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作文征文600字

时间:2023-03-18 09:02:02 更多作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作文征文600字(精选20篇)由网友“一位抹茶”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作文征文600字,希望您能喜欢!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作文征文600字

篇1: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600字征文

过年是一件让人非常期待而又非常值得期待的事。

每到过年,男女老少全部出动。打扫屋子,辞旧迎新;贴对联,挂灯笼,喜气洋洋。工作再忙,也要回家看看。笑声一片,好不热闹。

除夕夜晚,当然少不了吃年夜饭。这年夜饭,既可以在家里吃,又可以在餐馆吃,喜庆最重要。中国人的年夜饭,定然少不了鱼,因为象征“年年有余(鱼)”。在这一顿饭,可大口吃肉,大口喝酒。不过我最爱那盘白胖胖的饺子,怎么吃也吃不够。大人们吃年夜饭,定然吃上很久;而我们小孩子,当然赶快吃,快去玩啊!

吃过年夜饭,定然要看春晚。精彩的节目吸引着我们的眼球,特别是小品、相声,常常引得一家人大笑。不过我最热衷于抢红包,时而欢呼,时而悲伤,让过年多了一抹色彩。

我认为过年最缺少不了的就是要红包。大人们一早就把压岁钱塞进了红包,但我还是满怀期待。只要把红包握在手里,就感觉像成了百万富翁。我曾看到过一个视频,晚辈们跪在长辈面前,说些吉利的话,便毫不掩饰地向长辈索取红包。得手后,像风一样溜走了,便炫耀自己的红包。

在我家,春节早上要吃素。吃过了大鱼大肉,吃些青菜豆腐也觉得不赖。饭后,我们便去长辈家拜年。大家说的都是吉祥话,喜气洋溢在每一个人的脸上。

美好的时光总是很短暂,我又开始期待下一次的新年……

篇2: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600字

【新年的变迁】

时间飞快的过着,我们的生活日新月异。随着时间的变化,每个年代的生活也在变化,看看我们三代人日记中的新年吧!

爷爷记忆中的新年

今天过年,我十分高兴。一大清早,我高高兴兴地穿着衣服,听着小鸟那清脆的歌声,我也跟着哼起来了。连院子里的鸭子也欢快地“嘎嘎嘎”,但这个声音马上就会消失了,因为它马上就会变成香喷喷的鸭汤,喝几口就会让人回味无穷,喝了还想再喝,想到这,我的口水都快出来啦!

盼呀盼,中午终于到了!香味从一个大砂锅里跑了出来,大家争先恐后地在鸭汤旁闻着香味。奶奶说:“你们别把口水掉进去了!”大家哈哈大笑,那天的快乐令我今生难忘。

爸爸记忆中的新年

新年来了,家家户户都贴上了新对联,我们小朋友也穿上了新做的棉袄,太开心了!家里人比以往的人多了起来。我最喜欢的姐姐来了,她这次会送我什么 呢?姐姐走过来了,我的心情越来越激动。姐姐送了我一本关于南北极的书。我一蹦三尺高,这可是我期待已久的书呀!刚吃完饭,我就迫不及待地看起来,直到外 面的小伙伴叫我去放鞭炮,我才如梦初醒!

我记忆中的新年

新年,到了。家里来的人可真多呀!变得格外热闹,随着人的数量增多,我的红包也就增多了,哈哈!

中午的饭,格外好吃,比平常好吃多了,大人们喝酒,我们小孩就喝起了饮料。

客人走后,我把红包给妈妈,妈妈让我出去玩。晚上,我们一家人放完了美丽的烟花,有说有笑地看起了春节联欢晚会,瓜子、糖果吃得我嘴都酸了。

看啊,我们的新年越来越丰富,童年的生活一代比一代好,社会进步还真不错啊!

篇3: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600字

过年是那冬日里蒸腾的那团白气 ,过年是一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过年是爆竹声的万象更新,过年是对新衣服的期待。

今天妈妈赶集回来的时候买了一捆韭菜,我问我妈说:“妈妈,你买韭菜干什么呀?”妈妈说:“包饺子。”我说:“饺子有什么好吃的呀?”妈妈说:“你们呀,现在你们真是够幸福的了,在我们那个时候平常时候根本吃不到饺子。”

在我妈妈的那个年代里,每年过春节最高兴的是便是包饺子了,而吃饺子便是最好的生活了,在那个年代里白面是最宝贵的了。

妈妈那个时候,姊妹多,在平常她们穿的衣服都是最大的穿小了就给老二穿,老二穿小了就给老三穿,他们从来没有穿过新衣服,只有等到过年的时候才会有新衣服穿。

妈妈还说在她那个时候不比现在,现在每家每户都有电视,都可以在自己家看春晚,而她们以前一个村里就有一台或两台电视,最多不超过三台,她们想看春晚的话,必须很早就要吃完饭去别人家看电视,如果去晚了就看不成了,因为会被其他人围的水泄不通。

这大概便是妈妈她们那一辈人集体过年的记忆吧!

每当快过年的时候,街道里就有了过年的气氛了。大年三十,家家户户都出来拿着浆糊和春联,乐乐呵呵的贴春联,还有挂大红灯笼,还有妈妈给买新衣服的期待。

要说过年对我到现在印象最深的,便是我们特殊的拜年方式了,山东是文化大省,在“仪式感”营造这一块,向来都拿捏的死死的,而我们山东是全国最讲究,最丰富,最全面的。一到大年初一,我们会起得很早,家家户户都会在自己院子里放鞭炮,这劈里啪啦的响声向征着新的一年里第一天的开始,家里的老年人早早的起床,吃过饺子,穿上新衣,等待晚辈的礼拜。接着就是我们这些晚辈“拉帮结派”挨家挨户地磕头拜年,要说到我们山东的拜年方式可是独具一格、齐鲁大地、孔孟之乡、习俗传承、礼仪之邦。山东人有自己专属的拜年方式。

这大概便是我们这些人集体过年的记忆了吧!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或者这才是过年的意义吧,跨过年关,在新一年的开端得到一些新的礼物,获得一种生活的新可能,这样才能在周而复始的一年又一年之中,真正拥有“新”的一年。

篇4: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

“百节年为首”,过年是我们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神圣的传统节日!我曾经无数次想过,年是什么,过年对我们中国人意味着什么,为什么我们这么重视过年?这里面藏着什么样的文化密码?

(一)天高自古悬日月,地厚至今载山河

小时候,每当进了腊月门,奶奶总要告诫我们说,“进了腊月门儿,说话要小心!”没文化的奶奶说不出为什么,我的理解是一场盛大的神秘仪式即将来临,有必要提醒一向爱信口开河的孩子们谨言慎行,不要冒犯、冲撞了冥冥之中的神灵吧。生长在北方农村的人,绝大多数人都信奉“老天爷”。“老天爷”是玉皇大帝的俗称,民间信仰的最高神,掌管着各路神仙。如果说这是一种信仰,“老天爷”就是他们最坚定、朴素的信仰,我不认为这是迷信!人,心有敬畏才能不胡乱作为!“老天爷”掌管着天时,风调雨顺,农民们地里的收成才能满满当当,顺利归仓。供奉“老天爷”的地方,一般是在北屋正房的门口左上边,一个近似佛龛的牌位,上面有门楣,左右有雕刻的诗文,写着歌颂天地的文字,诸如“天高自古悬日月,地厚至今载山河”,里面还有一个盛满了香灰的小香炉。奶奶曾无数次说过“爹疼你,娘疼你,不如老天爷疼你。”爹疼你娘疼你就是有数的那点东西,老天爷疼你可就不得了了,怎样做个老天爷疼你的孩子呢,很简单,心善心诚心实!

小时候过年时,几乎每家每户都会在大集上请一张“老天爷”的画像,正月初一供奉在堂屋八仙桌上,摆上供品,鸡鸭鱼肉,干果水果,点上香火。正月十五烧画像,放鞭炮包饺子送走,“灶王爷住一年,老天爷住半月。”这种感恩,祈福贯穿在过年的每一个环节里!

(二)神住在干净之地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访亲友。大年初二祭先祖,初三初四逛庙会,十五晚上街上走。”过年,在我国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这样的传统习俗我们辈辈延续,已经成了中华民族融入血脉里的传统。这些流传至今的习俗,让我们有一种神圣的仪式感,一种与祖先联通着的历史感、时间感,就像一条从远古奔涌而来的河流,我们看到,我们融入,我们跟随,被裹挟着一起向前奔流……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年前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打扫家里的卫生,这是一个极具象征性的环节。把家里所有的东西都搬出来,放在院子里,扫去墙上积了一年的尘垢,把角角落落里大大小小的蜘蛛网一一清除,贴上新买来的墙纸、年画,洗洗刷刷,擦拭清洗器具,洒扫庭院,把一切晦气、病厄、霉运统统扫地出门,干干净净迎新年、接好运。“尘”与“陈”谐音,除陈布新,迎新纳福,这种心理期盼是我们每个人的心灵密码。神住在干净之地,这是我小时候就知道的.秘密。

篇5: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

从亘古的光阴绵延至今,过年作为中国的传统不断传承下来。过年是什么?过年就是我们回到家人身边,吃一碗温热的饺子,与家人一起看春晚,一起看那绚丽的烟花在天空绽放,一起听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响彻天空,一起开心度过每一分每一秒。过年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既是一年的结束,也是一年的开始。

过年之所以重要,不仅仅因为它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代代相传的文化遗产,更重要的是它带给每一个中国人的记忆与意义。过年让家人久别重逢,让沉寂的空气因有了烟花的点缀与鞭炮的响声而变得富有生机活力,家家户户都洋溢着温暖与幸福。大年初一,人们换上崭新的新衣,脸上挂着幸福的笑容,互道一声“过年好”,快乐便在心底蔓延。我们走亲访友,一起聊天吃饭,即便一年未见,也不觉得陌生。过年是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人们在过年中感受到幸福、快乐、希望。

的新年给中国人留下了深刻的记忆。这个新年里,大街小巷没有往日的喧闹,无数医护人员奔赴一线,用生命守护着人民的健康;在这个新年里,有医护人员的汗水,有志愿者的守护,有全国人民对祖国的担心与热爱。春节联欢晚会现场的座位是空的,春节过后的大街小巷是寂静的,但中国人民的心仍是火热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全国人民同心协力,众志成城抗击疫情。

新年将至,这个春节依然是特殊的,我们倡导“异地过年”,人们的疫情防控意识空前提高,大家都自觉遵守公共秩序与社会规则。我们相信,只要牢固树立“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做好个人防护,20留给们的记忆必将是美好的、温暖的。

篇6: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

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了,大街小巷的年味越发浓郁起来。年年花相似,岁岁人不同。随着时代的变迁,生活节奏不断加快,过年的习俗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我小的时候,对过年总是充满向往和期盼。那时家里生活拮据,很多平时想吃的美味只有过年才能吃到。每年冬天,父母便操持着腌腊肉、灌香肠,然后风干。临近春节时,他们又忙着蒸包子、炸圆子、剁饺子馅、炸年糕……虽然日子不宽裕,但父母总是尽最大的努力做出各种美食。记忆中,炸圆子是我的最爱,做这道菜是很花工夫的:母亲先把糯米淘洗干净,蒸熟,拌入剁好的猪肉馅,加葱末、姜末、生粉、鸡蛋、盐、鸡精,使劲搅拌,然后搓成乒乓球大小的圆子;父亲把圆子一个个轻轻地放入油锅中,此时炉火不宜大,要小火慢炸,否则会把圆子炸煳;待圆子炸至金黄色时,就可以用漏勺捞出来了。此时屋里弥漫着圆子的香味,我和姐姐看得口水直流,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那叫一个香!等除夕来临时,华灯初上, 一家人围坐在热气腾腾的饭桌旁,笑语不断,温馨幸福。近些年,生活条件好了,我和姐姐不愿年迈的父母再为年夜饭辛苦操劳,总是提早在酒店定下年夜饭,不仅可以品尝不同的风味,而且省时又省力。

贴春联是过春节的重要标志。记忆里,正放寒假的我总是在年关将近的某天跟着母亲去街上买春联。母亲紧紧地拉着我的手,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穿梭,路边的摊贩把春联从大到小依次排开,供人挑选。那时的春联多是手写的,大红纸上黑色或金色的毛笔字苍劲有力,洋溢着吉祥。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春联大多是印刷的,纸张质量比原来好了许多,购卖的时候选择面也更多了,只是与透着墨香的手写春联相比,似乎少了一点年的韵味。6年前,表弟报了书法辅导班,几年下来,技艺不断提高,于是,我家的春联几乎都被他“承包了”。看着大门上家人书写的春联,我感觉特别亲切,仿佛有一股暖流在心里涌动。

过年少不了置办年货。过去买年货, 往往要来来回回跑很多趟。记得小时候,我家附近没有什么大商店,母亲常常带着我去较远的地方买年货。那时拎着大包小包的年货挤公交车的滋味实在不好受, 而且有些外地特产在本地根本买不到。如今, 电商、微商等各种新兴商业平台火爆升温,网上买年货成了“新气象”,快递物流服务方便快捷,我只要在家里轻轻点击鼠标,各种年货很快就会被送上门来。

儿时的年是少不了鞭炮的。每逢过年,家里总会买上好些花炮类产品,有“摔炮”“神仙棒”“冲天炮”“地老鼠”等。虽然我对鞭炮有些害怕,但小伙伴中有胆子大的,主动要求放鞭炮,我只要听着、看着就很高兴了。除夕的夜晚,当家家户户的鞭炮声此起彼伏响个不停,当绚丽的烟花在空中次第绽放, 新年就这样热热闹闹地来了。虽然放鞭炮能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但它对环境的污染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近些年很多地方都禁止燃放鞭炮,或改用电子鞭炮,这样做不但净化了环境,也消除了安全隐患。

拜年是过年最具仪式感的事。大年初一早上,父母会带着我和姐姐到亲戚或朋友家拜年,而现在则变成了电话拜年、短信拜年、电子贺卡拜年、微信语音拜年,传递祝福的方式变得越来越丰富,越来越便利。

小时候过年,长辈们给的压岁钱都是现金,如今,小字辈们收到电子红包已不足为奇;过去交通不发达,我们都在家里过年,如今, 交通业发展迅猛,我们偶尔也会选择去外地旅游过年。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旧年俗里,包含着的是对自然的敬畏和团圆的期盼;新年俗也体现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与寄托。悄然变化的年俗折射出生活的日新月异,然而,不管过年的方式如何变化,亲人阖家团聚、辞旧迎新、祈求幸福吉祥的情怀依然不变……

篇7: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

去年刚刚踏进腊月门,父亲就开始准备年货。虽然我一再给他说超市随时开门不用买那么多东西,够用就好,可是他偏偏不听,认为过年就得多准备年货。以前日子苦,供我们姐弟俩读书年年日子都紧紧巴巴,过年我们是不敢奢望有多少新衣服,有多少好吃的。只要一家人平平安安,不发生火上浇油,雪上加霜的事就很欣慰了。这些年我和弟弟都如愿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家里的日子也渐渐殷实起来,美食新衣已不再是只有春节才盼望的奢侈品。但是“年”在父母一辈的眼里还是至关重要——像小鸟一样飞翔的儿孙们会团聚在他们身边,平时宁静的小院如鸟巢一样叽叽喳喳,热闹非凡。

冰箱里渐渐满了,牛肉、羊肉、海鲜、排骨……上上下下满满当当;零食柜也满了,瓜子、花生、糖果、开心果等各种美食充盈其间,都快关不上门了。对联也买了,父亲有文化,那些大红春联都是他精挑细选的,富有浓浓的书香味;“默默无闻育出桃李满天下,拳拳有志造就栋梁兴中华。”,“传道授业含辛茹苦,树人培才鞠躬尽瘁。”……父亲边欣赏边嘟囔:“等臭小子回来让他贴……”言语中充满骄傲和欣喜!

母亲扎着围裙忙得像个陀螺,把每个房间里里外外打扫得一尘不染;蒸各式各样的花糕,那些洋溢着枣香的年糕蕴含着来年的吉祥如意;蔬菜水果更不用说了,大篮小篮往家运,好像买多少都不够过年用似的……嘴里念叨着:“过个年真累,把腰都累折了,腿都跑断了……” 但是她老人家依然快乐地忙碌着,眼角眉梢的皱纹里都藏着笑。

腊月二十六本来是弟弟一家到家的日子,电视新闻上播报因突发新冠病毒全国告急的消息瞬间铺天盖地般袭来。为了人民的安危,有效防止病毒传播,党中央急令封城,封村,禁止走村串户,禁止聚集拜年……举国上下响应党中央号召,居家隔离,控制疫情。大部分在外工作的游子不能回家过年,弟弟一家也不例外。弟弟的一通电话让忙碌的父母静下来,看着一堆年货发呆,好像瞬间丢了魂。直到我那懂事的儿子留在老家陪姥爷姥娘过春节,他们脸上才泛起久违的喜悦。

那是不平凡的一个春节啊!是所有人心中抹不去的印记。疫情挡不住时间老人前进的步伐,今年的春节又翩翩而来。新冠病毒仿佛一个怪兽,再一次在北国掀起波澜。为了祖国的安宁,为了人民的健康,今年应该也是一个安静的年。弟弟的回家梦,父母的团圆梦又要像肥皂泡一样破灭了。父母很乐观:“不就是过年吗?只要你们平平安安,在哪里过都一样,咱听国家的话……”听到这些话我心里释然。

周末给父母买了一部新手机,超大内存,高清视频,极速上网。透过屏幕父母年里年外都能随时看看他们的孩子,天天和孩子们团圆!

篇8: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

从我记事时起,过年是最幸福的,最快乐的,也是最期盼的节日。

小时候的冬天特别冷,没有暖气,家家户户包括学校都是靠生炉火过冬。经常见小孩子的耳朵、手指上留有冻疮的痕迹,一出门大家都紧闭着嘴,只怕一张嘴口中的哈气也会立刻变成冰棍,孩子们头上戴着“火车头”样式的棉帽,可以护住耳朵,天气太冷的时候,老师上课时会听到孩子们在下面集体跺脚的声音。我们一大家子的棉袄都是我娘做的,袖口、领口都缝了边,便于拆洗,天冷的时候我常常把两只手往袖子里一捅,连手套都省了。

我姥姥家的窗户是木质的,用白棉纸糊窗户,既保暖又透气,一小格一小格的上面贴满了漂亮的窗花。姥姥人长得漂亮,又有一双巧手,她用彩色的纸剪了各种各样的窗花,我抢着要去贴,大人们不肯,说怕我贴歪了,可是他们贴的时候却要让我在下面看着,看贴得正不正。鸡窝上也要贴一幅“鸡肥蛋大”窗花,满含着对来年富裕生活的企盼。那时候家家都垒了鸡窝,就像电视剧《潜伏》里女主角自己垒鸡窝一样,不过不是为了掩护,而是为了补贴家用!我家的老母鸡很勤奋,每天都会下蛋。鸡蛋我们平时都舍不得吃,攒起来月底一次性卖掉,那时老母鸡也是家家户户重要的“生产力”。我那个时期主要负责喂鸡、收蛋,脖子上很骄傲地挂了把鸡窝钥匙,母鸡叫时我会飞奔着赶去,把手伸进鸡窝去小心地摸,因为有时候会抓到鸡屎。

现在经常怀念小时候过年的景象:那些忙碌且愉快的岁月。阳城人兴过年蒸馍馍,俗称泡面枣花馍。蒸馍是项全家总动员式的大工程,男人们负责支蒸笼、揉面,女人们负责捏花压花。我的姥姥用擀面杖将面团擀了长条,两边用筷子压出折子来,按两大枣,一卷一卷地卷起来,枣花就成型了,蒸好后还在每个馍上点了红点。娘给小孩子们做了小动物,可爱的兔子、羊、牛,还给我们每个人都做了面娃娃,有大有小,我们女孩子尤其喜欢抱着面娃娃玩儿。

过年最喜欢的事就是逛大街。小时候县城里总是组织着各村镇闹红火,姥姥早早就搬了几条长凳占据有利地形,抱了我们几个孩子看热闹。当时,各个公社大队精心准备节目上街表演,从西关出发,浩浩荡荡地穿街走巷,从东门坡转了到南关返回,有跑船、舞龙灯、踩高跷等等,各不相同,最有意思的要数“二鬼摔跤”和“扮故事”。“二鬼摔跤”的造型是两个纠缠扭打在一起的小鬼,其实是一个人装扮的,但是表演得活灵活现,手脚并用地一会儿这个把那个按在地下,一会儿那个把这个打得跪地求饶。扮二鬼的演员总是爱找了人多的地方扭打,特别是小孩子多的地方,他所到之处就会引起小孩子们惊恐并带着欣喜的尖叫。我印象最深的是“高桩故事”,高高的木桩上绑了化好妆的小孩子,大多是经典名剧中的历史人物,下面背着木桩的大人们也化了妆,还要根据所扮演的造型做出些符合人物特点的扭动姿态。比如秦香莲就是一路的小跑,做出奔命喊冤的样子,包拯就得威严地一步一步地踱着,上面的小孩子要和下面的大人配合起来。

过去的年味总是让人想起,是回忆着的甜蜜,挥之不去的是弥漫着的浓浓亲情、乡情。

篇9: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

春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是乡愁亲情、家风家教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承载着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和乡愁。春节即将来临,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等重要论述,进一步筑牢家国情怀,营造欢乐、团圆、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根据“学习强国”学习的平台的统一部署,“学习强国”宁波学习的平台开展《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主题征文活动。为此,我校积极响应,组织师生参与该征文活动。

今天带来的是大数据与软件工程学院王蒙的《美食里的年味》。

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同样也是充满大爱和关怀的一年,全国人民携手奋进。春节,一个绵延数千年的传统节日,代表着旧的结束新的开始,对中国人而言,它有着特殊的意义和祝愿,同样记忆中那些过年才有的味道也在我们的回忆和憧憬中不断轮回。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无论富有还是贫穷,无论年长还是年幼,过年今古未变的就是讲究“年的味道”。听父辈说,他们年轻的时候,过年垂涎欲滴的味道就是白面馒头和红烧肉的香味,平常家里穷,尤其农村的孩子基本都是粗粮和咸菜,猪肉是他们那个年代最重要的荤菜。无论平时生活多艰辛,口袋里的钱再少,大人们在过年都是要多少买点猪肉见见荤的。

我的家乡是江苏徐州市里的一个小县城,父母都是普通的农民,我小的时候他们便去县城里打工,记得每年快过年的时候,才能看到他们。在我的记忆中,我们儿时过年的餐桌上就已经很丰盛了。到了年三十,一家老小团聚在一起吃个团圆饭。桌上摆满琳琅满目的食物,很多食物都是就地取材,因为是农村,自家都养了鸡鸭,集市上买一些猪牛羊肉,做上一桌子菜。记忆中总会有那么一大盘红烧鱼放在桌子中间,鱼头是一定要对着长辈的,浓浓的汤汁,飘香的鱼肉常常让我们小孩子情不自禁地伸手去夹。这时大人们划拳喝酒,小孩子们喝着饮料,围着桌子东吃一口菜西喝一口汤,开开心心地说着笑着闹腾着。天刚黑,五颜六色各种烟花在漆黑的天空中不断闪烁,老人、孩子玩得不亦乐乎。吃完团圆饭后,一家人围在一起看春晚,其乐融融。

篇10: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

在鲁西北那片广袤的平原上,有一个叫“三图李”的小小村庄。我在那儿度过了欢乐的童年时光。尤其是儿时过年的记忆,曼妙了四季轮回的风景。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子……”幼年时那快乐的童谣,在阳光里穿梭着,至今犹在耳畔萦绕……

一进腊月门儿,便有了一两声的“手摔炮儿”的炸响,于是,小村子里便热闹起来,年味儿也会愈发地浓重。

腊月初八,是母亲最忙碌的第一天,她早上四五点钟就起床了,淘洗各种米、豆、红枣和花生米等,然后在大地锅里舀上多半锅水。等把水烧开了,便把淘洗好的混合米下到锅里。白色的泡泡儿托着各种颜色的粥料,上下翻滚着,煞是好看!香气氤氲里的母亲,那姣好的面容,更加白净俊美了!我常常趴在炕沿儿上,翘着头,看母亲熬制八宝粥。在我期盼的眼神里,八宝粥终于熬好了。母亲总是先让我给五保户陈奶奶送上一小盆儿,陈奶奶每次都笑呵呵地夸赞我的母亲:“孩子,你妈妈真是个善心的大美人儿啊!”回到家之后,母亲早已给我们姐弟几人盛上了满满一大碗。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热气腾腾的八宝粥,笑语盈盈,其乐融融,那香糯清甜的味道,在我心里无人能及!

腊月,是奶奶剪窗花儿最忙活的时候。母亲常常用童谣来形容奶奶剪的窗花儿“剪只鸡,剪只鸭,剪只喜鹊叫喳喳。”奶奶剪的窗花儿,十里八乡都有名气,外村人家办喜事,还有不少慕名前来让她剪窗花儿的呢!因此,我们村里的大姑娘、小媳妇儿,都爱往我家跑,来跟奶奶学习剪窗花儿,奶奶当然是有求必应。于是,小小村庄的窗户棂上,贴出的窗花儿,几乎都是奶奶打样儿设计并亲自裁剪出来的。奶奶把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感念和向往,都绕成了指尖儿的绚烂,她剪出的那些活灵活现的小生命,陪奶奶度过了岁月里的安暖时光!年幼的我,最喜欢干的活儿,就是帮奶奶打扫碎纸屑,那些大红的纸屑,被调皮的我,任性地安放在院子里的大雪堆上,像极了朵朵红梅傲放于寒雪之中……

腊月,也是老爸最忙活的日子。毫不夸张地说,全村过年和孩子们结婚时所用到的对联儿,老爸全部承包了。要过年了,乡亲们早早地在集市上买来了大红纸,老爸逐一在红纸的一角写上名字,然后抽空就写上几幅春联。老爸写春联时,我绝对是最好的小帮手。别看我当时才六七岁,却啥活儿都能干,帮老爸裁纸、叠格儿、研墨、晾字、涮笔……老爸写好之后,我就双手端起来,放在院子里。红红的春联,被我摊晒在冬日的暖阳里,柔和的光线亲吻着她,散发出缕缕醉人的墨香。那时,我家的院子里简直是一片红色的海洋,壮观得很,我常常引以为傲!墨迹全干之后,我小心翼翼地卷起来,按照老爸的吩咐,挨家挨户去送春联。乡亲们都亲昵地称呼我“送福小天使”,听了之后,那欢跃的心情无法比拟!

腊月的记忆里,还有飘香的炸绿豆丸子,一家人欢欢喜喜赶年集,团团圆圆的年夜饭,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孩子们手提自制灯笼的嬉戏声……

儿时过年的美好点滴,都已刺绣在记忆的帷幕上,岁月的风雨,无法让其褪色,且愈来愈清晰,愈来愈珍惜!

篇11: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

新年的钟声渐渐远去,新的一年正向我们走来。回忆新年发生的“快乐”的事,那笑声似乎又在耳边回荡……

新年“快乐”之春联“混搭”

贴春联是春节的一大习俗,这喜气洋洋的事却被我贴的“快乐非凡”,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听我慢慢道来。

大年二十九早上,爷爷将他的“呕心沥血”之作——十几副春联联交到我的手上,对我说:“孩子,你也大了,贴春联的任务就交给你吧,希望你也能沾到一些福气……”拿着爷爷心血的结晶,我不禁激动万分,小时候就渴望贴春联,但大人们总说我年龄太小,想不到今天我的“梦想”终于实现了!我接过奶奶熬的浆糊,飞奔出门,生怕爷爷反悔。

往年看大人们贴春联,不过是一抹,一贴,再一按,没想到自己贴起来却这么麻烦。由于我海拔不够,加之老家门又高,我必须踮起脚,伸长了胳膊才勉强够着门框顶。虽然累,但我依然高兴,每帖完一张都要仔细的校正好久,生怕贴歪了。忙碌了进半个小时,所有的春联终于贴好了。

此时,老爸走出来,仔细打量着新贴的对联,高兴的说道:“不错不错,贴的很端正嘛!”“那当然,我费了不少劲呢!”我有些得意。“满园春光管不住,——少年莫笑白头老?”爸爸的表情顿时晴转阴,大叫道:“坏了,你贴错了,这根本不是一幅!”我也下了一跳,跑到另一幅对联前:“开门喜迎春光,——人和家祥是福?完了,这根本不是一对!”

爸爸不禁怒火中烧,嚷道:“你贴的时候就不看看是不是一对啊?春联能乱配吗?”“我只想着别贴歪了……”我还觉着委屈“这咋办啊?”“赶快揭下来!”我赶忙扑到门前,但为时已晚,奶奶熬的浆糊以牢牢的把春联粘在了门上,揭下来时,十几幅春联已经残缺不全。

当全家知道这个“噩耗”时,爷爷高呼:“救心丸……”奶奶大叫:“扣你压岁钱!”爸爸恶狠狠的威胁:“过了年再找你算账!”我低声道:“下回打死我也不贴春联了。”

新年“快乐”之妙语

在我们家乡,有一种习俗叫“迎家堂”,过年时,每家都要在八仙桌上摆放供品,在堂屋中央挂上家谱,然后到村后的山脚下把如土多年的长辈“请回”家来过年。

三十傍晚,奶奶对我说:“到村后山脚下去请你的老爷爷老奶奶回来过年吧,我腿脚不太灵便,你自己去吧!”“有必要吗?”我轻声嘟囔。“心诚则灵,心诚则灵!”奶奶一脸严肃。我也不再多说什么,点了三炷香,跑到村后山脚下,做了个拘,冲着空气说道“老爷爷老奶奶,请您俩回家过年啦,Let'sgo!”说完,觉得十分滑稽,哈哈大笑着跑回家去了。

晚上,大家正津津有味的吃着年夜饭,六岁的弟弟哭闹着非要吃八仙桌上的供品。奶奶仍是一脸严肃,说道:“那是给你老爷爷老奶奶享用的——他年纪小,不懂事,您老人家不要见怪啊!”那神情,仿佛我老爷爷老奶奶就坐在他眼前似的。

这时,我突然冒出一句:“他俩可能没来,我来时跑的太快,他俩腿脚不好,可能没跟上。再说,他俩不明白“Let'go”是嘛意思,说不定现在还在山脚下等着呢!”顿时,大家喷饭大笑,我奶奶笑得最起劲,刚才她还一口一个“心诚则灵”,现在却反过来笑我,唉,真没办法!”

回忆新年的趣事,仿佛我又回道了那欢乐的气氛中,体会着当时的尴尬,欢笑,愉悦……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这是我们小孩子最最盼望的日子,俗话说得好:“大人望种田啊,小孩望过年啊。”过年最主要的是能吃饺子、放鞭炮、还有更实惠的就是可以得到压岁钱了。

今年过年我就学习包饺子了,我跟着妈妈到了姑妈家。妈妈首先走进厨房兴致勃勃的帮姑妈包饺子,我闲着没事干也来到厨房学着包起了饺子。我看见妈妈把包x摊开放上瘦肉料然后卷起皮子,做成了一个弯弯的大饺子,我也学着她的样子做了起来,可是我包了一个歪歪扭扭的饺子。妈妈悄悄的在我的饺子里放了一枚硬币,我也乘着妈妈不注意也在她的饺子里放了硬币。不一会我们就在说说笑笑中将饺子包完了。过了一会我听见姑妈叫着:“吃饺子了”。我的姐姐妹妹们都等不及的跑过来。妈妈笑着说:“今天我要尝尝我儿子的饺子”。我也高声叫起来:“我也要尝尝我自己的饺子”。妈妈“笑里x”地笑起来了。我也x地笑着。妈妈一口咬下去,我两眼看着妈妈也一口咬下去,“哎呀”。我和妈妈异口同声地说:“我的饺子里怎么也有硬币啊?”这时可把大家都给乐坏了。

到了晚上,姑妈说:“给压岁钱了哦”我一听,第一个冲了上去。姑妈给每个人都发了一个x,我迫不及待的打开一看里面放着一个纸条。我看了一看,条子上面写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哎!”还是二爹豪爽地给了我们一个大x,我打开看了看,“啊!一千元!”可把我乐坏了。我一蹦三尺高。妹妹们最淘气了,她们三个可在我家里是出了名的“淘气三剑客”啊!她们对我说:“哥哥我们也送给你一个x”,我想今天她们给我送x,可真是太阳从西边出来啊!这里面肯定有鬼,于是我想了想就把x对着她们一打开,突然一只只虫子向她们面前跳过去。她们吓得落荒而逃了,我在后边哈哈大笑。

你们看,这个春节够有趣味的吧!放鞭炮、猜谜语等等活动都是在我们家里开展的,房间里一直充满着欢声笑语。

篇12: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

古老的传统节日,这是我们小孩子最最盼望的日子,俗话说得好:“大人望种田啊,小孩望过年啊。”过年最主要的是能吃饺子、放鞭炮、还有更实惠的就是可以得到压岁钱了。

今年过年我就学习包饺子了,我跟着妈妈到了姑妈家。妈妈首先走进厨房兴致勃勃的帮姑妈包饺子,我闲着没事干也来到厨房学着包起了饺子。我看见妈妈把包面皮摊开放上瘦肉料然后卷起皮子,做成了一个弯弯的大饺子,我也学着她的样子做了起来,可是我包了一个歪歪扭扭的饺子。妈妈悄悄的在我的饺子里放了一枚硬币,我也乘着妈妈不注意也在她的饺子里放了硬币。不一会我们就在说说笑笑中将饺子包完了。过了一会我听见姑妈叫着:“吃饺子了”。我的姐姐妹妹们都等不及的跑过来。妈妈笑着说:“今天我要尝尝我儿子的饺子”。我也高声叫起来:“我也要尝尝我自己的饺子”。妈妈“笑里藏刀”地笑起来了。我也咪咪地笑着。妈妈一口咬下去,我两眼看着妈妈也一口咬下去,“哎呀”。我和妈妈异口同声地说:“我的饺子里怎么也有硬币啊?”这时可把大家都给乐坏了。

到了晚上,姑妈说:“给压岁钱了哦”我一听,第一个冲了上去。姑妈给每个人都发了一个红包,我迫不及待的打开一看里面放着一个纸条。我看了一看,条子上面写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哎!”还是二爹豪爽地给了我们一个大红包,我打开看了看,“啊!一千元!”可把我乐坏了。我一蹦三尺高。妹妹们最淘气了,她们三个可在我家里是出了名的“淘气三剑客”啊!她们对我说:“哥哥我们也送给你一个红包”,我想今天她们给我送红包,可真是太阳从西边出来啊!这里面肯定有鬼,于是我想了想就把红包对着她们一打开,突然一只只虫子向她们面前跳过去。她们吓得落荒而逃了,我在后边哈哈大笑。

你们看,这个春节够有趣味的吧!放鞭炮、猜谜语等等活动都是在我们家里开展的,房间里一直充满着欢声笑语。

篇13: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

其实是很意思的,细细想来,家乡的春节倒是别有一番趣味。

家乡是广东梅县,因是山城,即使是严冬,到处依然是郁郁葱葱的,家乡一年四季的绿,总给人生机勃勃的感觉。家乡的春节是炽热的,到处都是红红火火的场面,到处都是欢欢喜喜的人群。和那绿一样,给人阳光般的感觉。家乡人一直沿着旧习俗,都重视过节,从一月到十二月,月月有节过,每个节都有不同的讲究和过法,但,春节是过节中最重视的。家乡的过年,是从腊月一直到正月十五,人们都沉浸在春节的欢乐气氛中。

每年一进腊月,人们就开始忙活。忙吃忙穿,忙洗忙涮。杀鸡杀鸭,还有杀猪,把这些将要成为年货之一的东西腊好,在正月里用来招待客人。同时要做印有“福”字的米糕,蒸放了红色香料的“发”糕,意思是“发财”,还要炸“煎堆”,酿客家娘酒,酿豆腐等,一切过年的美食都要在年前准备好。除此以为,还要给全家老少准备新衣服,因为过年了,全家都要换新衣服。小孩是重点,里里外外都要换新的,大人不全换,也得换件新外衣。所有的房舍、被褥、衣服都要洗得干干净净,以示新一年新的开始。

除夕的前一天,家家贴对联,挂红灯笼。从那时起灯笼一直要点到元宵才能熄灭,意为驱邪消灾。到了除夕那天,早上要虔诚地点香烧纸敬神放鞭炮,以保佑来年全家幸福安康。午饭后,全家人都要沐浴换新衣,毕后长辈们会给未婚的晚辈们压岁钱,意示长辈长寿晚辈健康成长。随后便开始祭祀祖先,祭祖仪式结束后便开始张罗除夕的团圆饭,太阳还没下山就得开始吃晚饭,意为“早年早节,团团圆圆”。晚饭后还会在灶边放一盘食物,用来孝敬灶神一年的辛劳,也意为一年灶火不断,不缺吃喝。除夕夜来临,屋里所有的灯彻夜长明,意为四季平安,长命百岁,也有“守岁”的意思。除夕夜结束前,还要把屋里打扫干净,因为年初一是不能打扫卫生的,意思为“辞(扫)旧迎新”。到了除夕夜的12点,要大开屋门,在屋门口摆放食物和放鞭炮,意为“接财神”。

正月初一,天刚朦朦亮,人们便起床了,因为这天是不能睡懒觉的,不然谁家春耕时便会塌田,真实性如何,无人去深究,总之大家都早起。起后的第一件事是放“开门炮”,表示开门大吉。接着,大人们忙着去接“灶君”,小孩就跑去拜年了。见到大人都说“恭喜发财”,长辈便喜滋滋地给小孩“利事”,“利事”即红包,意思也是让小孩健康成长。在这一天,是不能到别人家里吃饭的,以示家里一年到头都团团圆圆。这天的午后,重头戏就是“舞狮拜年”,村里的舞狮队挨家逐户,敲锣打鼓,每到一户,舞狮的人会在屋里舞一圈,向主人作揖祝福,此时气氛热闹,满院生辉,主人便高高兴兴给舞狮的人发“利事”,以图吉利。

正月初二回娘家,正月初三回夫家(一般在娘家留宿一晚),正月初四拜大家(意为拜访亲朋好友),正月初五不离家(不可以去别人家窜门),正月初七吃七样菜(每一种菜代表一种意思,如:葱:聪明,芹:勤劳等)……这些,在家乡都保留着不变的风俗,也给家乡的春节增加了趣味。

正月十五闹元宵是春节的高潮。那天,所有村的舞狮队都进城“闹元宵”。入夜,皓月当空,彩灯齐明,锣鼓喧天,鞭炮声声,人流如潮。舞狮比赛是“闹元宵”的开场节目,比赛结束后由各村代表选出前三名,以后只要县里有活动这些获奖队都是首要的表演队。“烧烟架”也是元宵的必行活动,人们用竹杆撑起一条用竹条编成的长长的牛,牛身上装有各色各式的烟花,转牛开始,所有烟花一同点燃,烟火齐齐喷出,形成一条火牛,此时火光熊熊,鼓乐铮铮,欢声笑语,人群鼎沸,人们尽情欢乐,在火光鼓声中宣汇着满腔激情的热望。俗话说:转火牛,人活九十九。火牛点完了转完了,意味着新的一年将消灾伏祸平平安安。除火牛外,花灯随处都是,花灯之下,十字街头,人们围圈席地而坐,锣鼓手、小镲手等热烈演奏,而山歌也正唱得火热。火光映红了人们的脸颊。演奏都们奏的如醉如迷,歌唱者们唱得激情飞扬,听众们聚精会神聆听,人们思绪被乐曲山歌牵引着飞驰流奔,忘掉了一年的辛勤劳累,憧憬着新的美好一年。

家乡过春节的很多活动都带有迷信色彩,即使人们不相信,但风俗还是这么一代一代地传着,家乡人都认为,这是一种传统,一种娱乐,一种祈盼和希望。

篇14: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过年总是能勾起人们对岁月的怀念,对时光飞逝的感慨。童年记忆中的年味,总是那么浓郁,令人久久不能忘怀。

家里老人总说:“过了腊月就是年。”只要这腊月一过,我就掰着小手指头一天一天数日子,盼着小年的到来。过了腊月,人们也都开始置办年货了,一到赶大集的日子,人们就欢天喜地的开始置办年货。集市上人山人海,年货也是琳琅满目,此起彼伏旳叫卖声从四面八方传来,人们一次次往家里搬东西时的笑容,让我感受到了十足的过年氛围。小时候我的家里不是很富裕,所以以买年货的时候是让我最兴奋的时候,奶奶会大方地拿出一些年货给我吃。这水果糖是小孩子们的最爱,每次我都会偷偷的多拿几块,虽然只是几块小小的水果硬糖,但是在小孩子吃的时候是无比香甜的,回味无穷的。

之后几天里人们就开始炸丸子,炒瓜子,杀鸡宰鹅来迎接新年的到来。一转眼就到了除夕,这一天最重要的就是贴福字、春联。妈妈做完了早饭就开始熬浆糊,贴福字和春联这件事都是我和爸爸来做的,虽然冬天十分寒冷,我的小手冻得通红,但是内心却是十分激动。爸爸说:“贴福字和春联寄托了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要说起年味的话,我一下子就想到了家乡特有的糖醋水和冻梨。到了除夕夜,冲上几杯糖醋水,在水中化上几个黑黑的冻梨。喝口酸酸甜甜的糖醋水,吃口软糯香甜的冻梨,这一年的难过和伤心瞬间就都会治愈了。

浓浓香甜,甜不过小时冻梨的味道。淡淡香甜,香不过儿时过大年的滋味。

篇15: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

故乡的春节是热闹的。

有红包,有饺子,有新衣,很多地方兴鞭炮,我们这儿也有,而且我们这儿的鞭炮更响。

放鞭炮要等晚上才开始,差不多六点钟的时候,街上的人都出来了,变成了一片热闹的海洋。

到了晚上,家人开始包饺子,妈妈先把饺子皮、馅等准备好,糖可不能少,据说呀,它代表着甜甜蜜蜜。

姥姥包饺子的动作干脆利落,我包出来的饺子却怎么也不像,心想:既然包出来不像,干脆不如放弃吧。姐姐看到了这一幕,教育我:“做事要有始有终,不能半途而废,而且饺子还要包好看一点。因为它代表着团团圆圆。听了这句话让我重新振作起来,仔细看了看姥姥包饺子的动作,发现动作其实挺简单的:首先要把皮擀好,再拿擀好的皮放上馅和糖,最后把皮捏几个褶,封好口,这样,一个白胖子就包好了。姥姥把白胖子扔下锅,在锅里的饺子像一条条小银鱼在水中窜来窜去,来回游上几圈,就可以出锅了。

等到饺子冒着热气出锅时,我便迫不及待地用手抓起一个就往嘴里塞,顾不上烫嘴,细细品尝饺子的味道。饺子馅在嘴里发出愉快的呻吟,让我欲罢不能,一个又一个的饺子进了我的肚子,撑的我肚子溜圆,留给我回味的有美味,有品尝自己劳动果实的满足感,更有家人团聚的幸福时光。

春节,就这样过去了。不过,饺子的味道却一直萦绕在我嘴边、在我心里,久久回味,不能忘却。

篇16: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

,迎着一个不平凡的除夕夜,新年的钟声唱响九州,家家灯火通明,街道却是如此的寂静,望着被星星点缀着的天空,玉盘似是这夜空中最明亮的,照亮了被黑暗笼罩的大地,也照进了人们清澈的心灵中,正如在前线奋斗的白衣天使们,他们何尝不是想借着明亮的月光与家人团聚。因为这场突如袭来的疫情,他们抛开了家庭选择独自来到前线抗击疫情,他们宛若降落在人间的星光,在一片漆黑的夜晚中,用他们坚实的臂膀为我们拨开云雾,寻找光明,与他们一同的,还有那些病患和他们的家人们。

在这阖家团圆的日子里,这个名叫“新型冠状病毒”的名词彻底打破了我们平静而美好的新年,全国顿时陷入了乌云笼罩中。俗话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各地方的医护人员也纷纷地写下请愿书前往武汉,字里行间,饱含着的是他们热忱的信念与无畏的勇气。临行前,他们也为家人们写上了一封家书,笔锋下写出的是前往一线铁骨铮铮的誓言,这一封封家书透露这对家人的不舍与关怀。眼眶中的泪水不禁缓缓落下沾湿了衣裳。可是疫情当前,不仅仅需要他们在前线恪守岗位,后方的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新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我们不能掉以轻心,一定要认真做好防控工作从个人方面来讲,我们一定要做到尽量少出门,记得带口罩、勤洗手、常消毒。”以上这段话是在疫情防控期间,钟南山院士给我们以告诫的话,所谓“后方的支持”,必不可少的就是在家中的防护,我们要与一线医护人员共同抗击疫情。

在这场防疫战中,我们每个人既不能焦躁任性,发表狂悖之言,也不能无所作为、幸灾乐祸,做局外的“旁观者”。武汉只是病了,它好似人一生中一场无法避免的磨难,而我们每个人都是“医者”,只要有必胜的信心,方可做到“妙手回春”。一个人就像一面旗帜,要发出“最强盛的呐喊”就要拿出自己的实际行动,争做表率,扎实做好不传谣、不信谣,做好外在防护的同时,也需多注重心理防护。

而这时,白衣天使们却是夜空中最美的逆行者,他们没有选择随波逐流,而是逆流而上,不畏前方的道路艰险。他们是我们每个人的炬火守护者,有了他们,我们才能安心在家中等待“战疫情”的捷报。在小年夜里,风凛冽的吹着,树叶随风飘落,在地上激起片片涟漪,列车的灯始终亮着,那是上帝给予人间救赎的神明、是黑夜中的星光,在赶往武汉的高铁上,是上海支援武汉的第一批呼吸科和重症科的医师和护士们!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若干名医护人员主动请缨。他们按下自己的红手印,发出“若有战,必召回,战必胜。”的铮铮誓言。

防疫工作开展以来,各地乡党委、政府科学规范地做好各项防疫工作,对涉武人员进行每日测温,提供每日餐食。隔疫不隔情,虽互不相识,但是我们以最真挚的感情认真对待每一位涉及武汉的人员,那关怀的情感,每每萦绕在涉武人员的心中,氤氲在记忆的深处,虽薄尤暖。

忽听云与风窃语,看漫天星辰熠了天空,白衣天使他们亦是上帝赐予人间的赠礼,只是恰好持了手术刀,治病救人罢了,他们是人间里的一抹夕阳,为了我们而直挂云霄,他们是人间的片片星光,用他们的力量闪烁了我们的路。星河滚烫,你们是人间理想,可遇不可求,众生平庸,你们是人间星光,尤曜日般发光。因为你们在,人间便值得!

篇17:过年中国人集体记忆征文500字

小年之后,我家要搞一次彻底的大扫除,我主要负责擦窗户。本来感觉擦窗户是一件再容易不过的事情,可是擦起来才知道一点也不容易。我按照妈妈的指点先用湿抹布擦一遍,窗户上立时变成一个花脸,妈妈告诉我需要用干抹布擦一遍,可是擦后,窗户上出现一道道划痕。我有点不耐烦,就不想擦了,妈妈看着我说:“做什么事,都要注重细节,看似简单的事情,其实很复杂,只有认真去做,才会做好。”妈妈一边说,一边示范给我看。

看着妈妈的演示,我开始重新擦。用湿抹布擦后,没等晾干,立即用干抹布擦,没想到玻璃亮起来。这时,妈妈向我投来鼓励的眼神,我的劲头足起来,不到一个上午,就把家中所有的玻璃擦完了。尽管我很累,但是心里很有成就感。

其实,春节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大年夜。一家人围在一起包饺子,看春节联欢晚会,其乐融融。作为男生,我对包饺子不感兴趣,就爱看电视晚会,我个人认为春节联欢晚会是为了给人们提精神的。每到大年除夕晚上,我都要跟姐姐比赛,看谁睡觉晚,谁熬的时间更长。

为了赢得胜利,我会拿出我的法宝——咖啡来提神。姐姐却甘拜下风,早早地就去睡觉了。

到了正月初一,我就要和爸爸去老家拜年。老家的变化可大了,家家大门上贴着新对联,挂着红灯笼,走到哪里都会听到一片笑声。中午,我们留在老家吃饭,爸爸和大人喝酒,我就和老家的小伙伴放爆仗玩,还会收到大人给的糖果,压岁钱呢。

大年初三,姑姑和姑父都来我家串门,我可高兴坏了,因为表哥和表姐都会来,我们一块吃零食,一块玩游戏。妈妈会做一大桌子菜,大家吃着,笑着,过年的气氛再次达到高潮。

春节对每一个孩子来说都是快乐的,大年留给我的印象太多,简单说这些吧

篇18: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600字

“年”是什么?据说古代人过年是躲避一个叫“年”的怪兽,在驱逐“年”兽时人们发现:“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于是,每年的除夕家家贴上红对联,户户灯火通明,人们燃放爆竹,一家老少守更待年。王安石的《元日》诗,给我们形象诠释了过年风俗的隆重和亲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小时候最期盼的就是过年,那种殷切的心情就如同饥饿的乞丐等盼一锅出笼的热包子。可我等盼的究竟是什么呢?想想无非是一顿能带点肉腥的饺子,给长辈们磕头赏的一毛两毛压岁钱,还有隔两年才有的一件新褂子……在那个物质匮乏、多数人家都很窘迫的年代,只有过年父母才肯缓释一下平日的节俭,让我们尽情享受一顿不限量的白菜帮加带点猪肉馅的水饺,对于平时以窝头地瓜干为主食的姊妹们而言,的确值得期待。除夕夜守岁,父亲会满上一杯九分钱一两的地瓜干酒,敬完祖上再自饮,还会念念有词:“过年过年,富人过年穷人过关。”父亲说他小的时候,穷人管过年叫“过关”,因为那年月穷人借债的多,到年底就要还清一年的债务,有民谣道:“腊八粥腊八蒜,放账的送信儿,欠债的还钱。”债主如果看到对方家里贴上了红对联,就不能再上门催债了。穷人家这一关就算过去了。“为什么呀?”我们不解。“因为贴上对联就说明人家一家人开始过年啦,怎能再上门催债?那就太不‘仁义’了,整个正月都不得催债。中国人还是很讲究‘礼仪’地。”我就很为《白毛女》上的杨白劳不知道早早贴上对联,而被黄世仁逼死在大年三十咋舌惋惜,现在想来“桃符”能挡“鬼”一说还是不无道理的。讲这话的时候,父母亲都满足于自家过年没有上门讨债地,能安心安稳地吃顿水饺而感恩社会的进步。孩提的我则感叹那红对联的神威。

八岁那年,我们家还真就开始了卖对联的修行。父亲是运河沿大小码头一带公认的秀才,那一手苍劲漂亮的毛笔字更是人见人夸,于是每年从腊月二十几,手拿红纸找父亲写春联的左邻右舍便不断登门,赶上那年爷爷去世,我们家三年不能贴对联,这给正在为我们学费钱犯难的父亲开辟了思路,也开启了我们家历时三十年的“卖春联”生涯。父亲白天上班,晚上加班写春联,学校一放假我们姊妹就去闸口丁字路口出摊。卖春联不仅解决了我们交学费的问题,同时宽裕了过年的开支,餐桌上有了猪头肉,手里的“扑拉激”变成了火花,兜里的钱除了交学费,还多出了几毛买花生粘吃。除夕夜的气氛较以往更加欢快,父亲的话题也经常围绕我们的学费和学习展开:“学习要用功,知识装到肚里,风吹不掉,雨淋不湿,小偷偷不走,强盗抢不跑,走到哪儿带到哪儿,只有学问才配受人尊敬。都说阴天饿不死瞎眼雀,那是没挨过饿的人说的话。”父亲的教诲至今萦绕于耳,就像每年除夕的钟声警示着我们,不敢懈怠生命的时光。

白云苍狗岁月催人,物质越来越丰富的时代,过年早已超越了温饱的需求,演变为“团聚”的代名词。日常忙于工作、生意、孩子、家务的我们,在为生计奔波的岁月里,迷失在春夏秋冬之中,似乎麻木了自己,只有当街上挂起摇曳耀眼的红福字,才猛然意识到“年”的来临,心底涌起对儿时过年的怀恋与追忆,开始期盼过年时与父母姊妹团聚的时光。至于吃什么、穿什么、玩什么都不重要了,重要的就是能围在父母跟前感受亲情,挤在陋室里叙家常亦是周身的温暖。爱心回家成了过年最本质的旋律。不管是布衣平民还是事业有成,无论是不愁吃穿还是腰缠万贯,都没有回家与亲人团聚有着最真切实在的幸福感。只有与亲人共享成就,与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共享快乐,才是真正令人陶醉的成功。

曾几何时,过年回家在国民心目中究竟有多重大?看看每年的春运大军,那大包小裹的人流,那排山倒海的气势,就知道“年”的威力和黏性。或许,在交通部门看来过年是春运,在机关企业眼里过年是放假,在经营者那里过年是商机,外国人定义中国的年是停工停产……然而,对于游子,年是回家,在亲人心中,年是团圆。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越来越多姿多彩。过年的形式也愈加多元化。前些年旅游过春节成为一种潮流,大概人们倦怠了吃饱喝足看春晚的乏味,不愿再蜗居宅家,众多时尚一族借着假期开起私家车,拉上一家人,有说有笑去奔赴一场游走的春节,在领略异地风情中开阔视野,在游山玩水时享受大自然的恩赐。进而很多老年人开启了候鸟式旅居模式,在经历半生劳碌之后,开始品悟生活的本真,享受心灵放飞的畅然。退休后的老人们夏季欣赏北国风光,冬季又纷纷来到南国之乡,感受温润清新椰林婆娑的南国风景。在这支浩浩荡荡的队伍里,我带着黄河运河远古的尘烟,也随候鸟人流来到碧波蓝天的南国海岸,体味一种别样的“过年”,如果说苏东坡“身心安处即是家”的观念是一种被动的接受,候鸟一族“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惬意,则是一种主动地追寻,让自己生命的内涵得以延伸、拓展、超然。

去年,一场突入其来的疫情,搅乱了人们过年的心境,也改变了众多精心策划的过年方略。瞬间,14亿国人众志成城,千万个步调统一在一致抗疫的旗帜下,在安静、紧张、坚守、期待、信念等五味杂陈的氛围中,我们度过了一个特殊的春节。然而,正是这个特殊的春节,验证了我们的党一心为民,验证了我们的政府担当作为,验证了我们的医务工作者无私无畏,验证了我们的军队勇往直前,验证了我们的人民听从号令……民心更加凝聚,国家更具威力。今年的春节,大家都时刻准备着,为了安全,为了家国,为了明天的美好,过一个服从安排的“年”。

过年,始终跟随时代的脚步在与时俱进:从神话的桃符到诗词的对联,从噼里啪啦的爆竹到环境治理的安静,从磕头作揖拜年到贺卡微信问候,从回家相聚到出游赏景……年不断演绎着形式,丰富着内涵。年的姿态越来越丰满,年的旋律扣动着我们的心弦。当然,无论何时,年是新旧交替的接力,是岁月静好的延续,过年的隆重没有变,过年对未来的希冀没有变。

过年,永远凝结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篇19: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600字

在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龙冈畲族乡农村,有个不成文的乡规民约,就是每逢新春佳节,必要大唱年戏,气氛既热闹又喜庆。

我不太懂戏,但是喜欢看热闹。记不清从几岁开始,爷爷就带我去看戏,他总是让我骑在他的肩膀上,让我“站”得比大人还高,这样就能够清楚地看到戏台上的演员。当然,我不懂戏文,总是将眼光四处扫荡,搜寻自己爱吃的炒花生和炒葵花籽,每次都乐此不疲。后来我渐渐长大,无法再坐在爷爷的肩膀上看戏,于是,每年我都从家里搬条长凳,早早去戏场,为爷爷占个好位置。在龙冈畲族乡农村,谁家有喜事,就会安排唱年戏,整个村子就会立即欢腾起来。每当唱年戏时,亲朋好友齐聚一堂,听着本土的乡音,本土的曲调,不亦乐乎。左邻右舍也会拿着凳子去看戏,看戏时,村里老人和小孩的位置最好,通常安排在戏台的正前方。

早些年,村里生活单调,每逢唱戏是大事,村里男女老少都聚集在戏台前。后来,有了电视、网络,再加上村里年轻人大多出去打工了,戏台前不再有往年的热闹,唱戏的场次也有所减少。这几年,随着传统年俗的回归,年戏的场次又多了起来。龙冈畲族乡年戏的采茶戏很有名,分为单头戏、三脚班戏和半班戏。唱腔和表演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唱腔吸收了山歌小调的素材,表演欢快、诙谐风趣、载歌载舞、喜剧性强,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颇受群众喜爱。

在龙冈畲族乡农村简陋的戏台上,唱戏的演员都不是科班出身,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但是穿起戏服就能登台演戏。因为经常演出,所以不用提前排练,只要大家聚在一起,锣鼓声一响,就能演上十天半个月的。他们演的才子佳人、王侯将相,随着鼓点来去穿梭,水袖如云,走马灯一样,着实让观众沉醉其中。

戏台上有戏,戏台下也有戏。典型的畲乡年戏台前的画面是这样的:老人边抽烟边谈论着戏里的事,女人们叽叽喳喳地聊着一些趣事,小伙子们趁着看戏的机会搭讪喜欢的姑娘,小孩们就扯着大人衣角,要买这买那……犹记得,爷爷每次看戏都很投入,看到忘情处会跟着哼唱。随着戏里跌宕起伏的剧情发展,他的脸上也随之显现出喜怒哀乐来。高兴时,哈哈大笑;悲伤时,默默无声。仿佛把戏文的内容、情节全写在了脸上。其实演戏也好,看戏也罢,都是为了感受那份热热闹闹的年味。

龙冈畲乡年戏,一般从年前两三天开始,一直到元宵节,历时半个多月。过了元宵节,众乡亲就得开始谋划新一年的农业生产,并准备春耕了。这个时候,一年的年戏才正式宣告结束,这也意味着,“年”过完了。

篇20: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600字

腊八一过,年的脚步就越来越近了。年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它是视觉、味觉上的盛宴,底色是浓烈的中国红,氛围是暖暖的喜悦,一旦置身其中,被那欢快的气氛包裹,就会不由自主随着一声声由轻及重、由疏及密的鼓点声,雀跃起来,不自觉卷进忙年的氛围之中。

陈丹青曾经说过,小时候的大欢喜大惊讶,其实最珍贵。我想,过年,就是小时候的我们最大的欢喜了吧。儿时的年,是由一个个关键词组成的,极具仪式感。从年货的准备,到迎年的扫尘、理发、洗澡、准备新衣、红包,等等。每一个步骤都彷佛在有力地宣告:近了,近了,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于是,我们家的年,也进入了倒计时。

在又一次清点备好的菜肴后,我和妈妈会坐在一起,拟定宴客的菜单。妈妈说,我记录。凉菜,炒菜,炖菜,鲜汤,甜汤,一道道菜肴,各式的面点,随着她的讲述,浮现在纸上。然后,我们开始一遍遍商讨,绞尽脑汁地为菜单增添些新意和巧思。那些年,除了家家都准备的腊味、面圆子、四喜圆子之外,熏鱼、珍珠圆子、凉拌八珍、蜜汁豆干,这些我至今仍垂涎三尺的佳肴,逐次地增添在我们家的菜单上,出现在那张圆圆的大桌上,赢得亲朋们一次次的交口称赞。每当此时,已十分疲惫的妈妈,便自豪地笑了,那笑声夹杂在满屋的欢声笑语里,分明就是对年的最动听的赞歌,升腾着幸福生活的满足和欢畅。

我们准备菜单的时候,爸爸坐在他的画案前,练字。他写的是春联。不用看对联书,只一凝神,笔下就依次出现一个个字,汇聚成一副副春联。爸爸一遍遍地写着,已经练得极熟了,就在笔端似的,信手就拈来了。到了年二十八,爸爸带着哥哥,开始叠纸,裁纸。然后挥毫泼墨。先写春联,爸爸写的不仅是我们自家所需的,那些年,我们家族里,几乎所有人家里,都张贴着他写的春联。之后,爸爸还要写一个个大小不一的“福”字。望着红纸上爸爸书写的各种字体的春联和“福”,有一种温暖亲切的感觉,好像新年一点点的鲜活起来;那浓郁的墨香似新年的气息一般,充斥鼻端,萦绕在家家户户对年呼之欲出的渴盼里。

贴完春联,哥哥就忙活起过年用的挂鞭。那大大的一盘鞭炮,要摆放在一根竹竿上,在新旧更替之时,随着新年的钟声,用喧天巨响迎春纳福,昭示着团圆的喜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比起鞭炮,我更喜欢烟花。所以,我常常一边捂紧耳朵,一边盼着鞭炮快点放完,因为接下来的视觉盛宴更令我期待。当夜幕被焰火点亮,正应了那句火树银花不夜天。满天绽放的烟花,璀璨绚丽,令我目不暇接,于是,也就在那极美的一瞬,年,具象成一方中国印,完整端方地烙在了我的心上。

而现在的我,对年的执念便投射在美食上了。美食就是这么神奇,能给予我们精神上的慰藉。于是,香肠,腊肉,咸鱼,鸭腿,圆子,紧锣密鼓地备齐后,松了一口气,自认为万事俱备矣。不料,老公却提出异议,他说没有了他们家乡藕圆子的年,就不算是圆满的年。我则力荐淮南的面圆子和四喜圆子,认为这两者的美味足以抵消他心中的缺憾,但是我们的争执似乎无果。我们都对自己家乡的美食,或者说对自己儿时味觉上的记忆,坚定地捍卫着。冷静之后,我想我们捍卫的或许不是某一种美食,而是那些我们记忆深处最珍贵的快乐。那也是对家乡、对自己的根的坚守和执着。

一念即此,我们就和解了。我开始向妈妈求助,让她尝试着做那种纯素的藕圆子,因为那里寄托着一位无法归乡的游子,内心深处的缺憾和乡愁。

或许,我们的身上都或多或少的,烙着专属于自己的年的印记,这印记化作一声声鼓点,随着年的临近,不断激荡在耳边、在心底……

初中春节征文

过春节作文600字左右满分 欢庆春节主题优秀征文比赛

初中一年级春节作文600字 恭贺新春佳节主题征文经典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优秀征文作文

过年的满分作文

文明过节从我家做起优秀征文

有关全面小康我们来了作文600字

《猴年说猴》阅读答案

饶平的春节作文

微信有奖征集活动方案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作文征文600字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作文征文600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作文征文600字(精选20篇)】相关文章:

大学生寒假见闻作文2022-05-04

寒假计划700字作文2022-05-06

建国70周年征文的学生优秀600字精选2022-12-23

家训家风的范文600字2024-03-09

初中作文春节600字素材 庆贺佳节优秀主题作文精编2024-01-03

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2022-10-08

寒假过新年征文2022-05-06

我爱中国的传统文化春节主题作文350字2022-08-27

以武汉加油作文600字2022-06-03

春节见闻小学生四年级作文500字2023-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