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轩教你如何写好作文

时间:2022-05-03 22:30:14 更多作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曹文轩教你如何写好作文(共21篇)由网友“VOCILA”投稿提供,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过的曹文轩教你如何写好作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曹文轩教你如何写好作文

篇1:曹文轩教你如何写好作文

“财富就是你自己,你就是你自己最大的财富”

曹文轩,著名作家,北京大学教授。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细米》、《青铜葵花》等,获国际及国内文学奖项40余项,其中包括国际安徒生提名奖、中国安徒生奖、国家图书奖、“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等,多部作品被译为英、法、德、日、韩等文字。

面对不少中小学生作文写不好、题材找不到的困恼,曹文轩表示,十几岁的学生,已经有不少的生活经历与观察,面对写作,应该是不缺少话题与故事,之所以还写不好,就是没有发现自己的“财富”。他认为,“财富就是你自己,你就是你自己最大的财富”。

曹文轩表示,他的很多作品都是源于自己的亲身经历,都是他小时候看到和听到的故事。曹文轩的家乡在江苏省盐城市农村,从小在芦苇荡中生活玩耍,这也是他的作品中多次出现油麻地、芦苇荡的根由,畅销作品《丁丁当当》也是以曹文轩家乡的一家人为原型的。

篇2:曹文轩教你如何写好作文

“学会无中生有”

对于文学作品的创作,曹文轩认为,文学需要适当地虚构,“没有无中生有,就不可能把作品写好”。

他表示,很多家喻户晓的寓言和童话故事,都源于作家对生活和自然的观察,但这些故事在现实生活中又不可能发生,这就是文学作品在创作过程中,要学会艺术加工,一个好的作品是现实和虚构的完美结合。

据了解,该讲座是重庆新华书店集团“名家进校园”活动之一,该活动自开展以来,先后邀请到杨红樱、沈石溪、梅子涵、汤素兰、伍美珍、殷健灵、程玮等国内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来渝举办讲座,累计走进了全市20多个区县的100余所学校,受众人数已经超过30万人,深受学校师生及家长们的欢迎。

篇3:曹文轩教你如何写好作文

要读有“文脉”的书

“一本好书就是一轮太阳”,在被问到孩子们应该多读什么书时,曹文轩说,要多读有“文脉”的书,也就是那些有好的句子、好的段落想让你摘抄下来的书。曹文轩说,现在的儿童文学作品水平比从前高很多,但也存在很多问题,90%以上是以愉悦小孩为目的,甚至以商业价值为目的,上乘的儿童文学作品很少,孩子的兴趣是要培养的,不能让孩子靠兴趣读书,他建议孩子多读些经典名篇,比如金波、秦文君、沈石溪的作品。

记者问曹文轩是否不愿意被称做“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说自己的作品不是典型意义上的儿童文学,因为写作时不是以儿童为阅读对象写的,他的作品大人孩子都能看,但他也称“儿童文学作家是个神圣的称号,我不会拒绝。”

篇4:曹文轩教你如何写好作文

“写作是只箭,阅读是把弓”

曹文轩新近出版的抗战文学作品《火印》,一出版就广受赞誉,该故事发生在抗战期间中国北方草原地区,讲述男孩坡娃与一匹叫雪儿的马在日本入侵后,经过重重困难,最终雪刷耻辱的故事。

曹文轩在讲座中透露,这部20余万字的长篇小说是从作家萧红的短篇小说《旷野的呼喊》中得到的灵感。他认为,“写作是只箭,阅读是把弓”,只有阅读过很多书,才能发现生活、创作生活。

他建议学生,要多阅读书籍,只有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灵感才能爆发。

篇5:《曹文轩教你读小说》读后感作文

这个寒假里,我读了曹文轩的作品《曹文轩教你读小说》,这本书。这本书里有许多很好的小故事,每个小故事后面还有这个小故事的分析。

在这里面的《斑羚飞渡》这个小故事里,我感受到了老羚羊为了让小羚羊生存下去而牺牲自己的伟大精神。,《再见了,我的小星星》这个小故事也让我感受很深。小说围绕了下乡女知青晓雅和小男孩小星星之间的故事而展开的。主要写了晓雅教小星星学画、小星星为晓雅割麦子、小星星勇斗恶棍、小星星冬天为晓雅捕鱼等几件事。这篇小说写的非常感人,尤其是最后一节,晓雅要回城里去了,星星去送她,星星最终因无法面对离别而掉头回去。不忍当面告别,有着以其执掌、画板传递离别的情意。这离别的伤感不禁让我潸然泪下。

曹文轩还在品读指引里指导我们阅读,让我们更会阅读。例如:分析人物是我们欣赏这篇小说的重点。先看晓雅,她是个怎么样的人呢?再看小星星,他又有什么性格特点呢?归纳思考一下,这篇小说都写了哪些事情?这些事情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小说中还有不少优美的景物描写,这些苗写表现了农村生活的恬静、宁静。

读了《再见了,我的小星星》这部小说,使我受益匪浅。并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的认识。

篇6:曹文轩

草房子读后感400字1

今年,我把曹文轩写的《草房子》读了两遍了,写了男孩桑桑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小学生活。这篇小说主要介绍了桑桑、陆鹤、纸月、细马和杜小康这五个优秀少年的小学生活。

这本书中我最喜欢桑桑,他是一个调皮可爱又聪明的小男孩,他善于动脑,把家里的蚊帐改成鱼网,把碗柜为鸽子做了一个舒适温暖的窝,却遭到父母的责备,他很有正义感,当板仓小学的坏孩子欺负纸月时,他毫不忧豫的冲过去帮助纸月。他也特别勇敢,当他得了一种怪病时,脖子上肿了一个很大的包,要用一根烧的通红的针,从包上扎进去,他却不喊也不叫。

陆鹤是桑桑的同班同学,因为长着一个秃顶,同学们都笑话他,叫他秃鹤。在嘲笑声中,他的性格变得很内向。虽然同学们瞧不起陆鹤,但他并不记仇,在一次表演中为学校争得了荣誉。在平常,我们不能以貌取人,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别人身上有缺陷,他也是“迫不得已”。

我喜欢《草房子》,因为它赠给我许多人生的道理、给我的启发太大了!希望大家都来读一读。

草房子读后感400字2

感人的、风趣的、“行侠仗义”的……这本书记录着一个名叫桑桑的男孩的童年,他的童年,“丰富多彩”,就像许多副美丽的画。

从起先桑桑来到了油麻地,上了油麻地小学,认识了许多真实、要好的同伴:秃鹤、纸月、细马、杜小康……他们,在有困难时,互相帮助,有好事时一起分享,甚至有同伴家里“破产了”,桑桑也会伸出援助之手,或者,他们的同伴被欺负了,桑桑也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拳头……到后来,在秦大奶奶身上,发生了许多趣事,可是,秦大奶奶最后为孩子们和油麻地,牺牲了。还有发生在大人身上的情感纠葛,桑桑在与朋友、与草房子、与这里的一切离别时的感人一幕。这永远不朽的草房子好像就代表着小孩深厚的友情,代表大人诗情画意般的爱情,代表着老人钢铁般的顽强意志!这六年,是桑桑接受人生启蒙的六年。也许,这六年比桑桑读十年书还要重要。

我想,这本书中蕴藏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每个人都去学习的。这里面的桑桑、细马他们,已经远远超过在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可也许,桑桑他们那种精神倒映着的影子,就是未来的我们!在我的眼里,那草房子永远是金色、最美的!桑桑他们那深厚的友情,也是世上最美的!

草房子读后感400字3

《草房子》是一本纯美小说。里面有活泼害羞的桑桑,美丽聪明的纸月,勇敢自信的秃鹤……《草房子》让我明白了友谊之美,亲情之美,师生之美…… 再度《草房子》时,我时而欢笑,时而抽泣。那一章章篇目,诉说着一个个真情的故事。那座草房子,经历着风吹雨打,春夏秋冬。整本书中,最令我感动的,不是纸月的经历,不是细马的毅力,也不是桑乔的校园……而是他们所给予桑桑的那些美好的回忆。那些回忆让桑桑终身难忘,也让我终身难忘。《草房子》这本书会让我很难忘记,不仅仅只因为它的内容。 当我看完这本书后,心中的心情无比兴奋,但我还是让那个小小的疑问付出了水面。那就是:为什么《草房子》中的每一篇文章过后,后面的那篇文章跟前面的这篇文章没有一点相似之处? 虽然我是第一次读这样的小说,可是,我却不感到一点儿意外也许就是因为这个奇怪的疑问,而让它变得生动。《草房子》是一篇美丽的小说,希望我们的世界也像它一样美!美的力量绝不亚于思想的力量。一个再深刻的思想都可能变为常识,只有一个东西是永不衰老的,那就是美。

草房子读后感400字4

今天,我读了曹文轩叔叔的著作——草房子。由于是太喜欢这本书,我读了没多长时间就读完了。文中的人物各有各的特点,比如说光头的陆鹤、调皮机灵的桑桑、笛声优美的蒋一轮、温文尔雅的温幼菊、美丽动人的白雀等等,让你一看就可以记下来,并且印象深刻。

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数班长杜小康了。一开始,杜小康家的生活富裕,学习很好,被全票通过当上了班长,可是由于一系列的事故,杜小康家变得一贫如洗,而且由于一件事,桑桑对他的态度也不好了。由于家境贫寒,杜小康不得不辍学回家,虽然回到了家,但是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读书,一直苦苦地央求爸爸让他回到学校。但一直没有实现,最后在很极端的情况下,竟然去学校偷了同学的书……

我被杜小康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杜小康虽然知道家境很不好,但是他仍没有忘记读书、忘记学习。因为不能读书,竟违背良心去偷别人的书,偷虽然不对,可是这一点可以体现出什么?体现的不就是杜小康对学习深深的渴望吗?我们有些孩子,很不喜欢读书,都希望一辈子呆在家中,永远不去学习。我们都应该知足了!和杜小康比起来,我们是多么的幸福,杜小康想读书都不能读啊!

让我们也向杜小康学习,变成一个热爱读书的好孩子!

草房子读后感400字5

《草房子》是讲桑桑在小学时发生的许许多多的事情,大多数都有桑桑和他的朋友,桑桑的朋友很多,最要好的朋友就是阿恕。阿恕老是和桑桑“粘”在一起形影不离,真是名副其实的铁哥儿们。

杜小康是桑桑的死对头,不管作什么事桑桑都要和杜小康争,胜了的时候就神气活现,输了的时候,当然就垂头丧气。

桑桑是一个有同情心的小孩,最后因为杜小康失学了。桑桑对这个原来互不相让的死对头变成了如今的一个好朋友。

桑桑还把自己心爱的鸽子卖掉,这是为什么?原来他是为了给他的好朋友杜小康换来钱,让他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纸月生病了,桑桑要去给他送作业。可是板仓离这里的路途遥远,但桑桑还是去了,到了纸月家,桑桑在里面差不多呆了一小时才离去。

桑桑的学习中等,最后十四岁的桑桑经过刻苦的努力以优秀的成绩进考入了中学,他爸爸因为工作出色被任命到县城边上一所中学当校长,桑桑以及他的家,都要随着父亲去另一个陌生的地方去了。他就要告别离开这个城市和他所有的朋友,包括最最喜欢桑桑的老师安幼菊。

看完这本书后,我觉得书中内容真实感人,同时还让我从中明白许多道理。

篇7:英语写作方法大揭秘,教你写出好作文

一、英语写作方法六大原则:

1. advanced words (高级词汇原则)

2. adverbial advanceed (状语提前原则)

3. phrases preferred (短语优先原则)

4.compound sentence, composite sentence and sentence of special kind (并列句、复合句和特殊句式原则)

5. long and short sentences alternately (长短句交替原则)

6. passages in paragraphs(短文分段分层原则)

高分作文的五大特性

1. sense of order (条理性: 段落完整,层次分明)

2. accuracy (准确性: 语法准确,用词精当)

3. fluency (流畅性: 层次清晰,行文连贯)

4. conciseness & variety (简洁、多样性: 语言简洁,不重复)

5. ideological content (思想性: 文章立意高,表达个人观点内容积极向上)

二、过渡词的使用

过渡词是一种关系指引词,一般由副词或起副词作用的短语承担。此外,代词、连词、上下文的近义词等也可作过渡词。过渡词犹如“桥梁”,在文章中发挥着连接上下文的作用,学会恰当地运用过渡词会使文章结构紧凑,启、承、转、合,过渡自然,融会贯通,连成一体。

1、根据意思和作用的不同,过渡词可以分为以下十六类:

(1)表并列关系的过渡词:

and, also, as well, as well as, or, too, not only…but also, both … and, either … or, neither…nor等。

(2)表递进关系的过渡词:

besides, in addition(加之,除……之外), moreover(此外,而且), what’s more, what’s worse等。

(3)表转折对比的过渡词:

but, however, yet, instead, on the other hand, on the contrary, although, different from, despite, in spite of, whereas, unlike, nevertheless, not only…but also, here…there, years ago…today, this…that, the former…the latter, then…now, the first… whereas the second, once…now, on the one hand … on the other hand, some…others等。

(4)表原因的过渡词:

because, because of, since, as, for, now that, thanks to, due to(由于), for this reason, owing to, as far as, considering that, seeing that等。

(5)表结果的过渡词:

so, thus, therefore, as a result, so that, then, thereby, hence, so…that, such…that?, accordingly等。??

(6)表条件的过渡词:

if, unless, on condition that, as/so long as等。

(7)表时间的过渡词:

when, while, after, before, until, as soon as, later, afterwards, soon, lately, recently, since, from then on,? eventually, in the meantime, then, suddenly, at the same time, next, early this morning / year / century, after a while, in a few days, now, presently, finally, at last, all of a sudden, form now on, at present, immediately, the moment等。

(8)表特定的顺序关系的过渡词:

first, firstly, second, secondly, third, thirdly, above all, first of all, then, next, finally, in the end, at last, afterward(s)(后来), meanwhile(几乎同时), thereafter(在那以后), last, finally, eventually(终于)等。

(9)表换一种方式表达的过渡词:

in other words, that is to say, to put it another way等。

(10)表进行举例说明的过渡词:

for instance, for example, take … as an example, namely, such as, like, in other words, that is to say, that is等。

(11)表陈述事实的过渡词:

in fact, actually, as a matter of fact, to tell you the truth等。

(12)表强调的过渡词:

certainly, indeed, above all, surely, most important, in fact, no doubt, without any doubt, truly, obviously, of course, actually, as a matter of fact, chiefly, especially, primarily, in particular, undoubtedly, absolutely等。

(13)表比较、对比的过渡词:

like, unlike, in the same way, similarly, be similar to, rather than, on the contrary, by contrast, one one hand…, on the other hand, otherwise 等。

(14)表目的的过渡词:

for this reason, for this purpose, so that, in order to, so as to等。

(15)表总结的过渡词:

in a word(总之,简言之), in general, in short(总之), above all, after all, generally speaking, to sum up, finally, in conclusion, to conclude, at last, in summary, on the whole等。

(16)表增补的过渡词:in addition, furthermore, again, also, besides, moreover, what’s more, similarly, next, finally 等。

2、文章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主要由过渡词来完成,在修辞中称为启、承、转、合。“启”就是开头, “承”是承接,“转”是转折,“合”是综合或总结。

(1) “启”。

用于表示“启”的过渡词或过渡性的语句通常用在段落或文章的开头:

过渡词: first, first of all, at first, in the first place, firstly, to being with, to start with, recently, now, at present, in recent years, in general, generally speaking, at present, lately, currently,

过渡句:It is often said that…,

As the proverb says…,

It goes without saying that…,

It is clear/obvious that…,

Many people often ask …

(2) “承”。

表示“承”的过渡词或过渡性的语句通常用在段落中的第一个扩展句中:

过渡词: second, similarly, in addition, besides, then, furthermore, moreover, what is more, what

is worse, for example, for instance, certainly, surely, obviously, in other words, especially, particularly, in particular, indeed, still, third, truly, in fact, at the same time, no doubt,

过渡句:It is true that…,

Everybody knows that…,

It can be easily proved that…,

No one can deny that…

The reason why …is that …,

There is no doubt that…,

To take…for an example (instance) …,

We know that…,

What is more serious is that…

(3)“转”。

用于“转”的过渡词或过渡性的语句通常用在段落中的第二个扩展句中:

过渡词:but, however, on the other hand, on the contrary, in contrast, in any case, at any rate(无论如何), nevertheless(虽然如此), otherwise, or, or else, while, whereas, but, despite, inspite of ..., yet, instead,

过渡句:I do not believe that…,

Perhaps you’ll ask why…

This may be true, but we still have a problem with regard to…,

Though we are in basic agreement with …, yet differences will be found,

That’s why i feel that…

(4) “合”。

用于“合”的过渡词或过渡性的语句通常用在段落的结论句或文章的结论段中:

过渡词: in a word, in general, in short, above all, after all, generally speaking,to sum up, finally, in conclusion, at last, in summary, therefore, as a result, above all, thus,after all(毕竟), eventually, hence, in short, in conclusion, in a word, in sum(总之), on the whole(就整体而言), to sum up

过渡句:From this point of view …

On account of this we can find that …

The result is dependent on …

Thus, this is the reason why we must…

三、长短句结合

(1)句子既要生动,又要简明扼要。

(2)在写作中应避免使用相同长度的相同句型,而应注意句式的变化,如长短句结合,简单句、复杂句和复合句并用,还可以使用简化句等,一些较复杂的结构如独立结构,分词结构等也可以使用。

(3)可以使用一些特殊句式,如强调句、感叹句、倒装句等,增强语句的表现力,以增加文章“亮点”。强烈建议:在文章第一段(开头)用一长一短,且先长后短;在文章主体部分,要先用一个短句解释主要意思,然后在阐述几个要点的时候采用先短后长的句群形式,定会让主体部分妙笔生辉!文章结尾一般用一长一短就可以了。

篇8:曹文轩简介

孤独之旅课文研讨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1.人物

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是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丰满起来的。他本是一个富裕人家的孩子,忽然家庭条件“一落千丈”,只好失学跟父亲去放鸭,这对他是怎样的打击呀!由此他的“孤独之旅”开始了。在他的旅程中,首先是进入“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感到恐惧和无助,“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些问题时刻压迫着他幼小的心灵。到了芦荡,“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夜里“迟迟不能入睡”,大自然使他感到人的渺小与卑微。恐惧过后孤独又来临,没有人交往,生活单调,无比寂寞。即使和父亲,也“不知道再说些其他什么话”,这样空虚的日子让他格外想家,然而家是回不去了。后来他和父亲习惯了孤独,既然不能“回避”,也只能习惯了,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于是他面对浩浩荡荡的芦苇,也就“不再”感到“恐慌”了。在一个暴风雨的夜里,他和父亲奋力追赶惊散的鸭群,当杜小康大人一样地战胜了风暴,拢住走散的鸭子时,“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其实他的哭是委屈的哭,是激动的哭。因为这样艰辛的生活本不应该由他这样幼小的心灵和身体承担的;他承受了这样的“磨难”,“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所以激动得哭。当他惊喜地发现鸭子下蛋了,兴奋地大叫,叫喊声中有成长的自豪和骄傲。

2.环境描写

小说的自然环境描写很出色,为人物成长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背景。

(1)鸭群。有关鸭子的描写在小说中占有一定的篇幅。鸭群向芦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天地空旷,在杜小康听来这叫声显得无比寂寞;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了主人公的恐慌;鸭子们“觉得自己已成了无家的漂游者”更是主人公心理的写照。鸭子越长越大,“杜小康注定了要在这里接受磨难。而磨难他的,正是这些由他和父亲精心照料而长得如此肥硕的鸭子”。可以说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当暴风雨来临之时,杜小康勇敢地追赶鸭群,他经受住了“磨难”,“长大”了,“坚强”了。“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鸭子和杜小康都经历了自己的成长,在生活的“阳光”下变得茁壮。

(2)芦荡

芦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芦荡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3)风雨

芦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成人般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3.语言

这篇小说的语言也很值得品味。平白、朴实,没有过多的文采修饰,符合少年主人公单纯、简单的生活。写景状物准确、细致,如“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一段,描写得周到入微;对环境、人物描写生动、形象,且富有深层意义,如“鸭们也长大了”一段,实际上映衬出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具有超出语言层面的隐喻意义。体现这些语言特点的例子在课文中还有许多。

二、问题研究

小说的题目是“孤独之旅”,对杜小康这样的孩子来说,“孤独”的含义是什么?

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点:

1.杜小康因为家道中落,不得不失学。离开同学、学校,对一个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和寂寞的。同龄人的互相帮助、支持、学习、借鉴,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失去一起长大的伙伴,也就等于失去成长道路上的朋友、依靠。不仅如此,离开小伙伴,也等于失去了充满童真童趣的生活。

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人群,等于失去了人文环境。人是社会化的动物,离开了社会,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就失去了感情、文化以及物质之间的交流,在精神上会感到痛苦,甚至是一种折磨。

杜小康和父亲一天一天地放鸭,倍感寂寞,而且连两个人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少,“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这看似一种默契的“省略”,其实是一种空虚、贫乏的生活的表现,在这样的生活里,人的精神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2.杜小康和父亲离家去放鸭,来到“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感到一种恐惧。这样的恐惧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自然环境的恐惧,“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大自然的空阔与未知,对一个幼小的心灵具有强大的压迫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杜小康“迟迟不能入睡”;二是对前途的恐惧,去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而言,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与无奈。

练习说明

一、结合杜小康所处的环境,以及他的心理活动,说说小说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

此题意在让学生了解人物所处的环境背景,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而理解主题。

“环境”部分参见“课文研讨”。

心理活动的发展:①想上学(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②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未知的。③他害怕了……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④最大的敌人……它就是孤独。⑤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哇哇大哭起来……⑥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经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⑦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⑧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⑨望着异乡的天空……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⑩惊喜地发现鸭下蛋了。这些心理活动串联起来,就是杜小康走过的“孤独之旅”。

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参见“课文研讨”。

二、鸭群是杜小康的最亲密伙伴。作者以较大的篇幅描写这些鸭子,这与表现杜小康的成长有什么联系?

此题意在让学生了解小说的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主题表达之间的关系。

杜小康失学后,去放鸭是他生活的重要内容,他是不能回避的;在孤独中,鸭群是他的伙伴,他也只能从鸭子身上得到心灵的安慰;在风雨中他维护鸭群,感到成长的艰辛和喜悦;最后鸭子下蛋,不仅是牧鸭的结果,也是杜小康人生的一段成果,其中的甘苦都化在“鸭下蛋了!”的惊喜中。

三、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或多或少地感受过孤独,试以“我的孤独”为题,写一段话,字数不限。

此题意在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扩展语文学习,培养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答案略。

教学建议

一、这是一篇写少年成长的小说,比较切合学生的心理和生活。要从少年的视角解读,不要过分成人化。着重点是成长。

二、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很多,对表现人物和主题起重要的作用,要让学生仔细体会。

三、小说的语言也很有特色,“课文研讨”里只举了几例。可以让学生自己在课文中找出他们喜欢的语句,品味体会。

四、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使人成熟、奋进。通过学习这篇小说,可以对学生进行品格方面的教育,树立他们奋进的信念,培养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农村。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学术性著作《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面对微妙》《曹文轩文学论集》《思维论──对文学的哲学解释》等。小说《草房子》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电影《草房子》获第19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中国电影华表奖、第4届童牛奖以及影评人奖、第14届德黑兰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大奖“金蝴蝶”奖。

二、成长的代价──读《孤独之旅》(契丹)

《孤独之旅》一文,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

曾经获得“宋庆龄文学奖金奖”的《草房子》,可以说是中国当代一部比较有代表性的“成长小说”。它以九章二十余万字的篇幅,以一座建在“草房子”里的小学为背景,描绘了桑桑、杜小康、秃鹤、纸月、细马等几个少男少女读书、生活、成长的历程,既弥漫着艰辛与苦痛,又闪烁着奇妙迷人的人性光芒。《草房子》一书的结构也很独特。在几个主要人物贯穿始终的前提下,每一章(或相同题目的两章)相对独立,着重于刻画一位少年的成长。其中,《红门(一)》和《红门(二)》两章,就是以男孩杜小康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如果说,桑桑的成长是以他生病为契机,纸月的成长与她的“无父”的遭遇密不可分,那么,杜小康的成长,则源自他们家“一落千丈”的衰败,与他跟随父亲到遥远的芦荡放鸭时所承受的即使成年人也很难忍耐的孤独。

孤独的来临,如同杜小康的家庭变故一样,是突如其来、猝不及防的。曾经是村中富户独子的杜小康,曾经是“草房子”里的“领头羊”、让孩子们个个都钦羡不已的“大班长”杜小康,刚刚领受了“失学”的痛苦,又不得不跟随父亲踏上了“挽救家道”的征程。

小木船行驶在水上,“当杜小康回头一看,已经不见油麻地……,向后眺望,除了朦朦胧胧的树烟,就什么也没有了”时,当他忽然发觉自己已经“身在异乡”时,一种从未有过的孤独感,在一瞬间就袭遍了他的全身。这种孤独,并非他这样一个初涉世事的孩子才有,连他那“饱经沧桑”的父亲,也不敢让小船和鸭子们停下来,“仿佛只要稍微慢下一点来,他也会像他的儿子一样突然地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从而也会打消离开油麻地的主意”。当他们到达芦荡,“芦苇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的时候,孤独也如“万重大山”包围了杜小康,使他“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父亲与他之间的对话,也“变得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世界一方面被大量地省略和简化,另一方面,又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孤独”。他因此而胆怯,而恐慌。那恐慌无法驱除,即使紧紧地挨着父亲他也迟迟无法入睡。他“不堪”孤独的重负,开始“日甚一日”地想家,直至“夜里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将父亲惊醒”。但是,既然走入了那片芦荡,他们就已经再没有退路了。随着日子一天天的流逝,“父子俩都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杜小康所能做的,只有“承受”孤独,他已“别无选择”。在孤独无助的人生磨难中,温情脉脉的大自然,成为少年杜小康惟一的“避难所”。

黄昏时分,与炊烟一同飘起的河水的热气;从大河的东头升起的月亮;夏季青森森的万顷芦苇,以及芦苇丛中一种不知名的香草,在空气中散发出的缕缕清香;水边的芦叶里,几十只几百只聚集在一起、居然能把水面照亮的无数的萤火虫……大自然,以它的宽广的胸怀,接纳了这个少年;以它的优美的姿态,感染着这个少年;以它的低吟浅唱、风花雪月,抚慰着少年那颗孤寂的心灵。大自然,既营造了无边无际的孤独,将少年屡屡抛入“无援之境”;又一次次向少年呈现出它宁静美好的魅力,使少年在孤独中日趋淡泊、沉静,日趋坚定、自信,并渐渐去除了浮躁,走入了一种冷峻、深刻的境界。从“不堪”孤独之苦,到“承受”孤独之艰,再到“享受”孤独之味,杜小康的世界终于“雨后天晴”,他发现“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自己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地明亮”。当他经过与暴风雨的搏击,疲惫不堪地躺在一片芦苇上,嚼着白嫩的芦苇根,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那时,他却没有再哭。

在文章的结尾,作者有这样一段优美而温暖的描写:“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它们的羽毛开始变得鲜亮,并且变得稠密,一滴水也不能泼进了。公鸭们变得更加漂亮,深浅不一样的蓝羽、紫羽,在阳光下犹如软缎一样闪闪发光。”在这些长大了的、漂亮了的鸭们背后,我们看到了那个少年的身影,他也长大了,坚强了,成熟了。

作者在节选时,将这段不足五千字的文字命名为“孤独之旅”,是有很深的意味的。人生之路,漫长而又艰辛,每个人都要“独自走过”,尤其是在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越来越现代化的今天,孤独已经成为人类根本无法回避的一种“人生状态”。“面对孤独”,也就成了人生的一种必然。然而,孤独并非自闭,并非绝望,并非消极、消沉甚至坠入颓废的没落情绪。孤独使人类从原本狭隘的个人经验中解脱出来,使人对世界、对人生的观察与体悟在因孤独而获得的距离中得到了扩展,有了许多从前不曾有的发现。孤独使人的目光和头脑皆变得冷静,孤独助人去除了影响思维深度的浮躁和妨碍人观察质量的迷乱。因此,孤独不仅是人生成长中的一种必然,也是人生成长中的一种必需。罗曼·罗兰对于孤独,曾有这样的表述:“……关心社会生活的良好习惯,不应妨碍你们每个人倾注于内心的生活。在连绵不断的行动和感情的激流里,你们应该为自己保留一间单房,离开人群,单独幽居,以便认清自己的力量的弱点,深入思考,然后像安泰那样,重新接触大地……”曹文轩在他很早以前写的一篇名为“论孤独”的文章中,也曾高度肯定孤独对于个人成长的作用:“它是一种正常并且健康的心态──如果程度得当的话。它标志着一种人格的成熟。它使人少了许多盲目。它使人在嘈杂的生活中有了一份保护身心健康的清静。”

对于杜小康而言,那个以孤独为底色,由天空、芦荡、大水、狂风、暴雨、小船、鸭子、生病、寒冷、饥饿、忧伤等所构成的荒无人烟的世界,已经成为他人生中一份永远难以磨灭的记忆。那浸透着孤独感的一切,既困扰、磨难过他,也教养、启示过他。当他们父子二人因为放鸭误入他人鱼塘而再次陷入一贫如洗的困境时,当杜小康抬着病危的父亲回到油麻地时,他,已经不再是几个月前的那个杜小康了。虽然头发干枯、面容清瘦,但他“一双眼睛却出奇的亮,并透出一种油麻地的任何一个孩子都不可能有的早熟之神”。甚至当他后来在自己曾经读书的“油麻地小学”门口摆摊卖货时,“这个当初在油麻地整日沉浸在一种优越感中的杜小康,竟无一丝卑微的神色”,令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们都颇感震惊。杜小康,已经是一个远远大于他自己的年龄的少年了,他真的长大了。

成长,是一个多么美好的过程,而这过程绝非永远“一帆风顺”,它往往充满辛酸,饱含痛楚、屈辱与泪水。成长,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孤独,就是其中最贵重的一笔,是生活或早或晚都要给予每个人的一道美丽又残酷的题目。经历过“孤独之旅”的油麻地的少年杜小康,一定会长大成人,因为那份孤独,已经撕去了他幼稚的外壳,仔细地雕刻了他的灵魂。

(特约撰稿)

三、“被抛”之后的神奇转变──读解曹文轩《孤独之旅》(徐妍)

曹文轩小说恒久的主题之一,即是:人,主要是成长一族被命运所抛,在绝望之际,重新诞生的奇迹。这是哲学上存在论的探险。

“被抛”在哲学上的含义不是某种现成的主体被外部客观世界所决定的“被决定性”,而是指此在根本的生存方式。借用哲学家海德格尔的观点,就是:此在之为此在,就在于它始终被抛入这样的生存状态。作为此在,它无依无靠,既无现成的“由来”,也无现成的“所去”,它只是不得不去存在,不得不“存在在此”,“无家可归是在世的基本方式。”(海德格尔著《存在与时间》 ,第318页)这样的观点以世俗化的语言叙述,可以理解为:人所谓的正常秩序的生活只是人自以为“常态”的既成的生活。而实际上,这种既成的秩序随时都有可能“退出”或“超出”。风暴随时都会将人抛入一个“无家”的生存状态。但是,“被抛”不是命运的突兀逆转,而是人作为存在者寻找存在之本原的必然。

在曹文轩小说里,这样的“被抛”屡屡出现。或者说,进入曹文轩的小说世界,人“被抛”已经是一种常态的生存状态。仿佛,曹文轩小说中的人物生而为人,就是要遭受“被抛”的体验。这样的例子随处可见:湾刚刚懂得人世间冷暖就因为父亲是个骗子“被抛”在别人的冷眼里(《红葫芦》);阿雏刚刚懂事,就“被抛”在仇恨的火焰里(《阿雏》);弯桥一睁眼就“被抛”入弃儿的命运(《甜橙树》);根鸟在一天清晨“被抛”在一个少年救少女的神话里(《根鸟》)……不止成长少年,少年的父辈更是不停顿地“被抛”入空中、深渊,如《红瓦》中的王儒安、杜长明、汤文甫、汪奇涵等的生存状态。当然,曹文轩小说的“被抛”对象主要是成长中的少年。少女在他的笔下还可以幸免,也许,曹文轩对于少女的生存状态还是给予了一位男性作家的呵护与祝福。

课文《孤独之旅》是曹文轩长篇小说《草房子》中的一个片段,亦是成长中的少年“被抛”的生存主题。课文一起笔,就交待了少年杜小康家境的一落千丈:“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一户人家,就是杜小康家,但它竟在一天早上,忽然一落千丈,跌落到了另一番境地里,杜家的独生子杜小康失学了,只好跟着父亲去放鸭。”这开篇一句暗示了人的脆弱和存在的强大:没有任何预兆的“被抛”虽然按照哲学的存在论的观点属于一种生存的常态,但对于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来说还是被理解为命运的偶然性灾难。虽然人平日里对命运的捉弄具有一定的应变能力和挑战勇气,但如这般将人打入海底的突变可谓抵达了人的承受极限。所以,在这个如波涛般起伏的长句里,曹文轩使用了几个让心理陡转的副词和连词:“最”“但”“竟”“忽然”“只好”。它们一同传达了人在“被抛”的霎时间的无助和无奈。文中的“另一番境地”也许是存在的本真形态或者说人所必然面对的生存样式,但在长期既成的惯性的日常日子里,人早已遗忘了存在的本来面目。

当然,曹文轩虽然确立了存在论的主题,但不是在做存在论的哲学演绎。他只是在进入存在论的主题后更着意于如何以文学的方式表现这一存在论的主题。所以,《孤独之旅》在交待了人物的“被抛”后,将重点放置在:人如何面对“被抛”?即“被抛”的人如何承担悲剧?由此,曹文轩的小说与西方的存在主义产生分野:曹文轩在小说里寄寓着曹文轩一向主张的高贵的古典悲剧美学。进一步说,就是人在“被抛”之后,不怨尤、不颓唐,积极地面对一切挑战。

还是让我们回到《孤独之旅》:杜小康和他的父亲虽然“被抛”离了生存的家园──“油麻地”,“被抛”向一个不知前路的“一片茫茫的水”,但他们没有呼天抢地地乞求怜悯,而是在绝望处依凭自身──放鸭、孵蛋,然后蛋再生鸭,鸭再孵蛋……,直到积聚足够的力量从“被抛”中回归家园。当然,在不知前路何在的“被抛”的过程中,人尤其怀念以往既成的生活,难免处于犹疑之中。所以,“当杜小康回头一看,已经不见油麻地时,他居然对父亲说:‘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这里,“放鸭”对于“被抛”的少年来说意味着一种命运的“流放”,而“岸”与“家”则意味着一种心灵的“落定”与“依托”,虽然这种“落定”与“依托”在存在主义哲学词典里依然是一种暂时的“既成的生活”。与杜小康似乎相反,他的父亲“杜雍和沉着脸,绝不回头去看一眼”。但这只是表现方式与杜小康不同,“沉着脸”与“绝不”泄露了父亲内心里比儿子对家园──“油麻地”更深的情感。只是父亲的身份和一个男人的尊严使他必须将这份情感掩藏起来。这里,“被抛”之人的“犹疑”心理也体现了曹文轩小说艺术论中的一个关键词“摇摆”。在曹文轩看来:“摇摆意味着小说在运行时,不是毅然决然地向前奔突,而是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呈出犹疑不定的状态。”(曹文轩著《小说门》,第234页,作家出版社版)摇摆是“作为存在状态的写照。”(同上,第234页)但是,摇摆并不会否决人物对于行动的选择性。所以,无论是带着“哭腔”的杜小康,还是不发一言的杜雍和都明确一点:“前行是纯粹的。”“前行”在此处其实更凸显的不是“前”,而是“行”,因为“前”对于“被抛”之人而言,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可以栖居的空间,正如曹文轩将“前”设定在一个“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的“芦荡”。或者说,“前”只是相对于“后”而言,只是意味着“熟悉的树木、村庄、桥梁……都在不停地后退,成为杜小康眼中的遥远之物”。但正是在这明知“前”无目的,或者说“前”就是为了中断以往既成的生活,“行”才表现出人在“被抛”之后的从容和高贵。于是,《孤独之旅》在度过了节奏湍急的心灵的激流与险滩时,终于进入了一个节奏舒缓、平稳的休止水面:“终于已经不可能再有回头的念头了。杜雍和这才将船慢慢停下。”“被抛”到无望的深处,人才会惊异地发现人战胜自身的潜能。即在“前行”里,人终将忘记对前方的“茫然和恐惧”,从而打消回返出发地之念。

不过,在“前行”里悬置了与既成生活联系的犹疑感,只是人在“被抛”后所遭遇的考验开端。接踵而来的就是人在意识到“前行”只是一个比“家园”更遥远的地方并没有一个确定性的空间之时的孤独感。这才是孤独之旅的起点。也正是在此起点,一位成长中的少年的加冕仪式才刚刚庄严地开始。“已经是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偶然行过去一只船,那船上的人已是杜雍和和杜小康从未见过的面孔了。”当一切都与以往既成的生活全无联系之后,杜小康才真正让“前方”占据心灵。但是,“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这个句子中一个传神的字“撩逗”非常符合少年的心理:与成人的记忆力与健忘力成反比不同,少年的记忆力和健忘力成正比,即人在少年阶段记忆力越好,健忘力也越好,因为“前方”总有一些新奇的东西呼唤他的注意力,所以,他尽管留恋以往既成的生活,但很快会转移自己的兴趣。所以,杜小康在一个陌生之地开始将对“油麻地”的思念移情到一个全新的旅途境域。于是,借助少年的目光,我们可以静下心来第一次打量“孤独”的面容。“四周只是草滩或凹地,已无一户人家。黄昏,船舱里的小泥炉,飘起第一缕炊烟,它是这里的惟一的炊烟。”此处,出现了现代小说里久违了的风景描写。其中,“草滩”“凹地”“人家”“泥炉”“炊烟”等意象很有古典的风情,但却浸润着现代人无家可归的孤独感。与此同时,曹文轩还充满感情地描写了善解人意的“鸭们”:“鸭们十分乖巧。也正是在夜幕下的大水上,它们才忽然觉得自己已成了无家的漂游者了。它们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惟恐自己与这只惟一的使它们感到还有依托的小船分开。”这时,我们才会发现:这些“鸭们”在前面已经出现,并一直陪同着“被抛”的主人一同上路。只是因为刚才我们的目光完全集中在“被抛”者的心灵波涛中,也因为这些鸭们一直没有感受到“被抛”的无助与孤独而仍然依循着“只要有水就行,水就是它们永远的故乡”的快乐的生存哲学而被我们所忽略。而此刻,当孤独如夜色弥漫整个大水之上的时候,“鸭们”也仿佛感受到并理解了“被抛”的孤独。但是,“鸭们”与主人的同舟共济与心心相印并不是“鸭们”在小说里存在的真正理由,他们存在的真正理由是:作者意欲让它们的存在使得《孤独之旅》中始终漫溢着古典的温馨与感动。曹文轩在《〈红瓦〉后记》里曾经针对现代形态小说的冷漠感批评道:“小说失去了古典的温馨与温暖。小说已不能再庇护我们,慰藉我们,也已不能再纯净我们。”(曹文轩著《红瓦》,第556页)由此,曹文轩决计在小说里保留住古典一脉的感动的力量。《孤独之旅》中的鸭们与他的近著长篇小说《细米》中的小狗翘翘,都给予了“被抛”的少年以温暖。

至此,“被抛”的少年与父亲接受了并应对了“被抛”后与“孤独感”的第一回合的交战,完成了少年成长的初始阶段并终于到达了一个休止阶段:在一个芦苇滩安下家来,与鸭们相伴。然而,只有到了休止阶段,才会痛定思痛。而与孤独联盟的两个伙伴──恐惧与寂寞也一同席卷而来,铺天盖地。因为人在“被抛”急速下坠的时分,还来不及反复体验“被抛”的各种感觉,而正是这一休止阶段,使少年杜小康窥见到了孤独的整个面孔,进而经历了少年成长的重要阶段。首先上场的是恐惧:“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如果说,少年在“被抛”之时已经与父亲一道经历了一种无限的弃绝之苦,如果说少年与父亲在“前行”之时已经饮尽犹疑的选择之苦,那么,此刻,他遭遇的则是一种空前巨大的颤栗:“前方”竟然是一个“永远逃不走”的地方。这一发现对于一个只有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记忆的少年来说可谓从自己的主人变成了自己的奴隶。接着,来访的是寂寞:“他们能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杜小康只能与父亲说说话。奇怪的是,他和父亲之间的对话,变得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如果说恐惧只是外部世界的强大给少年心灵带来的无边的压迫感,那么内心里渴望交流又无处交流的失语只能让语言最具创造力的少年感到死寂。少年在孤独的无限性的侵袭里不再顾及一个男孩的体面,开始做梦、大哭:“杜小康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直至夜里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将父亲惊醒。‘我要回家……’”。在曹文轩的小说里,少年“大哭”是一个罕见且格外醒目的细节,它通常具有重新诞生前的灵魂受洗的象征意义。如《根鸟》在抵达百合花山谷后的大哭。“大哭”以后,少年已经可以面对孤独并承担这个世界赋予他的磨难。所以,当杜小康再度放弃回家之念并心平气静地与父亲一起去放鸭,不是他相信了父亲编织的春天的梦想,而是他能够直面强大的孤独,正如《孤独之旅》中写道:“后来,父子俩都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这样反而好了。时间一久,再面对天空的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一缕炊烟,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这样,杜小康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完成了他成长的加冕礼便顺理成章。在暴风雨来临的夜晚之前,他已经在各种磨难里磨砺了柔嫩的肩膀、手掌和脚板。尤其在心理上,他已经具备了一人承受孤独的勇气。这一点,在暴风雨前的一段景色描写中可以看出:“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这个句子尽管连续用了四个“黑”色,但叙述得很平静。事实上,与其说句子平静,不如说杜小康的内心世界已经能够坦然地接受这个一切皆黑的世界。“被抛”之后的他经历了太多的磨难,对于外部世界的突变已经磨练成波澜不惊的承受能力。而且,杜小康在芦苇荡里的成长仪式一直都在等待着这场暴风雨的降临。在此,“暴风雨”与“大哭”相似,在曹文轩的小说里都具有隐喻的功能。它寄寓着人物的重大命运的逆转或者重新诞生。这样说,似乎有些落入小说传统手法的俗套,但这只是表面的相似。实际上,曹文轩小说中的“暴风雨”不是表现作者意图的象征符号,而是一个灌注着情感与美感的意义空间。在《孤独之旅》中,“暴风雨”与“鸭们”的失散和被寻找始终联系在一起。杜小康父子可以不在意天气的骤变,但他们却惊慌于“鸭们”在暴风雨之夜的恐惧与颤栗。 这当然首先因为“鸭们”与他们生存密切相关:“鸭们”寄托了他们春天里能够回归“油麻地”的全部希望。但,同时,这份生存的希望又蕴涵了他们对这些相依为命的“鸭们”的深深情感。尤其,对于成长中的少年而言,在朝夕相处的孤独的日子里,“鸭们”是他惟一言说的对象、生命里最孤独时分的伙伴、成长的证人,还是自身。正因如此,当“暴风雨”过去了,曹文轩一方面在“月亮”“天空”“芦苇根”等明亮又忧伤的意象里让少年确定自己已经长大并坚强,进而完成了少年的仪式,另一方面欢快、亮丽地写道:“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它们的羽毛开始变得鲜亮,并且变得稠密,一滴水也不能泼进了。公鸭们变得更加漂亮,深浅不一样的蓝羽、紫羽,在阳光下犹如软缎一样闪闪发光。”色彩与前面的基调完全不同,绚丽又辉煌,因为在这个空旷的芦苇荡,“鸭们”以缤纷的色彩庆贺自身的长大,同时也是在参加少年的成长仪式。

正是在孤独之旅中,一位“被抛”的少年经历了无助、怀念、孤独、寂寞、绝望等各种滋味。由此,在一个暴风雨之夜发生了神奇的转变。他变得明亮又坚强。

(特约撰稿)

四、感悟·联想·质疑──《孤独之旅》的师生对话(陈树元)

初中语文新教材发下来后,师生进行了预读。下面是教师在课下与几位学生对《孤独之旅》的对话交流,愿以此与同仁共同探讨该文及语文教学。

师:同学们读了此文,读出了什么?有哪些感悟呢?下面我们交流一下吧。

生1:我读出了小说节选的主旨:它通过对杜小康因家道中落失学而不得不跟父亲到野外放鸭经过的记叙,表现了杜小康面对陌生的自然环境,心理由恐慌、孤独走向坚强的经过,体现了人的力量:人克服了困难,战胜了困难,取得了胜利;并且使自己在斗争中成熟坚强起来。

生2:我认为该文告诉我们:人除了要战胜大自然外,更重要的是要战胜自我。

生3:本文启迪我们:少年要面对困难,而不是躲避困难。最终赢得了胜利,会有一种自豪感和成长感。

师:此文也启迪我们:人由幼稚到成熟,这是生命中的一种渴望与追求。好,你们的理解很到位,很透彻,祝贺你们。

生3:我认识了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我认为他是一个不怕困难、在困难中成长、越来越坚强的孩子。

生4:我认为他还是一个能理解父母苦衷,能为家庭分忧的孩子。

生5:我认为他还是一个念念不忘求学上进的孩子。

生4:我还认为他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孩子。

生6:我理解了标题的含义:在孤独的漫长的放鸭旅程中,杜小康从一个幼稚的少年,经历了生活的艰苦、精神上的寂寞后,变得坚强了。

师:对,这个标题意在揭示人物战胜自然与战胜自我的心理历程。此外,本文什么地方最令你感动?为什么?

生2:第二部分的第一自然段,“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父子俩也一天一天地感觉到,他们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还有该部分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这些语句让我感动不已。我觉得:要在自然环境中生存,须克服的最大困难就是自身的情感──孤独。杜小康战胜了这一情感。对此,我有亲身体验。那是去年暑假的一天,我骑车去乡下看望爷爷奶奶。午饭后,爷爷奶奶说,不住下,早点儿回城吧。我便往回走,见途中一个村庄里有出殡的,就看起热闹来。后来,听到雷声,我抄近路走土道往家赶。骑到半路上,雨就下大了:电闪雷鸣,风雨交加。四处是密密的庄稼地,一个人影也没有,自行车不转轴了,天也越来越黑。我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恐惧、孤独、悔恨一股脑涌上了心头。我在风雨中挣扎,推两步车子,挥一下脸上的雨水、汗水和泪水,掏一下盖瓦中的淤泥。过了好长时间雨渐渐停了。我只好扛起自行车,一步一步地往公路上“跋涉”。晚上八点多才到家。从此,我再遇到什么困难也不怕了。

师:真感动人,这是你的成长经历呀。同学们,读书贵在感悟,也贵在联想,而小说诗歌文学作品贵在引起读者的共鸣。哪位同学还有类似的体验呀?

生1:今年六月份,我也经历了一次人生考验:爸爸去南方考察了,妈妈去外地检查医疗工作,需要我自己在家半个月。白天还好点儿,一到夜深人静,尤其是刮风的时候,我就把家中的灯都打开给自己壮胆,可有一次偏偏停电了,差一点儿没把我吓死。这半个月,我真正懂得了什么叫恐惧,什么叫孤单,父母在家的时候是多么幸福。不过,这已标志着我长大了。

生3:我上六年级时,腿不幸骨折了,在医院和家里躺了三个月,晚上有大人做伴,白天差不多是跟电视、录音机、书籍度过的,那病痛、凄苦、寂寞的滋味至今不愿回味呀。但这是我的一笔个人成长的财富。

师:好。以上三位同学的发言,使我们感到作者在运用一种写法──“人生经验通感”。所谓“人生经验通感”,就是利用作者常会遇到的相似的人生经历,诱发读者一种“联想”,当这种“联想”引起读者“共鸣”时,在不知不觉中,读者就参与了一种创作活动,这种创作活动就是用人生经历去补充和证实作家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的可信性。作家愈能调动读者积极参与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的创作,就愈说明作家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已在更高层次为读者所理解和接受。(注:人生经验通感是一种接受美学,它能使作者和读者的感情熔为一炉,迸射出耀眼的火花。)显然本文已搅动了我们读者心灵的深层积淀,点燃了读者追忆过去的情感之火,调动了读者的联想和参与创造。请大家再从文中找一找引起我们“心弦共振”的语句。

生6:我找的是第二部分里的一段文字:“杜小康找到了那十几只鸭,但在芦荡里迷路了。……眼见着天黑了。他停住了,大声地呼喊着父亲。就像父亲听不到他的回应一样,他也不能听到父亲的回应。”这些写出了风雨中、暮色里,与父亲和鸭群走散后,杜小康的极度恐慌、孤独、凄惨,能引起读者的同情、相怜与共鸣。

生5:我觉得第一部分里“当杜小康回头一看,已经不见油麻地时,他居然对父亲说:‘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第二部分里杜小康“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将父亲惊醒。‘我要回家……’”这些语句让人十分感动,仿佛让我们看到杜小康对家的依依不舍,对母亲和上学的魂牵梦绕,对芦苇滩这一孤地的急切逃弃。

师:你们找得准,理解得也深刻,真为大家的进步而高兴。古人说:“读书须教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你们有哪些疑问呢?

生6: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很多,也很精彩,可以说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请问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生4:我认为第一部分里草滩、河面上的炊烟与热气,一望无际的绿色芦荡,所有这些景物描写为了渲染一种茫然而恐惧、寂寞而孤单、空旷而陌生的氛围,烘托杜小康凄苦、孤单的心情,交代杜小康成长的环境。

生1:我认为第一部分里描写船头和船四周的鸭群,是在用这些景物衬托杜小康面对的环境。

生2:我认为第二部分对芦荡里那个风雨交加的恶劣天气的描写,目的是为杜小康找鸭群、与父亲走失、经历磨难作铺垫。

生3:“雨过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而月亮又是那么地明亮”烘托了杜小康找到鸭群的兴奋和感受自己突然长大后的欣慰。

生5:我认为从第一部分到第二部分的景物描写,推动了有关杜小康成长的故事情节的发展。

生6:第一部分的尾部对芦荡里空气的清香和水边芦叶里无数萤火虫的描写是十分欢快的,这与本文所渲染的气氛不协调,这是为什么?

生1:这是为了表现杜小康对周围新事物的好奇心。

师:对。这符合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

生3:本文对鸭群的成长描写得很生动,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生4:我这样理解:结尾写“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下蛋了”,这是写鸭群同主人一起经历风风雨雨成长起来。尤其语句中的“也”字承接了上文杜小康所经受的磨练、坚强和成熟。因此,这里不仅是写鸭群,而且暗示人“长大了”。

师:很有见地。我认为作用有二:其一,这是写主人的辛苦得到回报,有了收获。其二,这是借物写人,托物寓人。这也是一种拟人的手法。这样写,人、物合一,相得益彰,生动形象。

生5:小说尾部写道:“杜小康的一只脚板底,还在一滴一滴地流血,血滴在草上,滴在父亲的脚印里,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的那群鸭的羽毛上……”这是什么描写?删掉好不好?

师:这是细节描写,写得非常巧妙,它照应了上文杜小康风雨寻鸭中“芦苇旧茬儿戳破了他的脚”,“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同时再现了杜小康的坚强、成长与收获。那带血的父亲的脚印,那带血的群鸭的羽毛,栩栩如生,余味无穷,让读者浮想联翩。

(选自《中学语文教学》20第2期)

篇9:曹文轩作品推荐

细米

本书曾获第六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北京市庆祝新中国成立55周年文艺作品荣誉奖。

少年细米生来就是一个爱脸红的男孩儿,他与表妹红藕两小无猜,一同长大,日子如清水一般自然流淌。然而,有那么一天,大河上飘来一叶巨大的白帆,自帆下飘来了一群仿佛来自天国的女孩儿。这些从苏州城里来这里插队的女知青,给平静的乡村带来了一股新鲜而迷人的气息,而其中的梅纹姑娘以她纯净而温柔的情感与精神力量,使细米这个桀骜不驯的乡野之子步入新的成长历程。

小说深谙人情与人性的微妙,写就了一段可以与日月同在的情感故事,以优雅的笔调完成了一个少年的心灵雕塑。安宁的村落、寂静的麦田、旋转的风车、河里的小船、各色的鸽子、雪白的芦花、袅袅的炊烟,与四季优美的乡村风景一道,参加了这个东方少年的成长加冕礼。

根鸟

当山风将根鸟吹醒时,他看到那些白色的鹰仍在空中飞翔着。他让整个身体伏在地上,将脸埋在百合花丛中,号啕大哭……

一个少女到悬崖上采花,掉进了峡谷。她出现在一个叫根鸟的少年的梦里。根鸟出发了,一飞冲天,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梦。荒漠、草原、大山、村落、峡谷、小镇……一个个场景奇异而玄妙。根鸟成长在现实与梦幻之间,他决定以梦为马,度过他的成长阶段。恍惚、迷乱、摇摆、清醒、执著、一往无前,他在痛苦中品尝着快乐。

这是一部迷人的、梦幻般的小说,它让人在梦幻中游走,在真实中体验人性。

红瓦黑瓦

风吹着那封信,发出清脆而单调的纸响。后来,我将它丢入大河。它随着流水,一闪一闪地去了……在我的身后,是红瓦房和黑瓦房,是永远的红瓦房和永远的黑瓦房。

本书是作者根据他的40余万字的长篇力作《红瓦》(该书曾获国家图书奖、北京市文学艺术奖)提炼创作而成的一部少年长篇小说,从小说反映的内容和生活来看,可以视为《草房子》的续篇。小说以油麻地为背景,从一个中学生的视角诗意地描写了往昔乡村生活的淳厚风情,细腻地记录了少男少女由少不经事而逐渐明白人生的成长历程。

全书情节起落跌宕、震撼人心,关怀与情意荡漾在字里行间。

青铜葵花

这是一个男孩与女孩的故事。男孩叫青铜,女孩叫葵花。一个特别的机缘,让城市女孩葵花和乡村男孩青铜成了兄妹相称的朋友,他们一起生活、一起长大。12岁那年,命运又将女孩葵花召回她的城市。男孩青铜从此常常遥望芦荡的尽头,遥望女孩葵花所在的地方。

作品写苦难——大苦难,将苦难写到深刻之处;作品写美——大美,将美写到极致;作品写爱——至爱,将爱写得充满生机与情意。

野风车

一片旷野,没有树林,没有村庄,没有行人,只有这么一架孤独傲慢的风车。

这架风车的主人是二疤眼子和他的父亲。

本书收录中短篇小说15篇,是作者从多年创作的百余篇中短篇小说中精选出来的。

它们都是受到广泛赞誉的名篇佳作:一个乡村男孩与一个来自苏州城的女孩之间清纯无邪却又有点微妙的情感、一个渴望幸福的男孩以为自己剥夺了别人的幸福而陷入无边的内疚、几个孩子刚走进一座木屋时雪崩发生了……作品清新纯美,格调高雅,故事精致而富有智慧,对少男少女的心灵挖掘细致而深入。

本书收录的作品曾分别获得中国作协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海峡两岸少年小说征文优等奖、台湾《中国时报》1994年度十大读物奖、台湾“好书大家读”短篇小说类创作最佳奖、北京市优秀文学作品奖等奖项,其中《蓝花》、《甜橙树》更是赢得广泛赞誉的名篇佳作。

篇10:写给曹文轩

写给曹文轩

曹文轩教授,我是您的崇拜者。

我说的崇拜,不是向明星那样狂热而无知地崇拜,而是置身与我农村的背景与底色中如同守望一片麦田一样虔诚,如同仰望一朵湿润的白云那样高洁。

从您的小说到您的学术著作,我在认真地阅读。阅读您的作品几乎成了我的生活构成。在忙碌的高中生活中,喜欢在空隙里随便翻几页,那是一种惬意。虽然生活在落后的沂蒙山农村,却是您的《草房子》首先打开了我阅读的大门。后来,《小说门》成为我买的第一本正版课外书。我喜欢《小说门》, 喜欢那一高度艺术性的思维去阐述的'学术著作。更多的时候,我把他当成散文来读。

“‘岛’是被围困的,它四周是茫茫大水,于是人们的目光便停留在了眺望的状态,眺望船的出现。”当我读到《小说门》中这样充满哲理的句子,总能感到内心麦子般的颤抖。张晓飞设计的封面也特别有情趣,读您的很多文章总感觉置身于五月的麦田中,感受思想的拂动,倾听麦子拔节的微音。

喜欢您的文章,开始喜欢您的人。于是,我开始努力学习幻想能考进北京大学。我认真搜索关于您的只言片语,热情参加您作为评委的作文大赛。

在今年高三的日子里,我不知天高地厚地在今年年初去了北京。为了梦想,也为了见您一面。我很无知地转为艺术考生,去争夺那影视专业的名额。生在农村的我几乎没开过什么电影,连四大名著都没读过。

然而,在北师,解放军艺术学院,中戏,考官们却很赞赏地使我跃过了苛刻地选拔门槛。在每一所院校的阅读考察中,我都会很诚恳地说您的作品,结合自己的生活。在北京的日子里,在离开田园后我才深刻的理解了对田园的依恋。我在北京的灯光里一直在鼓励自己,曹文轩教授能从江苏盐城农村走入北大,我为什么不可以?在离开北京那天,我第一次进入北京大学,在未名湖的冰面上默默地,感谢您。

谢谢您。我的命运得以改变。高考结束了,我究竟能不能入北师虽然仍是个未知数,但我已经清楚地看到了自己清澈而高远的梦想。

篇11:曹文轩经典名言

曹文轩经典名言

1. 创造的自由是无边无际的。

2. 写作是一件无比幸福的事。

3. 当一个人对一个处于逆境中的人产生扶持、援助之欲望,并实施了自己的崇高行为之后,他的心里一定会感到有一种温热的暖流富有快感地流过,从而使自己的心灵得到了净化。

4. 未经凝视的世界是毫无意义的。

5. 财富不在远方,财富就在我们自己的脚下。

6. 世界上最有力量的物质不是重与刚,而恰恰是轻与柔。

7. 少年时就有一种对痛苦的风度,长大后才有可能是一个强者。

8. 美的力量绝不亚于思想的力量。一个再深刻的思想都有可能变成常识,只有一个东西是永不衰老的,那就是美。

9. 厄运中的相扶、困境中的相助、孤独中的理解、冷漠中的脉脉温馨和殷殷情爱......感动我们的是道义的力量、情感的'力量、智慧的力量,而这一切与日月同在。

10. 美是文学的基础,是我们活下去的理由,是我们得以升华的动力。

11. 美的力量大于思想的力量;再深刻的思想都会过时或成为常识,唯独美是永远的。

12. 这个世界,只属于那些细心的人。

13. 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我们不仅要有思想,还要有生活情调。没有情调的人生,是一种质量低下的人生。

14. 人的一世间都伴随着苦难,这是人的悲剧性的本质,只有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我们才能提高我们的人生质量。

15.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苦难,面对苦难,我们应学会抱有感恩的心。

16. 既然造物主把伟大的想象力给了你,那么写作的时候,为什么不好好利用呢?

17. 书呈现了不同时空里的不同经验。你只须坐在家中,或案前,或榻上,或瓜棚豆架之下,便可走出你可怜的生活圈域,而走入一个无边的世界。

18. 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只要不将书丢掉,就一切都不会丢掉。

19. 只有你读了有文脉的书,那种语言才会流淌。这种书当然会成为你人生的底子。

20. 如果读一本书,找不到一些词、句子、段落,使你想抄下来,记下来,那么这本书基本就是一本没有文脉的书,那么就让它到它该去的地方吧。

21. 一本好书就是一轮太阳。

22. 好文章离不开折腾。

23. 我们的社会骨子里还存在着很深的重理轻文的偏见,我们的教育生态环境是失衡的。与其大谈特谈素质教育,还不如首先提高目前中国学生并不乐观的语文素养。而且,对整个中华民族来说,语文水平的提高更是国家文明进步的标志。

24. 网络带给我们的并不是文学的革命,它带给我们的是民主、平等和公平。

25. 思想的力量是巨大的,但美的力量更巨大。

26. 受苦是人生的本质,我们不该对孩子隐瞒这个事实,而应该告诉他们,面对苦难要怀有感恩之心、保持优雅风度!

27. 给孩子带来快感的文学才是儿童文学!快感不光是喜剧的快感,还包括悲剧的快感!孩子也需要忧伤的文字。

28. 幽默是一种境界。

29. 自然世界如此浩瀚,它自身构成的是一本奥义书。自然风光是自然世界,也是文学作品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如果让小孩去读那些没有风景的作品是非常糟糕的。

30. 一个真正的作家,不会在意写作的对象,而在意写的内容。对于别人给我儿童文学作家的评价,我更乐意别人说我是写了小孩子能看的书的人。

31. 很多人都问,为什么中国没有安徒生、没有格林?安徒生活着的时候也没有人觉得他伟大,相反他还很不乐意别人叫他儿童文学作家。我觉得这个问题有待于时间去检验。

32. 有一些书与其读不如不读,不如看看天上的太阳,不如看看天上的月亮,因为太阳和月亮也许会告诉我们更多更深刻更美好的道理。

33. 要读一口气读完,一辈子不忘的书。

34. 我不知道我为什么会写出这样的作品,也不知道为什么有那么多孩子喜欢,一个写作的人不会考虑那么多。

35. 小孩子要把作文写好,唯一的办法就是看书。不来读哪来写!

36. 因为我们是人,所以我们应当拥有两个世界。

篇12:有关曹文轩的经典语录

1 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只要不将书丢掉,就一切都不会丢掉。

2 因为我们是人,所以我们应当拥有两个世界.

3 书呈现了不同时空里的不同经验。你只须坐在家中,或案前,或榻上,或瓜棚豆架之下,便可走出你可怜的生活圈域,而走入一个无边的世界。

4 曹文轩经典语录:未经凝视的世界是毫无意义的。

5 我不知道我为什么会写出这样的作品,也不知道为什么有那么多孩子喜欢,一个写作的人不会考虑那么多。

6 财富不在远方,财富就在我们自己脚下.

7 那些已经出头的年轻作家,如果你不承认是作家也可以叫写手,其实人家也没有多在意作家这个称号,其实都是度过很多书的。

8 要读一口气读完一辈子不忘的书

9 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每一个时代的人的痛苦,痛苦绝不是今天的少年才有的。少年时,就有一种对痛苦的风度,长大时才可能成为强者。

10 要读大善大美大智慧的书

11 要读能打底子的书。经典语句

12 小孩子要把作文写好,唯一的办法就是看书。不来读哪来写啊!

13 网络带给我们的并不是文学的革命,它带给我们的是民主、平等和公平。

14 当一个人对一个处于逆境中的人产生扶持、援助之欲望,并实施了自己的崇高行为之后,他的心里一定会感到有一种温热的暖流富有快感地流过,从而使自己的心灵得到了净化。

15 看书要看有文脉的书。

16 写作是一件无比幸福的事。

17 当一部网络作品叫好的时候,最终还是会转化成纸质的书本。

18 一个人应当有两个世界。

19 有人采访我说谈谈网络文学。有一种叫网络文学的吗?网络创造了一个新的文学门类吗?

20 创造的自由是无边无际的。

21 思想的力量是巨大的,但美的力量更巨大。

22 天堂是一座图书馆

23 好文章离不开折腾——曹文轩经典语录

24 离开风景,一个人的行为是不可能得到圆满的解释的。要告诉孩子,风景描写是写作的基本训练。

25 一本好书就是一轮太阳.

26 语文课文应选有意义的文本,更应选有意思的文本。

27 要读有文脉的书

28 读书是世界上最优雅的姿态。

29 这个世界只属于那些细心的人.

30 书是有血统的。

31 有一些书与其读不如不读,不如看看天上的太阳,不如看看天上的月亮,因为太阳和月亮也许会告诉我们更多更深刻更美好的道理。

篇13:说曹文轩先生

说曹文轩先生_700字

《三角地》是一部曹先生的书,共收录短篇小说多达二十多篇。这一个个短小的故事汇集在一体,虽从情节上来说互不相干,但思想的结晶却都向我们传达着追求至高无上的真、善、美。在曹先生的笔下,大多的故事发生在乡村,发生在天真无邪的孩子们身上,在曹先生的小说中,没有完全美丽的世界,也没有完全丑恶的角色。残酷的悲剧孕育出恶意,而美好的善意又从恶意中出生。

我个人以为,曹先生是继鲁迅先生之后的又一位具有时代标志性的大文学家。鲁迅先生的一文一字都毫不留情地点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病”,直入“病”的中心,讽刺了令人麻木的封建思想。鲁迅先生是一位大批判家。是让人愤恨、无奈、悲鸣的封建社会造就了无所畏惧地批判世事的鲁迅先生。鲁迅先生是死在人生第二重境界的。死在第二重境界的鲁迅先生,“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一辈子“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借古讽今,指桑骂槐”,鲁迅先生是苦了这条命了。

而曹先生却到达了人生第三重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不被世俗所困扰,“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一切回归自然。曹先生的一言一语都不断流露出甜甜的清香,仿佛一片令人心旷神怡的芦苇地,仿佛一条缓缓淌过的'小河,仿佛一座矮矮的小山头上,一个黑发的孩童静静地伏在一棵老树的枝叶间,远远地听着村子里戏台下、戏台上的鼓掌声、唱戏声,远远地望着村子里涌动的人潮。曹先生的每一篇小说都有一个截然不同却又似成相识的真、善、美的世界,那些看似淳朴而不深刻的文字,却又貌似是很深刻、很深刻的。成就曹先生的,正是这缺乏爱的无情现代社会,这扭曲的社会使曹先生更加更加渴望真、善、美,使曹先生成为了出淤泥而不染超凡脱俗的荷花。

曹先生的每一篇小说都从情节上来说互不相干,但思想的结晶却都向我们传达着追求至高无上的真、善、美。曹先生的小说中,没有完全美丽的世界,也没有完全丑恶的

角色。残酷的悲剧孕育出恶意,而美好的善意又从恶意中出生……

篇14: 曹文轩《红辣椒》读后感

曹文轩《红辣椒》读后感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曹文轩写的小说《红辣椒》,这本书里面的故事既有趣又十分感人,还蕴含着许多做人的大道理。在这许多故事中最让我感动的是一篇《远山,有座雕像》,这篇让我感受颇深。

它讲述了一个残疾男孩达儿帮助一个身患重病的女孩小流篱重新拥有了欢笑。达儿和小流篱在一次偶然的时候相遇了,达儿从小流篱的眼神中看出她很想放风筝,便让她去玩,看她不会,还耐心的教她怎样玩。玩的十分开心,小流篱在草地上尽兴地跑着,也露出了欢乐的笑脸。好像小流篱从来没有这样快乐过。接着他们成为了好朋友,每天都快乐的在一起玩耍,并且形影不离。达儿卖掉运

动衣去给小流篱买裙子,老板骂小流篱是“小矮瓜”,达儿勇于的为小流篱出气。最后,达儿为小流篱在别的店里买下她最喜欢的裙子。他们之间那种真诚的友谊真的是很珍贵。更让我佩服的是达儿那种身残志坚的精神,最后达儿为了自己的理想离开了,他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事业去了。

就像在我们的'学习中,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应该勇于面对,像达儿一样的坚强,还要学会去帮助别人,把开心和快乐带给大家。在生活中,我们更应该微笑着面对一切。也许我们遇到伤心事都哇哇大哭过,也许我们和朋友之间因为误会而彼此冷战过……可现在读了这篇小说后,我会慢慢地试着改变自己。因为朋友之间纯真的友谊是很可贵的,可贵的像明亮的阳光,清鲜的空气一样。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像那座雕像,它永远都是个不一样的奇迹!

篇15: 曹文轩作品集读后感

一口气读完《草房子》和《青铜葵花》,我久久回不过神来,被书中的情节震撼着。

《草房子》一书讲了校长的儿子桑桑到油麻地小学学习知识时发生的一个个平常而又动人的故事。在学校里,秦大奶奶本不喜欢孩子,不喜欢小学,但她还是无怨无悔地以差点牺牲生命为代价救了一个孩子。第二次,她又永远躺在水中,只是为了救一个南瓜。作者也许遇到过像她这样的好人才写出来的。

这本书中的语言幽默风趣,书中有一个比喻是:桑桑仿佛是一枚枣子,被人有滋有味地吃了肉,现在成了一枚无用的枣核被人唾弃在地上。这句话淋漓尽致地表示出当时的情景和桑桑失望的心情,一箭双雕!

《青铜葵花》讲了女孩葵花先丧母后丧父,又被青铜家――一个贫苦家庭收养,大家十分善良,但那只是一个小村里的小人家,有了葵花后日子更苦了。大家遇到了许多苦难,但都乐观应对,都挺了过去。

书中的比喻十分精妙,例如,把青铜家比作一辆破马车――虽破,走得慢,但也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前行。真是唯妙唯肖!

如果说书是精神食粮,曹文轩的作品就是精神面包,让人有无限的联想……

篇16: 曹文轩作品集读后感

最先接触到曹文轩的书是《青铜葵花》,它是曹文轩纯美小说系列的一本,当初买这本书,是我们买来送给表姐家儿子的生日礼物,哪晓得这家伙,压根不喜欢看书,亏得我还费心地在书店给他挑了半天,才挑了这本适合他这个年龄阶段看的书。于是,我就拿回来看了看,24小时把这本厚将近300页的文章读完了,好久没有读小说了,它依靠情节以及优美的描写牢牢抓住了我读下去的欲望,从这一点上这本书很成功!通过看曹文轩的两本纯美小说,我对“纯美”的理解是单纯、优美,从每一处的写景描写,每一次的刻画人物,每一次故事情节的展开,都能体会出作者是在表达美。

《青铜葵花》讲的是一个男孩与女孩的故事。男孩叫青铜,女孩叫葵花。一个特别的机缘,让城市女孩葵花和乡村男孩青铜成了兄妹相称的朋友,他们一起生活、一起长大。12岁那年,命运又将女孩葵花召回她的城市。男孩青铜从此常常遥望芦荡的`尽头,遥望女孩葵花所在的地方……这本书,赚得了很多的眼泪,成功之处在于作品写苦难--大苦难,将苦难写到深刻之处;作品写美--大美,将美写到极致;作品写爱--至爱,将爱写得充满生机与情意。

而《草房子》是一本儿童读物,描写的是一个叫桑桑的男孩刻骨铭心、终生难忘的小学生活。小说通过陆鹤、纸月、细马、杜小康四个同学性格特征、家庭背景和学习生活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孩子之间毫无瑕疵的纯情,以及同学间互帮互助的感人场景。即使学生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伤害,但是孩子的心底还是纯真的。

对比了这两本书,书店的人一再强调《草房子》获得的奖最多,可我还是比较喜欢《青铜葵花》,不过这两本书都是值得一读的好书!

很喜欢曹文轩在《草房子》一书的片尾话:“美的力量绝不亚于思想的力量。一个再深刻的思想都可能变为常识,只有一个东西是永远不衰老的,那就是美。”让我们在彼此平静如水或波澜壮阔的生活中,发现美,享受美,创造美吧!

篇17: 曹文轩作品集读后感

小时候读曹文轩的作品《红葫芦》等时总会被其营造的优美的故事情节感动,现在学了发展心理学后再回首读《曹文轩作品集》,并尝试用所学的儿童心理知识去解析小主人公的行径也别有一番风味。

在《红葫芦》第三节中,湾,妞妞在小岛上假想着过日子,找来树枝芦苇,割了一些草盖了一所房子,建了一个鸡栏,用泥做了照,锅碗盘子,找了一些野菜美美吃了一顿。霍尔认为游戏是远古时代人类祖先的生活特征在儿童身上的重演,不同年龄的儿童以不同的形式重演祖先的本能特征。中国心理学家认为游戏具有社会性,它是人的社会活动的一种初级模拟形式,儿童在与成人的交往中渴望参与成人的一些活动,可是又受到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游戏恰恰可以解决这一矛盾,角色扮演游戏可以帮助儿童摆脱自我中心的倾向,学会更好的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情感,妞妞和湾的过家家游戏不仅仅是对他们所了解的大人的生活的模仿与重复,也是用以增进同伴感情,加深互相了解程度的一种儿童的社会交往手段。

在另一情节中,湾在小岛每棵树上刻上班中同学的名字,忘情的和他们玩耍,或是拉一拉这棵白杨树上的一根枝条,或是用拳头打一下那棵白杨树的枝干有时还煞有介事的叫着。弗洛伊德认为少年儿童在游戏时也有潜意识成分,游戏是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和克服创伤性事件的手段。湾的父亲坐牢,邻里的冷漠甚至害怕,同班同学的孤立,都给他带来相当大的心理创伤,在儿童时期,儿童会自然表现出对社会行为的向往,对社会群体的试探去亲近,湾自内心渴望与同伴们玩耍,渴望得到邻里的关爱,他人的理解与关怀,现实的生活给他很大的落差,也在心理上形成了较大的缺憾,为了弥补现实中的缺憾,湾只能通过假想与角色扮演的游戏方式,获得在幻想中他人的理解与关怀,同伴的喜爱,获得在童年应有的娱乐的快感,进而遗忘,修补父亲坐牢造成的心理创伤。

在《我家姐姐花一朵》中,细米,红藕每天争着送梅老师回家,细米红藕只见也因为这个原因引发不和引起争执,红藕不接受细米的邀请去赶集,细米吃掉妈妈给红藕的香瓜。低年级儿童对教师怀有的是一种尊敬与依恋之情,他们接触学校不久,所以集体意识不强,同学之间关心不会表现于外表,在他们眼中,老师才是学习,同学交往的班集体中心。所以细米红藕才会为了得到老师梅纹的注意,吸引老师目光而争先表现自己,主动的关怀老师。

在后面的情节中,细米酷爱雕刻,平时总喜欢在课桌,家具,地面上刻刻画画,引起家人不满,在爸爸眼中他是一个“朽木不可雕”,在母亲眼中他是一个“顽皮的倔孩子”,梅纹的出现改变了一切,细米开始变得乖巧听话,在雕刻方面也由泄愤开始向专业学习转变。儿童的学习活动是由不同的动力因素组成的,整个动机系统所引起的心理因素主要是需要及其表现形态,诸如兴趣爱好理想等,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经形成的学习需要从潜在状态转入活动状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或者意向,从而成为学习活动的动力。细米的雕刻爱好本来是起到愉悦心情的作用,是在家长眼中的一种负面情感需要,梅纹的引导与鼓励是其产生了学习的动机(获得赞赏与肯定),进而获得的积极的学习动力与方向,表现的叛逆性也相对减校

儿童与成人分属于不同的两个世界,当我们抱怨小孩性格怪异,性情多变难以捉摸时,是我们从自己的世界,用自己的视角去揣测另一个世界的心情。

篇18: 曹文轩红辣椒读后感

今年寒假我和妈妈看了曹文轩的《红辣椒》一书,感触颇深。 这本书一共有七个故事--《红葫芦》、《白栅栏》、《叉》、《红辣椒》、《金茅草》、《远山,有座雕像》、《狗牙雨》。这七个故事既有趣又十分感人,还蕴含着许多做人的大道理。

我最喜欢的其中一篇是《叉》,它讲的是公社将蟒河河畔的大队书记大满革职了,并给老百姓强加了一个大队书记。可这个大队书记竟不顾老百姓的生死,把收获的粮食几乎全部用船运到了公社粮站。最后他升职啦,走了,留给蟒河河畔的却是一张耀眼的奖状和一片饥饿。第三天,大满和村民们把运粮的木船里的粮食“抢”了个精光!下午,大满被警察关在了几百里外的监狱里,一个月后他却活活的饿死了。这篇短短的文章,却处处都体现了真情。

我和妈妈就《叉》里的人物逐个进行了分析。我最喜欢文章中的大满,他为了村民不再挨饿,不但把自己家的粮食都拿出来送给了最危难的人家,又不顾自己的安危去“抢”粮食,这种舍己为人的品质,实在太伟大了。他说了一句令我最敬佩的话--“我们只拿回应该属于我们自己的粮食!”.还有他的弟弟小满,竟然冒着如同融化的铁水那么热的太阳执着地为侄儿捉甲鱼,为的是让嫂嫂有充足的奶水喂侄儿,那是因为侄儿是哥哥的骨血,哥哥没有死,他的生命在小侄儿的身上延续着。文章中稍稍带过的嫂嫂,也是一位值得敬佩的人,她一直在哥哥的背后默默地支持他,无论是送家里的粮食给别人,还是哥哥带头去“抢”粮食,她都一直在默默地支持着。而村民们也是善良、朴实的,当我看到河两岸的村民们全部自发地拍起掌来,为得是帮助小满引来甲鱼的时候,我的`眼睛湿润了。

很感谢老师推荐《红辣椒》这本好书,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的详情,那就赶快与我一起在书海中畅游吧,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和感想。

篇19: 曹文轩红辣椒读后感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曹文轩写的小说《红辣椒》,这本书里面的故事既有趣又十分感人,还蕴含着许多做人的大道理。在这许多故事中最让我感动的是一篇《远山,有座雕像》,这篇让我感受颇深。

它讲述了一个残疾男孩达儿帮助一个身患重病的女孩小流篱重新拥有了欢笑。达儿和小流篱在一次偶然的时候相遇了,达儿从小流篱的眼神中看出她很想放风筝,便让她去玩,看她不会,还耐心的教她怎样玩。玩的十分开心,小流篱在草地上尽兴地跑着,也露出了欢乐的笑脸。好像小流篱从来没有这样快乐过。接着他们成为了好朋友,每天都快乐的在一起玩耍,并且形影不离。达儿卖掉运

动衣去给小流篱买裙子,老板骂小流篱是“小矮瓜”,达儿勇于的为小流篱出气。最后,达儿为小流篱在别的店里买下她最喜欢的裙子。他们之间那种真诚的友谊真的是很珍贵。更让我佩服的是达儿那种身残志坚的精神,最后达儿为了自己的理想离开了,他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事业去了。

就像在我们的学习中,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应该勇于面对,像达儿一样的坚强,还要学会去帮助别人,把开心和快乐带给大家。在生活中,我们更应该微笑着面对一切。也许我们遇到伤心事都哇哇大哭过,也许我们和朋友之间因为误会而彼此冷战过……可现在读了这篇小说后,我会慢慢地试着改变自己。因为朋友之间纯真的友谊是很可贵的,可贵的像明亮的阳光,清鲜的空气一样。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像那座雕像,它永远都是个不一样的奇迹!

篇20:曹文轩作品读后感

《根鸟》读后感安帅先寒假里,读完了曹文轩的小说《根鸟》,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钦佩根鸟的勇敢、善良,同时也感受到了根鸟那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曹文轩作品《根鸟》读后感。这本书教会了我要朝着自己的梦想努力,哪怕希望渺茫,哪怕路上荆棘丛生,也要一如既往的奋进向前。这本书主要讲述了男孩根鸟在第一次独自打猎时看见了一只白色的鹰,这只鹰的脚上绑着一张纸条,是一个十三岁的少女紫烟写的,她在悬崖上采花,不小心掉进了一个大峡谷,一个开满百合花的大峡谷,读后感《曹文轩作品《根鸟》读后感》。从此,根鸟下定决心,一定要找到那个大峡谷,一定要救出那个叫紫烟的女孩。可这得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毅力呀!这一路上,无论大家怎样质疑和嘲笑他,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根鸟总是坚持不懈地向着自己的目标努力,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找到了那个开满百合花的大峡谷,他哭了,这是艰辛后甜蜜的泪水,这是坚持后成功的泪水,这更是寂寞后幸福的泪水呀! 读完这部书,让我知道了人在追求自己梦想的道路上,会遇见各种困难、挫折、迷惑,以及克服这些后的喜悦、欢乐。我想,这和我们学习是一样的,不管理想有多远,只要我们向着自己的目标坚持不懈的努力,才有可能获得最后的成功,而通往成功的秘诀也就是奋斗和坚持不懈的努力,那么成功就会向你招手。

篇21:曹文轩的经典语录

曹文轩的经典语录

1、当一部网络作品叫好的时候,最终还是会转化成纸质的书本。

2、要读有文脉的书。

3、天堂是一座图书馆。

4、思想的力量是巨大的,但美的力量更巨大。

5、有人采访我说谈谈网络文学。有一种叫网络文学的吗?网络创造了一个新的文学门类吗?

6、当一部网络作品叫好的时候,最终还是会转化成纸质的书本。

7、好文章离不开折腾。

8、未经凝视的世界是毫无意义的。

9、离开风景,一个人的行为是不可能得到圆满的解释的。要告诉孩子,风景描写是写作的基本训练。

10、这个世界只属于那些细心的人。

11、小孩子要把作文写好,唯一的办法就是看书。不来读哪来写啊!

12、那些已经出头的年轻作家,如果你不承认是作家也可以叫写手,其实人家也没有多在意作家这个称号,其实都是度过很多书的。

13、语文课文应选有意义的文本,更应选有意思的文本。

14、我不知道我为什么会写出这样的作品,也不知道为什么有那么多孩子喜欢,一个写作的人不会考虑那么多。

15、要读一口气读完一辈子不忘的书。

16、有一些书与其读不如不读,不如看看天上的太阳,不如看看天上的月亮,因为太阳和月亮也许会告诉我们更多更深刻更美好的道理。

17、网络带给我们的并不是文学的革命,它带给我们的'是民主、平等和公平。

18、要读能打底子的书。

19、一本好书就是一轮太阳。

20、当一个人对一个处于逆境中的人产生扶持、援助之欲望,并实施了自己的崇高行为之后,他的心里一定会感到有一种温热的暖流富有快感地流过,从而使自己的心灵得到了净化。

21、我们的社会骨子里还存在着很深的“重理轻文”的偏见,我们的教育生态环境是失衡的。与其大谈特谈素质教育,还不如首先提高目前中国学生并不乐观的语文素养。而且,对整个中华民族来说,语文水平的提高更是国家文明进步的标志。

22、写作是一件无比幸福的事。

23、读书是世界上最优雅的姿态。

24、我不知道我为什么会写出这样的作品,也不知道为什么有那么多孩子喜欢,一个写作的人不会考虑那么多。

25、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每一个时代的人的痛苦,痛苦绝不是今天的少年才有的。少年时,就有一种对痛苦的风度,长大时才可能成为强者。

26、书是有血统的。

27、创造的自由是无边无际的。

28、要读大善大美大智慧的书。

29、看书要看有文脉的书。

31、因为我们是人,所以我们应当拥有两个世界。

32、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只要不将书丢掉,就一切都不会丢掉。

33、书呈现了不同时空里的不同经验。你只须坐在家中,或案前,或榻上,或瓜棚豆架之下,便可走出你可怜的生活圈域,而走入一个无边的世界。

34、财富不在远方,财富就在我们自己脚下。

35、小孩子要把作文写好,唯一的办法就是看书。不来读哪来写啊!

36、那些已经出头的年轻作家,如果你不承认是作家也可以叫写手,其实人家也没有多在意作家这个称号,其实都是度过很多书的。

37、网络带给我们的并不是文学的革命,它带给我们的是民主、平等和公平。

教你写作文1234

教你写作文开头相关技巧

关于读书心得的作文

心的感受作文

我身边的追梦少年作文300字

语文实践活动计划

小学毕业考试作文题目预测:我的小伙伴

我不再粗心五年级作文

我勤奋我快乐六年级作文1500字

书友六年级优秀作文

曹文轩教你如何写好作文
《曹文轩教你如何写好作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曹文轩教你如何写好作文(整理21篇)】相关文章:

书香家庭建设活动总结2023-07-11

我身边的追梦少年小学生作文2022-04-30

以爱为主题的开场白2023-04-25

暑假的收获作文400字2023-02-13

有关暑假的收获的作文400字2022-11-10

如何写好写人的作文指导方法2022-08-05

举办书香读书活动的总结2023-04-26

凯琪的包裹读后感2022-08-29

六年级读书活动计划2023-11-14

牵挂的心题目的高二作文500字2023-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