经济理论并不能自然导致整个社会行为的经济合理性,所以个人对财富的追求也不能使社会财富增加。
D. 尽管古典自由主义的效率论证体系有欠缺,但所主张的个人经济理性对提高效率还是有作用的。
四、干栏居
干栏居是一种将房屋用桩柱架离地面的宫室形式。《新唐书南平獠传》称:“山有毒草、沙风、蝮蛇,人楼居,梯而上,名曰‘干栏’。”《说文》中的“泽中守草楼”也应是干栏形式。与其认为干栏居是巢居的演化,倒不如说干栏居就是巢居的一种较高级形式,并且与楼阁的起源有着密切关系。
干栏居以下部架空的桩柱或“干栏”得名,但与上部房屋的结构形制并无确定关系,故就整座建筑而言,干栏居并不能算作一种结构类型。
浙江余姚河姆渡,在距今约70前的第四期原始聚落遗址上,发现了现知最早的干栏居遗迹。桩柱可分为圆桩、矩形桩和板桩等,直径或边长在10--20厘米之间,入地60--80厘米。桩柱上用主梁和次梁架起厚约10厘米的地板,一般高出地面80厘米到1米左右。地板以上的房子为“长屋”形式,进深约7米,檐下还有宽约1.1米的室外走廊。
河姆渡干栏居的“长屋”,是长江流域史前的一种特殊的家族聚居形式,即以家族长辈的房子为中心,左右毗连的小辈房子“一”字形延伸开来。河姆渡干栏居的长度约30米,而属于大汶口文化的安徽尉迟寺长屋遗址长达25间,有80米左右,王岗长屋遗址竟长达100米左右。此外,成都十二桥发现的干栏居(相当于商代),主体建筑面积在1200平方米以上。
干栏居也可建于水面上,如湖北蕲春毛家嘴遗址(相当于西周),便是在水塘上立桩架屋的。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结构构件结合部位,是一种榫卯的结点构造。梁与柱的交接,是在梁端或柱端做出榫头,有燕尾榫和销钉榫等,较之巢居的绑扎技术迈进了一大步。板之间的连接已用企口技术。这种榫卯构造在蕲春毛家嘴干栏居遗址中用得更为娴熟。榫卯就迄今掌握的材料看,最早发现于河姆渡的干栏居遗构中。
干栏居及其长屋,广泛地存在于我国南方以及东南亚等古代稻作文化圈中,并一直延用到近世。从河姆渡遗址中的榫卯构造可以推定,中国古代木构宫室产生的主要源头之一,是在长江流域,这里的宫室建筑以先进的榫卯构造方式,取代办原始的绑扎构造。
(节选自《中华文化通卷建筑志宫殿建筑》)
1.下列关于“干栏居”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干栏居是巢居的一种较高级形式,属宫室演化过程中的一种建筑类型。
B.楼阁建筑应是居定 宫室演化过程中的高级阶级,它的起源就是干栏居。
C.“干栏居”不因上房屋的结构形制取名,而是因为下都架空的桩柱或“干栏”得名。
D.就整座建筑而言,干栏居形制的建筑并不是一种房屋屋结构类型。
2.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浙江余姚河姆渡,在别具匠心今约7000年前的第四期原始聚落的遗址,是最早的干栏居遗迹。
B.河姆渡干栏居的“长星”,是古代长江流域的一种特殊的家族聚居形式。
C.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榫卯的结点构造,在蕲毛家瑞干栏居遗构中用得更为娴熟。
D.河姆渡遗址中的干栏居建筑使用的是先进的榫卯构造方式,白白此推断、长江流域是中国古代木构官宫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A.栏干居采用将房屋用桩柱架离地面的建筑形式,与原始巢居一样,都具有躲避野兽、蛇虫侵扰的作用。
B.文章开头引用古代的两则材料来说明干栏居,其中《说文》“泽中守草楼”中的干栏居形式与湖北蕲春毛家嘴遗留干栏居基本同一种类型。
C.以家族长辈的房子为中心左右毗连的小辈房子“一”字形延伸开米的“长”,属家族聚居形式,它体现了宫室建筑的某些特征。
D.从古代干栏居及其长屋广泛分布的区域及建筑制来看,潮和防寒是其主要功能。
五、 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
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之一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才能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中国文化的这种特色,有时通过“天人合一”的命题表述出来。中国古代思想家一般都反对把天与人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而主张天人协调、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问题,就其理论实质而言,是关于人与自然的统一问题,或者说是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问题。应当承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内容十分复杂,其中既有正确的观点,也有错误的观点,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予以分析。但是,从文化的民族性以及对民族文化的推进作用和深远影响看,我们应当大胆肯定。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其最基本的涵义,就是充分肯定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关注人类行为与自然界的协调问题。从这个意思上说,天人合一思想的,是非常有价值的。
恩格斯对自然和精神的统一问题,有过一系列精辟的论述。他说:“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于自然界的惯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较近或比较远的影响。”他还说:“自然界和精神是统一的。自然界不能是无理性的……而理性是不能和自然界矛盾的。”“思维规律和自然规律,只要它们被正确地认识,必然是互相一致的。”恩格斯的这些论述,深刻地揭示了自然和精神统一问题的丰富内涵。根据恩格斯的这些论述,考察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不难看出,这种思想有着深刻的合理性。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主客体之间、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根据这种思想,人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不能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破坏自然,而只能在顺从自然规律的条件下去利用自然、调整自然,使之更符合人类的需要,也使自然界的万物都能生长发展。另一方面,自然界也不是主宰人其社会的神秘力量,而是可以认识、可以为我所用的客观对象。这种思想长期实践的结果,是达到自然界与人的统一,人的精神、行为与外在自然的统一,自我身心平衡与自然环境平衡的统一,以及由于这些统一而达到的天道与人道的统一,从而实现完满和谐的精神追求。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对于解决当今世界由于工业化和无限制地征服自然而带来的自然环境被污染、生态平衡遭破坏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对于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有着防患于未然的重大现实意义。
(选自张岱年等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有删改)
1.下列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它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理性地思考人与自然关系后形成的共识。
B.它具有民族色彩鲜明、内涵丰富深刻而内容十分复杂的特点。
C.它已解决了主观认识与客观世界相统一的问题。
D.它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人类如何广泛地利用自然。
2.下列对文中恩格斯有关论述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阐述了人类与自然界之间协调统一的问题。
B.提醒人们不要随意干涉自然界的惯常行程。
C.认为思维规律和自然规律可以具有一致性。
D.丰富了天人合一思想并指出了它的局限性。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有优于西方文化的地方。
B.现代人重视和研究天人合一思想,是基于对现实及发展问题的思考。
C.肯定天人合一思想的合理性,并不意味着对其思想内容的全盘接受。
D.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指导,可解决当今世界因工业化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
篇7:论述类、类文体阅读 (高三备课资料)
论述类、实用类文体阅读 (人教版高三备课资料)
【真题导练】
【湖南卷】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2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简答题6分)
志愿精神可以表述为一种具体化或日常化的人文精神。作为促进社区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成员个人身心完善的一种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志愿精神在日常生活层面的实际体现形式就是志愿行动。志愿精神的兴起,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式,体现了在不同层面上的功能。
志愿精神的兴起和志愿行动的产生,在社会运行层面上将发挥出其特有的作用。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对于人的社会化能够发挥独特的作用,使社会成员接受基本的社会准则,塑造具有社会取向的价值观,从而形成潜在的服务社会的行动倾向,这就是它的社会教化功能;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能够起到将不同群体的社会成员进行凝聚和团结的作用,它提供了同一个场景和机遇,使他们共同参与到同一项活动中,甚至还会起到聚合各种社会资源的作用,这就是它的社会整合功能;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能够对社会成员发挥号召作用,而且这种召唤常常是以无声的形式进行的,但是,其超越性的社会关怀又是使具有这种精神的人无法抗拒的,从而会最终在行动上表现出来,这就是它的社会动员功能;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能够以其实际的效应,广泛地宣传并大力地弘扬最具有普遍性的、作为最能够表达优秀文化成分的社会价值观念和民族精神,而且在越重大的社会事件中,这种特征就会表现得越鲜明,这就是它的社会导向功能。
志愿精神的兴起和志愿行动的产生,在人的发展层面上也会发挥其特有的作用。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体现了社会 成员对价值合理性的追求。现代化的物质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工具合理性的追求,然而,现代化进程的悖论特征之一就在于,对工具合理性的关注常常极大程度地抑制了价值合理性。因此,为了防止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进程中出现畸形走势,强调价值合理性的意义就会显得极其重要。而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的意义之一就是体现出了社会成员以及社会本身对于价值合理性所作的追求。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表达了社会成员对人本化取向生活的向往。在现代化进程加速的时候,社会运行节奏加快,社会竞争状态加剧,社会流动范围扩大,个体价值取向增强等,使得社会成员对于高情感的向往和对于集体生活的需求表现得日益突出。而在表达志愿精神或参与志愿行动的过程中,过一种富有意义的集体生活,实现自己帮助他人和服务社会的善良愿望,可以充分地表现出其中内含的人本化取向的生活目标。
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成为促进社会成员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从社会角度看,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成为社会凝聚其成员的一种重要场域;从社会成员角度看,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则成为社会提升其成员素质的一个平台。正是在自愿参与公益事业或提供公共服务的实际行动中,社会成员实现了其精神境界的提升,完成了其价值观念的变化和人生经验的丰富,甚至促进了其自身知识的扩展和技能的增强,而这一切的经历及其感受也必将成为生命中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志愿行动所体现的功能与其他三项不属于同一层面的一项是 ( )
A.“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玉树抗震救灾行动中,全国各族人民心系灾区,目前已为灾区捐款45亿多元人民币。
B.“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快乐天使”们长期坚持照顾孤残儿童,实现了帮助他人的善良愿望,收获了快乐和幸福。
C.“一个也不能少”,希望工程志愿者们以他们的满腔热忱和无私行动,唤起了社会各界人士对失学儿童的真诚关爱。
D.“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社区服务志愿者“一对一”定人到户帮助孤寡老人,弘扬了中华民族爱老敬老的优良传统。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有关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志愿精神通常具有自愿性、公益性和亲身参与性的人文内涵。
B.志愿行动是人文精神的一种具体化和日常化的实际体现形式。
C.社会成员追求工具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物质成就的获得。
D.社会成员在当前特定社会背景下对强竞争和高情感将更为向往。
3.简要谈谈,如果缺乏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对人的发展会有怎样的影响。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本题在四个事例中选出一个与其它三个不一样的,只要结合文章的段落结构就能很快得出:一个是志愿精神对于社会层面的影响,一个是对于个人发展层面的影响,于是这样就很容易得出B选项。
2.【答案】D
【解析】本题是根据原文选出不正确的一项。这个就是我们通畅所谓的“细节+推断题”。第一步就是要定位原文,第二步就是要分辨种类,第三步要看这个选项符不符合文章大意的延伸。这些细节题中无外乎就是因果颠倒、无中生有、以偏概全、逻辑混乱等等一些问题,我们一一来验证。A选项说“志愿精神通常具有自愿性、公益性和亲身参与性的人文内涵”,我们马上定位到文章第三段的四个社会作用,这就明确表示志愿精神具有公益性;然后文章最后一段中“正是自愿参与公益事业”同样也是说明“自愿、公益、参与”三个特性;最后第一段有关人文精神的表述,都证明A项正确。而B选项说“志愿行动使人文精神的一种具体化和日常化的实际体现形式”,这一句话在文章的第一段第一句就说了“志愿精神可以表述为一种具体化或日常化的人文精神”,并且在后面也提到说“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式”,所以B选项的表述正确。在看C选项“社会成员追求工具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物质成就感的获得”,我们可以定位到文章第五段前两句“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体现了社会成员对价值合理性的追求。现代化的物质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工具合理性的追求”,于是“追求工具合理性”有助于“物质成就感的获得”,所以C选项也正确。最后看D选项,“社会成员在当前特定社会背景下对强竞争和高情感将更向往”,我们立马就可以定位到文章的的倒数第二段的第二句“在现代化进程……社会竞争状态加剧……使得社会成员对于高情感的向往……表现得日益突出”,于是问题发现了:原文中“强竞争”是原因,“对高情感的向往”是结果,但是在D选项中,“强竞争”和“对高情感的向往”都成了结果,这就是“因果颠倒”的选项。
3.【答案】 ①从人对社会的融入(社会角度)看,少了一种扩大交往面、凝聚交往对象的重要场域,对价值合理性社会意义的关注以及人本化取向的生活目标都可能趋于淡化;②从个人发展角度看,少了一个提升个人素质的平台,一条让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人的发展进程中可能出现畸形走势。
【解析】本题是今年的新题型,要求考生谈谈如果缺乏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人的发展会有怎样的影响?这道题其实就是一道开放的.题目,考生可以畅所欲言。那么要问人的发展,考生可以就着原文最后一段的第二句中关于“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这两层意思来答影响即可,无非就是把原文中“有了志愿精神好的方面”的反面写出来。所以这道题尽管是新题型,但是难度不是很大。
【技巧点拨】
一、论述类、实用类文章的阅读原则
1.要正确认知该文章阐述、说明、分析、辩驳、介绍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
样做,其中心意思是什么,是怎样表达和写作的,并标示一下,做到心中有数。
2.抓住中心句和关键句,尤其是起始句、结束句和结论句,明晓每段要表达的意思;找出作者的观点(分论点和中心论点),明确作者要证明、阐发什么,怎样论证、阐发的,用了哪些论据和方法,论点和论据有怎样的联系等。
3.要关注文中表示对情况的推测和估计、表示消息的来源或依据、表示肯定或强调的语气的插入语,并标注出来;要特别注意定语、状语和关联词语以及注释、说明等等。
4.把握论证思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清论证结构(并列式、递进式、总分总式、对照式等)。
5.要注意信息间的各种关系:解证关系、总分关系、因果关系、本原与转折关系、前后照应关系、替代与被替代关系等。
6.要特别注意信息的标志。可以作为标志性词语的有:顺序词、关联词、指代词、范围词、类别词、过渡词。此外还有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或近义的词语。
以下的标志性词语在读文本时要圈住出来:
(1)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提示信息的词语:如表时间、数据、概况、修饰
限制、已然未然、或然必然的词语。
(2)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词语:如表因果、转折、并列、
递进或分类分层、举例的词语。
二、论述类、实用类文章 阅读客观题的解题技巧
论述类、实用类文章阅读题,考查的目的主要是正确而准确辨识、判断、
帅选和整合信息,其客观题解题的主要方法是:“对号入座,参照比对。”
具体做法是:
1.通读原文
先仔细阅读文章,标记重要信息,做到句清段结。了解文章说的事、理、人、观点等。寻找文章的敏感内容,明确中心。
2.细读试题
根据试题仔细审准题意,弄清题目要求,即从内容上弄清选择什么,从标准上看清是正选还是负选。题干的设置通常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前两者是显性的,后者是隐性的,但却又是最为关键的,它直接关系到答题的方向。发掘题干中所隐含的信息,以题干的“此信息”去求答案区间的“彼信息”。充分发掘题干中所隐含的有效信息,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
3.筛选信息
逐字逐句阅读选项,找出设题的角度和考查的信息,然后在原文中锁定选项内容所涉及的区间,并将有效信息标出、找准、找全并注明第几题第几项。
4.比较验证
把选项与在原文标注的同选项有关的有效信息结合在齐鲁,仔细比对、看看选项与原文有何变化,变化后的内涵外延等是否相同,句间的关系是否发生变化,肯定否定表述时是否变味,意义、性质或者本质是否改变,从而判断其正误。
5.筛选答案
做客观题筛选时一定要注意题干和选项所涉及信息与原文所存在的“变” 与“不变”。如果选项在原文基础上出现了修饰、限制、补充成分的改变,就要特别小心是否出现了范围的扩大或缩小、程度的加深或减轻、数量的增加与减少,是否改变了原有的因果关系、先后顺序、主次关系,是否将或然性变成了必然性、预见性变成现实性、将来时变成了完成时等等。
三、要明确客观题的设误点(设题陷阱)
1.夸大或缩小事实(范围)。故意以部分代整体,或把整体说成部分。
2.无中生有,捏造事实。故意把没有某个意思说成了有某个意思。
3.暗中更改,偷换概念。故意用其他概念置换原文中的概念,或混淆概念间的关系。
4.以偏概全,超前肯定(推断)。故意把原文中对某一事物或现象做出的分析、认识、评价、判断等用全称的词(都、一概、绝对等)来概括,或将一些展望、推断、没有做出的结论变成一种现实。
5.违背认知,混淆或然、已然和未然。故意改变事物的发展规律、认识规律,打乱逻辑顺序,或者故意改变时间,即把将发生的(“或然”)、未发生的事情(“未然”)判断为已发生的(“已然”),或者相反。
6.错位嫁接组合,颠倒(或重设)句间关系。故意把两个时段的研究和事实杂糅在一起、嫁接到一块;或者在因果(或条件等)关系上,故意把原文中的“因”(或条件等)变成了“果”,或者把“果”变成了“因”(或条件等),或者把这种关系的说成是那种关系的。
7.言此与言彼,主要与次要。故意混淆原文的此处意思与彼处意思,或者将主要问题与次要问题混淆。
8.善于采用“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调”(调换词序、语序,造成逻辑错误)、“改”(变换说法,曲解文意,改变肯定与否定、现象与本质等)、“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点,断章取义)、“凑”(胡拼乱凑,东拉西扯,望文生义,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的方式设误。
四、阅读简答题的答题指导
1.要明确论述类、实用类文章阅读简答题的特点
论述类文章阅读简答题的设题一般紧扣词类文章的特点:以阐述观点、说明道理、分析事实、辩驳旧说、介绍新论等为主要内容,因此,此类文章的简答题考查特点往往是以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阐述了何观点、如果说明道理、怎样分析事实、如何辩驳旧说、介绍说明新论等作为主要设题点,要求考生读懂文意,准确把握文章论点和思路,属于“来料加工”题,考查准确辨识、判断、筛选和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和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况中心意思、分析概况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2.注意提炼、概况和转换一般论述类文章中所涉及的信息
(1)紧扣题意,选用恰当句式、适宜角度;
(2)有效利用文中重要词句进行有效的提炼、剪接、重组;
(3)把好角度,理清思路,明确信息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确认主旨,高度概况。
3.掌握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简答题的答题技巧
(1)要点充足解题法
解答主观性的简答题,首先要看清楚该题的分值。一般来说,超过2分的题,其答案往往有两个以上的分值对应点,答案起码有两个词语或词组或句子。这就要求考生整体把握文章,力争涵盖全部要点,做到没有遗漏,使答案完备。
(2)依文解题法(亦作顺“意”答题法)
近几年高考题中简答题的答案,特别是考查对关键性词语的正确理解、判断等题目,其答案往往就在原文中,因为出题人是“依文设题”,答题也应“依文解题”。做题时排除多余的无用信息,保留有用信息。如果无明文规定,答题时应尽可能利用或摘录原文中的词语和句子作答。尽量顺着作者之“意”,顺着文章之“意”答题,裁取原词原句作答。
(3)归纳重组法
有的简答题的答案分散在一段或几段文字中,很难找出现成的原话,这就需要根据题意要求,首先提取有用的信息,然后需要根据题意要求,首先提取有用的信息,然后根据需要对原话或原文中的某些词语加以改造、组合、压缩、变换进行“归纳重组”--转述,最后做恰当规范的表述。
(4)整体把握法
这种解答方法需要整体阅读,突破本句和本段,充分把握条件,将思路放开,做到瞻前顾后,认真寻求照应,以便迅速而准确地解答题目。注意寻求照应,或从前因找后果,或由结论溯前提条件等。
(5)利用信息法
解答简答题时要充分利用本题题干 信息,充分利用其他相关题得信息,包括注解等,充分利用他题答案信息。总之,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拟答案时要善于利用各种有用信息。
(6)序号分条答题法
答案要标明序号,分条答题,注意字数要求,要点答完备;同时,用语要规范化,简明有条理,尽量用完全句,避免语病。
【真题导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十几年“全球变化”和“大洋钻探”研究中最大进展之一,在于地圈与生物圈相互关系认识的突破,结果使地质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提高到一个空前的新高度。
地质学与生命科学的结合,并不是新命题。地质学创立伊始,就与生物学结下不解之缘:地质年代便是以生命演化为序的。但传统的生物地层学是建立在化石形态的肉眼鉴定基础之上,难免其片断性和表面性。世纪之交,地球科学向地球深处和地球以外发展,生命科学向愈益深入的微观世界进军,正是在这里产生了两者交叉的新层次:地下深处微生物的发现,在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地球化学的层面上,开拓了全新的研究领域。
70年代末“Alvin”号深潜器在东太平洋发现深海热液活动和热液生物群,说明地球上不仅有我们所习惯的“有光食物链”,还存在着“黑暗食物链”。前者依靠外源能量即太阳能,在常温和有光的环境下,通过光合作用生产有机质;后者依靠地球内源能量即地热支持,在深海黑暗和高温的环境下,通过化合作用(chemosynthesis)生产有机质。甚至数千米深海海底下面数百米的深处,还有微生物在地层的极端条件下生存,这种“深部生物圈”虽然都由微小的原核生物组成,却有极大的数量。
“深部生物圈”的发现,大大拓宽了“生物圈”的分布范围,直到极地冰盖、火山热泉和洋底地层,几乎无所不在。生物的分类,也扩展到古菌、细菌与真核生物三大类。地球历史的85%只有前两类组成的原核生物,它们从还原到氧化环境都有分布,在地球系统的时空坐标中占据一大片,而我们熟悉的动植物只是真核生物中的一部分。
从金属矿到水合物,从火山口到岩溶洞,无处不有微生物的活动,许多原来以为“无机”的地质过程,其实都是生命活动的结果。传统地质学里生物的“主角”是大化石,其实改造地球的首先是原核生物,它们的生态过程影响着化学元素周期表里几乎所有的元素,默默无声地“耕耘”了四十亿年,直到今天才有可能得到重新评价。生命演化史的研究很像社会历史,引人瞩目的恐龙、鳞木固然重要,但真的要揭示机理,还非要深入到原核生物不可。全面看来,地球生态系统的根本基础在于原核生物,它们才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熟悉的大型生物其实是生态系的顶层,相当于社会史里的“帝王将相”。寻找地球和生命系统演变的规律,必须深入“基层”,深入到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地球化学的水平,才能理解地球系统的运作。
1.对“地质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及其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建立在用肉眼鉴定的化石形态基础上的生物地层学,已经显示出地质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
B.地质学向地球深处和地球以外发展,生命科学向愈益深入的微观世界进军,于是产生了地质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
C.对极端条件下生存的原核生物进行研究,标志着地质学与生命科学交叉的研究领域提高到了一个新高度。
D.要理解地球系统的运作,就要由对大化石的研究转为对地下深入微生物的研究,深入到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地球化学的水平。
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原核生物的生态过程影响着化学元素周期表里几乎所有的元素,直到今天人们才有可能重新评价它们在改造地球过程中的巨大作用。
B.将地质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近十几年“全球变化”和“大洋钻探”研究中的最大进展。
C.“深部生物圈”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以前以为不可能有生命存在的极端条件下的地层,如极地冰盖、火山热泉和海洋底层,分布的生物主要是真核生物。
D.地球生态系统的根本基础在于原核生物,所以人们的研究只要深入到原核生物,就可以探寻出地球地质过程的机理。
3.(1)“有光食物链”与“黑暗食物链”产生的有机质有何不同?
(2)为什么说“地球生态系统的根本基础在于原核生物”?结合文章最后两段,谈谈你的看法。
木子妃
篇8:小学高年级课外经典阅读(四)(备课资料)
小学高年级课外经典阅读(四)
尊严
一九五四年,周总理率领中国代表团,参加了在日内瓦召开的一次国际性会议。
那时侯,美国政府与中国人民为(wèi wéi)敌,采取孤立中国的态度。美国代表团团长杜勒斯到达以后,出于礼节,和周总理握了手,随后拿了一块手帕擦了又擦,才收起来。周总理看在眼里,也拿出一块手帕,仔细擦了又擦,然后把手帕丢进身边的废纸篓里。在场的外交官和记者见此情景,都点头称颂周总理。杜勒斯却当众丢了脸。
杜勒斯不甘心失败,于是又生一计。在一次各国代表团参加的宴会上,他让人做了一只大蛋糕,中间用奶油制成一个“卐”字。这“卐”字是希特勒的反动标志。杜勒斯想看看周总理如何处(chù chǔ)理,为(wèi wéi)难中国代表团。周总理迈着稳健的步子,进入宴会厅以后,一看这场面,心中全明白了。只见他镇定自如地走到大蛋糕面前,一面举起闪亮的餐具,一面招呼大家说:“朋友们,让我们联合起来,消灭它!”说完,刀叉一把把落下,把一个“卐”字划(huá huà)得破碎不堪。周围的人啧啧称赞周总理的才能。杜勒斯又一次当众丢了脸。
周总理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受到许多国家代表团的敬重。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孤立( ) 称颂( ) 镇定自如( ) 破碎不堪( )
2、给文中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 ”标出:
3、“餐”字用部首查字法应查( )部,再查( )画;用音序查字法查音序( ),音节是( ),“餐具”的“餐”应解释为( )(1.吃;2..饭食)
4、读句子,联系短文内容,写出带点词语的意思:(1)周总理步入宴会厅以后,一看这场面,心中全明白了。“全明白了”指 (2)周总理招呼大家说:“朋友们,让我们联合起来,消灭它吧!”“消灭它”的含义是
5、写出短文的主要内容(要求写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在30字以内)
6、总理维护祖国尊严的精神表现在:(1) ; (2) 。
7、短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与前面三个自然段是什么关系?
九、 窗 影
夜,是多么静啊!星星在湛蓝色的天幕上(张、眨、闪)着眼,弯弯的月儿挂在树梢间,又是一个月明星稀的冬夜。
灯光(通、穿、射、透)过小窗照在我的被子上。怎么?小屋的灯光还没有熄。我抬起头看了看那扇窗户,果然,一个影子还在影影绰绰地晃动。啊,是妈妈正在一针一线地为我织毛衣。今天,她出差刚回来,我怎么能忍心让已经十分疲惫的母亲再为我(织、熬、编)个通宵呢?想到这儿,我欠起身,轻轻地唤了一声:“妈妈!”“什么事?”随着这亲切的话语,妈妈进了我的屋子。“您该睡了!”“妈妈一会儿就睡,你先睡吧。”说完深情地望了我一眼,又回转身走出去了。
此时,我怎么也睡不着,妈妈那张慈祥的面容和那双熬红的眼睛时时(浮、展、出、呈)现在我的脑海里。顿时,一股暖流(冲、通、流、涌)遍了全身,记忆的闸门打开了。
童年时,妈妈就开始教我学拼音、识汉字、学短句;上小学了,妈妈常常帮我复习功课,帮助我改错题;在初中毕业前夕,妈妈也常常陪着我熬到半夜,窗户上常常留下我们母女俩双双攻读的身影。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升学考试中我取得了优异成绩,考上了南开中学。
当!当!时钟响了起来。我再一次注视着小窗上的身影。母亲还在专心致志地织着,一绺头发从她的额前垂了下来。我不由地想起了母亲教我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是啊,母亲,她将自己真挚的母爱织进了细细的针脚里。她是我的严师!慈母!一个多么伟大的女性。
1、选择括号里最确切的词,在它下面用“--”表示。
2、读划“--”的句子,说说句中的“她”是指__________。文中的她是一位__________的女性,她既是作者的__________,又是作者的__________。
3、写出第4自然段的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 ”划出最能表达文章中心的句子。
生命的一部分
书,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我每天都离不开书,每天必看书。有时忙得团团转,似乎不可能看书,但再忙总得入厕。入厕时我总要读一点东西,如果不是书,那就一定是报纸杂志。所以,最忙的时候我也仍然在看书。
有一回出差,路上竟把手提包丢了,到了下榻的招待所,懊丧得不行。手提包里的钞票及一些生活用品固然可惜,但最可惜的是一本心爱的书。我每次出差总要带上一本或几本最提神的书,同在家一样,躺在床上后也要读书。我能想象,自己可以上床后不读书便安然入眠。那一晚真够狼狈,临时去借书又不可能,躺在床上后,百无聊赖,浑身不自在。忽然,我眼光扫到了桌上的台历,啊,那不也可当做一本书读吗?于是,我兴奋地跳下床,抓过台历。那是一本儿有关中外历史知识的台历,真棒!于是我津津有味地翻阅起来,那一个夜晚我没有感到空虚和寂寞,像往常一样读了书。
在旅行途中,在火车上、飞机上,我自然更要读书。
不可一日无书。古人早就倡导过抓紧枕上、厕上、马上的时间读书。仔细想来,马背上何等颠簸,古人却仍要抽空读书,我们今天的条件无论如何总要比马背上好,怎能荒废时间,整天不读一页书呢?
自然,读书要力求读好书,读讲真理的书,传知识的书,陶冶性灵的书,赏心悦目的书。但世上的书多如繁星,也很难说我们遇到的书都那么有价值,那么美妙。怎么办呢?我的做法是:经过几代读者考验,即经过时间老人筛选,成为名著、经典的书,要重点读;时下热门的书,可以拿出来翻阅,但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如果觉得确实好,则细读,倘若觉得虚有其名,粗读可矣;有一些偶然遭逢的书,不妨翻翻,发现某本书是“瞎胡弄”、“骗钱货”,也不失为一种收获,因为可以悟出一些关于社会人生的道理。
当书构成我们生命中一部分以后,我们的灵魂必将变得充实而丰富,我们的眼睛必将变得明亮而深邃,我们的行为也必将变得理智而富于创造性。
爱书吧,从你识字开始,书应该是你不可离异的终生伴侣!
1、浏览全文,可以看出“生命的一部分”在文中是指:
2、通读全文,知道作者写这篇文章主要想告诉读者:
3、精读第3自然段,这段记叙了一件什么事?写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
4、细读第6自然段,你学到了哪些读书的方法?用“ ”划出来。
5、再读全文,思考:读书的益处有哪些?用“ ”划出来。
6、边读边想象,你的眼前肯定出现了一个“津津有味”的读书画面。请用形象、简洁的文字来描述这个画面,但不要出现“津津有味”这个词。
[小学高年级课外经典阅读(四)(备课资料)]
篇9:阅读记叙文的方法
阅读记叙文的方法
记叙文是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来表达中心思想的一种文体,记叙文阅读方法。初中语文课本中所选的通讯、传记、回忆录、散文、小说等都归属于记叙文。
阅读记叙文,必须注意把握文章的基本要素,理清记叙的顺序以及线索,准确理解记叙中的描写议论和抒情。只有这样,才能从整体上全面把握记叙文的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所反映的中心思想。
下面仅从四个方面介绍阅读记叙文的常用方法的粗浅看法。
一、要把握记叙的要素
以记叙为主的文章,一般都要包含时间、地点、事件、人物和事件发生、发展的原因和结果这六个基本要素。当然,这并不是说,每一篇记叙文 ,对这六个要素都务必写明,在有的文章中,如果六要素中的某些要素是读者熟知的,只要不影响表达效果就不必非写出来,教育论文《记叙文阅读方法》。也就是说:有些要素虽然没有写明,文章中也已经具备了。
阅读记叙文,把握记叙的要素,是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和关键。只有把文章所写的人物的活动或事件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了,才能由材料出发准确把握文章的宗旨。
那么,怎样把握时间和地点要素呢?
1、连续的时间和地点要注意整体过程,找出这些时地间的内在联系。
2、注意背景知识,把时间、地点要素与时代背景联系起来。
怎样把握人物要素呢?
一般的记叙文,内容比较单一,人物要素容易把握。但在复杂的记叙文中,作者着墨较多的往往不止一个。分析人物要素就显得比较困难。其方法是:
1、弄清各个人物之间的主次关系。
2、弄清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各自在文章中的作用。
运用这种方法的关键是:在阅读时,理清线索,抓住全文梗概,细心揣摩作者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为什么要特意去写这一人物,为什么要安排另外的.人物等。
怎样把握事件要素呢?
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是阅读记叙文的基础。但是,仅仅了解了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并不能说是把握住了事件这个基本要素。真正地把握还包括挖掘事件的意义,理解它们与主题的密切关系。
具体方法是:分析文章的选材与材料的详略安排情况,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倾向。也就是,看看作者为什么要选这个事来写,为什么对此详写对彼略写,这件事表现了什么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文章并非写了一件事,而是写了多件事。对于这类文章可采用:光概括每一件事的内容及倾向,然后事事相连,看看总体上写了那些内容,表现了怎样的中心思想。
总之,记叙文的各个要素在文中各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彼此间又有着密切联系。阅读时,一定要注意这种联系,防止片面、孤立地分析某个要素而忽视其它。同时还要注意,分析记叙要素应当与对主题的理解结合起来。
篇10:记叙文阅读的方法
1)要掌握记叙文的范围和特点
范围:凡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来反映客观事物的文章都包括在记叙文的范围之内。如通讯、特写、传记、游记、访问记、回忆录等。
特点:
①个别性。记叙文所表现的对象是许多个别的、具体的事物。
②可感性。记叙文写的既是个别的、具体的事物,就必然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
③完整性。记叙文应该有头有尾,给人完整的印象。
2)分清记叙文的种类
鲁迅说:“分类有益于揣摩文章。”分清记叙文的类型,熟悉各种类型的特殊性,阅读时就容易抓住要领。
记叙文的分类,按表现对象可分为四种:
①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文
这类记叙文,有叙述事件全过程的,也有写几个例面的,还有只取一点来写的。但不论怎样写,写什么,都要交代清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
阅读时要沿着记叙线索,着重掌握事件的前因后果,捕捉作者的记叙重点。如《落花生》一文,母亲的话是“因”,我们的行动是“果”。由因果联系中,我们可迅速理清全篇的叙事线索——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和赞花生,并自然地归结到文章的重点上——我们要像花生那样,“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我们之所以强调掌握事物的因果联系,就在于它既有利于理清叙事线索,又有助于把握文章重点。
②以记人为主的记叙文
这类记叙文影像阅读,有完整地描述人物一生的,也有选取几个片断来写的。在写法上,一般是通过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以及人物的外貌、行动、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述来刻画人物性格的,如《第二次考试》。因此,阅读时可从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作者对人物的褒贬态度入手
③以状物为主的记叙文
这类记叙文,往往先对事物的特征作一番描摹和介绍,然后再转入正题。它不同于说明事物性质、状态的科学小品,不对事物作全面的解说,而是根据作者的写作目的,只对其中的某些特征加以详尽的描述,旨在借物明理,或托物言志。因此,阅读时要着重去体味其中的“理”或“志”。例如郭沫若同志写的《杜鹃》,以杜鹃“专横而残忍”的习性和莺受欺而不自知的愚性作喻,来揭露人面杜鹃——欺世盗名、专横霸道的统治者的真面目;同时告诫人们不要像莺那样,受压迫而不自知。以此来激发人们的斗志。
④以写景为主的记叙文
这类记叙文往往在景致描写中,抒发作者的情怀,如《春满燕园》(见《千字短文的写作》)。文章以“燕园花事渐衰”的暮春景色作衬托,描绘了燕园师生勤奋工作和学习的情况,盛情赞美人们心中的“更美、更可爱、更真实、更长久”的“永恒的春天”,抒发了作者对新时代、新生活无比热爱的感情。作者用优美而明快的文笔,勾画了一幅幅诗意葱茏的画面——暮春时节,燕园花香花落、残红满地、湖水明净、绿树成阴的景色;“蛙鸣划破深夜的沉寂”的校园中,从宿舍窗口放射出的盏盏不灭的灯光;那从山头、湖畔、花丛中、柳树下传来的朗朗读书声
篇11:阅读记叙文方法总结
一、相关知识
1.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顺叙:即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果的时间顺序来写。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最重要的情节提到前面来写,然后顺着事件的发生、发展的次序往下记叙。
作用: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吸引读者,使行文曲折,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突出中心;
内容集中,对比鲜明;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补充交待了,使叙述更加充分,内容更充实;
为下文的做铺垫。
插叙和倒叙的区别:
(1)把中心事件的结局或某个重要情节提到前边来,然后再顺着中心事件的发生、发展的次序往下记叙,是倒叙。这种写法是先倒叙,后顺叙。
如果全文的结构是顺叙,中间插入了另一件事,显然它也可能是以前发生的事,但在全篇中仅是一个片段,而不是全文的中心事件,那么插入的这段事情就是插叙部分。
(2)倒叙部分是中心事件的一部分,紧扣住时间,衔接分明;插叙可以插入跟中心有关的另一件事或另一场面,插叙完了,把暂时中断的时间继续下去即可。
3.记叙的线索:
(1)时间
(2)行踪
(3)人物
(4)物件
(5)事件
(6)情感变化
(7)见闻和感受
找线索的方法:
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出现的关键语句。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答题套路:
如: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4.记叙文中的表达方式及作用
(1)描写:包括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
环境描写: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
①渲染了的气氛②烘托了人物的心情③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④暗示了人物的品质⑤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社会环境
①交待了的社会(历史)背景。
②交待了人物活动场所。
③交待了的风土人情。
④为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
人物描写:
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作用:表现人物的思想和性格;或推动情节发展;或揭示文章主题。
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正侧结合作用:使形象更加丰满,更加鲜明突出。表现了
细节描写:具体生动地表现了
相关链接:初一学生如何提高语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议论: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作用:承上启下;统领全文;引发读者思考;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抒情:
记叙文中抒情: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
间接抒情是指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方式。
作用:抒发作者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4)说明: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
5.表现手法(写作手法):
对比: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衬托(侧面烘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衬托,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
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虚实相生:以虚写实,却能留给人更多的想象余地,收到言语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借景抒情:通过描写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侧重于借助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也就是在描写的景物中有明显的作者情感在流露。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为主,情感是含蓄地寓在里面的。侧重于寓字上。没有刻意的借意,只是在描写景物中自然地渗透了作者的情感。
二、阅读技巧
1.概括内容:
①要素归纳法
(1)找出文章的主人公:哪个人最能体现出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哪个人物便是主要人物。
(2)做了什么事或怎么了
(3)补充起因、结果、时间、地点(有必要交待哪个便交待哪个)
要求:语言简洁。可以用反推文章内容的方法检验正确与否。
②题目扩展法。
有的文章的题目能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如《飞夺沪定桥》一课的标题适当补充一下:本文写的是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克服重重困难,夺取泸定桥的经过。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③摘录句段法。
有的文章中的总起、过渡句、重点段落概括了全文的大意。阅读时可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便可抓住主要内容。如《养花》一文,可根据结尾段来概括它的大意:课文主要写养花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
2.明确中心
(1)抓标题
(2)从分析开头入手
(3)从分析篇末入手
(4)抓议论、抒情语句
概括主要内容,一般这样一些常用词语: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
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3.分析词的含义和作用:
①解释词的本义(有时不需解释)→②联系上下文分析在文中的意思→③表达了作者或文中人物的感情。即(字面义)+语境义+情感义
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4.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2)一般是往前找;
(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5.理解句子:
(1)分析句子的表达作用
①抓关键词:(字面义)+语境义+情感义
②抓修辞:
比喻:形象生动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人格化,形象生动
夸张: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突出/讽刺/强调了
排比:增强了语言气势
对比:形成强烈反差,突出了
对偶:句式整齐,形式优美,音韵和谐
反复:强调/突出了
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反问:加强肯定/否定的语气
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反语:增加讽刺意味
(2)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特殊含义
①运用比喻、象征手法的,答出本义。
②抽象的、概括的:意义谈具体,用浅显的语言答出来。
(3)关键语句的作用
①开头句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设置悬念;总领全文或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②结尾句: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升华主题;留有余地,给人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③过渡句: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开启下文。
④照应句:照应是指上下文之间的相互照顾和呼应。可以分为:开头(起段)与题目的照应、开头与结尾的照应、前设悬念后有照应(即文章前后照应)、相同或相近的语句照应。
作用:连贯紧凑、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6.记叙文人称使用及作用
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给人亲切感和真实感。
第二人称:便于直接与读者交流。
第三人称: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7.开放式试题的解答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一般情况下,这种题目要针对文章的主题来理解。
(2)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者是针对当代青少年的实际情况,从正面看待问题。
(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先谈这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然后再说自己对他的看法。
(4)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不一定面面俱到,可以从某一个方面进入。
(5)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大胆想象,同时注意措施的可行性。
(6)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
(7)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
答题套路:
(1)表达时最好要有标志性语言。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比如这样的标志性语言。先用我认为。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2)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给阅卷老师留下观点鲜明之感,而且给人以条理清楚,论证有力的良好印象。
(3)表达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
(4)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5)语言要通顺,表达要流畅。
篇12:初中记叙文阅读方法
初中记叙文阅读方法
一、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理清思路
(1)把握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①顺叙:按时间的先后叙述。
作用:使文章的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②倒叙:先写结果,再写原因、经过。
作用: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增强文章生动性,引起下文内容的叙述。
③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的线索中断一下,插进有关的 另一件事情。
作用:补充交代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故事内容更加充实,为故事情节发展作铺垫。
(2)理清线索
① 注意文章的标题,不少标题就是线索。
②注意各部分之间的关联,有的是以时间变化为线索,有的是以空间转移为线索。
③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或事物:这种情况下往往是以具体的人、事、物为线索。
④注意抒情、议论句。抒情议论句往往是文章的一条感情线索。
(3)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
①按时间先后顺序划分。
②按地点转移划分。
③按事情发展的过程或思想感情的变化划分。
④按描述内容的角度划分。
⑤按“总——分——总”的结构特点划分。
⑥小说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情节划分。
2、概括文章(段)内容
(1)紧扣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或事物的主要特征等要素。
(2)盯住开头结尾句、段落间的过渡句等重点语句。
根据故事情节的常用格式是:
“某人因为……做了……事情,最后……”
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谁做了什么?(可适当添加时间、地点、起因、结果)
3、归纳文章主题
(1)理解标题
①有的标题很鲜明地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所以可根据标题确立中心。
②有的标题是一语双关,解题时不仅要弄清它的表层含义,还要弄清它的深层含义。
③有的标题很形象,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能够结合文章内容找出其本体、喻体,也就是理解了主题。
(2)抓关键语句
①过渡句②开头结尾句③抒情议论句④反复出现的句(段)
(3)分段(层)概括:如果找不到关键句,文章比较复杂,就“化整为零”,分段(层)概括段意,最后整合为全文中心。
记叙文概括文章中心常用的格式是:“本文记叙(描写、介绍)了……,表达(抒发、赞美、歌颂、讽刺、揭露、反映)了……”
二、语句的理解与赏析
1、关键词语的含义及作用的品味
(1)步骤:第一步先理解词语的本义,把握词语的感情色彩;第二步结合语境揣摩词语的语境义;第三步分析词语用在此处的作用及表现力。
(2)解题思路与技巧
①结合语境,认真推敲
②遇到代词,从上查找
③由近及远,查找释句,有些词语比较抽象,较难理解,所以作者往往是指出之后,对它们进行解释,而这些解释往往就是我们要寻找的答案。
(3)答题思路:
①动词、形容词赏析:这个词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或物的精神、品质)
②反复强调的词语赏析:突出强调了……
③感情色彩变化的词语赏析:贬词褒用(褒词贬用),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2、重点句子内涵及作用的赏析
赏析角度:
(1)理解句子的含义。联系上下文及文章主题分析句子描述,(表现、揭示)了什么内容(或道理)。
(2)分析句子的语言特色,有修辞的分析修辞,没有修辞的,分析有表现力的词语,或特殊句式等。
(3)分析句子所表达的情感(或思想、或人物的个性特征)。
答题思路:
(1)哲理句赏析:这个句子告诉了……的道理(或让我体会到作者……的情感)。
(2)主旨句,抒情议论句,全文总结句赏析:这个句子起到了点题(画龙点睛、卒章显志、升华主题)的作用。
(3)过渡句的赏析:这个句子起到了承上启下(或引出下文)的作用。
(4)不同用途的句式的赏析:陈述句语气平稳,不温不火;疑问句能吸引读者……的好奇心,制造悬念;反问句能加强……的语气,使……的感情更强烈(或使……的`观点更鲜明);感叹句能抒发……强烈的感情。
(5)描写句的赏析:具体地写出了……
(6)修辞句的赏析:
①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表现了……
②夸张:突出了事物……的特征。
③对比:给人……鲜明的印象。
④反语:显得幽默风趣,讽刺了……
⑤排比:使语言雄壮有力,气势磅礴,语势层层深入(增强语言气势);抒发了……强烈感情。 增强语言气势,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句子的内容)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说服力和感染力。
⑥对偶:句式工整,读来琅琅上口。
⑦引用:引经据典,增强文化底蕴。
⑧反问:加强语气,引起下文,承上启下(在段首、文中)(若在结尾,引起读者思考)
⑨设问: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兴趣),引起下文,承上启下(在段首、文中)。
3、重点段落的赏析
或点明主旨,或承上启下,或语言生动形象富有特色,插叙交代背景。
思路与赏析句子相同。
三、分析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1、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①人物描写,包括: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以此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反映作品……的中心。
②环境描写:社会环境好自然环境
所谓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日、月、星辰、天气、自然风光等的描写。自然环境描写能烘托人物……的心情,表现人物……的品质,推动情节的发展,起衬托中心思想的作用。社会环境描写多交代时代背景、社会风俗、思想观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时,要先找出描写的句子,再联系文章的内容、时代背景等综合考虑。
常用的格式是:渲染……气氛;烘托……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品质;衬托中心思想;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季节、天气等;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③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即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揭示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反映作品的中心思想。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描写主人公,从登场人物的口中、眼中或感受中写出未登场人物的性格。
④细节描写:是对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环境和场面的细枝末节所作的描写。
⑤白描,即简笔勾勒,使文字朴实、简练、干脆。
2、抒情的种类
①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
②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的感情。
3、议论的作用
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四、赏析写作手法与技巧
1、布局文章的技巧
①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设置线索。
②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③材料和中心的关系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2、表现手法及作用:
①象征:使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②衬托:使形象更加鲜明,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③对比:突出某一方面的特点。
④渲染烘托:以景物以及人文气氛来烘托某种氛围、人物心情等。
⑤先抑后扬(欲扬先抑):引发好奇,感情铺垫。
⑥托物言志:含蓄、哲理和有暗示性地表达了自己的内心情感,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⑦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⑧虚实结合: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
⑨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⑩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五、分析、评价人物形象
1、扣住故事的情节和文章中对人物具体生动的描写客观地进行分析。既不要架空,也不要以偏概全,要具体全面。
2、通过对作品语言的把握和体味,理解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的感情倾向。如果作者塑造的人物是正面的,一般用褒义词来概括其特点;如果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反面的 ,一般有贬义词来概括其特点;如果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丰满,既有优点又有缺点,就从两方面客观评价。
概括人物形象常用的词语有:
寡言少语、平凡、朴实、正直、纯真、善良、可爱、沉着、冷静、乐观、稳重、幽默、谨慎、郁郁寡欢、洒脱、循规蹈矩、豪放、泼辣、热心、胆小、老实、圆滑、暴躁、勇敢、从容、耐心、踏实、谦虚、勤俭、敬业、诚实、执着、势利……
六、拓展延伸,创意表达
1、细读。这是答题的基础,要有针对性地反复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情感、写作技巧,理解具体语境中词句的意义和作用,再结合自己理性的思考,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2、提炼。要善于捕捉材料中的重要的语言信息,运用恰当的组合,对词义、文意、人物、事件、主题思想或文学形象作出正确的评价。
3、联想和拓展。要能在阅读中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对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提出自己独特的认识和见解。
4、表述。即组织语言回答问题。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明了,特别要能够做到有创意的表达。
注意:1、感受启示题
要求:联系文章内容,从不同角度(如主旨、具体语句、具体情节、具体形象)谈。面不要太宽,最好抓住其中的一点,这样更能写出自己的创意。
格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2、合理想象题
要求:有创意但必须与语境和主旨相吻合。
(1)心理描写:①用第一人称。②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2)语言、动作、神态描写:①用第三人称;②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3)环境描写:要与人物的心情相映衬。
七、记叙文题目的作用
1、概括文章内容或故事情节2、揭示主题,是文眼3、是贯穿全文的线索4、新颖别致,吸引读者阅读兴趣。5、是人物形象的象征6、设置悬念(读后脑中出现为什么)7、描写的对象
八、赏析句段从三方面考虑
1、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
2、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
3、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
简单的可用以下的格式:
1、修辞方法
2、人物描写方法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 什么,表达了 什么 思想感情。)
3、运用恰当的动词
九、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便于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人称:接近读者与主人公的距离,读时令人倍感亲切,便于直抒胸臆(记叙文),表达作者的观点(议论文)。
第三人称:能够客观地展现生活(反映事实)(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不受时空限制,便于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十、行文思路(记叙文)论证思路(议论文)
首先写……然后……其次……最后……
【记叙文阅读方法(备课资料)(通用12篇)】相关文章: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学计划2022-05-08
写作指导:如何写好记叙文2022-04-30
写人方法小学生写作指导2023-01-30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学计划2023-10-31
八年级语文教师教学计划参考2024-01-19
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教学计划2024-01-11
旅鼠之谜(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2023-10-10
初二语文学期教学计划2023-02-13
旅鼠之谜说课稿2023-06-22
初三语文个人教学工作计划2024-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