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作文(合集17篇)由网友“拟拟”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桃花源记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篇1:桃花源记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我不要那枯藤,不要那昏鸦,唯独留念那后半句中的小桥流水人家。
夜晚,烛火忽明忽暗,朦朦胧胧中,出现个影子——仿佛有位白衣少年朝我缓缓走来,与我携手站在小桥之上,看着眼前美景。
河流清澈,溪水无常,水底铺着些凹凸不平,大小不一的石子,天空的蓝交织着两岸杂草的绿,一起倒映在河水里,形成一幅天然的自然河。上空白鹭飞过,向远处的山峰,在那碧绿地带,久久盘旋,添上了一抹白。
我与身旁的白衣共同吟诗赞美了番,不久留,下了桥索,决定去清心阁游观。
前往的小路上,脚下踩着细雨滋润过的烂泥,路旁的的杂草长的横躺在路中央,上面的雨露吸附在了我们的衣服上,白衣的下摆,渐渐由白变成了灰。隐隐约约听见有孩童的笑声,放眼看去,前边田野中有四五个孩童在玩着游戏,在无边的田野中奔来跑去,留下天真的足迹。我心一笑,羡慕这份天真纯稚,可岁月匆匆,如今的我,早已长大。
走着走着,到了河水上游的村子。这里热闹的如街市一般,无论白天夜晚,来往的居民们都怡然自乐。到了晚上,灯火阑珊,家家户户都点着红灯笼,大家出来自由活动,搬着板凳围着座一圈,讲故事,如同过年一般。少不了走街串巷,少不了那份心意。
所谓“心连心,一家亲”大概就是这样的,没有什么逞强欺弱,没有什么家族歧视,也没有什么对别人的闲言乱语,整个村子的心都系在了一起,流着不同的血,却怀着一样的心。我嘴角上扬,羡慕这份“天涯若比邻”的情谊友爱,可现实大家却追名逐利,都沾染上金钱利益的臭恶气息,早已不是以前,那份团结,早已没落在利益的大海中。
过了村庄,我们在路旁某个亭子里歇了脚。我看着眼前的白衣,胸中涌起一丝感激,什么感激呢?对于一份友谊的感激。
“白衣,你记得吗?我曾经说过的誓言,到了以后啊,我们要一起去四海仙游,览美景,作诗赋。回来后,一起过着安闲舒适的生活,我种菜,你挑水。”
白衣微微一笑,抬眸坚定的看着我道“一定。”
我的内心开始庆幸,庆幸自己有一份真挚的友谊,没有虚伪,没有谎言,没有竞争。可现实却让我伤心难过,毕竟,现在我已经不相信友谊了。
离了亭子,走上了清心阁的阶梯。阶梯宽而长,前不着头,只看得见清心阁的楼顶。走了一半,脚险些累了,我们停了下来。回头一看,整个村庄的结构一览无余——四面环山,山中有水,形成瀑布,流向四处,供应着村民。
当然,村民们不也只是“拿”走了大自然的馈赠,也给大自然种上了一大片绿色。青绿的叶,彩色的花,交错生长在村中的每个田野里。世界是蓝的,可村庄是天蓝的。我羡慕这份互利共生,这份守护,可现实,那些不道德的人却遵循了“只拿不报”。甚至乱砍树木,破坏植被,严重导致生物圈被,食物链被破坏,动植物濒临灭绝。
边想边走着,终于到了清心阁大门。那清心阁是干什么的呢?
原来呐,这个村庄是在一个被人类丢弃,且败坏的地方,多年过去,随着改朝换代,已经没人记得了,有一次,一群道德高尚的仙人游山至此,开辟了这个村庄,名为桃花源。
为了让那些想摆脱世俗之人来此安心居住,特别建起了一个清心阁,为人清除身上心里的世俗之气,做一个避世隐居的人。
陶渊明那一份对世俗之厌弃我早已深深体会,希望世界早点揭下蓝色的面纱,变成美丽的天蓝色。还有人们,希望你们都像莲花的那份纯洁——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篇2:《桃花源记》
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间隔 一作:隔绝)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林,在小溪两岸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别的树,芳香的青草鲜艳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十分奇怪。便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的好像有点光亮。(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进去。最初,山洞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渔人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有桑树、竹林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的人们,男女的穿着打扮和外面的人都一样。老人和小孩,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都详细的一一作了回答。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做饭来款待他。村子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人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所以跟桃花源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这里的人)问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拿出酒菜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说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最终迷路了,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名叫刘子骥的人,是位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这个消息,高兴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是没有实现,他不久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篇3:浅谈《桃花源记》
浅谈《桃花源记》
川端与陶渊明的自然观
陶渊明的诗充满田园气息,是参与其中的田园山水,川端把小说人物放在一种被自然怀抱的位置,与自然融为一体。两者都体现了物我相融,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而川端受“物哀”影响,既从桃源中得到审美的惬意,又抒发莫名的哀愁和颓伤,陶渊明的田园诗则在自然与哲理间架起一座桥梁,将生活的困苦与田园乐趣达成一种和解,平和而淡泊。
不难看出,在川端对自然风光的描写中,美丽与哀愁是非常突出的特色。这与日本传统的物哀思想是分不开的。关于“物哀”,我们并不陌生。川端作为日本传统文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审美情趣,更多地继承了日本传统艺术美的物哀精神。他经常强调“平安朝的物哀成为日本美的源流”,“悲哀这个词,同美是相通的”。可以说,“物哀”在他的审美对象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
陶渊明的田园诗源于田园生活,他把对田园生活的切身感受,融入诗歌之中,就在他的生花妙笔下,连平常的草屋,绿树,村庄,都透露出着勃勃的生机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恍若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令人心旷神怡,心向往之。
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感情、美景、哲理三者交融,飞鸟,草木,山水等都饱含着强烈的思想感情。而且,诗人又善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把情感与哲理、与景物紧密结合起来,使人既有能享受到审美的愉悦也能从中获得启迪,说理不但毫不枯燥反而给人以新奇自然之感,读之沁人心脾。
川端与陶渊明的虚无观
1968年川端康成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在颁奖典礼上,他发表了题为《我在美丽的日本》的纪念演讲,分析了日本文学的渊源与发展,探索了日本人的自然观与宗教观,他还说:“要使人觉得一朵花比一百朵花更美。”可以说川端在这里所提及的一朵花所留下的空白和空间与中国古代的虚实理论有着紧密的联系。
众所周知,日本古代文学是在中国文学的影响下发展的。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国,这种特殊的地理条件和社会状况,使两国形成了关系密切的文化圈。日本许多作家都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川端也不例外。魏晋时期继承和发展的老庄之学,虚无观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魏晋名士的代表,陶渊明也表现出对虚无观的深刻的理解。
川端康成对“虚实”不仅从理论上进行论述,也将它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不仅运用它来塑造人物形象、描写自然景物,而且将高度提升到精神方面和哲学思想方面、可以说虚实理论影响到川端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在川端笔下,甚至于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都会给人一种虚实对比的感觉。
“火车开动之后,候车室里的玻璃窗豁然明亮了,驹子的脸在亮光中闪闪浮现,眼看着又消失了。这张脸同早晨雪天映在镜中的那张脸一样,红扑扑的。在岛村看来,这又是介于梦幻同现实之间的另一种颜色。”
虚实理论不仅表现在艺术技巧上,而且体现在精神实质上。川端康成崇尚虚无,他认为无是有的精神实质,是一切生命的源泉,是一个最为广袤丰厚的定义。虚无观的终极意义体现在死生观上,这并非完全否定生命,川端相信轮回转世,即“死生不灭”,在他眼中,死并非彻底地消亡,而是转化成另一种形式存在着。
“女人的身体,在空中挺成水平的姿势。岛村心头猛地一震,他似乎没有立刻赶到危险和恐惧,就好像那是非现实世界的幻影一般。”“不知为什么,岛村总觉得叶子并没有死。她内在的生命在变形,变成另一种东西。”
所以在川端笔下,这场火灾可以说描写得很浪漫,不见一丝血腥,灿烂的银河竟与飞舞的火花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川端之所以认为叶子的死是美的,那是因为他认为叶子的死并非彻底的死亡,而是“她内在生命在变形,变成了另一种东西,”叶子的死是从禁锢的肉体中的解脱,是灵魂的升华,也是美的表现。
陶渊明曾不止一次在他的作品中表达这种对“死”的看法。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挽歌》)
死去有什么可说的,他的身体已经托付给永远的山丘。陶诗对生命之终极意义的思考,不止为田园,更在于对活着的追问。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杂诗》)
尽管命运变幻莫测,人生漂泊不定,但仍执著地在生活中寻找着友爱,寻找着欢乐和希望。这大概就是生之意义吧。
结论
本文以川端康成的《雪国》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着眼点,尝试从自然观和虚无观的角度来欣赏川端和陶渊明的代表性作品,分析二者在自然观和虚无观上存在的相似性。可以看出,陶渊明与川端康成都崇尚自然,都体现了物我相融,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同时,都深受虚无观的影响,认为“无”是绝对的,永恒的。川端康成崇尚虚无,他认为无是有的精神实质,是一切生命的源泉,是一个最为广袤丰厚的定义。虚无观的终极意义体现在死生观上,这并非完全否定生命,川端相信轮回转世,即“死生不灭”,在他眼中,死并非彻底地消亡,而是转化成另一种形式存在着。“无”是魏晋玄学的核心,作为魏晋名家,陶渊明深受其影响。而虚无观又从根本上影响人的死生观,陶诗对生命之终极意义的思考,不止为田园,更在于对活着的追问。
篇4:《桃花源记》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huo)严然(yau)阡陌(qian mo)诣(yi)
2.熟读课文,查字典,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2、导语:
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
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
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三、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
2.请同学们试翻译课文。(每生翻译一句)
3.掌握课文注释的词语。(补充注释如下)
为业:靠……谋生。缘:沿。夹岸:夹着溪流两岸。杂:别的。
鲜美:鲜艳美丽。异:诧异。穷:穷尽。舍:舍弃,放弃。豁然:
开通、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平旷:平坦开阔。属:类。
悉:全。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所从来:从哪儿来。咸:都。
问讯:打听消息。先世:祖先。妻子:妻子儿女。邑人:同乡人。
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焉:于之,从这里。间隔:断绝了往
来。皆:都。叹惋:感叹,惋惜。延:请。语告:告诉(他)说。
不足:不值得。既:已经。志:做记号。诣:拜见,卧…・怯。如
此:像这样。遣:派。欣然:高兴地。
四、小结
1.古今词义。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芳草鲜美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阡陌交通
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来此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无论魏晋
今义;不管(连词)
如此
古义:像这样 说如此
今义:这样
缘
古义:沿 缘溪行
今义:缘故,缘分
延
古义:请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今义:延长.延伸
津
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 后遂无问津者
今义:口液
2.一词多义
^舍:舍弃 便舍船 寻:寻找 寻向所志
房子 屋舍俨然 不久 寻病终
志: 做标记 处处志之 向: 以前 寻向所志
标记 寻向所志’ 对着 眈眈相向
3・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五、作业
l・课后练习。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下列加点词解释不全对的一项是
A便得一山(得到)既出,得其船(找到)
B.便舍船(舍弃、放弃)屋舍严然(房屋)
C.缘溪行(行船)复行数十步(步行)
D.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二)选出下列“之”字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渔人甚异之B.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属
C.具答之D.闻之,欣然规往
(三)下列各旬的加点字,不能用“都”解释的是()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问所从来,具答之
D.此人―一为具言所闻,首叹惋
(四)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4不足为外人道也。
第二课时
一、导人
上节课我们已疏通了文章意思,这节课我们一起分析文章的内容。
二、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试背诵课文。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
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从第4节到完)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
桃源未果的情形。
3提问: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讨论并归纳: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
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4.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5.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讨论并归纳: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呼陌交
通,鸡犬相闻。
6.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讨论并归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提问: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讨论并归纳: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
远。
8.提问: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讨论并归纳: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
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9.提问: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
得埋下伏笔。
10提问: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
遂迷,不复得路”?
讨论并归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
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11.提问: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
评价?
讨论并归纳: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
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
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
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
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三、小结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
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
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
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四、板书设计
发现桃花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景色优美)
篇5:《桃花源记》
所见:土地平旷、屋舍严然、良田美地、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环境良好)
怡然自乐(生活安定)
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与世隔绝之久)
所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民风淳朴)
篇6:《桃花源记》
导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无
问津者
似有而无的
理想社会
五、作业
1.课后练习。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的问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县各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
进秦时乱,申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边与外人间隔。()问
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
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
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文中加括号的地方都省略了主语,请补出。
2.文中加点的“要”读作____, 加点的“间”读作___。
3.文中加点的“要”的意思是____,在这段文字中还有个表达
这意思的词,它是___.
4.“妻子”在现代汉语中指的是男子的配偶,它的词性是___,
而在文中,它指的是____,是个___短语。
5翻译句子。
不足为外人道也:_____。
6.桃源中人“皆叹惋”的原因是:______。
7.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表现桃花源中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的
语句。
(附译文) <
篇7: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本文反映了怎样一种社会理想。
2.使学生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3.指导学生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教学设想
1.学生接触这篇文章之前,已接触过一些文言文。本文除个别比较生僻的字词及古今异义的词语外,不少文言虚词、实词和句式,学生是可以粗知的,宜鼓励学生自学,教师从旁启发点拨,宜加强诵读练习,增进学生对文言文的感性认识,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在学生粗通内容大意后可安排创造性的复述练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由成语“世外桃源”导入课文,引起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2.简介作者和本文写作的背景。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东晋大文学家,
田园诗的创始人。他出生于没落的官僚家庭,得不到当时社会的重视。少时虽颇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社会**不安,有志难酬。先后作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终于在41岁坚决弃官回乡,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他所作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优美的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本文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 (4),陶渊明约57岁。他既拒绝过东晋政权的征召,又复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而以《桃花源诗并记》寄托了自己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样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小说色彩。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选作课文的,就是这篇有新奇情节、有优美环境、有人物、有对话的《桃花源记》。
3.学生细读课文,笔译全文。
这一教学步骤应达到三个目的:
(1)培养学生细看注释,独立理解课文的习惯;
(2)准确理解全篇字词句段;
(3)基本搞清本文的线索及记叙顺序。
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时,教师只要将重点词语提示学生注意掌握就行了,点拨要尽可能少,以免妨碍学生独立钻研习惯的养成。只有那些要加深理解,或不加解说就不能准确理解解的词语,教师才相机点拨。如:“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属”,“属”即“类”,“之属”即“这一类事物”。“问所从来”,即“问从何处来”。“乃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乃”即“竟然”,“无论”是两个词。无:不要;论:说。跟现代汉语作连词用的“无论”不同。“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便扶向路”:“向”,从前;“向路”,去桃花源时走的路。“诣太守”,“诣 ”,即“到……去 ”,这里指谒见。
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做到琅琅上口;
2.概括每个自然段段意,体会全文的思路。
教师收学生笔译练习,抽阅上中下三档各若干篇,以便在第二课开始时适当讲评,肯定成绩,指出不足之处,纠正错误之处。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1.出示小黑板,要求学生注音并释词。
阡陌( )髫( )怡( )
诣( )骥( )津( )
2.讲评笔译练习,纠正主要错误。
3.指名朗读课文。
4.要求学生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根据课文的基本情节,合理地补充一些细节,具体完整地复述。教师据此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5.分析课文
(1)提问:课文以什么为线索?可分为几部分?
明确要点:课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林、进入桃源、出而复寻的顺序,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林为经过。
第二部分(2-3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以后的'见闻。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作者正是借此寄托社会理想。第2段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
第3段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
第三部分(第4-5段),故事的结局和尾声。
(2)提问:课文开头和结尾都写得简略,中间写得详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要点:文章如何写,是由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决定的。本文的主要意图是通过桃花源中的生活情状来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所以中间部分写得详细,无论是写村落的概貌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动人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地,如见其人。开头和结尾只跟故事的传奇性质有关,所以写得简略。
(3)提问:我们应怎样认识作者的社会理想?
明确要点: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那样一个战乱频仍、政治腐败、民生凋敝的黑暗社会里,深感痛苦和不满。但是要想改变社会现状又根本不可能,于是他只好弃官归隐,洁身自爱,安贫乐道。他憧憬着一种没有君主、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劳动、风气淳朴、平等自由的理想社会,本文正是这种理想的生动写照。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农民的意志和愿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疑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这样的社会在当时是不可能有的,完全是“乌托邦”式的空想。可以说,《桃花源记》既曲折地表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否定,也反映了作者消极避世的思想。作者也明知这只是一种空想,无非借此寄托自己超然高举之思,开头结尾的写法对此都有所暗示,桃源究在何处,没有具体点明,人们想再访也不可得。
6.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记诵的方法,首先是逐段边读边背,然后读整篇背整篇;整篇能背以后,再深入体会地读若干遍。这样就会在较长时间内不遗忘。
要教给学生按课文的线索和顺序来记诵课文,找出能想起前后内容的词语作为支撑句,使之形成一个帮助记忆的链条。如:
缘溪行→逢桃花林→林尽水源→山有小口→舍船从口入→豁然开朗→见渔人→自云先世→问今是何世→停数日,辞去→既出→及郡下→寻向所志→不复得路→南阳→未果→无问津者
布置作业
1.指出下列句中黑字词古今词义的差别: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④芳草鲜美。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3.背育全文。
(刘运秀)
篇8:《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 (1)
《桃花源记》.教案(1)(-05-24 11:40:56)
教学目标:
1.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2.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
3.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部分文言常用词语。
教学重点;
以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
教学时数:
用二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由成语“世外桃源”导入课文。引起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2.介绍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3.老师范读课文
4.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老师提出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朗读。要求:一 句读分明;二 节奏合理;三 语速适中,四 语句流畅;五 注意音韵铿锵。老师也可以边提要求边做示范。)
5.对照注释,理解课文。(注意重点词语的解释。)
(如果程度好的班级,可以对照课文,直接笔译,然后站起来读,同学补充,老师作点拨)
6.第一段翻译与评点:
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渔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重点词语:行:指船行。忽:说明是偶然的。之:指见到的景象。异之:为见到的景象感到诧异。穷:穷尽,走到头。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有一天)他顺着小溪划船,忘了路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林)夹着溪水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渔人非常诧异。再往前走,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
评点: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林经过。这是故事的开端。
7.读第2段课文,翻译并评点:
原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重点词语:舍船,丢下船。才:只,仅仅。悉:都。属:即类,之属:即这一类事物。
译文: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有座山,山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似的。(渔人)便丢下船,从洞口进去。初进时,洞口很窄,仅容一人通过。只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很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竹一类的.树林。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狗的叫声不断传来。里边的人来来往往耕种操作的情形,男女的穿戴,都和外边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地自由自在地娱乐。
评点:这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林,看到桃源人的生活环境,见到一片安宁和乐的世外天地。
朗读第3段,翻译并评点
原文: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重点词语:乃:竟然。妻子:妻子和儿女。焉:相当“于之”、即“从这里”。语:告诉。足:值得。“问所从来”:即“问从何来”。“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乃”,即“竟然”,“无论”是两个词。无:不要;论:说。跟现代汉语用的“无论”不同。“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
译文:桃花源里的人见了渔人,竟大吃了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他们便邀请渔人到家中,摆酒杀鸡招待他。村中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桃花源的人说自己的先辈们为了躲避秦朝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亲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就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和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起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汉朝,更不要说魏晋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情一一对他们说了,大家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住了几天,渔人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叮嘱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评点:这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2、3段为第二部分,是故事的发展。
朗读第4段,翻译并评点
原文: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重点词语:志:同“”,做标记。“便扶向路”:向:从前,“向路”:去桃花源时走的路。诣:到……去,这里指谒见。如此:象这样。
译文:(渔人)出来后
篇9: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
教学目的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huo)严然(yau)阡陌(qian mo)诣(yi)
2.熟读课文,查字典,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2、导语 :
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三、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
2.请同学们试翻译课文。(每生翻译一句)
3.掌握课文注释的词语。(补充注释如下)
为业:*……谋生。缘:沿。夹岸:夹着溪流两岸。杂:别的。鲜美:鲜艳美丽。异:诧异。穷:穷尽。舍:舍弃,放弃。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平旷:平坦开阔。属:类。悉:全。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所从来:从哪儿来。咸:都。问讯:打听消息。先世:祖先。妻子:妻子儿女。邑人:同乡人。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焉:于之,从这里。间隔:断绝了往来。皆:都。叹惋:感叹,惋惜。延:请。语告:告诉(他)说。不足:不值得。既:已经。志:做记号。诣:拜见,卧…・怯。如
此:像这样。遣:派。欣然:高兴地。
四、小结
1.古今词义。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芳草鲜美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阡陌交通
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来此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无论魏晋
今义;不管(连词)
如此
古义:像这样 说如此
今义:这样
缘
古义:沿 缘溪行
今义:缘故,缘分
延
古义:请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今义:延长.延伸
津
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 后遂无问津者
今义:口液
2.一词多义
^舍:舍弃 便舍船 寻:寻找 寻向所志
房子 屋舍俨然 不久 寻病终
志: 做标记 处处志之 向: 以前 寻向所志
标记 寻向所志’ 对着 眈眈相向
3・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五、作业
l・课后练习。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下列加点词解释不全对的一项是()
A便得一山(得到)既出,得其船(找到)
B.便舍船(舍弃、放弃)屋舍严然(房屋)
C.缘溪行(行船)复行数十步(步行)
D.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二)选出下列“之”字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渔人甚异之B.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属
C.具答之D.闻之,欣然规往
(三)下列各旬的加点字,不能用“都”解释的是()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问所从来,具答之
D.此人―一为具言所闻,首叹惋
(四)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4不足为外人道也。
第二课时
一、导人
上节课我们已疏通了
篇10: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特点;理清课文的思路和结构。
2.能力目标:培养朗读和背诵的能力,这样可以品味语言的神韵、气势和感情色彩,体会语言形式、修辞方法、写作手法的表现力,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追求平等、自由、幸福,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理想及对黑暗现实不满的精神。
反思与修改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实施时间 年 月 日
一、解题
1.作者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号 ,别号 ,东晋文学家、诗人。陶源明的作品,大都是归隐后写的,反映了当时的田园生活,因而成为我国有名的“ ”。
2.解题
源:水的源头。桃花源即,桃花溪的源头。
《桃花源记》(原名《桃花源诗并记》,诗未收入教材)是作者57岁时所作,标志着作者思想发展的高度。作者因不满当时的社会现实,想象出了“桃花源”这样的理想社会,寄托了作者洁身自好、要求人人劳动、人人平等、丰衣足食、与世无争的希望。这既是作者在思想上对当时社会的一种否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的愿望。
3.写作背景
二、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豁( )然 俨( )然 衣( )着 阡陌( )鬓( ) 要( ) 邑( )诣( ) 骥( ) 语( )
2.读课文,读清句读。
3.学生有感情的自读,并根据文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可逐段讲解)。
4.熟读课文,对照注释,理解课文。
三、整体感知
l.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林的?
2.在桃林尽头渔人看到了什么?
3.渔人在桃花源作客时,和村中人作了哪些交谈?
4.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做了些什么,结果如何?
四、讨论课文的'结构
1.提问:课文以什么为线索?
2.标出文中表现渔人行踪的词语。
3.根据以上的总结,将课文分为三部分:(板书)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二课时
实施时间 年 月 日
【新课探究】
一、分析第一段。
1.学生齐诵1节,对照注释口译课文。
2.解释词语:
缘: 行: 忽:夹岸: 落英:缤纷: 异: 复:穷: 之:
3.找学生概括第一节的内容:
明确:
4.问题探究
(1) 怎样设计情节,使桃花源蒙上一层神秘色彩的?
(2)第一自然段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这样描写的意图是什么?
讨论:
二、阅读分析课文第二段,体会桃花源美好的生活画卷
导入:同学们,读到此使我们感受到:有水,有花,有草;有动态,有静态;有视觉上的色彩缤纷,有嗅觉上的芳香扑鼻,进而使他们理解为什么渔人“甚异之”,“欲穷其林”,并为下一步理解桃花源之美做铺垫。那么源内景色到底如何呢?
1.学生齐读第二节,对照注释口译课文。
2.重点词语:
仿佛: 若: 舍船:才: 旷: 俨然:属:之属: 悉:
3.找学生概括第二节内容
5.问题探究
(1)作者塑造这样的生活环境有什么意图。
总结:
(2)讨论第二自然段写了几层意思?
明确:
(3)渔人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有哪些?
明确:
(4)从这些叙述描写中,可以看出这是怎样的一个社会?
第三课时
实施时间 年 月 日
【新课探究】
一、分析阅读第三段:
1.学生齐诵3节,对照注释口译课文。
2.明确词语:
要求:学生归纳重点字词
3.找学生概括这一节的内容:
明确:
4.问题探究
(1)根据上面的内容,概括一下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社会环境?
学生讨论:
(2)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渔人会告诉桃花源中的人那些事情?
讨论:
(3)听后渔人的讲述,桃花源中的人叹惋表明了什么?
讨论:
(4)本段结尾写道“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一句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他们为什么不愿意将自己的情况告诉外人?
明确:
(5)村中人与渔人的谈论之语有何含义?
(6)朗读第二、第三段,体会桃花源美好的生活画卷。让我们随同渔人一起进入桃花源看一看,听一听吧,请大家自由读2.3两段,然后告诉我们你喜欢桃花源这个地方吗?喜欢什么?从哪些语句看出?读完后请同学畅所欲言。
请用这样的句式回答“我喜欢,因为……”或“我不喜欢,因为……”
讨论明确:
二、分析阅读第四段:
1.学生齐诵4节,对照注释口译课文。
2.明确词语(要求学生自主归纳)
3.找学生概括这一节的内容:
明确:
5.问题探究
(1)为什么再也找不到桃花源了?这样安排情节有什么好出?
明确:
(2)到底有没有“桃花源”?作者这样安排结尾有什么作用?
明确:
(3)作者为什么详细地写渔人在回来的路上“处处志之”,又“诣太守”,高尚士刘子骥听了也 “欣然规往”,而结果却或迷路,或病终,未能再找到桃花源?
明确:
(4)渔人回去后,在路上作了记号,还报告了太守,太守还派人和他一起去寻找桃林,你怎样看待渔人的这种行为?
讨论:
(5)寻找的结果如何?那么桃花源到底存在吗?
(6)有人说桃花源是陶渊明积极的理想,也有人说桃花源是陶渊明消极的逃避,你怎样评价?
第四课时
实施时间 年 月 日
【新课探究】
一、通假字 (学生自主归纳)
二、掌握课文注释的词语。(补充注释如下)
为业:。 缘: 夹岸: 杂:属:悉:欣然: 咸:叹惋:
三、词类活用(学生自主归纳)
四、一词多义
舍 寻 志 向 复 为
五、古今异义
1.交通 2.妻子3.绝境 4.无论 5.鲜美 6.如此7.不足
8.鲜美 9.间隔 10.俨然 11.缘 12.延 13.问讯
六、 成语(要求学生自主归纳)
八、名句积累
1.写渔人看到的桃花源人的生活环境是:
描写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句子:
表现桃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
2.写桃花源人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的句子是:
3.“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这种世外桃源的意境可以用陆游的诗句 来评点。
4.《桃花源记》结尾写到刘子骥打算寻访桃花源的结果的句子是: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后人据此概括出两个成语:
5.用借代手法描写桃源内老人和小孩神情态度的句子:
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奇异景色的句子:
《桃花源记》中表明桃源中人不知朝代更替的句子:
九、思考下列问题:
1.说说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对这种社会理想,你有什么看法?
2.思考一下,下列的句子说明了什么?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明确:
3.“乃不只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乃”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推想一下,渔人对桃源人说了些什么?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明确:“
4.作者为什么开头结尾写得简略,中间写得详细?
明确:
5.如何看待作者描绘的这个理想社会?
汪勇
篇11:桃花源记
朝代:魏晋
作者:陶渊明
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林,在小溪两岸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别的树,芳香的青草鲜艳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十分奇怪。便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的好像有点光亮。(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进去。最初,山洞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渔人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有桑树、竹林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的人们,男女的穿着打扮和外面的人都一样。老人和小孩,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都详细的一一作了回答。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做饭来款待他。村子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人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所以跟桃花源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这里的人)问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拿出酒菜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说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最终迷路了,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名叫刘子骥的人,是位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这个消息,高兴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是没有实现,他不久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注释
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376-396)
武陵:郡名,现在湖南常德市一带。
为业:把……作为职业,以……为生。为:作为。
缘:沿着,顺着。
行:前行,走。
远近:偏义复词,仅指远。
忽逢:忽然遇到。逢:遇到,碰见。
夹岸:溪流两岸。
杂:别的,其他的。
芳草鲜美:芳香的青草鲜嫩美丽,芳:花;鲜美:鲜艳美丽。
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缤纷:繁多的样子。
甚:很,非常。
异之:即“以之为异”,对见到的景象感到诧异。异,意动用法,形作动,以······为异,对······感到惊异,认为······是奇异的。之,代词,指见到的景象。
复:继续。
前:名词活用为状语,向前。(词类活用)
欲:想要。
穷:形容词用做动词,穷尽,走到······的尽头。
林:代指桃花林。
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尽:消失(词类活用)
便:于是,就。
得:发现。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若:好像……似的。
舍:舍弃,丢弃,文中指离开。
初:起初,刚开始。
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才:副词,仅。
复:又,再。
行:行走。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然,……的样子。豁然:形容开阔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
平:平坦。
旷:开阔;宽阔。
屋舍:房屋。
俨(yǎn)然:(古今异义)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形容齐整;形容庄严。
之:这。
属:类。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错相通。
鸡犬相闻:(村落间)可以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种作:指世代耕种劳作的人。
衣着:穿着打扮。
悉:全,都。
外人: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有更好的翻译:另外一个世界的人,因为桃花源人从秦到晋一直与世隔绝)
黄发垂髫(tiáo):指老人和小孩。黄发,古时认为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是长寿的象征,这指老人。垂髫,古时小孩不扎结头发,头发下垂,这里指小孩子。(借代修辞)髫,小孩垂下的短发。
并:都。
怡然:愉快、高兴的样子。
乃大惊:竟然很惊讶。乃:竟然。大:很,非常。
从来:从……地方来。
具:全都。
之:代词,指代桃源人所问问题。
要(yāo):通“邀”,邀请。(通假字)
咸:副词,都,全。
问讯:打听消息。
云:说。
先世:祖先。
率:率领。
妻子:(古今异义)古义:指妻子、儿女。“妻”“子”是两个词,不是现代汉语的“妻子”今义:男子的配偶。
邑人:同县的人
绝境:(古今异义)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明显出路的困境;进退维谷的境地。 绝:绝处。
复:再,又。
焉: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从这里。
遂:于是。
间隔:隔断,隔绝。
今:现在。
乃(乃不知有汉的乃):竟,竟然。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在汉语的“无论”(古今异义)。
为:给。
具言:详细地说。
所闻:指渔人所知道的世事。闻:知道,听说。
叹惋:感叹,惋惜。
余:其余,剩余。
延至:邀请到。延,邀请。
至:到。
停:停留。
辞:辞别。
去:离开。
语:告诉。
不足:不值得。(古今异义)
为:介词,向、对。
既:已经。
便扶向路:就顺着旧的路(回去)。扶:沿着、顺着。向:从前的`、旧的。
处处志之:处处都做了标记。志:动词,做标记。(词类活用)
及:到达。
郡下:太守所在地,指武陵。
诣(yì)太守:指拜见太守。诣,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如此:像这样,指在桃花源的见闻。
即:立即。
遣:派遣。
寻向所志: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寻,寻找。 向,先前。 志(名词),标记。(所+动词译为名词)
遂:终于。
复:再。
得:取得,获得,文中是找到的意思。
高尚:品德高尚。
士:隐士。
也:表判断。
欣然:高兴的样子。
规: 计划,打算。(词类活用)
未:没有。
果:实现。
未果:没有实现。
寻:不久。
终:死亡。
问津:问路,这里是探访,访求的意思。津:本义渡口。
世外桃源:比喻理想中环境幽静、不受外界影响、生活安逸的地方。现用来比喻一种虚幻的超脱社会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境界。
业:职业
文言知识
一词多义
出:
(1)不复出焉:出去。
(2)皆出酒食:拿出。
寻:
(1)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2)寻病终:副词“不久”。
舍:
(1)便舍(shě)船:离开。
(2)屋舍(shè)俨然:名词,房屋,客舍。
中:
(1)中无杂树:“中间”。
(2)晋太元中:“年间”。
(3)其中往来种作:“里面”。
志:
(1)处处志之:名词活用为动词,“做标志”。
(2)寻向所志:志,独字译为做标记。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记。
之:
(1)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
(2)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
(3)处处志之:语气助词,不译。
(4)渔人甚异之:代词,“这种景况”。
(5)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
(6)具答之:代词,代指桃花源人。
为:
(1)武陵人捕鱼为(wéi)业:动词,作为。
(2)不足为(wèi)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3)此人一一为(wéi)具言所闻:读wéi,介词,对、向。
遂:
(1)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2)遂迷:“终于”。
(3)后遂无问津者:“就”。
得:
(1)便得一山:得到,引申为看见。
(2)得其船:得到,引申为找到。
闻:
(1)鸡犬相闻:听见。
(2)闻有此人:听说。
向:
(1)寻向所志:从前
多词一义
(1)缘溪行、便扶向路:沿着,顺着
(2)便要(yāo)还家、延至其家:要通“邀”,邀请。
(3)悉如外人、咸来问讯、皆叹惋、并怡然自乐:都
(4)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说
(5)便扶向路、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
古今异义
穷(古义:穷尽;今义:贫穷)
从来(古义:从哪里来;今义:向来)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不管)
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成年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水源(古义:溪水发源的地方;今义:指人们饮用的水的来源)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新鲜美味)
芳(古义:花;今义:气味芬芳)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不足(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够)
间隔(古义:间离隔绝; 今义:空间或时间上的隔绝)
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 今义:形容很像)
缘(古义:沿着 ;今义:缘故,缘分)
津(古义:渡口,路,探访。文中指访求、探求的意思。今义:唾液)
外人(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指没有血缘关系的人)
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仿佛(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似乎,好像)
开朗(古义:土地开阔;今义:乐观,畅快 多形容性格)
扶(古义:沿、顺着;今义:搀扶,用手按着或把持着)
志(古义:做标记;今义:志气,志向)
延(古义:邀请;今义:延伸,延长)
悉(古义:全,都;今义:熟悉)
咸(古义:全,都;今义:一种味道)
既(古义:已经;今义:关系连词,既然)
寻(古义:随即,不久;今义:寻找)
向(古义:以前的,旧的;今义:方向,对…)
果(古义:实现;今义:果实,结果)
要(古义:邀请;今义:表示意愿)
词类活用
尽(林尽水源):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
异(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前(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穷(欲穷其林):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焉(不复出焉):兼词,“于之”,即“从这里”。
志(处处志之):名词作动词,做标记。
果(未果):名词作动词,实现。
语(此中人语(yu第四声)云):名词作动词,告诉
黄发(黄发垂髫):借代手法,代指所有的老人
垂髫(黄发垂髫):借代手法,代指所有小孩
通假字“要”通“邀”,邀请(不属于150实词范围内)
具:通“俱”,完全、详尽
古汉语句式
1)判断句
例: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句意: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
2)省略句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是“(村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的省略。句意:(村人)看见了渔人,都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回答(村人),于是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准备食物款待他。)
省主语:
例一: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是“〈小口〉仿佛若有光”的省略。句意:山上有一个小洞口,〈小口里面〉隐隐约约好像有些光亮。)
例二:便舍船,从口入。(是“〈渔人〉便舍船,从口入”的省略。句意:〈渔人〉就丢下船,从洞口进去。)
本文省略主语有多处,如:“(小口)初极狭,才通人。”“(武陵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其中,(人们)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招待渔人)。”“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村中人)皆叹惋。”翻译时一并补出。
省宾语:
例一:问所从来(是“问之所从来”的省略。“之”代“渔人”。句意:问〈渔人〉从哪里来。)
省介词:
例二:林尽水源(是“林尽于水源”的省略.)9.四个“然”①豁然开朗(豁然):开阔的样子②屋舍俨然(俨然):整齐的样子③怡然自乐(怡然):愉快的样子④欣然向往(欣然):高兴的样子
3)出自本文的词语:(今义)
世外桃源:指环境幽静或安逸的地方。
豁然开朗: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
与世隔绝:不与人来往,或已以局外人的身份看待事物。
无人问津: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篇12:桃花源记作文
渔人划着船顺着小溪往前行去,突然,他瞪变大眼睛,从船里站了起來,向正前方望去。前边有一排排的桃花树,正中间沒有其他杂树,地面上清香的青草看起来青翠欲滴,从树枝落下来的朵朵繁花细嫩漂亮。
渔人对于此事觉得十分惊讶,他划动船桨,又往前划去,要想划到林子终点。
划着划着,渔人慢慢听见一点点溪水的声音,而桃花树也慢慢降低。慢慢地,到一处小溪的起源地后,那一片片桃花林便没了。渔人在起源地处发觉了一座山,又在山那边发觉了一个小洞边。渔人靠近细心一瞧,发觉洞边中好像有一束隐隐约约的明亮直射出去。他很好奇,非常激动,想着:这里为什么会有光发生呢?莫非那里有另一个出入口?待我要去看看,万一那里藏着金银财宝,我也发家致富啦!渔人惦记着,便将船先拖放到陆上上,随后离船而去。
他来到洞边前,挤着身体往里走。一开始洞边十分狭小,渔人只有侧着身体才可以凑合根据。到后边,洞的总宽越来越大,渔人又加快速度向前走。不一会儿便走到出入口。渔人立在另一个洞边,看见眼下的一幕,诧异得合不拢嘴。
另一个洞边里,土地资源富饶、平整宽敞,房子整整齐齐、交叠有秩。一个个水塘中,一条条鲤鱼轻快地蹦出河面,向上空洒向开心的水花。一片片桑树和竹林构成了一个个私人桑竹园。向山那边望去,田间小路交叠互通却又秩序井然,村庄里时常能听到家畜与小狗狗相互之间映衬的叫声。村中的年青男孩和女孩立在水田中插秧,她们勤快的汗液滴落渗水田中。一棵极大的老桑树下,老大家手摇着蒲扇,坐着小椅子上,有的下棋,有的沟通交流甚欢。一大群小孩子在田垄上跑着、跳着,有的踢着球,有的放着风筝,开心地玩乐着,无拘无束、无拘无束的。高兴达到的神色在这个村子中的每一个人脸部闪过着。
渔人立在洞边,望着这一幕一幕平静的界面,心中不由自主一紧:哎~这,不恰好是我理想化中的佳园吗?
篇13:桃花源记作文
上回说到:武陵渔人巧遇世外桃源,在期间停数日,然回武陵郡,忘桃源中人之告诫,欲禀太守之,于来太守府也。
府前守兵甲:来者何人?所为何事?
答之:吾乃武陵普通民众,有要事告之太守成年人,望且通告而谢之。
府前守兵乙:太守成年人近日忙碌公务,時间紧也。尔等不能加多推迟。吾已通告,汝自向前。
渔人:余谢之。
渔人到府中,见太守,于禀之:成年人,余近日发觉一世外桃源,乃前朝遗民之处所,吾害怕自断,特来见成年人,望且定夺。
太守:武陵郡竟有这事,汝可领吾手底下一探究竟?
渔人:谨遵成年人嘱咐。
太守“:如此甚好。
约一炷香之时,渔人与数十官兵一同考虑,但见道上寂静十分,凄凉极其,两侧花草树木直冲云霄,遮天蔽日,实则少见,官兵见之,莫不心存寒意,忽,一官兵摔于马路边之石上,足断,迫不得已,兵头差两兵抬之回营,剩下的人继走。
许多人赶到桃源進口,渔人寻找所标之标记,不是很开心,遂领许多人随标记而走,走之久也,却不曾见一人,反似两侧树林阴翳,看起来平时,却暗藏杀机,一官兵碰触附近竹子,却牵一发而动全身,整片竹林摇来摇去,似是竹林行政机关也。官兵四处逃走,各个面带害怕之色。
待慢下来时,渔人四处张望,所剩官兵不可多得也,禁不住仰天长啸,以诉心里之伤,渔人两者之间剩下官兵继向前,忽见前边地形宽阔,鸟语花香,一副美好景象,以是到桃源,一官兵不是很开心,却忽掉下万丈深渊,崖底绝声,待到细心一看,石碑上狂草之字:断肠崖。渔人不是很焦虑,迅走之。
再向前,但见正前方无路可寻,但见一木桥,长达百米,似无尽头,渔人、官兵路没法选,于上桥向前,桥到终点,许多人下之,木桥突自断而毁,前出无路,后桥自断,但见忽然间风云变色,电闪雷鸣,瓢泼大雨,陡然而至,岂入万山丛岭没有人之处,余名皆不知道该怎么办也,只能仰天独自一人无奈耶。
欲知后事怎样,且听下回分解。
篇14:桃花源记作文
在别人眼里,渲是个富家女。
但只有渲自己和小乖知道,她有多孤单,小乖是她的宠物,每天,只有她们两个守在空空的大房子里,望着家具发呆。渲想着,她好想有一天能带着小乖到一个热闹的,没有孤单的地方。
那天,下着灰蒙蒙的雨,老天用雾做屏障,掩盖着这个房子的悲伤。渲带着小乖到花园散步,突然发现前面有一条彩虹,像一座彩虹桥,忽隐忽现。“雨天怎么会有彩虹呢?又不是太阳雨” ,渲很奇怪,便带着小乖去看。跑着跑着,渲象走进了彩虹里,眼前的景象让她惊呆了。
那里,桃树成林,花瓣纷飞,繁如群星的花蕾在风中摇曳,桃林如一片花海,一个个花朵如饱满的雨滴,像是一碰就要破一样,粉嫩粉嫩得,生怕自己碰脏了她们。那红红的花朵,一团一团的,像片片火烧云,燃烧着热情,燃烧着激情。就连那凋谢了的桃花,枝头残留着花瓣,仍像点点跳动的火苗。那白色的桃花,更是纯的喜人,白如雪,和那红火的花衬起来,就更是一副美妙的画了。风一吹,那点点花朵,喷出醉人的芳香,把渲的头发、衣服,全染上了淡淡的花香。哈,看呐,小乖也在追逐那只白色的蝴蝶呢!
渲继续向前走,这时,像来到了另一个世界,那里的一切,都像是乡村,男人在地里干农活,女人呢,在家洗衣做饭,孩子们跑来跑去地玩耍,男人们留着幸福的汗水,孩子们脸上荡漾着甜美的笑容,每家都在忙各自的事情,但每家都有着一种共同的气息:温馨。
他们见到了渲,忙迎过来,问了她的来龙去脉,便争着邀她到自己家中,并请她多住几天。
这几天里,渲没有吃山珍海味,没有穿华丽的衣服,却仍是觉得比以往的任何一天都快乐,因为她早上有阿姨做好的热饭,一家人一起吃,白天有孩子们陪她玩,晚上有叔叔讲故事听,一整天下来玩的一身脏,却还是快乐无比。在这里她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玩了几天,渲想是该走的时候了,她依依不舍的和他们道别,小乖也泪汪汪地看着她们,它也想和这里的小狗狗玩啊!临走时,那些人送她了一枝桃花作纪念,希望她永远记住这个快乐的地方。
猛然惊醒,渲看了看四周,小乖仍卧在床头睡觉,啊,原来这是场不想醒来的梦啊!渲失望的想着,她坐起来,回过头,切眼前一亮————枕边,躺着一枝开得正盛的桃花......
篇15:桃花源记作文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一天,微风荡漾、白云飘散,我躺在幽绿的草地上,全神贯注地看着著名文学作品——《桃花源记》,看罢之后,我被渔人的奇遇惊呆了,我闭上眼,在脑海中的构思出那幅美丽,和睦的桃源生活……
突然,睛朗的天空忽的暗了下来,雷鸣电闪,众云聚集。我又被眼前的情形所惊呆,更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天空中紧接扩散出一个黑洞,万束金光从里面射出,照耀着整个公园,就像科幻小说一校被黑洞强大的引力吸了进去。“哇,黑洞里真美啊!”只见眼前闪闪烁烁,好像有千万颗宝石在闪烁,我边走过看,被眼前的景色所吸引。我也不知在黑洞遂道中走了多久,但眼前出现了阳光。我终于走到尽头啦!
我从黑洞的出口跳出下来。“耶,我来到了另一个星球,莫非,我也像渔人一样遇到奇迹!”我在心中暗暗叨念,突然,一架飞船从我头上飞驰而过,我吓了三跳,那飞船突然嘎然而止,从上面走下来一个怪模怪样的家伙,他走到我面前,用别扭的中文跟我说:“我知道你从地球上业,你叫A,我的名字是b,欢迎你来到“桃花星”上,我很乐意做你的向导。“这太有趣了,我很愿意和你交朋友。”我们俩念头笑着走上飞船,“嗖”的一声,我们向城镇出发……
一路上,到处都是一些稀奇古怪的玩意,例如:螺旋形的房屋,面包样的小轿车,巧克力似的泉水。蝴蝶似的飞船…… b告诉我,这个星球的文明早已超越地球,在这里,人类没有战争,没有纠纷,没有剥削,人与人之间和睦极了,大家共同劳动,共同致富,不愁吃穿,生活幸福又美满!我听的都傻了眼。飞船停了下来。我们走出船舱,迎面涌来了人群,他们睁着好奇的大眼,对我问上问下,好不热情。其中还有人邀我去他家做客,说他那里应有尽有,像巧克力蛋糕、蜜糖酥饼、超级电脑、纳米玩具等等。让我听得心花怒放,高兴极了。“桃花星”的星长还特定为我举办了欢迎仪式,全球人民聚集在一起,将我抛上天空。烟花绽放,爆声隆隆。人们载歌载舞,在美景中庆贺我的到来。满街的宴度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在星长的一声令下,全球人民举杯痛饮,我和人们谈笑风生,心情无比高兴……
Qh, No,原来是场梦呀!“我大失所望!
天还是那样晴朗,风还是那样凉可爽。
篇16:桃花源记作文
渔人走后,桃花源村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村子里最年长的一位老翁却担心着一件事──渔人把桃花源里的事情告诉别人。于是,便与桃花源的其他人商议,老翁建议:选一人去跟踪渔人。
众人赞同,便选出一位村里身体最强壮的年轻人。身体强壮到什么地步呢?据说他可以举起300斤的巨石,跑起来连风都追不上,这位年轻人从山中出来,立马看见了还没走多远的渔人。
远远地,看见渔人回头往后看,年轻人立马躲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他探出头来,发现渔人从怀中掏出一把小刀,一会儿用刀子在桃树干上刻一个箭头,一会儿在岸上摆上一块尖尖的石头或树枝。年轻人偷偷地跟着渔人的足迹走,一边把鱼人做的记号全部给涂掉了,把石头和树枝指向了其他方向。
在年轻人跟踪渔人的时候,桃花源村也没闲着,村里的人几乎都来到了山洞前,商量着如何度过这一劫。只有两个人不在,一个是跟踪渔人的年轻人,另一个便是那老翁。
本应该在村头主持的老翁却不见踪影。只见他绕过了几个巷子,度过了几条小溪,来到了一座祠堂前,这祠堂铺的是青砖,盖的是红瓦,顶梁的柱子一丈高,门口的两头石狮子栩栩如生,目光仿佛注视着来人。
老翁大步走进祠堂,轻轻推开朱红的大门,上百个牌位出现在眼前。放置牌位的桌子上,有一个香炉,两只蜡烛的火焰明亮夺目,蜡烛前有一桶香柱,牌位前有三只道蒲。奇怪的是,在这偌大的祠堂里,香火飘渺之地,竟无一粒浮尘。
老翁跪在其中的一个道蒲上,拜了三拜,熟练的取出三炷香,用烛火点燃了,插在香炉里便慢慢的离去,关上大门一片寂静。一个金色的大字“迷”突然出现在祠堂中央,片刻之后也消失了。祠堂仿佛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过一样。
老翁做完这一切之后,那个年轻人也回来了。
那个年轻人气喘吁吁地对大家说:“渔人带了好多人来到这里,手里拿着武器!”众人听了都惊恐不已,老翁走出来缓缓的说:“放心,他们再也找不到这里了。”
渔人、太守和太守的人马来到这里,只见到迷雾缭绕,所见之处,竟不足一尺,深处有狼嚎,惧不敢前,一等无功而返,太守气极,渔人以欺诈之罪入狱。桃花源也平安无事。
篇17:桃花源记作文
厌倦了周围的一切,想到另一个环境:没有人类的各种丑陋的嘴脸,没有烦恼……一切一切的忧愁都消散了,原来的世界彻底变了……
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眼前瞬间划过一道黑影,“咻”的一下钻入了河边的芦苇,是什么鸟飞的这般快!
在不远处,一只身上披绿色的外衣,站在芦苇叶上歌唱,声音好轻脆,好动听!
再向远处望去,一大片茂密的森林真壮观!深扎着树根的土地表皮上有着花草的映衬,夹杂着各种奇怪的声音,更让这片森林有股神奇的魅力!
树林间长着稀疏的小草,走近些可以看到大小不一的脚印,还有车印。奇怪的是没有出来的脚印,这让我心头一颤!再网森林深处望去,黑洞洞的什么也看不见,只听的见种种怪声……
在我犹豫不决的时候,黑洞里出现了一团光亮,是什么?好奇心驱使着我向那亮光走去,走着,走着……一束刺眼的阳光,照到了我,使我的眼睛好一会儿才争开,朦胧的眼睛看到了美景。揉揉眼睛,让眼前一亮,哇,太美了!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大片的桃林,树上开满了美丽的桃花,地上也几乎全是桃花,粉嘟嘟的一片美极了!微风佛过花香到鼻,回味无穷!还有蝴蝶飞舞,鸟来伴奏!多么好的一幕场景啊!
桃林中间隐约可见一座凉亭,走近一看果真是一座凉亭。走到里面有几个长椅,走累了。坐下休息,看着周围的景色什么烦恼都没有了!顿时轻松了许多……啊,脚不小心碰到了什么,低头看了一下,没有什么!抬头一看,让我惊呆了:周围的一切都变了,凉亭不见了,坐着的长椅变成了一块石头;桃林也不见了,以这块石头为中心,前面是一条长而宽的河流,河里有活泼的鱼儿;左边是草原,草原上是一群群的白羊羔;右边是叠叠的群山,被云雾缭绕;转过身是一个村庄!
走近村庄,孩子们开心的玩着,妇女在操持着家里的一切,大家看到我,眼里都有种恐惧的感觉!孩子的母亲把孩子向自己身边拉拢。可能是怕我伤害到孩子吧!
好奇心使我走到了村子的最后,是一大片绿油油的田地,男人们在地里劳作。
影子接近圆形……
一个农民看着田地一脸微笑,转身看到了我,立刻变了脸色,大声喊:“不好,村子有人入侵了,大家快拿工具,赶走敌人……”所有的农民拿起工具,向我跑来,我看请何况不妙,立刻向原路奔跑……我一直跑,一直跑,他们一直追,一直追……
“女儿,醒醒,醒醒……”
★ 我最喜欢桃花作文
★ 美丽的桃花作文
★ 桃花作文150字
【桃花源记作文(合集17篇)】相关文章:
美丽的桃花林四年级作文2022-07-30
三年级写植物作文桃花2022-05-19
去观桃花作文400字2023-08-02
桃花作文2023-01-11
桃花开了作文700字2023-02-19
桃花作文三年级300字2023-10-18
梦游桃花园作文2023-10-29
桃花作文300字三年级2022-10-23
桃花一日游作文2023-05-14
我爱这美丽的桃花作文400字2022-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