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玩小雁塔的作文(推荐28篇)由网友“古迪”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游玩小雁塔的作文,欢迎大家收藏分享。
篇1:游玩小雁塔的作文
今年,妈妈带我去旅游了,我去过四川的九寨沟、兰州的动物园、咸阳、汉阳陵……但,在我心中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小雁塔的音乐喷泉。
那天,我们跟着导游姐姐来到了小雁塔,据说这是唐僧曾经盖得,这有过一次大地震,那会,这里的塔没有倒,只是裂开了一个小缝,结果,过了一年后,它又自己合上了,你看,这是个多么神奇的地方呀!
参观过小雁塔,导游姐姐又带我们去了动物园,一进动物园扑面而来的`就是刺鼻的臭味。
我们首先去看了长颈鹿、虽然那里很臭,但是游人还是很多。
我们去看过了长颈鹿,就又去看大熊猫了,它们正在那里玩耍,贪玩的他们这事也不忘在游客拍照时摆个“poys”。
参观了大熊猫我们又去看了孔雀,我们去的时候孔雀已经开屏了,我还和它照相了呢!在和我照相是它总是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好像要等我照完了才开始走动。过了一会,妈妈说:“后面还有好多动物呢!我们走吧。”我这才依依不舍的走了。
我们又去了猴山,那里的猴子成群结队的比赛往上爬。可它们一看到饲养员进去,它们就飞快的爬上山。等到饲养员出去后,它们才纷纷下来,争着吃食物。
我们又去了音乐喷泉,去的时候喷泉已经开始了,那里喷出来得水在空中展现出各种花样。喷泉随着音乐的节奏,喷泉时而缓,时而急,时而快,时而慢,时而又开始旋转,时而……
这就是小雁塔,这件事虽然过去了很久,但我仍然记忆忧心。
篇2:游玩小雁塔的作文
到达西安的第三天,我和爸爸妈妈随旅游团游览了宁静的小雁塔。小雁塔是唐代著名的佛塔,塔身由下至上,逐层收缩,愈上则愈细,外形上具有曲线美感,雄伟壮观的小雁塔掩映在一片千年古木中。这里四面环水,一条蜿蜒曲折的鹅卵石小路,清澈见底的河水从小桥下缓缓流过,草坪上长满了一片片嫩绿的小草,绿草如茵,垂柳鸣禅。清幽的环境,优美的风景别有一番韵味,恍惚间让人感觉身在世外桃源。
小雁塔里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就是寺内有一口重约10吨的大铁钟,听导游讲解钟声清脆悦耳,10里之外都能听得清楚,称做“雁塔晨钟”。“噌弘初破晓来霜,落月迟迟满大荒。枕上一声残梦醒,千秋胜迹总苍茫。”这就是对关中八景之一的“雁塔晨钟”的描写。小雁塔之行让我深深体会到了唐朝的博大与中华深厚的文化底蕴,西安不愧为一座古老而又有历史文化的名城。
篇3:游玩小雁塔的作文
大家好,我是这次大家来到西安的导游----邵子煊。大家都知道,西安是个历史文化大宝库,这次旅行就要去一处西安的旅游景点,那就是小雁塔。
来,请大家和我一起走。我们要去的小雁塔就在这里面,请游览时不要乱丢垃圾,听我一一介绍。
小雁塔位于西安荐福寺内。进了荐福寺,我们就能在茂密的树丛中看到小雁塔的上半部分塔身。大家可以看到,虽然表面上脱了一些墙皮,但还是属于保存较好的唐代古塔。这里风景优美,鸟语花香,周围环抱着青山绿水,每当去那里玩的时候心情都很舒畅。走进来看,小雁塔的她们独具特色。
门框上不满精美的线刻,尤其是门楣上的神仙图,更加美观了。从塔下向上看,一层比一层稍小一点儿;整体轮廓刻圆则圆,刻直则直。下面大家跟随我的脚步一起到塔的后面去看一看。仰起头,向上看,在塔的上方有一点小裂痕,这道一厘米左右的小裂痕还有一段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故事呢。
明朝二十三年,也就是1487年,陕西发生了6级大地震,让小雁塔从上到下裂开了一道一尺余宽的“伤痕”。而又过了34年,在15又一次的大地震中,小雁塔在一天一夜的时间内合拢了。原来1555年的9月,一位小京官在修复小雁塔时发现,小雁塔是“人合”而不是“神合”。古代的工匠们根据西安的地质情况,特地将塔基用夯土筑成一个半圆球体,像树根一样,紧扒着土地。受震后压力均匀分散,就像一个不倒翁一样,虽历经70余次地震,仍巍然屹立。这不得不令人叹服我国古代能工巧匠建筑技艺高超!
这次旅游就到这里了,再见。欢迎大家以后有机会再来小雁塔!
篇4:游玩小雁塔的作文
今天,我和哥哥、奶奶还有妈妈去小雁塔。
我以前是去过大雁塔的,但小雁塔呢,我却从来还没去过呢!
早上,我睡的正香呢,听到妈妈喊我:“郭育辰,该起床了我们要去小雁塔了。”我一下子从床上爬了起来,洗完脸刷完牙,我们就一起出发了。我们坐了大概半个小时的公交,终于来到小雁塔公园。我兴冲冲的跑到小雁塔的脚下,抬头一看:哇!小雁塔真高啊!我数了一下一共有十三层,而且最上面好像还在施工着呢。我迫不及待的想和妈妈、奶奶、哥哥、一起上去,但奶奶和妈妈的门票是去看博物馆的,所以只有我和哥哥去登塔了。刚走进塔里,我就发现,啊!原来塔里这么小,我很惊讶,这比我想象的小了很多啊!我和哥哥从一楼爬到了十三楼,我们累得气喘吁吁,我刚到上面就看见天花板上还有一个洞,我好象觉得这个洞是专门设计的。我和哥哥把头探了出去,竟然看到蓝天白云了。
哇,站在塔顶,我好开心啊!
篇5:小雁塔作文
大家应该都知道小雁塔吧!那你知道小雁塔在哪吗?它就在陕西省西安市南郊的荐福寺里。
小雁塔建于公元7,到现在已经有13的历史了。当年,唐中宗李显派人去印度取佛经,特地建造了小雁塔来存放佛经。
进了荐福寺大门,远远望去,小雁塔土黄土黄的。它原来有15层,在一次地震中,上面两层被震掉了。小雁塔笔直地站立着,好像一个很大的螺丝钉倒放在地上。走近一看,小雁塔是用石砖建成的,它的房檐做得很精致,是用青砖一层层堆砌起来的。小雁塔每一层的南北方向都有门洞,门上雕刻着许多精美的图案,有飘在空中的云朵,还有金光闪闪的佛像……
进入小雁塔后,我发现它的内部也全是用石砖砌成的,但是颜色有棕色、土黄色和青色。里面还有一个螺旋状的梯子,梯子的扶手是用木头做成的。沿着楼梯向上走,走到顶层,就可以看到整个寺庙的景象,非常秀美。
关于小雁塔,还有一个传奇的故事。在公元1487年,一次地震使小雁塔的`塔身裂了一条又长又宽的缝,然而在30年后的又一次地震中,那个裂缝又神奇地合在了一起。其实,这是因为小雁塔的地基是碗状的,所以发生地震的时候不会倒塌。
我们应该好好保护小雁塔,因为它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篇6:小雁塔作文
这个暑假,我参加了西安的夏令营活动。
妈妈把我送去了火车站,我们即将开启一场振奋人心的西安之旅!我们激动不已,整个车间充满了我们的欢声笑语……
在兴奋劲后,我们随着列车有节奏的“隆隆”声,进入了甜蜜的梦乡。
等我醒来时,已经到达了我梦寐以求的西安,我太激动了。
在西安,我们参观了气势蓬勃的兵马俑、壮观的碑林……今天终于来到我向往已久的小雁塔。
听了讲解员的讲说,我知道了:小雁塔位于唐长安城安仁坊荐福寺,始建于唐朝唐中宗景……
小雁塔和大雁塔两两相望,距离只相差3km,小雁塔的四周花繁叶茂,绿树成荫,非常美丽。
别的塔都是圆形的,而小雁塔却有所不同,它是方形的,颜色呈现淡黄色,周围有黑色的边框,显得气势蓬勃。小雁塔现存13级约4米高。我们登上了山顶往下看,小雁塔的美景尽收眼底。
参观好了,老师便让我们下山了。来到了山脚,不久便看见了浅浅的池塘,清澈见底,偶尔还看见几只小鸭子在水上嬉戏,惹得池塘溅起片片涟漪。
夕阳西下,我们也该回去了。小雁塔真是让我流连忘返。
篇7:小雁塔作文
端午节那天,我和奶奶、阿姨去小雁塔玩。首先我们坐公交车到了小雁塔。我奶奶在第一号窗口买了不登山的票,给我和阿姨在第二窗口买了登山的票,我们慢悠悠的走着,很快走到了入口,交了票。这下我们的游玩开始喽!
我们玩的第一站是在不远处的一个小村子,那里有石做的哑铃和一些古老的东西。
我们玩的第二站就是小雁塔了,在途中我们碰见了一棵13前的中国槐,它的`树叶很茂密,几个人都抱不了。小雁塔奶奶本来不能上去,但工作人员说:“有陪同的可以上去。”于是我们一起上去了,在上楼的过程中我做了好事,每上一层楼我就把奶奶和阿姨拉一把,小雁塔一共有15层因为多次地地震,塔尖没了,只剩了13层。我们到了12层就下来了。时间过的真快啊!转眼我们要回家了。
虽然这次我没玩够,但我会经常来的!
篇8: 小雁塔作文
禅意袅袅,雨珠如线,这个季节,我来到小雁塔。
小雁塔虽名“小雁”,但它一点儿也不小,十三层塔楼,需抬头仰望,只觉得高大沧桑。小雁塔在唐时是首都长安荐福寺的一部分,历经千年风雨洗礼,昔日繁华的唐代荐福寺早已毁于战火,小雁塔却保存下来,巍然耸立一千三百多年,成为唐长安遗留至今的标志性建筑,名扬四海。
遥遥望去,小雁塔成土褐色,塔顶上有些残损、参差不齐;定睛一看,竟发现几簇小草生长在塔顶的残檐,多么顽强的生命力!千古风霜洗礼,历经生命枯荣,始终生机勃勃!
小雁塔砖瓦整齐,调动相机的焦距,放大了仔细观察,我发现除了个别破损的土砖之外,其余的土砖都严严实实。当时的工匠该是多么严谨啊!简简单单的土砖竟被砌出如此精致的款式,砌墙的时候他们用了绣花的功夫吗?这时,我发现墙面上还有几个排水孔,感叹古人想得真周到。而排水孔沿用至今,可见建筑质量确实过硬!
小雁塔不仅仅是佛教的象征,更是丝绸之路的见证,它彰显了唐代的经济富强与文化包容。小雁塔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古都繁华的标志,熙熙攘攘的游人,带走的是惊叹,带不走的惊艳。惊叹的是小雁塔,一眼看千年,这里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严谨的态度、精湛的工艺……此刻,除了佩服万分,就是顶礼膜拜。惊艳了世人的小雁塔,身在闹市,却从容淡定。这就是传说中的“我自岿然不动”的大气吧。
今天的西安,越是底蕴深厚越是魅力无穷。多少人慕名而来,陶醉其中,流连忘返。回首千年,中华传统文化是其不变的血脉。昔日的长安,今天的西安,改变的是名字,不变的是繁华,一代代华夏儿女前赴后继将美好传承。站在了新的历史高度,西安,从此,继续出发。
篇9: 小雁塔作文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
欢迎来到小雁塔。我是你们的导游,希望大家能记住小雁塔这个景点。
小雁塔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的荐福寺里。它建于公元7,已经有13的历史了。这座塔是唐中宗李显和韦皇后为义净法师建的,为了存放义净法师从印度带回来的经书。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小雁塔的外部结构。小雁塔的外部全是砖建的,是一座密檐式结构的塔。如果你在空中俯瞰小雁塔,会觉得它像一枚倒放着的螺丝钉。小雁塔经历过三次大地震,结果被震掉了最上面的两层。在没有破损的时候,小雁塔的高度是46米,地震后,它就变成43米了。
现在我们去里面看看吧!里面有石制的台阶和木制的扶手,别看它现在完整,其实它受过很多损伤。1965年时,梁思成提出了“以旧修旧”的方法,他找来了与青砖相同的砖来修补小雁塔,最后小雁塔终于和以前一样了。
小雁塔历史悠久,经过了70次地震,它依然屹立不倒。更神奇的是,在公元1487年的地震中,小雁塔被震出了一条大裂缝,可到了15,经过又一次地震,小雁塔的裂缝又合拢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古代的工匠在建造小雁塔时,把它的地基做成了碗状,这样,不管经历多大的地震都不会被挤压变形。古代的工匠真是太聪明了!
祝大家玩得开心。再见!
篇10: 小雁塔作文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
欢迎大家参观小雁塔。
小雁塔位于西安南郊的荐福寺内。它始建于公元707年,拥有悠久的历史。现在,它已经1300多岁了。唐代的`时候,义净法师从天竺取经回来后,唐中宗李显与韦皇后决定给义净法师建一座塔,存放那些取来的经书。
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小雁塔的面前。小雁塔原来有15层,高46米,在公元1556年,一场大地震把小雁塔的两层塔尖震掉了,所以现在只剩下13层,高43。3米。从远处看,小雁塔就像一个又瘦又高的锥子,它的塔身全都是用青砖建成的,南北各有一个门洞。
接下来,我们就从北门洞进去,看看里面有什么吧!看,小雁塔的每一层都是正方形的。内壁也都铺满了青砖,每一层之间都有青砖建的阶梯和木头做的扶手,可以让人们攀登。在1300多年中,小雁塔有过一些破损。1965年,梁思成提出了“修旧如旧”的观点,制造了一些与青砖类似的砖块,用来修补小雁塔的破损之处。因此,小雁塔现在看起来还是很古朴,几乎跟以前一样。
小雁塔非常坚固,经历了70多次地震也没有倒塌。更神奇的是,公元1487年地震时,小雁塔中间裂了一条缝,但是几年后,也就是公元1521年的一次地震,又让它身上的裂缝合在了一起。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在建造小雁塔的时候,它的地基是一个像碗一样的圆形,无论多大的地震都不会被挤压变形。
本次讲解到此结束,现在大家可以自由参观。谢谢!
篇11:小雁塔作文
在陕西省西安市南郊的荐福寺内,有一座塔,名叫小雁塔,又叫荐福寺塔。
公元7,唐中宗李显为义净法师建了这座小雁塔,让他在这里翻译经文。当时,是韦皇后和后宫嫔妃们一起捐出金银珠宝,才建了这座小雁塔。
远看,小雁塔就像一个玉米。小雁塔原来有15层,高46米,而现在的小雁塔只有13层,共43。3米。这是因为发生了一次地震,小雁塔最上面的两层被震掉了。
小雁塔的底座是正方形的,只有南北有门洞。仔细看它的屋檐,是用小瓦片一层一层的往外突出,然后再往里回,这就叫叠涩挑檐。
走进塔里,我发现里面的砖都很陈旧,这还要感谢梁思成在1965年提出的“修旧如旧”的观点,才让我们触摸到了1300多年前的砖,让我们感受到了历史的变化。
,小雁塔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是一座既雄伟又古老的塔。欢迎大家来观赏小雁塔!
篇12:小雁塔导游词
距离西安城大南门外不到1.5公里处的友谊西路上,车马喧嚣声中有一清雅绝伦之地,便是关中八景之一“雁塔晨钟”所敲响的地方小雁塔所在地,这里在唐代时曾是荐福寺的浮屠院。现在小雁塔以北门为正门,20世纪90年代新修的歇山式仿唐山门气魄宏伟,横额上“小雁塔”三个字由已故著名书法家傅嘉义先生亲笔书写,清秀中透着刚健,像一排排回归的大雁。
荐福寺
进门的青砖甬道将带您走进一个神秘的地方――一所著名的唐代皇家寺院,它就是荐福寺。中国历史上曾经有两位帝王把这里作为他们在藩时的坊院,这就是隋炀帝杨广和唐中宗李显。唐时这座寺院曾经占地300多亩,公元684年,唐高宗死后百日,武则天为给丈夫祈福在这儿建立寺院并起名为“献福寺”;公元690年,武则天做了皇帝以后又亲自以飞白体题写了“敕赐荐福寺”的匾额,并一直沿用至今,木匾朽坏后都由历代的皇帝重新题写,今天小雁塔院内还保留有一块明英宗朱祁镇手书的楷体匾额。
长安佛教这时正处于上升时期,活跃京城的一些最主要的高僧,差不多都在荐福寺居住过,其中尤以义净三藏和法藏和尚最为著名。义净取经归国时,武则天亲自带着仪仗队到洛阳东门外去迎接他,后又在荐福寺为义净设置了翻经院,供他译经用。而曾为荐福寺寺主的法藏和尚,在武周时号称“康藏国师”,公元6,契丹叛乱,法藏建立了11面道场作法,相传天兵天将都来助战,唐军大捷,此举显然是用来颂扬武周之天命所归。法藏在寺院中讲武则天新译的《华严经》时,据说奇迹又发生了,讲堂及寺中皆震动,有人报告了这一奇迹,武则天认为这是国家的祥瑞,命史官记于史册,这样看来,法藏已经成了武则天的御用僧人,武则天有什么样的政治活动,他就以相关的法事来配合,而这又从另一面证明了荐福寺作为皇家寺院的意义所在。
唐代的荐福寺院早已无存,今天我们看到的荐福寺兴建于明清,在其中轴线上仍保留有各种碑刻、殿阁等明清建筑群,它们与小雁塔交相辉映,已成为世界著名的游览胜地。出了停车场往南走前面就是白衣阁,这是一个二层重檐的歇山式建筑,白衣就是白衣大士即供奉观音菩萨的道场,这座建筑是明代时两位山西商人建立的,清代时另两位山西人又重修了白衣阁,山西人在明、清两个朝代两次出资修建白衣阁,很有意义,他们的功德被记于碑上。在距白衣阁东北大约20米处近年出土了数尊石刻佛造像及菩萨造像,它填补了小雁塔没有佛造像的空白,它是小雁塔的幸事,也是佛教界的幸事,充分证明了荐福寺的宗教地位及历史文化内涵。走过白衣阁,耸立在我们眼前的高大建筑便是我们今天参观的中心――小雁塔,也是这座寺庙中保存至今的唯一一座唐代建筑。
小雁塔
小雁塔坐落于一座3米高的砖砌高台基上,塔高45米,平面呈正方形,是一座早期的密檐式砖塔。所谓的密檐式是指从外观看起来檐数很多、檐层密集,而更多的密檐式塔檐数比层数要多很多,且每一层高度呈递减的趋势,明显不同于楼阁式的大雁塔。小雁塔建于唐中宗景龙年间,当初叫荐福寺塔,塔起15层,上有塔刹,下有地宫,通体用青砖砌筑,磨砖对缝。塔各层南北开有半圆形券窗,底层南北镶以石门,石门楣及门柱上线刻有蔓草及供养天人图像,线条简洁、遒劲有力,自6层以上急剧收刹,使整体呈现出圆合秀丽的外轮廓曲线。注目端详,给人以苗条、俊俏、舒展的美感,恰似一位亭亭玉立的窈窕淑女。据史料记载,这座塔的修建前后不到3年,全部由皇宫里的人出钱集资所建。小雁塔的修筑质量很高,被誉为中国早期密檐式塔的典范,比它晚100多年的云南大理崇圣寺的千寻塔就是仿照它来修建的。
在小雁塔北门的石门楣上有一块地震碑,记载了明嘉靖年间的朝廷命官王鹤在荐福寺居住的时候,听到僧人讲述小雁塔震合的故事深感惊奇,就写了一篇短文记刻在这块门楣上。碑文记载:1487年地震,小雁塔从上到下震开了一条一尺多宽的裂缝,就像开了一个大窗户,34年后即15,关中又一次大地震,一夜之间小雁塔被震开的裂缝竟然又神奇地合在一起,当时人称之为神合,皇帝把它看作是国家的祥瑞之兆。我们知道西安在历史上是一个多地震的地区,平均不到50年就发生一次。小雁塔被震裂、塔顶震落见于明清的史籍及碑刻记载,但它又如何被震合呢?为了搞清“神合之谜”,考古工作者对小雁塔周围进行了考古钻探,结果发现小雁塔地基是一个半球状的,有地应力分散的作用,类似于不倒翁的原理,对高大建筑确实有一定防震作用,但我们还是无法解释一个砖混结构的建筑如何能左右摇摆而不会碎落呢?再有,掉下来的砖又如何能够再上去呢?通过科学分析和查阅考古资料,我们得出结论,小雁塔在地震后发生的裂缝并没有一尺多宽,且主体没有偏离中轴线,当时的夸张说法只是为了宣扬“君权神授”的思想。如今,小雁塔成为古城西安不可或缺的一景。
沿着小雁塔内的单旋楼梯可攀援至顶,由于塔刹被震落,顶上极开阔,从这里俯瞅西安全景,真有登临出世界的感觉。
从塔上下来,必须经过这个没有选择的“不二法门”,它上面镑刻的“万汇沾恩”,告诉你所有经过它的人都会受到佛的荫福,这座石门是清代光绪年间建的。继续往南走经过存放佛经的藏经楼,前面就是大雄宝殿了,这个由两个大殿东西厢房组成的四合院是寺院的主体,西边就是方丈就寝的方丈殿,荐福寺的大德高僧当年就是在这里讲经说法的,我们仿佛又听到众僧朗朗的诵经声。荐福寺在古代多次成为国立译经场,尤以唐代义净译场最为有名,义净法师不畏艰险远渡重洋,归国后在荐福寺住持译经工作,共译经56部、230卷,成为唐代继玄奘法师后又一位伟大的佛经翻译家,唐中宗为他写的序中称颂他是“法门之龙象,凡宇之栋梁”。在这里居住过的高僧还有贵为国师的法藏、神僧僧枷、诗僧灵澈、空门才子栖白大师、书法大德高闲上人及一些外国的求法僧人,印度僧人金刚智、日本僧人圆仁等。他们不仅参加这里的佛事活动,还开译场教徒弟。他们与这里的许多大师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荐福寺成为传播佛教文化与中外友谊的圣地,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高僧大德,荐福寺才能够千古流芳。
走出雁塔,一声洪亮的钟声吸引我们向东面的大钟围了过去,这就是被誉为关中八景之一的“雁塔晨钟”。佛寺击钟的原因、时间、方法各代不尽相同,后世多遵照《百丈清规》的章程行事。那时候荐福寺里的僧人每日黎明时分按时敲钟礼佛,钟声清悠,声闻数十里,充满了诗情画意,自成一景,关中八景的创始人朱集义在诗中写道:“噌瞥跗葡此湓鲁俪俾蠡摹U砩弦簧忻涡眩锸ぜW懿悦!!薄把闼恐印奔从纱硕妹!把闼恐印笔粲凇俺炕柚印保缤砉不鞔108下,佛家认为,108击是为了破108个烦恼。
“雁塔晨钟”之钟本非荐福寺所有,原属武功崇教禅院,后来因为渭河屡发洪水,河床改道,冲毁了崇教寺,巨钟被埋在河床泥沙之下,清康熙年间被一位常在河边洗衣服的村妇发现,挖掘出来以后被移到荐福寺,悬挂在大殿的右边,根据钟上的铭文得知,这口钟铸造于1192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这口钟通高3.55米,重8000多公斤,钟的表面有6个方块,共铸字1000多个。铭文还记载,该钟是在陕西富县一个叫阳务村的地方铸造的,可以说是陕西梵钟之最。
继续往南走,前面有一排林立的碑楼,刻碑记事是为了表功德,荐福寺内的诸多碑刻记载了不同时期发生的历史事件、维修工程及对寺院和佛塔的赞美诗词,院内现存相关碑刻38处,保存最早的是这方宋政和六年 (11)立的《大荐福寺重修塔记》碑,真实地记载了小雁塔在当时整修时被用白垩土粉刷成了白色,碑中描写塔通体洁白,与太阳同辉。
最东面的这通碑俗称“圣旨碑”,因在碑的阳面正中有用楷书刻的“圣旨”二字而得名。碑文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明英宗时期有一位叫勺思吉的番僧,看到荐福寺破败不堪,就到处化缘、节衣缩食,前后用了时间才将荐福寺全院大修完毕。他不仅修盖了前后殿宇,还有周围廊庑,这次大修,基本上奠定了明清荐福寺的布局和基础,工程竣工后,他亲自带着绘制好的“荐福殿堂图”去京城向当时的皇帝明英宗邀功并请赐寺名,谁知明英宗看后竟勃然大怒,问他屋顶为何用了绿色琉璃瓦?并责令礼部调查此事,看是否违背了礼仪君规,查清楚以后回来禀报。原来琉璃瓦专为皇家御用,一般人使用就是犯上的大罪,明英宗不甚了解荐福寺的历史,因而要治罪。礼部查案时勺思吉辩解说,荐福寺在唐代是一座皇家寺院,修缮时只是用了院中收集到的唐代旧瓦做的装饰,并不敢擅自使用。礼部将勺思吉所辩回奏英宗,明英宗知其原委准了他的奏请,让他到荐福寺去做住持,沿袭唐制,寺名不改,并亲自题写了“赖赐荐福寺”的匾额。这块匾额今天还悬挂在小雁塔院内的慈氏阁上。
靠近路边西侧的这一通是清代重修荐福寺石碑,据碑文记载,清代有两次大规模的整修,均发生在康熙年间。从这张“重修荐福寺殿堂图”上可以看出,仅中轴线上的正殿就有9座,依次是:金刚殿,天王殿,慈氏阁,大雄宝殿,藏经楼、塔,白衣阁,药王殿,地藏王殿及卧佛殿。各院落之间层层设门,各殿门敞开可一贯到底,只有皇帝来时才能打开,普通百姓只有从侧门出入。
从这些碑中可以看出荐福寺在明清时再度中兴,基本上恢复了唐时的规模,并再次成为皇家寺院。值得一提的是,小雁塔内现在还保存有明、清时的武举题名碑15块。我们知道,“雁塔题名”源于唐代,那时新及第的进士曲江流饮之后到大雁塔题名,白居易曾为自己是“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而自豪。到了明、清两代,在陕西省城西安府参加文科、武科乡试考中的举人,仿效唐人故事,文举人在慈恩寺大雁塔下题名,武举人到荐福寺小雁塔下题名,形成了明、清时的雁塔题名之风。
看完了碑继续往前走,前面就是院子的最南端山门,“最胜法门”的匾额清楚地表明荐福寺作为皇家寺院的崇高地位,这里是寺院的正门。
值得高兴的是,目前小雁塔院内西南角的西安市博物馆已于9月正式向游人开放,这个项目整体上被称为西安市博物院,它以著名的唐代建筑小雁塔为中心,占地面积约16公顷。总体布局上由博物馆区、荐福寺名胜古迹游览区、旅游休闲购物、茶艺休憩区组成。西安市博物院是一座集文物鉴赏、历史名胜观光、城市休闲娱乐等诸多功能于一身的新的旅游热点,内容丰富,在目前国内的博物馆中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在博物院和小雁塔荐福寺周围,将配以精心设计的园林景观和仿古建筑形式的亭、台、楼、阁等建筑,形成多个湖水荡漾、连廊回绕、曲径通幽的宜人景区。精心设计的旅游购物区、茶艺休闲区将为游人提供舒适的休息场所和温馨的服务。
西安博物院建成后,将便这座千年古塔和著名寺院得到更好的保护,旅游环境将得到极大的改善,再现古寺名刹、晨钟暮鼓、苍松翠柏、游人如织的昔日盛况。
篇13:小雁塔导游词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参观小雁塔。我们的小雁塔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的荐福寺内,因此也叫荐福寺塔。
小雁塔建于公元7,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它原来有15层,高46米,因为一次大地震,小雁塔现在只剩下13层,433米。它是中宗李显韦皇后为义净法师所建的,是为了让他翻译天竺国的经文。小雁塔的塔身是锥形的,塔底是正方形,就像竹笋一样。而且,它的塔檐是密檐式构造。
现在请大家和我一起进入小雁塔吧!我们眼前的小雁塔有点破旧,那是因为这是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古建筑啊!1965年,梁思成提出了“修旧如旧”的意见。那时,小雁塔上有几块方砖不见了,所以他换了几块旧方砖,可是这几块石砖比原来的新了一些。小雁塔的楼梯是灰白色的,墙砖有白色、红色、青绿色、土黄色、灰色,处处显露出古老的样子。
值得一提的是,小雁塔的夯基是碗形的,它的作用是减少地震时塔身的震动。在1487年和1521年,发生了两次较大的地震,其他建筑都损害得特别厉害,可小雁塔只是被震掉了两层,从15层变成了13层。由此可见,碗状的夯基对小雁塔有保护作用。
本次讲解到此结束,现在大家可以自由参观了。谢谢!
篇14:小雁塔导游词
小雁塔建于唐景龙年间(707—709),是唐代著名佛教寺院献福寺的佛塔,位于大荐福寺内。荐福寺的原址在唐长安城的开化访,创建于公元684年,原名献福寺,建于唐睿宗文明元年,是唐高宗生日,宗室皇族为他“献福”而建造的。唐代高僧义净曾居此译经。她曾是唐太宗的女儿香橙公主的住宅,睿宗文明元年(公元684年)立为大献福寺,武则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改称大荐福寺。
唐中宗再次登基后,在开化坊南面的安仁坊西北角修建了寺塔,塔园大门向北开,正好与荐福寺门隔街相望。后荐福寺搬到了塔院中,塔寺和一,也就是今天的小雁塔所在地。这座密檐式砖塔略呈梭形,原高十五层,现余十三层,高43.38米,共15级,现存13级,其平面呈正方形,底边各长11.56米,每层迭涩出檐,南北两面各开一门。底层南北各有券门,上部各层南北有券窗。底层南北券门的青石门相。门框上布满精美的唐代线刻,尤其门媚上的天人供养图像,艺术价值很高。塔身从下面而上,每一层都依次收缩,愈上则愈细,整体轮廓呈自然圆和的卷刹曲线,显得格外英姿飒爽。塔底南门入口的石质弓形门上,刻有阴文蔓草花纹和天人供养的图像,与大雁塔的门楣相同。但因年久及保护不善,已残缺不全,模糊不清。
小雁塔建于唐景龙年间,塔形似大雁塔,因塔身小,故称“小雁塔”,比大雁塔年小55岁,小雁塔在一千二百多年漫长的岁月里,经受了风雨的侵蚀和70余次地震考验,历史上曾经历过三次离合,这种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迄今未得到十分令人满意的解释。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陕西地震,据民间传说,塔身裂缝从上到下宽约尺余,第一次自裂自合,可是过了几十年,又一次大地震,竟使原来的裂口“神合”了。在小雁塔门楣刻石上有记叙:“明成化末,长安地震,塔自顶至足,中裂尺许,明澈如窗牖,行人往往见之。正德末,地再震,塔一夕如故,若有神比合之者。”其后又有两次这样的现象发生。一个砖塔经过6次地震不倒塌,反而自然复合起来,确是一件奇事。
相关典故:
雁塔晨钟:荐福寺的钟楼悬有一口金明昌三年(1192年)铸造的大铁钟,高3.5米,口径2.5米,周长7.6米,重10吨。它原是武功崇教禅院故物,后来流失沉落河底。清康熙年间,有农妇在河畔捣衣,忽然听见石中发出金属声响。人们掘开石头,重新发现这口巨钟,于是移入西安荐福寺。清代每天清晨敲钟,声闻数十里,钟声嘹亮,塔影秀丽,“雁塔晨钟”遂成“关中八景”之一。清代诗人朱集义题诗写道:“噌弘初破晓来霜,落月迟迟满大荒。枕上一声残梦醒,千秋胜迹总苍茫。”这就是著名的长安八景之一“雁塔晨钟”的生动写照。
小三峡导游词 ·陕西大雁塔 ·黄帝陵导游词 ·司马迁墓导游词
义净法师:如同慈恩寺与玄奘关系密切一样,荐福寺则使人想起唐代另一位高僧义净。义净也曾游学印度多年,不过,他由海路自广州离开中国。公元671年,义净只身搭乘波斯商船出国,先到印尼苏门答腊,后转抵印度,也在佛学中心那烂陀寺留学,又游学印度各地,经历30余国,于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回到祖国,带回梵文经典400余部。义净回到长安后,在荐福寺主持怫经译场,共译经56部,230卷,是玄奘之后在佛经翻译上取得成就最大者。他还将途经海道诸国和所闻赴印度求法高僧的情况,撰成《南海寄归内法传》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是研究中印文化交流史的珍贵资料。
篇15:小雁塔导游词
・陕西大雁塔
・黄帝陵导游词
・司马迁墓导游词
义净法师:
如同慈恩寺与玄奘关系密切一样,荐福寺则使人想起唐代另
一位高僧义净。义净也曾游学印度多年,不过,他由海路自广州离开中国。公元671年,义净只身搭乘波斯商船出国,先到印尼
苏门答腊,后转抵印度,也在佛学中心那烂陀寺留学11年,又游
学印度各地,经历30余国,于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回到祖
国,带回梵文经典400余部。义净回到长安后,在荐福寺主持怫经译场,共译经56部,230卷,是玄奘之后在佛经翻译上取得成
就最大者。他还将途经海道诸国和所闻赴印度求法高僧的情况,撰
成《南海寄归内法传》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是研究中印文化交流史的珍贵资料。
篇16: 小雁塔导游词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欢迎来到小雁塔。我是你的导游,希望大家能记住小雁塔这个景点。
小雁塔位于陕西省Xi南郊的建福寺。建于公元7,已有13的历史。这座塔是唐中宗的李习安和魏如昀为易经大师修建的,用来存放易经大师从印度带回的经书。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小雁塔的外部结构。小雁塔外面全是砖砌的,是一座密檐结构的塔。如果你俯视空中的小雁塔,它看起来就像一个颠倒的螺丝钉。小雁塔经历了三次大地震,结果顶两层都被震掉了。没损坏的时候,小雁塔的高度是46米。地震后变成了43米。
现在我们进去看看吧!里面有石阶和木质扶手。虽然现在已经完成,但是已经受到了很大的破坏。1965年,梁思成提出了“以旧补旧”的方法。他找了和青砖一样的砖来修小雁塔,最后小雁塔还是和以前一样。
小雁塔历史悠久。经历了70次地震,它依然屹立不倒。更神奇的是,在公元1487年的地震中,小雁塔出现了一条大裂缝,但在15,又一次地震之后,小雁塔的裂缝又闭合了。这是为什么?因为古代工匠在建造小雁塔的时候,把它的地基做成碗状,这样无论地震有多大,都不会被压碎变形。古代工匠真聪明!
玩得开心。再见!
篇17:游小雁塔作文
游小雁塔作文
今天,我们去了小雁塔。这是我一直以来的愿望,现在终于实现了! 本来平时不用买票,但是那天有庙会,要买票才可以进去。所以,妈妈就花了二十五块钱我们进入小雁塔,我抬头看见塔的顶部没尖了,我问妈妈:“小雁塔怎么没尖了?”妈妈说:“是因为原来有一次,雷把小雁塔的顶部震掉了!”我们想登小雁塔,但是登塔收费有点贵,楼梯也很狭窄和低矮,可能有点危险,因此,我们就绕塔转了几圈,还拍了照片,我发现原来小雁塔有7层,而且,小雁塔好难建,一个一个砖头垒成一片,再叠成一层一层。
这时,我感觉好开心。看完小雁塔,我们准备去敲钟鼓,据说可以保平安,旁边好有一个小水渠,是供游人仍硬币撞好运的,好多人都在试,很有意思。接着,我们看到前面是西安博物院,我发现上面写着国家一级博物馆。进入馆内,看到各种各样的古董,比如,金币、名画、陶瓷、和其他的历史物件,准备出去时,碰巧发现还有负一层没逛。进入地下一层,看到古都西安以前的面貌,包括唐长安城,好有一些历史纪录片。当时的西安城市街道非常整齐,房屋建筑也特别精致宏伟,妈妈告诉我,长安城在唐代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是大家都非常向往的`地方,我也很骄傲,因为现在我就住在这个伟大的城市。
出了博物馆,我们有点饿了,就想吃吃长沙臭豆腐,没想到十元只有8块,太贵了,妈妈本来不想买,但是因为看到想吃都快流口水的样子,就买了一份。我发现臭豆腐有黑的、白的,阿姨说,黑的很臭,白的不太臭,但吃起来都特别香。吃完又有点渴,又在集市上买了一杯热饮,妈妈手太滑了,瓶盖就是打不开,就不得不请买水的阿姨帮忙打开了。在往前走,看到水中有一群天鹅在游,有白的、黑的,它们边游还偶尔发出叫声,好像在说:“再给点吃的嘛,太小气了吧”。在湖旁边的草地上,有一片假树,有苹果树、桃树、橙子树,我们在下面照了相,这时天有点暗了,我们就依依不舍的准备离开小雁塔。走到门口,看到有卖烤面筋和北京糖葫芦,妈妈就给我买了一串糖葫芦,好甜呀,就像我的心情一样甜滋滋的。接着,我们就快快乐乐地坐车回家了。
篇18:西安小雁塔导游词
西安小雁塔导游词
各位游客:
大家好,我叫李子涵,大家能够叫我李导,很荣幸当你们的导游。我们将要游览的是小雁塔。小雁塔是中国早期方形密檐式砖塔的典型作品,原有15层,现存13层,高43.4米,塔形秀丽,是唐代佛教建筑艺术遗产,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并融入汉族文化的标志性建筑。
小雁塔与大雁塔东西相向,是唐代京师长安保留至今的两处重要地标。小雁塔在唐、宋朝时期一直叫“荐福寺塔”,“小雁塔”之名和“大雁塔”有关。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朝廷资助在长安大慈恩寺西院建造用于安置玄奘由印度带回经籍的佛塔,此塔名雁塔。唐中宗景龙元年(7),由皇宫中的宫人集资、著名的道岸律师在荐福寺主持营造了一座较小的佛塔。后来,为了区别两塔,慈恩寺塔名为“大雁塔”,而荐福寺塔外形似雁塔又小于大雁塔,故名“小雁塔”,一直流传至今。
小雁塔建于唐中宗景龙年间(707年—7),是为了存放唐代高僧义净从天竺带回来的佛教经卷、佛图等而建。小雁塔所在塔院是荐福寺的一部分,不过塔院并不在当时的荐福寺内,而是与寺门相对。塔院位于安仁坊,与位于开化坊的荐福寺门隔街相望。唐末战乱,荐福寺屡遭破坏,寺院毁废,只有小雁塔得以保存。
宋哲宗元祐年间(1086年—1094年)的文献记载,当时的荐福寺已从最初的开化坊迁入了安仁坊的塔院内,与小雁塔成为整体。宋徽宗政和六年(11),一位自称“山谷迂叟”的信士发愿修缮小雁塔,将风化严重的塔檐、塔角修好,以白土粉饰,至今塔身可见白土粉刷的痕迹。
小雁塔第一层塔身南北开辟门洞,以供出入,南北门框均以青石做成,石质门楣上线刻供养天人和蔓草、祥云、迦陵频伽等具典型佛教寓意的装饰图案,反映了初唐时期的艺术风格。飞天原是古印度神话中的歌舞神和娱乐神,后被佛教吸收于天龙八部众神之内,成为佛教中常见的装饰题材。
祥云纹样是仙界、理想和现实结合的浪漫主义产物,是古代纹饰的审美特征;迦陵频伽,佛教又称“妙音鸟”,声音美妙动听,婉转如歌,在佛教经典中,常以其鸣声譬喻佛菩萨之妙音。
这些与佛教内容密切关联的装饰纹样,刻工精细,线条流畅,以跳动的回转曲线作为纹样的基本构成,把外来的题材嵌入到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中,使之融合并逐渐成为中国传统纹样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装饰纹样亦是小雁塔遗产区丝路文化特征的体现之一。
原来在小雁塔底层环绕塔身有砖木结构的大檐棚,被称为“缠腰”。在金、元交战的年代“缠腰”毁没。
明、清两朝对荐福寺和小雁塔进行过多次修缮。明代曾有五次大规模的整修,基本上保留先有的格局。明宣宗宣德元年(1426年),陕西西宁卫弘觉寺番僧勺思吉蒙钦锡度牒,到荐福寺住坐,见这里殿堂荒废,遂发愿重修。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大修竣工后,向朝廷乞赐寺名。“敕赐荐福寺”匾额就是明英宗的御笔。明宪宗成化末年(1487年),西安地区发生地震,小雁塔的塔身震裂。后来重修时在塔的底部砌了一层包砖,但没有修复塔身的裂缝(至1965年经过一次整修,才修复了地震震裂的裂缝)。小雁塔原有15层,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1556年),遇到华县大地震时塔顶两层被震毁,现存13层。
清朝时荐福寺又多次修缮,以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的整修规模最大。晚清时期还建造了藏经楼和南山门等。
辛亥革命以后,1926年~1949年5月荐福寺长期被军队占驻。小雁塔还曾成为军事指挥部。到国民军队撤离西安后,小雁塔的地宫已填满了垃圾。
篇19:西安小雁塔导游词
小雁塔位于陕西西安荐福寺内,是一座唐代密檐砖塔,也称“荐福寺塔”。建于唐景龙年间,原有15层,现存13层,高43.4米,塔形秀丽,是唐代佛教建筑艺术遗产,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并融入汉族文化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小雁塔和荐福寺钟楼内的古钟合称为“关中八景”之一的“雁塔晨钟”,是西安博物院的组成部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1961年小雁塔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小雁塔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篇20:西安小雁塔导游词
距离西安城大南门外不到1.5公里处的友谊西路上,车马喧嚣声中有一清雅绝伦之地,便是关中八景之一“雁塔晨钟”所敲响的地方小雁塔所在地,这里在唐代时曾是荐福寺的浮屠院。现在小雁塔以北门为正门,20世纪90年代新修的歇山式仿唐山门气魄宏伟,横额上“小雁塔”三个字由已故著名书法家傅嘉义先生亲笔书写,清秀中透着刚健,像一排排回归的大雁。
荐福寺
进门的青砖甬道将带您走进一个神秘的地方——一所著名的唐代皇家寺院,它就是荐福寺。中国历史上曾经有两位帝王把这里作为他们在藩时的坊院,这就是隋炀帝杨广和唐中宗李显。唐时这座寺院曾经占地300多亩,公元684年,唐高宗死后百日,武则天为给丈夫祈福在这儿建立寺院并起名为“献福寺”;公元690年,武则天做了皇帝以后又亲自以飞白体题写了“敕赐荐福寺”的匾额,并一直沿用至今,木匾朽坏后都由历代的皇帝重新题写,今天小雁塔院内还保留有一块明英宗朱祁镇手书的楷体匾额。
长安佛教这时正处于上升时期,活跃京城的一些最主要的高僧,差不多都在荐福寺居住过,其中尤以义净三藏和法藏和尚最为著名。义净取经归国时,武则天亲自带着仪仗队到洛阳东门外去迎接他,后又在荐福寺为义净设置了翻经院,供他译经用。而曾为荐福寺寺主的法藏和尚,在武周时号称“康藏国师”,公元6,契丹叛乱,法藏建立了11面道场作法,相传天兵天将都来助战,唐军大捷,此举显然是用来颂扬武周之天命所归。法藏在寺院中讲武则天新译的《华严经》时,据说奇迹又发生了,讲堂及寺中皆震动,有人报告了这一奇迹,武则天认为这是国家的祥瑞,命史官记于史册,这样看来,法藏已经成了武则天的御用僧人,武则天有什么样的政治活动,他就以相关的法事来配合,而这又从另一面证明了荐福寺作为皇家寺院的意义所在。
唐代的荐福寺院早已无存,今天我们看到的荐福寺兴建于明清,在其中轴线上仍保留有各种碑刻、殿阁等明清建筑群,它们与小雁塔交相辉映,已成为世界著名的游览胜地。出了停车场往南走前面就是白衣阁,这是一个二层重檐的歇山式建筑,白衣就是白衣大士即供奉观音菩萨的道场,这座建筑是明代时两位山西商人建立的,清代时另两位山西人又重修了白衣阁,山西人在明、清两个朝代两次出资修建白衣阁,很有意义,他们的功德被记于碑上。在距白衣阁东北大约20米处近年出土了数尊石刻佛造像及菩萨造像,它填补了小雁塔没有佛造像的空白,它是小雁塔的幸事,也是佛教界的幸事,充分证明了荐福寺的宗教地位及历史文化内涵。走过白衣阁,耸立在我们眼前的高大建筑便是我们今天参观的中心——小雁塔,也是这座寺庙中保存至今的唯一一座唐代建筑。
小雁塔
小雁塔坐落于一座3米高的砖砌高台基上,塔高45米,平面呈正方形,是一座早期的密檐式砖塔。所谓的密檐式是指从外观看起来檐数很多、檐层密集,而更多的密檐式塔檐数比层数要多很多,且每一层高度呈递减的趋势,明显不同于楼阁式的大雁塔。小雁塔建于唐中宗景龙年间,当初叫荐福寺塔,塔起15层,上有塔刹,下有地宫,通体用青砖砌筑,磨砖对缝。塔各层南北开有半圆形券窗,底层南北镶以石门,石门楣及门柱上线刻有蔓草及供养天人图像,线条简洁、遒劲有力,自6层以上急剧收刹,使整体呈现出圆合秀丽的外轮廓曲线。注目端详,给人以苗条、俊俏、舒展的美感,恰似一位亭亭玉立的窈窕淑女。据史料记载,这座塔的修建前后不到3年,全部由皇宫里的人出钱集资所建。小雁塔的修筑质量很高,被誉为中国早期密檐式塔的典范,比它晚100多年的云南大理崇圣寺的千寻塔就是仿照它来修建的。
在小雁塔北门的石门楣上有一块地震碑,记载了明嘉靖年间的朝廷命官王鹤在荐福寺居住的时候,听到僧人讲述小雁塔震合的故事深感惊奇,就写了一篇短文记刻在这块门楣上。碑文记载:1487年地震,小雁塔从上到下震开了一条一尺多宽的裂缝,就像开了一个大窗户,34年后即15,关中又一次大地震,一夜之间小雁塔被震开的裂缝竟然又神奇地合在一起,当时人称之为神合,皇帝把它看作是国家的祥瑞之兆。我们知道西安在历史上是一个多地震的地区,平均不到50年就发生一次。小雁塔被震裂、塔顶震落见于明清的史籍及碑刻记载,但它又如何被震合呢?为了搞清“神合之谜”,考古工作者对小雁塔周围进行了考古钻探,结果发现小雁塔地基是一个半球状的,有地应力分散的作用,类似于不倒翁的原理,对高大建筑确实有一定防震作用,但我们还是无法解释一个砖混结构的建筑如何能左右摇摆而不会碎落呢?再有,掉下来的砖又如何能够再上去呢?通过科学分析和查阅考古资料,我们得出结论,小雁塔在地震后发生的裂缝并没有一尺多宽,且主体没有偏离中轴线,当时的夸张说法只是为了宣扬“君权神授”的思想。今天我们看到的浑然一体的小雁塔应归功于1964年国家拨专款对小雁塔进行的整修,弥合裂缝、加固塔身,才使它“老当益壮”、巍然挺立,成为古城西安不可或缺的一景。
沿着小雁塔内的单旋楼梯可攀援至顶,由于塔刹被震落,顶上极开阔,从这里俯瞅西安全景,真有登临出世界的感觉。
从塔上下来,必须经过这个没有选择的“不二法门”,它上面镑刻的“万汇沾恩”,告诉你所有经过它的人都会受到佛的荫福,这座石门是清代光绪年间建的。继续往南走经过存放佛经的藏经楼,前面就是大雄宝殿了,这个由两个大殿东西厢房组成的四合院是寺院的主体,西边就是方丈就寝的方丈殿,荐福寺的大德高僧当年就是在这里讲经说法的,我们仿佛又听到众僧朗朗的诵经声。荐福寺在古代多次成为国立译经场,尤以唐代义净译场最为有名,义净法师不畏艰险远渡重洋,归国后在荐福寺住持译经工作,共译经56部、230卷,成为唐代继玄奘法师后又一位伟大的佛经翻译家,唐中宗为他写的序中称颂他是“法门之龙象,凡宇之栋梁”。在这里居住过的高僧还有贵为国师的法藏、神僧僧枷、诗僧灵澈、空门才子栖白大师、书法大德高闲上人及一些外国的求法僧人,印度僧人金刚智、日本僧人圆仁等。他们不仅参加这里的佛事活动,还开译场教徒弟。他们与这里的许多大师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荐福寺成为传播佛教文化与中外友谊的圣地,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高僧大德,荐福寺才能够千古流芳。
走出雁塔,一声洪亮的钟声吸引我们向东面的大钟围了过去,这就是被誉为关中八景之一的“雁塔晨钟”。佛寺击钟的原因、时间、方法各代不尽相同,后世多遵照《百丈清规》的章程行事。那时候荐福寺里的僧人每日黎明时分按时敲钟礼佛,钟声清悠,声闻数十里,充满了诗情画意,自成一景,关中八景的创始人朱集义在诗中写道:“噌吰初破晓来霜,落月迟迟满大荒。枕上一声残梦醒,千秋胜迹总苍茫。”“雁塔晨钟”即由此而得名。“雁塔晨钟”属于“晨昏钟”,早晚共击打108下,佛家认为,108击是为了破108个烦恼。
“雁塔晨钟”之钟本非荐福寺所有,原属武功崇教禅院,后来因为渭河屡发洪水,河床改道,冲毁了崇教寺,巨钟被埋在河床泥沙之下,清康熙年间被一位常在河边洗衣服的村妇发现,挖掘出来以后被移到荐福寺,悬挂在大殿的右边,根据钟上的铭文得知,这口钟铸造于1192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这口钟通高3.55米,重8000多公斤,钟的表面有6个方块,共铸字1000多个,首款铸“皇帝万岁,臣佐千秋,国泰民安,法轮常转”。铭文还记载,该钟是在陕西富县一个叫阳务村的地方铸造的,可以说是陕西梵钟之最。
继续往南走,前面有一排林立的碑楼,刻碑记事是为了表功德,荐福寺内的诸多碑刻记载了不同时期发生的历史事件、维修工程及对寺院和佛塔的赞美诗词,院内现存相关碑刻38处,保存最早的是这方宋政和六年 (11)立的《大荐福寺重修塔记》碑,真实地记载了小雁塔在当时整修时被用白垩土粉刷成了白色,碑中描写塔通体洁白,与太阳同辉。
最东面的这通碑俗称“圣旨碑”,因在碑的阳面正中有用楷书刻的“圣旨”二字而得名。碑文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明英宗时期有一位叫勺思吉的番僧,看到荐福寺破败不堪,就到处化缘、节衣缩食,前后用了时间才将荐福寺全院大修完毕。他不仅修盖了前后殿宇,还有周围廊庑,这次大修,基本上奠定了明清荐福寺的布局和基础,工程竣工后,他亲自带着绘制好的“荐福殿堂图”去京城向当时的皇帝明英宗邀功并请赐寺名,谁知明英宗看后竟勃然大怒,问他屋顶为何用了绿色琉璃瓦?并责令礼部调查此事,看是否违背了礼仪君规,查清楚以后回来禀报。原来琉璃瓦专为皇家御用,一般人使用就是犯上的大罪,明英宗不甚了解荐福寺的历史,因而要治罪。礼部查案时勺思吉辩解说,荐福寺在唐代是一座皇家寺院,修缮时只是用了院中收集到的唐代旧瓦做的装饰,并不敢擅自使用。礼部将勺思吉所辩回奏英宗,明英宗知其原委准了他的奏请,让他到荐福寺去做住持,沿袭唐制,寺名不改,并亲自题写了“赖赐荐福寺”的匾额。这块匾额今天还悬挂在小雁塔院内的慈氏阁上。
靠近路边西侧的这一通是清代重修荐福寺石碑,据碑文记载,清代有两次大规模的整修,均发生在康熙年间。从这张“重修荐福寺殿堂图”上可以看出,仅中轴线上的正殿就有9座,依次是:金刚殿,天王殿,慈氏阁,大雄宝殿,藏经楼、塔,白衣阁,药王殿,地藏王殿及卧佛殿。各院落之间层层设门,各殿门敞开可一贯到底,只有皇帝来时才能打开,普通百姓只有从侧门出入。
从这些碑中可以看出荐福寺在明清时再度中兴,基本上恢复了唐时的规模,并再次成为皇家寺院。值得一提的是,小雁塔内现在还保存有明、清时的武举题名碑15块。我们知道,“雁塔题名”源于唐代,那时新及第的进士曲江流饮之后到大雁塔题名,白居易曾为自己是“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而自豪。到了明、清两代,在陕西省城西安府参加文科、武科乡试考中的举人,仿效唐人故事,文举人在慈恩寺大雁塔下题名,武举人到荐福寺小雁塔下题名,形成了明、清时的雁塔题名之风。
看完了碑继续往前走,前面就是院子的最南端山门,“最胜法门”的匾额清楚地表明荐福寺作为皇家寺院的崇高地位,这里是寺院的正门。
值得高兴的是,目前小雁塔院内西南角的西安市博物馆已于9月正式向游人开放,这个项目整体上被称为西安市博物院,它以著名的唐代建筑小雁塔为中心,占地面积约16公顷。总体布局上由博物馆区、荐福寺名胜古迹游览区、旅游休闲购物、茶艺休憩区组成。西安市博物院是一座集文物鉴赏、历史名胜观光、城市休闲娱乐等诸多功能于一身的新的旅游热点,内容丰富,在目前国内的博物馆中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在博物院和小雁塔荐福寺周围,将配以精心设计的园林景观和仿古建筑形式的亭、台、楼、阁等建筑,形成多个湖水荡漾、连廊回绕、曲径通幽的宜人景区。精心设计的旅游购物区、茶艺休闲区将为游人提供舒适的休息场所和温馨的服务。
西安博物院建成后,将便这座千年古塔和著名寺院得到更好的保护,旅游环境将得到极大的改善,再现古寺名刹、晨钟暮鼓、苍松翠柏、游人如织的昔日盛况。
篇21:西安小雁塔导游词
小雁塔位于西安市南门外友谊西路东段南侧的荐福寺内,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一座典型的密檐式佛塔,与大雁塔东西相向,因规模小于大雁塔,故称小雁塔,是唐代古都长安保留至今的两处重要标志之一,“雁塔晨钟”也是清代关中八景之一。小雁塔虽不及大雁塔规模宏大,但这里环境清幽,风景优美,在古城中别有一番韵味。
小雁塔建于唐景龙年间(7~7),当时塔院并不在寺内而是与寺门相对,但依旧是荐福寺的一部分。荐福寺于大慈恩寺一起在皇家的庇护下走向兴盛。到唐武宗会昌年间灭佛时,荐福寺被敕令保留20僧人维持香火,由盛至衰。唐末的的兵火战乱中,荐福寺屡遭破坏,寺院毁废,只有小雁塔得以保存。从北宋哲宗元祐年间的文字记录来看,这时荐福寺已迁入塔院内,与小雁塔成为整体。
小雁塔的特点是塔形玲珑秀丽,属于密檐式砖结构建筑,塔壁不设柱额,每层砖砌出檐,檐部迭涩砖,间以菱角牙子。塔身宽度自下而上逐渐递减,愈上愈促,全部轮廓呈现出娇媚舒畅的锥形形状,造型优美,比例均匀。原为15级,约45米高,现存13级,约43.3米高。该塔塔平面为正方形,各层南北两面均开有半圆形拱门,塔内设有木梯,游人由此登上塔顶可以饱览西安市内风光。
在漫长的岁月中,小雁塔还有一段“神合”的历史呢!公元1487年,陕西发生了6级大地震,把小雁塔中间从上到下震裂了一条一尺多宽的缝。然而时隔34年,在1521年又一次大地震中,裂缝在一夜之间又合拢了。人们百思不得其解,便把小雁塔的合拢叫“神合”。1555年9月,一位名叫王鹤的小京官回乡途中夜宿小雁塔。听了目睹过这次“神合”的堪广和尚讲的这一段奇事后,惊异万分,把这段史料刻在小雁塔北门楣上。建国后修复小雁塔时,才发现它不是“神合”,而是“人合”。原来古代工匠根据西安地质情况特地将塔基用夯土筑成一个半圆球体,受震后压力均匀分散,这样小雁塔就象一个“不倒翁”一样,虽历经70余次地震,仍巍然屹立,这不能不令人叹服我国古代能工巧匠建筑技艺的高超。
看过“西安小雁塔导游词 ”的还看了:
篇22:精选陕西小雁塔导游词
小雁塔与大雁塔东西相向,是唐代京师长安保留至今的两处重要地标。小雁塔在唐、宋朝时期一直叫“荐福寺塔”,“小雁塔”之名和“大雁塔”有关。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朝廷资助在长安大慈恩寺西院建造用于安置玄奘由印度带回经籍的佛塔,此塔名雁塔。唐中宗景龙元年(707年),由皇宫中的宫人集资、著名的道岸律师在荐福寺主持营造了一座较小的佛塔。后来,为了区别两塔,慈恩寺塔名为“大雁塔”,而荐福寺塔外形似雁塔又小于大雁塔,故名“小雁塔”,一直流传至今。
小雁塔建于唐中宗景龙年间(707—710年),是为了存放唐代高僧义净从天竺带回来的佛教经卷、佛图等而建。小雁塔所在塔院是荐福寺的一部分,不过塔院并不在当时的荐福寺内,而是与寺门相对。塔院位于安仁坊,与位于开化坊的荐福寺门隔街相望。唐末战乱,荐福寺屡遭破坏,寺院毁废,只有小雁塔得以保存。
宋哲宗元祐年间(1086—1094年)的文献记载,当时的荐福寺已从最初的开化坊迁入了安仁坊的塔院内,与小雁塔成为整体。宋徽宗政和六年(11),一位自称“山谷迂叟”的信士发愿修缮小雁塔,将风化严重的塔檐、塔角修好,以白土粉饰,至今塔身可见白土粉刷的痕迹。
明、清两朝对荐福寺和小雁塔进行过多次修缮。明代曾有五次大规模的整修,基本上保留先有的格局。明宣宗宣德元年(1426年),陕西西宁卫弘觉寺番僧勺思吉蒙钦锡度牒,到荐福寺住坐,见这里殿堂荒废,遂发愿重修。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大修竣工后,向朝廷乞赐寺名。“敕赐荐福寺”匾额就是明英宗的御笔。明宪宗成化末年(1487年),西安地区发生地震,小雁塔的塔身震裂。后来重修时在塔的底部砌了一层包砖,但没有修复塔身的裂缝(至1965年经过一次整修,才修复了地震震裂的裂缝)。小雁塔原有15层,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1556年),遇到华县大地震时塔顶两层被震毁,现存13层。
清朝时荐福寺又多次修缮,以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的整修规模最大。晚清时期还建造了藏经楼和南山门等。
辛亥革命以后,1926年—1949年5月荐福寺长期被占驻。小雁塔还曾成为军事指挥部。到国民党撤离西安后,小雁塔的地宫已填满了垃圾。
篇23:陕西小雁塔导游词
小雁塔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市南门外友谊西路东段南侧的荐福寺内,是一座典型的密檐式佛塔,与大雁塔东西相向,因规模小于大雁塔,故称小雁塔,是唐代古都长安保留至今的两处重要标志之一,“雁塔晨钟”也是清代关中八景之一。小雁塔虽不及大雁塔规模宏大,但这里环境清幽,风景优美,在古城中别有一番韵味。
荐福寺创建于唐代,初名献福寺,为唐文明元年(公元684年)睿宗李旦为其父高宗死后献福而建,武则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改名为荐福寺,寺内有佛殿、佛塔、金像、壁画。寺内还保存一口重达一万多公斤的金代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铸的巨大铁钟,每天早晨寺内会定时敲钟,钟声清亮,数十里内都可听到。
著名的小雁塔建于唐景龙年间(7~7),当时塔院并不在寺内而是与寺门相对,但依旧是荐福寺的一部分。荐福寺于大慈恩寺一起在皇家的庇护下走向兴盛。到唐武宗会昌年间灭佛时,荐福寺被敕令保留20僧人维持香火,由盛至衰。唐末的的兵火战乱中,荐福寺屡遭破坏,寺院毁废,只有小雁塔得以保存。从北宋哲宗元祐年间的文字记录来看,这时荐福寺已迁入塔院内,与小雁塔成为整体。
明代开始了荐福寺的中兴,曾有五次大规模的整修,基本上维先进保留的格局。明宣德元年(1426年)陕西西宁卫弘觉寺番僧勺思吉蒙钦锡度牒,到荐福寺住坐,荐这里殿堂荒废,虽发愿重修。正统十四年(1449年)大修竣工,勺思吉向朝廷乞赐寺名。如今的“敕赐荐福寺”就是当年英宗皇帝的亲笔。
清朝时荐福寺又多次修缮,以康熙三十一年的整修规模最大。晚清时期由建造了藏经楼和南山门等。辛亥革命后,荐福寺伴随着战乱再次走向低落,并受到了战火的摧残。1926年~1949年5月荐福寺长期被国民党军队占住。其间天主教会的英国人曾开设过苦儿院来收容战争孤儿。但1938年后就成为军营,小雁塔也成为高级军事指挥部。胡宗南撤离后,中央党校五分部进驻。1949年至1957年寺内殿宇被党校、人民法院、检察院、公安派出所、农业技术推广站、电影放映队等机关占用。1958年后文物部门接管了荐福寺,开始了对荐福寺和小雁塔的修复。1964年~1965年对寺、塔多处进行了加固和修复,基本保持了古物的原貌。“”期间,荐福寺的东、西院有被小学和部队占用,直到1989年以后才清退干净。
荐福寺是唐代重要佛经翻译场所之一,唐高僧义净从长安出发,经广州取海路到印度,历时25年,游历30余国,带回佛经400余部,于武则天证圣元年(公元695年)回到洛阳,唐中宗神龙二年(公元7)入荐福寺译经。唐中宗复位的景龙年间(公元707~7)于荐福寺所在的开化坊之南的安仁坊浮图院中修造了15层的佛塔,即为小雁塔。小雁塔在唐宋时期一直叫荐福寺塔,至于“小雁塔”之名,则和“大雁塔”的名称有关。由于此塔比慈恩寺大雁塔小,其高43.3米,底边长11.38米,高与底边的比例是100比26,皆比大雁塔小,故称小雁塔。
小雁塔的特点是塔形玲珑秀丽,属于密檐式砖结构建筑,塔壁不设柱额,每层砖砌出檐,檐部迭涩砖,间以菱角牙子。塔身宽度自下而上逐渐递减,愈上愈促,全部轮廓呈现出娇媚舒畅的锥形形状,造型优美,比例均匀。原为15级,约45米高,现存13级,约43.3米高。该塔塔平面为正方形,各层南北两面均开有半圆形拱门,塔内设有木梯,游人由此登上塔顶可以饱览西安市内风光。
篇24:陕西小雁塔导游词
小欢迎大家来到这里,下面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雁塔即“荐福寺塔”,位于西安城南荐福寺内,与大雁塔相距三公里。因低于大雁塔,故称“小雁塔”。 建筑特色
玲珑秀丽的小雁塔与雄伟庄严的大雁塔风格迥异。这座密檐式砖塔略呈梭形,高43.38米,建造时共15级,现存13级。塔的底层最高,以上逐层递减,整体轮廓呈自然圆和的卷刹曲线。每层皆有迭涩出檐,檐下砌有两层菱角牙子,形成重檐密阁、飒爽秀丽的美感效果。底层南北各有券门,上部各层南北有券窗。门框上布满精美的唐代线刻。 小雁塔的历史
小雁塔建于唐景龙年间(707-709),是唐代著名佛塔,位于大荐福寺内。荐福寺的原址在唐长安城的开化访,创建于公元684年,原名献福寺,建于唐睿宗文明元年,武则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改称大荐福寺。唐中宗再次登基后,在开化坊南面的安仁坊西北角修建了寺塔,塔园大门向北开,正好与荐福寺门隔街相望。后荐福寺搬到了塔院中,塔寺合一,成为了今天的小雁塔所在地。 关中八景之“雁塔晨钟”
荐福寺的钟楼悬有一口金明昌三年(1192年)铸造的大铁钟,高3.5米,口径2.5米,重10吨。它原是武功崇教禅院故物,后来流失沉落河底。清康熙年间,有农妇在河畔捣衣,忽然听见石中发出金属声响。人们掘开石头,重新发现这口巨钟,于是移入西安荐福寺。清代每天清晨敲钟,声闻数十里,钟声洪亮,塔影秀丽,“雁塔晨钟”遂成 “关中八景”之一。 小雁塔与义净法师
大慈恩寺与玄奘关系密切,而荐福寺则与唐代另一位高僧义净有关。公元671年,义净只身搭乘波斯商船由海路自广州离开中国,转抵印度,在佛学中心那烂陀寺留学。之后又游学印度各地,经历30余国,于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回到祖国,带回梵文经典400余部。义净回到长安后,在荐福寺主持怫经译场,翻译经文,是玄奘之后在佛经翻译上取得成就最大者。他还将途经海道诸国和所闻赴印度求法高僧的情况,撰成《南海寄归内法传》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是研究中印文化交流史的珍贵资料。 奇闻轶事
小雁塔在漫长的岁月里,经受了1200多年风雨的侵袭和70余次地震的考验,历史上曾经历过三次离合。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陕西地震,塔身裂缝从上到下宽约尺余,第一次裂开。过了几十年,又一次大地震,竟使原来的裂口“神合”了。在小雁塔门楣刻石上有记叙:“明成化末,长安地震,塔自顶至足,中裂尺许,明澈如窗牖,行人往往见之。正德末,地再震,塔一夕如故,若有神比合之者。”其后又有两次这样的现象发生。一个砖塔经过6次地震不倒塌,反而自然复合起来,确是一件奇事。
篇25: 小雁塔介绍导游词
小雁塔介绍导游词
小雁塔建于唐景龙年间(707―709),是唐代著名佛教寺院献福寺的佛塔,位于大荐福寺内。荐福寺的原址在唐长安城的开化访,创建于公元684年,原名献福寺,建于唐睿宗文明元年,是唐高宗生日,宗室皇族为他献福”而建造的。唐代高僧义净曾居此译经。她曾是唐太宗的女儿香橙公主的`住宅,睿宗文明元年(公元684年)立为大献福寺,武则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改称大荐福寺。
唐中宗再次登基后,在开化坊南面的安仁坊西北角修建了寺塔,塔园大门向北开,正好与荐福寺门隔街相望。后荐福寺搬到了塔院中,塔寺和一,也就是今天的小雁塔所在地。这座密檐式砖塔略呈梭形,原高十五层,现余十三层,高43。38米,共15级,现存13级,其平面呈正方形,底边各长11。56米,每层迭涩出檐,南北两面各开一门。底层南北各有券门,上部各层南北有券窗。底层南北券门的青石门相。门框上布满精美的唐代线刻,尤其门媚上的天人供养图像,艺术价值很高。塔身从下面而上,每一层都依次收缩,愈上则愈细,整体轮廓呈自然圆和的卷刹曲线,显得格外英姿飒爽。塔底南门入口的石质弓形门上,刻有阴文蔓草花纹和天人供养的图像,与大雁塔的门楣相同。但因年久及保护不善,已残缺不全,模糊不清。
小雁塔建于唐景龙年间,塔形似大雁塔,因塔身小,故称小雁塔”,比大雁塔年小55岁,小雁塔在一千二百多年漫长的岁月里,经受了风雨的侵蚀和70余次地震考验,历史上曾经历过三次离合,这种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迄今未得到十分令人满意的解释。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陕西地震,据民间传说,塔身裂缝从上到下宽约尺余,第一次自裂自合,可是过了几十年,又一次大地震,竟使原来的裂口神合”了。在小雁塔门楣刻石上有记叙:明成化末,长安地震,塔自顶至足,中裂尺许,明澈如窗牖,行人往往见之。正德末,地再震,塔一夕如故,若有神比合之者。”其后又有两次这样的现象发生。一个砖塔经过6次地震不倒塌,反而自然复合起来,确是一件奇事。
篇26:西安小雁塔游记作文
这俩天陪友人参观小雁塔,在荐福寺大雄宝殿前方东侧,看见了一块上写“关中八景之一 雁塔晨钟”的木牌(附图)。这块木牌立于 年,由陕西书法家殷天题写。紧挨木牌,有一口巨钟(附图)。朋友脱口就问:什么是关中八景?什么叫雁塔晨钟?这两个问题,我有的能回答,有的只知道一点,说不全。现在把我原先知道的以及后来通过“百度”等检索工具查找到的,一并叙述如下。
所谓关中,就是指这片土地在“四关”之中。这“四关”包括了东面的函谷关,西面的大散关,南面的武关,北面的萧关。通常的说法是,把潼关以西、宝鸡峡以东的八百里渭河冲积平原叫关中。关中八景也称长安八景,因为八景当中,长安(今西安)占了一半。据说金元时期就有关中八景之说,但流传不广。清康熙十九年(1680 年),时任河东盐使的朱集义画了8幅画,取名为《关中八景图》,请人刻于碑上。
小雁塔有一座钟楼。 年修缮钟楼时,新挂一块由陕西书法家赵步唐写的“雁塔晨钟”横匾(附图)。钟楼里,有一口铸于1192 年、重8000 公斤的巨钟(附图)。据介绍,这口钟 原挂于陕西武功崇教寺内。因渭河改道,寺庙冲毁,钟落于水中。后被发现,康熙帝命挂于荐福寺内。从此,寺中僧人,每天清晨会定时敲钟,钟声清亮,响彻上空, 成为城中一景。“雁塔晨钟”,就由此而来。民国时期,大钟受损。依照原钟样式,重铸一口重9000 公斤新钟,悬挂于钟楼北侧。
雁塔巨钟有“神钟”的称号。据民间传说,如有人思念远方亲友,只要把亲人的名字、所在地写在黄笺上,钟声就会把思念之情传到亲人耳中。因而在钟楼旁边的一块木板上,贴满了写有祝福语、问候语以及各种各样的期盼(附图)。在木板旁边一款写有鸣钟祈福、明码标价的中英文广告,赫然在目:广告核心内容用黑体字表示:敲钟祈福,消灾祛恶,可以给你带来好运。敲击3次,为步步高升;敲击6 次,为万事顺意;敲击9次,为吉祥长久。收费标准:每人5 元3 次(附图)。生财有“道”,可钦可敬!
篇27:西安小雁塔游记作文
今天是我第一次来到小雁塔,小雁塔并不像我想象中的那么小,这里不仅有小雁塔还有博物馆,花草树木非常的多,那里的出土文物也很多,我最喜欢的就是博物馆了。
看了博物馆里的幻影成像,我才得知了,为什么小雁塔经过了三次地震没有倒、为什么要叫小雁塔。小雁塔距今有13,小雁塔巍然屹立在荐福寺,寺内几棵古槐树的寿命和小雁塔的寿命一样长。因为小雁塔的地基像一口锅,而小雁塔就建在这个像锅一样的地基上,因此每当地震的时候,这样小雁塔在地基上就会像一个不倒翁一样,摇来摇去,但是不会倒的。我想咱们盖房子,也打一个像锅一样的地基,那样地震的时候,咱们的房子也不会倒吧。
为什么要叫小雁塔呢?是因为原来的的和尚分为两种,一种是吃素的,一种是吃肉的,而有一天,一个属于吃肉的和尚,望着天空上飞着一群大雁,自言自语道:我好长时间没吃肉了,真想吃大雁肉,菩萨知道吗?话音刚落,一只折断翅膀的大雁落了下来,刚好落到了这个和尚的面前,这个和尚很吃惊,便把这只大雁埋葬在了这座塔下,小雁塔的名字就这样得来了。
在博物馆二楼展示着各古代的印章、铜镜、泥塑、古画、玉器。玉器有礼玉、佩玉、葬玉、嵌玉4种,有玉石作的斧子、小人……在一家小商店里,还有叫作内画的展厅,内画是在一个瓶子里画,用的颜料是国画颜料,用的笔很细很细。卖内画的叔叔和他的同事在一个很大的瓶子里画了一副清明上河图,这副画画的很难,因为所有的东西必须倒着在瓶子里面画,才能画出来……
我们还没看多少,就已经5点了,我还想看完,但是时间已经摆在我们眼前了,我只好下次再来了。
篇28:有关陕西小雁塔的导游词
小雁塔坐落于一座3米高的砖砌高台基上,塔高45米,平面呈正方形,是一座早期的密檐式砖塔。所谓的密檐式是指从外观看起来檐数很多、檐层密集,而更多的密檐式塔檐数比层数要多很多,且每一层高度呈递减的趋势,明显不同于楼阁式的大雁塔。
小雁塔建于唐中宗景龙年间,当初叫荐福寺塔,塔起15层,上有塔刹,下有地宫,通体用青砖砌筑,磨砖对缝。塔各层南北开有半圆形券窗,底层南北镶以石门,石门楣及门柱上线刻有蔓草及供养天人图像,线条简洁、遒劲有力,自6层以上急剧收刹,使整体呈现出圆合秀丽的外轮廓曲线。注目端详,给人以苗条、俊俏、舒展的美感,恰似一位亭亭玉立的窈窕淑女。据史料记载,这座塔的修建前后不到3年,全部由皇宫里的人出钱集资所建。小雁塔的修筑质量很高,被誉为中国早期密檐式塔的典范,比它晚100多年的云南大理崇圣寺的千寻塔就是仿照它来修建的。
在小雁塔北门的石门楣上有一块地震碑,记载了明嘉靖年间的朝廷命官王鹤在荐福寺居住的时候,听到僧人讲述小雁塔震合的故事深感惊奇,就写了一篇短文记刻在这块门楣上。碑文记载:1487年地震,小雁塔从上到下震开了一条一尺多宽的裂缝,就像开了一个大窗户,34
年后即1521年,关中又一次大地震,一夜之间小雁塔被震开的裂缝竟然又神奇地合在一起,当时人称之为神合,皇帝把它看作是国家的祥瑞之兆。
我们知道西安在历史上是一个多地震的地区,平均不到50年就发生一次。小雁塔被震裂、塔顶震落见于明清的史籍及碑刻记载,但它又如何被震合呢?为了搞清“神合之谜”,考古工作者对小雁塔周围进行了考古钻探,结果发现小雁塔地基是一个半球状的,有地应力分散的作用,类似于不倒翁的原理,对高大建筑确实有一定防震作用,但我们还是无法解释一个砖混结构的建筑如何能左右摇摆而不会碎落呢?再有,掉下来的砖又如何能够再上去呢?
通过科学分析和查阅考古资料,我们得出结论,小雁塔在地震后发生的裂缝并没有一尺多宽,且主体没有偏离中轴线,当时的夸张说法只是为了宣扬“君权神授”的思想。今天我们看到的浑然一体的小雁塔应归功于1964年国家拨专款对小雁塔进行的整修,弥合裂缝、加固塔身,才使它“老当益壮”、巍然挺立,成为古城西安不可或缺的一景。
沿着小雁塔内的单旋楼梯可攀援至顶,由于塔刹被震落,顶上极开阔,从这里俯瞅西安全景,真有登临出世界的感觉。
从塔上下来,必须经过这个没有选择的“不二法门”,它上面镑刻的“万汇沾恩”,告诉你所有经过它的人都会受到佛的荫福,这座石门是清代光绪年间建的。
继续往南走经过存放佛经的藏经楼,前面就是大雄宝殿了,这个由两个大殿东西厢房组成的四合院是寺院的主体,西边就是方丈就寝的方丈殿,荐福寺的大德高僧当年就是在这里讲经说法的,我们仿佛又听到众僧朗朗的诵经声。荐福寺在古代多次成为国立译经场,尤以唐代义净译场最为有名,义净法师不畏艰险远渡重洋,归国后在荐福寺住持译经工作,共译经56部、230卷,成为唐代继玄奘法师后又一位伟大的佛经翻译家,唐中宗为他写的序中称颂他是“法门之龙象,凡宇之栋梁”。
在这里居住过的高僧还有贵为国师的法藏、神僧僧枷、诗僧灵澈、空门才子栖白大师、书法大德高闲上人及一些外国的求法僧人,印度僧人金刚智、日本僧人圆仁等。他们不仅参加这里的佛事活动,还开译场教徒弟。他们与这里的许多大师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荐福寺成为传播佛教文化与中外友谊的圣地,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高僧大德,荐福寺才能够千古流芳。
★ 龙塔游玩的作文
★ 西安旅游作文
★ 介绍西安旅游作文
★ 西安旅游的作文
【游玩小雁塔的作文(推荐28篇)】相关文章:
小雁历险记作文2024-04-24
大雁塔游记作文400字作文2023-10-15
难忘的西安之旅小学生作文2024-01-06
西安旅游日记400字作文2022-04-30
清明节的西安之旅作文600字2022-08-25
快乐的西安之旅作文600字2024-01-19
西安景点旅游作文600字2022-06-20
写西安景色作文2023-04-11
描写美丽的古都西安的话题作文2022-05-05
小学话题作文:西安2022-05-06